金刚经 |
佚名 |
在中国流传最广的 一部佛经。属般若类经典,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喻坚固,这部佛经的名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以金刚坚固之志和大智慧之心乘度彼岸”。《金刚经》为佛弟子阿难记述,如所有佛经一样,以 “如是我闻” 这句套语开篇,然后记录了释迦牟尼世尊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与长者须菩提的答问。释迦牟尼以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的三段论式,阐发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者则是非相” 的“性空幻有” 的基本观念,说明般若 (智慧) 就是不著事相 (无相),不生留恋 (不住)。卷末有四句偈文,为全经点睛之笔: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谓 “有为法”,据注家说,就是 “凡有所为者皆是,上自天地造化,下至人之所为,皆 ‘有为法’。” 《金刚经》有六种译本,最早由鸠摩罗什译成汉文,后来真谛、玄奘、义净等翻译名家都曾重译过,但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由于篇幅简约 (全经仅五千二百余字),述义深刻,文字通俗,所以流传颇广。禅宗五祖弘忍传教就以 《金刚经》为主,常劝僧俗持诵,说是这样 “即得见性,直了成佛”。六祖慧能是文盲,不识一字,但偶然听见别人念诵 《金刚经》,就豁然感悟,后遂以 《金刚经》作为禅宗的法宝。历代为其作注者不下百家,包括唐玄宗、明太祖、明成祖等帝王,堪成佛经之最。 |
阿差末菩萨经 |
佚名 |
七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大乘部无尽意菩萨经同本。梵语阿差末。此翻无尽意也。 |
阿閦佛国经 |
佚名 |
支娄迦谶译,二卷。与宝积经之不动如来会同本异译。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也。生死已断无复有结。悉坏牢狱。已得自在意。已善解智慧。为度诸天龙王。皆为之伏。所作已办。诸当为者已脱重担。便得所有用正慧解。意得自在所度无极。独阿难未也。尔时贤者舍利弗。起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善哉天中天。昔者诸菩萨求无上正真道者,行德号发意。便得至号。是诸菩萨。以仪哀念安隐诸天及世间人。为作安谛。多所安隐。於众人民。以仪故哀念安定。以大身於世间无盖。哀伤诸天及人。今现在及过去诸菩萨摩诃萨。为现光明。乃至法之明为作照明。 |
百喻经 |
僧伽斯那 |
全名《百句譬喻经》,《百喻经》为其简称。编撰者是古印度僧伽斯那,他从《修多罗藏》等12部经中辑抄出近百个寓言譬喻故事,藉以宣扬大乘教义,如因果报应、八正道、布施持戒等。译者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他在南朝齐建元初年(479——482)来华,在建康(今南京)将《百喻经》译成汉文。此书在南北朝时曾一度被禁。鲁迅于1914年将此书校正断句,在南京金陵刻经处舍金梓书100部,分赠友人。其后又对日本翻刻的高丽藏本与刻本进行校勘,纠其舛误。《百喻经》每则寓言之后,附有一段佛教训诫,语丝社社员王品青对《百喻经》加以校点,“爱其设喻之妙,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使此书成为颇有文学价值的寓言作品。又因这部经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之语,据此恢复旧称《痴华鬘》。鲁迅在为此书的题记中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此于书1926年6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百喻经》原来只收九十八喻,鲁迅在题记中推测:“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二事也。”至于书名回复旧称《痴华鬘》,有多种解释。华鬘,即花环,印度教徒常给人戴在颈上以示祝福。痴华鬘,即给痴者戴上花环(书中多数故事是说愚人蠢夫的),以祝福他们聪明颖悟,正符合编撰者启人心智的寓意。书中许多故事与中国寓言笑话相近,如《乘船失喻》与《吕氏春秋·察今》所载的“刻舟求剑”故事相仿。《医治脊偻喻》影响了明代江盈科《雪涛小说·催科》和清代石成金《笑得好》中的“医驼背”的故事写作,从中可以看出中印文化的交流。 |
般泥洹经 |
佚名 |
闻如是,一时佛游於王舍鹞山。从大众比丘。比丘千二百五十。时摩竭王阿阇世。与越祇不相得。众臣议言:越祇自恃国富民众。地沃野丰多出珍宝。不首伏我。当往攻伐。国贤大臣名曰雨舍。梵志种也。王命使行。稽首佛足。敬问消息。兴居轻强气力游步。德化日昇。言阿阇世。与越祇有憾。众臣之议。欲往攻伐。愿闻众祐。有以教之。大臣受命。即严车五百乘。骑二千步人二千。行诣鹞山。到小道口。下车步进。见佛欢喜。貌色恭辞。气重揖让毕长跪言:摩竭王阿阇世。稽首佛足。敬问消息。兴居轻强气力游步。德化日昇。佛言甚善。王与国人及汝皆安不。雨舍白言:王与越祇有憾。众臣之议。以彼自恃国富民众。 |
般舟三昧经 |
佚名 |
全称《佛说般舟三昧经》,亦称《三昧经》。佛教经典。东汉支娄迦谶译。一卷。“般舟”,梵文Pra-tyut panna的音译,意为“出现”、“佛立”。“般舟三昧”,即“佛立三昧”,佛教禅法的一种。本经主要述说修持般舟三昧之法,谓一心念佛,观想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会见佛,死后往生极乐世界。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般舟三昧经》三卷(一说为支娄迦谶所译)、东汉失译《披陂菩萨经》、隋阇那崛多译《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见载于《金藏》及《高丽藏》。 |
宝女所问经 |
佚名 |
又名《宝女经》、《宝女问慧经》、《宝女三昧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四卷或三卷。首尾皆残,仅一纸二十八行。经中主要论述毗尼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菩提分、三十二相业因、三十二障大乘法、七十六种菩萨行法、三十二速成就大乘法等佛教理论。系《大方等大集经·宝女品》的异译本,篇幅比《宝女品》约多一倍。历代大藏经均收,敦煌本可供校勘。 |
宝星陀罗尼经 |
佚名 |
又名《大集宝星经》、《宝星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北暑30、芥50。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十卷。前者属卷二,后者属卷九,均首尾俱残。此经共十三品,谓佛大显神通,降魔、破魔军,使五百魔女变为男身,大集十方佛,说诸神咒,护佑一切等。与《大方等大集经·宝幢分》为异译本,但篇幅约为《宝幢分》的两倍。历代大藏经均收,敦煌本可供校勘。 |
宝云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南朝梁曼陀罗仙译。七卷。是唐达磨流支译《宝雨经》的异译本。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悲华经 |
佚名 |
亦称《悲莲华经》。佛教经典。北凉昙无谶译。十卷。“悲华”,意为“慈悲的白莲花”,是对释迦牟尼的赞誉。与净土类经典广为宣扬庄严净土相对,本经着力宣扬释迦牟尼于秽土成佛、普度众生的故事,从而突出释迦牟尼的大慈大悲。经中并叙述了大量的本生故事。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闲居经》一卷(或十卷),已佚;北凉龚道译《悲华经》十卷,已佚;三秦失译的《大乘悲分陀利经》八卷。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另有梵文本和藏译本。 |
本事经 |
佚名 |
本事经(梵语:ity-uktaka,巴利语:itivuttaka)七卷,玄奘三藏译于唐永徽元年(650年)。是九分教之一。共有三法品,一法品有六十经,二法品有五十经,三法品有二十八经,共计有一三八经。巴利经典中的《小部·如是语经》,与本经之内容性质极为接近。 |
比丘尼传 |
宝唱 |
四卷,梁释宝唱撰,成于天监十六年(517)。有《丽藏》、《宋藏》、《金藏》、《元藏》、《大正藏》等版本。为一部专门记叙中国汉地佛教比丘尼生平事迹的传记。始于东晋升平年间的净捡,终于梁天监十五年,共记比丘尼六十五人。记其出家因缘、苦行精修及社会活动的事迹,为中国佛教重要史料。宝唱之后,直到近代,比丘尼传无续作者。入民国后始有震华法师(1909—1947)续撰《续比丘尼传》六卷,完成于1939年,共记从梁至民国比丘尼二百人,附见四十七人。不仅记诸尼修行弘法事迹,而且著录不少尼众创作的诗词文章。资料颇为丰富。正续比丘尼传,皆收入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高僧传合集》中。 |
别译杂阿含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后秦失译。十六卷。共收阿含经不同传本三百六十四部。形态与《杂阿含经》相同,绝大部分经亦可在《杂阿含经》中找到,但编排顺序不同。研究者或谓各部派《杂阿含经》似有含专门教理与不含专门教理之别,本经属于不含专门教理类。关于本经的传承,有属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等说法。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不退转法轮经 |
佚名 |
四卷,失译。广博严净不退转法轮经之异译。 |
禅法要解经 |
佚名 |
西土圣贤撰集,二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行者初来欲受法时。师问五众戒净已。若淫欲多者。应教观不净。 |
禅秘要法经 |
佚名 |
亦称《禅经秘要法》、《禅秘要法》。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编译。三卷。是鸠摩罗什受弟子僧睿之请,综合印度大小乘禅法编译而成。全书倡说五门禅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 |
持人菩萨经 |
佚名 |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加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菩萨不可计。一切大圣神通以达。辩才无碍慧不可量。诸根寂定见一切本。应病与药靡蒙济。为法桥梁度脱三界也。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经。时持人菩萨即从坐起正服长跪。前问佛言:菩萨何行建立誓愿。无限功勋晓了诸法。分别一切诸度无极。识解无量方便善权。弘要被不可喻。戒德大铠真正道义。为众生愿弘恩仁慈。覆如虚空不可测度。其心清净德行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普度无极。若有众生欲奉斯业。殊特之原无上大道今故为斯。如此等类启问如来。 |
持世经 |
佚名 |
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作《法印经》。收在《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佛应持世菩萨所问︰‘云何菩萨能知诸法实相,亦善分别诸法相?云何得念力转身成就不断念,乃至得无上菩提?’佛随问开示,答下列法门︰五阴、十八性、十二入、十二因缘、四念处、五根、八圣道分、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法,并说过去诸佛本事。依《出三藏记集》卷二、《大唐内典录》卷六等所载,晋·竺法护译《持人菩萨所问经》(又作《持人菩萨经》,收在《大正藏》第十四册)为本经之同本异译。又《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谓本经与《善臂菩萨所问经》为同本异译,则显系错误。按,《善臂菩萨所问经》专说菩萨之六度行,故不可视为本经之同本异译。 |
持心梵天所问经 |
佚名 |
亦称《持心居士八城人经》、《庄严佛法诸义经》、《等御诸法经》、《庄严佛法经》等,简称《持心梵天经》、《持心经》。佛教经典。印度大乘佛教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四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的异译本。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出三藏记集 |
僧祐 |
现存最早的佛经目录。又称《出三藏记集录》、《梁出三藏记集》、《出三藏集记》、《出三藏记》,简称《僧祐录》。南朝齐梁时僧佑撰。15卷。出,即译出;三藏指经、律、论3种佛书,记集,是记录、汇集之意。记录了东汉至梁所译经卷、律、论等目录、序记以及译者传记等。此书为簿记体,书前有总序,下分4个部分:一撰缘起。说明佛经的起源和译经的始末;二铨名录。以经所出之时代,译者分类标明历代出经的名目。三总经序。记述众经的前序与后记,由此可考知译经的时间、地点、过程、译者及经义内容等。四述列传。记载历代僧人的传记,是现存最早的僧传。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对南朝译经记述颇为详细,亦保存东晋释道安经录原文。书中还存有各代帝王士庶与诸名僧关系的史料。有宋、元、明、南北藏诸本。 |
出曜经 |
佚名 |
亦称《出曜论》。佛教经典。后秦竺佛念译。三十卷(或二十卷)。“出曜”,梵文Udana的音译,意译“法句”、“偈颂”。本经共三十四品,由阐述佛教教理的偈颂与譬喻故事两部分组成。这些偈颂相传为古印度法救所撰,譬喻部分则作者不详。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
佚名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象头山中。与大刍众七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大龙王。诸有所作悉已成办。释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妙心俱得解脱。诸心自在到胜彼岸。善入法界建立法幢。心能弃舍一切利养。正善出家极善具圆。满足诸愿住涅槃道。唯一补特伽罗现居学地。所谓尊者阿难。诸菩萨摩诃萨八万四千人。皆是一生补处。获诸总持得一切智。现前趣向一切智。 |
达摩多罗禅经 |
佚名 |
原名《禅经修行方便》或《修行方便禅 经》,亦作《修行道地经》《不净观经》。佛教经典。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义熙六年(410)或七年(411)译出。介 绍罽宾高僧达摩多罗和佛大先(佛陀斯那)的禅法,而以佛 大先的禅法为主。佛大先受禅法于婆陀罗,婆陀罗受学于 来罽宾的天竺僧达摩多罗,而达摩多罗所传属上座部禅 法。主要讲五门禅,或称五停心,指不净观、慈悲观、界分 别观、因缘观、数息观。 |
大哀经 |
佚名 |
全称《如来大哀经》。佛教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八卷。是《大集经》中《璎珞品》及《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的异译本。共二十八品。经中谓佛陀成道后第十六年为诸菩萨宣说菩萨所行之无碍法,又为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宣说应修戒、定、慧三学及陀罗尼之四种璎珞庄严法。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大般涅槃经(北本涅槃经) |
佚名 |
亦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原经一般认为是在公元3~4世纪之间(或说2~3世纪),产生于克什米尔地区。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以及涅槃、常乐我净等大乘佛性思想,强调佛性的永恒性和众生成佛的普遍性。传入中国后影响甚大,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专门研习此经的涅槃师,形成涅槃学派,出现多种注疏。此经汉译本相传在昙无谶之前已有3种,均早佚。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共译此经初分为6卷,相当于昙译本的前10卷。南朝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以昙译本为主,并依法显译本增加品目,改为25品36卷,世称“南本涅架经”。昙译本13品40卷,世称“北本涅槃经”。另有藏文译本,依据汉译本重译而成。梵文残本在日本、中亚均有发现并刊行。此外,“南本涅槃经”还被全部译成英文。 |
大般涅槃经后分 |
佚名 |
亦称《大般涅槃经后译荼毗分》、《大般涅槃经后译》、《涅槃经后分》、《阇维分》。佛教经典。唐若那跋陀罗译。二卷。其情节紧接《大般涅槃经》,主要叙述释迦牟尼临终遗教及火化、分舍利等事项。译出后即与大本合部流行(编为第四十一、四十二卷),亦单本别行。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
佚名 |
(梵文Mahā-prajňāpāramitāsūtra) “般若波罗蜜多”(Prajňāpāramitā),意为“通过智慧到彼岸”。略称《大般若经》、《般若经》。佛经名。为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从显庆五年(660年)到龙朔三年(663年)译。六百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法师于西域得三本,到此翻译之日,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殷勤省覆,方乃著文。”认为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共分四处(按所传佛陀说法处所王舍城的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分类,相当四集)、十六会(相当于编)、二百七十五分(相当于章)。其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会,合四百八十一卷,是玄奘新译;其他各会属重译,例如: 第二会(卷四百零一至四百七十八)与西晋无罗叉和竺叔兰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四会(卷五百三十八至五百五十五)与东汉末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即《般若道行品经》)、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九会(卷五百七十七)与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经》、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经》等是同本异译。 |
大宝积经 |
佚名 |
简称《宝积经》。唐菩提流志等译。一百二十卷。分四十九会。魏晋至唐诸译家以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一卷,称“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称“新译”。此经为新旧译合编本。为一部大乘经丛书,以般若为本,泛论大乘教义之各个方面,内容颇为丰富。每一会相当于一部经。如有论述般若性空的《文殊说般若会》,有论“如来藏”的《胜鬘夫人会》,论菩萨六度四摄四无量的《菩萨藏会》,宣说净土法门的《无量寿如来会》,说出家在家法的《郁伽长者会》,说佛身口心三密的《密迹金刚力士会》等。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编入此经的部分会的单译本、异译本达四十余种,皆收入《大正藏》第十一、十二册。 |
大悲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北齐那连提耶舍译。五卷。共十三品。宣说佛临涅槃时,以法付迦叶、阿难等,并宣示供养舍利之功德及结集之法。 |
大乘宝云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南朝梁曼陀罗仙与僧伽婆罗共译。七卷。是唐达磨流支译《宝雨经》的异译本。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
大乘悲分陀利经 |
佚名 |
亦称《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大悲分陀利经》、《悲分陀利经》等。佛教经典。三秦失译。八卷。主要叙述释迦牟尼前生离诤王本生,发五十一大愿,誓成无上菩提的故事。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闲居经》一卷(或十卷),已佚;北凉龚道译《悲华经》十卷,已佚;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十卷。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
佚名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收在《大正藏》第三册。内容叙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文殊等诸大菩萨开示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之事。 |
大乘密严经 |
佚名 |
大乘佛教经典。简称《密严经》、亦称《原严经》。全书共分8品,第1密严会品,讲述佛在密严国,为金刚藏等诸菩萨讲如来法身常住不变,不生不灭,色、受、想、行、识等一切诸法“但有假名,初无实义”;第2妙身生品,阐述五法、八识、三性、二无我,说明一切世间之物皆非实有,而是众生“习气”覆遮心识而生的种种戏论;第3胎生品,讲述众生生死轮回的缘由,认为欲生密严佛国当修真实三昧(禅定),善调其心,且不为三昧所缚,使心无所执著;第4显示自他品,讲述世间皆心所现,而密严佛国则本采常住,不坏不灭;第5分别观行品,讲述修行密严佛国的方法;第6阿赖耶建立品,阐述阿赖耶识本来圆满清净,同于涅槃,众生的迷悟皆以阿赖耶识为因;第7自识境界品,认为诸法无我,亦无“我所”,批判外道对有无的执著;第8阿赖耶微密品,说明一切诸法皆阿赖耶识所变现。本书主要阐述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法相、唯识思想,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的“六经”之一。主要汉译本有唐地婆诃罗译3卷,唐不空译3卷。 |
大乘入楞伽经 |
佚名 |
又名《楞伽经》、《入楞伽经》、《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唐实叉难陀译。七卷。英、法、俄、日等亦有收藏,另有若干号散藏于各地,总计共约九十号。其中有多号附有《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序》。此经结构与十卷本*《入楞伽经》基本相同,内容亦主要为论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法”。经文宣扬如能消灭阴覆于阿赖耶识的一切虚妄分别,一切根识也就随之而灭,由此说明离心无一切境界,三界唯心。经中提到真如、藏识、意识等一系列概念,为后来的《唯识论》、《起信论》所发挥。异译本参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历代大藏经均收 |
大乘同性经 |
佚名 |
全称《一切佛行入智毗卢遮那藏说经》,亦称《同性经》、《佛十地经》。佛教经典。北周阇那耶舍译。二卷。“同性”,梵文abhisamaya的意译,亦译作“证契”,即契入大乘教理之意。本经论述了众生之实相、众生界之无尽及菩提、世谛法等教理,并列举了菩萨十地。异译本有唐地婆诃罗译《证契大乘经》二卷。两种译本均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大乘显识经 |
佚名 |
本经主要是就识(异译写作神识)而论,尤其以众生死去后,识之舍离此身,及取他身为重点。就此点而言,阇那崛多的初译本《移识经》的经题更能充分地表达经的主旨。 |
大法鼓经 |
佚名 |
《大法鼓经》(Mahā-bherī-hāraka-parivarta-sūtra)刘宋·元嘉年间,由印度僧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德贤)翻译的佛教经文,分为上下两卷。或有《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是其异译的说法,但今检校比对两者内容,几乎完全相异,倒不如说《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是其异译。 |
大方便佛报恩经 |
佚名 |
亦称《佛报恩经》、《报恩经》。佛教经典。失译人名。七卷。本经通过释迦牟尼驳斥一外道指责释迦不报父母之恩,阐述了佛教对“恩”及“报恩”的观点。经中认为,在过去无量劫生死轮回的过程中,一切众生曾为如来的父母,如来亦曾为一切众生的父母。正是为了普度众生,即报一切父母之恩,如来才出家修行。本经行文华丽,收入了不少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既是卓越的佛教宣传品,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所述与中国传统孝道思想有关,故在中国民间有较大影响。历代大藏经均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大方等大集经 |
佚名 |
(梵文Mahāvai-pulyamahāsannipātasūtra) 略称《大集经》。佛经名。大集部诸经的汇编。北凉昙无谶等译。六十卷。据称是佛陀向四方菩萨所说的大乘佛法,以大乘*六波罗蜜法和诸法性空思想为主要内容,但也有密教说法,有些经包含陀罗尼和梵天等诸天护法的内容。全经有十七分,第一至第十一分(二十六卷)、第十三分(三卷)是昙无谶译;第十二分(四卷)是南朝宋智严、宝云译;第十四至第十六分(共二十五卷)是隋那连耶舍译;第十七分(二卷)是东汉末安世高译。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别行异译本。 |
大方等无想经 |
佚名 |
梵名Maha^megha -su^tra 。凡六卷(或五卷、四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方等无相大云经、方等无相大云经、方等大云经、大云无相经、大云密藏经、大般涅槃经。略称无相经、大云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佛依大云菩萨之请问,开示通达陀罗尼门、大海三昧、诸佛实语、如来常住、如来宝藏等之修行。凡三十七品。关于译者,出三藏记集卷二载为昙无谶;隋代法经录卷一、彦琮录卷一则载为前秦竺佛念。历代三宝纪卷八载,竺佛念译出大方等无相经五卷;同书卷九载,昙无谶译出方等大云经六卷。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则谓,昙无谶译为第二译本,初译本为缺本。近年敦煌发现有大云无想经卷九,其文不载于今六卷经中,而专说陀罗尼门。又本经之别生经极多,如大云密藏菩萨问大海三昧经一卷、人弘法经一卷、善德婆罗门求舍利经一卷、善德婆罗门问提婆达经一卷、大云密藏菩萨请雨经一卷、四百三昧名经一卷等。此外,本经历来有伪造、重译二说,主张伪造者以为本经系唐武则天敕令沙门伪撰,颁于天下,以巩固其‘天后’之君权。[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大唐内典录卷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六、卷二十一、旧唐书卷六] |
大方广宝箧经 |
佚名 |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左祇园先说法,文殊后来与须菩提应答,而使之默,舍利弗目连等各述文殊之智慧辩才。佛在只园。先演说法,文殊菩萨后到,与须菩提酬唱。令须菩提默然。于是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大迦叶,富楼那,各述文殊智能辨才神力之事。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华严) |
佚名 |
六十华严。凡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又称旧华严、晋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总成七处,八会,三十四品。华严宗将本经三十四品摄为教起因缘分、举果劝乐生信分、修因契果生解分、托法进修成行分、依人入证成德分等五分,此系就经文而别之;及立所信、差别、平等、成行、证入等五周之因果,此则就义理而区分。如上表所示。六十华严之结构组织,采用七处八会之说法,七处,即演说之场所为七处;八会,即演说之回数为八会。兹列表于下页。此外,天台宗将本经之八会分为前分与后分,前分,乃前七会属之,为佛成道三七日间所说;后分,乃后一会属之,为后时之所说。又菩提流支认为前五会乃佛成道后之初七日所说,而第六会以后,则为第二七日所说。另澄观于华严经疏卷四则举出,新华严(八十华严,采七处九会之说)九会中,前五会为初七日之说法,第六、七、八三会为第二七日之说法,第九会入法界品则为后时之说法。关于本经之翻译,据出三藏记集卷九、华严经探玄记卷一等所举,华严经之梵本,原有十万偈,由东晋支法领从于阗国携入三万六千偈,自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三月,由佛驮跋陀罗译成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此即第一译。然六十华严中之入法界品尚有缺文,直至唐永隆元年(680)始补译之。本经之注疏甚多,有华严经疏七卷(慧远)、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五卷(智俨)、华严经孔目章四卷(智俨)、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法藏)等。 |
大方广三戒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北凉昙无谶译。三卷。是《大宝积经》第一会《三律仪会》的异译本。叙述佛因大迦叶问,说菩萨种种应作、不应作之法。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大方广十轮经 |
佚名 |
梵名Das/a -cakra-ks!iti-garbha 。凡八卷。译于北凉,译者佚名。又作方广十轮经、十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述说地藏菩萨之功德,并说依十种佛轮及三乘之十种依止轮,可以转十恶业轮等。凡十五品。其异译本为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共十卷八品,系唐永徽二年(651)玄奘于京师大慈恩寺译经院所译,由大乘光等笔授。盖本经旨在融合三乘以归于大乘,并对破戒之比丘阐释作‘胜想’之功德,及叙说地藏菩萨现沙门之像,以济度末法浊世之众生。此乃针对‘唯有一乘说’之思想而加以反驳,故隋代之信行乃依据本经而提倡‘普佛普法’之说,于其所著三阶佛法一书中,共有百余处引证本经之说。此外,本经卷三所揭示之‘十种王轮’之说法,恐为后世地藏十王信仰之由来。[开元释教录卷四、卷八、卷十一、大唐内典录卷六、卷九、古今译经图纪卷四] |
佛说大集法门经 |
佚名 |
亦称《大集法门经》。佛教经典。宋施护译。二卷。是《长阿含经》之第九《众集经》的异译本。谓佛命舍利弗为众说法,因而共集佛说,从“一法”(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说起,逐次增一,说至“十法”(无学法)为止。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大集会正法经 |
佚名 |
《佛说大集会正法经》(又名《僧伽吒经》)有两个译本。《僧伽吒经》是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所译,《佛说大集会正法经》是宋朝施护大法师所译。两个译本均收录于《乾隆大藏经》(亦称“龙藏”)。其中,《僧伽吒经》收录于“大乘单译经”部分,《佛说大集会正法经》则收录于“宋元入藏者大小乘经”部分。 “僧伽吒”旷劫难遇,为一切正法聚。这部经书,从某些意义上讲了自性十方诸佛的安心之处,自性诸佛古劫大乘小乘的根本。 |
大集譬喻王经 |
佚名 |
复次说此法时。命者奢利弗。从座而起。一肩优多罗僧伽作已,右膝著地合掌白言:大德世尊,我欲少问。愿佛听许。如我所问。赐为解说。如是言已,佛告命者奢利弗言:奢利弗。随汝所欲当问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其所问者,我为汝说令心欢喜。如是语已,命者奢利弗言:大德世尊,此阎浮洲若有雨时。於何处雨当名善雨。 |
大楼炭经 |
佚名 |
略称楼炭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载须弥四洲之相状、世界之成立及其破坏时期等。 |
大明度经 |
佚名 |
全称《大明度无极经》,亦称《大明无极经》,简称《大明经》、《明度经》。佛教经典。三国吴支谦译。是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的异译本。 |
宋高僧传 |
赞宁 |
佛教史书。原名《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释赞宁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撰,至端拱 元年(988)书成。继《续高僧传》之后,记述自唐高宗时至宋雍熙年的僧人共五百三十二人,附传一百二十五 人(原书“序”谓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传一百三十人)。 全书分十科,名目与《续高僧传》同,但于每人传后附以 论述,分为“系”(论述)、“通”(答问),以申明作者之旨。 本书记传授源流最为赅备。材料所本多为碑铭,于诔铭 记志摭采不遗,实称详博。其“习禅篇”除云门文偃外于 禅宗内各派重要人物皆有专传,对禅宗内部各派之争 亦不讳言,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本书宋、元、明、 清各藏及《四库全书》皆著录。扬州刻经处有单刻本,题 《续高僧传三集》。 |
大正句王经 |
佚名 |
佛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即中阿含蜱肆王经也。 |
大庄严经论 |
佚名 |
亦称《大庄严论经》、《大庄严论》、《大庄严经》等。佛教论典。古印度马鸣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十五卷。由九十一章组成,内容包括佛本生故事、寓言故事、史传故事、譬喻、因缘谈等等,主题是关于佛教的种种宗教实践问题,诸如佛塔崇拜、持戒、布施、闻法求道、忍辱精进、少欲知足、禅定见谛、供养尊长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公元前后佛教教团生活及修行实践的重要材料。本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道地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修行道地经之略出。 |
道行般若经 |
佚名 |
亦称《般若道行经》。 与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姚秦鸠摩罗 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属同本异译。道安著。东汉月氏国沙门支娄迦谶译。十卷,三十品。是大乘般若学介绍进中国内地之始。从观 察色、受、想、行、识五阴开始,阐述“缘起性空” 思想,提出“般若”是导致成佛的一种特殊智慧。 将修习大乘的众生称为“菩萨”,由于一切皆空, 因而认为修般若行的菩萨不应执着于其中。菩 萨的修行被称作“菩萨行”,必须遵循布施(檀 那)、持戒(尸罗)、忍辱(羼提)、精进(惟逮)、禅 定、智慧(般若)等六种途径,其中尤以“般若”为 最尊,佛位的“一切智”(或“一切种智”)都是由 它而得以成就的。此经的译出,标志着中国佛 教已渐趋走向了义理之学的时代。 |
等集众德三昧经 |
佚名 |
三卷,西晋竺法护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之异译前出。 |
地藏菩萨本愿经 |
佚名 |
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凡二卷。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亦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等。佛教经典。唐实叉难陀译。本经称地藏菩萨曾受释迦牟尼付嘱,在弥勒下生之前救助六道受苦众生,故地藏菩萨发愿普度众生。谓一切众生凡信奉供养地藏菩萨,均可蒙拔济。又谓供养地藏功德无量,且依布施之多少而功德各别。本经与《大方广十轮经》同为地藏信仰的重要经典。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
度世品经 |
佚名 |
六卷,西晋竺法护译。即华严经离世间品之异译。度即离之义也。即《八十华严》离世间品。而末后有一段与如来问答。乃大本中所无。 |
发觉净心经 |
佚名 |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 ,即《大宝积经》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异译 |
法句经 |
佚名 |
又名《法句集经》、《法句集》、《昙钵经》、《昙钵集》、《法集要颂经》等。佛教经典。古印度法救撰,1卷。中译本有古代葛氏、竺得炎、支谦、法炬、法立、僧伽跋澄、佛念,天息灾等人古汉语译本,现代有法舫、了参等人现代汉语译本。各译本篇章不同,有900偈、700偈、500偈,1000章等多种形式。其中吴时支谦译2卷,39品,752偈本和宋时天息灾译4卷本较为通行。巴利佛典里此经收入阿含《小部》第2卷,共26品,423偈。法救(Dharmatrata 约1世纪),据《大毗婆沙论》卷1说:“佛去世后,大德法救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所以本经实际上是法救从各派佛典里“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支谦《法句偈序》)而纂集的。本经主要收录了有关佛教道德的格言,阐述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遵循的佛教道德标准。主张佛教徒要抛弃世俗的烦恼欲望,潜心诵读经典,守戒行律,追求佛教智慧,趣向涅槃解脱境界。在古印度,它通常被作为佛教初学者入门读物。支谦称其“此乃始进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本经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里影响甚大,为佛教徒和学者必读书,以此作为道德指南和思想理论基础。每个出家人首先要熟读此经,受戒之前要求背出全部偈文,不然就不能受戒。本经文辞优美,韵律娴熟,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是一部优秀的巴利佛教文学古典著作,在巴利佛教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 |
法句譬喻经 |
佚名 |
《法句本末经》、《法喻经》、《法喻法》。印度小乘佛教经典。西晋法炬、法立共译。四卷。以一偈颂配一小段故事的形式,阐发偈颂所要说明的佛教道理。全经共三十九品,每品中故事多少不一,共计六十八个。这些譬喻故事不少颇具文学色彩和训世意义。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法苑珠林 |
道世 |
佛教类书。道世撰,100卷。自宋以后开始入藏。宋、元、明、清各藏皆录为100卷。但嘉兴藏为120卷。道世,中国唐代僧人。俗姓韩,字玄恽。原藉伊阙(今河南洛阳),迁居京兆(今西安市)。12岁时,在青龙寺出家,“律宗研核,书籍钻寻”。曾受朝庭徵召,准备参与玄奘译经,后又召入西明寺,与道宣律师同伍,因之受人尊敬,称“人莫我及,道望芬然”。主要著作还有《善恶业报》、《信福论》、《大小乘禅门观》、《受戒仪礼》等10部153卷。他“以为古今绵代,制作多人,虽雅趣佳辞,无足于传记。由是搴文囿之菁华,嗅大义之瞻蔔,以类编录,号《法苑珠林》总100篇,勒成10帙”。以《动量篇》始,《传记篇》尾。每篇记述1个主题,篇下又分小部,总计668部。内容涉及了佛教教义、信仰、经论、戒律、神异、感通、人物、寺塔、供养、僧侣、居士、呗赞,和儒道的君臣、修身、忠孝、交友、富贵、贫贱、诤讼、谋略,以及祭祠、占相、渔猎、园果、杂耍等方面内容。篇末附有《感应录》,以证其说。全书夹叙夹议,引用书籍达400余种,其中佛教外典籍140余种。所引书名都详加标示,非耳闻目睹的事情,也要注明何人所说,表示言之有据,决非虚构。该书使许多已佚的著作,都在里面保存了若干条,故史料价值极高。又由于其分门别类,便于找寻,为学者重视和利用。 |
方广大庄严经 |
佚名 |
亦称《大庄严经》、《神通游戏经》。佛教经典。唐地婆诃罗译。十二卷。共二十七品。主要宣说佛降生、出家、成道、转法轮等八相。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普曜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佛在祇洹,中夜入佛庄严三昧,放顶髻之光,照净居天,净居天子来问法,佛受其请,晨朝为众宣说,有二十七品,说佛住兜率天宫乃至降生成道转法轮之八相。与普曜经同本,但品有开合。 |
放光般若经 |
佚名 |
全称《放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亦称《放光般若波罗蜜经》、《放光摩诃般若经》、《摩诃般若放光经》、《般若波罗蜜放光经》、《摩诃般若波罗蜜放光经》、《光般若波罗蜜经》、《放光经》等。佛教经典。西晋无罗叉、竺叔兰译。二十卷(或三十卷)。是《大般若经》第二会的异译。述记般若波罗蜜法及其功德,并劝众生修持之。共九十品,始《放光品》,终《嘱累品》,经名盖依初品而立。据《出三藏记集》卷七,本经系三国魏齐王甘露五年(260)由颍川朱士行入于阗抄得梵本九十六章六十万余言,后由弟子弗如檀送回洛阳,至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始由于阗僧无罗叉执梵本,竺叔兰口传,祝太玄、周玄明笔受完成。另有异译本:西晋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十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分别善恶报应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也。 |
奋迅王问经 |
佚名 |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等译,与《自在王菩萨经》同本 |
佛般泥洹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西晋泰始五年(269)竺法护译(《开元录》误作帛法祖译)。二卷。内容与《长阿含》之《游行经》大同。此经为部派佛教“涅槃”说的一种,与大乘《大般涅槃经》不同。异译本有:《大般涅槃经》三卷,东晋法显译;《般泥洹经》二卷,失译人名(或作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原本残一卷,《开元录》为之补全。因阿阇世王遣雨舍大臣,问伐越祇国事,佛为说七不衰法。大臣去后,为比丘说七七之法。次说四痛八戒之法,乃至受奈女供,展转游行,至双树间入灭,焚身起塔,结集经典。 |
佛本行集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以佛传为主体,综合本生故事发展而成。共60品。内容叙述*释迦牟尼及其主要弟子的前生、今世的修道活动,富于神话色彩。全经分成3大部分。第1部分讲述释迦牟尼的前生,从发菩提心开始,到上生兜率天宫,后又托胎于摩耶夫人;第2部分讲述释迦牟尼诞生,学习、结婚等在家生活,厌世、出家、访问仙人、苦行等出家修道生活,以及成道后的初转法轮。第3部分讲述释迦牟尼的传道生活及其弟子列传。本经对研究古代印度社会和佛教史有一定参考价值。隋*阁那崛多(Jnanagupta)于587—592年译成汉文,60卷。 |
佛所行赞 |
马鸣 |
又名《佛本行经》、《佛所行赞经传》、《佛所行赞经》、《佛本行赞经》、《佛所行赞传》。佛教人物传记。马鸣著。现存梵本17章。中译本有北凉昙无谶译,5卷;南朝宋宝云译7卷;以及现代人译的多种现代汉语本。中译藏文本内容与汉文本相同。收入汉、藏2种《大藏经》。马鸣(Asvaghosa,约1—2世纪),音译“阿湿缚窭沙”。古印度佛教哲学家、诗人。属婆罗门种姓,原是外道沙门,后皈依佛教,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佛教徒。传说他博通众经,诗也做得好,还懂音乐,在当时印度很有名气。月氏王迦腻色迦率兵与中印度作战,后者因献佛钵与马鸣才乞得休战。主要著作还有《大乘起信论》、《尼乾子问无我义经》、《事法师五十颂》、《十不善业》等。本经叙述了释迦牟尼诞生、成长,被烦恼缠绕、离城出家,造访仙人和降服妖魔的一生事迹。采用诗颂体,经中带有大乘佛教思想要素,并把宗教故事和宗教义理融汇一起,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不失传教作用。在古代流传甚广,影响巨大,亚洲大小乘佛教全都颂读。在印度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
佛藏经 |
佚名 |
又名《选择诸法经》、《奉入龙华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或四卷。鸠摩罗什(344~413)译于姚秦弘始七年(405)。又称奉入龙华经、选择诸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属于大乘律之经典。内分十品:诸法实相品、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净戒品、净法品、往古品、净见品、了戒品、嘱累品,论述诸法之无生、无灭、无相、无为,及诸法实相;并谓破戒比丘有十忧恼箭,而诃责其种种罪相;又告诫‘不净说法’之大罪报。本经未特别论说菩萨律仪,此为异于其他戒本之处。然强调若不理解诸法实相、无生、无灭等,则虽受持二百五十戒,亦形同破戒,并主张远离‘戏论分别’始得称持戒。又以本经阐释菩萨僧团必得由声闻僧团别立之种种原因,故列为大乘律之典籍。 |
佛说阿阇世王经 |
佚名 |
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与《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同 |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 |
佚名 |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彼时世尊,於後夜起三昧正受。号离垢光。文殊师利童子菩萨。亦以普明三昧。弥勒菩萨导众大士普显三昧。於是贤者舍利弗。後夜寤起自出其室。发心往诣文殊师利。欲入其室。未入之顷。见佛神室则前进矣。睹十万莲华不可称计围绕佛屋。又复遥闻大音乐声若干种响。其大莲华自然衍光。遍照祇树。悉周舍卫靡不见焉。三千大千佛之境界光耀巍危时舍利弗。即立不行。抑而不候文殊师利。不自觉耳处于其室。住文殊师利前。 |
佛说宝如来三昧经 |
佚名 |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中。时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僧。菩萨有九十亿人。悉皆如文殊师利。是时罗阅国及竹园四面广纵。上到三十六天。下到无极佛刹地。悉生文陀般华。悉有九十万亿种种色。各各异非世之明。一华有百万叶。叶上悉有一怛萨阿竭。悉有交络万宝之盖。一盖之上各各有万种之音乐声相娱乐。一佛前各各有一菩萨。如文殊师利菩萨等问事。是时竹园地悉平等。如三弥佛刹。是三千日月诸佛境界。光明悉蔽隐无有明。一时诸佛境界诸大泥犁。毒痛勤苦悉为不行皆得安隐。百日悉得见十方佛。当是时禽兽飞鸟。悉百日不饭食。但听法味耳。 |
阿阇世王授决经 |
佚名 |
又名《阿阇世受决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北宙23。西晋法炬译。一卷。首尾完具,共五十三行。谓阿阇世王以灯供佛,从宫门直点到祗洹精舍。一贫穷老母乞得两钱,亦点一灯供佛。阿阇世王的灯虽有人看管,但或灭或尽。老母之灯却光明特朗,更上照梵天,连神通第一之目连亦无法扑灭。佛为老母授记曰:三十劫后功德圆满,当可成佛。阿阇世王又令园监采花,以备供佛。园监采花后,路逢佛行,便以花献佛。佛为园监授记百四十劫后当得成佛。阿阇世王为自己未能获得佛之授记而懊恼,大臣祗婆说:“王虽频日设福,但用国藏之财,使人民之力,心或贡高,意或嗔恚,故未得决。”于是阿阇世诚心斋戒,往耆阇崛山中。其时佛已在拘尸那伽入涅槃。但由于阿阇世王至心至诚,佛显身为其授记,八万劫后当得成佛,曰:“净其所部如来”。经中主张的诚信重于功德的思想值得重视。异译本有东晋竺昙无兰的《采花违王上佛受决号妙花经》,一卷。两种译本均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本可供校勘。 |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法炬译。阿阇世王问五逆罪之受果,说由功德一旦堕地狱,后为辟支佛。 |
阿含正行经 |
佚名 |
佛说阿含正行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根为贼,五根相欺,及说十二因缘,诫持五戒,修四念处,得度五道。 |
阿罗汉具德经 |
佚名 |
一卷,宋法贤译。是说百弟子之德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德者。与增一阿含经之弟子比丘尼品同本。 |
阿弥陀佛说咒 |
佚名 |
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宝积部、涅槃部的一部由阿弥陀(无量寿)如来所说的密咒。 |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
佚名 |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阿那邠邸有七子。无笃信於佛法众。彼不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亦不改杀生。亦不改不与取。亦不改他淫。亦不改妄语。亦不改饮酒。尔时阿那邠邸长者告彼七子言:汝等。今可自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亦莫杀生。莫不与取。莫他妻淫。 |
阿那律八念经 |
佚名 |
闻如是,一时佛在誓牧山求师树下。贤者阿那律。在彼禅空泽中坐思惟言:道法少欲多欲非道。道法知足无厌非道。道法隐处乐众非道。道法精进懈怠非道。道法制心放荡非道。道法定意多念非道。道法智慧愚闇非道。佛以圣心逆知其意。譬如力士屈申。 |
阿难七梦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佛为阿难解释七梦,皆应五浊恶世之事。摄于小乘部。 |
阿难同学经 |
佚名 |
阿难同学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掘多比丘欲还俗,阿难启佛开示之,使之证果入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佚名 |
全一卷。略称阿难问事佛经、阿难问事经。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内容叙述信佛者若能就教明师、持戒精进、朝夕恭敬等,则诸事和谐,谓之吉;反之则诸事不谐,谓之凶。本经之高丽本与宋、元、明等三本之内容一致,惟文句有异。 |
阿耨颰经 |
佚名 |
佛说阿耨颰经,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与中阿含经之阿奴波经同本。说提婆达多,断善根堕于地狱,及说如来大人之根相。 |
阿速达经 |
佚名 |
闻如是,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皆听我所言致难。父母生子养育哺乳。长大欲令见日月光。父母以天下万物示子。欲令知善恶。诸比丘,如是子以一肩负父。复以一肩负母。至寿竟乃止。复以天珍宝明月珠玉璧琉璃珊瑚。自生禽兽白珠。皆以著身上。尚未足报偿父母恩。父母喜杀生。子能谏止。父母令不复杀生。父母有恶心。子常谏止。 |
八大菩萨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朝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在本经中,佛陀告舍利弗,若能一心忆念东方之无能胜国善精进吉祥如来、无我国普照如来、善爱国吉祥如来、寂静藏国印捺啰计都特缚惹王如来、离尘国喜功德光自在王如来等五佛名号,或书写读诵讲说,则不堕于恶趣、下贱中,能生长寿天,免于五浊、三灾、八难等,能成就最上道。本经名八大菩萨,乃取经首所列八大菩萨之名(妙吉祥、圣观自在、慈氏、虚空藏、普贤、金刚手、除盖障、地藏)而立。 |
八佛名号经 |
佚名 |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因舍利弗问,为说东方八佛名号,闻者得不退菩提善说称功德如来。因陀罗相幢星王如来。普光明功德庄严如来。善斗战难降伏超越如来。普功德明庄严如来。无碍药树功德称如来。步宝莲华如来。宝华善住娑罗王如来。 |
八关斋经 |
佚名 |
全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失译之优婆夷堕舍迦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为同本异译。二经记载之相异处为:优婆夷堕舍迦经载,佛陀对毗舍佉鹿子母教以每月六日持八斋戒之法,并说其持斋之功德将大于以十六国中之珍宝布施僧伽之功德;本经已将此简化,说法对象仅为比丘等,又其持斋功德之量谓远比五大河之水量为多。 |
八吉祥经 |
佚名 |
全称《佛说八吉祥经》。佛教经典。南朝僧伽婆罗译。一卷。与八佛名号经同本,八吉祥即八佛之名号也。述说东方八佛之名号(即“八吉祥”),以及持诵此诸佛名号和此经之功德利益。异译本有:三国吴支谦译《八吉祥神咒经》、西晋竺法护译《八阳神咒经》、北魏般若流支译《八部佛名经》、隋阇那崛多译《八佛名号经》,均为一卷。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八正道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本经列举八邪道与八正道之名,并逐一阐明谛见、谛念、谛语、谛行、谛受、谛治、谛意、谛定等八正道之内容。 |
拔陂菩萨经 |
佚名 |
后汉录失译人名,亦即《大方等大集贤护经》。文来未全。梵语拔陂。此翻贤护。 |
般泥洹后灌腊经 |
佚名 |
般涅槃后灌腊经之本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佛灭后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浴佛陈供之法。 |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称宝授菩提行经。北宋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记述宝授童子年始三岁,即以金莲供佛,并与大目干连、舍利弗、吉祥菩萨等互相问答,明示大乘之法义。又与妙吉祥菩萨问答,有八苾刍吐血命终,堕阿鼻狱。佛记彼后从地狱出,当得授记。宝授次以一器之饮食,遍供佛、僧而无有尽竟。 |
本相猗致经 |
佚名 |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本有爱不见不了。今见有从有爱。设是本有爱无有今为有。今见分明。从是本因缘。令致有爱。有爱比丘从致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从有爱致本。谓为痴痴亦比丘有从致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痴有本从致。谓为五盖。 |
比丘听施经 |
佚名 |
全称《佛说比丘听施经》。佛教经典。东晋昙无兰译。一卷。听施,比丘名。本经以旅人不识路为喻,教化听施比丘精进修道。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弊魔试目连经 |
佚名 |
一卷,吴支谦译,中阿含降魔经之别译。 |
鞞摩肃经 |
佚名 |
巴利名Vekhan!asa-sutta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中阿含卷五十七鞞摩那修经为同本异译。内容叙述一外道鞞摩肃(巴Vekhan!asa )因听闻佛陀说法,遂从佛陀出家学道,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
辩意长者子经 |
佚名 |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沙门俱。菩萨万人。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共会围绕说法。时舍卫城中有大长者子。名曰辩意。从五百长者子。各有五百侍从。来诣佛所。前以头面著地。为佛作礼卻坐一面。於时辩意长者子察众坐定。承佛威神从坐起正衣服。俨然而前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欲有所问。唯愿世尊慈愍敷演。世尊至真。三界无上道德神化。济度群萌普演权道令众得所。 |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 |
佚名 |
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入定不定印经之旧也。 |
差摩婆帝授记经 |
佚名 |
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佛住耆阇崛山,与弥勒入城乞食。至频婆娑罗王宫,其夫人差摩婆帝以名衣为座,而请佛坐。佛与夫人互问树庄严义,而授道记。 |
禅行法想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明一弹指之间,亦思惟死想等,则能堪食人之信施。 |
禅要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于东汉时代,译者佚名。又称禅要经诃欲品、禅要诃欲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示行者于修定时,应作不净观,以期离欲,得空清净智观;亦即观众生之六欲:色欲、形容欲、威仪欲、言声欲、细滑欲、人相欲,依前五欲观不净相,依人相欲观白骨人相。又本经相当于鸠摩罗什等所译禅法要解之最初部分。 |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玄奘译。略称称赞净土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阐说极乐国土之依报庄严,及阿弥陀佛与声闻菩萨众之数无量,并劝说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以求往生。为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之异译。两译本之文段章句等大略一致,然于诸佛之称赞部分,阿弥陀经列举六方三十八佛,本经则列举十方四十二佛。本经之注释书有靖迈之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疏一卷、窥基之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述赞一卷等。 |
大爱道般泥洹经 |
佚名 |
闻如是,一时佛在堕舍利国。行在猕猴。水拘罗曷讲堂。是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行在堕舍利国。与五百比丘尼俱。皆是阿罗汉皆为大神足。为谆那须摩诃离惟谶弥优波罗洹。卑耶俱昙弥。是辈长年比丘尼大弟子。行在堕舍利王国比丘尼精舍。是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自意觉念言我不忍见佛般泥洹并阿难舍利弗目揵连是贤者辈。我先舍寿命行取泥洹去。 |
大乘百福相经 |
佚名 |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佛在舍卫国普妙宫中,文殊师利请问如来福德之量?佛为明十善福,轮王福,帝释福,自在天福,初禅福,二禅福,摩醯首罗福,辟支福,后身菩萨福,如来毛孔福,八十随好福,八十随相文福,三十二相福,大法言音福,展转增胜。又明有二种法,生如来身,一者胜愿力,二者方便力。 |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
佚名 |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百福相经》同。而字稍增减。 |
大乘顶王经 |
佚名 |
萧梁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与《善思童子经》同 |
大乘方广总持经 |
佚名 |
隋北天竺沙门毗尼多流支译,佛将涅盘,入如法三昧,令大千界普遍庄严,大众云集,佛出舌相,遍覆大千,敕弥勒问法决疑,于是净居天等,请佛说大乘方广总持法门,佛告弥勒,一切法皆是佛说,不应横生分别去取,执小废大,执大废小。若谤法者,罪则无量,因说弥陀,及自往因,致有佛国净秽之别,又菩萨必具行六度,不可但言宜修般若,又菩萨不得谤他菩萨,其罪极重。 |
伽耶山顶经 |
佚名 |
全一卷。有四种译本,均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一)姚秦鸠摩罗什译之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又称伽耶山顶经。(二)元魏菩提流支译之伽耶山顶经。(三)隋代毗尼多流支译之佛说象头精舍经。(四)唐代菩提流志译之大乘伽耶山顶经。本经记述佛陀初成道于伽耶山时,文殊菩萨请示佛陀发菩提心之深义后,应诸天子等之交相请问,而自答种种之菩萨道。 |
大乘起信论 |
马鸣 |
佛教经典。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近代许多学者认定它是南北朝后期中国人托名之作。该书提出的“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命题,对中国佛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印度佛学主张“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即认为佛性要经过累世修行证得佛果之后才能有,众生本身先天不具有佛性,因而凡人成佛须依靠外在的力量。“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含义则是,一切众生本来就具有佛性,只不过先天的佛性被俗世的“妄念”遮盖了起来。由于佛性本有,因而就可以依靠自身的觉悟把“妄念”去掉,使本来觉悟的心性显现出来,从而成佛。于是佛教修行的重点就在于促使众生自我觉悟,获得解脱的途径,即在于内心修养。该书提出,只要深信佛性和佛法僧三宝、修持六度,就能获得解脱,而不需累世修行,不需依靠外力。“心性本觉”的观点为后来中国式佛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本书也一直被作为大乘佛教的入门书。 |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鹫峰,告诸苾刍,若于十二缘生而能见了,是名见法见佛。舍利子以问慈氏菩萨,慈氏细为解释十二因缘甚深之义。乃性相二宗要典。 |
大乘四法经 |
佚名 |
又名《四法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译者不详,疑为法成。一卷。佛在祇园,文殊师利菩萨以宝盖供佛,明菩萨供养无有厌足,及说种种四法。一不舍菩提心,二不舍善知识,三不舍堪忍爱乐,四不舍阿练若。又说三十五住菩提法。应离十慢。 |
大方等如来藏经 |
佚名 |
简称《如来藏经》。佛教经典。东晋求那跋陀罗译。一卷。与大方广如来藏经同本先出。佛在耆阇崛山,成佛十年。与百千比丘,六十恒河沙菩萨,及天龙八部俱。以三昧力,现众莲华,皆未开敷,华内皆有化佛。须臾升空舒荣,须臾萎变,化佛各放无数光明。金刚慧菩萨问何因缘?佛为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性。共说九喻,一萎花中佛,二岩树蜂蜜,三 铖中粳梁,四不净处金,五贫家宝藏,六庵罗果种,七弊物中金像,八贫女贵胎,九模中金像。 |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 |
佚名 |
一卷,唐实叉难陀译。普贤菩萨说见佛之法。佛在如来神力所持之处,普贤大众之所围绕。有十大菩萨,各与眷属忽集。众问普贤,此诸菩萨从何国来?普贤令其入定观察,竟不能知。三番请问,普贤示以观察之法,乃见皆在如来身中广大国土佛道场内来集。 |
大方广如来藏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系佛为金刚慧菩萨等,以密房、稻麦、贫人等种种譬喻讲说一切有情所具之如来藏。本经原属显教经典,然由于系密教第六祖不空三藏所译,故历来多收于秘密部之中。 |
大三摩惹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三摩惹者梵语,会之义。佛在迦毗罗林,四梵王各以颂赞,大众云集,有大黑神祖蹲那作恶,佛说声闻法调伏之。是与长阿含大会经同本。 |
大生义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阿难思念十二缘生之深义,以此问佛,佛为广说逆从老死,推至识支,即中阿含大因缘经也。 |
大意经 |
佚名 |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大意’为童子之名,系佛陀过去世前身之一。本经内容叙述大意童子欲济助其国之贫,遂入海求宝,闻海底有明珠,欲抒海水而采之。天帝感其精诚,前来助之,海神大恐慌,急忙出珠,大意童子乃得明珠,施与国人。大意即今之释迦佛是也。 |
大鱼事经 |
佚名 |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借大鱼敕小鱼,以喻大比丘嘱小比丘,若小比丘不守根门,如彼小鱼随线就死。 |
大云无想经 |
佚名 |
大云无想经佛经涅槃部典籍,此经可以说了义经中的极致。信受者甚为稀有。 |
得道梯橙锡杖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锡杖经、得道梯橙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译于东晋,译者不详。本经内容为佛陀告示诸比丘皆应受持锡杖,其理由为锡杖可彰显圣智之意,故称智杖;锡杖亦为行功德之本,故称德杖。此既为圣人、贤士之表征,亦为趣向道法之标帜。其次列记持杖威仪之二十五事。 |
得无垢女经 |
佚名 |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即《大宝积经》第三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辨会异译 |
德光太子经 |
佚名 |
亦称《赖吒和罗所问德光太子经》、《赖吒和罗所问光德太子经》、《光德太子经》、《赖吒和罗经》等。佛教经典。西晋竺法护译。一卷。经中叙述赖吒和罗向佛叩问菩萨行法,佛从正反两个方面宣说诸种四事法,并宣说德光太子本生故事。说菩萨七种四法,五种四非法,次说往古吉义佛时,德光太子远离放逸,见佛供养,护佛法藏事。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
灯指因缘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记述王舍城长者之子‘灯指’出家修道,证阿罗汉果之因缘。提示众生对殊胜福田种下少许善根,即能享人天之乐,进而入于涅槃。 |
顶生王故事经 |
佚名 |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即中阿含四洲经同本 |
兜沙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册。其内容相当于华严经中如来名号品与光明觉品之部分。玄应音义卷八谓,兜沙经,意译为行业经。玄应音义八曰:‘兜沙经,此译云行业经。’华严经如来名号品之少分及光明觉品之少分也。兜沙之梵语未详。 |
兜调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 |
敦煌坛经 |
佚名 |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 |
饿鬼报应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于东晋(317~420)。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记述尊者大目犍连对各类饿鬼晓喻彼等业因之事。异译本有后汉安世高之鬼问目连经一卷。 |
法观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数息观等之法,文甚拙涩。 |
法海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法炬译。为海八德经之别译。 |
法印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说三解脱门为圣法印。出于杂阿含经第三卷。 |
猘狗经 |
佚名 |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说受戒而嫉妒其师者,如狮狗还嚙其主,及说不如法授戒,反入泥犁。 |
梵摩渝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梵摩喻经。三国吴·支谦译于黄武二年至建兴二年(223 ~253)。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婆罗门梵摩渝(梵Brahma^yu )怀疑佛陀三十二相之真伪,后见到佛陀之广长舌相、阴马藏相等三十二相,欣喜感叹之余,乃归依佛陀。其后,佛陀又为之解说至道之要,梵摩渝闻之,心开意解,证阿那含果,不久即命终。本经为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经之别译,内容亦相当于南传巴利文中部( Majjhima-nika^ya)之第九十一经。 |
梵网六十二见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梵网经、六十二见经。三国吴·支谦译于黄武二年至建兴二年(223~253)。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旨在显示佛陀悉知无上甚深微妙之法,既不执着于任何见解,亦不介意外道之毁谤或赞叹,而为诸比丘解说外道所耽着之六十二种偏邪见解。此六十二种邪妄见解,参差交错,如梵天之罗网,而外道沉湎其中,如鱼入网,不能出离,故称梵网六十二见经。本经之同类本有:巴利本长部第一经、汉译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另有竺法护所译之六十二见经,惜已散轶。 |
梵志计水净经 |
佚名 |
失译人各附东晋录,即中阿含水净梵志经 |
放牛经 |
佚名 |
一卷,秦罗什译。为增一阿含经放牛品之别译。以放牛之十一法譬比丘之十一法。 |
分别布施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为中阿含瞿昙弥经之别译。 |
分别业报略经 |
佚名 |
一卷,大勇菩萨撰,宋僧伽跋摩译。一经皆为偈颂,分别五趣之业报。 |
梵志阿颰经 |
佚名 |
具名佛开解梵志阿颰经,一卷,吴支谦译。与长阿含阿摩昼经同本。 |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
佚名 |
又名《记法住经》、《法住经》、《无量寿供养仪轨》。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北腾14。唐玄奘译。一卷。首尾俱全,存一百十三行。谓佛临涅槃之际,应阿难之请,叙述佛灭后,正法住世一千年,然后当渐隐没,并叙述了这一千年中,每一百年正法的情况。经谓,佛最后说,正法灭后,另有一批“不可思议诸菩萨等以本愿力生于此时,护持如来无上正法,与诸有情作大饶益。”说明其编纂于大乘产生之后。历代大藏经均收,敦煌本首尾完整,保留了该译本较古老形态,可供校勘。 |
佛母般泥洹经 |
佚名 |
全一卷。刘宋慧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述佛母大爱道比丘尼入灭送终等有关之事迹。西晋白法祖译之大爱道般泥洹经为本经异译,较本经详细。 |
阿鸠留经 |
佚名 |
佛说阿鸠留经,一卷,失译,小乘部,说阿鸠留之事。 |
佛说阿弥陀经 |
佚名 |
全称《佛说阿弥陀经》。一卷。中国佛教净士宗所宗的净土三部经之一。公元1世纪北印度地区盛行阿弥陀信仰,出现了本经梵文原典。中译本有后秦鸠摩罗什译,1卷。收入《大藏经》。还有刘宋求那跋陀罗的《小无量寿经》、唐玄奘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还先后被译成日、英文字。本经约2000余字。经中描绘了住在无比美妙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汉译“无量寿”或“无量光”)的广大神通,及其所在的充满金、银、玻璃、车渠、赤珠、玛瑙、七宝装饰、天雨宝花、香风、宝水滋养的极乐世界。在这个往生的世界里,阿弥陀佛化为神鸟,发出悦耳的和雅梵音,诸佛、菩萨等上界神祇过着舒适悠闲、烦恼俱无的天堂生活。世俗众生只要一心念颂阿弥陀佛的名号1—7天,心中趣向净土,即可在临死之际“心不颠倒”,往生极乐国土。本经文字生动,内容浅显,故在民间流传极广,影响甚大。中国宋代以后,本经成为佛教寺院每天的“日课”,和净土宗信徒的必读课本。净土思想还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成为当地僧人的重要信仰。 |
佛说无量寿经 |
佚名 |
又名《大无量寿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中国佛教净上宗所依三部主要经典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北图有霜28等近十号;俄、日、英、法亦有数十号。此经主要叙述法藏菩萨四十八愿,并称该法藏菩萨后修行成佛,即为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佛。他所许的四十八愿亦一一成就。四十八愿的主要内容是要成就无上佛身,建立一个极乐净土和接引一切虔信弟子进入西方净土永享极乐。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佚名 |
此经以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也,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宗致,生善灭恶,为经力用。大乘方等而为教相,二藏明义,菩萨藏收。渐顿悟入,此即顿教。从如是,讫清净业处,为序分。从尔时世尊放眉间光,讫诸天发无上道心,为正说分。尔时阿难白佛下,讫经。为流通分。 |
佛说阿难分别经 |
佚名 |
佛说阿难分别经,一卷,秦法坚译。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同本。 |
佛说阿难四事经 |
佚名 |
佛说阿难四事经,一卷,吴支谦译。说四事供佛之法。摄于小乘部。一慈心俯育人畜,二悲心周给穷苦,三不食肉,持五戒,四敬沙门,行此四事,如供佛无异。 |
佛说八部佛名经 |
佚名 |
又名《八佛名经》、《八佛经》、《佛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北冬12。北魏般若流支译。一卷。首尾俱存,存二十五行。谓佛在维耶离奈女树园为长者子善作说东方有八个佛土,每佛土各有一佛现正在说法。人若持诵这八个佛的名号,活着可免一切灾祸,死后可免三途之苦。此经与三国吴支谦译《佛说八吉祥神咒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八阳神咒经》(一卷)、南朝梁僧伽婆罗译《八吉祥经》(一卷)、隋阁那崛多译《八佛名号经》(一卷)互为异本。内容、结构、主题均相同,但说法地点、请求说法的人、佛名及佛国名互有不同。另三秦失译人名《佛说十吉祥经》亦属同类经典。历代大藏经均收。北冬12上方空白处有一“兑”字,当为错抄之废稿。 |
佛说八大人觉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以说明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佛弟子须观察体会八大人觉,以作自觉、觉他之修行。本经之八大人觉系指觉世间无常、觉多欲、觉心不足、觉懈怠、觉愚痴、觉贫怨、觉欲过患、觉生死。八大人觉在阿含经典、佛遗教经、成实论中均广有论说,其顺序、名称虽异,然旨趣则同。明代智旭曾为作‘八大人觉经略解’ |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
佚名 |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与《佛说八佛名号经》同本。 |
佛说百佛名经 |
佚名 |
隋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舍利弗问,佛唱百名,敕令夜三,昼三,各诵一遍。 |
佛说八师经 |
佚名 |
全称《佛说八师经》。佛教经典。三国吴支谦译。一卷。借梵志邪旬问佛事,述说修行“八师”,即八条戒规:杀、盗、邪婬、妄语、饮酒、老、病、死。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说八难处之有无者。有八无暇。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长寿天,五边地,六聋哑,七邪见,八无佛世。惟一有暇,可修道业,诫人勿致后悔也。 |
佛说八阳神咒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为八佛名号经之异译。 |
佛说胞胎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入胎之因缘及胎中三十八个七日生长之相貌,出胎七日后所生八万尸虫之名字,末说五阴皆无常苦无我我所。即大宝积经第十三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之异译。 |
佛说宝网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依宝网童子之请问,说六方佛之功德。佛游猕猴江边,与六万比丘,三十亿菩萨,九十亿诸天,九十九亿龙王,及阿须伦王民众俱。维耶离城宝网童子,年始八岁,梦兜率天人颂叹佛德,启白父母,见佛设供,请问法要。佛为称说六佛功德,东方宝光月殿妙尊音王佛。南方树根华王佛。西方造王神通焰华佛。北天月殿清净佛。下方善寂月音王佛。上方无数精进愿首佛。 |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
佚名 |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吴支谦译。与佛说无量寿经同本异译。外题略名佛说阿弥陀经,坊本表题曰:大阿弥陀经,三耶三佛萨楼佛檀为如来之尊号,过度是济度之义,此经说阿弥陀如来济度人道者。 |
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
佚名 |
简称《白衣金幢缘起经》。佛教经典。宋施护等译。三卷。叙述佛宣说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姓来历,及善恶升降、业报平等的思想。异译本有:《长阿含经》第五《小缘经》、《中阿含经》第一百五十四《婆罗婆堂经》。与长阿含四姓经同本。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 |
佚名 |
二卷,南云阇耶崛多译。北云曹魏录失译人名。共有千一百二十佛名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
佚名 |
凡十卷。唐玄奘译。全称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译于唐永徽二年(651),共八品。内容系赞叹地藏菩萨之功德,并叙述如来依地藏菩萨之问,而由本愿力成就十种佛轮,能破除末世之十恶轮。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
佚名 |
凡十卷。唐代般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略称六波罗蜜经、六度经。内容讲述护持国界及菩萨所修六波罗蜜之法。计分十品:(一)归依三宝品,(二)陀罗尼护持国界品,(三)发菩提心品,(四)不退转品,(五)布施波罗蜜多品,(六)净戒波罗蜜多品,(七)安忍波罗蜜多品,(八)精进波罗蜜多品,(九)静虑波罗蜜多品,(十)般若波罗蜜多品。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载,初时,有大秦寺之波斯僧景净,依据胡本,将本经译为七卷本。然因景净不识梵文,又未谙佛教义理,故所译与原经出入甚钜,般若三藏遂于贞元四年(788)十一月依据梵本,重译本经。注疏本经者,有智通之六度经疏十卷、六度经义例诀、六度经义目各一卷、超悟之六度经疏四卷等。 |
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护等译,佛在鹫峰法界殿中,与二万五千比丘,七百二十万俱胝那庾多菩萨俱。放光集十方众。有师子座出偈赞佛。佛升师座。妙吉祥菩萨请问,不生不灭,是何增语?佛言,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语。因为广说琉璃地映帝释宫影喻,忉利天大法鼓喻,空中风云水喻,大梵王喻,日光照喻,摩尼宝喻,响喻,地喻,虚空喻等。及说种种法句,种种菩萨胜行,于是妙吉祥偈赞礼佛,佛为较显持经功德。 |
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 |
佚名 |
亦称《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大集念佛三昧经》等。佛教经典。隋达摩笈多译。十卷。属大集部类经典,主旨在调和净土经典与般若经典,宣扬念佛三昧。认为念佛三昧是见佛的前提,也是菩萨修行的主要内容。经中所说的念佛包括忆念佛及佛的功德,认为由此能产生无量功德。异译本有南朝宋功德直译《菩萨念佛三昧经》五卷。与异译本相比,本经少最后的《正念品》及《大众奉持品》两品。两种译本均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 |
佚名 |
具名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五卷,隋阇那崛多译。佛在王舍城竹园放光集众。以贤护菩萨为对场而说法。与般舟三昧经同本后译。 |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 |
佚名 |
五卷,赵宋法天译。明宝光明陀罗尼之法门。多与华严经十住品及贤者品同。佛在鹫峰山中,与无量大菩萨俱。普贤与佛,问答法界深义。妙吉祥请问宝光明总持法门,佛令转问普贤。因问觉与觉者二字之义。舍利弗广叹菩萨智能,不可角敌。次有法慧菩萨入定受加,出说十住法门。(与华严经十住品长行偈颂俱同。)普贤菩萨赞叹印证。舍利弗自叹从来未闻。佛命其广集诸天,重请妙吉祥说法。妙吉祥许已,大地震动,十方云集,乃相与问答,令众获益。普贤复问如来大悲之义,复请如来说宝光明总持陀罗尼。舍利弗又与妙吉祥问答妙法,住世几何。妙吉祥复问佛持经之福,谤经之罪。普贤又问持经者当生何土。又问云何得此宝光明总持法。佛答以一法,谓不起煞意。又有二法,谓离于瞋恚,善言诱喻。阿难又问佛闻经之处。佛又为普贤菩萨说偈。 |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
佚名 |
唐不空译,与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同本异译。 |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
佚名 |
全称《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简称《正法经》。佛教经典。北宋施护译。五卷。是《大宝积经》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的异译本。主要宣说“不空不有”的“中道正观”思想。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 |
佚名 |
二卷,赵宋施护译。说大坚固婆罗门之事历。长阿含典尊经同本 |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即《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从第一分至第十三分,但有心明,而无曼拿罗法。 |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
佚名 |
亦称《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菩萨境界奋迅法门经》、《萨遮尼乾子所说经》、《萨遮尼乾子经》、《尼乾子所说经》等。佛教经典。北魏菩提留支译。十卷。共分十二品:第一至第三品谓佛说一乘菩萨行方便境界奋迅法门,包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需之十二妙法、十二胜法及关于六度之诸法门;第四品以下讲尼乾子为严炽王说十善业道相应法、治国善恶行法及布施十五功德等。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其卷品开合与入藏本不同,且不分细目。 |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 |
佚名 |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一千人俱。菩萨八万四千。皆於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所谓慈氏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自在菩萨。得大势菩萨。而为上首。复有七十二俱胝诸天众俱。皆悉住於菩萨之乘。复有天帝释。娑诃世界主大梵天王,与其眷属四万天众俱。亦皆住於菩萨之乘。 |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
佚名 |
四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又作大树紧那罗王经、大树紧那罗经、说不可思议品、紧那罗王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叙述王舍城耆阇崛山大众集会席上,天冠菩萨就诸佛菩萨之种种法门,提出二十八问请问佛陀,佛陀以四法答之。其时大树紧那罗王自香山中率诸眷属来诣佛所,自调琴瑟,出微妙音声,说法席上之大众,除不退转之菩萨外,余如大迦叶等皆悉起舞,无法自制。此段叙述,旨在说明虽了见四圣谛、证得八解脱之圣者,亦须起无上正真道心,方能达于泰然不动之不退转境地。其下又记载紧那罗王提出‘宝住三昧’之问题,佛遂以‘八十种法’答之。其后,佛应王之请,与诸佛菩萨共往香山,接受七夜之供养,其间并为大众解说布施、持戒、忍辱等三十二法,及助长菩提、女身转男身等法。其终,佛并为紧那罗王记别,谓其未来当为功德王光明如来。本经于佛教史上之地位甚为重要,系以般若空之思想,说明大乘菩萨之修行。 |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 |
佚名 |
又名普贤菩萨定意经,三卷,西晋竺法护译。即华严经之十定品也。 |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
佚名 |
二卷,唐玄奘译。明以十一种殊胜之事故,于十二缘起之。初说无明支。一所缘殊胜,二行相殊胜,三因缘殊胜,四等起殊胜,五转异殊胜,六邪行殊胜,七相状殊胜,八作业殊胜,九障碍殊胜,十随缚殊胜,十一对治殊胜也。 |
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 |
佚名 |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与《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同本。先出。文笔不如。 |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三卷,赵宋法贤译。即佛母般若经之摄颂。 |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 |
佚名 |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摩诃比丘僧五百人。菩萨八千。一一尊复尊悉得陀怜尼法。在所闻知。如大海无所罣碍。悉得五旬深入微妙沤和拘舍罗。总持空法藏不舍志意行无色想。从法行无所归依。亦不造行。说经法无所著。为一切故自观本法。以忍凡行十事。 |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者不详。略称鼓音声王经、鼓音声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佛陀在瞻波大城为诸比丘说西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之功德庄严,并说阿弥陀佛之国名为清泰,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为无垢称,智慧弟子名为贤光;次说受持读诵鼓音声王大陀罗尼,十日十夜六时专念,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此经以载有阿弥陀佛之父母而著称。 |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 |
佚名 |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多曷切一)他伽哆(都饿切二)夜哆地(途卖切三)夜他阿弥利声四)都婆毗(五)阿弥利哆(六)悉眈婆毗(七)阿弥利哆(八)毗迦兰谛(九)阿弥哆(十)毗迦兰哆(十一)伽弥腻(十二)伽伽那(十三)枳多迦隶(十四)莎婆诃 |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赞法身,法界、菩提、涅盘、十地、等、妙、功德。 |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入宝积三昧,自三昧起,与文殊问答法身不生不灭之深义,后舍利弗与文殊应答。与《入法界体性经》同本。 |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
佚名 |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与《佛说缘起圣道经》同。谓逆顺观十二因缘。如行旧道。而达旧城。 |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法炬译。有比丘因恶名住林中欲自杀,正住天神说偈晓之,即得道果。 |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 |
佚名 |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说四恐畏。如四山合逼,无能避者。亦名除忧患经。亦出四意断品。 |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
佚名 |
一卷,秦罗什译。佛在只陀林中,淫女弃一小儿于路边,众皆往观,佛诣其所作种种问答,次使现通,诸天蒙光皆来集,因名不思议光。佛为波斯匿王说其往因,并授记。 |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
佚名 |
昔者世尊,游罗阅祇说经散慧。初语亦善中语亦善竟语亦善其义微妙。净修梵行。所讲广普。时王便给使数十馀人。常采好花以给王家。後宫贵人采女大小。一日俱出城外采华。欲还入城路迳遇佛。 |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了本生死经,稻秆经同本异译。 |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鹫峰,频婆娑罗王子请问佛号功德?佛以十方各一佛名答之,并出夙愿功德。 |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佛为文殊说大乘四谛。及三十七品法。 |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 |
佚名 |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译,佛在鹫峰山中,十方梵天来集。弥勒菩萨请问,佛为说慈心妙观法门。宜急流通。 |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
佚名 |
一卷,唐提云般若译。与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同本异译。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
佚名 |
全一卷。又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续入法界品、续入法界品、华严经入法界品。唐代地婆诃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依华严探玄记卷一载,本书系针对晋译六十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卷五十七后半)摩耶夫人以下至弥勒菩萨之前,所缺欠之八、九纸之经文,予以补充之作,为根据新梵本翻译之传世经典。内容叙述善财童子求访有德童女等九人之经过。即善财依摩耶夫人之劝,往见正念王之童女天主光、善知众艺、贤胜、坚固解脱、妙月、无胜军、尸毗最胜等善知识,后至妙意花门城之童子德生与童女有德之处,二人以不可思议之善根力,令善财童子之身柔软光滑。 |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
佚名 |
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佛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十方之诸佛,现菩萨之形,为观音普贤等,无量之菩萨,现声闻之形,为舍利弗等。佛入三昧,名如来不思议境界。于诸相中现十方之佛刹,于诸好中现往昔之行门,于是德藏菩萨问普贤菩萨此三昧之名,普贤说其名义及证得此三昧之福德因缘。 |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
佚名 |
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与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同本先出。佛住法林菩提光明宫殿,与比丘及剎尘数菩萨不可说八部俱。文殊菩萨兴问,伏一切诸盖菩萨演说如来不思议法。信者当得种种三昧,及陀罗尼。 |
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
佚名 |
一卷,唐般若三藏译。佛说那罗延力之量,比较佛力。因说为施食者得此佛力也。 |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
佚名 |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与《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同 |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之异译,先出。度者,入之义也。 |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梵志頞罗延问种尊经、梵志问种尊经。东晋竺昙无兰译于太元六年至二十年(381~395)。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頞波罗延婆罗门(梵Assala^yano )与五百婆罗门人至祇树给孤独园,诘问世尊有关种姓平等、自性清净之论说,世尊遂以入溪洗垢、王得贤臣,及火、出生、日月、父母合会等之譬喻,解说人生而平等,惟以所行之善恶为贵贱之别。本经为中阿含卷三十七阿摄和经之别译,内容亦相当于南传巴利文中部(Majjhima nika^ya)之第九十三经。 |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
佚名 |
亦称《佛临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佛垂般涅槃教诫经》、《佛垂般涅槃略诫经》、《佛临般涅槃经》等,简称《佛遗教经》、《遗教经》。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叙述释迦牟尼即将进入涅槃前对弟子们所作的教诫。大意是要弟子们遵守戒律,精进修行,争取解脱。此经起初被视作小乘经,自《开元录》起移入大乘经。在历史上影响较大,唐太宗曾诏派写经生专门书写此经,付京官、刺史各一卷,以此规范僧尼行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阿难请问荼毗之法,佛言应如转轮圣王,又悬记千年后佛体显神变之事。 |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金刚力士哀恋不息,帝释慰止之。 |
法集要颂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即出曜经三十三品法偈,皆是佛所说也。天息灾生在北印度迦湿弥罗国,是中印度惹烂驮罗国密林寺僧,施护则是北印度乌填曩国帝释宫寺僧。他们原系同母兄弟,在太平兴国五年(980)一同携带梵本来京,也受到优待。那时法天等已游历归来,太宗叫他们审查宫廷收藏的各种梵本。因为他们兼通华语,能够翻译,太宗动了重兴译经的念头,遣内侍郑守钧计划在京中太平兴国寺的西边建筑译经院。过了两年,院屋建成,天息灾等便受命住入开始翻译。 |
藏要 |
|
三辑,欧阳渐、吕澂编校。支那内学院于1929年出版第一辑,1935年出版第二辑。1985年,金陵刻经处将尚未完成的零本编为第三辑,与前两辑一起成套出版,十册。另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和上海书店的影印本。《藏要》系支那内学院禀承杨文会编辑《大藏辑要》、进而对历代大藏经作整理考订的遗训,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原计划从全部藏经中精选要典,分为六辑,然后以之为基础彻底整理全藏。这一工作自1927年开始。编校采取刻校、译校、类校三周校勘方式,汉文本取南宋后思溪藏本为底本,勘以北宋福州及高丽新雕版,订正注明误文夺字。尽量搜罗国外校印的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及康藏各种刻本的藏文大藏经,对译文中错落晦涩之处,对照标注。并取有关义解之异籍参证,分清段落,剖析章句,阐明学说上的相关联系。对重要义理,用提要体裁写成叙,概括其大意,说明各书的传承和变化。最后仅编成三辑,共收书七十种,四百余卷,其中作出叙文者仅二十余种。第一辑收《大般若经第二分舍利子般若》等大乘经十种,小乘经一种(《杂阿含经缘起诵》),及《菩萨戒本》、《十诵比丘戒本》等戒律三种,《中论》等大小乘论十一种。第二辑收《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经》等大小乘经八种,《四分戒本》等律六种,《十二门论》等大小乘论十三种。第三辑收《大般若经第十六分》等经十一种,《清净毗尼方广经》等律二种,《十住毗婆沙论》等论十种。该书编校方法科学严谨,校勘精细,标点准确,甚便于阅读研究,堪称最佳的佛经校勘本、精选本。印行后获得国内外好评。 |
梁高僧传 |
慧皎 |
佛教史书。亦称《梁高僧传》。南朝梁慧皎著。十四卷。为类传体。除“序录”一卷外,共分十门:一、译经,二、义解,三、神异,四、习禅,五、明律,六、亡身,七、诵经,八、兴福,九、经师,十、唱导。每门之后附以评论。载自东汉永平七年(64)至梁天监八年(509)间僧人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二百余人。因时地所限而详于江左诸僧,略于北方僧人。所谓“伪魏僧”仅得四人。其《序录》述本书宗旨为: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此后唐道宣著《续高僧传》,北宋赞宁著《宋高僧传》,明如惺著《大明高僧传》,体例大致依此,合称《四朝高僧传》。本书历代藏经均收。金陵刻经处更名为《高僧传初集》,分十五卷单刻。 |
唐高僧传 |
道宣 |
又称《续高僧传》。唐道宣著。简称《续僧传》。佛教高僧综合传记。三十卷(或作四十卷)。唐道宣撰。成书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本书写成之后的二十年中,作者又陆续增补改订,最终成为现今流传的本子。因本书是继梁代慧皎《高僧传》所作的传记体佛教史,故名《续高僧传》。明、清藏本均为四十卷,《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作三十卷。全书分为十科:一、译经、二、义解、三、习禅、四、明律、五、护法、六、感通、七、遗身、八、读诵、九、兴福、十、杂科。每科后附以作者论述。其“自序”称:“始梁之初运,终唐贞观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载”。自序又称正传三百三十一人(一作三百四十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实际正传为四百八十五人,附见二百十九人。扬州刻经处有单刻本,名为《续高僧传二集》。 |
明高僧传 |
如惺 |
八卷。明代释如惺撰。《大明高僧传》简称为《明高僧传》。此书写成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题书名中的“大明”,即指成书年代,不是指内容范围。此传内容始于北宋末直明代,至于《宋高僧传》止于北宋初到北宋末这一百数十年。《大明高僧传》仍是空白,并无片言记载。此传内有三科,即《译经》、《解义》、《习禅》。《译经》科中只著录元代沙罗巴一人,《解义》科中著录了自南宋至万历年间四十四人,《习禅》科中著录了自北宋末迄元仁宗年间六十七人,正传有一百一十二人,另附见有六十八人。在体裁上与梁、唐、宋三部僧传相同,每科之后无“论”,当是全书没有完成的原故。其中有关主张各宗融合的看法,正是时代要求的反映。此书的优点是,填补了北宋末至明代高僧传记的空白,为研究佛教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不足之处有:首先,一些高僧的传记如性澄、蒙润、本无、如玘、绍宗等,所记事迹过于简单。二是,前后重复和误将北宋人写成南宋,将地名误作籍贯等疏忽之处也不少。正如作者自序所言,是“随喜录之,以备后之修史者采摭”,因而没有严肃加工整理。尽管如此,它仍是一部有价值的佛教著作。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丁已嘉兴楞严之般若堂刊。 |
肇论 |
僧肇 |
佛学论文集。东晋僧肇著。一卷(或作三卷)。其中心是论述并发展般若、三论空的中道思想。首篇为《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概括全书大旨。后载四篇论文:一、《物不迁论》,论述了其“即动而求静”的动静观。认为“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从而得出了“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的结论。二、《不真空论》,论述了其“即万物之自虚”的本体论。认为世界万有皆因缘所生,有非真有,无非真无,故虚假不实谓之“空”。指出:“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三、《般若无知论》,论述了其“无知、故无所不知”的认识论。认为要认识佛之“真谛”不能依靠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不起作用,只能依“照”(直观)。指出“般若之能照”即在于其“无知”,“般若之所照”即在于其“无相”,“是以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斯则不知而自知”。四、《涅槃无名论》,分十九章,以一问一答称一折一演,论述“涅槃”既无生灭,亦无名相,绝非名言所能表述。该书注疏本颇多,主要有晋惠达《肇论疏》三卷,唐元康《肇论疏》三卷,宋遵式《肇论疏》六卷、《肇论疏科》一卷,宋晓月《夹科肇论序注》一卷,宋文才《肇论新疏》三卷、《肇论新疏游刃》三卷,明德清《肇论略注》六卷。 |
辨法法性论 |
佚名 |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主要论著。弥勒著,纳措茨程嘉哇与噶哇多杰合译。是解释唯识见的一部论著。世亲论师作注。 |
永嘉集 |
玄觉 |
全称《禅宗永嘉集》,又称《永嘉禅集》、《永嘉禅宗集》、《玄觉永嘉集》。唐代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靖辑。玄觉早年学天台,参拜六祖慧能后改入禅门。本书即以天台止观之旨解释禅宗之禅,揭示禅定的用意及修行历程。全书共分十篇:慕道志仪、戒憍奢意、净修三业、奢摩他颂、毗婆舍那颂、优毕叉颂、三乘渐次、理事不二、劝友人书、发愿文。前三门为序分,次五门为正宗分、后二门为流通分,卷首有魏靖序。此书为融合天台宗、禅宗的最早文献,颇受后世重视。收入《龙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大藏经》。注释书有宋行靖的《永嘉集注》二卷,明传灯的《永嘉禅宗集注》二卷、高丽僧己和的《永嘉集说谊》二卷。 |
金刚经集注 |
朱棣 |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佛典注疏。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朱棣敕辑。四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书。汇集历代注释《金刚经》五十三家之说,故又称《金刚经五十三家注》。书首明成祖序云:“自唐宋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十百家。……朕夙钦大觉,仰慕真如,间阅诸编,选其至精至要,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书前有《金刚经道场前仪》及《金刚经五十三家注解姓号目录》,书后有《金刚经道场后仪》。所录经文依梁昭明太子分目,开为三十二分。书成后即刊行。明正统三年(1438)又重刊施印。其后又多次刻印。 |
无门关 |
慧开 |
一卷。全称《禅宗无门关》。宋代无门慧开撰,弥衍宗绍编。此书体例近似《碧岩录》,辑录古来著名公案48则,如“赵州狗子”、“百丈野狐”、“俱胝竖指”、“世尊拈花”等。每一则先举出“佛祖机缘”(即公案),然后在“无门曰”下用散文评说,最后是“颂曰”,用四句偈颂(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作结。在第一则“赵州狗子”公案后,慧开曰:“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慧开又在自序中曰:“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于宋绍定元年(1228)刊行,淳祐五年(1245)重刊。次年,安晚居士又在书后增加第四十九则。现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册。自古以来与《碧岩录》、《从容录》一起在禅林中广为流行,临济宗禅僧颇重视此书。现有英译本流行欧美。 |
补陀洛迦山传 |
盛熙明 |
佛教史志。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盛熙明撰。一卷。共分五部分:(1)自在功德品,引《观音三昧经》、《大悲经》、《楞严经》、《法华经》、《大悲心总持经》等,论述观世音菩萨的功德;(2)洞宇封城品,记述了普陀山的地理位置和名胜古迹;(3)应感祥瑞品,叙述了普陀山之为观音菩萨道场的由来;(4)兴建沿革品,记述普陀山历代寺院的情况;(5)附录,记述武林(西湖)西山天竺寺和蓟州雾灵山观音菩萨像的灵异。后载唐人作《观音大士赞》一篇和诗咏七首,系明慧瑄补编。本书元刻本不存,明天顺六年(1462)慧瑄重刻。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按明刊本影印编入《宛委别藏》。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妙法莲华经 |
佚名 |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关键词“妙法莲华”。“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
金七十论 |
佚名 |
音译《波罗末陀》,亦名《拘罗那陀》。又译《拘那罗陀》,意译《亲依》。印度数论派哲学经典。作者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350年(2—5世纪各种推论均有)。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后被保存在汉文佛典大藏经内。译者真谛(Paramartha 499—569),南朝梁、陈僧人,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金七十论》(Suvara-saptati-āstra)是印度古代哲学数论(音译“僧伽”或“僧法”)派的主要经典,原名《数论颂》(Sākhya-kārikā),用梵文写成,作者名自在黑(vara-ka大约生活于四五世纪)。 陈代有一位名叫真谛(Paramārtha)的印度高僧将《数论颂》翻译成汉文,取名《金七十论》,该原文仅有七十偈,故名。《数论颂》有几个梵文本流传在世,唯《金七十论》所依梵文本迄未发现。 |
林间录 |
惠洪 |
佛教杂著。宋惠洪著。二卷,后录一卷。采用笔记体裁,记叙名僧嘉言善行,僧家故事。通过发表议论,阐发禅理。文笔流畅、词藻华丽,工于润色,为佛教著作中少见。通行本为影印续藏经本。后录1卷,所载皆《石门文字禅》卷17至卷20之文,为后人附入。近人陈垣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评此书“《提要》谓其书多订赞宁《高僧传》诸书之伪是也。《林间录》一书所记皆高僧嘉言善行,然多订赞宁《宋高僧传》诸书之讹。又往往自立议论,发明禅理,不尽叙录旧事也。(《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故此书有所创新,有一定学术价值。 |
林间录后集 |
惠洪 |
禅宗文集。宋惠洪撰。一卷。是惠洪所撰赞、铭、偈、诗的汇编。体裁及内容与《林间录》完全不同。共收惠洪作品三十二篇,多数载于惠洪所著《石门文字禅》卷一七至卷二○。此书作为《林间录》的附录载于《嘉兴藏·续藏》,日本《卐字续藏》单出。 |
罗湖野录 |
晓莹 |
宋代笔记。4卷。释晓莹著。此书卷首有绍兴二十五年(1155)自序,谓以倦游归憩罗湖之上,因追忆昔所闻见,录为4卷。其中多载禅门公案及机锋语句,有关士大夫投赠往来篇什亦甚多。集录丛林见闻、诸方尊宿提唱之语、友朋谈说议论之言,亦从残碑蠹简中摘录有关资料,汇编成书,约近百篇。详录当时禅门公案、机锋语句、缁徒故实,具有史料价值,被列为禅门七部书之一,厉鹗《宋诗纪事》多采此书。《四库全书总目》入释子类存目。有《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 |
慧琳音义 |
唐慧琳 |
佛教典籍注音释义书。为别于玄应《一切经音义》,故名。唐僧慧琳著,100卷。《宋高僧传》卷五《慧琳传》说:琳“尝引《字林》、《三仓》,诸经杂史,撰《大藏音义》(即本书)一百卷,起贞元四年(788),迄元和五载(810)绝笔。”另说书成于元和二年(807)。序称:注释佛经“总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余卷”,实际上为1225部,5314卷。是在前诸家字韵的基础上,对玄应、慧范、云公、窥基等所撰音义,加以删补,所引古音韵的典籍更为广泛。书撰成后,于宣宗大中五年(851)奏请入藏。后经变化,一度亡失,光绪初年,从日本得此书。民国初年(1912)始由上海频伽精舍印行。内容精审,非前后诸家音义所能及。其依据以字音释字义的原则,使人由普通义而明其理,因此,开元入藏的佛典,得此书之助,皆可理解。在文字学方面,可用以校勘。在音韵学方面,可为研究古韵和音读者之助。一般学人可用其辑佚或考史。 |
续清凉传 |
张商英 |
佛教史志。北宋张商英撰。二卷。商英(1043—1121),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四川新津人。参与王安石变法,后与蔡京不合,被贬。大观四年(1110)为相,次年罢。商英广泛涉览儒、道、释之书。而最后归心于佛。元祐二年(1087)出任权发遣河东路提兵刑狱公事,游五台山金刚窟,次年遍游五台,观圆光圣灯,四年上山求雨,归作此传,以为所见皆文殊菩萨之化现。此与峨嵋宝光相似,可供科学家研究之用。五台山之灵异传播久远,其成为万民朝拜的圣地也当与此有关。传中叙及太宗灭北汉时,尽免五台寺院租税,至神宗、哲宗间边臣夺其良田,置弓箭手等,也为研究宋后期五台山佛教史提供了新的资料。书后有附传,记元祐四年本路其它官员观圣灯的经过。附录记元祐五年侍其灌、建中靖国元年(1101)钱盖在五台目睹圆光诸事。此外有崇宁三年(1104)李师圣《题五台真容院》、皇统元年(1141)朱弁《台山瑞应记》,文珫《后序》,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性彻之偈,均为后人陆续附入。有:①清光绪蒋氏刊本。②198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校注本。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 (以小大乘摄集而成)。相传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后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共译于汉明帝永平十年(67)。一卷。 据《高僧传》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二等载,竺法兰、迦叶摩腾均为中印度人,永平十年应汉使邀请来到洛阳。竺法兰除译出本书外,还译有《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等。因全经共有四十二篇短小经文,故题名为《四十二章经》。 |
地藏经 |
佚名 |
《地藏经》,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 |
楞严经 |
佚名 |
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简称《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佛教密宗经典,十卷。真实撰者不详。唐代般刺密帝译。译成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关于本书的译本,一向存有异议。一般认为本书是般刺密帝所译。般剌密帝,汉语意译名极量。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旨道场,705年从灌顶部诵出一品,即为本书。译经事毕,即泛海西归。属灌顶(秘密)部。称佛因阿难被淫女幻术所摄一事而说,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为宗,开示首楞严三昧的义理与修习方法。涉及世界众生的形成、诸趣因果、菩萨行位、定中魔事等问题,为一部从圆顿禅角度概述大乘心要的经典。宋代以来流传颇广,尤受禅宗、净土宗的重视,讲习注疏者甚多。注疏中重要者有宋子璇《义疏》二十卷、元惟则《会解》十卷、明德清《通议》十卷、通润《合辙》十卷、元贤《略疏》十卷等。原经收入《大正藏》第十九册。 |
圆觉经 |
佚名 |
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或《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佛教经典。中译本,唐代佛陀多罗译,1卷。收入《大藏经》。成书年代及真实作者已无可考。佛陀善多于693年(唐长寿二年)在洛阳白马寺译出。近代以来,许多学者认为本书是中国僧人根据《大佛顶首楞严经》而作的伪经。本书译者佛陀善多,汉语意译名觉救。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人,唐武则天代时译出本书,其他事迹无从可考。“圆觉”,直译为圆满的灵觉,实为如来藏、真如、佛性、一真法界的别名。说“十方众生,圆觉清净”,“本来成佛”,只因有“恩爱贪欲”和“妄念”,才流转生死;如能舍弃一切情欲,破除一切迷误,“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
僧伽吒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北魏月婆首那译。四卷。述佛说僧伽吒法门,谓依此法门可除五无间罪,于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善法皆得成就,所得功德之聚如佛世尊。并述说闻法敬僧的功德和一切皆空、离苦得乐等思想。异译本有宋施护译《佛说大集会正法经》五卷。但施护译本有明显的密教化倾向,反映出该经后期的发展状态。两本均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开元释教录 |
智升 |
佛教经录。智升编纂。24卷。自宋以后,历代大藏经均收录。1949年前南京金陵刻经处有单行本刊行。智升,中国唐代高僧。博古达今,“义理悬通,二乘俱学,然于毗尼,尤善其宗”。因感前辈聂道真、道安、道宣等人所著目录多有乖舛,真伪相乱,多惑其文,于是在开元十八年(730)审定群经,考核人物生平,校核真伪,重修新录。除此录外,还对道宣《内典录》、靖迈《图纪》各续1卷。史称“经法之谱,无不出升之右矣”。本录分为总录和别录两部分。前十卷为总录, 名“总括群经录”。以译者年代先后为序,记载东汉至唐 所译经典目录及译者传记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乘、 三藏圣教及圣贤集传、并及失译共二千二百七十八部, 七千另四十六卷。并注明各经新旧目录异同及最初所 见之记录。第十卷为历代佛经目录,注录新旧目录凡四十一家。 |
五灯会元 |
大川普济 |
中国佛教禅宗史籍。南宋普济撰。二十卷。成书于宝祐元年(1253),清季有宝祐本的覆刻本和影印本;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亦有单刻本,并据以收入明《嘉兴藏》等若干版大藏经;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苏渊雷新点校的《五灯会元》上下两册。本书是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间先后问世的5种“灯录体”禅宗史籍的汇编本。禅宗把以法传人喻为灯火相传,故谓其传法史为“传灯录”, 简称“灯录”。五灯”指:《景德传灯录》,法眼宗道源撰; 《天圣广灯录》,临济宗李遵勖撰;《建中靖国续灯录》, 云门宗惟白撰;《联灯会要》,临济宗悟明撰;《嘉泰普灯 录》,云门宗正受撰。普济对上述“五灯”进行删繁就简, 将一百五十卷缩编为二十卷,合五为一,故称《五灯会元》。宝祐本沈净明跋言:“禅宗语要,具在五灯。” |
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
圆悟克勤 |
亦名《碧岩集》、《圆悟老人碧岩录》、《圆悟碧岩集》。禅宗临济宗偈颂、评唱资料汇编。十卷。宋克勤述,弟子普照等于宋建炎二年(1128年)春天编辑成书。克勤,俗姓骆,号佛果,赐名圆悟。生于宋嘉祐八年(1063年),卒于宋绍兴五年(1135年)。彭州人。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禅师,嗣法于五祖法演禅师,长住成都昭觉寺。因克勤在夹山(湖南澧县东)灵泉院讲唱由门人记之而成,故以夹山别名“碧岩”名之。成书于宣和七年(1125)。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册。为禅宗评唱体著作之滥觞。先有云门宗雪窦重显禅师从《传灯录》等书中选取一百则禅门公案,用偈颂形式加以品评,名《颂古百则》。 |
广弘明集 |
道宣 |
唐道宣编。三十卷。明南北藏及清藏为四十卷。成书于麟德元年(644),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书体例与《弘明集》略异,故不称“续”而称“广”。全书分十篇:一归正、二辨惑、三佛 德、四法义、五僧行、六慈济、七戒劝、八启福、九悔罪、 十统归。每篇前各有序。收录自南北朝至唐僧俗一百三十余人所作书文序疏、诗赋诏铭等。本书采摭浩博,内容广泛,是研究南北朝和隋唐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卷三 所保存阮孝绪七录序及其门目部分,他书久已失传。本书通行的有频伽藏、嘉兴藏本,另有明万历年间汪道昆 刻单行本,民国元年常州天宁寺刻单行本。 |
弘明集 |
僧祐 |
中国古代佛教论著文集。收入东汉末至南北朝萧梁时期中国人撰写的佛教论文以及相关文章。僧祐编集。僧祐《出三藏记集》所列《弘明集》目录为10卷,今本14卷。各种佛藏中都收有《弘明集》,另外有明万历汪道昆本,清光绪22年金陵刻经处本及《四部丛刊》本。选编了东汉以后至梁代的佛教各类文章183篇。书末有作者自撰《弘明论》,又称《弘明集后序》,将当时社会上怀疑、排斥佛教的议论,归纳为“六疑”,一一加以辩驳。这些文章,论争之文居多,并均系“梁以前名流著作”,大部分在后来佚失,因《弘明集》而得以传世。故该书在中国佛教史上居有极高的资料价值。 |
古尊宿语录 |
赜藏主 |
中国佛教禅宗的著作。因记载的是禅宗著名大师的语录,故名。宋代颐藏主集。全书共四十八卷。汇集了禅宗南岳系怀让以下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四十余家唐宋禅师中所谓“古尊宿”的语录,多为 《景德传灯录》中所不载者。明万历年间重修《北藏》时收入《大藏经》。赜藏主原有《古尊宿语要》四卷,收集唐宋时期南泉普愿以下二十二家禅宗语录,刊于南宋绍兴年间,是为四十八卷本《古尊宿语录》的基础。后人又逐渐将云门文偃、真净(宝峰克文)、佛眼(龙门清远)、佛照(育王德光)等数家语录编入,至南宋末年,由于“两浙丛林得之惟艰”,由女居士觉心捐资翻刻。以后又经过不断增补,至明代收入《大藏经》时,遂成现今所见四十八卷的规模。 |
释氏稽古略 |
觉岸 |
佛教史籍。简称《稽古略》。元觉岸著。四卷。编年体通史。成书于元至正初(1341)。初名《稽古手鉴》。采取史书编年体例,以历代佛统为纲,佛家世次行业为纬。从三皇起,到南宋止,对历代名僧及僧家通常掌故,略有搜采。取材冗杂不精。以年代为序,每年必录,年代之下分国,记述了自三皇五帝至南宋德祐二年(1276)间的佛教史迹。其中记有著名佛寺三百余所,僧人三百六十四人。不少资料当取自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僧本觉所撰《释氏通鉴》。有杭州本与影印续藏经本。收入《中华大藏经》。 |
佛祖历代通载 |
念常 |
简称《佛祖通载》。元临济宗沙门念常撰。原二十二卷,明北藏分作三十六卷,内容依旧,后多从之。是一部编年体佛教史书。清代《四库提要》有著录。明《北藏》、《嘉兴藏》、清 《龙藏》、《频伽藏》 及 《续藏》 皆收。《大正藏》将其收入第49卷。卷首附有至正元年(1341)虞集序和至正四年(1343)觉岸序两篇,以及凡例目录一篇。第1卷载佛教传说的过去七佛和八思巴 《彰所知论》器世界品等。从第2卷开始,以中国历朝世代为线索,从盘古王至元统元年(1333),广载佛教史实,对僧人译经、撰述及传教活动,佛教与儒、道的关系,历代皇帝臣僚兴废佛教事迹及有关撰述文书等,一一按年代顺序记述。以干支纪年,并附注帝纪年号。前数卷所载28祖,均抄自 《景德传灯录》(宋道原撰),自东汉明帝至五代的10余卷,抄自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南宋祖琇撰),作者主要著述宋、元二代。对禅宗诸师的记叙尤详。 |
佛说法灭尽经 |
佚名 |
又名《法灭尽经》。印度佛教经典。失译人名,附宋录。一卷。首存尾残。经文叙述佛在拘夷那竭,将入涅槃,预言佛法灭尽时的情况。谓其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佛教。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淫佚浊乱,男女不分。真正勤修佛法者反遭诋毁。 |
佛说戒香经 |
佚名 |
佛说戒香经,一卷,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与《佛说戒德香经》同 |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长阿含善生经之别译。 |
贤愚经 |
佚名 |
《贤愚经》,一名《贤愚因缘经》,是很特殊的一部佛典,其虽名为“经”,但实际上是一部“佛教故事集”,是叙述因缘故事的典籍。全书共分十三卷、六十九品(节),也就是说共讲了六十九个故事。实际上其包括的故事更多,因为往往一品中包含很多小故事。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凉州(今甘肃武威)沙门慧觉(一作昙觉)等译。 译者慧觉、威德等八人,曾西行求经至于阗(今新疆和田)大寺,遇见当地五年一次举行的般遮于瑟会。会中长老各讲经律,他们八人分别听了记录下来,译成汉文,于公元445年回到高昌,综集成为这一部经,又经过流沙,送到凉州,凉州名僧慧朗将它题名《贤愚经》。 |
佛说维摩诘经 |
佚名 |
大乘佛教经典。全称 《维摩诘所说经》,又称 《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是佛教菩萨名,原是古印度毗耶离城的大乘居士,非常富有,精通佛法。据说,他有一天生病,释迦牟尼派弟子文殊师利前去问候,他便借此机会与文殊师利等人讨论佛法,义理精奥,妙语横生。 |
佛说梵网经 |
佚名 |
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大乘佛教戒律典籍。二卷。真实撰者不详。后秦鸠摩罗什译。关于本书的译者,一向存有疑问。据僧肇序说,此经原有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此为第十品。称释迦牟尼在摩醯首罗天宫说菩萨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为汉地菩萨戒主要宗依。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今存本书各本都署名鸠摩罗什译。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载《菩萨罗提本叉后记》中说罗什在姚秦译经时曾从《梵网经》中诵出菩萨十重四十八轻部分,而第二卷译经条及第十四卷罗什传都未列举本书。隋代法经撰《众经目录》将本书列在“众律疑惑”类。 |
安乐集 |
道绰 |
《安乐集》是宣扬西方净土思想教义的佛教著作。初唐僧人释道绰作。二卷。分十二大门,广征博引诸经论,论述净土法门为易修易证、应时应机的唯一法门,劝人发愿求生西方,修念佛三昧。书首云:“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书中所引经论著作共五十六部,计经四十四部、律一部、论八部、释三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被收入历代佛教藏经中,近代南京金陵刻经处有单刻本。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由石峻、楼宇烈等先生选编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 中,将本书编入第2卷第3册。 |
龙舒净土文 |
王日休 |
佛教书。南宋居士王日休撰于绍兴三十年(1160)。12卷。集录有关往生西方净土的经论和传记等,因作者系龙舒(今安徽舒城)人,故以名书。原为10卷,每卷一章,初叙大意,次分为数篇乃至数十篇,收载有关事迹及修行方法。初刻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为十卷。元延祐三年(1316)重刊时增广成十三卷,明成化十七年(1481)由僧卺点校再刊,改为十二卷。前十卷为王日休所撰净土文,共十类一百五十八篇。 |
梁启超谈佛 |
梁启超 |
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戊戌变法前后,他就呼吁人们学佛、信佛,晚年,他对佛学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一九二二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课时,又对佛学理论作了总体概述,提出佛家所讲的法“就是心理学”。这是对佛典的现代理解的高度升华。对于佛教中最玄妙的“业与轮回”“无常与无我”“解脱与涅槃”,梁启超都从哲学的角度,运用生物、物理及化学的一些科学知识,作了解释。梁启超的解释浅显易懂,触及到佛典的本意。 编辑推荐梁启超说:绝对清凉无热恼,绝对自由无系缚,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的境界,大概是涅槃真义吧。 慈悲,慈谓与人同喜,悲谓与人同忧。对于一切众生,恰如慈母对于爱子,热恋者对于其恋人,所有苦乐,悉同身受。 佛说法五十年,一言以蔽之,曰“无我”。佛典屡用色、名二字,色指色蕴,名指受、想、行、识四蕴。 |
禅学指归 |
胡适 |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观心论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破相论。传系梁代菩提达摩撰,亦有唐代神秀撰之说。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说观心之法;以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简要。本书为禅门撮要卷上观心论(达磨大师观心论)、少室六门集破相论之异本。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
智顗 |
又名《小止观》、《童蒙止观》。 智著。二卷。全书举具缘、诃欲、弃盖、调和、方便、正 修、善发、觉魔、治病、证果十个方面(“十意”),“以明修 止观者,此是初心学坐之急要”。前五意总为“二十五方 便”,即具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五缘”。论述佛家修禅和觉悟的原则、方法、作用、意义。 |
真心直说 |
知讷 |
一卷。高丽僧知讷撰。系阐述‘定慧双修、顿悟渐修’理趣的禅籍。完成于高丽熙宗即位之元年(1205)。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撰者普照国师知讷,以力倡禅教之调和而闻名于时。本书即其由禅教一致的立场,继承唐·圭峰宗密与北宋·永明延寿之说,综合诸派教义而成,是朝鲜禅书中的代表性著作。内容分十五门,即:真心正信、真心异名、真心妙体、真心妙用、真心体用一异、真心在迷、真心息妄、真心四仪、真心所在、真心出死、真心正助、真心功德、真心验功、真心无知、真心所往。分别由经论、祖释及祖录等引出要文,以解明人人本具之佛性与迷妄的根源,显示修证的顺序次第。 |
无量义经 |
佚名 |
大乘佛教经典。全经共分3品,第1德行品赞颂诸菩萨的功德,讲述此经的说法因缘;第2说法品,讲述修行“无量义”法门的方法,认为修行此法门可使菩萨速成无上菩提(觉悟);第3十功德品,颂赞此经的功德。内容讲众生“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无量义者,从一法生,此一法者,即无相也”。称世界万有“性相空寂”,认识于此,可速摆脱*轮回,达到解脱。与《妙法莲华经》、《观普贤经》合称“法华三部经”。 |
观普贤经 |
佚名 |
大乘佛教经典。全称《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1卷。该经叙述了佛涅槃前3个月,于古印度毗舍离国大林精舍为诸弟子讲述观普贤行的“一实之道”的故事,颂赞了普贤菩萨的东方净土妙国,宣称普贤观行“不入三昧(禅定),但诵持故,专心传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如行此观法之人罪孽深重,可于七七日尽后,乃至一生、二生、三生后,看见普贤菩萨十方诸佛、多宝佛塔的形像,往生东方净土。 |
佛说普门品经 |
佚名 |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即《大宝积经》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异译 |
李叔同说佛 |
李叔同 |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这是我们常人无法领悟的境界。李叔同把他的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与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八大人觉经略解 |
智旭 |
西土圣贤集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明蕅益释智旭解 |
白国因由 |
佚名 |
清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今大理市)圣元寺僧寂裕刊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 一卷。通篇内容为宗教神话,主要记唐南诏时佛教观音菩萨十八化,开辟大理地区之事。材料源于《自古通记》(白文,已佚)、《纪古滇说集》、《南诏野史》(万历)、《云南通志》等书和有关民间传说。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
智旭 |
明菩萨沙弥智旭述 |
顿悟入道要门论 |
大珠慧海 |
一卷。唐代大珠慧海撰。此书主要阐述顿悟入道的要旨。本书与后世语录不同,是慧海亲自执笔的论书。相传慧海在江西马祖道一门下,历经六年修行而大悟。本书即依其本身体验而简述顿悟入道要旨。全书笔法平易,首以“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惟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进而解释“顿悟”,谓“顿”即顿除妄念,“悟”即悟无所得。次谓为臻此境,须以心为根本,故修根本为大事,而修根本之法在于禅定。其次,再广述顿悟要门之宗旨。本书所引用的经典,以《维摩经》为最多,其次为《金刚经》。此外,《涅槃经》、《华严经》、《法华经》、《起信论》亦曾广被引用。收入《续藏经》。 |
北山录 |
神清 |
中国佛教论著。又称《北山语录》、《参元语录》、《北山参元语录》等。唐梓州慧义寺沙门神清撰。十卷。神清(?—820),俗姓章,字灵庾。昌明(今四川彰明)人。少年时习儒典,多闻强记,工于诗文。年长投绵州(今四川绵阳)开元寺出家,致力于佛教经论史传的研究。后以辞章仕于大内,备受礼遇。晚年辞归故山,住梓州(今四川三台)慧义寺,以讲说著述为事。元和十五年(820)示寂。著作除《北山集》外,尚有《法华玄笺》、《释氏年志》等十余种。因寺居城北的长平山阴,故名“北山”。博综三教玄旨,而为著录,故称“参玄”(清初避康熙之讳而改“玄”为“元”)。为论书体,似周、秦诸子,以三字或二字为题,如“天地始”、“圣人生”、“异学”等 |
瑜伽师地论 |
无著 |
亦称《十七地论》《瑜伽论》。称弥勒述,无著记,唐玄奘译。一百卷。为传说弥勒菩萨授予无著的五大论中最根本者。依瑜伽师修习的次第,论述大乘基本义理,论述禅观及修行果位尤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根本论书。相传弥勒口述,无著记录。有梵文本。中译本有唐代玄奘译,100卷。玄奘前还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9卷,陈代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已散失, 尚存与玄奘本《摄决择分》相同的《决定藏论》3卷)等5个不同节译本行世。中译藏文全译本仍存。古印度最胜子、德光等人对此论作过注疏,有中译汉、藏文2种译本。收入汉、藏文2种《藏经》。分本地、摄抉择、摄释、摄异门、摄事五分。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所依的根本论典。 |
玉历宝钞 |
佚名 |
《玉历宝钞》成书于清雍正时期,传说一名法号“淡痴”的修行者游历地府,将此书从地府带出。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读物,书中构架了一个职责明确的地狱鬼神体系,通过宣扬地狱中的种种可怕的罪行,引导人们行善戒恶,给人们的心灵一个道德劝诫。书中的地狱鬼神体系,不仅沿用了佛道教的地狱鬼神,而且还将民间流传的地狱俗神收罗其中,描绘了一个庞大的地狱鬼国的景象。其理论来源汇集了轮回思想、地狱思想、善恶有报观念、鬼神观念等理论,并通过一系列民间流传的故事做印证。民众在熟悉、接受书中的鬼神观念影响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对自己的生命过程进行新的规划。因此,此书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导人向善、为恶必罚、安定社会、慰藉人心的作用。《玉历宝钞》中所描绘的地狱鬼国,有职责不同的管理体系,有分工明确的执行者,还有数量繁多的地狱门类,有五花八门的惩罚手段,犯有各种罪行的鬼犯,可以说是民众地狱鬼国观念的一个缩影。 |
十善业道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系佛在龙宫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内容为有关十善业之功德。经载,永离十恶而修行十善者,有如下之功德:离杀生者成就十离恼法,离偷盗者得十种可保信法,离邪行者得四种智所赞法,离妄语者得八种天所赞法,离两舌者得五种不可坏法,离恶口者成就八种净业,离绮语者成就三种决定,离贪欲者成就五种自在,离嗔恚者得八种喜悦心法,离邪见者得成就十功德法。本经为‘海龙王经’中十德六度品之抄译,北宋施护所译之‘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为其同本异译。 |
西藏度亡经 |
莲花生 |
又名《中阴得度法》,本书是一部西藏佛学名著,依照佛教义详细介绍了人死以后每天“中阴”的变化情形。它蕴含着一套丰富的临终、死亡及死后世界的知识和图景。此外,基于《西藏度亡经》的藏传佛教“临终关怀”具有终极关怀的性质,它既是死亡救助,又是生死教育,涵盖人从生至死的一切人生课题的智慧,这也是现代临终关怀需要借鉴和发展的。这些内容具有强烈而广泛的心理学意义。 |
信心铭 |
僧璨 |
禅宗著述。隋僧璨著。一卷。是一篇四言体韵文,计一百四十六句,五百八十四字。内容为歌颂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境界,强调远离一切对立差别、是非得失之妄念,平等自在。作者提倡一即一切、相互融通的华严思想。本篇与傅大士的《心王铭》、牛头宗法融的《心铭》的主旨相近。此文是禅宗的早期文献,对研究中国禅宗史有史料价值。见载于《景德传灯录》卷三○。敦煌遗书中也发现有此文的唐写本。 |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圆悟克勤 |
十七卷。宋代圆悟克勤撰,虎丘绍隆等编。本书于宋绍兴三年(1133),即圆悟克勤入寂前二年编纂。收集克勤一生的上堂、小参、普说、法语、书、拈古、颂古、偈颂、真赞、杂著、佛事等各类语录。从本书可了解宋代的临济宗风以及禅僧的造诣、事迹。卷首有耿延禧、张浚的序。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
慧立 |
佛教传记。 唐慧立、彦悰撰,十卷。唐麟德元年(664),慧立为表彰其师玄奘功业,将玄奘赴印取经事迹写成前五卷。到武则天垂拱四年(688),玄奘另一弟子彦悰将前五卷重加整理,又续撰五卷,完成此书。为玄奘法师生平最早也是最详的传记,前5卷记玄奘出家至印度求法之经过,后5卷记玄奘回国后翻译佛经等活动。书中保留不少古西域、印度历史资料,及玄奘西行途中见闻,对唐初以长安为中心的宗教文化情况反映颇详。 |
中阿含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汉译四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六十卷。共收阿含部经典十八品二百二十二部。因每部经的篇幅适中,故名;一说因其所述义理合乎中道,故称之为“中”。主要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论”、“涅槃”及“生死轮回”等早期佛教基本教理。关于汉译本的传承,传统有属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等说法。现学术界一般认为属于说一切有部。本经与南传上座部《中部》大体相应,但多出七十经,属南传《增支部》。本经有汉译别生经六十八种,与本经均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符秦昙摩难提亦曾译《中阿含经》五十九卷,已佚。本经有藏译本,近代有梵文残卷出土。敦煌遗书中亦有收藏。 |
长阿含经 |
佚名 |
佛经。(梵文Dīrghaāgama) ,是汉文大藏经中所存的四部阿含之一,由30部不同主题的经典汇集而成,共22卷,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译。由于所汇集经典在阿含经中属于篇幅较长的经,故名。该经最主要的内容是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以数字顺序排列叙述,如四缔、八正道、十因缘、四禅、五蕴等。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佚名 |
又名《般若心经》、《心经》、《般若多心经》、《多心经》。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唐玄奘译。一卷。北图有皇40等四十号以上,英、法、俄、日收藏量亦相当可观,总数当在百号以上。此经主旨讲般若性空,明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理。主张世界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空”。所谓“空”,并非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认为事物的本性超越形相、概念,是一种神秘的绝对的存在。此经说大般若精要诸法皆空之理,因讲般若心要,故名《心经》。译本有数种:一为姚秦鸠摩罗什译; 二为唐*玄奘译;三为唐利言译; 四为唐法月译; 五为宋施护译。诸译中举世流通者,罗什所译也。各种译本皆存于《佛藏》。 |
普陀洛迦新志 |
王亨彦 |
佛教史志。民国初王亨彦撰。十二卷。全书共分十二部分,记载了普陀山的山川风貌、自然景观和作为主要内容的佛教兴衰史迹。同时收集了历代帝王、僧俗有关普陀山佛教的敕令、奏疏、碑铭等二百余篇,其中有关寺院经济方面的敕赐、奏议、碑文等六十余篇,为研究普陀山佛教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达摩宝传 |
悟真子 |
达摩宝传释氏遗文。通达之谓广大之称。括尽要道至德。不外三教正理。锄完异端邪术以及四果旁门。乃修性了命之至道。至在有情下种。为返本还源之真经。道在顺死逆生。实无愧。西天廿八菩提尊遵奉天命。兹以为东林第一达摩祖接续道根。口授心法。不在文字经中论。性悟神运。勿许形色身外寻。三皈五戒。作修道之把柄。一花五叶。留收圆之定凭。初度武帝不识。由宿孽以未尽。次指神光大悟。幸续灯而有人 |
戒杀四十八问 |
周梦颜 |
戒杀四十八问,一卷,清周思仁述并序,出安士全书中万善先资,文有出入,又与第十五套第四册持名四十八法交互错简,见新编续藏。 |
指月录 |
瞿汝稷 |
全称《水月斋指月录》,三十二卷。明代瞿汝稷集。《指月录》一书,录述从过去七佛到宋大慧宗杲的禅宗传承法系650人的言行传略。卷一、二、三述过去七佛,应化圣贤,西天祖师;卷四述东土祖师,从菩提达磨到六祖慧能; 卷五至三十述慧能以下第一世至第十六世;卷三十一、三十二为径山大慧宗杲禅师语录。所谓“指月”,是以 “指”譬喻佛教; 以 “月”比喻佛法。禅宗以“一丝不挂”为“上乘”,“万虑皆空”为“至德”。主张不立文字,不下注脚,以佛性为最高真理。但为使禅宗便于信众接受,故以外相实物如“指月”,赢得信众对佛性的真正理解。此录至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以后,隆杲禅师以下无录止。对了解禅宗传承法系及禅门高僧事迹有一定史料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壬寅刊本,约崇祯年间真寂学人成淇重刊本、清乾隆八年刊本和清同治年间刊本。 |
禅修入门 |
虚云 |
本书介绍了禅学基本知识和禅修基本方法、入门技巧,是一本禅学学习图书。 |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 |
无异元来 |
明代禅宗典籍。明无异元来撰,成正编。一卷。此书为揭举参禅中常犯毛病,指导参学人如何做工夫,发疑情,参公案的专书。中收“示初心做工夫警语”、“评古德垂示警语”、“示疑情发不起警语”、“示参禅偈十首”等内容。全书阐述直截简当,义理精明,切中肯綮,被认为是禅门的“切要新书”,是能禅做工夫求大悟门的必读书。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对此书评价甚高,在其论著中多所引用。 |
禅苑蒙求 |
志明 |
《禅苑蒙求》又名《禅蒙求》、《禅苑瑶林》、《禅苑瑶林注》、《禅苑蒙求瑶林》、《雪堂和尚注释禅苑瑶林》,金·错庵志明撰,元·雪堂德谏注。收在《宋史 志第一百五十八 艺文四 》、《卍虚藏》第一四八册、《禅宗全书》第三十二册。金代高僧释志明为使初心学人知佛祖行业,以为办道修业之圭臬,于是搜集释尊以下至玄冥和尚等五六二祖之行事,模仿唐代李瀚之《蒙求》,在金·正大二年(1225)撰成此书。原书为四言一句之韵文体,总计二二四八字,后由德谏引用《普曜经》、《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人天眼目》、《僧宝传》、《佛祖统纪》、《禅林类聚》、《碧岩集》、《嘉泰普灯录》、《大惠书》、《林间录》、《大慧武库》等书,详为各句作注,于元宪宗五年(1255)由僧人玉溪付梓刊行。 |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
智旭 |
凡十卷。明代僧智旭(1599~1655)撰。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二册。又作唯识心要。为阐释成唯识论之著作。唐中叶,法相宗已逐渐衰落,智旭乃依据云峰之唯识开蒙问答二卷以研究唯识义之梗概,并援引大疏钞、宗镜录等;更溯及瑜伽、显扬等诸论,且根据明代所撰之集解、证义、音义、合响等注释书而着成本书。全书旨在确立唯识观之道理,故题为观心法要。内容初叙缘起,并举凡例,次述论名、造颂者、造论者、译者,并逐次解释本颂及长行,跋语置于书末。 |
敕修百丈清规 |
德辉 |
凡八卷。略称敕修清规、百丈清规。元朝东阳德辉编,全悟大訢及学业沙门等共校正。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元朝至元二年(1336),蒙顺宗之敕,德辉乃重编百丈古清规,于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对照参考古清规、校定清规、备用清规和幻住清规等合而编辑。内容分九章:(一)祝厘章,列举对朝廷之六项祝赞法式。(二)报恩章,颂赞国恩之遗勋及佛恩之广大。(三)报本章,举佛诞生、佛成道、佛涅槃之目次,并高唱报恩之精神。(四)尊祖章,举达磨忌、百丈忌、开山忌、嗣法师忌等四忌以报祖师之恩德。(五)住持章,揭出上堂、小参、入院、迁化等十七目,以示住持人之日用行持。(六)两序章,示两序之进退、侍者之去就、汤茶煎点之法式,及列职杂务等,共二十一项。(七)大众章,示沙弥之得度,新戒之参堂等,乃至游方参请、赴斋粥、普请、病僧念诵等日用之规范。(八)节腊章,关于结制、戒腊、念诵等诸事。(九)法器章,详举钟、版、木鱼、磬、鼓等一切法器,并教示鸣打之法。网罗禅林清规之大纲。卷首有至元二年之上谕、正统七年四月礼部尚书胡濴等重刊序。卷末有百丈祖师塔铭、黄溍之百丈山天下师表阁记、杨亿之古清规序、崇宁清规序、咸淳清规序、至大清规序及至元二年三月翰林直学士欧阳玄之序、同四年三月德辉之自序等。自序曰(大四八·一一五九上):‘百丈清规行于世尚矣!繇唐迄今,历代沿革不同,礼因时而损益,有不免焉。往往诸本杂出,罔知适从,学者惑之。’以知本书编纂之由来。 |
起信论裂网疏 |
智旭 |
凡六卷。佛典注疏。清顺治十年(1653)智旭述。是南朝陈真谛译《大乘起信论》的注释书。又称起信论裂网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新译(实叉难陀译)起信论之注疏。其名裂网者,欲破除法相宗、法性宗二宗差别的见解之网。本论以藏、通、别、圆四教中之圆教配以一心之众生心,而举出圆教观境之妄心。注疏本有观国之讲录六卷。 |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
智旭 |
钱唐胡子浸云。问。于华藏单子曰。何谓道。单子曰。性是也。胡子疑焉。曰。修可废欤。单子曰。在璞之玉。匪剖弗见。在矿之金。匪炼弗纯。在缠之性。匪修弗显。必曰。性也。而可以废修也。彼芸芸者。熟无性耶。于是以灵峰老人所注南岳大乘止观。授于胡子而告之曰。修道之要。尽于大乘止观一书。而大乘止观之要。尽于转无尘智之一言。何也。心也者。万法之体也。华严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首楞严云。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
大佛顶首楞严经文句 |
智旭 |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性相二宗。犹波之与水。从来不可分隔。而其流弊也。甚至分河饮水。此岂文殊弥勒之过。亦岂马鸣护法之旨哉。谓真如受熏。譬如劫火洞然。虚空安得独冷。谓真如不受熏。譬如劫火洞然时。虚空何尝烂坏。故知得其语脉者。合则双美。失其宗趣者。离则两伤。观大佛顶经第四卷云。 |
楞严经玄义 |
智旭 |
亦称《大佛顶经玄义》、《首楞严经玄义》。佛典注疏。明崇祯十二年(1639)智旭撰述、道昉参订。二卷。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含五重玄义:释名、显体、明宗、辨用、教相。重刻于崇祯十七年(1644)。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道院集要 |
晁迥 |
三卷。旧本题为《道院集》。宋代晁迥 撰。因此书“ 乃王古选录,迥书,故名集要”。此书主要内容是采拮大家高僧名人之言而录之,大旨主佛教宏论与儒家论点相通相近之言。在体例上为语录之流,并非文集之体。故改隶释家类属,庶不失其旨。该书亦有许多别称,如曰道院别集,曰自择增修百法,曰随因纪述,曰耄智余书等。该书虽经收藏流传,但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并不大。见载的版本是清代两淮马裕家藏本,蒋梦频书写的旧写本。 |
法藏碎金录 |
晁迥 |
笔记著作。宋晁迥撰。晁迥(948—1034),字明远。世为澶州清丰(今属河北)人,自父佺始徙家彭门(今四川彭县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真宗时累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以太子少保致仕。迥受学于王禹偁,以文章典赡擅名,而性耽禅悦,究心内典,有《道院集要》、《昭德新编》等。《法藏碎金录》始作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融会禅理,如宗门语录。天圣十年,整齐字数,分为十卷。其有关文学者,为论古人诗句中含佛理者,其中又以白居易诗为多。如云:“白氏有诗句云:‘梦中说梦两重虚。’今略就改,别作上句云:‘影外影为三等妄,梦中梦是两重虚。’白氏又有诗云:‘紫绶朱绂青布衫,颜色不同而已矣。’予又拟之别作两句云:‘三台八座九品官,名目不同而已矣。’”多为论禅而非论诗。有《四库全书》本。 |
法海观澜 |
智旭 |
子舆氏有言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况大藏法海。甚深无量。不得其术。何以观之哉。夫统论修证法门。浩若尘沙。非止八万四千而已。然五门收之。罄无不尽。何者。欲游佛海。先资戒航。戒净。则解行可遵。行圆。则秘密斯证。证入。则依果自严。故首律宗。明造修之始。次诸教。明开解之途。次禅观。明实践之行。继密宗。明感应之微。终净土。明自他同归之地也。中峰本公。谓密咒如春。教乘如夏。 |
梵网经忏悔行法 |
智旭 |
经云。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便得灭罪。此金口明训也。故知法华方等大悲占察等种种行法。虽各有灭罪得戒功能。而于犯十戒者。仍须别依梵网行法。方使标心不泛。所谓如从地倒。还从地起。又此经所明千里无师。像前自受。但云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
智旭 |
佛典注疏。明智旭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据书末跋语,撰于清顺治四年(1647)。书分两段。先依智“五重玄义”法总述经义,即释名、辨体、明宗、明力用、教相,指出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以实相为正体;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以往生不退为力用;为大乘菩萨藏所摄。第二段是依文释义,分序、正宗、流通三分。此三分又可名为“初善”、“中善”、“后善”。在正宗分中,以“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信愿是慧行,持名是行行;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释文先举经文原句,然后逐次解释。此书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刊本。今仅见于《嘉兴藏·续藏》。 |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 |
智旭 |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述,菩萨比丘温陵道昉订。大哉梵网经心地品之为教也。指点真性渊源。确示妙修终始。戒与乘而并急。顿与渐而同收。约本迹。则横竖俱开。兼华严法华之奥旨。约观行。则事理俱备。揽五时八教之大纲。文虽仅传一品。义实统贯全经。缅惟智者大师之时。人根尚利。故既广宣教观法门。乃仅疏此下卷戒法。而大师精谙律藏。文约义广。点示当年之明律者则易。开悟今时之昧律者则难。 |
戒消灾经略释 |
智旭 |
此经以法为名。无常无我寂灭三印为体。依止真善师友为宗。消灾证果为用。酪味为教相。法为名者。戒是能消之善法。灾是所消之恶法也。经虽止列五戒。义实无量。以沙弥比丘菩萨戒等。皆以五戒为根本故。十戒二百五十十重四十八轻等。皆是根本之眷属故。定共道共皆从木叉所引发故。摄善摄生皆即律仪所含具故。今大姓家子止存四戒神犹畏走。鬼妇及男子方秉五戒。鬼即远去。 |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
智旭 |
经题七字。通别合举。人法双彰。经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说四十二章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为所说之法。佛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机缘未至。默然待时。机缘既熟。应病与药也。四十二章者。约数标名。盖从一代时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简明者。集为一册。以逗此土机宜。所以文略义广。该通四教。未可辄判作小乘也。 |
佛说优婆五戒相经笺要 |
智旭 |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惟愿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
佛说盂兰盆经 |
佚名 |
梵名Ullambana -su^tra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记述佛陀之大弟子目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依本经之说所行之盂兰盆会,已普遍流行于我国民间,而有益于民间之孝行。宗密之盂兰盆经疏,即强调本经特具孝子报恩之思想,与调和中国人伦与佛教间关系之性质。本经之同本异译经为报恩奉盆经,译者不详,又称报像功德经。又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所述之大盆净土经,或亦为异本。此外,历代三宝纪卷六、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九、开元释教录卷二等皆载本经之译者为西晋竺法护;然或谓本经为伪作,指其内容与翻传等无不有待商榷,出三藏记集卷四即记载本经译者不详。盖‘倒悬之苦’印度自古即信之,未可遽断本经为伪;若自经文揣摩,并与异本相较,则经文中可能有若干释者所附加之语句。本经之注疏颇多,较著者有吉藏之盂兰盆经疏一卷、慧净之盂兰盆经赞述一卷、宗密之盂兰盆经疏二卷、智旭之盂兰盆经新疏一卷、元奇之盂兰盆经略疏一卷、高辨之盂兰盆经总释一卷等,计六十余种。 |
佛说盂兰盆经新疏 |
智旭 |
此经以法供为名。自性三宝为体。孝慈为宗。拔苦与乐为用。大乘为教相。原夫人世福田。莫尚乎三宝。出世道法。莫先乎孝慈。欲报深恩。莫要乎与拔。欲成济度。莫大乎盂兰。是以目连道满。首思乳哺之恩。大圣垂慈。广示法供之式。时必择夫自恣。德乃藉于众僧。僧宝所存。法轮斯在。法轮转处。佛常现前。举一即三。最胜无比。圆音一唱。慈亲已脱于苦轮。锡类重咨。芳轨永贻于缁素。谁无父母。如何弗思。况复垂训殷勤。教令念念常忆。自非观心起行。焉能事理双彰。一字法门。非海墨之所罄。四辈齐奉。岂浅近之津梁。略述五重。用探奥旨。就五重中。又各二番明义。一就事。二观心。初就事释名者。即是盂兰盆。 |
佛说斋经科注 |
智旭 |
此文是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对《佛说斋经》的注释,本经主要讲述如何受持“八关斋戒”。大师是明末清初高僧,与莲池大师、紫柏大师、憨山大师一起被称为明末四大高僧。大师初出家即以参禅为业,不久开悟,后又习天台,导归极乐,为净土宗九祖。而其终生倡导戒律,虽非律宗祖师,却在严肃戒律方便功勋卓著,但其自身受具足戒不敢称比丘,而仅称沙弥,此处“求寂男”就是沙弥的意思。智旭是大师法名,蕅益是大师之字。 |
佛遗教经解 |
智旭 |
归命常住大悲尊 应病与药权实法 亦礼天亲造论主 为顺初机重解释 |
海东高僧传 |
觉训 |
残本二卷。高丽僧觉训撰于一二一五年。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内容记载有关朝鲜高僧之事迹。全篇之组织不详,现存本唯最初之二卷,卷一标‘流通一之一’、卷二标‘流通一之二’。卷一首附流通篇总叙(论曰),次为同卷之目次,共列举顺道、亡名、义渊、昙始、摩罗难陀、阿道(附载黑胡子、元表、玄彰传)、法空、法云等诸师之名,次揭出诸师之传。卷二初列举觉德(附载明观)、智明(附载昙育)、圆光、安含(附载胡僧、汉僧、昙和、安和)、阿离耶跋摩、慧业、慧轮、玄恪(附载玄照、亡名二人)、玄游(附载僧哲)、玄大等诸师之名,次记载以上诸师之传。各传末尾多附‘赞曰’。可知其编制系模仿我国梁高僧传之形式。又卷二末阿离耶跋摩以下诸人系转载唐代义净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为朝鲜最古之官撰僧传。 |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
神会 |
问:本有今无偈,其义云何?答曰:据涅槃经义,本有者,本有佛性(胡适本有今无者三字,可从。),今无佛性。问:即言本有佛性,何故复言今无佛性?答:今言无佛性者,为被烦恼盖覆不见,所以言无。本无今有者,本无者,本无烦恼,今有者,今日具有烦恼,纵使恒沙大劫烦恼,亦是今存。故言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者,所谓佛性不继于三世。 |
神会禅话录 |
神会 |
荷泽宗的基本理论,具见于神会所著的《显宗记》和《传灯录》卷二十八所保存的《荷泽神会语录》,以及敦煌出土的《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显宗记》的思想内容,大体和《法宝坛经》的定慧第四品相同 |
寄禅和尚行述 |
冯毓孥 |
师讳敬安,字寄禅,本湖南湘潭黄氏子,父曰宣杏,母胡太君,奉观音大士甚虔,梦兰而生师,时前清咸丰元年十二月三日也。方髫龄时,即屏弃腥味,随母拜月,喜闻人谈仙佛事。七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师方就塾师受《论语》,未卒业,家贫,与弟子成俱废读,为田家牧牛;然常携书自课。同治七年春,驱牛出郊,见篱间白桃花,为风雨摧落,感而大哭,遂投湘阴法华寺,从东林师祝发,时师年十八。未几,徙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律师受具足戒。 |
见闻录 |
智旭 |
佛教著述。明智旭撰。一卷。约撰于清顺治三年至十一年(1646—1654)间。是宣扬佛教善恶报应说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共收录以明代末年为背景的故事七十九则,其中善报事例三十条。多为作者本人搜集。 |
建中靖国续灯录 |
惟白 |
简称《续灯录》。禅宗史书。北宋云门宗禅僧惟白集。30卷,另有目录3卷。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六册。书成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故冠以此年号。本书系继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之后,依禅门法脉相续之次第,编列师资略历、机缘语句、古则公案、偈颂等而成,全书大别为正宗、对机、拈古、颂古、偈颂等五门,而于临济、云门诸师之语所录较详备。 |
教观纲宗 |
智旭 |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图》。佛教著述。明智旭撰。一卷。约成书于明末清初。是一部阐述天台宗“依教设观”教义的著作。全书分为五部分:(1)五时八教权实总图;(2)通别五时论;(3)化仪四教说;(4)化法四教说;(5)附转接同会借说。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概说天台教义枢要之化仪、化法四教及十乘观。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因长幅难阅,乃改为书册。卷头有云(大四六·九三六下):‘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故知本书系以教观兼备之天台教学立场阐释教观二门之纲要。智旭鉴于‘天台四教仪’之修行止观部门过于简略,故作本书补充之。若将本书与天台四教仪并读,即可把握天台教义之真髓。 |
教外别传 |
佚名 |
凡十六卷。明代黎眉(郭凝之)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四册。本书系黎眉探究禅之奥妙、佛祖之本源,搜集机缘之语要,以举扬祖师之宗乘。并揭示五家之本源、各派家风,令参禅学道之士认识各自面目,高扬祖灯。本书计收四一○人之机缘,佚名者三十八则。汉月法藏、密云圆悟、雪峤圆信等,皆为之作序。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观心释 |
智旭 |
已申如实不空义 如如演说不取著 摄彼名句及文身 融归一念成观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
智旭 |
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勿起恶取空见如芥子许。盖空见拨无因果。能断五乘善根故也。然般若如大火聚。四面皆不可触。触则被烧。苟不取著。则温身熟食除冥。以喻四门皆可入道。又何为独破空哉。须知空句破。则四句皆破。破空句。正所以显空门。空门显。四门皆显。菩萨欲具一切佛法。当学般若。般若何止破空相始教而已。且如此经。一则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再则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继又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是岂非实相大乘之正印乎。是为序。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颂 |
道川 |
摩诃大法王 无短亦无长 本来无皂白 随处现青黄 华发看朝艳 林凋逐晚霜 疾雷何太急 迅电亦非光 九圣犹难测 龙天岂度量 古今人不识 权立号金刚 |
景德传灯录 |
道原 |
亦称《传灯录》。佛教禅宗史书。北宋道原著。三十卷。佛教常以灯喻佛法,禅宗以法传人,有加灯灯相传而辗转不绝;因成书于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故名。全书内容大抵取材于唐《宝林传》和五代《祖堂集》诸书。用记言体,按传法世系记载禅宗传说的过去七佛至法眼文益法嗣,共五十二世,一千七百零一人,附有语录者九百五十一人。卷一、二述过去七佛、西土二十七祖;卷三记东土五祖;卷四为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旁出法系;卷五为慧能法嗣;卷六至十三为慧能弟子南岳怀让法嗣,含沩仰宗、临济宗法系;卷十四至二十六为慧能弟子青原行思法嗣,含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法系;卷二十七至三十为外宗“禅门达者”传、名禅师语录和颂诗等。此书曾由真宗命翰林学士杨亿等润色,相当于官史。是研究禅宗历史的重要材料。此后凡佛门史著多效取灯录名之,遂有《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等,后普济汇“五灯”为一编,题《五灯会元》。另外,其记言体深深影响到宋明史著的写法,如朱熹的《伊洛渊源录》、黄宗羲的《明儒学案》等皆仿而作。宋、元皆有单刻本,元、明、清藏经均录。现收入《大正藏》卷五十一。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玄义 |
智旭 |
自觉圣智。第一义心。非名相之所诠。奚思议之能入。依染净而分五法。法法本真。由迷悟而辨三性。性性无性。因迷中体用差别。立八种识。识若空华。约悟时显理偏圆。称二无我。我同兔角。是以一切佛语。唯传此心。一切佛心。咸印斯语。语即非语。无劳扫空里之华。心亦非心。何事觅波外之水。正法眼藏。统权实以同归。百八句门。彻真俗而不二。穷真俗之致。乃知真俗本融。昧权实之殊。岂达权实一体。悲夫。先哲旣逝。后学肤承。畏堕名。相窠臼。翻为名。相所縳。莫究端倪。喜谈直捷法门。遂为直捷所拘。终成浅陋。旭惭薄怙。未践真修。幸遇上乘。聊窥一线。将申经义。例开五重。第一释名。第二显体。第三明宗。第四辨用。第五教相。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
智旭 |
一切者。通指十方三世也。佛者。觉也。佛说无量法。唯明一心义。故云佛语心为宗也。迷心逐语。则语成糟粕。离语觅心。则心若龟毛。今以心契语。以语印心。故名佛语心品。然兹一经。共有三译。此名宋译。最居其先。文有四卷。品题唯一。次元魏菩提留支所译。文有十卷。品有十八。次唐朝实叉难陀所译。文有七卷。品题有十。必须三译并参。方知此经脉络旨趣。而今译序分甚略。流通未传。故亦旁引二译。方成三分。 |
灵峰宗论 |
智旭 |
《灵峰宗论》一书为晚明高僧藕益智旭的述作文集。释智旭是明四高僧中最杰出者,由其弟子释成时整理的文集《灵峰宗论》对研究其佛学思想和明末清初佛教史有重要意义。 |
庐山莲宗宝鉴 |
优昙普度 |
凡十卷。元代庐山东林寺之优昙普度撰。又称庐山莲宗宝鉴、庐山优昙宝鉴、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念佛宝鉴。普度自称为东晋庐山慧远白莲社念佛之正系,基于南宋慈照子元白莲宗之教旨,编集有关念佛三昧之经说、史传等。盖因慨叹当时称莲宗者多,然不能基于初祖慧远之意,不能了悟开祖子元之本旨,更为邪说谬解所惑,为救此流弊,遂集诸书之善言加以增删或润色而成此书。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撰集,至大元年(1308)白莲宗被禁行,普度针对情势,上进本书,此书遂得御览刊行。本书广述念佛要旨,其纲目与章数依次为:念佛正因十四章、念佛正教十九章、念佛正宗八章、念佛正派二十二章、念佛正信六章、念佛正行十四章、念佛正愿七章、念佛往生正诀十二章、念佛正报五章、念佛正论二十五章。每卷初置总说,以下则接经论要文、古德行状、教语等。 |
虚舟普度禅师语录 |
虚舟普度 |
《虚舟普度禅师语录》,由宋虚舟普度(1196-1277)撰,诤伏等编。共一卷。至元十二年(1275)年刊行。又称《虚舟和尚语录》。收录其在报宁、龙游等八寺的语录以及小参、偈颂、真赞、自赞、小佛事等。卷末附元叟行端撰的行状。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 |
虚舟禅师注八识规矩颂 |
虚舟普度 |
性一而已又言相何也性内也相外也相不言外之境而言内之识则相亦内也外境触之而不动豁达为空者犹易托之而内识之所留细微流注发不及知虽深造之后常致叹于习气之难除命根之未断斯言性之家不可不加察也然而专言相者往往逐流末而鹜焉力徒困于算沙计或穷于钻纸曷思古人着唯识之论谓是诸相者宜有乎宜无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欲期无相于相求之乎抑于性求之乎求之于相缘八识而有百法求之▆▆转八识而为四智世之逐相者多失之而见性▆▆未尝过相而问焉而为之通则分帜而争之终不可止斯重叹矣虚舟禅师宗嗣福严而仍研精教典取唐奘师八识规矩颂特为之注注所言相非能与人殊而引而发之终归于性使览者知悟施子易修徐子敬可读而美之梓之以传噫其有裨也夫。 |
虚舟省禅师语录 |
虚舟普度 |
沩山谓仰山云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夫小释迦惧遇风而止之识不难转身以续临济正宗其操心立行为何如耶而沩山若犹有未足者则行履亦岂易言哉。 |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 |
陈梦雷 |
全称《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佛教史书。清陈梦雷,蒋延锡等编辑。七卷。编年体。记述自释迦牟尼降生至清初的佛教兴衰情况,其中比较系统地记述了历代帝王对佛教的政策和措施等。卷七还载录介绍鄯善国(今新疆鄯善东南)、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地区佛教情况的“佛国记”,又载录了《释氏之源》、《佛入中国》、《佛法入中国》等三篇短文。资料来源主要取自佛教典籍,如《佛祖统纪》、《弘明集》、《广弘明集》和禅宗灯录等。 |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
佚名 |
佛教,大正藏,佛经,经藏!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
佛说不自守意经 |
佚名 |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说自守不自守法,出杂阿含第十一卷。 |
佛说帝释所问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于摩伽陀国毗提呬山帝释岩中为帝释演释种种之疑问。即中阿含之释问经也。 |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 |
智旭 |
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莲华者。譬权实法也。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况意乃多。略拟前后。合成六也。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文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二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文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 |
妙法莲华经纶贯 |
智旭 |
妙法莲华经者。诸佛究竟之极谈也。原夫释迦牟尼如来。实成佛道以来。已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为度众生。无有休息。数数示生。数数示灭。未种善根者。令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令其成熟。已经成熟者。令得解脱。所有法味。不出藏通别圆等四种。所有化仪。不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且据此番八相成道。说法四十九年。畧为五时。初坐菩提道场。为大根众生说大乘法。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
智旭 |
或问蕅益子曰。吾闻讲法华者。莫善于台宗。是故智者大师妙悟之后。以不思议四无碍辩。宣玄义文句二书。章安尊者记为各二十卷。不异阿难结集。迨荆溪尊者。又以释籖转翼玄义。文句记转翼文句。于是教观大明。称为中兴烈祖。依之修证。得道如林。虽有圣人复起。不能复赘一辞矣。曩曾见子纶贯跋云。譬如崔灏黄鹤楼诗。足使李白阁笔。予亦服膺此语。今乃无故复事管城。何哉。蕅益子曰。噫。此予万不得已之苦心也。方予寓温陵述纶贯也。盖欲诱天下之学人。无不究心于三大部也。 |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 |
佚名 |
本世纪初发现于敦煌的摩尼教经典之一,为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住持长安摩尼寺的摩尼高僧奉玄宗的命令撰写的,是一部解释摩尼教仪规的书。该书谈到摩尼创教时撰写经典的事实,说他“腾七部以作舟航”(意为:写了七部经书,作为普渡众生的舟船),并列举了摩尼的七部经书,它们是:第一《大应轮部》, 译云《彻尽万法根源智经》;第二《寻提贺部》, 译云《净命宝藏经》;第三《尼万部》, 译云《律藏经》,亦称《药藏经》;第四《阿罗瓒部》, 译云《秘密法藏经》;第五《钵迦摩底夜部》, 译云《证明过去教经》;第六《俱缓部》, 译云《大力士经》;第七《阿佛胤部》, 译云《赞愿经》。这七部摩尼教经早已失传,国内外都未发现它们的抄本。吐鲁番曾发现数部《沙卜拉干》,波斯文标有“二宗/沙卜拉干”,可见摩尼所著的七部经典后又简化为《沙卜拉干》,也就是后来多次发现的摩尼教主要经典《二宗经》。因此,《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的发现,对研究摩尼教的产生、发展及教义、教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今已流失国外,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 |
摩尼教残经 |
佚名 |
摩尼教经典。北宇56、新8470。全卷十七纸粘接,存三百四十五行。首残尾全,无题名。初由罗振玉名为《波斯教残经》,刊布于《国学丛刊》第二册,后收入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四卷。1911年,法国沙畹、伯希和考定此经系摩尼教残经,并将其法译发表于《亚洲学报》,题为*《中国发现的摩尼教经典》。1923年,陈垣对该卷重加校录,名为《摩尼教残经》,刊于《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三号。此经为中国迄今收藏的唯一汉文摩尼教经典,经文以教主对弟子答问的形式,阐发摩尼关于人类自身并存明暗二性的教义;行文颇类佛经。对于研究摩尼教及其在中国的演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法、德、英文译本。陈垣疑此经即为摩尼教著名的《二宗经》,林悟殊则疑其为失传的唐代摩尼教经典《证明过去教经》。今之德国学者从柏林收藏的吐鲁番文献中,找到一些帕提亚文残片,内容与此经对应。 |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 |
自融 |
十五卷。清代自融撰,性磊补辑。此书意在续宋惠洪《禅林僧宝传》,收自宋建炎元年(1127)至清顺治四年(1647)521年间的著名禅僧传记,共94篇(其中二人合传、三人合传各一篇)、97人。传记的排列不依宗派法系,而是依年代先后排列,始于佛灯珣禅师,终于忠州吹万真禅师,为南宋至明末的禅宗史传。卷首有林友王、崔秉镜的序,以及自融的自序。卷末有清康熙三年(1664)性磊的后叙,以及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重刻记。收入《续藏经》。 |
毗尼后集问辩 |
智旭 |
问。梵网云。于未受戒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若谓但遮诵时。不遮讲时者。诵时仅宣文句。讲时备解义理。重筌轻鱼。有何意旨。 |
辟邪集 |
智旭 |
唐元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短暂传播,仅与中国社会发生肤浅短暂的关系。明朝后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采取接近儒学、以儒释耶、著书传教的策略,促进了天主教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但利氏的附儒被一些士人视为窃儒而害儒之举,他在附儒的同时对佛教进行的严厉抨击,又遭致了佛僧争取反天主教儒士的支持去共同反对天主教。晚明思想界讲求儒释道三教合一,认为三教“一犹三,三犹一,如宝鼎之三足”,因此佛教附和儒家更有优势。随着利玛窦《天主实义》影响的增大及利玛窦之后艾儒略在闽浙一带传教卓有成果,反天主教思潮也在相应地发展,一些反天主教的文章或著作也陆续出现。在“迩来利艾实繁有徒,邪风益炽”的背景下,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藕益智旭,也以儒生钟始声的名义,撰写了《辟邪集》,包括《天学初征》、《天学再征》两篇正文,几篇书信和序、跋。 |
菩萨戒本笺要 |
智旭 |
亦称《菩萨戒本经笺要》。律学著述。清顺治八年(1651)智旭撰。一卷。系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经》的注释书。作者在书首科文中说:本书“大文为三:初归敬述意、二正列戒相、三结示宗趣。初及第三,皆结集家所安,二正列戒相,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中”。在“正列戒相”中,先明四重戒,后明四十八轻戒。作者在《跋语》中称:已在自著《梵网经合注》中将本书所有“开遮持犯,尽会入于十重四十八轻中”,由于初学者仍未能解其文义,故撰成本书,以释其最切要处。本书见载于明《嘉兴藏·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菩萨戒羯磨文释 |
智旭 |
律学著述。明智旭撰。一卷。系唐玄奘译《菩萨戒羯磨文》的注释书。按书中所分受戒羯磨、忏罪羯磨、得舍差别三部分随文解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 |
神会 |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写本有:P.3047、3488、2045。胡适把第一写本校订编入《神会和尚遗集》卷二,作为《神会语录第二残卷》;第二写本编入该书卷三,作为《第三残卷》。第三写本由铃木大拙发现,内容包括第二写本的全部,又有此论最后部分及造论者的骈文论赞和韵文颂赞,最后有‘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一行。胡适将三本重加校订,分为上下两卷,1958年发表于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二十九本《庆祝赵元任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后收入新版《神会和尚遗集》附录之中。此论由神会弟子独孤沛集录,记载神会在开元二十年(732)于滑台大云寺批判北宗,与北宗僧人崇远(山东远)辩论情形。论前有独孤沛加的序。 |
菩提道次第广论 |
宗喀巴 |
又名《菩提道次第论》,藏传佛教论书。中国宗喀巴著。宗喀巴,青海湟中人,16岁时赴西藏学习佛法,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本论完成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共24卷,作者以《菩提道灯论》的内容为基础,以下士、中士、上士的“三士道”为修行实践的渐进次第,以出离心、菩提心、中观正见为解脱的要道,详细地论述了解脱及修行次第的问题。作者认为“下士道”是修行佛法的开始,可使人弃恶扬善,修行世间善法,对“下士”说明三界轮回生死之理,可引发其“出离心”,使之入“中士道”。“中士道”太厌离三界生死,追求个人解脱,对“中士”说明救度他人利乐众生之理,可引发“中士”的“菩提心”,使之入“上士道”。“上士”则要不断研习,寻求“中观正见”,由此而斩断烦恼,道济众生,涅槃成佛。此外,作者强调了恪守戒律的重要性。本论标志着宗喀巴佛学思想的成熟,在西藏地区流传极广,先后有多种注本问世,对藏传佛教影响重大。明永乐十三年(1415)宗喀巴曾将此论括其精要,撰成《菩提道次第略论》。汉译本由法曾译,1936年重庆汉藏教理院出版。 |
菩提道次第略论 |
宗喀巴 |
藏传佛教论著。六卷。明宗喀巴撰。因本书是按照人天乘、声闻乘及菩萨乘的“三士道”的进修程序说明佛教要义,因此名为“菩提道次第”。宗喀巴曾于明建文四年(1402年)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二十四卷,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为便于广泛传习,将《广论》删略节要而成此书,故名《略论》。 |
菩提道次第摄颂 |
宗喀巴 |
大科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回向分。初又分二:初、敬礼师承;二、明所诠殊胜。初又分五:初、礼敬释迦大师;二、礼敬慈氏文殊;三、礼敬龙猛无着; 四、礼敬阿底峡尊者;五、敬礼一切善知识。 |
菩提道次第心论 |
宗喀巴 |
一、为自诵习。思惟记忆,成就正念故。二、为怖畏广论大文难通达者,作桥船以通达广论故。三、为学习广论以后,能得摄持要点,正入修行故。 |
菩提道灯论 |
阿底峡 |
又称《菩提道炬论》。古印度阿底峡(Atisa,982~1054)集龙树、世亲、佛陀跋陀罗等各家学说而作。阿底峡为古印度僧人,佛教学者,生于萨护罗(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精于印度五明之术(声明、工技明、医方明、因明、内明),曾出任那烂陀寺、超岩寺住持。北宋宝元元年(1038)应邀赴西藏传播医学及佛法,病逝于西藏。本书成书于11世纪,共1卷69颂半,第1颂敬礼三宝,最后1颂述造此论的因缘,其余均为正论。在本论中,作者首先将修行者区分为下士、中士、上士之别,强调修行要依“三士道”的次第循序渐进,认为求菩提的人首先要供养佛像灵塔,“发菩提心”,然后“严持戒律”,使身、语、意三业清净,进而“修习止观”,获瑜伽智慧,成就神通,作者强调修习瑜伽时要“福慧双修”,由此认知一切诸法无生无我,自性本空而达到无分别境界。以上诸显宗修习阶段完成后,方可进入密宗修持,由师长传授灌顶,证大菩提而即身成佛。本论所阐述的修行次第是藏传佛教修行实践的基本准则,对藏传佛教有重大影响,藏传佛教噶当派,格鲁派皆推重此论。主要版本有藏文版,阿底峡与格瓦洛锥合译收入《藏传大藏经》丹珠尔中,法尊1978年译为汉文,编入1979年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西藏经义浅论》中。 |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圆仁 |
记述838—847年唐代社会状况的旅行记。圆仁著。原书久佚,有多种抄本传世,现存最早抄本为日本京都东寺观智院藏本。最早刊本为1907年日本国书刊行会排印本,此后又有多种印本。中国1936年出石印本。还有英、法、德、日等文字的译本。圆仁(794—864),俗姓壬生氏,生于日本下野国都贺郡(今木县),日本天台宗高僧。838年随遣唐使入唐,曾到扬州、五台山、长安等地,求法巡礼,学习法华显教和真言密教,历时9年又7月。死后获日本清和天皇赐予慈觉大师谥号。著作还有《金刚顶经疏》、《显扬大戒论》、《入唐求法目录》、《在唐送进录》等十余种。本书共4卷,约8万字。第1卷述西渡入唐、扬州开元寺受学、经山东北上准备西行情况;第2卷述由山东经河北至五台山的情况;第3卷述在五台山受学及西去长安情况;第4卷述会昌灭佛及离开长安归国情况。全书记述自838年到847年间作者历经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区的见闻,涉及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及中日关系等各方面,诸如关于唐代宦官专权、牛李党争、地方行政、驿站交通、公文书简、风俗礼仪、地方粮价、佛教宗派、寺院法规、规模及经费开支、会昌灭佛等等,都有重要记述。内容丰富,文笔生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日本学者称本书为“东洋学界至宝”。它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行记》一起,有“东方三大旅行记”之称,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
皇明名僧辑略 |
祩宏 |
一卷。明代云栖比丘释袾宏(1535—1616)辑。袾宏,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仁和 (今浙江省杭州)人。为明代 “四大高僧”之一。出身名族,其父人称 “明齐先生”。袾宏生而颖异,幼习帖括,十七岁入县学,学冠名扬,后因子亡妻死父丧母亡的打击而看破世缘。约三十岁出家,拜昭庆寺无尘律师受具足戒。晚居云栖寺,世称莲池大师或云栖大师。被推为莲宗第八祖。他作偈云:“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从此专心佛学,潜心著述,阐发义理,弘扬佛法,竭尽全力。尤注重净土佛学研究。著阿弥陀经疏钞十余万言,总持圆顿,融会诸经,指归一心,在明代享有很高声望。《皇明名僧辑略》一书,辑名僧事略汇成一书,旨在弘扬教界名僧,劝戒教界学人。此书对了解明代佛教高僧事迹及佛教高僧法学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明崇祯年间刻本。 |
释迦谱 |
僧祐 |
十卷。梁代释僧祐撰。《释迦谱》一书,僧祐于齐代编撰而成,为现存中国所撰佛传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所记释迦如来胤裔托生之源,得道度人之要。撰写此书的用意在于 “显明觉应”。集经、律、传 “首尾散出”,各家异说“群言参差”之大成加以汇编一书,使学人便于观览。此书原为五卷,约唐代析为十卷。道宣 《大唐内典录》卷四载有 “《释迦谱》更有十卷本,予亲读之”。因十卷本《释迦谱》自唐代始广为流传,故通称它为广本。本书内容共有三十四节 (一至九节称“谱”,其余皆称“记”),各节皆抄录有关经、律、传记原文,末附有总结性的短篇案语。三十四节大体分成五部分。一、从《释迦始祖劫初刹利相承姓谱》第一至《释迦近世祖始姓释氏缘谱》第三,是关于释迦牟尼佛氏族的来源。二、从《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至《释迦同三千佛缘谱》第六,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降生、成道,和七佛中余佛种姓,化众等的同异,以及与三千佛同得成佛的因缘。三、从《释迦内外族姓名谱》第七至 《释迦种宿业缘记》第十八,是关于与释迦牟尼佛有关的人物。其中有四部名闻弟子、从弟调达、阿那伟跋提、孙陀罗难陀、子罗云、姨母大爱道、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以及释迦族灭亡的因缘。四、从《释迦竹园精舍缘记》第十九至《释迦留影在石室记》第二十六,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遗迹。其中包含竹园精舍、祇洹精舍、发爪塔、天上四塔、优填王造梅檀像、波斯匿王造金像,阿育王弟造石像以及石室留影。五、从《释迦双树般涅槃记》第二十七至《释迦法灭尽相记》第三十四,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入灭和灭后法化流之相。其中包括双树入灭、八国分舍利、天上龙宫舍利宝塔、龙宫佛髭塔、阿育王八万四千塔及遗法灭尽的因缘和现象。《释迦谱》一书,在写作体例上,采用的手法是“抄集众经”,述而不作。各节抄典以一种书为主,篇下注明出处。所录典籍主要有四《阿含》、《普曜》、《中本起》、《瑞应本起》、《出曜》、《贤愚》、《观佛三昧》、《大涅槃》、《昙无德律》、《弥沙塞律》、《大智度论》、《集经抄》等近四十种。由此省却读者翻书查找之累,即能详悉释迦一代事迹,是为此书一大功绩。此书对后来佛传的撰述有一定影响,自唐代地婆诃罗译出《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以后,此书流传渐少。尽管如此,它却被历代释藏所收入,仍不失为中土撰述之要籍。现见载版本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
天圣广灯录 |
李遵勖 |
又称《广灯录》、《禅宗广灯录》。禅宗史书。北宋李遵勗编。30卷,另有目录1卷。天圣七年(1029),李遵勗献《广灯录》,仁宗赐“天圣”二字并序。本书系增广道原所撰《景德传灯录》而成,收录自释迦牟尼、摩诃迦叶以下西天二十七祖、东土六祖、南岳怀让下十一世、青原行思下十二世约370余人的机缘语句及略传。李遵勗得法于临济宗禅僧蕴聪,为南岳下第九世(《五灯会元》卷十二则编为“南岳下十世”),故对南岳系禅师叙述尤详,马祖道一以后诸师语录几乎全部收录。但缺青原系第一至六世,人物不全,且世系编次较凌乱。编者殁后,其小传及有关机缘语句亦收录于本书卷十八之末。本书刊行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收于《卍续藏》第135册。 |
五家正宗赞 |
希叟绍昙 |
四卷。又作《正宗赞》。宋代希叟绍昙撰。收录从菩提达摩至雪峰义存以及禅宗五家的耆宿计七十余人的略传,各传之后附有四六排偶之赞,描绘诸禅师作略风貌,宋宝祐二年(1254)刊行。后收入《续藏经》。 |
下部赞 |
佚名 |
摩尼教经典。S.2659。纸质绵薄,双面誊抄,墨色互映。卷中还抄有《大唐西域记》、《往生礼赞文》、《十二光礼忏文》,《下部赞》约占全卷书写篇幅的百分之四十。全经四百二十三行,仅首端稍有损缺,其他部分偶有脱字,通篇基本完整,计有七言诗一千二百五十四句,还有一些四言诗、五言诗,此外尚有音译文字三段和写经愿文。此经是中国摩尼教徒举行宗教仪式时诵唱用的赞美诗,在现存各种文字的摩尼教赞美诗中,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据考此经系唐代后期的译作。西方学者在柏林收藏的吐鲁番文书中,已找到一批与此经对应的帕提亚文残片。1928年,此经被首次著录,刊于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四卷,有德、英文译本。校录本有林悟殊《伦敦藏敦煌写本原件考察》,刊于《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下卷(1991)。 |
相宗络索 |
王夫之 |
佛学著作。王夫之著。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共29节。收入《船山遗书》(太平洋书店本)和《船山全书》(岳麓书社本)。依《成唯识论》、《解深密经》等经典,对法相宗的主要概念、范畴,如八识、九缘、十二支、五位唯识、八识转成四智等进行简要的阐释。认为众生轮回“流转之根祸生于末那,还灭之法,即以斩断末那为擒王破竹之元功”。第七末那识是诸恶的纲宗,一切斩断末那,即能转识成智,证圆成实性,修成正果。对法相宗的渐悟说加以发展,认为“相宗显标渐教,密示顿宗,在人自悟耳”,以禅说相,是其独到见解。船山生平未尝佞佛,但在批判佛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同时,对于其在理论思维上的成果,尤其是法相宗在认识论上“大辨体其至密”(《周易外传》卷一)的分析方法,亦有所吸取。如《思问录外篇》以“志”释第七末那识,以“量”释第八阿赖耶识,认为“人之所以异乎禽者,唯志而已矣”,把有无坚定正确的志向,作为人禽、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分野,显示船山既入佛又辟佛、能入能出、出入自如的思想特色。 |
选佛谱 |
智旭 |
“选佛”之语,始于禅客点悟丹霞。而《选佛图》,传创自捺麻僧也。学士解缙作《升官图》,故捺麻僧作《选佛图》。必应博谙教乘,深知禅律,未有不达法门中事,辄敢师心自创立者。惜其失传,无从得见。万历己未,曾于留都,购一《升佛图》,绝无伦次,甚为可嗤。癸亥,于武林随喜一《选佛图》,乃幽溪无尽大师所作,具显十法界升沉之致,足称尽美。乙丑,于松陵睹一图,统收三教,而理致不清,亦无足取。己巳,幻寓灵谷,有别以一图相示者,云是捺麻作,而文理尤为不通,恐决非旧物,特愚妄者之托名耳。事不获已,仿幽溪意,自制一图。兼增凡圣因行,及种性差别,以彰不一之机。设无根信位,及大权护法,以开圆转之路。逆恶猛心,准《观经》而许归净土。阿鼻极苦,依《华严》而径登兜率。诸天有降德贬坠之苦,无色有穷空轮转之殃。皆本教乘,非出臆见。又幽溪仅用佛骰一轮,故升沉迥隔。此用四轮齐掷,故转变无方。辛未梓行,吴地流通已广。次于古杭西山,别见二图,亦未全美,故皆不传。辛巳寓漳南,每思吴门所刻,犹有未允当处。复改一图,掷用六轮,方得一界还造十界,一掷备显升沉。癸未,刻之最李。然六轮一掷,六字纷陈,准折详明,方堪行动。粗心浮气之人,每以为苦。辛卯冬,归卧灵峰,深念此图利益,能使人即游戏间,顿知六道往还之疲苦,三乘出要之差别,猛切念佛,求出苦轮,诚为不可思议。而幽溪一图,则失之简。予向二图,并失之繁。展转反侧,竟夕不寐。爰思但用二轮,以为掷行方便,既易于行,仍多转变。复手书一图,缁素咸称尽美尽善。且启于曰:“此图行,真足令人通达一切佛法。请更著谱,以申明之,庶俾愚者亦藉此了知世出世间道理。虽有智者,亦不敢妄加增损于其间也。”予韪其说,述谱如左。 |
学菩萨戒法 |
智旭 |
佛前自誓受戒。肇于梵网。详于地持璎珞等经。今参以诸经行法。总出十意。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赞礼归依。六悔除恶罪。七启白请证。八正诵戒经。九发誓礼佛。十发愿回向。 |
雪堂拾遗录 |
雪堂道行 |
一卷。全称《雪堂行和尚拾遗录》,又作《禅门拾遗录》、《雪堂行拾遗录》、《雪堂道行禅师拾遗录》。宋代雪堂道行编。辑录黄龙悟新、翠岩圆玑、黄龙恭、文殊宣能、白杨法顺、张无尽、黄山谷等禅林缁素三十余人的机缘语要,内容与《宗门武库》属于同一类型。收于《万续藏》第一四二册。 |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
杨岐方会 |
禅宗语录。宋仁勇、守端等编集。一卷。杨岐方会(992—1049),北宋禅宗僧人,杨岐派的创始人。此书是其语录的汇编。包括仁勇编《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守端编《后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语录》、《潭州道吾真禅师语要》及《勘辨》、《偈颂》几部分。据书末所附《序》及题记,此书初为守端于皇祐二年(1050)传出,“编成一轴”;元祐三年(1088)重刻。收录于《古尊宿语录》卷一九。今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伏淫经 |
佚名 |
全一卷。西晋法炬译。此即中阿含行欲经。内容记述给孤独长者分别说明求财与受用之胜劣不同。此处之‘淫’,非指色欲,而指非法求财,荡然无礼者。 |
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 |
佚名 |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一卷,宋施护译。说长者女须摩提,嫁于满财长者子,令其家供养佛僧,同悟道者。出于增一阿含经须陀品第三十。 |
古来世时经 |
佚名 |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阿那律说往昔施支佛饭福报,佛赞叹之,并为比丘说未来轮王及弥勒事,以衣施弥勒,令转施众僧,即中阿含说本经。 |
海八德经 |
佚名 |
佛说海八德经,一卷,秦罗什译。举大海之八德,比显戒经之八德者。见小乘部。 |
恒水经 |
佚名 |
佛说恒水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与中阿含赡波经同本。 |
护国经 |
佚名 |
佛说护国经,一卷,赵宋法贤译。护国长者之子出家得道。为俱卢大王说法。与佛说赖吒和罗经同本。法华经仁王经金光明经,称为护国经之三部。 |
寂志果经 |
佚名 |
全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相当于巴利文长部第二经沙门果经。为长阿含第二十七经沙门果经之异译。系佛陀应阿阇世王之请问,而详述沙门之日常生活及现生所受殊胜之果报;因而令阿阇世王忏悔弑父之罪且归依佛。由本经亦可知佛陀时代印度人之思想生活,以及当时印度六师外道之思想。 |
碱水喻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于西晋(265~316),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佛陀为诸比丘宣说水喻七事,举人没于水;或从水中出,复还没于水;或从水中出,而住于岸,乃至达彼岸等,以比喻人由溺于罪恶之状态而至证悟之七个阶段。此经计有四种译本,以收于中阿含经中之水喻经为最详细,其他三本则大同小异。 |
箭喻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译者不详。一卷。是《中阿含经》第二百二十一《箭喻经》的异译本。经中谓摩罗鸠摩罗问佛世间有边无边等义,佛为说此喻。有鬘童子,欲佛说一向世之有常,佛呵责之,说拔毒箭之喻。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解夏经 |
佚名 |
佛说解夏经,一卷,赵宋法贤译。与增一阿含二十四卷善聚品,佛说受新岁经同本。说七月十五日解夏之法。佛向舍利弗等问三业可忍。舍利弗亦向佛求可忍,并为五百比丘求可忍,尊者页擬舍说伽陀赞。 |
戒德香经 |
佚名 |
佛说戒德香经,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说戒香普闻,胜于世间诸香。出杂阿含三十八。小乘经也。 |
戒香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与《佛说戒德香经》同 |
九横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内容叙述众生寿命未尽而遭横死之九种原因,此即:不应饭、不量饭、不习饭、不出生、止熟、不持戒、近恶知识、入里不时不如法行、可避不避。本经与七处三观经(大正藏第二册)之第三十一篇同本。[出三藏记集卷二] |
苦阴经 |
佚名 |
佛说苦阴经,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上之别译。 |
苦阴因事经 |
佚名 |
佛说苦阴因事经,一卷,西晋法炬译。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下之别译。 |
赖吒和罗经 |
佚名 |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称罗汉赖吒和罗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记述赖吒和罗闻佛说法而立志出家,得证阿罗汉果。十年后,返家为父母说法。又僧伽提婆所译,收于中阿含之赖吒和罗经,为本经之同本异译。 |
乐想经 |
佚名 |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说外道计一切为乐,佛不计不乐。即中阿含想经。 |
离睡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目连说离睡之法,即中阿含经之长老上尊睡眠经也。 |
力士移山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增一阿含经八难品之别译。 |
漏分布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阴之苦集及八正道。即中阿含之梵达经也。漏分布者,五阴之苦集,为有漏之分布也。 |
轮王七宝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与中阿含经之七宝经同本。 |
马有八态譬人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支曜译。经中说恶马有八态,以譬恶比丘也。 |
马有三相经 |
佚名 |
后汉西域沙门支曜译,说官马三善相 |
满愿子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尊者富楼那往化恶国,佛为说忍行。出于杂阿含十一卷。 |
魔娆乱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魔王波旬化作微小身,入尊者目犍连腹中,而目连入定加以看破,魔王遂从目连口出,立于其前。目连乃为之解说其与魔王过去世互为冤亲之本生故事,其后并以善恶果报之教法诫劝之。魔王闻言,忧戚恐怖,遁形而去。本经与弊魔试目连经(吴·支谦译)皆为中阿含降魔经之别译。又巴利文中部第五十经(Ma^ratajjaniya. S.)之内容亦相当于本经。[出三藏记集卷四、历代三宝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一] |
难提释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法炬译,佛为难提比丘解释五法六念。出杂阿念三十卷。 |
尼拘陀梵志经 |
佚名 |
亦称《佛说尼拘陀梵志经》。佛教经典。宋施护等译。二卷。以佛为尼拘陀梵志开示,宣说苦行不可视为正解脱法。异译本有:《长阿含经》第八《散陀那经》、《中阿含经》第一百零四《优昙婆罗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泥犁经 |
佚名 |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说恶人堕泥犁之苦,亦说五天使者问辞,即中阿含痴慧地经。 |
频婆娑罗王经 |
佚名 |
梵名Bimbisa^=ra -pratyudgammana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叙说频婆娑罗王闻佛声名,往诣佛所,见佛身旁有极受人崇敬之优楼频螺迦叶在座,遂疑二人何者为师?佛知王意,乃请迦叶说明归依佛之因缘,佛并为王说生灭无常法。本经即中阿含卷十一频鞞娑逻王迎佛经之别译。 |
婆罗门避死经 |
佚名 |
全一卷。东汉安世高译于建和二年至建宁三年(148~170)。又作避死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册。本经相当于增一阿含经第三十一品第四经。内容叙述四婆罗门仙人精进修得善法五通,常畏惧死亡,一入于空中,一入大海中,一入山腹中,一入地内,欲避死期,然皆于所入之处命终。并教示欲解脱生死,须思惟诸行无常、诸行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又出三藏记集卷四、众经目录(法经)等亦载有此经,然译者不详。 |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婆罗门子命终爱念经、爱念不离经。东汉安世高译于建和二年至建宁三年(148~170)。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中阿含第二一六品爱生经、巴利本中部第八十七经 Piyaja^tika Sutta、增一阿含第十三品第三经、生经第十五品子命过经等为同类本。内容叙述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一梵志因丧子而悲痛忆念不已,佛陀乃为之说若生爱念,则受忧悲苦恼不乐之苦。波斯匿王闻得此语即遣婆罗门那梨鸯伽前往请示于佛陀,佛陀乃广为之解说,波斯匿王即信受归依为优婆塞。[历代三宝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一] |
普法义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真谛译之广义法门经同经。与《佛说广义法门经》同,而文苦涩。 |
七处三观经 |
佚名 |
全一卷,或二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乃集辑有关修道修观之小经。此经版本有二:(一)高丽本为一卷,共收三十部小经。(二)宋、元、明三本为二卷,共集四十七部小经。就后者而言,第一经(称为七处三观经)及第三经后半(无眼)说色谛、色习、色尽、色灭、色味、色出要、色苦之七处,及观色、观五阴、观六衰之三观,故经名七处三观。 |
七佛经 |
佚名 |
全称《佛说七佛经》。佛教经典。北宋法天译。一卷。为七佛之传记,尤详载毗婆尸佛之事迹。经中着重宣说十不善业及其果报。有失译人名的异译本《七佛义母姓字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七知经 |
佚名 |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作七智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一)A. (An%guttara-nika^ya,增支部)VII.64 Dhamman~n~u^、(二)中阿含七法品善法经(大正藏第一册)、(三)增一阿含经等法品第三十九(大正藏第二册)合为四异译本,其中以本经为最短,旨在叙述比丘若知七法(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可得证悟。 |
求欲经 |
佚名 |
佛说求欲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中阿含中秽经之别译也。 |
瞿昙弥记果经 |
佚名 |
全称《佛说瞿昙弥记果经》。佛教经典。南朝宋慧简译。一卷。“瞿昙弥”,佛之姨母大爱道的别名。经中谓大爱道应阿难之请而出家,佛为之授记,是为比丘尼之始。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人本欲生经 |
佚名 |
亦称《佛说人本欲生经》。佛教经典。东汉安世高译(或作“似安世高译”)。一卷。内杂有晋道安释。其内容与《中阿含》卷二四《大因经》相同。谓“本者,痴也;欲者,爱也;生者,生死也”。中心内容是论说人的本原,为中国佛教“原人论”说最早的经典依据。其中以“十二因缘”中的“无明”、“爱”与“生”概括生死轮回的基础教理。异译本有宋咸平四年(1001)施护译《大生义经》。 |
印光法师文钞 |
印光 |
现代净土宗师印光的佛学著述全集。1918年初编刊印于北京,翌年印行初编续集。1922年将初、续二编分类重校,勒成一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3年,另排增订本,分为四册。1925年,中华书局据之另排出版,题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即今本之正编,1939年刊行今本之续编。1950年编成三编,至1990年,始由福建莆田广化寺印行。今正、续两编通行本系苏州灵岩山寺1991年重刊本。三编总计一百四十余万字,为印光平生书信、论述、序跋、疏记、杂著等文字的结集,各编编辑体例不尽一致。三编总收论八篇,疏三十四篇,为全书精要所在。序跋总计二百二十三篇,书信千余通,间附来函。记凡五十六篇,杂著二百三十七著,包括赞颂、祝词、楹联等。全书内容以力弘净土法门、开示修持法要为中心,强调净土法门普被三根、统摄诸宗,“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提倡真信切愿,持名念佛。并倡导佛法救世,强调儒佛相辅相成,教导学佛者敦伦尽分,诚意正心。本书作为近代净土宗的主要代表作,在佛教界至今影响颇深,被很多净土宗信徒奉为修持之指南。 |
太虚大师全书 |
太虚 |
太虚著。六十四册,计七百余万字。1947年太虚逝世后,在浙江奉化雪窦寺成立“太虚大师全书编纂委员会”,由印顺法师负责,历时一年编纂完成。初以分编出版,1954年在香港完整出版。现行本为台湾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本。全书分四藏二十编。其中“法藏”七编:佛法总学、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通学、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制藏”三编:律释、制议、学行。“论藏”四编:宗依论、宗体论、宗用论、支论。“杂藏”六编:时论、书评、酬对、讲演、文丛、诗存。末附印顺编《太虚大师年谱》。 |
永嘉证道歌 |
玄觉 |
一卷。又作《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证道歌》。唐代永嘉玄觉撰。全文247句,大多为七言,共1814字,为古体诗形式。或4句、或6句一解,共分51解。约作于唐神龙元年(705)。作者认为人人都有如来藏佛性,如能识得,即得解脱,如歌词所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作者主旨在于宣扬六祖慧能的顿悟法门,如:“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顿悟之后如大梦惊觉,宇宙人生犹如虚空,这就是顿悟如来禅的境界。《证道歌》以流畅的语言论述禅宗真髓,为禅文学的代表作,不仅为禅门传诵,也深受士大夫喜爱,朱熹就直接引用《证道歌》歌词来解说本体与现象、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本书收入《龙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大藏经》。注释书有宋彦琪、知讷的《证道歌注》各一种,元永盛的《证道歌注颂》。 |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
智旭 |
若人欲受优婆塞戒增长财命。先当咨启所生父母。父母若听。次报妻子奴婢僮使。此辈若听。次白国主。国主听已。谁有出家发菩提心者。便往其所。头面作礼。輭言问讯。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萨优婆塞戒。唯愿大德怜愍故听。 |
御制神僧传 |
朱棣 |
九卷。明成祖朱棣(1360—1424)编著。朱棣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洪武三年(1370)封为燕王。他“智勇善用兵”,在多次率军征讨蒙古的戎马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史载他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靖难之役 (1399—1402) 打败明惠帝朱允炆而蹬上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因其谋臣僧道衍(姚广孝)助他夺取皇位有功,故此极力美化佛僧之神奇,鼓吹“君权佛授”。不仅编著《神僧传》,还编有《佛曲》千首。《神僧传》采辑中国历史佛教史传中所载的“神僧”,即神化万变,而超乎其类者的传记而成。收录“神僧”208人,上迄东汉印度来华僧人迦叶摩腾 (略称 “摩腾”),下至元初藏族高僧胆巴(原名叫庆喜称)为止。在排列次序上,并非绝对按僧人所处时代先后,而是根据作者需要而有所串动。如将晋代僧列在齐、周之后,隋代僧人岑阇黎列在唐代之后。《神僧传》虽也记录了所载“神僧”的一些历史资料,但每每多有夸张不实之辞。故此,其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并不大。倒是在中国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为其政治服务,佛教依附并服务于封建政治方面,为后世留下了有籍可查的文献。该书明代出版时,并没有注明出版朝代,其著者也没有署名。现存版本不详。《四库全书》有其书名索引。任继愈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宗教词典》有专条介绍。《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在其 “中国佛教传记”条目中作了简要介绍。 |
阅藏知津 |
智旭 |
中国佛教经录。四十四卷。明智旭著。智旭(1599—1655),俗姓锺,名际明、字蕅益,号八不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习儒学,誓灭释老,曾撰《辟佛论》。后读莲池《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己非,取所著《辟佛论》烧毁。二十四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出家。此后遍学各宗教义,尤重天台宗。主张诸宗融合,佛、道、儒三教一致。曾住安徽九华山,晚年移住浙江孝丰(今浙江安吉)灵峰寺,弘扬台教,注释经论。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著作除此书外,尚有《楞严玄义》、《楞严文句》、《弥陀要解》、《灵峰宗论》、《法华会义》、《大乘止观释要》等四十余部。今人辑有《蕅益大师全集》行世。《阅藏知津》系对《大藏经》所收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佛典一一录目,并加以扼要解说,以备后人阅藏。全书分为三部分:一、经藏,分大乘经、小乘经;大乘经按天台宗五时判教之顺序分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部;方等部又分“显说”(显教)、“密咒”(密教)两部。二、论藏,分大乘论、小乘论;大乘论中又分释经论、宗经论、诸论释三部。作者各有“西土”(印度等)、“此土”(中国)之别。三、杂藏,包括经疏、论疏、纪传等,分为“西土撰述”、“此方撰述”。另于卷首有总目录四卷。此书在编撰上有三大特点,一是部类的划分,二是重译的编次,三是提要的制作。此书首次改变自唐代智昇《开元释教录》以来的佛典编录分类方法,对后来大藏经类的编辑发生了相当的影响。如日本弘教书院排印的《缩刷藏经》、中国杨仁山居士手订《大藏辑要目录》以及上海排印的《频伽藏》,都依照了此书的分类方法。收录于《大正藏》“法宝总目录”第三册。 |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
智旭 |
地藏忏法著作。行者净身口意。至尊像前。应念我及众生。积迷造罪。无救无归。大士洪慈。为归为救。又念大士法身。及十方三宝。体常徧满。无所不在。与我现前心性。平等无二。起深信解。如奉慈颜。敷具拱立。唱云。 |
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 |
智旭 |
地藏忏法著作。夫诸佛菩萨愍念群迷。不啻如母忆子。故种种方便。教出苦轮。而众生不了业报因缘。罔知断恶修善。净信日微。五浊增盛。由此剧苦机感。倍关无缘慈应。爰有当机。名坚净信。咨请世尊。曲垂悲救。佛乃广叹地藏功德。令其建立方便。于是以三种轮相。示善恶差别。以二种观道。归一实境界。仍诫业重之人。不淂先修定慧。应依忏法得清净已。然后修习二观。尅获无难。此诚末世对症之神剂。而方便中之殊胜方便也。予悲障深。丁兹法乱。律教禅宗。淆讹匪一。幸逢斯典。开我迷云。理观事仪。昭然可践。窃以诸忏十科行法。详略稍殊。一一阄陈。纤疑始决。罔敢师心。乃述缘起。 |
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 |
智旭 |
夫三界惟心。心外无法。理具事造。实非两重。但迷之则三障宛然。悟之则三德法尔。迷悟无性。随俗假名。真实指归。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迷悟似分。迷既迷其所悟。悟卽悟其所迷。此占察善恶业报经。乃指迷归悟之要津也。占察者。能观之智。善恶业报者。所观之境。能观无非一心三智。所观无非一境三谛。消除疑障。坚固净信。开示进趣方便。安慰令离怯弱。所以释迦大圣。劝当机而专请。地藏慈尊。乘悲愿而演说。事理双明。浅深同益。可谓照昬衢之宝矩。救痼疾之神丹。虽复去圣时遥。何幸妙诠犹在。钻仰既切。欲罢不能。蠡测管窥。用公同志。将疏经文。先明玄义。第一释名。第二显体。第三明宗。第四辨用。第五教相。 |
重定授菩萨戒法 |
智旭 |
大德忆念。我某甲。于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惟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如是三说。) |
祖堂集 |
佚名 |
禅宗史书。五代释静、筠二师著。二十卷。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禅宗史书。约于南唐保大十年(952)初编于泉州招庆寺,早于《景德传灯录》五十年左右。书前有泉州招庆寺主文僜的《祖堂集序》。此书以记言为主,先记过去七佛,次记西天二十七祖及东土六代。每代并记旁正、祖位次第。其中过去七佛、西天二十七祖、东土六祖的事迹,是据《宝林传》撰成。此后为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傍出和六祖慧能的门下;青原行思下七代,南岳怀让下六代,总计为“二百五十三员”。宋初此书在国内曾流行,但不久即失传。1952年日本人关野贞等在朝鲜伽耶山海印寺发现了开雕于高丽高宗三十二年(1244)的《祖堂记》刻本,并据之影印传世。1957年日本影印的《高丽大藏经》亦附录此书。《祖堂记》的发现对初期禅宗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
人仙经 |
佚名 |
一卷,宋法贤译。频婆娑罗王命终为毗沙门天王之太子,名曰人仙。述忉利天上梵王说法之事。与长阿含阇尼沙经同本。 |
萨钵多酥哩逾捺野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说劫尽七日出时相状,警人精进,早求解脱,中阿含七日经同本。 |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须达多经之少分。 |
三摩竭经 |
佚名 |
吴天竺沙门竺炎律译,出增壹阿含须陀品 |
三转法轮经 |
佚名 |
梵名Dharmacakrasu^tra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佛陀成道之初,于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之理,以由不同角度讲述三遍,称三转十二行相,遂成此经。异译本有东汉安世高所译转法轮经一卷,南传佛教亦有此经。被视为佛陀之开教宣言与教义之基础。 |
善生子经 |
佚名 |
《佛说善生子经》是由西晋沙门支法度翻译的,被收录在《大正藏·阿含部》卷一中。《佛说善生子经》中的伦理思想,诸如孝养父母、尊师重道、尊重妇女、夫妻和睦、恩厚朋友、善待下属、尊敬供养清净福田僧、积极行善、谨慎交友、克己利人等 |
舍卫国王十梦经 |
佚名 |
全一卷。东晋昙无兰译。又称国王不犁先尼十梦经、国王不黎先泥十梦经、十梦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册。系增一阿含大爱道般涅槃分品第九经之异译单行经。另有二异译本,即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及舍卫国王十梦经。不梨先泥,为梵名Prasenajit 之音译,巴利名Pasenadi ,音译波斯匿。内容叙述波斯匿王所做十个奇怪之梦,外道以为不吉,劝王杀爱妻、近臣等以祀天;后蒙佛陀以正智解梦,遂得安心。 |
圣法印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说三解脱门为圣法印。说空无欲无我无常清净之业,出杂阿含第三卷。 |
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
佚名 |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共二经:初明十一想,次明十一果报。出增壹阿含礼三宝品。 |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中阿含八城经之别译。阿难为此居士说十二禅,居士信心。施食及房。 |
食施获五福报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又名施色力经。谓命、色、力、安、辩也。增一阿含经善聚品之别出也。 |
是法非法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恃善生慢,反为非法。是中阿含真人经之别译。 |
释摩男本四子经 |
佚名 |
一卷,吴支谦译。中阿含苦阴经下之别译也。 |
受岁经 |
佚名 |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受岁,指夏安居后,比丘增一戒腊。本经内容即叙述目连尊者为诸比丘说夏安居结束后,所行‘自恣’戒仪之意义。比丘若谦抑自省,坦陈自己所犯之过错,请大众予以纠正,大众即欢喜举出其罪过,并施以教诫。反之,比丘若叛逆难驯,又俱恶法,大众即不予举罪、教诫与顾念。此外,本经与中阿含经第八十九比丘请经之内容相近,或为中阿含经之别生经。 |
受新岁经 |
佚名 |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受岁,指夏安居结束后,比丘新增一戒腊。本经内容即记述安居结束后,比丘行‘自恣’戒仪之情况。佛陀于大众中首先行自恣法,舍利弗即为佛说清净;继而舍利弗请求自恣,佛即为舍利弗说清净。其后,佛亦为大众作证而说清净。盖自恣,乃比丘于大众之前,自陈所犯之过失,请大众举出其罪,并施以教诫。此外,本经经文与增一阿含经(瞿昙僧伽提婆译)第三十二品第五经相同,故有谓本经非竺法护所译。 |
佛说数经 |
佚名 |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即中阿含算数目连经 |
水沫所漂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说泡沫焰蕉幻之五喻。与五阴譬喻经同本。 |
四谛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昔时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诸比丘宣说四谛之法。本经为中阿含分别圣谛经之别译。 |
四泥犁经 |
佚名 |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说提舍瞿波离等四人苦果,及出其因,亦出礼三宝品。 |
四人出现世间经 |
佚名 |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内容叙述佛陀为波斯匿王说明世间之先丑后妙、先妙后丑、先丑后丑、先妙后妙等四种人形成之前因后果。本经为增一阿含四意断品内一小经之别译单行本。 |
四未曾有法经 |
佚名 |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顷。又作四未曾有经、四未有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内容叙说佛陀以转轮圣王具有四种未曾有法为喻,转而比况阿难亦具有四种未曾有法(奇特法),即:(一)于比丘众中说法,(二)于比丘尼众中说法,(三)于优婆塞众中说法,(四)于优婆夷众中说法,而令彼等皆欢喜爱乐。又增一阿含经八难品、长阿含卷二游行经皆有类似之内容。 |
铁城泥犁经 |
佚名 |
全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记佛陀说生、老、病、死、王法、牢狱等五天使及地狱之苦状。本经相当于中阿含六十四经天使经、巴利中部一三○经等。又相似之经典,有阎罗王五天使者经、增一阿含善聚品之第四经及巴利增支部三·三五经等。 |
文陀竭王经 |
佚名 |
一卷,北凉昙无谶译。与顶生王经同本,二经皆是中阿含四洲经。文陀竭为顶生王之名。 |
五蕴皆空经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初为五比丘说苦空无常之义。亦出杂阿含经第二卷。 |
息诤因缘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中阿含周那经之别译。 |
相应相可经 |
佚名 |
佛说相应相可经,一卷,西晋法炬译。说善恶之人,各以类相聚。出单卷之杂阿含经中。 |
邪见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中阿含邪见经之别译。 |
新岁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坐夏既竟,佛集众僧,使各相忏悔,诸天来供养偈赞。 |
信佛功德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佛在庵罗园中,舍利弗叹佛种种最胜功德。长阿含自欢喜经同本。 |
须达经 |
佚名 |
全一卷。南朝齐时求那毗地译于永明十年至建武二年(492~495)。又称须达长者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叙说佛陀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宣说布施之法,谓布施不在于施物轻重,而系以信乐施、随时施、自手施、往而施与、知有行果报而行施与等五事为如法布施之关键。又布施金银尚不及持戒、皈依三宝、行慈心布施等之殊胜,而更殊胜者,则为观一切诸法之无常、苦、空、无我。本经之同本异译有长者施报经、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中阿含卷三十九须达哆经、增一阿含第二十七品之第三、第四、第五等三经、增支部9.20 Vela^ma 经等。其中以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最为简要,其余四本略同。 |
阎罗王五天使者经 |
佚名 |
刘宋沙门释慧简译,即中阿含天使经 |
鸯崛摩经 |
佚名 |
佛说鸯崛摩经,一卷,增一阿含经力品之别出,西晋竺法护译。小乘部之摄。 |
鸯崛髻经 |
佚名 |
佛说鸯崛髻经一卷。与鸯崛摩经同本。小乘部之摄。西晋法炬译。 |
一切流摄守因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略称一切流摄经、一切流经、流摄经。现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阐释智者见者欲灭尽一切漏,能以见、摄、避、用、忍、晓、行念等七者断尽烦恼,因取七断漏法中之第二之‘摄’(摄守、制御守护感官之谓),故称一切流摄守因经。[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 |
佛说意经 |
佚名 |
佛说意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中阿含四十五,心经同本。说心意之相。 |
鹦鹉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称佛说鹦鹉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昔印度舍卫城有人名鹦鹉摩牢兜罗子,佛尝乞食其家,为说此经。内容述说人身有高下、好恶、清浊、健疾、美丑、贵贱、能无能、贫富、智愚等因果本末。本经之汉译本另有:(一)中阿含卷四十四鹦鹉经。(二)分别善恶报应经,天息灾译。 (三)兜调经,译者佚名。(四)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法智译。(五)净意优婆塞所问经,施护译。[历代三宝纪卷十、大唐内典录卷四、古今译经图纪卷三、开元释教录卷五、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七] |
应法经 |
佚名 |
佛说应法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即中阿含受法经之下卷。 |
玉耶女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佛对玉耶女说女人十恶五善三恶之法,分别七种之妇。玉耶女闻教悔过,为授十戒。给孤长者儿妇,不行妇礼,长者请佛,为说女人十恶。又说五善三恶之法。分别七种妇之差别,乃悔过,求受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泆。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恶骂。七不绮语。八不嫉妒。九不瞋恚。十者信善得善。此优婆夷所行戒。亦出增壹阿含非常品。 |
园生树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与中阿含昼树度经同本。 |
缘本致经 |
佚名 |
佛说缘本致经。一卷,失译。与佛说本相倚致经皆为中阿含本际经之别出。说善恶诸法,皆次第缘生者。本者因之义。致者生之义。 |
月喻经 |
佚名 |
佛说月喻经。一卷,赵宋施护译。以皎月圆满诫比丘之戒行。 |
佛说斋经 |
佚名 |
佛说斋经,一卷,吴支谦译。中阿含经持斋经也。说持斋之功德。 |
瞻婆比丘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法炬译。中阿含大品瞻婆经之别译。 |
长者施报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佛为给孤独说过去长者明弥罗摩行大施会,因展转较量功德,不如归戒慈心,亦即须达多经。 |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
佚名 |
一卷,宋慧简译。舍卫城僧伽罗摩长者之子,往昔屡出家,今第七次于释迦佛之所出家学道。佛为授止观之法。彼直证阿罗汉。佛言我弟子中降伏魔者,以僧伽罗摩比丘为第一。 |
治意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说数息观之法。 |
诸法本经 |
佚名 |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说欲为诸法本,即中阿含诸法本经。 |
转法轮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在鹿野园树下,手抚飞轮,三说四谛之所法。 |
尊上经 |
佚名 |
一卷,晋竺法护译。中阿含释中禅室尊经之别译。 |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即中阿含黄芦园经之别译。 |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
佚名 |
全一卷。隋代法智译。又作分别善恶报应经、业报差别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系佛陀对婆罗门童子首迦(梵S/uka )宣说善恶业报之差别。梵语s/uka 译作鹦鹉。本经另有同本异译(汉译本)之鹦鹉经等五本。 |
广义法门经 |
佚名 |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舍利弗为比丘说十二离难随顺道时,当为如理而说,听法之人,具十六相,心得清净,十法成熟般若,十相应法,十四违障不净想,六障无常苦想,十一障生光明想,三多恩德,十四于不净观多恩德,二十勤修障,十一于伏灭障多恩德,二十多恩德,二十二时处当观,七相能满,二十种行,未得道者,当为恐意,二十种行,速得依住,十一障碍法为难,十胜智,十三喜乐依止法,依四法行,令五法满,能灭八刺,得无学十法。 |
毗婆尸佛经 |
佚名 |
二卷,赵宋法天译,佛为苾刍说过去毗婆尸佛四门游观,出家转法轮之事,与长阿含大本缘经之后分同本。 |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
佚名 |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出增壹阿含等见品 |
七佛父母姓字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增一阿含十不善品之别译也。 |
起世经 |
佚名 |
凡十卷。隋代阇那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其内容叙述世界之组织、状态、起源、成坏等过程。分阎浮洲品、郁单越洲品、转轮圣王品、地狱品、诸龙金翅鸟品、阿修罗品、四天王品、三十三天品、斗战品、劫住品、世住品、最胜品等十二品。本经共有六种译本,然现存者仅四种,除本经外,余三者为起世因本经(隋代达磨笈多译)、大楼炭经(西晋法立、法炬共译)、长阿含经卷十八至卷二十二(东晋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出三藏记集卷二、大唐内典录卷七、开元释教录卷二、卷四、卷七] |
起世因本经 |
佚名 |
十卷,隋达摩笈多等译。与长阿含经中起世经,佛说楼炭经,起世经同本。品次稍异。说世界之形状者。 |
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唐孟详译。众声喧闹,佛不许见,因诸天之请佛召见之。出增一阿含经马王品。 |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佛就涅槃而梦国王十事者。 |
五阴譬喻经 |
佚名 |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沫、泡、焰、蕉、幻,五喻也。出杂阿含第十卷。 |
须摩提女经 |
佚名 |
一卷,吴支谦译。增一阿含须陀品第三十之别译。 |
央掘魔罗经 |
佚名 |
梵名An%gulima^lika 。凡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本经乃叙述央掘魔罗归依佛陀之事迹,及如来对于此事件所作之种种说法。佛陀住于舍卫城时,有凶贼央掘魔罗受邪师摩尼跋陀罗之教,杀千人,并取其指作为指鬘,当彼欲加害佛陀时,却反为佛陀所教化,遂舍指鬘而归依佛。未久,彼与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大弟子及文殊菩萨讨论法义时,佛亦教以受戒之事。此外,佛又为其解释佛住于无生际复住于此际之因缘,更为其说南方一切宝庄严国之‘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如来’之化现,并赞叹彼国之众生悉皆幻化而不可思议。本经之教旨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佛性,佛法为唯一究竟乘,其余皆为方便法门,故本经与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之旨趣相同。此外,另有西晋竺法护所译之鸯掘摩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之鸯崛髻经一卷,二者皆为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及巴利文中部经第八十六经之同本,亦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出三藏记集卷二、开元释教录卷二、卷五、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三] |
优婆夷堕舍迦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称优陂夷堕舍迦经。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佛说斋经(支谦译)、八关斋经(沮渠京声译)皆为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之别译。内容为佛陀对优婆夷堕舍迦说斋戒之法及其功德。即于每月六斋日信持八戒,凡一日一夜,其功德远胜于将十六大国之珍宝施与僧伽。 |
玉耶经 |
佚名 |
全一卷。 东晋时,印度人竺昙无兰(梵Dharmaraks!a ?)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又称长者诣佛说子妇无敬经。乃叙说佛陀之在家护法给孤独长者须达(巴Sudatta )之媳妇名玉耶,依恃本家豪富而欠失妇德,佛陀应须达长者之请,讲说有关妇德之教示以晓喻玉耶,玉耶女闻教悔过,乃受十戒。本经将为人妻者分为七种(母妻、妹妻、师妻、妇妻、婢妻、仇妻、杀人妻)。意谓前五种受众人敬爱,名声高扬,为家庭繁荣之基础;后二种于未来将要遭受恶之果报。本经另有三种译本,一为玉耶女经,乃西晋时译,译者佚名。二为阿□达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三为增一阿含卷四十九非常品第九经(相当于巴利文增支部 VII.59 七妇经 Sattabhariya^),东晋僧伽提婆译(以上诸本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又出三藏记集卷三安公失译经录中,有七妇经一卷,经名既与巴利本相合,且由玉耶经之排列次序观之,恐亦属此经之异译本。[法经录卷三、开元释教录卷二、卷三、卷五] |
缘起经 |
玄奘 |
一卷,唐玄奘译。小乘部之摄。释十二因缘之义。 |
杂阿含经 |
佚名 |
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玄奘译名为《相应阿笈摩》,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原50卷,缺2卷,后以阿育王传补入。共收经1362部。一般认为属化地部传本。梵文原本现已不存。近代曾在中国新疆发现梵文残片。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述,现存历代异译本39种。都是从大部中撮要别译。这些异译本大多依中亚或北印度流行的传本译出,各出自何派,尚无定论。《杂阿含经》与南传《相应部经典》大体相应,但后者无论在经典内容还是经文编排方面都比前者更有系统性。有的学者认为此经有受大乘思想影响的痕迹。《长阿含经序》记《杂阿含经》有四分十诵,但现存刻本品目均不全,且经文多有重复,似译出后未作系统整理。《大智度论》卷八十五有“弟子所说佛所说”、“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道品”、“结集”等四分之说,与现行刻本大体相同,但顺序略异。现代佛学家吕澂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作《杂阿含刊定记》,调整后的四分十诵次第是:①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有六诵,即五取蕴诵、六处诵、缘起诵、食诵、谛诵、界诵;②佛弟子所说佛所说分有二诵,即佛弟子所说诵和佛所说诵;③道品分为念住等诵。④结集分有八众诵。 |
增一阿含经 |
佚名 |
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51卷(一作50卷)。因经文按法数顺序相次编纂,故名。相传原由前秦昙摩难提诵出梵本,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后经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译文未能尽善,故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别译零本现存30种。《增一阿含经》与南传《增支部经典》大体相应,后者收经比前者为多。此经原为四分八诵,但现行本除“牧(放)羊品”下标有“第四分别诵”外,蓁各分均不标诵。全经共有52品,472部经。其中《序品》一经,以颂文概叙本经意旨,以及嘱付流布等事。蓁各品次第系一未能至十一法。此经记述佛陀和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因经中有“六度”、“三乘”等词句,承认菩萨大乘,近乎大众部的主张,故一般认为是大众部的传本。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原始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 |
长阿含十报法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长阿含中之十上经同本异译。十种法说于增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他译本) |
佚名 |
在玄奘译出前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旧传为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1、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3、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4、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5、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6、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最早的英译本是毕尔(Samuel Beal)于1864年依玄奘汉译本所译。马克斯·缪勒(Max Müller)于1884年将梵文本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并首次将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译成英文传至欧美国家。1894年,马克斯·缪勒重将本经译成英文并编入《东方圣书》。1957年及1967年,孔睿(Edward Conze)校订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并译成英文。 |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 |
佚名 |
一卷,不空译。大般若五百七十八卷,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之密部也。此经说金刚萨埵所证三摩地之法门。略名般若理趣经,又云理趣释。 |
遍照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他化自在天为金刚手说诸字之义门并神咒。 |
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旋护译。略称帝释心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内容系佛陀在王舍城鹫峰山,对帝释天等宣说般若波罗蜜,及其真言。 |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
佚名 |
二十五卷,赵宋施护译。有三十二品,与道行般若经同本。 |
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
佚名 |
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一卷,宋天息灾译。说般若菩萨之咒与观门者。 |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
佚名 |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卷,宋惟净等译。 |
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 |
佚名 |
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宋 施护译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
佚名 |
一卷,唐玄奘译。与罗什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菩提流支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真谛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达摩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同本异译。慈恩传七曰:‘据梵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金刚般若。’ |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凡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仁王般若波罗蜜护国经、仁王般若经、仁王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分序品、观空品、菩萨教化品、二谛品、护国品、散华品、受持品、嘱累品等八品。系佛陀为十六大国王说示守护佛果、十地之行,及守护国土之因缘,谓讲说受持此经,则可息灾得福。与法华经、金光明经并称护国三部经。修仁王会时,即用此经。据历代三宝纪载,本经共有竺法护、鸠摩罗什、真谛等三译,大唐内典录以下诸录均依其说。然出三藏记集卷四将此经编入失译杂经录,隋代众经目录(法经录)卷二则将此经编入疑惑录,谓此经非为罗什或竺法护所译。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不空奉诏重译,题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略称仁王护国经、新译仁王经。亦分二卷、八品,文词与旧经略同。罗什译本之注疏有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智顗说,灌顶记)、仁王般若经疏六卷(吉藏)、仁王经疏六卷(圆测)等。不空译本则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三卷(良贲)、仁王经疏四卷(净源)等。 |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 |
佚名 |
二卷,刘宋释翔公译。一名决了诸法如幻三昧。与大般若第八会同。 |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释。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同本。有序及流通,般若之智生诸佛,故称为圣佛母。 |
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天息灾译。佛在灵山,以观自在菩萨之请,说小字之般若真言。又说胜妙般若真言。 |
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
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
佚名 |
七卷,宋法贤译。大乐金刚为金刚萨埵之异名。有二十五品。说仪轨及实理。大三昧金刚真实理仪轨分第一,毗卢遮那佛在他化自在天宫,说吽字心明。及敕金刚手说曼拿罗法。一切如来真实理金刚三昧仪轨分第二,说阿字心明,及说曼拿罗法。降伏三界金刚三昧大仪轨分第三,金刚手菩萨说吽字心明,及说曼拿罗法。清净诸烦恼三昧大仪轨分第四,观自在菩萨说纥哩字心明,及说曼拿罗法。一切宝灌顶大三昧仪轨分第五,虚空藏菩萨说怛鹕字心明,及说曼拿罗法。一切拳印三昧大仪轨分第六,金刚拳菩萨说恶字心明,及说曼拿罗法。金刚字轮三昧大仪轨分第七,妙吉祥菩萨说阿字心明,及说曼拿罗法。一切曼拿罗金刚轮三昧大仪轨分第八,同心生转法轮菩萨说吽字心明,及说曼拿罗法。众金刚三昧大仪轨分第九,绫绫那巘惹菩萨说唵字心明,及说曼拿罗法。金刚忿怒三昧大仪轨分第十,降诸魔金刚药剎菩萨说郝字心明,及说曼拿罗法。一切乐三昧大仪轨分第十一,金刚手菩萨说吽字心明,及说曼拿罗法。外金刚部仪轨分第十二,外金刚部众说讷哩字心明,摩怛哩众说毗逾字心明,摩度迦罗众说莎字心明,四贤圣说鍐字心明,及各说成就法。般若波罗密多教称赞分第十三,一切如来云集,赞金刚手菩萨。金刚手菩萨最上秘密大曼拿罗仪轨分第十四,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明印相成就仪轨分第十五,一切如来金刚菩提大仪轨分第十六,大金刚火炎日轮仪轨分第十七,除诸业障一切智金刚仪轨分第十八,圆满一切愿金刚宝仪轨分第十九,一切仪轨中最上成就仪轨分第二十,一切相应诸佛三昧曼拿罗仪轨分第二十一,一切如来大三昧曼拿罗仪轨分第二十二,一切相应仪轨分第二十三,最上成就印相分第二十四,最上秘密仪轨分第二十五。 |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凡十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光赞摩诃般若经、光赞经、光赞般若经。相对于小品般若经之初译本道行般若经,本经乃大品般若经之初译本。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相当于梵本二万五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玄奘译大般若经)第二会八十五品中之最初二十七品。亦相当于无叉罗所译之放光般若经二十卷九十品中之最初三十品,及鸠摩罗什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九十品中之最初二十九品。本经之梵本,于西晋太康七年(286)由于阗沙门只多罗持来,而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译出。本经共分二十七品,始自光赞品,终于雨法宝品。关于本经之经名,乃佛自舌根放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光中生出莲华,莲华上复出现诸佛,称扬赞叹此般若,故称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他译本) |
佚名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的释论有:憨山大师的《金刚决疑》;天亲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等。 |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
佚名 |
一卷,不空译之理趣经外,异译之理趣经也。唐南天竺沙门金刚智依梵本于中天译,与《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同。而诸心明。皆佛自说。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
佚名 |
一卷,秦罗什译。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同本。明咒为陀罗尼之异名。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梵名Pa=n~cavim!s/ati -sa^hasrika^-prajn~a^pa^=ramita^ 。凡二十七卷(或三十卷、四十卷),计九十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大品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经、摩诃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即大般若经之第二分(卷四○一~四七八)。旨在阐明般若波罗蜜之法。为大乘佛教初期阐说般若空观之基础典籍。本经之同本异译尚有光赞般若经十卷(西晋竺法护译)、放光般若经二十卷(西晋无叉罗译)。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与本经相当,分为八品,印度称之为中般若。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百卷为本经之释论。此外,中国、日本对本经所作注释书亦甚多。[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八、历代三宝纪卷八、开元释教录卷四] |
摩诃般若波罗密钞经 |
佚名 |
苻秦天竺沙门昙摩蜱共竺佛念译,五卷。共十三品,亦同道行,而文来未尽。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
佚名 |
有二本。旧本为罗什译,题曰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新本为不空译,题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亦二卷。仁王指当时十六大国之国王也。佛,对诸王各护其国使之安稳,故为说般若波罗蜜多深法之经文也。谓受持讲说此经则七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丰乐。故古来以之为护国三部经之一,公私皆为禳灾祈福读诵之。玆将本经各家之注述及关于本经之著作列之如下:仁王经疏六卷,隋吉藏撰。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隋智顗说,门人灌顶记,仁王经合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明道霈合,仁王经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成莲合,仁王经疏,七卷,唐良贲述,仁王经疏六卷,唐圆测撰,仁王经疏法衡钞六卷,唐遇荣集,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四卷,宋善月述,注仁王经疏科一卷,宋净源录,仁王经疏四卷,宋净源撰集,仁王经科疏科文一卷,明真贵述,仁王经科疏悬谈一卷,明真贵述,仁王经科疏五卷,明真贵述。 |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说般若之一百八名及陀罗尼。 |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梵名Pravara -deva-ra^ja-paripr!ccha^ 。凡七卷。陈代月婆首那译于天嘉六年(565)。又称胜天王经、胜天王问般若经、胜天王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系佛应钵婆罗天王之问,对大众说甚深般若及其修习之法。全经共分十六品。与玄奘所译之大般若经卷五六六至五七三等之第六会为同本异译。[历代三宝纪卷九、大唐内典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七] |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一卷,唐菩提流支译。与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同本。 |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一卷,萧梁僧伽婆罗译。大般若第七会之别译。略云文殊般若。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二卷,梁曼陀罗仙译,与僧伽婆罗译之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同本先出,所谓文殊般若是也。 |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罗什译。十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异名。 |
法镜经 |
佚名 |
全一卷(或二卷)。东汉安玄译,严佛调笔受。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与大宝积经卷十九康僧铠所译之郁伽长者会,及竺法护所译之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皆为同本异译经。然本经系古译本,将释尊译作众祐,舍卫国译作闻物国,长者译作理家等。内容叙述释尊应郁伽(梵Ugra ,本经译作‘甚’)长者之请,为在家、出家之菩萨说戒行。[杂阿含经卷三十、大唐内典录卷一、历代三宝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一] |
大阿弥陀经 |
佚名 |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取《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四经删补订正。析为五十六分。惜其未见宝积一译。然心甚勤苦,故举世多流通之。 |
大乘方等要慧经 |
佚名 |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即《大宝积经》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异译 |
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
佚名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四十卷.宋中印土沙门法护等译.即《大宝积经》第十二菩萨藏会异译 |
大乘日子王所问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即《大宝积经》第二十九优陀延王会异译 |
大乘十法经 |
佚名 |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即《大宝积经》第九大乘十法会异译 |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
佚名 |
凡三卷。北宋法贤译。又作大乘无量寿庄严王经。略称无量寿庄严经、庄严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其净土之相。系无量寿经之同本异译,惟本经初无序说,终无‘五恶段’之说,而于三十六愿文之顺序内容亦颇有出入。注疏有誓铠之庄严经毛渧记六卷。[大藏目录卷下、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四、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卷二] |
大方广善巧方便经 |
佚名 |
四卷,赵宋施护译。与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皆大宝积经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之异译。 |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
佚名 |
凡四卷。宋代施护译。略称护国尊者所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记载佛陀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为护国尊者说菩萨之法要。与收于大宝积经卷八十、卷八十一两卷之护国菩萨会(隋代阇那崛多译)为同本异译。 |
幻士仁贤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度大幻士仁贤说如幻法门及菩萨道法。 |
决定毗尼经 |
佚名 |
即《大宝积经》第二十四优婆离会异译 |
离垢施女经 |
佚名 |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即《大宝积经》第三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辨会异译 |
摩诃衍宝严经 |
佚名 |
晋代失译师名,即《大宝积经》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异译 |
菩萨修行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白法祖译。又名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大宝积经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之异译也。 |
如幻三昧经 |
佚名 |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即《大宝积经》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会异译 |
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与《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同本。末后有一女人发心,便得转为男子,授菩提记。 |
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
佚名 |
凡二十卷。宋代法护于景德元年至嘉祐三年之间(1004 ~1058)译出。又作如来秘密大乘经、秘密大乘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全经分为二十五品,内容阐明菩萨以身密清净,故法身无相,得以示现一切普处,化益众生;语密清净,故随时可闻一切有情之音声;心密清净,可了知一切众生之心念。又解说如来身密、语密、心密等三密不思议之所由。其后叙述菩萨六年苦行之超胜以及降魔外道之过程,依所缘观机而摄受一切众缘。成佛后入旷野城应供时,诸天鬼神皆发善心来归依之。佛且应秘密主之请,宣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法。秘密主遂请求于佛入灭后五百年中护持本经。又本经之异译有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及西藏译本,然本经比大宝积经有少许之增广,两者若就内容相等部分而言,仅有文饰之差别;又大宝积经无品目之分。 |
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即《佛说决定毗尼经》中译出别行 |
太子和休经 |
佚名 |
西晋录失译人名,即《大宝积经》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会异译 |
太子刷护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太子和休经皆大宝积经阿阇世王子会第三十七之异译。刷护和休皆太子之名,宝积经译为师子。太子见佛而问答,佛与记别。 |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佚名 |
四卷,后汉支娄迦谶译。无量寿经之异译。 |
无畏授所问大乘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即《大宝积经》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异译 |
佛说须赖经 |
佚名 |
梵名Su^rata -paripr!ccha^ 。有二译:一为曹魏白延译。一为前凉支施伦译。皆一卷。又称须赖菩萨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说古印度舍卫城中有一贫穷之人,名为须赖,品德优越,坚守戒律,修持十善。帝释天尝以暴力威逼,金银诱惑之;然须赖志在求不生不灭之道,以救度三界众生,故不为所动。次叙悭贪之波斯匿王与须赖之间,关于贫富问题之争论,后佛陀为之裁决,谓虽贫而心净犹为富,虽富而欲深犹为贫。波斯匿王闻后,遂皈依佛陀及须赖菩萨。本经之异译有支施仑译之须赖经、菩提流志译之大宝积经善顺菩萨会,及现已不存之支谦所译须赖经、求那跋陀罗所译贫子须赖经。 |
须摩提菩萨经 |
佚名 |
有二译:一为西晋竺法护译,一卷。一为秦罗什译,一卷。皆为大宝积经妙慧童女会第三十之异译。 |
遗日摩尼宝经 |
佚名 |
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即《大宝积经》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异译 |
优填王经 |
佚名 |
全一卷。西晋法炬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此经有三译,与大乘日子王所问经、大宝积经卷九十七优陀延王会为同本异译。叙述优填王之后归依佛陀,证得须陀洹果,而王却因听信无比夫人谗言,欲以百箭射杀王后。然所射之箭均绕后三匝,而还住于王前。王大为惊惧,偕无比夫人诣佛所忏罪,佛乃为说诫女色事。王即接受佛陀教化,归依三宝。 |
父子合集经 |
佚名 |
20卷,宋日称等译。彼一切智作是说诸界本来常空寂。如示空拳但有名诳诱愚童实无得。凡愚妄想执为有由於胜义不能解。展转轮回三有中譬如商人迷巨海。尔时世尊知诸天子深心所念。口放净光普照时会。尊者马胜比丘睹是光已一心合掌以偈问曰:如来今者放光明众会见已生疑虑。愿为我等说其由令此大众心安隐。 |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
佚名 |
梵名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maha^stha^ma-pra^pta- bodhisattva-vya^karan!a-su^tra 。全一卷。刘宋昙无竭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与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竺法护译)、观世音授记经(聂道真译)、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施护译)为同本异译。本经初叙佛在波罗奈国鹿苑中,为华德藏菩萨说以无依止一法得如幻三昧,弥勒、文殊等诸正士及安乐国土之观音、势至二大士皆得此三昧。次明观音、势至发心正道之因缘,而说观世音在阿弥陀佛灭度后,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又于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悲华经卷三、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三等,亦说及观音、势至成道之事,与本经意趣相同。 |
后出阿弥陀佛偈 |
佚名 |
后汉失译。有十四偈。赞往生净土之胜妙。贞元录曰:‘后出阿弥陀偈经一卷(或无经字),一纸(后汉失译两译一失)。’日本未知此偈为何人所造,别云一切经中弥陀偈,令人取信。 |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 |
佚名 |
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之异译。 |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之第四十二会。弥勒菩萨所问会之别出异译。 |
毗耶娑问经 |
佚名 |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即《大宝积经》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而有结文。 |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
佚名 |
凡二卷。北魏昙摩流支译于景明二年(501 )。又作如来入一切佛境界经、智慧庄严经、如来庄严佛境界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述佛陀对妙吉祥童真(文殊师利)宣说不生不灭之法,开示如来法身之本义、方便示现之道理及随机摄化之大用,并阐明菩提及菩萨行之义。本经另有三异译本:宋代法护等所译之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及西藏译本。其中,法护译本内容最为增广,而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为最简略、最接近原型者。 |
入法界体性经 |
佚名 |
一卷,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佛,住于宝积三昧,说法界之义。佛在耆阇崛山。文殊师利立佛门外,佛命之入。问佛住何三昧?佛言,宝积三昧。乃至种种问答,明法界义。舍利弗复与文殊问答深义。 |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 |
佚名 |
一卷,元魏毗目智仙译。大集经善住意天子会之异译。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
佚名 |
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宝积经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之异译也。佛在给孤独园,波斯匿王末利夫人共致书于其女阿踰阇国王妃胜鬘夫人称扬佛德。胜鬘得书欢喜说偈,遥请佛来现。佛即现身。胜鬘说说偈赞叹其德。佛为授记。胜鬘复发十弘誓愿,感天花天音。乃至说大乘了义,广明二乘不了义(其了义为唯一佛乘也),佛赞印是放光升空而还独园,告阿难及天帝释结名付属。 |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 |
佚名 |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即《大宝积经》第十五文殊师利授记会异译 |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 |
佚名 |
二卷,唐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第三十五善德天子会之别译。 |
须摩提经 |
佚名 |
一卷,唐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妙慧童女会第三十之异译也。 |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
佚名 |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分作八品。即《大宝积经》第十九郁伽长者会异译 |
佛本行经 |
佚名 |
一名佛本行赞传,西土贤圣撰集,刘宋宝云译,七卷。偈赞佛一代行状之偈文也。因缘品第一。阿育王时,密迹金刚,为诸天颂佛始末。称叹如来品第二。降胎品第三。如来生品第四。梵志占相品第五。阿夷决疑品第六。入誉论品第七。与众彩女游居品第八。现忧惧品第九。阎浮提树荫品第十。出家品第十一。车匿品第十二。瓶沙王问事品第十三。为瓶沙王说法品第十四。不然阿兰品第十五。降魔品第十六。转法轮品第十七。度宝称品第十八。广度品第十九。现大神变品第二十。升忉利宫为母说法品第二十一。忆先品第二十二。游维耶离品第二十三。叹锭光佛时品第二十四。降象品第二十五。魔劝舍寿品第二十六。调达入地狱品第二十七。现乳哺力品第二十八。大灭品第二十九。叹无为品第三十。八王分舍利品第三十一。 |
福力太子因缘经 |
佚名 |
赵宋施护译。诸苾刍共会,相谓何行业最多获义利?阿难言色相行业(阿难容貌美故言),闻二百亿言精进行业,阿尼楼陀言工巧行业,舍利弗言智慧行业(各就自己所得而言也)。以问佛。佛言其中智慧最胜。而修福因缘为极胜。因说福力太子之因缘证之。 |
灌顶王喻经 |
佚名 |
佛说灌顶王喻经,一卷,宋施护译。以三种之灌顶王为喻,而说三种之比丘。说王有三时受灌顶法,常所思念,苾刍于出家,净法眼,尽漏三时,亦常思念。 |
过去世佛分卫经 |
佚名 |
佛说过去世佛分卫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分卫为乞食之梵语Pi&ndotblw;&ddotblw;ap&amacron;tika,说过去世有佛。与弟子俱乞食。有一妇见其仪容,发心使所生之子出家而得授记。 |
九色鹿经 |
佚名 |
全一卷。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经之经文极短,为叙述菩萨前世修业之本生故事,旨在教示修忍辱行。此外,康僧会所译之六度集经六卷第五十八则:修凡鹿王之本生故事与本经略同,然六度集经系阐明修精进之要。 |
鹿母经 |
佚名 |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经为佛之本生谭,有广说、略说二本。内容系佛陀述说其过去世为鹿母时,生有二子。一日,鹿母不慎落于网中,因对其子关爱心切,故而向猎师请求允准其返所,将二子安顿妥当,即还来就死。后鹿母如言赴约,猎者为鹿母之笃守信义所感,遂释放鹿母归去,并告请国王,令禁狩猎,王亦感于鹿之仁义之行,终禁杀猎。 |
妙色王因缘经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说佛昔为妙色王时,求法忘劳,舍妻子并自身,奉食于夜叉,依此因缘,今成佛,一切大众至心听闻法要。 |
譬喻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本经系佛陀于舍卫城为胜光王(波斯匿王)所说之譬喻。谓往昔有一人,于旷野为恶象所逐,乃依树根而入空井中,以避恶象。时有黑白二鼠互啮树根,井四边有毒蛇,井底复有毒龙。其人心畏龙、蛇,又恐树根断折。此时有蜂蜜五滴由树根坠其口中,又蜂亦来螫其人,更有野火烧井边之树。其中,旷野比喻无明,人比喻异生(凡夫),象比喻无常,空井比喻生死,树根比喻生命,二鼠比喻昼夜,啮树根比喻念念灭,四毒蛇比喻四大,蜜比喻五欲,蜂比喻邪思,火比喻老病,毒龙比喻死;以说明生老病死之可怖可畏,应离五欲,以求解脱。 |
菩萨本行经 |
佚名 |
附东晋录,一说往昔精进之行以策懈怠,一为波斯匿王说檀度事,一授婆罗门辟支佛记,一授牧羊人辟支佛记,一舍利弗度师质大臣出家,被弟遣贼断臂证果夙世因缘。一婆多竭梨尊者自说夙因,一佛说往昔剜身求法事,一为贫士须达说施田差别。一说如来降毒龙除国疫事,并说三千宝盖夙因。一说赞佛有大功德,一度辅相婆罗门夫妇证果,并说其往因。共十一节。 |
菩萨睒子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说佛往昔孝养瞽亲之事。与睒子经同本。 |
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 |
佚名 |
北凉高昌沙门释法盛译,佛游干陀越国,说法垂毕,微笑放光。阿难请问,乃说往古栴檀摩提太子,广行布施,卖身为奴,得栴檀,医他国王病。及出家山中,以身饲虎,余骨起塔事。与舍身品事义相类,故附于此。 |
普曜经 |
佚名 |
梵名Lalitavistara 。凡八卷。西晋永嘉二年(308)竺法护译于天水寺,康殊、帛法炬笔受。又称方等本起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为大乘之佛传,系记载释尊降生至初转法轮之事迹。异译本有唐代日照(梵Diva^kara ,地婆诃罗)所译之方广大庄严经(又称神通游戏经),凡十二卷,二十七品,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册。 |
群牛譬经 |
佚名 |
佛说群牛譬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以群牛譬好比丘,以驴譬恶比丘。 |
睒子经 |
佚名 |
睒子为童子之名。佛说往昔为睒子童子,孝养瞽亲之事。有二译:一失译,附于西晋录,谓为菩萨睒子经。一乞伏秦圣贤译,名为佛说睒子经。出于六度集经。 |
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 |
佚名 |
唐于阗国沙门释智严译 |
师子月佛本生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佛住竹园,须蜜比丘缘树上下,与八万四千金色之猕猴跳戏,大众讥嫌。频婆沙罗王诣佛问之。佛言比丘即是师子月佛,补弥勒之处,并说猕猴之往因,授菩萨之记。 |
十二游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迦留陀伽译。佛三十五岁成道,其后十二年始还父国,记其十二年间之游化,名为十二游经。 |
太子慕魄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太子沐魄经同本。慕魂、沐魄皆梵语,太子之名,说佛昔为慕魄太子,十三岁之间为无言之行。 |
太子瑞应本起经 |
佚名 |
凡二卷。又作太子本起瑞应经、瑞应本起经、瑞应经。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经为佛传中早期成立者,其内容之编排或记述之体裁,大抵皆与‘修行本起经’类似,两经均采十七岁纳妃、十九岁出家之说。记述释尊之过去因地至成道后济度三迦叶等事。有关四门出游、出城时内殿之描写,与车匿诀别,尤其降魔成道之记载,气势磅礴雄浑,为重要佛传文献。 |
兴起行经 |
佚名 |
凡二卷。又作十缘经、严诫宿缘经。后汉康孟详译于兴平元年至建安四年(194~199)间。收于大正藏第四册。内容由孙陀利宿缘经、头痛宿缘经、木枪刺脚因缘经、苦行宿缘经等十经组成,叙述佛陀一生中所受十难之因缘。 |
坊记集传 |
黄道周 |
二卷。明黄道周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三。《坊记》为《礼记》篇名。是书以《坊记》为经,分为三十章,每章各立名目,上卷之自为大坊第一,去乱第二,已畔第三,章别第四,盍旦第五,远害第六,人浮于食第七,贵让第八,作让第九,可托第十,酌言第十一,让善第十二,作忠第十三,作孝第十四,敬美第十五;下卷之目为微谏第十六,睦族第十七,敬辨第十八,敬老追孝弟十九,食义第二十,教敬教瞌第二十一,卒子第二十二,不贰第二十三,先事后录第二十四,遗利第二十五,别嫌第二十六,厚别第二十七,辟远第二十八,民纪第二十九,亲迎第三十,每章之下,皆罗列《春秋》大事以证之,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意存鉴戒,追原其乱之所自生,探究其福之所终极,颇为剀切,引据有实。有康熙中刊本、《石斋全书》本。 |
医喻经 |
佚名 |
全一卷。北宋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内容以世间良医具有四法成就比喻如来以四谛法疗治众生诸病。世之医王所具四法为:(一)善知病,(二)善知病源, (三)善知病之对治,(四)善治病已,更知断除病源。如来出现世间,亦如世间医王,善能阐说苦、集、灭、道四谛之法以疗治众生,令断除生死根本而得涅槃。 |
义足经 |
佚名 |
佛说义足经,二卷,吴支谦译。由十六小经而成,各经之终有义足偈,因名义足经。义足偈者,补足上说经义之意。桀贪第一。优填王第二。须陀利第三。杀女谤佛事。摩竭梵第四。镜面王第五。盲人摸象喻。老少俱死第六。弥勒难第七。勇辞梵志第八。摩因提女第九。异学捔飞第十。猛观梵志第十一。法亲梵志第十二。兜勒梵志第十三。莲华色比丘尼第十四。佛从忉利天来事。子父共会第十五。佛与父王相见,令证果事。惟楼勒太子第十六。即琉璃王害释种事。十六经各有义足偈,故总名义足经,而译文甚为难晓。 |
月光菩萨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佛在竹林精舍,因舍利弗,目犍连,先入灭度,为诸比丘说月光王舍头因缘。 |
月明菩萨经 |
佚名 |
佛说月明童子经。一卷,吴支谦译。此经为月灯三昧经之一分。佛对月明童男(即月光童子)说法财二施,及过去之智止太子以身肉疗比丘之病。月灯经以之作智意女。 |
众许摩诃帝经 |
佚名 |
梵名Maha^sammata -ra^ja 。凡十三卷。宋代法贤译。又称众许摩诃帝释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为佛陀之传记,叙述释种之由来、释尊之一生,以至乌波梨归佛之事迹。经题‘众许’为劫初王三摩达多(梵Sammata )之意译,摩诃帝(梵maha^ra^ja ),大王之意。此经与唐代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至卷九同本。佛在迦毗罗国,释众欲闻过去种族之事,佛敕目连说之。次叙摩耶及摩贺摩耶生缘,次叙降神因缘,阿私陀占相因缘,童子时学书学射等缘,耶输陀罗等三夫人缘,出家因缘,成道因缘,初受商主布萨婆梨迦食石钵因缘,度五比丘因缘,度耶舍因缘,度彼四友因缘,度五十人因缘,度六十贤众作优婆塞因缘,度难那及长女作近事因缘,度三迦叶波因缘,受民弥娑啰王请因缘,给孤长者请佛因缘,舍利弗议论降伏外道因缘,立祇园名因缘,化迦罗城因缘,乌波梨出家为上座,众释礼足,并说其往昔因缘。本经之特色,为汉译佛传中唯一属于西藏系者,然地名、人名之固有名词皆梵语之音译;另外本经系由释迦佛俗家之家系说起,不举过去七佛乃至千佛之法系,不举释迦佛之本生谭等,亦为特色之一。 |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前二十九品诸弟子各说本因,第三十品佛说九恼之本因。经文未完。 |
过去现在因果经 |
佚名 |
凡四卷。又称过现因果经、因果经。为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系采释迦自传之形式,说其过去世为善慧仙人修行者,曾师事普光如来,至成佛后所说的本生之事迹,由于此一因缘,故于现世能成就一切种智。为汉译经典中,极具文学价值之佛传。此经另有绘卷形式之绘因果经(迄今流行于日本)。另有两种同本异译本:后汉竺大力与康孟详所译之修行本起经、吴·支谦所译之太子瑞应本起经两卷,此二本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册。然开元释教录则谓,除上记之外,另有三种异译本,即:后汉支曜所译之小本起经二卷、后汉康孟详所译之太子本起瑞应经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之过去因果经四卷,惟此三本今皆不存。 |
金色王经 |
佚名 |
佛说金色王经,一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说金色王之事,与菩萨本行集经第二品同。说佛昔为金色王,遇十二年大旱,仅存一食,转供辟支佛。天即雨饮食众宝。以济阎浮提,出菩萨本行集经第二段。 |
旧杂譬喻经 |
佚名 |
二卷,吴康僧会译。集种种之譬喻者。对于后汉译而曰旧。 |
六度集经 |
佚名 |
凡八卷。又作六度无极经、六度无极集、六度集、杂无极经。三国时代吴·康僧会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系集录佛陀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之九十一则本生谭故事,配合大乘佛教所说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而成者,故称为六度集经,其特色在阐扬大乘佛教之菩萨行。本经除释尊之本生谭外,亦有弥勒之本生谭。经中之本生谭大部分可见于巴利本及其他汉译本。又本经原典已散佚不传,然据其内容骨干推知,应成立于二世纪时。 |
菩萨本生鬘论 |
佚名 |
梵名Ja^takama^la^ 。凡十六卷。印度圣勇(梵A^rya -s/u^ra )菩萨等造,北宋绍德、慧询等译。又称本生鬘论、本生鬘。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书记述佛陀过去世行菩萨道之事迹,并解释其法义。全书内容分前后两部,前部四卷记述投身饲虎、尸毗王救鸽命、如来分卫、最胜神化、如来不为毒所害、兔王舍身供养梵志、慈心龙王消除怨害、慈力王刺身血施五夜叉、开示少施正因功德、如来具智不嫉他善、佛为病比丘灌顶获安、称念三宝功德、造塔胜报、出家功德等十四则本生缘起故事,卷五以下阐释护国本生等法相之释论。又就现存汉译本之全书结构而言,前部之十四缘起,文义易解,后部之前半则缺略,且行文晦涩,文义难解,恐系合缀别种原本所致,故与现存梵文原本出入极大。现存之梵文本共收录三十四则本生故事,一般皆以之为圣勇所造。据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九记载,梵文原本为圣勇、寂变、圣天所造。阅藏知津卷三十八则谓前四卷为圣勇护国尊者集,后十二卷为寂变、胜天所作。若此之圣勇与分别业报经(刘宋僧伽跋摩译)之撰者大勇同人,则梵文原本成立之年代当在西元四世纪。近代又有学者主张梵本本生鬘与百五十赞、四百赞之作者为同一人,此说若正确,则梵文原本成立之年代约为二世纪。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载,本生鬘乃赞咏中最优美者。南海诸岛十余国,皆有讽诵本生鬘之风习。梵文本刊行于一八九一年,英译本则刊行于一八九五年。 |
菩萨本缘经 |
佚名 |
亦称《菩萨本缘集经》。佛教经典。古印度僧伽斯那撰,三国吴支谦译。共分八品,记叙本生故事八个。不少故事已为其他本生经所收。见载于历代大藏经。 |
前世三转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法炬译。说佛前世三转生行檀波罗蜜之事。佛在祇园,笑而放光。阿难问其因缘?佛为说本生事,初为上色女,割二乳救食子者,次转成男子作国王,正法治国,复以身普施禽兽,后转生为婆罗门子,绝食以求出家,舍身以救乳虎。 |
僧伽罗刹所集经 |
佚名 |
凡三卷(一作五卷)。前秦僧伽跋澄等译。又称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僧伽罗刹集经、僧伽罗刹集。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佛陀前世之修行及下生出家后之行化事迹。其中,有关佛成道以后四十五年间安居处所之记事,为他书所无,于诸佛传中堪称为最珍贵之史料。据卷首之序载,本书为佛陀入灭后七百年出世之僧伽罗刹所编撰。前秦建元二十年(384),罽宾沙门僧伽跋澄携至长安,因武威太守赵文业之请,与竺佛念共译出,慧嵩笔受,道安、法和共为对检。然现存版本中,高丽本有三卷,宋元明本有五卷。又法经录卷六载,本书为前秦昙摩难提所译;开元释教录卷十五则依此而说本书有二译,难提之译为第二译。 |
生经 |
佚名 |
凡五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生经之一种。系由叙说佛陀及弟子之本事、本生因缘之小经集辑而成,凡有五十五经。其中,最后一经题为譬喻经,乃叙说八种事缘;又卷二舅甥经与希腊人希罗多德(Herodotos)之历史故事中关于埃及王雷色斯(Ramses)三世之记载,二者内容相同,或谓由此可推知二者间应有关系。 |
太子须大拏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圣贤译。说佛往昔为须大拏Sud&amacron;na太子入檀特山行檀波罗蜜之事。须大拏或作须达,苏达拏。 |
修行本起经 |
佚名 |
梵名Ca^rya -nida^na 。凡二卷。后汉竺大力、康孟详共译。又作宿行本起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叙说释迦牟尼佛托胎、降生,乃至出家、成道之事历。修行本起经为佛传第一分,另外之中本起经(昙果、康孟详共译)为佛传之中分,二经具有连带关系。本经卷上分现变、菩萨降身、试艺三品;卷下为游观、出家二品。异译本有吴·支谦所译之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西晋聂道真所译之异出菩萨本起经一卷。 |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称一切智光明仙人不食肉经。本经乃叙述迦波利婆罗门之子弥勒之本生谭。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册。谓往昔弥勒佛示现在胜花敷世界,宣说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一切智光明婆罗门因闻此经而发菩提心,誓愿持诵该经,并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后出家,于八千年间一心持诵该经,时因连日豪雨,无法出外托钵,林中有母子二兔见仙人七日不食,为令法久住,遂投身火中,欲烧身供养。仙人见此,发愿道:‘吾誓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亦投身火坑。诵经之仙人即婆罗门之子弥勒。此外,本经预言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必定成佛。 |
异出菩萨本起经 |
佚名 |
西晋聂道真译。一卷。过去现在因果经同本. |
银色女经 |
佚名 |
佛说银色女经,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佛说于过去为银色女救他之事。与佛说前世三转经同。事迹小异。 |
杂宝藏经 |
佚名 |
梵名Sam!yukta -ratna-pit!aka-su^tra 。凡十卷(或八卷、十三卷)。元魏吉迦夜与昙曜共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本经系集录关于佛陀、佛弟子,及佛陀入灭后之诸种事缘。凡一二一章之因缘谭,大部分皆系与佛陀有关之故事。包括十奢王与罗摩王子之事、佛陀入灭后二百年顷那先比丘与希腊弥兰陀王之问答,以及佛陀入灭后四百年只夜多尊者与月氏人栴檀罽尼吒王之问答等。全书共分五类:孝养篇、诽谤篇、施行篇、教化篇、斗诤篇。主要为阿含藏教思想,以因缘譬喻来阐示因果关系。 |
杂譬喻经 |
佚名 |
有四部:一,旧杂譬喻经二卷,西土贤圣集,吴康僧会译。二,杂譬喻经,一名众经撰杂譬喻经一卷,比丘道略集,秦罗什译。三,杂譬喻经二卷,失译。四,杂譬喻经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五,譬喻经十卷,不入藏经。有坊刊。 |
长寿王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说长寿王之因缘。附西晋录第二出,说佛昔为长寿王,广行布施,贪王伐之,誓不与战。同子长生逃出,后愍贫人来乞,随之而见贪王。王即杀之,杀时,诫子慎勿报怨。子奉遗命,欲报仍止。 |
中本起经 |
佚名 |
凡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一说康孟详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释迦成道后教化之事迹。计有转法轮品、现变品、化迦叶品、度瓶沙王品、舍利弗大目揵连来学品、还至父国品、须达品、本起该容品、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度波斯匿王品、自爱品、大迦叶始来品、度奈女品、尼揵问疑品、佛食马麦品等十五品。 |
撰集百缘经 |
佚名 |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菩萨授记品第一。报应受供养品第二。授记辟支佛品第三。出生菩萨品第四。饿鬼品第五。诸天来下供养品第六。现化品第七。比丘尼品第八。声闻品第九。诸缘品第十。每品十缘,故有百缘。 |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
佚名 |
十八卷,宋维净与法护共译。与大方等大集经海慧菩萨品第五同本。 |
无言童子经 |
佚名 |
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大集经十二无言菩萨品之异译。 |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
佚名 |
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与虚空藏菩萨经同本异译。而有缺略。 |
观虚空藏菩萨经 |
佚名 |
一卷,宋昙摩蜜多译。说欲治人罪者,应先决定毗尼,观想虚空藏菩萨。佛住佉陀罗山,优波离问。欲治罪者,云何作观?佛言,先依决定毗尼,敬礼三十五佛。次想此菩萨顶,有如意珠,若见此珠,即见天冠中现三十五佛。珠中现十方佛,或得除罪字印臂。或闻空中唱罪灭,便堪入僧。或使知毗尼者得梦,须更忏悔。乃至八百日治厕,再三七忏。重与授戒。 |
菩萨念佛三昧经 |
佚名 |
五卷,刘宋功德直译。念佛三昧即观佛三昧,经中正观品,正说之。 |
虚空孕菩萨经 |
佚名 |
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虚空藏菩萨经之异译也。 |
自在王菩萨经 |
佚名 |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佛在给孤独园,与二万比丘,一万菩萨俱。自在王问自在法?佛答戒自在,五神通自在,阴智,性智,入智,因缘智,谛智,自在,无碍慧自在。及说菩萨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 |
法华三昧经 |
佚名 |
全一卷。 智严译于刘宋元嘉四年(427)。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乃佛为罗阅王之女利行宣说法华三昧之行法。叙述罗阅只城耆阇崛山中,有无数比丘众、菩萨众等齐聚来会,欲请问佛,佛口放光明,遍照十方,佛身忽然不见。罗阅王辩通、王女利行、诸女等齐来,佛遂由地涌出,坐大宝莲花上,为王女宣说法华三昧之法。王女得道之后,与众问合,诸女皆发心出家,王亦出家并得授记。 |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
佚名 |
全一卷。刘宋昙摩密多(梵Dharmamitra )译。又称出深功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系佛陀于说法华经之后,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因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入灭后弟子应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佛遂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之忏悔及忏悔后之功德。本经旨在阐明法华经之普贤菩萨劝发品,故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互为表里;而与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合称法华三部经。又无量义经称为法华经之开经,相对于此,天台大师谓本经为法华经之结经。 |
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 |
佚名 |
凡六卷。刘宋智严译。又称广博严净经、广博严净不退转经、不退转法轮经、不退转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内容记叙文殊师利以神通力与舍利弗同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并聚集一切菩萨还至祇园,请佛转不退之法轮。佛因说罗汉成就五逆、满足五欲、远离正见等之密语,众会惊疑,文殊乃阐释之。此外,另有菩萨之密语、佛之解释、菩萨之赞偈等。又本经与阿惟越致遮经、不退转法轮经等为同本异译。 |
济诸方等学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大乘方广总持经之异译。 |
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
佚名 |
三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与大萨遮尼干授记经同本。但缺王论品。 |
金刚三昧经 |
佚名 |
西藏名Rdo-rjeh!i tin%-n%e-h!dsin-gyi chos-kyi yi-ge 。全一卷(或二卷)。北凉时代(397~439)译。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九册。其内容系阐释诸法空、真如、如来藏等,计分八品:第一序品、第二无相法品、第三无生行品、第四本觉利品、第五入实际品、第六真性空品、第七如来藏品、第八总持品。本经虽仅一卷,然已赅摄诸大乘思想,堪为菩萨出世度人之法宝。本经之西藏本乃译自汉本。又本经之注释书有明代圆澄之金刚三昧经注解四卷、新罗元晓之金刚三昧经论三卷、清代诛震之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十二卷。 |
萨昙分陀利经 |
佚名 |
与萨达磨芬陀利同。译曰妙法莲华。慧琳音义二十八曰:‘萨昙分陀利,梵语讹略也。正梵语云萨达摩奔拏里迦,唐言妙法白莲华,姚秦罗什译为妙法莲华经,略去白字也。’梵Saddhanmapu&ndotblw;&ddotblw;arika。 |
添品妙法莲华经 |
佚名 |
凡七卷。又作添品法华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隋仁寿元年( 601),阇那崛多与笈多共译于长安大兴善寺。法华经之汉译本,依经录所载,共有六译,然仅存本经及妙法华、正法华三本。多用什师之译文,变其品之前后。但添罗什本之不足,即提婆达多一品,并药草喻品中生育之一喻,故云添品。普门品中之后偈,罗什本云本来有提婆品,嘉祥,天台,慈恩谓其无,今从后义。 |
正法华经 |
佚名 |
凡十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法华经现存三译本中之最古者。本经译于太康七年(286),由聂承远传译为华语,张仕明、张仲政笔受,竺力、帛元信共同参校。本经之原本乃于阗国王宫所藏六千五百偈之贝叶本,经中含有大量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所无之譬喻故事,且品名异于妙法莲华经者亦不少,故为对照研究法华经之重要资料。全经共有二十七品,内容与罗什译本大致相同。然药草品(罗什译为药草喻品)中有迦叶之问答及日月生盲之譬喻;授五百弟子决品(罗什译为五百弟子授记品)中有入海取宝之譬喻;药王如来品(罗什译为法师品)中有宝盖王及千子善盖太子法供养之事;又诸咒皆翻梵为汉;于总持品(罗什译为陀罗尼品)与乐普贤品(罗什译为普贤菩萨劝发品)中有关陀罗尼之汉译出入甚大;将提婆达多品与见宝塔品合为‘七宝塔品’;光世音普门品(罗什译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无‘重颂’;嘱累品列于最后一品。 |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
佚名 |
后汉安息国优婆塞安玄共严佛调译,说欲断生死趣,度世道者,当念却十二因缘事。 |
宝髻经四法优波提舍 |
佚名 |
天亲菩萨造 元魏乌苌国沙门毗目智仙等译释大方等大集经之第十分 |
大宝积经论 |
佚名 |
梵名Maha^ -ratnaku^t!a-dharmaparya^ya-s/atasa^hasrika^-parivarta-ka^s/yapa-parivarta-t!ika^ 。凡四卷。安慧着(据西藏译本),北魏菩提流(留)支译。此论虽名为大宝积经论,然并非唐代菩提流志所编译之大宝积经全经一二○卷之释论,而仅是第四十三会普明菩萨会(即‘古宝积经’)之注疏。本论内容初揭出归敬偈二颂,其次论释‘宝积’之名义,盖宝积一经摄尽一切大乘法中,如来为诸菩萨所说各种邪行、正行等十六种相差别之说法,故称‘宝积’。其后就原经文,以问答体详释原经之文义。本论所论释之普明菩萨会另有三种异译本,于四种译本中,本论博采四本,而以大宝积经第四十三会之普明菩萨会为主。本论另有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经疏部。 |
大乘四法经释 |
佚名 |
一言立所宗者。世间宗见揔有其二。一外二内。彼外宗见虽有众多不出二种。谓断及常。广说如论。内宗见者。大师在世。同一师学无有差别。佛灭度后。大小乘宗分成多部。小乘宗见有二十二。如宗轮论一一广明。 |
大智度论 |
龙树 |
佛教论书。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释论》,亦译《摩诃般若释论》。为论释《大品般若经》之作。传说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100卷。卷首所载僧叡之序称:“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由于此论所释的《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经,作者并对经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此论先举出法相的各种不同解释,以此为尽美;最后归结为无相实相、法性空理,以此为尽善。但此论系依经而作,解释毕竟不能完全穷尽义理,故龙树又著《中论》、《十二门论》作为补充。 |
分别功德论 |
佚名 |
梵名Pun!ya -vibhan%ga 。凡五卷。又作分别功德经、增一阿含经疏。属印度小乘论部。着者、译者均不详,传系后汉时代所译出。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书详释增一阿含经之前四品,并叙述有关佛弟子之事迹及修行之功德。虽属小乘论,但论述之内容叙及六度与十住,同时认可大乘戒与小乘戒,在思想上与般若经颇为类似,故知著者熟知大乘佛教。又由书中之称扬大天,可知著者亲近大众部之思想。本书如为后汉时代所译出,则最迟约于二世纪之后所成立。然学界或有谓本书乃于东晋之后译出者。 |
佛地经论 |
佚名 |
梵名Buddhabhu^mi -su^tra-s/a^stra 。凡七卷。亲光等菩萨造。唐代玄奘译。略称佛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佛地经之论释。作者将佛地经科判为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等三分以释之,并叙述佛地经所说之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五种法,摄大觉地。亲光论师本身为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之学者,又为护法(梵Dharmapa^la, 530~561)之门人,因此佛地经论之思想,多以护法系统之唯识思想释之。其中对四智心品之说,以五性各别等说作释特别有名。注疏有唐代靖迈之佛地经论疏六卷、新罗智仁之佛地论疏四卷等。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
佚名 |
八十华严。凡八十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为六十华严之异译。兹将八十华严与六十华严之异同处,列表如左:八十华严之梵本,乃实叉难陀应武则天之请,从于阗国携入我国,自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三月,于遍空寺内始译,武后亲临译场,挥毫首题品名,至圣历二年(699)十月功毕,此即第二译。新译之八十华严比旧译之六十华严,文辞流畅,义理更周,故流通较盛。华严宗之主经即此八十华严。此外,本经之西藏译本,总成四十五品。其中,前四十四品相当于本经之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当于本经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西藏本之别译有第十一品、第三十二品等二品。上述西藏本之文句与本经出人之处不少。关于本经之注疏,有略疏刊定记十五卷(慧苑)、华严经疏三十卷(神秀)、华严经疏六十卷(澄观)、华严经纶贯一卷(复庵)、华严经纲要八十卷(德清)等。 |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华严) |
佚名 |
四十华严。凡四十卷。唐代般若译。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称普贤行愿品,又称贞元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为新旧两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之别译,与传于尼波罗国(尼泊尔)之九部大乘经中之华严经为同本。内容记述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五善知识(或谓五十三参),而成就普贤之行愿。四十华严仅有入法界品一品,然此品占华严经四分之一以上,故视之为异译,兹将其结构组织,列表如后。又四十华严之叙述,虽与新旧两华严经之入法界品大同小异,然其文较广,于卷四十中新添加普贤十种大愿,及‘重颂’(以偈颂重覆阐释经法)之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为本经之特色。关于本经之翻译,系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由南天竺乌荼国师子王派使者进贡其所亲写华严经之梵本,翌年六月,于长安崇福寺,由罽宾般若三藏译之,澄观及圆照、鉴虚等诸师详定,至贞元十四年二月译毕,共四十卷,此即四十华严。又本经之梵本,现保存于英、法、印度等国之图书馆或学会中。本经亦有西藏译本及西夏文字之经本。此外,本经记述善财童子游行南方,历访善知识之说,与道行般若经等所述萨陀波伦菩萨东行参求般若之说类同。又本经所记之诸大声闻不能闻知佛之自在神变,以寓‘斥小叹大’(斥责小乘,称叹大乘)之意,与维摩经等之旨趣一致。本经之别译,有西秦圣坚所译之罗摩伽经三卷、唐代地婆诃罗所译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一卷、唐代不空所译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一卷。又本经卷四十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之异译有二种。本经之注疏,有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澄观)、华严经别行疏二卷(仲希)、华严经普贤行愿修证仪一卷(净源)等。另赞咏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五善知识者,有大方广华严入法界品赞(杨杰)、文殊指南图赞(惟白)等。 |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 |
佚名 |
一卷,元魏吉迦夜译。说菩萨十地之治法。最胜王经净地陀罗尼品之别译也。 |
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 |
佚名 |
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一卷,宋法贤译。较量诸佛国土时分之长短者。 |
罗摩伽经 |
佚名 |
三卷,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即《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从无上胜长者。至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共十二位善知识事。而内有咒语几则。 |
菩萨本业经 |
佚名 |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称华严经净行品、本业经、净行品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本经以华严经净行品为中心而成立为一经,旨在阐述在家菩萨之理想。对照华严经与本经,很难断定由本经扩充成为华严经,或从华严经抽出浓缩成为本经。 |
菩萨十住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只多蜜译。华严经十住品之别译。 |
如来兴显经 |
佚名 |
凡四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兴显如幻经、兴显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本经译自华严经之如来出现品。异译本有西晋帛法祖所译之如来兴显经一卷。 |
十地经 |
佚名 |
九卷,唐尸罗达摩译。 |
庄严菩提心经 |
佚名 |
全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作菩提心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为最胜王经净地陀罗尼品之别译,与元魏吉迦夜所译之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之意趣相同。内容系解说菩提心行,明示十波罗蜜、十地,及各地所属之三摩地、地相所得之陀罗尼等;卷末并一一阐明十波罗蜜之意义。 |
渐备一切智德经 |
佚名 |
五卷,西晋竺法护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 |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华严经十住品之别译。 |
普贤菩萨行愿赞 |
佚名 |
梵名Bhadra-cari^-pran!idha^na ,或 Samantabhadra-carya^-pran!idha^na-ra^ja。全一卷。唐代不空译。略称普贤行愿赞。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以偈颂赞叹普贤菩萨十大愿。总计七言四句六十二颂一七三六字。盖此赞为四十华严经最末之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所揭出,原有别行本,即相当于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之文殊师利发愿经。 |
十住经 |
佚名 |
梵名Das/abhu^mika 。凡四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册。系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即七处八会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会之部分。本经乃金刚藏菩萨承佛威神力,为解脱月菩萨宣说菩萨修行之位次十地之法门,称为集地智慧功德法门。西晋竺法护所译之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及唐代尸罗达摩所译之十地经九卷为其异译本。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世亲之十地经论十二卷为本经之释论。 |
文殊师利发愿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与普贤行愿品中之偈文大略相同,是五言颂也。 |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
佚名 |
一卷,唐玄奘译。华严经寿量品中如来自说之一段也。 |
信力入印法门经 |
佚名 |
五卷,元魏昙摩流支译。佛在普光法殿,文殊请问清净初地之法。佛以六十余种五法答之。次问普贤菩萨,云何诸佛无障碍智?乃至无障碍身?普贤叹其难见难知,文殊再请,乃具答之。答已。较量功德殊胜。能灭重罪。其不信者。罪亦无量。 |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 |
佚名 |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与佛说菩萨本业经同本 |
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 |
佚名 |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导引品第一,佛于祗园,放舌相光,照十方界。东方执志通慧菩萨,与五万菩萨来集。佛叹其德。次有菩萨,名曰最胜。请问法要?佛具答之,先明初住法。 留化品第二,明二住法。空观品第三,明三住法。色入品第四,明四住法。了空品第五,明五住法。根门品第六,明六住法。广受品第七,明七住法。座上诸大声闻,皆悉号泣。童真品第八,明八住法,授最胜记,敕令现相。定意品第九,明九住法。菩萨成道品第十,明十住法。灭心品第十一,神足品第十二,恭敬品第十三,勇猛品第十四,碎身品第十五,大意与华严十定品同。身入品第十六,辩才品第十七,权智品第十八,化众生品第十九,三道灭度品第二十,乘无相品第二十一,等慈品第二十二,法界品第二十三,道智品第二十四,授九万众生,十一那术天人,皆于中阴成佛。身口意品第二十五,一切菩萨,各各说菩萨慧。梦中成道品第二十六,菩萨证品第二十七,解慧品第二十八,三毒品第二十九,问泥洹品第三十,四梵堂品第三十一,梵天请品第三十二,梵天嘱累品第三十三。 |
谤佛经 |
佚名 |
全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与竺法护译之决定总持经为同本异译。内容叙述师子游戏菩萨等十大菩萨,已修七年陀罗尼,虽精进修业,然不得成就种种妙果,因而对佛法生疑惑,乃舍戒还俗,作鄙劣行为。时阿阇世王设大施会,十大菩萨在其会座,不畏行菩萨即请问佛陀十大菩萨之事,佛为彼等明示过去世谤佛之因缘,且说消灭恶业之陀罗尼。 |
称赞大乘功德经 |
佚名 |
一卷,唐玄奘译。佛在宝华殿,德严华菩萨问:何等是新学菩萨恶友宜远离者?佛言无如乐二乘之人,宁堕地狱,不可起二乘之作意。次明谤大乘之罪,及释大乘之名义。 |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
佚名 |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再译,佛住耆阇崛山,与无量菩萨,及比丘僧,乃至十方恒沙世界诸天龙俱。胜思惟菩萨请问二字之义?佛言,菩萨有九种一法应除灭。谓欲贪,瞋恚,愚痴,我执,懈怠,睡眠,染爱,疑惑,无明。有一法应守护,谓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如自爱命,则不应杀等。次明无有一法是如来所觉所证,以一切法本无有实,从因缘生。因缘亦如电光,念念不住故。次明持此经者,得生净土,见阿弥陀,及诸圣众,亦见灵山圣会。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
佚名 |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与《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同,而文稍异。 |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 |
佚名 |
凡三卷。唐代智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略称菩萨行门诸经要集。系纂集诸经中,有关大乘菩萨行之要文而成,计有四十二经六十七条(或六十六条)。卷上引载象腋经、说妙法决定业障经等十一部之文,卷中引载海慧菩萨所问经、戏乐严经等十部之文,卷下引载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如来境界等二十一部之文。所引诸经之中,方广如来智经、演法师品经、戏乐严经、胜积品经、金光上胜毗尼经、降伏魔经、宝童子夫人所问经、如来境界经、离垢菩萨所问经、宝聚经、那罗延品经、梵刹经、一切诸佛所念经、法集经、集会品经、殊胜具戒品经等十六经为未传于中土之经。 |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 |
佚名 |
凡二卷。译于南北朝初期(350~431),译者佚名。又作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秘藏经、秘密藏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叙述佛陀对来自常出大音国之无量志庄严王菩萨宣说秘密藏法。菩萨欢喜而以身供养佛,且变现稀有广大之神通。佛更就大德迦叶之启问而敷演秘密藏法。 |
大方广师子吼经 |
佚名 |
一卷,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佛在日月宫中。与九十百千俱胝比丘,无量菩萨俱。遣胜积菩萨往北方欢乐世界法起佛所听法,胜积至彼礼佛足已,却住一面。法起如来故问汝从何来?胜积默无言说,大众生疑。法起如来微笑放光,十方云集。电鬘菩萨问笑因缘?法起如来略说诸法实相,本无言说。净身菩萨问言?若无所说是真说者,喑默不言,皆应说法。佛言,哑默不哑默,亦皆说法。而不知法,如生盲人处日光中,而不见日。众生所有音声语言,皆入四无碍智。欲求法者,于自身求。欲求菩提,以五蕴求。于是大千震动,佛更出广长舌相已,普告大众,释迦牟尼,即我法起。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
佚名 |
全一卷。略称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唐代佛陀多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凡十二章,系佛为文殊师利等十二菩萨说大圆觉之妙理。关于本经之翻译,见开元释教录卷九(大五五·五六五上):‘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等主张雷同。为禅宗常用经典。近代或疑为汉人撰述。盖本经内容所说,多处与首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相同,而首楞严经自古已被疑为伪经,大乘起信论亦被疑为我国撰述者,故本经亦被推断为唐初时之伪撰。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宗密之圆觉经大疏三卷、惟悫之圆觉经疏三卷、宋孝宗之御注二卷、行霆之类解八卷、智聪之心镜六卷等。 |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
佚名 |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佛成道未久,大众云集。佛入宝舍三昧,出无量化身。十方化佛皆集,十方世界,犹如一会。胜分菩萨说偈问法,大威光仙人止之。自问所疑。佛为决疑。遂发大愿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同发愿。佛悉授菩提记,复出舌相,说持经功德。仍以此经嘱累文殊菩萨。 |
大庄严法门经 |
佚名 |
二卷,隋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佛在耆阇崛山。与五百比丘,八千菩萨俱。文殊化现殊胜身色衣服,度淫女胜金色光明德,令得顺忍。此女化现死坏恶相,使上威德长者恐怖。诣佛闻法,亦得顺忍。佛为二人次第授记。 |
弟子死复生经 |
佚名 |
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有优婆塞先事外道,后奉佛戒,死去十日复生,说冥中所见之事,以化一家,使皆见佛得果。 |
第一义法胜经 |
佚名 |
全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世尊以佛教之观点,为光明炬仙人解说众生自何处生、有关劫烧之火焰、众生前世与今世之关系、众生之意义等四项问题。 |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 |
佚名 |
三卷,西晋竺法护译。佛游忉利,止夏三月,与八千比丘,七万二千菩萨俱。月氏天子,问法得记?大目犍连,劝发诸天供养世尊。佛为略说十方现身施化之事,非声闻缘觉所知。又明一切佛身,皆同幻化,有供养者,福佑亦等。 |
宝雨经 |
佚名 |
凡十卷。又称显授不退转菩萨记。唐代达摩流支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初述佛授记东方月光天子,将为支那国女王,正法治化,乃至弥勒成佛时,复予授记。复有东方莲华眼佛世界止一切盖菩萨为利益、安乐、哀愍一切有情,问佛一百零一事,佛具以十法回答,若菩萨能成就十种法,即得施、戒、忍、精进、方便、般若等圆满。 |
报恩奉盆经 |
佚名 |
一卷,又名报缘功德经,失译。佛说盂兰盆经之异译。 |
孛经抄 |
佚名 |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住祇园,有孙陀利女之谤,至第八日,卑先匿王察知其情,佛乃为说往昔行菩萨道时,其名曰孛,身为国师,受四臣及夫人谤,久后方明,今复如是。 |
不增不减经 |
佚名 |
全一卷。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元魏菩提流支译。其梵名若依宝性论所引用者,应为 Anu^natva^pu^rn!atva-nirdes/a-parivarta,梵本、藏译无本经,其中心部分的三分之一,则被宝性论所引。由其梵名推之,此经原系大部经典之一品,而今则成为小部之经典。其内容为世尊与舍利弗对于有关六道三界四生中轮回的众生界有无增减等问题之对答,为说明如来藏思想之重要经典。 |
布施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佛在给孤独园,说三十七种布施感果不同并为国王说布施及十善法。 |
禅行三十七品经 |
佚名 |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明少时修三十七品,亦非愚痴食人信施,何况能多。 |
超日明三昧经 |
佚名 |
二卷,西晋聂承远译。佛因普明菩萨之问说超日明定,又随诸菩萨之问而说诸法,终受日天子供养。佛游柰园。与二万八千比丘,八万菩萨众俱。讲大乘业无极之慧。善宝长者与千人俱。以七宝华供佛。佛令成盖,光照十方,集诸大众。普明菩萨偈赞佛已。问三昧法?佛言,行八十事,逮得超日明定。离垢目菩萨问三乘学?佛分别答之。净教长者子问菩萨行?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唱十三昧名字。正见居士请问法要?佛答以有四事法,常不离佛。离垢目菩萨广问十三昧义?佛一一细答,每一三昧,各一嘉瑞,各与一波罗密相应,即是十地之义。慧施长者女,共五百人发无上心,转成男子,授菩提记。慧英菩萨,与文殊菩萨,及佛,问答深义。阿难问佛菩萨道本,及问迟疾?佛言,亦有亦无,因述本生,精进不懈,致先得佛。日天子请佛次日受供。佛还柰园,解法长者,调意菩萨,莲华净菩萨,解缚菩萨,宝事菩萨,恩施菩萨,帝天菩萨,水天菩萨,大导师菩萨,龙施菩萨,大光菩萨,各各问法?佛各答之。 |
称扬诸佛功德经 |
佚名 |
凡三卷。北魏吉迦夜译。又称现在佛名经、诸佛华经、称扬诸佛经、集诸佛华经、集华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佛陀于经中自命本经经名为‘称扬诸佛功德法品’或‘集诸佛花’。经中列举诸佛世界及佛名,并赞叹其功德。上卷以东方天神世界之宝海如来为首,赞叹四十九佛之德;中卷赞叹南方真珠世界之日月灯明如来以下三十八佛之德;下卷赞叹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始之三佛及北方阿竭流香世界宝月光明如来为始之三佛,其次为上方宝月世界之金宝光明如来以下二十七佛之功德。 |
成具光明定意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支曜译,贵姓子善明,问佛:佛之妙德由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当净行百三十五事。佛在迦维罗卫国。敕阿难集一切众,有贵姓子善明,与同辈五百人见佛,发心。请佛。佛受其请。次问佛之妙德,从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当净行百三十五事,及为说往因。为授道记。 |
出家功德经 |
佚名 |
全一卷。东晋时所译,然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佛陀欲令阿难度化鞞罗羡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难为之解说出家之功德,谓出家乃胜于布施等一切功德,诸功德中以此为最上。初时,佛闻鞞罗羡那王子之音乐,记彼七日当命终,遂使阿难劝其一日一夜出家。以此出家功德,命终后生于天上,二十劫间不堕三涂,常生天上、人间,最后得辟支佛果。阿难又问助人出家之福与障人出家之罪,佛具答之。 |
出家缘经 |
佚名 |
全一卷。东汉安世高译。又作出家因缘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旨在说明毁犯五戒之罪报,即:(一)杀生,若犯此罪,则有恒常痛苦、怨怨不息、思虑多恶、见者怖惧等十恶报。(二)偷盗,若犯此罪,则有恒为众疑、亲友恶逆等十恶报。(三)邪淫,若犯此罪,则有室家不和、危败躯身等十恶报。(四)妄语,若犯此罪,则有为人轻毁不起恭肃、虽言有实人不奉用等十恶报。(五)饮酒,若犯此罪,则有散尽财贿、恶名遐迩等三十五恶报。 |
出生菩提心经 |
佚名 |
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说发菩提心之功德,四摄法及天行梵行圣行。后说破魔众会陀罗尼。佛在竹林精舍。迦叶大婆罗门,梦大莲华中有月轮,又见丈夫放光普照。次日问佛,佛为说一切智利,及说偈劝发菩提心。次分别三种菩提,次示四摄法,次示天行,梵行,圣行,次说破魔众会陀罗尼。 |
初分说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即是度三迦叶,及舍利弗,目连事。与他经大同小异。 |
除恐灾患经 |
佚名 |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佛住王舍城,维耶离大疫,请佛往救,受才明长者家十六日供,次受奈女供,广说佛受宝盖往因,才明眷属往因,奈女往因。 |
处处经 |
佚名 |
全一卷。东汉安世高译于建和二年至建宁三年间(148~170)。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以汇集佛教各方面之知识为主,属汉译经典中之初期译作。内容分为五十余项,间有介绍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等之特性。又全经较着重修行及道德实践之记述,故有关戒律之记载亦随之增加。 |
观世音菩萨救苦经 |
佚名 |
南无救苦观世音菩萨。百千万亿佛。恒河沙数佛。无量功德佛。 |
大安般守意经 |
佚名 |
凡二卷。又称安般经、安般守意经、大安般经。后汉安世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安般(梵a^na^pa^na ),全称安那般那,即指出入息念。梵语a^na(安那)即入息(吸气),apa^na(般那)即出息(呼气)。本经叙述坐禅时行数息观(默数出入息,令心随息而定)以之收敛散心。虽题为‘经’,其形式体裁则属‘论’。内容与修行道地经卷五之数息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六所载之数息观相似。此外,安世高另译有安般守意经一卷,称为小安般经。 |
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住法界光明菩萨宫。与五十万苾刍众,万二千菩萨,及诸天子俱。佛入普遍光明三摩地,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各有殑伽沙数菩萨云集。妙吉祥菩萨在东方宝幢佛剎,劝慈氏菩萨同来听法,慈氏不来,辩积幢亦不来。妙吉祥乃入无垢普光三摩地,现大神变而来佛所。普华幢天子问修何法,得如妙吉祥神通事业?佛以四种四法答之。又问妙吉祥发心久近?佛举过去本事答之。次有遍照藏菩萨现瑞入会,与大迦叶互相问答。次普华幢再问妙吉祥最初发心之事?佛具答其最初发心转女成男因缘。普华幢又问菩萨行法?佛令问妙吉祥。广为解说四念处,八正道,五根,五力,七觉支法门。 |
大乘大方广佛冠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护等译,佛在鹫峰,告大迦叶,东方定手最上吉祥如来,离麈步菩萨。莲华最上吉祥如来,莲华手菩萨。日轮光明最胜吉祥如来,日光明菩萨。一宝盖最上如来。定最上吉祥如来。宝轮光明高胜吉祥王如来。南方无边步迹如来。无边香最上王如来。宝上如来。西方大光明照如来。北方宝开花普耀吉祥如来。东方宝藏如来。宝胜如来。 |
大乘稻秆经 |
佚名 |
梵名S/a^listamba 。全一卷。译者不详。又作稻芊经、稻秆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系弥勒应舍利弗之请,宣说因缘生法有内因缘与外因缘二种,并以稻芊之由种生芽、由芽生叶,乃至由华生实,比喻十二因缘之次第生起。三国吴之支谦所译之了本生死经、唐代不空所译之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北宋施护所译之大乘舍黎娑担摩经,皆为本经之别译。 |
大乘流转诸有经 |
佚名 |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佛在竹林。影胜王问,云何有情先所造业,久已灭坏,临命终时,皆悉现前?又复诸法,体悉空无,所造业报而不散失?佛以梦见美女,觉后忆现影像答之。智者当观察眼不见于色,意亦不知法,是名胜义谛。 |
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 |
佚名 |
具名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赵宋绍德等译。诸法无行经之异译。 |
大乘造像功德经 |
佚名 |
梵名Tatha^gata -pratibimba-pratis!t!ha^nus/am!sa^ 。凡二卷。唐代提云般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叙述优陀延王造立佛像之因缘及其功德。本经译于武周天授二年(691)之大周东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五以本经与东晋所译(译者不详)之‘造立形像福报经’为同本异译,缘山三大藏总目录卷上则谓此说谬误。 |
大乘智印经 |
佚名 |
宋西夏沙门智吉祥等译,佛在迦兰陀林。入城乞食而还,眉间放光,劝诸大众安住如来所知境界。愍一切有情受差别相。乃入如来智印三昧,放光遍照,妙香庄严。释迦十方分身佛示同一身,各各入城乞食,至林中同入三昧。所有菩萨及他方佛,各遣菩萨与诸大众普集。诸声闻入定观察,不知如来所在。佛出三昧,震动世界。舍利弗请开导悟入?佛以离一切分别答之。舍利弗重问色身三昧?佛宣偈重答。因广劝修,大众获益得记。先独嘱文殊守护此经,次嘱弥勒。以七种发心,两番五种不退转法,答弥勒修习之问。五种覆障法,答弥勒不爱乐之问。又记王夫人,及修此法者,同生安乐国。又料简善根多少,以判信心差别,而勖修行。 |
大方等顶王经 |
佚名 |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善思童子经》同 |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 |
佚名 |
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译。与大乘流转所有经同本先出。 |
大方广未曾有经善巧方便品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大意菩萨问修菩萨行者,于五欲境,作何方便取而不着,虽复常行,无所障碍?佛答以于诸佛所深种善根,名为善巧方便,即得诸佛共所建立。所谓行少分施,起增上心,回向一切。一香一华,一灯一衣,乃至园林饮食,皆为众生普发大愿。又于所见一切境界,皆为众生普发大愿。略与华严净行品同。 |
大迦叶本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大迦叶说制心之法。 |
大净法门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大庄严法门经同本。 |
大自在天子因地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对目连等说大自在天子之往因。目犍连于大自在天宫乞食,大自在天先为天后赞佛功德,次以食施,兼语目连过去无数劫事。目连食竟,入定思惟,不能得知。舍利弗,大迦叶,亦不能知。共往问佛,佛乃说其往因。 |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 |
佚名 |
四卷,西晋安法钦译。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之异译。经中说如来现十方之身而施化,故名道神足无极变化。 |
德护长者经 |
佚名 |
隋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佛住耆阇崛山,外道嫉妒。劝德护长者于七种门各作火坑,复以毒药置饮食中,请佛应供。月光童子向母月云叹佛功德,母亦为子叹佛功德。一千彩女,闻皆欢叹。长者敕语家人营办火坑毒食,月光广说佛不受害。佛将受请,放光普召十方无数菩萨,同来应供。月光童子,月上童女,及德生女,智坚童子,又来向父说偈赞佛。佛至其家,长者见大神力,惭愧忏悔。佛以实语灭诸毒药,授月光及长者等大菩提记。(内云。月光于末法时,脂那国内作大国王,名曰大行,令诸众生信于佛法。又以大信心威德力,供养我钵。受持一切佛法,造无量法塔。) |
犊子经 |
佚名 |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即《佛说乳光佛经》乞乳事。而无维摩说法。 |
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
佚名 |
三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与罗什译之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同本先出。 |
頞多和多耆经 |
佚名 |
失译人名附西晋录。栴檀调弗天启请于佛,佛为诸弟子说布施八事,及说愚人不知布施,有十因缘。 |
发菩提心破诸魔经 |
佚名 |
二卷,赵宋施护译。出生菩提心经之新译。 |
法常住经 |
佚名 |
附西晋录。佛在祇园,为比丘说有佛无佛,法性如故,如来出世,为众生故。分别演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若行者与合,无彼无此,犹如众流合海。 |
法乘义决定经 |
佚名 |
宋西夏沙门金总持等译。佛在祇园,有一比丘名甚深勇猛,请问鹿野苑中所说法乘决定之义。佛为广说五蕴,五取,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生,四圣谛,二十二根,五三摩地,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四三摩地,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十六心念,四果,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及行所感八十种好。 |
法集经 |
佚名 |
六卷,元魏菩提留支译。佛在虚空界法界差别住处最上楼阁妙宝台上,诸菩萨诸声闻各说胜妙之法集佛悉赞印。 |
法集名数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集佛所说出世间及世间法之名数。 |
法律三昧经 |
佚名 |
一卷,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于摩竭提国,先说十二自烧,次为阿难说虽发大意,有四事堕落。次因舍利弗自责昔非,为说大乘法要。次为勇声菩萨,分别声闻禅,缘觉禅,如来禅,五通仙人禅之不同。 |
法身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明化身及法身之二种功德,法中具说增一之法数。又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之略名。 |
法受尘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诫男勿染女,女勿染男。以法性受尘染故也。 |
梵摩难国王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梵摩难王经。译于西晋之时,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内容述说梵摩难国王不知其子均邻儒出家已证得阿罗汉,惟见其精勤粗食,遂对其供养异于僧众,佛陀乃令均邻儒现神通为国王解说苦、空等四谛要旨。梵摩难王闻其所说,心意领解,证得须陀洹。佛陀并对阿难阐述比丘受人布施饮食、衣服之时,为使施者得福,不得分别好坏;又令阿难于进食时解说‘僧跋’之重要,即谓众僧饭食皆平等之意。 |
梵女首意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有德女所问大乘经同本。 |
放钵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即普超三昧经奉钵品之别译也。二百天子欲退大心,佛化作一人持百味饭食使献佛,佛即置钵于地下入地中,至赖毗罗耶佛刹悬空中,使诸弟子索之,不得,最后,文殊师得索之,还献佛所,赖毗罗耶佛因为诸弟子说诸菩萨在娑婆世界行苦道,二百天子闻之,遂发大心。 |
分别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受戒得福或反之而堕者,事佛有三辈不同,及支那国非法者多事等。 |
分别善恶所起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明十善十恶之果报,兼说饮酒有三十六失,后有偈,颂善恶二报。 |
分别缘生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佛初成道,思念世间苦乐诸法,无有能了知者,梵王便来证成,佛更为梵王说十二缘生之法。 |
佛大僧大经 |
佚名 |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译,王舍国有富者,名为厉,求生二子,一名佛大,二名僧大,僧大出家,佛大贪其弟妇,弟妇不从。佛大遣贼往杀僧大,僧大临死,截四肢,得四果,弟妇哭死,得生天,佛大遂堕地狱。 |
佛地经 |
佚名 |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佛住最胜大宫殿中,与无量声闻,无量菩萨众俱。为妙生菩萨说五种法相大觉地,谓清净法界。及与四智,一一细释。妙生复问,何等菩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佛言,证得无生法忍,由遣自他二种想故。得平等心,自他异想,不复现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如天入杂林,众流入海。 |
佛名经(十二卷) |
佚名 |
凡十二卷。元魏菩提流支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经中列举数千佛、菩萨及辟支佛之名,谓受持读诵诸佛名号而思惟赞叹者,能得现世安稳,远离诸难,消灭诸罪,于未来世得无上菩提。有关诸佛之数目,丽本与宋、元、明三本所举略有出入,依据后三本,总计列出一万一千九十三尊佛名。 |
佛名经(三十卷) |
佚名 |
三十卷佛名经,系依据十二卷佛名经,合糅大唐内典录卷九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所载之经律论及贤圣集录等之题名,以及大乘莲华宝达问报应沙门经等伪经而成者。此经相当于开元释教录卷十八伪妄乱真录所列之十六卷佛名经,该经于唐代俗称‘马头罗刹佛名’,开元释教录论述其为伪经。 |
佛十力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说佛之十力。 |
佛医经 |
佚名 |
一卷,吴竺律炎译。说人身中四大得病之因缘,及九横四饭多食等之五罪。 |
佛印三昧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在耆阇崛山入于三昧,光照十方,大众云集,弥勒舍利弗,问文殊以佛身所在,文殊使入三昧观之,皆不能见。须臾佛现,乃问其义,佛言住于深般若佛印三昧故也。 |
父母恩难报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孝子经大同小异。 |
妇人遇辜经 |
佚名 |
全一卷。西秦圣坚 。又作佛遇对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内容叙述一妇人突遇丈夫、儿子、娘家父母、夫家亲人,短时内相继死亡,因遭此不幸,内心愁忧怖惧,以致发狂,后至祇树给孤独园,佛为其说(大一四·九四四中):‘人命无常,合会有别,生者有死,无生不终,一切本空。’妇人遂发无上正真道意。 |
腹中女听经 |
佚名 |
一卷,北凉昙无谶译。与转女身经同本。 |
观佛三昧海经 |
佚名 |
梵名Buddha -dhya^na-sama^dhisa^gara-su^tra 。凡十卷十二品。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又称观佛三昧经、观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此经系佛于迦毗罗城尼拘楼陀林中,为父王阅头檀、姨母憍昙弥等所说,教以住观佛三昧,并谓此三昧功德深广,能得解脱。此经凡十二品:(一)六譬品,(二)序观地品,(三)观相品, (四)观佛心品,(五)观四无量心品,(六)观四威仪品,(七)观马王藏品,(八)本行品, (九)观像品,(十)念七佛品,(十一)念十方佛品,(十二)观佛密行品。又开元释教录卷十四单译阙本录举出鸠摩罗什译之观佛三昧经一卷,然其与此经之异同则不详。 |
弥勒上生经 |
佚名 |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全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又称弥勒菩萨般涅槃经、观弥勒上生经、观弥勒经、上生经。刘宋沮渠京声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为弥勒经典中最晚成立之作品,亦为弥勒净土信仰所依据主要经典之一。内容叙述弥勒菩萨命终往生兜率天宫,为教化诸天,昼夜六时说法。其中对天宫之描写远较弥勒下生经为精彩,颇能动人心弦。又谓,欲往生天宫,必修行十善,念佛形像,口称弥勒之名。以此功德并可超越九十六亿劫生死之罪。上记之种种观点,与观无量寿经所说相通,故此二经可视为同时于四世纪末成立之经典。且由(大一四·四二○上)‘如弥勒下生经说’之语,知本经当成于下生经之后。又有关本经之注疏有多种,如吉藏之弥勒经游意一卷、元晓之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窥基之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赞二卷等。 |
灌洗佛形像经 |
佚名 |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与《浴像功德经》同。而圣坚所译,云四月八日。宜如佛初生时,以香水浴像。 |
光明童子因缘经 |
佚名 |
凡四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又称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光明童子经。王舍城善贤长者妻怀妊,长者问佛。佛记其生男,受天福,出家证果。长者误信外道语,以毒药摩妻腹,妻死,焚之。佛与大众往视,子从火中坐莲华生。佛命频婆娑罗王,取以为子,后仍归长者家。能辨白橵新旧,受天福乐,畏阿阇世,遂求出家证果,佛为比丘说其夙因。 |
鬼问目连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述说诸饿鬼问恶报业因于目连,目连乃一一答之。 |
海龙王经 |
佚名 |
梵名Sa^gara -na^ga-ra^ja-paripr!ccha^ 。凡四卷。西晋竺法护译。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佛曾于王舍城灵鹫山,为海龙王说六度十德等菩萨之法,又为燕居阿须伦、无焚龙王、女宝锦等分别记别,宣示女人及龙王、阿修罗等皆得成佛。全经分二十品。东晋慧远尝诵此经乞雨,感巨蛇之瑞,故尔后多用于请雨祈祷之时。 |
呵雕阿那鋡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佛印可呵雕阿那鋡之德行及说法者。 |
黑氏梵志经 |
佚名 |
一卷,吴支谦译。有梵志名迦罗。具足五通,能说法。阎罗王来听法,悲梵志七日后当死,死堕阎罗界。梵志惧,见佛证果。 |
弘道广显三昧经 |
佚名 |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得普智心品第一,佛游鹫山顶,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八千菩萨俱。阿耨达龙王问法。清净道品第二,道无习品第三,请如来品第四,请入龙宫半月。无欲行品第五,信值法品第六,转法轮品第七,决诸疑难品第八,文殊与诸菩萨从下方来,与迦叶议论,次与龙王说观如来义。不起法忍品第九,龙王问,文殊答。众要法品第十,受封拜品第十一,授龙王大菩提记。嘱累法藏品第十二,灵山重嘱流通。 |
护净经 |
佚名 |
佛说护净经,一卷,失译。见大池之中有虫,而说食不净食之报,并示护净之法。 |
华手经 |
佚名 |
梵名Kus/ala -mu^la-sam!graha 。凡十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华首经、摄诸善根经、摄诸福德经、摄善根经、摄福德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记述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现神力,摄四众,十方菩萨皆来聚集,手持莲花供养佛陀,佛陀为断除彼等之疑惑而宣说大乘菩萨得道经过、毁谤大乘行者之苦报及护持佛法、造像功德等。经名华手,即缘于诸菩萨手持花供养佛陀之故。 |
慧印三昧经 |
佚名 |
一卷,吴支谦译。与大乘智印经及如来智印经同本。为佛如来入智印三昧而说之经,故名。 |
坚固女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称牢固女经。隋代那连提耶舍(517~589)译于开皇二年(582)。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内容引述坚固女优婆夷为不断绝佛种与一切智种,并为利益一切众生,乃发无上菩提心愿,而非为无始无际流转生死之恐怖;故经中基于大乘之立场,主张修行应以广利众生之大丈夫事为志,而排斥声闻、缘觉、辟支佛等小乘罗汉之见地。 |
坚意经 |
佚名 |
佛说坚意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诲人受谤,心不可动,且一心听经。 |
见正经 |
佚名 |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见正比丘疑无后世,佛借大树作喻说法,乃至为说种种譬喻,除其断,常,二见。 |
谏王经 |
佚名 |
梵名Ra^ja^vava^daka 。全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此经甚短,为平易之散文体。记述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不离先尼王’说法,诫谏彼应以正法、慈心治国。 |
较量寿命经 |
佚名 |
佛说较量寿命经,一卷,宋天息灾译。较量娑婆世界一切寿命之长短者。 |
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天子当死堕猪身。帝释教以三归,乃生于兜率陀天。 |
解节经 |
佚名 |
佛说解节经。一卷,梁真谛译。与解深密经中之胜义谛相品同本,分作四品。 |
解忧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先有偈赞,偈述,次长行,乃佛在祇园,为诸比丘说一切无常,应求解脱。 |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
佚名 |
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一卷,失译。佛在毗耶离大林精舍。与五千比丘,万八千菩萨,及天龙八部俱。自诣法座,敷尼师坛,次第入十三三昧而起,放遍身光,入面出顶。弥勒问法?佛言,入首楞严三昧修百三昧,乃入金刚三昧成佛。 |
金光王童子经 |
佚名 |
佛说金光王童子经,一卷,宋法贤译。说金光童子过去之因缘。 |
金耀童子经 |
佚名 |
佛说金耀童子经,一卷,赵宋天息灾译。婆罗门之一子,身有光明,少有净信,后从佛出家,佛说其因缘。 |
进学经 |
佚名 |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译。一孝顺,二仁慈,三惠施,四舍俗。又圣默然,及圣说法,又财法二施,法施为最。 |
净饭王般涅槃经 |
佚名 |
全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又作净饭王涅槃经、净饭王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记载佛陀及难陀等为净饭王送葬,以彰显孝道;并向诸人教示世皆无常、苦、空、无我等法。 |
净意优婆塞所问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又称净意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内容为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应净意兜泥耶子之请问,略说短寿、长寿乃至愚痴、智慧等不同业报之因果关系。 |
旧城喻经 |
佚名 |
佛说旧城喻经。一卷,宋法贤译。与佛说缘起圣道经,佛说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同本。说十二因缘之观法。或逆或顺,观十二因缘,如行旧道达旧城,因以为经名。 |
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
智吉祥 |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三卷,宋智吉祥等译。佛在祇园。巨力长者心生觉悟,为五百长者说世无常,及三乘法。五百长者咸皆有疑,同来见佛。佛为略说三乘方便,长者愿闻大乘深法,佛为广说六度妙行,并说生死过患。长者得无上忍,以偈赞佛。求得出家,佛为授记。 |
决定义经 |
佚名 |
佛说决定义经,一卷,宋法贤译。佛在祇园,为诸苾刍说五蕴,五取蕴,十八界,十二处,十二缘生,四圣谛,二十二根,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禅定,四无色定,四无量行,四无碍智,四三摩地想,三十七品。 |
决定总持经 |
佚名 |
佛说决定总持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佛说谤佛经同本,说谤佛罪之陀罗尼。 |
枯树经 |
佚名 |
佛说枯树经,一卷。失译。 |
老母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老女人经异译。 |
老母女六英经 |
佚名 |
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老女人经之异译。 |
老女人经 |
佚名 |
一卷,吴支谦译。佛在乐音处,与八百比丘,万菩萨俱。有穷贫老女,请问生老病死五阴六根四大等,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佛答,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兼说缘生众喻。老女开解。佛为出其往因,并记其往生极乐,后成佛道。老母经,老母女六英经皆为其之异译。 |
琉璃王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舍卫国波斯匿之子,嗣王位,灭迦毗罗国释种,堕于地狱之始末。 |
六道伽陀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说六道相之偈颂也。与六趣轮回经类似。 |
龙施女经 |
佚名 |
全一卷。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述佛陀游维耶离奈氏树园,须福长者之女龙施,遥见佛之相好,因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魔遂化形其父,诱修小乘罗汉,龙施不为所动。魔复教云:菩萨行者,当不贪世间、不惜寿命,若能从楼上自投于地者,后可成佛。龙施便纵身自投楼下,然未及至地,旋变男子身。后得父母允许,随佛出家修行。开元释教录卷二载,本经与龙施菩萨本起经为同本。 |
龙施菩萨本起经 |
佚名 |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佛说龙施女经》同。而皆龙施自说。初说昔为毒蛇,供事道人,因道人去,悲哀登树,投身命过,生兜率天。从天来下,作须福女。 |
楼阁正法甘露鼓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天息灾译。阿难问,云何种清净善根,云何作曼拿罗,乃至作如来像,云何功德?佛为广说曼拿罗,乃至作像功德极大。 |
略教诫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记述佛陀简略地教诫出家比丘,应少欲知足,断除无明,不复起三种不善思惟,当勤修习以得解脱。 |
骂意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杂说一切善恶之法。多似律中之语。 |
慢法经 |
佚名 |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同本 |
弥勒大成佛经 |
佚名 |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略称弥勒成佛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在弥勒经中具有最完整之型态,内容亦最丰,故冠以‘大’字。内容记述佛陀因舍利弗之问,在摩伽陀国波沙山说弥勒出世之时代及国土。与弥勒下生经大同小异。 |
弥勒来时经 |
佚名 |
全一卷。弥勒六部经之一。译于东晋。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与竺法护所译十七纸之下生经(已佚)、鸠摩罗什译之下生经为同本异译。本经之说法中肯,尤以最初及最后之叙述方式异于其他诸经,颇堪注意。经初无‘如是我?闻’之句,以‘舍利弗者,是佛第一弟子’为始,终于‘弥勒佛却后六十亿残六十万岁当来下’。或谓本经系节录自他经,故有此型态出现。 |
弥勒下生成佛经 |
佚名 |
全一卷。弥勒六部经之一。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与鸠摩罗什译出之弥勒下生成佛经(又作弥勒下生经、弥勒受决经)皆为竺法护所译弥勒下生经之同本异译。又与罗什译本相较,本经具有单独经之体裁,且以偈文?为本经主要部分,然有关大迦叶之事迹则全无记述。 |
弥勒下生经 |
佚名 |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又称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观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当来下生经、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古来说弥勒下生之诸经中,本经为最受重视者。内容叙述于未来蠰佉转轮圣王时,弥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为父、梵摩越为母。成道后教化善财、父母等八万四千大众,并与今世之释迦佛同对众生劝说三乘教法。又大迦叶于过去诸佛时,善修梵行,修十二头陀行,故得佐弥勒劝化众人。本经之对?告众为阿难,乃本经之一大特色;其他经之对告众则多为舍利弗。异译本有姚秦鸠摩罗什、唐代义净所各别译出之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注疏有憬兴之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善珠之弥勒下生经义疏一卷,及作者不详之弥勒下生经述赞一卷等。此外,考证本经实系僧伽提婆所译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之别生经,而于唐代误以竺法护为译者。又竺法护译出之十七纸下生经早已散佚。 |
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与《佛说大乘百福相经》同。但初禅作魔王,后身作初发心。 |
灭十方冥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教面善悦童子念十方之佛名以除恐怖。 |
摩达国王经 |
佚名 |
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有罗汉比丘,以宿业故,养视官马。七日后,现神通化王,使归于佛。 |
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
佚名 |
附东晋录,为此女说眼鼻口耳声步不净而证果,摩登伽经第一品异出 |
摩邓女经 |
佚名 |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为此女说眼鼻口耳声步不净而证果,摩登伽经第一品异出 |
摩诃刹头经 |
佚名 |
一卷,西秦圣坚译。说四月八日灌佛之事。以经首有摩诃刹头(摩诃萨也),诸天人民长老明听之语,故名摩诃刹头经。 |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 |
佚名 |
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迦叶度最贫之老母,使生于天,天帝释化为贫人,以供养迦叶。 |
魔逆经 |
佚名 |
梵名Man~jus/ri^ -vikurva^n!a-parivarta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内容为大光天子与文殊师利问答魔事,魔来扰乱,文殊以三昧力缚魔,复变魔为佛身,与诸比丘论法,终使魔波旬心怀忧戚,泣泪而去。本经之梵本不存,汉译无异本,惟藏本之题意为‘圣文殊师利神变品之大乘经’,与汉译本之经题全然相异。 |
末罗王经 |
佚名 |
全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叙述佛陀显现神通力,移去横于末罗国中道上之大石,并为末罗王及其国中九亿人民宣说精进力、忍辱力、布施力、父母力等四力,以度化之。 |
木槵子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附东晋录。波琉璃国王遣使,求佛法之要。佛使以木槵子百八称佛陀达磨僧伽之名,并分别功德之浅深。 |
奈女只域因缘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柰女生于柰树上,后通萍沙王而生耆域(又曰耆婆),耆域为世之名医,能治种种之奇病,并出往昔之因缘。 |
柰女耆婆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捺女耆域因缘经同本,其文少略。 |
内藏百宝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文殊师利问佛沤和俱舍罗(译言善巧方便)所入之事。佛答以随世间之习俗而入,示现种种之事。其实佛无种种之事也。 |
内身观章句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颂说内身苦、空、无常、无我、不净。 |
贫穷老公经 |
佚名 |
一卷,刘宋慧简译。有老公年百二十,而甚贫穷,欲来见佛,释梵断绝之。佛使阿难唤之来,说其往因,出家证果。 |
萍沙王五愿经 |
佚名 |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先叙萍沙王五愿,后叙弗迦沙王出家,宿窑家,佛夜为说法,证三果,次日命终。 |
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严佛调译。 |
菩萨逝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白法祖译。逝童子经之异译。逝者,梵语童子之名。 |
菩萨修行四法经 |
佚名 |
一卷,唐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四法经义同而文稍异。 |
七女经 |
佚名 |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作七女本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系佛于拘留国分儒达树园时,因婆罗门之七女贡高憍奢,佛呵之,而说往昔国王七女之因缘。佛说女人所以多堕地狱者,乃因多嫉妒所致,若能诫之,而心意端正,则能生天上。 |
心与禅 |
李叔同 |
本书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与同时代交往的文化名人、学界泰斗之间的书札、信函,从中感悟人生真谛,深切体悟他的思想内涵,领略弘一法师的人文风采。弘一法师有极高的的文学造诣和佛学造诣,他的作品被同时代的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所推崇,赞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阅读弘一法师的作品,从中领悟人生真谛、佛学思想,从多侧面、多角度领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学大师的风采。《心与禅》收录弘一法师的全部佛学著作,是一部全面展现弘一大师人生境界、佛学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弘一大师平生注重实践,本书内容也要言不烦,其慈悲心怀,溢于言表,堪称启悟世人的经典巨著。 |
问佛·观心 |
李叔同 |
《问佛·观心》精选了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佛学作品和诗词作品,思想性和艺术价值非常高。李叔同的佛学观以及人生观,有很多值得当下的人去学习的地方,感受一下他的思想,品读一下他的诗词,于纷繁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安宁与淡定。让我们追随弘一法师的脚步,在红尘俗世问佛观心,品味人生从容之境。 |
花雨满天悟禅机 |
李叔同 |
《心如莲花系列:花雨满天悟禅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大师以书画名家而为出世高僧,复以翰墨因缘为弘法引资粮,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功钜利博,泽润无疆,岂仅艺事超绝,笔精墨妙而已哉。……其佛法思想多散见于所作序、跋、题记及与人书简中,片言洞微,精义时出。虽应机之作,亦足见其涉猎之广与主解之深也。 |
禅里禅外悟人生 |
李叔同 |
《禅里禅外悟人生》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真义。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本书还配有弘一大师的照片、画像、亲笔手书的格言、佛教造像等,让读者在领悟人生真谛、佛学思想的同时从多侧面、多角度领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学大师的风采。 |
千佛因缘经 |
佚名 |
一卷,秦罗什译。说现劫千佛之因缘。佛在耆阇崛山,与五千比丘,八万四千菩萨俱。是诸菩萨,各各自说过去因缘,声遍大千,天龙八部皆悉集会。世尊从石室出,入大众中。跋陀波罗菩萨敷座,诸菩萨等璎珞供佛,请问千佛过去因缘?佛为说种种往因,经来未尽。 |
清净心经 |
佚名 |
一卷,宋施护等译。佛世尊。一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苾刍众俱。 |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
佚名 |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 )。又作独证自誓三昧经、如来自誓三昧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独证自誓三昧’为佛陀昔时在句潭弥国大丛树间之交露精舍所居道场之名。本经叙述如来对贤儒菩萨解说佛法中之三种因缘,即趣向童真、了生、阿惟颜等三种阶次之人,如来皆一一予以授决。其次又宣说出家之法,并谓迦叶即循此自誓而得戒。本经所说之童真、了生、阿惟颜,相当于华严经所说十住菩萨之第八、第九、第十住等三种阶位;此于十住十地等菩萨修行阶位之思想中,颇值后世学者注意。又本经之异译本有东汉安世高之独证自誓三昧经。 |
如来智印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同《佛说大乘智印经》。虽后译稍胜,而皆不及上经之尤为详明。且缺乞食,及分身佛来集,二事。 |
乳光佛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称乳光经。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佛陀因风疾,命阿难至梵志摩耶利处乞取牛乳;梵志讥嫌,以暴烈之母牛供乳,时帝释天化作童子取乳并说偈,母牛闻佛名一反暴烈之性而欢喜供养。佛陀乃为阿难等说母牛之过去世因缘,谓母牛过去世时为一长者,爱贪高利,并好抵触他人,因此,死后堕为牛身;今生罪毕,闻佛之名而供佛牛乳;依此因缘,未来当成就佛果,名为乳光佛。 |
入无分别法门经 |
佚名 |
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佛自说大乘无分别法,而为发起。加无分别光菩萨问入无分别法门?佛为答之。亦说一喻。 |
萨罗国经 |
佚名 |
佛说萨罗国经,一卷,失译人名。佛由祇园往彼国化王及国人。佛从祇园,往化王及国人知苦,发菩提心。 |
三品弟子经 |
佚名 |
一卷,吴支谦译。言在家弟子有上中下三品。而功德罪业不同。佛在祇园。为阿难说在家弟子,有上中下辈功德罪业不同。 |
沙曷比丘功德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法炬译。即莎伽陀比丘也。彼降伏须耶国毒龙后,分卫饮酒,醉卧于道。佛赞其降龙之功德,且说实其非醉。 |
申日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所译月光童子经之异名,又宋求那跋陀罗所译申日儿本经之略名。 |
身毛喜竖经 |
佚名 |
宋译经院沙门惟净等译。三卷,善星舍离佛法,以多种缘谤佛法僧。舍利子闻之,白佛。佛为广说佛法,所谓九次第定,十力,四无畏等。及说树下证果之相,龙护尊者请名奉持。 |
甚深大回向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明天菩萨问:云何少修善本而获大果?佛答以应修三世诸佛所修慈悲之身口意行,因说十善戒。佛在祇园。明天菩萨问曰,云何少修善本,而获大果?佛言,应于去来现在佛所,修慈身口心行,所谓随喜叹善。又于去来现在诸众生所,修慈身口心行,所谓持十善戒。以此功德,共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 |
胜军王所问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说佛陀为憍萨罗国国王胜军(即波斯匿王)宣说十二因缘法,谓世间诸法之体性虚空,刹那坏灭,故宜求出世之法。又本经与沮渠京声译之谏王经、玄奘译之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义净译之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等,内容大同小异,皆系阐论世间法之无常,而劝修正法。 |
胜义空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系佛陀对于‘胜义空’所作之简扼说明。谓眼耳鼻舌身意等一切诸法,其生之时,法实无所从来;其灭之时,法亦无所离散。复说十二因缘法,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如是生起一大苦蕴;故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如是则一大苦蕴灭。此即胜义空之要旨。 |
施灯功德经 |
佚名 |
一卷,高齐那连提耶舍译。说施灯之功德。佛在舍卫给孤独园。告舍利弗,佛有四种胜妙善法,为一切众生无上福田。若七众以灯供养,其福不可思议。于现在世,得三种净心。于临终时,得三种明,又复得见四种光明,便生三十三天。于五种事而得清净,还生人中。出家持戒,又得四种可乐之法,得四种清净。又若住于大乘施灯明者,世世得八种可乐胜法,得八种无量胜法。又以灯施说法者,得于八种无量资粮。又见他施如来灯,生随喜心者,得八种增上之法。次叹五种法最为难得;一得人身,二信乐法,三得出家,四具净戒,五得漏尽。次说偈较施灯福德,唯发大菩提心者为最。 |
十八泥犁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十八地狱之受苦及寿命之长远。 |
十二头陀经 |
佚名 |
一卷,宋求那跋陀译。佛对大迦叶说十二种之头陀行。佛在给孤独园。食已,至阿兰若处,趺坐微笑。摩诃迦叶请问笑缘?佛言,阿兰若处,十方诸佛皆赞叹,无量功德,皆由此生,三乘圣道,皆由此得。行此法者,有十二事,一在阿兰若处,远离二着。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果蜜等浆,七着弊衲衣,八但三衣,九冢间住,修止观,十树下止,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更宜系心一处,观五蕴空,比丘菩萨,依教谛观身相,各获果证。帝释,文殊,发愿护持。 |
十号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天息灾译。阿难一一问致,佛一一答之。 |
十吉祥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佛为离垢盖大士说东方十佛之名号功德。 |
十力经 |
佚名 |
一卷,唐勿提犀鱼译。 |
时非时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若罗严译,记时念非时食之法。分别十二月,各有时与非时。 |
逝童子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支法度译。逝为梵语逝多之略。译曰胜。童子名。此经外,有二译,安世高译者谓之长者子制,白法祖译者谓之菩萨逝。年十六时佛至其家,逝劝母行施,佛为授记。 |
首楞严三昧经 |
佚名 |
梵名S/u^ram!gama -maha^-su^tra 。凡二卷。略称首楞严经、旧首楞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别本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般剌蜜帝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坚意菩萨问能否疾证菩提三昧,佛乃为说首楞严三昧(勇伏定)。其后舍利弗问佛三昧是否可远离魔境,佛遂放一切魔境,而以首楞严三昧降伏之。古有支娄迦谶、支谦、白延、竺法护、竺叔兰、支施仑等之别译本,今皆不传。又支敏度曾就上记之别译,汇集支谦、竺法护、竺叔兰等三本而作成,合首楞严经八卷。六朝时代颇受重视,如法显传(大五一·八六三上):‘佛昔于此说首楞严,法显生不值佛,但见遗迹处所而已,即于石窟前诵首楞严,停止一宿。’本经自古盛行于印度,近来于新疆发现本经之梵文断片。 |
树提伽经 |
佚名 |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说佛世时长者树提伽往昔之因缘及布施之功德。又跋陀罗另译有别本,亦称树提伽经,一卷,亦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 |
四辈经 |
佚名 |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四辈弟子经、四辈学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记述昔时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所说,在家、出家男女之法与非法等教诫。 |
四不可得经 |
佚名 |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略称四不得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四位梵志兄弟为避免无常之逼迫,遂于预知命终之期后,一人踊身空中,一人隐入市中闹处,一人遁入大海,一人走避山中,然皆无法免除无常之来袭,终究不免命终。佛于祇树给孤独园,以天眼目睹此一事缘,乃对诸比丘宣说此欲求经常年少、长年健康无病、长生不老、永生不死等四不可得之理。又本经之异译本有东汉安世高(148~170)所译之同名经,然今已轶失。 |
四品法门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称法镜经、甘露鼓经、多界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将法分别为四品,即:界法、处法、缘生法、处非处法等。若了知此四品类则为智人,不了知者则为愚人。佛在祇园,阿难请问世间所有惊怖等事,愚人所有,智者即无。佛言:愚人不了界法,不了处法,不了缘起法,不了处非处法,智人善了此四品法。 |
四天王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智严、宝云共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记述持国、增长等四天王于每月六斋日,奉帝释天之命,从七曜二十八宿下四洲,巡行四天下,伺察众生之善恶以奏帝释。与长阿含经卷二十‘四天王品’、起世经卷六‘四天王品’之一部分内容相若。 |
四无所畏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佛在给孤独园向诸比丘阐说如来成就之四无畏,并说佛于八大众中了无怖畏。又巴利本中部第十二大师子吼经(M.12 Maha^si^hana^da sutta,汉译身毛喜竖经卷上)中之一节,内容与本经一致。 |
四愿经 |
佚名 |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作四不如愿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言佛陀对纯陀长者说人生在世有四愿,即欲吾身长寿康泰、欲财产俸禄长富饶、欲妻子眷属长恩爱荣乐、欲放心恣意淫于五乐等四者;然命终时,此四所愿皆无一能随从。故贤者应拔恩爱六根、绝三恶道。 |
四自侵经 |
佚名 |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旨在阐论夙夜不学、老不止淫、得财不施、不受佛言等四种恶法能侵害自身,故称四自侵。此四自侵,系由心所出,而还侵其身。除上举之外,又详述人界之无常、轮回之无尽等要理。 |
随勇尊者经 |
佚名 |
佛说随勇尊者经,1卷,宋 施护等译.收于大正藏第 14 册. |
孙多耶致经 |
佚名 |
一卷,吴支谦译。梵志自谓日三浴,啖果,饮水,行胜沙门。佛为说二十一恶行,不得受好衣食,及说洗心垢法。彼即出家得道。 |
天王太子辟罗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天王之太子名辟罗,由天飞来诣佛所,佛为说善恶应报之义。 |
未曾有经 |
佚名 |
十二部经之一。梵名阿浮陀达磨Adbhutadharma记佛菩萨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之经文也。华严疏钞二十一曰:‘阿浮陀达磨,此云未曾有,亦云希法。’四分饰宗记三本曰:‘阿浮陀达磨,此云希法,旧名未曾有。’法华玄义曰:‘佛现种种神力,众怪未曾有。’ |
未曾有因缘经 |
佚名 |
凡二卷。南齐昙景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佛遣目犍连至迦毗罗城,说服耶输陀罗,令其子罗侯罗出家;及佛陀为波斯匿王与群臣宣说听法之功德,为四石女阐说业报,为只陀王子说五戒开遮之方便等。并将此经付嘱阿难,令其宣布教化,以度众生。 |
未曾有正法经 |
佚名 |
凡六卷。宋代法天译。为阿阇世王经之新译本。又作未曾有经、未曾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叙述阿阇世王曾幽禁其父,欲致之死。后悔悟其弑逆之罪行,故求佛救度。佛陀乃与文殊等诸菩萨为之讲说无污、无著、无畏、无想、无愿等般若空之旨。 |
未生怨经 |
佚名 |
全一卷。三国时代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又作未生冤经。内容系叙说佛陀在世时,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频婆娑罗王为其子阿阇世(未生怨)太子所害之史实。频婆娑罗王于受幽禁期间,欣喜佛陀之教法,虽受幽禁,然对于阿阇世之恶行亦不愠怒。 |
温室洗浴众僧经 |
佚名 |
全一卷。略称温室经。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医王耆域请佛及众僧于所设温室洗浴,佛乃为说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而得七福报。 |
文殊悔过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文殊说悔过之法。佛在耆阇崛山,新学菩萨狐疑所蔽,有如来齐光照耀菩萨,为之请问文殊。文殊为说忏悔,劝助,请法,兴供,回向,发愿,诸法。彼等皆得无生法忍,佛遥闻而赞叹之。(劝助,即随喜也) |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聂道真译。佛在祇园于后夜入定放光,照文殊房,作诸化现,阿难集众,跋陀婆罗问其始末。佛为说文殊之生缘及观文殊之法。 |
文殊尸利行经 |
佚名 |
一卷,隋阇那崛多译。文殊巡行诸比丘房,见舍利弗坐禅,后至佛前问难,显示阿罗汉之义,五百比丘不忍,立座而去。文殊更说法要。文殊巡行诸比丘房,见舍利弗坐禅。后至佛前,互相问难,显示阿罗汉义。五百比丘不忍,起座而去。文殊更说法要,五百还来,四百证果,一百堕狱。佛言,此百比丘若不闻此法,应堕地狱一劫,今闻法故,暂堕即出,生兜率天。至弥勒成佛时,初会便得证果。是故不闻此法,虽得四禅四定,不能解脱烦恼生死,闻已疑惑,犹胜不闻。 |
文殊师利净律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清净毗尼方广经同本。寂顺律音天子问,文殊师利答。与《清净毗尼方广经》同,分作四品,而菩萨五无间以下诸文俱阙,天子名寂顺律音。 |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
佚名 |
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大方广宝箧经之异译。 |
文殊师利巡行经 |
佚名 |
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与《佛说文殊尸利行经》同。文义小异。 |
无常经 |
佚名 |
梵名Anityata^ -su^tra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于大足元年(701)。又称无常三启经、三启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旨在阐说老病死之难免。本经原或为某经之一部分,未知何时被分出,而用于送葬之时请僧侣读诵。由本经可窥知佛教徒所行葬法之一斑,实为研究宗教风俗之珍贵文献。 |
无垢贤女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转女身经之异译。 |
无上处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指三宝为三无上处。 |
无上依经 |
佚名 |
凡二卷。南朝梁代真谛(499~569)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内容包含:校量功德品、如来界品、菩提品、如来功德品、如来事品、赞叹品、嘱累品等七品。叙述雕造佛像之功德,并说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十八法、十八事等功德,为继涅槃经、胜鬘经等经之后,主张如来藏思想之经典。世亲之佛性论及坚慧之究竟一乘宝性论等,均多处引用本经,故于大乘教理史上,有关法身论、佛性论等之发达,本经占有重要地位。又东汉时译者不详之未曾有经一卷,为本经校量功德品之同本异译。唐代玄奘所译甚希有经一卷,为本经校量功德品与嘱累品之同本异译。 |
无所希望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象腋经之异译。 |
五大施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说五戒为五种之大施。 |
五王经 |
佚名 |
佛说五王经,一卷,失译。佛对五王说世间之八苦。五王同出家。五王共相友善,四王各说世乐,惟普安王说出世乐,因引四王见佛,佛为说世间八苦,遂同出家修道。 |
五无反复经 |
佚名 |
佛说五无反复经,一卷,刘宋沮渠京闻译。王舍城之梵志来舍卫国,途见耕者之子死,而其父母及奴仆等五人不愁哭,以为大逆而无反复之人(无反复者无反己而放逸也),佛说理开梵志之心。 |
希有较量功德经 |
佚名 |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与《佛说最无比经》同。而缺发菩提心一节。 |
贤首经 |
佚名 |
佛说贤首经,一卷,乞伏秦圣坚译。并沙国王夫人颰陀师利(此曰贤首),愿闻十方佛菩萨土之名。佛为说之。次问离女身之法。佛答以十事。梵Bhadraśri,-śiri(Siras之不规则女姓)。 |
贤者五福德经 |
佚名 |
高丽藏作佛说贤者五福德经。一卷,西晋白法祖译。说贤者说法得五种之福德。 |
象头精舍经 |
佚名 |
一卷,隋毗尼多流支译。佛在伽耶山文殊师利问佛菩提之义,后向诸天子说大乘法。与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伽耶山顶经,大乘伽耶山顶经同本异译。 |
象腋经 |
佚名 |
佛说象腋经,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于此深经生解者,如大象之有力,故以名之。佛在灵山。与五百比丘,六万菩萨俱。舍利弗说偈叹安乐德。佛放身光集众。观文殊而微笑。文殊启问,佛唱经名。阿难请说,佛赞许之。文殊启问,佛为说六度及六三昧。次明欲入此经,如入虚空。六十增上慢比丘欲从座去,舍利弗留之,更请问佛,佛为解释,令大众获益。增上慢者得证,于是文殊重问云何学,云何行,云何住,云何修进?佛以偈答,次明信解者得二十功德,并说往古金刚幢菩萨,以咒疗众生病。 |
孝子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明供养父母不若劝父母为善去恶之旨。 |
校量数珠功德经 |
佚名 |
有二:一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之略称。一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一卷,唐宝思惟译。此二为同本,校量数珠之体质而以菩提子为至极者。 |
懈怠耕者经 |
佚名 |
全一卷。全名佛说懈怠耕者经。南朝刘宋惠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耕人遥见佛来,发心欲见。寻退,欲俟闲时。佛放光集众,说其已过六佛,今又懈怠。彼人闻已,乃趋见佛,悔过闻法,得不退转。 |
心明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在灵山分卫梵志之妇畏其夫。仅以一杓饭汁施佛。佛为授记作佛。其夫亦出家证果。佛在灵山行分卫,梵志妇畏其夫,仅以一杓饭汁施佛。佛为授记作佛,并其夫亦出家证果。 |
信解智力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说佛五力之信解法与十力之智力。十力如常。五力者信进念定慧也。 |
须摩提长者经 |
佚名 |
全一卷。吴·支谦译于黄武二年至建兴二年(223~253)。又作如来所说示现众生经、会诸佛前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述印度舍卫城之须摩提长者(梵Suma^gadha )亡故,其父母及宗亲皆苦痛不堪,佛乃为彼等宣说诸行无常,并启示皈依三宝远离苦恼之法,更阐说诸法之缘起。又本经经名为‘须摩提长者经’,经中所述亦以须摩提长者之命终为事缘,然经中多次谓‘有大长者子,名须摩提’,而与经题所称之‘须摩提长者’不相契合。 |
参天台五台山记 |
成寻 |
又称《善惠大师赐紫成寻记》。佛教书。日僧成寻撰。8卷。作者于日本延久四年(1072),从肥前松浦出发赴宋,至北宋熙宁六年(1073)六月护送新译佛经及佛像去日本。本书即以汉文逐日记载入宋巡礼天台山、五台山等圣迹,并蒙宋朝礼遇之事。成为了解当时中日海路交通、宋代佛教概况及其文物、风俗等的珍贵资料。后有成岛让俭校注本《删补天台五台山记》8卷。收入《大日本佛教全书》卷一一五。 |
须真天子经 |
佚名 |
凡四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文殊师利所报法言称经、断诸法狐疑法经、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别昭明持经、须真天子所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旨在宣扬菩萨乘之大乘佛教,内容为须真天子以三十三项问题问佛陀,继以三十二事问文殊师利菩萨,佛陀及文殊皆一一答之。 |
演道俗业经 |
佚名 |
佛说演道俗业经,一卷。乞伏秦圣坚译。佛为给孤独长者说在家之三财与出家之三业者。 |
药师如来本愿经 |
佚名 |
隋南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与灌顶第十二经同。而无神咒,及八菩萨名。 |
耶只经 |
佚名 |
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迦奈国婆罗门耶只舍外道归佛,不能受持五戒向佛还戒。佛默不答,有五鬼神来欲害之,佛放光救之得苏生,外道忏悔更受戒,即得初果。 |
一切法高王经 |
佚名 |
全一卷。瞿昙般若流支译。本经系表彰菩萨之成就过程及其功德,乃三世诸佛所示法门中之最上者,故又称一切法义王经、诸法勇王经、诸法最上王经。现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一切法高王之法门,乃明示出家受戒者入于僧团(四双八辈),修行僧业(三十七菩提分),乃至获得僧利(四果),证一切漏尽之阿罗汉果,复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以此回报众生及一切施主恩,并以成菩提道作如来之无上供养,故为诸佛法门中之最上者。 |
因缘僧护经 |
佚名 |
佛说因缘僧护经,失译,一卷。五百商人入海时,请僧护为说法者。迨至海中,龙王乞僧护去授四龙子以四阿含经。商人还时,僧护自海出同还。途中相失。见地狱中五十六事。次至五百仙人处一宿济度之。来见佛,问因缘。佛一一答之。 |
浴像功德经 |
佚名 |
唐迦湿蜜罗国沙门宝思惟译,与《浴像功德经》同。而圣坚所译,云四月八日。宜如佛初生时,以香水浴像。 |
佛说月灯三昧经 |
佚名 |
此经有别生经二种,皆刘宋先公译。其一题为月灯三昧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又称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一卷,存于宋、元、明诸藏中,相当于本经第六卷前半。其二亦名月灯三昧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一卷,高丽藏亦收之,缩刷藏经后记推断此为历代三宝纪卷四所传安世高之译本,谓类似本经第五卷后半。本经现存梵本在一八九六年于加尔各答出版,题为三昧王(Sama^dhi-ra^ja),梵文大乘集菩萨学论(S/iks!a^samuccaya)之引文中称之为三昧王月灯经。 |
月光童子经 |
佚名 |
佛说月光童子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佛说德护长者经同本异译,稍略。其他,申日儿本经,佛说申日经同本异译。 |
月上女经 |
佚名 |
梵名Candrottara^ -da^rika^-paripr!ccha^ 。凡二卷。阇那崛多译于隋代开皇十一年(591)。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说印度古代毗耶离城长者毗摩罗诘之女‘月上’受记之经过。月上出生未久,忽而如八岁童女,姿容端丽,各方求婚者众。月上女遂宣告七日后将选夫婿。届期月上女凌空向大众说偈,大众闻偈而止贪欲。后遇舍利弗,与之问答深义;复诣佛所,与文殊师利等菩萨谈论,屡现神变奇瑞,并转女身成男子,随即出家皈佛。 |
越难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聂承远译。越难长者大富而悭,死为盲乞儿,乞食至其家,打于其子。佛因之说偈。 |
杂藏经 |
佚名 |
一卷,晋法显译。记饿鬼与目连之问答。前半皆鬼问,目连答。后半更有多种因果,又有现在国王出家等种种缘。又一华献佛,罗汉及弥勒,亦不知其果报边际,俟成佛乃知之。 |
造立形像福报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者不详。约译于东晋时代(317~420)。又作造佛像福报经、造立形像经、形像福报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经中叙述优填王发愿造立佛之形像,世尊即为王说造像之甚深功德,谓于无量后世身心必得大福报。卷末有‘往生阿弥陀佛国’之语,推知本经出于盛行弥陀净土信仰之年代。此外,本经之同本异译经为作佛形像经,又作优填王作佛形像经、作像因缘经,译者亦不详,约译于东汉,惟卷末无造立形像福报经之优填王赞佛偈与世尊答王偈。 |
造塔功德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地婆诃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阐说建立大小之塔,或安置佛之舍利、发牙髭爪、十二部经,或书写法身偈等,其功德广大,命终后当生梵世,或更得生五净居天。经文简短,唯十数行。依卷首之序载,此经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十二月,地婆诃罗三藏与西明寺圆测等五人,于长安弘福寺译出。然武周之刊定众经目录卷一则称于东太原寺译出。 |
栴檀树经 |
佚名 |
失译人名附汉录,穷人依栴檀树神得活,后报王伐此树,身死树下。佛微笑放光,说其夙缘。 |
旃陀越国王经 |
佚名 |
Candrapati-s&umacron;tra,一卷,宋沮渠京声译。旃陀越国王信婆罗门之谮,埋怀胎之夫人于土中。儿生于冢中,母之半身不朽,三年饮乳。至六岁,佛度使出家,证阿罗汉果。乃以神通化其父王。 |
长者法志妻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佛在祇园入城乞食,教化长者法志之妻及其下婢,皆使转男子得道记。 |
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佛在祇园。应供于长者婆私腻迦家,其女不出。佛遣化女以残食与之,女念其夫,其夫即至。乃同见佛。与舍利弗及文殊师利菩萨问答,明生以不生生为生义等法。 |
长者音悦经 |
佚名 |
一卷,吴支谦译。王舍城之音悦长者,得四种之吉祥,佛往赞叹之,使植福。后得四种之不吉祥,尼犍子往赞叹之,乃被痛打。佛因说长者之夙缘。 |
长者子懊恼三处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舍卫城长者之子死。父母悲哀不止。佛说此子先没天而生于长者之家,今死而生于龙中,即为金翅鸟所取食。因而三处一时啼哭,且说此儿之前因。长者闻之而得法忍。 |
长者子制经 |
佚名 |
全一卷。略称制经。东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藉长者之子‘制’(又译逝),向其悭贪之母,叙说供养佛陀之无量功德,及供养之虔诚心较供物之多寡更重要。经中并述及弥勒佛与其教化,推测本经系于诸佛、净土思想流行之后所成。同本异译经有佛说菩萨逝经、佛说逝童子经。 |
忠心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佛对移山梵志说五贼五欺之诸法。与阿含正行经同本别译。 |
诸德福田经 |
佚名 |
全一卷。略作福田经、诸福田经。西晋法立、法炬合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记述帝释问良田,佛遂说示五净德、七法,谓发心离俗等五净德名为福田,又说建立佛图、僧房等七法为福田。 |
诸法本无经 |
佚名 |
三卷,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与《诸法无行经》同。 |
诸法勇王经 |
佚名 |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佛以入僧数,修僧业,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问。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诸大众。舍利弗复致三请,佛为说阿耨达池喻,广显发心功德。谓无人能报恩者,唯除漏尽,及发大心耳。次较持经功德,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魔军落地,佛亦敕其持经。 |
诸佛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记述佛陀在王舍城说过去无数劫中有几万千百之佛出世利生,并列举诸佛之名号。此经属于主张多佛出世之经典。 |
诸行有为经 |
佚名 |
梵名Anityata^ -su^tra 。全一卷。宋代法天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记述佛陀于给孤独园内,说一切行之迁流无常,乃至佛本身亦须舍此幻化肉身。 |
转女身经 |
佚名 |
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佛为无垢光女说转女成男之法。由一法增至十法。兼明女身种种之苦恼。佛住耆阇崛山,有婆罗门,名须达多,妻名净日,怀一女胎,其胎合掌听法,欲有所问。佛放光明,普照大千,令此众会,皆见此女在胎问法。问已,从右胁出,立莲华台,释提桓因奉以天衣璎珞。女报之曰,菩萨有十种衣服璎珞而自庄严,所谓不失菩提心,不忘深心,大慈大悲等。不受此愿求小智之衣,于是东南方净住世界,无垢称王如来,遣衣与之。女着衣已,即具五通,放光动地,礼佛问法。佛为说三十种四法,三万二千天人,发菩提心。次与舍利弗问答名字之义,佛与命名为无垢光,又与舍利弗问答女身之义,次问得离女身之法,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兼明女身种种苦恼,五百比丘尼发菩提心,愿离女身。七十五居士妇,璎珞供佛,化为宝台,各有佛坐,大众围绕。妇见神变,发菩提心,坚修梵行,即礼佛足,不转女身,誓不起地。佛为说十六法,大地震动,七十五居士亦来,先以善来得度。诸女遂成男子,升空说偈,复劝居士发菩提心。自乃请从弥勒菩萨如法出家。次无垢光劝母发菩提心,自亦发诚实语,转成男子。 |
转有经 |
佚名 |
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之异译前出。 |
自爱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佛受舍卫国王四街道请,说三种自爱之法。有两商人见之,一人心念赞佛,一人心念毁佛,毁者,随即轹死,赞者,寻得作国王。请佛至其国内供养,佛为说最重五罪,一不忠孝,二恶心向罗汉,三谤佛,四破僧,五毁盗三宝物。 |
罪福报应经 |
佚名 |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佛在迦维罗大树下,说罪福报应,慈悲忏法中广引之。 |
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又作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地狱报应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佛应信相菩萨之请,宣说地狱、饿鬼、畜生、奴婢等受罪众生之前因,并阐说离苦之世善、归依三宝、六度行、四无量等,若众生依之修行,即能永远离苦。 |
百论 |
提婆 |
二卷。提婆菩萨造,天亲菩萨释,鸠摩罗什译,三论之一。依提婆之梵本,原有二十三品,每一品有五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合有百偈。故称百论。然译者略后十品,现本只存前十品。且依天亲之注解,罗什之翻译,句数稍为增减。现品之偈数无定矣。百论僧肇序曰:‘论凡二十品,品各五偈。后十品,其人以为无益此土,故阙不传。’百论嘉祥疏一曰:‘依提婆梵本,品皆五偈,无多少也。而有多少者三义:一注人释有广略,二翻论人复重增减,三方言不同。故多少者不定也。’ |
中观论 |
龙树 |
Mady&amacron;maka-ś&amacron;stra,具名中观论。四卷,龙树菩萨造,青目菩萨释,姚秦鸠摩罗什译。为古来三论之一,极为尊重。其说相主张最彻底之中道。破空破假,进而并破执中之见,说所谓八不中道即无所得之中道,而为般若思想者也。书中,别为破因缘品,破去来品,破六情品,破五阴品等二十七品,现藏中阿僧佉释,瞿昙般若译之顺中论,二卷。分别照明菩萨释,波罗颇迦罗译之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安慧释,惟净等译之大乘中观释论,九卷,皆为龙树中论之异出。西藏亦有中观学派之二系统,则此论为学者所珍重,不待言矣。 |
十二门论 |
龙树 |
梵名Dva^das/amukha -s/a^stra 。全一卷。龙树着,鸠摩罗什(344~ 413)于弘始十一年(409)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为三论宗重要依据之经典。本书立十二门以发挥大乘空观,为中论之纲要书。十二门为:观因缘门、观有果无果门、观缘门、观相门、观有相无相门、观一异门、观有无门、观性门、观因果门、观作者门、观三时门、观生门。本书虽由二十六偈颂与注释组成,然其中有二偈援引著者之空七十论,有十七偈引用中论者,其余之偈颂亦与中论颇多类似,故本论是否为龙树所造,古来多有论说。本书与中论、百论合称三论,历来受到我国与日本佛教界之重视。或更合大智度论,而称四论。注释有吉藏疏六卷、略疏一卷、元康疏二卷、法藏宗致义记二卷。 |
尊那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在憍睒弥国瞿师罗林。尊那尊者问无尽功德?佛答以七种布施,七缘发心。 |
作佛形像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叙优填王造佛之形像,说造像之功德。造立形像福报经之异译。 |
自化作苦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之略名。 |
海龙王说法印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义净(635~713)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篇幅极短,内容为海龙王问佛陀,如何能受持少法而获得多福,佛陀告以‘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之四法印功德殊胜,应时常念诵。 |
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法炬译。因上座比丘如法摄受年少比丘,佛赞叹之。 |
胜光天子说王法经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与胜军王所问经同本。 |
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又作佛为娑伽罗龙经、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系佛陀于龙宫为娑伽罗龙王所说,谓诸法之自性为幻化、不可思议、无所生、无主宰、无有我、无碍、无生、无灭、无色、无相,世间恶业皆妄心所化现。欲断恶业即须依止善法,善法即十善道:离杀生、离偷盗、离邪淫、离妄语、离绮语、离恶口、离两舌、离贪毒、离嗔毒、离邪见等,而修十善道即为行菩萨道。又本经与实叉难陀译之十善业道经为同本异译。 |
政论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 不空译。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之略名。 |
佛语法门经 |
佚名 |
全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译。又作佛语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佛陀对龙威德上王菩萨宣说‘佛语’之义,谓‘非语’即‘佛语’。因真理无法以言语解释,若予肯定、否定,或予相对之言词,如身口意、地水火风空、有漏无漏等,已非真正之佛语。由本经可彻见大乘空观思想,故本经堪称为般若经之缩影。 |
佛治身经 |
佚名 |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说当学工语,不离法行。 |
观察诸法行经 |
佚名 |
凡四卷。隋代阇那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分为三品,即无边善方便行品、先世勤相应品、授记品。乃叙述佛为喜王菩萨说决定观察诸法行之三摩地。又以经文中已出现不羡小乘等语,而被视作大乘佛教发展初期之作。 |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集诸佛大功德山经、庄严劫千佛名经。译者不详,仅知译于南朝梁代(502~557)。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于明藏中,本经与贤劫千佛名经及星宿劫千佛名经合并,以配合三世,赞叹三千佛。从本经之形式及思想观之,概以‘三世合一’来解说三世三千佛。全经罗列诸佛佛名,旨在劝教忏悔,并揭示诵读本经者,能得如阿弥陀佛无量寿命之功德。此外,就‘名诠自性’之观点而言,一一佛名之自体乃在开陈教示其个个之理想。除一般性质之持诵外,本经亦常被用于仪礼之时。 |
合部金光明经 |
佚名 |
隋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对志德等合入,共二十四品,彦悰序云。此经有三本。初,凉世昙无谶译为四卷,止十八品(今存)。次。周世耶舍崛多译为五卷,成二十品(今亡)。后逮梁世真谛三藏,译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足前出没为二十二品。重寻梵本,得嘱累品,及银主陀罗尼品。 |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又称寂照三摩地经、寂照神变经。本经相当于西藏译本三部中之初部。系佛陀在灵山时,贤护菩萨就菩萨之依处、大慧智、方便化度等法请问佛陀。佛陀遂答有一‘三摩地’,称为寂照神变,摄菩萨所行之佛地,菩萨能安住其中,于一切诸法皆得圆满。更就此三昧之意义、德性等详加叙述。 |
犍陀国王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述犍陀王因牛语而悟知不可暴戾残忍,遂舍婆罗门教而归依佛。佛并说牛与王乃宿世拘那含牟尼佛时为兄弟之本生谭。 |
解深密经 |
佚名 |
梵名Sam!dhinirmocana -su^tra 。凡五卷。略称深密经。唐朝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同本异译尚有南朝陈代真谛所译之佛说解节经(一卷)、北魏菩提流支所译之深密解脱经(五卷),西藏亦有译本。别生经有刘宋求那跋陀罗之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七品)、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八品)、陈代真谛之解节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二品)。本经属中期大乘经典,系法相宗之根本典籍。其内容分为八品。(一)序品,叙述佛陀于十八圆满受用土,现出二十一种功德成就受用身时,无量大声闻众与大菩萨众集会之情景。(二)胜义谛相品,说明胜义谛真如乃是离名言之有无二相,超越寻思所行,远离诸法之一异相,而遍于一味相。(三) 心意识相品,叙说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心识、心;并说明与六识之俱转。(四)一切法相品,叙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五)无自性相品,阐说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等三种无自性与三时教。(六) 分别瑜伽品,详说止观行,说明识之所缘仅是唯识之所现。(七) 地波罗蜜多品,述说十地及十波罗蜜多行。(八)如来成所作事品,说明如来法身相及其化身作业。 |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佛敕金刚萨埵令说珠数之功德也。 |
金光明经 |
佚名 |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有十八品,按此经同《金光明最胜王经》,而来未尽。但因智者依此译说玄义及文句,故举世流通。 |
金光明最胜王经 |
佚名 |
凡十卷三十一品。唐代义净译。略称最胜王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此经乃金光明经之别译本。为金光明经之译本中最后出而最完备者。本经叙说金光明忏法之功德,且叙述由四天王之镇护国家和现世利益之信仰。广为我国、日本所重视。古来,本经之注疏颇多,较重要者有,隋吉藏之金光明经疏一卷、隋智顗之金光明经文句六卷与金光明经玄义二卷、唐慧沼之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十卷等。 |
金色童子因缘经 |
佚名 |
十二卷,赵宋惟净译。说佛灭后有大商主子身有金色光,名金色童子。阿难教化之之因缘。 |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 |
佚名 |
姚秦罽宾国沙门昙摩耶舍译,佛在耆阇崛山。须菩提梦佛为说当闻未曾有法。次日白佛已,乞食,遇一女人,酬唱佛法。此女称扬佛以二十事而行乞。又明菩萨以乐欲调伏众生,又为须菩提现男子身,又现诸余佛土食时差别,又说应供之义,令常随天发大道心。次施须菩提食,须菩提转施不污一切法菩萨。其日须菩提不食,晡时至佛所,佛为说此女人名,及为女人授记。 |
了本生死经 |
佚名 |
全一卷。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之同本异译经有佛说稻秆经、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佛说大乘稻秆经等。出三藏记集卷六所载道安撰之了本生死经序,谓本经为佛陀初转法轮时所说四谛四信之要旨。内容包括:(一)以内缘、外缘二缘为缘起之要素。(二)开示因相缚、缘相缚。(三)归纳内缘、外缘之起,皆需待非常、不断、不躇步、种不败亡、相像非故等五事之起。(四)说十二因缘等。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
佚名 |
La&ndotabv;k&amacron;vat&amacron;ra-s&umacron;tra,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为本经三译中之最古者。楞伽者,山名,阿跋多罗者,入之义,佛入此山说法,故名入,新译云入楞伽经者是也。宝字乃译人添加,因楞伽宝表经义之无上宝也。或言阿者,无也,跋多罗者,上也,阿跋多罗宝即无上宝也。华严疏钞六十二曰:‘经题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之言无,跋多罗云上,宝即此方之言。’楞伽心玄义曰:‘阿伐哆陀罗,此云下入。以梵语中下入上入悉有别名,唯从上下入,别有此名,如入菩萨等。解四卷者翻为无上,此甚讹也。勘诸梵本及十卷中,都无宝字,十卷中翻为入者当名也。’ |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 |
佚名 |
唐中印土沙门那提译。佛在给孤独园,与五百比丘,无央数菩萨,及人天八部俱。离垢慧请问,于如来所。云何恭敬礼拜供养?佛先示五轮着地,应发五愿。次示十方佛名,次示皈依,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之法。 |
力庄严三昧经 |
佚名 |
三卷,隋那连提耶舍译。佛由力庄严三昧出,说佛之十智。佛在祇园。于后夜入力庄严三昧,文殊师利等二十童子,各礼佛足。分往十方佛土,各同十方菩萨来集。佛从定起,坐师子座。文殊先问佛十种智难信?佛以六喻明之。智轮菩萨问十智义?佛为释十智因缘,得成十力。次明三世诸佛,皆观菩提树七日七夜,如此方便,即是不可思议诸佛如来甚深境界。次种种问答,明诸佛不思议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是一境界,无二无别。依六根六尘,而示平等无差别义。 |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 |
佚名 |
后汉失译人名见费长房录。师子戏菩萨。师子奋迅菩萨。师子幡菩萨。师子作菩萨。坚勇精进菩萨。击金刚慧菩萨。又四菩萨,弃阴盖菩萨。寂根菩萨。慧威菩萨。不离菩萨。 |
六趣轮回经 |
佚名 |
一卷,马鸣菩萨集,赵宋日称等译。 |
龙王兄弟经 |
佚名 |
梵名Nandopa=nanda -na^ga-ra^ja-dhamana-su^t=ra 。全一卷。又作难龙王经、降龙王经。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凡八百余字,叙述目连尊者降伏难头、和难二恶龙,使归从佛教,受持五戒之事。 |
卢至长者因缘经 |
佚名 |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长者生平最悭,节会日,饮醉自歌。帝释化作相似人以恼乱之,乃令见佛,证初果。 |
罗云忍辱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法炬译。罗云为人所打,佛广说忍辱之道。 |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又称数珠功德经、校量数珠功德经、曼殊数珠功德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乃说明持数珠之功德,与唐代宝思惟所译之校量数珠功德经同本。首先曼殊师利依数珠之种类,宣说福分利益之差别,并赞叹菩提子之功德最胜,具有无量之福。 |
妙法圣念处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说十善法,及厌离行等。诃酒过失,及十恶等。赞叹护戒,及说天上诸偈,大意与正法念处经同。 |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文殊师利说前世之功德以致今之相好。 |
菩萨诃色欲法经 |
佚名 |
全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菩萨诃色欲经、菩萨呵色法经、呵色欲法。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谓女色为世间之枷锁、重患、衰祸等;劝诫世人远离女色,勿受其蛊惑。 |
菩萨生地经 |
佚名 |
一卷,吴支谦译。差摩竭释种长者子问:何行疾得成佛?佛答以二种之四事,此行法能生佛果,故名生地经。 |
菩萨璎珞经 |
佚名 |
十四卷,姚秦竺佛念译,一名现在报经。说种种大乘之法门。璎珞者,取菩萨以十德庄严其体之义。 |
普达王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夫延国王礼沙门足,诸臣谏之,王命觅一切头卖之,惟人头不可卖,乃至丐者亦不肯受,因劝人生信心,遥请佛来国说法,佛并说其夙缘。 |
如来师子吼经 |
佚名 |
梵名Sim!ha -na^dika-su^tra 。全一卷。佛陀扇多(梵Buddhas/a^nta )于元魏正光六年(525)译出。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经义强调一切法性皆不可说,‘智’为不可外求而应由内求者,由是说明自内证之旨趣,可说系保持大乘空观立场之经典。又本经说法地点于日月宫中胜藏殿,且与会大众之人数超乎寻常,此亦为本经特点之一。本经之异译本有大方广师子吼经,为地婆诃罗于唐永隆元年(680)译出。本经现仍存有西藏译本。 |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玄奘译。又作胜军王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内容叙述佛陀在舍卫城誓多林给孤独园时,为胜军王开示正法治国之道,如以四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受群臣、百姓;佛陀又藉老病死衰等强调勤修无常观、尽灭观之重要,乃至护持佛法、愿求正法圣慧之财宝。综观全经之思想,多为第二义之俗谛门,故属小乘阿毗达磨论之思想。又本经之同本异译有宋代施护所译之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
入定不定印经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妙吉祥问菩萨之退行不退行。佛言:有五种之行:一羊车行,二象车行,三日月神力行,四声闻神力行,五如来神力行。前二种有退,名为不定。后三种不退,名为入定。即入定与不定之法印也。 |
入楞伽经 |
佚名 |
十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复有旧译四卷,题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新译有七卷,楞伽为师子国之山名,佛入彼山所说之经故名入楞伽经。 |
三慧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集录经论中种种因缘、法义而成,凡六十余条,可作佛教徒修养之指南。梁武帝即尝于同泰寺开讲此经。 |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 |
佚名 |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序品第一。佛在摩竭提国,文殊问三曼陀跋陀罗菩萨,若人求菩萨道者,当作何施行,先总答之。悔过品第二。愿乐品第三。即随喜。请劝品第四。法行品第五。即回向。譬福品第六。 |
沙弥罗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同五母子经。 |
善思童子经 |
佚名 |
凡二卷。隋代阇那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记载佛陀入毗耶离城乞食,至毗摩罗诘离车家,有善思童子,以其宿根所熏,献花礼佛,誓成菩提。佛陀乃为其说法,偈答往还,童子遂证无生忍。此外,西晋竺法护所译之大方等顶王经及梁代月婆首那译之大乘顶王经,皆为本经之同本异译。 |
商主天子所问经 |
佚名 |
全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又称商主天子问经、商主天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乃记载佛陀住王舍城耆阇崛山时,文殊师利受佛之教,为答商主等诸天之请问法要,而说诸菩萨入一切智、达一切法彼岸、满足六度等诸种成就;商主天子并请问佛陀‘无生’之意,后蒙佛授记将来成佛。 |
申日儿本经 |
佚名 |
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与《佛说德护长者经》同。而事稍略。疑是小机所见。与根本律部中同。此经与月光童子经共记德护长者经所说月光童子之事。 |
身观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说身不净,无可爱乐。后附偈颂,七言七首,五言十首,皆妙绝。 |
深密解脱经 |
佚名 |
五卷,元魏菩提流支译。与《解深密经》同,而第二品分作四品。 |
甚希有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系佛于鹫峰山,应阿难之问而说。内容叙述建造佛塔供养佛之舍利子,其功德远较供养四方僧殊胜。又本经与梁代真谛所译无上依经之校量功德品及嘱累品,系同本异译。 |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 |
佚名 |
元魏菩提流支译。思益梵天所问经之异译。同《思益梵天所问经》。而不列品。 |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 |
佚名 |
一卷,唐那提译。佛依庄严王菩萨之请问而作方曼荼罗,说供养地藏菩萨等八大菩萨。佛在耆阇崛山,有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大会庄严之因?佛言,昔作方曼荼罗供八菩萨所致。谓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执金刚主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止诸障菩萨,地藏菩萨。 |
十不善业道经 |
佚名 |
马鸣菩萨集 ,宋日称等译。 |
十二品生死经 |
佚名 |
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说自圣至凡之生死有十二品之不同,以劝诫人。 |
十二缘生祥瑞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以十二月一日,各从一有支算起,断种种吉凶事,后说十二生肖。 |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 |
佚名 |
又名《贤劫十方千五百佛名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译者不详。原著上、下两卷,或合为一卷。北图有闰75等十号,英、法、俄、日等亦有收藏,共约十八号。有的卷子佛名前无“南无”字样。上述诸卷除北闰75首尾完具外,大多有残损,但有些可相互缀合,尚可缀成全经。此经谓现在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各有一百五十佛,十方共计一千五百佛。叙述十方佛时,次序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上、下。谓持诵这些佛名,各可得种种功德。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日本《大正藏》将日本中村不折藏本收入第八十五卷。该卷首部缺失东、东南佛名约二百八十个,可据北闰75补齐。据历代经录记载,竺法护曾翻译《十方佛名经》,后佚。或即此经,待考。 |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 |
佚名 |
一卷,唐玄奘译。佛对舍利弗说东方五佛与南方二佛之名号功德。 |
顺权方便经 |
佚名 |
梵名Stri^vivarta-vya^karan!a-su^tra 。凡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顺权方便品经、转女身菩萨经、转女菩萨所问授决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经名‘顺权方便’,意为随顺众生之意乐,而发导道意。本经重点在于释尊之弟子须菩提与一大乘女菩萨间之对答,内容系阐明大乘之微妙法。全经承受维摩经之思想甚为浓厚。本经之异译有昙摩耶舍译之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一卷。 |
说妙法决定业障经 |
佚名 |
具名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一卷,唐智严译。称赞大乘功德经之异译。 |
说无垢称经 |
佚名 |
六卷,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与《维摩诘所说经》同 |
私呵昧经 |
佚名 |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在竹园,长者子私呵昧,与五百弟子,遥见佛相。因问云何起菩萨意,有几意喜,有几功德休息,行何等法,何以致无生忍,用几事得一切智,用几法住,用几法灭度,灭后有几功德,云何为谛?佛一一答以六法。私呵昧发大愿。佛为授记。 |
思惟略要法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思惟要略法、思惟要略法经、思惟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述说大乘禅观之大要,略叙四无量观法、不净观法、白骨观法、观佛三昧法、生身观法、法身观法、十方诸佛观法、观无量寿佛法、诸法实相观法、法华三昧观法等十种之观法。 |
思益梵天所问经 |
佚名 |
梵名Vis/es!acintabrahma -paripr!ccha^ 。凡四卷。略称思益经、思益梵天问经、思益义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系概述佛为网明菩萨与思益梵天等诸菩萨说诸法空寂之理。西晋竺法护译‘持心梵天所问经’四卷(又称庄严佛法经、庄严佛法诸义,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北魏菩提流支译‘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又称胜思惟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皆是同本异译。宋元明三本及丹本共有二十四品,而高丽本仅于序品下分十八品,或系依竺法护之译本加以改变其章段。有关本经之论书,有天亲菩萨所造之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梵Vis/es!acinta -brahma-paripr!ccha^-su^tra-t!i^ka^ ,四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北魏菩提流支译。又本经之注疏本有持心梵天经略解一卷(道安)、注思益经十卷(贤明)、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四卷(圆澄)等。 |
四品学法经 |
佚名 |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又称四品学法、四品觉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叙说受持戒学之上、中、下、外等四品学法之义。(一)戒行备具,多知经法且能化度他人,称为真学,即上品。(二)纯行五戒,称为承法,即中品。(三)仅持守五戒中之前四戒,则称为依福学,即下品。(四)受持身所护法、供养法、同学法等,称为散持,即外品。 |
四十二章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汉迦叶摩腾(梵Ka^s/yapama^tan%ga )、竺法兰(梵Dharmaraks!a )共译。为我国最早翻译之佛教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共有四十二章,故称四十二章经。每章内容简短扼要,最长者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经中简要说明早期佛教之基本教义,重点在说明沙门之证果、善恶诸业、心证、远离诸欲、人命无常等诸义,阐示出家学道之要义,其说理方式,平易简明,为佛教之入门书。 |
所欲致患经 |
佚名 |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叙述五所欲造成之忧患痛苦。内容叙述诸比丘入舍卫城乞食时,逢诸外道异学等问彼五阴六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等苦患之因;诸比丘遂诣佛所请示,佛告以五所欲产生之因缘,并举事例示其忧患,特以‘不净观’观女色之例,劝彼等断爱欲、入四禅。 |
天请问经 |
佚名 |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说福非火所烧,少欲最安乐等。共九问九答,皆切于开示众生者。 |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
佚名 |
一卷,宋法天译。因外道之问而说一切法如梦如幻之义。 |
惟日杂难经 |
佚名 |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大意说如来二乘功德差别,文甚古拙难读。 |
维摩诘所说经 |
佚名 |
维摩经之具名。三卷,秦罗什译。维摩经有三译:一吴支谦译,题为维摩诘经。二为今经。三唐玄奘译。是为说无垢称经。三译中流行盛者今经也。诸家疏注如下:维摩诘所说经注十卷,姚秦鸠摩罗什僧肇道生三家注中集出。注维摩经十卷,后秦僧肇注。常称为注维摩。维摩经义记八卷,隋慧远撰。维摩经玄疏六卷,隋智顗撰。常称为净名玄。维摩经文疏二十八卷,隋智顗撰,常称为广疏。维摩经略疏十卷,隋智顗说,唐湛然略,世称为净名疏。净名玄论八卷,隋吉藏述。维摩经游意一卷,隋吉藏述。维摩经义疏六卷,隋吉藏述。维摩经疏五卷,隋吉藏述。维摩经疏记三卷,唐湛然述。维摩经疏记钞卷四卷五,唐道暹私记。不全。说无垢称经疏六卷,唐窥基撰。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十卷,宋智圆述。维摩经疏科一卷,明失名著。维摩经评注十四卷,明杨起元评注。维摩经无我疏十二卷,明传镫着。维摩经饶舌一卷,净挺着。 |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
佚名 |
三千佛名经之下卷也。 |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于南朝梁代(502~557)。译者不详。又称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与庄严劫千佛名经、星宿劫千佛名经合称三劫三千佛名经。列出拘那提佛至楼至佛等千佛之名,并说明忏悔灭罪与称佛名号之功德。 |
文殊师利问经 |
佚名 |
凡二卷。梁·僧伽婆罗译。略称文殊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佛应文殊师利菩萨之发问,而答以种种问题者。全经计分十七品,卷上十四品,卷下三品。内容包括菩萨戒、佛身、无我、涅槃、般若、有余气、来去相、中道、三归、十戒、无垢、无所著无漏、发菩提心、字母及部派分裂等问题。唐代不空译‘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即本经第十四品之别译。 |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 |
佚名 |
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舍利弗欲问法,佛言,若从文殊师利但问怛萨阿竭署因缘法名,未悉得其事。今为汝说之。舍利弗及目犍连等作礼,请问菩萨摩诃僧那僧涅?佛言,怛萨阿竭署者有四事,一者发意,二者阿惟越致,三者菩萨坐于树下,四者具足佛法。及种种问答以显其义。次有迦叶等各呈学署法门,次有五百婆罗门来问法,各各述己瑞应。 |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
佚名 |
一卷,秦罗什译。佛初得道,在伽耶山。与千比丘,万菩萨俱。入诸佛甚深三昧,谛观诸法性相。文殊知之,即问云何发心?佛以无发是发义答之。月净光德天子问言,缘何事故,行菩萨道?文殊答以大悲为本,大悲以直心为本,直心以等心为本,等心以无别异行为本,乃至正观以坚念不忘为本,共十六句。又四心能摄因,能摄果;一者初发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转心,四者一生补处心,广作种种譬喻。次有定光明主天子问菩萨略道?文殊答言,一者方便,二者智能,又一者助道,二者断道等。次有随智勇行菩萨问菩萨义,菩萨智?文殊答言,义名无用,智名有用。复语天子,菩萨有十智,十发,十行,十思惟,十治法,十善地。二随法行。 |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 |
佚名 |
一卷,不空译。文殊师利问经字母品之别译。 |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 |
佚名 |
三卷,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同《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分为十三品,第十二品月首,即世王太子也。 |
无垢优婆夷问经 |
佚名 |
一卷,后魏般若流支译。有无垢优婆夷,贤优婆夷等,问佛拂佛塔地,乃至四梵行三归戒之功德差别。佛决之。 |
无极宝三昧经 |
佚名 |
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佛入无极宝三昧召集十方菩萨,舍利弗与十方来之菩萨及文殊师利问答法要。佛在竹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九十亿菩萨俱。竹园四面周匝地生文陀般华,华上各有佛坐,各有菩萨。皆如文殊,问法,百日之中,六道受乐。佛入宝如来三昧,感动十方诸佛,各遣菩萨来会,及天龙八部,皆来集会。舍利弗与宝来菩萨,及文殊弥勒等,种种问答法要。罗阅祇王,请诸菩萨受供说法,与佛遥相酬唱。 |
无所有菩萨经 |
佚名 |
四卷,隋阇那崛多译。佛在毗富罗山,与百千比丘,百千菩萨,及四众八部俱。无所有菩萨,为断众疑,隐身不现。种种问法,令难调怨雠害人者,信佛神通,乃至得记。次为女人现身,令得成男。佛为波斯匿王等,说此菩萨大方便力。 |
无字宝箧经 |
佚名 |
元魏菩提流支译。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之异译,先出。 |
五苦章句经 |
佚名 |
佛说五苦章句经,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五道之苦,乃至五天使者等。一说五道苦,二说八恶处,三说十二重城,三棘篱,六贼等,四说诸重担,五说香臭二木喻,及说四生四谛等,又说五天使者等。 |
五门禅经要用法 |
佚名 |
一卷,佛陀蜜多罗撰。宋昙摩蜜多译。说数息等五种之观门。标云:一安般。二不净。三慈心。四观缘。五念佛,释不次第。 |
五母子经 |
佚名 |
佛说五母子经,一卷,吴支谦译。说八岁沙弥,从阿罗汉学道,遂得五通,以宿命而生自己,前五生之母,悲吾子之早世,空自忧愁。 |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 |
佚名 |
八卷,隋阇那崛多译。列四千七百二十五佛之名,并载神咒。 |
贤劫经 |
佚名 |
梵名Bhadrakalpika -su^tra 。凡八卷。又称■陀劫三昧经、贤劫定意经。梵文原典已佚,现存藏译本与汉译本等。汉译本乃西晋竺法护于永康元年(300,一说永平元年)译出,计二十四章。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内容叙述佛陀在祇园时,答覆喜王菩萨之请问,首先说诸种三昧(梵sama^dhi ,巴同,精神集中之最高境地)及其功德,次言八万四千大乘德目及佛陀之殊胜功德,又列举贤劫(现在住劫)期中所出现之千佛名称及所居之城邑、族姓、父母、弟子、寿量、三会之众数等,最后叙及传持本经之各种功德。然汉译本文字艰涩,阅读困难,故研读者少。此经于各种佛名经中,乃最早之汉译本,故保有最古之型态,译出后即受到相当之重视。 |
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 |
佚名 |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即《解深密经》地波罗密品 |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 |
佚名 |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即《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 |
小道地经 |
佚名 |
后汉西域沙门支曜译,说道人求息,及求向佛道法 |
修行道地经 |
佚名 |
梵名Yoga -ca^rya-bhu^mi-su^tra 。凡七卷。略称修行经。印度僧伽罗刹(梵Sam!gharaks!a )作,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书纂集众经所说有关瑜伽观行之大要。现行本共三十品,品目如下:集散、五阴本、五阴相、分别五阴、五阴成败、慈、除恐怖、分别相、劝意、离颠倒、晓了食、伏胜诸根、忍辱、弃加恶、天眼见终始、天耳、念往世、知人心念、地狱、劝悦、行空、神足、数息、观、经学地、无学地、无学、弟子三品修行、缘觉、菩萨。三十品中,最后三品乃据法华经而来,古本无。六朝初期,即鸠摩罗什入关以前,已盛行讲究本经。异译本有后汉安世高译道地经一卷、后汉支曜译小道地经一卷。 |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
佚名 |
二卷,唐义净译。说药师七佛之本愿并净土。善名称吉祥王佛八愿。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佛八愿。金色宝光妙行成就佛四愿。无忧最胜吉祥佛四愿。法海雷音佛四愿。法海胜慧游戏神通佛四愿。药师琉璃光佛十二愿,金色宝光妙行成就佛,有大力神咒。药师琉璃光佛,有大陀罗尼咒。又因少智诸天,心生疑念,七佛同来此土,说大神咒。复有执金刚菩萨,说二神咒。余与流通本大同,理应流通此本。然亦不列八菩萨名。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
佚名 |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此即《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流通本也。然亦无神咒,及八菩萨名。今之八菩萨名,乃后人依灌顶第十二经添入。今之神咒,乃后人依七佛本愿经添入。 |
阴持入经 |
佚名 |
凡二卷。东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旨在阐明五阴(色、受、想、行、识)及十二入(眼、耳、鼻、舌、身、心,及色、声、香、味、更、法等,内外各六)之法相,并细说三十七品经法(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贤者八种道行)。更进而阐论由道谛通达解脱之方法。 |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 |
佚名 |
凡二卷。译者不详。约译于北凉(397~439)。又称优婆夷净行经、净行经、净行品。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为毗舍佉之母而说优婆夷之净行。共分三品:(一)修行品,列举优婆夷应修学之十法及应远离之五十八法。(二)修学品,举示初学菩萨修习净行之五十项,以及为得如来三十二大人相,所应修习之二十项。(三)瑞应品,述说菩萨处胎初生有十六种瑞应,生时有三十二种瑞应。 |
有德女所问大乘经 |
佚名 |
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佛因有德女问,说第一义谛之理,授彼以菩提之记别。佛在鹿林。与弥勒入城乞食,有德女问佛所转法轮?佛以十二缘生答之。仍致问难,佛乃为说第一义谛无有诸业。亦无诸有而从业生,及以种种众苦恼事。譬如诸佛所作化人,化人复更化作种种诸物,于是有德女称叹供养,佛为授菩提记。 |
右绕佛塔功德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652~710)译。又作绕塔功德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系佛应舍利弗之请,以偈宣说右绕佛塔之功德。初叙在家众右绕塔可得夜叉鬼神等之亲近供养、远离八难、具妙色相、生于最尊之姓、仪容端正等功德。次叙出家众右绕塔可得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四谛、根、力、觉、道,永离贪嗔痴,证独觉菩提等功德。 |
浴佛功德经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说浴佛之方规及功德。 |
缘起圣道经 |
佚名 |
佛说缘起圣道经,一卷,唐玄奘译。方等部之摄。佛说初坐树下观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之道理,而成正觉者。与佛说贝多树下十二因缘经同本。 |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 |
佚名 |
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一卷,隋达摩笈多译。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同本。说有十一种之胜分,因而于十二缘生初置无明之故者。 |
月灯三昧经 |
佚名 |
梵名Sama^dhi -ra^ja 。凡十卷。高齐那连提黎耶舍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记述佛陀为月光童子说由平等心、救护心、无碍心、无毒心及因地所修之无量三昧,或由如实了知一切法之体性而证得菩提;成就施、戒、忍等法,则得诸法体性平等无戏论三昧。又说菩萨应成就善巧,住不放逸,修神通本业,行财施与舍身,亦说自身于因位中行施戒等。 |
占察善恶业报经 |
佚名 |
隋外国沙门菩提登译,婆伽婆住耆阇崛山,示广博严净无碍道场,说甚深根聚法门。坚净信菩萨,为末世众生请问方便,佛令转问地藏菩萨。地藏为示三种轮相,占察三世善恶业报,兼示忏悔之法,次示一实境界。二种观道,及示善巧说法,安慰怯弱,离相违过,此诚末世救病神丹,不可不急流通。僭述玄疏。及行法,以公同志。 |
长爪梵志请问经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有一长爪梵志来问佛三十二相之业因,佛一一答之。彼信乐而受八戒。 |
正法念处经 |
佚名 |
梵名Saddharma -smr!ty-upastha^na-su^tra 。凡七十卷。北魏般若流支译。音译萨怛啰麻悉麻啰地乌婆萨怛拏拏麻苏怛啰。又作正法念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起于外道以身口意三业诸问题质问新出家之比丘,世尊乃对此广说‘正法念处法门’,阐明三界六道之因果关系。亦即依十善业道品、生死品、地狱品、饿鬼品、畜生品、观天品、身念处品等次第,观六道生死之因果而详说厌离之道。该经思想系以比丘修道为主,虽属小乘范畴,然构思雄奇,笔致奔放,时时显露大乘思想之端倪。尤其对六道轮回之因果关系,有极正确与周密之描述。 |
证契大乘经 |
佚名 |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同性经》同 |
治禅病秘要法 |
佚名 |
凡二卷。刘宋沮渠京声译。又作治禅病秘要经、禅要秘密治病经、治禅病秘要法经、治禅病秘要。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详述修禅者于阿兰若处修禅时对治身心病魔之方法。共列举十二种:(一)对治于阿兰若乱心病之七十二种法,(二)对治噎之法,(三)对治行者贪淫患之法,(四)对治利养疮之法,(五)对治犯戒之法,(六)对治喜乐音乐之法,(七)对治喜好歌呗偈赞之法,(八)对治因‘水大’猛盛而患下之法,(九)对治因‘火大’而头痛、眼痛、耳聋之法,(十)对治入地三昧见不祥事而惊怖失心之法,(十一)对治‘风大’之法,(十二)对治初学坐禅者若为鬼魅所著而致种种不安、不能得定之法。依本经之后序所载,本经系译者于于阗国衢摩帝大寺,从天竺沙门佛陀斯那之面授,而在孝建二年(455)译成者。经中处处可见大乘思想,尤以上述之(五)、(十)至(十二)等为最;复因佛陀斯那素有‘大乘沙门’之美称,故当时之人亦自然将本经视为大乘经典。又本书有关身心疗法之说,予后世提供研究印度、西域地方古代医学思想之珍贵资料。 |
诸法集要经 |
佚名 |
诸法集要经 十卷(宋释)日称等译,(大正藏0728部) ,《诸法集要经》中讲了三恶趣的很多经历,经中云:“由先造恶业,堕饿鬼趣中,为狱火烧炙,长受饥渴苦。”(“狱火”是地狱之火,地狱之火烧炙它,长期感受饥渴的痛苦。)从这部经典中看,饿鬼不但感受饿鬼界本有的痛苦,同时还要感受地狱的痛苦。 |
诸法无行经 |
佚名 |
梵名Sarva -dhar=ma^pravr!tti-nirdes/a 。凡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阐说诸法之实相,原无善恶等分别。同本之异译,有隋代阇那崛多译之诸法本无经三卷、宋代绍德等译之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皆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佛在耆阇崛山,与五百比丘,九万二千菩萨俱。师子游步菩萨,偈问一相之法。佛先止,次答,大众获益。次说往古高须弥山王佛灭后,净威仪比丘守护正法。有威仪比丘,不能信解,生不善心,受地狱苦。于是文殊请问灭业障法,及问观四谛,四念处,八正道,五根,七觉支等?佛一一答之。又请说陀罗尼。佛为说一切法皆不动相种性法门。文殊亦说种种不动相,乃至答诸天子。云我是贪欲尸利,瞋恚尸利等。次有华戏慧菩萨,请问入音声慧法门?佛亦先止,次答,次敕文殊自说往因。过去师子吼鼓音王佛灭后,喜根比丘,善说诸法实相。胜意比丘持戒得定,行头陀行,不信深法,堕大地狱。喜根今于东方宝庄严国,成胜光明威德王佛。胜意今为文殊。 |
诸法最上王经 |
佚名 |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等译,与《佛说诸法勇王经》同 |
诸佛要集经 |
佚名 |
梵名Buddha -sa=n%gi^ti 。凡二卷。略称要集经。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记述佛陀于王舍城旁帝树石室中入定三月,以神通力至普光世界天王佛处,宣说诸佛要集之法,及文殊菩萨倾其神力,未能动摇离意女(天王如来右侧之女子)入定一事。又佛所说之要集法有六:(一)诸法空,(二)诸法常住,(三)初发菩萨心,(四)六度无极,(五)菩萨十地所入处,(六)佛不可得。 |
最无比经 |
佚名 |
佛说最无比经,一卷,唐玄奘译。佛为阿难较量三归功德,不可思议。次及十善,八关,五戒,十戒,式叉摩那戒,尼戒,比丘戒,乃至发菩提心功德。以次转胜,不可思议。 |
坐禅三昧经 |
佚名 |
梵名Dhya^na -nis!t!hita-sama^dhi-dharmaparya^ya-su^tra 。凡二卷(或三卷)。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于长安译出。弘始九年复校。又称坐禅三昧法门经、菩萨禅法经、阿兰若习禅法、禅法要。略称禅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此经系抄集诸家禅要,阐明五门禅之法,并论大小二乘综合之禅观。据僧睿关中出禅经序,诸家系指鸠摩罗罗陀、马鸣菩萨、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等诸师。本经与觉贤在庐山译出之达摩多罗禅经相同,论说大小二乘综合性之禅观。未译出以前,我国佛教初期之禅观,均系根据后汉安世高所译之禅经;其后由于道安之倡导,北方前秦与后秦之禅观始渐兴隆,并盛行实修方法,然均不出小乘禅之领域。鸠摩罗什译出本经后,大乘佛教与小乘禅乃至大乘禅与小乘禅之关系明确。故天台止观之成立、我国禅宗之诞生,本经促发之功实不可灭。 |
阿閦如来念诵供养法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秘密部。初有偈,总摄行法,后一一别出。 |
阿阇梨大曼荼攞灌顶仪轨 |
佚名 |
一卷,失译。秘密部。 |
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佛在给孤独园,观自在菩萨说真言曰:唵,阿噜力迦(半音呼之)娑页(二合引)诃(引)此是一切莲华部心,次说种种曼荼罗法,画像法,护摩法,持者生极乐国。 |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 |
佚名 |
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与《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止有华言四十八句 |
阿吒薄呴付嘱咒 |
佚名 |
一卷。失译。 |
阿吒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神咒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 |
阿吒婆呴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与幻师咒缘起同,而说咒人,及咒,皆不同。 |
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 |
佚名 |
三卷,唐善无畏译。 |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朝不空译。与《大乘八大曼拿罗经》同,而后有八大菩萨赞。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述八曼荼罗之建立法,及说修行者应依何法速证菩提。 |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 |
佚名 |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佛为金刚手菩萨,说易成无损之咒。有异译者,谓之秘密八名陀罗尼经。佛告金刚手菩萨,有八名咒,受持之者,广大之威德易成,秘密之神用无损,故说八名咒。八名者神咒之八种德名也,一功德宝藏,二庄严象耳,三善勇猛,四胜谛云,五成炽然,六微妙色,七严饰,八金刚。 |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一名胜福往生净土经,唐玄奘译。佛在逝多林,不可说庄严菩萨请问救济苦众生法?佛为说不动如来、灭恶趣王如来,二咒。 |
白救度佛母赞 |
佚名 |
一卷,阿旺扎什译。 |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 |
佚名 |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 |
百千印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作百千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属杂密经,内容包括根本陀罗尼、陀罗尼心咒、随心咒等。行者若书写此经,且供奉于塔中,其功德同于造立百千之塔。 |
一十七圣大曼荼罗义述 |
佚名 |
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大安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荼罗义述,大兴善寺三藏阿目佉金刚依释略序,述金刚菩萨名义表法之句 |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 |
佚名 |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一卷,唐 金刚智译 |
宝藏天女陀罗尼法 |
佚名 |
一卷,失译。说宝藏天女之陀罗尼及修法。 |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谓佛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为金刚手等诸大菩萨,说明佛舍利之功德与神咒内容及修持之法。经题之‘宝’字,即指如意宝珠及宝印;前者表众生之心性,后者表佛舍利之功德。谓行法供养时,能灭四重、五逆、谤法等一切重罪,而得无量之福智,脱却生死,并延长寿命,命终后,应其志愿,于十方净土中,愿生何国即得生何国。 |
北斗七星护摩法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一行(683~727)撰。又作复炽盛光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内容为祈求北斗七星以延命增福之护摩仪则,如:能吉祥真言、北斗七星印言、九曜印契、九执曜天总印言、二十八宿总印言等之仪则,并附有北斗法之供养法。 |
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705~774]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仪轨乃如来为末世福薄众生宣说祈祷北斗七星以求延命增福、稼穑丰饶之供养护摩仪则。初叙造水坛之仪则,次叙启词、召请北斗七星之印契、一字顶轮王真言、北斗七星真言等。然根据考证,此仪轨恐系取自道教迷信之司命夺算。 |
北斗七星念诵仪轨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金刚智(671~741)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仪轨乃世尊为日月星宿所说八星咒之功德,及北斗八女之供养法。又此八星咒之印契乃出自金刚顶经七星品。然据考证,此仪轨恐系后世之伪作。 |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 |
佚名 |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唐不空译 |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 |
佚名 |
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仪轨。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毗沙门随军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仪轨乃毗沙门天王与其孙那吒太子,为护持佛法、摄化恶人或起不善之心者而说,其内列举护持国界之自心暴恶真言,并叙述画像法及护摩仪则。卷末记载此法曾降伏五国五万军,故称随军护法。 |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
佚名 |
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
冰揭罗天童子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 |
佚名 |
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 |
佚名 |
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
佚名 |
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
沙门不敬王者论 |
慧远 |
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
明报应论 |
慧远 |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
三报论 |
慧远 |
全一卷。又作释三报论。东晋庐山慧远(334~416)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顷,戴逵撰释疑论,怀疑佛教因果报应说;慧远乃作三报论,为世俗解惑。谓业报即善恶行为之果报,依受报时间之先后,可分三种,即:(一)现报,此世受报。(二)生报,来世受报。(三)后报,未来无量世受报。谓若无三报之说,则善人受苦,恶人反得荣福等现象,则为常理所不能解释者。 |
观无量寿佛经疏 |
善导 |
佛教经典《观无量寿经》的注释书。亦称《观经疏》、《证诚疏》或《四帖疏》。唐善导集记。4卷。此书由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组成。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皆可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净土。把称名念佛作为“正业”,而把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作为“助业”,认为“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死后均可往生净土。其特点是:①辨《观无量寿经》的宗体不同。以观佛三昧二义为宗,一心回向发愿往生净土为体;②显示往生的门路不同。即经中所说定、散二门,本书以十六观的前第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定善是韦提希启请,散善是佛陀自说;③净土的果体不同。众生所生的净土和所见的弥陀佛身,本书认为是报身报土,并主张凡夫身可以带业往生;④指出须要发三种心。即若有众生愿生净土者,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一为至诚心即真实心,二为深心即深信心,三为回向发愿心;⑤指出念佛的因缘有亲缘、近缘、增上缘三种;⑥说明二类净业。一类是依据净土三经一论所说,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五行。其中称名行,即念佛名号,念念不舍而入正定(心系一境),名为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等四行作为回向,名为助业。这两种业称正行。此外种种散善又成一类,称杂行。 |
法事赞 |
善导 |
凡二卷。唐代善导撰。又作净土法事赞。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记述阿弥陀经读诵之法式、系经文参杂赞文之忏悔供养形式。多为净土宗法事时所用。上卷揭举奉请偈、启白、召请、三礼、表白、赞文等,其次明示行道赞梵偈、赞文、七周行道、披心忏悔,乃至发愿等行事之次第;下卷分阿弥陀经全文为十七段,各段均有赞文,并记述十恶忏悔、后赞、七周行道、叹佛咒愿、七敬礼及随意等轨式。本书系依准于般舟三昧之法而明示转经行道之仪则,书中援引贤愚经、旧华严经、观佛三昧经、地狱经等所叙述之地狱相,以激发行者厌秽之情;又以对阿弥陀经之转读赞扬来发启行者欣净之心。 |
观念法门 |
善导 |
全一卷。唐代善导着。又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观念阿弥陀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叙述观、念阿弥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其内容分为三段,先示三昧行相,次示五缘功德,后劝人修行。注释书有证空之观念法门观门要义钞三卷、良忠之观念法门私记二卷、圣聪之观念法门见闻二卷等。 |
往生礼赞偈 |
善导 |
全一卷。唐代善导着。全称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又作六时礼赞偈、往生礼赞、礼赞。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以龙树、世亲之礼赞偈为基础而订六时礼赞法,印于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晨朝、日中等六时,行不同之礼赞。如于中夜,诵龙树之十二礼偈,行十六拜;于后夜,诵世亲之往生论偈,行二十一拜。此为念佛行人之修法。 |
般舟赞 |
善导 |
全一卷。全称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又称般舟三昧往生赞。唐代善导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系依观无量寿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等而作之净土赞文,明示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分序文、正赞、结劝三科。序文以自劝劝他为往生净土之正因,并广赞净土之种种庄严。正赞有七言偈赞三十七篇二百八十一行半,各上句附愿往生,下句附无量乐等相唱和,乃广赞叹极乐净土之依正二报庄严及三辈九品往生等相。结劝之终偈(大四七·四五六上):‘行者等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应知。’于偈中,屡屡揭示报释迦、弥陀之慈恩,此即本书述作之意。 |
五种增上缘义 |
善导 |
谨依释迦佛教六部往生经等。显明称念阿弥陀佛愿生淨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一一具如下五缘义中说。问曰。佛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愿生西方阿弥陀佛国。又劝造阿弥陀像。称扬礼拜香华供养。日夜观想不绝。又劝专念弥陀佛名。一万二万三万五万。乃至十万者。或劝诵弥陀经。十五二十三十五十。乃至一百满十万遍者。现生得何功德。百年捨报已后。有何利益。得生淨土以不。答曰。现生及捨报决定有大功德利益。准依佛教显明五种增上利益因缘 |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 |
法照 |
凡二卷。唐代法照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略称五会法事赞。内容分序文及本文二部分。此书相对于广本(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乃简略记述五会念佛之仪则。广、略二本皆述同一五会念佛之行仪,然广本分十门详述,略本则无章段;广本叙述行法事者必念诵阿弥陀经并载经文,略本则无。注疏有演底五卷(东日)、探赜一卷(东日)、名数二卷(良义)等。 |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 |
法照 |
现存二卷。唐代法照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略称五会法事仪。亦称《五会念佛颂经观行仪》、《广法事赞》。佛教仪轨书。唐法照撰。三卷。是作念佛法会时所依唱赞之本。作者认为“念佛三昧是真无上深妙禅门”,为了“依《大无量寿经》五会念佛”,故撰此书。原著三卷,现敦煌遗书存中、下两卷,共录赞文四十六种。中卷首录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后附《阿弥陀佛咒》、《念诵法》及《往生西方记验》。其下有《宝鸟赞》、《观经十六观赞》、《阿弥陀经赞》等十七种赞文。其中在《宝鸟赞》后设《第八赞佛得益门》一章,在第十七段赞文后设《第九化生利物门》、《第十回向发愿门》各一章;最后普劝众生五会念佛,并引各种经文,详述五会念佛的功德。下卷首称系从“《第八赞佛得益门》分出,众等尽须用第三会念佛和之”;然后录《依无量寿观经赞》、《依阿弥陀经赞》、《叹散花供养赞》、《净土五会赞》等二十九种赞文;最后叙述写作此书之时间、地点及回向发愿。本书反映了净土宗流传及其宗教活动的实际情况。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 |
少康 |
全一卷。全称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唐代文谂、少康共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系集录东晋慧远至唐代中期四十八名愿生西方者之传记。本书之记述虽极简单,然为研究我国净土教不可或缺之书。我国往生传之撰述大约起自唐代前期,于本书之前即有唐代飞锡之‘往生净土传’、‘长西录’中所记载之‘大唐往生传’,及散见于‘三宝感应要略’中之‘并州往生记’等,然今皆已佚失,独有本书流传至今,故本书存在之价值相对增加。宋代戒珠之‘净土往生传’、明代祩宏之‘往生集’、‘新往生传’等,参考本书之处甚多。关于本书之成立颇多疑义,例如:(一)书名应为瑞应传或为瑞应删传之问题。(二)卍续藏经以为本书乃五代之道诜所撰,以本书所收大行传中述及僖宗(874~887 在位)之事,故推测作者当在少康之后。此类问题于学者之间颇多论议,其中,日本小笠原宣秀就上记诸说而主张瑞应传系文谂、少康共集之原本名称,而瑞应删传则为道诜所删削增减者。 |
宗镜录 |
永明延寿 |
凡一○○卷。又作宗鉴录、心镜录。永明延寿着,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所谓‘禅尊达摩,教尊贤首’为其中心思想,为昭示禅教一致之修禅要文集。全书分为标宗章、问答章、引证章等三部分。第一部分标宗章,为总论概说,占第一卷之大半。第二部分问答章,自卷一后半至卷九十三,讨论关于心与教禅诸宗之异同问题。第三部分引证章,自卷九十四至卷末,引证三百余处经文以强调第二部分之论述。书成之后并未流通,至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始有木刻本流行。以后有改订版出现,明末刻印嘉兴藏时,智旭重新删定改订本。至清代,续有节本出现。 |
万善同归集 |
永明延寿 |
凡三卷。北宋延寿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系广举经论、祖释等禅家心要之书。各卷之初,首叙其概旨,而后以问答体解明其意旨。问答总数有一一四条,其中第一一二条(大四八·九九二上):‘问:“此集所陈,有何名目?”答:“若问假名,数乃恒沙。今略而言之,总名万善同归,别开十义。一名理事无阂,二名权实双行,三名二谛并陈,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无差。”’由此可知本书之概要,乃逐条解说其意义者。然实际之记述却未必依上所述之顺序。卷上之初,即说理事相即、万行由心等义,次则以三十三条问答解说其意;卷中之初,即略示波罗蜜等实践行法,后复以二十七问答细说之。卷下之初,举示妙行圆满之趣旨,再揭以五十四条问答,论述其意义。全书虽以宣扬禅旨为主干,而华严、天台、净土等诸宗思想之融合,随处可见,所引用之书目亦甚多。 |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
永明延寿 |
全一卷。略称唯心诀。宋代僧永明延寿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为永明延寿阐明其唯心思想之着作。延寿主张千途异说归于一法,而万法归于一心;法华、般若、思益、华严、圆觉、楞严、大集等诸经亦一法之千名而已,重要者在于观心而达一心,故于书中列举一二○种邪宗见解,以观心之法解其迷惑、照其暗冥,并谓观彻此一真心,是非取舍即可俱消,豁然清净,而达于圆融解脱之境。卷末并附定慧相资歌。 |
神栖安养赋 |
永明延寿 |
《神栖安养赋》是永明延寿禅师特别重要的专述净土法门的著作,言简意丰,精粹灵妙,理事俱备,全文四百余字,此赋是一代法眼宗大师礼赞西方极乐世界的颂歌,归向弥陀净土的宣言书。禅师为使更多的人信入笃行净土法门,神栖西方安养,还特地为赋作注,可惜长篇注文已经佚失不存。 |
定慧相资歌 |
永明延寿 |
在佛教的修学体系中,作为戒定慧三学之过渡环节的禅定,与般若智慧同是佛法修证过程的根本,是佛法修行实践的重要法门。永明延寿禅师秉承大乘佛教的立场,对定慧二学的理解和实践,贯穿着他一生对佛法的修证与弘扬。“五家七宗”时期的禅门,多强调慧解脱的直截方便,而忽视了定学对治散乱心的重要性。这种“一切无着,放旷任缘”的空疏禅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宗门和教下的佛法弘扬。为克服禅宗内部的弊端,协调定慧修习的关系,延寿重新在教理教行上圆融定学与慧解,主张定慧相资不可偏废。永明延寿禅师的《定慧相资歌》,也在此种时势下应运而生。 |
净土警语 |
行策截流 |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自远祖崛起庐山。肇兴莲社。六时净行。遂成千古芳规。虽日功高易进。乃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那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与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祇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间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 |
劝修净土诗 |
省庵 |
实贤谫劣庸僧,褊卑陋器。本无大力,仰承前辈宗风。时有好怀,独结西方净愿。虽躬行不逮,原无实得于自心。而兼济未忘,乃有愚衷于此世。原夫净土一门,理极顿圆,事诚简易。在因强而得果疾,用力少而成功多。浅之则夫妇与知,深之则圣贤莫测。三根普被,万类均收。捞漉苦海之鱼,信为巨网。挽回末法之证,的是奇方。 |
西方发愿文 |
祩宏 |
一天一遍发愿文,坚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愿行 |
西方发愿文注 |
省庵 |
题目五字,有通有别。“西方发愿”是别名,“文”之一字是通名。就别名中,“西方”二字是所发,“愿”之一字为能发,“发”字具兼能所。又“西方”是所愿之处,“愿”是能发之心。言“西方”,则该依报、正报。言“发愿”,则摄自利、利他。依报则七宝庄严,圆融四土。正报则弥陀、圣众,一体三身。四土者:一常寂光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四凡圣同居土。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应有胜劣,胜则巍巍堂堂,劣则丈六八尺。 |
劝发菩提心文 |
省庵 |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唯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趣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 |
梦东禅师遗集 |
彻悟 |
清代释际醒撰。际醒,俗姓马,字彻悟,讷堂;别号梦东。丰润(今属河北省丰润县)人。际醒自幼通经史。皈依佛门后,遍历讲席闻法,博贯性相之学,尤精法华、三观、十乘之旨意。后专攻深研净土法门,成为禅门宗匠。际醒所撰的《梦东禅师遗集》一书,主要记载了他对净土法门研习所得,以及讲经论道,弘扬佛法的事迹等。该书对了解际醒佛学思想及生平事迹,以及净土信仰在清代的传播情况均有一定参考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清嘉庆庚子门人了亮等校刊本,以及 《贩书偶记》本。 |
彻悟禅师语录 |
彻悟 |
一卷。清代释际醒撰。彻悟,号梦东。生于1741年,卒于1810年。为清代弘扬净土宗代表人物之一。彻悟初从北京广通寺粹如参禅,后继主法席,为道俗所归仰。嘉庆五年 (1800),居京郊怀柔红螺山资福寺,倡导念佛,依从者众多,遂成为北方著名道场。际醒撰《彻悟禅师语录》一书,为语录体佛书。书中历载彻悟禅师依佛从法,学经询道,参师释疑,研习佛法之言录。是了解彻悟禅师法学思想的有价值资料。现见载版本有 《清史稿·艺文志补编》。 |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
印光 |
本书摘录了《印光法师文钞》中防止修行出现偏差的内容,让学人增加识别能力,不要被社会上种种邪说、神棍所误导,对当下的现实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节选《楞严经》中的五十种阴魔境作为参照标准,说明凡有执着皆是虚妄,告诫大家不要追求虚幻的东西,实在做好自己的本分才是最重要的。 |
印光法师嘉言录 |
印光 |
《嘉言录》是李圆净居士编述的,书分十篇三十八章,由《增广文钞》(《全集》第一册)中节录出来,分门别类,拣择安插而成为一册。其所选录的出处,某卷某页,都记载的很详细,可以依照《文钞》全文相互的对阅。《嘉言录》的特点在于截取《文钞》的精要,汇归一类,每一类别中,或有文义相近者时常出现,是提携阅读的人反覆再三的注意,望能速断疑惑生起信心。又以《文钞》繁广,初机或难以简别,故令光看《嘉言录》,以免望文生义,或退却学佛的意愿。也因此附录《文钞》选读篇目,附于《嘉言录》目录之后,希望未曾研究佛学的人,能依循著次第而入佛道。同样的,也有很多人一阅读《印光大师嘉言录》,即得到启发,愿意皈依佛教,敬信佛法。这是《嘉言录》摄化众生的不可思议处。 |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 |
佚名 |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即《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一品,咒内间诸华言 |
不空罥索陀罗尼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婆罗门李无谄译,一十六品,与《不空罥索心咒王经》同,末后心印品第十七,沙门慧日翻,续附,总有二十二印法。 |
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 |
佚名 |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 南谟阿唎耶 阿弭哆婆耶 怛他孽多耶 南谟阿唎耶 跋嚧吉帝 失筏啰耶 菩地萨埵耶 摩诃萨埵耶 摩诃迦嚧尼迦耶 怛跌他 唵阿慕伽 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 娑婆诃 |
不空罥索咒经 |
佚名 |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等译,即《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一品 |
不空罥索咒心经 |
佚名 |
唐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译,即《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一品 |
持世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玄奘译。佛在建磔迦林,妙月长者请问除贫愈病灭罪安危之法,佛为说陀罗尼。与雨宝陀罗尼经及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同本。 |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略称法华经观智仪轨、成就法华仪轨、法华观智轨、法华仪轨。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书属密教经典之秘密部,系说明法华经之供养法。初有归命法华经二十八品之赞偈,又列举成就此法者应具备之四缘,即亲近真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并叙述作坛法及入坛之行法、观法、迎请等供养。次为择地、净地、涂地、加持供物、澡浴等作坛法。后明示入坛行法、入真如法性观法,乃至诵真言、作涂香等五供养,入实相三摩地等,皆有详示。此中,由开始至五供养依准于胎藏界;从实相三摩地以下则依准金刚界。 |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 |
佚名 |
同名二部:一唐智严译,一卷。一唐不空译,一卷。冠佛说之二字。皆与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与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条同。 |
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佛在给孤独园,向阿难说。说为除病之真言。 |
慈氏菩萨略修瑜伽念诵法 |
佚名 |
二卷,唐善无畏译。 |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 |
佚名 |
梵名 Maha^-man!i-vipula-vima^na-vis/va-supratis!t!hita-guhya-parama-rahasya-kalpa-ra^ja-dha^ran!i。凡三卷。唐代不空译。略称宝楼阁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卷首列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轮二图、根本陀罗尼及引序品之文记其功德;卷上有序品、根本陀罗尼品、心及随心陀罗尼品;卷中有成就心陀罗尼品、成就随心陀罗尼品、诸仪轨陀罗尼品、建立曼荼罗品、画像品、护摩品;卷下有护摩品之余。全经旨在说明大么尼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之威德力、功德、成就法、修行仪轨、曼荼罗建立法、护摩法等。 |
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千手陀罗尼之念诵法。不出大悲章句,但云真言如文。 |
大乘方广曼殊室利菩萨华严本教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仪轨品 |
佚名 |
大乘方广曼殊室利菩萨华严本教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仪轨品。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金刚手菩萨,赞说忿怒王真言。 |
大乘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 |
佚名 |
全一卷。略称髻珠经。唐代菩提流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乃就菩萨修行悟入所得之三摩地来说明其修行次第,并分别叙述护念者、愿求者、听闻者等之功德,与毁谤此法门之果报。普思义菩萨请问,云何修行悟入此三摩地?佛为说往昔金刚髻珠王,化生悉陀太子,于法界摩尼山日光明王佛所,闻此法界缯髻与金刚如来心品三摩地已,经无量劫,常忆念之,未曾忘失。次明闻经之褔,次答外道苦行所招恶果,检校人错用僧物所招恶果,不敬师长所招恶果,十恶所招恶果,不从师受三摩耶法,自作法咒所招恶果,普思义以偈重宣其义。 |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佚名 |
梵名Aparimita^yur (-jn~a^na)-na^ma dha^ran!i^。全一卷。译者佚名。又作大乘无量寿经、无量寿宗要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无量智决定王如来之陀罗尼及其功德。本经与宋代法天所译之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一卷为同本异译。又本经另有梵、藏、于阗、回鹘文字土耳古语、蒙古、满州语等各种译本,其中,于阗本系史坦因于一九一○年发现于敦煌千佛洞,一九一二年刊布首部。一九一六年,德国学者瓦理瑟(M. Walleser)对本经进行梵藏汉三种译本之研究,并将全经译为德文刊行。 |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 |
佚名 |
凡十卷。唐代不空译。略称千臂千钵曼殊室利经、文殊大教王经、千钵经。本经述千臂千钵曼殊室利菩萨之秘密三摩地法。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计分无生、无动、平等、净土、解脱等五门九品(前九卷)。(一)根本清净无生门,系毗卢遮那如来所说,作阿字观,此门包括前二品。(二)圆成实相无动门,为阿■如来所说,作啰字观,包括第三、四品。(三)法界真如平等门,为宝生如来所说,作跛字观,包括第五、六品。(四)妙观理趣净土门,无量寿佛所说,作左字观,包括第七、八品。(五)金刚菩提解脱门,为不空成就如来所说,作曩字观,即第九品之说。第十卷则就六师外道等详述此法,令彼归依。又由经文所述文殊现千臂,每臂持一钵,每钵中现千释迦,其顶上戴五佛如来等记载,知此经系依密教思想及梵网经之卢舍那莲华台藏世界说转化而来。依序文载,本经系金刚智三藏于长安荐福寺译出,由慧超笔受。 |
青颈大悲心陀罗尼 |
佚名 |
具名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自在王菩萨广大圆满无碍自在青颈大悲心陀罗尼。一卷,唐不空译。 |
大法炬陀罗尼经 |
佚名 |
二十卷,隋阇那崛多译。善威光天子请问陀罗尼门。佛入大力庄严三昧,说过去之放光如来说此经事。一经五十二品,皆述昔时放光如来所说之法。 |
大方等陀罗尼经 |
佚名 |
凡四卷。北凉法众译。又作方等檀持陀罗尼经、檀持陀罗尼。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叙述佛应文殊师利之请问,说诸种陀罗尼功德。分初分、授记分、梦行分、护戒分、不思议莲华分等五部分,详明修忏行道、灭罪增寿、善恶梦应等种种事相。本经向以讲说菩萨之二十四重戒及阐明声闻之授记作佛而著称。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四十二字之字轮观。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具出经文及梵字四十二。 |
大方广曼殊室利童真菩萨华严本教赞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阿毗遮噜迦仪轨品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说忿怒王真言,成就有情,治罚难调伏者法。阎曼德迦忿怒王品第三十二。答寂静慧菩萨问,复说诸调伏法。 |
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 |
佚名 |
具名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一卷,唐宝思惟译,与义净译之一字咒王经同本,是一字文殊法之本经也。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
佚名 |
凡二十卷。北宋天息灾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叙述有关文殊师利之曼拏罗、图像等仪则,以及印相、护摩等作法。计分二十八品。本经乃自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五所录出者。宋藏遗珍所收之现存祥符录虽有缺损,然从同书卷二十二之总录,及大中祥符法宝录略出中来推论,则可知本经与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一卷及十号经一卷,系同于北宋雍熙三年(986)所译成。据诸仪轨禀承录卷六载,唐代宝思惟所译之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法、唐代义净所译之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相当于本经之成就最上法品,可视为本经之别生经。 |
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悉怛多钵怛罗,译言白伞盖。白伞盖佛顶尊之陀罗尼也。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
佚名 |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阿难示堕摩登伽难,佛放顶光说咒。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奖来归,启请大法。佛为先开圆解,次示圆行,次明圆位,乃至精研七趣,详辨阴魔,此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 |
大寒林圣难拏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罗睺罗于寒林中多为鬼恼。佛为说难拏陀罗尼。难拏者欢喜之义,言此陀罗尼有安乐欢喜之功德也。 |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佛,住安乐世界,为观自在菩萨初说三十八吉祥如来之名号,次说吉祥天女之一百八名。为十二契讽称之,分十二段之曲谱。故云。 |
大吉义神咒经 |
佚名 |
四卷,元魏昙曜译。先说归命烧香请三宝及天龙各各咒法,次明天阿修罗共战,帝释军败,请救于佛,佛为说大结界咒。次有一切天龙鬼神,次第助佛说咒,既说咒已,佛乃说持咒所办之法。 |
大金刚妙高山楼阁陀罗尼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纯咒无文。 |
大金色孔雀王咒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大孔雀王神咒经、大金色孔雀咒经、孔雀王咒经。东晋帛尸黎蜜多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为原始密教经典。内容包括︰金色孔雀王、大孔雀王心咒、弥勒菩萨、梵天、天帝释、大鬼神、咒等。帛尸黎率先将本经传入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其后有姚秦鸠摩罗什译之孔雀王咒经一卷、唐代不空译之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唐代义净译之佛说大孔雀咒王经三卷等。本经收于高丽大藏经者,译者佚名;收于元、明本者,译者之名题为‘东晋西域沙门帛尸黎蜜多罗’。 |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
佚名 |
一卷,不空译。说本经字句一一理趣表法之义门。常略称曰理趣释。 |
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 |
佚名 |
一卷,不空译,金刚萨埵修法之仪轨也。为令菩萨不受勤苦,安乐相应,以妙方便,速疾成就,故说。 |
大轮金刚修行悉地成就及供养法 |
佚名 |
一卷,失译。 |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 |
佚名 |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简称大妙经,唐 达磨栖那译 |
大毗卢舍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 |
佚名 |
大毗卢舍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 |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
佚名 |
大日经之具题。经文六卷,供养次第一卷,共七卷,唐善无畏译。真言三部经之一。胎藏界密部之本经也。见大日经条。谓大日如来自成佛以不思议之加持力说内证法之经典也。离神力之加持。不能说。不能听。就此真言一宗有自证说法,加持说法之大论,遂分古义新义之两派。见法身条。玆将本经各家之著述列之如下。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二十卷(唐一行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十四卷(唐一行述记),大毗虑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十卷(辽觉苑撰),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唐不可思议撰)。 |
大般泥洹经 |
佚名 |
梵名Maha^ -parinirva^n!a 。凡六卷。东晋法显译。又称六卷泥洹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解说如来常住、悉有法性等义,共分十八品。本经相当于北凉昙无谶所译大般涅槃经之前十卷五品,译文较昙无谶稍略。本经有多种同本异译本,出三藏记集卷二之新集异出经录共举出大般涅槃经等八部,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则举出泥洹经等七部。或谓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之泥洹经与长阿含游行经亦为本经之同本异译。此外,南本涅槃经即根据北本涅槃经与本经再治而成者。 |
大般涅槃经(南本涅槃经) |
佚名 |
本经以阿含、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所受般若经之影响不小。本经系于北凉玄始十年(421),依河西王沮渠蒙逊之请,于姑臧译出。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与西藏译本之经末所记载,本经之梵本原有二万五千偈。西藏译本共有两种译本,两本皆题为大般涅槃经(藏Yon%s-su mya-n%an-las-h!dus-pa chen-poh!i mdo ),一本译自梵本,相当于本经之初分五品,另一本则转译自汉译本,相当于本经及‘大般涅槃经后分’。又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照法显所译之六卷泥洹经,增加品数,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古来称之为南本涅槃经;对此,昙无谶译本则称为北本涅槃经。此外,一八七一年,英国学者比尔(S. Beal)曾将本经之卷十二、卷三十九译为英文出版。 |
当来变经 |
佚名 |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说当来坏法事,增一至五,并示修持要法。 |
方等般泥洹经 |
佚名 |
二卷,西晋竺法护译。译大乘大般涅槃经之前六品而止。 |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
佚名 |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佛三月后,当入涅盘。千世界主那罗延菩萨请问护菩萨法,佛为说三昧名。时有净威力士怀慢而来,佛以父母生力示之,发菩提心。那罗延重请三昧之义,佛以发无上心答之。次明修此三昧应成布施、持戒、多闻,三种庄严。次明成就种种四法,能证无生。次为力士授菩提记,及诸大菩萨,各说菩萨所行法门。(此一切菩萨所宜急急受持,令三宝种,永不断绝。) |
迦叶赴佛般涅槃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记迦叶赴佛涅槃处。悲哀说偈。 |
莲华面经 |
佚名 |
凡二卷。隋代那连提耶舍(490~589)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述佛陀预言于其入灭后,佛教僧徒将堕落,佛法转移入罽宾国,并于该国兴盛;后破佛王出现,毁破佛钵等种种佛教兴衰之情形。经名‘莲华面’,系取自破佛王之前生名为莲华面(富兰那教徒)。又我国末法思想系形成于南北朝至隋代之间,而本经译于隋代开皇四年(585),与那连提耶舍之另一译经‘大集月藏经’,对于当时人心皆有莫大影响。 |
摩诃摩耶经 |
佚名 |
凡二卷。北齐昙景译。又称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佛临般涅槃母子相见经。略称摩耶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前半部记述佛陀升忉利天,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说法,令得初果。后半部记述佛陀游化诸国,后于拘尸那揭罗之娑罗双树间入涅槃,摩诃摩耶由天上降下,悲号恸绝,时佛陀开金棺与之诀别;经末记述佛悬记关于法住法灭之情形。 |
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 |
佚名 |
七卷,姚秦竺佛念译。一名处胎经。记二月八日夜半,佛卧于金棺以神通力示现处于母胎之宫殿,集十方之菩萨,说种种大乘之法。说已,付嘱此经于弥勒菩萨,身复本形在于金棺,寂然无声。后记分舍利起塔供养,大迦叶集八亿四千圣众,结集八藏。 |
四童子三昧经 |
佚名 |
凡三卷。隋代阇那崛多译。又作四童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方等般泥洹经前六品之别译。内容叙述佛在俱尸那国力士居地娑罗双树间将涅槃之际,阿难、阿尼娄陀与四童子等四方一切有情皆齐集佛所,佛即为诸有情说涅槃道,成就有情之善根。 |
中阴经 |
佚名 |
二卷,姚秦竺佛念译。佛入中阴放大光明,集一切中阴之众生,说大乘之法,其中,初品佛与弥勒菩萨论中阴之法。 |
八识规矩补注 |
佚名 |
凡二卷。明代普泰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文略义深,堪称唯识学之精髓。世亲菩萨摄取瑜伽百卷之要,精粹成三十颂,开后学易入之道。后经护法等十师广释,却演为繁琐难解,故玄奘入竺归国后,糅百本之论为成唯识论十卷,至此始见唯识学之大成。师复撮择精粹,撰颂八识规矩一卷四章、十二颂、四十八句。以其文略义深,后世遂出现多种注解释文,然以此书较为简明直截。本注内容以心意识之问题为主,一部十二偈颂,前三颂明前五识之心王、心所相应生起,次三颂明第六识之三性、三量及相应心所,次三颂明第七识,最后三颂明第八识。 |
宝藏论 |
僧肇 |
全一卷。后秦僧肇(374~414)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阐说法性真如之体用等,分为广照空有品、离微体净品、本际虚玄品等三品。论中所说常为唐末洞山良价、云门文偃之语录及宋代延寿之宗镜录等所引用,足证其受禅家之倚重。然此论异于僧肇撰之肇论中诸论,且未著录于刘宋陆澄‘法论目录’(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收)、梁高僧传卷六僧肇传、隋书及唐书之经籍志等。又本书行文与肇论及僧肇所撰诸经论序之语句颇不相似,反多禅家用语,故疑系唐代禅家伪托之作。 |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
妙叶 |
佛教著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妙叶集。二卷。是开示“三昧念佛”法门之作。谓“念佛三昧”是一切法门中“最上三昧”,故称“宝王”。上卷分九篇,下卷分十一篇,并附“真妄心胜劣图说”、“破妄念佛说”二文。收录于明《嘉兴藏·续藏》,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禅关策进 |
祩宏 |
全一卷。明代云栖袾宏(1532~1615)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前集收录诸祖法语节要三十九章、诸祖苦功节略二十四章,后集收录诸经引证节略。诸祖法语节要收录黄檗希运、玄沙师备、鹅湖大义、永明延寿等三十九位祖师之示众、普说。诸祖苦功节略系叙述祖师苦行与开悟之经过,内容包括悬崖坐树、引锥自刺、誓不展被、无时异缘、口体俱忘、以头触柱等要目。诸经引证节略则引用经典中有关修行者精进努力之事项。本书流行甚广,为修禅者必读之精进总集。除收于大正藏外,另亦收于云栖法汇第十四册。 |
禅林宝训 |
净善 |
凡四卷。南宋净善重编。又称禅门宝训、禅门宝训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收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惠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诸禅师之遗语教训,凡三百篇,各篇终皆记其出典。本书始为妙喜普觉、竹庵士圭二禅师于江西云门寺所辑录,经年散逸,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净善得之于老僧祖安,因惜其年深蠹损,首尾不备,乃寻之语录传记,加以重集,即现行之禅林宝训。本书之注释书有张文嘉校定之禅林宝训合注四卷、行盛着之禅林宝训拈颂一卷,智祥之禅林宝训笔说三卷等。此书古来即盛行于禅林,每被列为初学沙弥之入门书。 |
禅源诸诠集都序 |
圭峰宗密 |
凡二卷或四卷。唐代宗密(780~841)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初宗密著有禅源诸诠集一书,收录禅宗诸家之言句偈颂,别称禅那理行诸诠集,凡百卷,后遇会昌法难(845)与唐末五代之乱而佚失,今仅残存都序,即是本书。宗密同属禅宗(荷泽禅)与华严宗,故主张教禅一致,本书即为提倡此一主张之代表作,为佛教思想史上之要典。本书将一切众生之根源称为本觉真性、佛性、心地,以此为主题而展开之理论,即是教义;依之修证开悟,便是禅;此即禅之本源,故称禅源。著者又多处征引大乘起信论之心真如、心生灭等,而将禅之实践分成五种,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于教禅一致之主张中,作者将教、禅各分为三种,互相发明融合,示其一致。教三种为:(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禅三宗为:(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 |
禅宗决疑集 |
智彻 |
全一卷。元代断云智彻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系四川夔府智彻(临济宗云峰妙高之法嗣)以自身之体验讲说学道者用心之功夫,并阐明实践修道之方法,以究佛道玄旨,开显本来面目。全篇分为源湛流清门、离尘精进门、却步复升门、退堕策励门、懈怠勉勤门、执碍决疑门、失正究竟门、彻底穷渊门、指本还真门、顺息免患门、上根利器门、禅林静虑门、幽居正派门、祇园圣众门、觉悟玄宗门、归源实际门、体用双修阴翊王化、双林遗戒众等遵依、忏悔法门菩提行愿、忆昔出尘承兄警诫、复惩懈惰止境息迷等二十一门。文中多论及赵州从谂之事。及后,袾宏之禅关策进及济能之角虎集卷下每多引用智彻之语要。据云,除本书之外,净土晨钟卷二中之净土据要亦为智彻之作。本书曾编入明北藏续入藏诸集,此外另有清康熙六年(1667)、康熙三十九年、日本延宝八年(1680)、民国九年(1920)等刊本。 |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
遵式 |
全一卷。宋代遵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系依消灾吉祥经而记述炽盛光佛顶法之坛场及念诵法。第一设坛场供养。第二示方法。第三拣众清净。第四诵咒法。第五三业供养礼请陈意自为七﹕一供养、二奉请、三赞叹、四作法持咒、五礼拜、六忏悔、七行道旋繞。第六释疑。第七诫劝檀越。 |
慈悲道场忏法 |
佚名 |
梁志公宝唱等集。归依三宝第一。断疑第二。忏悔第三。发菩提心第四。发愿第五。发回向心第六。显果报第七。出地狱第八。解怨释结第九。自庆第十。警缘三宝第十一。忏主谢大众第十二。总发大愿第十三。奉为天道礼佛第十四。奉为诸仙礼佛第十五。奉为梵王等礼佛第十六。奉为阿修罗道一切善神礼佛第十七。奉为龙王礼佛第十八。奉为魔王礼佛第十九。奉为国王人道礼佛第二十。奉为诸王王子礼佛第二十一。奉为父母礼佛第二十二。奉为过去父母礼佛第二十三。奉为师长礼佛第二十四。为十方比丘比丘尼礼佛第二十五。为十方过去比丘比丘尼礼佛第二十六。为阿鼻地狱礼佛第二十七。为灰河铁丸等地狱礼佛第二十八。为饮铜炭坑等地狱礼佛第二十九。为刀兵铜釜等地狱礼佛第三十。为火城刀山等地狱礼佛第三十一。为饿鬼道礼佛第三十二。为畜生道礼佛第三十三。为六道发愿第三十四。警念无常第三十五。为执劳运力礼佛第三十六。发回向第三十七。菩萨回向法第三十八。发愿第三十九,凡八段。嘱累第四十。 |
慈悲水忏法 |
知玄 |
凡三卷。唐代知玄(一作智玄)述作。系依据宗密之圆觉经修证仪著录而成之忏法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唐懿宗时,悟达国师知玄膝上患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虽遍召名医而无效。后蒙迦诺迦尊者之助,殷重忏悔并以三昧水洗疮,疮乃愈。师为启后人忏悔之门,遂作本书。本书形式亦如其他忏法书,首先对诸佛菩萨归命,其次举忏悔文,对一切烦恼障、业障、四生六道之一切报障等忏悔终了,最后有发愿回向文。众生若依此忏法至诚忏罪,则可消释宿世冤业。此即后世盛传之‘水忏’。 |
大乘法苑义林章 |
窥基 |
凡七卷。略称法苑义林章、义林章、法苑,别称七卷章。唐代窥基着。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书中对于唯识教义之组织及基本内容,如判教、唯识义理、修行理论、果位等,均详加阐释,系古来唯识研究者之珍贵典籍。内容分为二十九章,第一卷有总料简、五心、唯识义林、诸乘义林等四章。其中之总料简章为本书最精要之部分,系著者基于唯识之立场以简择佛陀一代以降之教说,略分五段:(一)教益有殊门,举出小乘异部与诸大乘教各别之利益。(二)时利差别门,先叙我国历来各家之判教,次述唯识宗三时教之说。(三)诠宗各异门,初举古来各宗立宗之不同,后诠法相之‘非有非空中道宗’之要义。(四)体性不同门,先示外道、小乘、大乘等之教体不同,复揭示唯识宗‘四重出体’之说。(五)得名悬隔门,为六合释之概说。第二卷有诸藏、十二分、断障、二谛等四章。第三卷有大种造色、五根、表无表等三章。第四卷有归敬、四食、六十二见、八解脱、二执等五章。第五卷有二十七贤圣、三科、极微、胜定果色、十因、五果、法处色等七章。第六卷有三宝、破魔罗、三慧、三轮等四章。第七卷有三身义林、佛土等二章。七卷本为现今所流行者,相传另有八卷三十三章之异本,系在原有二十九章外,另加得非得、诸空、十二观、三根等四章。本书之注释书较重要者有:义林章决择记(智周)、义林章补阙(慧沼)、义林章狮子吼章(基辨)、义林章纂注(普寂)等。 |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 |
陈那 |
宋北印土沙门施謢译。三宝尊菩萨造,释大域龙树菩萨所造颂。 |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 |
佚名 |
三宝尊菩萨造 大域龙菩萨造本论 宋 施护等译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
佚名 |
梵名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opades/a 。凡三卷。有二部:一为,无着菩萨造,隋达磨崛多译。一为,天亲菩萨造,元魏菩提流支译。皆为解释本经之弥勒菩萨偈颂者。天亲菩萨造,北魏菩提流支译。又作金刚般若经论、金刚般若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本书为无著所造之金刚般若经论颂之注释书,与唐代义净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系同本异译。然无着别造有隋代达磨笈多所译之金刚般若论(又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二卷或三卷),故本书所注释之金刚般若经论颂传为无著所造,恐系二者混淆之误传。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 |
佚名 |
二卷,功德施菩萨造,唐地婆诃罗译。直释经文。论名者取本经所诠之义理也。 |
金刚般若论 |
佚名 |
佛教论典。古印度无著造,隋达摩笈多译。二卷。本论首先以“种性不断”、“发起行相”、“行所住处”、“对”、“不失”、“地”、“立名”等七个方面对《金刚经》进行总体论述。然后逐段引述经文,加以解释,释文较为简练。本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但《高丽藏》、《金藏》等中原系藏经所收为二卷本。《崇宁藏》、《毗卢藏》、《碛砂藏》等南方系藏经所收为三卷本。前者逐段引用《金刚经》时只抄首尾经文,后者则抄录全文,故两者在形式上差距较大。敦煌遗书亦有收藏,与《高丽藏》形态一致,为研究藏经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
金刚仙论 |
世亲 |
凡十卷。北魏菩提流(留)支译。又称金刚仙记、仙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本书系注解天亲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关于本书之作者,据本书卷末载(大二五·八七四下):‘弥勒世尊但作长行释,论主天亲既从无障碍比丘边学得,复寻此经论之意,更作偈论,广兴疑问,以释此经,凡有八十偈。及作长行论释,复以此论转教金刚仙论师等。此金刚仙转教无尽意,无尽意复转教圣济,圣济转教菩提留支,迭相传授,以至于今,始(疑作殆)二百年许,未曾断绝故。’知金刚般若经之义释,自弥勒以来,经无著(无障碍)、天亲、金刚仙、无尽意、圣济、菩提流支等次第转教,其中,金刚仙、无尽意、圣济等之事迹虽不详,惟既题寪金刚仙论,即可视同金刚仙所造。然此书处处引用我国译经家之说,显然非梵本之翻译。或谓系菩提流支所作,如吉藏之金刚般若经义疏卷一、圆测之仁王经疏卷上末、开元释教录卷十二等均以本书为菩提流支所造。然窥基之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则谓本论中所述定性二乘回心之义、真识缘起之说均非天亲门下所好,而认为金刚仙乃我国南方吴人。 |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
佚名 |
九卷,元魏菩提流支译。释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即释大宝积经第四十一会,法义甚详。(先经次论) |
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 |
佚名 |
元魏中天竺沙门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译,与《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同 |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 |
佚名 |
梵名Saddharma -pun!d!ari^ka-s/a^stra, Saddharma -pun!d!ari^ka-upades/a ,凡二卷。印度大乘佛教论师世亲着,后魏菩提流支、昙林等合译。本书为法华经之注释书。又作妙法莲华经论、法华经论、法华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书依据引之法华经梵本与鸠摩罗什译本不符,而类似现存之尼泊尔梵本。别译有元魏勒那摩提、僧朗等之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一卷,其译语虽与本论相同,然缺归敬颂,并有字句之差异及详略等不同。现今发现之敦煌出土本中,有类似高丽藏本勒那摩提译之论本。注疏有隋代吉藏之疏三卷、唐代义寂、义一合著之述记二卷等。 |
禅宗公案大全 |
佚名 |
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所谓案牍即指文书而言。官府之文书成例及讼狱论定者谓之案或公案。禅宗公案是禅宗的血脉,是记录中国禅宗的主要文献,也是禅宗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近些年的所谓佛教文化热,很大程度上是禅文化热。为了使大家初步了解禅的知识,本书编者选出二百则公案,加以简单解说,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禅文化,走近禅文化。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
佚名 |
无着菩萨造颂。世亲菩萨造释。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与《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同本,而不列经文,后附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即义净作。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 |
佚名 |
无着菩萨造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七十七偈 |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 |
佚名 |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天亲菩萨造,兼释诸行无常偈。 |
涅槃论 |
佚名 |
大般涅槃经论之略名。一卷,婆薮盘豆菩萨造,元魏达磨菩提译。译经中迦叶菩萨所问之偈。 |
三法度论 |
佚名 |
梵名Tri -dharmika-s/a^stra 。凡三卷。东晋僧伽提婆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又作三法度经论。本书系依四阿含经,说德(施、戒、修三真度)、恶(恶行、爱、无明三真度)、依(阴、界、入三真度)等三法九真度,并阐释解脱之道。真度,为梵语khan!d!a 之音译,又作犍度。四阿鋡暮抄解二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为本书之同本异译。 |
三具足经忧波提舍 |
佚名 |
天亲菩萨造 元魏乌苌国沙门毗目智仙等译,佛住毗舍离大林精舍,告无垢威德大力士言:菩萨有三具足。一者施具足。二者戒具足。三者闻具足。翻译记云:天亲菩萨,慈心开示,唯显经义,弗释章句,是故名为优波提舍。 |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 |
佚名 |
胜德赤衣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 |
佚名 |
四卷,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有论无经,文来未尽。 |
十地经论 |
佚名 |
凡十二卷。印度世亲着,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略称十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系注释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之作。内容系解说菩萨修行之阶位,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寄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之相状;后三地则说一乘教法。此书为六朝时代地论学派所依据之重要典籍,至隋代净影寺慧远作十地义记十四卷(现仅存八卷)集其大成。 |
十住毗婆沙论 |
佚名 |
梵名Das/abhu^mika -vibha^s!a^-s/a^stra 。凡十七卷。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略称十住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论系要约华严经十地品(十地经)经文之大意所作之诠释。汉译本中,罗什将十地称为十住;十地即是指大乘菩萨修道之十个阶位而言。然龙树并非完整注释十地经,仅注释初地(欢喜地)与第二地(离垢地)之一半,此或为原典不备,或翻译未完成所致。本书序品先叙菩萨、十地之意义及区别三乘。本文计分三十五章(品),自第一章至二十七章略行品为初地之注释,第二十八章以下始论第二地。初地部份首先说明欢喜地之内容,再说明菩萨之理想(愿)、实践(行)、果报(果)。至第二地力陈十方便心之重要性,并详说大乘菩萨之十善业道。本书第三十五品第九篇之易行品为净土门之重要典籍。 |
四阿鋡暮抄解 |
佚名 |
婆素跋陀阿罗汉造,苻秦鸠摩罗佛提等译,二卷。说功德法依法恶法之三法者。与三法度论同本。 |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 |
佚名 |
二卷,一名伽耶山顶经论,天亲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有经有论 |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 |
佚名 |
婆薮盘豆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天亲菩萨,明修五念门,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 |
遗教经论 |
佚名 |
全一卷。印度天亲菩萨造,南朝陈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此论乃释论‘遗教经’之书。分七科释之,以阐述菩萨所修之教法。依此论释,遗教经乃属大乘部。注疏有遗教经论记三卷(观复)、遗教经论住法记一卷(元照)等。 |
转法轮经忧波提舍 |
佚名 |
天亲菩萨造 元魏乌苌国沙门毗目智仙等译 佛住耆阇崛山,告智员大海乐说辩才菩萨言:有二种住持,如来转法轮。一者众生住持。二者法住持。遂设十四难,然后一一解释。 |
阿弥陀经疏 |
窥基 |
全一卷。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计分七门:(一)明示弥陀佛身通于报化二身,登地菩萨见佛之受用身,地前菩萨及凡夫唯见应化身。(二)就佛土说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等四种。(三)论不退转义。(四)叙偏赞之心,引用随愿往生经之说,谓若十方皆有净土,众生之心则便慢缓;若唯显示一处,心即殷重,故独赞西方。(五)略述体性,净土以佛及菩萨之唯识智为体。(六)叙述部类多少,宗趣所明。(七)判释本经文义。 |
阿弥陀经通赞疏 |
窥基 |
佛典注疏。唐窥基撰。三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的注释书。序文分六门总述经文大意:一曰总述源由、二曰别明宗旨、三曰彰经体用、四曰翻译时人、五曰论于顿渐、六曰正释经文。在“正释经文”中,先解题目,次释经文。经文分序、正宗、流通三分。每一段先列经文原文称“经云”,次为疏文称“赞曰”。据辽大安五年(1089)日僧韶显所撰题记,知此疏在北宋时已有刻本,估计为《开宝藏》本,《金藏》据之覆刻。此刻本传入日本后不久即有重刻本,但国内因南宋及元、明、清诸藏未及收载而失传。今见载于《金藏》及日本《卐字续藏》、《大正藏》。 |
阿弥陀经义记 |
智顗 |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此义记是为解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而作。智大师所着法华等疏论集禅法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九卷,唯此义记最简略,总共有二千余言。开卷虽列五重玄义,但数语浮云而过。所释净土十疑论,释不退义,也是列无申述,与大师往作,风格大有悬殊之别。故后世多疑是他人附托之文。此义记参考价值不大。现常见版本是北京刻本经处本。 |
阿弥陀经义述 |
慧净 |
佛典注疏。唐慧净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将经文分作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把正宗分分成安乐净土的因果与阿弥陀佛的法身因果,进而又分十科疏释,即:(1)安乐之依报;(2)弥陀之正果;(3)发愿往生;(4)往生之行;(5)诸佛之现相;(6)释相之所由;(7)三时之愿因;(8)三生之行果;(9)此佛之赞彼;(10)彼佛之赞此。此书在《东域传灯目录》及《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中有著录,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
法藏 |
全一卷。略称般若心经略疏。唐代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为般若心经之注疏。书中分教兴、藏摄、宗趣、释题等四门。卷首并附自序。本书之注疏本有题正记三卷(仲希)、连珠记二卷(师会)、探要钞二卷‘普寂)等。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
窥基 |
凡二卷。略称心经幽赞。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乃般若心经最早之注疏,全书系依法相唯识之义旨而随文解释心经之内容。初引解深密经之三时教判,与辩中边论辩相品之颂以赞中道之义,次则释经题,并拈出五种般若与七最胜之义。其后则为经文之义解。本书之注疏本有崆峒记三卷(守千)、解节记六卷(护命)等。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
宗泐 |
佛典注疏。明宗泐、如玘奉敕撰。是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注释书。书前有《御制心经序》一篇。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为一引文,略述《心经》传译的情况和《心经》大意;后一部分为经文注释,依经文顺序逐句注释。见载于明《永乐北藏》、《嘉兴藏》及清《龙藏》。 |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 |
师会 |
佛典注疏。宋乾道元年(1165)师会述。二卷。是法藏撰《般若心经略疏》的注释书。全书不分目次,依法藏略疏的顺序对心经经义进行广释。书中大量引用法藏疏文并加以发挥。见载于明版诸藏。《般若心经释义》 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 |
本愿药师经古迹 |
太贤 |
佛典注疏。唐新罗僧太贤撰。二卷。是唐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的注释书。分三部分:一释经题、二明教摄、三释经文。“教摄”中判本经属“第三教摄”。“释经文”分为三:一说经因起分、二对问广说分、三闻名喜行分。疏文先举经文,下接释文称“述曰”。此书不见于中国历代大藏经。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大般涅槃经集解 |
宝亮 |
七十一卷。梁代释宝亮等集。宝亮,俗姓徐,居东莱掖县,为释道明弟子。21岁至建业(今南京)居灵昧寺,讲大涅槃经84遍。天监八年(509)五月八日,梁武帝敕撰涅槃经义疏十余万言,至九月二十日止。梁武帝亲自作序文。根据文献记载和有关考证,《大般涅槃经集解》七十一卷,决非宝亮所集。《高僧传·法朗传》载:天监七年(508)敕建元僧朗注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宝唱敕兼赞其功,纶综终始,得成部帙。大唐内典录载:大般涅槃注经七十二卷,天监初年建元寺沙门释法朗注。日本传灯目录载,大般涅槃经集解七十二卷,梁扬部沙门释僧朗奉敕注,此解正是法朗所集。以目录昔别为一卷,共有七十二卷。因宝亮疏序,为梁武帝御撰,故有释宝亮集之名。此集解全书约四十余万言,皆仅就文敷义,虽多有发挥之辞,殊鲜引证之文较之,所创当及其半。此集因六朝以来存世经注较少,它却使大般涅槃经注解得以保存下来,这是值得肯定的。对研究和了解南北朝的佛教及社会,均有一定参考价值。此集不足之处是,因梁武帝崇大论,故于齐世毗昙师说,如僧柔等之作,均未选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
大般涅槃经疏 |
灌顶 |
凡三十三卷。隋代灌顶撰。又作南本涅槃经疏、涅槃经疏。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以天台教旨解释南本涅槃经,并随处以南本涅槃经与方等般泥洹经、大般泥洹经、北本涅槃经等经辨其异同。灌顶于大业十年(614)至十五年间撰著之,原书仅有释文十二卷、玄义一卷,书中唯以科句节断经文。其后荆溪湛然再治之,于诸文之下,冠上‘私谓’或‘私云’之语,以彰显其义。荆溪再治本共有十五卷。南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师正以原疏之科句分别标示于经中,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开版。至明朝万历年中,圆澄更将经文与注疏汇编成会疏三十六卷,并制条个三卷,然后人对其所作会疏颇有‘擅自笔削,混淆泾渭’之贬。日本守笃本纯重行取十五卷疏会入经文,校合诸本,附上注解,共成三十六卷刊行之。此外,本书另有十八卷、二十卷、三十三卷等诸种版本。本书之注疏有私记十二卷(行满)、私记九卷(道暹)、治定疏科十卷(智圆)、三德指归二十卷(智圆)等。 |
大般涅槃经玄义 |
灌顶 |
凡二卷。略称涅槃经玄义。灌顶(561~632)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乃涅槃经最重要之解说书。卷首为序论,将涅槃分为别释与通释两类解释之,而以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说明涅槃经;又将涅槃经分为释名、释体、释宗、释用、释教等五科段。此种‘名、体、宗、用、教’之分科法,本为智顗独特之见解,灌顶即继承其师,以之为本而立论。其后,智圆亦根据天台宗之立场解释涅槃经,而有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四卷之作,是为本书之注疏。 |
大般涅槃经义记 |
净影慧远 |
二十卷。隋代释慧远撰。《大般涅槃经义记》是今世所存三本注解《涅槃》本之一,较之法朗集解(即指署名为宝亮集解)本经论未大备,法数或不周;灌顶疏本疏专依台教,重在观心。理观虽详,教义或略来说,可谓是文丰义富,集大成之作。就是在他本人所注经论中,《十地经论义记》和《大般涅槃经义记》,也称得上是一家精要之作,其他各疏不过但申己义而已。在释名中,以灭训涅槃,谓有事灭,德灭,应灭,理灭四义,理灭为本。训般为息,标明三意。即一息生死有为之用,趣入无为;二息修契宝,三息化归真;以为涅槃。称南本为多品经,称北本为少品经。在此经第二佛答纯陀请住偈中,列举三本不同,释五十七烦恼,……为法朗集解,灌顶之作所未及。释经十三中二谛义,立四宗,即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显实宗。释三归章明一体三归。释高贵德王品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及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二种四门义,详辨得体。皆为入佛教海之津梁也。是一部有价值的关于研习涅槃经的参考书,在佛教弘化史上有一定影响。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 |
窥基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唐 窥基撰 |
注大乘入楞伽经 |
佚名 |
佛典注疏。唐宝臣撰。十卷。是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的注释书。据作者自序称,此书集前此诸译本之注疏解本经。注文先释经题,次释经文。释文将十八品科为三分:初品“罗婆那王劝请品”为序分;问答品至偈颂品凡十七品为正宗分;经文最后一颂为流通分。疏文从“如是我闻”起,随文释义,注文广引经论。此书见载于宋《毗卢藏》、《圆觉藏》及日本《卐字续藏》和《大正藏》。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
澄观 |
凡六十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经疏、新华严经疏、清凉疏、华严大疏、大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疏叙述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系针对当时华严宗僧多违背祖师法藏之教说,故作此书复兴祖师本旨。全书分十门,即:(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其中‘藏教所摄门’,载述菩提流支、鸠摩罗什、昙牟谶、慧远、印法师、刘虬、岌法师、真谛、慧观、惠光、吉藏、法云、智顗、元晓、慧苑等之判教理论,并阐释华严宗之小、始、终、顿、圆等五教判教学说,主张华严经属于圆教。其‘义理分齐门’,则广立门目,论理事无碍等教理。有关本书之撰著年代,依宋高僧传卷五澄观传载,始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成于贞元三年(787)。另据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十八载,则谓建中四年(783)起稿,历时四年乃成。本书之注疏有澄观自着之随疏演义钞九十卷、疏演义钞三十卷,及净源之疏注一二○卷、贤昱之略注经百卷等。 |
华严经搜玄记 |
智俨 |
凡五卷,或十卷。唐代智俨撰。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略称华严经略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记述六十华严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全书分立五门,以分别华严一经之文义,即:(一)叹圣临机,德量由致。(二)明藏摄之分齐。(三)辨教下所诠之宗趣及能诠之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前四门为搜玄记中之玄谈,第五门由净眼品至入法界品等三十四品,就每一品分品名、来意、宗趣、释文等四科谈其玄旨。法藏所著之华严经探玄记等即以本书为依据,特以本书十玄门之说发挥华严一经之深旨,为法藏等所依用。在大正藏所载之版本,系以高丽高宗三十二年(1245)刊行之海印寺本为底本。大日本续藏经所收者则依据日本所传之古写本。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
澄观 |
凡九十卷。唐代澄观撰。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略称随疏演义钞、华严大疏钞、演义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六册。澄观曾撰有八十华严之注释书,即华严经疏六十卷(又称大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该书与法藏之探玄记同被称为华严经注释之双璧。其后,再将华严经疏详为解说,敷衍而成本书。本书前九卷系著者之华严思想纲要,即本书之‘玄谈’部分,素来备受重视。华严经疏演义钞三十卷,即由本书之玄谈部分别出而成。全书分为四部分:(一)总序名意,释大疏之自序。(二)归敬请加,释大疏之归敬序。(三)开章释文,广逐疏之本文,次第释之。(四)谦赞回向,略解末尾之流通偈。先详释教起因缘、藏经所摄、义理分齐、教所被机、教体浅深、宗趣通局、部类品会、传译感通、总释经题等九科玄谈,后则依经文而作注解。 |
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 |
湛然 |
简称《华严经骨目》、《骨目》。佛教著述。唐湛然撰。二卷。讲解“八十华严”各品的主要内容。不分门类,按各品顺序逐一解说,“略摄纲要,用拟观本”。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 |
李通玄 |
简称《华严经大意》。佛教著述。唐李通玄造。一卷。介绍“八十华严”各卷的主要内容或大意。文字极为简略,每卷只用约二十字左右。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
圭峰宗密 |
佛典注疏。唐宗密撰。四卷。是唐佛陀多罗译《圆觉经》的注释书。据书首裴休序,宗密疏解《圆觉经》“凡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证义十八卷,并行于世”。此书即是“略疏两卷”,因每卷又分为二,故实为四卷。疏分十门分别:一别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权实对辨、四分齐幽深、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趣通别、八修证阶差、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在正释经文中又科为序、正说、流通三分。正宗分的十一问答又分为二,即初一问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后十问答“令依解修行随根证人”。疏后还附录《圭峰定慧禅师遥禀清凉国师书》一文。此书见载于宋《毗卢藏》、明《永乐南藏》、清《龙藏》等。《永乐南藏》作《大方广圆觉经略疏注》,《龙藏》作《圆觉经略疏》。 |
大华严经略策 |
澄观 |
简称《华严略策》。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分四十二条概述“八十华严”的经名、流传和翻译情况,及各会、处、品的主要内容,并阐述华严宗的主要教义。每条均以四字为题,其下以问答形式展开。此书被认为是澄观《华严经疏》的节要之作。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大慧度经宗要 |
元晓 |
将说此经六门分别。初述大意。次显经宗。三释题名。四明缘起五者判教。六者消文。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
一行 |
简称《大日经疏》、《大疏》等。佛典注疏。唐一行撰。二十卷。是汉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的注释书。有再治本,题为《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略称《大日经义释》、《义释》,十四卷。两本内容大同小异。今本末附三句五转问答一段,《义释》本或标题《大日经钞记》。文前《义释》本并有温古《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序》一卷。释文是在善无畏解说的基础上,征诸显密经论,加以融会贯通而成。凡强调师说之处,标明“阿阇梨言”;属自己独立解释,则标明“今谓”、“私谓”。卷六并列阿阇梨所传曼荼罗图位,后世称“经疏曼荼罗”。疏中广采经论,旁征博引,凡引据经论仪轨七十余种一百八十余次,包括大小乘三藏及密轨外典,其中引据较多是《智度》、《中论》、《般若》及唯识经论和《瞿醯》、《苏悉地》等密典。疏中对经文教义多所发挥,由此建立密宗理论体系。疏文认为,“真言门住心品”统论全经大意,经的主题即是阐明如实观察、证知自心实相,而心实相即是诸法实相,即是菩提。又认为如实证知心实相,即遍知一切心相均从缘起,极无自性,亦即悬悟自心本不生际,即空即假即中。疏文还认为,此经全部内容包含在“三句”义中,而“三句”义中又悉摄一切佛法,故疏判此经即是“如来遍演之一切乘自心成佛之教”。疏对第二品及其后诸品的密法修行,也以浅略、深秘两释的方法作了理论化的解释,使密教仪轨更具佛教理论色彩。 |
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 |
佚名 |
全一卷。金刚智译。略称要略念诵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内容记述大日经之供养法,系大日经卷七之同本异译。 |
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略称大日经略念诵法、五支念诵要行法、五支念诵法。阐说三昧耶、不动尊、如来钩、普通真言、金刚甲胄等五印明。 |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
佚名 |
亦称《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经》,简称《文殊赞法身礼》、《文殊法身礼》。密教经典。唐不空译。一卷。说文殊赞佛四十一礼。前附不空经序(奉进表),题注“此礼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庄严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大使咒法经 |
佚名 |
一卷,唐菩提流支译。说大使者毗那夜迦之咒法。 |
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经 |
佚名 |
唐迦湿蜜罗国沙门宝思惟译 具画像法,护摩法等 |
大威德陀罗尼经 |
佚名 |
二十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为阿难说陀罗尼之法本。一一法中示多种之名,多种之义,亦广说末世恶比丘之事,及说菩萨住于母胎中之楼阁庄严。 |
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阿质达霰译 摩醯首罗大部多主请问,金刚手菩萨为说乌枢瑟摩秘密曼荼罗法,能成一切种种事业。 |
大威怒乌刍涩么仪轨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与经部大威力乌枢瑟摩名同 |
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令薄福少德乏少资具者,修此教法,灭罪生福,成大悲智,世出世间财宝,皆悉获得,利益一切有情。 |
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佛在竹林,大药叉女名欢喜者,说自心陀罗尼,及爱子陀罗尼成就法,饶益有情。 |
大云经祈雨坛法 |
佚名 |
旱灾发生时,乞求降雨之修法。又称雨乞、请雨、乞雨。在密教中,依大云轮请雨经、大孔雀咒王经等谓,祈雨之修法有请雨法、祈雨法、雨乞法。依请雨经之修法,称请雨经法,一般使用请雨经曼荼罗。另据金刚光焰止风雨陀罗尼经、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等载,止雨法与止风雨法可以止霖雨、大雨、暴风雨之降。 |
大云请雨经 |
佚名 |
本名大云经请雨品第四十六,一卷,宇文周阇那耶舍译。请雨经四译之一。 |
大云轮请雨经 |
佚名 |
梵名Maha^ -megha-su^tra 。凡二卷。唐代不空译。略称大云轮经、请雨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收录请雨时所受持之陀罗尼。卷上列出十种供养云海、降雨之利益及五十四佛名,卷下举示大陀罗尼。佛曾于难陀邬波难陀龙王宫大云道场宝楼阁中对大比丘、诸菩萨、百八十余龙王等宣说此经。本经之同本异译有三种:北周阇那耶舍所译之大云请雨品第六十四、隋代阇那崛多所译之大方等大云经请雨品第六十四各一卷、隋代那连提耶舍所译之大云轮请雨经二卷。其中,那连提耶舍所译本,于一八七一年,由英国佛教学者比尔(S. Beal)英译出版。一八八○年,英国佛教学者宾达(C.Bendall)复刊行本经之梵本及其英译本。晚近于新疆吐鲁番所发掘回鹘文字土耳古语佛典中之 Tisastvustik,其内容与本经颇为类似。 |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 |
佚名 |
三卷,唐不空译。说念诵佛莲金三部不动尊之仪轨。 |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三部不动使者之仪轨。佛为执金刚,说念诵悉底哩真言成就事业法。 |
地藏菩萨仪轨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输婆迦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述说佛在佉罗提耶山时,地藏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欲说神咒,经佛允许后,遂说此仪轨;初说大、中、小之三种神咒,次说画像法,其次说印咒、普供养印、总说总印、请赞印,最后说成就十七种护摩之法。 |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 |
不可思议 |
凡二卷。唐代不可思议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略称供养次第法疏、不思议疏。随文解释大日经疏卷七供养念诵三昧耶法门一卷五品。初揭七言四句之归敬颂,其次分为:述大意、说来由、释题目、随文解释等四门。撰者生平不详,依本书卷末所载,仅知其为新罗零妙寺之沙门,且曾亲炙受教于善无畏三藏。 |
大品经游意 |
吉藏 |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品经游意》是对《大品经》,全称《大品般若》的注解。汉土行般若始于曹魏朱士行,他甘露五年(260)由梵僧羯磨受戒,于洛阳讲道行般若,后西行于阗得正本九十章送归内地。晋泰始五年(269),竺叔兰、无罗叉译成晋文,称“放光般若”。由此般若义学大张。鸠摩罗什入秦重译,称“小品般若”。南朝梁武帝崇大论,致使此经疏解甚多,今皆不传。此游意以五重释义,即释名、辨宗、会教、出部倘、明缘起。释名有五,谓明摩诃,明波若、明波罗密、明修多罗、明序。辨宗有五,谓明体、明宗、简因果、明长短、辨远近。会教有二,即会教及五家味相生,广列异解。出部倘所述部类,与普通所明不同。此游意是研习般若教理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
法华经义记 |
法云 |
凡八卷。梁·光宅寺法云(467~529)撰。又称法华义记、法华义疏、法华经疏、法华疏、妙法莲华经义记、妙法莲华经义疏、法华经义疏、法华光宅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为妙法莲华经之注释书,初释经题,次论经之宗旨,次揭举经文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重三段之分科。其次解释序品以下至普贤劝发品等二十七品之文义,于各品下一一设科,以阐明经说之生起次第。特于方便品之权实二智义、譬喻品之索车义等详加解释。然并无有关提婆达多品及普门品重颂之解释,此因当时经本中尚无提婆达多品等。又化城喻品十六王子说偈亦行省略。本书系我国现存法华经之注释书中,仅次于竺道生所撰法华经疏之古本。日本圣德太子之法华经义疏,大多即根据此法华经义记而来。而智顗、吉藏等之法华疏亦多少受此书影响。如智顗法华玄义卷一下即谓古今诸释,世以光宅为长。盖法云精通法华,其说颇受当代重视,彼以一乘之因果、万善同归为法华经之特色。又有关本书之成立,或谓乃法云口述,而由其门人笔录所成者。 |
法华文句记 |
湛然 |
凡十卷。唐代湛然述。又称法华经文句记、妙法莲华经文句、文句记、法华文句疏、妙法莲华文句疏记、妙法莲华经文句疏、天台法华疏记、妙乐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为天台大师智顗所作法华三大部中‘法华文句’之注释书,而与同为湛然所著之玄义释签、止观辅行传弘决共为天台宗之基本典籍。法华文句原本仅将法华经略为分科,湛然更将之细分科段,并将智顗释意不明之处逐一解释,如书中所论列今圆昔圆之同异、修性之三因佛性等,可谓彻底发挥天台宗祖意。此外,本书又强化天台宗之主张,而驳斥三论宗之吉藏、华严宗之法藏及澄观、法相宗之窥基等之说,且力斥将法华经嘱累品置于全经之末,主张应置经前,而提出‘八不可’。又依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含光传及本书卷末之跋,内有作者游五台山曾与含光会面之记载,据以推论,则本书约成于大历九年、十年顷。另据湛然门下道邃、行满之记传资料,谓彼等尝于毗陵闻师讲法华文句,则本书为湛然在晋陵妙乐寺之讲本,故后世称此书为妙乐记。又据本书作者寄语开元寺之大藏,考其原本,似为十卷。明万历年中,绍觉为检寻方便,遂将法华经、法华文句、法华文句记三部会合。现行法华文句会本三十卷即其翻刻本。 |
法华玄论 |
吉藏 |
凡十卷。隋代嘉祥大师吉藏(549~623)撰。又称法华经玄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乃吉藏依三论教旨,以阐释法华经之要义。内容包括:(一)弘经方法,阐明弘传法华经之方法。(二)大意,说明佛说法华经之十六种因缘。(三)释名,解释经题‘妙法莲华’之义。(四)立宗,阐明法华经之宗旨。(五)决疑,论波若、净名、法华三经之异同等。(六)随文释义,次第论释法华经二十八品之大纲。书中博引僧睿、慧观、道朗、刘虬、鸠摩罗什、僧肇、求那跋摩、道生、慧远、菩提流支等诸师之说。 |
法华玄义释签 |
湛然 |
凡二十卷。唐代湛然(711~782)着于广德二年(764)。又称天台法华玄义释签、法华释签、玄义释签、玄签、释签、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乃笺释智顗之法华玄义之作。全书将法华玄义之本文作适当之分节,先示本文,次释文旨字义,于主要处敷演补释。文中对于三论之吉藏、法相之窥基、华严之法藏、慧苑、澄观等之说,多所评驳,而力阐天台一家之真意。后世研钻玄义者,多以本书为指南。 |
法华义疏 |
吉藏 |
凡十二卷。隋代吉藏着。又作法华经义疏、法华经疏、妙法莲华经义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系吉藏以三论宗之立场注释法华经。吉藏为三论宗之集大成者,亦常讲大智度论、法华经,且引用多数经律论疏加以注释。全书初立部类不同、品次差别、科经分齐等三义,概说法华经大要,次解释序品以下二十八品之文义。其中,部类不同者,明示诸经之部类凡七例,而以此二十八品本为具足本;品次差别者,其下更开立生起次第、明具义多少、论品前后、明品有无、别释序品等五义;科经分齐者,列举各种关于经的分科之异说及己见。其次解释二十八品,卷一至卷六乃解释序品以下三品,第七卷释信解品,第八卷释药草喻品以下三品,第九卷释五百弟子授记品以下六品,第十卷释安乐行品以下六品,第十一卷释随喜功德品以下六品,第十二卷释所余五品。其中,独缺普门品重说偈。本疏义解恳切,援引颇多。虽基于三论宗之立场,然仍予法华经甚高之评价,为研究法华不可或缺之文献。 |
法华游意 |
吉藏 |
唐代释吉藏撰。《法华游意》是吉藏居京兆,录其主要之点裁为七轴。即指此游意二卷及义疏十二卷。此游意略破南方五时之教,北土四宗之论。因未见到天台之玄义文句,只得传闻,故对天台师说一乘因果为宗之义有所反驳。与吉藏晚年所作《妙法莲华经统略》相较,此游意颇有不惬之意,实乃投足天台,奉智者之前所作。对了解吉藏对法华经的研习及观点之转变有借鉴意义。现常见的版本是金陵刻经处刻本。 |
阿弥陀经疏 |
元晓 |
全一卷。新罗沙门元晓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初述大意,谓此经乃佛出世之大意,人、天等四辈入道之要门,耳闻经名则入一乘而无返,口诵佛号则出离三界而不还。次释经宗致,谓此经直以超过三界、二种清净为其宗,令诸众生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复次解释本文,以正宗分中多善根福德因缘发菩提心为正行,而以一至七日执持名号为助行,由此乃得往生。 |
阿弥陀经疏 |
智圆 |
宋智圆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为作者十部经疏之作的最后一部,作于宋天禧五年(1021)。释经文分为三部分:(1)从“如是”至“列众”为序分;(2)从“尔时”至“生彼国土”为正宗分;(3)从“舍利弗如我今者”至经末为流通分。此疏有明正德四年(1509)刊本,藏于日本大谷大学。国内诸藏不载,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阿弥陀经义疏 |
元照 |
全一卷。宋代灵芝元照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正文前立教、理、行、果四门:(一)教分教兴、教相二种,教兴之下,记叙如来出兴为令众生厌娑婆之苦,欣慕极乐净土,执持名号而得往生;教相之下,说净土教门为大乘圆顿成佛之法。(二)理即教之体,就通而言,指大乘为所诠之理;就别而言,则以弥陀修因感果之依正庄严不可思议功德为所诠之理。(三)行即教之宗,通则指六度万行,别则指净业,本经专示持名之法,便是经宗。(四)果即教之用,近果乃获法性身,住于同居净土;远果乃得不退阿耨菩提,证清净法身,居于法性土,究竟成佛。 |
都部陀罗尼目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陀罗尼门诸部要目、陀罗尼诸部要目、诸部要目。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举金刚顶经、大日经、苏悉地经、蕤呬耶经、苏婆呼童子经、怛唎三昧耶经等之要目而加以解说。其中,于金刚顶经部分,初出大本之偈数及会数,并初会之经名,次列初会中佛部等五部之部主、眷属等之布列法、曼荼罗之种类、四种智印、四种眼等之要项,并加以解释。于大日经部分,举百六十心、十缘生句、胜义世俗之修行法、曼荼罗之造立法、护摩法之种类等。于苏悉地经部分,举出佛部等三部之真言及部主、明妃、忿怒、四种结界、五种供养、四种法修行之相应日等要目而释之。于蕤呬耶经部分,特细说分布曼荼罗及絣地法。于苏婆呼童子经部分,则就金刚杵之种类阐明其意义。于怛唎三昧耶经部分,举大轮金刚真言之功能,与不动尊之本誓等加以解说。 |
法华十罗刹法 |
佚名 |
一卷,失译,法华经陀罗尼品所列十罗刹女之修法也。 |
番大悲神咒 |
佚名 |
一卷,纯梵语之大悲咒也,番者西蕃之义,即西域也。 |
梵天火罗九曜 |
一行 |
梵名Brahma -horanavagraha 。全一卷。唐代僧一行(683~727)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图像部分收于第九十二册。本经为密教有关星宿仪轨之经典。内容解说拜祭九曜星宿之诸种作法,如祭祀之方位、供物、所持之真言等,并举出相应于各种年岁之星宿与吉凶之关系等。附有九曜星图形。 |
梵天择地法 |
佚名 |
全一卷。作者不详。又作梵天择地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书系依据大梵天王内秘密经之内容略述而成者,该经记述如来于过去世五百万生中曾为持咒仙人,常游历诸山,隐居净室,于游历时见到有利于法成就之四十二种地相。本书即略述此四十二种地相之择地法。又本书所据以成书之大梵天王内秘密经,迄今并无汉译本。 |
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元代沙啰巴译。乃属密教白伞盖佛顶法之经典。又称白伞盖陀罗尼经、白伞盖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叙说白伞盖佛顶之陀罗尼及其功德。又本经之类本有真智等译之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 |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
佚名 |
凡二卷。宋代施护译。略称为佛顶放光陀罗尼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属于密教杂密经轨之成就法。本经之缘起,系佛于睹史多天宫时,为救济忉利天摩尼藏无垢天子之苦恼,乃为诸天子宣说二则陀罗尼及其成就法。 |
佛顶最胜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地婆诃罗译。尊胜陀罗尼经之第二译也。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
佚名 |
有五译,一唐杜行顗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二唐地婆诃罗译,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一卷。三唐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四地婆诃罗重译,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经,一卷。五唐义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六宋施护译,尊胜大明王经,一卷。此六译中,不空三藏之弟子法崇,就第三译之佛陀波利本作疏二卷,流行于世。全一卷。全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又称尊胜经。唐代佛陀波利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之缘起,乃善住天子于命终之后,将受七度畜生恶道之苦,帝释天愍其业因,遂诣佛所,乞求救济,佛乃为之宣说尊胜陀罗尼及持诵之功德等。所谓‘佛顶尊胜’,即为密教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五佛顶之一。五佛顶中,以释迦如来之佛顶所显现之轮王形佛顶尊为最殊胜,故密教以佛顶尊为本尊,而修持息灾、除病之法,称为尊胜法。佛顶尊胜陀罗尼即说佛顶尊胜之功德,由八十七句组成,古来有诸多灵验。禅宗亦用之。 |
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明结坛等法,及四成就法。 |
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龟兹国僧若那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属密教尊胜陀罗尼法之经轨。其内容,初述陀罗尼和真言,次则宣说学念梵音法、画像法、念诵法、印法等。此外,与本经同类之仪轨尚有佛顶尊胜陀罗尼注义及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均为唐代不空所译,亦各为一卷。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略称尊胜陀罗尼仪轨,内容详载涂坛法、胎之护身法、辟除结界等,并有息灾、增长、降伏、敬爱等四种法。另有若那译之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全一卷。最初叙说画像法,次乃说明三十八种之成就法。以上均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 |
佛顶尊胜陀罗尼注义 |
佚名 |
密教著述。唐不空撰。一卷。专以注释佛顶尊胜陀罗尼。全书梵汉对照并予简释。法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疏》下卷曾引用。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 |
佚名 |
三卷,唐不空译。佛在祇园,莎底苾刍为众破薪,被黑蛇螫,苦痛之极,阿难白佛求救。佛为说大孔雀咒,并诸神诸天诸佛菩萨名,及神咒,救之。与今流通本同。 |
观无量寿佛经疏 |
智顗 |
全一卷。隋代天台智顗述。又称观经疏、观无量寿经疏、观经天台疏、天台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为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内容初立五重玄义,以阐释经名。次判观无量寿佛经系以心观为宗旨,以实相为体,以生善灭恶为用,为菩萨藏之顿教所摄。复次随文作释,且以十六观悉为定善。自宋代四明知礼就本书而着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以举扬其旨趣以来,本书成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亦被视作天台教学之要书。然据近代学者从内容上考定,疑其为后人之伪作,指出书中所列五重玄义之文,引载自智顗之金光明经疏卷一;而于随文解释中,又摘录净影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所说,故推断为伪作。本书之注释书有: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唐代法聪述;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一卷,宋代知礼述。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
智俨 |
二卷。唐代释智俨撰。此略疏首先以五门分别,即教典所出,藏摄分齐,所诠宗趣能诠教体、释经题目和分文解释。所释元魏菩提留支译《金刚般若经。科判甚细,足见作者心机。其科判以四疑为纲骨,以解行为次第。四疑是说明如何发生何佛之心,如何向往从佛之行,如何修佛意旨,如何克服杂念邪心。疏中以“住”指实相般若,以“行”指观照般若,以“降伏心”指文字般若。通晓其住、行所为,皆以唯识真如为体。藏摄分齐,叙述大般若经部帙。此略疏有一定新意,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对解经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常见版本是金陵刻经处本。 |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神宝记 |
善月 |
佛典注疏。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善月撰。四卷。是隋智顗撰《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的注释书。内容分总说和释经两部分。总说又分为二:(1)“悬谈大义”,即申之以“五重玄义”;(2)“依文申释”,即析经文为序、正宗、流通三分,并依次疏释。见载于明《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及《嘉兴藏》等。 |
盂兰盆经疏 |
圭峰宗密 |
佛典注疏。唐宗密撰。二卷。是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的注释书。宗密自序云:“早年丧亲,依此经追荐亡灵。后还乡里,应乡亲之请,制此新疏。”书中判此经属律藏,为人天藏所摄,以拔苦报恩为宗。疏分四段: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摄、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经文。在正解经文中,先释经题,次则逐段疏解经文,甚为详备。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 |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 |
窥基 |
亦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弥勒上生经瑞应疏》,简称《观弥勒上生经疏》。佛典注疏。唐窥基撰。二卷。是对《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的注疏。先以“佛成权实”、“慈氏所因”、“时分有殊”、“往生难易”、“问答科简”五门对该经作总体分析,然后逐句疏赞。赞文中贯串着法相宗的立场。本疏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录。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有录。敦煌遗书亦有收藏,但与入藏本文字略有出入。 |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
知礼 |
凡六卷。宋代四明知礼述。又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观经疏妙宗钞、观经妙宗钞、妙宗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知礼的时代,受唐末五代战祸之影响,佛教教学萎顿不振,天台宗分裂为山家、山外二派。属于山家派之知礼于本书随文解释天台智顗之观经疏,针对山外派之异议,倡导即心念佛之义,并倡色、心双具之说。本书刊行后,引起山家、山外派之论诤。 |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
元照 |
凡三卷。宋代灵芝元照撰。又称观无量寿经义疏。略称新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本书为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上卷阐述玄义,内分教兴来致、摄教分齐、辨定宗旨、料简异同等四门,中卷、下卷则依文解释。此书广究诸家之要义,其解说采取天台智顗及善导之释义,如十六观之解释取智顗之说,九品之解释则采善导之论,然其于十六观之看法不同于智顗之观心说。又于辨定宗旨一门中有关事理及观法之解释,与料简异同门所说,皆为本书之特点。本书之注释书有:观无量寿经扶新论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正观记三卷,宋代戒度撰;观无量寿经白莲记四卷,宋代用钦述。 |
观无量寿经义疏 |
吉藏 |
全一卷。隋代吉藏撰。又称嘉祥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系由三论宗之立场解释观无量寿经。其说与慧远所撰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同,亦以圣道门自力修行之意判定往生弥陀净土之因果,故道绰斥为谬解,善导于观经四帖疏中亦加以驳斥。 |
观无量寿经义疏 |
净影慧远 |
凡二卷。隋代慧远撰。又称观无量寿经义记,或称净影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系由地论宗之立场解释观无量寿经,为现存最早之观经注疏。本疏判定阿弥陀佛之身土为应身应土,往生其净土之九品人,乃大、小之圣人,以其修证与自力修行之通规无别,而不论弥陀本愿之胜力,所说大违净土教之义趣,故善导作观无量寿经疏破斥之。于隋唐之际,净土教义之了解,可自本疏窥其鳞爪,为研究善导观经疏不可或缺之作。 |
观音玄义 |
智顗 |
凡二卷。隋代天台智顗述,门人灌顶记。又称别行玄义、别行玄、观音玄、观音经玄义。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为天台五小部之一。本书内容阐释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玄义,依准智顗于法华经玄义所立释名、出体、明宗、辨用、教相等五重玄义之分科,设通、别二释,就普门品之大纲及‘观世音普门’五字作精细之解释。为现存普门品注释书中最古之著述,后世学者疑系智顗讲述‘摩诃止观’前所作。本书虽与观音义疏同为开示天台性恶法门之重要典籍,然于智者大师别传、大唐内典录,及续高僧传中,皆未言及此书为智顗所述。此外,宋代四明知礼就本书而作观音玄义记四卷,乃集性恶说之大成者。 |
观音玄义记 |
知礼 |
凡四卷。宋代四明知礼述。又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观音经玄义记、观音别行玄记、别行玄义记、别行玄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乃观音玄义之注释书。依自序所载,系知礼六十二岁时所撰。知礼初投宝云义通,适逢义通讲观音普门品,经数番咨疑,遂得奥义,于宋天禧五年(1021)抄录之。以唐宋训诂主义之学风解释玄义之文句,强调性恶法门。天圣二年(1024),由遵式奏请收入大藏经。 |
观音义疏 |
智顗 |
凡二卷。隋代天台智顗述,门人灌顶记。又称普门品疏、别行义疏、观音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为天台五小部之一。内容解释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文句。初设时节、标人、敬仪、正问等四问,而答以口机感应、意机感应、身机感应等,明示观音树王之冥益;次就身、口、意等三业设问,而以别答、总答、劝供养等作答,明示普门珠王之显益。书中巧用四教、三观之教法,以破斥他师、旧解等诸说,于观世音信仰阐明其理论与观行,为后世解释普门品之指南。又本书与观音玄义一书皆举扬天台之性恶法门。此外,宋代知礼就本书而作观音义疏记四卷。 |
观音义疏记 |
知礼 |
凡四卷。宋代知礼撰。又称观音经义疏记、观音别行疏记、别行义疏记、别行疏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内容注解智顗之观音义疏。与‘观音玄义记’同为阐扬天台性恶法门之要书。其注释书有观音经义疏记科一卷等。 |
华严经探玄记 |
法藏 |
凡二十卷。唐代法藏着。又称华严探玄记、华严经疏、探玄、探玄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乃法藏模仿其师智俨之华严经搜玄记所作。叙述旧译六十华严经之大要,并解释经文之义,旨在阐述华严宗之中心教义。本书分立十门:(一)教起所由,(二)藏部所摄,(三)立教差别,(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经题目,(八)部类传译,(九)文义分齐,(十)随文解释。本书之注疏有探玄记钞(尊玄)、探玄记洞幽钞(凝然)、华严经探玄记发挥钞(普寂)、华严经探玄记南纪录(芳英)、华严经探玄记讲义(秀存)、华严经探玄记会录(云溪)等。 |
华严经文义纲目 |
法藏 |
全一卷。唐代贤首大师法藏撰。又称华严八会纲目章、大方广佛华严八会纲目章、华严经纲目、华严纲目。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内容系开立十门以述说华严经之大要,即:(一)辨教起所因,(二)释经题目,(三)明经宗趣,(四)说经时处,(五)辨定教主,(六)明众数差别,(七)请说分齐,(八)所入三昧,(九)佛光加持,(十)正说品会。本书之撰述年代,依本书十门之第一辨教起所因之条所载,成于唐代永隆元年(680)法藏三十八岁之际,即在华严一乘教分记之草本撰述之后,华严经探玄记及大乘起信论义记撰述之前;或谓系法藏五十一岁前后之作品。然其全盘继承智俨之十玄门,而为探玄记撰述前概述华严经之大纲及要点,当无疑问。本书之注疏有华严纲目甲午记一卷(僧朗)、文义纲目玄谈并分科一卷(宜然)、文义纲目讲录一卷(湛幸)等。 |
华严游意 |
吉藏 |
全一卷。隋代吉藏述于扬州慧日道场。又称华严经游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乃立于三论宗之立场,由化主、化处、教门、徒众四方面,论华严教学之佛身、佛土、因果等问题。并就舍那佛与释迦牟尼佛之关系,评论南方论师之二佛一致说及北方论师之二佛相异说。本书约成于开皇十七年至十九年(597~599)。其叙述之形式虽复杂难解,然于诸问题亦有明白之教示。 |
皇帝降诞日于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 |
佚名 |
亦称《大周经玄义》。佛教著述。唐静居撰。一卷。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呈,以讲此经而“上资圣寿”。此书简略介绍了“八十华严”处、会、品的结构及九会的主要内容。认为第一会是“举所信之佛”;第二会讲“能信之心”;第三会是“依信生解”;第四会是“依解起行”;第五会是“依行发愿”;第六会是“三圣位极,圣地将登”;第七会是“摄因成果”;第八会是“有无双泯,非真妄之可分”;第九会是“境智一如,岂筌蹄之所及”。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
宗泐 |
亦称《金刚经注解》。佛典注疏。明宗泐、如玘奉敕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书。成书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内容为两部分,先明《金刚经》五重义:一初释法名、二辩实相体、三明无住为宗、四论断疑为用、五判大乘为教相;后依经文顺次注释,注文前加“注”字。自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始,将经文分为二十七段,谓之“二十七疑”,每一疑加一标题,再一一予以详释。见载于明《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及《嘉兴藏》等。 |
金刚般若经疏 |
智顗 |
全一卷。隋代天台大师智顗(531~597)讲述。又称金刚经疏、金刚般若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为现存最古之金刚般若经疏。乃智顗根据鸠摩罗什译金刚经所讲述之注释书,然讲述于何时何处则不明。本书采用五重玄义之释义,并以序、正、流通等三分解释经文,然书中难以圆融之点甚多,而不见智顗特有之解释风格,故恐系后人假藉之作,或智顗初期所述,而由旁人笔录。 |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 |
圭峰宗密 |
佛典注疏。唐宗密述,宋子璿治定。二卷。是《金刚经》各家疏注的辑要。书首序文略述《金刚经》成书缘起及大义。正文分为二:初解经题、后释经文。“释经文”又分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疏解时先举经文原文,下列释文。见载于宋《崇宁藏》、明《永乐北藏》、《嘉兴藏》及清《龙藏》。 |
金刚般若经赞述 |
窥基 |
凡二卷。唐代窥基撰。全称金刚般若经赞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乃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经之注释书。玄奘译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九会‘能断金刚波罗蜜多经’与上述罗什所译,为同本异译。而窥基虽为玄奘门下,却依用罗什之金刚般若经,此可谓异例;本书乃以法相宗之立场,而注释般若空观;就此而言,堪为一重要之注释书。 |
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 |
不空 |
亦称《金刚顶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简称《金刚顶经义诀》、《金刚顶义诀》等。密教著述。原有三卷,今存卷上。系金刚智所传《金刚顶略出经》的解释书。序中述《金刚顶经》出自南天铁塔之事及东传经过,并释偈颂及经题。释文逐段解释,但与今本金刚智所译《略出经》不合。初见于海云《两部大法师资相承记》,作一行造,并载“上卷有本,馀两卷缺本”。后或以释文语气作金刚智口述、智藏(不空)记,或作不空著。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金刚三昧经论 |
元晓 |
新罗元晓著述的书。共3卷1册。这本书是对《金刚三昧经》的注释,在元晓写这本注释书之前,尚没有人论及该经。在《宋高僧传》第4卷《元晓传》里,说明了著述《论》的缘起:原来元晓起名叫《疏》,但唐朝的翻经三藏们把疏称为“论”,因此在中国、日本、朝鲜人阐述佛教的书籍中,以“论”为题名者,这是唯一的一本书。《金刚三昧经》包罗了从中国南北朝时代到唐初为止中国佛教所提出过的空思想、华严、在家佛教等的全部教理,而且混合在一起。不靠元晓的《论》,这个经很难理解。 |
金光明经疏 |
吉藏 |
全一卷。隋代吉藏(549~623)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为昙无谶所译金光明经四卷之注释书。本书将金光明经十八品中分为精简之三科节:第一序品为序说分,第二寿量品至第十七舍身品为正说分,第十八赞佛品为流通分。此外又阐释金光明经之大旨,说明金光明经之力用,并赞叹持守该经之功德等。本书之注释,文简义显,为金光明经重要古注之一。虽不如天台大师智顗之金光明经玄义及金光明经文句之详细,然亦可窥见吉藏之独特见解。智顗将金光明经判立为五时教中之第三时,摄于方等部中;吉藏则将之摄于究竟大乘菩萨藏,属于顿教。本书之撰述,约于吉藏六十岁左右。 |
金光明经文句 |
智顗 |
凡六卷。隋代智顗口述,门人灌顶笔录。略称金光明文句、光明文句。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为天台五小部之一。随文解释北凉昙无谶所译之金光明经,并排斥江北及江南诸师三分科经之分法,而自‘如是我闻’至寿量品之‘悉来聚集信相菩萨摩诃萨室’为序分(一品半),自‘尔时四佛’至空品为正宗分(三品半),四王品以后为流通分(十三品)。注疏有知礼之金光明经文句记十二卷、从义之金光明文句新记七卷、明得之金光明经文句科一卷等。 |
禅是一枝花 |
胡兰成 |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可。 |
心经随喜 |
胡兰成 |
《心经随喜》的作者是胡兰成。讲述了胡兰成亡命日本,1966年应邀在名古屋讲述佛教重要经典《心经》,这段期间,他流亡如新,生命亦彷佛在萧条之境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造的生机。胡兰成讲《心经》,彷佛是在聊生活、谈时局、说历史、观赏艺术,但谈着聊着,却又印证了佛法不离人生。 |
金光明经文句记 |
知礼 |
凡十二卷。宋代知礼撰述。又作金光明文句记、光明文句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随文解释智顗之金光明经文句。其初,知礼之师义通宣讲金光明经文句时,门徒竞录所闻成卷,然旷远之旨羁绊不宣,经论援证谬误亦不少,以致知礼有所感慨,遂援举所领大义,又借智圆之金光明文句索隐中之俗书故实以为裨助,撰述此书。至十七品,未竟而入寂。最后之赞佛品由其门人广智追补。 |
金光明经玄义 |
智顗 |
二卷。隋代智顗口述,门人灌顶笔录。略称金光明玄义、光明玄义、光明玄。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为天台五小部之一。就昙无谶所译之金光明经叙说其玄义,共立释名、出体、明宗、论用、教相等五重。释名分教义释、观行释二章,前者顺说三德、三宝、三大乘、三菩提、三佛性、三识、三涅槃、三身、三般若、三道等十种三法,后者则为逆说,以经之题名详细解说。其次,各依经义、经文而以法身、法性为体,以佛果为其宗,以灭恶生善为其力用。自五代末年以来,此书有广略二种,广本有释名下之观行释,略本则无,时有慈光晤恩者,撰金光明经玄义发挥记以注解略本,而视广本乃后人所伪作;此即山家、山外两派论诤之发端。注书除晤恩之金光明经玄义发挥记(缺)外,尚有洪敏之金光明经玄义义记(缺)、智圆之金光明经玄义表微记一卷、知礼之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六卷。 |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 |
知礼 |
凡六卷。宋代知礼于天圣元年(1023)撰述。又作金光明玄义拾遗记、光明玄义拾遗记、光明玄拾遗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 系随文解释智顗之金光明玄义,并破斥广本观心释伪造说,抨击孤山智圆之金光明玄义表微记有词鄙、义疏、理乖、事误等四失。 |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
慧沼 |
凡十卷。唐代慧沼(?~714)述。又作金光明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金光明最胜王经现存之译本有三:北凉昙无谶译、隋代宝贵等糅编、唐代义净译。本书乃根据义净之译本所作之注释书。旨在阐释金光明经之起因、名称、宗、体,以及金光明经之说法时间、受持本经之利益,并逐一依文会释。本书之特征有二:(一)其立场为三乘、五姓各别等法相宗教学之基础。(二)强调金光明最胜王经符合唐代流行之护国思想。 |
净名玄论 |
吉藏 |
凡八卷。隋代吉藏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论述净名经(维摩经)之要旨。此书属吉藏晚年著作。初述撰著缘由,次分名题、宗旨、会处三科。引用书籍颇多,有大品经、法华经、涅槃经、大智度论等三十余部经论,并载录道安、鸠摩罗什、僧肇、道生、北土论师等数十家之说。注释书有日本智光之净名玄论略述七卷。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
宗泐 |
佛典注疏。明宗泐、如玘奉敕撰。八卷。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注释书。书前有明洪武十一年(1378)七月初十日的“圣旨”及宗泐、如玘的《进新注楞伽经序》,书后有翰林学士宋濂的《新撰楞伽经后题》。是奉旨注解三经之一种,完成于明洪武十一年七月,同年即奉旨刊板印行。经注前有“引文”,略述《楞伽经》几种译本及此经大义。以下依经文顺次注解。所录原文称“本”,注文前加“注”字。见载于明《永乐北藏》、《嘉兴藏》及清《龙藏》等。 |
两卷无量寿经宗要 |
元晓 |
佛典注疏。唐新罗僧元晓撰。一卷。是三国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的注释书。开四门:(1)“初述教之大意”;(2)“次简经文之宗致”;(3)“举人分别”;(4)“就文解释”(缺文)。第三门又分为二:“初约三聚众生分别”、“后就四疑众生分别”。此书不见于国内诸藏,今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
李通玄 |
简称《华严经决疑论》、《决疑论》。佛教著述。唐李通玄撰。四卷。据序称,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后,“犹虑时俗机浅”,故又作此书及《华严经大意》、《释华严经十明论》。认为《华严经》是“一乘圆教佛果之门”,分十部分叙其“纪纲”,以俾学者“知进修之轨”。所述十部分(十门)均附《华严经》内相应的品名,并作详细解释,实际上是把《华严经》分为十个部分讲解。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弥勒经游意 |
吉藏 |
佛教著述。隋吉藏撰。一卷。是《弥勒经》(包括《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的论释书。分十章:序王、释名、辨经宗体、论因果、出世久远、论成道真因、辨三会人多少、论与释迦同时涅槃、明教大小、杂料简。序王章中总述弥勒“或上兜率为诸天子”,或“下阎浮提乃成神觉”之义;释名中明弥勒的不同译名及译意;辨宗体中说《上生经》以大乘为宗体,《下生经》以小乘为宗体,又提出“正法为体,因果为宗”之说。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弥勒上生经宗要 |
元晓 |
佛教著述。唐代新罗僧元晓撰。一卷。是《弥勒上生经》的论释书。分十门:初述大意、二辨宗致、三二藏是非、四三经同异、五生身处所、六出世时节、七三世有无、八三会增减、九发心久近、十证果前后。在“三经同异”中,认为《上生经》是为中品人说,《下生经》和《成佛经》是为下品人说。此书不传于中国。今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妙法莲华经文句 |
智顗 |
二十卷。隋代释智顗撰。《妙法莲华经文句》简称为《法华文句》,略称为《文句》。为天台宗三大部之一。由天台宗始祖智大师,于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在金陵光宅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对经中字句及意义详加解说,其弟子灌顶随听随记,至唐贞观三年(629)整理成书。和《法华玄义》一样,是解释《法华经》的着作。谓以疏句分节经文,名为文句,以别于玄释经题焉。解释方式有四:一是,因缘释。二是,约教释。按天台宗藏、通、别、圆的判教理论解释。三是,本迹释。把《法华经》分为“本门”和“迹门”,按此理论进行解释。四是,观心释。以自心观悟经中所说法义进行解释。在显自宗义外,还随处举破他家之说,尤以梁光宅寺法云的《法华经义记》所说为重点。使之于一经大义,深固幽远,无不契其源而宣其委,诚可谓仰合佛心,俯逗惠成之作也矣其注释本《文句》的较多,主要的有唐湛然的《法华文句记》三十卷。现通行的版本是唐玄宗天宝七年(748),东阳郡清泰玄朗和尚编定本和宋淳熙三年(1176),诏令福州东禅寺刊天台教藏同大藏流通,本书亦在其中。 |
妙法莲华经玄义 |
智顗 |
二十卷。唐释智顗撰。《妙法莲华经玄义》亦称《法华经玄义》略称《法华玄义》这是天台宋评释《妙法莲华经》题名的主要着述为天台三大部之一。是由智口授,弟子灌顶随听随记整理成书。玄义以五章叙经,即:一法喻为名,二实相为体,三一乘因果为宗,四断疑生信为用,五无上醒开为教相。然后以七番共解,五重别说,释五章义。七番是:标章、引证、生起、开合、料简、观心、会异。五起有: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释名中先释法字,次释妙字。广明佛本迹各具十妙,广明因缘四谛二谛三谛一谛之境。辨体中开列七条,明宗分为五别。使法华经解、意足字美。从此结束了“齐梁之际,……盛演法华。立言判教,一音四相之说,四时六宗之谈,众旨纷纭,相倾相夺。南三北七,竞化当时的局面。智以智论为指南,以涅槃为扶疏,引方等以增信,集经论以助成。观心为经,诸法为纬。盛破光宅法云师义记,偏难四宗。遂使余家望风而靡,进退失据。可以说它是天台宗对于全佛教的概论,可称为以往中国佛教学人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佛教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注释本书的有唐湛然的《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宋法照的《法华经玄义读教记》五卷,宋从义的《法华玄义补注》三卷。本书节本有明传灯的《法华经玄义辑略》一卷,智旭的《法华经玄义节要》二卷。此外还有与此有关的撰述,如唐湛然的《法华经玄义科文》五卷,宋善月的《法华大部妙玄格言》二卷,有严的《法华经玄义签缘起序指明》一卷。现常见版本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
妙法莲华经玄赞 |
窥基 |
亦称《法华经玄赞》、《法华玄赞》。佛典注疏。唐窥基撰。十卷(或二十卷)。敦煌遗书藏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四号:(1)结48号,首尾均残,存一百三十八行,属卷一;(2)昃68号,首残尾全,存一千一百六十四行,属卷二;(3)河39号,首尾皆残,存二百十七行,属卷四;(4)黄12号,首残尾全,存七百十二行,属卷四。其中河39、黄12号两号原属同卷,现两号间仅残失二百余字。法国亦藏有伯2176、2118、3832等多号。本书以六门科释《法华》,即:(1)说明产生此经的原因;(2)阐述经的宗旨;(3)解释各品的品名;(4)说明该经怎样由罗什最初译的二十七品演化为二十八品;(5)阐述各品的先后次序为何如此安排;(6)逐句引用经文,详为疏释。本书作者站在法相宗的立场上阐述《法华经》之一乘妙法,历代评价很高。未收入中国历代大藏经。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涅槃经游意 |
吉藏 |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涅槃经游意》约成书于隋开皇仁寿年间(581-604)多取天台圆顿义释经。全篇共分六段,即:一大意,二宗旨,三释名,四辨体,五明用,六料简。大意之中,开为四段:一凡圣,二常无常,三隐显,四半满。宗旨之中,谓宗即是体,以不可思议无所得为经宗。释名中,以灭为正翻,又释绝名义。以法界,法性,法身,般若佛性况涅槃。辨体中,以一二三四法为明体。谓之妙有,二谛,色心无作三聚,善恶无记三性,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常乐我净四德。明用谓照境用,发智用。料简中略述双卷六卷之兴,疑文未竟。此游记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 |
智圆 |
佛典注疏。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智圆撰。四卷。是灌顶撰《大般涅槃经玄义》的注释书。依《玄义》次序,逐段疏解。先释作者,次释书名,再依次疏解正文内容。所引资料涉及内外诸典。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 |
涅槃宗要 |
元晓 |
佛教著述。唐高丽僧元晓撰。一卷。是《大般涅槃经》的论释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略述经文大意,即序品部分。第二部分广开分别,有四门:初说因缘、次明教宗、三出教体、四辨教迹。“说因缘”中,认为本经所说为诸佛甚深密藏如来之性。“明教宗”中略举不同之说。此书举二门以示其教宗,即涅槃门、佛性门。“出教体”中先述异部,后显大乘。“辨教迹”中言五时,以第五时为佛临涅槃,说《大涅槃经》。仅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请观音经疏 |
智顗 |
佛典注疏。隋智顗述,灌顶记。一卷。是东晋难提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简称《请观音经》)的注释书。不分章次,不列标题。释文先释经名,再论五重玄义,后依经文顺序对全经进行疏解。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从人法以为名,灵知寂照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救危拔苦为用,大乘为教相。从如是,至令得无患,是序分。从尔时佛告,至生诸佛前,名正宗分。从佛说是已,讫文。名流通分。 |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 |
智圆 |
佛典注疏。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智圆述。四卷。是隋智撰《请观音经疏》的注释书。先释作者,再释疏名。后以“五重玄义”法逐次解说经文。见载于明版诸藏和日本的《卐字续藏》、《大正藏》。 |
人本欲生经注 |
道安 |
一卷。晋代释道安撰。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人。为天竺高僧佛图澄弟子。从小父母早亡,由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启蒙,十五岁对五经文已相当通达,转学佛法。十八岁出家为僧,二十四岁左右受业佛图澄。因他记忆力惊人,虽相貌丑陋,但学识渊博。在邺都十三、四年间,经常代替佛图澄讲说,并解答许多理论问题,虽有“漆道人,惊四邻”之称誉。社会上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之谚语。为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讲经弘法,游历四方,历经磨难,信佛弥坚。师承佛图澄,精研《般若经》,学说戒定慧,树业有专功。所注经杂录凡二十五部二十九卷。道安现存的着述除了收于各藏内的《人本欲生经注》一卷外,还有《出三藏记集》所收录的经论序十四篇,又同《集》标名未详作者而可肯定为道安所作的经论序七篇,和同《集》的《综理众经目录》原文两段;此外还有《鼻那耶经》卷首的《序》一篇。其余的早已佚失无存。道安解经不偏执门派之说,以明性空为本,兼融并蓄,“其说允符方等诸经,最为真实。”其《人本欲生经注解》既是如此。道安注经录载:“人本欲生经者,九止八脱之妙要也、为注撮解一卷。”所注其经“谨严精要,诠明句义,与西土释经诸论及后代疏钞,广征博引,融会周圆,标宗定理,贯摄群经者不同也。”道安不苟一说,博采众家,之说之作反映了佛教进入晋代中印两大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在佛教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现常见版本有日本明治三十五年藏经书院大藏经第十四套第一册,《出三藏记集》。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 |
良贲 |
凡三卷,或七卷。唐代良贲撰。又作新译仁王般若经疏、新翻仁王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为唐代不空所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之注释书。卷上一之冒头略解经题,次立叙经起意、明经宗体、所摄所被、正解本文等四门,并解说经之大意及经文。 |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 |
智顗 |
凡五卷。隋代智顗说,灌顶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系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之注释书。初以五重玄义叙述经之大意,次为入文解释。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智顗在陈末时宣讲仁王般若经二次。本书之注释方式与天台三大部等大致相同,以五重玄义、四释等解释经,唯释义缺乏生动,或为后人假托之释。 |
入楞伽心玄义 |
法藏 |
全一卷。又作入楞伽经心玄义。唐代僧法藏(643~712)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乃注解入楞伽经之著作。分为十门,即:教起所因、藏部所摄、显教差别、教所被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经题目、部类传译、义理分齐、随文解释等,并立有相宗、无相宗、法相宗、实相宗等四宗之教判,旨在揭示法相、实相之区别。 |
三弥勒经疏 |
憬兴 |
亦称《弥勒经料简记》。佛典注疏。唐新罗僧憬兴撰。一卷。是沮渠京声译《弥勒上生经》、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经》及竺法护译《弥勒成佛经》的注释书。释《弥勒上生经》部分分为五个方面:(1)述教兴缘起;(2)广辨教宗体;(3)经本单重;(4)释题目;(5)随文解释。其中“广辨教宗体”又设“教义别性”(即宗体不同)和“文义同用”(即宗体无异)二门。释《弥勒下生经》部分略开三门:(1)来意;(2)释名;(3)讲文。释《弥勒成佛经》部分亦略作三门:(1)辨来意;(2)释题目;(3)正解本文。其中“正解本文”又作三分:鹙子发请分、如来酬答分、大众奉行分。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及《大正藏》。 |
胜鬘宝窟 |
吉藏 |
凡六卷。又作胜鬘经宝窟。隋代吉藏(549~623)撰,约成书于开皇十八年(598)前后。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系胜鬘经注疏中最详尽之作。首先明示五玄义,即解释经题、叙述缘起、辨别宗旨、阐明教之不同、论释经之分齐等。其次以叹如来真实义功德、受十大受、无边圣谛、自性清净、胜鬘师子吼等十五章,阐论胜鬘经之要旨。文中引载法华经、维摩经、大智度论等四十余部经论,及藏外经典如像法决疑经,阇王忏悔经等;又引载各家之胜鬘经注疏要义,如梁武别释、古注、古疏、注维摩,及昙林、僧肇、竺道生、昙影、菩提留支、江南诸成实论师之教说。嘉祥大师吉藏乃我国三论宗之集大成者,其于本书卷末依经文中之‘如来藏’所作之注,系阐明‘真如缘起说’,古来即为三论宗所主张之缘起说。又魏晋南北朝时代所著有关胜鬘经之注疏多已散佚,现今唯有由本书略窥一二。 |
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 |
慧沼 |
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唐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即《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的注释书。疏文先释经题,次以六门释解经文,即:一明大义、二明经宗、三明功能、四明阶位、五明感应、六明释文义。此书不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首楞严义疏注经 |
子璇 |
凡二十卷。北宋子璇集。又作首楞严经疏。系大佛顶首楞严经之注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总分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
说无垢称经疏 |
窥基 |
凡六卷或十二卷。唐代窥基(632~682)撰于咸亨三年至五年( 672~674)。又称说无垢称经赞、说无垢称经赞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玄奘所译说无垢称经(与鸠摩罗什所译之维摩诘所说经为同本异译)之注释书。书中基于法相宗之教判(三时教、八宗),而将说无垢称经与三时教中之第二时(空)、第三时(中)及八宗中之第七(胜义皆空宗)、第八(应理圆实宗)配合;并以该经作为天台宗第二时教至第三时教间之过渡时期之教说,其阐述由‘空理’展开,渐次述及‘中道’。本书所作注释以忠于原经文著称。 |
四十二章经疏 |
宋真宗 |
佛典注疏。宋真宗撰。一卷。是《四十二章经》的注释书。书前有宋程辉撰《佛教西来玄化应运略录》、元溥光撰《四十二章经序》及宋真宗撰《注四十二章经序》。书后附唐宗密撰《题焚经台诗》。疏文先举经文,后逐段予以注释。此书见载于明《嘉兴藏》及《频伽藏》,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亦载。 |
注维摩诘经 |
僧肇 |
凡十卷。后秦僧肇撰。全称维摩诘所说经注。又作注维摩、注维摩、注维摩经、净名集解。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鸠摩罗什译出维摩经之后,僧肇遂根据其师之说与道生、道融之说而发抒己见,阐释维摩经之旨意,完成此书,成为 我国佛教思想界极具影响力之书。本书卷首所附僧肇之序文叙述‘本’、‘迹’之观点,以洞察维摩经之本义,并将法华经等之深奥教理相通互会。本文内容系依经文先后加以解释,而为我国注解维摩经之始。其后,智顗之维摩经玄疏六卷、文疏二十八卷,与隋代慧远之维摩经义记八卷、吉藏之维摩经义疏八卷、略疏五卷等,均为根据维摩经所作之研究书,亦皆以本书为蓝本而成。另有窥基之说无垢称经疏十二卷则系根据玄奘译之维摩经(说无垢称经六卷)所注释者,然多少亦参照罗什所译之维摩经与本书之说法。维摩经本成立于印度,自古以来即备受重视,传说世亲(梵Vasubandhu )曾着维摩经论(今已散逸)。罗什之维摩经观乃直接采用印度本土之解释;而道生等人则根据中国人之看法著书立论,故其内容与注维摩于思想史上深具意义。要之,于古维摩中,因僧肇之皈入佛门,遂将罗什之新译加以发扬,并透过其老庄学之素养,而展开解释维摩之新天地,其例证可见于本书各处。又本书不仅于东方哲学、禅宗中具重要之价值,更以发挥大乘佛教之精髓为其一大特点。 |
维摩经略疏 |
智顗 |
凡十卷。隋代天台大师智顗(538~597)说,唐代湛然(711~782)整理。又称维摩略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将智顗之维摩经文疏二十八卷删略成十卷,而二书并行于唐末五代。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 |
智圆 |
佛典注疏。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智圆撰。十卷。是唐湛然撰《维摩经略疏》的疏释之作。据作者自序称,有感于唐湛然撰《广疏记》与其所删削的《略疏》“文义回互”且多“谬说”,故“别为解释”。全书分释序和疏文两部分。释序包括“释题”、“释纲宗”、“明智者传业”等内容。疏文部分先标题目,次疏本文,亦分序、正说、流通三段。初品为序;中十一品“皆明佛国因果”,为正说;后两品“明佛法供养”为流通。卷一前半卷释序,后半卷至卷四中释“佛国品”;卷四中至卷五中释“方便品”;卷五中至卷七中释“弟子品”;卷七中至卷九中释“问疾品”、“菩萨品”;卷九中至末释“不思议品”、“观众生品”;卷十释“佛道品”、“不入二门品”、“香积品”、“菩萨行品”、“法供养品”、“嘱累品”。书中缺失释“阿閦品”一段。此书国内已失传,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维摩经玄疏 |
智顗 |
凡六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又称维摩经略玄、维摩经玄义、净名玄义、净名玄疏、净名玄。本疏系以天台宗释经之定规‘五重玄义’来注释鸠摩罗什所译维摩经之玄旨,可视为维摩经概论之作。全书援引经论颇多,有华严、法华、涅槃、摩诃般若、地持、清净法行等经,及大智度论、十地经论、摄大乘论等。系智顗大师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受晋王广之请,撰述于金陵。本书与同为智顗所著之维摩经文疏共称天台宗维摩经注疏之双璧。 |
维摩经义疏 |
吉藏 |
凡六卷。隋代吉藏(549~623)撰。又称维摩经疏、维摩经广疏、净名经广疏、维摩广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立于三论宗之立场以注释维摩经。初论‘玄义’,其次逐一注释维摩经十四品之文句。该‘玄义’部分可视为维摩经概论,亦可视为本书之序论,后已别出一书成为‘维摩经游意’一卷。除‘玄义’之外,本书注释各品,首皆解释品名,次概说该品大意,复逐次注释经文;于注释之中屡屡引用鸠摩罗什、僧肇、兴皇等之说。 |
维摩义记 |
净影慧远 |
凡四卷或八卷。隋代慧远(523~592)撰。又称维摩义记、维摩诘所说经注、维摩义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对于维摩经之文义作解释。初阐明声闻、菩萨二藏,并举出渐、顿二教之别,而判维摩经为菩萨藏顿教之法轮;次释维摩经之经题,以下次第阐释文义。本书字句精练,而释义高妙,颇能发挥维摩经之奥旨。因著者属地论宗,故书中处处显现该宗‘阿赖耶真识说’之特色。又书中遇有须详释之处,屡出现‘义如别章’之词;‘别章’乃指大乘义章,故知此书撰于大乘义章之后。 |
温室经义记 |
净影慧远 |
佛典注疏。隋慧远撰。一卷。是东汉安世高译(经录一般称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简称《温室经》)的注释书。本经所说澡浴之法,即用七物,除七病,得七福。六朝至唐代信奉者多依而行,影响较大。此书判本经为“大乘菩萨藏收”,是渐教,以“福德檀行为宗”。疏解经文分序、正说、流通三分。此书不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 |
憬兴 |
凡三卷。新罗僧璟兴撰。又称无量寿经述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为西晋竺法护译(今已不存)无量寿经二卷之注释书。全篇内容分为来意、释名、解本文等三门。解说简明,然现存本约有八处脱文。 |
无量寿经义疏 |
吉藏 |
全一卷。隋代吉藏撰。又称大经义、大经义疏、无量寿义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本书依据三论宗来解释无量寿经。初为序文赞叹西方净土,次说无量寿经之宗致,复论述如来之说法,最后分科节以释正文。谓经之说相,先示妙果,后劝往生,系为使五浊之众生舍离秽土而取净土。 |
无量寿经义疏 |
净影慧远 |
凡二卷,或一卷。隋代慧远撰。又称无量寿经疏、大无量寿经疏、大经义疏、净影大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系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之注释书。于文前举出二藏二教之教判,以无量寿经为菩萨藏顿教所摄;次释经名,分科经文,一一解释文义。本书为无量寿经现存最古之注疏,其分科及三愿分类等方法,为古来之净土诸家所引用。 |
新华严经论 |
李通玄 |
凡四十卷。唐代李通玄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六册。本书系就实叉难陀所译之新华严经明其玄旨,并随释经文而成。初于文前立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会教始终等十门。次释经文,先总叙经意,二明经宗趣,三明其教体,四总陈会数,后释其文义。本论与法藏等论相比,颇多特殊之处。如法藏等谓华严经之说处说会及品数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本书则为十处十会四十品。法藏之主旨在成就事事无碍,本书则阐发凡夫一生感得心内理智不二之佛等。撰者殁后,唐大历九年(774)二月,僧广超于逝多寺合写本论与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流通于并汾之地。大中年间,开元寺僧志宁合经与论,题为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共一二○卷。宋乾德五年(967)以其义类尚嫌繁衍,慧研奉帝旨,整其漏略,重新开印。 |
白话贤愚经 |
佚名 |
北魏凉州沙门*昙觉等在高昌(新疆吐鲁番一带)编译,13卷。所集65个故事,涉及佛本生、佛传和各种因缘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宣扬因果报应的佛教教义,但其中有些故事不乏惩恶扬善的劝世寓意。该经定稿后在河西流传不衰,有些故事还是敦煌《破魔变文》、《降魔变文》及敦煌壁画《劳度差斗圣变》等的祖本。该经对研究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传播现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 |
澄观 |
全一卷。唐代澄观撰。又作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经七处九会颂。收于卍续藏第四册。本书乃总合颂分、释分二部分而成,以五言六十八句之颂,叙述八十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之要义。本书虽仅一万三千余言,然已将华严经要义揭示无遗,且其文辞平易,实为华严教海之入门书。 |
八大灵塔梵赞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纯梵语,无华言。 |
宝行王正论 |
龙树 |
梵名Ratna^vali^ (宝花环之意)。全一卷。龙树着,陈代真谛译(557~569)。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计分五品,即安乐解脱品、杂品、菩提资粮品、正教王品、出家正行品等。此系龙树居于大乘佛教之立场,对宝行王(梵S/a^tava^hana )所说之政道论,故甚受一般人所重视。第一品说佛教之世界观,复批判外教,并述及业及缘起之教义。第二品列举善恶之行为,以劝善诫恶。第三品说明由于善行即可成就伟大王者与佛之功德,王者必建寺塔、佛像,以奉献社会。第四品详述王者之道。第五品述菩萨之十地思想,并说佛道修行之道。 |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
佚名 |
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宾头卢原为优陀延王(又云优填王)臣,既出家证阿罗汉果,还国为国王说种种之譬喻,明五欲之可厌恶。 |
成实论 |
佚名 |
梵名Satyasiddhi -s/a^stra 。凡十六卷。又作诚实论。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着,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412)间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成实宗之根本经典。‘成实’即‘成四谛之实’之意。论中说明宇宙各种现象之存在皆为无实体之假象,最后终归于空,修如是观可体解四谛之理,以八圣道灭除所有烦恼,最后到达涅槃。内容分发聚(序论)、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以上为本论)等五聚,计二○二品。发聚共三十五品,先论述佛、法、僧三宝,后说造论之理由及四谛之法义,并列举佛教有关有相、无相等十种重要异说,以示明本论之立场。苦谛聚共五十九品,说明五受阴(五取蕴)之苦,并详叙色、识、想、受、行。集谛聚共四十六品,说明苦因与业、烦恼。灭谛聚共十四品,披沥本书独特之见解,即谓灭尽假名心、法心、空心等三心,可达于涅槃之境界。道谛聚共四十八品,说明灭苦而实现涅槃之方法,为禅定与智慧。其中,智乃空无我之真智,系灭烦恼后所得者;此外,复言及空与无我之实践。本论之立场取二世(过去及未来)无论、性本不净论、无我论等,且说人法二空;全书之教说不仅网罗部派佛教(小乘佛教)重要教理,亦含有大乘之见解;又多立于经量部之立场,以排斥说一切有部之解释。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是由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过渡时期之重要著作。古来对本论究竟为大乘或小乘时有争论,如南朝梁代之三大法师站在般若、法华、涅槃诸经立场,判定本论为大乘论,嘉祥大师吉藏一派则断定本论为小乘论。南北朝时一度出现专讲此论之成实学派。 |
大乘宝要义论 |
佚名 |
凡十卷。作者不详。北宋法护、惟净等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系有关大乘教徒实践法门之经说集。初为归敬颂,次论人身难得、胜行难成、正法难闻,故劝人发菩提心,信奉正教。此外,并述及大悲、五种行、在家菩萨行、邪行正行、正法摄受、般若波罗蜜、方便、行愿、信解等法门。本书乃自七十种经典中,择要摘录百数十文而成者。 |
大乘集菩萨学论 |
佚名 |
梵名S/iks!a^samuccaya 。凡二十五卷。法称菩萨着,宋代法护、日称等共译。又称学处要集。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修行大乘佛教者之教说金言集。梵本刊行于一九○二年,分十九章,汉译本则立十八品。内容系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等德目加以论述。本书援引之经典颇多,有华严经、宝光明陀罗尼、大善诱经、十法经等八十余种。本书现行之梵本,系一九○二年英国学者宾达(C. Bendall)所刊行。此外,本书亦有英译本,系自梵文本直接译成者,与汉译本比较之,则其内所引述华严等经之引文较为冗长,此外,又多处引用未传之经文。 |
大乘缘生论 |
佚名 |
一卷,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缘生论》同,实小乘之论也。 |
大宗地玄文本论 |
马鸣 |
凡二十卷。马鸣菩萨造,南朝陈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阐释金刚地之行位等,共立四十大决择分。其中,初二分解说十种大因缘,相当于序分;第三以下至三十六分为正宗分,以解说金刚地之五种位至阿说本王之十方尘数等;三十七分至四十分为流通分,鈙述本书之功德及马鸣自述过去之本因等。各分之下皆先举出偈颂,其后逐文释之,三十七分以下之四分则仅揭举其颂。又本论所说内容颇为怪诞,且署名‘真谛三藏译’之记载,诸经录皆未见载,加以论中所引多数经典名称皆不见于诸经录,此外,本论论述之体裁与向来被视为伪撰于我国之释摩诃衍论颇为酷似,故学者多谓本论乃后世伪造而假托马鸣之名。又如缘山三大藏总目录卷下所载,本论谓马鸣所造者,盖后世之假托,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九谓该论始见于宋大中祥符录,知其成书年代距今不远。现藏本唯存于高丽藏及明藏中。 |
发菩提心经论 |
世亲 |
凡二卷。天亲著,鸠摩罗什译。全称发菩提心经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共分十二章。内容系就发菩提心而论,据大乘经论、小乘阿毗达磨论书,而详细注释、分类,并说明法数。劝发品第一。发心品第二。愿誓品第三。檀那波罗密品第四。尸罗波罗密品第五。羼提波罗密品第六。毗梨耶波罗密品第七。禅波罗密品第八。般若波罗密品第九。如实法门品第十。空无相品第十一。功德持品第十二。 |
方便心论 |
佚名 |
全一卷。后魏吉迦夜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述说因明论理之纲要,以为分别善恶正邪之方便。分明造论、明负处、辩正论、相应等四品。宋、元、明三本均谓本论为龙树所造,然高丽本与各经录中,皆未载其名。 |
佛三身赞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作三身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为对佛之法、报、化等三身赞叹之偈文,并说明佛之三身。三身各有一偈,每偈各以七字八行而成,复加回向偈,亦为七字八行。 |
八大灵塔名号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朝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经叙述佛陀住世时曾亲举八大灵塔名,并劝听者供养之。本经虽为小经,然卷末所附佛陀一生之编年史,与十二游经、僧伽罗刹经等,皆可作为研究佛传之宝贵资料。 |
立世阿毗昙论 |
佚名 |
凡十卷。陈·真谛译。为印度小乘论部经典之一。又作立世阿毗昙藏、天地记经、天地记经录。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解说佛教之宇宙论,说明须弥山说(梵Sumeruva^da )之原委;即叙述天地世界之建立,及有情世间之相。全论总分为二十五品,叙述有关大乘之共通法门、中般涅槃人、中阴、色界诸天、地狱位置、寒地狱、劫之数量,及分派之关系等种种问题。又本论之旨趣与长阿含世记经、俱舍论世间品等略同,且其记事大体精细。论中特置‘云何品’,重覆问答析征,为本论之特征。 |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邻尼经 |
佚名 |
元魏北天竺沙门佛陀扇多译,与《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华梵双具,止有四十八句。 |
安宅神咒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者佚名。约译于东汉末年。又作安宅咒、安宅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叙述佛陀居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离车长者子’率眷属五十人参诣佛陀,请求安宅之法,佛陀遂率弟子至彼宅,宣说微妙法门,使长者子等远离怖畏,身心安乐,并召集守宅诸神,嘱其不得妄动,以免受大力鬼神碎身之报。佛陀复告谕大众,谓其涅槃后之五百年中,若遇妖魅妄作,恼乱众生,当一心称念三宝,斋戒清净,奉持三归、五戒、十善、八关斋戒等,并早晚六时礼拜忏悔,诵念此经,勤心精进。本经于出三藏记集卷四中,将其收录于‘失译杂经录’内,法经之众经目录卷四,指其为伪经,而开元释教录卷十八则以本经为真典。 |
安宅陀罗尼咒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内容叙述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时,大光、无量光二位菩萨奉众花国最胜灯王如来之命,来至娑婆世界,授安宅陀罗尼咒,谓此咒多所饶益。佛对阿难说应受持供养此经咒。又本经之同本异译及同类本包括有持句神咒经、陀邻尼钵经、东方最胜灯王陀罗尼经、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等。 |
拔除罪障咒王经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由曼殊菩萨之请,为末代不信之人说此一大咒王。佛于净居天上,说诸咒法,曼殊菩萨曲为不信之人求救济法,佛为说此一大咒王。 |
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 |
佚名 |
二卷,赵宋法天译。佛在楞伽国,说宝藏神大夜叉王之陀罗尼及修法。 |
宝带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北宋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叙述罗侯罗童子于夜分,为罗刹所怖,而于佛前涕泣,佛乃为童子佩宝带,说大明咒,并令持是咒,以远离恶罗刹、刀杖、恶毒、恶友、疾病等,而得大安乐。为圣庄严陀罗尼经之异译。 |
宝生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称宝生经。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先引述陀罗尼,后阐明其功德,谓若诵此陀罗尼而满七日,能得天眼清净;又有人耳闻此陀罗尼,并常忆念不断,则可证得菩提。 |
宝贤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在祇园,宝贤大夜叉王,献咒使贫苦之众生安乐。 |
北斗七星延命经 |
佚名 |
全一卷。为译于唐代之密教经典,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即星宿法,旨在说明供养此经之功德,并附有北斗七星图。初叙各时辰所生之人应配何种星符以调吉凶,次叙七星所代表之佛,其末叙述供养此经得免各种灾祸疾病。 |
钵兰那赊嚩哩大陀罗尼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除恶魔鬼神,及消除灾害疾疫。 |
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 |
佚名 |
一卷,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与《十二佛名神咒较量功德除障灭罪经》同。而文稍略。 |
持句神咒经 |
佚名 |
别名陀罗尼句经,一卷,吴支谦译。与陀邻尼钵经同本异译。 |
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共说十咒 |
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称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消灾吉祥经。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谓于清净处设道场,诵持炽盛光陀罗尼,能袪除金、木、水、火、土等妖邪星宿之灾患。另有译者不详之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为本经之同本异译。 |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 |
出生无量门持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与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持经之持,为陀罗尼之翻名。 |
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护译。此明王能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法界之大力,故名。明王者,陀罗尼之德名也。经中说陀罗尼及坛法。世尊在摩诃母质邻那山,大宝楼阁中。说一咒,又说一咒。魔王恐怖,欲兴恼害。金刚手现身降之。复说一咒,又说无量勇猛力真言。次说坛法,次魔王归命。次须菩提问受持法?佛又说一咒。次文殊师利问缘行无常之义?次观世音。及秘密主。各问此经名义? |
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佛为慈氏说咒,慈氏立誓拔苦,受记。 |
慈氏菩萨陀罗尼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纯咒无文。 |
大爱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大爱为海神之名,大爱蒙佛之神力说陀罗尼,免所有大海之危难。 |
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 |
佚名 |
元天竺沙门唧捺铭得哩连得啰磨宁及真智等译,出有坏住三十三天,与大比丘,并大菩提勇识,及天主帝释等集。入普观顶髻三昧,从顶髻中,出现如是总持密咒法行。后有赞叹祷祝偈。 |
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 |
佚名 |
梵名Maha^tantrara^ja -ma^ya^kalpa ,或 Hevajra-d!a^kini^ja^la-sambara-tantra。凡五卷二十品。宋代法护译。又作大悲空智金刚经、喜金刚本续王、喜金刚本续。此系一般通用之名称,印度、西藏注释家则多用二仪轨(梵Dvikalpa )之名。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系自梵本大怛特罗王大仪轨之三十二仪轨(根本怛特罗)中摘出,唯三十二仪轨今已不存,故本经尚有可疑之处。其内容:金刚序品第一记载世尊住金刚明妃阴门形法生中之宫殿,出生妙三摩地,由此三摩地起,对金刚藏菩萨明示金刚萨埵、大萨埵、三昧耶萨埵,且谓此悉从大悲智金刚大菩提心所开示;其次述说空智金刚之三十二血脉相,谓此三十二相总摄于罗罗拏(梵lalana^ )、辣娑拏(梵rasana^ )、阿缚底(梵avadhu^ti^ )等三相;以下二十品即就此三十二相一一详述其内容。 |
从容: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课 |
李叔同 |
《从容: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课》讲述了从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是一个人的睿智与大度。从容是一种生活态度,面对浮躁忙乱、追逐物质和感官享受的社会,我们不妨学会跳出人我是非,修一颗从容自在心。从容是历经沧桑、阅尽浮华,洗尽躁动后的返璞归真,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豁达与乐观。弘一法师以出尘的心智和济世的慈悲,给人们以心灵的力量和人生的智慧。《从容: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课》以弘一法师的原创为指引,给我们一片侵入骨髓的清凉,让那些浮华燥气化为云烟,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家园。请接受慈祥的指引,让心更加宁静清爽;请放下所有纷争,用一颗豁达从容的心,修得此生幸福、吉祥,安乐百岁。 |
大乘八大曼拏罗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朝法贤译。又作八大摩拏罗经、大乘八大曼拏罗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属于八大菩萨法,内容系观自在、慈氏、虚空藏、普贤、金刚手、曼殊师利、除盖障、地藏等八大菩萨之根本心大明。 |
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 |
佚名 |
具名,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二卷,赵宋法贤译。备说理观之仪。 |
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 |
佚名 |
具名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法天译。持世陀罗尼经之别译。 |
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佛向妙吉祥菩萨说西方无量寿之陀罗尼,能增寿命,得大利益。 |
大乘庄严宝王经 |
佚名 |
梵名Avalokites/vara -gun!a-ka^ran!d!a-vyu^ha ,西藏名Za-ma-tog-bkod-pa 。凡四卷。又称庄严宝王经。宋代天息灾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说观自在菩萨之威力化现及六字大明陀罗尼‘唵(om!)么(ma)抳(n!i)钵讷铭(padme)吽(hu^m!)’之功德。现存之梵本系一八七三年出版于加尔各答。至于西藏译本,据传,西元四、五世纪顷,藏王曾自空中得此经,其后,派遣端美三菩提自尼波罗(今之尼泊尔)得梵本而携返,译成藏文。 |
大方广曼殊室利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多罗菩萨仪轨经、观自在菩萨授记经、多罗菩萨仪轨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乃大本文殊经中观音授记经之一部分,共分四品。内容叙述自观音普现色身、授记、右瞳中出现多罗菩萨、讲说功德、陀罗尼等,及观音曼荼罗、护摩、灌顶、供养、大咒、一髻罗刹陀罗尼等。 |
大护明大陀罗尼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佛在没哩际疏聚落,往吠舍离城说咒,为除灾难。 |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佛,住极乐世界,为观自在菩萨说吉祥天女之十二名及陀罗尼。佛住极乐世界,为观自在菩萨说此咒,能除贫穷一切不祥。 |
大吉祥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在苏珂嚩帝佛刹,为观自在菩萨说大吉祥菩萨所有之陀罗尼。使众生得大富贵。 |
大金刚香陀罗尼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但有一咒,降伏诸天宿曜,无余仪轨。 |
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修法之仪轨。应与《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并流通。 |
大孔雀咒王经 |
佚名 |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与《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同,而华梵音声稍别。 |
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 |
大摩里支菩萨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 佛在给孤独园,先为苾刍说菩萨名,及咒,次说种种护摩仪轨。 |
大普贤陀罗尼经 |
佚名 |
开元附梁录 根本咒一,治病咒六。 |
大七宝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说七佛之陀罗尼,能除众生之畏怖。 |
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代失译。消灾经二译之一。说金轮佛顶尊之消灾陀罗尼。与《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同。而有九曜真言。 |
地藏菩萨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叙述地藏菩萨之誓愿、功德、陀罗尼等。地藏菩萨系以‘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其大愿;即为利益五浊恶世之众生,而不惜身命。故凡众生称其名号者,皆可速成意愿,灭除烦恼罪垢,住于涅槃道之第一乐。本经中之陀罗尼共有六十三句,诵此陀罗尼可袪除一切苦恼系缚。 |
帝释岩秘密成就仪轨 |
佚名 |
全一卷。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佛入于帝释岩,为金刚手讲说礼拜弥勒菩萨之作法及根本大明。 |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具明想诸字安布身轮 |
甘露经陀罗尼咒 |
佚名 |
佛说甘露经陀罗尼,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以此经中有‘取水一掬,咒之七遍,散于空中,其水一渧,变成十斛甘露。一切饿鬼,并得饮之,无有乏少,皆悉饱满。’故谓之施甘露真言,亦曰十甘露咒。 |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
佚名 |
梵名Bhais!ajya -ra^ja bhais!ajya samudgata bodhisattva su^tra 。全一卷。刘宋■良耶舍译。又称观药王药上菩萨经、药王药上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内容乃叙述佛在毗耶离国青莲华池精舍,说药王、药上二菩萨之功德、观法,及过去本生等。二菩萨过去为星宿光、电光二兄弟,曾以呵梨勒醍醐良药供养日藏比丘;以此因缘,二菩萨得以上妙法药广施一切众生,灭除一切烦恼。 |
观自在菩萨母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宋法贤译。佛在广严城,普贤菩萨说此咒。 |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即如意轮陀罗尼经序品第一之别译。此中之咒为流通十小咒中之第一首。 |
灌顶经 |
佚名 |
梵名Maha^bhis!eka -mantra 。凡十二卷。全称大灌顶神咒经。又作大灌顶经。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由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乃至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等十二部小经所成,此十二经各就其功德而有‘佛说灌顶’四字,故称灌顶经。其中,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与达摩笈多所译之药师如来本愿经、玄奘所译之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为同本异译。本经被疑为我国梁代以前所作之伪经。 |
鬼子母经 |
佚名 |
全一卷。全称佛说鬼子母经。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叙述鬼子母食人之子,佛藏其爱子以度化之,使拥护三宝。然此经所述较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所说疏略。 |
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
佚名 |
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大梵天王说鬼神之名及咒,而护童子。佛亦为说一咒。 |
华积楼阁陀罗尼经 |
佚名 |
佛说华积楼阁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施护译。与上经同本新译。佛在阿耨达龙王宫,师子游戏菩萨问佛功德,及供养佛功德?佛为分别,并说咒劝持。 |
华聚陀罗尼咒经 |
佚名 |
佛说华聚陀罗尼咒经,一卷,失译人名。与华积陀罗尼神咒经。佛说华积楼阁陀罗尼经同本。 |
华积陀罗尼神咒经 |
佚名 |
一卷,吴支谦译。与华积楼阁陀罗尼经同本异译。分别佛之功德与供养佛之功德,且说华积陀罗尼。 |
坏相金刚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元沙啰巴译。此陀罗尼如金刚之坚利,能破坏一切烦恼魔障,故名坏相金刚。 |
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十忿怒明王之仪轨也。佛在净光天,放大光明。金刚手菩萨请说。 |
回向轮经 |
佚名 |
一卷,唐尸罗达磨译。经中说回向发愿之法及说大回向轮陀罗尼。 |
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 |
佚名 |
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一卷,宋施护译。大日如来,安住一切如来自性中,说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等之诸法句。 |
金刚手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 |
佚名 |
三卷,宋法天译。说降伏成就之法。部多,译曰鬼。 |
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 |
佚名 |
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三卷,宋施护译。佛在睹史多天依金刚手菩萨之请而说者。 |
金毗罗童子威德经 |
佚名 |
佛说金毗罗童子威德经,一卷,唐不空译。说释迦化现千头千臂金毗罗童子之念诵法。 |
金色迦那钵底陀罗尼经 |
佚名 |
佛说金色迦那钵底(Ganapati)陀罗尼经,一卷,唐金刚智译。说大圣欢喜天之修法。 |
金身陀罗尼经 |
佚名 |
佛说金身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施护译。佛为众生说一陀罗尼,念诵之,能得金刚身之利益。 |
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
佚名 |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一卷,唐不空译。阿难逢焰口饿鬼怖而白佛,佛为说陀罗尼救拔焰口,施饿鬼之法自此始。佛在尼拘律园,阿难独居,念所受法,于夜三更,见焰口饿鬼,怖而问佛。佛为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胜妙力陀罗尼。即今变食真言。并说多宝、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四如来名。若施鬼等,持七遍,施仙等,持二七遍。供三宝,持二十一遍。焰口法始于此。 |
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 |
佚名 |
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与佛说救拔口饿鬼陀罗尼经同本,但无四佛之名号。 |
俱利伽罗大龙胜外道伏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 |
俱枳罗陀罗尼经 |
佚名 |
佛说俱枳罗陀罗尼经,一卷。宋法贤译。佛对阿难说之。俱枳罗为陀罗尼名。 |
莲华眼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此陀罗尼能除六根之病,得六根清净。 |
疗痔病经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有神咒,治痔病。 |
六字神咒王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东晋录。与六字咒王经同本,咒稍多。 |
六字咒王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东晋录。因旃陀罗厌惑阿难,而说此破之。 |
洛叉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此经说洛叉陀罗尼,并谓若受持此陀罗尼,如同持洛叉(十万)诸佛名,可灭无量重罪,得大福聚。 |
秘密八名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与玄奘译之八名普密陀罗尼经同本。 |
秘密三昧大教王经 |
佚名 |
四卷,赵宋施护译。一切如来大乘现证三昧金刚仪轨会,世尊在三十三天,与一百六十万俱胝那庾多大菩萨众,及金刚明妃,金刚执侍天王天女等俱,金刚手菩萨说秘密心明,及曼拿罗颂等。金刚破恶大仪轨会,亦金刚手菩萨说。转字轮曼拿罗会,妙吉祥菩萨,诸欲自在菩萨,欢喜王菩萨,虚空藏菩萨,大光菩萨,宝幢菩萨,极喜根菩萨,圣观自在菩萨,金刚轮菩萨,金刚法菩萨,金刚无言菩萨,金刚巧业菩萨,金刚护菩萨,降诸魔菩萨,一切如来金刚拳菩萨,各说大明,及曼拿罗仪轨,金刚手菩萨又说大明,及曼拿罗仪轨,于是一切如来以偈问金刚手,金刚手次第答十三问,又告梵释诸天,令其各说心明仪轨。 |
秘密相经 |
佚名 |
凡三卷。宋朝施护译。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册。内说毗卢遮那佛住于一切如来三昧界中时,金刚手菩萨请问秘密法仪之要略,佛乃为说普尽三摩地真实出生诸三摩地根本法门、菩提心月曼拏罗相、观影像相、金刚杵莲华、本尊等法、胜三摩地、四种秘密行相等秘要。 |
妙吉祥菩萨陀罗尼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纯咒无文,前有偈赞。 |
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啰嚩轮观想成就仪轨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属于密教杂密经之成就法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轨系由金刚陪啰缚所宣说之曼荼罗成就法,全经由曼荼罗分、一切成就分、观想分、画像仪轨分、护摩法分、观想成就分等六分所成。陪啰缚,为金刚神之名。 |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
佚名 |
凡三卷。宋代法贤译。略称妙吉祥大教经。属于密教杂密经之大威德法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系妙吉祥菩萨之化身大威德明王所宣说之法。内容计有上卷五分、中卷二分、下卷三分。 |
妙色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可诵之,出生饮食,施鬼神。 |
灭除五逆罪大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为阿难说之。 |
摩利支天经 |
佚名 |
不空译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之略名。又指陀罗尼集经第十所摄阿地瞿多译之摩利支天经。 |
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 |
摩利支天陀罗尼咒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从《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出 |
摩尼罗亶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竺昙兰译。陀罗尼杂集第八卷之别出。说除灾厄之法。摩尼罗亶之义未详。 |
陀罗尼毗奈耶经 |
佚名 |
密教经典。唐代失译。一卷。初见于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六。是持明密教律典,广说持明律法,并说供养、结界、印言、曼荼罗、梦相等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毗沙门天王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佛在给孤独园,毗沙门天王于初夜分来说神咒,卫护行人,佛嘱比丘受持。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金光明最胜王经》第十二品。多闻天王如意宝珠咒法同。 |
辟除贼害咒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如题可知,能除劫贼之难。 |
辟除诸恶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此陀罗尼能除毒虫等之难。 |
普贤曼拏罗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鹫峰说金刚萨埵之秘密相应法,有种种之观想。 |
普贤菩萨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说根本咒一与治病咒六。普贤菩萨入三昧,一切佛摩顶赞之,乃放光说咒。 |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
佚名 |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地婆译,缺观行法。 |
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 |
佚名 |
唐南天竺沙门金刚智译 佛在祇园,愍念未来众生,说过去七俱胝准提如来等佛母准提陀罗尼。 |
穰麌梨童女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佛在祇园,为苾刍说香醉山童女,所宣陀罗尼,能治世间一切诸毒。 |
如意宝总持王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于太平兴国五年(980)之后。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经题‘如意宝总持’为神咒之名。全经系阐明如意宝总持章句之受持法及其功德,并谓若受持此神咒而信心不清净或未能坚定专注,则不能见闻诸佛。然经中并未载明此一神咒。 |
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慈贤译。又作如意轮莲华心观门仪。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述世尊于须弥山顶对诸有情等宣说如意轮观音之修法,及其念诵之次第。本经所述之念诵次第即为如意轮法次第之原始型态。全经皆由五言之颂所写成。 |
如意摩尼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于太平兴国五年(980)之后。又作如意摩尼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叙述佛陀对阿难宣说袪除雷电恐怖灾难之法,谓东西南北四方各有雷神,名为阿伽、设帝噜、哆钵啰、扫那摩你;若人知其住处之方位,并将此方位之雷电名号书写供养之,则可避免一切雷电之恐怖及伤害。此外,同为施护所译之消除一切闪电障难随求如意陀罗尼经,为本经之同类本。 |
善法方便陀罗尼经 |
佚名 |
附东晋录 与《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同,而助咒少。 |
善乐长者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为善乐长者说清净眼秘密大神咒,治其眼病。 |
善夜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此经系因三十三天中之栴檀天子为利益众生,遂教比丘至佛处请说,使闻者咸断烦恼,速证菩提。‘善夜’之名,谓此经之功德能令恶梦、险难等不祥远离。 |
圣宝藏神仪轨经 |
佚名 |
二卷,赵宋法天译。说祈祷圣宝藏神之仪轨。明求者得大富,饶益有情,及成就牟尼一切事。 |
圣大总持王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为阿难说四咒。能知七生、十四生、二十一生及倍倍生之事。 |
圣多罗菩萨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在香醉山为五髻干闼婆王说多罗菩萨之咒,及颂持者得生于极乐国。 |
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第一品之别译。 |
圣观自在菩萨梵赞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共八赞,皆梵语。 |
圣六字大明王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给孤独园,为阿难说二咒,是但对扬阿难而说,非有别缘。 |
圣曜母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金刚手菩萨请说咒拥护众生,不为诸恶星宿所害,佛为说圣曜母陀罗尼。梵&Amacron;rya-graham&amacron;t&rdotblw;k&amacron;-dh&amacron;ra&ndotblw;i。佛在阿拿迦页帝大城,金刚手菩萨启请说咒,拥护众生,不为诸恶星宿所害。 |
圣庄严陀罗尼经 |
佚名 |
二卷,赵宋施护译。罗睺童子卧时为恶罗刹所挠,佛为说咒而护之。佛在迦毗罗城,罗睺童子卧时,被恶罗剎所娆。佛为说咒护之,又说结界陀罗尼,慈氏、梵王,亦各说咒,佛更敕一切天龙鬼神,各说自明。 |
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东方最胜灯王如来助护持世间神咒经之异译。 |
圣最胜陀罗尼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苾刍往支那,路中见大人,知是文殊,为说神咒。 疑与《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同本 |
胜幡璎珞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旨在阐明除障法。内容叙述昔时释尊于喜乐山顶之天宫,为大梵王及观世音菩萨宣说胜幡璎珞陀罗尼,谓受持读诵此陀罗尼,能灭尽五逆重罪,获得大富贵。本经之异译本有玄奘译之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一卷等。 |
师子奋迅菩萨所问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华积楼阁陀罗尼经之旧译也。师子奋迅菩萨,新译作师子游戏菩萨。 |
施一切无畏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宋施护译。佛为帝释天说。 |
十八臂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觉译。佛对阿难说十八臂观音之陀罗尼。为阿难说,持者,消灭根本罪业,积集无量功德。 |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
佚名 |
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佛对弥勒说东方佛余九方九佛之名号功德及神咒。 |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
佚名 |
梵名Mukhadas/aikavidya^ -mantra-hr!daya 。全一卷。北周耶舍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略称十一面神咒经、十一面经。与玄奘所译十一面神咒心经为同本异译。乃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及其咒法。佛一时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时,观世音菩萨在会中,为除灭一切众生之忧恼、病苦、障难、灾怪、恶梦等,而说十一面观世音之心咒。次载持诵此咒之功德,复说七种咒法。 |
守护大千国土经 |
佚名 |
梵名A^rya -maha^-sahasra-pramardini^ 。凡三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佛在王舍城鹫峰山南面佛境界大树林时,毗耶离城为诸鬼神所恼乱,灾难竞起,国土人民仰面号哭乞请加护,佛乃以神力集会一切诸鬼神及天龙等,演说神咒以调伏之。佛复至毗耶离城,示现大明王身,演说守护大千国土大明王解脱法门,并说大明王陀罗尼,依其功力使此城尽离灾难。是后,佛更说持诵陀罗尼之方法及功德,大梵王亦说护诸童子法,以终本经。此中,护诸童子法与菩提流支所译之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之旨趣相同。本经为五部守护经(梵pan~ca-raks!a^ )之一,流传于尼波罗(今之尼泊尔)地方。本经有西藏、西夏语等译本。 |
宿命智陀罗尼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纯咒无文。 |
宿命智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称宿命智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系叙述释尊对阿难说,若有众生闻此宿命智陀罗尼,受持之,可灭极重罪业;终身不断受持者,可知七俱胝劫间之前生事。继之列举陀罗尼文。 |
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宝思惟译。又称随求经、随求得大自在咒。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叙述佛应大梵天王之请,而说根本咒、一切佛心咒、一切佛心印咒、灌顶咒、灌顶印咒、结界咒、佛心咒、心中心咒等八咒及咒之种种功德,并阐说作坛、供养法、书写法及书写携带持咒之功德。此神咒又称随求即得成佛自在、求福德自在、求七宝自在。本经之别译本有不空之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二卷。 |
檀特罗麻油述经 |
佚名 |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罗云夜被鬼神娆,佛为说咒謢之,似与《大寒林圣难拿陀罗尼经》同。 |
陀邻尼钵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与陀罗尼经及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同本。 |
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八字三昧法。为八字文殊法之本经也。 |
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文殊师利赞一百八名之梵颂也。先有偈,次梵赞十九节。 |
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 |
佚名 |
六卷,赵宋施护译。金刚界真言之别部。无二平等最胜大仪轨王影像分第一,佛在他化自在天宫,十方诸佛云集,不见金刚手菩萨。佛同说偈,菩萨现身,诸佛皆向作礼,劝请说法。菩萨乃说法要,于是普贤菩萨雨一切供养,供金刚手菩萨。一切如来复雨一切供养,供普贤菩萨。普贤即现佛身,说三摩地法门。智部三摩地分第二,真实摄部三摩地分第三,法部三摩地分第四,迦摩部三摩地分第五,三昧最上智一切成就分第六,一切佛甚深秘密供养分第七,一切如来智证最上秘密分第八,金刚萨埵一切秘密三昧分第九,一切三昧成就禅定曼拿罗分第十,大禅定分第十一,出生大禅定分第十二,胜大明教最初事业分第十三,办事分第十四,大遍照如来一切大明金刚出生分第十五,一切大明三昧分第十六,一切如来一切大明遣魔分第十七,一切如来秘密金刚萨埵承事分第十八,一切如来大明如意宝分第十九,集一切大明三摩地分第二十,一切如来身语心清净自性金刚大智分第二十一。 |
无量功德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诵此陀罗尼则得见观世音菩萨及无量寿佛。持一洛叉,得见慈氏,持二洛叉,得见观自在,持三洛叉,得见无量寿佛。 |
无量门微密持经 |
佚名 |
一卷,吴支谦译。一向出生菩萨经之异译。与《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咒译作华言 |
无量寿大智陀罗尼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纯咒无文。 |
无能胜幡王如来庄严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忉利天宫,帝释与修罗战败,请问于佛,佛为说咒,书此陀罗尼置于旌旗上,一切怨敌无能胜者。佛在忉利天宫,帝释与修罗战败,请问于佛:佛为说咒,书此陀罗尼置旌旗上,一切怨敌,无能胜者。 |
无畏陀罗尼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佛为比丘众说 |
无崖际总持法门经 |
佚名 |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 与《尊胜菩萨所问一切诸法入无量法门陀罗尼经》同(咒作华言) |
息除贼难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宋法贤译。佛在摩伽陀国,阿难怖贼,佛为说结界咒。 |
消除一切灾障宝髻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宋法贤译。佛告阿难,帝释与修罗战败求救,佛为说咒与之。 |
虚空藏菩萨陀罗尼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纯咒无文。 |
玄师颰陀所说神咒经 |
佚名 |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因救毒蛇咬,鬼神娆,贼所劫,比丘,故说。 |
延寿妙门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北宋法贤译。属密教延命法之经典。略称延寿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叙述佛在菩提道场时,应金刚手菩萨之请,宣说延寿妙门陀罗尼,且金刚手、大梵天王、四天王等亦一一随喜宣说延寿之真言。又本经之同本异译有善法方便陀罗尼经(译者佚名)、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译者佚名)、护命法门神咒经(唐代菩提流志译)等,亦皆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 |
佛家名相通释 |
熊十力 |
熊十力(1884~1968)著。熊十力,原名升恒,字子真,湖北黄岗人,中国近现代哲学家,曾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2、3、4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家名相通释》、《破破新唯识论》等。本书著于1937年,共分2卷,上卷基本上依据《大乘五蕴论》的内容而加以增广,以解释佛教基本概念的形式,综述佛教法相学体系,并对数论、胜论等印度佛教之外的哲学派别的思想内容进行略释。下卷以《百法名门论》为主,兼取《成唯识论》的佛教名相概念,详为疏释,叙述了佛教唯识学的思想体系。在本书前言“撰述大意”中,作者提出“今日治哲学者,于中国、印度、西洋三方面,必不可偏废”,强调博学的学术功底。在治佛学方面,提出“分析与综合,踏实与凌空”的读佛“四要”,以分析理解名相,以综合寻其系统,此时须要踏实,终则凌空,无所执著。本书取名名相通释,为研究佛学的入门读物,且自成体系,为研究佛教法相唯识学的典籍,在近代佛教研究史上有一定地位。 |
一髻尊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朝不空译。略称一髻尊经。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首述持诵真言之十种利益及四种果报,次说三种陀罗尼、七日作坛灌顶法、坛法、护摩、根本印等,并详载结界之法。 |
一切佛摄相应大教王经圣观自在菩萨念诵仪轨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导生极乐 |
一切功德庄严王经 |
佚名 |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佛在竹林,入能断惑离垢三昧,大地震动,大众云集,执金刚请说此经,三止之后,乃说二种四法,观世音菩萨赞此法门,法师,及供养者,当生极乐。次说胜妙陀罗尼,及说坛仪。 |
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世尊入一切如来金刚安像三昧,从三昧起。说塑画雕造安像庆赞仪轨。有一菩萨白言,佛身无相,犹若虚空,遍一切处。云何今说令安佛像?佛言,我为久修行者,说彼法身无相无为,遍一切处,不生不灭,今为初发心众生,令彼得褔,说安像庆赞结净之法,先拣吉星吉日,于结界胜地清净之处,陈设伞盖幢旛香华灯果,令阿阇梨依法仪轨,一心召请观想沐浴,安耳发髻指甲髭须等,乃至香花灯食等种种供养,并须如法。 |
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 |
佚名 |
凡七卷。西藏译名作试一切如来身语意大密密聚大王本续。略称七卷教王经、金刚三业经、秘密大教王经。北宋施护译。系阐述瑜伽行者(梵 yogin )到达瑜伽怛特罗(梵yoga -tantra )解脱之最短过程。现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内容由十八分组成,依次为安住一切如来三摩地大曼拏罗分、菩提心分、金刚庄严三摩地分、一切如来心曼拏罗分、一切明句行分、身语心加持分、秘密精妙行分、甘露三昧分、最上清净真实三昧分、观察一切如来心分、一切如来真实三昧最上持明大士分、一切如来金刚相应三昧最上成就分、金刚相应庄严三昧真实观想正智三摩地分、身语心未曾有大明句召尾日林毗多王最胜三摩地分、一切心真实金刚出生三昧分、一切曼拏罗成就金刚现证菩提分、一切如来三昧法金刚加持王分、宣说一切秘密行金刚加持分。本经甚受印度之金刚乘及西藏之喇嘛教徒所重视,于西藏大藏经中,所收有关本经之注疏本约有五十余部。 |
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朝不空译。略称金刚寿命陀罗尼经、寿命陀罗尼经、寿命经。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全卷仅一千字左右。内容系佛陀为四天王宣说延命咒及对治死亡恐怖之法,并叙述读诵此经之功德。不空另译有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亦称金刚寿命念诵法,内容系毗卢遮那佛所说之金刚寿命真言、甲胄真言及其功德、护摩除灾延命坛。书中所言之金刚寿命菩萨即指普贤延命尊,其念诵法则为普贤延命法之本轨,共有两种异本,即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一卷及金刚寿命陀罗尼经一卷。 |
一切如来名号陀罗尼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佛初成道,观自在菩萨说咒,并说受持者当得成佛。 |
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无量寿佛于极乐国为观自在菩萨说咒,及说成就法。能令众生生于极乐世界。 |
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 |
佚名 |
三十卷。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金刚界大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一,大毗卢遮那如来在色究竟天王宫,与九十九俱胝大菩萨众俱。为坐菩提场一切义成菩萨,示现受用身。告以观察自心三摩地,是真实智忍。次说四大明,又以金刚大灌顶法而为灌顶,乃成正觉。诣须弥山顶金刚摩尼宝峰楼阁中,次第入诸三昧,出生金刚手,金刚钩,金刚弓,金刚喜,金刚藏,金刚光,金刚喜,金刚喜,金刚眼,金刚慧,金刚场,金刚语,金刚尾湿页,金刚慈友,金刚暴怒,金刚拳等诸大菩萨,阿閦如来,宝生如来,观自在王如来,不空成就如来。亦各说大明出金刚像,大毗卢遮那如来复入四三昧,出生四大明妃,四如来亦出四大明妃,大毗卢遮那如来复入四三昧,出生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锁,金刚铃。四菩萨身,次以弹指相,普遍召集一切如来,以百八名。劝请称赞具德一切如来增上主宰自金刚萨埵无始无终大持金刚者,持金刚者闻劝请已,说金刚界大曼拿罗颂,次说弟子入坛法等。金刚秘密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二,金刚智法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三,金刚事业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四,现证三昧大仪轨分第五,降三世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六,谓降大自在天那罗延天等。忿怒秘密印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七,金刚部法智三昧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八,金刚部羯磨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九,大金刚部广大仪轨分第十,三世轮大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十一,一切金刚部金刚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十二,一切金刚部法三昧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十三,一切金刚部羯磨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十四,调伏一切世间大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十五,莲华秘密印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十六,智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十七,大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十八,一切义成就大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十九,宝秘密印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二十,智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二十一,羯磨曼拿罗广大仪轨分第二十二,一切如来真实摄一切仪轨随应方便广大教理分第二十三,一切如来真实摄诸部仪轨秘密法用广大教理分第二十四,一切如来真实摄一切仪轨最上秘密广大教理分第二十五,一切如来真实摄一切仪轨胜上教理分第二十六,金刚手菩萨说法仪竟,以百八名,称赞劝请一切如来。于是一切如来,及金刚手,降三世,观自在,虚空藏,金刚手,各说一颂。一切如来,及金刚手,皆从大毗卢遮那心入已,如理而住,尔时世尊从须弥山顶诣菩提场,执吉祥草,敷草而坐。乃至转处诸天所献微妙胜座,以百八名,赞叹金刚手菩萨。译师跋云,此经一部,梵本四千颂,译成三十卷。总二十六分,自第一分至第五分终,并大乘现证三昧摄。第六分至第十四分终,并金刚三昧摄。第十五分至十八分终,并法三昧摄。第十九分至第二十二分终,并羯磨三昧摄。自下四分,并诸部秘密教理所摄起。 |
一向出生菩萨经 |
佚名 |
梵名Anantamukhasa^dhakadha^ran!i^ 。全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现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系佛对舍利弗说入无边门之陀罗尼。与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之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为同本异译。佛将入涅盘,敕目连集一切声闻缘觉,又敕菩萨集十方菩萨,舍利弗请说法,佛为说陀罗尼,及修行种种四法,亦说过去然灯佛,阿弥陀佛,闻法得菩提事。 |
瑜伽大教王经 |
佚名 |
五卷,赵宋法贤译。大遍照金刚如来在净光天大楼阁中说瑜伽大教王经。即金刚界之秘法也。序品第一,大遍照金刚如来,在净光天大楼阁中,与阿閦等四佛,及菩萨贤圣天龙八部围绕。世尊顾视金刚手菩萨,放光普照,还入佛身。金刚手菩萨请问因缘?世尊入大智变化瑜伽大教王三摩地,从三摩地出已,说瑜伽大教王经。曼拿罗品第二,真言品第三,三摩地品第四,真言大智变化品第五,印相大供养仪品第六,观想菩提心大智品第七,相应方便成就品第八,护摩品第九,嘱累品第十。 |
雨宝陀罗尼经 |
佚名 |
梵名Vasudha^ra^ -dha^ran!i^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又称妙月长者所问经、能获一切财宝伏藏经、一切如来称赞雨宝陀罗尼经。本经叙述佛陀在憍睒弥国建吒迦林时,该国之长者妙月,前来请问得财宝、除疾病之法,佛告以过去无数劫前,曾遇持金刚海音如来,由彼如来处得雨宝陀罗尼。若受持、读诵、思惟、计念,并为他人广说流布,则由此陀罗尼之威德力,可得快乐安稳;且诸天悉皆欢喜,即降下财宝榖麦。长者闻之,大喜而归。佛陀遣阿难访长者宅,见财榖充满库藏。阿难还问其故,佛陀答以如来不异语,真言句不可坏。密教以此经为基础,立持世菩萨、宝生如来为本尊,修祈福秘法,称为雨宝陀罗尼法。又此经凡四译,初为玄奘所译之持世陀罗尼经,第二译即前所述,第三译为宋代法天之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第四译为宋代施护之圣持世陀罗尼经,以上四种译本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又本经之梵本现存。 |
造塔延命功德经 |
佚名 |
一卷,唐般若译。波斯匿王知却后七日寿尽,诣佛请延命之法。佛劝造塔供养,并说其仪轨法则。 |
造像量度经解 |
佚名 |
全一卷。清代工布查布译。全称舍利弗问造像量度经。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本经叙述有关造立佛像之法则。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将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对舍利弗所问,以一五六之偈颂,述说佛之身量、肉髻、发际、面轮、额颏、唇齿、鼻眼、白毫、眉耳、颈肩、手臂、掌指、胸腋、腰腹、阴藏、膝踵、足底等长度规定,最后并有简短之流通文。本经于乾隆七年(1742)译出,译者工布查布又撰造像量度经引、造像量度经解,及造像量度经续补(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各一卷。其中,造像量度经引,论造像之由来,及汉式、梵式等分别,并附有释迦佛裸体及着衣相、无量寿佛像、文殊菩萨像、多啰菩萨像、世尊游化乞食相、诸菩萨侍奉世尊在旁列立之像、不动明王像、如来满月面、菩萨鸡子面、佛母芝麻面、明王四方面等图。造像量度经解,即注解本经之文义。乾隆十三年与经合编成四卷刊行,是即乾隆版。又相当于本经之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之中,然其译者不详。 |
栴檀香身陀罗尼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诵者,得见观自在菩萨,亦治恶癞疮癣。 |
智光灭一切业障陀罗尼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日月天子宫,说佛菩萨名,及咒。普贤菩萨言,二十一日六时持诵,至心忏悔,能破坏阿毗地狱。复说一咒以拥护之。 |
咒齿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经云: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南无舍利弗,大目犍连比丘,南无觉意名闻(舍卫国之译名)边北方犍陀摩诃延山,彼有虫名羞吼无,在某牙齿中止,今当遣使者无敢餐某牙及牙中牙根牙边,虫不即下器中,头破作七分,如鸠罗勒蚁梵天劝此咒,南无佛使我所咒皆从如愿。是为经之全文,而不说咒。 |
咒目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治目疾之神咒。 |
咒时气病经 |
佚名 |
半纸,东晋昙无兰译。说治流行病之神咒。 |
咒小儿经 |
佚名 |
三行半,东晋昙无兰译。说疗小儿病之神咒。 |
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
佚名 |
唐代义净(635~713)译。又作庄严经、庄严王经、庄严王陀罗尼经、杂密经、拥护饶益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叙述佛在布怛洛迦山,向观自在菩萨、妙吉祥菩萨宣说‘一切如来所护观察众生示现佛刹庄严王陀罗尼’;次说诵持、书写本经之功德,并宣说神咒;其后说成就功德之修法,并谓如法修持者,命终必生极乐世界。此法系佛陀于初发心时,在‘花光显现如来’之处所闻得者,闻后即蒙花光显现如来授记未来作佛。 |
最上秘密那拏天经 |
佚名 |
三卷,宋法贤译。说那拏天之修法仪轨。 |
最上意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宋施护译。最上意为陀罗尼之德称。佛在救鸽城,为阿难陀,及一切大众,说往昔传教比丘,遇神人说咒,神人即妙吉祥菩萨。 |
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金刚手菩萨,为愚众生类。请问诸秘密名义?佛为说之,及略说修行方法。 |
尊胜大明王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为阿难说咒,名尊胜大明王。 |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 |
佚名 |
凡二卷。唐代菩提流志译。略称佛心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属密教之随求咒法,主要阐释大随求陀罗尼之‘心中心咒’之功力广大,并揭示此咒及诸印契所具之不可思议力。上卷叙述一切佛心中心大陀罗尼、菩提心成就、如来语之诸印契等,下卷则叙述如来之大通力、随心陀罗尼、咒法及功能等。 |
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军荼利之印咒观门者。明印咒观门,文极精显。 |
甘露陀罗尼咒 |
佚名 |
一卷。唐实叉难陀Sik&sdotblw;&amacron;nanda译,与无量寿如来供养仪轨中之无量寿如来根本陀罗尼同本。即阿弥陀之大咒。咒中有甘露之言十语。故名十甘露明。 |
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略称十二天报恩品。属于密教杂密经十二天法之经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经末题名‘十二天仪轨’。十二天系指总摄一切天、龙、鬼、神、星宿、冥官等护持世间之诸尊。本经内容即依十二天之喜怒而述二利二损,行者可随所祈愿之种类而行不同之供养法。此外,大正藏第十八册另收有供养仪式一卷,内容依大日经法摘录供养仪式之要旨,略述二十四法,并图示手印及真言。然译者不详,或谓亦系不空所译。 |
供养仪式 |
佚名 |
一卷,著者不详。据大日经以记供养之法式者。 |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译。略称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咒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分为六品:(一) 除破一切恶业陀罗尼品,(二)一切爱乐法品,(三)和阿伽陀药法令人爱乐品,(四)含药品, (五)眼药品,(六)火唵陀罗尼药品。本经与菩提流志所译之如意轮陀罗尼经为同本异译。 |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 |
佚名 |
梵名Padmacinta^man!idha^ran!i^ -su^tra 。全一卷。唐代宝思惟译于神龙二年(706)。略称如意摩尼陀罗尼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述根本咒、心咒、随心咒等咒之功能,并列举治疗诸病之法。本经之同本异译或类本经典有:菩提流志译之如意轮陀罗尼经、义净译之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实叉难陀译之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 |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最后如意轮根本,心,心中心,三咒印,与上二种同。 |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阅藏知津谓之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念诵法。先有偈颂,次说种种之印咒,终说如意轮之根本与心及随心之三印咒。 |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佛在灵鹫山,观音菩萨说一根本咒与一结界咒与一奉请咒。 |
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印念诵法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以一印而成办种种作法之念诵法也。 |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 |
佚名 |
一卷,唐金刚智译。与不空译之如意轮瑜伽同。 |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 |
佚名 |
三卷,唐菩提流志译。宝楼阁经三译之一。广大宝楼阁善住者,陀罗尼名。说其缘起及功德。示其修法。序品第一,佛初成道,华说神咒。秘密主欢喜请问咒所从来?佛与大众同往东方宝灯世界,妙种种色宝善住清净佛处,普集一切诸佛,现宝塔中三佛全身舍利,及说其往昔因缘,乃说大明咒王。根本陀罗尼品第二,心随心咒品第三,持心咒法品第四,诵随心咒法品第五,杂咒品第六,结坛场法品第七,手印咒品第八,画像品第九,火祭品第十,普光心印品第十一,手印品第十二。 |
广大莲华庄严曼拏罗灭一切罪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宋施护译。佛在鹿野苑中,梵寿国王,偶至一寺。寺僧以佛顶华鬘迎之。王受戴头上。忽然头痛,医不能疗。使其妹勤见佛。佛三请观自在菩萨使说救济之咒并画像念诵之仪轨。 |
诃利帝母真言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鬼子母之修法。 |
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受法坛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说马头观音之坛法。 |
何耶揭唎婆像法 |
佚名 |
全一卷。译者佚名。为密教有关马头观音之仪轨。又称贺耶揭哩婆仪轨。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何耶揭唎婆,为梵语Hayagri^vah! 之音译,意译作马首,即指马头观音,为密教八大明王之一。本经内容叙述马头观音之画像法、咒诅法,并宣说疗病、乞食之印明及缚鬼、消除淫、护身之咒。此外,同类经轨尚有: (一)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受法坛,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二)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法印咒品,全一卷,阿地瞿多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 |
护命法门神咒经 |
佚名 |
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与《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同,而明二十功德之后,金刚手菩萨、梵王、帝释、四王、鬼子母、药叉、金刚手、大自在天子、童子军将、月光天子、圣观自在、慈氏菩萨、雪山大药叉、金刚商羯罗天女、金刚军、金刚使者、各说神咒,佛普伸右手而赞印之。 |
幻师颰陀神咒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幻师颰陀,为救比丘被咬于毒蛇,娆于鬼神,劫于贼,而说陀罗尼。一名佛说玄师所说神咒经。 |
秽迹金刚禁百变法经 |
佚名 |
一卷,唐阿质达霰译。为秽迹金刚之印法。载符四十六,以灭种种之苦难。而以急急如律令为咒语,不说余咒。符似抱朴子中入山之符。是明为伪经也。 |
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无能胜译,佛临涅盘,化现力士降螺髻大梵,说咒。 |
坚牢地天仪轨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地天仪轨。唐代善无畏译于开元五年至二十三年( 717~734)。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叙述礼拜恭敬供养坚牢地天及功德天,并诵其真言,结其根本身印者,能增益寿命,精进勤行,得大辩才、大智慧,及无量福德,并圆满诸事业。又列示其他种种能获得福报之作法。本仪轨虽将坚牢地天与功德天并举,然主要在述说坚牢地天利益人天之事。 |
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法全集。说建立护摩坛之作法。 |
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 |
佚名 |
一卷,唐慧琳集。说立坛及择地之法。 |
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诵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 |
金刚场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说一切善恶之法尽是陀罗尼。佛于灵山妙色聚落,入一切法平等相三昧。诸比丘皆不见佛所在,诸天亦尔。次见在金窟,以神通力,使诸菩萨去地而坐。其大菩萨各入三昧,令众获益。佛腾空微笑放光。文殊请问,佛乃说金刚场陀罗尼法,无一切善不善,有为无为,乃至一切诸法,一切平等同故。欲是陀罗尼,恼是陀罗尼,痴是陀罗尼,乃至天龙八部女相男相地狱等,皆是陀罗尼。又说入无二法门,无明乃至生是陀罗尼。 |
金刚摧碎陀罗尼 |
佚名 |
一卷,宋慈贤译。纯咒无文。 |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阿啰跛左曩,有梵字,有释义。 |
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法王教中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切如来莲华大曼荼罗品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由梵本之金刚顶经抄译第二大品降三世观音之曼荼罗者。 |
金刚顶经多罗菩萨念诵法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多罗观音之修法。 |
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西方阿弥陀之修法。与金刚智译之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经一卷同本。 |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 |
佚名 |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五字文殊之修法。咒曰,阿啰跛者娜,具有坛法,持法。 |
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
佚名 |
一卷,唐金刚智译。与不空译之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同本。初礼西方本尊,乃至末后常念本尊,无有间断。 |
金刚顶瑜伽经十八会指归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梵本十万偈十八会之大要。常称曰十八会指归。 |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异名五字咒法。说五字文殊之修法。说五字咒功德及坛法,画像法。 |
福盖正行所集经 |
龙树 |
凡十二卷。龙树集,宋代日称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内容辑录能成就福德覆身之诸正行法。多引用佛说,并列举佛教所倡导之善业,如五戒、十善业等,所引用之经典如央崛摩罗经、伊罗叶龙王因缘经、造作福业经、难祢迦经等则多系鲜为人知之典籍。本经以布施、持戒为中心而修行诸德之见解中,未见龙树所说中道之空思想、大乘思想。 |
佛一百八名赞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集释迦佛之一百八名。 |
广大发愿颂 |
龙树 |
一卷,龙树菩萨造。宋施护等译。 |
广释菩提心论 |
佚名 |
四卷,莲华戒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引诸经以明大悲为本,慧及方便,一切时常行,及明闻思修三慧。 |
回诤论 |
龙树 |
梵名Vigraha -vya^vartani^ (论破质疑之意)。全一卷。龙树(梵Na^ga^rjuna )着,汉译系后魏毗目智仙与瞿昙流支于兴和三年(541),在邺都金华寺所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为龙树所著五部论之一,有七十二偈,每一偈均有龙树所作之注释。内容分二部分:一为反对论者之质疑,二为对质疑之批驳。前者乃对大乘教学‘一切法空无自性’(缘起)之根本命题,加以反驳论难者;后者则系龙树对此论难一一加以论破,而明一切法无自性,为因缘所生之学说。以上论项有十种,其中最主要之部分为有关无自性之阐述,以及自性(实体)成立不成立之论述,对反对论者之正理学派而言,本书可谓系正理学派与龙树间之论诤。 |
集大乘相论 |
佚名 |
觉吉祥智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生,十波罗密,十地,十八空,三十七菩提分,四圣谛,四静虑,四无量,四等至,八解脱,三摩钵底先行,三解脱门,六神通,陀罗尼,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四声闻果,了知一切相,真如实际,无相法界。 |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 |
佚名 |
善寂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初明诸法皆从缘生,不离于识,广引经证,次释菩提无所得义,谓剎那王所诸法,即菩提相等,乃至菩提法中无所安立,若执无因,不集诸福,起染着心,感恶趣果,智者如实信解尊重恭敬,即得最上福聚。 |
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 |
佚名 |
一卷,宋法贤译。说迦叶仙人应[口*尔]嚩迦人请医女人产病之法者。全然为医书,不关佛教。 |
犍椎梵赞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纯梵语,无华言。 |
解脱道论 |
佚名 |
梵名Vimoks!ama^rga -s/a^stra 。凡十二卷。阿罗汉优波底沙造,南朝梁代僧伽婆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内容系依坐禅人解脱之阶次分别解释戒、定、慧等解脱法门。共有十二品,即:因缘品、分别戒品、头陀品、分别定品、觅善知识品、分别行品、分别行处品、行门品、五通品、分别慧品、五方便品、分别谛品。第一品至第三品谈戒,叙述三学、八正道、破三十四法障碍道、八行四观、十三头陀等僧人修行之戒律与途径;第四品至第九品谈定,叙述四禅及十不净想、十念、十一切入、四无量心、四大食、不净想等三十八行处之种种修定方法;第十品至第十二品谈慧,阐说四谛、五阴、十二入、十二因缘、十八界等佛教教义。此书被认为是觉音撰清净道论之重要理论依据。据日本学者长井真琴之研究,本书与巴利文之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类同,然清净道论所举之多数譬喻,本书则阙如。 |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略称金刚顶发菩提心论、发菩提心论、菩提心论、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义。乃密宗所依据之重要论部。立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门,记述菩提心之行相。以行愿菩提心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胜义菩提心观一切法无自性;而以三摩地观‘行’之相,即指日月轮观及五相成身观等。此论依三摩地之法,故得悟诸佛之法身而证‘法界体性智’。一般皆谓本论系龙树菩萨所作,然文中多处引用大日经、大日经供养法及大日经疏等之文句,由此推测或系唐代密宗祖师一行以后之著作。 |
金刚针论 |
佚名 |
梵名Vajrasu^ci^ 。法称(梵Dharmaki^rti )造,宋代法天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基于佛教的立场,批判吠陀时代以来印度之阶级制度。除引用婆罗门教经典之文献而加以反驳外,并提倡人间平等,为一部简明之论书。本书之梵文原本现存,西元一八二九年英国东方学者荷吉森(B.H. Hodgson)出版梵文原本及英译本。此外另有德译本、西藏译本。又本书汉译本、西藏译本皆指为法称所作,而梵本之序及跋皆谓此书为马鸣(梵As/vaghos!a )所撰述。 |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 |
佚名 |
梵名Suh=r!l -lekha ,西藏名Bs/es-pah!i spr=in%-yig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此系龙树训诫南印度国王之书函。乃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之偈颂,共一二六颂半。其中初三颂说明撰述之意,次四十一颂半说?明六波罗蜜、八支圣戒、少欲等,次十三颂论述五盖、五最胜法、三结、三学等,次五十颂叙述无常、地狱等六趣之苦,次十三颂说明七菩提分、十二缘起、八圣道、四圣谛等,最后六颂举出观自在菩萨及阿弥陀佛之名;综观全文,旨在劝说修道。受此书?函之王,义净译为亲友乘土国王,刘宋求那跋摩译作禅陀迦王,刘宋僧伽跋摩译作明胜功德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译号为娑多婆汉那,名为市寅得迦。西藏译为德西欧得王(藏Bde-spyod )。 |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 |
佚名 |
刘宋罽宾国沙门求那跋摩译,七言偈,种种劝诫,令修学正法 |
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偈颂 |
佚名 |
元广福大师僧录管主八撰,共一百七十五赞 |
那先比丘经 |
佚名 |
Naxianbiqiujing,佛教经典。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语种不详,学术界对此有梵语、混合梵语等不同说法。后形成北、南两种流传本。北本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即汉文大藏经中的《那先比丘经》;南本约定型于4世纪,即收入南传巴利三藏并流传于南传佛教各国的《弥兰陀问经》。北本的内容相当于南本的序言及前三部分,篇幅约为南本的四分之一。该经以公元前2世纪入主西北印度的大夏国王弥兰陀与印度佛教僧侣那先进行讨论的形式,论述轮回业报、涅槃解脱、灵魂观、佛身观等一系列佛教理论问题。对于了解印度原始佛教、印度与希腊思想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经先后有汉译三种,现存二卷本(东汉译出、译者不详)、三卷本(译时、译者不详)两种,另有一卷本一种,已佚。巴利语的《弥兰陀问经》有僧伽罗文、泰文、罗马字母等不同文字拼写本多种,内容略有差异。此外,还有英、德、日、法各种文字译本。 |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
马鸣 |
一卷,马鸣菩萨集。宋日称等译。尼犍外道诣大乘学者所,问无我之义,大乘学者为说无我之义,有偈颂。 |
辟支佛因缘论 |
佚名 |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说八位辟支佛觉悟因缘 |
菩提心观释 |
佚名 |
一卷,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略释菩提心非性非相,无生无灭,非觉非无觉等。 |
菩提心离相论 |
龙树 |
一卷,龙树菩萨造,赵宋施护译。由大悲为体,达蕴处界等诸相唯心所现,成就第一空义,则能以众生为所缘境,现种种相,说种种法,皆真实义。 |
菩提行经 |
龙树 |
梵名Bodhicarya^vata^ra 或 Bodhisattva-carya^vata^ra。凡四卷。龙树菩萨集颂,宋代天息灾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经述说成菩提之道行。内容共有偈颂八品:(一)赞菩提心品(梵Bodhicitta^nus/am!sa^ ),(二)菩提心施供养品(梵Pa^pades/ana^ ),(三)护戒品(梵Samprajanya -raks!an!a ),(四)菩提心忍辱波罗蜜多品(梵Ks!a^nti -pa^ramita^ ),(五)菩提心精进波罗蜜多品(梵Vi^rya -pa^ramita^ ),(六)菩提心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品(梵Dhya^na -pa^ramita^ ),(七)菩提心般若波罗蜜多品(梵Prajn~a^ -pa^ramita^ ),(八)菩提心回向品(梵Parin!a^mana^ )。然本经另有梵本及西藏译本,皆于第二品之下另加菩提心持品(梵Bodhicittaparigraha )、菩提心不放逸品(梵Bodhicitta^prama^da )。 |
菩提资粮论 |
龙树 |
六卷,龙树菩萨造,自在比丘释,隋达摩笈多译。明般若波罗密为菩提初资粮,布施波罗密为第二资粮,次明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方便、愿、力、及智。次明慈、悲、喜、舍,及五悔胜行,勿于他菩萨起瞋心,勿谤所未解甚深经,善修三解脱门,应勤精进,持戒,习定,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种三十二大人相业,及诸种种菩萨行等。 |
七佛赞呗伽陀 |
佚名 |
梵名Sapta -ji^na-stava 。全一卷。宋代法天译。又作七佛梵赞、七胜者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系对过去七佛之梵赞。由于本书全系汉字音译梵语之赞呗,并未附加意译,故自古不解其义。后经日本袯亮三郎博士将之还原为梵语,再附以日译,始晓其意。 |
请宾头卢法 |
佚名 |
宋慧简译。一卷。又南山感通传说请宾头卢之法。 |
劝发诸王要偈 |
龙树 |
梵名A^rya -na^garjuna-bodhisattva suhr!llekha 。全一卷。印度龙树造,刘宋僧伽跋摩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此书系龙树菩萨寄予南方大国王娑多婆汉那之劝诫书。内容说明不净观、五欲过患,及远离博奕等六污,其要旨在劝导修善以求究竟涅槃。本书之异译本有刘宋求那跋摩译之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唐代义净译之龙树菩萨劝诫王颂等,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
如实论 |
佚名 |
全一卷。陈·真谛译。全称如实论反质难品。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系以因明论式反驳外道论师之质难,并论证自家所说之如实。计分无道理难品、道理难品、堕负处品等三品。关于本书作者,高丽本不署撰号,诸经录亦缺撰者之名,惟宋、元、明三本题为世亲所造。 |
入大乘论 |
佚名 |
凡二卷。印度坚意菩萨造,北凉道泰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论述大乘教之书。分义品、讥论空品、顺修诸行品等三品。初之义品先说诽谤大乘之过,更明菩萨所学之大乘具足五乘故,为真之三藏,又依十种行法,劝发引入佛果。次之讥论空品乃论菩萨十地之阶位。最后之顺修诸行品则论佛果说三身。坚意适值大乘渐兴而世起种种毁訾之论时,承龙树、提婆之后,依其说诫谤法,论大乘为佛说。 |
三弥底部论 |
佚名 |
三卷。失译人名,大意破我人知见,明中阴不无,而文不甚联络。 |
三身梵赞 |
佚名 |
一卷,宋法贤译。纯梵语,无华言。 |
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
十二因缘论 |
佚名 |
全一卷。净意造,后魏菩提流支译。乃释十二因缘法之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初出颂六偈半,次以问答体之长行释十二因缘法。 |
事师法五十颂 |
马鸣 |
全一卷。马鸣菩萨集,宋代僧日称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全卷由五十颂组成,记述出家、在家二众皆须敬重灌顶师阿阇黎,因此可得种种功德利益;反之,若对师轻慢诽谤,则得种种苦报灾厄。文中并详述弟子对师尊所应奉行之礼仪、劳务等。此外,本颂中所出现之仪轨、灌顶、真言、护摩等名相,显系密教用语,故作者是否确为马鸣菩萨,尚待研考。 |
看破不说破 |
胡适 |
在生活中,对于身边人做出的不妥之事,有时我们会一眼看破其本质,但是碍于对象、场合和时机,并不合适说破,否则,既容易让人下不了台,又可能伤了情。在胡适逝世五十多年的今天,依然兴起“民国热”“胡适热”,这表明那一段不曾走远的历史令人神往,而来自胡适的声音也足以令国人百年聆听。本书收录了胡适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精华文章。全书对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分析。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但他对禅宗的见解,对于那些从事禅宗文化研究的人士,以及文化爱好者而言,至今仍有着影响力。 |
坐禅三昧法门经 |
佚名 |
二卷,僧伽罗刹造,秦罗什译。明治淫欲嗔恚等之法者。第一治淫欲法门。第二治瞋恚法门。第三治愚痴法门。第四治思觉法门。第五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法门。次明四禅四空四等五通法。次明四念止法。次明大乘念佛等法。 |
释摩诃衍论 |
龙树 |
凡十卷。印度龙树菩萨造,姚秦筏提摩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大乘起信论之注释书,一般略称释论。文前先说造论之旨趣,次举论之差别,将一代诸论总分为十类,大乘起信论摄属于摄义论。次明藏之差别,以起信论通摄于诸藏,别则摄于阿毗达磨藏。次说经之差别,谓诸经凡一百亿部,起信论为诸经之所依。次述造起信论者,谓马鸣论其本为大光明佛,论其因则为第八地菩萨。次入文广释,就起信论之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劝修利益分等五分解释其意。于立义分开立三十三种法门,大别为修行种因海与性德圆满海,以对辨其深浅。第十卷性德圆满海之思想与密教极为一致,日本弘法大师即依此论发挥真言教义。本书相传为龙树所作,然其真伪论说不一。或谓本书乃日僧圆仁根据新罗僧珍聪口传而成立者;或谓原撰者为新罗国大空山沙门月忠;或谓本论诸咒各种奇特之异字中,有类于武则天之文字者,故推论本书成立于武周时代。 |
手杖论 |
佚名 |
一卷,尊者释迦称造,唐义净译。破言世有异执所生之有情者。 |
四谛论 |
佚名 |
梵Catuh!satya -nirdes/a 。凡四卷,婆薮跋摩(梵Vasuvarman )造。陈·真谛(499~569)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如书名所示,本论系阐释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作。全书共分六品:思择品、略说品、分别苦谛品、思量集谛品、分别灭谛品、分别道谛品。前二品说明四谛之总体,后四品为个别之细释。又据历代三宝纪卷十载,真谛三藏尚撰有四谛论疏三卷。 |
随相论 |
德慧 |
全一卷。印度德慧法师(梵Gun!amati ,求那摩底)作,南朝陈代真谛译。又称求那摩底随相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乃为破外道之我执而作。内容详解俱舍释论卷十九慧品(新译之俱舍论卷二十六智品)中之四谛十六行相,其次详解为对治常、乐、我所、我等四见行,故说修无常、苦、空、无我等行相之文。文中之‘论主云’或‘论云’即指俱舍论,‘解言’即指德慧之自解。 |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 |
佚名 |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先列僧佉计一,毗世计异,尼犍子计俱,若提子计不俱,次一一破之。 |
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 |
佚名 |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先明所计涅盘,有二十种,如来为遮是等邪见,故说涅盘因果正义,次列其名,一一问答示相。 |
贤圣集伽陀一百颂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集一切伽陀,说供施佛僧福报。 |
一百五十赞佛颂 |
佚名 |
梵名S/ata -pan~ca^s/atakastotra 。全一卷。摩咥里利制吒造,唐代义净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书中以一百四十八颂赞叹佛德。 |
因明入正理论 |
商羯罗主 |
印度商羯罗主造,唐代玄奘译,全一卷。作者商羯罗主,是陈那论师的弟子,因陈那所著之‘因明正理门论’深奥难解,故简明综括上书之要旨,并加上自创之论说,而成一书,以做为后学入于因明正理之阶梯。内容分述真能立、似能立、真能破、似能破、真现量、似现量、真比量、似比量等八门之义。其中,真能立、似能立二门为本论之主要部分,甚他六门则略说。真能立一门,专门说明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等三支,似能立一门则举出三十三过。 |
因明正理门论 |
佚名 |
全一卷。印度陈那撰,唐代义净译。又称正理门论、理门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因明之根本理论书。本书与玄奘所译之‘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为同本异译。盖陈那当时之外道鼎盛,佛教正道不显,为排斥外道,以振兴佛教,则必须依完整之理论,遂继承古因明学说,更创立能立、能破之新说,以显诸法本真之体义,为印度论理学开一新纪元。本书于唐景云二年(711),在洛阳大荐福寺译经院由义净译出,弟子玄伞、知积等笔受。本书内容与玄奘之译本大致相同。 |
因明正理门论本 |
佚名 |
梵名Nya^ya -dva^ra-tarka-s/a^stra 。全一卷。印度陈那撰,唐代玄奘译。又称正理门论本。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内容系诠释因明论理之规则,一一论述能立、似能立、现量、似现量、比量、能破、似能破、负处等义旨。本书系陈那为破外道迷执,彰显佛法正理,而依弥勒所著‘瑜伽师地论’,及世亲之古因明等说,设立真实无过之能立、能破之新说,以诠解诸法本真之体义,系汉译现存新因明最古之著作。本书系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十二月,于大慈恩寺由玄奘译出,弟子知仁笔受。本书之同本异译,有‘因明正理门论’一卷,唐景云二年(711 )由义净译出,该译本在第一颂之后,比本书多出三百三十余字释文,其余部分则几乎与本书一致。 |
缘生论 |
佚名 |
一卷,圣者郁楞迦造。明十二因缘之义者。隋达摩笈多译。 |
赞法界颂 |
龙树 |
圣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
彰所知论 |
佚名 |
凡二卷。元代发合思巴(藏H!phags-pa, 1239~1280)着,沙罗巴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原书为藏文或蒙古文,今已不存。中译本分五品,第一器世界品,详述须弥山说,即四大洲等之传统佛教之世界观。第二情世界品,叙述地狱、饿鬼等六道说、转轮圣王之起源、印度佛教之兴隆、释尊之家谱,进而叙述西藏、蒙古之王统系谱与佛教传播之状况。第三道法品,将修行次第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五阶段。第四果法品,叙述佛果之种种相,说明四沙门果乃至十力、四无所畏等果上之法。第五无为法品,论说无为之境界,即阐说虚空等三无为法,最后复以器(世界)、情(世界)、道(法)、果(法)、无为(法)等五法总摄一切所知之法。根据本书后记,本书系帝师发合思巴特为皇太子所写之佛教纲要书。书中所说之教理内容概依俱舍论而成,然亦有作者独到之见解,如作者将俱舍论之四劫说与婆沙论之三劫说折衷成‘中、成、住、坏、空、大’之六劫说,堪称是本书极特殊之观点。又其本地垂迹之王统观,成为后代蒙古史书之圭臬。 |
止观门论颂 |
佚名 |
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义净译,有七十七颂,明修不净观之法门也。 |
诸教决定名义论 |
佚名 |
全一卷。慈氏菩萨造,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内容系解释诸教中各根本字之如实义,如开陈唵字、吽字等诸字之奥义;行者若了知诸字之如实义,并由此谛观万法,安住于正念,则可达涅槃大乐之境地。 |
百论疏 |
吉藏 |
凡三卷。隋代吉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为鸠摩罗什所译‘百论’之注释书。文前详释僧肇之百论序,分为叹论功能、明造论时节、叹造论之人、陈外道兴世、释论题目、述注论婆薮、叙论大宗、明翻论罗什、辨檀越姚嵩、定品偈多少等十章;正文上卷为舍罪福品,先立明品偈、释偈义、辨多少、释相生、释品名、简舍破等六科,其次辨明梵本与译本之偈数、偈之种类、各品长短不同、各品次第相生等问题,并阐明舍与破之别;中卷有五品︰破神品、破一品、破异品、破情品、破尘品;下卷有四品︰破因中有果品、破因中无果品、破常品、破空品等。百论系以破外道之邪执为主,故本疏有关外道之记述颇多,又援引有关诸说,其研究价值颇高。 |
辩中边论述记 |
窥基 |
凡三卷。又作辩中边论疏、辨中边论述记。唐代窥基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为玄奘译之辩中边论现存唯一注释书。辩中边论另一译本为真谛译之中边分别论,其注释书有新罗元晓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仅存卷三),元晓之疏与本书同为研究辩中边论或中边分别论不可或缺之资料。窥基著作此书时,曾对照三种梵本,而与真谛译本作严密之比较。 |
成唯识论了义灯 |
慧沼 |
凡七卷。唐代慧沼撰。略称唯识论义灯、唯识了义灯、了义灯、义灯。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为唯识三疏之一。本书系破斥有关解释成唯识论中之异说者,并阐明原论正义。撰者乃我国法相宗第二祖,书中祖述窥基之说,责难圆测、圆义、普光、慧观等之异义,一一评斥诸家之异说,包括西明云、要集云、有说、有释、有人云、有解、有云、未详决等名目。其中,有说指窥基、有释指圆测、有人云指普光、有解指慧观、有云指玄范、未详决指义寂等之说。自古以来,本书即为唯识论注疏中之最难解者。 |
成唯识论述记 |
窥基 |
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窥基(632~682)撰。又称成唯识论疏、唯识论述记、唯识述记、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系注解成唯识论一书之著作。撰者为我国法相宗初祖,于书中以佛教论理学(因明)破斥小乘、外道,并说明万法乃由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阿赖耶识之所现,以此而组织佛教教学。本书问世以降,成为我国唯识学之根本圣典;在日本亦为法相宗与各宗之要典,极受推崇重视。本书内容分为五门,即:(一)教时机,分为说教时会与教所被机两种。(二)论宗体,以唯识为宗而谓其体有四重。(三)藏乘所摄,谓成唯识论为一乘之所摄,并为三藏中之菩萨藏所摄。(四)说教年主,以慧恺之俱舍论序论说世亲与十大论师之年代。(五)本文判释,即就本文述释其义。注释书有唐代道邑之成唯识论义蕴五卷、如理之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灵泰之成唯识论疏钞十八卷等。本书另有六十卷之单行本。盖自元代以来,本书即告失传,清末杨文会得之于日本,遂集缁素之力,锓板刊行。 |
成唯识论演秘 |
智周 |
凡七卷,或十四卷。唐代智周撰。略称唯识演秘、演秘。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乃注解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之书。系唯识三疏之一。撰者为我国法相宗第三祖,书中宣扬法相深义,发挥论、述记之幽旨,字句易解,为初学者所不可或缺者。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
窥基 |
凡四卷。唐代窥基撰。略称成唯识论枢要、唯识论枢要、唯识枢要。或单称枢要。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系唯识三种注疏之一,与成唯识论演秘、成唯识论了义灯并称为唯识三疏,或唯识三个疏。本书初叙成唯识论之成立、传来、糅译等因缘,次释本论之题目及所被之根机,其次解释论文,于成唯识论述记所说之未详尽处,更详释之,特别对唯识三十颂科段、五种姓义、三类境等重要问题,均广泛解其论意。文中处处揭有‘如疏’或‘如唯识章说’之语,可知本书似完成于成唯识论述记及大乘法苑义林章之后,然述记中亦有‘如枢要说’或‘如别章’等语;故可推知本书及述记应于同时完成者。注释书有唐代智周之成唯识论枢要记二卷、憬兴之成唯识论枢要记二卷等。 |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 |
窥基 |
唐 窥基注解.明 普泰增修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
智旭 |
凡六卷。明代智旭撰。又称起信论裂网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新译(实叉难陀译)起信论之注疏。其名裂网者,欲破除法相宗、法性宗二宗差别的见解之网。本论以藏、通、别、圆四教中之圆教配以一心之众生心,而举出圆教观境之妄心。注疏本有观国之讲录六卷。 |
大乘起信论义疏 |
净影慧远 |
凡四卷。隋代慧远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又称起信论义疏、起信论疏、净影疏。为大乘起信论三大疏之一。解释真谛所译之大乘起信论而成。于文前,先分判声闻、菩萨二藏,与修多罗、毗尼、毗昙三藏,而将起信论摄属二藏中之菩萨藏,与三藏中之阿毗昙藏,其次阐述起信论以八识之理为体,而以行法为宗。其后,解释起信论之题号及撰号等。其下,则为起信论之逐文解释。本书文义浅陋,差谬处颇多,或疑非慧远所作。 |
大乘起信论疏 |
元晓 |
凡二卷。新罗元晓撰。又称海东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解释真谛所译之大乘起信论,为起信论三疏之一。略立三门:(一)标宗体,谓大乘起信论乃大小乘一切众典之精髓。(二)释题名,援引虚空藏经、阿毗达磨杂集论等之文,而阐述‘大乘’之诸义。(三)依文显义,即逐文注解起信论,以彰显论中之深旨。本书论旨明晰,文义畅快,故多为法藏之义记、太贤之内义略探记、见登之同异略集、宗密之注疏等所引用。 |
大乘起信论义记 |
法藏 |
凡三卷。唐代法藏撰。又称大乘起信论疏、起信论义记、藏疏、贤首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为大乘起信论三大疏之一。本书系以华严宗之立场而注释大乘起信论者。共分成十门:(一)教起所因,(二)诸藏所摄,(三)显教分齐,(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论题目,(八)造论时节,(九)翻译年代,(十)随文解释。其中第三之显教分齐中,初述自日照三藏传至戒贤、智光之三时判,次将传入东土之大小乘诸经论总判为四宗:(1)随相法执宗,即指小乘诸部。(2)真空无相宗,指般若经、中论等。(3)唯识法相宗,指深密经、瑜伽论等。(四)如来缘起宗,指楞伽经、密严经、宝性论、起信论等。不用华严宗之五教判,而新立四教判,将起信论配于第四宗,此与古来所论大异其趣。此外,本书复谓起信论中之‘阿梨耶识’即是唯识家所说之‘阿赖耶识’,又将三细中之业相、能见相、境界相次第配于自体分、见分、相分,且谓智相以下之六粗通于六意识之中。并明白举示起信论唯举第六识及第八识,而未论及第七识。凡上,皆为本书之特色,为起信论其他之注疏所未及者。 |
大乘起信论别记 |
法藏 |
全一卷。唐代法藏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系就真谛所译之大乘起信论中选择要目解释而成。计分三十五章。另据湛睿之起信论义记教理抄卷十五、顺高之听集记卷十三本、凤潭之起信论幻虎录卷四等所载,本书并非法藏所作,而系他人伪造者。本书之末注有顺高之听集记四卷、宗性之要文抄一卷。 |
法华论疏 |
吉藏 |
凡三卷(或二卷)。隋代吉藏(549~623)述。为世亲所造‘法华论’之注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吉藏著有诸多有关法华经之注释书,其立场深受法华论之影响,本书即为其中之一。全书旨在指出南北朝时代四宗、五时等教判之歪曲法华经意,例如贬低法华经为无常教或覆相常住教;谓华严经未有根本一乘佛乘之真实义,涅槃经无佛性常住义等。故吉藏乃立于三论宗之立场,力说法华一乘之旨,以阐明法华之经意。此书予教理史之影响极大。 |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 |
净源 |
简称《遗教论疏节要》。佛典注疏。宋净源撰。一卷。是宋智圆撰《佛遗教经疏》的节要注释书。现存本是经明袜宏补注之本。见载于明《南藏》、《北藏》、《径山藏》及清《龙藏》等。 |
金刚般若论会释 |
窥基 |
一部分三。初敬所师。叙标作意。次科宗义。正释经文。后叹愚深法成隐灭。初中三颂分二。初二颂半归敬所师。后半颂叙标作意。初中复二。初二颂别显三宝。后半颂总礼所师。初中复二。初一颂半唯敬法。后半颂敬佛僧。法中分三。初半颂叹佛法神功。出生报化显法身故。次半颂叹法深妙。词理坚贞。群圣迷故。后半颂叹法玄约。文略义广。威势胜故。智者佛也。闻已为我说者。慈氏菩萨僧也。天亲论偈。弥勒菩萨为无著说。无著授与天亲。令造释故。天亲偈云。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慧。大智通达教我等。即明弥勒亲教无著。无著转教天亲也。归敬福田理应周普。但说此三者。是经所依及能起故。能说所说。教依义依。各敬胜首。摄余一切。 |
俱舍论记 |
普光 |
凡三十卷。唐代普光(七世纪)撰,故本书又称俱舍论光记、光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神泰、普光、法宝同为俱舍论译者玄奘之门人,被并称为俱舍三大家。神泰作泰疏二十卷(一说三十卷),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三册,然现存者并非完本。法宝作宝疏三十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三疏之中,以泰疏为最古,次为光记,最后为宝疏。泰疏之特色在于随文解释,恰到好处,为一难得之注疏,若与光记互相对照,则更能明了玄奘相传之释义。宝疏之特色,由于法宝原本研习涅槃,故将俱舍论之研究分为五门而论玄谈,每由大乘之观点来看俱舍论,因而对神泰、普光二师之说多所不满。三大家之态度虽然彼此歧异,然在俱舍论之研究上,则同为不可忽视者。 |
俱舍论疏 |
法宝 |
凡三十卷。唐代法宝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略称宝疏。此书与光记皆为俱舍论学者所必修。共分五门:第一初转法轮时,第二学行之次第,第三教起之因缘,第四部执之先后,第五依文解释。日本十八世纪学僧快道评本疏之特点,谓法宝多以一解为决,并常斥泰疏、光记之非。盖法宝宗涅槃,信一性皆成佛,忌惮法相之五性各别义,而此常为讲新译者所讥嫌。法宝因感光记解释之繁琐,大加排斥,自创独特之解释,后世亦有崇宝疏者,故今有光、宝二学派之诤论。 |
俱舍论颂释疏 |
圆晖 |
凡二十九卷或三十卷。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颂疏论本。又作俱舍论颂疏论本、俱舍颂疏、俱舍论颂疏、俱舍论颂释。略称颂疏。系解释俱舍论六百行颂之作。唐代圆晖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撰者圆晖受晋州刺史贾曾之请,就俱舍论之颂,去其繁杂,针对要点,加以注释,故行文简易,颇尽其要,为研究俱舍论之重要入门书。自序(大四一·八一三中):‘课以庸虚,聊为颂释,删其枝叶,采以精华。文于广本有繁,略叙关节;义于经律有要,必尽根源。’由此以见其志。此书出于普光、法宝二疏之后,可谓俱舍论释诸家中之后来居上者,当时即盛行于两河、两京、江表、燕、齐、楚、蜀等地。本书原依据俱舍论本颂之形态,不含破我品;后由后人对破我品所引之颂作注释,追补而成第三十卷。 |
理门论述记 |
神泰 |
《因明正理门论述记》,简称《理门论述记》。佛典注疏。唐神泰撰。一卷(未完)。是古印度陈那著、唐玄奘译《因明正理门论》的注释书。初释题名及造论者,后释论文,分三部分:序述发起分、辨释正宗分和所为契真分,并逐句详释。本书是《因明正理门论》注释书中惟一见存者,但文欠完整。见载于日本《大正藏》及《卐字续藏》。 |
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 |
义净 |
义净因译无著菩萨般若颂释讫。详夫大士判其九喻。可谓文致幽深。理义玄简。自非地邻极喜。谁能发此明慧。而西域相承云。无著菩萨昔于睹史多天慈氏尊处。亲受此八十颂。开般若要门。顺瑜伽宗理。明唯识之义。遂令教流印度。若金乌之焰赫扶桑。义阐神州。等玉兔之光浮雪岭。然而能断金刚。西方乃有多释。考其始也此颂最先。即世亲大士躬为其释此。虽神州译讫。而义有阙如。故复亲核谈筵。重详其妙。雅符释意。更译本经。世亲菩萨复为般若七门义释。而那烂陀寺盛传其论。 |
起信论疏笔削记 |
子璇 |
二十卷。宋子璇,解宗密之注疏者。 |
十二门论疏 |
吉藏 |
凡六卷。隋朝吉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龙树所著十二门论之注释书。本疏初设六科释僧睿之十二门论序,六科为:标大宗、释题目、叙造论之意、赞论之功能、赞论之利益、作者谦让。次立玄谈五门,即:释名门、次第门、根本门、有无门、同异门,再分三章释本文。本疏与唐朝法藏之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共为十二门论注疏之双璧。本书之注释书有闻思记一卷及翼赞钞序一卷。 |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 |
法藏 |
凡二卷。唐朝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乃注释龙树十二门论之佳作,言简意赅,先立玄谈十门,后以细科释论文。作者乃立于华严圆融无碍之立场以作释,与吉藏所著十二门论疏相较,此为其特色。注疏有明道之玄谈一卷。 |
唯识二十论述记 |
窥基 |
凡二卷。唐代窥基(632~682)述。又作二十论述记、二十唯识述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十唯识论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本书为世亲所著唯识二十论(玄奘译)之注释书。内容首叙唯识二十论之著作缘起,其次分三门阐释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之义,并解释非一切种拨有性等问题。又唯识二十论及成唯识论乃法相宗之根本要典,故本书与成唯识论述记乃成为有关唯识学之基本入门书。 |
因明入正理论疏 |
窥基 |
凡三卷。又作因明大疏。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唐代疏解因明入正理论者颇多,所知凡十一家:(一)净眼,(二)神泰,(三)文备,(四)靖迈,(五)灵雟,(六)胜庄,(七)壁公,(八)文轨,(九)顺景,(十)玄范,(十一)窥基。以上十一家之疏,同称‘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亲承玄奘之学,故本书除注解因明入正理论一书外,并叙述有关因明之一般事项。内容共分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释本文四门。自唐以来本书盛行于中国、日本,为研究因明之指南。 |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
慧沼 |
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
因明义断 |
慧沼 |
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瑜伽论记 |
遁伦 |
凡二十四卷。唐代遁伦集撰。又称瑜伽师地论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乃糅录诸师有关瑜伽师地论之释文。主要依据窥基之瑜伽师地论略纂一书,列举所为、所因、宗要、藏摄、解题、释文等六门,前五门中多抄录窥基之文,次于释文中先列出略纂之注解,后举出顺憬、文备、玄范、神泰、惠景、圆测、元晓、神廓、僧玄等诸家之说。然瑜伽师地论于六十六卷以下缺略纂之释文,故遁伦多援引神泰、惠景二师之说,而鲜有自说。 |
瑜伽师地论略纂 |
窥基 |
凡十六卷。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又作瑜伽师地论略纂疏、瑜伽论略纂、瑜伽钞。本书系法相宗主要经典瑜伽师地论之注疏。内容初依最胜子等之瑜伽师地论释载七言七行之归敬颂,次立所为、所因、宗绪、藏摄、释题、释文等六门,为研究瑜伽论者必读之指南。撰者窥基为玄奘之高足,法相宗之初祖。 |
中观论疏 |
吉藏 |
凡十卷(或作二十卷)。又作中论疏。唐代嘉祥大师吉藏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本书系解释青目(梵Pin%gala ,三世纪顷)注释之中论(鸠摩罗什译),并继承僧朗、僧诠、法朗等三论宗之传统,发抒一己独特之见解而着成者。成书于隋大业四年(608)。书中首先说明僧睿(378~444?)之中论序,其次逐一详释二十七品。依作者观点而言,中道乃佛菩萨实践之道,其内容有世谛中道、真谛中道、非真非俗中道。此种三谛中道之说与历来之真俗二谛说可谓大异其趣,即谓世谛并非众生分别之境界,而系佛菩萨为济度众生之方便慧境;而真谛则为真实慧之境地,故说依二谛产生真实、方便二慧。此二慧有如佛菩萨之父母。本书引用多数经论,并言及当时之诸学说,例如根据涅槃经之思想以解释空之思想,此乃其他中论释书中所未见之特色。其注释书较著名者有日本三论宗大学者安澄(763~814)之中观论疏记一书。 |
梵网经古迹记 |
太贤 |
凡三卷,或作二卷、四卷。新罗太贤集。又称梵网古迹记、梵网经古迹。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系梵网经之注释,分别为时处、机根、藏摄、翻译、宗趣、题名、本文等七门。注释书有文集十卷(睿尊)、纲义十卷(清算)、补妄钞十卷(定泉)等。本书系参照智顗、法藏、义寂等诸疏,而别立一家之见。对净土之依用智顗菩萨戒义疏而言,本书自昔即为律、真言、法相等宗所重。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
法藏 |
凡六卷或三卷。唐贤首大师法藏撰。又称梵网戒本疏、梵网戒疏、梵网法藏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详解梵网经卷下菩萨戒本,总立教起所因、诸藏所摄、摄教分齐、显所为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经题目、教起本末、部类传译、随文解释等十门。本书之特色为解释戒相甚为详细,十重禁戒一一设立十门,四十八轻戒则分八门。全书援引八十种经律论,其中并含有居士请僧福田经、比丘应供法行经等古佚经数种。注释书有纪要六卷(凤潭)、日珠钞五十卷(凝然)等。 |
尼羯磨 |
怀素 |
律学著述。唐怀素集。三卷。系集录《四分律》中羯磨部分之别行本。全书列“方便篇”至“修奉篇”共十七篇文。历代大藏经均有收载。 |
菩萨戒本疏 |
义寂 |
亦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律学著述。唐新罗僧义寂述。二卷(或卷下分“本”、“末”作三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第十》卷下偈颂以后经文的注释书。初科简略标旨归,次释题名,再次随文解释。释十重戒时,以五句辨释文义:制意释名、具缘成犯、判业轻重、学处同异、就文解释。释四十八轻戒时,随文所分为五段,“段段皆说离恶摄善益生义”。作者认为:“前三十戒多为摄善,后十八戒多为利生。”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及《大正藏》。 |
菩萨戒义疏 |
智顗 |
凡二卷。隋代智顗(538~597)说,灌顶(561~632)记。又称梵网菩萨戒经义疏、菩萨戒经义记、菩萨戒经义疏、菩萨戒义记、天台戒义疏、天台戒疏、戒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本书系注解梵网菩萨戒经。初立释名、出体、料简三科,次释经文,解义甚为简略。天台、净土宗所传之大乘圆顿戒专依此书而立。收入净土宗全书第十五卷。本书之注疏有明旷之菩萨戒义疏删补三卷、道熙之菩萨戒义疏钞四卷、蕴齐之菩萨戒义疏记三卷、袾宏之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五卷、道光之菩萨戒义疏见闻六卷等。 |
僧羯磨 |
怀素 |
律学著述。唐怀素集。三卷。系集录《四分律》中羯磨部分之别行本。全书立“方便篇”至“修奉篇”共十七篇文。历代大藏经均有收载。 |
四分比丘戒本疏 |
定宾 |
简称《四分律戒本疏》或《四分戒本疏》。律学著述。唐定宾撰。二卷。系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戒本》的注释书。本书释经以四门分别:总详诸教、别断此经、传译根由、依文判释。在“别断此经”门中又分四门:教所为机、说听功益、藏乘所摄、宗体不同。因作者属隋唐时法砺所创的相部律宗,故本书多处批驳了南山律宗道宣之说。 |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 |
道宣 |
简称《四分律含注戒本》、《含注戒本》。律学著述。唐贞观八年(634)道宣撰。初撰为一卷,永徽二年(651)重修后作二卷,今本作三卷。系后秦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戒本》的注释书。道宣自序称,《四分戒本》卷首偈文为“广”“略”二教之通序,其后为二教大宗,又各分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广教正宗分”指八篇,共二百五十戒之文;“略教正宗分”指过去七佛所说之戒文。注释书有:道宣自撰的《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宋道言的《释四分戒本序》一卷。本书及《戒本疏》后由唐鉴真传至日本。现存宋刻本,并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及《大正藏》。 |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 |
道宣 |
二卷。唐释道宣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撰于唐贞观八年(634),二十一年(647)重修。撰述此书的目的在于,用以结示僧众和合作事之规范。共有十篇,一是集法缘成篇,二是诸界结解篇,三是诸戒受法篇,四是衣 受净篇,五是诸说戒法篇,六是诸众安居篇,七是诸自恣法篇,八是诸衣分法篇,九是诸罪忏悔篇,十是杂法住持篇。在一篇中集八种羯磨(羯磨为梵文,汉文译为业)为三科,共有一百八十一法。其余九篇共有一百二十多法,均为择其与当时僧众日常所用密切相关内容而录,所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卷末附有乞畜杖络襄文,畜杖络襄文、十诵律三十九夜文、受残夜文、僧祇律二十七事讫文、结小界文。从而,弥补了南山律宗撰《四分律》疏唐人写本,宋人写本所无。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
道宣 |
十二卷。唐代释道宣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作于武德九年(626),贞观四年(630)重修。古本作三卷,共三十篇。卷首有自序及十门括例,初卷有十二篇,中卷有四篇,下卷有十四篇。所述内容以方轨行事为核心。四分以明戒义,遵成实论而论戒体,依大乘教而立终极。于诸部律外,广引大小乘经论,判示违戒处理之轻重。所谓删繁,是指一事之下,诸师说法不一,纷纭复呈,则一律删略,只存文证。所谓补阙,是指旧说旧义不合时宜,纠偏补缺。如行事钞中收入的梁武帝出要津仪,灵谷寺诰,均为佚典,由此收载才得以保存下来。对愚师妄引伪经,行事违反律文,则给予明辩严斥。中卷释戒相篇中,盗戒的解释最为详细。此行事钞是南山派律宗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故有人赞扬它是“肥终南扬律藏,删繁补阙异群宗”(《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直到现在仍为《四分律》宗人所宗奉。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后人为本书作注释的极多。见于《行事钞诸家记标目》的有六十二家,现存的有以下几种:一,《四分律钞批》十四卷,唐大觉撰。二,《四分律行事钞搜玄录》二十卷,唐志鸿撰。三,《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二十卷,后唐景霄撰。四,《四分律行事钞科》三卷,宋元照撰。五,《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十二卷,宋元照撰。六,《四分律行事钞评集记》十四卷,澄渊撰。以上所注,以元照《资持记》最为精到,受到学界公认。1686年日本僧人慈光、瑞芳二人将《资持记》编于《行事钞》文下,将元照《科》文系于其上,题名《三籍合观》。分为四十二卷。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 |
元照 |
简称《律钞资持记》、《资持记》。律学著述。宋元照撰。三卷(或十六卷)。系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的注释书。据元照自序称,《四分律》译传东土,“虽九代相承,而六师异辙”,故在随文注释之前,略标五例:“一曰定宗、二谓辨教、三叙引用、四明破立、五示缺疑”,以明本书宗旨。本书注释详尽,以法华开显圆意,为《四分律》学者所共推重。现存宋刻本,并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及《大正藏》。 |
天台菩萨戒疏 |
明旷 |
亦称《菩萨戒义疏删补》。律学著述。唐明旷删补。三卷。系隋智述、灌顶记的《菩萨戒义疏》的删补,是对《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作进一步注释之书。明旷自称,本书“不违先见”,“以天台为宗骨”。注释分作七门:明名体、明宗用、明教摄、明受法、明传译、略料简、随文解释。 |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
佚名 |
梵名Abhidharma -kos/a-samaya-pradi^pika^ 。凡四十卷。印度众贤造,唐玄奘译。又称显宗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众贤先曾作顺正理论,以论破世亲之俱舍论,后以顺正理论之文广博而难把握,乃摘要更作本论,专主显正,分为九品,即:序品、辩本事品、辩差别品、辩缘起品、辩业品、辩随眠品、辩贤圣品、辩智品、辩正品。除序品叙述作论因缘外,其余八品之品目均同于顺正理论。本书与顺正理论同为研究俱舍论之学者所不可或缺之参考资料。 |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佚名 |
梵名Abhidharmamaha^vibha^s!a^ -s/a^stra 。凡二百卷。略称大毗婆沙论、婆沙论、婆沙。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七册。本论乃注释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毗达磨发智论,广明法义,备列诸种异说。自西元一○○年至一五○年间于北印度迦湿弥罗(梵Kas/mi^ra ,今克什米尔)编辑而作,为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者。相传系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梵Pa^rs/va )招集五百阿罗汉,经十二年而成,即第四次之经典结集。本论之内容系收集诸论师对说一切有部佛教根本圣典发智论之注释,与发智论同样分杂、结、智、业、大种、根、定、见等八蕴(八章)。系统地总结‘说一切有部’之理论主张,并对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等部派,以及数论、胜论、顺世论、耆那教等之观点进行批驳。其中心问题为三世实有与法体恒有论。由于此婆沙论之编辑,部派佛教教义遂因而广为宣扬,对大乘佛教亦产生极大影响。异译本为阿毗昙毗婆沙论,凡六十卷,相当于玄奘译本卷一一一以前之部分,为北凉浮陀跋摩、道泰等合译,世称为旧婆沙,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二论皆为研究部派佛教之珍贵资料。 |
阿毗达磨发智论 |
佚名 |
梵名Abhidharma -jn~a^na-prastha^na 。凡二十卷。佛灭后三百年,印度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译。又称说一切有部发智论。略称发智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论与集异门足等六论合称为七论,又六论之义门少,故以足譬喻之,称为足论;本论则文义具足,故以身譬喻之,称为身论。七论为说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论。本论以说一切有部学说为基本内容,兼论当时部派佛教间争论之各类问题。共立八蕴,分为四十四品,即:(一)杂蕴,说明四善根、四圣果、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等种种法。计有世第一法纳息、智纳息、补特伽罗纳息、爱纳息、无惭纳息、相纳息、无义纳息、思纳息等八品。(二)结蕴,说明三结、五盖等种种结使。计有不善纳息、一行纳息、有情纳息、十门纳息等四品。(三)智蕴,说明圣者断除惑障,而得无漏之智。计有觉支纳息、五种纳息、他心智纳息、修智纳息、七圣纳息等五品。(四)业蕴,说明身、口、意三业所起之善恶诸行。计有恶行纳息、邪语纳息、害生纳息、表无表纳息、自业纳息等五品。(五)大种蕴,就三世说明四大种所造之善恶色法。计有大造纳息、缘纳息、具见纳息、执受纳息等四品。(六)根蕴,就四果及三世说明六根、五根等色法。计有根纳息、有纳息、解纳息、等心纳息、一心纳息、鱼纳息、因缘纳息等七品。(七)定蕴,说明三界诸天之定与二乘所修之定有种种不同。计有得纳息、缘纳息、摄纳息、不还纳息、一行纳息等五品。(八)见蕴,说明凡夫外道之断、常二见及六十二见等种种之见。计有念住纳息、三有纳息、想纳息、智纳息、见纳息、伽他纳息等六品。 |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
佚名 |
梵名Abhidharma -dharma-skandha-pa^da 。凡十二卷。印度大目干连造,唐玄奘译。又称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略称法蕴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本论系以众法之宝聚普施群生之著作,故有此称。全书共分二十一品,即:学处品、预流支品、证净品、沙门果品、通行品、圣种品、正胜品、神足品、念住品、圣谛品、静虑品、无量品、无色品、修定品、觉支品、杂事品、根品、处品、蕴品、多界品、缘起品。靖迈所作之后序,称此论为(大二六·五一三下):‘盖阿毗达磨之权舆,一切有部之洪源也。’若与巴利文论藏中之七论相对比,则本论之内容与毗崩伽(巴Vibhan%ga ,分别论)最为类似。此外,有关本论之作者有异说,称友之梵文俱舍释论及西藏传说均载为舍利弗所造。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
佚名 |
梵名Abhidharma -sam!gi^ti-parya^ya-pa^da 。凡二十卷。印度舍利子造,唐玄奘译。又作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略称集异门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本论系舍利子为预防佛陀入灭后之诤论而作,计分十二品:第一缘起品,明示舍利子代佛陀结集法律之缘起。自第二之一法品至第十一之十法品,明示一法乃至十法之法门。第十二赞劝品,明示佛陀之印可。此论常引法蕴足论,故必作于是书之后。又广本有一万二千颂,今流传者为八千颂。此外,有关本论之作者另有异说,称友之梵文俱舍释论及西藏传说均载为执大藏(梵Maha^kaus!t!hila )所作。 |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
佚名 |
梵名Abhidharma -dha^tu-ka^ya-pa^da 。凡三卷。印度世友造,唐玄奘译于龙朔三年(663)。又作说一切有部界身足论。略称界身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本论分为二品,即:(一)本事品,叙说十大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十小烦恼地法、五烦恼、五见、五触、五根、五法、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等。(二)分别品,略分十六门,广立八十八门,分别心所与五受、六识、无惭无愧等之相应不相应,及蕴、处、界与心所之相应不相应。此外,有关本论之作者另有异说,称友之梵文俱舍释论及西藏传说均载为富楼那(梵Pu^run!a )所造。 |
阿毗达磨俱舍论 |
佚名 |
略称《俱舍论》,意译《对法藏论》,又称聪明论。为部派佛教上座部教理集大成者,为《大毗婆沙论》的纲要书。公元第五世纪间,世亲菩萨所著。汉译本有二,一为陈天嘉四年真谛所译的《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本;一为唐永徽二年玄奘所译的三十卷本,历来为法相宗的基本教本。本书基本上是反映世亲住世时代,当时流行于迦湿弥罗的说一切有部,关于世界、人生及修行的主要学说,并吸收经量部的许多观点。内容由界、根、世间、业、随眠、贤圣、智、定等八品构成,另又附录破我品,则成九品。其中第一、第二的界品与根品,说明现实世界(物质与精神界)成立之要素的‘法’,并说明有为、无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六因四缘等名相。第三的世间品,说明地狱乃至天界的生物世界(有情世界)与物理世界(器世界),并介绍印度的宇宙观及地理说。此外,更解说十二缘起,说明轮回的相状,此即业感缘起论。第四业品,说明轮回的原因,并细分业的种类。第五随眠品,叙述烦恼,将其分类为六大烦恼、十随眠、八十八使、百八烦恼,并介绍过去、未来、现在等三世实有论,而加以破斥。世间、随眠、业等三品系明示迷之世界(有漏),至于第六贤圣品,则将悟入的阶位分为凡夫位的之三贤、四善根,圣者位的四双八辈,又说明悟入的观法即四谛十六现观。第七智品,则是说明世俗智、法智、类智等十智为获得开悟之智慧,并说明十八不共法。第八定品,除说明产生圣智基础之禅定外,复说明四禅、四无色定、三解脱门、四无量心等其他禅定。第九破我品,则是站在无我之立场,以破斥犊子部之非即非离蕴我及胜论之我等,即明示无我之道理。 |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
世亲 |
颂数六百,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一卷。俱舍,译曰藏。包藏之义。包藏根本阿毗达磨论要义,故谓之俱舍论。 |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
佚名 |
婆薮盘豆造,陈真谛译,二十二卷。婆薮盘豆者世亲之梵名。此论与阿毗达磨俱舍论同本异译,是曰旧论,又云旧俱舍。 |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
世友 |
梵名Abhidharma -prakaran!a-pa^da 。凡十八卷。印度世友造,唐玄奘译。又作说一切有部品类足论。略称品类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系因五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虽众多而流类不同,本论乃随品类,而条贯义理,收摄一切法,周圆满足而不乱。计分八品,即:辩五事品、辩诸智品、辩诸处品、辩七事品、辩随眠品、辩摄等品、辩千问品、辩决择品。本书之异译本有刘宋求那跋陀罗与菩提耶舍合译之众事分阿毗昙论(分十二卷八品,亦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玄奘译之尊者法救造五事毗婆沙论、法成译之萨婆多宗五事论。 |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
佚名 |
凡十六卷。印度提婆设摩(梵Devas/arman ,意译天寂、贤寂)造,唐玄奘译。又作说一切有部识身足论。略称识身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乃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本论说明识心与肉身相应具足,应如法修行。有七千颂,分为六品,即:目干连蕴、补特伽罗蕴、因缘蕴、所缘缘蕴、杂蕴、成就蕴。初品论破目干连之过去无体现在有体说,建立说一切有部之教义;第二品论破补特伽罗论者之有我说;第三品以下叙述教义,显明我空法有之说。 |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佚名 |
梵名Abhidharma -nya^ya^nusa^ra 。凡八十卷。印度众贤造,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又称随实论、俱舍雹论。略称顺正理论、正理论。共计二万五千颂八十万言。分为八品:(一)辩本事品,明示蕴、处、界之三种,摄一切法。(二)辩差别品,明示二十二根之差别,论破无因、一因、不平等因等之计执。 (三)辩缘起品,明示三界、五趣、七识住、九有情居、四生等,及中有、十二因缘、有情非情之世间相等。(四)辩业品,辩说诸业。(五)辩随缘品,说明烦恼。(六)辩贤圣品,叙述贤圣之行果。(七)辩智品,说明断道。(八)辩定品,辩说诸定。本论以有部之立场,论破世亲之俱舍论,为宣扬有部宗义之书,亦为研究俱舍论所不可或缺之著作。 |
阿毗昙八犍度论 |
佚名 |
凡三十卷。印度迦旃延子造,苻秦僧伽提婆与竺佛念共译于建元十九年(383)。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书乃阿毗达磨发智论之异译本。犍度,意译为聚,积聚之义。以其篇章共有八聚,故称八犍度论。 |
阿毗昙甘露味论 |
佚名 |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布施持戒品第一。界道品第二。住食生品第三。业品第四。阴持入品第五(持即界也)。行品第六。因缘种品第七。净根品第八。结使禅智品第九。三十七无漏人品第十。智品第十一。禅定品第十二。杂定品第十三。三十七品第十四。四谛品第十五。杂品第十六。 |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佚名 |
凡六十卷。北凉浮陀跋摩、道泰等共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之异译本。依道挻所作之序载,本论旨在注释八犍度,初译成百卷,惟以北魏太武帝攻破北凉之故,经书、什物皆烧毁,其后零落收拾而仅得六十卷。六十卷中唯注释杂、使、智等三犍度,其余五犍度均已逸失。后世称此论为旧婆沙。新译本则为唐玄奘之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 |
阿毗昙五法行经 |
佚名 |
后汉安世高译,一卷。先释四谛,次释五法。 |
阿毗昙心论 |
佚名 |
梵名Abhidharmahr!daya -s/a^stra 。凡四卷。略称心论。印度法胜造,东晋僧伽提婆及慧远合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以发智论、六足论为基础的说一切有部,因大毗婆沙论之编集而确立了说一切有部之立场。由于大毗婆沙论太博大,法胜遂于西元二五○年将该书浓缩为二五○偈,为说一切有部重要论书之一。对小乘佛教基本概念如有漏、无漏、色法、十八界、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进行论释。计分为十品,即:界品、行品、业品、使品、贤圣品、智品、定品、契经品、杂品、论品。于印度,此论之研习曾盛行一时,其释论亦有数部。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僧伽提婆译为中文,十六年慧远整理成四卷。异译本有北齐那连提耶舍与法智共译之阿毗昙心论经六卷、刘宋僧伽跋摩等译之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皆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 |
阿毗昙心论经 |
佚名 |
此经为解释阿毗昙心论者。大德优婆扇多造,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六卷。 |
鞞婆沙论 |
佚名 |
凡十四卷。尸陀槃尼撰。苻秦僧伽跋澄译。又称阿毗昙毗婆沙、鞞婆沙阿毗昙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鞞婆沙,梵语vibha^s!a^(毗婆沙),意为广说、广释。本书内容系广释说一切有部之法相。说阿毗昙八犍度第一。鞞婆沙三结处第一。三不善根处第二。三有漏处第三。四流处四。四受处第五。四缚处第六。五盖处第七。五结处第八。五下结处第九。五上结处第十。五见处第十一。六身爱处第十二。七使处第十三。九结处第十四。九十八使处第十五(小章竟)。解十门大章。二十二根处第十六。十八界处第十七。十二入处第十八。五阴处第十九。五盛阴处第二十(亦名五取阴,亦名五受阴,唯是有漏)。六界处第二十一。色无色法处第二十二。可见不可见法处第二十三。有对无对处第二十四。有漏无漏处第二十五。有为无为法处第二十六。三世处第二十七。善不善无记处第二十八。欲界色界无色界系法处第二十九。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处第三十。见断思惟断不断法处第三十一。四圣谛处第三十二。四禅处第三十三。四等处第三十四。四无色处第三十五。八解脱处第三十六。八除入处第三十七(即八胜处也)。十一切入处第三十八。八智处第三十九。三三昧处第四十(广说大章竟)。中阴处第四十一(出阿毗昙结使犍度人品非次)。四生处第四十二。 |
俱舍论实义疏 |
安慧 |
佛典注疏。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十大论师之一安慧撰。译者不详。从译文风格及引文考释,当译于七世纪后。原著卷数不详。敦煌本标题下称梵本有二万八千颂。现存敦煌遗书三号;P.3196,系前五卷之节抄。此件先解释《俱舍论本颂》之归敬序,然后解说《分别界品》(共四十四颂)中的十四颂及二个半颂,《分别根品》(共七十四颂)中的八颂(有数颂仅列颂文,未作解说),最后论述佛教的人寿论。北新1440,首残尾存,约长十余米,是敦煌遗书中少见的大卷子。北图另藏残片一件(尚未编号),恰为北新1440所残缺的首部。两号缀接,丝毫不差。有首尾题,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三》。从卷三的篇幅看,梵本二万八千颂释文的说法可信。北新1440尾有题记:“释门法律法严奉写记。”本疏释文主要依据《俱舍论》、《顺正理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等,基本符合说一切有部的思想。有藏译本,篇幅亦与“二万八千颂”大体相当。另有回鹘文残片存世。历代经录均无著录,历代大藏经亦均未收录,仅在日本《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中有记载,证明曾传入日本。后日本《大正藏》第二十九卷根据P.3196录文收入。 |
入阿毗达磨论 |
佚名 |
凡二卷。塞建陀罗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古来阿毗达磨俱舍论之论旨系以五位七十五法为纲目,本论系研究俱舍论必备之入门书。然与俱舍论稍异,俱舍论乃将诸法分为七十五法,本论则加上欣、厌二心所,总成七十七法。 |
舍利弗阿毗昙论 |
佚名 |
梵名S/a^riputra^bhidharma -s/a^stra 。凡三十卷。又称舍利弗阿毗昙。姚秦昙摩耶舍、昙摩崛多等合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内容系解释小乘诸法之名义,并加以分类组织。体裁同于六足论中之集异门足论。计分四分三十三品:第一问分十品,第二非问分十一品,第三摄相应分二品,第四绪分十品。其中,第一问分,就十二入、十八界、五阴、四谛、二十二根、七觉、三不善根、三善根、四大、五戒等作问答解释。第二非问分,先略解色界非色界等之一六○事、思业思已业等之二○五事、凡夫人非凡夫人之七十五事、正见正智等之二三四事;其次,再详释十二因缘、四正勤、四神足,又随释所引中阿含经卷二十四、杂阿含经卷三十等之文,复依增上法列举解释身念处乃至十一解脱入之三十八事,及恃生乃至六十二见等四二○事。第三摄相应分,初举苦谛系法非苦谛系法四二三事,次分性门摄事门,又阐释眼识界耳识界等七十二事,而说各法之相应关系。第四绪分,阐释因缘无间缘等十缘、因因无间因等三十三因、因起等六十六名色、见结等十结、身口意等三行、一五八触、圣心非圣心等一三七心、杀生等十不善业道、不杀生等十善业道、五支定五智定等二六三定。 |
施设论 |
佚名 |
梵名Prajn~apti -s/a^stra 。凡七卷。译自小乘论部六足论中施设足论之‘因施设门’。前四卷宋代法护译,后三卷宋代惟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内容论述有关世间业报差别之因。凡十四章。其中卷首标示对法大论中世间施设门第一,即第一章,其文注曰(大二六·五一四上):‘按释论有此门,梵本元阙。’即世间施设门等缺,余十三章为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于诸门中论释轮王之七宝、佛初生之瑞相、有情之因果、三毒之轻重、世间诸法之差别、山海、变化、神通等。 |
五事毗婆沙论 |
佚名 |
二卷,唐玄奘译。尊者法救作。释世友尊者之五事论。五事者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之五法也。分别色品第一。分别心品第二。分别心所法品第三。释尊者世友五事论,文来未尽。 |
杂阿毗昙心论 |
佚名 |
梵名Sam!yukta^bhidharma -hr!daya-s/a^stra 。凡十一卷。法救(梵Dharmatra^ta )造,僧伽跋摩等译。略称杂心论。又称杂阿毗昙毗婆沙、杂阿毗昙婆沙、杂阿毗昙经、杂阿毗达磨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书乃说一切有部代表圣典之一。为阿毗昙心论之注释书。法胜因慨叹说一切有部之大论(大毗婆沙论,玄奘译,二百卷)浩瀚难解,故摘其要义而成阿毗昙心论二百五十偈。法救则于阿毗昙心论外加序品、择品及三百五十余偈,而成此六百余偈之注释书,用以补正阿毗昙心论。本论之品次,系依四谛之顺位而立。其汉译本有四:第一译系苻秦建元(365~384 )末年,僧伽提婆于洛阳译出,有十六卷或十三卷;第二译系法显及佛陀跋陀罗合译,有十三卷;第三译为刘宋元嘉三年(426),伊业波罗所出,亦有十三卷;第四译即今本,元嘉十一年或十二年于长干寺译出。其中,前三本均已失传。 |
众事分阿毗昙论 |
佚名 |
尊者世友造,宋求那跋陀罗,菩提耶舍共译,十二卷。与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同本异译,但有七品。 |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
佚名 |
凡十卷。尊婆须蜜造,苻秦僧伽跋澄等译。系基于说一切有部之教说,分别解说诸法之性相等。又称尊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论分十四犍度,即:聚犍度、心犍度、三昧犍度、天犍度、四大犍度、契经犍度、更乐犍度、结使犍度、行犍度、智犍度、见犍度、根犍度、一切有犍度、偈犍度。其中,前十三犍度随处揭举摄颂,以概括其说。道安于卷首之序中谓本论博涉十法,所指或即心、三昧、天、四大、更乐、结使、行、智、见、根等十犍度,此等分类与阿毗达磨发智论之杂、结、智、业、大种、根、定、见等八犍度、及杂阿毗昙心论之界、行、业、使、贤圣、智、定、修多罗、杂、择、论等十一品,均颇为相类。其中,发智论之杂犍度可谓相当于本论之聚犍度,其余七犍度则相当于本论三昧犍度以下之各犍度;杂阿毗昙心论之行、使、智、定四品相当于本论行、结使、智、三昧等四犍度,贤圣品、杂品、修多罗品、择品、论品等,则分别相当于本论之见、聚、契经、一切有、偈等诸犍度。故本论可能系于发智论八犍度之外,另加心等六犍度而成十四犍度;杂阿毗昙心论之十一品亦可能系删除本论之心犍度等,再加整理而成者。依近代学者之说,本论作者婆须蜜与婆沙会四大论师中之世友可能为同一人,又谓本论应为婆须蜜之弟子或后人所撰集成书者。 |
辩中边论 |
世亲 |
梵名Madhya^nta -vibha^ga-t!i^ka^ 。凡三卷。又作辨中边论、离僻彰中论。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系注释弥勒所造之辩中边论颂,阐明大乘中道之正行。计分辩相、辩障、辩真实、辩修对治、辩修分位、辩得果、辨无上乘等七品。异译本有陈代真谛之中边分别论二卷。两译因传承不同,故于法相之解释上时生歧异。此外,西藏藏经中除此世亲释论及弥勒本颂之外,另有安慧之释论,与本论同名。注释书有窥基之辩中边论述记三卷、元晓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现存第三卷)等。 |
辩中边论颂 |
佚名 |
梵名Madhya^nta -vibha^ga-ka^rika^ 。全一卷。又作辨中边论颂、辩中边颂、中边分别颂、中边颂。弥勒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颂共七品、一一三颂。依辩中边论述记,其内容依次为辩相品、辩障品、辩真实品、辩修对治品、辩修分位品、辩得果品、辩无上乘品。本论颂有世亲之注释,真谛、玄奘皆有译本。安慧对世亲释论复加以注释,今仅存梵文断片,但有西藏译之完本。在我国,世亲释论之注释书有真谛之中边分别论疏三卷、元晓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窥基之辩中边论述记三卷等,但真谛之论疏业已散失不传。 |
成唯识宝生论 |
护法 |
凡五卷。护法撰,唐代义净译。又称二十唯识顺释论、二十唯识颂释论、唯识导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世亲所著二十唯识论之注释书。印度有关二十唯识论之注释书虽多,但传译于我国者仅有本书,其中义净对二十唯识之颂所作之翻译,多承袭玄奘所译之唯识二十论。窥基所撰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其说与本书相通处亦不少。 |
成唯识论 |
护法 |
这是诠释唯识三十颂的论著,凡十卷,护法等十大论师各造释论,唐代玄奘三藏奉诏译,翻经沙门窥基笔受,这是学习唯识学必读的重要论书。世亲晚年造《唯识三十颂》,本颂造出,未造释文而入寂,未几十大论师继起,各造释论,斯时法海波澜,至为壮阔。唐代玄奘三藏由印度回国,携回十家释论百卷,奘师译此论时,本主张十家释论各别全译,后以弟子窥基之请,糅集十家之义成为一部,其中异义纷纭之处,悉折中于护法之说,故《成唯识论》十卷,虽说是糅集十师之作,而实以护法一家为宗,名为传译,不啻新造。基师亦尝述其传译参糅之绩云:十家别译之初,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四人同受师命,共同翻译。数日之后,基请退出,奘师固问其故,基对曰:‘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楷定真谬,权衡盛则。’久之奘师乃许,故得此论行世。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
无著 |
梵名Maha^ya^na^bhidharma -samuccaya 。凡七卷。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略称集论。乃集解大乘阿毗达磨诸要项而成。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分为本事分与决择分,前者有三法、摄、相应、成就等四品,后者有谛、法、得、论议等四品。本事与决择二分系取自瑜伽师地论中之本地分及摄决择分。三法品之‘广分别’门中之有色无色,乃至有上无上等义门,与摄品之十一种分别、成就品之三种成就说,皆符合于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五十二及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所说。本书与显扬圣教论同为瑜伽师地论之纲目书。又本书系于唐永徽三年(652)三月译出。本论之注释书有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与本论均为后之成唯识论等书所引用,故古来亦多为唯识家所重视。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
安慧 |
梵名Maha^ya^na^bhidharma -samuccaya-vya^khya^ 。凡十六卷。安慧菩萨杂糅,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称阿毗达磨杂集论、杂集论、对法论。乃随文注释无著菩萨之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而成。本书原系无著弟子觉师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论而成,为法相宗所依用重要论典之一,乃瑜伽十支论之一。其注释书较重要者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十卷(窥基)、述记贯练编二十八卷(信培)。 |
大乘百法明门论 |
世亲 |
梵名Maha^ya^na -s/atadharma-praka^s/amukha-s/a^stra 。全一卷。属印度大乘宗经论部。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天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系摘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之百法名数,为法相宗所依据重要论书之一。全书系就诸法而略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法,有眼识等八种。(二)心所有法,立偏行等六种分位,即:(1)偏行,有作意等五种。(2)别境,为有欲等五种。(3)善,有信等十一种。(4)烦恼,有贪等六种。(5)随烦恼,有忿等二十种。(6)不定,有睡眠等四种。(三)色法,有眼等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五)无为法,有虚空无为等六种。本论有(大三一·八五五中)‘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之语,乃说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举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而阐述一切法无我之理,以为本论之主要旨趣。盖俱舍立‘七十五法’之说,而仅论及补特伽罗无我之理,是犹妄计心外有实法;唯识则阐明百法皆不离识、实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实法,是为唯识证理之门。有关本书之著者,至元法宝勘同录卷九,谓系提婆菩萨,西藏译本则举出护法(藏Dpal-ldan-chos-skyon% )之名。本书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百法明门论解二卷(窥基)、百法明门论疏二卷(大乘光)、百法明门开宗义记一卷(昙旷)、百法明门论义一卷(德清)、百法明门直解一卷(智旭)等。 |
大乘成业论 |
世亲 |
梵名Karmasiddhi -prakaran!a 。世亲着,唐代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异译本有毗目智仙所译之业成就论。系有关身口意三业之论书。全书站在大乘唯识思想之立场,以批判部派佛教诸派之学说。为‘唯识说’之重要论书,而与‘唯识二十论’同为世亲批判其他部派学说之重要文献。内容以有部、正量部为批评之对象,并论及业之体性,破斥有部之形色说、正量部之动色说、日出论者之非显非行说等以心外之物为实体存在之说法,并采用经量部之种子说,以破除有部之三世实有论、正量部之不失法、增长法等。 |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
坚慧 |
全一卷。又称法界无差别论。印度坚慧菩萨造,唐代提云般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阐明菩提心之义,并论述法界之无差别平等。初举归敬颂,次列菩提心之十二义(果、因、自性、异名、无差别、分位、无染、常恒、相应、不作义利、作义利、一性),计分十二段。每段之初,先以五言颂总明大要,其次则一一详解其义。全书之五言四句颂共有二十四则,七言四句颂一则。其译出年代为武后大周天授二年(691)。本书另有一同名异译本,又称‘如来藏论’,亦为提云般若所译,然其译出年代则在开元(713~741)之后,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注疏有法藏之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现行二卷)、法界无差别论大意一卷(调云)、法界无差别论讲录三卷(撰者不详)、法界无差别论示珠钞一卷(德门)等。 |
大乘广五蕴论 |
安慧 |
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蕴论》有两种,一种是世亲论师造的《大乘五蕴论》,另一种是安慧菩萨造的《大乘广五蕴论》。广五蕴论是世亲大乘五蕴论的注释本,大唐中天竺沙门地婆诃罗译。《大乘五蕴论》在大正藏中占两页的位置,全文三千余字。而广五蕴论全文七千字。广论和五蕴论两者内容大同小异,而广论较五蕴论详尽的多。 |
大乘五蕴论 |
世亲 |
全一卷。又作粗释体义论、五蕴论。印度世亲造,唐代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小乘佛教以蕴、处、界等三科分类诸法,本书着重于阐明大乘五蕴法,并兼说大乘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属法相宗瑜伽十支论之一。小乘萨婆多部将诸法分为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蕴总摄其中七十二有为法。对此,大乘则分为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为法总摄于五蕴,即:色蕴有五根、五境、无表色;受蕴有受心所;想蕴有想心所;行蕴有除受、想心所外之一切心法及不相应行法等六十七法;识蕴摄阿赖耶等八识。大乘经典中,以本论对五蕴法之说明最为简要。安慧有大乘广五蕴论(日照译),即广此论而作。 |
大乘庄严经论 |
无著 |
梵名Maha^ya^na -su^tra^lam!ka^ra 。凡十三卷。无着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又称大乘庄严论、大庄严论、庄严经论、庄严论。乃瑜伽十支论之一。全书共分二十四品。现存之梵本系法国学者莱维(S. Le/vi)于一八九八年发现于尼泊尔者。西藏译本将全书分为‘颂’、‘释’两部分。梵本及西藏译本皆仅有二十一品。本论名目盖含有庄严大乘经之深义,故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谓,本书书名应题为‘庄严大乘经论’。本论援引经典颇多,有十地经、无尽慧经、行清净经等数十种。关于作者,众说纷纭,梵本未举出作者之名;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长发有无条、开元释教录卷八等,均谓本书为无著所造;西藏译本谓是弥勒造;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解深密经疏卷四等则皆称本颂为慈氏弥勒菩萨造,释论则为天亲菩萨所造。 |
佛性论 |
世亲 |
凡四卷。世亲(梵Vasubandhu ,四世纪)着,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详释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第五至第七等三品,阐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内容由缘起分、破执分、显体分、辨相分等四分十六品组成,详论佛性之体相,以明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认为佛性有三种:(一)凡夫生来本具之佛性(住自性性),(二)经过修行显现之佛性(引出性),(三)达到佛果所具之佛性(至得性)。并论破小乘、外道与大乘偏见者之否认悉有佛性说。 |
观所缘论释 |
护法 |
全一卷。又称观所缘论释、观所缘释。护法造,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书为观所缘缘论之注释书。内容阐释观所缘缘论中所说破外执之与、夺之意,而明自宗之内境,然未论及其差别。 |
观所缘缘论 |
陈那 |
全一卷。陈那作,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有诸译本,如汉译藏经中陈代真谛所译之无相思尘论一卷、西藏藏经丹珠尔经疏部第九十五函之第四观所缘(偈)与第五之观所缘注等。如西藏译、玄奘译本所示,本论之偈文为四句一行,共有三十二句。本书旨在依因明三支之法,明示心外之所缘缘非有,而心内之所缘缘非无。 |
观总相论颂 |
陈那 |
观总相论颂(十一偈)陈那菩萨造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
解卷论 |
陈那 |
陈那菩萨造 陈西印度三藏真谛译 |
究竟一乘宝性论 |
佚名 |
梵名Ratnagotra -vibha^go Maha^ya^nottaratantra-s/a^stra (分别宝性之大乘最胜要义论)。凡四卷。后魏勒那摩提译。又称宝性分别一乘增上论。略称宝性论。本书论述如来藏自性清净之教义。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共分十一品。一九五○年,乔思敦(H.Johnston)与却吐里(T. Chowdhury)共同出版此论之梵语原典。汉译传统上认为作者为坚慧(梵Sa^ramati ),藏文系统则以本论为弥勒(梵Maitreya )所作。又经录中有说本论为菩提流支所译者,或说有二译,菩提流支译本为阙本。自本论所引用之丰富经典中,可知初期之如来藏思想,故为了解印度如来藏说发展之宝贵资料。其成立年代、与佛性论之前后关系及作者等,迄今尚无定论。 |
决定藏论 |
佚名 |
梵名Vinirn!i^ta -pit!aka-s/a^stra 。凡三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论唯有心地品一品,属大乘论部,系瑜伽师地论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品之异译,相当其第五十一卷以下四卷,二者译语相异处不少。本论并无注疏,若将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乃瑜伽师地论意地品之注疏)方便视为本论之解说,依之,本论上中二卷分十门揭明阴、入、界、四谛、因缘、二十二根等六种胜智,下卷广释之。 |
六门教授习定论 |
无著 |
全一卷。又作习定论。印度大乘宗经论部。无著菩萨颂,世亲菩萨释,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载,本论于武后长安三年(703)十月在西明寺译出,系简要叙述当代瑜伽系禅观之内容,明以六门修习禅定,而得世出世之果。 |
菩萨地持经 |
佚名 |
梵名Bodhisattva -bhu^mi 。凡十卷(或八卷)。又称菩萨地经、地持经、菩萨戒经、菩萨地持论、地持论。北凉昙无谶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地持经虽称‘经’,但本应属‘论’,传说系无著记录弥勒之说法而成;然汉译瑜伽师地论则视其为弥勒菩萨所作;至于西藏译本,仍认为系无著之作品。本经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之菩萨地为同本,然其中缺发正等菩提心品。异译本另有求那跋摩所译九卷本之‘菩萨善戒经’。本经详说大乘菩萨修行之方便,内容分初方便处、次法方便处、毕竟方便处三部分,凡二十七品。因收有大乘戒,故本经古来即倍受重视。 |
菩萨善戒经 |
佚名 |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又作善戒经、菩萨地善戒经、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经详述受菩萨戒之作法、心得等,谓欲受菩萨戒则须先具足优婆塞戒、沙弥戒及比丘戒,并阐释梵网经、璎珞经之十重戒、八重戒。又菩萨善戒经九卷本及一卷本,皆为由瑜伽师地论之菩萨地抄出,将其整理成经之体裁。而九卷本包含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卷本仅具正宗分。据考证一卷本之内容应插入于九卷本之第四、第五卷之间。 |
取因假设论 |
陈那 |
全一卷。陈那菩萨造,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义净撰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列有陈那撰之因明八论,其中之‘取事施设论’或与本书为同一书。内容论释佛陀接化众生,皆依假说施设之事而宣讲法要。取因假设,有方便假立之意。‘因’指总聚、相续、分位差别等,世间之事皆为基于该三项而立之假说,故不得于此假说上执着一性、异性、非有等。推究本论之‘假说’意义,可略窥陈那对唯识说之论释。 |
三无性论 |
佚名 |
梵名Try -asvabha^va-prakaran!a 。凡二卷。陈·真谛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书旨在解说三无性之义,以明法空之理。内容先述造论之旨趣,次说分别性品类功用之差别、依他起性成立之理及其体相、七种真如、四种道、二种转依等。本书之作者,或谓世亲,或谓无著,迄无定论。 |
摄大乘论 |
无著 |
梵名6aha^ya^na -sam!parigraha-s/a^stra 。又称摄论、广包大义论。印度无著造。汉译本有三:(一)后魏佛陀扇多(梵Bud6has/a^nta )译,凡二卷。(二) 陈代真谛译,凡三卷。又称梁译摄大乘论。(三)唐代玄奘译,凡三卷。题名摄大乘论本。以上三种译本皆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此外,亦有西藏译本,凡四卷。本书系解释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之摄大乘品,阐述大乘教义,着重瑜伽行派之观点,共分十章。因其内容赅摄大乘佛教之一切圣教法门要义,故称摄大乘论。为摄论宗之根本要典。本论之注疏极多,印度有世亲、无性二论师所作之注释。世亲之摄大乘论释有三种汉译本:(一)真谛译,凡十五卷。(二)隋代达摩笈多与行矩等合译,凡十卷。(三)玄奘译,凡十卷。无性之摄大乘论释之汉译本仅有玄奘所译一种,凡十卷。于我国,其注疏本不胜枚举,较重要者有:摄大乘论疏(八卷,真谛、慧恺共撰)、摄大乘论义章(十卷,道基)、摄大乘论疏(十卷,神泰)、摄大乘论抄(十卷,窥基)、摄大乘论旨归(法护)。 |
摄大乘论释 |
世亲 |
无著所造摄大乘论之注释书。(一)梵名Maha^ya^na -sam!graha-bha^s!ya 。世亲造。汉译本有三:(一)陈代真谛译,凡十五卷。天嘉四年(563)于广州制旨寺译出,慧恺笔录。又称梁译摄大乘论释,略作摄论释、梁释论。(二) 隋开皇十年(590),沙门达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译,凡十卷。题名摄大乘论释论,又称隋译世亲摄论。(三)唐代玄奘译。贞观二十一至二十三年(647~649)译出,凡十卷。世称唐译世亲摄论。以上三译均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其中,真谛译本阐示八识体一、种现一体及阿陀那七识异名说等,为隋唐二译所无,余相异处亦颇多。盖因世亲门下产生相异之见解,遂就其释论增添删削,故新旧译本之原本即有不同,而真谛于翻译之际,为使义理更明了,亦曾加以补充。本书主要为摄论宗所用,又唐代慈恩家专用玄奘译本,华严宗法藏等则依真谛之旧本,而配于五教中始终二教之说。现存注疏有摄论章、摄大乘论抄(假题)、摄大乘论疏、摄大乘论义记(以上真谛译注疏,为敦煌出土之断简)、摄大乘论天亲释略疏五卷(日僧普寂)等。 |
摄大乘论释 |
无性 |
梵名Maha^ya^na -sam!grahopanibandhana 。凡十卷。无性造。唐代玄奘译。又称无性摄大乘论释、无性摄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书约与世亲摄大乘论释同时译出,而精细过之,对总标纲要分中之十相殊胜殊胜语之大意、所知依分中之声闻乘不说阿赖耶识之理由、诸师关于阿赖耶之异说、所知相分中之佛二十一种功德及十六业差别、入所知相分中声闻菩萨之现观十一种差别,及果断分中之法身功德等,解释尤为详尽。成唯识论依本书处甚伙,窥基之述记亦多援引本书释义。注疏有无性释论疏四卷(智俨)、无性释论古迹记一卷(日僧太贤)等,皆已佚失。 |
十八空论 |
龙树 |
全一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初解十八空之义,又阐释此十八空摄于十六空、十四空之法义,次释七种真如,详说十胜智真实之义。本论实乃释天亲之中边分别论中相品及真实品部分之作,因此古人视为龙树之着,显系错误,然原著者为何人迄今亦未可知。其内容除包含中边分别论外,其余部分亦颇重要,在唯识学发展史上值得注意。 |
王法正理论 |
佚名 |
全一卷。弥勒菩萨造,唐代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此论乃弥勒菩萨述说佛对出爱王说王者之正道正理,故称王法正理论。内容引世尊说帝王之九种过失、九种功德、五种衰损门、五种方便门、五种可爱法、五种能引可爱法,并说三士区别、四种补特伽罗、三种受欲补特伽罗、三圆满、四语、三种受欲、三种贪染等。与不空所译王法正论经同本,皆为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之别译。 |
唯识二十论 |
世亲 |
梵名Vim!s/atika^vijn~apti -ma^trata^-siddhih!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又作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引用十地经中三界唯心之句,论证外境为内识显现,阐述唯识无境之义,以破斥小乘、外道之偏执。系法相宗所依十一论之一,瑜伽十支论之一。书中总举五言二十一行之颂,就之而诠解其义,本文首先宣说‘三界唯识’之旨,其次就小乘、外道所问难之四种问题,加以解释,以成立万法唯识之理。最后一颂阐明宗义,依偈颂之数而题名二十论。异译本有二:南朝陈之真谛所译大乘唯识论一卷、北魏菩提流支之大乘楞伽经唯识论一卷(又称破色心论)。此三译本中,菩提流支所译本,文多颂少,由二十三颂所成;真谛所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玄奘所译本,文颂分配均等,由二十一颂所成。本书之注释书极多,于印度,以世亲弟子瞿波论师为首,共有十多家注释,其中护法所造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较为重要;另有我国唐代窥基所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新罗圆测之唯识二十论疏二卷等。 |
唯识三十论颂 |
世亲 |
梵名Trim!s/ika^-vijn~apti-ma^trata^-siddhi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后一行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行颂明唯识之行位)。乃瑜伽十支论之一。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二颂。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合糅诸论师之作,而译成‘成唯识论’十卷。每一偈均先立万法乃唯识所变现,分能变之识为异熟(第八识)、思量(第七识)、了别境(前六识)等三种,次辨唯识之理,最后揭示唯识三性及修行阶位。注疏有成唯识论十卷、略释一卷(窥基)、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明昱)、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智旭)、唯识三十颂锦花一卷(真敬)、唯识三十颂略释四卷(圆明)等。又南朝真谛所译之转识论为本书之异译。 |
显识论 |
佚名 |
梵名Vidya^nirdes/a -s/a^stra 。全一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阐明三界唯识之义。初说识有显识、分别识等二种,次举一切三界唯识等论旨。本论论题下有‘从无相论出’之语,而同为真谛所译之‘转识论’论题下亦有此语。又除高丽大藏经外,于宋、元、明三种版本中之本论卷首皆有‘显识品’三字,准此,推测本论系阐释‘无相论’中显识品之作,然因无相论于汉译中并无译本,故亦无法确知作者究系何人。此外,本论之夹注谓(大三一·八八○中):‘义疏九识第三,合简文义有两,一明识体,二明识用;一识体者出唯识论。’上引中‘义疏九识’之语,或指真谛所倡言之九识义,而转识论中亦有(大三一·六二上)‘具如九识义品说’之语,故推知本论与转识论当为姊妹作之关系。又上引中‘出唯识论’之语,似意味本论所说‘一切三界唯有识’等文乃出自唯识论,若然,无相论当系唯识论之异名。又若自本论之译语观之,则与真谛译之摄大乘论释等颇不一致,故推测本论或系由真谛,或真谛之门人所造。 |
显扬圣教论 |
无著 |
梵名Prakaran!a^ryava^ca^ -s/a^stra 。凡二十卷。又称总苞众义论、广苞众义论、显扬论。印度无著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论为显扬瑜伽师地论要义之最著者,古称瑜伽论十支之一;为唯识宗十一论之一,成唯识论之所依。本书凡十一品:(一)摄事品,(二)摄净义品,(三)成善巧品,(四)成无常品,(五 )成苦品,(六)成空品,(七)成无性品,(八)成现观品,(九)成瑜伽品,(十)成不思议品,(十一)摄胜决择品。共有二百五十二颂半,卷末附录显扬圣教论颂一卷。另有注释书显扬疏一卷(唐代窥基)、显扬论疏八卷(新罗璟兴)等,然皆已不传。此外,由于玄奘将显扬论与显扬圣教论颂分别译出,以致引起学界对于论、颂之作者是否为同一人之议论。日本学者宇井伯寿主张显扬论为世亲所作,显扬圣教论颂方为无著所作。其所提论点之一,谓南朝陈代真谛所译之三无性论相当于显扬论中成无性品之长行释文,而三无性论与同为真谛所译之转识论,皆属于无相论之一部分,又转识论为世亲三十唯识颂之同本异译,故知无相论为世亲所作;复由此推知显扬论当为世亲之释文。 |
显扬圣教论颂 |
无著 |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即无着菩萨《显扬圣教论》中摄颂 |
瑜伽师地论释 |
最胜子 |
全一卷。最胜子等诸菩萨造,玄奘译。又称瑜伽论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为瑜伽师地论最古之注疏。最胜子(梵Jinaputra ,音译作辰那弗多罗),系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之北印度钵伐多国人,投于护法之门下,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本书阐释瑜伽论之大纲,初明造论缘起,次释瑜伽师地与本地分十七地之名义。全书共分所为、所因、名义、宗要、藏摄、释文等六门,为历来法相宗学者必习之书。 |
掌中论 |
陈那 |
全一卷。印度陈那(梵Digna^ga )着,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书中主张宇宙间之一切万法皆为心识所变现,实无外境。举出五言四句之六颂,各作长行解释之,而以蛇、绳、瓶、衣等为譬喻。凡有二译,除本书外,另有南朝陈代真谛所译之解卷论一卷,该书仅举出五言四句之颂四颂半,而略作解释,内容与本书大致相同。 |
中边分别论 |
世亲 |
梵名Madhya^nta-vibha^ga-t!i^ka^ 。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偈颂部分系弥勒(梵Maitreya ,四世纪后半)所作;长行(散文)部分则为世亲(梵Vasubandhu ,五世纪)所著。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真谛(梵Parama^rtha , 546~569 年在中国)译出,与玄奘译之‘辩中边论’(三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同本异译。弥勒为瑜伽行派及唯识学派之开祖,本书即其五部论之一。所谓‘中’,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所谓‘边’,有相互对立、极端观念之意;此即离两极端之对立而回归于中道之意。所谓‘分别’,即分别种种立场以把握教义之概念。本论计有相品、障品、真实品、对治修住品、修住品、得果品、无上乘品等七品(七章)。梵文本及藏本将第四、五、六归为一品,则全书为五品。本书于弥勒论书中,组织最称紧密,叙述简洁,思想丰富,系以大乘之立场含摄小乘佛教教义之概念。汉译之注释书有唐代窥基所著之‘辩中边论述记’,以及唐代新罗僧元晓所著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等。 |
转识论 |
佚名 |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明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生,二转为法,此二实无。但是识转,作二相貌。次明能缘有三种:一果报识,即阿梨耶,二执识,即阿陀那。三尘识,即六识。及明相应心所等。 |
百字论 |
提婆 |
一卷,提婆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一论有百字,故名百字论,破我见等。译师之归敬颂曰:‘我今归依聪睿师,厥名提婆有大智。能以百字演实法,除诸邪见向实相。’ |
般若灯论释 |
清辨 |
凡十五卷。又称般若灯论释、般若灯。清辨(梵Bhavya )着,唐代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内容为清辨自中观自立派(梵Madhyamaka -sva^tantrika )之观点,对龙树中论各章加以注释而成者。本书之思想特征系以严守龙树以来中观学者之传承为其本位,故不仅处处论破外道及小乘各派之邪见,且批判同是中观派的佛护论师之学说。另一特点即针对瑜伽派之立场,本论之主张一反历来中观学者之观点,尤以对世俗谛与胜义谛之见解更是大异其趣。此外,本论之作者擅长运用因明论理,全书之中,论式结构锐利巧妙,宗因喻各支完备整然,并以之击破反对论者之立义;此为本书另一特点。本论之梵文原本今已不存,汉译本颇不完备。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中,题为般若灯根本中论颂(梵Prajn~a^ -pradi^pa-mu^lamadhyamaka-vr!tti ),迄今犹存,较汉译本受学者之重视。本论之注疏较著名者有观誓(梵Avalokitavrata )之般若灯疏(梵Prajn~a^pradi^pa -t!i^ka^ ),为了解印度末期中观派与瑜伽派之重要资料。 |
大乘二十颂论 |
龙树 |
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略明第一义无生,随转而无性义。 |
大乘广百论释论 |
护法 |
凡十卷。又称大乘广百论释论、广百论、广百论释。护法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系对圣天所造广百论本之注释书。内容分八品,各品有偈颂二十五首,合为二百偈颂。专为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迷执,证我、法皆空,开显真空无我之中道义。圣天为中观派大师,护法则为唯识派大师,广百论释论之形成,显示出后世一般以中观与瑜伽两系之教法乃空、有相对之看法,在本质上有欠允当,本论即证明两系之教法系相辅相成;论中,护法既说中观之真谛空,亦说唯识之俗谛有,故此书乃融和二学派而成。本论之注释书亦有多种,然仅存唐代文轨所撰之广百论疏(十卷)卷一。 |
大乘破有论 |
龙树 |
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略说诸法无生,从分别起。 |
大乘掌珍论 |
清辨 |
二卷,清辩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广释真性有为空四句义,破诸异执,显真胜义。 |
大乘中观释论 |
安慧 |
梵名Mu^la -madhyamaka-sandhi-nirmocana-vya^khya^ 。凡九卷。安慧菩萨造,宋代惟净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又作中观释论。乃随文解释龙树之中观,为中观八大注释书之一。本论所释之颂,与鸠摩罗什所译之中论、波罗颇蜜多罗所译之般若灯论对比,互有存缺出入,日本学者羽溪了谛于日本‘国译一切经’中附有各经内容之对照表。本书屡屡举出毗婆沙师、犊子部师、经部师、胜论师、外人、异人、异宗、异部师、我宗、自部人等之说,而其所谓‘异部异宗’,系指中观派之论师。本书之梵本及西藏译本现均不存。有关本书之卷数,于旧宋本与宋、元、明三本,及日本缩刷藏、大正藏(以日本增上寺所藏高丽本为底本)仅有九卷,然卍字藏经(以日本建仁寺、法然院所藏高丽本为底本)则有十八卷。此外,关于本书之译者,据宋本、丽本、元本等所载,本书系法护与惟净所共译。 |
大丈夫论 |
提婆 |
二卷。提婆罗菩萨造。北凉道谛译。有三十九品,广说悲心行施之相状及功德。 |
广百论本 |
提婆 |
全一卷。又称四百论颂、广百论。圣天(提婆)造,唐代玄奘译。约成书于三世纪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由五言之二百偈颂组成,内容分八品,即破常品、破我品、破时品、破见品、破根境品、破边执品、破有为相品、教诫弟子品等。主要在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妄执,阐明真空无我之理。圣天另著有百论、百字论。百论由鸠摩罗什译出,为广百论本之纲要书;百字论由菩提流支译出,为百论之纲要书。本论梵文本称为四百论颂,汉译本应为原文四百颂十六品之后半,乃相对于百论而称广百论。护法就本论作注释,成为广百论释论。又于月称所作梵文中论注(Prasannapada^),及汉译之中论、顺中论、佛性论、般若灯论、入大乘论、大乘中观释论、成实论等,皆引用四百论之说,可知四百论流传之广。 |
六十颂如理论 |
龙树 |
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明诸法离有无二边,不可说有性,不可说无性等。 |
顺中论 |
龙树 |
凡二卷。龙胜(梵Na^ga^rjuna ,龙树)菩萨造,无著菩萨释,北魏般若流支译。全名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论系解释龙树所造中论一书中之根本问题‘八不’及‘戏论’之要义,并破斥偏执空、有二端之迷执。 |
壹输卢迦论 |
龙树 |
龙树菩萨造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明一切法无常自体空,自体空不离无常,非离诸行而有无常。 |
大乘玄论 |
吉藏 |
五卷,隋嘉祥寺之吉祥撰。第一二谛义,第二八不义,第三佛性义,第五一乘义,第六涅槃义,第七二智义,第八教迹义,第九论迹义,委曲尽三论宗之奥义。 |
大乘义章 |
净影慧远 |
凡二十卷。隋代净影寺慧远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一部佛教类书,类聚佛书要目并详释之,以诠显大乘深义。要目分:教法聚、义法聚、染法聚、净法聚、杂法聚等五聚。各聚概依增数法立义门,总揭二百二十二门(缺杂法聚),更设细段而详释之。本书引证赅博,义旨明晰,相当于佛教百科辞书之性质,故历来佛教术语之说明大多引用本书。依续高僧传卷八慧远条载,本书原为十四卷,二四九科。现行本有二十卷本与二十八卷本(义天录)两种。本书对染法聚中烦恼义之阐释,从二障义至八万四千烦恼义共分为三十门。又各篇之法数多从小数逐渐增至大数,每篇分为四门以至八门来解说。此种将佛教术语以法之数别排列说明而成为辞典体裁之作法,不知起自何时。然慧远之师法上即曾著有大乘义章六卷及增数法门(内法数林)四十卷,此事载于续高僧传卷十。此外,天台智顗亦撰有法界次第初门一书,由修禅之立场而建立六十科之法数。上列所述大多与大乘义章之项目相符,准此观之,此种类书颇流行于六世纪前后之佛教界。本书五聚之分类或系根据成实论之发聚、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等观念而来者。 |
大乘止观法门 |
慧思 |
陈南岳思大禅师曲授心要先总示大乘止观,次广作五番建立,第一明止观依止。又三:一明何所依止,谓自性清净心。二明何故依止,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三明以何依止,先明以意识依止此心,修行止观。次破小乘人执,后破大乘人执。第二明止观境界,谓三自性法,各论清净染浊。第三明止观体状,先就染浊三性以明,次就清净三性以明(正是修行方法)。第四明止观断得,谓约三性修止观,各明所除障,所得益也。第五明止观作用,谓证体起用也,后更示礼佛止观,食时止观,大小便利时止观。后有遵式序 |
华严经金师子章注 |
法藏 |
一卷,华严宗之法藏,对唐则天武后,借庭前金师子为喻,以十门显华严之教观者。 |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
蕴闻 |
凡三十卷。略称大慧语录。南宋大慧宗杲禅师(1089~1163)语,雪峰蕴闻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分为语录(卷一─九)、颂古(卷十)、偈颂(卷十一)、赞佛祖(卷十二)、普说(卷十三─十八)、法语(卷十九─二十四)、书(卷二十五─三十)等七部。本语录之异本中,大慧普觉禅师书系由黄文昌重编(此为语录中之部分),略称大慧书,以书信体答门下缙绅居士所问,藉之说示宗门要旨,计收五十三篇书信。 |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
道谦 |
全一卷。南宋道谦编。全称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略称大慧宗门武库、大慧武库。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附于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之后。乃大慧宗杲辑录禅宗古德随缘应机,接物利生因缘中,机峰峭峻者之语录,并加上自己之评唱而成,总计一一四条。此书向为临济宗所爱诵。 |
二谛义 |
吉藏 |
凡三卷。隋朝吉藏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七册。乃详述三论教义中之枢要二谛义,总分大意、释名、相即义、物体、绝名、摄法、同异等七科。日本元禄十年(1697)仙台龙宝寺之实养,开一名刹之宝藏,得上、下二卷,校订刊行。宝永七年(1710),复有慧旭寂公依古本校订讹误,增补中卷之全文及上卷中二十余纸之脱文,而得三卷之全,校刊行世。 |
法华经安乐行义 |
慧思 |
全一卷。陈·慧思(515~577)述。又称安乐行义、法华安乐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为慧思依法华经安乐行品所阐示之三昧行。书中主张实践法华经之法华三昧有二种,一为有相行,二为无相行。所谓有相行,系就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而说观普贤行,强调若精进诵读法华经,于此行法成就时即心眼顿开,能见乘六牙象之普贤菩萨。然本书主要重点在于依安乐行品之经文解释无相安乐行,谓无相行乃精修禅定,体得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之三昧。慧思向为实践般若空义,以达佛教之奥旨,而屡遭迫害;为折服当时各种异说,并令彼等归依正法,遂将其生活体验论述成书。本书非但兴隆禅修及念佛,且促成以止观为宗之天台教派之诞生。对中国佛教教理史之影响甚巨。 |
法华三昧忏仪 |
智顗 |
全一卷。隋代智顗撰。又作法华三昧行法、法华三昧仪、法华经三昧仪。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书名之下副题为‘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礼法华经仪式’。所谓法华三昧,乃取法华经之精神,观诸法实相之理之三昧行。本书为智顗从慧思传承法华三昧之精髓,撷取法华经、观普贤经等诸大乘经典之精义,而揭示法华三昧之方便及正修之行仪。其内容旨在阐释入菩萨正位、具诸佛功德之法门,包含礼拜、忏悔、行道、诵经、坐禅等,于三七日之间半行半坐之种种行法。又摩诃止观(智顗说,灌顶记)卷二上记载,关于法华之行法,有法华三昧一卷,乃智顗作,为行者所宗。推知灌顶所记之法华三昧即指本书。另根据遵式之法华三昧忏仪勘定元本序加以推论,则本书之现存本已非智顗所说之原貌,恐系后人加笔而成。此外,宋代四明知礼撰‘修忏要旨’一书,主要系依用本书而成。 |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 |
湛然 |
一卷,唐荆溪湛然撰。补助智者大师法华三昧忏仪之式法也。运想者,作香华等偈而运想供养也。 |
法界次第初门 |
智顗 |
凡三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略称法界次第。乃智顗为天台之初学者阐述毗昙等之教义及诸法之名目,并兼明诸教之浅深次第以作为习学三观者之阶梯。自初门名色以下至三念处,共计六十门。又卷首之自序列举著作本书之三意(大四六·六六四中):‘一为读经寻论随见法门脱有迷于名数者,二为未解圣教所制法门浅深之次第,三为学三观之者。’ |
法演禅师语录 |
法演 |
凡三卷。北宋僧法演撰,才良等编集,哲宗绍圣年间刊行。又称五祖法演禅师语录、五祖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收录才良所编之初住四面山语录、清远所集之次住太平语录、景淳所集之次住海会语录、惟庆所编之黄梅东山演和尚语录、偈颂、赞等。由附录之序文得知此书编集于法演示寂前约十年。 |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 |
知礼 |
一卷。宋知礼撰。其法孙继忠集成之。四明沙门,谨用为法之心,问义于浙阳讲主昭上人。 |
方等三昧行法 |
智顗 |
全一卷。智顗所说,门人灌顶笔受。为行方等三昧之仪轨作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又称大方等行法、方等三昧仪、方等忏仪、方等行法等。方等三昧与法华三昧同属摩诃止观四种三昧中之半行半坐三昧,乃基于大方等陀罗尼经之行法,为诵持陀罗尼,忏悔行道,期以延年增寿,得现世利益之单纯行法。另国清百录亦收有方等忏法,为此行法之别行本。 |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 |
楚圆 |
凡三卷。宋代楚圆编。又作汾阳善昭禅师语录、无德和尚语录、汾阳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系宋代汾阳善昭(947~1024)禅师之上堂小参、拈颂代别、歌颂等,而由其门人石霜山慈明大师楚圆(986~1039)所编集者。本录卷中先贤一百则为其后雪窦重显颂古百则之先例,与卷上洞山五位颂之问答及别颂,同为禅宗颂古中之年代最古者。宋代晦室师明禅师于续古尊宿语要一书天集中,收有‘汾阳善昭禅师语要’,系由本录抄出上堂小参、歌颂之部分者。 |
佛制比丘六物图 |
元照 |
佛教律仪书。宋元丰三年(1080)元照撰。一卷。此书以文配图,述说比丘所用“六物”的形制和用途。比丘六物为:僧伽梨(大衣)、郁多罗僧衣(上衣)、安陀会(中衣)、钵多罗(应器)、尼师坛(坐褥)及漉水囊。此书国内失传,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 |
佚名 |
亦称《元证大师语录》。禅宗语录。明末郭凝之编集。二卷。本寂(840—901),唐代禅宗僧人,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本书是其语录及其他著述的汇编。上卷为语录;下卷除语录外,还包括《解释洞山五位显诀》、《注释洞山五位颂》、《八要玄机》、《五位旨诀》等文。今存本是日僧玄契在郭凝之原本基础上的重集本,内容与原本基本一致。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
佚名 |
禅宗语录。明黎眉居士集,日僧慧印校订。一卷。曹山元证(840-901),即本寂,唐代禅宗僧人,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此书是其语录的汇编。书首为本寂的简历。次为正文,收录《解释洞山五位显诀》、《逐位颂并注别拣》、《五位旨诀》、《三种堕》、《四种异类》、《三然灯》诸文。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二藏所收者略有出入。 |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 |
佚名 |
亦称《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仪轨供养法》,简称《文殊师利菩萨仪轨供养法》、《文殊菩萨供养法》、《文殊五字念诵法》等。密教仪轨经典。唐不空译。一卷。属瑜伽密教仪轨书,说五髻文殊瑜伽供养法(文殊五字瑜伽法)。见载于《金藏》及明清诸藏。 |
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金刚界仪轨、莲华部心念诵仪轨、莲华部心仪轨、莲华部心轨、莲华部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内容记述金刚界曼荼罗诸尊之念诵供养法,依序明示成身会、羯磨会、三昧耶会、供养会等诸尊之印契真言;古来多以此仪轨配于广本金刚顶经初品六会之曼荼罗。又不空所传译之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二卷即此仪轨之同本异译。 |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普贤菩萨之法。亦先归命礼普贤,乃至观身如普贤等。 |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
佚名 |
凡三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又称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金刚顶大教王经、金刚顶经、三卷本大教王经、教王经、摄大乘现证经。乃五部秘经之一,为金刚顶经广本十万颂十八会之中,初会六曼陀罗之第一大曼陀罗之别译经,系密宗之根本圣典,故一般单说‘金刚顶经’时多指本经。又不空另译出与本经同名之二卷本,为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之同本异译者,亦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内容略说金刚界如来入金刚三摩地、出生金刚界三十七尊、礼赞如来、建立金刚界大曼荼罗之仪则、引弟子入曼荼罗之法,并说羯磨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等。而北宋施护所译之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则为金刚顶经广本十八会中初会之全部,又称宋译教王经、三十卷大教王经、大教王经。 |
金刚顶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一字顶轮王之修法者。 |
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五类护摩之仪轨不同:一息灾,二增益,三降伏,四钩召,五敬爱。有二本:一明藏所载,师子国沙门释智藏译(智藏为不空原名)。一日本空海等请回本国者,不空译。载于明藏者,文有烂脱,无八天形像,又彼此之文互有详略。今藏经两收之。 |
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 |
佚名 |
具名如上,一卷,不空与遍智译。降三世之仪轨以此为本。 |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五秘密之法。演顿证如来内功德秘要 |
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金刚界三十七尊之心要。 |
观心论疏 |
灌顶 |
凡五卷。隋代灌顶述,智越集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为天台大师智顗观心论之注释书,亦系依据摩诃止观思想而显发观心论主旨之名著。内容先作观心论序、正、流通之分科,序文之说明即占卷一及卷二之一半,以下全部为正说分之说明,计十章,阐述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种境界、一心三智、十法成乘、破法遍、不起顺道法爱等,最后以解释六即义作结。 |
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千手观音之念诵法。中唯白衣,大白,多罗,及根本四咒前五六句,与流通大悲咒略同。 |
金刚顶瑜伽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青颈观音之修法。 |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金刚界根本成身会三十七尊,由大日如来出生之次第。单名出生义。 |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礼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说礼佛菩萨名号,及忏悔发愿文。 |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 |
八思巴 |
律学著述。元拔合思巴(即八思巴)撰。一卷。是《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的附篇,撰于元至元七年(1270),至元八年先后译成维吾尔文和汉文。书中将“戒学”分为三类:(1)“未得令得仪范”,在《近圆羯磨仪范》中已说;(2)“已得律仪,不犯护持方便”;(3)“若有犯者令修补法”。“习学略法”即比丘得戒之后的修学之法,亦即此书的第二和第三两类。第二类又有五种护持:一以依止师护持;二以对治想护持;三了知应舍相违护持;四净自戒律护持;五依安乐住缘护持。其中“了知应舍相违护持”又总集为五篇二百五十三律仪法。此书见载于《碛砂藏》、《永乐南藏》及《频伽藏》等。 |
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 |
八思巴 |
简称《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佛教律仪书。元至元七年(1270)拔合思巴(即八思巴)集。一卷。是奉元世祖之命,据印度根本说一切有部之律典而译制的一部受戒仪轨书。内容包括授邬波索迦戒(即优婆塞戒)、沙弥戒和具足戒的仪轨,及授戒之后的各种仪范,如屏教师仪范、问障难羯磨仪范以及四法、四堕落法等。此书首次入载《碛砂藏》,后明清诸版大藏经均有载录。 |
关中创立戒坛图经 |
道宣 |
佛教律仪书。唐道宣撰。一卷。唐乾封二年(667)道宣在终南山麓清宫精舍创立戒坛,同年“博寻群录,统括所闻”,撰写此书,以明戒坛创立始末及立戒坛之法。书分十一章:戒坛元结教兴第一、戒坛立名显号第二、戒坛形重相状第三、戒坛高下广狭第四、戒坛大界内外第五、戒坛结法先后第六、戒坛集僧远近第七、戒坛作业成败第八、戒坛受时仪轨第九、戒坛功能远近第十、戒坛赞述辨德第十一。此书在宋代有“旧本”和绍兴二十二年(1152)的校刻本,但在国内均已失传。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观心论 |
智顗 |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观心论》是智顗劝戒弟子学法归心而作。其用意在于为诸学徒随记而载,对空无所获者令其置文,以此观察学法的用心程度;也是为外诸四众接受佛法,便于传授。智顗并以此来区别世俗人等,若于观心答此无滞者,当知此人即是五品第子中初随喜品人,若不能答此问者,即是天魔外道眷属,方处三界牢狱,未有出离之期也。此论在序言中,以问答形式说明造论的意思,并在答中有六十五行偈,论述十六因缘。在因问引中释不生偈云,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在约观中列有一念自生心,引发三十六问,使有三十六偈。一偈问原理,有两偈问见思二惑,有四偈问四教,有一偈问四三昧,有一偈问二十五方便,有一偈问十境,有一偈问十乘观法,有七偈问果证,有十四偈问起教,有四偈问归趣。劝人信佛,不但要从行动上,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信服。其教化劝戒作用十分明显。现常见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载有 《观心论》一书。 |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 |
仁岳 |
宋霅川沙门仁岳撰,一法式。二观想。三礼赞。四持诵。五忏愿。六证验。七释疑。 |
国清百录 |
灌顶 |
凡四卷。隋代灌顶编纂。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此书初由沙门智寂纂集天台智顗之遗文及碑文等,书未成而逝,灌顶继续增撰。自立制法至智者遗书与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凡一○四条,为了解天台智顗一生行业最方便之资料。原有广略二本,广本已散佚,今书为略本。因智顗住天台山国清寺,故有此名。 |
金刚顶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普贤菩萨之念诵法。 |
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 |
佚名 |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礼佛,五悔,修供,观心等之法。 |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 |
佚名 |
凡四卷。唐代金刚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略称略出经、略出念诵经。乃摘自十万颂广本金刚顶经之精要,故称略出经。与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俱为密宗重要之依据经典。内容大要为对灌顶受法弟子说灌顶入坛者之资格,明示真言持诵之时、处及持诵入定等之法;其次叙述自一切如来之心次第出生三十七尊,略说五相成身观及灌顶法;并言明入坛灌顶之仪则、灌顶护摩之法等。 |
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只经 |
佚名 |
梵名Vajras/ekhara -vima^na-sarva-yogayogi-su^tra 。全一卷。略称瑜只经。又称瑜伽瑜只经。唐代金刚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为密教五部秘经之一,自古与理趣经并称为秘经中之秘经。全经共有十二品。据胎藏界之苏悉地经载,本经为金刚界之苏悉地,内容阐说成就一切世间、出世间作业之妙法。 |
金刚光焰止风雨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佛在摩伽陀国逢暴风雨,说制伏为风雨害之恶龙之坛法神咒,终则大身檗噜荼王自座起,复说降伏恶龙之神咒。名曰金刚觜光焰睒电真言,檗噜荼为金翅鸟,故名金刚觜。 |
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序品第一。佛在宝峰大山宫殿,观自在菩萨说心真言,及头顶眼等,共十五真言。成就事品第二。成就如意宝品第三。疗一切病品第四。一切有情敬念品第五。义利成就品第六。成就轨仪品第七。普通成就品第八。成就心真言品第九。 |
宏智禅师广录 |
宏智正觉 |
凡九卷。宋代正觉禅师之语录。宗法、集成等编。又称天童正觉禅师广录、普照觉和尚语录、宏智广录、宏智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天童正觉禅师为河南南阳府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之法嗣,与临济宗之大慧宗杲,同被誉为当时二大甘露门。鼓吹默照禅。默照禅之要旨于卷八处处可见,而非大慧宗杲所谓之枯木寒灰禅或默默冷坐禅。本书即集录其于浙江明州天童山景德禅寺上堂之语录而成。九卷之中包括上堂、颂古、拈古、小参、法语、真赞、偈颂等。卷一及卷五,收录有关于云门、临济、曹洞、法眼、沩仰五家宗风之语。又卷五之明州天童山觉和尚小参,又称天童小参录、宏智古佛小参录,有别行本传世。 |
护命放生轨仪法 |
义净 |
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 |
华严策林 |
法藏 |
佛教著述。唐法藏述。一卷。简述《华严经》的宗旨,分为九个部分:一征普眼、二明理事、三辩正因、四融大小、五结成坏、六通二界、七明隐显、八明因果、九达色空。书中谓《华严经》的宗旨最终可归纳为“因果二门”,“因”指“普贤行愿”,“果”指“舍那业用”。认为“因果二位,同一缘起,义不孤行”;“普贤行愿,方号圆因;舍那十身,遂称满果”,从而肯定菩萨修行与成佛的同一性。又强调“法无前后”,反对“从因获果”之说和“即因是果”之说,即既反对把众生与佛完全割裂开来,又反对把佛与众生完全等同。由此主张“因满即果”,“果满即因成”,圆满的普贤菩萨修行即是成佛的体现,成佛的标志又是菩萨修行的完成。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华严发菩提心章 |
法藏 |
佛教著述。唐法藏述。一卷。分四部分:(1)“发心”,依据《大乘起信论》解释“发菩提心”;(2)“简教”,论证修行是否要依赖经教,主张“理教俱融,合成一观,方为究竟”;(3)“显过”;(4)“表德”。第三、四部分主要论述“色”与“空”的关系。其中“表德”列有五门: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四、色空章十门止观;五、理事圆融义。而前三观是《华严法界观》的全文,故澄观、宗密均认为是唐杜顺撰。书首《凡例》则说为法藏《华严三昧观》的异名。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注华严法界观门 |
圭峰宗密 |
佛典注疏。唐宗密注。一卷。是唐杜顺的《华严法界观门》的注释书。释文多受澄观思想的影响。书前裴休序称,宗密“直以精义注于《观文》之下,使人寻注而见门,得门而入观,由观以通经,因经以证性”。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华严法界玄镜 |
澄观 |
凡二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法界观玄镜、法界玄镜、玄镜。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为华严宗初祖杜顺所撰华严法界观门之注释书。本书作于华严大疏之后。书名玄镜,系根据‘一镜摄九镜’之譬喻而来。内容系就杜顺所说之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等法界三观,而述说四法界,以明示法界之相有三,而总具四种之理。又主张十玄门系出自周遍含容观之十门等。宗密之注华严法界观门即承本书而作之简要注释,而华严法界观门之广为流布,可谓深受此二书之影响。 |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 |
佚名 |
与《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同,而助咒少。 |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咒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之异译先出。 |
金刚萨埵说频那夜迦天成就仪轨经 |
佚名 |
凡四卷。宋代法贤(?~1001)译。略称频那夜迦天仪轨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叙述频那夜迦天(欢喜天)得成就一切众生之利益,及此天相应于息灾、增益、敬爱、调伏等四种法之咒咀法。 |
金刚上味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与金刚场陀罗尼经同本。 |
金刚手光明灌顶经最胜立印圣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轨法品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共遍智译,金刚手菩萨,说圣者无动心,及立印,结界,护摩等法。 |
金刚寿命经 |
佚名 |
有二部:一具名佛说一切金刚寿命陀罗尼经。佛在殑伽河侧对四天王说延寿之陀罗尼,唐金刚智译。一本名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报身佛自色界顶下须弥山,应一切如来之请,说延寿之陀罗尼。唐金刚智译。而此经更有二本:一云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一云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比前经少有具略耳。常称寿命经者,指前之一经。 |
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金刚菩萨之念诵法。 |
金刚药叉嗔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金刚药叉之念诵法。 |
金轮王佛顶要略念诵法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金轮佛顶之修法。 |
华严经关脉义记 |
法藏 |
简称《关脉义记》。佛教著述。唐法藏撰。一卷。是唐译《华严经》的论释书。分四部分(称“四势”):一、展转无尽势;二、卷摄相无势;三、展卷无碍势;四、问答取文势。前两部分从展一为多、类结成本、摄广就略、以义圆收及摄末归本等角度疏释经旨大意。第三部分着重论述展、卷二义的意义。第四部分则分别问答会通、结劝修学两项。本书历代经录未予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但《华严宗经记章疏目录》、《东域传灯目录》、《诸宗章疏录》中有著录,日本《卐字续藏》和敦煌遗书亦有收藏。日本《大正藏》将敦煌本及《卐字续藏》本一并收入第四十五卷。两本相比,《卐字续藏》本首缺一百九十字左右,行文亦互有出入。敦煌本卷末还录有命禅师撰《定后吟》一篇。 |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
法藏 |
简称《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佛教著述。唐法藏述。二卷。是《华严经》之《明法品》的论释书,但所释概念和命题并非全部取自《明法品》。全书分七章:(1)“三宝章”,分八门论述佛法僧三宝;(2)“流转章”,分十门论述生灭流转;(3)“法界缘起章”,分四门解释法界缘起;(4)“圆音章”,分四门讲佛说法的神异;(5)“法身章”,分四门解释法身概念;(6)“十世章”,分两门论述十世;(7)“玄义章”,回答有关“缘起无碍”等十个问题。七章题目之后注“七科已上并未入疏”。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 |
智俨 |
简称《华严孔目章》、《孔目章》。佛教著述。唐智俨集。四卷。解释“六十华严”中的名数、概念、命题以及经品大意等,具有普及《华严经》知识的特点。列有一百四十四个题目,分别诠释。释文多以“初教”、“终教”和“一乘教”三类分项叙述。有时也采用小、始、终、顿、一乘;小、初、终、顿、一乘;小、初、熟、顿、圆;小乘教、初教、终教、一乘教等不同分类。注释书有宋师会的《孔目章明宗记》一卷。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九品往生之差别且教陀罗尼。 |
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 |
佚名 |
元翰林学士安藏译,有二十二像,每像有七言颂四句,后有结偈真言。 |
六门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玄奘译。日夜六时,诵此陀罗尼,则能救六道之苦,故名为六门。 |
六门陀罗尼经论 |
世亲 |
佛教论书。古印度世亲著,译者不详。一卷。是《六门陀罗尼经》的论释书。阐述了六门陀罗尼的六义:一、慧圆满;二、慈力清净;三、自性清净;四、令知他所作障;五、摄一切菩提资粮;六、彼果正知及真如。接着阐述了六义的另一种说法:一、于苦时摄取有情界;二、于乐时摄取有情界;三、于自断资粮障;四、于他断资粮障;五、积集一切资粮;六、积集资粮为自利满及显他利满。然后叙述了从正遍知而退的六因及以四净心开示该陀罗尼。最后讲述修行所得的六功德。全文篇幅不长,疏释简明扼要。本论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二十一卷。 |
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 |
佚名 |
佛教论书。古印度智威造,译者不详。一卷。是世亲著《六门陀罗尼经论》的注释书。逐一解释了世亲论中所述诸义的含义。本书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日本《大正藏》作为附录收于第二十一卷《六门陀罗尼经论》之后。 |
六字大陀罗尼咒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梁录与六字咒王经同为救阿难而说。咒文较彼为简略。 |
六字神咒经 |
佚名 |
一卷,唐菩提流支译,说文殊菩萨之六字咒,与陀罗尼经第六文殊师利菩萨法印咒同本异译。别为六字神咒王经,彼为观音之六字章句陀罗尼也。今之六字为唵(文殊六字功德经作闇)婆髻驮那莫。 |
啰嚩拏说救疗小儿疾病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有十二曜母鬼,游行于世间为小儿障害,此说以祭祀及咒术救疗之法。 |
注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 |
本嵩 |
佛典注疏。宋本嵩述,琮湛注。二卷。宋元祜三年(1088),本嵩应张商英之请至京城讲杜顺的《华严法界观门》,撰《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以禅宗颂古的形式,诠释《大方广佛华严经》七字经题及《华严法界观门》。后琮湛又采用禅宗评唱体解释颂文,形成此书。本嵩颂文指出:“深明杜顺旨,何必赵州荣。”琮湛评之日:“通明妙观玄纲,何必参禅问道。”此书从形式和理论两个方面沟通了禅思想与华严思想。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说瑜伽自性三十七圣位,所谓十六菩萨,八方内外大护,及法界身。 |
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轨仪 |
佚名 |
一卷,唐金刚智译。释迦如来坐菩提树下马鸣菩萨白佛自说大神咒,使像末之贫穷获大福利。 |
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纯梵语. |
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 |
佚名 |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与《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法》同 |
曼殊室利焰曼德迦万爱秘术如意法 |
一行 |
全一卷。唐代一行撰。又作大威德万爱法、焰曼德迦万爱如意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为杂密轨,大威德法。首先细说六面六臂六足、乘水牛之像,图示所成就法、一印真言、曼荼罗及法成就之地符、天符。 |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 |
佚名 |
梵名Suva^hu -paripr!ccha^ 。凡三卷。唐代输波迦罗译。略称苏婆呼童子经、苏婆呼请问经、苏磨呼经、苏磨呼律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系记载执金刚菩萨大药叉将对苏婆呼童子说示真言行者应受持之律仪。凡十二品,即:律分品、分别处所分品、除障分品、分别金刚杵及药证验分品、分别成就相分品、念诵真言轨则观像印等梦证分品、悉地相分品、下钵私那分品、分别遮难品、分别道分品、分别诸部分品、分别八法分品。本经之异译本有北宋法天所译妙臂菩萨所问经,略称妙臂所问经,计四卷,十二品,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十二品中,妙臂所问经多出‘成就分’一品,为本经所无,然少‘念诵真言轨则观像印等梦证分品’,其余十一品与本经之内容相同,唯名称略异。 |
华严经问答 |
法藏 |
凡二卷。唐代法藏撰。又称华严问答。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系以问答体之方式,叙述华严经之概要。诸先德皆依用本书。然华严五教章指事记及华严五教章通路记,咸认为本书系伪作,此恐因本书所述因转果转之义与法藏所说不相符合,故指本书为伪作。 |
华严经义海百门 |
法藏 |
中国佛教华严宗典籍。唐代僧人法藏(643~712)著。全书1卷,总分十门,每一门下又分十义,共成百义,系统解释华严宗的佛教教义,故称《华严经义海百门》。其十门为:第1缘生会寂门,第2实际敛迹门,第3智种普耀门,第4熔融任运门,第5体用显露门,第6差别显现门,第7修学严成门,第8对治获益门,第9体用开合门,第10抉择成就门。全书运用佛教华严宗的基本思想,对佛教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新的解释,系统地阐述了华严宗的教义理论,是理解华严宗佛教思想的重要著作。 |
华严经旨归 |
法藏 |
简称《华严旨归》。佛教著述。唐法藏述。一卷。论述《华严经》的主要内容和华严宗教义。分为十门,并各以十义解释:(1)“说经处”,谓《华严经》“为尽法界之谈”,并不限于《华严经》上讲的“七处八会”;(2)“说经时”,谓卢舍那佛讲《华严经》是“常恒之说,前后际而无涯”;(3)“说经佛”,谓卢舍那佛的存在超越时空,不能以“一身”或“多身”来解释;(4)“说经众”,谓《华严经》中的佛、菩萨、诸天王众生等,“皆在舍那海印中现”;(5)“说经仪”,述佛、菩萨以言声、“毛孔出声”等说法的种种神奇事迹;(6)“辨经教”,述《华严经》的不同种类、数量、性质等;(7)“显经义”,各用十对范畴讲《华严经》的“所标之法”和“所显理趋”,以说明其教法和义理的圆融无碍;(8)“释经意”,讲法相圆融、无尽缘起的十种原因;(9)“明经益”,谓根据此经修普贤行,必当成佛;(10)“示经圆”,讲以上九门所述之教法“总合为一大缘起法”,无碍圆融,无尽自在。其中在讲法相圆融、无尽缘起的十种原因时,以唯心无自性为本,与《华严经》的原意差别较大。本书引用了提云般若译《华严经不思议境界分》的内容。见载于明版诸藏及日本《大正藏》。 |
华严五教止观 |
杜顺 |
一卷。唐代华严宗初祖杜顺撰。又称华严教分记、五教分记、五教止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乃详叙华严五教观门之趣入次第。五门即:(一)法有我无门,为小乘教之止观。(二)生即无生门,乃大乘始教之止观。(三)事理圆融门,即大乘终教之止观。(四)语观双绝门,乃大乘顿教之止观。(五)华严三昧门,系一乘圆教之止观。于小、始、终、顿、圆五教之名称下,阐明各止观之修相,而未判教相,然广亘诸经,说观门之浅深差别,而终归依于华严圆教之事事无碍观,为后来至相、法藏等所立五教判之起因。此书传为杜顺所撰,然书中所言多使用玄奘所传之用语(玄奘返唐,杜顺已示寂五年)并出现杜顺时代并未沿用之寺名,故有本书乃法藏之华严游心法界记之草稿本,及假托杜顺之名仿上书所伪作等诸说。 |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玄奘译。依大梵王及观世音之请而说此咒。持者不更受恶趣之生。与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妙臂印幢陀罗尼经》同 |
妙吉祥平等观门大教王经略出护摩仪 |
佚名 |
一卷,赵宋慈贤译。说息灾增益敬爱降伏四种之护摩法。一讪底(此言息灾),当作圆炉,二补瑟置(此言增益,或言富贵。),炉如半月,或作八角,三页舍(此言敬爱),炉作四角,四阿尾左啰(此言降伏),炉作三角,炉中烧一切物而作供养,各有咒印,名为护摩,或翻火祭。 |
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 |
佚名 |
凡五卷。宋代慈贤译。略称妙吉祥观门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叙述佛在舍卫国华林园时,弥勒菩萨等向佛请益,除三乘甚深之妙法外,是否另有别法,佛答谓成佛以来虽未曾宣说三乘以外之法,然以其有摩诃三昧耶秘密内法,故行者若依此法修行,亦可速成佛道。 |
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 |
佚名 |
一卷,赵宋慈贤译。依经具说课诵之法。 |
摩登伽经 |
佚名 |
二卷,吴竺律炎等译。佛度摩邓伽女及说星宿等。度性女品第一。说一咒护阿难。又说六句神咒。明往缘品第二。帝胜伽欲聘莲华实女为息。示真实品第三。破五祠邪,示真菩提法。众相问品第四。帝胜伽说三章二十一句咒,三章八句咒。说星图品第五。说二十八宿事。观灾祥品第六之一。说人生所逢星纪善恶之相。六之二。说月在众星所应为事,及地动等吉凶。明时分别品第七。说四时昼夜长短等法,及出古今夙习因缘。 |
华严五十要问答 |
智俨 |
凡二卷。唐代智俨集。又称要义问答、华严问答、华严经问答。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系以五十三条问答叙述华严一乘之要义。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
法藏 |
又名华严一乘教分记,华严教分记,一乘教分记,五教分记,五教章。三卷,又四卷。唐法藏撰。说一乘之义并五教之分际。开释如来海印三昧一乘教义,略作十门建立。一乘第一。教义摄益第二。古今立教第三。分教开宗第四。乘教开合第五。起教前后第六。决择其意第七。施设异相第八。所诠差别第九。义理分齐第十。 |
华严一乘十玄门 |
杜顺 |
全一卷。唐代华严宗初祖杜顺说,智俨撰。又称华严经十玄门、华严十玄章。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系就如来海印三昧之所现而立十门,发挥其玄旨。十门为:(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此十门各具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法智师弟、主伴依正、逆顺体用、随生根欲性等十义,总成百门,以显示重重无尽之义。 |
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陀罗尼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般若斫羯罗译。毗沙门天王之供养仪轨也。 |
摩利支菩萨略念诵法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 |
摩利支天一印法 |
佚名 |
一卷,失译。 |
摩醯首罗大自在天王神通化生伎艺天女念诵法 |
佚名 |
别名摩醯首罗顶生天女法。一卷,摩醯首罗天顶上生一伎艺天女,天女说陀罗尼,满一切之祈愿。并说念诵之仪轨。 |
末利支提婆华鬘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从《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出,佛在祇园,因舍利子问,故说。 |
牟梨曼陀罗咒经 |
佚名 |
开元附梁录第一出,与《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同。前欠序分。后有分别木法坛法等。 |
华严游心法界记 |
法藏 |
全一卷。唐代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系基于华严宗初祖杜顺之五教止观,阐明华严宗之观门。分为法是我非门、缘生无性门、事理混融门、言尽理显门、法界无碍门等五门。即依五门之次第说明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之观门,并示其浅深之相状。 |
宛陵录 |
裴休 |
全一卷。全称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又作断际禅师宛陵录。唐代裴休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内容辑录黄檗希运禅师住于安徽宣州宛陵时,与裴休等人之宗乘机缘对话。希运以‘禅’乃生死大事,不能等闲视之;并强调公案对于顿悟之重要性,显示自其开始,禅林已将公案作为参禅之特殊法门。 |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
裴休 |
全一卷。唐代裴休集录于大中十一年(857)。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系裴休集录亲闻断际禅师希运之法要,间记其月日。由本书得以窥知宋代崄峻禅风之渊源。卷首有裴休之序,末附禅师之宛陵录一卷。然景德传灯录卷九所收之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各章皆删去年月,卷末又省略三分之一,而附以裴休之传心偈四言长篇。 |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
九顶惠泉 |
全一卷。南宋惠泉编集。系集录黄龙派宗祖黄龙慧南之语要、偈颂等。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首为黄龙初住于同安崇胜禅院之上堂语十一条,次为迁住归宗寺语录十三条、筠州黄檗山法语十四条、黄龙山语录十四条,并包括四十首偈颂。语要中亦收录药山、南岳怀让、石头、云门、大颠、严阳、临济、德山、镜清、泐潭、永嘉、庞居士、大珠等古德之说。此外,惠泉又编集黄龙四家之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四家依序为:上述之黄龙慧南禅师语录、慧南法嗣晦堂祖心之宝觉祖心禅师语录、祖心法嗣死心悟新之死心悟新禅师语录、悟心法嗣禾山慧方之超宗慧方禅师语录。编者九顶惠泉与禾山慧方系属同门,卷首附绍兴十一年(1141)钱密撰之黄龙四家语录序。 |
集诸经礼忏仪 |
智升 |
唐西崇福寺释智升撰,上卷共有六段,下卷约求生西方,明六时礼法。 |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 |
道宣 |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略称教诫律仪。又作行相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乃条录新学沙弥应遵奉之律仪。凡二十三章四六五条。卷首有自序,谓研钻义学之盛,诸善律仪渐趋废颓,然护持正法阐敷遗教,不能不重律规,故作此书。 |
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 |
李通玄 |
亦称《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释华严十明论》。佛教著述。唐李通玄撰。一卷。运用《华严经》中的思辨方式,分十门论述十二缘生(十二因缘)。认为十二缘生既是一切众生“逐妄迷真”、随生死流转的“大苦海”,又是一切诸佛众圣贤的“宝庄严大城”。这个一切诸佛的“功德海”,重重无尽,与一切众生犹如光影,没有障碍。迷于十二缘生者即为众生,悟十二缘生者即是佛。故众生以及十二支皆无“自性”,若迷于烦恼、无明等,便有生死轮回;若用戒定慧观照的方便力,照见自身心境体相都是“自性空”,即众生心就是“全佛智海”。这样,修行者求大菩提心,最终归结为“无劳远求,但自净其心”。书中还用“净心”概括从凡入圣的修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佛在迦毗罗城,为长者说大神咒,治其眼病。 |
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佛说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之咒。持者得生于极乐世界。 |
诫初心学人文 |
知讷 |
知讷在“诫初心学人文”中,明确了佛教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即“远离恶友,亲近贤善。受五戒十戒等,善知持犯开遮。但依金口圣言,莫顺庸流妄说。” |
金刚錍 |
湛然 |
亦称《金刚錍论》、《金錍论》。佛教著述。唐湛然著。一卷。“金刚錍”原系治疗盲人眼疾的一种器具,用为书名,以寓开启众生迷惑的一种法门。全书约八千余字,以宾主问答的形式,提出并阐述了“无情有性”这一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作者认为,佛性不应分“有情”和“无情”,也不应分“彼”与“我”,草木瓦石等无情之物皆具佛性。此说不见于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的著述,是湛然独创的思想。其注疏书有:日本辨才的《金刚錍论私记》二卷,宋仁岳的《金刚錍科》一卷,宋智圆的《金刚錍显性录》四卷,宋可观的《金刚錍论义解》一卷,宋时举释、海眼会的《金刚錍释文》三卷,宋善熹的《评金刚錍》一卷等。见载于《金藏》、《元藏》及明、清诸藏。 |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 |
遵式 |
佛教忏仪书。宋遵式撰。一卷。是对智顗的《金光明忏法》的补充和注释。据书首“缘起”称,《金光明忏法》的内容已载《国清百录》,但内容不全,故遵式作此“补助”。全书分六部分:(1)缘起;(2)按文开章以定铨次;(3)别明礼请洒散二法;(4)略明能请及所求难过;(5)总示事理观慧所依;(6)补助正修十科事仪。其“十科事仪”为:一严净道场、二清净三业、三香华供养、四召请诵咒、五赞叹述意、六称名散洒、七礼敬三宝、八修行五悔、九旋绕自归、十唱诵金光明典。此书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 |
金光明最胜忏仪 |
知礼 |
佛教忏仪书。宋知礼集。一卷。述说“金光明忏仪”中的“最胜忏仪”。内容相当于《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中“十科事仪第六”的三至六法。但未标题目,仪文也较简略。此书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 |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 |
文益 |
全一卷。唐代僧法眼文益(885~958)撰,明代僧语风圆信、郭凝之编。又作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大智藏大导师语录、清凉文益禅师语录、文益录、法眼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集录法眼文益之略传,及其住崇寿院、报恩禅院、清凉禅院等处之开堂、上堂、示众、问答、机缘、举古、代古、偈颂等。文益接引后进,恳切提撕,不行棒喝,自本书所录语要即可窥其宗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亦收录本语录,卷首附题‘五家语录法眼宗’,卷末附语录风圆信、郭凝之所撰之五家语录序二篇。 |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 |
净源 |
佛典注疏。宋元丰三年(1080)净源述。一卷。是唐法藏的《华严金师子章》的注释书。据序称,当时《华严金师子章》为“禅丛讲席”所崇尚,但唐代以来的四家注解“或文繁而义缺,或句长而教非”,净源于是根据《搜玄记》、《探玄记》及唐李通玄和澄观有关“八十华严”的著作,分类编成是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净土或问 |
天如惟则 |
佛教论著。元惟则撰。一卷。书前有“三宗讲主守愚悟勤”所撰序。此书设“禅上人”问、天如(惟则)答,共二十六问,主要阐述禅与净土的关系,并提出了“净土禅”和“禅净土”的思想。成书年代无考,见载于明《嘉兴藏·续藏》和日本《大正藏》。 |
净土境观要门 |
怀则 |
全一卷。元至大三年(1310)怀则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为怀则极力阐明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之约心观佛之义。天台之观法有内观、外观二种,关于观阿弥陀佛应属何种观法,后世知礼门下曾起争议。本书即就此异论而加以探讨叙述。此书专述净土“境观”法门,谓“诸上善人,厌苦求乐,发心念佛者多,知于境观者少,因引笔略书大概,庶使信乐之人,因此以得入道之门”。收录于明清诸版大藏经和日本《大正藏》。 |
迦才净土论 |
迦才 |
凡三卷。唐代迦才撰。又作净土论。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作者迦才与善导同为继承道绰之净土教而活跃于同一时代之高僧。本书乃整备道绰之安乐集,以问答之形式,叙说净土教之教法,更彰显安乐集之思想。内容系评定极乐净土之报化及往生机品等,举理证及实例论述凡夫往生之可能。全书总分九章。我国及日本净土教徒多沿用此书。 |
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 |
佚名 |
一卷,唐含光记。记大圣欢喜天之秘法。 |
毗沙门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 |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佛住广博大园,因毗钮达多婆罗门求子,为说陀罗尼,种值一切善根,能满一切意愿。 |
一字佛顶轮王经 |
佚名 |
梵名Eka^ks!ara -buddhos!n!i^s!a-cakra-ra^ja-su^tra 。凡五卷。略称五佛顶经。唐朝菩提流志译。现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叙述释迦佛于摩竭陀国菩提树下金刚道场,应金刚密迹主菩萨之请,入大三摩地,现大转轮王相,说一字顶轮王咒,时大千世界震动,观音、金刚主二菩萨闷绝躄地;佛复说一切佛眼佛母真言,二大菩萨即起身,更说白伞盖、光聚、高顶等诸轮王咒,以明印成就品五十四种印法、世成就品九种印法。全经分十三品:即序品、画像法品、分别成法品、分别密仪品、分别秘相品、成像法品、印成就品、大法坛品、供养成就品、世成就品、护法品、证学法品、护摩坛品。本经与不空所译之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为同本异译。 |
净土生无生论 |
传灯 |
全一卷。明代传灯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为撰者采用诸经论之要旨,阐明净土之生、无生。总分十门:一真法界门、身土缘起门、心土相即门、生佛不二门、法界为念门、境观相吞门、三观法尔门、感应任运门、彼此恒一门、现未互在门。本书与隋代智顗之净土十疑论、唐代飞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合成净土三论。注疏有明代正寂之净土生无生论注、明代受教之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达默之净土生无生论会集。 |
净土十疑论 |
智顗 |
佛教论著。隋智顗述。一卷。此书前有宋熙宁九年(1076)杨杰序,书末有宋元祜八年(1093)陈灌序。以问答的形式,论释有关净土的问题。所论“十疑”为:(1)求生净土,自安其身,则是无大慈悲疑;(2)求生西方净土,岂不乖本来无生理疑;(3)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乘疑;(4)偏念一佛净土疑;(5)出过三界,具缚凡夫疑;(6)即得不退,超过三界疑;(7)弥勒菩萨,一生补处,何须求生西方疑;(8)无恶不作,临终十念即得往生,云何可通疑;(9)女人及得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疑;(10)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疑。其中第八疑末“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一段,引自《杂集论》,其论为唐玄奘所译,故知此文有唐人补注的内容。此书见载于明清诸藏及《频伽藏》、日本《大正藏》等。 |
净土疑辨 |
祩宏 |
一卷,明袾宏撰, |
净心戒观法 |
道宣 |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净心诫观法》一书,道宣作于隋州与唐寺,由弟子泰山,灵严寺僧人慈忍刊行于世。全书共有文三十篇,第一篇为释名,第二篇为序宗,第三篇为五停,第四篇为校量,第五篇为自庆,第六篇为善根,第七篇为破戒,第八篇为邪命,第九篇为佛性,第十篇为造过,第十一篇为解脱,第十二篇为食缘,第十三篇为流转,第十四篇为不动,第十五篇为过患,第十六篇为心浊,第十七篇为二报,第十八篇为结使,第十九篇为缘生,第二十篇为安般,第二十一篇为相资,第二十二篇为因果,第二十三篇为止劫,第二十四篇为二谛,第二十五篇为心行,第二十六篇为菩提,第二十七篇为教化,第二十八篇为佛性,第二十九篇为福田,第三十篇为受持。除第一、第三十篇外,其余各篇均有长行偈颂。而五停,解脱、教化三篇,较为详细。言明 “五停”为净心之行,解脱是净心之证;就智德来说,教化为净心之用,利己利他。并于教化篇中略说四谛十二因缘,十善、六度。于解脱篇中专门出示女人十恶,教以一切众生正性命,解脱生死轮回,于二谛、佛性篇中明理极。安般篇中明行本,弘阐定慧之学,沿行止观之轨。统观全书,可谓简而要,约而丰,文通字顺、意足劝远。该书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受到教界学人重视,研习它的人很多。现见载版本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
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 |
佚名 |
二卷,唐不空译。略称大随求陀罗尼经、随求陀罗尼经、大随求经、随求经等。佛在大金刚须弥峰楼阁,集一切大众,放顶毫之光照十方一切佛刹说大神咒,名普遍光明。(中略)大随求陀罗尼。并说种种灵验之事。更有宝思惟译之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同本抄略。 |
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明修普贤三昧成普贤之身者。 |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
佚名 |
凡四卷。失译。乃属于杂部密教之密部经典之一。 又作七佛神咒经、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七佛十一菩萨陀罗尼经、七佛所说神咒经、广济众生神咒。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可视为后世纯密教之根源。 |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 |
佚名 |
一卷,唐善无畏译。七俱胝佛母尊之仪轨也。 |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
鸠摩罗什 |
亦称《大乘大义章》。东晋慧远问,后秦鸠摩罗什答。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鸠摩罗什至长安后,慧远遣人致书,而后又常向罗什致问经典和大乘深义,相互往返酬答甚多。此书所录即为这方面的内容,编辑者不详。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六事:初问答真法身、次重问答法身、次问答法身像类、次问答法身寿量、次问答三十二相、次问答受决;中卷七事:初问答法身感应、次问答法身尽本、次问答造色法、次问答罗汉受决、次问答观佛三昧、次问答四相、次问答如法性真际;下卷五事:初问答实法有、次问答分破空、次问答后议追忆前议、次问答遍学、次问答经寿。此书国内诸藏不载,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乐邦文类 |
宗晓 |
5卷,南宋宗晓编,成书于庆元六年(1200)。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为净土类文献之总集,“乐邦”指西方极乐世界。“文类”谓文献类编。全书分经、咒、论、序、跋、文、赞、碑记、传、杂文、赋铭、偈、颂、诗、词凡十四门,按文类分编,共收各种文字二百四十七篇。有些文字末尾附宗晓评语。本书不仅收录五十余种经论中有关西方净土的经咒论述,而且收录了自东晋至宋代关于净土宗历史、人物、事件、著述、仪式、文学、艺术等各种文献资料,为中国净土宗的重要典籍。此书编成后四年,宗晓又将新搜集到的资料编为《乐邦遗稿》二卷,共收文一百二十篇。两书刊行后流布甚广。 |
乐邦遗稿 |
宗晓 |
佛教文献。南宋嘉泰四年(1204)宗晓编。二卷。据自序称,是《乐邦文类》的拾遗编,主要收录《乐邦文类》余而未编之“片文只义”及新辑的净土文稿。共收文献一百二十六篇。每篇前有编者加的标题,篇尾有编者的附语。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量处轻重仪 |
道宣 |
二卷。唐代释道宣撰。《量处轻重仪》作于唐贞观十一年 (637),乾封二年(667)重修。在自序中,详明亡五众物量处轻重。立制听二门,制门分三,谓三衣坐具灌水袋。听门分四,称之为百一诸长粪扫衣,檀越施亡五众物。在明亡五众物中,更张十门。即:制人僧余处不得,封亡者分法不同,同治共财不同,嘱授是非,负愤还否,定物重轻,具德赏劳,分物时节,正分加法,杂明受物。此仪专详断割重轻之条,细明十三之别。即:一、僧伽蓝,二、属僧伽蓝园田果树,三、别房,四、别房物,五、瓶瓮斧釜灯台,六、重物,七、床褥,八、氍毹,九、守僧伽蓝人,十、车舆,十一、澡灌、锡杖、扇,十二、杂作器具,十三、衣钵坐具缄筒。其物品重轻,均依位次就人,使其物用有据,法规遵行。四科条理有:一、局限常住僧物,二、四方常住僧物,三、四方现前僧物,四、当分现前僧物。卷末以仪门作结,依类广释。大意有:一、制令畜物人轻,告明僧人不宜以物质为重;二、制不令畜物人重,说明万法皆空,贵在人修善法;三、听开畜物通轻重,明示以仪之规,分晓畜物轻重,安份守己,听法自便。在收诸类中,以三例分之,即:一、性轻性重,二、事轻事重,三、用轻用重。此仪划清了对待精神与物质的佛家立场和观点,“于是迷悟两开”;规定了成文义理,使“明乎此者,庶可以执物案文”;明示了物品轻重以位就人,使之僧举有据遵行,“足镜规猷”。其具有很大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 |
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造般多罗道场,中央安置如意轮王菩萨,周围安置七星之像,及诃利低母,禳灾之法也。 |
七曜星辰别行法 |
一行 |
一卷。唐·一行撰。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一册。为密教杂密仪轨中之星宿法。全书所载系从昴星到文星等三十星宿之图像及其祭法。所谓三十星宿,系于寻常所知的二十八宿之上,添加文星、辰星等二星宿而成。二十八宿(或三十宿)皆为七曜所属。依据古人相传,二十八宿掌辖行病鬼王,凡人若生病时,先推知发病之日由二十八宿中之何宿所当值,则祭其宿值之星曜,祈请其收禁病鬼,则可求病体痊愈云云。相传此法为唐代高力士家传之法。 |
奇特最胜金轮佛顶念诵仪轨法要 |
佚名 |
全一卷。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一字顶轮王之修法,其行法次第为:澡浴、佛部心、莲华部心、金刚部心、甲胄护身、办事、阏伽、普供养、赞、佛眼、本尊根本印明、大慈普护、正念诵等,卷末?附录水坛法。 |
礼法华经仪式 |
知礼 |
宋四明沙门知礼集 |
六妙法门 |
智顗 |
亦称《修禅六妙门》、《六妙门禅法》,简称《六妙门》。佛教著述。隋智顗撰。一卷。约成书于南朝陈光大元年至太建七年(567—575)间。是系统论述天台宗教义“六妙法门”的著作。智顗将“止观”分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种,而“六妙法门”属不定止观,指数息、堕息、止心、修观、还、净等六法,亦称“六妙门”。全书分别叙述六妙门大意,分十门:(1)离别对诸禅六妙门;(2)次第相生六妙门;(3)随便宜六妙门;(4)随对治六妙门;(5)相摄六妙门;(6)通别六妙门;(7)施转六妙门;(8)观心六妙门;(9)圆观六妙门;(10)证相六妙门。见载于《金藏》、《频伽藏》及日本《大正藏》。 |
律相感通传 |
道宣 |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律相感通传》一书,道宣作于唐乾封二年 (667)。《法苑珠林》载:“道宣律师乾封二年仲春,逐静修道,遂感冥应。于是律师既承灵属,扶疾笔受,随闻随录,合成十卷”。此传主要记载了有关律相感通之事,并附有天人交迹勤勤嘱累之事。据原本十卷删约成一卷。此传在流通过程中,转载传抄多有误作,特别是砖桥刻经处本,为讹特甚,特提醒读者注意。现见载版本有天津刻经处本。 |
略论安乐净土义 |
|
全一卷。北魏昙鸾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略称安乐净土义、安乐土义、略论。相对于‘广论’。本书略说三经一论之广义,论安乐净土之相及其生因。由六个问答构成:(一)安乐净土之形成,并确立不摄属欲、色、无色之三界。(二)说果上之别相,举诸种庄严功德。(三)三辈九品之分别。(四)胎生者之相。(五)胎生者不了佛智,起疑惑。(六)明示十念相续法。亦即第一、第二问释能化之因果,第三问答以下,辨众生之果相。注疏有里书一卷(妙观)、同见闻一卷(圣观)、句解二卷(智及)等。 |
密庵和尚语录 |
咸杰 |
全一卷(或作二卷)。又作密庵咸杰禅师语录、密庵录。宋代僧密庵咸杰(1118~1186)撰,松源崇岳、笑庵了悟等编。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编录乾明禅院、太平兴国禅寺、华藏禅寺、天童景德禅寺等七会之语录,及小参、普说、颂赞、偈颂、法语、塔铭等。卷首有张镃之序文。 |
密咒圆因往生集 |
智广 |
全一卷。宋代智广、慧真编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收集金刚幢所译诸经之神验秘咒,包括观自在菩萨六字大明心咒、阿弥陀佛根本咒、大佛顶白伞盖心咒等,共三十三首(一说二十九首)。所列举之陀罗尼多被认为具有往生成佛之功用。旨在倡导如法念诵其中任一陀罗尼,皆能往生净土之思想。与‘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一书相类似,此二书乃了解五台山华严密教之必读书籍。 |
明佛法根本碑 |
智慧轮 |
密教著述。唐智慧轮撰。一卷。今本与《示教指归》合为一卷(上、下篇)。其中主张佛之根本为毗卢遮那,法之根本为真言陀罗尼,并讲趣入密教之道,宣扬和判释密教为佛法根本的思想。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明觉禅师语录 |
重显 |
凡六卷。宋代僧雪窦重显(980~1052)撰,惟盖竺等编。又作雪窦明觉禅师语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包括:卷一之苏州洞庭翠峰禅寺、明州雪窦山资圣禅寺之上堂语、小参等;卷二之举古、勘辩、歌颂等;卷三之拈古百则;卷四之瀑泉集,集有上堂示众、真赞等;卷五、卷六之祖英集,系重显之诗文集。 |
摩诃止观 |
智顗 |
凡十卷(或作二十卷)。天台大师智顗(538~597)讲述于隋代开皇十四年(594),弟子灌顶(561~627)笔录。又称天台摩诃止观。略称止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合称法华三大部。本书为智顗晚年所讲述,亦为其著作中体系最圆熟之论书。书中详说圆顿止观之法,阐述智顗独特之宗教体验与宗教实践。智顗为叙说以禅观思惟体得超常识之宗教境界之蕴奥─圆顿止观,故将其具体实践法分成总论略说(五略)与别论广说(十广),详加解说。五略,指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五段;十广,指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等十章;二者并称五略十广。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载,本书原有三种类本,一为二十卷,一为十卷,第三种即今本,三者皆称圆顿止观,时人传说第二者为广本,第三者为略本,实则第三乃第二之再治本,而改题为摩诃止观。宋代天圣二年(1024),依遵式之奏请,将本书入藏;淳熙三年(1176),大藏开版时校刊。本书之注释书颇多,有湛然之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止观义例二卷、止观大意一卷,及梁肃之删定止观三卷等。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
佚名 |
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佛在补陀洛迦山,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总持王菩萨请问于佛?佛云:是观世音菩萨,为欲安乐众生,故密放光。观世音菩萨即启白于佛,然后说咒,次为大梵天王,说咒形貌相状,及修行法。佛又为阿难说种种求愿治病方法,及略说四十手功德。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亦各说一咒,护持行人。此即流通本大悲咒也,四明尊者依经设立行法,自宋至今,如说修者,效验非一,所贵深信笃行,自修自证,傥涉世谛流布,则名盛而实衰矣,可不慎哉。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 |
佚名 |
唐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译,咒共十四,印共二十五,与大悲咒不同。 |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 |
佚名 |
凡二卷。唐代智通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记载千手观音之印咒法及坛法等。首叙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为后五百年之福薄众生,叙述其过去无量劫所受持之千眼千臂观世音陀罗尼法门;次举总摄身印等十二印及诸修持法、十三印咒法。本经系智通译自北印度僧所奉进之梵本经典。又菩提流志所译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一卷为本经之异译。 |
千转大明陀罗尼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帝释在佛前说咒 |
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 |
佚名 |
唐大总持寺沙门释智通译,出集经第五卷 |
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观自在菩萨往昔因缘。 |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 |
慧思 |
一卷。陈代释慧思撰。《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是慧思陈永定二年(558)于南光州齐光寺造金字摩诃般若经时所作的发誓愿文。该誓愿文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慧思有生奉佛以来,处处弘扬般若法旨。因发大慈大悲之心,以救赎众生出苦海为誓愿,立下誓言造金字摩诃般若经。第二部分:具详二十七愿,初十愿表示愿在弥勒佛下生时及十方世界,以此造成金字经及自身种种方便,护持般若,利济众生。次十六愿,表示愿笃修佛法,以修成佛果。最后一愿,表示愿承诺言,付之助成,遂其心迹。《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对了解和研究慧思其人及佛学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从中也可以看到修禅学法高僧,为执著其佛教信仰而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精神。现常见载于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
释法海 |
敦煌本《坛经》的全称。简称《坛经》、《六祖坛经》、《法海本坛经》。佛教典籍。唐慧能述,弟子法海集记。一卷。此经是现存最古的《坛经》写本,是禅宗南宗的基本理论典籍。约成书于公元780年左右,主要记录六祖慧能的事迹和语录。体现了慧能要求习禅者体认佛性的自身清净,以树立佛教的宗教世界观的思想特征。历代《坛经》传本甚多,敦煌本以往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日本《大正藏》据S.5475录文收入第四十八卷。并有铃木大拙《敦煌出六祖坛经》、宇井百寿《坛经考·附录》、柳田圣山《六祖坛经诸本集成》、郭朋《坛经对勘》、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等多种录校本问世。 |
能显中边慧日论 |
慧沼 |
凡四卷。唐代慧沼撰。略称慧日论。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即依法相唯识之宗旨,阐明一乘三乘、种性、佛性等实义,破斥玄奘门人法宝所立之‘一乘佛性究竟论’,而总立三大章。初叙造论之旨趣,次略述三章。第一为爰真破执章,开破定时因、破定教时等七门;第二为引鉴除谬章,开标彰五性谬、种性不同谬等十一门;第三为依文显正章,开明佛性不同、有无差别等七门。 |
念佛镜 |
善导 |
凡二卷。唐即道镜、善道共集。全称求生西方净土念佛镜。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系以对比方式提出念佛门与其他法门,而鼓吹念佛一行。题名念佛镜,意在照明念佛行人,增益信心,断除疑惑。内分十一门,阐释念佛之名义、体德等。依次为:劝进念佛门、自力他力门、念佛得益门、已得往生门、校量功德门、校量斋福门、疑谤得罪门、誓愿证教门、广摄诸教门、释众疑惑门、念佛出三界门。此外,有关道镜及善道之传历不明,一般推测彼等为本文中常述及之大行和上之门人,约为贞元、元和时代人。 |
念佛三昧宝王论 |
飞锡 |
凡三卷。唐代僧飞锡撰。书成于天宝元年(742)。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飞锡以念佛三昧为诸禅三昧中之宝王,遂倡导万善同归、三世通修之念佛。内分三大门,即:念未来佛、念现在佛、通念三世无不是佛等,其次再细分为二十门,如: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等。本书所广为援引之经论包括: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大宝积经、大集经、十住毗婆沙论、大乘起信论、安乐集等。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智旭将本书收入净土十要卷五。 |
菩萨戒本持犯要记 |
元晓 |
佛学著述。唐代新罗僧元晓撰。一卷。分三门明释犯戒的不同情况,即:(1)轻重门;(2)浅深门;(3)明究竟犯持门。轻重门先总判轻重,就轻戒别为三类,或四十四轻,或四十八轻,或二百四十六轻;次明共与不共,指出十重戒之前四重与小乘戒共,十重戒前六重与在家菩萨戒共。同时论犯与无犯之轻重。有犯者,谓由四因,即无知、放逸、烦恼盛、轻慢;无犯者,即彼心增上诳乱、重苦受之所逼切、未曾受净戒律仪,称三无犯。又依心、戒、慧三学,“略示三双”。依心学有由贪和慢而产生的二类食灭佛法;依戒学有坐邪戒和坐正戒两类食灭佛法;依慧学有由增益和由损减两类自赞毁他。浅深门,即依犯戒轻重而明犯戒深浅之相,常用四句,即或有自毁赞他是福,自赞毁他是罪;或有自毁赞他是罪,自赞毁他是福;或有若毁赞若赞毁,或罪或福;或有非毁赞非赞毁,或福或罪。第三究竟持犯者,即永离犯戒细罪,不堕罪福两边,显示戒之实相,即具足戒波罗蜜,也就是究竟持犯。此书国内诸藏不载,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智通译。与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同本。而有画像入坛受持法。 |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难提译。佛在庵罗树园,月盖长者请佛救疗毗舍离国之恶病。佛为说西方一佛二菩萨之名。即得见佛菩萨。观音菩萨为说神咒。智者大师有请观音经疏,并立行法。 |
仁王般若念诵法 |
佚名 |
一卷,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详略不同。佛为波斯匿王,说念诵仁王般若经持明之法。 |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 |
佚名 |
一卷,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解释仁王经所说之陀罗尼。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仁王护国般若仪轨、仁王念诵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解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之文句,并说明仁王经法曼荼罗建立之仪则及修法次第。分五科,即:(一)明五菩萨现威德,(二)建立曼荼罗轨仪,(三)入道场仪轨,(四)释陀罗尼文字观行法,(五)陀罗尼观想布字轮。在缩刷大藏经中,本仪轨分为二卷。又不空所译仁王般若念诵法系整理本仪轨第三入道场仪轨以下而成一卷,其文稍异,亦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 |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 |
佚名 |
梵名Sapta-buddhaka-su^tra 。全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又作如来善巧咒经、如来方便巧咒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叙述佛居鸡罗婆山顶时,林中一比丘为恶鬼所捉,另一此丘着于邪魅,苦闷懊恼不堪。佛陀乃应虚空藏菩萨之请,宣说灭除疾病苦、远离鬼魅之神咒。又本经之同本异译有译于梁代(译者佚名)之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及宋代法天所译之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
菩萨戒本宗要 |
太贤 |
律学著述。唐代新罗僧太贤撰。一卷。述说《菩萨戒本》(即《梵网菩萨戒本》)的宗旨大意。开为三门:(1)申经意门;(2)能所成门;(3)修行差别门。此戒本以“宗心”为本,认为只要发心得菩萨戒,就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菩萨戒与比丘戒之不同,在于“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在“修行差别门”中,明十重四十八轻戒,认为菩萨戒以“意地为本”,以“修福捨智”、“弃大向小”、“先自后他”、“有亲怨想”为“根本重”。此书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菩提心义 |
佚名 |
一卷,著者不详。以五门分别明菩提心之要义。 |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
知讷 |
全一卷。又作普照禅师修心诀、修心诀。高丽僧普照知讷(1158~1210)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知讷以明心修心、顿悟渐修、空寂灵知等三项,阐论修心之要诀。(一)明心求佛之旨在证得自心即真佛、自性即真法。(二)参透凡夫即佛,是为顿悟;法力之熏修,是为渐修;千圣悟道之轨辙,不外此二门。(三) 清静空寂之心即是诸佛之胜净明心、众生之本源觉性;亦即自性之体(定)、用(慧),故常知常寂,体用不离,必达定慧双修之境。 |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
知礼 |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又名 《大悲心咒忏法》、《大悲忏法》等。是宋代天台宗僧人知礼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按天台宗的教观行仪而作的佛教忏仪作法书。此书被编入历代刊刻的佛教《大藏经》中,清代僧人读体曾依知礼《大悲忏法》重新加以编纂,成《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将知礼此书收于第46卷。 |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 |
遵式 |
东山沙门遵式,始于天台国清集,于四明大雷山兰若再治。叙缘起第一。明正意第二,一庄严道场,二作礼,三烧香散华,四系念数息,五召请,六具杨枝净水,七诵三咒,八披陈忏悔,九礼拜旋繞,十诵经。 |
劝发菩提心集 |
慧沼 |
佛教类书。唐慧沼撰。三卷。是把大乘三藏中关于修行方面的种种论述及仪轨加以分类引述而成。全书列六十门:卷上九门;卷中十七门;卷下三十四门。卷上九门引述的是关于发心修行方面的理论;卷中、卷下的内容为大乘戒律及仪轨等具体内容。此书国内诸藏不载,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人天眼目 |
智昭 |
《人天眼目》是宋代佛教禅宗的重要著作。6卷。南宋淳熙 (1174—1189) 年间由释智昭编集。南宋宝祐六年(1258),释大观予以修订。元延祐四年 (1317),释致祐在重修基础上刊刻流行。元以后多种《大藏经》本均收入。“人天”,佛教所说“六趣”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之中的人趣和天趣。人,指人类,有智能,有意识,能作恶也能从善,处于轮回之中;天,具光明、自然、清净之义,非人类世间所能比拟,指一般的神,故也名“天神”,但仍受生死轮回的支配,未彻底解脱。人天是 “六凡”中地位较高者。“眼目”,喻本书内容系佛法的根本,人天解脱的关键。因本书所取,皆 “五宗机要之语” (大观后序),故名。编集于淳熙十五年(1188)。收于《大正藏》第四八册。编者积20余年之功,从遗编断碣、尊宿称提、垂颂中,收集当时临济、云门、曹洞、沩仰、法眼等禅门5家祖师之机语、偈颂、垂示,以明五宗纲要和特征,“启迪后昆,剔抉疑膜”(《自序》)。此书与法眼文益之《宗门十规论》并享盛名于禅林。 |
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如意宝珠金轮咒王经、金轮咒王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内容系广说如意宝珠之功德。计分九品,即放钵品、善恶因果品、如意宝珠品、大曼荼罗品、灌顶印真言品、阿阇梨成佛品、悉地成就品、护摩品、属累品。 |
如意轮菩萨观门义注秘诀 |
佚名 |
简称《如意轮观门义注秘诀》、《如意轮观门义注》。密教著述。作者不详。一卷。属瑜伽密教莲花部注释书,注释如意轮中心真言及布字观想。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如意轮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菩提流志译于景龙三年(709)。为密教用以消灾祈福之经典之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共有十品,内容叙述佛应观自在菩萨之请而宣说根本陀罗尼、大心陀罗尼、小心陀罗尼,并说诵持此等陀罗尼之种种功德,及其受持方法。本经之异译本有三:(一)实叉难陀所译之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二) 宝思惟所译之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三)义净所译之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此三种异本与本经皆译于唐代,其中以菩提流志所译者为最完备。 |
蕤呬耶经 |
佚名 |
又曰瞿醯坛哆罗经,玉呬耶经。慧琳音义作掬呬耶亶怛罗经。三卷,唐不空译。所谓瞿醯经是也。见瞿醯经条。梵Guhya-tantra,蕤宜作[廿/(夌*玉)]。 |
舍利弗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萧梁僧伽婆罗译。与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 |
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即摩登迦经之异译,说二十八宿之吉凶者。 |
如净和尚语录 |
如净 |
凡二卷。又作天童如净禅师语录。南宋曹洞宗僧天童如净(1163~1228)撰,文素、妙宗、唯敬等编。理宗绍定二年(1229)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收录如净于建康府清凉寺、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净慈寺、明州瑞岩寺与天童景德寺之上堂法语,以及小参、普说、法语、颂古、赞佛祖、自赞、小佛事、偈颂等。如净为曹洞宗颇具代表性之宗师,其法嗣道元系日本曹洞宗之宗祖,故由本语录可了解如净在中、日曹洞宗史上之重要地位。又如净之法嗣义远,将如净和尚语录所未刊之天童上堂法语二十则辑为一卷,称为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又称天童遗落录,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
洞山良价 |
禅宗语录。明圆信、郭凝之编集。良价(807—869),唐代禅宗僧人,曹洞宗创始人之一。本书是其语录的汇编。原书无序跋,故编集情况不明。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三论玄义 |
吉藏 |
全一卷。隋代吉藏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概述三论宗所依之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书之大义,乃三论宗最简明之纲要书,亦为了解龙树中观思想之入门书。本书分通序大归、别释众品二门,初门复分破邪、显正二章,破邪之下有摧外道、折毗昙、排成实、呵大执,显正之下有明人正、显法正。别释众品中,初明造论缘起,次述诸部通别、众论立名及其旨归,末则就三论敷演宗要。全书即驳斥外道、大小乘佛教之迷执,而显扬三论宗之‘诸法性空’与‘非有非空’之中道之理。此外,本书列举三论共通之点八项,及其个别之特色,如百论以破外教为主,中论讲大小二乘,十二门论则破大乘之迷而显正教。 |
三论游意义 |
硕法师 |
佛教著述。隋硕法师撰。一卷。硕法师,吉藏弟子之一,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此书是疏解“三论”(即《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之作。略开四门:(1)明经论游意,述佛去世后龙树菩萨出世的意义;(2)明四论大归,申“四论”的同异;(3)明中观宗旨,先逐字释“中”、“观”、“论”三字,再予以合释;(4)无方问答,即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解释“经”与“论”中“二谛”、“明中实”的同异,以及“佛”与“二智”、“菩萨”与“二慧”的关系等。此书国内诸藏不载,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三圣圆融观门 |
澄观 |
简称《三圣圆融观》。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主要论述“华严三圣”(毗卢遮那如来、普贤和文殊)的圆融无碍关系。书分两部分:(1)“相对明表”,谓三圣之中,二圣为因,如来为果,“若悟二因之玄微,则知果海之深妙”。又二圣“表”不同之“三法”:普贤“表”所信法界、所起万行和所证法界;文殊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和能证大智。(2)“相融显圆”,先述二圣法门本身各自圆融,次述二者相互圆融,在此基础上述三圣圆融,“普贤因满,离相绝言,没因果海,是名毗卢遮那”。书中并强调理智等不离于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圣圆融”说首创于李通玄,此文受其影响,又有发挥。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少室六门 |
菩提达磨 |
全一卷。又称小室六门。梁代菩提达磨作,编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集记述禅家要谛,分为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等六门,除第三篇二种入外、其余五篇疑系后人之伪作。 |
十不二门 |
湛然 |
亦称《法华本迹十妙不二门》。湛然在《法华玄义释签》中依智顗所说的十种妙而建立。运用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之义,分十门论述色心等无二无碍:①色心不二门。谓一切诸法无非心性故,心具三千,色亦具三千,心能造,色亦能造,心、色同居一念,体非各别,“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是为不二。②内外不二门。谓所观内外二境本来互受、互摄、互具、互融,随便观察外境或内境,都能遍摄互融。③修性不二门。众生性具十界万法,凭圆修而彻显,“由修照性,由性发修,存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常不改,修常宛然,性外无修,修外无性,性即是修,修即是性,性德与圆修互融互泯。④因果不二门。众生一念心因具备真性、观照、资成三法,此因显发而成就佛果,故因果不殊,始终相即。⑤染净不二门。无明即为法性,一念迷染之心,本具三千的体用,与离染的净心本来无别。⑥依正不二门。一念心本具三千诸法,故依报正报同居一心,因果相摄,身土不二,净秽之土,胜劣之身,各各体遍法界,互摄互收。⑦自他不二门。由十界互具故,心、佛与众生各具众生及佛,同为一念,自他无别。⑧三业不二门。佛应机以三业说法,不出一念,故身口平等,心色一如。⑨权实不二门。菩萨等九界权法,与佛界一乘实法互相融摄,实即是权,权即是实,实外无权,权外无实,非权非实,而权而实,法法皆妙,一一互收。⑩受润不二门。三乘众为能受,三乘法为能润,三乘法即一佛乘,如一雨普润众草木,无上下大小的等差。 |
深沙大将仪轨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深沙大将菩萨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深沙大将,据传,玄奘于远涉流沙遭遇危难时,感见此神之守护,或以此大将为北方多闻天王之化身,本仪轨则以之为观世音菩萨化身。若诵其真言,恶业悉能消灭,文中并载修法及所成就事。 |
圣持世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玄奘所译持世陀罗尼经之别本也。先说持法,次说诸咒,诸印。 |
圣多罗菩萨梵赞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梵语之赞颂也。纯梵语,无华言。 |
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多罗菩萨说一咒。自在天说一咒。 |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 |
佚名 |
西方贤圣集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七言四十六偈 |
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瑜伽观行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说圣观音之本尊及真言念诵法。先观成本尊圣观自在菩萨身,修诸咒印,次观行布字法,令己身与本尊身,如彼镜像,不一不异,次思惟四字义等,此中所明事理,其文义最精显可玩。 |
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天息灾译。佛在补怛洛迦山说,持者亦生极乐世界。 |
十不二门指要钞 |
知礼 |
凡二卷。北宋四明知礼(959~1028)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乃注释湛然之十不二门,为后世天台正统教义之重要典籍。唐代湛然曾着玄义释签,解释法华玄义之本门十妙与迹门十妙。另又刊行‘十不二门’,以阐释迹门十妙之‘解’、本门十妙之‘行’,两者同等重要,不可独偏。此外,另有山外派之注释书。四明知礼撰写指要钞即在批判山外派之解说,而强调十不二门之重要性。书中宣扬天台性具之说,尤主张观法之对境不仅有真心,且有妄心。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
智顗 |
凡十卷。隋代天台智顗述,法慎记,其后灌顶再加编整。略称禅波罗蜜。又作渐次止观、次第禅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其内容乃于三种止观中,详说渐次止观。凡分十大章:(一)修禅波罗蜜大意,(二)释禅波罗蜜名,(三) 明禅波罗蜜门,(四)辨禅波罗蜜诠次,(五)简禅波罗蜜法心,(六)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 (七)释禅波罗蜜修证,(八)显示禅波罗蜜果报,(九)从禅波罗蜜起教,(十)结会禅波罗蜜归趣。其中:(一)修禅波罗蜜大意,系叙述全书之大意,略论十非心,并明菩萨之四弘誓愿。(二)释禅波罗蜜名,就禅波罗蜜之翻译,作种种解释料简。(三)明禅波罗蜜门,说禅有色心二门,及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三门之别。(四)辨禅波罗蜜诠次,说自初发心至佛果等修禅之次第阶级。(五)简禅波罗蜜法心,明法心分为有漏、无漏、亦有漏亦无漏、非有漏非无漏等四种,及说佛以四悉檀之因缘说此法。(六)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为欲开发内心、安心习学者,示修禅之前方便。初说外方便定外用心之法(即二十五方便),次明内方便定内用心之法。(七)释禅波罗蜜修证,谓禅有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出世间禅、非世间非出世间禅等四种,并详说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等九种禅波罗蜜。而缘理无漏一段及非世间非出世间禅修证之相,及后之果报、起教、归趣等三章,则阙而不述。 |
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金刚手菩萨,已说苏悉地诸真言轨则律仪教法,又为未来国王,正法治国,生清净信,尊敬三宝者,又为外道不信因果,毁谤三宝者,说息灾增益爱敬降伏等法,令知佛法有大威德,神通自在,知诸菩萨,具一切智,是故说此无比大威德圣迦抳忿怒之法。 |
圣金刚手菩萨一百八名梵赞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共二十会,纯是梵语。 |
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祇园,阿难有病,佛诣彼说咒救之。 |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 |
佚名 |
元土藩沙门释智能译,前有文殊菩萨发菩提心愿文,中明五智勇识真实名句,后有文殊一百八名赞,又文殊赞,哀请摄受偈,发愿偈,六波罗密偈,回向文咒。 |
圣无动尊安镇家国等法 |
佚名 |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安镇法。在宫庭谓为安镇法。在民众谓为安宅法。 |
圣无动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 |
佚名 |
一卷,大兴善寺翻经院述,称为八大童子仪轨。 |
圣无能胜金刚火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佛在妙高山,敕金刚手菩萨使说咒,以安慰天龙夜叉等。 |
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二比丘裸形叫唤,虚空藏问佛,佛召七佛各说一咒,虚空藏亦说一咒,亦与《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同。 |
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佛于净居天宫,命文殊师利菩萨,说威怒王胜根本真言。 |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
佚名 |
巴看落目瓦传,元甘泉马蹄山沙门释智能译 |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 |
仁岳 |
佛教颂赞文。宋仁岳撰。一卷。据书首序称,本文是作者专为释迦牟尼涅槃日所作。赞文共十四章,每章八句,可分为三部分:(1)“初入道场,普礼三拜”,奉请诸佛菩萨;(2)礼赞佛、法、僧三宝,即十四章赞辞;(3)“至心忏悔”、“归命三宝”。此文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 |
释净土群疑论 |
怀感 |
佛教论著。唐怀感撰。七卷。此书为问答体,不分章节,全书约提出一百四十余条疑问,以“佛有几身,净土有几种”开篇,一一进行解答。内容涉及何名净土、净土为何土所摄、如何得生西方净土、如何劝修往生、往生众生有何相貌、西方净土与兜率天宫谁优谁劣,等等。此书国内诸藏不载,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释门归敬仪 |
道宣 |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释门归敬仪》作于唐龙朔元年(661),旨在劝说规范僧众,禅法归心,笃诚奉法。此仪共有十章,第一章,敬本教兴;第二章,济时护法;第三章,因机立仪;第四章,乘心行事;第五章,奇缘真俗;第六章,引教征迹;第七章,约时科节; 第八章,威仪有序;第九章,功用感通;第十章,桯器陈迹。于第二章中立四种三实,即:一,一体;二,缘理;三,化相;四,住持。于第八章中详解敬仪,列举十一位,即:南无、稽首、敷坐具、脱革履、偏袒六五轮著地、头面礼足、右膝著地、互跪、一心合掌、右绕、曲身瞻仰。于第九章中立十行相,即:礼拜、赞叹、发愿回向、观佛相好、专念修慈、三归十善、发菩提心、读诵经戒、供养舍利、造佛形像、修行正观。此仪规范佛事仪礼,使之礼制定则典型不坠,可称为 “三业宪章”。该仪上弘佛道,下摄自他,真俗所归,毫厘不紊。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常徒之箴铭,救时之枢要。也是研究佛教礼仪的重要而又珍贵的文献资料。现见载有天津刻经处刻本。注疏有宋了然的《释门归敬仪通真记》。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宋彦起有释门归敬仪护法记,其护法记仅存卷上。 |
释门章服仪 |
道宣 |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记述法服之材质、裁缝及补浣等法。分为制意释名、立体拔俗、胜德经远、法色光俗、裁制应法、方量幢相、单复有据、缝制裁成、补浣诚教、加法行护等十篇。本书论法服之材质,于绢、布二种中,以布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规矩。盖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杀生,若以蚕丝作法服,则有违拔济之心,故属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应法记一卷。 |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
智顗 |
佛教著述。隋智述,灌顶记。一卷。原书无序跋和撰时。是一部阐述“觉意三昧”行法的著作。分六篇:一、辨法相;二、释觉意三昧名;三、释觉意三昧方便行;四、释觉意三昧明心相;五、释觉意三昧入正门;六、释觉意三昧证相门。见载于明、清诸藏和日本《大正藏》。 |
受用三水要行法 |
义净 |
全一卷。又称受用三水要法。唐代义净(635~713)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揭示僧俗日常所用三种水之性质及使用法等。三水,即:(一)时水,指沙弥俗人以手滤漉,观知无虫,而于午前任受饮用之水。(二)非时水,指时与非时皆可任情受用之净水。(三)触用水,即指洗涤手足、大小便处之水。书中又述及因受用、准备、贮藏等之不当,将触犯六种罪乃至一万五千四百八十罪。义净博采圣教,以十诵律、有部毗奈耶之律,及自己游学印度时之实地见闻为依据而撰成本书。 |
说罪要行法 |
义净 |
佛教律仪书。唐义净撰。一卷。述说忏悔之法。内容有三部分:一为月半、月末二时忆所犯罪,并对人“发露”,以除罪;次为“每食罢发愿法”;三为“洗净法”。此书见载于诸版大藏经。 |
四教义 |
智顗 |
凡六卷或十二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为别于天台四教仪而称大本四教义。《四教义》即是智顗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三分之二。《四教义》文开七重,一、释四教名,二、辨所诠,三、明四门入理,四、明判位不同,五、明权实,六、约观心,七、通诸经论。在释四教名中有五意,即: 一、正释四教名,二、核定,三、引证,四、科简,五、明经论用教多少不同。在辨所诠中有四意,即:一、约四谛理,二、约三谛理,三、约二谛理,四、约一谛理。在明四门入理中有五意即: 一、略辨四门相,二、正明四门入理,三、悉檀起四门教,四、约十乘观法成门义,五、信法两行四门不同。在明判位不同中有六意,即: 一、约三藏教,二、约通教,三、约别教,四、约圆教,五、约五昧,六、约经论多少。在明权实中有三意,即:一、明权实,二、明格位,三、明兴废。在约观心中,就四教为四意。在通经论中,对诸经论及此经论为二意。《四教义》可谓会萃十二分教之大成,与《维摩经所说经玄义》相比较,虽然开章次第不同,但是不应以文义差别而崇彼废此,二者参照,有助于研习四教义义旨以及智顗学术思想的变化。 现有金陵刻经处刻本。注释书有:四教义私记一卷(证真)、四教义资持记十二卷(皎空)、四教义笺录一卷(本纯)等。 |
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遍智、不空编集。又称胜军不动秘密仪轨、胜军不动仪轨、胜军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胜军不动明王系大日如来之心所生,为守护行者,遂显四十八使者之身。本仪轨内容包括:功德、咒诅法、画像法、道场观、略布字法、供养法、不动尊赞、四十八使者之形像及本地、大自在苏息之咒法等。 |
施八方天仪则 |
佚名 |
一卷,大兴善寺翻经院阿闇梨述。 |
十二天供仪轨 |
佚名 |
一卷,失译。 |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佛住补陀洛山,观自在菩萨,与无量持明仙围绕,礼佛而坐,说自根本密言,次说澡浴焚香献华饮食等一切密言,又说修行仪轨,通莲华部一切念诵法。 |
十一面神咒心经 |
佚名 |
一卷,唐玄奘译,慧沼疏,遁论疏,各有一卷。与《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同 |
使咒法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菩提流支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叙述欢喜天毗那夜迦之仪轨,包括一字咒、像法供养法、偈颂、处世陀罗尼等。菩提流支另译有大使咒法经,为本经之广本,内容大同小异。 |
四明十义书 |
知礼 |
凡二卷。宋代四明知礼撰。又称十义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天台大师智顗所撰述之金光明玄义,在唐末五代之动乱后,流传有广略二本。或谓广本中之十种观心部分乃后世所增添者,例如慈光悟恩着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一书即持此一主张。然未久,其弟子源清、洪敏两人作难词二十条反驳上述观点,自此,天台宗山家、山外两派遂展开八十余年之论争,本书即于此一背景下著作而成。本书广泛引用五次论争中之诸问答书内容,包括山外派庆昭、智圆等所撰之辨讹、答疑书、五义书、释难书,及山家派知礼之问疑书、释难扶宗记、覆问书等。更以十义对山外派诸师阐明观境真妄之问题。十义,即:(一)不解能观之法,(二)不识所观之心,(三)不分内外二境,(四)不辨事理二造,(五)不晓观法之功,(六)不体心法之难,(七)不知观心之位,(八)不会观心之意,(九)不善销文,(十)不闲究理。此外,当时十数种往复论难之著述多已不存,仅存本书与观心二百问,故成为了解山家、山外论争之珍贵资料。注释书有宋代继忠之四明十义书科一卷,日本之光谦所著四明十义录二卷、四明十义讲要一卷等。 |
四明尊者教行录 |
宗晓 |
凡七卷。南宋宗晓(1151~1214)编。又称四明教行录、教行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系仿灌顶之国清百录、遵式之金园集而收录四明尊者知礼一生之文集。计有教门、问答、释妨、巨儒、高释、往返书信等百余篇。该录编于嘉泰二年(1202)十二月,约当知礼示寂后一百七十余年,故其中颇多遗漏。全书七卷之中,前六卷为四明尊者之作,后一卷则载其他诸师之有关诗文。卷首有宗晓之序,卷末附录元悟之螺溪振祖集、宗晓之宝云振祖集,刊行于世。 |
四念处 |
智顗 |
四卷,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说,先明一切诸法,皆不可思议,不可宣说。次明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乃约生生等四句,各明四门,四念处,三十七品,因行果位,差别不同。 |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 |
沩山灵祐 |
禅宗语录。明圆信、郭凝之编集。一卷。沩山灵祐(771—853),唐代禅宗僧人,沩仰宗创始人之一。此书是其语录的汇编。原书无序跋,从内容看其资料主要采自《五灯会元》。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所收的《五家灯录》。 |
天台八教大意 |
灌顶 |
全一卷。隋代灌顶撰。又称八教大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略述天台教判化仪、化法等八教之大纲。先将化仪四教配于华严等五时而略说之,次叙化法四教之名义、机根、行位、得果,及观行四门与十乘观法,并明五时之通别权实等。明藏收之,另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之刊本。高丽谛观删补本书,制述天台四教仪一卷。 |
天台传佛心印记 |
怀则 |
全一卷。元代怀则撰述。又作佛心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说明天台宗所传佛心印‘性具性恶’之法,并破斥禅家之‘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相宗之定性二乘、性宗之无佛性等义。注书有明代传灯所著之天台传佛心印记注二卷等。 |
天台四教仪 |
谛观 |
全一卷。又作四教仪、谛观录。高丽僧谛观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宋初,谛观应吴越王之请,携带天台三大部至我国,投于螺溪义寂门下,深研天台之学,十年后示寂,同门于其故箧中,发现本书,为研究天台教义大纲与观心(实践修行)要略之入门书。内容系删补灌顶之‘天台八教大意’而成,以法华经信解品之譬喻与涅槃经之五味、华严经之三照等譬喻为中心,判别天台五时,及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并略述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之名义、教说、行人、行位、证果等,复以摩诃止观之二十五方便略述圆教之十乘观法。其后智旭以本书观点过于简略,乃萌发述作‘教观纲宗’之动机。本书之注释书极多,历来以宋朝从义之四教仪集解三卷、南宋元粹之四教仪备释二卷与元朝蒙润之四教仪集注三卷为本书三大注释书。 |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
佚名 |
凡十卷。唐代般若、牟尼室利合译。略称守护国界经、守护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叙说佛为一切法自在王菩萨演说虚空性、心性、菩提性、陀罗尼性等事。共计十一品,即:第一序品,叙说文殊菩萨以妙伽陀赞叹佛;第二陀罗尼品,叙述回向陀罗尼、五种三昧、八陀罗尼门等;第三大悲胎藏出生品,叙说菩萨之十六大悲心及三十二种不共事业;第四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叙说如来大悲随转之相;第五入如来不思议甚深事业品,叙说如来之三十二种正觉甚深之事业;第六菩萨璎珞庄严品,叙说戒、定、慧、陀罗尼门等四种璎珞;第七大光普照庄严品,叙说念光、意光、解光、法光、智光、谛光、神通光、修行光等八种大光普照庄严法门;第八般若根本事业庄严品,广说般若母(般若智慧能生一切,犹如万物之母)及般若所生之事业;第九陀罗尼功德轨仪品,叙说唵字义、坛法、金刚城大曼荼罗坛法、念诵仪则、祈雨止雨法、军荼利咒及其功德等;第十阿阇世王受记品,叙述以二种梦除去阿阇世王之疑惑,并为之明示命终前将投生五道之种种相,以使王解悟而归依三宝,命终后生于兜率天,由慈氏菩萨授成佛之记;第十一如来嘱累品,叙说诵持之功德,及此经得名之由来。 |
受菩提心戒仪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先归命,次供养,次忏悔,次三归,次受菩提心戒,共五法,有偈颂,长行,两番明之,偈颂中,五法各有咒,长行后列五佛名。此以大菩提心,受普贤金刚职,为一切秉密教者受持之本,学者皆应简阅。 |
受五戒八戒文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授五戒八戒文。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一般于受戒之际朗诵本文。内容分为八戒文、五戒文两部分。(一)八戒文,分为五品:(1)稽首请证明品,(2)洗忏往业品,(3)得戒三归品,(4)问持说品,(5)回向发愿品。八戒之项目见于第四品。(二)五戒文,亦分五章:(1)发诚启请章,(2)悔过洗罪章,(3)转邪归敬章,(4)说相合(令)修章,(5)回向愿海章。五戒之项目见于第四章。或谓本戒文为唐代不空(705~774)之译作。 |
说矩里迦龙王像法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说矩里迦罗龙王之像法。梵Kulika。 |
苏悉地羯罗经 |
佚名 |
译曰妙成就业经,三卷,唐输婆迦罗译。密宗三部经之一。说苏悉地之法。真言经一百余部内,虽皆说速疾成就之法,而此经独为其至极,故名妙成就法。 |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 |
佚名 |
凡三卷。唐代善无畏译。又作苏悉地供养法。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系记述苏悉地经供养持诵之法,其内容包括赞叹法、忏悔、归命三宝、发菩提心、发胜愿、灌顶印、四种念诵、二种成就物、观心、请火天等诸真言。另有善无畏所译二卷之别本,亦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书在开元释教录与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均未见载,故或谓本书乃善无畏所撰著者。 |
禅门口诀 |
智顗 |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禅门口诀》一书,是智顗门人弟子杂记其平时教诫及问答内容的书。 全书有二十二则,约五千余言,皆说六妙门中调息治病之事。晓知出家僧人习禅坐禅应注意身心健康,由观阴惑,激动四大,即:地、水、火、风构成的色法,使之具有持 (保持)、摄 (摄集)、熟 (成熟)、长 (生长)的作用,以维持身体正常运行。倘用心习禅而身体不支、方法不当,就会酿成疾病百出,于学法不利。故应善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或内观力,或术或医。若不知治病方法,一旦有病,不但与修道有碍,也与生命有虑。摩诃止观中认为病有六缘,即是: 四大不顺,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所为和业起。波罗密及小止观中说有三种病缘,即:四大不顺,魔鬼所作,业报得。智者认为病缘有五种,一是身作,二是鬼作,三是魔作,四是不调息,五是业障。对业障致病,解说得尤为详细。此诀以调息为主,后世武术中之运气,追其源出始于禅门。自宋代此诀编入大藏,元明相承。现见载于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
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 |
遵式 |
佛教颂赞文。宋遵式述。一卷。为追慕智者大师(即智)功德而作。内容可略分为三部分:(1)僧众三礼奉请天台诸祖;(2)颂礼赞文,共十二偈;(3)行忏悔法,共五偈。此文见载于明版诸藏。 |
从容录 |
行秀 |
凡六卷。南宋万松行秀撰。又称万松老人评唱天童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系将天童山宏智正觉禅师所作颂古百则附加示众、着语、评唱而成。从容,为万松行秀晚年所居庵名。本书所以作成,初系行秀之门人耶律楚材,因随从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悲于远离其师,遂屡致书请师评唱天童颂古。行秀乃于燕京报恩寺从容庵撰此书,命侍者离知笔录,元太祖八年(1223),送往西域予楚材,翌年楚材作序。其中各则均分为示众、本则(公案)、颂古(文中附加短评─着语)、评唱等四部分,示众相当于碧岩录之垂示,系说明一则之宗旨;本则为古则公案,叙述先人证悟之因缘;颂古为宏智以偈颂拈提,说明本则之宗旨;着语为将本则、颂古之语句加以解说短评;以评唱部分为本书重点。本书与碧岩录并称禅门二大宝典,碧岩录属临济宗系统,本书则属曹洞宗系统。注疏有默绍之从容录颂解一卷、松云之从容录事略十七卷、鼎三之从容录接觜录二卷、梵丁之从容录笔削一卷等。 |
速疾立验魔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那罗延天,请摩醯首罗天,说迦楼罗使者成办世间事法。 |
宿曜仪轨 |
一行 |
全一卷。唐代一行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之初列举虚空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与宿曜有关之诸尊印明及九曜真言、九执曜天印、二十八宿印、能吉祥真言、北斗七星真言等;终则引述金刚大成就经吉祥成就品,宣说修行息灾护摩、禳除恶宿曜之法。然所引之金刚大成就经不详。 |
陀罗尼集经 |
佚名 |
十二卷,唐阿地瞿多译。大神力陀罗尼经,释迦佛顶三昧陀罗尼品一卷。一切佛部一卷内有阿弥陀佛大思惟经(十纸欠应流通)大轮金刚陀罗尼,诵三七遍,即当入一切坛,不成盗法。金刚杵功能法相品。般若波罗密多部一卷。观世音部三卷半十一面观世音神咒。千转观世音菩萨心印咒。观世音毗俱知菩萨三昧法印咒品。马头观世音菩萨法印咒品。诸大菩萨法会印咒品半卷。金刚部三卷。诸天部二卷摩利支天经。功德天法。诸天等献佛助成三昧法印咒品。诸佛大陀罗尼都会道场印咒品一卷。 |
陀罗尼杂集 |
佚名 |
凡十卷。撰者不详。又称陀罗尼集、杂咒集。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集录诸经中之陀罗尼,并载其受持功德。卷一收集神咒十五首,卷二集神咒十八首,卷三集神咒十一首及诸菩萨天王龙王发愿偈,卷四集神咒二十一首,卷五集神咒二十七首,卷六集神咒二十二首、三衣应器锡杖坐具等之受持文及五戒神、三归神、护僧伽蓝神等神名,卷七集神咒六十六首,卷八集神咒十九首,卷九集神咒十首及观佛三昧观四威仪品中之文,卷十集神咒三十首。 |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
佚名 |
唐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译,佛在净居天,光照文殊顶,文殊复以光照金刚密迹主顶,金刚请问法灭之后,云何文殊广利众生?佛言:当于东北方大振那国五顶山,游行居住,有秘密心咒,并画像、坛印、等法,先说十八大陀罗尼,次说八字秘密心陀罗尼曰:唵,阿末啰吽却哳啰,次说画像法,坛法,印法。 |
往生净土忏愿仪 |
遵式 |
全一卷。宋代遵式(964~1032)撰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又称往生净土忏仪。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依据大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等诸经,揭示十种行法:严净道场、方便法(入道场之方便法)、正修意、烧香散花、礼请法、赞叹法、礼佛法、忏愿法、旋绕诵法、坐禅法等。净土信仰流行民间后,依据本书礼拜之忏法亦广为流行,即今所谓之‘净土忏’。 |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
遵式 |
宋耆山沙门遵式撰,第一决疑门:一疑师,二疑法,三疑自,今并决之。第二行愿门:一礼忏门(即世称小净土忏),二十念门,三系缘门,四众福门。 |
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 |
惟白 |
亦称《文殊指南图赞》。佛教颂赞书。宋惟白述。一卷。该书以图配诗,颂赞《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之“五十三参”。全书共五十四节,每节又分三部分,前为简短介绍,下附图,再配以七言诗颂赞。书前有张商英序。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五方便念佛门 |
智顗 |
凡一卷。隋代智顗撰。又作五方便门,尾题作五方便念佛观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系阐说念佛五门及其入方便之次第等。初说行者念佛时从浅入深之次第,即凝心禅、制心禅、体真禅、方便随缘禅、息二边分别禅;次叙圆观无浅深之浅深念佛五门之来意及入方便之次第;更举大宝积经卷一一六之一行三昧,及卷八十九之画像观礼文;终乃就化法四教而说行者之念佛。 |
西方合论 |
袁宏道 |
凡十卷。明代袁宏道撰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乃承永明延寿等之主张,对禅儒之徒不知念佛实义而妄加非难者,阐述禅净双修之要旨,显示念佛三昧之真义。计分十门:刹土门、缘起门、部类门、教相门、理谛门、称性门、往生门、见网门、修持门、释异门。又智旭尝评点此书,收之于净土十要第十卷。 |
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佛在净居天,金翅鸟王对文殊说真言密行。 |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 |
佚名 |
凡二卷。略称宿曜经。唐代不空译,杨景风修注。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共分八品,内容系详叙二十七宿、七曜等事,及吉凶占卜之法。高丽藏与明藏中收之。 |
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 |
佚名 |
一卷,六字文殊法之本经也。 |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 |
佚名 |
宋西夏沙门金总持等译,此与经部内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相同,而最初归命文殊,及金刚手,似即观彼经以成行法,故仍从汇目,入仪轨中。 |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弥陀山等译,劫毗罗城之战荼婆罗门,知七日后当命终,恐惧来见佛,佛敕使修理古塔,念诵神咒。因之命根增长,生于极乐国乃至成佛,遂广说造塔及咒法。 |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刘宋功德直玄畅共译。一向出生菩萨之异译。 |
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 |
佚名 |
亦称《无量寿如来念诵仪轨》,简称《无量寿仪轨》。密教仪轨经典。唐不空译。一卷。属真言、瑜伽密教仪轨,说阿弥陀念诵法。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此明能破邪法,能坏魔军,救护饶益有情,息灾消毒。 |
无能胜大明心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成就一切吉祥事业,消除众罪,寿命延长,远离众病。 |
无畏三藏禅要 |
佚名 |
简称《无畏禅要》、《禅要》,末题《无畏三藏受戒忏悔文及禅门要法》。密教著述。一卷。主要阐述受菩提心戒法和禅法要领。先说受菩提心戒十一门:发心、供养、忏悔、皈依、发菩提心、问遮难、请师、羯磨、结界、修四摄、重戒。后说禅门要法,分受三昧耶戒、发菩提心戒之五种真言和三摩地观法及调气法。前后并有序文及回向文。按文内所说,此两部分内容均由善无畏传授,善无畏曾与嵩岳会善寺敬贤对论佛法,而叙大乘要旨,门人抄集为文。先有西京西明寺慧警撰集为《无畏三藏禅要》,后又有人加以补充并另加入受菩提心戒文及序文,集为《无畏三藏受戒忏悔文及禅门要法》。或以为由一行集成。见于空海、圆仁等的《求法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 |
窥基 |
全一卷。唐代僧窥基撰。略称西方要决。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旨在劝众往生,内容系阐释往生西方之诸疑难。凡十四段:第一无相有相观念、第二心外心内观佛魔眷属、第三净秽修行胜劣、第四断惑未断念佛、第五静无生观修西方胜劣、第六魔障难解、第七弥勒西方难易、第八得生不退可难、第九念佛多善根、第十二乘有无、第十一会释三阶五种小疑、第十二念佛别时意趣、第十三定散念佛、第十四念佛作业次第。前六段通释金刚般若、佛藏、维摩、弥勒问、最胜妙定、涅槃等诸经所说往生净土之旨趣,第七段比较西方与兜率之优劣,举列十种相异处,八、九、十等三段顺次问答不退、少善根、二乘,第十一段会释三阶行者之五种小疑,第十二段依摄大乘论而论释往生西方是否有别时意趣,第十三段阐论散心称名可生净土,第十四段阐明作业之方轨、四修之行法。本书虽于题下署有‘基述’之字样,然却有疑义,故日僧济暹提出五项疑难:总相相违义、始觉本觉相违义、一乘权实相违义、兜率退不退相违义、迎不迎相违义等,断定其非窥基所撰。本书之注疏有日僧圆智之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科注二卷。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法藏 |
全一卷。又称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妄尽还源观、华严还源观、还源观。唐代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系祖述杜顺之‘法界观门’,题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杜书为‘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妄尽还源’意为妄尽心澄,还复清净圆明之自性、本源,即约观成之利益而立名者。此观为圆教之绝对观门。然关于作者,古来有异论,或谓杜顺所作,或疑其真伪,或谓寄显门。本书之大纲准大乘起信论之所明,增数约立六门,又于其六门中别开总为二十一门。本书之注释本有多种,如晋水净源‘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一卷、湛睿‘华严妄尽还源观纂释’五卷等。 |
虚堂和尚语录 |
智愚 |
禅宗语录。宋妙源等编集。十卷。虚堂(1185—1269),法号智愚,号虚堂,禅宗临济宗大鉴下二十一世传人。此书是其语录的汇编。卷一包括妙源编《嘉兴府兴圣禅寺虚堂和尚语录》、可宣编《嘉兴府报恩光孝禅寺语录》、无隐编《庆元府显孝禅寺开山语录》、梵阅编《庆元府瑞岩开善禅寺语录》、德溢编《庆元府万松山延福禅寺语录》。卷二是惟俊、法云编《婺州云黄山宝林禅寺语录》。卷三包括德惟等编《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语录》、似藻编《柏岩慧照禅寺语录》、至源和文衡编《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禅寺语录》、惟份和文恺编《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语录》。卷四为《法语》、《普说》等。卷五、卷六为天隐编《颂古》、《代别》、《佛祖赞》等。卷七为《偈颂》。卷八为以文、无补、法光等编《虚堂和尚续辑》,道准、禧会等编《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后录》。卷九为正一、净喜等编《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后录》。卷一○为《偈颂》,附法云撰《行状》。此书初刻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 |
佚名 |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五大虚空藏修法之仪轨。 |
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 |
佚名 |
四卷,唐菩提流志译,说五佛顶尊之陀罗尼。 |
五字陀罗尼颂 |
佚名 |
一卷,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略出修行五字真言秘密法。 |
息除中夭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宋施护译。与诸佛集会陀罗尼经,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同本异译。 |
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记咒并画法行法。 |
消除一切闪电障难随求如意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舍卫国,向阿难说四方电名,并说神咒,观自在、金刚手、梵王、帝释、四王亦各说咒,佛又敕龙王等而说一咒。 |
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 |
佚名 |
简称《般若菩萨念诵仪轨》、《修习般若轨》。密教仪轨经典。唐不空译。一卷。属瑜伽密教仪轨,说般若法。末附《陀罗尼集经》卷三“般若无尽藏陀罗尼”一段。见载于《金藏》、《高丽藏》及日本《大正藏》。 |
游心安乐道 |
元晓 |
全一卷。新罗僧元晓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及净土宗全书第六卷。内容阐明净土之安乐及往生净土之因缘等。共分七门:(一)述教起之宗致,(二)定彼土之所在,(三)明疑惑患难,(四)明往生之因缘,(五)出往生之品数,(六)论往生之难易,(七)作疑复除疑。本书古来于净土诸家间颇盛行。 |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
慧寂 |
全一卷。又作仰山寂禅师语录、智通禅师语录。唐代僧慧寂(840~916)撰,明代僧语风圆信、郭凝之编,崇祯三年(1630)成书,康熙四年(1665)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卍续藏第一一九册御选语录卷四。仰山之语录早有成稿,然始终乏人整理。直至圆信等人编辑五家语录时,始将其稿集录成书。内容系行实、法门之机缘问答、示众、游方语要等,计七十余项。其法门提撕之精神,皆系举扬沩山之宗风,故世人常将沩山语录与仰山语录合称父子语录。 |
华严原人论 |
圭峰宗密 |
全一卷。唐代圭峰宗密撰。简称原人论。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旨在破除儒道二教之妄执,究寻人类本源。分为四篇:(一)斥迷执,破斥儒道二教元气剖判说及虚无大道说。(二)斥偏浅,就佛教中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之所说,破斥业为本说、色心相续说、赖耶缘起说、万法皆空说。(三)直显真源,依华严一乘显性教之旨,以本觉之真心,为天地万有之本源,显示一切有情本来是佛。(四)会通本末,会通前所破之诸教,悉引入一乘方便教。注疏有发微录三卷、原人论解五卷、原人论合解二卷等。 |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 |
文偃 |
凡三卷。守坚编。又称云门广录、云门和尚广录、云门文偃禅师广录、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语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乃编录云门文偃之法语、偈颂、诗歌等。云门之机锋峭峻,崭新奇拔,颇能发挥独自之见地;其中用语简洁,句句皆出人意表,最能诠显超宗越格之宗风。本语录中,云门一宝、云门露字、云门干屎橛、云门糊饼等皆脍炙人口。卷下之行录为集贤殿雷岳所撰,乃信实之禅师纪传。卷末并附有云门之弟子圆明大师缘密之颂云门三句语及余颂八首。 |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
洞山良价 |
禅宗语录。日本僧玄契重编,慧印校订。一卷。洞山悟本(807—869),即洞山良价,唐代禅宗僧人,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卒后谥号“悟本禅师”。此书是其语录及其他著述的汇编。由日僧玄契依据“古本”重集而成。书分“语录”和“语录之馀”两部分。后一部分载有《规诫》、《辞北堂书》等诗文。此书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赞阿弥陀佛偈 |
|
全一卷。北魏昙鸾撰。又作大经奉赞、无量寿经奉赞、赞阿弥陀偈。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系依无量寿经,而以偈颂方式赞叹阿弥陀佛之功德庄严。七言一句,共一九五行,三九○句。其中初二十八行赞叹十二光佛,后一六七行赞叹净土圣众与国土依报之庄严,并述一己归依阿弥陀佛之意。又偈之各节,均附‘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之礼文。 |
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 |
佚名 |
唐中印土沙门输迦波罗译,佛从诸波罗密平等三摩地起说咒,并坛法,印法。 |
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咒经 |
佚名 |
一卷,梁录失译。佛在鸡罗莎山顶,一比丘为恶病所持,一比丘为恶鬼所持,请虚空藏菩萨哀求于佛,佛现神力,七佛于空中各说一咒。 |
焰罗王供行法次第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阿谟伽(即不空三藏)撰。略称焰摩供次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其内容首述焰摩王之五异名,次示加持香水、洒净、劝请、发愿、召请、诸天印明、五如来等诸种修法次第。 |
肇论疏 |
元康 |
(一)凡三卷。唐代元康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成书年代仅次于慧达之肇论疏。于众多肇论之注疏中,以解释忠实于本文而受重视。本书首先详细解释慧达所作之序,继之顺次阐释本文,内容为:卷上有宗本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卷中有般若无知论、隐士刘遗民书问、答刘隐士书;卷下有涅槃无名论、表上秦王姚兴。宋代遵式之注肇论疏及晓月之夹科肇论序等,引用本书之处甚多。开元二十三年(735),扬州白塔寺玄湜曾将本书重新勘校。(二)凡三卷(下卷缺)。南朝陈代慧达撰。又称肇论吴中集解。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为肇论之注释书中最古者,其释义之顺序非按照本文,仅取本文之重点加以解释,虽皆过于简略,犹不失其重要性。 |
肇论新疏 |
文才 |
佛典注疏。元文才撰。三卷。是对《肇论》的疏释。据作者自称,此书是在“云庵达禅师”之疏及唐“光瑶法师”和宋“净源法师”二家注记的基础上,并采摭华严宗“诸先贤之说”撰集而成。先释论名、撰者,后依《宗本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的顺序,逐段进行疏解。见载于《永乐北藏》、《嘉兴藏》、《龙藏》、《频伽藏》及日本《卐字续藏》、《大正藏》。 |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
义玄 |
全一卷。简称《临济录》。又作临济义玄禅师语录。唐代三圣慧然编集。为临济宗之祖临济义玄法语之集录,临济宗奉为最重要之语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内容分成语录、勘辨、行录等三部。语录叙述四喝、四宾主、三玄三要、四料简等,勘辨载其历参诸方商量之语要,行录则收其行状及记传。本书系临济示寂二五四年之后,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由福州鼓山圆觉宗演重刻。宣和二年以前之本录内容与宣和二年之重刻本内容是否相同,则乏资料可证。现今所流行者为重刻本。本书内容较著名者为四料简,即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等。 |
止观大意 |
湛然 |
亦称《摩诃止观大意》、《圆顿止观大意》。佛教著述。唐湛然撰。一卷。系阐述《摩诃止观》全书要义的著作。内容包含:“五略”,即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十广”,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四种三昧”,即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半行非半坐三昧;“二十五方便”,分为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等五科;“十乘观法”,即观不思议境、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次位、能安忍、离法爱等。此书为天台宗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见载于《金藏》及明、清诸藏。 |
止观辅行传弘决 |
湛然 |
凡四十卷。全称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略称止观辅行、摩诃止观弘决、止观弘决、辅行、弘决。唐朝荆溪湛然(711~782)撰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原分为十卷,开为四十卷,为摩诃止观之注释书,亦为研究摩诃止观之最高权威著作,引用书典颇多。北宋天圣二年(1024)入藏,后由日僧最澄传入日本。注疏有湛然着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十卷等。 |
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 |
佚名 |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七佛药师之念诵法。 |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佛一时在维耶离乐音树下。与大菩萨三万六千比丘八万人俱。及十二神王并诸眷属天龙八部大神王。在如是等大众会中。说此法已。大众皆闻无不欢喜。是名即为结愿神咒即薄伽梵。说咒曰。 |
叶衣观自在菩萨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佛住极乐世界,金刚手菩萨,启请观世音菩萨说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 |
止观义例 |
湛然 |
凡二卷。唐代湛然撰。又称摩诃止观义例、圆顿止观义例。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以七科总括摩诃止观一部之要旨,以明天台观门之大概。七例即:(一)所传部别例,(二)所依正教例,(三)文义消释例,(四)大章总别例,(五)解行相资例, (六)心境释疑例,(七)喻疑显正例。注疏有从义之止观义例科一卷、止观义例纂要六卷、处元之止观义例随释六卷等。 |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 |
道宣 |
二卷。唐代释道宣撰。《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一书,道宣作于乾封二年(667)。总述祇树园中共有六十六院,大门之东,东门之西,自分七院。东门之东,自分九院。大门之西,分七院。西门之西,分六院。正中佛院之内,有十四所。绕佛院外为僧院,三方绕院。中院东门之左自分五院,开为七院。佛院之东自分六所。大院西巷门西,自分六院,寺大院四角内各一院。寺大院东,大路之左,为供僧院。通过此图经大体可了解古代印度一般寺院的建筑布局。现见载版本有天津刻经处根据日本续藏经而作的刻本。 |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
慧思 |
凡二卷。南朝陈代慧思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先总明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乃能得之,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次问答释疑,后具明四念处,各各具足一切佛法。 |
缁门警训 |
如卺 |
凡十卷。元代临济宗僧永中补,明代临济宗僧如卺续补,先后刊行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及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系永中将宋代择贤所撰之缁林宝训一卷重编增补,改题为缁门警训。明代如卺再予增补,成为现今通行之版本。内容包括沩山大圆禅师警策、鹅湖大义禅师坐禅铭、大唐慈恩法师出家箴、洞山和尚规诫、司马温公解禅偈、后汉书郊祀志、梁皇舍道事佛诏等,计一七○余项先贤古德参禅办道之遗诫。 |
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 |
佚名 |
简称《秘密名义大教王经》、《秘密名义经》等。密教仪轨经典。宋施护译。二卷。属瑜伽密教仪轨,题称“此于瑜伽大部中略出”。主要解释瑜伽教法三十七尊及四种坛法的意义。见载于《金藏》及明清诸藏。 |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
佚名 |
简称《宝箧印陀罗尼经》、《宝箧印经》、《宝箧经》等。密教陀罗尼经典。唐不空译。一卷。说宝箧印陀罗尼法。另有宋施护异译本,题《一切如来正法秘密箧印心陀罗尼经》,一卷。藏译本由慧照(Vidyakaraprabha)、天主护(Deverdraraksita)译,题Hphags-pa de-bshin-gsegs-pa thams-cadkhibyin-gy-is-brlabs-kyisnin-po gsan-barin-bsrel-gyiza-matogces-bya-bahigzuns theg-pa chen-pohimdo。注释书有日本明觉、慈眼、亮汰等的疏抄。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一切如来正法秘密箧印心陀罗尼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摩竭提国,应无垢光婆罗门请,中路见一旧塔,旋繞供养,悲泣雨泪,十方诸佛,亦皆雨泪。金刚手菩萨请问其故?佛乃说此心咒,劝人造塔供养。 |
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 |
佚名 |
简称《一字顶念诵仪轨》、《一字顶轮王仪轨》,亦称《一字佛顶轮王念诵仪轨》。密教仪轨经典。唐天宝十二年(753)不空译于武威开元寺,田良正笔受。一卷。属持明密教佛顶部持念仪轨,说一字顶轮王及诸佛顶轮王印明诸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最上乘论 |
弘忍 |
全一卷。唐代弘忍述。论述守一己之心为修道之要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内题为‘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此论内容共分果、行二门,藉十四条问答方式,论释有关自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师、众生与佛同体、持守本真之心为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及无记心、我所心灭、真心等之意义,及其摄属果、行二门之情形。所引典籍有十地经、维摩经、金刚经、心王经、涅槃经、法华经、观无量寿经等。 |
鼻奈耶 |
佚名 |
《鼻奈耶》是姚秦僧人竺佛念翻译的一部汉译佛经,全经共十卷,约八万字。主要阐释佛门戒律,是一部故事性、趣味性极强的佛经著作。 |
大爱道比丘尼经 |
佚名 |
梵名Maha^ -praja^pati^-bhiks!un!i^-su^tra 。凡二卷。译于北凉,译者不详。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又作大爱道受戒经、大爱道经。内容叙述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佛于迦维罗卫释氏精庐时,姨母大爱道请求出家、受持佛之法律,佛不许,阿难以姨母对佛有养育之恩,多次代为恳请,佛遂听许之,为说比丘尼种种戒律。盖大爱道依阿难之斡旋,得出家受八敬、十戒等法,于中阿含卷二十八瞿昙弥经、中本起经卷下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四分律卷四十八、五分律卷二十九等均广说之,本经或即根据此等所说加以敷陈而成。开元释教录将本经编为北凉失译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 |
佚名 |
简称《心经还源述》。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论释。本疏残存部分自《心经》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疏释至经末,释文较为详尽。卷末有题记谓:“此经元(原)于《大般若》中疏(流)出,如《法华经·普门品》别行之类是也。三藏法师玄奘每受持而有灵验,是故别译以流通。若有人清心澡浴,着鲜洁衣,端身正坐,一诵五百遍者,除九十五种邪道,善愿从心,度一切苦厄。”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此经之重视。本书历代经录均未著录,中国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 |
佚名 |
一卷。不著撰人。《金刚经》全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以后出现多种译本,主要有唐玄奘、义净译本等。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繁多,也不过于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视。本记对持诵金刚经所见闻的灵验功德予以记述,旨在增信,扩大弘法。本书中所载持诵金刚经灵验事,始自梁代招提寺僧琰法师至宝氏法师,共有十八事。主要有:僧琰师事、赵文昌事、遂州人事、畦彦通事、宝至寺僧法藏事、苟居士事、王陁事、崔善冲事、唐晏事、宝氏事、魏旬事等。据所载灵验之事写作文笔,与初唐撰述相同。据卷末所附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文考察,很可能此书作于唐开元年间,或当时好事之人因唐玄宗作有金刚经赞,而辑此灵验功德记。考其灵验功德之事,多有与道教灵验之事相通之处。如书中有载周武死入地狱等野史杂言。该书对研究佛道教在灵验方面的相互影响与借鉴问题可供参考。现有版本是敦煌卷子本。 |
居士传 |
彭绍升 |
五十六卷。清代知归子撰。知归子,是彭绍升亦称彭际清之法号。该书收集从后汉到清康熙年间在家奉佛的人士(男性)三百一十二人的传记,编成列传体裁的专传或合传五十五篇,成为记载历代居士比较完备的一部书。作者在节取佛书,如《佛祖统纪》、《佛祖通载》、《传灯录》、《续传灯录》、《五灯会元》、《东林传》、《往生传》、《居士分灯录》、《先觉宗乘》、《居士禅灯录》,以及《弘明集》、《广弘明集》、《佛法金汤》等书的基础上,又引用了史、传、诸家文集,诸经序录,百家杂说。编成列传,详述每位居士学道的经历,不局限于一家之言,一宗一派的范围,加以融会贯通历述其详。此书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起笔,至四十年 (1775) 完成,历时五年,凝注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具体体裁上,分为专传、合传、附传三类。专传有十七人,合传有二百一十九人,附传有七十六人。编次大致依时代先后次序,郑一、卷二,为后汉、三国和两晋,共有十二人。卷三至卷十一,为两晋、南北朝、隋唐,共有四十六人。卷十二,为南北朝、唐、宋、明,共有十二人。卷十三至十九,为唐代,共有二十六人。卷二十至卷三十四,为宋、元,共有八十三人。卷三十五、卷三十六、为金、元,共有十人。卷三十七至卷五十二,为明代,共一百一十三人。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为明、清,共有十人。卷五十六,载有《知归子传》,即撰者本人的传记。 |
一字奇特佛顶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现威德品第一,佛住三十三天,与四万比丘,八万四千菩萨,及天释梵魔八部众俱。说真言曰,南莫三漫多勃驮南,(引一)步林吽。(二合二)。印契品第二,曼荼罗仪轨品第三,先行品第四,成就频那夜迦品第五,说法品第六,金刚手菩萨之弟,名寂静慧,以偈赞佛。并问几法成就?佛以偈答。调伏一切障频那夜迦天王品第七,最胜成就品第八,菩萨藏品第九,后附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依忉利天宫所说经译。 |
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有启请法,破地狱印咒各一,召饿鬼印咒各一,召罪印咒各一,摧罪印咒各一,净业印咒各一,忏悔印咒各一,甘露印咒各一,开咽睺印咒各一,七如来名号,归依三宝,发菩提心,印咒各一,受三昧耶戒印咒各一,施食印一,咒二,普供养印咒各一,奉送印咒各一,今时施食,决宜依此行持。 |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 |
佚名 |
与《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轨》同卷,总不出撰集,及译人名,恐是此土人所集,非西土本也。 |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 |
佚名 |
与《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起教阿难陀缘由》同卷,总不出撰集,及译人名,恐是此土人所集,非西土本也。 |
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释遏阿等五十字门之义。 |
瑜伽莲华部念诵法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观自在菩萨之念诵法也,观自在为莲华部之主。 |
赞观世音菩萨颂 |
佚名 |
赞观世音菩萨颂,唐佛授记寺翻经沙门释慧智译 |
大比丘三千威仪 |
佚名 |
凡二卷。后汉安世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又作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大比丘威仪经、大僧威仪经、僧威仪经或三千威仪。揭示舍离烦恼、处于闲静之大比丘,日常应守之威仪规矩。三千但云其多,实则总数不过一千三百八十余条。 |
大乘三聚忏悔经 |
佚名 |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及笈多等译,同《菩萨藏经》,而悔过经文太略。 |
大沙门百一羯磨法 |
佚名 |
一卷,失译。十诵律即萨婆多部之百一羯磨也。附宋录,属十诵。十诵虽云即萨婆多,实与萨婆多不全同也。 |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 |
昙旷 |
佛典注疏。唐昙旷撰。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世亲著、玄奘译《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论释,主要论述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理论。先开五门予以总述:一明所因;二显所缘;三彰所宗;四辨所归;五解所立。后释论义,释义甚精。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序释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存斯1313号,首尾齐全。原卷无标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文是对昙旷撰《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序言的疏释。文中有“辛酉年十二月十二日了竟”题记一行,文末又有“十四日毕。十四日说竟。辛酉年十二月十三日了。从序内已至题目二□”等。研究者或谓辛酉年即建中二年(781)。证之北昆6号背书“大乘百法明门论随听手记”之题,则两号应为同一性质的笔记,且敦煌遗书之尚未整理的《百法明门论疏》中,必有同一著作之残卷,详情待考。本文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 |
昙旷 |
亦称《大乘百法明门论钞》。佛典注疏。唐昙旷撰。一卷。敦煌遗书藏本。现知有伯2077号等多号。本书是对《大乘百法明门论记》的论释,主要阐述其中难点及未尽义理。可视为《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的姊妹篇。书前有昙旷自序,撰于大历九年(774)六月初一日,详述本人经历和著述情况等。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大乘北宗论 |
佚名 |
全一卷。略称北宗论。为唐代流行之北宗禅籍。作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另有大英博物馆所藏敦煌本(史坦因第二五八一号)。本书标题之下有‘大乘心’三个小字,内文篇幅极短,全论仅四六九字,系以偈颂之形式,从北宗之立场来论述大乘心及生死与涅槃之对立。例如(大八五·一二八一下):‘我尚不起大乘心,何况声闻心?(中略)我尚不起涅槃心,何况生死心?’又本书‘忘心’之主张,尤受注目。 |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决 |
佚名 |
佛典注疏。P.2328。作者不详,疑为唐法成。一卷。首存尾残。此疏在归敬偈中称:“所有《稻杆》未决义,今当次弟略解释。”从现存内容看,此疏解释的是《佛说大乘稻杆经随听手镜记》中的未尽之义。《随听手镜记》第一“立所宗”中指出外道观点可归纳为十六种。但法成在罗列了十六种观点的名称后说:“此十六论,有所立破,文繁不述。如《瑜伽论》二广明。”此疏则正面对这十六论进行论述批驳。因卷后残缺,现只剩“因中有果论”、“从缘显了论”、“去来实有论”等三部分,而这些文字实际又只是《瑜伽师地论》卷六有关部分的摘要,故无法对全疏作总体评价。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 |
法成 |
亦称《佛说大乘稻秆经随听手镜记》。佛典注疏。唐法成集。一卷。仅存于敦煌遗书中。是敦煌遗书所藏的《佛说大乘稻秆经》的注疏书。疏释分五门:(1)立所宗,谓本疏“依经中宗”,即依龙树中观派立宗;(2)明归乘,谓本疏乃菩萨乘中所摄;(3)言归分,谓此疏属十二品经中的“自说义论分”所摄;(4)辨归藏,辨此疏属论藏;(5)解释,即对经文正式注疏。注疏分两部分:先释题目,后释经文。释经文时又按照《瑜伽论》的说法,分为“总摄门”、“经之所诠”、“释句义”、“辨次第”、“答难”等五个方面。本书释意简略精要,是研究法成思想的重要资料。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赞扬圣德多罗菩萨一百八名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前后皆有偈,持者亦得生极乐。 |
增慧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大慧菩萨住于须弥山顶,由童子相菩萨之请,说此咒。 |
智炬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于阗国沙门提云般若等译佛在日月宫中,四方佛皆来集。日月天子请陀罗尼,诸佛菩萨同声说咒。普贤菩萨赞劝受持。与《佛说智光灭一切业障陀罗尼经》同。 |
种种杂咒经 |
佚名 |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妙法莲华经内咒六首。旋塔灭罪陀罗尼。礼拜灭罪,命终诸佛来迎咒。供养三宝咒。观世音忏悔咒。金刚咒蛇咒。坐禅安隐咒。咒肿咒。金刚咒。治恶鬼病。千转陀罗尼。第一灭罪清净咒。第二咒。第三咒。第四咒。七俱胝佛神咒。随一切如来意神咒。六字陀罗尼咒。归依三宝咒。 |
咒三首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地婆诃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列述三项咒文,即:(一)大轮金刚陀罗尼,若诵读二十一遍,于人一切坛场之际,所行之法皆得成就。(二)日光菩萨咒,可灭除一切障难、恶魔、天灾等。(三)摩利支天咒,可护身。 |
咒五首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玄奘(602~664)译。又称咒五首、能灭众罪千转陀罗尼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仅列出五项咒文,即:(一)能灭众罪千转陀罗尼咒,(二)六字咒(文殊之六字真言),(三)七俱胝佛咒,(四)一切如来随心咒,(五)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等。本经与智通所译之干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经为同本异译,该经谓,诵此陀罗尼能灭除四重禁、五逆罪等。 |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 |
佚名 |
梵名Sarva -buddha^n%gavati^-dha^ran!i^ 。全一卷。又称诸佛集会经。唐代提云般若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记述佛陀怜悯众生怖惧生死,而于恒伽河畔集十方诸佛,共说息灾延命之咒及坛法。 |
诸佛心陀罗尼经 |
佚名 |
梵名Buddha -hr!daya-dha^ran!i^ 。全一卷。又称诸佛心经、诸佛心印经、诸佛陀罗尼经。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佛陀为诸菩萨说诸佛心陀罗尼,若至心持诵,得超脱百千劫之生死剧苦,乃至消除一切恶业、惊退一切魔军。另有宋代法天所译之诸佛心印陀罗尼经一卷,为同本异译,然将佛所说分为佛心印陀罗尼与一切诸佛心印陀罗尼二种。 |
八种长养功德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护译。说发心受八斋戒之功德者。略明发心受斋戒法,疑附斋法中行。 |
苾刍迦尸迦十法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天译。佛对迦尸迦而说具足惭愧多闻等十法则得为人师。 |
大乘二十二问 |
昙旷 |
亦称《大乘二十二问本》。佛教著述。唐昙旷撰。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尾题:“丁卯年(787)三月九日写毕,比丘法灯书。”罗列有关大小乘教理、教义、教史方面的问题共二十二个,诸如涅槃、三身、佛性、真如、空有、十地菩萨、三乘异同、部派分裂等等,然后以“谨对”答之。乃是昙旷为回答吐蕃赞普关于佛法之垂询而撰。解释深入浅出,是研究昙旷思想及吐蕃占领时期敦煌佛教状况的珍贵资料。第二十二问论部派分裂虽主要取材于《异部宗轮论》等著作,但也提供不少新材料,如部派的划分与律藏的关系、各部派的流布等,是研究后期部派的重要资料。研究者或认为《大乘二十二问》的出现与在桑耶寺举行的吐蕃僧诤有着内在的联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录文有疏漏。1992年有巴宙校勘、录文、研究与英译。 |
大乘起信论广释 |
昙旷 |
佛典注疏。唐昙旷撰。原著五卷。是对《大乘起信论》的论释。敦煌遗书藏本。因卷一佚亡,故本疏科分不清,但全书逐一疏释《起信论》文句,委曲详尽,并常依唯识宗观点评论《起信》。澄漪在《大乘起信论略述序》中评论本书谓:“包含事理,网罗邪正。无执而不口改,有疑而不皆遣。”《广释》完成后,昙旷又撰有《大乘起信论略述》二卷。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其中第五卷末有题记:“大历八年(773)六月十七日,齐奉道写。”证之大历九年六月一日昙旷自序《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可知本书抄写于昙旷在世时,较为可贵。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有卷五一件,题记谓:“大历八年六月十七日,马奉芝写。”或即中村不折藏本。 |
大乘起信论略述 |
昙旷 |
佛典注疏。唐昙旷撰。二卷。敦煌遗书藏本。正文标题下署“建康沙门昙旷撰”。据研究,此处的建康应为唐证圣元年(695)在甘、肃两州之间所设的建康军。本书前有沙门澄漪撰序文一篇,内称昙旷先撰《大乘起信论广释》,但因《广释》文繁义深,“恐初心者仰崇崖而起退,望渤海而迷神。乃复探其旨归,为之《略疏》”。本疏分三门:一明造论义;二显论宗;三解论文义。释文探源寻流,旁征博引,研究者或谓其反映了西明寺系僧人的学风与观点。本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 |
德清 |
凡八十卷。明代德清撰。简称《华严纲要》《华严经纲要》。收于卍续藏第十二册。本书系提举澄观所撰《华严经疏钞》之要义,合八十华严之经文,而总成一部。作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成于天启二年(1622)。书中往往设补义之项目,记述作者之见解,以补澄观解释之不足,然仍难以脱出澄观之释义。于明代诸宗皆禅宗化之际,作者独祖述澄观之著作,实乃发挥异彩之举。据德清《年谱》卷下,当时“华严一宗将失传”,世人对《清凉疏钞》“皆惧繁广”,“但宗《合论》”。针对这一情况,德清“但取疏文”,总结其“大旨”,编集此书,以俾“观者易了”。书中有“补义”,是为弥补澄观释文之不足。 |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宋法天译。佛在兜率天说二咒,闻者不生魔界,速证菩提。 |
诸星母陀罗尼经 |
佚名 |
密教经典。唐法成译。一卷。谓释迦牟尼应金刚手菩萨之请,先论说供养星法与八星秘密心咒,然后宣说诸星母陀罗尼及其功能、供养法。又谓依法持诵满九年者,无死畏,无星宿堕落怖畏,亦无月宿作恶怖畏;能供养诸星,诸星亦随其愿而授予之。本经历代经录均未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入,仅存于敦煌遗书中。敦煌出土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二十一卷。异译本有唐法天译《圣曜母陀罗尼经》一卷,见载于历代大藏经。 |
总释陀罗尼义赞 |
不空 |
密教著述。唐不空撰。一卷。主要解释陀罗尼和真言、密言、持明的四种含义及其差别。中说大乘菩萨道有两种修行可证无上菩提,一依诸波罗蜜修行成佛,一依真言陀罗尼三密门修行成佛。又说陀罗尼具四种义:法持、义持、三摩地持、文持;谓此四种义多在显教修多罗中称说,亦在真言密教中称说,而真言、密言、明在密教中说,亦具四义。此四种若以三密门相应,不暇多劫,速疾成道。此书见于圆仁、圆行、惠运、宗睿等的《求法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 |
佚名 |
宋法天译。二卷。瑜伽密教经典。述金刚手为精进授王和印捺啰部帝王说金刚大乘的故事。上卷说佛在广严城庵罗树园为印捺啰部帝王说佛教四乘及金刚乘要义,以及金刚手曾在最上城为南印王精进授王说金刚乘的故事。下卷说金刚手在曼誐罗补大城为印捺啰部帝王等演说金刚乘的故事,并说金刚手在乞乞那山说金刚乘法要,包括事师八法、二谛、弟子四相、五补特伽罗、灌顶曼荼罗次第及四密等。 |
最胜佛顶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宋法天译。有陀罗尼八十句,前后无文。 |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 |
佚名 |
凡二卷。唐代善无畏译。说明念诵尊胜陀罗尼之仪则。又称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法轨仪。略称尊胜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书凡十二品,内容包括除灾、增益等四种念诵法、净法界三摩地法、五轮三摩地法、护身结界法之金刚三昧耶与降三世明王之印真言、尊胜陀罗尼、尊胜曼荼罗及大坛曼荼罗之画法等。于其中,第六尊胜佛顶修瑜伽本尊真言品所说之三十四种成就法,与若那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所说三十八法之前三十四法、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中第三念诵尊胜别行法之说皆相同。依近代学者之说,此三十四成就法可能为后世所增窜者;又本书或为喜无畏所撰集,一般以为善无畏所译,似应存疑。另有一说,谓善无畏即是喜无畏。此外,本书之传于日本者,或题为‘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经’,或题为‘尊胜佛顶修瑜伽仪轨’,其内容均雷同。 |
佛说苾刍五法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说五法得离依止等,及说戒七种差别。 |
佛说大乘戒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祇园说大略之略戒。不别说戒相。 |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目连所问经同本。 |
大乘经纂要义 |
佚名 |
亦称《十善经》。佛教著述。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内容主要宣说应敬礼佛、法、僧三宝,断除十恶,勤修十善。在斯3966号背面有题记二行,文谓:“壬寅年(822)六月,大蕃国有赞普印信,并此《十善经》本流传诸州,流行读诵。后八月十六日写毕记。”则此文原本或为藏文,由赞普下令,颁发各州,令各诵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
佚名 |
全一卷。略称顿悟真宗论。唐代慧光集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以问答体论述真性之开显及生死透脱之道,为唐代盛行之禅宗典籍。本书久已失传,今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出土本(伯希和第二一六二号)。 |
大乘入道次第开决 |
昙旷 |
佛典注疏。唐昙旷著。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唐智周撰《大乘入道次第》的注疏。本书认为修道必须“从浅向深,从分向满”,“依大乘五位之中,渐次悟入道次第”。正文前有作者自序,对研究法相宗的传承、智周的生平及著作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老子化胡经残卷 |
佚名 |
西晋惠帝末年,道士王浮所作。残本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王浮常与帛远论争道、佛二教,而道教常遭论破,王浮为此深感屈辱,故而伪作本经,欲将道教提升于佛教之上。其书内容谓:老子赴西域,又至印度,转生为释迦而教化胡人。此经一出,首先有北周‘笑道论’论难之,继有唐代之破邪论、辩正论、集古今佛道论衡等先后批判之。唐高宗总章元年(668)本经被焚毁,中宗神龙元年(705 )更遭到严禁,宋时虽曾一度流传,然迄元代又遭禁止而告绝迹。近年法国学者伯希和(P. Pelliot)自敦煌发现本书,全书十卷仅存第一卷与第十卷。敦煌本第一卷题为‘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第十卷末尾题为‘老子化胡经卷第十’。根据研究,大正藏所收本与王浮所作老子化胡经之内容大相迳庭,其理由如下:(一)王浮之化胡经仅有一卷,敦煌本则有十卷。(二)敦煌本题为‘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王浮本则从未称为‘老子西升化胡经’。(三)敦煌本含有浓厚之摩尼教思想,或可推知现存之敦煌本为唐代摩尼教传入以后之着作,而非王浮所作之老子化胡经。 |
迦叶禁戒经 |
佚名 |
佛说迦叶禁戒经,一卷,宋京声译。佛对迦叶说禁戒之法者。摄于小乘律部。 |
佛说戒消灾经 |
佚名 |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持归戒人,鬼神畏避。二人受五戒,同四百九十八人见佛,皆得证果。说受三归戒之人鬼神畏避及五戒之功德。小乘律。 |
净业障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者不详。约译于前秦、西秦时代(351~431)。又称净业部经、净除业障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本经内容分三段,各以无垢光比丘及勇施比丘之犯淫、杀戒之因缘,阐明由一切法本来清净之知见,根本净化业障。无垢光比丘入城乞食,为淫女所咒,犯根本戒,生大苦恼。见文殊师利菩萨,菩萨将诣佛所,佛为说无性之法。发心得记,因广说净业障之法。 |
目连所问经 |
佚名 |
全一卷。北宋法天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内容叙述佛陀于王舍城竹林精舍回答目连所问,关于众生迷醉无惭愧,犯戒律应堕地狱之年数;罪分六项:行非法行、不依说法、行波逸提、犯吐罗钵底、犯僧伽婆尸沙法、犯波罗夷法。本经乃后汉安世高所译之犯罪戒报轻重经之异译本。二者之异,在于犯罪戒报轻重经无偈文,且无六项罪报之问辞。另据出三藏记卷四、法经录卷三等载,本经另有一同本异译本,亦称目连所问经,译者佚名,今已不存。 |
波斯教残经 |
佚名 |
波斯教残经由敦煌莫高窟发现,是藏经洞藏本,今归国家图书馆(京师图书馆),编入佚籍丛残十五。残写经一卷,前半已缺,佚后半完好。然无后题,吾友临川李君证刚翊灼,以其中专阐明明暗之旨,证以景教三威蒙度赞有合处。遂定为景教经典,然考大祆摩尼与景教颇类似,未易分别。且皆由波斯流入中土,故姑颜之曰波斯教经。以俟当世之宗教学者,考证焉。宣统三年三月上虞罗振玉记。 |
大宋僧史略 |
赞宁 |
凡三卷。又称僧史略。宋代赞宁(930~1001)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系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奉诏撰述者。赞宁于序文中表示不满弘明集与高僧传等史传,故另以护教立场而着出此一有关佛教教团制度、仪礼、戒律、忏法等之教团史。卷上叙论佛陀诞生之年代、佛教之东传、伽蓝之创造、译经、译论、译律、出家、受戒、忏悔、经论讲义之沿革、僧讲、都讲,以及禅法传入我国之经过等。卷中主要叙述教团制度,如僧正、僧统等之沿革,为研究我国佛教史之珍贵资料。卷下叙论紫衣、大师号、戒坛、宗教结社之历史、斋会、结社之起源,以及度僧之方法。此外亦收录摩尼教之记事。由此可知,赞宁撰述僧史略之目的在于中兴佛教,而使正法久住。 |
法门名义集 |
李师政 |
佛教辞书。唐武德年间(618—627)李师政撰。一卷。是一部解释佛教名数的辞书。全书共收词目一百二十一条,按性质分“七品”:(1)“身心品”,始自“四大”至“十八界”,共七条;(2)“过患品”,始自“二边”至“五住地烦恼”,共十七条;(3)“功德品”,始自“三归”至“八十随形好”,共四十四条;(4)“理教品”,始自“三佛”至“五明论”,共二十二条;(5)“贤圣品”,始自“七种学人”至“四位”,共十三条;(6)“因果品”,始自“三业”至“十二因缘”,共七条;(7)“世界品”,始自“三世”至“三千大千世界”,共十一条。释文简要明了,不泥于典,有些条目间有夹注。本书有敦煌写本传世。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阿育王传 |
佚名 |
凡七卷。西晋安法钦译。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记述阿育王之事迹及摩诃迦叶、优波鞠多等之因缘。共有十一品:(一)本施土缘,(二)阿育王本缘传,(三) 阿恕伽王弟本缘,(四)驹那罗本缘,(五)半庵罗果因缘,(六)优波鞠多因缘,(七)摩诃迦叶涅槃因缘,(八)摩田提因缘,(九)商那和修因缘,(十)优波鞠多因缘,(十一)阿育王现报因缘。其异译本有阿育王经十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为梁僧伽婆罗所译,共有八品: (一)生因缘,(二)见优波笈多因缘,(三)供养菩提树因缘,(四)鸠那罗因缘,(五)半庵摩勒施僧因缘,(六)佛记优波笈多因缘,(七)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八)优波笈多弟子因缘。其中,阿育王传之(一)、(二)、(五)、(十)等四品与梵文本 Divya^vada^na( E.B.Cowell, R.A. Neil 等出版于西元一八八六年)之第二十六章至第二十九章,及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及卷二十五为同本。又第四品鸠那罗因缘与西藏译之 Ku-na-lah!i rtogs-pa-brjod-pa 相当。此外,梵文本 Divya^vada^na 中,有关阿育王之纪传部分,西元一八四五年法人布诺夫(E. Burnouf)将之译成法语,并刊载于其所著之印度佛教史绪论(Introduction a l 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中。藏文本之阿育王传说,法人菲尔(L. Feer)将之法译,题为阿育王传说(Le/gende du roi As/oka),西元一八六五年于法国巴黎刊行。又前述之 Divya^vada^na 之外,另有梵文本As/okavada^na ,英人密特拉(R. Mitra)于西元一八八二年在其著作尼泊尔佛教文学(Nepalese BuddhistLiterature)中译出其大意。 |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 |
佚名 |
西晋录失译人名,唯首品即犯戒罪轻重,并目连所问二经,下诸品,与五部律,及诸律论,俱多矛盾。曾于毗尼集要卷首稍辨之。 |
佛说菩萨内戒经 |
佚名 |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摩译,佛以十五日说戒时,文殊请问初发意道俗菩萨,当作何功德。佛为说十二时戒法。一归依忏悔,誓行六度,发三愿,及行十法则。二受四十七戒。三受佛法身般若,各二十因缘。四受二十因缘行之,自知宿命。五受四禅法。六受般若三昧法。 七受菩萨三昧法。八受月三昧,平心行之。 九六根去恶为善,以六度教化一切。十外如地,内如水。十一愿一切众生,各得其乐。十二修六妙门,不住三乘果,次说十住菩萨,各有十功德。 文多梵语,颇难解会。 |
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摄颂沙弥戒品威仪,共计七十二颂 |
舍利弗悔过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菩萨藏经同本,文甚简略。 |
佛说五恐怖世经 |
佚名 |
佛说五恐怖世经,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说末世不遵戒律有五种可恐之事。 |
优婆塞五戒相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称五戒相经、优婆塞五戒略论。刘宋求那跋摩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释尊依净饭王之请,对于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戒等五戒,一一举出事例,述说各种罪恶之轻重,有不可悔罪,如杀戒中有自作、教人、遣使等杀人法,均属不可悔罪;另有中罪、小罪等,则可忏悔而达到灭罪。本经系仿小乘广律之解说形式而作。 |
正恭敬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正法恭敬经、威德陀罗尼中说经、善敬经、应恭经。北魏佛陀扇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内容叙说比丘敬法、敬师之仪则,与隋代阇那崛多所译之善恭敬经为同本异译。 |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
佚名 |
十四卷,尊者胜友集,唐义净译。集萨婆多部之戒律藏者。 |
大乘四法经论广释开决记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唐智威撰《大乘四法经论广释》的注疏。先以五门科分总述:一明造论所以;二立所宗;三解归乘;四显归分;五辩归藏。后释经题。最后释经文。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日本《大正藏》将首残尾存之斯216号以其尾题本名收入第八十五卷,将首尾均残之斯2817号误定名为《大乘四法经释》收入第二十六卷。 |
辨正论 |
法琳 |
中国佛教论书。亦作《辨正理论》。唐法琳著。法琳,俗姓陈。颍川(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人。自幼出家,广习儒释经书,特精三论。隋末蓄发入长安,习道术,旋改著道服,住道馆。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再入释门,住长安济法寺。武德四年(621)太史令傅奕上表请废佛法,法琳著《破邪论》与之辩驳,傅奕理屈无以对。后有道士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攻击佛教“弃义弃亲,不仁不孝”等。法琳又著《辨正论》予以反驳。贞观(627—649)初,奉敕住终南山龙田寺,并参任译经之笔受。贞观十三年(639),遭道士秦世英之谗而下狱,判其死罪。敕引《辨正论》中所谓“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之语,许缓刑七天令自念观音,以观其验。期至,法琳回答:“七日以来,不念观音,唯念陛下。”于是改判流徙益州(治所在今成都),未至而卒。著有诗赋、赞颂、碑志、记传及大乘教法等三十余卷。此书博引史书佛典,宣扬佛教比道教优越。全书分为“三教治道篇”等十二篇,论述历代帝王、皇族、名臣之佛教信仰,佛道先后问题,以及道教经典和教理之伪妄等。其中第五篇之“十喻篇”和第六篇之“九箴篇”,是专门针对道士李仲卿之《十异九迷论》而论述的。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 |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
佚名 |
十卷,唐义净译。揭受戒说戒忏悔等诸种所关之一一羯磨法者。其事数多,故曰百。就其事为一一之羯磨别,故曰一。梵EkaśataKarman。 |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 |
佚名 |
全一卷。略称比丘尼戒本。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本经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之比丘尼戒本,其体裁同于比丘戒本,戒条总计三五八条。西藏律之比丘尼戒条与此部律最为相似,然以众学法计为一一二条之故,较此部律增多十三条,总计三七一条。 |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萨婆多部之戒本也。说二百五十戒之戒相。说戒时诵之者,谓为戒本。 |
大乘无生方便门 |
佚名 |
全一卷。撰者不详。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系从我国北宗禅之立场论述入道之五门。开头所标示之五门为本书之大纲,即:(一)总彰佛体, (二)开智慧门,(三)显示不思议法,(四)明诸法正性,(五)自然无碍解脱道。其次举示四弘誓愿、劝请、忏悔等之作法及净心眼等。复分别论述五门,即:(一)总彰佛体,论述佛之语义、平等法身、佛界、如来之意义、法报化三身、寂照之用等。(二)开智慧门,系论述由定发慧,得方便至大涅槃开智慧门之凡夫、二乘、菩萨等三种人,并解说闻不闻、音声佛事、善知识、涅槃、根本智、后得智、慧缚与慧解,及法华、华严、金刚等三经。(三)显示不思议法,论说维摩经之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四大海水入毛孔、促一劫为七日等。第四仅余残卷,叙述诸法正性,以下则缺文。本书有敦煌千佛洞旧藏写本,为大英博物馆所藏(史坦因第二五○三号)。 |
大乘要语 |
佚名 |
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以“八识”说阐发菩提佛性之义。本书与早期禅宗语录有一定的关系。如书内云:“空手携锄句(钩),步行骑水牛。骑牛水上过,桥流水不流。”当源于梁傅翕(497—569)之“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楞伽师资记·禅秀章》亦引“桥流水不流”句。又本书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拂力下,不备若(惹)尘埃。”与《坛经》中神秀偈如出一辙。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阿育王经 |
佚名 |
十卷。梁扶南三藏僧伽跋罗译。僧伽跋罗于梁初至京师止正观寺,受命梁武帝在止正观和寿光殿占云馆译出《大育王经解》由释宝唱、昙允等笔受。据《大唐内典录》卷四引宝唱录载:此《阿育王经》是第二译出,天监十一年 (512)六月二十日于杨都寿光殿译,初翻日蒂躬笔受。《阿育王经》是记述印度阿育王崇护佛教的事迹,以及摩诃迦叶乃至优波毱多等异世五师传持法藏皆因缘始末的史籍。与西晋安法钦所译 《阿育王传》七卷同本异译。《阿育王经》总分九品,分述为九个因缘。”即生因缘 (卷一),见优波笈多因缘(卷二),供养菩萨树因缘 (卷三),鸠那罗因缘 (卷四),半庵摩勒施僧因缘 (卷五),佛记优波笈多因缘 (卷六),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 (卷七、八),优波笈多弟子因缘 (卷九、十)(卷十缺)。加上原始目录漏列了的第三卷中的“毗多输柯因缘,共为九因缘。两译相比,大体相同,详略稍有出入。是研究阿育王时代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见载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
佚名 |
一卷,苻秦昙摩难提译。阿育王之息,曰法益(Dharma-vardhana),容貌甚美,王夫人欲奸之而不能,遂与奸臣耶奢(Yaśas)谋,抉坏太子两目,此经为说其因缘者。 |
辩伪录 |
祥迈 |
凡五卷。元代祥迈撰。又称至元辩伪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祥迈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奉敕撰著本书,以驳斥道教之伪说。其起因系由于南宋理宗宝祐三年(元宪宗五年,1255),全真道首领丘处机、李志常等强占寺院四百八十二所,毁坏佛像、宝塔,改建为道观,并传布老子化胡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引起佛道二教激烈争论。元世祖于至元十八年命佛道二家辩论道家经典之真伪,后将道德经以外之道书悉数焚毁,并命祥迈撰此书。书之前半部共十四篇,驳斥道家、道教之说;后半部记述元定国号(1271 )前后佛道争斗之原委,并附有关之文献。 |
根本说一切有部略毗奈耶杂事摄颂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摄略毗奈耶杂事之偈颂。 |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
佚名 |
十卷,唐义净译。尼陀那者,十二部中之因缘经,于前五卷说之。目得迦者十二部教中之本事经,于后五卷说之。是关于律之缘起本生也。梵M&umacron;lasarv&amacron;stiv&amacron;danid&amacron;nam&amacron;t&rdotblw;ka。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
佚名 |
梵名Mu^la -sarva^stiva^da-vinaya 。凡五十卷。属小乘律部经典。唐朝武后长安三年(703)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佛陀入灭后三百年初期,由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统分出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所整编而成,系规定戒律之典籍。其内分四波罗夷法、十三僧伽伐尸沙法、二不定法、三十泥萨只波逸底迦法、九十波逸底迦法、四波罗底提舍尼法、众多学法、七灭诤法等八科,大多备载各戒法之制戒因缘。于汉译诸律本中,本律与十诵律最近似。其戒本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此外,其余与说一切有部有关之律本律文甚多。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明安居之事。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
佚名 |
四卷,唐义净译。特明受戒之事。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羯耻那衣事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明功德衣之事。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十卷尼陀那目得迦中之本颂别行者。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 |
佚名 |
二卷,唐义净译。特说皮革之事。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
佚名 |
二十卷,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特明提婆破僧之事。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 |
佚名 |
三卷,尊者毗舍佉造,唐义净译。摄略有部毗奈耶之偈颂。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特明自恣之事。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 |
佚名 |
十八卷,唐义净译。特明食物之事。律以一切之食物为药。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
佚名 |
梵名Mu^la -sarva^stiva^da-vinaya-ks!udraka-vastu 。凡四十卷。属小乘律部经典。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系说一切有部所辑有关制戒之各种因缘及佛陀与弟子间之故事。义净另译有根本说一切有部略毗奈耶杂事摄颂一卷,乃本书摄颂部分之节本。 |
大辩邪正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译者不详。一卷,共分十一品。首先叙述十地。其次提出要断绝生死轮回,就应当先破除六种错误的观点及态度,依善知识。接着用本生故事说明归依善知识必得大利益。以下解释众生之所以轮回不绝,是由于不证入如来之心;又解释“邪”、“正”、“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经末称:“玄奘及长年师及邪奢等,于如来七宝窟中,得此《如来大辩邪正甚深密藏经》一卷。”本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历代大藏经均不收入,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百痴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行元说,超宣等编。三十卷。卷首有序,卷一收福建建宁莲峰禅院语录、建宁宝峰禅院语录,卷二收建宁百山景星禅院语录,卷三收浙江杭州皇岗太平禅寺语录、机州金山长庆禅寺语录,卷四至卷八收嘉兴金粟山广慧禅寺语录、嘉兴梵胜禅院语录,卷九收江南松江明发禅院语录,卷十收松江超果禅寺语录,卷十一收再住松江明发禅院语录,卷十二收松江明发禅院语录,卷十三收福建兴化莲山国欢崇福禅寺语录,卷十四收示众、金粟首座寮秉拂,卷十五至十六收小参、入室,卷十七收拈古、颂古、问答机缘,卷十八至十九收法语,卷二十至二十二收偈,卷二十三收启、疏引,卷二十四,书问,卷二十五说,卷二十六收跋题、歌、辞,卷二十七,赞,卷二十八,佛事、铭、记,卷二十九,行实、赋、序、祭文,卷三十、杂咏。收入《明嘉兴大藏经》。 |
大唐内典录 |
道宣 |
凡十卷。略称内典录。唐代律僧道宣(596~667)编。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收录东汉至唐初译者二二○人,经典二四八七部八四七六卷。系参考历代三宝纪、法经录、仁寿录等,撷长补短,检讨一切经之内容与目录而成。麟德元年(664)成书。共分十录。卷八(历代众经见入藏录)乃根据西明寺现藏入藏目录所著,为本书最具特色之部分。卷十(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则根据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纪、法经录之记载,另加上若干道宣所查定之经典,共举出疑伪经一六二部。此外,本书另有灵验谈等。又继本书之后,有续大唐内典录一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或谓亦道宣所作,或谓智升撰,迄无定论。 |
寂调音所问经 |
佚名 |
一卷,刘宋法海译。清净毗尼方广经之异译。 |
解脱戒经 |
佚名 |
一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列迦叶毗部别解脱戒之本条者。[囗@又]一切戒经之通名。智度论二曰:‘解脱戒经,即是大师。’ |
律二十二明了论 |
佚名 |
一卷。正量部佛陀多罗多法师造,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简称《明了论》或《了论》。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全书主要系以二十二首偈颂,列出律藏中的名目,并以散文体解释其义。第一偈相当于发起序,偈云(大正24·665b)︰‘毗尼毗昙文所显,与戒及护相应人,(中略)诸佛所赞修三学,不看他面我当说。’第二偈以下二十颂是正宗,即说八戒护、九十六分别等六十余条名目,第二十二偈是结颂。长行之初云(大正24·665b)︰‘如本二十二明了论,能分别解释律所立名。我今当说。’其次就颂一一解说之。末了记载(大正24·672c)︰‘此论是佛陀多罗多阿那含法师所造。为怜愍怖畏广文句人故,略摄律义。 |
五分律 |
佚名 |
全称《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简称《弥沙塞五分律》、《弥沙塞律》等。佛教律典。南朝宋佛陀什与竺道生等共译。三十卷。是印度上座部系统化地部(音译“弥沙塞部”)所传的戒律,因由五部分组成,故名。其中规定比丘戒二百五十一条,比丘尼戒三百七十条。据该书后记及《高僧法显传》载,法显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求得此律梵本,东晋义熙九年(413)回国,未及翻译而殁。南朝宋景平二年(424)罽宾化地部沙门佛陀什应竺道生等人之请,与于阗沙门智胜共同译出。据近人研究,此律与南传巴利文律藏在内容上十分接近。本书见载于历代大藏经。 |
弥沙塞羯磨本 |
佚名 |
一卷,唐爱同录。五部律所用僧中之羯磨法也。 |
弥沙塞五分戒本 |
佚名 |
一卷,宋佛陀什译。列举五分律之戒相者。 |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 |
佚名 |
又称宋云行纪、慧生行传、惠生使西域传。附载于东魏杨炫之所撰洛阳伽蓝记卷五(大五一·一○一八上)。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命敦煌人宋云及僧惠生北出西域至印度,正光三年(522)得佛经一百七十部归,后人记载其取经经历而成此书,为现存六世纪时关西域之重要记录。 |
部执异论 |
世友 |
全一卷。印度世友菩萨造,陈·真谛译。又作部异宗论。说一切有部论书之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内容叙述小乘二十部之分出及其教义。与异部宗轮论为同本异译。注释书有真谛之部执异论疏十卷。 |
镡津文集 |
契嵩 |
凡十九卷。宋代契嵩(1007~1072)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为明教大师契嵩之文集。镡津(广西藤县)为契嵩之生地,故本书名为‘镡津文集’。契嵩属于禅宗云门宗,博通儒佛,对于当时儒家之排佛论力加反驳,而倡儒佛一致论。卷一至卷三为辅教篇。卷四为皇极论与中庸解。卷五至卷七为论原四十篇,系以佛教之立场论儒家礼乐、四端、仁孝等。卷八为杂着六篇与书状。卷九、卷十收录仁宗皇帝之书状。卷十一收录六祖法宝记叙等序文二十三篇。卷十二题为志记铭碑。卷十三收录碑记铭表辞等七篇与述题书赞传评等十二篇。卷十四至卷十六题为非韩,反驳韩愈等人之排佛论。卷十七、卷十八为古律诗一二九首。卷十九收录石门惠洪礼嵩禅师塔诗等诸师之诗文。契嵩儒佛一致之思想影响宋代以后之佛教甚巨。 |
传法正宗定祖图 |
契嵩 |
一卷。宋代契嵩撰。书成于嘉祐六年(1061),是一部禅宗传法图录。用“吴缣”绘制而成。此书以图配文,列举了释迦牟尼、西天二十八祖、东土五祖共三十四代祖师的名姓及其事迹。同时附录了竺大力、佛陀跋陀罗等“儒释之贤”十人的材料。书成后与《传法正宗记》一起进呈宋仁宗。收入《碛砂藏》、《洪武南藏》、《龙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大藏经》。 |
传法正宗记 |
契嵩 |
凡九卷。宋代明教大师契嵩(1007~1072)着。略称正宗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系继景德传灯录之后,叙述自印度以来诸祖师之传记,以及我国禅宗师徒面授付法相承之顺序。卷一为教祖释迦如来之传。卷二至卷六叙述自第一祖摩诃迦叶以降,至第三十三祖大鉴慧能之传记,并谓此一传承为正统。卷七、卷八为慧能门下一三○四人之略传。卷九收录慧能以前各旁系二○五人之事迹,为禅宗南宗非正统之禅僧传记。此外,著者另附有传法正宗定祖图一卷、传法正宗论二卷于本书之后,三书(共十二卷)合称为嘉祐集。 |
传法正宗论 |
契嵩 |
凡二卷。宋代明教大师契嵩(1007~1072)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系由传法史考订禅门祖师之正脉法统,并论述师徒面授、付法相承之问题,为传法正宗记之姊妹篇。契嵩认同出三藏记集、达磨多罗禅经等诸说,而非议付法藏因缘传之说,以阐明自释尊至达磨二十八祖嫡传法系之正统性,并答辩禅门‘以心传心’、‘教证一如’等问难。 |
摩诃僧祇律 |
佚名 |
梵名Maha^san%=ghavinaya 。凡四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略称僧祇律。意译大众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二册。为部派佛教大众部所传之律藏。全书分为比丘戒法(初三十五卷)及比丘尼戒法(后五卷),前者详列二百一十八戒,并举杂诵跋渠法、威仪法,且详述各戒制戒因缘、戒条释文及其适用情形。其中,杂诵跋渠及威仪二法相当于四分律等之犍度品,即有关僧中所行仪式行事、羯磨,及日常衣食住等规律制条之随类解说。比丘尼戒法则列举二百七十七戒及杂跋渠法。本书乃大众部所传之广律,与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共称古来四广律。与其他三律比较之,则其特色甚多,包括:(一)四波罗夷制定之年份,被推定为自佛成道后第五年冬分第五半月至第六年冬分第四半月期间。(二)于所记七百结集律藏中,不举十事非法,却提及制限净等之五净法,且跋耆子等否认之主张亦未提及。(三)内中并载有四十余种本生谭,援引二十余种之本生经。据本书卷三十二‘五百比丘集法藏’条载,本书系优波离受摩诃迦叶之命所诵出者,其次并记有陀娑婆罗、树提陀娑、耆哆等二十七人之相承,是乃本律传承之记录。 |
毗尼母经 |
佚名 |
又名毗尼母论。八卷,失译。母经者,梵云摩夷,译曰行母,是诠显行法能生行,如母之生子,故云行母。论藏之别名也,今为毗尼之论释,故名毗尼母经。 |
菩萨藏经 |
佚名 |
一卷,梁僧伽婆罗译。舍利弗问忏悔随喜劝请回向,佛具答之,初明十世界之十佛,使结坛受持,后明过去大光明聚如来时,世尊为竭伽陀天女受持此经即转女身。 |
菩萨戒本(昙无谶) |
佚名 |
全一卷。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又称菩萨戒本经、地持戒本。乃自昙无谶所译菩萨地持经卷四之方便处戒品别录出四波罗夷、四十一轻戒之戒文而成者。系慈氏菩萨所说而为大乘菩萨所持之戒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其内容,卷首记载归敬偈,其次即依布萨说戒之仪则列举各项轻重之戒文,最末为劝说诵持之文。依明代智旭之菩萨戒本笺要之命名,其四波罗夷为:(一)自赞毁他,(二)悭惜财法,(三)嗔不受悔,(四)谤乱正法。另于四十一轻戒中,第二十六戒为‘不习学佛’,此戒条又有分为‘学诸外道’与‘爱乐邪法’者,而总计为四十二轻戒。本戒本之同本异译有:(一)玄奘之瑜伽戒本,列举出四十三轻戒。(二)刘宋求那跋摩之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亦列举四十一轻戒,然开合略有不同。内容包括归敬偈、戒文,并阐明持戒之五事功德,劝人远离身口之诸恶、邪命、严事、放逸等,且举出忏悔、受绳、受锡杖等作法。(三)同为求那跋摩所译之菩萨善戒经一卷本,共列举八项波罗夷,而总计有五十条戒文。注释书有智旭之菩萨戒本笺要一卷。 |
菩萨戒本(玄奘) |
佚名 |
全一卷。唐玄奘译。书成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乃由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抄出大乘菩萨戒律仪而成。为弥勒菩萨所说,世称瑜伽戒本。又称瑜伽菩萨戒本、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此本所说之轻戒,相当于梵网经之四十八轻戒,系地持戒本之同本异译。其内容与地持戒本大同小异,然无归敬偈,共举出四十三轻戒,即将第二十六戒‘不习学佛’分为二戒,另于第八戒下,别加‘利益犯戒生功德’一戒,戒文之后又举出忏悔法。此外,有关本戒本之戒数,一般多依据瑜伽论记卷十下之说,计为四十三轻戒,若依据其他律疏,则因开合不同,而有四十二戒(即所谓四重四十二轻)、四十四戒、四十五戒等异说。注疏有元晓之菩萨戒本持犯要记一卷、睿尊之应理宗戒图释文钞二卷等。 |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 |
佚名 |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说十六大阿罗汉名,并眷属数目住处,及明末法之中,于三宝所种善根者,三会得度。 |
华严经感应传 |
胡幽贞 |
全一卷。唐代胡幽贞刊纂。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原为法藏之弟子惠英编成二卷。建中四年(783),四明山胡幽贞重新整理成一卷。内容为华严经信仰者之感应事迹,可作为唐代华严经信仰之研究资料。明代袾宏之华严经感应略记、清代弘璧之华严感应缘起传、清代周克复之华严经持验记,皆为同类著作。 |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 |
冥祥 |
佛教传记。唐冥祥撰。一卷。约成于唐垂拱四年(688)之后。全文约一万一千字,是以《慈恩传》为底本改写而成。其中所记玄奘事迹在《慈恩传》中都有原型,且叙事次序有许多相同,类似《慈恩传》“要钞”。所述玄奘的生平经历比《慈恩传》、道宣《大唐内典·玄奘传》等更为详细。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 |
佚名 |
佛教传记。唐佚名撰。一卷。记述了备受唐代宗、德宗、顺宗三朝皇帝尊崇的惠果法师的生平事迹。惠果事迹不见于《宋高僧传》,唐海云的《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亦仅记惠果事迹片段,故《行状》成为记述惠果生平的惟一材料。全文约二千字。内容为:(1)记述惠果姓氏、籍地、出家,以及从不空、善无畏弟子玄超等受学的经过;(2)记述代宗大历十年(775),惠果于青龙寺东塔院设置卢遮那灌顶道场,分别为代宗、华阳公主行“加持”法,代宗赐以紫衣,敕为国师等事;(3)记述德宗朝惠果弘教和收授徒众的情况;(4)记述顺宗永贞元年(805)十二月,惠果亡故等情况,年寿缺载。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
义净 |
亦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等,佛教史籍。义净撰。本书分两部分,记述佛僧56人的传记。其中正传50人,附传6人。始自太州玄照法师,终于澧州大津法师。在这56人中,有30人因患病死于古印度,或中途遇难身亡。其中年高者70岁,年少者24岁,多数三四十岁;有11人到古印度后,不知存亡;有6人在古印度为僧,多系唐代去古印度取经的新罗僧人,或土蕃人;只有9人从古印度取经后,返回大唐。卷上,以“寺样”为题,记有古印度毗诃罗寺的建造形式、规模、装饰,及僧众3500,寺属村庄200所等情况。卷下,又以“又重归南海传法师资4人”为题,记述了他们去古印度习佛法情况。始自苾刍贞固律师,终于苾刍法朗。其中2人,由印度返回广州,1人在古印度为僧,1人病死于古印度,最后为义净本人自传。记述了义净留学古印度所经历30余国的历史,风俗以及他们在古印度住过的佛寺、学习的内容等。为研究印度史,中外文化交流及佛教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
菩萨戒羯磨文 |
佚名 |
一卷,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受戒羯磨第一,忏罪羯磨第二,得舍差别第三,由瑜伽论别行。 |
菩萨受斋经 |
佚名 |
全一卷。西晋聂道真译。又称菩萨受斋戒经、受斋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内容载述,于特定之斋日,为策励行道而行斋戒,修行六波罗蜜,修念十念、十戒等;既得清净生活,并修行救度众生之心。其中,所修念之十念,与一般之佛、法、僧、戒、施、天、止观、安般、身、死等十念不同,而是当念过去佛、未来佛、现在佛、戒波罗蜜、禅波罗蜜、方便善巧、般若波罗蜜、禅三昧六万菩萨在阿弥陀佛国、和上、阿阇梨等十念。又所述之十戒,亦与沙弥十戒有异。此外,诸经录对本经之译者有不同之说法,如历代三宝纪卷六、开元释教录卷二等,谓译者为聂道真,大唐内典录卷二则谓译者不详。 |
菩萨五法忏悔文 |
佚名 |
一卷,失译。于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之五悔各作偈语,盖西土贤圣之撰述也。 |
菩萨璎珞本业经 |
佚名 |
凡二卷。竺佛念译于姚秦建元十二至十四年(376~378)。又称菩萨璎珞经、璎珞本业经。或单称璎珞经、本业经。乃叙说菩萨阶位及其三聚净戒等之因行。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璎珞本业’乃华严系统之用语,故本经与华严之教相相合之处甚多。尤以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无垢地、妙觉等五十二位菩萨行位而有名。全经分八品:集众品、贤圣名字品、贤圣学观品、释义品、佛母品、因果品、大众受学品、集散品,以阐述菩萨之阶位及修行。在大众受学品叙说‘三聚净戒’,以八万四千法门作摄善法戒;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作摄众生戒;以十波罗夷作摄律仪戒(此十波罗夷与梵网经之十重戒相同)。本经受梵网经之影响甚深,其三聚净戒之内容,均属大乘戒。特点在于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一得永不失;即使犯波罗夷戒,亦不失戒体。并主张戒以心为体。 |
清净毗尼方广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或谓竺法护)译。又称清净毗奈耶方广经、清净毗尼经、毗尼方广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本经叙述方广大乘之净戒,以寂调伏音天子与文殊之问答为其架构。就声闻及菩萨律行之不同,提出十七种对比。本经之异本有宋代法海所译之寂调音所问经一卷;西晋竺法护所译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又称净律经、净经、文殊净律经等。 |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
佚名 |
僧伽跋摩,意为“众铠”,天竺人,生卒不详。僧伽跋摩善解三藏,尤精《杂心》。南朝宋元嘉十年(433),他出流沙至于京邑。后应慧观等人之请,译出《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十卷等。《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又称为《摩得勒伽论》。其写法与《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基本相同,“萨婆多部”又名“说一切有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本论是依萨婆多部的观点对《十诵律》的解释和说明。在本论第一卷中即阐述其对戒律的基本立场和形而上的基础,说明了戒律的相持属性,确立了本部对戒律的理解。文中对犯“毗尼罪”分别从“作”与“无作”、“色”与“非色”、“可见”与“不可见”、“有对”与“无对”、“有漏”与“无漏”、“有为”与“无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阴摄”与“非阴摄”、“界摄”与“非界摄”、“受”与“不受”、“心”与“非心”、“四大造”与“非四大造”、“从结生”与“非结生”、“记”与“无记”、“隐没”与“不隐没” 、“有缘”与“无缘”、“有报”与“无报”、“业”与“非业”、“内入”与“外入”、“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善无记”或“不善无记”……等诸多理论方面给予说明。第二卷以下即结合佛陀制戒的因缘而阐述对戒律持守的基本内容。 |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
佚名 |
“律部五论”之一。附三秦录,属十诵。十诵虽云即萨婆多,实与萨婆多不全同也。 |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 |
圆照 |
亦称《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碑表集》,简称《不空表制集》。佛教文献。唐圆照集,撰时不详。六卷。该书是唐代密宗创始人不空和弟子在肃宗、代宗两朝所奏表章的汇编,实为一百三十六篇(《序》称一百四十四篇),并附出皇帝批折五十三篇,包括肃宗朝批折六篇、代宗朝批折四十七篇。书分六卷:卷一收表制二十一篇,批折八篇;卷二收表制二十四篇,附批折六篇;卷三收表制十九篇,附批折九篇;卷四收表制十九篇,附批折三篇;卷五收表制三十篇,附批折十六篇;卷六收表制二十三篇,附批折十一篇。其中半数以上是不空生前的奏表,其余为不空卒后其弟子的奏表、祭文、碑文、诗、颂、塔铭及诏敕等。该书是研究不空及其弟子行状的重要资料,对研究肃宗、代宗两朝佛教情况亦有参考价值。 |
道宣律师感通录 |
道宣 |
亦称《律相感通传》。佛教感应集。唐道宣撰。一卷(或十卷)。据《法苑珠林》称:唐乾封二年(667)仲春,道宣“逐静修道,遂感冥应”,于是“既承灵属,扶疾笔受,随闻随录,合成十卷”。书分两部分:(1)“初问佛事”,涉及神佛、寺塔等内容;(2)“后论诸律相”,多为戒律方面的内容。书中所述天神有王璠、罗天、费天、姚天、苟天、陆玄畅、韦将军等。此书见载于《高丽藏》及日本《卐字续藏》、《大正藏》。国内有天津刻经处本。 |
沙弥尼戒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沙弥尼初戒。不得杀生。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加哀蠕动犹如赤子。何谓不杀。护身口意。身不杀人物蚑行喘息之类。而不手为亦不教人。见杀不食。闻杀不食疑杀不食。为我杀不食。口不说言当杀当害报怨。亦不得言死快杀快。某肥某瘦。某肉多好。某肉少也。意亦不念当有所贼杀。于某快乎。某畜肥某瘦。哀诸众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无差特。普等一心常志大乘。是为沙弥尼始学戒也。 |
沙弥尼离戒文 |
佚名 |
失译人名,善女人字某言。某所受秽恶之身。充弊人流不堪下行。克己自悔。愿为弟子。受持正戒终身奉行。 |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 |
圆照 |
凡三卷。唐代圆照撰集于德宗贞元十年(794)。略称续开元释教目录。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计收经论及念诵法一九三卷、经论疏义六十四卷、贞元新集古今制令碑表记八十六卷等,合为三四三卷,加上本书目录二卷,共三四五卷。 |
沙弥威仪 |
佚名 |
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同于七十威仪。 |
善恭敬经 |
佚名 |
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说教他之功德及事师之方规。 |
善见律毗婆沙 |
佚名 |
亦称《善见毗婆沙律》、《毗婆沙律》、《善见律》、《善见论》等。佛教律书。18卷。古印度*佛音著。南朝齐僧伽跋陀罗与僧猗于永明六年(488)在广州竹林寺译出。内容前4卷述说佛教的三次结集和*阿育王时佛教向外传播的情况,其余解释各条戒律,受《四分律》影响很大,可视为《四分律》的释文。据学者研究,汉译本唯前部分比较忠实原文,后部分属于抄译。此律对研究印度佛教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
舍利弗问经 |
佚名 |
梵名S/a^riputra -paripr!ccha^ 。全一卷。译于东晋,译者佚名。又作菩萨问喻。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属小乘律部。乃佛在王舍城音乐树下,答舍利弗之所问。计有戒律传持之次第、戒律诸部之分派、开遮衣钵食酒杀生等事、说偏袒两肩之作法、八部鬼神闻法之因缘、灭后像法之佛教、分若多罗之受戒施物、净食不净食、如来宗亲出家之因缘、父母及师恩等。本经为大众部所传,有关小乘诸部之分裂系依据文殊问经、异部宗轮论所说而立论。 |
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 |
佚名 |
全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作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十诵波罗提木叉戒本、十诵比丘戒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为萨婆多部所传之比丘戒本。内容系随布萨说戒之仪例,列有四波罗夷法、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法、九十波夜提法、四波罗提提舍尼法、百十三众学法与七灭诤法,共二百六十三戒,卷末并载有过去七佛之略戒、流通偈。与广律之十诵律相比,其数目及顺序稍异。敦煌出土之藏卷中,有此戒本之古写本一卷,系西凉建初元年(405)所书写者,今藏于大英博物馆。法国学者伯希和(Paul, Pelliot)另于库车发现此戒本之梵文本,其后遂有梵本与罗什译本之比较翻译校订本之出版。 |
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 |
佚名 |
全一卷。刘宋法颖集。又作十诵比丘尼大戒、比丘尼大戒、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十诵律比丘尼戒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系自广律集出者,计有三百五十四学处。敦煌出土之六朝时代古写戒本一卷,缺首部及尾题,记载三百五十八学处,其内容与用语类似鸠摩罗什之戒本。又有自库车发现比丘尼戒本之梵本断片。大正藏载此戒本为‘刘宋法显集出’,实系法颖之误。 |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 |
佚名 |
刘宋吴国沙门释僧璩依律撰出,属十诵。十诵虽云即萨婆多,实与萨婆多不全同也。 |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
明佺 |
凡十五卷。唐代明佺等撰。又作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大周录、武周录。为东汉至武周有关翻译经论之目录。共收经典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唐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由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七十名高僧奉敕撰集而成,菩提流志、义净等诸师亦皆参与编纂。内容包括:(一)众经目录,即第一卷至第十四卷,属于正篇;此正篇又分为前十二之别录与十三、十四卷之见定入藏流行目。(二)伪经目录,即最后第十五卷。本录系采自新、旧正目与大小乘经律论、贤圣集传等三件而成。旧目指前人所撰之一切经目录、开皇三宝录、内典录等正目;新目指唐初至武周所译之经论,凡错注、疑伪皆校正而后入目。合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然不包括卷十三、十四之见定入藏流行部卷。各卷(第十五卷除外)之末皆列有译者、译时、典据。 |
十诵律 |
佚名 |
凡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罗、鸠摩罗什合译。又称萨婆多部十诵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本书将戒律分为十项(十诵)叙述,故有此称,为萨婆多部(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之广律。此律之梵本多已发掘出土,且已刊印出版。律藏系整理佛陀所制定之戒律,故各部派所传,原则相同,但细部则不一致。十诵律首举比丘戒法有波罗夷法四条、僧残法十三条、不定法二条、舍堕法三十条、波逸提法九十条、波罗提提舍尼四条、众学法一○七条、灭诤法七条,合计二五七条,除戒条外,并一一解说。其次为七法、八法、杂诵二法等十七法(十七章),系说明僧伽之组织与管理,约为他律之犍度部。其次说明比丘尼戒,计三五五条。最后附增一法、优波离问法与比丘诵。唐代义净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载,十诵律与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同为有部之根本律。兹以十诵律与有部毗奈耶五十卷及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相较,义净所译者相当于十诵律之比丘、比丘尼戒法,而内容较十诵律广泛,多载录本生因缘故事。据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律来汉地四部序录载,大迦叶所传之法藏原为八十诵,至优波掘多时,因恐后世钝根者无法完全受持,遂删为十诵。或谓罗什所译者系迦湿弥罗国所传之略律,义净所译者则系摩偷罗国所传之广本。又传来我国之四广律中,十诵律最早译出,盛行于南方,南朝之僧业、僧璩、道俨、智称等师皆精研此律。 |
受十善戒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内容分为十恶业品,及十施报品两部分。(一)十恶业品,揭示灭除十恶,持守十善戒之要理;并举出纳受十善戒、八斋戒等之作法。(二)十施报品,论述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愚痴等十恶之恶报相,并说示灭除十恶、持守十善之功德。 |
四分比丘尼戒本 |
怀素 |
佛教戒本。传统题作后秦佛陀耶舍译,唐怀素集。一卷。北图有珍33等九十号左右。英、法、俄、日等藏有S.440、P.2310等数十号。传统认为此戒本是怀素在佛陀耶舍所译《四分律比丘尼戒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但历代经录无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尼戒本》之记载。故此戒本或是怀素据《四分律比丘戒本》之体例,从《四分律》关于比丘尼之戒律中集出;或佛陀耶舍翻译,经录失载。戒本把比丘尼应遵守之戒律以条文的形式一一列出,成为中国比丘尼日常生活所依据的规范。敦煌地区尼僧数量颇多,故此类戒本颇受重视。历代大藏经均收,敦煌本保留了较早的形态,可供校勘。S.1167题记谓:“比丘尼 先为师僧父母,后为己身,时诵《尼戒》一卷。龙兴寺僧智照写。”上海图书馆127号题记谓:“子年十一月,比丘潜均写。”北寒100题记谓:“比丘常秘写。”北生22题记谓:“写,戊寅年五月十六日,梁再兴。”S.6637题记谓:“比丘尼灵相戒本。”北辰47题记:“戒意”,显然也是比丘尼的名字。由此可知,敦煌比丘尼所用之戒本大抵为比丘或俗人抄写。或者反映了当时比丘尼的文化层次与在教团中的地位均较低。 |
四分律 |
佚名 |
又名《四分律藏》、《昙无德律》。印度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戒律。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60卷。全律由四部分组成,故名。第一部分叙述比丘应遵守的戒律250条;第二部分叙述比丘尼应遵守的戒律348条及受戒、说戒两犍度。第三部分包括从“自恣犍度”到“法犍度”等十五种犍度。第四部分为房舍、杂两犍度及结集法、调部、毗尼增一。律中对比丘、比丘尼平日衣、食、住、行、修习、内部关系、对外关系、议事规则、僧团活动等各方面应遵守的戒律作详细说明,要求比丘、比丘尼在身、口、意三个方面都必须收摄身心,止恶生善,并对违犯戒律者应如何处理也作了明确规定。律中还保存许多佛教史实、印度社会状况史料,是研究古印度社会、佛教史及佛教教团生活的重要资料。亦为唐代律宗依据的基本经典,因此也是研究中国佛教的重要资料。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影响较大的注疏有:唐法砺《四分律疏》十卷、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或六卷、十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唐怀素《四分律开宗记》十卷等。 |
四分僧戒本 |
佚名 |
一卷。从法护尊者四分律列举戒相,前后附以偈文,使于说戒之日诵之。或称为戒经,或称为戒本。后秦佛陀耶舍译。唐南山道宣加注,称为四分含注戒本。后又有道宣新删定四分僧戒本一卷,怀素四分比丘戒本一卷,元照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皆由四分律抄出者也。本书之注释如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三卷,唐道宣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八卷,唐道宣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发挥记卷三,宋允堪述。释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科八卷,宋元照录。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排科二十一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以上三种,释道宣戒本疏者。四分比丘戒本疏二卷,唐定宾撰。释四分戒本序一卷,宋道言述。四分戒本缘起事义一卷,明广莫辑录。四分戒本如释十二卷,明弘赞绎,四分戒本约义四卷,明元贤述,四分戒本疏赞宗记二十卷,凝然撰。 |
古今译经图纪 |
靖迈 |
凡四卷。唐代靖迈撰。又称译经图纪。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虽依隋代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但改定译经时代及译者顺序,并删除译经事实不详者。列记自汉明帝之迦叶摩腾以下,至唐代玄奘三藏为止,共一百一十七人所译之经论,其下一一附载译者之小传。本书原系靖迈题序‘古今译经图变’(画于大慈恩寺译经堂内壁上)之文。其后,开元十八年(730),智升撰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增补自智通至金刚智等,共二十一人所传译之经论。 |
开元释教录略出 |
智升 |
四卷,智升撰。前释教录中之入藏录,以千字文编定者。 |
法华传记 |
佚名 |
凡十卷。唐代僧详撰。又称唐法华传、法华经传记、法华经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记述有关法华经之由来、传译及灵验等事。分为部类增减、隐显时异、传译年代、支派别行、论释不同、诸师序集、讲解感应、讽诵胜利、转读灭罪、书写救苦、听闻利益、依正供养等十二科。文中援引诸典,包括有大智度论、道生法华义疏、西域传等二十余种。与本书性质相类之著作有宋代宗晓所撰法华经显应录、清代周克复所撰法华经持验记、高丽了因所撰法华灵验传各二卷,三书皆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四册。其中,法华经显应录系增补法华灵瑞集(作者不详)及宋代元颖所著续灵瑞集中之阙漏者。分为古圣、高僧、高尼、信男、信女等五篇,总收二三九事,有理宗庆元四年(1198)之自序。法华经持验记则不分篇目,集录晋代昙摩罗刹以下二百二十余人之传,成于顺治年间(1644~1661)。法华灵验传系由弘赞法华传、法华经显应录及高丽真净之海东传弘录中抄录而成者,收有‘唱题之顷地狱皆空’以下百十四缘。 |
佛祖统纪 |
志磐 |
凡五十四卷。南宋志磐着。略称统纪。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全书主要阐明天台教学之传统,以南宋景迁之宗源录、宗鉴之释门正统二书为基础,仿史书纪传体及编年体增编而成。分为本纪八卷、世家二卷、列传十二卷、表二卷、志三十卷。本纪记载释迦成道、益物与天台宗所奉西土二十四祖、东土九祖、兴道以下八祖之传。世家收录南岳、天台等一九八人之传记。列传收录慈云至广智、神照、南屏等三七八人之传记(十九、二十两卷五十五人之传已佚)。表有二:(一)列出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至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五百三十余年间之历代传教表。(二)图示西土与东土之佛祖系谱。志则有九种:山家教典志一卷,录天台宗著作;净土立教志三卷,记述净土宗僧俗传;诸家立教志一卷,记述禅、华严、法相、密教、律诸宗创教简史;三世出兴志一卷,略说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大小三灾;世界名体志二卷,记述世界八方诸天通论;法门光显志一卷,列记有关像塔、佛事诸录;法运通塞志十五卷,篇幅最大,编年记载历代佛教史迹;历代会要志四卷,辑历代兴废佛教事例;名文光教志二卷,载赞颂天台宗之志记碑文等。本书奉天台宗为正统,虽编述偏重天台宗,但因采择史料丰富,编选精审,不失为研究中国佛教史之重要参考资料。其中第十九、二十两卷仅存目录而缺传文,然卍续藏本法运通塞志之末段有所补录,此或为后人所增补。此外,继本书之后,另有续佛祖统纪一书之刊行,计二卷。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一册。其内仅增补列传部分,所增补者为三十人之传记,然编者、编时不详。 |
昙无德律部杂羯磨 |
佚名 |
亦称《四分杂羯磨》、《昙无德杂羯磨》、《四分羯磨》。佛教律典。三国魏康僧铠译。一卷。主要叙述佛教教团的各种活动仪式规范,分比丘羯磨、比丘尼羯磨两大类。每大类又分诸结界法、受戒法、诸除罪法、说戒法、安居法、自恣法、分衣物法、作净法、杂法等九小类。异译本有三国魏昙谛译《羯磨》一卷。两种译本均已收入历代大藏经中。敦煌遗书亦有收藏,文字与入藏本略有出入。 |
五分比丘尼戒本 |
明徽 |
一卷。梁代释明徽撰。《五分比丘尼戒本》是依佛陀什译弥沙塞五分律及弥沙塞五分比丘戒本而作。全戒本载有三百八十戒条。具体有:八婆罗夷法,十七僧伽婆尸沙法,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二百一十波逸提法,八婆罗提提舍尼法,一百众学法,共三百七十三戒,缺无七灭净法,合之总为三百八十戒。此书“律本虽略,准义合安。岂可尼僧有诤不殄”是其优点所在。不足之处是,此戒本尚缺“七灭净”有失圆满。该戒本对约束教众,规范佛教具有积极作用。是佛教比丘在管理上,走上正规化,制度化、法律化的具体体现。有金陵刻经处本。 |
优波离问佛经 |
佚名 |
一卷,宋求那跋摩译。因优婆离之问说小乘戒之大要者。 |
优婆塞戒经 |
佚名 |
梵名Upa^saka -s/i^=la-su^tra 。凡七卷,或五卷、六卷、十卷。又称善生经、优婆塞戒本。北凉昙无谶译(426)。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现唯存汉译本。系善生长者为大乘在家信者(优婆塞)说三归五戒等。乃由长阿含及中阿含中之善生?经(六方礼经),敷演成为一部大乘经典。本经分二十八品,说明菩萨之发心、立愿、修学、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特别在受持品中,除说明在家菩萨应受五戒之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通于梵网经所说十重四十八轻戒之大乘独有之戒法。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含有关不供养师长、饮酒、不看护病患等条文。经中除引用法华、大城、智印、鹿子等经外,并述及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六所说之生因了因说,更举出昙无德、弥沙塞、萨婆多等部派之名,故在经典成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以本经阐说大乘戒,因此特别受我国重视。 |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
佚名 |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又称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五戒威仪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与昙无谶译之菩萨戒本经、玄奘译之菩萨戒本为同本异译。内容记述菩萨戒之戒相、持戒功德、忏悔法、自誓受法,及优婆塞所应具备?之威仪等。如明示依优婆塞五戒生活者,须远离身四恶、口五恶、五邪命、五事严饰与五事放逸等。所说摄于大乘律。 |
付法藏因缘传 |
佚名 |
凡六卷。元魏吉迦夜、昙曜共译。又称付法藏因缘经、付法藏传、付法藏经、付法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乃叙述释尊入灭后,迦叶、阿难等二十三位印度祖师嫡嫡付法相传之事迹与传法世系。其最后一祖师子尊者,为罽宾国王弥罗掘杀害,付法遂至此断绝。古来天台宗、禅宗均重视本传,以此为付法相承之规准。智顗摩诃止观所述西天二十四祖即根据本书(加上旁系之摩田提),道原景德传灯录亦采用本书二十三祖之传承,另加上婆须蜜、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菩提达磨等五人,而成禅门付法西天二十八祖。然本传内容与阿育王传多所类似,似非由梵文翻译而来,或依口传,或参照该书而作。又宋代明教大师契嵩根据禅经与宝林传之说,谓本书乃昙曜之伪作,并另撰传法正宗记九卷、传法正宗定祖图一卷,重定西天之付法二十八祖,且宣称付法藏一书已可付之一炬。 |
弘赞法华传 |
佚名 |
凡十卷。唐代蓝谷沙门惠详撰。略称法华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此书备载三国至中唐,有关法华经流传及研学、诵持法华经者所得之灵验事迹,多采传记体。内容分为图像、翻译、讲解、修观、遗身、诵持、转读、书写等八部分,图像系记载寺院、经像、宝塔等建造因缘;翻译乃论述真、伪经之译本及其异同;讲解、修观、遗身、诵持、转读、书写等,皆记述修学法华者之传记或感应。依此,得见法华经于我国佛教史上之地位与影响。 |
经律异相 |
宝唱 |
凡五十卷。宝唱撰。梁天监十五年(516)成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册。本书系将散见于经、律中之希有异相集录而成,属于百科全书之一种。梁武帝初命僧旻抄录异相,后命宝唱主其事,复以僧豪、法生等辅翼之,增补完成。书中将内容分为天、地、佛、菩萨、声闻、国王、王夫人、太子、王女、长者、优婆塞、优婆夷、外道仙人、梵志、婆罗门、贾客、居士、庶人、鬼神、杂兽畜生、地狱等二十一部门,摘选菁萃,集录而成,为一部以类相从,便于索览之佛教故事集成。以下简述书中各部内容:(一)天部,叙述日、月、星、雨等三界诸天。(二)地部,叙述山、树、河、海等自然现象。(三)佛部,计有佛陀出家、成道、涅槃及舍利塔等。(四)菩萨部,又分为自行、外化、随机现身、出家诸菩萨。(五)声闻部,叙述声闻无学僧、声闻不测浅深僧、声闻学人僧、声闻现行恶行僧、沙弥僧、尼僧等分类。(六)国王部,收录修持转轮圣王、菩萨道、声闻道之国王与王后。(七)太子部,其分类与国王部相同。(八)长者部,分为得道、杂行等两部。(九)优婆塞、优婆夷部。(十)外道仙人部,分为外道仙人、梵志、婆罗门。(十一)居士、庶人等部,分为居士、贾客、男、女等。(十二)鬼神部,分为阿修罗、紧那罗等。(十三)畜生部,分为兽、虫、禽等三部分,其后并列举二十九种动物名称。(十四)地狱部,论述八大地狱与十八地狱之情形。 |
护法论 |
张商英 |
全一卷。北宋张商英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论广破欧阳修排佛之说,并驳斥韩愈、程伊川等之佛教观,对照儒、道、释三教之优劣,谓儒教治皮肤之疾,道教治血脉之疾,释教治骨髓之疾,申明佛教之至理。 |
华严经传记 |
法藏 |
凡五卷。唐代法藏撰。又称华严经纂灵记、华严传之记、华严传记、华严经传、华严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集录华严经之部类、传译、讲解、讽诵等有关人物之事迹。全书共分部类、隐显、传译、支流、论释、讲解、讽诵、转读、书写、杂述等十门。最后之杂述则列举与本经有关之杂着十数部,并举作者其他著作。本书即为华严经流传初期至撰者当时史实之集记。书未撰毕,法藏即示寂,门人慧苑、惠英等续成,正德元年(1711)印行。 |
集古今佛道论衡 |
道宣 |
凡四卷。唐代道宣(596~667)撰于龙朔元年(661)。又作集合古今佛道论衡实录、古今佛道论、古今佛道论衡、佛道论衡。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系收录东汉至唐初佛、道两教论争之记事,为我国佛道关系史之重要资料。卷甲为东汉、前魏、北魏、宋、梁、北齐等时代之佛道对论事迹,附收魏陈思王曹植辩道论、晋孙盛老聃非大贤论、晋孙盛老子疑问反讯等。卷乙为北周、隋两代佛道抗争事迹。卷丙为唐代佛道论争之经过。卷丁详述显庆年间佛道论争经过。大正藏所收本另附有补遗,题为‘卷丁续附’,系记述龙朔年间道士敦行真舍道归佛之事迹。继本书之后,唐代智升亦撰有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一卷。此外,有关刘宋南齐时代佛、道两教思想之异同优劣等论说,梁代僧祐所编之弘明集亦收录不少。 |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
彦悰 |
凡六卷。唐代彦悰撰。又称沙门不敬俗录、集沙门不拜俗议、沙门不应拜俗事、不拜俗仪等事。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书集录由东晋咸康六年(340)至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关于沙门应否拜俗之奏、诏、敕、启、表、状、事、书、难、答等。总分三篇,即故事篇、圣朝议不拜篇、圣朝议拜篇。其中,故事篇录隋代以前沙门致敬等事,圣朝议不拜篇记唐高宗时代沙门不应拜俗之事,圣朝议拜篇集同代沙门应致拜之事。卷首有太原王隐客(字少微)之序,卷末附撰者沙门不应拜俗总论一篇。 |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 |
道宣 |
凡三卷。唐代道宣撰。又称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东夏三宝感通录、东夏三宝感通记、三宝感通录、感通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乃集录佛舍利、佛像、佛寺、经典及僧俗灵异之事迹。 |
道安法师念佛赞 |
佚名 |
敦煌写本。P.t.1253。首部残,共二十九行,四百二十四个音节。可与S.2985、P.3190、台北中央图书馆004724号汉文写卷对勘补残正误。但有部分字句现存汉文写本无。此卷由英国西门华德比定出来,并做了部分转写。 |
道安法师念佛赞文 |
佚名 |
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文》乃净土宗信徒所撰戒杀生食肉及劝布施行善之赞文,大抵是8世纪后半叶的作品,而与生活在4世纪的道安无涉。此赞文最早似出现于五台山一带,其严格的用韵及宣讲的内容与净土宗四祖法照及其门徒创作的赞文多有相同或相通之处。此赞文的产生或与法照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之后北上五台山一带的布教活动时间相当甚至更晚。其作者或为法照弟子,或为受法照净土宗影响的中下层信徒。直至10世纪中叶的曹元忠政权时期,该赞文仍在敦煌地区流布。 |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
义天 |
凡三卷。又作义天目录、义天录、海东有本现行录。高丽僧义天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本书系义天搜集自高丽、宋、辽、日本等地之经律论之章疏类凡一○八二部之目录。卷一收录经疏六一五部。卷二除律疏外,另收录律宗章疏,共一四五部。卷三除论疏外,另收录诸宗章疏,共三二二部。 |
续大唐内典录 |
道宣 |
简称《续大唐录》、《续内典录》等。佛教经录。唐道宣撰。一卷。麟德元年(664)始撰于京师西明寺,后撰毕于总持寺。总分为十录,又按朝代先后下设十七项细目。但在正文中仅记第一个朝代(即东汉)的译经情况。疑为残本。见载于历代大藏经。 |
续古今译经图纪 |
智升 |
全一卷。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辑录译经缁素二十二人及所译经典一七一部,七一四卷。本书系继靖迈之古今译经图纪四卷之后,图纪玄奘以后之译经三藏,传其功绩。作者智升另编有开元释教录(略称释教录)一书,于进行本书编录之同时,释教录已编纂至唐代部分,故智升辑录本书之动机,旨在为释教录有关唐代部分之撰述作准备,且本书亦有多处依释教录已完成之部分修正者。 |
续贞元释教录 |
恒安 |
全一卷。南唐恒安集。全称大唐保大乙巳岁续贞元释教录。又作大唐保大乙巳岁续新译贞元录、大唐续贞元释教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系录出唐代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记载之新入藏佛典及同录遗漏之佛典等。初叙纂集之缘由,次略举开元、贞元二录和本录所载佛典之部帙数等,其次略示本录所载典籍之类别,将所收佛典从槁字函至富字函,分为四十三帙,一一列记标题、卷纸数、译著者及入藏之由来等。全书总录一四一部四一三卷,仅对贞元入藏之佛典稍加追补,但已能显示唐末兵乱之后,五代江南一带流行佛典之概要。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
圆照 |
简称《贞元录》,或称《圆照录》。佛教经录。唐贞元十五年至十六年(799-800)圆照奉敕撰。三十卷。收东汉永平十年(67)以来所出经典(含失译、缺本经)共二千四百四十七部七千三百九十九卷,译者一百八十七人。体例基本同于《开元录》。全书开为总、别两录。总录十九卷,又下含两录:一、“特承恩旨录”(卷一前部分),收贞元十五年三次准敕入藏诸经典;二、“总集群经录”(卷一后部分至卷一九,按时代顺序著录),在《开元录》的基础上,增加梁代无名氏一部十六卷,隋代信行所撰三十五部四十四卷,以及唐代九人的一百三十四部三百零六卷(主要为金刚智、不空等人译出的密教经典)。卷一八、一九两卷为“叙列古今诸家目录”,所收经录四十二家。别录十一卷(又称“别分乘藏录”,卷二○至卷三○),前九卷包括七录,其中三录(即“有译有本录”、“有译无本录”、“补缺拾遗录”)所收经典均比《开元录》有所增加,而“伪妄乱真录”实际收经数则减少。卷二九、三○两卷为入藏录,收入经典一千二百五十八部五千三百九十卷,合五百一十帙。全书后又另收“不入藏目录”,内容与《开元录》(《金藏》和《高丽藏》本)后另附不入藏诸经相同。此书所载内容,绝大部分抄自《开元录》,其次转载圆照本人所撰《续开元录》有关新译经论和念诵法,及《开元录》遗漏经典的内容。纯属新增的内容则有:补充了金刚智的事迹;新添了无能胜、法月两人的事迹;增加了勿提提犀鱼、尸罗达摩的译经缘由。此书沿袭《开元录》“非关护法,一概不录”的原则,缺载删除颇多。仅见载于《高丽藏》。 |
众经目录 |
静泰 |
五卷。唐代静泰撰。又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静泰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乃增补隋代彦琮等所撰之众经目录而成。本书虽大部分同于彦琮录,然阙本中新访得二十部,二十一卷,并增加玄奘前后新翻之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合计二二一九部,六九九四卷,实为二四四四部,六五八○卷。计数之异同,恐为误写,或与他录错简所致。又本书唯高丽藏中存之,宋元明三本则缺之。缩刷大藏经中,将本录与彦琮录合糅之。 |
众经目录 |
法经 |
凡七卷。隋代法经等撰。又称隋众经目录、法经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收录后汉至隋代所翻译之经论等。凡立九录,分类录出译经之目。前六卷为别录,第七卷为总录,初附上表,其次列出本录之总目次。依第七卷总录九录为:(一)大乘修多罗藏录七八四部,一七一八卷。(二)小乘修多罗藏录八四二部,一三○四卷。(三)大乘毗尼藏录五十部,八十二卷。(四)小乘毗尼藏录六十三部,三八一卷。(五)大乘阿毗昙藏录六十八部,二八一卷。(六)小乘阿毗昙藏录一一六部,四八二卷。(七)佛灭度后抄集录一四四部,六二七卷。(八)佛灭度后传记录六十八部,一八五卷。(九)佛灭度后著述录一一九部,一三四卷。九录合计二二五七部,五三一○卷。九录中,前六录各有一译分、异译分、失译分、别生分、疑惑分、伪妄分等六分,后三录各有西域圣贤分、此方诸德分等二分,凡四十二分。本书之记载颇为正确,尤以疑惑及伪妄之鉴别,特为现代学者所重视。 |
众经目录 |
彦琮 |
凡五卷。隋代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数人合撰。书成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主撰者为大兴善寺之彦琮。又称隋众经目录、隋仁寿年内典录、仁寿录、彦琮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书中分类录出后汉至隋代之翻译经典。大别为单本、重翻、贤圣集传、别生、疑伪等五分。单本又别为大乘经单本、大乘律单本、大乘论单本、小乘经单本、小乘律单本、小乘论单本六科;重翻细分大乘经重翻、大乘律重翻、大乘论重翻、小乘经重翻四科;别生细别为大乘别生、大乘别生抄、小乘出别生、小乘别生抄、别集抄五科。单本凡三七○部,一七八六卷;重翻凡二七七部,五八三卷;贤圣集传四十一部,一六四卷;别生八一○部,一二八八卷;疑伪二○九部,四九○卷;阙本四○二部,七四七卷;合计二一○九部,五○五八卷;此外并列记卷数及译者名,记载颇为详实。本书之分类似取范法经录,然列举法经录所未分类之有本、阙本,且删略失译经,不列入我国撰述之疏记等,皆迥异于法经录。又本书今唯存于宋元明三本之中,高丽藏缺之。 |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说末世佛法破灭之相者。 |
迦叶结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佛灭度后,迦叶举阿难九过,及结集三藏之事。 |
净土往生传 |
戒珠 |
凡三卷。北宋沙门戒珠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又称往生净土传、戒珠传。由梁、唐、宋各高僧传中选集净土往生者之事迹而成,自西晋僧显至北宋悟恩,凡收七十五人。据卷首自序述,戒珠自梁代慧皎、唐代道宣等十二家所撰之传记,及宋代赞宁所撰之宋高僧传中,选出僧显以下七十五人,编成本书。然其他如慧明等六十二人,以无临终来迎之事实,故不收录。 |
历代法宝记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之作品,撰者不详。又称师资血脉传、定是非摧邪显正破坏一切心传、最上乘顿悟法门。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记录由释尊至菩提达摩多罗等西土二十九祖、东土六祖,及智铣、处寂、无相、无住、保唐宗(禅宗之一派)之事迹与传承,文末附有大历保唐寺和上传顿悟大乘禅门门人写真赞文并序一篇。又本书发现于敦煌,大英博物馆及法国国民图书馆各藏写本一部。 |
历代三宝纪 |
费长房 |
凡十五卷。隋开皇十七年(597)费长房撰。又作开皇三宝录、开皇录、三宝录、长房录、房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本书为佛教传入我国后至隋代之弘法记录,亦为译经与著作之目录,此外,另附有佛家传记。全书共分四部分:(一)前三卷为帝王,包括自周至隋各朝纪年,乃佛教史大事,如将佛陀诞生之年推定为周庄王十年(689 B.C.)。(二)次九卷为各代译经编年史,计有:卷四后汉录、卷五魏吴录、卷六西晋录、卷七东晋录、卷八前秦后秦录、卷九西秦北凉魏齐陈录、卷十宋录、卷十一齐梁周录、卷十二隋录。每卷前皆有叙论,次列经录,依次附译人略传。(三)卷十三、卷十四分别为大小乘录入藏目录。共收佛典一○七六部,三三二五卷。(四)卷十五为上开皇三宝录表、全书总目录。 |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一卷,隋达磨笈多译。金刚经之异译。梵Vajra-cchedik&amacron;。 |
血盆经 |
佚名 |
全一卷。全称大藏正教血盆经。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本经叙述目连尊者至羽州追阳县时,见许多女子在血盆池地狱中受苦。目连问狱卒原委,狱卒即道彼等受苦系由于女子月经、生产时所流污血污秽了地神;加之用水洗其不洁之衣,人们不知情,复用此水供养诸圣。女子有上述罪业,故死后堕血盆池地狱受苦。目连复问如何为彼等解脱此苦,狱卒答以孝顺、敬重三宝,及持血盆斋三年,后再行血盆法会,请僧诵血盆经,血盆池地狱中之罪人即可超生佛地。 本经未见记载于诸经录中,而被疑为伪经。然因具有上述之功德,故日本禅宗亦持诵之,尤以曹洞宗,于授戒会时,常将本经授予妇人。 |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
佚名 |
全一卷(或二卷)。略称问佛决疑经。今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内容叙述佛于灵山时,拈花微笑而付嘱大迦叶禅法之事。计有二十四品。本经不见载于诸经录,唯见于宋人传闻,或疑为我国后代所伪作者,今所存系东传日本者。 |
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 |
佚名 |
全一卷。成都府慈恩寺僧藏川述。略称地藏十王经、十王经。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本经叙说人死亡后,于冥途中经十王殿受善恶审判之情形,及地藏菩萨发心之因缘。即初述佛临涅槃时,放大光明照耀阎罗国,阎魔王及十大王众皆来集会;次述众生之三魂七魄,及命终后须经秦广、初江、宋帝、五官、阎魔、变成、太山、平等、都市、五道转轮等十王殿,受生前所造善恶业之审判,并叙述地藏菩萨发心之因缘与本愿,及明示阎魔王之本地即是地藏菩萨;最后则以佛性偈为终结。一般所谓之十王经,系指本经与‘预修十王生七经’二经,关于二经之异同处,有诸多异说,略述于下:本经之经名下题有成都府大圣慈恩寺藏川述,此与预修十王生七经之署名相同,且据本经古本卷末之记载,本经系东汉严佛调三藏于入定时,承真佛示现授与,后至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由藏川法师译述,与预修十王生七经为同本异译。然日人景耀于其所著之考信录卷四中则举出,本经之文体稍杂乱,且混合许多日语在文句中,故推测本经非为我国之译述,或系日本平安末期或镰仓初期,由日人根据预修十王生七经而伪撰者。 |
十二礼 |
龙树 |
全一卷。龙树造,禅那崛多译。又作十二礼文、十二礼偈。收于卍续藏第二册。本经系以十二颂(七言四十八句)赞叹阿弥陀佛之庄严功德,故称十二礼。注疏有觉树之结谶法一卷、科解一卷、僧朴之讲录一卷。 |
翻译名义集 |
法云 |
宋姑苏景德寺僧法云编,共二十卷,六十四目。以经典所用之语,分类编列。如系梵语,则释以华言,并详得名之由及其沿革。诚读内典者不可少之书也。 |
地藏菩萨十斋日 |
佚名 |
敦煌遗书藏本。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约二百余字。该书谓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十日各有神祇下巡人间,于该十日持斋各念定光如来等十佛,可得免若干种灾,除罪若干劫等。反映了从印度六斋日到中国十斋日的发展及中国佛教的日常宗教活动。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载,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
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 |
海云 |
凡二卷。唐代海云记于太和八年(834)。又称两部付法次第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内容记录密教金刚界、胎藏界两部,自印度至中国之相承及大意,尤对不空三藏一门特予详述之。上卷略述金刚界大教王经师资相承付法次第,下卷略述胎藏界传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教相承付法次第。海云另集有金胎两界师资相承一卷,通称‘海云血脉’,世与唐代造玄增补之胎金两界血脉一卷(即造玄血脉)并称。内容为两部付法次第记之相承系谱,然略有出入。 |
龙树菩萨传 |
佚名 |
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记载古代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之生平事迹。从出生于南印度婆罗门种起,至龙树名之由来,共分七段。内容及字句与元魏吉迦夜、昙曜共译之付法藏因缘传卷五龙树传相同,故或谓本书乃摘自该书而成。至于译者为鸠摩罗什,尚有可疑之处。盖以鸠摩罗什翻译本传之记载,出于隋代之历代三宝纪卷八及法经录卷六西域圣贤传记之鸠摩罗什条;然梁代之出三藏记集卷二及梁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条均未记载。 |
马鸣菩萨传 |
佚名 |
一卷,秦罗什译。即付法传中第十二祖马鸣大士之别传也。 |
婆薮槃豆法师传 |
佚名 |
全一卷。南朝陈·真谛译。婆薮槃豆,为梵语vasubandhu 之音译,又作婆薮槃陀、筏稣槃豆、婆修槃驮等。婆薮译为天或世,槃豆译为亲;意即天亲、世亲。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此书内容记载:古代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国师憍尸迦有三子,皆称为婆薮槃豆,长子别称阿僧伽(译为无著),第三子别称比邻持跋婆,中子(世亲)独以通名而著称。三兄弟皆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无著、世亲转宗大乘,而成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之创始人,本传主要为无著、世亲之传略。 |
破邪论 |
法琳 |
凡二卷。唐代法琳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书中评破道教之邪说。唐武德四年(621),太史令傅奕上书高祖,以为寺塔、僧尼多于国有害,列述十一条,极力排佛,主张废除佛教、沙门还俗。时法琳等奉敕辨破之,更著书反驳傅奕之邪说,揭示道教之说反于世有害。卷首冠有虞世南之襄阳法琳法师集序。 |
三宝感应要略录 |
非浊 |
辽非浊集。三卷。约成书于辽重熙元年至清宁九年(1032—1063)间。是一部佛教感应故事集。分“佛宝”、“法宝”、“僧宝”三聚(即三篇),共收录佛像、经典、菩萨三方面的感应故事一百六十四则。其中“佛宝”篇五十则,“法宝”篇七十二则,“僧宝”篇四十二则。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三教平心论 |
刘谧 |
凡二卷。元代刘谧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作者以儒释道三教之论争,千百年来,是非纷然,故特着此论以明辨之。初言三教皆为止恶行善之法,而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不可偏废;次言三教之极功(结果)有浅深之不同,故教有广狭、久近之别,以儒道二教为世间法,佛教则始于世间法终于出世间法;后则力驳唐之傅奕、韩愈之说,又举出宋之程明道、朱熹、张横渠、程伊川等之主张而论破之。 |
异部宗轮论 |
世友 |
梵名Samayabhedoparacanacakra 。全一卷。印度世友(梵Vasumitra ,西元一、二世纪顷)撰,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异部,指部派各异;宗轮,指各部派宗旨互异,如轮转不定。系小乘佛教之作品。以说一切有部教义为基础,并叙述小乘佛教二十部派产生之经过,及各部派教义之异同。为研究部派佛教史者所必读。其异译本有真谛之十八部论(或疑为姚秦鸠摩罗什所译)、部执异论各一卷。注释书有窥基之异部宗轮论述记一卷。 |
十门辩惑论 |
复礼 |
凡三卷。唐朝复礼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系对太子文学权无二之释典稽疑十条一一辩释之作。十门即:通力上感门、应形俯化门、净秽土别门、迷悟见殊门、显实得记门、反经赞道门、观业救舍门、随教抑扬门、化佛隐显门、圣王兴替门。权无二见此论,百年之疑一朝顿尽。注释书有龙空之纂述四卷、义镜之备检五卷。 |
释迦方志 |
道宣 |
凡二卷。唐永徽元年(650),道宣撰。又作释迦方志。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全书分为封疆、统摄、中边、遗迹、游履、通局、时住、教相等八篇。叙述佛教传播之地域及时期、佛教传说之须弥山及四洲之相状,以及中印佛教交流之路线、十六位入印求法僧俗之传略、流传于中国之印度佛教故事等。本书除引用佛教经传外,亦参考一般史书、道教经书等。 |
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 |
法成 |
全一卷。唐代法成译。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记载于阗国等之佛教历史。即于阗国第七世毗左耶讫多王时代,僧伽婆尔陀那罗汉以预言方式讲述于阗国佛教之兴废,乃至像法灭尽等事。本书仅为藏文原本之部分汉译,乃伯希和于敦煌所发现者,为研究古代西域之珍贵资料及研究西藏原本之重要参考书。 |
释迦氏谱 |
道宣 |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又作释氏略谱、释迦氏略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内容分所依贤劫、氏族根源、所托方土、法王化相、圣凡后胤等五科。系据大小乘三藏,叙述释迦出世之时间、释迦族谱之传说、释迦创教之地域、传教经过及圆寂后佛教之兴废等。大意虽同南朝梁代僧祐所作之释迦谱,而简略其文,结构整然,使后进者易得其门而入。唯引用之经文多阙题名,出典之检索不便。 |
释鉴稽古略续集 |
佚名 |
凡三卷。明代僧幻轮着。略称稽古略续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本书续稽古略,始自元代至元元年(1264),止于明天启七年(1627),共三六四年,以四百三十余僧之事迹为中心记载佛教历史,对于历朝佛教之兴替、宗教政策、佛道关系等,亦有记载。 |
释门自镜录 |
怀信 |
凡二卷。唐代怀信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搜集有关因果报应之故事,以警劝世人。分为十类,计有七十三条、雅诰二章、事迹七十一人(附见十四人)。所集以南北朝至唐代之事迹为多,为了解此期佛教信仰之珍贵资料。本书并保留他书所未载之资料,如有关三阶教徒之事迹。本书传至日本后,庆证寺僧玄智曾作续补,附于卷下末。 |
智者大师别传 |
灌顶 |
全一卷。隋代灌顶(561~632)撰。又作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系以编年体记述智者大师智顗之行状。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智顗集天台宗之大成,灌顶则为天台法门之继承者,为智顗门下第一弟子。在智顗之传记中,本书撰著年代最早,记述亦极为详细,故广受重视,与国清百录同为有关智顗行迹之最重要资料。道宣所着续高僧传中之智顗传,即承继本书而来,二者略有出入,可互补不足。关于智顗之资料,另有宋代昙昭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注一卷及志磐之佛祖统纪智顗传。又据国清百录序所载,渚宫之法论、会稽之智果等,亦作有智顗之别传。 |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 |
彦悰 |
亦称《沙门法琳别传》、《沙门法琳传》、《法琳别传》等。佛教传记。唐彦悰撰。三卷。是一部记述唐代僧人法琳生平事迹的传记著作。以纪年为纲,除记载法琳行状及重要言论和著作外,还汇集了不少反映唐初佛道斗争的历史资料。是在《续高僧传》的基础上,增补《集古今佛道论衡》、《广弘明集》等资料编纂而成,总计二万六千余字。本书约成于唐高宗乾封年间(666—668),因法琳被唐太宗判处流放,书成后即遭查禁,故《开元录》未录,历代大藏经也缺载。今见载于《高丽藏》、《频伽藏》和日本《大正藏》。 |
续传灯录 |
居顶 |
凡三十六卷,另有目录三卷。明代圆极居顶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继景德传灯录之后,集录禅宗六祖大鉴慧能以下第十世至第二十世之传法世系。主录机语,少载事迹,共一二○三人,若加无传文者则共有三一一○人。本书在编修过程中,采择五灯会元、佛祖慧命、僧宝传、禅门宗派图、诸祖语录等书。 |
提婆菩萨传 |
佚名 |
一卷,秦罗什译。与付法藏传所载大同。 |
天台九祖传 |
佚名 |
全一卷。南宋沙门士衡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记述天台宗九世祖师之传记。九祖即:高祖印度龙树、二祖北齐慧文、三祖南岳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顶、六祖法华智威、七祖天宫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荆溪湛然。 |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佚名译《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因书用阿育王事为喻,故命经名。旨在取故事十二则以证嘉言。首言人护经法,如母护子;次言近贤成智,近愚益惑;再次言与善师值得免众苦,与恶师值,则习恶事不离众祸;再言贤者至诚烧香求灭;言福德不得不作;言一言之助胜千金之益;言至心听经,岂不巍嵬;言行追明师,作沙门,得罗汉道否则入地狱;言罪福追人,久而不置;言福德随身,如影随形,言人命转灭,不可不思推动求度世之道。引人信佛教为该经之目的所在。此经在汉土流传不广,影响一般。常见版本是大正藏经本。 |
往生集 |
祩宏 |
凡三卷。明代袾宏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集录我国与印度往生西方者,计分九类:(一)沙门往生类,东晋慧远至明代宝珠,凡九十八人。(二)王臣往生类,乌苌国王至张无尽丞相,凡三十二人。(三)处士往生类,周续之至华居士,凡二十八人。(四)尼僧往生类,尼大明至尼法藏,凡五人。(五)妇女往生类,隋皇后至许氏妇,凡三十二人。(六)恶人往生类,张善和至金奭,凡八人。(七)畜生往生类。(八)诸圣同归类。(九)生存感应类。另有续录附于畜生往生类之后,举出僧明本至吴居士,凡二十人。其中,诸圣同归类举出观无量寿经之择生极乐、无量寿经之往生无数等;生存感应类则举出鬼不敢啖、夫妇见佛、却鬼不现、荐拔亡灵、睡寝得安、病目重明等现世利益。并于附录普劝必修净土,最后举出念佛十种功德。 |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 |
智升 |
全一卷。唐代智升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书为承继道宣之集古今佛道论衡,收集有关佛教、道教对立之资料。其内容引述汉法本内传之明帝求法品、请法师立寺品、兴道士比校度脱品等,述及佛教传来初期二教之论争,并附有孙权与康僧会、孙权与阚泽之问答。 |
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 |
李华 |
简称《善无畏行状》。佛教传记。唐李华撰,撰时不详。此文六百余字,扼要记述唐代密宗奠基人善无畏的生平事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折疑论 |
佚名 |
比丘子成号妙明着。西域师子比丘述注叙问第一。圣生第二,言佛降诞之迹。问佛第三,答不称姓名而称佛之问。喻举第四,喻明佛经非是繁而不要。宗师第五,言古今帝王贤士皆宗师佛。通相第六,通明佛之妙相。论孝第七。拒毁第八。评仪第九。举问第十,答事鬼知死之问。解惑第十一,解夷夏之惑。释谤第十二。辨施第十三。殊见第十四。随宜第十五。优劣第十六。先知第十七,谓汉明以前,已先有知佛者。尊释篇第十八,客方崇佛。言符第十九,吻合三教之理。会名第二十,会同三教圣人之名。 |
甄正论 |
玄嶷 |
唐玄嶷撰。三卷。约成书于天授元年至长安四年(690—704)间。据《开元录》卷九载,玄嶷,俗姓王,名乂,原为道士,后改宗佛教,剃度为僧,并著此书抨击道教。此书无序跋,不分章门,以“滞俗公子”和“甄正先生”的问答形式写成。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1)对道教立天尊为教主的批驳;(2)对《灵宝经》、《老子化胡经》进行评说;(3)从历史角度揭示道教仪斋、教服以及道经等皆为仿佛教而来。此书重在破斥道教,而对佛教本身的内容阐释甚少。见载于历代大藏经。 |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 |
佚名 |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大意与后经同,而是四言偈述,兼释三藏与杂藏事。 |
翻梵语 |
佚名 |
凡十卷。撰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为梵语辞典,简略解释汉译佛典及中国著述诸书中出现之梵语意义。共分七十三条,所收语汇约达五千,每一语汇下并标示其语义、异译及典据。自本书所援引之佛典、译称观之,皆属于南北朝梁代以前,又梁代僧宝唱所集经律异相一书中亦多加引用,故疑其为宝唱之作。 |
梵语千字文 |
义净 |
全一卷。唐代义净撰。又作唐字千鬘圣语、梵唐千字文。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即以天地日月等汉文一千字对译梵语。此千字文意义连续且押韵,四字成一句,二十句为一联,每二十句换韵。二十句之后,置五言四句之诗,总为一百字,即一出,全篇由十出组成。卷末别录‘梵唐消息’约三百字之对译。 |
梵语杂名 |
佚名 |
全一卷。唐僧礼言集。又作悉昙字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系收录日常使用之汉字对译梵语。语汇由身体各部分开始,色香味触、动静行止、数目、年时、鸟兽、药物、衣服、亲族等继之,凡举一千二百五十个汉语,一一注以梵语之音译及悉昙字。内容类似唐梵两语双对集。 |
南海寄归内法传 |
义净 |
凡四卷。全称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略称南海寄归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唐朝义净于咸亨二年(671)自广州至印度留学,学成归国途中于南海尸利佛逝国撰写本书,并录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及杂经论等十卷,托大律禅师赍送回国。本书为研究印度、南海诸国与佛教教团组织、戒律之贵重资料,其序文亦叙述当时部派佛教与大乘教团分布之情形。大乘有中观、瑜伽,小乘有有部、正量、大众、上座等根本四部。书中又收集若干当代所流行之赞佛歌。本书内容分四十章,即:破夏非小、对尊之仪、食坐小床、餐分净触、食罢去秽、水有二瓶、晨旦观虫、朝嚼齿木、受斋赴请、衣食所须、着衣法式、尼衣丧制、结净地法、五众安居、随意成规、匙箸合不、知时而礼、便利之事、受戒轨则、洗浴随时、坐具衬身、卧息方法、经行少病、礼不相扶、师资(师徒)之道、客旧相遇、先体病源、进药方法、除其弊药、旋右观时、灌沐尊仪、赞咏之礼、尊敬乖式、西法学仪、长发有无、亡则僧现、受用僧衣、烧身不合、傍人获罪、古德不为等。日本江户时代饮光(慈云尊者)之解缆钞八卷为本书之注释书。 |
释氏要览 |
道诚 |
凡三卷。北宋天禧三年(1019),道诚辑。系为令一般僧尼了解佛教知识而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为有关佛教基本概念、寺院仪则、法规和僧官制度等之词义汇编,引内外典籍加以注解。全书共二十七篇,分六七九目。上卷包括姓氏、称谓、居处、出家、师资、剃发、法衣、戒法、中食等九篇;中卷包括礼数、道具、制听、畏慎、勤懈、三宝、思孝、界趣、习学等九篇;下卷包括说听、躁静、诤忍、入众、择友、住持、杂记、瞻病、送终等九篇。本书以赞宁之大宋僧史略为基础而加以充实,引证广博,保存当时有关佛教制度、风俗等资料,对研究佛教史极具参考价值。 |
唐梵两语双注集 |
佚名 |
亦称《梵汉两语对注集》。梵汉词典。唐天竺僧怛多蘖多、波罗瞿那弥舍沙合撰。一卷。专门收录汉译佛典中的音译名词。全书共收音译汉字七百个,下注梵语读音,但未标梵文原文。编排体例与《梵语杂名》基本相同。此书在国内久已失传。后传入日本,见录于唐咸通六年(865)日本求法僧宗睿的《新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现见载于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四册。 |
唐梵文字 |
全真 |
原名《唐梵两国言音文字》。梵文学习词典。唐全真撰。一卷。系梵汉对照本,约编撰于唐开成三年(838),书前有全真自序。全书收汉字一千一百个,分两部分:前一部分约收八百字,基本内容抄自义净的《梵语千字文》,体例也与之相同,上列梵语,下标汉字;后半部分约收三百字,大多为密教内容的字词。此书在国内久已失传,唐开成年间(836—840)传入日本,书名见录于圆行的《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现见载于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四册。 |
悉昙字记 |
智广 |
全一卷。唐代智广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内容系解说悉昙之摩多(母音)与体文(子音),并略述其合成法之十八章。本书系著者受南天竺沙门般若菩提(梵Prajn~a^ -bodhi )之指导,笔录而成。本书前后部分叙述十八章之建立,中间插置悉昙字记之标题。因而被推测,可能原为二本,后合并,或本文中混入注释。乃最早就字母及悉昙十八章作有系统之解说,故为后世之悉昙学者所广泛引用,从而注释者亦颇多。 |
续一切经音义 |
希麟 |
凡十卷。辽·燕京崇仁寺希麟集。又称希麟音义。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本书系继唐代慧琳之一切经音义,将开元入藏以后,新译经典一一○部中之难字梵语等,附加音义略解,并正其讹字,为慧琳音义之补充。依作者之自序可知,本书乃自开元录以后,将相继传译之经论及拾遗律传等之常用语,附加音义,总为二六六卷。然现藏本中,仅收一一○部二五八卷之音义,缺八卷。其中九十九部二○二卷为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所揭者,即阿质达霰、法月、金刚智、不空、般剌若、勿提提犀鱼,及尸罗达磨等所译之经,并含续开元释教录三卷;其他十一部五十六卷,即不空所译之观自在多罗菩萨经、金刚顶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仪规、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药事等七部、失译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陀罗尼经,及唐代彦悰撰之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其中,有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等十五部十五卷,无必须音释之字,故不另加音义。又仁王般若波罗蜜念诵仪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法身礼之二部二卷,唯序附加音释。本书所引书目颇多,举凡内外学儒释群籍,不下百余种。 |
诸经要集 |
道世 |
凡二十卷。又称善恶业报论。唐代显庆四年(659)道世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对本书之撰者,自古有二说:一说道世,一说为道宣。本书系根据大小乘诸经律论,取其中各种佛教要目(关于善恶业报者尤多),集录要义,加以分类 辑而成。全书二十卷分为三十部一百八十五项。本书盖为便利于检寻一切经而作,具有佛教百科辞典之性质。后来之法苑珠林则系扩大本书范围而成。 |
华严金师子章 |
法藏 |
全一卷。唐代法藏撰。又作金师子章、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系藉金狮子之譬喻,解说华严法界缘起之妙理;因此譬喻而使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普眼境界等义了然而明。全文大别为十门,即:(一)明缘起,谓金无自性,但随匠人之巧工为缘,便有狮子形相展现。此即形相依缘而显现之意。(二)辨色空,谓‘空’无相状,狮子体性虽空,然不碍其狮子形相之显现。(三)约三性,以师子情有、师子似有、金性不变,分别配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唯识三性:(1)师子情有,谓狮子之存在乃出于吾人之主观构想。(2)师子似有,谓狮子之存在系依外缘而虚假展现。(3)金性不变,谓巧匠虽以黄金打造成固定形状样态之狮子,然其金之性质永不变易。(四)显无相,谓就体性而言,一切皆金,金之外则无狮子乃至狮子之相状可言。(五)说无生,谓狮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无生。(六)论五教,就狮子之缘起,一一阐论华严五教(愚法声闻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之旨。(七)勒十玄,‘勒’,统率之意。藉狮子之各种本质、相状,分别比喻华严宗用以描述法界缘起‘十玄门’之一一法门。(八)括六相,以狮子之总、别、同、异、成、坏等六相,阐论‘六相圆融’之理。(九)成菩提,谓经由上述法门而彻见狮子之时,即彻见一切有为法本来寂灭之理,并远离取舍,入萨婆若海(指一切智,意谓佛所具有之智深广如海)。更进而得一切种智而悟道。(十)入涅槃,谓若能彻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则不生烦恼,永离苦源,而证入涅槃。 |
历朝释氏资鉴 |
佚名 |
简称《释氏资鉴》。佛教史书。元至元十二年(1275)熙仲编集。十二卷。编年体。所述佛教史迹,上自周昭王二十三年释迦牟尼降生,下至元世祖至元初年(1264),共二千余年。所引资料,宋以前多采自宋本觉《释氏通鉴》等,宋、元部分多采自笔记杂撰。本书以“明佛祖之垂慈,彰王臣之皈仰”为要旨,故记载有关历代王臣皈仰佛教之事很多(包括王臣与禅僧的对答“唱酬”)。本书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隆兴编年通论 |
祖琇 |
亦称《隆兴佛运通论》。佛教史书。南宋隆兴二年(1164)祖琇撰。二十九卷(含目录一卷)。编年体。记述上自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凡八百九十四年的佛教史实。按事件和人物的时代进行编录。每一朝代之前间有“叙”文,略述朝代兴废简史;每一事件后有作者的“论”。所采资料除僧传、灯录及历代正史外,还包括大量的碑铭、诏令、表文及序记等。此书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 |
佚名 |
佛说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阿阇世王之女,名无畏德,年十二,与舍利弗,目连等诸声闻论难,尽使屈服。与大宝积经无畏德菩萨会第三十二同本异译。摄于方等部。 |
释门正统 |
宗鉴 |
佛教史书。南宋嘉熙元年(1237)宗鉴编纂。八卷。据此书卷七载,原为宋嘉定年间(1209—1224)吴克己撰,未脱稿而病故。宗鉴得吴本后,搜罗增益,重新分类,勒成八卷。此书参照正史体例,以记述天台宗师资源流和人物事迹为重点,分本纪、世家、志、传、载记五个科目,每个科目下又分若干子目,有小序冠首,略说撰意。此书在系统记载天台宗兴衰发展史的同时,也记述了佛教其他宗派的情况。其中有关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以及《斥伪志》中所记白莲教和白云宗的情况,在一般佛教史传中记载不多。卷四《顺俗志》中,还有反映宋代天台宗与净土宗之密切关系的史实;《兴衰志》和《护法内传》中,还记有天台宗人非难禅宗西天二十八祖说的文字。此外,卷八《护法外传》中的《赞宁传》著录了赞宁的《筝谱》、《物外集》和《结社法集》,此为《佛祖统纪》所不载,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史料。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 |
佚名 |
凡十二卷。宋代本觉撰。全称历代编年释氏通鉴。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一册。为一编年体之佛教通史,记载周昭王二十六年(1027 B.C.)迄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凡一千九百余年间有关佛教之史实。南宋咸淳六年(1270)荐福用错为之作序;明天启六年(1626),毕凞志、毕抵康亦作序。 |
揞黑豆集 |
心圆 |
凡九卷。清代心圆居士撰,火莲居士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辑录指月录及诸家灯史所载宋代应庵昙华以下,至清代之茆溪行森,共收禅林缁素一四○人之本籍、略传,于诸师机缘法语之后,一一附拈提评唱,以引导学人直入佛法之正道。 |
八十八祖道影传赞 |
德清 |
简称《八十八祖传赞》、《诸祖道影传赞》、《诸祖道影》、《诸祖传赞》等。佛教传赞。明德清撰,高承埏补。四卷。卷首为各名家序、题辞及目录,附录一卷是袾宏、真可、德清三人和附入的圆信的传赞。卷二、卷三为正文。据载,明代宫中原藏诸祖道影八十八帧,洪武元年(1368)传摹供奉于南京牛首山堂,万历十二年(1584)真可请丁云鹏临摹,分置于五台山、峨眉山、南岳等处。泰昌元年(1620)德清在每幅像后填写小传,并加赞语,遂成此书。所据材料除明代僧传外,其他均据《佛祖统记》等书。崇祯五年(1632)钱应金去其像,以传赞付梓,但仅得七十七人。崇祯十七年,高承埏补写了十一人的传赞,合编成四卷。此书所载僧传以唐以来禅宗祖师为主,约占半数以上,另有天台宗十七祖、法相宗三祖、律宗九祖、华严宗五祖、密宗五祖。在慧远传后,还附莲宗十七祖赞。本书收录于《憨山老人梦游集》,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曹溪大师别传 |
佚名 |
全一卷。撰者不详,日本临济宗僧汉兴祖芳(1722~1806)校订。日本宝历十二年(176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六册。内容包括六祖慧能之传记、传法宗旨、高宗等帝之敕书、曹溪山宝林寺之由来、六祖之六种灵瑞异闻等。推测本传成于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日僧最澄获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之写本,藏于比睿山,一度流落市井。后又归比睿山,曾被指定为日本国宝。胡适于所撰‘坛经考之一’,举出本传之八项讹误。 |
禅灯世谱 |
木陈道忞 |
凡九卷。明代僧山翁道忞编,吴侗集,崇祯五年(163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初时,道忞欲搜录诸传灯录、碑铭残简等,以编集禅宗祖师之世系,偶知闽人吴侗亦有类似之撰述,道忞遂合二人之作,加以修订成书。内容系以图表列述自释迦牟尼以下,南岳、沩仰、临济、黄龙、杨岐、虎丘、云门、法眼、青原、曹洞等诸正脉,旁出嗣法传承之源流。清顺治十一年(1654),介庵悟进(1612~ 1673)刊行所编之佛祖宗派世谱八卷,因其内容、形式与本书颇多雷同,故卍续藏仅收录其与本书有出入之卷一、卷五、卷六等小部分,并附于本书之后。 |
禅宗正脉 |
如卺 |
凡十卷。明代如卺集。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六册。本书系节略宋代普济所编之五灯会元而成。因五灯会元卷册浩繁难读,机缘峻险,如壁立万仞,致上根之人咋舌,下根之人无所措,故唯取其显明简直,编成此书,俾使人人皆得易解。 |
丛林盛事 |
道融 |
凡二卷。宋代僧古月道融撰,宁宗庆元五年(1199)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本书系道融为有见贤思齐、卫宗弘法志向之学人所作;辑录其平日于丛林之所见所闻,及有关古今诸禅师、居士之嘉言善行。内容包括程大卿参黄龙、佛印解东坡玉带、宝峰祥叉手、普慈闻、最庵印、荥阳郡王等,计一四一项。有注释书丛林盛事别考一卷,其作者不详。 |
大光明藏 |
宝昙 |
凡三卷。全称传灯大光明藏。南宋宝昙辑。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本书系自景德传灯录等书中,抄录传灯诸祖悟法之机缘并加评语。内容包括七佛、西竺二十八祖、震旦诸祖及马祖、黄檗等大师及其法嗣,计收录一九○人。度宗咸淳元年(1265)刊行。其注释书有桂洲道伦所撰大光明藏事苑一卷、此山玄渊所撰大光明藏蔑蒙三卷。 |
华严经合论 |
李通玄 |
凡一二○卷。唐代李通玄撰。收于卍续藏第五册。本书为新译八十华严之注释书。内容开立十门以说明八十华严经之要义,即:(一)依教分宗,(二)依宗教别,(三)教义差别,(四)成佛同别,(五)见佛差别,(六)说教时分,(七)净土权实,(八)摄化境界,(九)因果延促,(十)会教始终。李通玄系一居士,与法藏为同时代之人,虽亦尊崇十玄六相之法相,然与法藏异趣,以自家独特之见解研究新译之八十华严,为新华严注释书之先驱,尔后清凉国师澄观着华严大疏钞,受华严经合论影响之处亦不少。本书之卷首附有李通玄之略传,并叙述本书流传之概要。本书与诸家说法相异之处,即视华严一经为十处、十会、四十品;且不用五教之说,而用十教判;另加性恶说,并发挥三圣圆融之义。又本书之注疏有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李贽)、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方泽)等。 |
白云守端禅师广录 |
白云守端 |
凡四卷。又作白云守端和尚广录。宋代僧白云守端(1025~ 1072)撰,处凝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本书系守端之弟子编集守端于其所建江州(江西)之圆通崇胜禅院、承天禅院及舒州(安徽)法华山证道禅院、龙门山乾明禅院、兴化禅院、白云山海会禅院等六处之语录,以及祖堂纲纪序、偈颂、颂古一一○则等。 |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
百丈怀海 |
唐代僧百丈怀海(720~814)撰。据全唐文卷四六六陈诩所撰之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并序谓,百丈语录之编集者为门人神行梵云,然百丈语录曾一度散轶,至明代始再行编印,而编者姓名不详。本书今分别以语录、广录等名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四家语录卷二、卷三),及第一一八册古尊宿语录卷一、卷二。内容皆系长文之垂示,百丈引用报恩、涅槃、迦叶、宝积等经,及宝志、傅翕、僧肇等人之语句,并论述华严、金刚、般若等经之说,由此诸说可略窥百丈思想之一斑。 |
宝镜三昧本义 |
行策截流 |
一卷。清代行策撰。以宝镜三昧、偏正回互、三叠分卦、五变成位、二喻显法、六爻摄义等六种图说,揭示重离六爻、偏正回互之精义,又详解五位说。收入《续藏经》。 |
宝镜三昧原宗辨谬说 |
净讷 |
一卷。清代云淙净讷撰。净讷论述宝镜三昧本义,解说云岩之重离六爻、偏正回互。阐释洞山良价的正偏为根本而立五位功勋,曹山本寂的功勋为根本而立五位君臣,石霜的正偏功勋、君臣之制为根本而立五位王子,以彰显《宝镜三昧歌》的原旨。收入《续藏经》。 |
重编曹洞五位显诀 |
慧霞 |
三卷。又作《曹洞五位显诀》、《重编曹洞五位》。宋代慧霞编。全书收录晦然和尚序、慧霞序、广辉的《重集洞山偏正五位曹山拣语》并序、《洞山五位显诀》、《天童四借颂》、《逐位颂》、《宝镜三昧》、《汾阳广智歌》、《曹山三种堕四种异类》等。收入《续藏经》。 |
禅家龟鉴 |
清虚休静 |
全一卷。朝鲜清虚休静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书中载明参禅工夫之要旨,并附略解。其内容系论述一物不生不灭、心佛众生、教禅二途、祖师公案、话头工夫、无生空、戒定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持咒礼拜念佛、听经看经、出家修道、无常、忏悔、临终、宗师、五家家风、临济宗旨等八十余条,并附评语或偈颂。全书所引有关经说及诸师之说极多,例如虚空藏经、思益经,涅槃经、梵网经、因果经、传灯录、庄子等诸典,及六祖、神会、永嘉、仰山、云门、百丈、黄檗等诸师之说。本书卷首有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之自序,卷末则有万历七年(1579)弟子松云惟政之跋。本书被视为休静之代表作,为朝鲜习禅者所不可缺少之入门书。休静之遗作,除本书外,另有儒家龟鉴与道家龟鉴,与本书合称三家龟鉴。 |
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 |
|
简称《布袋和尚传》。佛教传记。元昙噩撰。一卷。是五代僧契此的传记。契此,浙江奉化人,居杭州岳林寺,号“长汀子”、“布袋和尚”。传记中叙述了关于布袋和尚的种种神话传说和后世奉其为大肚弥勒佛的历史过程。书前有《题》、《布袋老僧小序》及《序》三文。书后有明代僧人广如的《布袋和尚后序》。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佛祖纲目 |
朱时恩 |
凡四十二卷(包括卷首)。明代朱时恩编。崇祯七年(163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六册。本书从万历三十八年(1610)开始编纂,历时二十一年完成。内容从释尊之示现受生至明代万峰时蔚示寂为止,以诸佛及历代祖师之化导、行谊等事迹为纲目,依照历代年号之顺序编录,同年代之各种佛教重要事迹皆可一目了然。 |
法门锄宄 |
白岩净符 |
全一卷。清代曹洞宗僧白岩净符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系论述禅宗史上云门、法眼宗及天皇道悟所属法系之问题。雪峰广录、颂古联珠通集、佛祖统纪、玄要广集等书谓天皇道悟非属青原行思法系,净符考证编年,推究情理,而据理指陈,言天皇道悟不仅出自青原法嗣石头希迁之门,且天皇道悟与天王道悟二名实系一人,再衍生而有云门、法眼二宗。卷末附录日僧德严养存所撰之五家辨正,赞同净符之说;另附录之日僧日庵一东所撰五派一滴图,则赞同日僧虎关师炼之五家皆 源自马祖一系之主张。 |
佛祖正传古今捷录 |
雪兆果性 |
全一卷。又作古今捷录。清代僧雪兆果性(1666~?)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六册。系果性广阅藏典,编集宋代僧密庵咸杰以下,诸传灯录未载之元、明时代十七、八世之临济宗传灯祖师之事迹、朝代、法腊、谥号、法嗣等,并略述自达磨至密庵诸师之机缘、语要等,以明其法系。各传之后附拈颂一首。卷末附录曹洞、沩仰、云门、法眼四家之简要传承,以及汝州风穴延沼禅师塔铭并序一篇。 |
继灯录 |
永觉元贤 |
凡六卷,另有目录一卷。明代僧永觉元贤(1578~1657)着,清顺治八年(165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元贤广搜博采诸方文献,继五灯会元、五灯会元续略等诸种传灯录,编集曹洞宗自青原行思之系统中第十六世天童如净以下之四十一人,以及临济宗自南岳怀让之系统中第十八世净慈悟明以下之二一六人,又附录沩山太初等法系不详者七人,计辑录二六四位禅林耆宿之机缘略传、宗乘法语等。元贤另著有‘补灯录’一书,然其传本所在不明。据禅籍志所抄录永觉元贤之补灯录自序略文记载,该书共载录禅僧一八○人之传记。 |
嘉泰普灯录 |
雷庵正受 |
凡三十卷,另有目录三卷。宋代僧雷庵正受编,宁宗嘉泰四年(1204 )编成,进于宁宗,奉敕入藏。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系正受费时十七年,继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之后,辑录诸方宗师、王侯、公卿、尼师等禅林缁素之机缘语要。内容包括示众机语、圣君贤臣、应化圣贤(附拾遗)、广语、拈古、颂古、偈赞、杂着等。目录卷首附有雷庵受禅师行业、进圣宋嘉泰普灯录上皇帝书等。 |
建州弘释录 |
永觉元贤 |
佛教史书。明崇祯二年(1629)元贤撰。二卷。是一部记述建州地区佛教人物生平事迹的传记体著作。所收僧人六十三人,在家男居士十四人。始自唐代,终于明代。书分“达本”、“显化”、“崇德”、“辅教”四篇。列传之末,间有评论。资料采自《传灯录》、《宋高僧传》、《五灯会元》、《林间录》、《文献通考》、《府志》、《径山志》、《邑志》等二十余种。所载佛教事迹对研究福建佛教史有一定参考价值。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锦江禅灯 |
丈雪通醉 |
凡二十卷,另有目录一卷。清代临济宗僧丈雪通醉(1610~1693)着,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刊。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通醉广搜历代诸家史传、语录,依指月录等之体例,将历代各宗共为一源,而不别分五家七宗等枝末派系,惟于卷目之下标明大鉴下第几世。主要收录蜀地出身而弘扬宗乘于异地之诸师,或籍属四方而建法幢于蜀地者之上堂、小参、行实、颂古等,以及朝野护法居士、隐逸山林之高僧与神僧之机缘法语,共计一千余人,其中初祖达磨至大鉴下四十世之禅师约有八百余人。 |
居士分灯录 |
朱时恩 |
凡二卷。明代朱时恩辑。书成于崇祯五年(1632)。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此书仿效缁门之传灯录,辑录在家信众参禅办道之事缘。包括西土之维摩居士,唐代之傅大士、庞居士、韩愈、吕岩真人,宋代之苏东坡、朱熹,及明代之宋濂等,计有一一○人。 |
枯崖漫录 |
枯崖圆悟 |
凡三卷。又作枯崖和尚漫录。宋代僧枯崖圆悟编,度宗咸淳八年(1272 )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本书撮要补正景德传灯录、嘉泰普灯录等诸传灯录诸尊宿之应机接物、入道机缘、示众法语等,或纪传,或拈赞,或警语,随其见闻而漫录之,并无统一之编列次序。 |
南岳单传记 |
继起弘储 |
全一卷。清代弘储表,南潜评。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六册。本书系我国禅宗临济宗之法统,从释尊以下,至第六十九祖退翁弘储,历代单传之略传,各传并附表、评。 |
普陀列祖录 |
潮音通旭 |
全一卷。清代僧潮音通旭编,康熙三十五年(1696)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辑录宋、元、明、清历代于普陀山阐法住持者之机缘略传,自真歇清了、自得慧晖,至潮音通旭、古心明固,计四十三人。然多数禅师仅列名号而已。卷末并附录天岳昼等五位,由他山至普陀山弘法者之略传。 |
黔南会灯录 |
善一如纯 |
凡八卷。清代善一如纯辑。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内容系收录明清时代川、滇诸地之禅家语要。黔,指四川黔江县。计收录一一六位禅师之上堂、小参、示众、机缘、拈颂、法语等。本书卷首有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十二月程春翔之序、翌年八月杜臻之序及自序、凡例、目录。卷尾续补编者之机缘、语要,更追补破山海明之法孙续灯寂常、无瑕性玉及壁林门之法嗣竺崖心性;此卷尾之续补乃后人所添加。总之,本书所收录之禅家,以临济宗天童圆悟之法嗣破山海明之法系最多,并含相同之临济宗汉月法藏之法系、曹洞宗云门之法系及不详法系者若干名。以上诸家以四川人居多,亦兼及云南省及其他地方之人士。 |
联灯会要 |
晦翁悟明 |
凡三十卷。南宋晦翁悟明撰。又称禅宗联灯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六册。列举过去七佛至天童正觉之法嗣等禅宗五家之传灯法系,并依序集录其重要之机缘问答。本书撰于孝宗淳熙十年(1183),卷首有淳熙十六年淡齐李泳之序、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思忠之重刊序,及淳熙十年之自序。其撰述年代另有异说,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二谓撰于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释氏稽古略卷四则说宁宗嘉定十年,此二说俱不正确。 |
人天宝鉴 |
佚名 |
全一卷。南宋昙秀撰。乃依内典及儒、老之外籍等,编集学道之须知、修行之龟鉴等佳言秀句数百条,于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上梓刻版。 |
僧宝正续传 |
祖琇 |
凡七卷。宋代僧石室祖琇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系宋代禅林之名僧传。祖琇辑录罗汉系南、圆通道旻、兜率惠照、黄龙道震、德山木上座、临济金刚王等,计三十人之传及宗乘语要,并于每一传之后附赞语一篇。卷末附录‘代古塔主与洪觉范书’,举出觉范所著僧宝传之三失,加以诘难。 |
山庵杂录 |
恕中无愠 |
凡二卷。明代僧无愠编于洪武年间。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本书内容采自罗湖野录、云卧纪谭、丛林公论、禅林宝训、诸传灯录等,及当时江湖参学之见闻,并对若干误传重加考据。卷上收录自定水宝月和尚至无象易和尚,计七十余条;卷下收录自湖州僧净至檀主德颙,计六十余条,皆为近古名德之拈提及嘉言懿行。 |
五灯会元续略 |
远门净柱 |
凡四卷或八卷。另有卷首一卷。明代远门净柱撰于崇祯十七年(1644)。略称五灯续略。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八册。本书集录五灯会元以后禅门诸大德之语录。所收录者,曹洞宗自华藏慧祚、天童如净至觉浪道盛;临济宗自慈化印肃至天隐圆修派下诸大德,总计四百余人;其中临济宗之人数虽占压倒性,然编者净柱乃曹洞宗石雨明方之法嗣,由其自序及凡例中,可知本书编撰之目的,乃在确定宋、元、明三代曹洞宗之系谱,并搜集该宗诸大德之语录。于各种传灯录等禅宗典籍中,本书乃提供研究宋代以后禅宗史之重要资料。 |
五灯全书 |
霁仑超永 |
凡一二○卷,另有目录十六卷。清代霁仑超永编,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册至一四二册。目录卷首附有序文、进呈奏疏、凡例等。全书内容系超永自五灯会元等诸传灯录中摘其要者,并费时十余年亲往各地搜集文献。除七佛、西天、东土诸祖外,凡五灯会元以后之祖师、耆宿、居士等,无论正系旁系,皆广为搜录立传,计有七千余人,为传灯录之集大成者。本书承认唐代天王道悟等之法系。此外,书中有若干人物重复编列之情形。 |
五灯严统 |
费隐通容 |
凡二十五卷,另有目录二卷。明代费隐通容、百痴行元合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九册。目录卷首附有序文、凡例、碑文、塔铭等。本书内容记录自过去七佛、西天祖师摩诃迦叶以下二十七尊、东土祖师菩提达磨以下六人,及南岳、青原两法系之耆宿至云门澄法嗣等禅宗五家之传灯法系,而以天皇道悟列属青原下,并删五灯会元续略所载青原下十八世之机语。本书以匡正五灯会元续略之讹谬,严加勘校,使从前相传之道统不涉紊乱,故称五灯严统。 |
五灯严统解惑篇 |
费隐通容 |
全一卷。明代费隐通容撰。桂王永历八年(165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九册。由于青原下之曹洞宗诸师作明宗正伪、摘欺说、辟谬说等,责难通容于所撰五灯严统中,将天皇道悟归于青原之法系、天王道悟归于南岳之法系之说为谬,鼓其改易,故通容作解惑篇以驳斥之。篇中亦附有通容对其他批评者或忠告者之答辩。 |
先觉宗乘 |
雪峤圆信 |
凡五卷。明代僧语风圆信(1571~1647)校订,郭凝之汇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本书收录师承明确之居士一一一人,及无名之居士七十三人,共计一八四人之机缘语要。所列举诸先觉者之一机一境、一语一言足为后世学人之明鉴。本书与明代朱时恩所撰之居士分灯录、清代彭际清所撰之居士传、民国刘大心所撰之居士参禅兰录等,皆为参究居士道业之重要资料。先觉宗乘,系由明代陶明潜所撰之先觉集二卷改编而成,故卍续藏于先觉宗乘卷首,录有道安静、拙庵智朴、圆教解三洪等三人之先觉集序。 |
续灯存稿 |
箬庵通问 |
凡十二卷,另有目录一卷。明代僧箬庵通问编,居士施沛汇集,清康熙五年(1666)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本书由施沛搜集宋末至明代禅门诸师之语录、传记、塔铭等,由通问编纂而成。共收录临济宗大鉴下自十八世至三十四世、曹洞宗大鉴下自十六世至三十六世,及法系不详者四十五人,总数约五百人。 |
续灯正统 |
别庵性统 |
凡四十二卷,另有目录一卷。清代僧别庵性统编,康熙三十年(1691 )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四册。辑录宋末至明代禅林耆宿之略传与机缘问答。共收录临济宗大鉴下第十六世至第三十五世、曹洞宗大鉴下第十六世至第三十七世,以及法系未详者,约计二千三百余人。 |
续指月录 |
聂先 |
凡二十卷。清代聂先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三册。记述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凡五百余年间,禅宗三十八世之法脉。卷首附江湘序、莆阳余怀序、如是居士之弁语、伦叙考等。 |
优婆夷志 |
雪峤圆信 |
佛教史书。清圆信校订,郭凝之汇编。一卷。撰述时间不详。是一部辑录唐宋时期在家奉佛妇女事迹的著作。以人名为标题,共收庞行婆、灵照女、转藏婆、一掌婆、无语婆、郑十三娘、平田嫂、秦国夫人、沈道婆等三十人的事迹。其中在二十五人事迹后注有评唱拈颂。资料主要采自宋代灯录及后世禅人的拈颂评唱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云卧纪谈 |
晓莹 |
二卷。又称《感山云卧纪谈》。宋仲温晓莹著。绍兴(1131—1162)年间,晓莹于丰城(今属江西)曲江感山云卧庵闲居中,随笔记录诸方尊宿遗言逸迹,士大夫的嘉言懿行,凡可资修行警策、学人龟鉴者皆收录。自富弼颂书、秀紫芝文、东山吉,至苏轼衲衣、无著道闲、佛慧北邙行、政书记诗等,共九十余条。卷末附《云卧庵主书》,记述其师大慧宗杲与学人的机缘问答。收入《续藏经》。 |
增集续传灯录 |
南石文琇 |
凡六卷,另有目录一卷。明代南石文琇(1345~1418)着,清康熙十年(1671)浙江嘉兴府楞严寺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二册。系文琇继‘续传灯录’之后,搜录宋至元代之禅宗典籍、塔铭、行状等,增订、编集大鉴下十八世至二十五世,计五百余位禅师之行实、机缘语要等。卷末附录五灯会元补遗一卷,增列大鉴下十七世,计二十人之略传。又于补遗之后增列法嗣未详者七人。 |
正源略集 |
佚名 |
凡十六卷。清代僧达珍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达珍继南岳下三十九世霈霖际源、四十世昭月了贞之编纂工作,并增辑二师之略传而成书,然缺卷一与序跋。卷二至卷十六收录南岳下三十四世至四十世、青原下宗镜三世至十三世,及居士八人,计四○五人之本籍、姓氏及机缘语要。达珍又作正源略集补遗一卷,续增补二十八人,亦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 |
正宗心印后续联芳 |
佚名 |
全一卷。明代僧善璨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以福建福州府为中心,记录当代缁素之果字系、正字系僧俗约七十余人之本籍、姓氏与机缘语要。然未刊序、跋,仅于卷末附偈一首(卍续一四八·一九二下):‘祖印递递相传,有缘继联芳;嘱汝宜尊重,时当播祖光。’ |
缁门世谱 |
佚名 |
全一卷。详称终南山天龙会集缁门世谱。又称释氏源流五宗世谱定祖图。清代临济宗僧迅雷明喜等编,康熙四十二年(170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内容叙述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等禅门五宗之正支旁出系谱、源流,以及特异之宗风。 |
宗统编年 |
纪荫 |
凡三十二卷。清代纪荫编纂。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以编年体记载起自释尊终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间禅宗之盛衰隆替。卷一、卷二载述释迦牟尼佛,卷三至卷七载述西天诸祖,卷八载述东土开祖菩提达磨,卷九至卷三十列举东土第二世慧可以下五宗之诸师,以至临济宗第二十九世禹门传、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镜书。其间兼杂记述其他有关佛教之重要事迹,有论疑者则附夹注加以解说。卷三十一、卷三十二题为诸方略纪,系集录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至清康熙二十八年间,关于诸方禅宗法系之见闻。本书取材自各种高僧传、传灯录,兼及五经、诸子等多类外学典籍。 |
祖庭指南 |
徐昌治 |
亦称《祖庭嫡传指南》。禅宗史书。清顺治九年(1652)徐昌治撰。二卷。卷上叙七佛、西天祖师;卷下则叙慧能下一世南岳怀让至第三十五世费隐通容,实际上是临济宗的一个单传法系。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法界宗五祖略记 |
续法 |
应戴京曾之请而作。是华严宗五位祖师(初祖杜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四祖澄观、五祖宗密)的合传,其中杜顺传和智俨传取材于《华严悬谈会玄记》,法藏传取材于《法藏和尚传》,澄观传和宗密传取材于诸种疏记。书中否定法藏于唐万岁通天元年(696)讲新译《华严经》和受具足戒的事实,认为法藏受具足戒于上元元年(674);认为《妄尽还源观》非为杜顺撰,而为法藏撰,等等。许多说法与唐、宋时期的史料记载不尽相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华严经疏钞玄谈 |
澄观 |
亦称《华严玄谈》、《清凉玄谈》。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九卷。取材于澄观自著的《随疏演义钞》。分为十门论述,特别列有华严列祖之说。书中还批驳了慧苑《华严经刊定记》中的一些说法。注疏书有鲜演的《华严玄谈抉择》、普瑞的《华严悬谈会玄记》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 |
孟献忠 |
简称《金刚经集验记》。佛教感应集。唐开元六年(718)孟献忠撰。三卷。是记述因诵持《金刚经》而获灵验的佛教故事书。全书分六篇:(1)救护篇,十九则;(2)延寿篇,十二则;(3)灭罪篇,三则;(4)神力篇,十六则;(5)功德篇,十则;(6)诚应篇,十则。共收录以隋、唐为社会背景的《金刚经》感应故事七十则。每篇前冠以“序”,篇末附有“赞”。其中述及社会自然灾害等情况,有一定史料价值。资料来源部分取自唐肖瑀《金刚般若经灵验记》和郎余令《冥报拾遗》等。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 |
佚名 |
亦称《大方广华严十恶经》、《大方广华严经十恶品》、《华严十恶经》等。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经中谓一切众生若修善根,应作五事:一、不害众生;二、不行放逸;三、不饮酒;四、不食肉;五、常行大慈。然后着重论述了饮酒、食肉的罪孽及断食酒肉所得之福报。南北朝时,由于《涅槃经》及《楞伽经》的影响,以梁武帝为首的中国佛教信徒掀起一个断食酒肉运动,本经即这一运动的产物,对研究中国佛教史有一定价值。本经最早见录于《法经录》卷二,入“伪经录”。其后《仁寿录》卷四、《内典录》卷一○、《大周录》卷一五、《开元录》卷一八均有著录,亦斥为伪经。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但所据为残本。故录文不全。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佚名 |
凡三卷。又作方广灭罪成佛经、大通方广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上卷叙述佛向娑罗涅槃之途中,为十方菩萨宣说三乘一乘义,诸鬼神王等立誓护持此经,又为信相菩萨广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及诸大菩萨之名号及其功德;中卷讲说无憍慢等种种四法,并叙述付此法予虚空藏菩萨,并为之授记之情形;下卷秉上卷之说,为师子吼菩萨宣讲三宝一相之意,并为文殊师利举示灭罪之法、堕阿鼻地狱之果报。本书传译事实不详,隋代法经之众经目录卷二以本书与像法决疑经等同收入‘众经疑惑’,开元释教录卷十八则附之于‘疑惑再详录’。历代之经录多疑其真伪,或系昙无谶以后,隋以前之伪作。 |
地藏菩萨经 |
佚名 |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仅二百余字。谓地藏菩萨在东方琉璃世界,见地狱众生受苦,故来到地狱,与阎罗一起断案。并谓凡造地藏像、写地藏经、称地藏名者,皆得往生净土。舍命之日地藏菩萨当亲自来迎,常得与地藏菩萨共同一处。此经与民间流行的地藏菩萨信仰及敦煌地区广为流传的三阶教有关。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
法华问答 |
佚名 |
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662号,首尾均残,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所疏为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现存问答共一百零三条(首末两条残)。前四十五条问答按照《法华经》各品的顺序,述各品主旨;后五十八条问答不依经文顺序,专门解释经内法数及重要的文句。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序听迷诗所经 |
佚名 |
景教早期译经。敦煌原本初归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梵文教授高楠顺次郎藏,羽田亨最早研究此经,并著录刊布,见《内藤博士还历祝贺支那学论丛》(1926)。1931年,此经由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影印出版。现卷存一百七十行,首行题“序听迷诗所经一卷”,卷末完好,羽田氏疑有后续而被切割他鬻。全卷计二千八百余字,概述基督教义,多借佛家术语。行文艰涩,错字甚多。学者多疑其为唐贞观九年(635)到达长安的景教传教师阿罗本等所译。 |
预修十王生七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藏川所述。全称阎罗王授记四众逆修生七往生净土经。略称十王经、十王生七经、预修十王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十二册图像。内容述说阎罗王之受记成佛及十王七斋预修之功德等。初述佛临涅槃时,授阎罗天子成佛之记,及天子住于冥途之因缘;次说此经之受持及预修十王七斋之功德;又叙秦广王乃至五道转轮王等十王检校亡人生前之罪福;终劝说修斋功德。又文中逐段记载七言四句三十三行之偈赞。关于本经之起源,诸说不一,有谓系‘地藏十王经’之同本异译,有谓恐系藏川之撰述,而以本经为伪经者。唐末以后,本经在我国广为流传,后周义楚之释氏六帖卷十六,及宋代宗鉴之释门正统卷四等,皆曾引载本经。此外,本经亦流传于韩国与日本。 |
净度三昧经 |
佚名 |
全一卷。属疑伪经,现本残阙。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内容说阎罗王考校人之功罪,以增减其寿命之种种事迹。首题佛说净度三昧经卷第一,尾题净度经卷第一。据载,地狱天子为阎罗王,有小王八王。并有扶容(附庸)王三十国,各统九十六小国。复有外监、五官、都督、司察、司录等,承天帝之符,与五道大王共在八王日巡行天下,疏记人之善恶,以奏扶容王,乃至经扶容王、八王、大王奏知天子,由天子考校其功罪,福则增寿,罪则减寿夺算,制命之长短,分毫无爽。据经律异相卷四十九、诸经要集卷十八、卷十九、法苑珠林卷七、卷六十二、卷九十七、安乐集卷下、观念法门、辩正论卷一等所引用本经佚文,本经并说每月六斋日及八王日受持斋戒者将蒙善神之营护。本经之译者、卷数,各经录所载不同,或传为北魏昙曜译出;或谓本经有四译,刘宋智严译一卷本、刘宋宝云译二卷本、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三卷本、北魏昙曜译一卷本。 |
名僧传抄 |
宝唱 |
《名僧传》凡三十卷。梁代宝唱撰。集录东汉至齐粱间之高僧、硕德四二五人之事迹。本书着成后不久,慧皎之高僧传问世,而世人多用慧皎所着之传,故本书流布不广,终至散轶。今卍续藏第一三四册所收之名僧传抄一卷,仅存载本书之目录,及本书部分之要文。本书共分八科:(一)外国法师,竺迦摄摩腾以下十八人。收于初四卷。(二)中国法师,朱士行以下一六三人。收于卷五至卷十七。(三)律师,卑摩罗叉以下二十人。收于卷十八。(四)禅师,弗若多罗以下四十人。收于卷十九、卷二十。(五)神力,耆域以下十五人。收于卷二十一。(六)苦节,惠永以下一三九人。收于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八。(七)导师,道照以下十三人。收于卷二十九。(八)经师,昙药以下十七人。收于卷三十。据续高僧传卷一载,本书系由梁天监九年(510)开始撰集,至天监十三年完成。于隋唐之顷,本书尚存于世,在隋唐两代之经籍志中皆著录之;又续高僧传卷一中,亦载有本书之序略,后始渐散轶。此外,本书亦曾流传于日本。 |
补续高僧传 |
佚名 |
佛教史书。明河明撰。二十六卷。书首有范景文等序四篇,书末有毛晋跋等三篇。此书由河明弟子道开整理,毛晋佐助刊行。体例依《宋高僧传》,按僧人“德业”分为十科(其中“读诵”改为“赞诵”),即:(1)译经篇(卷一),正传十二人,附见三人;(2)义解篇(卷二至卷五),正传一百零二人,附见十三人;(3)习禅篇(卷六至卷一六),正传二百四十二人,附见二十七人;(4)明律篇(卷一七),正传十人,附见二人;(5)护法篇(卷一八),正传十五人,附见六人;(6)感通篇(卷一九),正传三十四人,附见四人;(7)遗身篇(卷二○),正传十三人,附四人;(8)赞诵篇(卷二一),正传六人;(9)兴福篇(卷二二),正传十三人;(10)杂科篇(卷二三至卷二六),正传九十九人,附见十三人。合计正传五百四十八人,附见七十三人。在“习禅篇”的一部分传后有“系曰”,为作者评论;其他篇中有些传后有“河明曰”按语;在某些传后尚有不署名的按语和引用的参考资料,似是道开所加。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华严经感应略记 |
祩宏 |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略记》。佛教感应集。明袾宏辑录。一卷。记述印度和汉地从晋至元有关传持《华严经》的灵验感应事迹。分为二十八段,每段四字为题,如“双童现瑞”、“天地呈祥”等。所述事件大多未标明出处。不少内容为周克复的《华严经持验记》所采用。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华严经持验记 |
周克复 |
亦称《历朝华严经持验记》,简称《华严持验记》。佛教感应集。清周克复纂。一卷。收录自古印度龙树菩萨至明代谭贞默之母共四十九人传持《华严经》的神异事迹。大多数人物事迹后附有所引书名,多取材于唐慧英的《华严经感应传》和明袾宏的《华严经感应略记》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
佚名 |
一卷。南宋元敬(生卒年不详)、元复(生卒年不详)撰。二僧学佛念祖,住寺杭州。因地兴佛,撰述一地高僧以垂后世。二僧根据传说:即西湖玛瑙宝胜寺在南宋绍定六年(1233)创建一高僧阁,内奉杭州各寺居住的历代高僧30人之说,又依据梁、唐、宋《高僧传》、《五灯会元》以及《释门正统》和杭州碑志所载内容,加以择录,编辑成书。《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一书,首开一地历代高僧编成一书的体例。对研究杭州一地自晋、南齐、隋、唐、五代、至宋代住寺高僧及其地区佛教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史料价值。该书初版刊印于南宋,现已亡佚。现仅见《四库全书》作目并有提要介绍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在“中国佛教传记”中的类传部分作有简要介绍和其它零星记载。 |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
|
简称《六学僧传》。佛教史书。元至正九年至二十六年(1349—1366)昙噩撰。三十卷。书前有自序。此书以“六度”分科,每科又分为二,合计十二科。每科前有小序,阐明立科宗旨;每科末有“赞”,作为一科的总结。全书共收录东汉至北宋初年一千六百七十三人的传记。资料主要采自梁、唐、宋三部《高僧传》和《五灯会元》等。 |
兜率龟镜集 |
弘赞 |
凡三卷。清代弘赞辑。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本书乃汇集有关弥勒信仰、兜率往生之见闻,及选自经论中相关之传记所成者。本书之编述,旨在收集有关弥勒兜率往生名贤之行谊德业,以作为后世学人之指南。卷上为应化垂迹,卷中记述上生内院之圣贤,卷下收集有关弥勒信仰之经咒愿文。 |
佛法金汤编 |
岱宗心泰 |
凡十六卷。明代僧岱宗心泰(1327~1415)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系编述自西周昭王至元顺帝约一七○○年间,与佛教有关之帝王、名家之传记及语要,凡三九八人,各传之终皆明载典据。心泰之时,佛教衰退,而儒道之排佛论盛行,故着此佛教外护者史传,欲促使排佛论者之反省,及佛教界之觉醒。洪武二十六年(1393),本书刊行时有十卷,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如惺重刊时为十六卷,时亦编入明续藏。 |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 |
晦堂祖心 |
全一卷。又作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黄龙庵主语录、晦堂和尚语录。宋代晦堂祖心(1025~1100)撰,子和录,仲介重编。神宗元丰元年(1078 )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黄龙四家录卷二。本书系辑录上堂语、室中垂问代答、室中举古、偈颂等。 |
北磵居简禅师语录 |
北磵居简 |
全一卷。又作《北磵和尚语录》、《北磵语录》。宋代僧北涧居简(1164~1246)撰,物初大观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编集台州般若院语录、湖州铁观音寺语录、安吉州圆觉寺语录、平江府慧日寺语录、小参、秉拂、告香普说、颂古、偈颂、小佛事等,并附有石溪心月等人之序。 |
曹源道生禅师语录 |
曹源道生 |
全一卷。全称曹源和尚住饶州妙果禅寺语录。宋代僧曹源道生撰,法嗣痴绝道冲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辑录妙果寺上堂语、信州(江西上饶县西北)龟峰寺上堂语及小参、赞颂十首等。 |
楚石梵琦禅师语录 |
楚石梵琦 |
凡二十卷。全称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又作楚石禅师语录、楚石录。元末僧梵琦(1296~1370)撰,祖光、昙绍、良彦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四册。编集福臻寺语录、天宁永祚寺语录、大报国寺语录、本觉寺语录、秉拂小参、颂古、法语、杂着,并附行状及宋濂所撰之序、塔铭等。 |
真歇清了禅师语录 |
真歇清了 |
凡二卷。又作悟空禅师语录。宋代僧清了(1089~1151)撰,侍者德初、义初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四册。卷上原题为‘劫外录’,全称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集录上堂语、示众法要、机缘、偈颂、宏智正觉撰之崇先真歇了禅师塔铭、华藏无尽灯记、净土宗要、船子夹山话等。卷下原题为‘真歇和尚拈古’,系信心铭诸种注疏中最早之一种。与清了同世之大慧宗杲力倡看话禅,而对清了与宏智正觉所主张之默照禅加以非难;故清了作信心铭拈古,针对宗杲之非难发挥玄旨,并指陈时世之恶弊,教诫乱禅盲悟之徒。内容虽为注解,然系论述宗乘之拈提,而非言句之解释。 |
长灵守卓禅师语录 |
长灵守卓 |
全一卷。又作长灵和尚语录。宋代僧长灵守卓撰,无示介谌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集录长灵守卓住舒州甘露禅院及庐州资福禅院之拈香祝、上堂语。附录垂语百则一卷,又作室中百问,系回答学人所问而作之偈颂、拈古、赞、真赞等。卷末并附行状一篇。 |
丹霞子淳禅师语录 |
丹霞子淳 |
凡二卷。全称随州大洪山淳禅师语录。又作妙续大师语录。宋代曹洞宗僧丹霞子淳(1064~1117)撰,庆预校勘。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四册。原卷已散逸,现存本为子淳之远裔良机,收录子淳十三代法孙大容梵清所誊写之‘师住大洪语录一卷’,为卷上,包括上堂法语、真赞等。又增辑若干上堂法语、举古,以及以青原、药山、道吾、云岩、洞山、曹山、玄沙、投子、道楷等禅林宗师之机缘语句所作之颂古,而成卷下。 |
高峰原妙禅师语录 |
高峰原妙 |
全一卷。又作高峰大师语录。宋代僧原妙(1238~1295)撰,元代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二册。收录湖州双髻庵示众法语、西天目山师子禅寺开堂语要、拈古、补遗、偈颂、赞佛祖、行状、塔铭、音释等。元代洪乔祖另编有高峰原妙禅师禅要一卷,又作高峰和尚禅要,亦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二册。收录开堂普说、示众法语、除夜小参、书等,揭示参禅学道之旨要。本书之注释书有朝鲜僧白坡亘璇所撰之高峰和尚禅要私记一卷。 |
虎丘绍隆禅师语录 |
虎丘绍隆 |
全一卷。又作虎丘隆和尚语录。宋代临济宗僧虎丘绍隆(1077?~1136)撰,嗣端等编。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辑录和州开圣禅院语、宣州彰教禅院语、平江府虎丘云岩禅寺语、初祖赞、宋临济正传虎丘隆和尚塔铭等。 |
净土圣贤录 |
彭希涑 |
凡九卷。清代彭希涑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五册。以记述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及阐教圣众如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等菩萨为始,集录历代宣扬净土法门之比丘、比丘尼等凡五百人之事迹。总立十门,即:(一)净土教祖,(二)阐教圣众, (三)往生比丘,(四)往生比丘尼,(五)往生人王,(六)往生王臣,(七)往生居士,(八)往生杂流, (九)往生女人,(十)往生物类。多由历代之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通载等择出,于各传末皆载有典据。又清代胡珽编有净土圣贤录续编四卷,体例以净土圣贤录为准,编年纪月始于清初,分比丘、比丘尼、王臣、居士、杂流、女人、物类等七科,列叙一七五人之事迹。 |
净土圣贤录续编 |
胡珽 |
佛教史书。清胡珽撰。四卷。体例以《净土圣贤录》为准,编年纪月,以清初为始。门类有八:一往生比丘,二往生比丘尼,三往生王臣,四往生居士,五往生杂流,六往生女人,七往生物类,八种莲集。 |
诸上善人咏 |
道衍 |
全一卷。明代道衍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五册。就求愿往生极乐净土之一二五人,自文殊菩萨至陶氏十六娘,依次各作七言四句之咏赞一首,并略记其生平。其中五人合述,总为一二二首,计比丘六十四人、比丘尼三人、优婆塞三十八人、优婆夷十人。卷末载有洪武十四年(1381)大佑之跋、十六年性深之跋,并附记宋杨次公之念佛愿文一篇。 |
释迦如来成道记 |
王勃 |
凡二卷。唐代王勃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册。系叙述释迦牟尼一代教化之事迹,及其入灭后教法之弘通等。明万历六年(1578),明得为作序,极言此书‘要而不略,该而不漏,玉润金精,星明日耀’。唐代道诚作成道记注,凡二卷。 |
造像量度经 |
佚名 |
全一卷。清代工布查布译。全称舍利弗问造像量度经。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本经叙述有关造立佛像之法则。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将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对舍利弗所问,以一五六之偈颂,述说佛之身量、肉髻、发际、面轮、额颏、唇齿、鼻眼、白毫、眉耳、颈肩、手臂、掌指、胸腋、腰腹、阴藏、膝踵、足底等长度规定,最后并有简短之流通文。本经于乾隆七年(1742)译出,译者工布查布又撰造像量度经引、造像量度经解,及造像量度经续补(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各一卷。其中,造像量度经引,论造像之由来,及汉式、梵式等分别,并附有释迦佛裸体及着衣相、无量寿佛像、文殊菩萨像、多啰菩萨像、世尊游化乞食相、诸菩萨侍奉世尊在旁列立之像、不动明王像、如来满月面、菩萨鸡子面、佛母芝麻面、明王四方面等图。造像量度经解,即注解本经之文义。乾隆十三年与经合编成四卷刊行,是即乾隆版。又相当于本经之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之中,然其译者不详。 |
佛祖心灯 |
佚名 |
全一卷。著者、刊行年均不详。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内容包括七佛偈之毗婆尸佛至释迦牟尼佛、三十三祖传法偈之摩诃迦叶至慧能大师、佛祖源流诀、五宗次序谱等四项。本书所列西天诸祖之名与景德传灯录所列者相同,然异于付法藏因缘传、圆觉经大疏钞、内证佛法血脉谱等书所列之西天二十八祖之名。清光绪十六年(1890),守一空成将所编之诸家宗派一卷,与佛祖心灯合并刊行,题名宗教律诸家演派。 |
高僧摘要 |
徐昌治 |
佛教史书。清徐昌治编辑。四卷。成书于顺治十一年(1654)。是摘要记述历代僧人的传记著作。分为四科:(1)道高僧摘要,收四十二人;(2)法高僧摘要,收四十三人;(3)品高僧摘要,收四十七人;(4)化高僧摘要,收四十一人。每科一卷,总计摘选东汉至清初的僧人一百七十三人,全为正传,以禅宗僧人最多。资料主要采自《梁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补续高僧传》以及《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观音慈林集 |
弘赞 |
凡三卷。清代弘赞编于康熙七年(1668)。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本书汇集有关观世音信仰之经典,及有关信仰者之事迹、感应等而成。卷上为诸经篇,包括悲华经、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授记经、大乘庄严宝王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等十经;卷中、卷下为感应篇,抄录印度及我国自晋至清初之僧俗关于观世音信仰之事迹与感应,计一五四件,并一一记其出处。本书乃研究观世音信仰史之重要参考书。 |
六道集 |
弘赞 |
佛教论集。清康熙十八年(1679)弘赞辑。五卷。是一部有关佛经中“六道”内容的资料汇编。全书分七门: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罗道、四鬼神道(亦称“饿鬼道”)、五畜牲道、六地狱道、七地狱道之馀。其中每一道的解释和论证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述言”(又称“释名”、“述名”、“列名”等),即对每一道的名称、性质、居处以及众生因何处于此道进行阐释;(2)“述诸经文”(又称“集诸经文”、“录诸经文”等),摘引经典中相关的论述;(3)“举例”,作进一步说明。文中夹有小注,文末有“音释”一项。 |
智者大师别传注 |
白马昙照 |
佛教传记。宋宣和三年(1121)昙照撰。二卷。是对灌顶所撰《智者大师别传》的疏释之作。资料引自《国清百录》、《续高僧传·智顗传》、《玉泉行状碑》、《功德疏碑》、《智者大师真身塔》、《关王祠记》、《南史》、《隋史》等。释文清楚,考证详尽,对研究智顗生平事迹有一定史料价值。 |
观音经持验记 |
周克复 |
凡二卷。清代周克复作于顺治十六年(1659)。又称观世音持验记、观音持验记、观世音经咒持验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四册。作者广搜诸书,采撷自晋代至清顺治时,所有僧俗有关观音信仰之灵验一一八件,汇集编纂而成。范围包括高僧传、法苑珠林、辨正论、法华感通、观音感应等,及冥详记、宣验记、太平广记、谈薮、玉堂闲话、朝野佥载等内外典籍,并于每件之下记其出典,乃研究观世音信仰之重要资料。卷末并附有不空所译之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经、礼观音文、辨讹语三则等。 |
法华灵验传 |
佚名 |
凡二卷。高丽了圆(了因)撰。又称法华经灵验传。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四册。本书记述古来有关法华经之灵验事迹一○七条。系抄录唐代慧详撰之弘赞法华传、南宋宗晓撰之法华经显应录、高丽真净撰之海东传弘录等三书中最奇特者 而成,以启劝后世。 |
释氏蒙求 |
佚名 |
凡二卷。清代灵操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仿后唐李翰所编蒙求一书,以四言韵语记述汉魏以来佛教高僧之事迹,以利童蒙记诵。卷上为‘摩腾入汉,僧会来吴,慧则石瓮,宝意铜壶’以下共一一八句,卷下‘琳祐会郊,可育面壁,法开善医,昙迁妙易’以下共九十六句。卷末附跋述其旨趣,志在勉诱后进童儒,继承圣贤行迹。 |
现果随录 |
戒显 |
凡四卷。清代戒显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系记述撰者所见所闻之因缘故事。共一○三则。内容大多为明末清初湖州、杭州、抚州等江南地方僧俗间之善恶果报故事。书中特别强调念佛功德,此外有关净土往生之思想亦极浓厚。 |
胜宗十句义论 |
慧月 |
梵名Vais/es!ika-das/a-pada^rtha-prakaran!a 。全一卷。慧月(梵Maticandra )造。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玄奘译于弘福寺翻经院,由灵隽笔受。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本书叙述印度六派哲学中胜论宗之教义,而以十句(实、德、业、同、异、和合、有能、无能、俱分、无说)涵盖一切法。全书分为前后二分,前分说明十句义之体性,后分系分别其义相及相互之关系。相传胜论宗之祖优楼佉(梵Ulu^ka )曾作胜论经一书,成为该派之根本圣典,书中提出实、德、业、同、异、和合等六句义,并谓从六句义真智而生胜法,此即该派之宗义。至五、六世纪顷,派中之论师慧月著作本书,将六句义扩充成十句义,阐论胜论之要旨。日人宇井伯寿于一九二七年将本书英译出版,即 The Vais/es!ika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the Das/apada^rtha-s/a^stra。又本书之注释书有胜论十句义章(一卷,道世,或窥基作)、胜论十句义科注(一卷,一观作)、胜论十句义释(二卷,基辨作)等多种。 |
景教三威蒙度赞 |
佚名 |
唐代景教经典。与《尊经》共成一卷。由六纸粘接而成,《三威蒙度赞》占三纸,二十四行。首行题“景教三威蒙度赞”,末行题“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一卷”。“三威”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蒙度”为仰望救赎之意。全经有七言诗四十四句,系教会举行宗教仪式时诵唱用的赞美诗,相当于拉丁文本的《荣归上帝颂》。原件最早由罗振玉著录刊布,见《敦煌石室遗书》第三卷(1909)。一般认为,此经为叙利亚文本的汉译本,译者则为八世纪来华的景教传教师景净。法国吴其昱已找到与该经对应的希腊文、拉丁文和叙利亚文版本,并将汉文本与叙利亚文本一一比较,见其《景教三威蒙度赞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七本第三分册,1986)。 |
持诵准提真言法要 |
弘赞 |
密教著述。清弘赞辑。一卷。属密教课诵忏行法类著述,说准提课诵忏仪法。全书包括前言、礼敬、忏悔、结印、持咒及其功用诸部分。附供斋仪和音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准提心要 |
佚名 |
密教著述。明尧挺编。一卷。属密教课诵行法类著述,依《显密心要》准提行法及有关准提经咒仪轨编成,主要说准提课诵观行法。全书包括准提印法、持诵仪轨、准提咒说(功能)、观行法四部分。卷首有自序及《宝像记》二文。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准提净业 |
谢于教 |
密教著述。约明天启三年(1623)谢于教编集。三卷。属密教课诵行法类著述,取准提经咒仪轨及《显密心要》有关内容编成,主要说准提课诵观行法。卷一包括地婆诃罗译《准提陀罗尼经》、金刚智译同经布字观想法、持诵便览、持诵仪轨、净业续课(大乘诸经);卷二为观行仪轨;卷三为显密双修观行说、净业圆修说,附供佛利生仪。卷首有《重刻准提净业序》、《准提净业引》两篇。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禅门要略 |
智顗 |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禅门要略》是智顗大师就摩诃止观所作八本经疏之一,即:一、摩诃止观,二、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三、六妙门,四、四念处,五、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六、禅门章,七、禅门口诀,八、禅门要略。《禅门要略》是集禅门精要简出而成,是为方便初习禅者需要之目的。故它十分简要,全书仅有二千三百余字。在明方便中,列有二十五方便,与摩诃止观释禅波罗密小止观相同,但具五缘之中,把衣食具足列为第一,持戒清净列为第二。行五法中,以圆教义加以解释,是为精妙之处。在明止观中,说明通塞及邪正,即释禅波罗密及摩诃止观中的十种发生。说明三止及中道正观,大意与小止观相同,只是文句略有详有略。在说明礼佛中,主张修一心三观及问答一心三观功用,解除习学者困惑。此《禅门要略》虽然文少而义备,可称得上是习止观者的经中之经。可借此书宋代佚失,但见载日本传教大师最登和智证大师所记,及宋代教界学人所载目录,后得助于续藏经本收载,使其得于存世。今见版本有续藏经本。 |
禅门章 |
智顗 |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禅门章》一书,是为诠解释禅门波罗密次第法门而作。释禅波罗密篇是智顗大师于建业瓦官寺说讲, 大庄严寺释法慎记录整理成书,有三十卷。后来章安、灌顶治定为十卷,并在题记中言称:“今略出前卷要用,流通此本”。在其标目中,有释第二卷,释第三卷,皆为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并总汇众生根性间纯,知见偏杂而论禅门章法。可惜的是,该章只诠解至释禅波罗密卷三,分别前方便中验善根性而止,此后无文,显然是佚失了。唐贞观年间有日本僧人最澄录传于日本,至唐会昌法难后,中土遂佚。元明以后,《禅本章》经千年久佚,才由日本万里归来。现仅存一卷。此书由于久佚失传,鲜为人知,故在教界影响不大,在社会上知其者就更是甚微。现见载于续藏经本。 |
吹万禅师语录 |
吹万广真 |
凡二十卷。明代僧吹万广真撰,三山灯来重编。崇祯十六年(1643)刊行。系吹万说法之广录,内容包括卷一至卷二之衡州东禅院、忠州聚云寺等处五会之语录,卷三之普说、小参,卷四之示众、茶话,卷五之法语、入堂、入室、勘辨、问答,卷六至卷七之颂古,卷八至卷九之偈,卷十之佛事、像赞、书问,卷十一至卷十三之诗、歌,卷十四之赋、记、引,卷十五之序、文,卷十六之传、篇,卷十七至卷十八之说,卷十九之缘起,卷二十之杂着等,卷末附录田华国撰之吹万禅师塔铭、至善撰之行状、高仰之所撰重刻全录疏等。吹万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令当时衰弊之禅风为之一振。崇祯十五年,刊行灯来较早期所编之吹万真禅师语录三卷,全称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其后,于重编广录时,大幅度收录之。 |
大藏一览 |
佚名 |
凡十卷,别有目录一卷。明代陈实撰。集录大藏经及其论释等之要义及重要文句而成。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法宝总目录第三册)。全书计有一一八一则,分八门六十品,每一门之首,皆以二文句标示要旨。就其形式、内容而言,实为当代之佛教概论。八门六十品如下:第一门,标题为‘首标大觉先容,俯为众生作则’,有八品十三则。第二门,标题为‘辨教门究竟,庶使学者知归’,有六品二十则。第三门,标题为‘果于此道可入,岂离自己本来’,有三品六十三则。第四门,标题为‘良由善恶二途,故使升沈六道’,有十六品四一九则。第五门,标题为‘天堂延以少欢,地狱待其剧苦’,有八品九十七则。第六门,标题为‘欲超三界轮回,是假三乘修证’,有六品一五三则。第七门,标题为‘功成果登正觉,相好妙用神通’,有四品四十八则。第八门,标题为‘四十九年苦口,末后一切收功’,有九品三五九则。又于各品之中,复分若干节,各节之初,均以七言二句之偈示其梗概,并列记经中重要文句,其终则注明所录经论之出处,如大藏经卷次、函次。撰者所用之大藏经为北宋东禅等觉院板大藏经。 |
道余录 |
道衍 |
全一卷。明代姚广孝(1335~1418)撰。姚广孝,僧名道衍独庵,精研内外典籍,自我国古典文学,乃至佛教之禅、华严、天台、净土,悉皆博通。本书旨在反驳宋代儒者之排佛论,而谓‘不探佛书,不知佛之底蕴’,并立于华严及禅之立场,对二程(程颐、程颢)及朱子(朱熹)展开批判。 |
缁门崇行录 |
祩宏 |
全一卷。明代袾宏辑。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本书作者因慨叹末世出家沙门之堕落,故撰辑本书,内容简述自佛世至明代,百数十位有德行之出家沙门。 |
诸天传 |
佚名 |
凡二卷。南宋行霆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题号重编诸天传。改订自神焕所著之诸天列传。记述天台宗伽蓝所安置诸神之由来,并依金光明忏法定其道场列次。举梵天、帝释、多闻、持国、增长、广目、金刚密迹、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并附载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罗王、阎魔罗王等,凡二十天。各依经论详其事缘,并加七言二十六句赞。 |
西藏剌麻溯源 |
佚名 |
佛教史书。清守一编辑。一卷。约成于道光年间(1820—1850)。原载于《圣武记》卷五,题名《溯查西藏剌麻来源》。无序跋。是一部汉地僧人撰写的藏传佛教历史著作。内容包括:(1)西藏的地理位置;(2)喇嘛的含义;(3)唐太宗时至清嘉庆八年(1803)间西藏喇嘛教的发展情况;(4)西藏喇嘛教和当时中央朝廷的隶属关系等。其中突出记述了明清两朝的宗教政策及“红教”和“黄教”的分派与传承关系。还记载了达赖、班禅分主时各自所辖的寺院数和喇嘛数。书末介绍了当时西藏政教合一的管理机构,以及嘉庆八年第八世达赖喇嘛灵童奏闻得准的情况。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宗教律诸家演派 |
佚名 |
全一卷。清代守一空成重编。又称宗教律诸宗演派。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内容简介我国佛教诸宗派之宗旨大要及其传承。本书无明确之分科,约可大别为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圣寿、天台、华严、南山律等九宗, 及附录十条。 |
金刚经鸠异 |
段成式 |
佛教感应集。唐开成元年(836)段成式撰。一卷。原载于段著《酉阳杂俎续集》卷七。全书记述以唐代中叶为社会背景的《金刚经》感应故事二十一则,始自张济丘,终于王孝廉。所记故事大多是作者依据传闻整理而成,亦有部分真人真事。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大悲忏法 |
知礼 |
全一卷。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编集。又作出像大悲忏法、大悲心咒忏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乃知礼依据伽梵达磨所译之大悲心陀罗尼经而作,内容叙述千手观音之忏法。系以天台宗教义指导修持之忏仪作法。谓虔信千手观音,不仅可消灾得福,死后且可往生西方净土。 |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
圭峰宗密 |
凡十八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圆觉经修证仪、圆觉广修证仪、圆觉修证仪。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内容记载关于礼忏禅观等之修行仪则。本书系根据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以阐明佛教修行者于实际上之修行及宗教行事方面所应行之坐禅观法与忏悔灭罪之法,并规定赞仰讽诵加行礼拜之行法。又本书于中国佛教之仪礼方面,系继承东晋道安至天台智顗之实修体系,而与唐代慧觉之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四十二卷,并称佳作。书中引用智顗所著天台小止观之处甚多,然本书之重点在于巧妙地将华严与禅之行法加以结合。又宋代净源(1011~1088)将本书简化,着成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 |
药师三昧行法 |
天溪受登 |
全一卷。明代僧受登纂集。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九册。本书系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之忏法书。旨在说明依药师如来之誓愿而离苦得乐之行法。内容包括:(一)定名,叙述药师三昧名称之缘由。(二)劝修,劝诫修习本三昧,则所求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皆得顺遂。(三)方法,揭示供养药师如来之方法。(四)释疑,因当时西方往生之思想极为盛行,故作释疑,以肯定本书为致福消灾之要法及明心作佛之秘典。后世凡消灾延寿之法事,多礼拜此忏,即今所谓之‘药师忏’。 |
三时系念仪范 |
中峰明本 |
全一卷。元朝中峰明本撰。全称中峰三时系念仪范。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为三时系念佛事之仪范。内容初为举咒、云集赞、登座偈、提纲、缘起等,次列三时佛事。第一时佛事诵大阿弥陀经上卷,第二时诵大阿弥陀经下卷,第三时诵观无量寿经,或三时皆诵弥陀经。各时皆依提纲、讲演、举念、忏悔、发愿、西方赞和念之顺序。第一时佛事与第二时之间,行斋佛仪式,第二时与第三时之间,修弥陀忏仪。书末附有劝人念佛与念佛正因说等文。 |
法华五百问论 |
湛然 |
凡三卷。唐代湛然(711~782)着。又称法华经五百问论、五百问论、释疑。收于卍续藏第一○○册。为中唐时期法华经之注释书,针对慈恩大师之法华玄赞所说,而以天台宗之立场斥难之。全书采问答形式,总数约有五百,故名五百问论。内容为天台一乘家、法相五姓家之论诤,主要论点以定姓二乘之成不成问题、一乘三乘之权实问题为主干,网罗三车四车论、法华论之四种声闻、摄大乘论之四意趣、法华经寿量品之正宗流通论等,有关天台、慈恩两家所有重要问题而见解不同之处,加以论议。 |
法界安立图 |
佚名 |
凡六卷。明代仁潮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乃叙述世界建立之次第,分为七章,即:略明南洲、广步大地、遍观三界、大千劫量、游诸佛刹、研穷法界、法界总论等,共收一一五则,书成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 |
观心食法 |
智顗 |
全一卷。又称观食法。隋代智顗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本书教人以观法受食,成为般若食,显明空、假、中三观中道之旨趣,并引净名所言(卍续九九·五五上)‘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是名食法’为旨趣。 |
观心诵经法记 |
智顗 |
全一卷。又称观心诵经记。隋代智顗说,唐代湛然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本书乃宣说诵经须身、口、意三业清净,配合空、假、中三观而运慈、悲二法,以趋入第一义空为旨趣。 |
金刚錍显性录 |
智圆 |
凡四卷。宋代孤山智圆(976~1022)集。全称金刚錍论显性录。收于卍续藏第一○○册。本书系唐代僧荆溪湛然所著金刚錍论之注释书。天台宗山外派孤山智圆,于书中公然对四明知礼之山家派挑起论争。古来山外派学者之论著中所谈义理较为偏谬,向为山家派所驳斥,然本书对于金刚錍之释义,堪称优越,甚至山家派亦屡加引用。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
湛然 |
凡十卷。唐代湛然(711~782)述。又称摩诃止观弘决搜要记、摩诃止观搜要记、止观辅行搜要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因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一书之内容过于广泛,故本书撷取其要点,并将该书中之误字加以订正,且将其文义不明之处加以阐释,便于止观修行者之应用。依作者之序文考据之,本书系其示寂之前三、四年所作。 |
摩诃止观义例纂要 |
从义 |
凡六卷。又称纂要、止观义例纂要。宋代从义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乃荆溪大师之止观义例之注释书。本书首述止观义例之大意及撰述之由来,次释本文,复引书中之主要文句以成立自说,引用诸多内典、外典,对止观义例作极详细之解释。 |
三观义 |
智顗 |
二卷。隋代释智顗撰。《三观义》一书,是智顗析广本维摩玄义而成,共有二万余言。此书先分别培智,称之为四种十二因缘所生之法。次正解释中,开为七重,即:辨三观名,辨三观相,对智眼,会乘意、明摄法、释成净名义,用三观解释摩维经义。此书的优点是,以观为经,以教为纬,纵贯始终、行慧大旨。尽管篇幅较短,但切中经义,故后人评价较高,认为此书在佛教书林中虽为沧海一滴但它却有“助升涅槃甘露法门”之作用。现见载版本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
山家绪余集 |
善月 |
凡三卷。宋代天台宗僧善月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宋代之天台宗分为山家、山外二学派,四明知礼之门下以正统山家派自居,而善月乃山家派中广智系之论师,本书即其论集。全书由教、观二篇合成,教篇内含:开权通论、声闻化源、无量义经同异体论、性恶义等三十一论题。观篇内含:观境真妄论、三千总别义、十种境界义等八论题。 |
山家义苑 |
可观 |
凡二卷。宋代天台宗僧可观(1092~1182)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本书旨在祖述天台宗山家派四明知礼门下之南屏派,并论述天台宗之要义。内容计有,卷上:双游义、金錍义十篇、十不二门中总别义、辨岳师三千书。卷下:部教义、定教义、受戒普说、议兰盆五章、初焰正义、料简借别名通等。全书除阐释天台教判之外,亦论及观无量寿经中‘五逆谤法’之义、梵网戒疏中之受戒要义,此外对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论,就佛身常住说、佛性说、事理三千说等问题,而评述四明知礼、净觉仁岳、孤山智圆等诸师之见解。为有关宋代天台宗之重要论典。 |
四教仪集解 |
从义 |
凡三卷。宋代天台宗僧从义撰。又作四教仪集解、四教集解、天台四教仪科解。阐解谛观之天台四教仪。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 |
随自意三昧 |
慧思 |
为天台宗四种三昧中‘非行非坐三昧’之异称。谓随意之生起即修禅定,而不局限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大品般若经称之为觉意三昧,南岳慧思则称之为随自意三昧。即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念起即觉,意起即修三昧。 |
教苑清规 |
佚名 |
凡二卷。元代自庆编于至正七年(1347)。又称增修教苑清规。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本书系天竺大圆觉教寺之云外法师自庆,将天台教苑清规(编者不详,仅知其属天竺山白云堂)再增补修订。内容分为十门,即祝赞门、祈禳门、报本门、住持门、两序门、摄众门、安居门、诫劝门、真归门、法器门等,各门之下复详述细节。本书为研究宋、元时代天台宗组织、制度等之重要资料。此外,教苑清规另有二书,一为宋代智圆(976~1022)所作,凡二卷。另一为日僧无著道忠(1653~1744)所作,凡二卷。 |
三论略章 |
吉藏 |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乘三论略章》旧题名为胡嘉祥法师导义之要,共十六章。第一章二谛义,第二章二智义,第三章般若意,第四章真应义,第五章涅槃佛义,第六章佛性义,第七章二河义,第八章二种次第义,第九章正像义,第十章金刚三昧义,第十一章生法二空义,第十二章涅槃义,第十三真应二身义,第十四常无常二乌义,第十五半满义,第十六佛性义。此章开列有三门,谓无翻三说,有翻七家。与大乘玄论中所列无翻四说,有翻六家;涅槃经游意所列无翻四家,有翻六家所不同。《大乘三论略章》对研习大乘三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
角虎集 |
佚名 |
凡二卷。清代济能纂辑。收于卍续藏第一○九册。集录有关禅家论净土之语要而成。卷上收录临济宗死心悟新、慧海仪、楚石梵琦、张商英、冯济川等十四人、曹洞宗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万松行秀、万安广恩等十一人,卷下收录曹洞宗博山元来、雪关智訚等五人、云门宗本觉法真、天衣义怀、杨杰、范仲淹等九人、法眼宗永明延寿一人、沩仰宗文喜无著一人、古尊宿白居易、文彦博等七人,及庐山慧远、南岳慧思、天台智顗、袁宏道等十一人,计收录僧俗五十九人之语要。卷首附选刻之小序及目次,卷末附起念佛七仪式及编者济能之小传、语要。据选刻之小序所载,知书名系采自延寿之参禅念佛四料拣偈:‘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
净慈要语 |
永觉元贤 |
凡二卷。明代鼓山元贤(永觉元贤)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八册。收集有关念佛、放生之要语而成。‘净慈’系取自其师闻谷广印之庵号。此书依之而立净、慈二门,前者阐明念佛三昧之解行,后者则戒杀生,劝放生。元贤参谒广印,受云栖袾宏之戒本,禀其禅、净、戒一致之说,唱导以念佛三昧总摄万行,以杀生一戒为众善之首。 |
八关斋法 |
弘赞 |
律学著述。清弘赞辑。一卷。述说佛教在家男女信众受持“八关斋戒”之法。“八关斋戒”(或作“八戒”、“八斋戒”)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婬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7)不装饰、打扮及观听歌舞;(8)不食非时食。其中前七为戒,后一为斋。本书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比丘尼受戒录 |
弘赞 |
律学著述。清弘赞述。一卷。先略述得戒缘由。后录得戒和尚、阿阇黎、二部(即僧部、尼部)僧名,并记自受戒年月日时,以识戒腊之尊卑。并附作法略仪,使初受具足戒之比丘尼,在熟读戒本时了解布萨、受衣、净施等诸作法之仪轨。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比丘受戒录 |
弘赞 |
律学著述。清弘赞述。一卷。先叙得戒缘由;次录得戒和尚、阿阇黎、临坛尊证僧伽,并记自生年、受戒年月日时,以识戒腊之尊卑;后明作法仪轨,使初受具足戒者,在熟读《比丘戒本》的同时,了解布萨、自恣、净施等诸作法之仪轨。附见唐道宣、宋元照、明袜宏法语十五则,以明持犯枢要。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传戒正范 |
读体 |
全称《三坛传戒正范》。律学著述。明末清初读体撰。四卷。系传戒之章程。据弟子戒显序称,读体感于仪轨“疏慵失准”,故撰辑本书。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含初坛授沙弥戒、二坛授比丘戒、三坛授菩萨戒前请戒忏悔仪三章;后一部分含初坛传授沙弥戒、二坛传授比丘戒、三坛传授菩萨戒正范三章。本书问世后,广受僧界推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二部僧授戒仪式 |
书玉 |
佛教仪轨书。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书玉记。二卷。系记录读体授大戒仪式之书。作者曾于康熙六年(1667)亲眼目睹读体授戒之仪式,故是书所记详细而真实。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归戒要集 |
弘赞 |
律学著述。清康熙二年(1663)弘赞辑。三卷。卷上述“受三归法”,卷中述“受五戒法”,卷下述“受八戒斋法”。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弘戒法仪 |
法藏 |
佛教戒律汇编。明天启三年(1623)法藏撰。二卷。意在“以禅、法、律三宗,会归实相无相、涅槃妙心之一旨”。全书分三部分:(1)集三归、五戒、八戒、剃度十戒,并比丘白四羯磨及菩萨戒等,成三十一品;(2)录《沙弥律仪要略》、《比丘戒本》、《梵网经》为三种诵戒之本,并录《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为比丘之则;(3)著《梵网经一线》二卷,为阐述禅律同宗而注,以警禅、教、律三家各执己见之人。本书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羯磨仪式 |
书玉 |
律学著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书玉编。二卷。上卷“明时事”,共十篇,开九十五法;下卷“明非时事”,共十篇,开一百一十九法,统摄律中所明一百八十四种羯磨。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律苑事规 |
佚名 |
凡十卷。元代省悟编述,嗣良参订。收于卍续藏第一○六册。元泰定二年(1325)序刊。本书系依律藏详说律宗僧侣之行事仪式。乃以律宗之南山及灵芝之著书为基本,兼而参酌禅苑、校定、备用等清规编述而成。 |
律宗会元 |
守一 |
《律宗会元》共三卷,台州守一集,成书年代不详。在《佛祖统纪》、《释氏稽古略》、《释鉴稽古略续集》等著作中,以及成书于南宋理宗嘉熙年中(1237-1240)的《释门正统》中都没有提及。《律宗会元》全文共分为十门:诸文原教门、诸文观法门、诸文心境门、诸文戒法门、诸文戒体门、诸文戒行门、诸文戒相门、诸文持犯门、诸文悔罪门、诸文三归门。它虽然没有理论上的突破与贡献,但却是对迄宋为止的律宗思想理论的一种提纲挈领的总结,可称为律宗的入门教科书或普及性读本。 |
略授三归五八戒并菩萨戒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澄照赞。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五册。本经记述授三归依、五戒、八斋戒及菩萨戒之行仪。五戒、八戒各设八门,八戒之戒相系依据长爪梵志经;菩萨戒不设别门。 |
毗尼日用录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毗尼日用。明代性祇着。收于卍续藏第一○六册。系采择华严经净行品与密教经典中之偈、咒汇编而成。‘毗尼’为律(梵vinaya )之旧音译,新译毗奈耶。‘毗尼日用’即指日常应遵守之戒律。内容除有甚多日常衣食坐卧应诵念之偈咒外,并有在家、出家之戒条。清代之读体以此书为基础,重新编集毗尼日用切要一卷,其笺释本有清代书玉所撰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二卷。 |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
书玉 |
简称《毗尼切要香乳记》、《香乳记》。律学著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书玉笺记。二卷。系清读体集《毗尼日用切要》的注释书。全书立五门:教兴、藏摄、宗趣、释题、解文。将《切要》中采集《华严经净行品》的五十四偈及密部中的三十七咒以类分作四十四门,依次注释。书后附戒相的注释。本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板印行。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毗尼日用切要 |
读体 |
《毗尼日用切要》是明末清初的读体律师(又名见月律师,西元1601~1679)采择《华严经》净行品与密教经典中之偈、咒汇编而成的律仪典籍,在清乾隆时,由宝华山第七代祖释福聚奏请入藏,收于《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 60 册 No. 1115 (律部类的诸述部)。“毗尼”为律(梵vinaya )之旧音译,新译毗奈耶。“毗尼日用”即指日常应遵守之戒律,“切要”即指要领、纲要。该典籍内容除有甚多涉及出家人日常衣、食、坐、卧应诵念之偈、咒外,并含有在家、出家之戒条。 |
斥谬 |
善熹 |
佛教论著。宋善熹著。一卷。针对当时将《圆觉经》与《华严经》等视为“别教一乘”的倾向,引澄观、宗密、师会等人著作加以驳斥。书中着重指出,“一一圆融”、“主伴无尽”、“性起”等说只是《华严经》所讲,非《圆觉经》所谈。认为说《圆觉经》也讲“三圣圆融”是“极谬”之谈,因为《华严经》所讲的佛是十身卢舍那佛,《圆觉经》所讲的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华严经》是“以普贤为长子”,《圆觉经》则“先举文殊”。又认为宗密并没有把《圆觉经》与《华严经》等视为“别教一乘”。此书主张树立《华严经》的至高地位,并恢复华严“五祖之道”。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沙门日用 |
弘赞 |
律学著述。清康熙十年(1671)弘赞编。二卷。门人开定序称,原名《毗尼日用》,因书中采集之偈颂“多出华严诸经,咒语载之密部”,实名不符实,故弘赞重订其书时题为现名。弘赞在前言中说:此前诸《日用》本,皆此方编集,“名号既多不同,条相不无差舛”;且书中所集偈颂、咒语,“广略欠宜,今以揆中,删补成帙,便学习者持诵”。本书上篇为“持诵门”,下篇为“资具门”。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
祩宏 |
律学著述。明袾宏辑集、戒显订阅、济岳汇笺。三卷。系《沙弥律仪要略》和《毗尼日用》合集的注释书。注释分为三部分:初标明题目;次疏别十戒;后诠次威仪。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
书玉 |
简称《沙弥要略述义》、《律仪要略述义》。律学著述。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书玉撰。二卷。系明袾宏辑《沙弥律仪要略》的注释书。分初释标题、二释文两部分。释文又分戒律、威仪二门。书中随文逐节加有科文,条理清晰。作者指出,本书应与其自撰《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合看,因某些略释之文均在该书有详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沙弥律仪要略增注 |
祩宏 |
简称《沙弥要略增注》、《律仪要略增注》。律学著述。明袾宏辑,清弘赞注。二卷。系《沙弥律仪要略》的注释书。弘赞在前言中称:“《要略》一书,乃云栖大师(袾宏)于《沙弥十戒经》等辑出,其义切要,而文简略,以便初机沙弥习学。”本书上篇“戒律门”,含不杀生至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共十戒律;下篇“威仪门”,含敬大沙门至衣钵名相,共二十四章。本书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沙弥尼律仪要略 |
读体 |
律学著述。明末清初读体辑集。一卷。上篇“戒律门”,所列十戒条章,依律藏“随”字函本文(指《沙弥尼戒经》)录出。下篇“威仪门”,所列二十二条则,于《大爱道比丘尼经》、《沙弥尼离戒文》及《第二分比丘尼随律威仪》中节出。又袾宏《沙弥律仪要略》内凡沙弥尼可通用者,亦采集之。本书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沙弥十戒威仪录要 |
智旭 |
律学著述。明智旭辑。一卷。作者在前言中称,此书系《沙弥十戒经》的重辑本,以补袾宏辑本之不足。全书分十戒、威仪二门,威仪门中含敬大沙门至比丘六物名相,共二十六章。书尾有附录,摘录三藏典籍中的有关论述。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沙弥学戒仪轨颂注 |
弘赞 |
律学著述。清弘赞述注。一卷。系以颂赞加注释的形式述沙弥十戒、威仪、轨则师范的著作。作者在前言中说:“初受沙弥戒,未能广阅十律全经,研究精要,须先学此颂,为律关键也。”颂文依据《沙弥戒经》及经律之言,并事师法等文句撰出。书中以二十字为一颂,共成一百一十七颂。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终南家业 |
守一 |
宋守一述、行枝编,共三卷。上卷有《教观撮要》、《三观尘露》、《答日本芿法师教观诸问》;中卷有《重受戒文》、《戒体正义直言》、《四诤要论》、《衣制格言》、《论分部》、《论僧体》、《科释杂心论出三有对文》、《受缘重开》;下卷有《论心用双持犯结制罪》、《辨二止并八九名义》、《重释事钞持犯篇通塞文》、《重答钦师·境想问》、《析然梦庵持犯四难》、《征显定道二戒》、《略辨正用相从》、《略议第七非体》、《辨略教结犯》。《终南家业》是一部理论性极强的著作,以不大的篇幅简洁地阐述了南山道宣律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论。这是与以往律家往往是注释道宣的某一本书是不同的。尤其《终南家业》对“南山三观”作出了简洁而清晰的论述,没有注疏体裁的冗长和铺陈。如果说《律宗会元》是律宗理论的简明读本或入门教科书的话,那么《终南家业》则基本上是一部律宗思想的高等教科书。但是,《终南家业》也受到时人的批评。如南宋理宗淳祐(1241-1252)初年,沧州妙莲即撰有《蓬折直辩》和《蓬折箴》各一卷对此进行批判。其意思是“彼既曲折,故当直辩”。这是因为妙莲读到《终南家业》的第一句“吾祖弘律,以观妙为本”时即心生不满。他批评《终南家业》道:“审吾祖为弘律耶,为弘观耶,若谓弘律,律何无本?若谓弘观,何云弘律?"他的批评甚至还很激烈,如他说:“吾宗有铁翁者,自谓实学,好扬名于后世,高则不高,名品非名,鸟鼠之喻可也。” |
法界宗莲花章 |
续法 |
佛教著述。清续法集,法贤校。一卷。此书以莲花的开放、颜色和生长等为喻,讲述唐法藏的判教学说和华严宗的基本教义,故名。书中谓:“如来说经,《华严》为极;古德判教,贤首而极。今依彼教观,开合五位百法。若非大经莲花,无由取喻开悟。”“五位”即时、仪、教、宗、观,与《贤首五教仪》所述内容相同。“百法”是五门的展开,即“十时”、“十仪”、“十界”、“十对”、“十玄”、“十度”、“四法界”、“六相”、“三时”、“三觉”、“三观”、“十一宗”、“五教”等,再加上“四谛”、“三性”、“三空”、“二自觉”算为“五法”,总为“百法”。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 |
法藏 |
唐法藏撰。一卷。依据《华严经》,各分十门讲“普贤观”和“普贤行”,前者是观想思考的义理,后者是具体的修行内容。“普贤观”分十门:(1)“会相归性门”,指“观一切法自性皆空”,根据“理”而进行思考,达到“摄散入静”的“止”;(2)“依理起行门”,由于“真理非断空”,“不碍事法宛然显现”,故应“于事无念”,此即为“起照名观”;(3)“理事无碍门”,因“性实之理,必彻于事”,“理事混融”,故修行菩萨可“止观双运”;(4)“理事俱泯门”,由于“理事交彻”,事中有理,理混于事,则“非事非理”,故菩萨修行应顺此“行心”,“非观非止”;(5)“心境融通门”,指“绝理事”的“无障境”,与“泯止观”的“无障心”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关系,故“心”与“境”相互融通;(6)“事融相在门”,指“多事”依于“一理”,而“一理带多事”又“全遍于一事”,故菩萨修行的止观是“即止之观”,可以“于一事中见一切事”,保持“心无散动”;(7)“诸法相是门”,由于诸法“不异于理,复不异于事”,故菩萨修行可“以不异止之观,见一法即一切法”;(8)“即入无碍门”,由于说“一多相入”,而不是说“一多相即”,故菩萨修行可“以无念之智,顿见无障碍之法”;(9)“帝网重现门”,指一事中可以显现一切,而所显现的一切又各自以一事显现一切,由此重重无尽,故菩萨修行具备了“普贤眼”,就可“见”到这种现象之间相互包容。重重无尽的“法界圆融自在,无有限量”的实际存在状况;(10)“主伴圆备门”,指菩萨运用“普贤智”,可以“顿见”这种“普贤法界”,故若任意“举一门为主,必摄一切为伴”。“普贤行”分十门,是对初学菩萨行法的十种要求:(1)“先起信心”;(2)“归依三宝”;(3)“忏悔宿罪”;(4)“发菩提心”;(5)“受菩萨三聚净戒”;(6)“修离过行”;(7)“修善行”;(8)“修忍辱行”;(9)“救摄众生行”;(10)“修平等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华严镜灯章 |
续法 |
佛教著述。清续法集,如朗校。一卷。以镜、灯为喻讲述华严宗的判教学说和主要教义,故名。书中谓贤首法藏为使学者理解“事事无碍法界”的道理,曾于暗室中供五佛,于每尊佛像前各燃一灯,又取十面镜子安置十方,使其“面面相对”,“影影交涉”,从而使学者“悟入刹海”。此书以时、仪、教、宗、观五部分组织,与《华严宗莲花章》所采用的方式相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华严念佛三昧论 |
彭绍升 |
佛教著述。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彭际清述。一卷。作者自谓,此论与法藏、李通玄的学说有区别,而与袾宏主张念佛名号往生西方净土的法门相协调。全书将念佛修净土分为五门:(1)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门;(2)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3)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门;(4)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门;(5)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门。所述五门均依《华严经》,主要论证往生西方净土与进入毗卢遮那佛境界的一致性。文后有“别申问答”,即以问答方式解释上述五门,并融通其说与隋灵幹之华严观及李通玄之净土学说的差异,以便“豁破群疑”,“同归一乘”。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华严经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
净源 |
简称《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佛典注疏。宋元丰二年(1079)净源述。一卷。依据澄观的《华严经疏》和《演义钞》,解释法藏的《华严还源观》,以便“补其遍善之功,成其具美之绩”。书中对《华严还源观》所讲的诸种观法及相关的名词、概念和命题等均作了解释,并进一步沟通《大乘起信论》与华严思想。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焚薪 |
师会 |
亦称《析薪膏肓》,简称《焚薪记》、《焚薪》。佛教著述。宋师会录。二卷。是对宋观复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析薪》(已佚,部分内容保留在《焚薪》中)的批驳之作。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师会见《析薪》,认为“得二百有六病”,错谬极多,有误后学,应当“焚之”,故名。绍兴十七年又作《送焚薪书》。本书先以“析薪曰”为题列原文,再以“议曰”为题批驳,并述对所论问题的不同观点。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重订西方公据 |
彭绍升 |
凡二卷。清代彭际清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九册。全书摘录古德之教示及其劝说念佛往生之行业,并叙念佛之利益。书名公据,本于苏东坡曾佩阿弥陀佛画像一轴而曰:‘此轼往生公据也’一语。旧本仅一卷,略见杂乱,彭氏予以订正,加为二卷,而题曰‘重订西方公据’。计分起教大纲、净业正因、净课仪式、西方境观、往生功行、莲宗开示、往生现果等七章。其中之第四西方境观揭列接引、见佛二图,以助观力,并以九莲华标示九品往生之机类。第五往生功行,亦绘四莲华,以记诵经、忏悔、作福、普度之行业。第六莲宗开示,收善导之专杂二修说、临终正念诀、永明之禅净四料简等十一条法语。第七往生现果分为集验、书证二项,记录作者当时之见闻。 |
净土十要 |
智旭 |
凡十卷。明代智旭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八册。附题为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门人成时评点节要后付梓。本书系将净土教义之论书编集成十种。从第一卷阿弥陀经要解一卷(明代智旭)至第十卷西方合论一卷(明代袁宏道)。其中收有宋代遵式之往生净土忏愿仪、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明代成时之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及受持佛说阿弥陀经行愿仪、隋代智顗之净土十疑论、唐代飞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元代善遇之净土或问、明代妙协之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元代梵琦之西斋净土诗、明代传灯之净土生无生论及净土法语。就其编集之顺序,以最初三要为经文之解释,同时叙述所依之行愿仪则;其次净土十疑论以下七要则依隋唐宋元明之时代顺序而编次。 |
五蕴观 |
澄观 |
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主要联系五蕴讲“人空观”和“法空观”。以回答“凡夫之人欲求解脱,当云何修”的问题。认为明了五蕴组合成的“人”只是“假名”,叫“人空观”;明了五蕴各自本身没有“自性”,均由诸缘而生,叫“法空观”。通过修行这两种观法,方能“了妄证真”,达到“究竟解脱”。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一乘决疑论 |
彭绍升 |
佛教论著。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彭绍升著。一卷。是驳斥儒家排佛反佛言论,主张儒释融通之作。意在“解诸儒之惑,以究竟一乘(指华严宗教义)之旨”。所列排佛反佛儒者有程颢、陆象山、王阳明、高攀龙等。认为他们反佛乃是“以名字不同,横生异见,斗争不已”。主张“世出世间,圆融无碍”,立论多据华严宗的教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贤首五教仪 |
续法 |
亦称《华严五教仪》,简称《五教仪》。佛教著述。清续法集录。六卷。内容是概述贤首法藏的判教学说及华严宗的主要教义。鉴于当时义学沙门轻视法藏等的《华严经》注疏,天台宗人亦攻击华严宗“有教无观”,续法乃依其师德水明源之说,历时十年,于清康熙五年(1666)集成是书,康熙十四年(1675)宣讲。此书认为:“贤首大师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不出三时、十仪、五教、六宗、三观。”故以此五部分组织,概括华严宗教义的主要内容。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贤首五教仪开蒙 |
续法 |
一卷,清释续法撰。因贤首五教仪六卷,听众未能全诵。故又略成此书,使学者易于练习。 |
禅门宝藏录 |
真静天頙 |
凡三卷。朝鲜僧天頙撰,成书于元代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左右。明代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与禅门纲要集合并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三册及禅门撮要卷下。系天頙摘录景德传灯录、嘉泰普灯录、传法正宗记等诸灯录中之宗乘质疑问答语要。内容包括禅教对辨门二十五则、诸讲归伏门二十五则、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等。又据朝鲜僧幻如觉岸(1820~1894)所撰之东师列传卷一载,由年代与思想方面考证,本书作者应为真静法庵。 |
祖庭事苑 |
睦庵善卿 |
凡八卷。宋朝睦庵善卿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三册。全书系就云门文偃、雪窦重显等师之语录,牒释其难解之语义,揭示其典据事缘,并匡正脱落之字句,凡有二千四百余项。卷首有法英之序文,其内载有述作本书之缘由。本书为古来禅林初学广为使用的辞典之一。卷尾有大观二年(1108)八月建武军节度使之跋、绍兴二十四年(1154)尽庵比丘师鉴之再刊跋,及同年六月玉津比丘紫云之后序。 |
祖庭钳锤录 |
费隐通容 |
凡二卷。明代僧费隐通容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编集诸祖师接引锻炼学人之语要,加以恳切说示,兼述己见。收录灵源惟深、晦庵弥光乃至大慧宗杲等人共五十余条提撕,而一一唱和,并勘验之。卷末附录宗门杂录四条,包括拈花、自聪禅师问达观颖和尚凡五问、觉梦堂重较五家宗派序、一喝分五教。 |
宗门玄鉴图 |
佚名 |
全一卷。明代曹洞宗僧虚一方觉撰,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方觉鉴于禅林宗派各立门户,竞相提唱,致使后世学人莫知所从,遂作玄鉴图,援引古圣机玄之妙,并综理纲目,以门、论、颂、图等数十项,阐明曹洞、沩仰、临济、云门、法眼等诸家之源流与宗旨。内容包括普贤、文殊、观音、以理因何、顺实依伍、法体自然、密应藏锋、事理理对、寄事标玄、理绝诠事、顺正归实、全机尽法等十二门,三玄、四大式、八棒、五句、八大势等五论,以及诸种之五位图颂等。 |
宗门十规论 |
文益 |
全一卷。五代僧法眼文益撰。又称法眼禅师宗门十规论、净慧法眼禅师宗门十规论。略称十规论。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旨在摘举五代时禅家之流弊,而予戒饬。计分十条:(一)自己心地未明,妄为人师。(二)党护门风,不通议论。(三)举令提纲,不知血脉。(四)对答不观时节,兼无宗眼。(五)理事相违,不分触净。(六)不经淘汰,臆断古今言句。(七)记持露布,临时不解妙用。(八)不通教典,乱有引证。(九)不关声律,不达理道,好作歌颂。(十)护己之短,好争胜负。本书之注疏有增标傍注宗门十规论(能仁义道)。 |
宗范 |
钱伊庵 |
凡二卷。清代钱伊庵编,道光十五年(1835)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伊庵以禅源、彻参、调习、入圣、利人、显喻、机用、纲宗、示辩、贯教等十章,说别传之妙心。援引各宗先圣之参悟机缘,依参究之先后次序,层层阐示教禅合一、禅净双修之义;吁学人发‘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之宏愿。 |
禅苑清规 |
宗赜慈觉 |
凡十卷。宋代禅僧长芦宗赜集。于崇宁二年(1103)完成。又称崇宁清规、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禅规。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有关禅院之组织规程及僧众日常生活之规定,称为清规;最早有唐代百丈怀海(720~814)所撰述之‘百丈古清规’。至北宋时代古清规已散逸,禅林规则紊乱,宗赜为再兴百丈清规之精神,遂搜集残存于诸山之行法偈颂,编撰本清规。其后,中国、日本所制定之清规,皆以本清规为标准。 |
禅门锻炼说 |
戒显 |
全一卷。又称禅林锻炼说、锻炼说十三篇。明代僧晦山戒显著,清代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戒显以为锻炼禅众应如孙武用兵,书中列举锻炼禅众之方法,次第为坚誓忍苦、辨器授话、入室搜刮、落堂开导、垂手锻炼、机权策发、寄巧回换、斩关开眼、研究纲宗、精严操履、磨治学业、简练才能、谨严付授等十三项。 |
禅宗杂毒海 |
性音 |
凡二卷。又作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普觉宗杲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法宏、道谦编,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本书之名系由大慧之语‘参禅不得,多是杂毒入心’而来。内容辑录先德之机缘法语、参禅居士追忆记、方外道友赞、佛祖赞等。其后,明代僧仲猷祖阐将本书增编为十卷,广搜诸师之偈颂,包括佛诞、成道、初祖、众赞等,计三十余项,七三二首,刊行于洪武十七年(1384)。清顺治十一年(1654),梅谷行悦继祖阐之后又增八七○余首。康熙年间,临济宗僧迦陵性音将十卷删减,重编为八卷,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其内容次第为佛赞、杂赞、投机、钞化、杂偈、道号、山居等,卷八附录普明牧牛十颂及梁山牧牛十颂。刊行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为宋、元偈颂之集大成者。 |
证道歌注 |
佚名 |
为永嘉证道歌之注释书。(一)全一卷。宋代僧梵天彦琪撰,门人慧光编。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书中将证道歌逐句详加阐述,以指点初学者入于参禅悟道之门径。(二)全一卷。宋代僧妙空知讷撰,门人德最编。约刊行于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知讷认为佛法虽非由涉猎文字语言而得,然钝根末学者仍须借语文之诠释,以参佛法之旨要,故撰此书。 (三)全一卷。又作证道歌注颂。元代僧竺原永盛撰,德弘编。顺帝至正元年(134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永盛于每句下作短评,合数句而加以注释论述,其后附颂。 |
五宗原 |
法藏 |
全一卷。又作五宗源、五宗元。明代汉月法藏撰。崇祯元年(1538)刊行。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密云圆悟之法嗣汉月法藏由于反对曹洞宗抹杀五家宗旨,仅单传释迦拈花一事,故评之为室中密授之死法,乃强调自威音王以来,无一言一法非五家宗旨之符印,为纠正曹洞宗之误而着此书。书成之后,其法弟木陈道忞著「五宗辟’,呵骂汉月。其门人潭吉弘忍则撰‘五宗救’非难木陈,极力为师辩护。此外,汉月之师密云圆悟,斥其为名利之徒,撰‘辟妄救略说’十卷。清雍正帝亦著「拣魔辨异录’,破斥潭吉之五宗救。故五宗原遂成为卷起师徒法眷间论争之书,可见明代禅风之一斑。其内容有临济宗、两脉合宗其来有据、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曹洞宗、总结、传衣法注等八章,并附录济宗颂语。 |
万法归心录 |
佚名 |
佛教著述。清康熙十五年(1676)祖源超溟著。一卷。问答体。以“须悟万法,归于一心”为宗旨,从十个方面阐述禅宗思想,即:一警省俗迷、二儒释论理、三释道辨伪、四顿悟修证、五教乘差别、六惟心净土、七禅分五宗、八十魔乱正、九经语引证、十劝善印施。书前有序文多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御制拣魔辨异录 |
雍正 |
凡八卷。又作拣魔辨异录。清世宗撰,雍正十一年(173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明代临济宗僧汉月法藏撰有‘五宗原’一书,其门人潭吉弘忍亦撰‘五宗救’一书以批驳当时曹洞宗之主张,遂引起当世禅林间之论诤,及至清代,犹有余波。世宗即撰本书,谓法藏、弘忍等人之宗乘主张为邪魔异说,并列举彼等之语录及著作,一一加以驳斥。又指出彼等之传人饮酒食肉、破毁戒律,危害佛教甚钜,必须翦除,故世宗曾以实际行动迫害法藏派之僧徒。 |
永嘉禅宗集注 |
传灯 |
凡二卷。明代僧无尽传灯重编并注释,熹宗天启二年(162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唐庆州刺史魏静曾编集永嘉集,揭示永嘉玄觉之修禅要义及悟道历程,然传灯以为永嘉集之内容杂乱,迭有讹谬,与永嘉玄觉之本意相去甚远,故将原有之十项目(慕道志仪、戒憍奢意、净修三业、奢摩他颂、毗婆舍那颂、优毕叉颂、三乘渐次、理事不二、劝友人书、发愿文)更改次序与内容为:归敬三宝、发宏誓愿、亲近师友、衣食诫警、净修三业、三乘渐次、事理不二、简示偏圆、正修止观、观心十门。又详予注释,并附录宋僧行靖所撰永嘉集注之注释,以阐明玄觉大师之止观观心宗旨。 |
修禅要诀 |
佚名 |
《修禅要诀》一卷,北天竺佛陀波利随问略说,慧智传译,收入日本《卍新纂续藏经》第六十三册.内容主要是论述修禅的要领及其注意事项,在我国禅宗寺院还颇有影响。《修禪要诀》是佛教的重要典籍,学者常据以研究禅宗坐禅之法,日本学者对其研究最为深入。该书题北天竺佛陀波利随问略说,明恂随录,慧智传译,时为唐仪凤二年(677)。收入《卍新纂续藏经》第63册(以下简称续藏经本) |
五家宗旨纂要 |
三山灯来 |
凡三卷。又作三山来禅师五家宗旨纂要。清代三山灯来撰,性统编。康熙四十二年(170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全书论述禅宗五家特殊之宗风及重要法门,然重点在临济宗与曹洞宗上。并附录三身四智说及八识拈评。所述各家宗风,如:临济宗之全机大用、曹洞宗之正偏相资、沩仰宗之师资(徒)唱和、云门宗之出语高古、法眼宗之见色明心等,所述各家法门则有临济宗之四料简、三玄三要,曹洞宗之正偏五位、四宾主等,且一一略解并附颂。此书为了解禅门法要之入门书。 |
十牛图颂 |
廓庵师远 |
一卷。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宋代廓庵师远撰绘,一说清居禅师作。《十牛图》依次为:一、寻牛,二、见迹,三、见牛,四、得牛,五、牧牛,六、骑牛归家,七、忘牛存人,八、人牛俱忘,九、返本还源,十、入鄽垂手。此十图以牧牛为主题,并各附自序及偈颂,以阐示修禅的方法和顺序。收入《续藏经》。《十牛图颂》与《信心铭》、《证道歌》、《坐禅仪》合刊,称《四部录》。 |
入众须知 |
宗寿 |
全一卷。撰者不详。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分坐禅、入室、请益因缘、沙弥戒文、训童行、劝坛信等五十余项,为初入禅林者阐明日分、月分、年分之诸般规矩作法。书中并无编述者及出刊记,仅由‘念诵’项内所云(卍续一一一·四七九下):‘白大众,如来大师入般涅槃,至今皇宋景定四年(1263),已得二千二百一十三载’之语推测,此卷约成于南宋理宗在位年间。 |
入众日用 |
宗寿 |
全一卷。又作无量寿禅师日用小清规、日用清规、入众日用小清规、日用小清规。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系南宋僧宗寿于宁宗嘉定二年(1209)佛诞日,在江西千龟峰以百丈清规为准,说示禅林一日之规矩,使入众之学人得以日夜遵守,其内容包括:起床、洗面、着袈裟、进食、如厕、入浴、卧相乃至看经、步行等诸种法则。 |
千松笔记 |
佚名 |
全一卷。明代僧大韶着,明末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辑录大韶住辨山千松禅院时所记述之千松笔记、禅宗合论、楞严击节、杂着等四篇,而以卷首之千松笔记作为题名。内容揭示参禅悟道可于世间法内检出出世间法,于出世间法内检出世间法。或谓本书原系五篇,尚有金刚正眼一篇;然卍续藏并未刊录。 |
辟妄救略说 |
密云圆悟 |
凡十卷。又作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明代僧密云圆悟(1566~1642 )着,侍者真启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圆悟之法嗣汉月法藏主张一‘○’(圆相)为千佛万佛之祖,并反对曹洞宗抹杀五家宗旨,遂着五宗原,乃引起一场禅林间之论诤,其后汉月之法嗣潭吉弘忍复作五宗救以辩护其师之说。本书作者圆悟则以为禅宗不立文字,更无‘○’之相貌为千佛万佛之祖;有此一‘○’,禅宗慧命势将断绝,为免后世禅门弟子误入邪见,妄认一‘○’而不自悟,乃述此书以阐扬佛法大意。清世宗亦著有拣魔辨异录一书,驳斥汉月等之见解。 |
临济宗旨 |
惠洪 |
全一卷。宋代僧觉范惠洪(1071~1128)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惠洪援引古德、尊宿之提唱,阐论三玄三要、十智同真、四宾主等法要,以导引学人悟得临济宗之特殊宗旨。 |
列祖提纲录 |
呆翁行悦 |
凡四十二卷。清代僧呆翁行悦(1619~1684)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系行悦二十年间云游四方,广收博录诸祖师耆宿之殊言异行,或以事集言,或因言立事,随见随记,而无古今、尊卑、世次、宗派之分。集录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等五家之前的诸正传、旁出,计四百余人之法语,内容自祝厘、报本、尊祖、上堂、小参,乃至节腊、元旦、法器等,皆依敕修百丈清规之住持日用诸事,各列科条,详加阐示,计三百余种丛林事要,三千余则宗祖提纲。令学人明了祖师之提撕,得修道之指针。 |
慨古录 |
圆澄 |
全一卷。又作湛然禅师慨古录。明代曹洞宗僧湛然圆澄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圆澄慨叹当时禅林规矩荡然而渐趋腐败堕落,恐因丛林自身之萎顿,而引致类于‘三武’之法难,故列举六祖以降,唐、宋时代活泼生动之机缘实例,恳切提撕,以唤起道心,重振宗风。由本书亦可略窥明末禅门之概况。 |
幻住庵清规 |
中峰明本 |
全一卷。元朝中峰明本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乃就丛林日用须知制定,自成天目一家之规矩,于延祐四年(1317)冬自序上梓。全编分十门,即:日资、月进、年规、世范、营办、家风、名分、践履、摄养、津送。附录之开甘露门,乃施饿鬼会之施食次第及法文、疏等。 |
观心玄枢 |
永明延寿 |
全一卷。宋代僧永明延寿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系延寿由禅宗之立场论述佛教之观心玄旨,谓吾人若欲脱境缚、息分别、具足行施与持戒等之六波罗蜜、护持正法、明法相、了四谛、明三藏、降四魔、辨净染等,皆须由观心之法而得成就;若不观心,则一切错乱颠倒,如九十六种外道。卷末附四六俳偶之偈,抒发愿生唯心净土之念。本书继承天台等观心系之思想,援引诸经典中有关观心之文,阐明‘心即大乘’、‘心即佛性’、‘心摄诸教’等观心之要义。 |
因师集贤录 |
佚名 |
全称《高峰龙泉院因师集贤语录》。佛教文集。元如瑛编。十五卷。因师,即高峰龙泉院十一代住持德因,宋末元初僧人,生卒年无考。此书为德因的诗文集,分十四门,即:入坛叙时景门、入坛佛事门、音声佛事门、歌扬赞佛门、陈意伏愿门、荐亡偈赞门、诸般佛事门、诸家伏愿门、总愿碎语门、追荐陈意门、荐亡伏愿门、涅槃法语门、抄题杂化门、自陈情词门。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禅林类聚 |
佚名 |
凡二十卷。元代道泰、智境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七册。本书系就诸祖语录、传灯录等,收集禅家诸师之机缘语要而成,内容包括帝王、宰臣、儒士、佛祖、法身、佛像、伽蓝、殿堂、塔庙、丈室、门户、禅定、经教、尼女、戒律、礼拜、缘化、神异、问疾、服饰、法器、斋粥、香灯、狮子像、龟鱼等一○二类。其中有关禅家之示众、师家与学人之问答商量、参究之问话、禅家之行实等收录最多,亦散见释尊行迹、佛弟子之问法、印度诸师之议论问答等。 |
禅门诸祖师偈颂 |
佚名 |
凡四卷。宋代子升、如祐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六册。辑录佛祖传法偈、信心铭、玄中铭、雪子吟、坐禅铭、五位颂、禅月龟鉴、志公药方、仁宗皇帝赞僧、勉佛果行脚、真性颂等,计八十余项古德垂诫、宗乘偈颂。 |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 |
佚名 |
凡四十卷。南宋法应集,元代普会续集。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五册。系编集古来禅家诸祖颂古之作。内容共收世尊机缘二十四则、菩萨机缘三十则及大乘经偈六十二则、祖师机缘七○二则。举凡增续及续收均冠以续收二字,与原集区别。 |
佛果击节录 |
圆悟克勤 |
凡二卷。宋代雪窦重显拈古,圜悟克勤击节;即雪窦重显拈提百则古则,圜悟克勤对之一一着语评唱。又称佛果击节录、圜悟击节录。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七册。其形式类于碧岩录(为圜悟克勤所编)。所谓击节,即相对于拈古而言,谓击节其间,使人不觉手舞足蹈。全书有百则古则,卷上凡有三十七则:德山示众、雪峰普请、百丈拂子、崇寿指凳、永嘉绕锡、仰山指雪、香严垂语、鲁祖吃饭、雪峰古涧、西堂烂却、钦山竖拳、睦州苕帚、枣树汉国、赵州偷笋、保寿开堂、无业妄想、德山作么、保福签瓜、南泉示众、马祖图相、兴化罚钱、长庆淘金、大梅无意、临济蒿枝、师祖珠藏、镜清问僧、云门法身、三圣金鳞、伏牛驰书、玄沙过患、报慈问僧、船子丝纶、投子一言、祖师六尘、本生拄杖、安国伊兰、玄沙见虎。卷下有六十三则:洞山三顿、大慈示众、黄檗闭门、镜清方便、香林衲衣、本仁示众、国师三唤、投子抑逼、云门示众、智门草鞋、雪峰五棒、径山一点、睦州担板、巴陵示众、则川摘茶、云门裂破、睦州钵囊、雪峰三下、南泉出世、钦山恁么、玄沙问僧、长庆羚羊、圆明示众、南院诸圣、雪峰相见、国师净瓶、茱萸看箭、临济赴斋、三角示众、岩头跨门、太原顾视、云门三病、鼓山示众、睦州毛端、仰山坐次、智门般若、乌臼参堂、雪峰天使、大随普贤、云门新罗、北禅资福、睦州示众、玄沙圆相、南泉卖身、茱萸一橛、夹山生死、保福羚羊、巴陵祖意、赵州答话、耽源辞师、沩仰田中、雪峰覆船、保福扶犁、大梅鼯鼠、赵州般若、德山托钵、雪峰古镜、洞山衣钵、投子三星、洛浦伏膺、香严仙陀、风穴离微、古德沙水。 |
径石滴乳集 |
佚名 |
凡五卷。清代僧山铎真在编,石源机云续编,康熙二十一年(168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七册。系临济宗无准师范之道脉传统之丛传。自无准师范,及其法嗣第一世径山净慈寺之断桥妙伦至第十七世,除去别收于语录之九人外,共计二三八人,记述其本录及语要。真在示寂后,由门人机云续成此集。 |
虚堂集 |
丹霞子淳 |
凡六卷。全称林泉老人评唱丹霞淳禅师颂古虚堂集。又作虚堂录。宋代僧丹霞子淳撰,林泉从伦评唱,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四册。系从伦摘取‘丹霞子淳禅师语录’卷下之颂古百则,重新编纂,加入示众、着语、评唱等,以表达其宗乘见解,堪为学人参学悟道之指南。内容包括青原圑级、石头曹溪、药山坐次、船子夹山、天宁夜半、天宁上堂、保寿上堂、三界唯心等公案古则。 |
空谷集 |
投子义青 |
凡六卷。全称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系宋代僧投子义青集历代诸师机缘一○○则,而一一作颂附之。其后,丹霞子淳加附示众及着语。至元代僧林泉从伦,又作评唱,而合并刊行。本集与从容录、碧岩录等类似,皆系公案集。或谓明代僧祖庭景隆,亦作空谷集三十卷,然迄今下落不详。 |
拈八方珠玉集 |
佚名 |
凡三卷。全称佛鉴佛果正觉佛海拈八方珠玉集。宋代僧祖庆重编,理宗宝祐五年(125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系佛鉴太平慧翘、佛果圜悟克勤、正觉方庵宗显、佛海石溪心月等四人,对禅门八方珠玉集内之古则、公案三一九条,各作拈提,揭示参玄捷径,以开学人正眼。然禅门八方珠玉集今已散佚。 |
青州百问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曹洞宗僧一辩(又称一辨,1081~1149)问,慈云觉答,林泉从伦附颂。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系青州普照寺之一辩和尚,住燕京大万寿寺时,于宣和年间(1119~1125),聚十方之僧众,试以室中勘验揭提宗纲,设百问示众,众中十身寺之慈云觉遂逐一作答。其后,林泉从伦于每一问答之后附颂一首。本书与从容录同出一辙,皆系曹洞宗之公案集。后世常以之与一辩之门人通玄圆通之通玄百问合称‘通玄青州二百问’,而并行流通。 |
通玄百问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通玄问答集。青州一辩法嗣宋代僧通玄圆通问,万松行秀答,理宗淳祐四年(124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系江西广信府通玄庵之圆通,设百问以激励学人,并宣扬祖道。林泉从伦于其师万松一一作答之后,次第附颂,生生道人徐琳刊行之。世人常以之与青州一辩之青州百问合称通玄青州二百问,而并行流通。 |
请益录 |
佚名 |
凡二卷。宋代正觉拈古,元代行秀评唱。全称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拈古请益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七册。据续藏本,卷首为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拈古请益录之序与题,并附南宋绍定三年(1280)九月二十八日之自序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十一月少室后参觉虚性一之序。次为九十九则古则公案之目录。卷上收录五十则,其后为请益录上卷音义;卷下为第五十一则至第九十九则,卷末收录请益录下卷音义。本录于明万历三十五年由觉虚性一校阅,生生道人付梓刊行。本录无注疏。 |
续古尊宿语要 |
佚名 |
六卷。宋代晦堂师明编。此书继《古尊宿语要》之后而编,收录临济、汾阳昭、琅琊觉、慈明圆、翠岩真等八十一位禅师的语要。由于所摘录机缘语句较少,很少涉及人物生平履历,没有完整的传法谱系,其史料价值低于灯录。收入《续藏经》。 |
印度佛教史 |
多罗那他 |
全称《印度圣地妙法如何弘传明示如意珠》。觉囊派著名学者多罗那他著,成书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一部详细论述印度佛教发展史的权威性著作。全书以编年史的方法详细叙述了印度历史及各个历史阶段中出现的佛教名人的事迹,其中所运用的多数资料在其他史书上难以找到。对于有些历史和传说的叙述,有别于汉藏文及巴利文,如佛死后的历次结集、阿育王的传说、十事非法、大天五事等,都有其独特的记载。全书从佛法形成开始写,直到真言乘起源,概述了千余年中佛教创立发展、各大学派形成、传承关系等,极力推崇以无著为代表的瑜伽唯识学派,宣扬如来藏思想。同时反映了大小乘佛教之间的矛盾和佛教与外道的斗争。历史上此书的版本有觉囊寺版、德格版、拉萨版。国外有多种译本。1869年圣彼得堡出版了西夫讷和瓦西列也夫的德文译本和俄文本。1928年东京出版了寺本婉雅的日译本。英文本是由印度语言学家何利那他·德从藏文翻译的。1970年钦巴喇嘛和卡托帕德哈亚又合译成英文,加尔各答大学卡托帕德哈亚参照俄德两种本子作了校订,在印度出版,书中增加了注释和补充注释。1946年,国内出版了王沂暖的节译本,近年出版了张建木的汉文全译本。 |
御选语录 |
雍正 |
凡十九卷。清世宗撰。又称雍正御选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其内容系集录我国古今禅僧、居士及清世宗自身之禅语等,计有正集十二卷、外集一卷、前集二卷、后集三卷、当今法会一卷。其中,正集收录僧肇、永嘉玄觉、寒山、拾得、沩山灵祐、仰山慧寂、赵州从谂、云门文偃、永明延寿、紫阳真人张平叔、雪窦重显、圜悟克勤、玉琳通琇、筇溪行森、和硕雍亲王圆明居士(世宗)等十五人之短篇语要。外集收录云栖袾宏之净土问答等,前集、后集均为历代禅师语录。在御制总序末,有雍正癸丑十一年(1733)四月朔日之字样,在各师之初,冠有自同年四月望日至八月望日之御制序。据御制后序载及有关编撰本书之缘由,乃因不满于古今语录而重新选集本书。本书于乾隆元年(1736)正月入藏,收录在乾隆三年十二月完成之清龙藏,另有光绪四年(1878)金陵刻经处之刊本。 |
正法眼藏 |
大慧宗杲 |
凡六卷。宋代大慧宗杲(1089~1163)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八册。为古尊宿之机缘法语集,总计百余篇,并附撰者之短评。宗杲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因罪迁居衡阳,其间与诸方大德往来酬酢之法语,为侍者冲密慧然随手抄录,于绍兴十七年编录而成,寻即刊行。俗称大慧正法眼藏。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普善庵沙门慧悦及居士春门徐弘泽等,附圆澄及李日华之序,另加宗杲之答张子韶侍郎书,而加以重刻。 |
宗鉴法林 |
性音 |
凡七十二卷。清代僧迦陵性音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六册。广泛搜录历代诸师之古则、公案、拈颂,计二七二○条。其所列顺序为:世尊、诸经、应化圣贤、西天祖师、东土祖师、旁出诸祖、未详法嗣者、自大鉴下一世至青原及南岳下三十七世、嗣法未详之尊宿等。因康熙五十一年(1712)春,于塞北之法林寺会集编书,至五十三年夏,镌版完工于京师柏林院之宗鉴堂,故题名宗鉴法林。 |
禅宗直指 |
石成金 |
全一卷。清代石成金(字天基,号惺斋)撰,其子峷年、嵩年校刻。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系石成金所著传家宝四集中之一部分。内题传家宝禅宗直指,内题之下附有‘明心见性须知,成佛成祖要法’十二字;故知本书旨在阐说明心见性、成佛作祖之要法。内容初以密传参禅要法四十六项,详细论述悟道功夫之法门;次以密传佛法通旨十项,释明世人对佛法之若干质难。 |
初学记 |
清觉 |
全一卷。宋代僧本然清觉(1043~1121)着,道安注。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清觉谓千里一步为初,故作初学记,以接引后进,开悟群迷,阐扬三乘十地之要,令初心者易于效习;久经效习,自有所见、所觉,进而起行,以达究竟。内容包括:佛道不可不学,生死不可不忧;欲得不遭欺诳,莫离十地三乘;般若悟心见性,名目称呼内凡;初学先求因地;初从戒定慧修,须知名目般数。此外,又论及须陀洹果、斯陀含果、法云地、妙觉地等数十项。 |
丛林公论 |
佚名 |
全一卷。南宋者庵惠彬撰,宗慧作序,宋淳熙十六年(1189)刊定。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三册。系评论古今禅林之文事,乃有关释儒之随笔论集,凡七十余项,一万余言。禅籍志卷下谓本书之内容研究精密,识见高明,论点公允,且其序文亦堪称绝唱,唯书中所举先儒文词之得失,颇有不当之论。 |
丛林两序须知 |
费隐通容 |
全一卷。明代僧费隐通容(1593~1661)撰,法嗣百痴行元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本书内容包括总引、西序、东序。西序又分:(一)首庭须知(西堂通用),(二)书记须知,(三)藏主须知,(四)知客须知,(五)浴主须知,(六)方丈侍者须知。东序又分:(一)监寺须知,(二)维那须知,(三)副寺须知,(四)典座须知,(五)直岁须知。 |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 |
佚名 |
凡二卷。又作咸淳清规、婺州清规、校定清规。宋代僧后湖惟勉编,度宗咸淳十年(1274)成书,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本书系将百丈古清规以降之禅门诸种清规,参校其异同,去芜存菁而重编者。卷上包括‘告香、依戒、出班烧香之图’、‘告香、普说、立班之图’等三十九项;卷下有‘上堂、普说、小参’、‘告香、入室、请益’等二十项,其第二十项为无量寿禅师日用小清规(入众日用清规)。 |
禅林备用清规 |
佚名 |
凡十卷。又称备用清规、泽山清规、至大清规、备规。元代僧泽山一咸于武宗至大四年(1311)编成。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一咸汇集古来禅林丛规、礼法等,列举圣节升座讽经、坐禅、楞严会、专使请住持、百丈龟镜文、持犯轨仪、当代住持涅槃、日用清规等,计一六九项禅门规仪。 |
宗门拈古汇集 |
白岩净符 |
凡四十五卷。清代僧白岩净符编。康熙三年(166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五册。编集自佛祖至南岳下三十三世、青原下三十六世诸师之拈提、机缘;系自宗门统要续集,集录宋、元以前者之拈提语,并补其机缘,对于‘统要’未载之宋、元以后者,则次第续列。其广搜各方语录、行状、碑铭,凡一拈一别、一代一征,皆依统要体例增订编列,得一七○○则,系公案之集大成者。 |
圣箭堂述古 |
为霖道霈 |
全一卷。明代僧为霖道霈(1615~1702)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七册。内容收录行止殊异、履践严明,足为后世学人楷模之古圣先贤事迹,及理致精深、谆谆教诫,足以针砭末法时弊之经传著述,包括僧堂记、大般若经、宏智正觉、云门匡真、罗湖野录、菩提达磨、息心铭等三十二项,一一予以阐论比评。三十二项中,道霈以所获文献之先后编集成书,而未依时代古今之次序列述。 |
兀庵普宁禅师语录 |
兀庵普宁 |
凡三卷。又作宗觉禅师语录、兀庵宁和尚语录、兀庵和尚语录、兀庵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三册。净韶等编,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初刊。内容收录庆元府象山灵岩广福禅院语录、巨福山建长兴国禅寺语录、法语、佛祖赞、小佛事等。兀庵普宁曾往日本弘法,本录即收录其在日本圣福寺、建长寺等处之法语。为了解宋元与北条时赖、时宗政权之关系以及当时镰仓武士与禅之关系之参考资料。 |
月江正印禅师语录 |
月江正印 |
凡三卷。又作月江和尚语录、月江印禅师语录。元代临济宗僧月江正印撰,居简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三册。收录正印禅师于碧云寺、淀山寺、南禅兴国寺、宣化寺、道场寺等处之上堂与小参语,以及拈古、颂古、普说、法语、赞等。 |
石霜楚圆禅师语录 |
楚圆 |
全一卷。全称慈明禅师五会住持语录。又作慈明和尚语录。宋代僧石霜楚圆撰,黄龙慧南重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编集楚圆于袁州广利寺、潭州道吾山、潭州石霜山崇胜院(寺)、南岳山福严寺等处之示众、上堂语,及机缘、勘辨、偈颂等。偈颂之中,除临济宗之三决三句、三玄三要外,亦有曹洞五位之颂。又卍续藏第一一八册古尊宿语录卷十一摘要刊录楚圆语要,题名慈明禅师语录。 |
死心悟新禅师语录 |
死心悟新 |
全一卷。宋代僧死心悟新(1044~1115)撰,绍兴十一年(114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黄龙四家录第三。内容编录师初住云岩之开堂语录、住翠岩之广化法语、再住云岩之语录,及住黄龙之语录、小参示众、偈颂等。 |
超宗慧方禅师语录 |
超宗慧方 |
又名《禾山超宗方禅师语录》、《超宗方禅师语录》。宋超宗慧方述。绍兴十一年(1141)年序刊。主要辑录其上堂语、偈颂等。 |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
马祖道一 |
全一卷。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四家语录卷一。收录马祖略传、与怀让之磨砖机缘语要,以及与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珠慧海等诸人之机缘对话、示众语等。揭示‘平常心是道’之旨,平常心即系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之心。另有马祖道一禅师语录一卷,又称大寂禅师语录、马祖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八册古尊宿语录卷一。系自广录中辑录马祖之行业、机缘语要等而成。 |
投子义青禅师语录 |
投子义青 |
凡二卷。又作舒州投子青禅师语录、投子青和尚录、妙续大师语录。宋代投子义青禅师撰,自觉重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四册。编集白云山海会禅院语录、投子山胜因禅院语录、师答同霖十问、五位颂并序、五位偏正谣、四宾主、偈、颂古公案一百则等。卍续藏第一二四册另收有道楷所编之舒州投子山妙续大师语录一卷,亦作投子义青禅师语录。仅集录上堂示众语要二十五条,及丹霞子淳所撰之义青略传一篇。 |
松源崇嶽禅师语录 |
松源崇岳 |
凡二卷。宋代僧松源崇嶽(1132~1202)撰,善开等编。宁宗嘉泰三年(1203)刊行。又作松源和尚语录、松源语录、松源禅师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内容包括澄照禅院语、报恩光孝禅寺语、实际禅院语、荐福禅院语等八会之语录,以及秉拂普说、法语、颂古、赞佛祖、偈颂等,卷末附录陆游所撰之塔铭一篇。 |
笑隐大訢禅师语录 |
笑隐大訢 |
凡四卷。又作广智全悟禅师语录。元代僧笑隐大訢撰,延俊、慧昙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集录乌回禅寺语录、禅宗大报国寺语录、中天竺禅寺语录、真赞、偈颂、月江和尚语录序、证道歌序、题中峰和尚语录等。 |
破庵祖先禅师语录 |
破庵祖先 |
全一卷。又作破庵和尚语录。南宋僧破庵祖先(1136~1211 )撰,圆照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收录卧龙山咸平禅院语录、平江府秀峰禅院语录、广寿慧云禅院语录、穹窿山福臻禅院语录、秉拂、普说、法语、偈赞、行状、跋等。 |
雪峰义存禅师语录 |
雪峰义存 |
凡二卷。唐代僧雪峰义存(822~908)撰,明代林弘衍编,崇祯十二年(1639)刊行。又作雪峰禅师语录、真觉禅师语录、雪峰真觉禅师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编录上堂示众语、机缘问答、偈颂、规则、遗诫等,卷末附录雪峰真觉大师年谱、雪峰崇圣禅寺碑记文、雪峰禅寺二十四景诗,以及孙觉、方山慧真诸人之序、跋等。 |
无门慧开禅师语录 |
慧开 |
凡二卷。宋代僧无门慧开(1183~1260)撰,普敬、普通等编,理宗淳祐九年(1249)刊行。又作佛眼禅师语录、无门开和尚语录、无门和尚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卷上辑录慧开于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自湖州报因禅寺开法以降,历天宁寺、黄龙崇恩寺、显亲崇报寺、广化寺等十会之上堂语;卷下辑录告香普说、小参、赞佛祖、偈颂、真赞等。卷末之‘后记’一文,或系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重刊时所增录。 |
雪峰慧空禅师语录 |
雪峰慧空 |
全一卷。又作《福州雪峰东山和尚语录》、《东山慧空禅师语录》、《东山和尚语录》、《雪峰空和尚语录》、《东山雪峰空和尚语录》。宋代雪峰慧空撰,门人慧弼编,孝宗淳熙五年(1178)刊行。又作福州雪峰东山和尚语录、东山慧空禅师语录、东山和尚语录、雪峰空和尚语录、东山雪峰空和尚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辑录秀峰辞众上堂语、入院升座语、上堂、小参、秉炬、法语、拈古、颂古、真赞、偈语等,卷末附录与鼓山书中一段语、顶相赞,以及罗湖野录中有关慧空之记载。于宋淳熙五年(1178)刊行,后收入《续藏经》。 |
无文道灿禅师语录 |
道璨 |
全一卷。宋代僧无文道灿撰,法嗣惟康编。度宗咸淳九年(1273)刊行。又作无文道璨禅师语录、无文和尚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为育王山笑翁妙堪之法嗣无文道灿之语录。内容包括荐福寺语、开先华藏寺语、再住荐福寺语、小佛事、赞、偈颂、题跋等。道灿另撰有‘无文印’二十卷,系诗文集。 |
无准师范禅师语录 |
无准师范 |
凡六卷。又作佛鉴禅师语录、佛鉴录、无准和尚语录、无准禅师语录。宋代僧无准师范撰,宗会、智折等编,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卷一至卷二辑录清凉寺、普济寺、资圣寺等五会之语录;卷三至卷六辑录小参、法语、普说、拈古、偈颂、自赞、小佛事、祭佛鉴禅师文、入内引对升座语录(奏对录)、行状等、其门人中之兀庵普宁、无学祖元、日僧东福圆尔等,对日本之禅宗有极大之影响。 |
开福道宁禅师语录 |
开福道宁 |
开福道宁禅师语录,二卷,宋道宁说,善果集,道敬题词,谭章序,席震请疏,克勤题记,祖证题记,日本元趾后序,首题潭州开福禅寺第十九代宁和尚语录,尾题无第十九代四字,语要收于续古尊宿语要三。南岳下第十四世,嗣五祖演。全称潭州开福禅寺第十九代宁和尚语录。又称潭州开福报慈禅寺道宁师语录、开福宁和尚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辑录开堂晋院拈香法语、上堂、小参、垂示、偈颂、遗诫等,并于卷首、卷末附录序、疏等文。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重刊。 |
应庵昙华禅师语录 |
应庵昙华 |
凡十卷。又作应庵和尚语录。宋代应庵昙华撰,守诠等编,孝宗乾道二年(1166)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内容包括卷一至卷六之住妙严禅院、住天童山景德禅寺第十四会之语录,卷七至卷九之法语、书,卷十之颂古、真赞、偈颂、佛事等,卷末附录塔铭、祭文、松源和尚普说等。 |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
永觉元贤 |
凡三十卷。又作永觉和尚广录。明代僧元贤(1578~1657)所撰,为霖道霈重编。清顺治十四年(165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五册。编集福州鼓山涌泉寺语、泉州开元寺语、杭州真寂禅院语、剑州宝善庵语、小参、普说、茶话、拈古、颂古、佛事、书问、序、记、文、考、疏、铭、诸祖道影赞、偈颂等,及卷二十七与二十八之洞上古辙、卷二十九与三十之寱言。卷首收录禅余内集序、禅余外集序、最后语序、鼓山晚录序,于林之蕃所撰之序文中谓,以上诸单行本原皆收于本广录中,其中,‘禅余内集’为语录集,‘禅余外集’则为诗文,各八卷,太冲道顺编,皆刊行于崇祯十六年(1643)。‘鼓山晚录’系元贤六十七岁至七十五岁间再住鼓山之语录,凡二卷,太冲道顺编,约刊行于永历六年(1652)间。‘最后语’系元贤八十岁示寂前之最后绝唱,凡二卷,传善编,约刊行于永历十一、十二年间。 |
玄沙师备禅师广录 |
玄沙师备 |
凡三卷。详称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又作玄沙广录。唐代玄沙师备(835~908)撰,智严编。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六册。内容编集上堂语、颂、上堂示众、方丈录、佛心印录等,卷末附林澄所撰之‘唐福州安国禅院先开山宗一大师碑文并序’。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刊行林弘衍所编之玄沙师备禅师语录三卷,又称福州玄沙宗一禅师语录、玄沙语录、玄沙大师语录,亦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六册。集录广录所未收之上堂、拈香、垂示等之语要,包括玄沙之略传、纲宗三句、玄沙对古则公案之拈评等。 |
希叟绍昙禅师广录 |
希叟绍昙 |
凡七卷。又作希叟和尚广录。宋代僧希叟绍昙撰,侍者法澄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二册。收录庆元府佛陇山进山语、平江府法华寺进山语、庆元府雪窦资圣寺进山语、小参、法语、拈古、题、跋、颂、赞、小佛事等。卷四之‘示日本平将军法语’,系日僧兰溪道隆遣使请希叟开示法语,以寄予当时之幕府将军北条时宗。卷六之‘俊侍者将别山四会语录归日本板行求予序引’,及‘日本澄上人’(最澄)、‘日本然上人’(法然)之颂等,皆显示希叟与来华日僧往来之密切。自悟等人编集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又作希叟绍昙和尚语录,亦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二册。 |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
无异元来 |
凡三十五卷。明代僧无异元来(1575~1630)撰,法孙弘瀚、弘裕共编。清康熙十年(1671)刊行。又称博山大舣和尚广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五册。本书系集无异元来禅师一代语录之大成,内容包括无异禅师语录序、锡类法檀序、剩录序、禅警语序、宗教答响序、博山能仁寺等五会之语录、茶话、普说、拈古、颂古、佛事香语、参禅警语、开示偈、净土偈、宗教答响、宗说等锡、书、启、序、寿言、挽辞、博山和尚传、塔铭及序等。其中,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五所收之宗教答响,又称博山大师宗教答响,系集无异元来回答学人诸士之种种质问。答响之一、之二又分参悟、净土、止观、戒律、布施、愿力、忏悔、福报、释疑、回向等十品。书中所收之剩录序,剩录,即道嵩壁如所编之博山老人剩(剩)录六卷,相当于元来语录之补遗,内容有上堂、茶话、颂古、偈、诗、赞等,今仅于本书卷首刊录黄端伯所撰之剩录序。又本书卷十三至卷十五之‘参禅警语’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而于卍续藏第一二五册省略未收),亦收于朝鲜僧清虚堂休静(1520~1604)所编之禅门撮要卷上。凡二卷,详称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又作博山参禅警语、禅警语、博山警语。成正编,明代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刊行。辑录示初心做工夫警语、评古德垂示警语、示疑情发不起警语、示疑情发得起警语、示禅人参公案警语、示参禅偈十首等。 |
还山录 |
为霖道霈 |
凡四卷。全称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又作为霖禅师还山录。明末清初曹洞宗僧为霖道霈(1615~1702)撰,兴灯等编,康熙二十七年(1688)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五册。辑录道霈再住鼓山以后之语录,故称还山录。内容包括上堂、示众、佛事、偈、赞、序、题跋、记等。卷末附录旅泊幻迹一篇,系其自述一生行谊与著作之记录。 |
宗门设难 |
麦浪明怀 |
全一卷。明代曹洞宗僧麦浪明怀撰,许元钊录。全称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七册。神宗万历四十八年(1620),有设难者以‘禅宗心法,系扫除观行、不立文字者,何以后世诸师有三玄三要、五位三关之说’等二十五项宗门重要疑难,问于明怀,明怀一一详释之。故全书以问答体之形式显扬宗义。 |
华严经纶贯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复庵撰。又称复庵和尚华严纶贯。收于卍续藏第四册。本书系就八十华严中七处八会三十九品等内容,所作略说。乃研究宋代禅宗化华严教说之代表着作。内容初举经之品数,次记述澄观之一经三分说,并就题号举出三义、叙述会品之所说等,再次则说明四分、五周因果、十玄六相、四法界等,最后之善财童子则以禅宗之教旨为结语。 |
华严经论 |
灵辨 |
一卷。元魏释灵辩撰。灵辩,姓氏不详,山西晋阳 (今太原市)人。所作 《华严经论》原为一百卷,今仅存卷第十,故题一卷。该书从后魏熙平元年 (516) 正月动笔,至神龟三年(520)九月而成。此卷初传山西境内,唐永淳二年才传至京师。此论独有一番经论,不落通常窠臼,可以说是词清理畅,妙尽奥闻。与其它华严经疏论相比较来研读,更可见教界学人对信仰的追求和治学精神。可惜今仅存一卷,无法得知全貌细目之类别,更难说清该书的价值所在。现有此卷收载于续藏经本。 |
华严经吞海集 |
道通 |
简称《华严经吞海集》。佛教著述。明道通述。三卷。道通曾讲《华严经》三遍,后居庐山,仍有学者以此经请教,故撰是书。此书介绍《华严经》各会、品的主要内容,并解释其中的一些名词、概念。注释主要本于澄观的《华严经疏》。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华严经文义记 |
灵裕 |
一卷。北齐释灵裕撰。释灵裕,俗姓赵,定州钜鹿曲阳 (今属河北省境内)人。身世生平不甚详。出家入寺后,钻研华严宗义。终身事佛奉法,有“裕菩萨”之称。曾担任宝山寺集记,由此开始笔耕。先后撰有 《华严经疏》、《华严经文义记》、《自余内外章疏》、传记等五十余部,总百余卷。其中,灵裕所撰华严疏及旨归合九卷,今所存乃卷六,释经卷第四十九至第六十,盖即疏之末卷也。灵裕从师于道冯,为惠光律师的再传弟子。《华严经文义记》一书内容:所释始自第十知识弥多罗尼,终于第四十三知识普贤菩萨。……故所序知识之数,仅有四十三。此《华严经文义记》一书的价值,较之灵辩之论,惠光之记,诚为逊色。而断句判章,间有独到之处。揆其用意,凡此记所详,多是当时他人文疏所略者。欲洞研华严者,此记亦不可废也。《华严经文义记》的不足之处是,于方广之致,未能多所发挥。此《义记》常见版本为续藏经本,或 《高僧传》 本传。 |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 |
澄观 |
亦称《华严经行愿品疏》、《普贤行愿品疏》、《贞元华严经疏》、《行愿品疏》等。佛典注疏。唐澄观著。十卷。是对“四十华严”的疏解。唐贞元十四年(798)澄观协助般若译出“四十华严”,即奉敕于终南山草堂寺撰成此疏。全书分十门:(1)教起因缘;(2)教门权实;(3)所诠义理;(4)辩证所宗;(5)修证深浅;(6)彰教体性;(7)部类品会;(8)流传感通;(9)释经名题;(10)随文解释。释义中对“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均没有的“普贤菩萨十大愿文”,特别予以强调和详细解释,提出了“极乐不离华藏,弥勒即本师”的主张。注释书有唐宗密的《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六卷。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 |
圭峰宗密 |
又云行愿品随疏义记。六卷,宗密着。解行愿品疏者。 |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 |
戒环 |
简称《华严经要解》。佛教著述。宋建炎二年(1128)戒环集。一卷。简述《华严经》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1)“悬叙”,叙述《华严经》的根本宗旨,认为此经讲诸佛与众生的平等佛性、本真德用,全部经文都在于“发明当人自性故有之德”;(2)“释题”,解释《华严经》题目;(3)“科解”,介绍“十会四十品”的分段结构及内容。注释主要本于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并参考澄观的见解。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
慧苑 |
亦称《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华严经刊定记》、《华严刊定记》等。佛典注疏。唐慧苑撰。原为二十卷(一作十六卷),现存十三卷。是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的注释书。法藏在《八十华严》译出后即着手注释,但仅完成《妙严》、《十定》两品,慧苑续其作而成此书。全书分十门:(1)教起所因;(2)藏部所摄;(3)显教差别;(4)简所被机;(5)能诠教体;(6)所诠宗趣;(7)显义分齐;(8)部类传译;(9)具释题目;(10)依文正释。从第二卷开始解释各品经文,一般分“辨名”、“来意”、“宗趋”、“释文”等四项。本书提出“四种教”、“两重十玄门”等,与法藏的一贯思想不符。后慧苑之论被视为背离师说,不为华严宗人所承认。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佛说楞伽经禅门悉谈章 |
佚名 |
佛教典籍。定慧译(撰?)。一卷。由序言及八段韵文组成。序言称:菩提达摩自南天竺携《楞伽经》至东都,求那跋陀罗译出,其经“文字浩瀚、意义难知。和尚慈悲,广济郡(群)品,通经问道,识揽悬(玄)宗。穷达本原,皆蒙指受。又嵩山会善沙门定慧翻出《悉谈章》,广开禅门,不妨慧学。不著文字,并合秦音。”八段韵文的主旨论述静心禅观,直进菩提。韵文领起时,句中、末尾常有音译词汇。据序文谓“彼与鸠摩罗什法师通韵,鲁留卢楼为首”,凡领起之音译均为该偈颂之韵脚,故当与音韵有关。此文究系由原文翻译,抑由中国僧人撰述,待考。P.2204末有题记:“天福陆年(941)辛丑岁十二月十九日,净土寺□比丘僧愿宗题迷头上小自后再堪知敦煌悬□公索。”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日本《大正藏》据P.2212、2204录文收入第八十五卷。 |
梵网经述记 |
胜庄 |
亦称《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律学著述。唐胜庄撰。二卷(或各分“本”、“末”作四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的注释书。先设立五门总释戒经:教兴题目、辨经宗体、摄教分齐、教所被机、判文解释。在判文解释中,依戒经总分为三部分,即:序分(教起因缘分)、正说分(圣教所说分)、流通分(依教奉行分)。在正说分中又分为“先释所依地”及“后明所修行”两部分。次随文注释戒经卷下之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广百论疏 |
文轨 |
佛典注疏。唐文轨撰。原著十卷。敦煌遗书藏本。现存伯2101号一件,首残尾全,系第一卷,尾题“神龙三年(707)三月僧崇晃写”。本文所疏乃印度提婆著、唐玄奘译《广百论》。据《东域传灯录》、《三论宗章疏》等经录记载,中国僧人曾撰有八种关于《广百论》的疏释,其中文轨著者为十卷,但现仅剩此一卷。文轨曾师承玄奘,并参与玄奘译场,故本疏中当包括有玄奘的某些观点。又本疏几乎全部用因明格式写成,对研究印度因明在中国的流传有一定的资料价值。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和菩萨戒文 |
佚名 |
又题《和戒文》、《祸戒文》。杂言佛家赞文。据各本题记,大多为晚唐年间抄写。作者不详。共十首,北服30列有小标题,分别为杀生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沽酒戒、自说戒、毁他戒、多悭戒、多嗔戒、谤三宝戒,每首均以“诸菩萨”三字发端,在三、三、七基本句式后续七言四句或六句、八句;辞末均有“佛子”二字和声。内容系演述《梵网经》之菩萨十重戒,为佛家劝善之作。 |
华严经疏 |
佚名 |
全一卷。作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本书为新译八十华严之注释书,然非八十华严全本之注释,以其间有跳漏者,故推测本书或系由残缺之片断整理而成者。 |
华严经义记 |
慧光 |
一卷。北齐释惠光撰。惠光俗姓杨,定州长芦 (今河北省定县) 人。13岁随父入洛阳,归依了佛陀扇多,并由佛陀扇多度他出家。惠光学法专一,擅于独立思考,才学具佳,非常人可比。他出家不久就常为人讲经,有圣沙弥之称。东魏时,他任国僧都。北齐时应召入邺都,住大觉寺,后来就任国统。有“光统律师”之称。一生事佛,以弘扬佛法为己任。生平主要大事有四:第一,参与译经。当时译师有三家,即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由于来华僧人各自译经,语言有碍,实难为信众接受。加之,助译者方言各异,以致传述分歧争论不休。惠光以其比较渊博的知识和贯通南北方言的有利条件,列席译场,常常为之沟通,完成译业。第二,从事著述。先后撰有《十地经论疏》,《玄宗论》、《大乘律义章》等书。注解 《华严》、《涅槃》等经。还造有 《四分律疏》,删定了 《羯磨戒本》。可惜,上述付梓之作现存的只有《华严经义记》。是记原本四卷,今唯存卷第一之中段,释光明觉品初章。(现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其余都已亡佚了。第三,开创了地论师南道派。勒那摩提初译《十地经论》后,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的师承不同,故对该经的理解也存在分歧。因此,依地划分成两派,南派以惠光为代表,北派以道宠为代表。惠光不为时尚左右,始终坚持奉行原经主张,即“是说阿黎耶识即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亦即真如,法性,而为一切法缘起的本源”。经他坚持弘扬,遂使南道派名德辈出,独盛一时。惠光本人也因此被看作是地论师南道派的开创者。第四,是四分律宗的开祖。自北魏道复律师作科文式的《律疏》四卷后,研习律经门径顿开。惠光得助律家口传身授,作《四分律疏》一百二十纸,删定《羯磨戒本》,遂使 《四分律》 日益张大。他开讲律宗,每次常有僧众千人听讲,后世公认他是四分律的开山。弟子道云、道晖、洪理、昙隐,三传至道宣,律宗正式建立。惠光师承佛陀扇多和勒那摩提,尊师重道,研习律宗建树尤为突出。现存 《华严经义记》一卷,“多论文所略者,是知光师乃缀述所闻以补记耳。理尚高华,文存风骨。所存不过七百余言,亦足以为万载宗辖矣。”(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华严经义记》,载《续四库全书提要》第1879页)。该经最常见版本是 《大正藏》等八十五卷。 |
金刚般若经旨赞 |
昙旷 |
佛典注疏。唐昙旷撰。二卷。是对《金刚经》的疏释与赞颂。本书受到唐道氤《金刚经宣演》的影响,但并不拘泥于道氤的观点,而是有所发展。共分五门:(1)“叙教兴由”,谓佛说此经,为令众生拔苦得乐,悟二谛,得无住涅槃。(2)“显宗趣”,谓宗有三:实相、观照、文字;趣有四:教、理、行、果。(3)“言威力”,谓此经有十大威力。(4)“明经所被”,谓此经对五性一切众生有效。(5)“赞经本文”,即引经正文,逐段赞述。昙旷是法相宗僧人,故释义多受唯识思想影响。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华严经章 |
佚名 |
佛典章疏。作者不详。一卷。首残尾存。首尾均无标题,据内容拟题。略述《晋译华严经》三十四品每品之基本内容,因卷首残缺,故疏释实际从“四谛品第四”开始。行文言简意赅,与法藏《华严经探玄记》或有不同,故颇有参考价值。文末为《四弘誓文》一篇:一者誓断一切烦恼;二者誓修一切功德;三者誓度一切众生;四者誓成一切种智。称“菩提难入,以愿邀期。是以初发心菩萨将欲逝恶修善,广化众生,远求佛果,要以弘誓为本。弘誓既立,则愿无不从。”“最胜菩萨一誓,过于声闻百千劫行。菩萨行愿乃有无量,略举此四,总收都尽。”表现出大乘佛教强烈的重视菩萨本愿的思想,与净土思想相通。此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历代经录亦未著录,现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
华严略疏 |
佚名 |
佛典章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前者首残尾存,尾题:《华严略疏卷第一》,有题记:“比丘法渊供养流通。”卷中有朱笔校改字。后者首尾俱全,首题:《华严略疏卷第三》;尾题:《略疏卷第三》。有题记:“渊许”。两件笔迹相同,题记相关,原属同一部疏,当无疑。此疏书法简古,形态同南北朝写本。题记不避唐高祖李渊之讳;北辰53文内又有“卢舍那者,周名清净圆满智”,故此疏的撰写年代应在北周明帝建国(557)起至武帝建德三年(574)废佛前。关于本疏的作者,《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东域传灯目录》、《诸宗章疏录》等经录均载有:《华严略疏》,四卷,北齐邺下大觉寺慧光撰。《续高僧传》卷二十一《慧光传》亦称慧光曾撰《华严经疏》,“疏其奥旨而弘演导”。据现存诸《华严经》之章疏对古来诸疏之科判的介绍,唯有慧光疏之科判与此《略疏》相符,故有人认为本疏系慧光所撰。但《略疏》与署名为“大觉寺沙门惠(慧)光述”的日本宽文时代古抄《花严经义记》卷第一(载《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完全不类,且慧光是北齐僧人,年代略早。故也有研究者认为《略疏》或为北周著名地论师云华寺释僧猛所撰。此疏所注释者为《晋译华严经》,卷一疏铨《世间净眼品第一》(首残)至《贤首品第八》;卷三疏铨《十地品第二十二》。其疏释依《十地经论》为证,释义颇精,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略疏》在敦煌发现后,日本《大正藏》将S.2694收入第八十五卷;周叔迦在《现代佛学》1960年8期发表北辰53的录文及跋,于录文中对原文错误多有补正,在跋中对此疏之内容、科判、作者多所研究。 |
回向文 |
佚名 |
又作回向文、回向偈。乃课诵或法会结束时,将读经之功德回向于自他或死者,使其成佛往生之文。例如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载之偈(大九·二四下):‘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另如唐朝善导之观经玄义分序偈(大三七·二四六上):‘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皆为一般常唱诵之回向文。回向文除短句外,亦有长文者。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外传 |
佚名 |
佛教著述。作者不详。原著当为三卷。现存卷下。是《金刚经》的记传之作。依据《楞伽经》及无著的《金刚般若论》、世亲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对《金刚经》的论释。据书中“具如传译”、“具在传文”等字样,则似另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传世,本书系据该传而作。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有收藏,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但为残本。 |
金刚般若经挟注 |
佚名 |
又名《挟注金刚经》。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首尾均残,存二百九十八行。原卷失题,据内容拟题。所疏为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自“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起,至“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经文以大字抄写,注释附于经文下,作双行小字。文字简练,释义甚精。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金刚般若义记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与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所疏为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经》,但仅存卷首证信序。序谓:所有教典可分为大乘满字法门与小乘半字法门,《金刚经》乃大乘满字所摄。在科分方面,本书反对采用传统的序、正、流通三分法,而采用十二分法:序分、护念护嘱分、住分、如实修行分、如来非有为相分、信者分、校量分、显性分、利益分、断疑分、不住道分、流通分。据吉藏《金刚般若疏》,此十二分法“盛行北地,世代相承,多历年序,而禀学之徒莫不承信”。由此可知,本书当属北方系统。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瑜伽师地论分门记 |
法成 |
佛典注疏。唐法成述。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是唐大中年间(847—859)法成在敦煌开讲《瑜伽师地论》时由听讲僧众笔录而成。内容是对《瑜伽师地论》逐卷分科,并包括对《瑜伽师地论》的简单注释。本书与《瑜伽师地论随听疏》同为研究当时唐蕃佛教及法成其人的珍贵资料。未载于历代大藏经。 |
宋文宪公护法录 |
宋濂 |
《宋文宪公护法录》(简称《护法录》),是宋濂佛教作品的选集。凡十卷。明代宋濂着,云栖袾宏辑录,钱谦益校订。宋濂曾三度阅大藏,儒门中以多闻总持著称。本录即辑录其所作‘金华文集’中有关护持三宝之文章,计收有塔铭、碑、记、序、诰、赞、铭、颂、偈、说、题跋等诸多种类。《护法录》在明清佛教界有很大影响,缘其所收三十九篇高僧塔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护法录》因此被称为传灯录,一代僧史。 |
金刚映 |
宝达 |
又名《金刚经映》、《金刚经义映》。佛典注疏。唐宝达集。原著卷数不详。据《东域传灯录》,当为三卷。日本村山龙平藏本,系卷上,首尾齐全。此文是对道氤《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的注释。文章的目的是对《宣演》中一些不太明了的地方进行疏释。文内保存了许多资料,如对于八部《般若》的介绍。文后录有昙无谶、玄奘、龙树、鸠摩罗什传记及瑜伽十支论名目等。释义亦以唯识思想为基础。行文则较为烦琐、杂乱。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净名经关中释抄 |
道液 |
又名《净名经关中释批》、《关中疏释批》。佛典注疏。唐道液撰。二卷。北图有生24等七号,英、法等所藏约十号。《释抄》与作者之*《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不同,是以隋智顗所撰六卷本《维摩经玄疏》为主,吸收各家对《维摩经》注释并加批释而成。全文先从五门对《维摩经》进行分析:(1)释名:论述《维摩经》之由来,历代翻译经过及解释经题。(2)明体:以不思议真性解脱为体。(3)明宗:以佛国因果为宗。(4)辩用:以权实善巧为用。(5)判教:谓该经主旨抑小扬大。然后注疏僧肇之序文及逐一疏通经文。释义精要。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
道液 |
凡二卷。唐代道液集。又称关中集解、关中疏、关中钞。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系对后秦僧肇之注维摩诘经十卷加以删补之作。上卷初载自序及僧肇维摩诘经序,后注释经题并佛国品至菩萨品等四品,下卷注释文殊师利问疾品以下十品。与注维摩诘经相较,注维摩诘经所揭鸠摩罗什、僧肇、道生三师注解中,本书计删略鸠摩罗什注解约五百条、僧肇注解约三百条、道生注解约四五○条,而新补未收于‘注维摩诘经’中僧睿、天台之解释,以及科节之文,且加入自释之处亦多。 |
楞伽师资记 |
净觉 |
全一卷。唐代净觉集于景龙二年(708)顷。又称楞伽师资血脉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本书记述楞伽经八代相承传持之经过。我国禅宗初期,原有南北宗之分,而各宗所撰之传承史皆以其本宗之传承为正统。本书即为站在北宗立场所撰述之初期禅宗传承史。由于初期宗师之传法特重楞伽经,故名为‘楞伽师资记’。本书内容次序如下:(一)楞伽经之译者求那跋陀罗,(二)菩提达磨,(三)慧可, (四)僧粲,(五)道信,(六)弘忍,(七)神秀、玄赜、老安,(八)普寂、敬贤、义福、惠福等八代传承,以上均属北宗禅系统。本书为初期禅宗史研究之基础资料,内容不仅为传记,更包含许多禅宗思想,如求那跋陀罗传中有‘四种安心’之说,于僧粲传中有‘一即一切’之华严思想,于道信传中有‘即心即佛’、‘一行三昧’、‘守一不移’之说,此外并叙及坐禅工夫。本书于敦煌发现后,对研究北宗禅有急速之发展。此外,本书另一特色,即对于弘忍之付法一事,与一般所习知者(即‘坛经’等南宗禅所传者)大异。本书谓,弘忍门下有十大弟子,即神秀、智诜、惠藏、玄约、老安、法如、惠能、智德、义方、玄赜等。其中以神秀、玄赜二人最为弘忍所重视,至于惠能之地位,并无突出之处。本书原本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与巴黎国民图书馆。 |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
佚名 |
中国人假托弥勒化身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逐段引用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经文,每段用一首偈颂总括其主旨。据此文之序,谓梁武帝请志公(即宝志,梁《高僧传》卷十作保志)讲经,志公荐傅大士,唱经歌四十九首,终而便去。志公谓梁武帝:“此是弥勒菩萨分身,下来助帝弘化。”傅大士所唱即此文,四十九颂谓系相当于兜率天四十九院。还附有“净口业真言”、“发愿文”、“启请八金刚四菩萨文”、“三性颂”、“大身真言”、“随心真言”、“心中心真言”等。历代经录未见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昙旷《金刚经旨赞·序》谓:“我补处慈氏,创释颂以赞幽,作宣唱之指归,为论者之规矩。”所指当即此文。日本《大正藏》将此文收入第八十五卷。有尾题“广顺三年(953)癸丑岁八月二十一日毕手。”背署“显德寺龙”。说明此文五代时仍在流传。 |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 |
道氤 |
亦称《金刚经宣演》。佛典注疏。唐道氤集。二卷。作者自序称: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御注《金刚经》,故作此《宣演》,“君唱臣和,丝发轮行”。本书分五门:(1)叙教兴由,谓《金刚经》为“除疑断障,生信起行,识真俗理,摄福惠德,证法身果,佛种不断”,故而兴起。并叙述了传译经过,介绍了印度诸唯识大师的注疏。(2)明经体性,从唯识思想的立场,主张此经以“识心”为体。并用“圆成实”等分析此经之属性。(3)摄归宗旨,辨《金刚经》藏、分、乘、时、会之归属。(4)所被根宜,论述《金刚经》对哪些人适用。(5)依文正解,即逐一引用经文,进行解说。本书为《赵城金藏》所收,六卷本,现残存第五卷。敦煌遗书亦有收藏,但中国其他藏经均未收入。日本《大正藏》将伯2173(卷上,尾残)、伯2132(卷下)两号收入第八十五卷,未足全璧,可据其他诸号补全。 |
礼忏文 |
佚名 |
礼忏作为一种佛教仪式,是礼拜与忏悔的简称。礼忏文则是记录佛教信徒礼忏仪式的文书。我国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中保存有一定数量的礼忏文文献。一,佚名,周辛愿题记,编号二八五四。二,首缺,编号二八五五。三,首尾缺,编号二八五六。 |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 |
慧日 |
凡三卷。今残存上卷。唐代慧日撰集。又作净土慈悲集、往生净土集、慈愍三藏文集、慈悲集。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系援引诸经论赞西方净土之文,以劝说念佛往生。据卷上归敬偈所载,系为怜愍一切众生,无明覆心迷于净土,恋着三界不求往生,六道轮回漂流生死,为斯颠倒无信凡夫,集诸经论净土法门,编成三卷。又认为若不摧邪难以显正,故立宗者,先破后立;因而初卷先叙异见,以教及理逐遣知非,第二卷广引圣教,成立净土念佛正宗,第三卷会释诸教古今疑滞,校量诸行出离迟疾。由上述足见全集旨趣所在及各卷之概要。其中所谓‘异见’,即指禅师(特指南宗禅诸家)之说。所引经典有无上依经、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月灯三昧经、大宝积经、净土三部经、华严经、观佛三昧经、文殊般若经、金刚般若经、佛报恩经、金光明经、造像经、菩萨戒经、楞伽经等。本书系宋代元照所开版流通,然据佛祖统纪卷四十六载,当时四明、大梅山、法英等十八人提出抗议,一致认为本书为元照之伪作,乃假藉劝修净业之名,而毁谤禅宗。后于绍圣四年(1097)奉敕毁版。 |
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 |
佚名 |
敦煌写本。首尾残,共二十九行,五百二十三个音节。龙谷大学藏本汉文原本对勘补残正误。由英国西门华德比定出来并做了转写。以答问记录的形式(问者、答者不明)解释佛教禅宗的若干概念,如“禅观”、“禅法”、“观门”等。又古藏文音译汉字写本长卷正面九十至一百十七行,也有相同文献的另一音译本。两本音译特征一致,关系密切,应是一本抄自另一本。 |
毗尼心经 |
佚名 |
亦称《毗尼心》。佛教律典。著译者不详。一卷。仅存于敦煌遗书中。本书以《四分律》为主,结合《十诵律》、《五分律》的观点,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佛教戒律的主要内容。分八个部分:学戒法第一;师徒法第二;众僧法第三;行道忏悔法第四;行道修善法第五;发道资缘法第六;信施檀越法第七;护持法藏法第八。对与戒律有关的主要术语都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是研究佛教戒律的重要资料。在“护持法藏法”中提出印验小乘教的三法印、印验通教大乘的四法印与印验通宗大乘的五法印,为佛教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本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在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1934年,北平佛经流通处出版过单行本。 |
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 |
佚名 |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载:《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斯坦因劫经录1635。终南山僧慧观撰序,招庆省登著。题记沙州三界寺沙门道真记。斯1635号卷是斯坦因盗去的敦煌写本之一,现存大英博物馆。该卷名《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日本《新修大藏经》第八十五卷收录全文。其内容是泉州千佛省登为西土二十八祖和东土八祖所撰的颂,它是研究禅宗史和泉州佛教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
无心论 |
佚名 |
中国人假托菩提达磨所撰经典。全一卷。撰者、刊行年代均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系以十一项问答,阐论无心之旨;以为能悟‘无心’者,即了脱一切烦恼、了悟生死涅槃。本论之敦煌古写本,现今藏于大英博物馆,编号史坦因第五六一九号,标题之下有‘释菩提达磨制’六字。或谓本论纯属他人伪作,因其文内有我国固有术语‘太上’二字(大八五·一二七○上):‘问曰:“何名为太上?”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穷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不似来自异邦之达磨所说者。或以本论之思想内容与形式,酷似牛头法融所撰之绝观论,而疑系法融之作。 |
仁王般若实相论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著当为二卷。日本中村不折藏本,首残尾全。尾题:“《仁王般若实相论》卷第二。比丘显秀写,流通后代,化化(代代)不绝。”所疏释为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经》之《散花品第六》(首残)至《嘱累品第八》。在《嘱累品》品名下有“释秀许”三字。因卷一缺,此疏科分不详。大体是逐句疏释经文。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仁王经疏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与卷数不详。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仁王经》的注释书。敦煌遗书藏本。为斯2502号,首残尾全,存八十一行。尾有题记:“开皇十九年六月二日抄写讫。”原卷无标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号分两部分:前一部分疏释“我闻”(残,惟存十五字)、“一时”四字;后一部分明《仁王经》所宗。两部分中间留有一段空白。从抄写形态看,两部分所疏应为同一经。《敦煌宝藏》则据前段将此号定名为《法华论》。在本疏中,作者认为《仁王经》以真性为宗,是如来圣弟子说;在菩萨、声闻两藏中,属菩萨藏收,为根熟空顿教法轮。本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摄大乘论释疏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747号背面,首残尾存。尾题:“《摄大乘论释疏》卷第五。”现题乃据内容新拟。本书是对世亲著、真谛译《摄大乘论释》的疏释。《摄大乘论释》是世亲对无著著《摄大乘论》的注疏,故本书是为“复疏”。书中的“《论》本云”,指的是《摄大乘论》,而“《释论》云”指的是《摄大乘论释》。释文从《应知依止胜相第一》的《释引正品第三·出世间净章第五》起,至《释差别品第四·相貌章第七》止,主要诠释关键的词句和观点。与该号正面的《摄大乘论释义记第七》体例一致,抄写笔迹相同。研究者或谓原系同一部著作。本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题作《摄大乘论疏》,但编号误为斯274号。 |
摄大乘论释抄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及原著卷数不详。原件出敦煌藏经洞,首尾俱残,今下落不明,现题据内容拟补。本文所释系南朝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先以四门总述:第一门残,似述缘起。第二明藏摄分齐,谓此论于经律论三藏中属论藏,由对根机之不同,可分别判为声闻藏、菩萨藏乃至显教、密教。第三明教下所诠宗旨,有二:二谛与佛性。第四解释《摄大乘论》题目的意义。然后从《摄大乘论释》卷一中摘取若干重要的名词和文句,一一加以解释。文章的重点在于说明如以俗谛,则以唯识为宗旨;如以真谛,则以二无我真如为宗旨。故一切法以识为相,以真如为体。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标题作《摄大乘论抄》,未交代收藏单位与编号。 |
摄大乘论释章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435号,首尾皆残。现名乃据内容新拟。是世亲著、真谛译《释大乘论释》的注释书。主要从《摄大乘论释》中选择一些关键名相进行疏义。现存“十种胜相义第一”、“三识义第二”、“四惑义第三”、“薰习义第四”(后残)。对每一名相均不厌其烦地从各方面进行疏释。如对“三识”即分如下十一门疏义:释名相、辨体相、真妄分别、解或(惑)分别、心意识分别、善恶无记分别、三性分别、摄四识、摄八九二识、摄十一识、大小乘分别。所谓“三识”,指“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生起识”。本书以上述十一门抓住三识的特点,纲目清楚。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题作“《摄大乘论章》卷第一”。 |
摄论章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048号,首残尾存。尾题:“《摄论章》卷第一。仁寿元年(601)八月二十八日瓜州崇教寺沙弥善藏在京辩才寺写《摄论》疏,流通末代。比字校竟。”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书是世亲著、真谛译《摄大乘论释》的注释书。主要从《摄大乘论释》中选择一些关键名相进行疏义。现存“三宝义”(首残)、“二障义”、“不住道义”、“三藏义”、“篇聚义”等部分。与《摄大乘论释章》体例一致,均系分别多门对每一名相进行释义。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
胜鬘义记 |
佚名 |
佛典注疏。S.2660。作者不详。一卷。首残尾存,四百零六行。尾题“《胜鬘义记》一卷。”《义记》将《胜鬘经》分作十五部分,逐章疏释。分科较为简要,以疏释义理为主。《义记》中所载章名与《胜鬘经》原文多不一致,反映了古代注疏的自由风格。尾末有题记:“正始元年(504)二月十四日写讫。用纸十一张。《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宝献共玄济上人校了。”可知是北魏时写本,属敦煌写经中年代较早的珍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矢吹庆辉在《鸣沙余韵》第二部《关于北魏正始元年笔写现存最古的〈胜鬘义记〉》中有专题研究。另外,大谷探险队从吐鲁番吐峪沟出土同名经疏一号,尾题为《胜鬘义记卷中》,有“延昌二十七年(587)”题记;又P.2091的尾题为《胜鬘义记卷下》,题记:“释慧远撰之也。大隋大业九年(613)八月五日,沙门昙皎写之,流通后世,校竟也。经疏卷之下。”据《续高僧传》卷八,释慧远确曾撰写过关于《胜鬘经》的注疏。现日本《卐字续藏》收有该《胜鬘义记》之上卷,谓下卷已佚。故如P.2091题记无误,该卷应为亡佚已久之慧远《胜鬘义记》之下卷,甚为可贵。而大谷探险队所得之《义记》尾题相应,年代相符,大约亦为慧远所撰同一疏释,则慧远之该《义记》并非传统所说两卷,而为三卷。至于S.2660,虽然与后者同名,但应是另一种《胜鬘义记》。两种《义记》关系如何,待考。 |
胜鬘经疏 |
佚名 |
佛典注疏。S.524。照法师撰。原著约一卷。首残尾存。原无题,据内容及卷末题记拟题。此疏自《胜鬘经》首“胜鬘夫人是我之女”起,至末尾之结劝流通分止,将《胜鬘经》分作十五章,逐章分科疏释。体例与敦煌出土的佚名《胜鬘义记》、隋慧远的《义记》及吉藏的《宝窟》属同一流派。在疏释文句时,着意于主要宗义的诠释疏通,而无后代疏释常见之旁征博引、卖弄训诂之风。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卷末题记云:“一校竟。皝有。照法师疏。延昌四年五月二十三日於京承明寺写《胜鬘疏》一部,高昌客道人得受所供养许。”据此,此疏抄于高昌麴氏延昌四年(515),或系由高昌人自京师携至敦煌。 |
法王经 |
佚名 |
全称《蹬刀梯解脱道甘露药流渌泉如来智心造服者除烦恼法王经》,亦称《涅槃般若波罗蜜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虚空藏菩萨与无行菩萨分别向佛求教,如何才能在一千五百年正法灭尽后的五浊恶世中济度众生。佛分别向他们宣说了“真实大乘决定了义”,传授了说体不说相、说义不说文的传教法门。经中吸收了《般若》、《法华》、《维摩》、《华严》、《涅槃》、《起信》等经论的思想。据研究可能产生于华严宗及禅宗北宗盛行的武周时期。本经最初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所著录,被判为伪经。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佛母经 |
佚名 |
亦称《大般涅槃经佛为摩耶夫人说偈品经》、《大般涅槃经佛母品》。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是中国人以《摩诃摩耶经》卷下“佛临涅槃母子相见”为题材,糅以中国传统的孝道与印度佛教的“无常”思想撰集而成。共有四种异本。诸异本文字互有差异,但题材、结构、思想内容均相同。大体谓释迦牟尼将入涅槃,急遣优波离上忉利天给其母摩耶夫人传讯。摩耶夫人前此已作六种噩梦,得到恶兆,闻讯急忙下凡,释迦牟尼已入涅槃,装棺入殓。摩耶夫人绕棺悲号,释迦从金棺出,为之说无常偈。摩耶夫人返回忉利天,天地震动,泪如雨下。本经中国历代经录均失载,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小法灭尽经 |
佚名 |
亦称《法灭尽经》。佛教经典。失译人名。一卷。本经叙述佛在拘夷那竭,将入涅槃,预言佛法灭尽时的情况。谓其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佛教。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婬逸浊乱,男女不分。真正勤修佛法者反遭诋毁。其时女人尚精进作功德;男人懈慢,不用法语。大水忽起,众生皆溺。十二部经尽不复现,不见文字,佛法如灯而灭。要待数千万年后,方有弥勒下凡成佛。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另据历代经录,曾有题名为《小法灭尽经》之疑伪经传世。故敦煌遗书出土后,日本《大正藏》误将本号作疑伪经收入第八十五卷。 |
天请问经疏 |
文轨 |
佛典注疏。唐文轨撰。一卷。是《天请问经》的注释书。敦煌遗书藏本。首残尾全,从第四问疏至经末。本疏逐句疏释《天请问经》经文。释文时常引其他经典,还引用中国历史故事。其中有一段批判孔老主张天地先人而有的观点,表明作者完全以法相宗思想疏释该经。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曾于1925年据北黄19号录文刊出。日本又据此刊本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敦煌遗书中另存伯2416号一件,首尾皆残,通卷草书,亦为对《天请问经》的疏释,但内容与本疏不同。 |
唯识三十论要释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唯识三十论》的论释。先明所缘(首残)、所宗、所归、所立,然后转入正文。在正文中,作者对《唯识三十颂》及《成唯识论》作了简要的评述。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编号有误。 |
维摩经抄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尾齐全。自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经》之《佛国品第一》疏释至《见阿閦佛国品第十二》。分序文及释文两部分。在序文中,作者认为大乘可分法相宗、破相宗(指般若空宗)与法性宗。《维摩经》与《华严》、《楞伽》、《涅槃》、《起信》等,均属法性宗。认为《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并将此解释为理、行、报、用、教五种不思议。释文时并非逐句疏释,而是有重点地摘抄部分经文而疏释之,故名《维摩经抄》。释义简略精要。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维摩经疏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六卷。(1)北淡76,首尾均残,存六百零三行。所释为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经》之《佛国品第一》(首残),《方便品第二》、《弟子品第三》。(2)P.2049,首尾俱全,系卷三。所释为《弟子品第三》。(3)P.2040,首尾俱全,系卷六。所释为《香积佛品第十》至《嘱累品第十四》。(4)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533号,首尾均残,存六百九十五行,应属卷一。此疏原著不全,故全疏科分不清。疏释各品时,大体均以辩来意、解品名、释文义三门进行。文内大量引用各种佛教著作,兼引僧肇之《注维摩诘经》与慧远之《维摩义记》。释文并参考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并在一些方面引征了唯识派的观点。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敦煌遗书出土后,P.2049、2040两号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研究者或认为此疏是敦煌著名佛教学者昙旷的著作。 |
维摩经义记 |
佚名 |
佛典注疏。北辰32、S.2732。作者不详,四卷。前者首残尾全,存七百五十二行。尾题:“一校流通。释琼许,大统三年(537)正月十九日写讫。”S.2732,首残尾全。尾题:“龙华二儒共校定也。更比字一校也,大统五年四月十二日比丘惠龙写记流通。”“保定二年(562)岁次壬午于尔锦公斋上榆树下大听僧雅讲《维摩经》一遍私记。”两号所疏均为鸠摩罗什译三卷本《维摩诘所说经》。北辰32自《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疏至《观众生品第七》;S.2732自《佛道品第八》疏至《嘱累品第十四》。首尾恰好相接。因卷一不存,科分纲要不清。但知科分颇细,每品一般分为大段、段、子段。注疏也较详尽。行文中时以“又解”、“旧解”标示引用异解。但全疏没有引征其他经典。北周建德二年(573)周武帝灭法,毁像焚经,上距题记所叙保定二年听经文仅十二年。此《义记》仍得保存,良可珍贵。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日本《大正藏》将S.2732收入第八十五卷,题名为《维摩经义记卷第四》。 |
佛性海藏智慧解脱破心相经 |
佚名 |
又名《佛性海藏经》、《智慧海藏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二卷。北致98,首尾俱残,存二百二十九行。英国藏有S.2169、5181等。经文谓佛临涅槃,大众哀恋。佛应除疑菩萨之请,说众生之所以在三界轮回受苦,是因三毒箭之所射,四蛇之所啮,五狗之所盗,六贼之所怖,七杀之所没,八邪之所牵,万恶之所簇。然后逐一解释上述“三毒箭”、“四蛇”等法数的含义。又宣说受持此经的功德,最后宣说涅槃因缘。最初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判为伪经,故为历代大藏经所不收。于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维摩疏释前小序抄 |
佚名 |
佛典注疏。所疏为唐道液撰《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首之道液自序及所引僧肇《维摩诘经序》。前者即名《维摩疏释前小序抄》,唐契真法师撰;后者名《释肇序抄义》,似亦为契真法师述,体清记。两者合为一卷。《小序抄》分“教兴次弟”与“述释所以”两门疏释道液《关中疏序》。“教兴次弟”首先追述佛法东渐的历史,其次论述鸠摩罗什之前佛经翻译存在的问题,最后叙述鸠摩罗什的生平及其在译经史上的功绩。“述释所以”首先阐发写作《关中疏》的原因,谓当今传经习听之徒疏于道理,繁于法相,趋于异端。为矫时弊,故需深研先贤奥旨。言次甚不满于当时佛教界之风气。其次叙述《关中疏》之作者,作时及作用。《小抄序》之末则谓:“余永泰二年(766)时居资圣传经之暇,命笔直书,自为补其阙遗,岂敢传诸好事。资圣寺契真法师作之,用传后进。”《释肇序抄义》分“通明本迹”、“别辨教兴”、“重译所由”、“彰注解所以”等四门疏释僧肇《维摩诘经序》,并附有肇序结构图示。卷末谓“余以大历二年(767)正月于资圣传经之次,记其所闻,以补多忘。”证此文乃体清在资圣寺听契真传讲后所作的笔记。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日本《大正藏》分为两件收入第八十五卷,将《释肇序抄义》误定名为《释肇序》。 |
维摩义记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残尾全。尾题“景明原(元)年(500)二月二十二日比丘昙兴于定州丰乐寺写讫”。在现存的各种关于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注疏中,此《义记》的年代仅次于僧肇的《维摩经注》。自《弟子品第三》阿那律问疾起注疏至全经结束,注疏简练,行文古朴。对全经科分如下:(1)序分,自起始至《佛国品》七言偈,分作三科:遗教序、说法序、献盖序。(2)正宗分,分作两科:略开经宗与广演其义。前者自《佛国品》偈后至《方便品》,略开净土、旧方便、新方便、法身等四义;后者自《弟子品》至《见阿閦佛品》,广演前四义。(3)流通分,分作两科:明法供养,即《法供养品》;明嘱累,即《嘱累品》。这种科分方式为其特有。《义记》将其科分大纲书于全卷之末,亦为传统经疏之未见。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
温室经疏 |
慧净 |
佛典注疏。唐慧净撰。一卷。首尾俱全,卷子前部下方略有残缺。卷末题:“释慧净撰”。慧净,唐京师纪国寺僧人,《续高僧传》卷三有传。曾为《法华》、《胜鬘》、《仁王》、《般若》、《心经》、《温室》、《盂兰盆》、《上生》、《下生》等多部经典作疏,盛行于世。此疏前有一序。谓“夫《温室经》者,斯乃积净业之善基,荡尘累之津泽,跨天堂之梯蹬,越苦海之舟航。囊括因果,包举福慧;理丰言约,文遒旨婉。生一念净信终隔四流,起一支善行则卒登十地。医王由此创业,法将所以室通。庶得异世共观,津流远代。”其后逐句疏通经文,其内容与隋慧远撰《温室经义记》互有异同,或慧净撰写此疏时曾参阅过慧远之《义记》。《续高僧传》称:慧净著作“文义绮密,高彦推之。故其每有弘通,光扬佛日。缁素云踊,庆所洽闻。于时大法广弘,充溢天壤,颇亦净之功也。”此疏曾东传日本,后亦佚亡。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日本《大正藏》据S.2497录文收入第八十五卷。 |
药师经疏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与卷数不详。是对《药师经》的疏释。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已知敦煌遗书藏有斯2512号,首尾俱残,标题系据内容所拟。疏文起自文殊请问,终于十二大愿。均系边引经文,边作疏释。所引经文与现存东晋帛尸梨蜜多罗、隋达摩笈多、唐玄奘及义净诸译本均不同,或为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五所载“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秣陵鹿野寺比丘慧简依经抄撰”所成之本。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敦煌出土后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盂兰盆经赞述 |
佚名 |
又名《盂兰盆经疏》。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注进法相宗章疏》、《东域传灯目录》等谓唐慧沼、慧净曾各撰《盂兰盆经赞述》一卷,故疑此《赞述》即其中一人所作。此推断如成立,则此卷是现存关于《盂兰盆经》的最早注疏。首略残,全文基本完整,尾题:“盆经赞述卷一”。另上海图书馆亦收有一号。此卷将《盂兰盆经》分作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及依教奉行分等三分,亦即传统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逐句引用经文,加以简略解说。强调必须对父母行孝,谓“养育之恩,昊天罔极。纵令从地积聚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养父母一分功德”。“宁于一日受三百钻以钻其身,不应起一念恶心向于父母”。本文把“盂兰盆”解释为“成(盛)食之器”。谓:“名餐悉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苦,故曰‘盆’也。”则对于“盂兰盆”一词的错误解释,由来已久。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日本《大正藏》据P.2269录文收入第八十五卷。 |
瑜伽论手记 |
法成 |
又名《瑜伽师地论随听疏》、《瑜伽师地论手记》。佛典注疏。唐法成述。原著卷数不详。此疏是唐大中年间国三藏法师法成在敦煌向众僧开讲《瑜伽师地论》时的记录。听讲及笔录者有智慧山、一真、恒安、明照、洪真、谈迅、福慧、智校、索季和、法镜、法海等多人。因记录者的不同,诸本文字亦略有差异。法成是当时活动于西藏、敦煌的高僧,精通汉、藏两种语言,有著译多种。他讲解《瑜伽师地论》时除了利用汉译经论外还往往参考藏译本,因此,此疏对研究汉藏两地佛教交流、法成的思想、吐蕃统治时期及张议潮光复初年的佛教状况均有重要意义。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S.463收入第八十五卷。内容系谈迅、福慧所记《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一卷至第三十四卷之注疏。其后日本上山大峻对此有专题研究,对诸本进行整理。《随听疏》之有题记者约五十号左右,大抵为听学或抄写题记。据题记,法成开讲的地点为敦煌开元寺与龙兴寺,时间约为大中十年至十三年(856—859)。北菜25题记:“大中十二年八月二日,尚书大军发,讨番开路,四日上碛。”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本题记:“大唐大中十三年(859)己卯岁正月二十六日,沙州龙兴寺僧明照就贺跋堂,奉为皇帝陛下,宝位遐长;次为当道节度,愿无灾障。早开河路,得对圣颜。及法界苍生,同沾斯福。随听写毕。”对研究归义军初期敦煌与吐蕃、唐王朝的关系,均有重要价值。 |
赞禅门诗 |
佚名 |
唐人七言诗。诗后有“丁卯年二月廿三日沙弥明慧记”题款。《全唐诗》未载。诗云:“丈六谁迹(?)三世钦,菩提理绝去来今。欲升彼岸无学道,一切都缘草计心。”应为当时敦煌寺院僧人学禅习作。 |
法句经疏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一卷十四品本《法句经》的注疏。卷首先释《法句经》名,然后分明序分、辨正宗分、明流通分三门释疏正文。研究者或谓本疏约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叶,作者可能与摄论学派有关。本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敦煌遗书中还有同名《法句经疏》,性质相同。 |
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 |
佚名 |
佛典注疏。惠辩注。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又名《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注释书。正文大字写经文,小字双行夹注写疏释,疏通其“法体性空,空无所有”之理。未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父母恩重经 |
佚名 |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经文谓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育。经中详述了一个人从小到大,父母的辛勤劳苦,提出“父母之恩,昊天罔极”。并描写了逆子不孝父母之种种情状。经中谓:“若有一切众生能为父母作福造经烧香请佛礼拜,供养三宝,或饮食众僧,当知是人能报父母其恩。”此经在《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开元录》中有著录,判为伪经。《开元录》并谓:“经引丁兰、董黯、郭巨等,故知人造。”但除李盛铎旧藏本外,其余敦煌本皆未见郭巨等中国古代著名孝子的故事,抑已删去。有传世单行本,与敦煌本文字不尽相同。据说共有异本三、四种。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高王观世音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主要称颂观音菩萨种种威力神通,谓念颂此经可救诸苦厄,火不能伤,刀兵立摧。《大唐内典录》之“感应兴敬录”首次予以著录,谓北魏天平年间(534—537)定州募士孙敬德梦中得沙门传授此经,因诵此经而刀砍不死。《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七将此经作为正经收入小乘单译经中,并附注说明理由。《开元录》将此经移入“伪妄乱真录”,认为此经“不因传译”,依例不得入正编。此后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日本《卐字续藏》收有此经,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观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首尾完具。主旨讲禅观法,共收录“观十方佛法”、“坐禅法要五门”、“修白骨观法”、“观佛三昧”及“无量寿佛观”等五种禅观法,并作了具体的介绍。内容与后秦鸠摩罗什译《思惟略要法》(已收入大藏经)中的“十方诸佛观法”、“白骨观法”、“观佛三昧法”、“观无量寿佛法”及昙摩密所译《五门禅经要用法》(已收入大藏经)基本相同。因此,此经或为中国人据上述两经抄集而成。历代经录中均未见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救护身命经 |
佚名 |
又名《救护身命济人疾病苦厄经》、《护身命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经文叙述释迦牟尼临入涅槃告诉阿难,五浊恶世时,将有各种恶魔恶鬼残害众生,受持流布此经,则可免于灾难。经中宣说了过去七佛及六神的名号。谓持诵这些名号,众恶疫气不得前来。又谓文殊将率领二十五菩萨,凡念诵此经者,皆蒙佑护。最早见录于隋《法经录》,判为疑经。《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在入藏录及疑经目录中,各著录一本《救护身命经》。则其时有两种《救护身命经》传世。《开元录》在《疑惑再详录》中载有《救护身命济人病苦经》,一卷。谓:“与《救疾经》文势相似,一真一伪,将为未可。”在《伪妄乱真录》中又载有《救护身命济人病苦厄经》一卷。谓:“亦直云《救护身命经》、亦云《护身法》。右此经更有一本,题云《大佛顶陀罗经经》,初云婆罗门三藏流支译。加咒一首,余文大同。”智昇又注云:“经题流支,未详何者。若其流支再译经,语与旧全殊。今乃咒异余同,未能令人除惑。推寻无据,不可妄编。故依旧录,列之于此”。则智异时亦有两种《救护身命经》,真伪难分,未能作出最后结论。今敦煌遗书中亦有二种《救护身命经》,中村不折藏本(已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为一种,题作《护身命经》;余两件为一种。两者内容同少异多,且两种均无咒语,故尚难断定此两本何者为智昇当年所见之本。S.4456题名作《护身经七佛六神名》,系摘录此经七佛六神之名号。文尾附有咒语《七佛咒》,并谓:“诵此咒者,得免四重五逆。若有苦疾患之日,常应诵念此咒,皆悉除愈。”对考证此经之真相或有助。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收入其中之一种。 |
金有陀罗尼经 |
佚名 |
密教经典。译者不详。一卷。谓天帝百施与阿修罗战斗,负于阿修罗之幻惑咒术及药力,于是向佛求教,佛授以“金有大明咒”,称能持诵者可克敌制胜,不惧水火刀药,摧毁幻惑等,并授予作法、念诵法。本经历代经录均未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入,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
究竟大悲经 |
佚名 |
亦称《究竟大悲哀恋改换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原著四卷。主要述说心性本净、烦恼即菩提的思想,主张虚宗圆融,万境不迁,体泯用寂。本经名称首见于《大唐内典录》,谓三卷,被判为伪经。《开元录》亦著录为伪经,谓“四卷,或三卷,亦云八卷”。本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研究者谓本经儒家色彩较浓,但是否伪经,尚需进一步研究。 |
救疾经 |
佚名 |
亦称《救护众生恶疾经》、《救护疾病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佛见三人身患恶疾,莫知所由,乃遍请过去七佛及密迹金刚,知因犯三宝,故得恶疾。经中叙述了偷取三宝物、不敬三宝所犯诸病,又谓众生蠢蠢,皆有佛性,此人之病易除消灭。佛告诸人,只要百日之中请诸大德法师治斋,日日礼七佛及密迹金刚、无量寿佛,一日造 一卷《救疾经》,行忏悔,疾即可愈。此经首次见录于隋《法经录》,判为伪经。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载,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 |
佚名 |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经中叙述天台山中一老师的奇事,谓写此经则可免于灾祸,至心读诵者得成佛道。本经在历代经录内均未见著录,历代大藏经亦不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决罪福经 |
佚名 |
亦称《决定罪福经》、《惠法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二卷。本经内容为佛对惠法菩萨讲罪福之因果报应。经中称佛涅槃后,世当五乱:人民乱、王道乱、鬼神乱、人心乱、道法乱。四部弟子心秽行贪,众生求佛者虽多但得道者少。佛法中大魔令法毁坏。但若人能作布施、持戒、修塔、造像、造经等各种功德,则可以得到福业。经末强调诸福业中布施之福最大。本经主旨在强调“末法”时如何修持佛法以求灭罪得福。最早见录于《出三藏记集》,判为伪经;此后历代经录均有著录,亦作伪经。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 |
佚名 |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经中叙述天地由变坏而生成的情况;人类的出现及地狱、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的情况;四大天王及至三十三天的情况;铁围山及诸地狱、劫运的情况。最后叙述阎浮提洲诸国的情况,如西方晋国、北方月氏等等。内容大致取自《大楼炭经》、《起世经》等,亦有任意编造的成分。本经未为中国历代经录著录,隋以后历代经录载有伪经《妙法莲华天地变异经》一卷,或即此经。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妙好宝车经 |
佚名 |
亦称《妙好宝车菩萨经》、《宝车菩萨经》、《妙宝车经》、《宝车经》等。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北魏时淮州比丘昙辩撰,后由青州比丘道侍改治。一卷。述宝车菩萨受佛之命,“击生死军,杀烦恼贼”的故事。经中还宣传宝车度人之法及受持本经之无量功德。本经最早见录于《出三藏记集》卷五,被判为疑伪经。其后《法经录》卷四、《仁寿录》卷四、《静泰录》卷四、《内典录》卷四和卷一○、《大周录》卷一五、《开元录》卷一八均著录该经于疑伪经录中。其中《内典录》称:“访无梵本,世多注为疑。”本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普贤菩萨说证明经 |
佚名 |
亦称《普贤菩萨说此证明经》、《普贤菩萨证明经》、《证明经》等。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谓人若出家学道、坐禅学道、修头陀行、远离恩爱、舍家弃俗,便可得见弥勒。又宣扬普贤菩萨之威力及四维上下九佛与过去七佛的功德。最后叙述有十类人不得见弥勒。自隋法经《众经目录》以来,历代经录均将本经编入伪妄录。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普贤菩萨行愿王经 |
佚名 |
亦称《普贤愿经》。佛教经典。一卷。偈颂体。内容系颂赞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一、敬礼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旨在说明必须通过修十大行愿才能证入法界缘起。原为《华严经》的一部分。传统认为,《入法界品》是《华严经》最精华的部分,总摄华严入证因果;此经又是《入法界品》最精华的部分,称此经以十大行愿为所诠,以证入华严法界为旨趣,以利益有情广大意乐为入门,以往生净土为方便。 |
七女观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译者不详。一卷。述冥缘王七女得道之事。谓七女有一次出城游玩,于冢间见一死尸。姐妹七人绕尸三匝,涕零号哭,各说一偈,认为人命无常,应勤修福德。忉利天下凡,问七女所欲,七女所愿皆属“无想”,后皆得道果。此经与三国吴支谦译《七女经》(已收入历代大藏经)的主要内容完全相同。据历代经录记载,西晋竺法护译有《七女本经》一卷,西秦圣坚译有《七女本经》一卷,另有失译的《七女本经》、《七女经》各一卷,均佚。现敦煌遗书有收藏,或即上述四本之一。本经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误入疑伪部。 |
七千佛神符经 |
佚名 |
亦称《七佛神符经》、《益算神符经》、《益算经》等。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主要宣扬神符的功效,谓佩戴各种神符,可得诸佛护佑,添寿益算,破灾招祥。经中有不少道教语汇,卷末并附神符十五道,道教色彩甚浓。本经自《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以来一直被判为伪经,故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劝善经 |
佚名 |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内容与《新菩萨经》大致相同,应是在《新菩萨经》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内容在于劝人日诵阿弥陀佛一千遍。本经在中国历代经录中均未见著录,历代大藏经亦均不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如来成道经 |
佚名 |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旨在赞颂如来之伟大。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三厨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述佛临涅槃时说“三厨法”,谓:“第一慈悲自觉自然厨,第二辟支四果声闻无畏厨,第三非有无非(非无)神自然厨。此三厨法者若能诵之,令人不饥,湛然长生。”审其内容,颇似道家辟谷法。经中及附录所载充斥道教因素,故《开元录》将其列入“疑惑再详录”。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伪经尚需研究。 |
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 |
佚名 |
亦称《僧伽和尚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僧伽和尚为唐中宗时泗州普照王寺(后更名为普光王寺)僧人,逝世后被时人视为佛陀供养。经文以僧伽和尚自述的口吻,自称已轮回世间无数劫,教化众生,因阎浮提众生多作恶业,不信仰法,故今欲涅槃。待后与弥勒同时下生,救度善缘。经中自称本居于东海,后离本处至西方教化众生,被称作释迦牟尼佛。又从西方胡国来生于阎浮提。谓涅槃后舍利愿安放于泗州。经中称今后救度六种人:一、孝顺父母,敬重三宝;二、不杀众生;三、不饮酒食肉;四、平等好心,不为偷盗;五、头陀苦行,好修桥梁并诸功德;六、怜贫念病,布施衣食,极(拯)济穷无。并将这六种人接入所设佛国。本经在中国历代经录中均未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载,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山海慧菩萨经 |
佚名 |
亦称《阿弥陀佛觉诸大乘观身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主要宣扬阿弥陀佛净土及三归依等思想。经中谓一阐提人,断绝善根,不可得度,力图纠正原净土思想中恶人也可蒙佛力得度的偏颇。本经与失译人名的《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内容相同,系广、略两本。《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著录此两经,均判为伪经。《开元录》之《伪妄乱真录》亦著录此两经。日本《卐字续藏》收有略本《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今敦煌遗书中又发现广本《山海慧菩萨经》,甚可珍贵。本经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
善恶因果经 |
佚名 |
亦称《菩萨发愿修行经》、《因果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主要宣扬善恶因果报应的思想。认为人之所以有寿夭、穷通、美丑、智愚,都是由于前世用心不同、造业不同,并详细叙述了各种报应的前因及各种行为将受之后报。最后谓修习此经,可得度苦难。本经最初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但东传日本后影响颇大,有注疏多种。日本《卐字续藏》将本经收编入藏。敦煌遗书亦有收藏,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 |
佚名 |
亦称《瑜伽法镜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唐三阶教僧人师利编。二卷(或一卷)。本经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谓“佛临涅槃为阿难说法住灭品”,内容取自唐玄奘译《佛临涅槃记法住经》,改换增减,置之卷首;第二部分即传统判为疑伪经之《像法决疑经》;第三部分是“地藏菩萨赞叹法身观行品”;第四部分是“常施菩萨所问品”。卷首有序文一篇,卷末有译经、校勘、监译等人题名,且有奉敕详定入目录流行的记载,谓此经系唐景龙元年(707)译出。序中又谓,本经系由菩提流志与宝思惟等人译出。智昇撰《开元录》时曾亲自询问菩提流志,流志答曰:“不曾翻译此经。”故智昇辨此经为师利伪造,其文甚详,可参见《开元录》卷一八。本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首罗比丘经 |
佚名 |
亦称《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首罗比丘从大仙处得知月光王将于汉境出世,欢喜踊跃,讯问月光王出世的种种具体情况,何人可以得见,如何退破与月光王同时出世之大魔,如何避灾及问当世诸贤等;第二部分叙述大仙到君子国太宁寺,国王等人听到月光将出世,同赴月光所居之蓬莱山中海陵山下闵子窟,询问圣君出世之法则,月光作答,大仙国王等欢喜而去;第三部分为《五百仙人在太宁山中并见〈月光童子经〉》,叙述大仙在太宁山中见到《月光童子经》一卷,宣说咒语,宣扬诵经念咒之功德等等。经中出现大量中国地名、人名。预言申酉年时天下将逢一灾运,同时月光出世,持经行善者可得济度等等。研究者或谓此经是北齐僧人约于公元6世纪70年代前半叶所造。第三部分《五百仙人在太宁山中并见〈月光童子经〉》是北齐之邑师对《首罗比丘经》的说明与发挥,其时约当公元6世纪80年代初,似是僧庆所集。两经的造作地域乃以太宁山为中心地。本经以“末法”思想为理论依据,用月光童子出世作支那国王的预言为线索,结合道教信仰,宣扬修持三归、五戒、十善的简易法门,反映了民间佛教的流传形态。经中宣扬的“常行平等”、“赀租不输”的社会理想,揭露了上层僧侣的堕落,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社会要求。此经为隋《法经录》以下历代经录所著录,均被判为伪经。中国历代大藏经均不收,敦煌遗书有收藏,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但录文首部残缺,可据他本补齐。 |
天地八阳神咒经 |
佚名 |
亦称《八阳神咒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认为天地间只有人最胜最上,贵于一切万物。人之身心即是佛法器,亦是十二部大经卷。因此,人应当识心见性,修善背恶,以求解脱。经中论及殡葬,认为无须择吉日,选墓穴;论及婚嫁,认为乃阴阳自然之理,天之常道。经中又宣扬持诵本经之功德,谓“八阳”意为“明解”,即明解了别八识因缘。主张以八识为经,八阳为纬,经纬相交,以成经教。历代大藏经收有西晋竺法护译《八阳神咒经》,但与本经内容大异。本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 二八《伪妄乱真录》中,载有《天地八阳经》,一卷。卷末题云:“《八阳神咒经》,与正经中《八阳神咒》义理全异。此说阴阳吉凶禳灾除福法。八纸。”所指应即此经。日本《卐字续藏》收有此经,题作“唐义净译”。然历代经录中的义净译经录内无此经。敦煌本题名下作“玄奘法师奉敕译”,然据历代经录,玄奘亦未译此经。本经内容与中国儒道两家相通,应为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伪经。日本《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卷上载有此经,作:“《天地八阳经》,一卷。梵释阙本,今有。录中载之。”证实此经曾东流日本,则《卐字续藏》所收之本或源于此。敦煌出土后,日本《大正藏》将敦煌本与《卐字续藏》本互校后,收入第八十五卷,仍题作“唐三藏法师义净奉诏译”。 |
天公经 |
佚名 |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仅二百余字。本经好几处经文实据《观世音经》及净土经典敷衍而成,重点在宣传净土思想。文内“螺文”、“重光”等提法,证实本经确为中国人所撰。本经最早见录于隋《法经录》卷四,被判为伪经。其后诸经录均有著录,但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录文略有误。 |
无常三启经 |
佚名 |
简称《无常经》,亦称《三启经》。佛教经典。唐义净译。一卷。主要内容是佛说世间有生、老、病、死,故不可爱。主旨叫人不要留恋世间,应等观生死。本经在序分前、流通分后各有一长段偈颂,这种组织形式为佛典中所仅见。据《释氏要览》卷下谓,送葬时“可令能者诵《无常经》并伽他,为其祝愿”。故本经当是佛教葬仪所用。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敦煌出土后,被日本《大正藏》以“疑似”收入第八十五卷。 |
无量大慈教经 |
佚名 |
亦称《大慈教经》、《慈教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佛欲入涅槃时付法与阿难,嘱令以方便之力,善化善育众生,令出苦海,故特演说此经,称众生如持诵者,得免监狱、疾病、地狱三难;又谓称我名者,悉闻悉见,随声往救。经中强调释迦牟尼慈悯众生,故出此经以救众生,念此经者功德无量。经末有“汝等见振旦国”云云。本经名初见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判为伪经。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现报当受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
像法决疑经 |
佚名 |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新菩萨经 |
佚名 |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可分为三种不同异本。三种异本结构大体相同,均为劝念佛、预示灾祸、劝写经、说明本经由来等,惟繁简不同。出于河西地区,时代当在晚唐。经中谓今年大熟之时,天降大灾,有十种横死,劝人日念阿弥陀佛一千遍,并传抄本经。不少写卷均有年代题记,大抵为敦煌被吐蕃统治时期,但多用贞元年号。本经历代经录均无著录,历代大藏经亦均不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 |
佚名 |
简称《华严经感应传》、《华严感应传》。佛教感应集。唐慧英集,胡幽贞刊纂。一卷。慧英原书为上、下两卷,胡幽贞因“鄙其事外浮词,芜于祥感”,删为一卷,前后又加上题记,于唐建中四年(783)完成。该书记载传持《华严经》的灵异神迹二十余则,大多数发生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因许多事件为撰者亲闻,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该书许多内容为后出的僧传,特别是着重记载有关《华严经》灵异的传记所采用。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咒魅经 |
佚名 |
亦称《咒媚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谓佛在舍卫国对诸大众宣说曾有老狐作魅蛊害人之种种情状,时大力菩萨请问解救众生之法,佛作答复。本经最早见录于隋《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是否由中国人所撰,尚须研究。本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有些卷子并附有《病鬼咒》、《药王菩萨缚鬼咒》、《楞伽咒》等,可以参看。 |
斋法清净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主要叙述依法持斋事。谓若不依法持斋,即为不清净,将会堕于饿鬼道中六十万世乃至五百万世,无论施斋者还是受斋者均皆如此。本经自《法经录》以下均被判为伪经,故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本经之形态、内容、思想均与印度佛教相合,是否为中国人所撰尚须研究。 |
赞僧功德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题署“词辩菩萨译”。一卷。偈颂体,七言共二百四十八句。内容从《阿含经》中略集出,从各方面赞叹僧宝的功德。认为僧是如来清净众,常当敬重植福田。反复告诫不可毁谤僧众,以免遭受恶报。经中有“我末法中出家人”、“传持世尊末代教”等语句。本经历代经录未载,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要行舍身经 |
佚名 |
全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本经之大意谓,人于临终之际,若能以欢喜之心(心心相续)施舍自身皮肉筋骨于一切有情,则可不堕地狱,天曹地府之罪恶记录亦将随之消失。此经于唐代智升所撰开元释教录中受到严厉批判,被断定为伪经,而反对将之编入大藏经中,然民间普遍信仰流传此经。近代于敦煌发现十余种本经之手抄本,其中以英国学者史坦因(M.A. Stein 1862~1943)所发现者为最优。 |
续命经 |
佚名 |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先敬礼观音,祈愿救助娑婆世界重罪者,安著涅槃解脱地。次谓念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一佛两菩萨名号,可离生死苦,永不入地狱。再次发十愿,均属“风雨顺时行”、“国王寿万岁”之类社会人事方面内容;又发四愿,希眼、耳、口、手不触恶业。最后总发一愿:“总愿当来值弥勒,连臂相将入化城。”本经最初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历代大藏经均未收载,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延寿命经 |
佚名 |
亦称《延年益寿经》、《益寿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经中谓如来将入涅槃,延寿菩萨请佛住世以救众生之苦难,佛为说此经,谓若抄写、散转、受持、读诵,可令短命众生长寿,并获如来救护。此经见录于《大唐内典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开元录》等,皆判为伪经。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敦煌遗书中又有另一种《延寿命经》,内容与此经大异。 |
华严悬谈会玄记 |
普瑞 |
四十卷,元普瑞着。钜野洞庭元苍山再光寺普瑞集,消释悬谈文义,乃座主家学问耳。 |
集文字禅 |
|
明末清初释蕰上著。释蕰上是明末清初诗僧群体中的一员,虽声名不彰,但其集句诗集《集文字禅》一卷却相当特别。《集文字禅》是专集惠洪《石门文字禅》而成,是今可知唯一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诗僧集僧诗的集句诗集,而且与《石门文字禅》一起被收入《嘉兴大藏经》,获得佛教的认证。此集自带三家点评,集集句与集评为一体,为集句诗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 |
绝余编 |
智旭 |
《绝余编》是佛教经典,作者是明朝智旭。本书包括目录序,卷一愿文六首,卷二法语十首传一首,卷三序三首、题跋五首、书柬十一首、杂文二首、疏六首、卷四赞十一首、铭二十三首、诗偈一百四十九首、附对联四首。 |
漆园指通 |
净挺 |
禅宗公案众多,无不以“直指本心”为极则。明末清初的俍亭净挺禅师著有《漆园指通》二卷,以禅宗公案会通《庄子》,从而使《庄子》成为“见性成佛”的典。对当时明朝遗儒流行的庄学思想提出不同的认识,将庄子学术定位为<释家教外别传>,并以禅学思想全新注解《庄子》,对《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篇章都作了符合禅学思想的新阐释。俍亭净挺同大多数逃禅遗儒不同的是,他在精神上完成了由儒而禅的内在心灵转化,并以禅为生命的最终归宿。这种心路的巨大转变既是世变的‘不得已’所造成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反映,也是儒释道三教思潮合一倾向在明清学术思想上的反映。 |
一贯别传 |
吹万广真 |
主张三教道理一贯的论著。五卷。明·吹万广真撰。收在《嘉兴藏》。本书内容是在阐述儒道释三家重要典籍的精义,或以一经、一章为范围,或单就一句话发挥。卷一为〈儒宗〉,所解的儒家经典有《易经》及《四书》。卷二为〈玄宗〉,解《老子》、《庄子》及《文始经》。卷三至卷五为〈释宗〉,卷三解《心经》、《金刚经》、《弥陀经》、《四十二章经》、《维摩经》、《楞伽经》、《圆觉经》;卷四解《楞严经》;卷五解《法华经》及《华严经》。明末,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儒家亦究心禅学,主张儒释一致。而佛教徒之间也盛行三教融合的见解,如明末憨山德清注《中庸》、《老子》、《庄子》;蕅益智旭注《四书》、《周易》,本书即是这种风气下的作品。作者认为三教的道理是一鼎之三足,但仍有人无法通达此意。若要解此障碍,‘必参其别传之眼藏’,即主张以禅宗会通三教一贯之旨。 |
化珠保命真经 |
佚名 |
《佛说化珠保命真经》所宣扬的药王菩萨信仰,应本自《法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讲述药王菩萨本生故事。药王菩萨在过去为了“一切众生”,自念“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遂燃身以供佛。佛说若听闻《药王菩萨本事品》,“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又说此品“为阎浮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法华经》在中国被翻译出来之后,迅速受到中国人的欢迎,六朝时不仅出家僧徒抄写此经,连贵族们也争相抄写,如南朝齐竞陵文宣王萧子良曾抄写《妙法莲华经》一部十四卷等。伴随着《法华经》的流传,效仿药王菩萨燃身供佛的药王信仰,在民众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佛说化珠保命真经》收录于《大藏新纂续藏》,宣扬药王菩萨以法力治愈痘患,极有可能是流传于贵阳周围的一部伪经。经前有王阳明所作的《药王菩萨化珠保命真经序》,失收于各版本的《王文成全书》、《王阳明全集》。序文应该是王阳明被贬贵阳、读到《佛说化珠保命真经》后所作,撰写时间应在正德五年(1510)初至赴三月庐陵县任之前。王阳明在序文中承认《佛说化珠保命真经》对于痘患的治疗作用,并刊刻此经和建立寺庙供奉药王菩萨,这些方面都直接证卖了王阳明与佛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
金刚决疑 |
德清 |
亦称《金刚经决疑》。佛典注疏。明德清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在前言中称,《金刚经》“解者极多,都不合佛意。独西域天亲菩萨以二十七疑分经极是”。故本书注解“先出疑在本文(指经文)之前,节节按迹而破之。忘言领悟,自得其宗”。全书列三十二疑。据作者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所撰《刻金刚决疑题辞》记载,本书有多种刻本。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净土十疑论白话释 |
智顗 |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净土十疑论》由智顗说,灌顶整理成书。所谓十疑是:一解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疑,二解释求生无生理疑,三解释偏求生一土疑,四解释偏念一佛疑,五解释具缚得生疑,六解释得即不退疑,七解释不求兜率内院疑,八解释十念得生疑,九解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解释作何行业得生疑。六中多引华严、维摩、金刚、涅槃、无量寿、弥勒上生等经书,以及智度十住毗婆娑中等论点。《净土十疑论》对弘扬净土道,以及在阐发净土思想方面的书籍当中,“唯有此论,最为首冠”。 |
禅宗大意 |
正果法师 |
正果法师著,本书为正果法师在中国佛学院、福州鼓山涌泉寺等处多次讲授禅学的讲稿。法师认为,在菩提达摩之前,中国已有禅学的滥觞,其发展的轨迹隐然可寻。同时,禅宗与法相唯识也有密切的关系,达摩所传禅法并不轻视经典,楞伽师所学历然有据。法师考证,禅的起源,在于世尊的正觉。禅的教法,是用公案来推动和弘传的。禅宗“拈花微笑”公案后,历代祖师承继了传法付衣的真传。禅宗有正传旁传的差别,南宗惠能以下有五家七派之分,五祖旁出尊宿之血脉与正传是一统的。后世“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就是对两宗参禅方法差异的评论。法师始终坚信,参禅是学佛人修行办道的正行正道,见性是参禅者必须透过的关门,“即心是佛,无心是道”是参禅的入门方便。禅定一行,最为神妙。修禅之法,以结跏趺坐为要道。修禅之人,须植诸善根,领会三玄三要心法,心性无染,方可悟道而成为“见性成佛”的无位真人。 |
金刚经白话述义 |
王骧陆 |
王骧陆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其原因,总是执取名相,认虚妄的当作真实,无非以执我为本,诤论为用,发生世上一切的颠倒。而金刚经用处,正是去我执的无上法门。在社会上的广大妙用,虽说十世百世,也说不尽的。譬如医院的医生医药医法,是没有穷尽的。要世上一个病人也没有了,医药就用不着了。佛法正是如此。 |
金刚经讲义 |
江味农 |
江味农著。本书中江味农居士不仅对金刚经的字词、文意、精髓做了详细的讲解,而且兼及佛教各派的教义主张和佛教的历史,是一本佛教的百科全书。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佛教有较全面的理解,也会对金刚经有较深入的认识。本书是对金刚经释读的经典读物。《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般若经大部六百卷之一卷,文约而义精,喻为金中之刚,良有以也。六百卷文,汪洋浩瀚。而本书发挥般若要旨,既详且尽,又复旁通诸大乘经。其指导学者观照法门,不第禅宗之向上,净宗之一心,皆有所阐发而已。其尤具法眼,发前人所未发。 |
古农佛学答问 |
范古农 |
作者范古农。本书是近代范古农居士佛学答问汇集,可以帮人们解决不少佛学问题。佛家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话很多人都熟悉,但是你知道它的真正意思吗?是告诫我们不要好色吗?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你就错了。其实很多佛家用语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真正了解典故含义的又有几人?如果你真的对佛教感兴趣,你不想再一知半解、人云亦云,那么看看本书。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
圆瑛 |
圆瑛著。二十四卷。1951年出版,分五册。是对《楞严经》的论释,分十门:初总释名题;二教起因缘;三藏乘摄属;四义理浅探;五能诠教体;六所被机宜;七宗趣通别;八说时前后;九历代传译;十别解文义。此书主宗贤首,同时会通天台、禅、净,在近代有很高赞誉。 |
省庵法师语录 |
省庵 |
二卷。清释宝贤编。宝贤为清鄮山阿育王寺沙门,俗姓时,字思齐,号省庵。常熟(今属江苏省)人。“省庵法师”即是指释宝贤。宝贤少年甘蔬食,厌酒肉。后接触佛经,感念心净。梦观阿育王塔,发下供养四十八愿。弱冠之年,为逃脱家人强欲娶妻,而于浙江绍兴柯桥弥陀庵落发为僧。出家后他勤于佛法研习,历游天台、梵天寺等地,终成一代高僧。他所作《省庵法师语录》一书,亦称《省庵法师遗书》,为语录体佛书。书中译载了他一生闻法、学法、研法、弘法的经历,其中不少语录发人深醒。劝人奉佛修善,警示后人之言,成为他所作语录留给后学的精神财富。现见载版本有乾隆五十一年元和文星阁刊本。 |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 |
佚名 |
佛典注疏。唐知恩集。二卷(或三卷)。敦煌遗书藏本。是依据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来疏释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作。分五门:(1)“辨教因缘”,论述佛说《金刚经》的原因,共十条;(2)“定经宗旨”,谓《金刚经》以般若为宗;(3)“明处会”,明此经在《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中之所属;(4)“叙翻译”,追叙《金刚经》的历代异本;(5)“正释文义”,即逐段引用经文,进行疏释。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却温黄神咒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者不详,或谓系唐代不空所译。又作却(却)温神咒经、却温黄神咒经。却,退却避除之意;温,指瘟疫毒气。本经明示退却毒害、消殃之法。收于卍续藏第三册。乃佛陀游王舍城竹林精舍说法时,毗耶离国(梵Vais/a^li )疫气流行,会中听众染疫者甚多,阿难因此而问避除瘟疫毒气之法,佛陀遂为其开示。谓有七鬼神常吐毒气以害万姓,若人得毒,则头痛寒热,百节欲解,苦痛难言;如欲平安,当诵持此经咒,即(卍续三·三八八下):‘南无佛陀耶,南无达磨耶,南无僧伽耶,南无十方诸佛,南无诸菩萨摩诃萨,南无诸圣僧,南无咒师,(某甲)今我弟子所说神咒,即从其愿,如是神名,我今当说沙罗佉。三说沙罗佉已,便说咒曰:“梦多难鬼 阿佉尼鬼 尼佉尸鬼 阿佉那鬼 波罗尼鬼 阿毗罗鬼 波提梨鬼”(中略)疾去疾去,莫得久住。’谓能令一切病毒疫气尽灭。或书写七鬼神之名字,系五色缕线,一一结其名字,安于门户,则诸瘟鬼不敢进门,全家延年益寿,吉祥如意。 |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
佚名 |
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
密藏开禅师遗稿 |
道开 |
凡二卷。明代密藏道开撰。卷上包括上慈圣皇太后、募刻大藏文、刻大藏愿文等共五十篇;卷下包括上本师和尚、与徐海观居士等六十四篇。 |
赵州真际禅师语录 |
从谂 |
全一卷。为赵州从谂之语录。又作赵州和尚语录、赵州从谂禅师语录、真际大师语录、赵州录。唐代赵州从谂(778~897)撰,文远编,宋代栖贤澄諟校。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八册古尊宿语录卷十三。辑录从谂之行状、上堂、示众、问答、对机、勘辨、偈颂等。另有赵州真际禅师语录之余一卷,收于古尊宿语录卷十四,内容辑有上堂示众语要、十二时歌、偈颂、真赞等。 |
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 |
德然 |
三卷。元代释德然撰。《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为语录体佛书。此书以语录形式较详细地记载了松隐奉佛学法的经历、体会和言论,是了解松隐其人其事的有价值史料。现见载版本有明崇祯二年刊本。 |
无趣老人语录 |
无趣如空 |
一卷。明代释如空 (1490—1580)撰。如空,俗姓施,字无趣,自号静斋,秀水人。幼性端凝,长企清洁。留心内典,博览经论。与同友法舟参访八年,出家为僧。自受戒后便付衣法偈曰:“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晓本”。成为明临安东天目昭明寺沙门。辞世有偈云:“生来死去空华,死去生来一梦”。所撰 《无趣老人语录》,详载生平学法心得言断。对了解如空法学言行很有参考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年间宝梦堂刊本。 |
大沩五峰学禅师语录 |
如学 |
一卷。明代释如学撰。如学,俗姓任,字无为,号五峰,临潼(今陕西省)人。二十岁于五台山出家,从天齐师观修净业,学思并进。广阅佛书,遍游金刚。先后出游天台、杭州虎跑、金陵等,参师闻法,成为明代高僧之一,终于大沩山。有偈云:“痛举钳锤为阿谁,可怜漆桶自孤疑。为伊结下来生债,五夜霜花开玉墀”。他所撰的《大沩五峰学禅师语录》为语录体佛书。详其平生奉佛学法之言事,其中充满了警劝后人之意图。是了解大沩五峰学禅师如学的重要资料。现见载版本有明代崇祯癸未刊本。 |
大沩密印寺养拙明禅师语录 |
养拙正明 |
一卷。明代释正明撰。正明,俗姓常,字养拙,蒲州(今属山西省)人。生秉异姿,独怀幽趣。某夏日近黄昏之时,他仰望青天,喟然长叹: “世界许阔,如何拘此坏我善因”。遂落发于南海普陀,时年二十岁。出家后唯以苦行磨砺性灵,一天看见一僧人读万峰语录,恍然大悟,诸种密印皆悟。后尝有云:“迷因悟有悟,以迷生迷悟两忘”又有云:“入得三界混于常流,识得固事无处停留”。所撰《大沩密印禅寺养拙明禅师语录》详载了他自己生平学法所得所云。是了解正明法师的参考资料。现见载版本有明代崇祯癸未刊本。 |
破山禅师语录 |
海明 |
二十卷。明代释海明撰。海明,俗姓蹇,字破山,人称万峰老人。原籍渝城后迁徙大竹(今四川省大足县)人。据《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五十七记载:他“生含聪睿,质挺奇标”。十九岁在大持庵依融光尊宿为师落发为僧。后出四川遍游,寻师悟道,学高道深,为明末清初四川双桂福国禅院高僧。《破山禅师语录》即是海明以其字“破山”题写书名的一部语录体佛书。该书主要记载了海明奉佛弘法的言论,以及他学法持戒的心得体会。其中,有不少富于哲理的言论和比较精炼的语言词汇。除此书外,他还撰有《山居诗》、《双桂草诸集》等书。此语录与他的其它书一起参照来读,对于全面了解破山禅师的生平事迹将有补益。此语录对研究明代高僧也有一定参考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清康熙庚申嘉禾楞严寺般若坊刊本。 |
费隐禅师语录 |
费隐通容 |
十四卷,明代费隐通容撰,隐元隆琦等编。内容包括上堂、小参、入室、法语、偈、书问、问答机缘、拈古、颂古、判古、赞、杂著、小佛事等,卷末附纪年录。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刊本。 |
万如禅师语录 |
万如通微 |
清通微说,行猷等编。十卷。卷首收序、荆溪龙池老和尚列传。卷一收住浙江嘉兴府如如禅院语录,卷二收住福建兴化府曹山上生禅寺语录,卷三至卷六收住荆溪龙池山禹门禅寺语录,卷七收示众、入室机缘、勘辩机缘、问答机缘、卷八收法语、拈古、颂古,卷九收书问、真赞,自赞,卷十收佛事、杂著、偈。卷末附行实、行状、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六册。 |
雪窦石奇禅师语录 |
石奇通云 |
清通云说,行正等编。十五卷。卷首有序。卷一收住台州灵鹫禅寺语录、住天台景星岩净居禅寺语录、垂问,卷二至卷五收住明州雪窦山资圣寺语录,卷六收住兴化普润禅院语录、住慈水香山禅寺语录、住永嘉头陀山密印禅寺语录、住娄东南广禅寺语录、小参,卷七、机缘上,卷八,机缘下、代,卷九卷十收法语、颂古,卷十一至十三收偈语、雁山杂咏、歌咏,卷十四,题赞,卷十五收佛事、行状、塔铭、后序。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六册。 |
牧云和尚七会语录 |
牧云通门 |
六卷,卷一收上堂、小参、夜参、普说、示众、示语、禅净玄昌,卷二收室中语要、书、答语、天童上堂,卷三收像赞、佛事,卷四至卷六收偈。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六册。 |
天真毒峰善禅师要语 |
本善 |
参学门人悟深编集。上堂,普说,示五羊深禅人,示本空禅人,示徒悟玄,嘱大川关主,普说行脚。 |
天童弘觉忞禅师北游集 |
木陈道忞 |
佛教文献,共六卷。清代木陈道忞说,真朴编次。收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二十六册、《禅宗全书》第六十四册。道忞禅师,俗姓林,广东茶阳人。字木陈,号山翁、梦隐。曾奉清世祖(顺治)之召入大内说法,并蒙世祖赐号‘弘觉’。本书系道忞北游大内之说法集录。卷一收录大内万善殿之语录,卷二收奏对机缘,卷三收奏对别记(上),卷四收奏对别记(下),卷五收偈、赞,卷六收杂着,卷末附录清·顺治十七年的〈御札〉一篇。清世宗(雍正)即位后,曾对《北游集》所载甚表不满。谓该书‘狂悖乖谬之语甚多’而下敕销毁。 |
浮石禅师语录 |
浮石通贤 |
十卷。清代释通贤撰。通贤,俗姓赵,字浮石,当湖(今地不详)人。生有奇特禀性,厌烦薰腥。稍长萌发出家之念,十九岁在越南削发出家,归回故里后,因其父母以独生子苦留,稍又蓄发。后转投佛门,于武原普净庵受沙弥戒。后长住天童寺直至七十五岁圆寂。通贤回首平生,静思往事,自闻佛经,感慨颇多。遂思绪集于笔端,勤功用于著述,将其一生奉佛行法所得,用语录体撰成《浮石禅师语录》十卷。成为他留给后人的一份遗产,现见载版本有清康熙元年壬寅刊本。 |
林野奇禅师语录 |
林野通奇 |
明通奇说、行谧等编。八卷。卷首有序。卷一收住浙江台州府天台山通玄禅寺语录,卷二收住浙江嘉兴府福城东塔禅寺语录,卷三收住浙江嘉兴府秀水县栖真禅寺语录、住湖州府地藏禅院语录,卷四收住宁波府天童山景德禅寺语录,卷五收示众、小参、晚参、法语、普说,警策、诫勉,卷六收拈颂、行实、书问,卷七收入室勘辨、天童西堂寮应答机缘、问答机缘、答问,卷八收诗偈、赞、佛事。卷末附行状、塔铭、后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六册。 |
入就瑞白禅师语录 |
瑞白明雪 |
《入就瑞白禅师语录》是由明明雪说,寂蕴编写,总共十八卷。卷一至卷三收上堂、小参、夜参;卷四至卷五收茶话;卷六至卷七收问答机缘;卷八至卷十三收颂古、诗偈等;卷十四至卷十六收书复、参请因缘等;卷十七至卷十八收塔铭、行状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六册。 |
三宜盂禅师语录 |
三宜明盂 |
明明孟说,净范等编。十一卷。卷一卷至二,收越州云门显圣禅寺语录;卷二收住姑苏古朱门寺语录、示众,卷四收小参、晚参;卷五收,普说;卷六收,普说、问答机缘;卷七收,拈古;卷八收,颂古;卷九收,佛祖历传像赞;卷十收,佛祖像赞、自赞;卷十一收,佛事、塔铭。 |
石雨禅师法檀 |
石雨明方 |
二十卷。又作《石雨法檀》。明代石雨明方撰,远门净柱编。收录明方由杭州府佛日寺始,经六府十三处道场,计十五会之语录、普说、示众、机缘、颂古、赞、法语、诗偈、序、记、铭、跋、疏、书问、佛事、祭文、杂著、行状等。有清顺治六年(1649)刊本。 |
象田即念禅师语录 |
佚名 |
明净现说,净痴等编。四卷。卷一收小参、示众、秉拂、示做工夫要语;卷二收颂古、问答、机缘、杂著;卷三收,室中漫言;卷四收,山居诗、关居诗、十僧诗、杂咏。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七册。 |
大休珠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净珠说,广熙等录。十二卷。卷一收,住曹溪南华禅寺语录;卷二收,住嘉兴白莲禅寺语录;卷三收,住定隐禅寺语录;卷四收,住大觉妙济禅寺语录;卷五收,住湖州桐乡密印禅寺语录;卷六至卷七收,住越州天华禅寺语录(百问);卷八全卷九收,住曹溪南华禅寺语录(书问);卷十至卷十一收,住曹溪南华禅寺语录(普说);卷十二收,偈赞。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七册。 |
隐元禅师语录 |
隐元 |
《隐元禅师语录》清隆琦说,海宁等编。十六卷。卷一至卷七,收住福州府福清县黄檗山万福禅寺、浙江嘉兴府崇德具福岩禅寺、福建福州府长乐县龙泉禅寺等寺语录;卷八收小参;卷九收源流颂;卷十收颂古、拈古、行实;卷十一收入室、问答机缘,法语、答垂语;卷十二收启、书问;卷十三至十五,收书偈;卷十六收赞、杂记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七册。 |
昭觉丈雪醉禅师语录 |
丈雪通醉 |
昭觉丈雪醉禅师语录,通醉说 彻纲等编,十卷。上堂,小参,晚参,问答机缘,勘辨机缘,广录,颂古,诸赞,分灯,法语,佛事,书问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七册。 |
鸳湖用禅师语录 |
鸳湖妙用 |
鸳湖用禅师语录,清妙用说,悟进.悟元等编。卷首有序。卷上收住福建宁府普明禅寺语录、机缘、拈古、颂古、像赞、法语,卷下收书启、偈颂、杂著、行状、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七册。 |
雪关和尚语录 |
雪关智訚 |
六卷。明智訚说,传善辑。序传,卷之一瀛山语录博山语录鼓山语录,卷之二虎跑语录妙行语录,卷之三拈古颂古赞偈,卷之四偈之余,卷之五尺牍疏祭文,卷之六诗。 |
雪关禅师语录 |
雪关智訚 |
十三卷,明智訚说,成峦等录,开诇编。卷一,住博山语录,卷二,住鼓山语录,住虎跑语录,卷三,住妙行语录,住瀛山语录(附各刹法语),卷四,答问,禅淨发隐,归云夜话示禅人,卷五,拈古,卷六,拈颂,颂古,卷七,禅镜语(附禅镜偈),卷八,文赋,记序,题跋,疏说,卷九,启,尺牍,卷十,尺牍,卷十一,偈,卷十二,偈颂,赞诗,卷十三,诗歌,杂著,塔铭,行传。 |
石霜尔瞻尊禅师语录 |
尔瞻达尊 |
二卷。清达尊说,本开等记录。卷上示众上堂机缘,卷下拈古颂古偈颂赞书问佛事杂着附塔铭等。 |
云峨喜禅师语录 |
佚名 |
《云峨喜禅师语录》由清行喜说,智恒等编,共二卷。卷前有序。卷上收住霍丘大别山普济禅寺语录、住河南光山县普福禅寺语录、住萝山县国祥山龙池禅寺语录、住湖广随州落黄法兴寺语录,住河南府汝州风穴禅寺语录,卷下收陕西长安大兴善寺语录、再住风穴禅寺语录、问答入室机缘、拈古、颂古、赞偈、佛事、杂著、行实。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
斌雅禅师语录 |
斌雅 |
清鉴说,海岳记录。二卷。卷前有序。卷上收住浙川县山/乍山/各山法海寺语录、住临潼交口龙华寺语录、住渭南灵台寺语录、住西安封村寺语录、住宁夏海宝禅寺语录,卷下收汉中西乡洪崖寺语录、住山西阳城开明寺语录、偈颂,杂著。《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
古雪哲禅师语录 |
佚名 |
卷前有序、请疏,卷一收住洪都翠岩寺语录,卷二至卷六,收住翠岩寺语录,住百法院语录,卷七至卷八,收住建宁府黄岩寺语录,卷九,住建州佛顶寺语录,卷十至十一收普说、行实,卷十二收问答机缘、垂问、入室,卷十三,颂古,卷十四,法语、赞,卷十五,书,卷十六,启,卷十七至十九,偈,卷二十,佛事、杂著。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
永济融禅师语录 |
佚名 |
2卷,清 融说 师住.妙印等录。卷上,上堂(附挂钟板 斋单) 小参 双塔寺入院法语 垂问 落堂语 入室机缘 勘辨机缘 自讚。卷下,普说 茶话 拈古 颂古 杂录 行实。 |
伏狮祇园禅师语录 |
|
一卷,清行刚(尼)说 授远.超宿等编。升座 小参 示众(附法语) 机缘 拈古 颂古 偈语 书问 题赞 佛事 源流颂 行状 塔铭等。 |
季总彻禅师语录 |
佚名 |
四卷,清 彻(尼)说 超祥记录。卷首有序、开堂启,卷一收上堂、小参,卷二,收示众。机缘、法语,行实,卷三,拈古、颂古。源流颂,卷四、诗偈、赞、书问、杂著、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
二隐谧禅师语录 |
本谧 |
明代行谧禅师的语录。凡十卷。明·行谧说,清·超巨、超秀等编。收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二十八册、《禅宗全书》第六十二册。其生前历住各刹时之语录,及行实、杂着等,由嗣法弟子超巨、超秀等编集而成此语录。本书共分十卷。卷一为行谧住法祥禅寺及栖真禅寺时之语录。卷二为再住法祥禅寺及住大明禅寺时之语录。卷三为住法忍禅寺时之语录。卷四为住保安禅寺时之语录。卷五则为小参及示众。卷六包含示众、法语及拈颂。卷七为举古、别古、代古和机缘。卷八拈古。卷九颂古。卷十包括源流杂偈、启、书及杂着。全书卷前收录三篇序文,分别由清代的察尼、曹勋和周正儒所撰写。卷末并附录周正儒所撰《二隐谧禅师塔铭》一篇。 |
法玺印禅师语录 |
佚名 |
法玺印禅师语录,清正印说,性圆等编。十二卷。卷一至卷二收住江西南康建昌县凤栖山同安禅寺语录;卷三收住江西南昌府靖安县龙门山暇僧禅寺语录;卷四收住南城清化禅寺语录;卷五收小参、普说、示众、茶话;卷六收,法语;卷七收,勘验机缘、参见机缘;卷八收,书、启;卷九收,真赞、自赞;卷十收,颂古、付法偈、诗;卷十一收,佛事;卷十二收,募疏、杂著。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
夔州卧龙字水禅师语录 |
佚名 |
明圆䂐说,观谁等录。三卷。卷首有序,启,卷一收住夔州新宁县指月禅院语录——上堂、住夔州开县栖灵禅院语录——上堂、住荆州府天皇护国禅院语录——上堂、住沣州药山禅院语录——上堂、住夔州新宁县牛山广福禅院语录——上堂,卷二收小参、晚参,示众、机缘、法语、规约、佛事,卷三收书问、颂古、分灯偈、杂偈。卷末附行状。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
山晖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完壁说,宗上编。十二卷。卷一,住平越府龙门护国禅院语录——上堂。卷二,住平越府兴庆万寿禅寺语录——上堂。卷三,住瓮安县圣恩禅院语录——上堂。卷四,住黄平州高兴长松禅院语录——上堂、住扬州府高邮州福海禅院语录——上堂。卷五,小参。卷六,晚参。卷七,机缘、入室机缘。卷八、法语。卷九、杂偈。卷十,杂偈。卷十一至十二,尺牒。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
法澜澄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原澄说,清杲编。二卷。卷上收,住荆州天王禅寺、当阳度门禅寺语录。卷下收住荆州菩提场、报恩禅寺语录、机缘、入室、偈颂、佛事、塔记。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
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 |
水鉴慧海 |
清慧海说,原澄等编。十卷。卷一至卷四,收住荆州铁佛寺与天王禅寺、扬州地藏禅寺、鄂州黄龙掸寺、汉阳栖贤禅寺、嘉兴金粟山广慧禅寺语录。卷五至十收机缘,佛事、偈、赞、题跋、尺牒、行状、传、记、序、告文、祭文、碑文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
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 |
水鉴慧海 |
清慧海说,原澄等编。卷一至卷四,同六会录。卷四至卷六收示众、机缘、佛事、赞、诗偈、尺犊、题跋、序、碑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
天王水鉴海和尚住金粟语录 |
水鉴慧海 |
清 慧海说,原澄,原上等编。卷一 上堂 卷二 行状 传 卷三 记 尺牍 象赞 杂著 杂偈 佛事 |
介庵进禅师语录 |
介庵悟进 |
《介庵进禅师语录》,十卷,清 悟进说,真理等编,附源流颂。收上堂、示众、小参、拈古、颂古、行实、机缘、问答、垂问、佛祖赞、自赞、法语、书问、偈颂、疏引、序跋、箴铭、佛事等。 |
一初元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元说,真开、真智等编。收上堂、示众、小参、机缘、行实、颂古、象赞、诗偈、杂著、佛事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
莲月禅师语录 |
佚名 |
六卷,清 道正说,性容等录。序文二,第一卷上堂,第二卷上堂,第三卷上堂小参,第四卷拈古颂古机缘,第五卷法语行实偈上,第六卷偈下书问像赞佛事,附住玉泉语录二卷。 |
月幢了禅师语录 |
佚名 |
达最等编。收上堂、小参、广录、茶话、入室机缘、问答机缘、法语、行实、颂古、分灯、书问、赞、偈、歌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
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 |
吹万广真 |
三卷,明广真说,灯来编。卷上上堂茶话,卷中普说小参示众法语,卷下入堂入室勘辩问答颂古杂述塔铭,另刻正录十卷广录三十种共六十六卷板存忠州治平禅院。 |
铁壁机禅师语录 |
铁壁慧机 |
二十卷。全称《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明代铁壁慧机撰,幻敏重编。内容包括:上堂、秉拂、普说、小参、示众、茶话、法语、机缘、问答、鞭策语、佛事、像赞、自赞、诗、颂、偈、联芳、歌铭、颂古(拈、别、评、征、代)、杂著、书问、请启、行状、塔铭、祭文,并附录年谱一篇。卷首有熊汝学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所撰之序、行弘悟所撰之引。本语录系广录性质,亦收录三山灯来于明崇祯十五年所编《铁壁机禅师语录》三卷。有清嘉兴府楞严寺重刊本。 |
宝持总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玄总(尼)说,明英等记。二卷。卷上收录序、住禾域妙湛禅院语、任海盐南询禅院语录;卷下收录机缘、颂古、真赞、书问。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五册。 |
北京楚林禅师语录 |
楚林上睿 |
清上睿说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潭州南云兴化禅林语录、住南云放光山毗卢禅寺语录;卷二卷三收住郢州潼泉山法兴禅寺语录;卷四收住北京慈明寺语录、住北京翊教寺语录;卷五卷六收颂古。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
长目电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光电说,悟本编。二卷。清代释光电 (生卒年不详)撰。光电,俗姓邓。楚之宝庆府新化县 (今属湖南省境内)人。因其眼睛毛长,故有 “长目”之号。光电所撰《长目光电禅师语录》一书,为语录体佛书。该语录详载了光电法师对法学的研习及其对释法心得的阐述。作此语录的目的,在于弘法惠及后学。尤其对于禅门修持,律戒的遵守,以及治学方法等的言录,多为全书精华所在。是借以了解光电禅师佛学思想及其生平事迹的参考资料。现见载版本有清康熙年间刻本,《贩书偶记续编》本。卷首收序;卷上收任弥陀寺——上堂;卷下收示众、机缘。颂古、杂偈、佛事、行状。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
寒松操禅师语录 |
寒松智操 |
20卷,清智操说,德昊编,(依驹本印)《寒松操禅师语录》当刻成于康熙中叶,智操去世后不久。智操生前曾梓行其师百愚净斯的全集,附人《嘉兴藏》。智操示寂后,其弟子德吴等编次其语录、机缘问答、偈颂、杂著等,并由众弟子德费、德贤等备资刊刻,其中后三卷诗集,《方外英华》和《九峰草》皆用吴江藏板,《拈来草》用宜兴善卷礼庵藏板,系智操生前已刻。由此汇成《寒松操禅师语录》二十卷(以下简称《语录》)。书成后,其弟子将其送至嘉兴楞严寺,随藏流通,附入《嘉兴藏》以光先师。钱谦益卒于康熙三年(1664),钱序只能作于此前。智操于顺治十七年(1660)至康熙三年(1664)间,主要住松江青龙隆福寺,在这期间智操将已撰语录乞请当时的文坛盟主和佛界白眉撰序,完全有可能,而钱氏致力于弘扬佛教,亦乐为之。《语录》卷首钱序后有山阴(今绍兴)祁熊佳序,祁熊佳卒于康熙十二年(1673),祁序亦作于智操生前。 |
华岩还初佛禅师语录 |
佚名 |
两卷,清佛说,通量等编(依驹本印)。叙 卷上 上堂 小参 茶话 卷下 机缘 入室 拈古 颂古 杂偈 佛事等 |
翼庵禅师语录 |
善酂 |
清善酂说,序灯、序璋、力端等记录。八卷。国清语录二卷收住天台国清禅寺语录,真如语录三卷收住真如禅寺语录;卷六收通玄语录;卷七卷八为和寒山诗收序(原书有缺页)、原序、卷上、卷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
荆南内护国寺启真诚禅师语录 |
佚名 |
《荆南内护国寺启真诚禅师语录》共四卷。清诚说,振闻编(依驹本印)卷首收序、开堂疏;卷一收上堂、示众;卷二收小参、垂问、法语、机缘;卷三收佛祖真赞、拈颂(付);卷四收赞、偈(佛事)。诗、启。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
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 |
佚名 |
1卷,清超远说,海阔等录。收入序、上堂、小参、早参、晚参、入室、勘验、拈古、颂古、赞、佛事、杂著、行实、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
鹤林天树植禅师语录 |
佚名 |
1卷。清行植说。收序、上堂、小参、示众、颂古、佛事、行实、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
知空蕴禅师语录 |
学蕴 |
2卷,卷首收序;卷上收上堂、小参、示众、茶话、行录;卷下收法语、机缘、赠偈、三关总颂、十无颂、像赞、杂著。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
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 |
佚名 |
一卷,清性炅说,海栋编(依驹本印)。收序、上堂、示众、颂古、牧牛颂、联芳、法语、佛书、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
浦峰法柱栋禅师语录 |
佚名 |
2卷,清海栋说,慧升集,慧渠编,慧岱录(依驹本印)。卷首收序;卷上收住辰州府天云山浦峰寺语录——上堂、拈古、颂古、牧牛颂、联芳偈;卷下收机缘、示偈、杂著、书问、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 |
函昰 |
十二卷。清代释函昰 (1608—1685)撰。函昰,俗姓曾,号天然。番禺 (今广州)人。天然禅师兴趣广泛,尤喜作诗,是清代有名的诗僧。他所作的《天然禅师语录》一书,为语录体佛书。书中就他一生参佛奉法,喜佛读经,以及于研习佛法所得体会,以语录形式摘引整理成书。这对于全面了解天然禅师的禅观见解和习禅治学所得,具有参考价值。该语录之末,还附有 《梅花诗》一卷,《雪诗》一卷。通过读此语录,还可兼领天然禅师的作诗技巧,领略禅诗的意境和风格。现见载版本有康熙庚戍嘉兴楞严寺般若堂刊本,《贩书偶记续编》本。 |
阿育王刻文 |
佚名 |
又称阿育王法敕。指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敕令于磨崖、石柱等所刻之教法诰文。刻文年代约为西元前二五○年。所用文字是接近梵文与巴利文的一种方言。今发现者计有大磨崖、小磨崖各七所、石柱十根、石窟刻铭及石板等五种。除小磨崖法敕有阿育王之名外,余皆刻以天爱喜见王(梵Deva^nam!priya priyadras/i ,巴Deva^nam!piya piyadassin )之名。此种法敕刻文,所在范围甚广,几遍及全印度。高僧法显传、大唐西域记中屡次提到的石柱即指此,其后湮没,世人遂无知之者。直至西元一三五六年,回教王菲罗兹夏尔(Fi^rozSha^l)在距离德里(Dehli )一百六十余公里及六十余公里处各发现一根石柱,并将之移至德里。至百年前为英领东印度协会之霍尔上尉(CaptainHoare)所注意,尔来又陆续于印度、尼泊尔、阿富汗等地发现。后经普林斯(Prinsep)苦心研读,至一八三七年得以确认为阿育王刻文,遂为印度史及佛教史之研究,大放异彩。 |
摄阿毗达磨义论 |
佚名 |
巴利名Abhidhammattha-san%gaha 。阿■楼驮造,法舫译。本书内容记述锡兰分别上座部阿毗达磨教学之纲要。凡分九品,依次为摄心分别、摄心所分别、摄杂分别、摄路分别、摄离路分别、摄色分别、摄集分别、摄缘分别、摄业处分别等。其中,前五品讲心法、心所法,第六品讲色法、涅槃法,第七品讲各种法相,第八品说缘起论,第九品说修定、慧。在各品之初,别置叙述该品梗概之颂,每品本文分十余段,各段均有摄颂。本书之成立,约在十二世纪初以前。对巴利文论藏作简明之总结,为南传佛教国家佛学院之必修课程。原文于一八八四年校订出版,另有英译本(Compendiumof Philosophy, 1910, P.T.S.)及日译本(南传大藏经第六十五卷)。 |
一切善见律注 |
佚名 |
南传巴利《律藏》之注释书。觉音(Buddhaghosa)释。据锡兰所传,西元前250年左右,阿育王于华氏城结集三藏后,派遣传教师入边境各国。其时,阿育王子摩哂陀被遣至师子国(即今日之斯里兰卡)。摩哂陀入师子国时,尝携入三藏及其注释书。其后,此等佛书皆被译成师子国语,而秘藏于大寺(Mah^aviha^ra)。西元430~440年间,觉音入师子国,即根据大寺所藏,撰作诸多注释,本书即为其中的一本。其书目录分为: 一、序偈 二、第一合诵【合诵因缘、一切佛语之分类】 三、第二合诵 四、第三合诵【帝须长老、阿育王之蹄佛、第三合诵次第、圣法之传承】 五、锡兰岛之佛教【摩哂陀之傅法、请来佛舍利、菩提树之移植、圣教之确立】本书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所收,僧伽跋陀罗译之《善见律毗婆沙》。阅读时如能将此汉、巴二书加以对照,则将有助于理解内容真义。譬如有关诸王相承之史实,汉译本有‘阿楼王、闵蹰王在位,各八年’之记载。然巴利本则谓‘anuruddho ca mundo caatta’(阿楼王与闵蹰王合八年’。若以摩哂陀于佛般涅盘后二三六年入师子国计算,则二王在位年数应是‘合为八年’,并非‘各八年’。由此可比勘得知‘各八年’应为‘合八年’之误。 |
清净道论 |
佛音 |
巴利名Visuddhimagga 。凡三卷。系五世纪中叶印度高僧佛音(梵Buddhaghosa )所作。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六十二至六十四册。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之重要论著。近由日本水野弘元译成日文(1937~1940)。民国七十四年(1985)五月,由叶均(了参)译成中文出版。全书计二十三品,系统地阐释上座部之教义,其组织次序与内容类似解脱道论,中亦杂有论驳该书之见解。本论依戒、定、慧之顺序叙述。一、二品论戒;三至十三品论定,并详析一系列之修习方法;十四至二十三品论慧,其中十四至十七品主述五蕴、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此外,并概述无常、苦、无我之三相等。书之前后有造论因缘之叙述,及以戒、定、慧三学达到清净涅槃道之结语。本书乃南传佛教最高权威之论书,其百科全书式之内容,堪与上座有部之大毗婆沙论匹敌。 |
小史 |
佚名 |
亦译《小王统史》。斯里兰卡王朝和佛教编年史,《大史》的续编。僧伽罗学者原将《大史》和《小史》合编,统称《大史》。德国威廉·盖格(WilhelmGeiger,1856—1943)将其分为《大史》和《小史》。《大史》包括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第五十偈。《小史》包括第三十七章第五十一偈至第一百零一章。记述公元4—18世纪斯里兰卡王朝兴衰和佛教发展以及英国入侵的历史。 |
大史 |
佚名 |
亦译《大王统史》。斯里兰卡早期用巴利文撰写的王朝与佛教编年史。有三种编订本:(1)与《小史》合编,全书分四个部分。(2)与《小史》的一部分合编,全书分两个部分。(3)目前较流行的编订本,由德国威廉·盖格(Wilhelm Geiger,1856—1943)编订,伦敦巴利语圣典学会出版。只包括上述两种编订本的第一部分,共三十七章,从佛教的产生、传入斯里兰卡一直记载到摩诃舍那国王(Mahasena)统治时期(276—303或325—352)。此本分四个主题,即佛教的产生与发展;佛陀到斯里兰卡弘法的传说;佛教传入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护佛国王杜多伽摩尼(Dutthagamani,前161—前137在位)的业绩。作者是公元6世纪的摩诃那摩(Mahanama)长老,主要资料来源是《岛史》和朝廷文件。与《岛史》互相连贯,但比《岛史》更精炼和丰富,提供了印度和斯里兰卡早期佛教发展的一些有价值的史料。体裁是史诗体,文笔优美,有一定文学价值。 |
岛史 |
佚名 |
亦称《岛王统史》、《洲史》。南传佛教史书。编年体。属巴利三藏藏外典籍,是斯里兰卡二大编年史之一(另一本是《大史》)。全书共二十二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佛陀的生平,及其到斯里兰卡传法的传说;第二部分讲述了佛教史上三次结集的活动,尤其是对第二次阿育王的结集记述详细;第三部分叙述了从公元前257年到公元4世纪初的斯里兰卡佛教活动,重点记载了德伐那摩毗耶(Devanampiya)、都陀伽摩尼(Dutthagamani)、伐陀伽摩尼(Vattagamani)和摩诃色那(Mahasena)各朝的佛教发展和传播情况。书中有的事件可以和印度的史料相互佐证,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书写到公元4世纪初的摩诃色那王时为止,故成书年代应在4、5世纪。写作的过程中引用了当时斯里兰卡大寺派僧诃罗(Sinhalatthkatha或Poranattakatha或仅名Atthakatha)以及其他派别的注疏,因之受到史家的重视。本书文体粗略,语法特殊,内容多重复且不连贯,因此有学者认为出自多人之手。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出自大寺派比丘之手。 |
论事 |
佚名 |
音译《迦他跋陀》,亦称《论争说》(巴利文Kathavatthayakarana)。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相传为第三次结集时由目犍连帝须(Moggaliputta-tissa)所作。作者站在大寺派的立场,对部派佛教的其他各派的观点作了解说和批判。全书共二十三品,二百一十七论。从内容上看,本论涉及了佛教教义和实践的基本问题,特别是部派佛教各派主要争论的观点都有所体现,因而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本论采用了问答体形式,并未有标明是哪一家的观点,阅读时须借助觉音的注疏。研究者认为本论约成于佛灭四百年,亦即出自南方六论之后。南传佛经《弥兰陀王所问经》中曾有不少教义分析,谈到五百正见、五百异见等问题,表明该经与本论有很大的关系。近代译本不少。1915年里斯·戴维夫人(Mrs. Rhys Davids)等将其译成英文本《争论之要点》(Point of Controversyof Subjects of Discourse),由巴利圣典会出版。日译本载《南传大藏经》卷五七、五八。另有日本学者佐藤密雄和佐藤良智共译的单行本(包括觉音注),由大东出版社于昭和八年出版。俄国学者米纳耶夫(Minayeff)也刊行过部分原文。 |
千山剩人禅师语录 |
函可 |
明函可说,元赋等编,今羞等录。六卷。卷首收像赞、序、请启;卷一卷二收上堂;卷三卷四收小参;卷五收普说、茶话、问答;卷六收拈古、颂古。偈、书;卷末附重梓姓氏、塔铭、塔碑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发趣论 |
佚名 |
巴利名Pat!t!ha^na-ppakaran!a 。原称发趣大论(巴Pat!t!ha^na-maha^pakaran!a ),或单作钵叉(巴Pat!t!ha^na )。本论详述‘论本母’一二二门与二十四缘之关系,为锡兰分别上座部七论之一。初分为论母设置分及缘分别分,次述本文,由二十四发趣而成。二十四发趣大别为顺发趣、逆发趣、顺逆发趣及逆顺发趣等四种,再各开展出三法发趣、二法发趣、二法三法发趣、三法二法发趣、三法三法发趣及二法二法发趣等六种。本论现有原文出版及日译本(南传大藏经第五十至第五十六)。 |
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今无说,今辩重编。二卷。卷首收像赞;卷上收上堂、普说、小参;卷下收小参、茶话、颂古、书问、像赞、佛事;卷末附行状。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丹霞澹归禅师语录 |
今释澹归 |
三卷,明今释说,今辩重编(依驹本印)。卷一收上堂。卷二收示众,佛事,遗命,问答。卷三收拈古颂。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莲峰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素说,性深等编。十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孤山禅寺语录、住兴化府仙游县九座山太平兴国禅寺语录;卷二收住兴化府仙游县报恩禅寺语录;卷三收住兴化府龙华万寿禅寺语录、住兴化府庐山通天禅寺语录、住兴化府狮山西明禅寺语录;卷四收小参;卷五收示众、拈古、颂古、代古;卷六收入室、勘辨机缘、法语、赞;卷七收序、歌、付、行实、启、引、辞、铭、佛事;卷八收文、偈杂咏上;卷九收杂咏中;卷十收杂咏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双论 |
佚名 |
音译《那摩迦》。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双论”,是说本论由十双相对的问答组成,故名。全论共十品:第一根本品,为总纲;第二蕴品,说三科中的五蕴;第三处品,谈三科中的十二处;第四界品,阐述三科中的十八界;第五谛品,阐述苦、集、灭、道四谛;第六行品,述宗教实践;第七随眠品,讲禅定心理变化;第八心品,叙心识活动;第九法品,概述诸法的性质;第十根品,谈眼、耳、鼻、舌、身、意等诸根。论中先列举问题,再提出各种相关的事情;接着逐一进行解答,将此问题进一步展开;最后阐明作者的看法,并对各问题给予确切的定义。这种回答的方法和步骤被称为“施设”(内分总说和义释)、“转分”和“遍知”三法。全论旨在说明诸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品中除第一品和第八品无转分、遍知二法,其他各品皆使用三法。本论在南传七论中排在第六,位于《论事》之前。从章节安排来看,此书有的内容比较特别,如第七品中分为随增、有随眠、断、遍知、已断、生、界七种,分类独特,不同于一般教理上的分类方法。公元5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著名论师觉音曾对此论作过注释,近代英国学者里斯·戴维夫人(Mrs.Rhys Davids)曾刊行过转写为罗马字母的巴利文本。日本渡边昭宏则将其译为日文。 |
德风祥师般若语录 |
佚名 |
清说,如惺等编。六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上堂;卷二收颂古;卷三收问答机缘;卷四收偈;卷五收题赞;卷六收佛事、行由。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黄莲东岩禅师语录 |
佚名 |
一卷。清说,机琇记录,黎元宽序,文德翼序,内分黄莲语录,蕲州语录。 |
山铎真在禅师语录 |
山铎真在 |
清真在说,机云、智旭等录。一卷。卷内收住江西九江府庐山东林兴隆禅寺语录、住楚黄蕲水县华桂山能仁禅寺语录、住黄安碧云山龙兴禅寺语录、机缘、勘辨、拈古、颂古、法语、茶话、佛事、诗偈、杂著、行状。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人施设论 |
佚名 |
巴利名Puggala-pan~n~atti (补特伽罗坋那坻)。系分类说明补特伽罗(人)之书。即主要论述蕴、处、界、根、谛、人我等六施设中之人我施设及人我之各种类。为南传佛教上座部巴利七论之一。内容分论母(巴ma^tika^ )与解说分,解说分为本书主要部分,将论母揭出之一人五十种以下分为一人乃至十人等十章逐一解说,然祗下定义,而无精审之解说。在巴利七论中,一般认为本书与分别论为最早之著作,并且本书与汉译‘舍利弗阿毗昙论’之人品及连结于集众经之‘集异门足论’,具有相当密切之关系。本书现有原文出版及英译( A Designation of Human Types, P.T.S. 1924)、日译南传大藏经第四十七卷)。 |
大悲妙云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真雄说,机德等编。六卷。卷首收序、请启、付;卷一收住山东临清州大悲禅寺语录;卷二收住浙江嘉兴府三塔景德寺海会禅院语录;卷三收拈古;卷四收颂古、法语、行略;卷五收机缘、像赞、联芳偈;卷六收诗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 |
道乐 |
清道乐说,德晋记录。卷首收序、行由;卷一收住贵州兴隆卫龙山寺语录。住四川遵义府南隅里玉泉寺语录、住重庆府华严禅寺语录;卷二收小参、机缘、拈颂;卷三收单颂、杂著、印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界论 |
佚名 |
音译《陀兜迦他》。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佛教根本七论之一。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谈蕴、处、界三科之间的相互摄受和互相相应的关系问题。旨在辨别蕴、处、界三界的区别和范围,即何者为重,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然后明确诸法的性质。第二部分论述了心和心所及与三科之间的关系。其中多与心理学的内容有关,如对禅定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烦恼提出了各种现象以及对治之法,分析细密,旨在说明安心的法门。这两部分内容在北传汉译佛典的说一切有部论书《品类足论》以及《界身足论》中皆有所记载。但日本学者木村泰贤认为,《品类足论》的心、心所学说将早于《界身足论》,拟为一人所作,二次整理而成。公元5世纪南传佛教学者觉音对《界论》作注,另一位阿难陀论师也曾作注。1892年库内拉特纳(E.Goonertne)将原论和觉音注一起校订出版。日译本收于《南传大藏经》中。 |
分别论 |
佚名 |
亦称《毗婆崩伽论》。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全论分十八品:第一品蕴分别;第二品处分别;第三品界分别;第四品圣谛分别;第五品根分别;第六品缘分别;第七品念处分别;第八品正勤分别;第九品神足分别;第十品觉支分别;第十一品道分别;第十二品禅分别;第十三品无量分别;第十四品学处分别;第十五品无碍分别;第十六品智分别;第十七品小事分别;第十八品法心分别。因以上座部特有的诸法分别解脱之方法来解说有关佛教教义,故名。其在组织上,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为目。学者认为,前十五品说经义的分别,即对经的文句引用解剖,代表了阿毗达磨的最初形式;后三品说论义的分别和问难。论分别阐述了佛家名相的要素、规定等等,为阿毗达磨盛时的代表作;第三问答分析了名相要素的构成和范围,是诸门分别的尝试,为经分别和论分别的组合使用,真正代表了分别论者的方法论和主张。故此论反映了从经分别到论分别再到真正分别论说的逻辑发展脉络。从论中问难的情况看,此论大概出于佛灭后二百五十年期间,是第三次结集的产物,似是分别说部阐述本宗之主张而整理结集出来的。因此此论在南传佛教论书中尤为重要,仅次于《法集论》,被列为第二位。南传佛教学者觉音曾对本论作过注释,名曰《迷惑冰消》。后来佛授(A.R.Buddhadatta)又将其整理,1923年由巴利圣典会出版。北传汉译佛典《舍利弗阿毗昙》中的前二十三品与此论内容多有相同之处,经日本学者木村泰贤研究,按北传记载,与犊子部的关系较大。但有部的《法蕴足论》最类似于本论。此书已经整理出版,日译本收于《南传大藏经》卷四六、四七中。 |
鹤峰禅师语录 |
济悟 |
清济悟说,上震等编。卷首收序;卷上收升座、小参、示众、机缘、拈颂;卷下收佛事、赞咏、诗偈、歌词;卷末附行状、塔志铭、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
林我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鉴说,海鑫、海兹等编。四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河南阳府山+乍山+客山法海禅寺语录、住陕西西安府泾阳文塔铁佛禅寺语录;卷二收住长安大兴善禅寺语录、住秦中宁夏海宝塔寺语录;卷三收小参、示众、入室、机缘、拈颂、颂古、联芳偈、题赞;卷四收警语、示偈、佛事、行实;卷末附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石关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 说,芳桂等编(依驹本印),一卷,本卷收序、上堂、小参、机缘、赞、拈、颂、偈、诗、行实、小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即非禅师全录 |
即非如一 |
《即非禅师全录》,清如一说,明洞等编,二十五卷。卷首收像、道影赞、序;卷一收圣寿山崇福禅寺语录;卷二收广寿山福聚禅寺语录;卷三收升座、小参、秉拂;卷四收法语;卷五收举古、拈古;卷六收颂古、代古、答古;卷七收机缘、答问;卷八至卷十一收赞;卷十二收自赞;卷十三至卷十五收书问;卷十六至卷二十三收诗偈;卷二十四收铭、序、跋、祭文、杂著;卷二十五收佛事、末后事实、行业记、塔铭、舍利塔铭;卷末附佛祖正印源流图像赞——自序、道影赞。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青城竹浪生禅师语录 |
佚名 |
七卷,清彻生说,如鹏等编(依驹本印)卷第一 序 上堂 卷第二 上堂 卷第三 小参 开示 书问 文 卷第四 颂古 分灯 赞 机缘 歌 四威仪 行繇 卷第五 诗偈 卷第六 法语 佛事 卷第七 源流拈颂 |
密行忍禅师语录 |
密行寂忍 |
凡三卷。明代密行寂忍撰,明广等编。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刊行。全称衡州开峰密行忍禅师语录。本书内容:卷一为上堂语,卷二为有关上堂语之机缘、法语、职事榜、安禅榜,卷三收录颂古、诗偈、赞等。 |
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禅师语录 |
佚名 |
卷首收序;卷一收住盛京般若禅寺语录;卷二收住辽阳如来禅寺语录;卷三收住辽阳建宁禅寺语录、普说;卷四收住奉天府东前山台大悲禅寺语录(本卷第十页上只存第一引六字,下半页原缺)、机缘、颂古、小佛事、法语;卷五收偈上;卷六收偈下;卷末附行状。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玉泉其白富禅师语录 |
其白德富 |
清德富说,园顶等编。共三卷。卷首收像、赞、序;卷上收上堂;卷中收上堂、法语、机缘、像赞;卷下收拈古、偈、普说、分灯、颂古、行实、书问、杂著、佛事、塔铭;卷末附融彻顶禅师语录一卷(清园顶说、明盛、明聪等编、彻生序)。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法集论 |
佚名 |
亦称《法聚论》、《法僧伽》。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相传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第四周于思惟时生出。全论文前先举属于善法、不善法、无记三大类的一百二十二门论之本母(Abhidhamma-matika),以及属于漏、无漏二大类之下的四十二门经本母(Suttana-matika)。接着分为四品:第一品为心生起品;第二品为色品;第三品为总说品;第四品为义释品。论中解释了诸法,详细介绍了经藏中的术语。中心内容是解释有关禅定心理的问题,如心与心所的关系,善、恶、无记三性与欲、色、无色界三界之间的关系,众生有情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形式,有情五境与乐、智等心理现象缘生的情况,以及心所所起的相应变化等等。本论在南传七论中位列首位,向与《分别论》并称为南传上座部两大基本论书。公元5世纪时南传佛教学者觉音曾在《清净道论》里对本论的主要论目都给予了解释,而论中的论母部分则在南传《分别论》、《界论》、《双论》、《发趣论》里都被引用过,表明此书可能早出于其他几部论书。由于本论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故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极大注意。里斯·戴维夫人(Mrs. Rhys Davids)在把它译成英文时,直接取名为《佛教心理学》(Buddhist Psychology)。日本学者木村泰贤在《阿毗达磨论的研究》一书中论述佛教心理学时,对它评价很高。 |
义释 |
佚名 |
巴利名Niddesa 。音译作尼涕娑。属巴利文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本书系注解同属小部经之经集(巴Sutta-nipa^ta )。内容分为大义释(巴Maha^-niddesa )与小义释(巴Cu^l!a-niddesa )两部分。其中,大义释系注释经集第四义品(巴At!t!haka-vagga )所收之十六经全部;小义释则注释经集第五彼岸道品(巴Pa^ra^yana-vagga )所收之十六经全部及其结语(巴Niyama ),此外并包含经集第一蛇品(巴Uraga-vagga )中之第三犀角经(巴Khagga-visa^n!a-sutta )。全书主要采取逐字说明语义之方式,其间援引巴利语相应部经、中部经、经集其他部分、增支部经、长老偈、本生经、如是语、法句经、长部经、律藏、自说经、长老尼偈、饿鬼事等经律语颇多。 |
幻住明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尚等编。卷首收序;卷一收住邻水县仙人山观音禅院语录、住万县兴隆禅寺语录;卷二收小参、茶话、示众、机缘、颂古、联芳偈。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纯备德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广德说,智远等编。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彝陵州黄陵月峡禅院语录、住大悲禅院语录、小参、法语;卷二收法语、机缘、颂古、联芳、诗偈、偈、佛事、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法幢远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智远说,通慧等编,弘源序(依驹本印)。法幢禅师语录目次,序,上堂,小参,法语,颂古,联芳,偈,赞山居,杂着。 |
所行藏经 |
佚名 |
巴利名Cariya^-pit!aka 。又译作若用藏。属巴利文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内容叙述现在劫的释尊之所行(cariya^),即释尊之本生故事。分为七波罗蜜,收集三十五个本生故事。(一)施波罗蜜,计有大善见王(Maha^sudassana)、大典尊(Maha^govinda)、尼弥王(Nimi)等十本生。(二)戒波罗蜜,计有瞻箄耶龙(Campeyyana^ga)、摩登伽(Ma^tan%nga)、法天子(Dhamma-devaputta)等十本生。(三)出离波罗蜜,计有优怛阇耶王子(Yudhan~jaya)、受马那沙王子(Somanassa)等五本生。(四)决定波罗蜜,仅有铁密雅(Temiya)本生。(五)真实波罗蜜,计有鱼王(Maccha-ra^ja)、普明王(Sutasoma)等六本生。(六)慈悲波罗蜜,计有舒凡那沙马(Suvan!n!a-sa^ma)、耶卡拉惹王(Ekara^ja)等二本生。(七)舍波罗蜜,仅有摩诃洛马汗撒(Maha^loma-ham!sa)本生。又本书之注释收于达磨波罗所著之真谛灯(Paramattha-di^pani^)中。本书所列七波罗蜜,与巴利所传之十波罗蜜相较,则未列出相当于智慧、精进、忍辱等三波罗蜜之本生。所收三十五本生中,除大典尊、法天子二种外,余者在巴利文本生经(Ja^taka)约五百五十种本生中皆有相同之故事;与圣勇(梵A^ryas/u^ra )之梵文本生鬘所收三十四种本生相较,内容一致者有十二种。此外,本书各本生之叙述较之本生经之叙述,略嫌简略,或谓系自本生经摘录者。然本书之用语朴实,类似巴利文法句经之用语,而现存之本生经则显示曾受本书影响之痕迹。故两书中何者为根源,诸学者尚无定说。 |
佛种姓经 |
佚名 |
亦称《佛史经》。南传佛教经典。收入巴利三藏《小部》之中。共二十八品。第一品“宝珠经行处品”,为全经的序言,讲诸天和比丘聚集佛处,看佛陀把宝珠化向空中作经行处,众人赞叹佛的功德。第二至二十五品,叙述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二十四佛的事迹。第二十六品为“瞿昙品”,专门讲述释迦佛的生平。第二十七品为“诸佛品”,介绍诸佛出世的年代,并说在燃灯佛出世的一劫中,同时还有另外的三佛。最后一品是“舍利分配品”,述分配佛舍利之事。经中所说的过去佛的事迹,在南传其他经文中有零星记载,如毗婆尸佛以下至释尊七佛均可见于《长部》的《大本经》和《阿吒曩胝经》中,但没有二十四佛的说法。学者认为此经与《大本经》相类似,是《大本经》的延续和扩展。此经的编纂年代较晚,与《譬喻》(巴利文Apadana)和《所行藏》(巴利文Cariyapitaka)同出于最后的时代。注疏书有佛授(Buddhadatta)的《妙义悦意论》(Madhurattha-vilasini)。后有摩罗斯(R.Morris)的巴利文罗马字母转写本出版。日译本由立花俊道译出,收入《南传大藏经》卷四一。 |
伏狮义公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 (尼)说,明元记录,高以永序,超琛跋,有行状。总目,升座,小参,示众,附法语,机缘,拈古,颂古,偈语,书问题,赞佛,事源,流颂,行状,塔铭。 |
参同一揆禅师语录 |
超琛 |
清超琛(尼)说,普明编、明俊录。卷内收图像。像赞、序、示众、偈、颂古、机缘、佛事、记铭、行实、自叙行略训徒。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衡山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灯炳说,宗位编,超源序,蓝理序,有塔铭(依驹本印)。 |
高峰三山来禅师疏语 |
三山灯来 |
三卷,清灯来撰,性统编(依驹本印)。高峰三山来禅师疏语目次,卷上元旦表上元表中元表下元表庆佛诞表佛成道表结制进表解制谢表(二)解制意(二)忏期表讽华严经表(二)讽法华经表礼梁皇忏表然天烛意建盂兰会意(二)建盂兰会表讽药师经表讽金刚经表进弥陀佛表庆观音诞表进地藏表。卷中,文昌表祝圣帝表韦驮表瑜伽表修因表酬愿表填还寄库表燃天烛表祈祷平安意忏经意悔过修因意赈济孤▆意利幽意弥陀会意荐师弟意禳虎意祈雨意(二)荐师弟意表盘米意禳虫蝗意请水意寄名禳关意释子修因表。卷下,朔望祝延(增修)祝韦驮(增修)祝伽蓝(增修)祝祖师(增修)祝监斋(补)嘱孤魂(补)元旦(补)上元(补)中元(补)下元(补)祝佛诞(补)佛成道(补)祝堂头诞期(补)祝檀信诞期(增补)挂钟板语(增补)摘钟板语(附补)檀信祈福白意寄名禳关意寄名脱白意檀信讽经白意檀信讽经毕白意。 |
无碍解道 |
佚名 |
巴利名Pat!isambhida^-magga 。音译波致参毗陀。为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本经内容系分类解说有关修道解脱诸事,全经可大别为三品,即大品、双结品、慧品,而各品皆附有十论,其中,大品为全经之中心。本经固属经藏,但其内容形式亦有论书之格式,仅大品之第四、双结品之第一、六、七、十及慧品之第九等六论之初,具‘如是我闻’等字为始之经典形式。其所揭论目主要采自巴利律藏及经藏之长、增支、相应诸部经,被视为轮藏七论中最早成立之法集论(巴Dhammasan%gan!i )及分别论(巴Vibhan%ga )之先驱。本经已有原文出版及日译(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四十、四十一卷),注释书有摩诃那磨之显扬正法论。 |
嘉兴退庵断愚智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真智说,机轮等编。一卷。序,卷上,升座小参示众机缘行实。卷下,颂古颂偈自赞。 |
普光坦庵禅师语录 |
佚名 |
一卷。清机峻说,全弘录,罗开麟序(依驹本印)。 |
达变权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显权撰,海澄等编。五卷。卷一至卷三收住明州慈溪县五磊山灵峰禅寺语录。卷四至卷五收颂古、垂问、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二十九册。 |
本生经 |
佚名 |
或译《佛本生故事》,印度最古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在印度,公元3世纪就有了本生故事的浮雕。在5世纪,中国高僧法显在斯里兰卡的佛教盛会上见过500个变身表演,可见当时已传到国外。所以《本生经》的故事形成不会晚于公元2世纪。现行本子有故事547个,每个故事长短不一,短的几百字,长的几千字,最长的有10万字。从内容来说,这些故事都标明发生在释迦牟尼的前生。根据轮回转世理论,一个生灵出生以后,必然有所行为,非善即恶,这就决定其来世的好坏。如此世代轮回,永无止息。释迦牟尼成佛前,只是一个未能摆脱轮回的菩萨,经过了许多次轮回才成了佛,这些转生事迹就成了本生故事。当然实事并非如此,是佛教徒从民间取来故事素材,加以剪裁、改编。先交代今生故事,说明释迦牟尼在讲述前生故事的地点和缘由。其次是前生故事,这是核心部分。三是偈颂诗,这带有描绘、发挥、总结的性质。四是注释,即解释偈颂诗的含义。五是把前生故事的人物和今生故事的人物对应起来。其中一个人,一个动物或一个神仙,善者皆为释迦牟尼前身,恶者皆为释迦牟尼的对立面。当然有的也不属于这个格式,有时释迦牟尼是第三者,与核心故事没有关系。现存的《本生经》不是原本,原本传入斯里兰卡后散失,只存古僧伽罗文本。5世纪根据僧伽罗文本改写成巴利文本。《本生经》的故事在一些佛教国家有很大的影响。 |
方融玺禅师语录 |
如玺 |
三卷,清如玺说,兴林等编,附净土诗。一卷,天界上堂弘济上堂小参。二卷,云居示众。三卷,机缘室中垂语小佛事行脚垂语佛祖赞歌偈行实附净土诗。 |
怡山礼佛发愿文略释 |
书玉 |
一卷,清书玉略释并序跋,有事义(依驹本印)。 盖谓勤求佛道要须立愿为先。广度众生。必以发心为首。心发。则众生可度。愿立。则佛道堪成。二者兼之。尽善尽美。故从上佛祖。一切圣贤。未有不发誓愿。勤修行业。而能成证者也。 |
大忏悔文略解 |
书玉 |
一卷,清书玉略解(依驹本印),夫欲求生净域。先须洗浣身心。入圣超凡。必使根尘迥脱。所以如来。示忏悔之方。先德述修净之法。摄生之要。无逾此也。惟智者觉照愚者沉迷。故我本师见月老和尚。每于布萨之期。先令忏摩。然后说戒。 |
牧云和尚懒斋别集 |
牧云通门 |
十四卷,明通门撰,毛晋编。文部七卷,卷之一论序记铭。卷之二说题跋杂着疏榜。卷之三传志铭祭文。卷之四书启(上)。卷之五书启(下)。卷之六杂牍。卷之七颂像赞偈部一卷。卷之八偈诗部六卷。卷之九铜井时古南时(上)。卷之十古南时(下)。卷之十一古南时之余(秋行鹰峰)(折芦梅溪)(云在)。卷之十二栖真时之一栖真时之二(海滨答咏)栖真时之三(长夏吟)栖真时之余。卷之十三兴福时兴化时鹤林时。卷之十四天童时天童时之余。 |
长老偈经 |
佚名 |
巴利名Thera-ga^tha^ ,音译涕罗伽陀。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内容收集佛世时弟子中长老所吟咏之偈颂。初有序偈三颂,本文之颂数自一偈集之一二○颂乃至大集(七十偈集)之七十一颂,共有二十一集(nipa^ta),一二七九颂。各集各品及末尾皆附有摄颂(uda^na),总计说偈之长老有二六四师。其中,一偈集之第四品与七偈集之 Sopa^ka,一偈集之第五品与十四偈集之 Revata ,一偈集之第六品与二偈集第一品之 Valliya,一偈集之第十二品与二十偈集之 Adhimutta等系同一人所作,亦有若干虽系同名然不确定是否为同一人所作。各偈颂之内容,以说者自身之经历或信仰剖述居多。又于同一偈颂中,或为不同长老所说,或有思想与本经其他长老所说大异其趣者。然大体言之,全经之辞藻高雅,大多相应于佛弟子之所说。 |
长老尼偈经 |
佚名 |
巴利名Theri^-ga^tha^ ,音译涕利伽陀。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内容系收集佛弟子中长老尼之偈颂。颂数自一偈集之十八颂乃至大集之七十五颂,共有十六集(nipa^ta),五二二颂说偈之尼为六十九人。本经虽与长老偈为姊妹作,然于形式上,本经无长老偈所附录之序偈及摄颂;且就所说之内容而论,长老偈着重信仰之层次,本经则以生活上之体验居多。 |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 |
牧云通门 |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记室智时、侍者超慧同对。西干,震旦,宗本投机颂终病游游刃目终,序品,法华后颂,四依法颂,病游游刃终,自叙,病游初草.病游后草等。 |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
行策截流 |
10卷,唐宗密述疏,宋子璇录记,清行策会编。行策(1628~1682),字截流,清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相传为憨山大师后身。年二十三出家,五年间胁不至席,参悟禅要。后研习天台教义,修法华三昧。康熙二年(1663),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康熙九年(1670),住虞山普仁院,倡导七日精进念佛,复兴莲社,学者翕然风从。现存著作有《金刚经疏记会编》十卷、《净土警语》十五篇、《宝镜三昧本义》、《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今依《嘉兴藏》、《卍续藏》所收版本点校整理。 |
明州天童景德禅寺宏智觉禅师语录 |
宏智正觉 |
4卷,宋正觉说,净启重编。卷一,上堂晚参示众。卷二,举古。卷三,颂古。卷四,机缘塔铭铭偈记。 |
千岩和尚语录 |
千岩元长 |
明代释元长(生卒年不详)撰。元长。俗姓董,字无名,萧山县许贤乡人。自幼聪明过人,七岁经书过目成诵,举止行为如若成年人。少年依授经师学习《法华经》,据义问师,常常使业师受窘。后于灵芝寺受具足戒。学问高深,于禅宗弘法尤为海内外学人仰慕,日本、三韩、暹罗、缅甸、交趾等佛徒莫不来拜。朝廷派重臣降名香宠之,宣让王下令加护,镇南王亲书寺额,赐僧伽黎衣并上尊号“帝师”。元长后来将此研习佛法之学,以语录体撰成《千岩和尚语录》一书,成为研究明代元长高僧的重要资料。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戊午刊本。 |
饿鬼事经 |
佚名 |
《饿鬼事经》是小部经典之第七,与《天宫事经》为姊妹篇,在巴利圣典中属于新的部份。即出现于第四品第三节之宾伽罗王,依护法论师的注释,是于佛陀入涅槃后二百年顷统治斯拉陀。依此事实等之观察,本经之成立可置于佛灭度以后之时代。天界、地狱、涅槃等思想,虽可并存于原始佛教时代,而从诗集溯至更远的古代是有困难的。本经与长老偈经、长老尼偈经,皆是北传佛教所少见,北传汉译没有相当此经偈,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特有之圣典。本经之内容,由四品五十一节,即蛇品十二节、郁婆利品十三节、小品十节、大品十六节而成的 。以全部看,是采用叙述饿鬼凄惨之状态,由其业力而然。其次,应用归依佛、法、僧,为此解脱之方法,这是婆罗门及佛教诸原典中以业力说为基础,辑集有饿鬼关系的故事。因此,有取《本生经》故事再现于此处,犹如第一品第八节牛鬼事、第十节秃头鬼事、第十二节蛇鬼事、第二品第六节康哈鬼事、第九节安库拉鬼事。此外,亦有见于《譬喻经》的,如第一品第六节、第七节之食儿鬼事。 |
兴善南明广禅师语录 |
佚名 |
1卷,明慧广说,妙用集,悟进重辑并跋,明方序,黄承昊序,有行状。 |
不会禅师语录 |
佚名 |
10卷,清法通说,性灵等编(依驹本印)。序开堂疏,卷第一,上堂,卷第二,上堂,卷第三,上堂,卷第四,小参,卷第五,小参法语,卷第六,示众开示问答机缘勘辩机缘,卷第七,颂古行实佛祖赞自赞参学吟十二时歌分灯,卷第八,指禅说和牧牛颂杂偈,卷第九,杂偈,卷第十,杂偈法派山居船居佛事后跋。 |
天宫事经 |
佚名 |
巴利名Vima^na-vatthu 。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略称毗麻那(巴Vima^na )。系收集说诸天胜报及生天因行之短颂经典,凡分七品八十五天宫。在叙述各天宫之初,皆有目揵连(巴Moggalla^na )等对住在该天宫之天子或天女,赞其依、正二报之殊胜,并问其得到该种果报之因行。其次,天子或天女叙述过去世在地上所行生天之因。经中所述诸天宫,以三十三天居多,少有述及化乐天、梵天界及四大王天。各品之终均附有摄颂。据大王统史(巴Maha^vam!sa, XIV )、善见律毗婆沙卷二载,阿育王子摩哂陀在锡兰开教之初,为宫中大夫人阿■罗及五百夫人说饿鬼本生经与天宫事,由此可知本经最晚之成立年代。 |
经集 |
佚名 |
巴利名Sutta-nipa^ta 。属南方上座部经藏(小部)之巴利语经典。因其他各经分别有其独自之特征,故均有其特定之名称,唯有本集乃是由杂多之经所集成,故称经集。本集之形式,有长短不同之诗集,间亦有散文。内容分为蛇品、小品、大品、义品、彼岸道品等五章,系原始佛教圣典中最古老之作品。尤其是义品、彼岸道品两章乃最早独立流通者,故可谓为佛教最古老之圣典。五章之中,蛇品(巴Uragavagga )有十二经;其中之‘蛇经’反覆喻说比丘之修行应如蛇之蜕换旧皮而舍弃彼此两岸之分别;另一‘犀角经’则收有著名之诗,喻说修行者应如独角犀之独立修行。小品中收集较短之诸经而成,计有十四经。大品则收集较长之十二经,其中之出家经(大品第一经)、精勤经(大品第二经)、那落迦经(大品第十经)等三经系保存有关佛陀传记之最早资料者。又大品第九经说明四姓平等之理,第十二经则以简单之形式说明缘起之理。至于义品(巴Atthakavagga )之名,解为八偈品,如窟八偈经(第二经)、嗔怒八偈经(第三经),大部分均为八偈合成之经;计由十六经构成,相当于汉译之‘义足经’(亦有十六经)。彼岸道品(巴Pa^ra^yanavagga ),全章富有统一性,内容系十六学童请教佛陀,佛陀答覆之十六节,加前之序偈、后之结语二节,计有十八节。 |
如是语经 |
佚名 |
如是语,巴利名Itivuttaka 。凡四篇(巴nipa^ta ,集),共计十一章(巴vagga ,品)一一二经。音译伊谛佛多伽。为巴利语经藏小部(Khuddaka-nika^ya)第四经。第一篇有三章二十七经,第二篇有二章二十二经,第三篇有五章五十经,第四篇有一章十三经。如是语,即‘如此说’之意;盖每经之经尾有iti(……如是)或 Ayam pi atthovutto bhagavata^ iti me sutan ti(我闻世尊说此义)之结语,经首则以 vuttam(曾如是言)或 Vuttam!hetam! bhagavata^ vuttam arahata^ ti me sutam!(我闻世尊、应供曾如是说)为始,各经中亦常用 itivuccati(如是言)之定型文句,由是可知本经经名之由来。各经系由散文(长行)与偈颂所构成,经之前后有定型之序文与结文,散文之结尾有‘世尊于此如是说’之定型文句,其后即为偈颂,用来重复阐说散文之内容;盖偈颂之于散文的关系而言,系表示重颂(梵geya ,巴geyya ,即祇夜),此种定型结合文句乃本经重要特征;惟第三篇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四篇中,亦有缺首尾之定型文句和表示重颂之定型结合文之经。又各章之末皆附有摄颂。从内容而言,本经系从采用重颂形式之经典中,收集由一法至四法之与法数有关者,即由第一篇至第四篇,分别阐说一法至四法。全经内容广泛而分岐,然亦包含多种重要思想,其中主要部分为有关出家者之教理,亦包括有关在家者之教说。又叙述之教法简雅,多存有古经之风格。据现代学者推测:(一)从成立史而言,第一篇、第二篇成立时代较古,第三篇、第四篇中有被认为系后来附加者。(二)部派佛教分裂前后所成立的巴利小部之原型,于形成之最初期即包含有本经。 |
神鼎云外泽禅师语录 |
佚名 |
15卷,清行泽说,宏怤等编(依驹本印)。卷之一,菩提上堂。卷之二,老祖上堂。卷之三,神鼎上堂。卷之四,普说二。卷之五,小参。卷之六,小参。卷之七,机缘。卷之八,机缘法语附。卷之九,拈颂。卷之十,书问。卷之十一,偈净土咏附。卷之十二,诗。卷之十三,杂着。卷之十四,散话。卷之十五,散话附传遗嘱。 |
坛溪梓舟船禅师语录 |
佚名 |
3卷,明船说,明法等编(依驹本印)。第一卷,上堂升座小参示众机缘垂问像赞。第二卷,拈颂。第三卷,行实联芳法语杂着佛事。 |
天台三圣诗集和韵 |
佚名 |
1卷,元梵琦首和,清福慧重和。 |
嵩山野竹禅师录 |
野竹福慧 |
清福慧说,宗宏录,宗上,宗坚同编。十四卷。收上堂、法语、书问。记、历代祖图真赞、杂偈、补遗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三册。 |
益州嵩山野竹禅师后录 |
野竹福慧 |
清福慧说,洪希等编。八卷。收上堂、法语、书问。记、历代祖图真赞、杂偈、补遗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三册。 |
自说经 |
佚名 |
《自说经》(巴利文:Udana),为佛教典籍,此经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语《巴利大藏经》中收于小部 (佛经)十五尼柯耶第三部。该经主要是叙述佛陀(释迦牟尼)从证得缘起法至入涅槃的一生游行教化。 |
小诵经 |
佚名 |
小诵经本经位于《巴利经藏.小部》的最前面,是最为简短的佛陀教化集录,也可称之为“小读本”。最适于新入道者学习,为精要文及佛教仪式的礼赞文。此经由《三归文》、《十戒文》、《三十二身分》、《问沙弥文》、《吉祥经》、《三宝经》、《户外经》、《伏藏经》、《慈悲经》,这九个部份组成的,最初之四部份,为甚简要的一行诗诵文,因此,本经被名为《小诵经》。而后之五部份有修多罗(经文),其中第五、第六、第九之三经,也存于《小部.经集》之中。第七《户外经》,则出于《饿鬼事经》。整部《小诵经》于斯里兰卡国甚受尊重,现为斯里兰卡佛教徒之仪式及生活,长久以来所采用而不可或缺。除第七、第八之两经外,其他七经为佛教徒保护式所念诵,譬如新建家屋、婚嫁,或死亡、生病等一切机会,读诵为降魔、祈福之类。北传佛教的汉译中,无相当于《小诵经》的。 |
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 |
宗坚 |
3卷,清宗坚说,妙圣等记。上卷 上堂住澄江府路南州兜率禅寺 上堂住云南府嵩山禅寺 中卷 小参 晚参 示众法语机缘真赞 下卷 颂古 拈古 杂偈 佛事 |
撄宁静禅师语录 |
佚名 |
6卷,清智静说,德亮等编,德莪等录。第一卷蕺山戒珠寺上堂(十篇)小参(三篇)吴江喻指庵上堂(五篇)茶话(四篇)第二卷黎川罗汉寺上堂(十三篇)第三卷眠牛山结制小参(七篇)示众(十六篇)第四卷拈古(三十四则)颂古(五十五首)机缘(十七则)第五卷法语(二十二篇)佛事(八则)赞(十二首)和中峰国师乐隐词(十六首)偈(十二首)碑记(一则)第六卷续答三峰曹洞十六问(并着颂) |
增支部经典 |
佚名 |
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增一阿含经》。按法数渐增顺序编为十一集(相当于《增一阿含经》的“法”)、一百七十一品,共收经二千一百九十八部(一说“二千三百零八部”或“二千二百零三部)。与《增一阿含经》相应的有一百三十六部。《增支部》的汉译本名为《增支部经典》,由今人郭哲彰等译出,收入台湾出版的《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九至二十五册。 |
明行道六成就法 |
佚名 |
简称《六成就法》。西藏噶举派珀玛迦尔波(白莲花)著。阐述噶举派所传灵热、幻观、梦观、净光、中阴、转识六种密法。多涉气功。近代由达瓦桑杜格西与美国伊文思温慈博士士译英,流传于欧美。张妙定莲菩提金刚由英文本译汉。收于《大藏经补编》第十册。 |
自闲觉禅师语录 |
佚名 |
八卷,清觉说,洪暹等编。卷之一,住苏州黄溪罗汉禅寺语录住苏州崇川慈济禅寺语录住明州奉川法海禅寺语录。卷之二,住明州奉川岳林禅寺语录住嘉兴龙渊景德禅寺语录。卷之三,住常州荆溪芙蓉禅寺语录。卷之四,示众小参晚参法语问答室中勘辨。卷之五,拈颂联芳偈行实。卷之六,书问佛祖赞自赞佛事。卷之七,诗偈。卷之八,杂着行状。 |
憨予暹禅师语录 |
佚名 |
六卷,清洪暹说,法云等编。卷之一住平阳府古尧霍山广胜禅寺语录住汾阳狮子禅院语录住汾阳太子禅院语录住汾阳灵岩禅寺语录 卷之二住平阳府临汾县乾明禅寺住平阳府大悲山普济禅院语录 卷之三小参示众晚参开示 卷之四机缘拈颂 卷之五联芳偈像赞诗偈卷之六行实佛事杂着。 |
拟寒山诗 |
中峰明本 |
全一卷。元代临济宗僧中峰明本(1263~1323)著。收于中峰广录卷十七。明本仿寒山诗作律诗一○○首,皆系叙说有关参禅之心性旨要,以启发学人之初心。 |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 |
净挺 |
十八卷,清净挺说。智淙等编。俍亭净挺禅师,清僧。明末清初浙江仁和人,俗姓徐,名继恩,字世臣,别字逸亭,又号俍亭。崇祯十五年副贡。曾以抨击马士英获罪。明亡后隐居,四十七岁出家为僧,居云溪寺。有《逸亭易论》等。 |
相应部经典 |
佚名 |
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杂阿含经》。分为五篇、五十六相应、二百零三品,共收经二千八百七十五部(一说“二千八百六十三部”或“二千八百五十八部”)。按经的内容分为偈、因缘、蕴、处等,较《杂阿含经》齐整而有条理。其中与《杂阿含经》相应的有八百八十三经。《相应部》的汉译本名为《相应部经典》,由今人云庵译出,收入台湾出版的《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三至十八册。 |
学佛考训 |
净挺 |
十卷,清净挺辑。读书难读佛书尤难不博通不旁览遂呶呶于是非得失之间盖鲜有合也俍亭和尚于学无不窥著书满家已卓卓自命矣虽然犹有虑今所称禅学者皆闇于绿字赤文者也经生之家守其师说又不习禅典奈何于是取三古以来百世而上华梵语言及其行事探逸集微判为十部碎金积玉一无所遗大要足以赞空王延慧命扶庶类正人伦一览之间儒佛毕备矣俍和尚之心何其广且大也息波道人见而善之充厥篇章更为诠次用投贝叶之林将补贯华之义余欢喜踊跃敬题其首。 |
屾峰宪禅师语录 |
佚名 |
十卷,清宪说。智质,智原同编(依驹本印)。 |
三峰藏和尚语录 |
三峰法藏 |
十六卷,明法藏说,弘储记,后附年谱一卷,南岳勒古一卷。卷第一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住苏州北禅大慈寺语住杭州临平安隐寺语。卷第二住苏州邓尉圣恩寺语。卷第三住苏州邓尉圣恩寺语。卷第四住梁溪龙山锦树院语住杭州南屏净慈寺语住嘉兴水西真如寺语住苏州松陵圣寿寺语住苏州邓尉圣恩寺语。卷第五广录。卷第六广录。卷第七广录。卷第八颂古卷。第九颂古。卷第十颂古。卷第十一五宗原。卷第十二杂偈。卷第十三法语。卷第十四书问。卷第十五书问。卷第十六杂着。 |
中部经典 |
佚名 |
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经》。分为三篇十五品,共收经一百五十二部。其中九十八部与《中阿含经》大体相同。《中部》的汉译本名为《中部经典》,其节选本由近代芝峰译出,收入《普慧藏》、《大藏经补编》。此本共收经五十部,始《根本法门经》,终《呵魔经》。《中部》的全本由今人通妙译出,收入台湾出版的《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九至十二册。 |
长部经典 |
佚名 |
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经》。分为《戒蕴品》、《大品》、《波梨品》等三品,共收经三十四部。其中三十部与《长阿含经》大体相同,无相当汉译本的有《摩诃梨经》、《阇梨经》、《须婆经》、《阿吒曩胝经》等四部。《长阿含经》中的《增一经》、《三聚经》、《世纪经》等三部,则不见于《长部》。《长部》的汉译本名为《长部经典》,其节选本由近代江炼百译出,初被收入《普慧藏》,后被编入蓝吉富主编的《大藏经补编》(台湾华宇出版公司1986年版)。此本共收经二十三部,始《梵网经》,终《弊宿经》。《长部》的全本由今人通妙译出,收入台湾出版的《汉译南传大藏经》(台湾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六、七、八册。 |
朝宗禅师语录 |
朝宗通忍 |
十卷,明通忍说。行导编(依驹本印)。一卷缘起上堂,二卷上堂,三卷上堂,四卷小参,五卷小参晚参升座,六卷普说,七卷机缘,八卷请益,九卷法语颂古杂偈佛事,十卷书问塔铭。 |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 |
继起弘储 |
佛学著作。10卷。清·弘储撰。 弘储,俗姓李,字继起,号退翁。通州 (今江苏南通) 人。明天启中入乡校。因绝意功名,好研佛学,25岁出 家。苦修有年,为禅宗临济宗传人。历住苏州灵岩山崇报 寺、虎丘山云岩寺、秀州金粟广慧寺。清初,寄怀故国, 曾助南明宗室兴师起义。晚年,应南岳僧人之请,主讲福 严寺,居3年。后被吴人迎归。康熙十一年 (1672) 示寂。 所著语录100卷及诗人偈颂等,雍正间遭禁焚,大半失 传。除该《语录》外,弘储还撰有《南岳勒古》 1卷。此 二书见载于《五灯全书》、《正源略集》,收入《续藏经》。 |
附随 |
佚名 |
巴利名Pariva^ra 。又作附录。为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系律藏之附录部分,其内容主要为对于戒条之解释,共分十九章,即大分别、比丘尼分别、等起之摄颂、无闲省略与灭诤分解、问犍度章、增一法、布萨初解答章与制戒之义利论、伽陀集、诤事分解、别的伽陀集、呵责品、小诤、大诤、迦絺那衣分解、优婆离问五法、等起、第二伽陀集、发汗偈、五品。 |
燮云玑禅师国清无畏堂语录 |
佚名 |
一卷,清济玑说,玄杲录,张有誉序。 |
灵树远禅师云岩集 |
佚名 |
2卷,清僧远说,广仍记,附云岩颂古,附云岩九颂,余怀制。 |
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 |
大庾行韬 |
1卷,嘉兴大藏经,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大庾禅师住天台景德国清禅寺语录,侍者显裕等录清行韬说,显裕等录,有塔铭,行略(依驹本印)。 |
犍度部 |
佚名 |
(巴利文Khandhakas) 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犍度”,意译“聚”,是对戒律条文编集的分类。主要内容是僧团中的各种制度。包括《大品》和《小品》。前者是《犍度部》的前编,共有十犍度,即大犍度、布萨犍度、入雨安居犍度、自恣犍度、皮革犍度、药犍度、迦絺那衣犍度、衣犍度、瞻波犍度、拘睒弥犍度;后者是《犍度部》的后编,共有十二犍度,即羯磨犍度、别住犍度、集犍度、灭诤犍度、小事犍度、卧坐具犍度、破僧犍度、仪法犍度、遮说戒犍度、比丘尼犍度、五百结集犍度、七百结集犍度。 |
内绍种禅师语录 |
佚名 |
3卷。清 种说,照维等记 附颂古 |
象崖珽禅师语录 |
象崖性珽 |
4卷, 清性珽说,益闻重刊。末附象崖珽禅师行状,象崖珽禅师塔铭。 |
云腹智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道智说,岳贤等人编写的作品。共二卷。收住重庆府大足县悟灯禅寺语、小参、法语、书问、杂偈、真赞、佛事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四册。 |
云叟住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住说。收住潭州龙牙禅寺语录、晚参、小参、机缘、颂古、法语、诗偈、像赞、佛事。 |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 |
觉浪道盛 |
三十三卷,别录一卷。明·觉浪道盛撰,大成、大峻、大状、大浩等编。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又称《天界觉浪禅师全录》。收录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三十四册、《禅宗全书》第五十九册。觉浪道盛另撰有一部十二卷本的《天界觉浪禅师语录》。两书相较,本书实为结集道盛一生语录、小参、法语、偈颂之大成者。本书卷首收兴翱赵㟲等十五篇序,卷一至卷五收所住诸刹的上堂语,卷六收小参,卷七收示众,卷八收普说,卷九收茶筵法语,卷十收法语,卷十一收机缘,卷十二收颂古,卷十三收源流赞,卷十四收赞、佛事,卷十五收偈,卷十六收附载,卷十七收塔铭,卷十八收诗,卷十九至卷二十收论,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收序,卷二十三收记,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收说,卷二十七收书札,卷二十八收题跋,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三收杂记,卷三十四是别录,收杂录《杖门随集》二卷。本书卷十有〈洞宗标正〉,以及关于五位说的详细记述与〈五位颂),颇能传达曹洞宗的禅风。 |
经分别 |
佚名 |
巴利名Sutta-vibhan%ga 。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又作经分律。主要内容为戒之条文、说明成立之因缘、条文字句之解释及条文运用之实例等。包括说明比丘二百二十七戒之大分别(巴Maha^-vibhan%ga ,又作比丘分别),及说明比丘尼三百十一戒之比丘尼分别(巴Bhikkhuni^-vibhan%ga )。大分别系包括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二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七十五众学、七灭诤;比丘尼分别则总括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百六十六波逸提、八波罗提提舍尼、七十五众学、七灭诤。 |
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 |
觉浪道盛 |
十二卷,明道盛说 大成.大奇等编。卷第一上堂,卷第二上堂,卷第三上堂,卷第四上堂,卷第五小参,卷第六小参晚参,卷第七示众,卷第八普说机缘,卷第九法语,卷第十颂古偈,卷第十一赞,卷第十二佛事杂着塔铭。 |
天界觉浪盛禅师嘉禾语录 |
觉浪道盛 |
1卷,明道盛说,大枢,大英录,谭贞默序,末附复僧祥旦公禅座书 |
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 |
佚名 |
四卷,清智说,兴磬,兴斧编。卷首序,卷一上堂,卷二小参示众,卷三法语偈赞,卷四佛事跋。 |
解惑编 |
弘赞 |
2卷,清 弘赞编(依驹本印)。佛之智洵难测度也哉!能测者谁?惟佛与佛矣。诸大菩萨尚不能得其仿佛,况降斯以下而许少思议者乎!呜呼!众生福薄鲜具信根,甘自伶俜难为教化,劳我释尊大慈悲父出世援拔,法说三乘。然而有耳曾闻,有眼曾视者,千万人中未易多为屈指也。 |
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 |
天如惟则 |
凡二十卷。元代惟则撰。今收于卍续藏第十九册。又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首楞严经会解。援引诸宗注书以随文解释大佛顶首楞严经,间亦加有己说。本书作于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十二年付梓。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幽溪传灯作楞严经圆通疏十卷加以疏释。 |
大明三藏法数 |
一如 |
凡五十卷。明代一如奉敕编纂。略称大明法数、三藏法数。本书系辑自大藏经典中诸法数之名词,依增数法类编撰而成。名目起自‘一心’,终于‘八万四千法门’计收一五五五条,每条并附有略解,凡出于某经某论或某某撰述者,皆详注于各条之下;若遇各家或各宗派说法不同,则征引诸家之异说,内容极为详备。民初黄理斋据该书另编通检一册,将一五五五条中所引之各类名词,一一析出,令初学者方便检阅。 |
灵瑞尼祖揆符禅师妙湛录 |
佚名 |
明末清初 揆符禅师(尼)说,师炤、岳嶙等记录。五卷。卷首收密庵居士李模序,卷一收录住秀州妙湛园语;卷二收住秀州妙湛园语;卷三收住秀州妙湛园语;卷四收拈古;卷五收颂古。是书最早收录于明末清初之“嘉兴大藏经”(又称“径山藏”)中,半页十行二十字。近年来再版《明嘉兴大藏经》,收入第三十五册。 |
灵瑞禅师岩华集 |
佚名 |
清符(尼)说,振澄等记。卷首收序;卷一示众;卷二收代语、室中垂问;卷三收五宗门风颂语、佛祖真赞;卷四收偈颂;卷五收杂偈。 |
慧觉衣禅师语录 |
慧觉照衣 |
卷一收住长庆府长安山崇因禅寺语录、住湖山治平禅寺语录、住太公山石宝禅守语录、住江津县圆通禅寺语录;卷二收住云浮山珠林洪福寺语录、住巴县青岩宝莲院语录、复住治平禅寺语录、小参、机缘;卷二收法语、诸颂、诸赞、印偈、行状碑、法派、佛事、众偈。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五册。 |
华严圣可禅师语录 |
圣可德玉 |
清代德玉说、光佛等编写的书籍,共五卷。卷一收住重庆府巴县华严禅院语录——一上堂、住重庆府报恩禅寺语录——上堂、再住华严院语录——上堂;卷二收上堂;卷三收晚参、机缘;卷四收拈古、颂古;卷五收杂录。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五册。 |
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 |
密印真传 |
清真传说,如暐等编。十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湖广会同县洪江回龙禅院——上堂、住湖广靖州绥宁县波罗山云栖寺——上堂、住新州白云山——上堂、住东城观音庵——上堂;卷二收再住回龙禅院——上堂、住黔阳县安江广福山胜觉寺——上堂;卷三收住会同县旗山永兴禅寺——上堂;卷四收小参;卷五卷六收开示;卷七收法语、牧牛颂古、十无语颂;卷八收机缘、勘辨、拈问代颂;卷九收颂古、续集颂古;卷十收山居、集诗、水居;卷一十一收杂偈、诸赞、自赞;卷十二收杂偈、附灵隐老人塔铭碑记、重修广福山胜觉寺疏引、重修旗山永兴禅院疏引、密印和尚塔铭碑记。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五册。 |
苏州竹庵衍禅师语录 |
竹庵真衍 |
苏州竹庵衍禅师语录,此语录所由名也。然诸先生微言高论。互见群书。生平见于语录者十不一二。至于佛氏之教。其传授心法本不立文字之迹。故德山一棒。临济一喝。机锋应对。相视莫逆。即语录一书。 |
古林如禅师语录 |
古林机如 |
四卷,清机如说,全威等记录。古林如禅师语录目次,像赞序启传,卷一上堂,卷二小参示众,卷三拈古颂古,卷四机缘六问像赞行实杂着佛事。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
智旭 |
十卷。清代释智旭(1599—1655)撰。智旭,俗姓钟,法号智旭,又名际明、际声,字振之、素华,别号八不道人,晚称濿益老人。少学儒学,誓灭释老,著《辟佛论》数十篇,因读莲池《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后,决意信佛,并将反佛教论文焚毁。二十四岁就憨山弟子雪岭剃度出家。学法相,禅、律、华严、天台、净土诸宗,尤重天台宗。主张诸宗相互融合,佛、道、儒三教一致。曾住安徽九华山,晚年住居浙江省孝丰(今安吉)灵峰寺。一生弘法,著述有《毗尼事义集要》、《楞严玄义》、《阅藏知津》、《华严会义》等四十余部。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云峰益大师宗论》一书,是智旭弟子成实编辑其遗文而成。因弟子尊师,故有此题名。此宗论十卷,大体包括智旭由儒入佛,由佛遍学,由学而钻研义理,笔耕著述等内容。其中,有很多治学经验和醒世之见解,对于全面了解智旭禅师很有帮助,也是研究智旭这位明代高僧的有价值资料。现见载版本有清顺治己亥刻本,嘉庆辛酋重刊本。 |
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 |
朱棣 |
《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四十卷,以明成祖即永乐皇帝名义编撰。 |
首楞严经义海 |
佚名 |
宋长水沙门子璇集义疏注经并科 泐潭沙门晓月标指要义 吴兴沙门仁岳集解 福唐沙门咸辉排经入注。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 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
修忏要旨 |
知礼 |
全一卷。宋代知礼(960~1028)撰。本书旨在依摩诃止观及法华三昧仪,以阐明法华三昧之要领。然其所述修忏要旨非仅限于法华忏法,更及于大乘经典,以其着重于忏摩用心之要领,故修忏法时所用之诵文则无记载。本书内容分为三章,首叙大乘经典之四种行法(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及修法华三昧之功德。次依止观及法华三昧仪之文,详述忏悔之意义。末以修忏悔系欲究竟圆顿止观作结尾。本书前有科文,末有附记香华运想偈。书中文虽简短,然止观实修之大要皆已涵盖,故于宋代广为流行。 |
道德经顺朱 |
圣可德玉 |
顺朱,又作述朱。朱,朱墨;将先人之言教、行履,以朱墨记录于簿本。顺朱,谓仿照先人之言教而行。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九(卍续一一八·三三二上):‘问:“如何是如来禅?”师云:“横担拄杖,紧系草鞋。”问:“如何是祖师禅?”师云:“上大人!”又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不会且顺朱。”’ |
东山破峰重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普重说,傅慧等编。收住龙骤禅院、佛兴禅寺、香积禅院、观音禅院语录、举古、颂古、机缘、入室、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
云幻宸禅师语录 |
佚名 |
一卷,清印宸说,发林等编,王民皞序,李道泰塔记。 |
锦屏破石卓禅师杂着 |
佚名 |
1卷,明悟卓说,超常记录,发林行状。目录咏犊,除夕,早行,秋雨,题圣寿宫,题大酉洞八景,印心庵与灵源夜坐,赠别阡阳赵元一使君,答天虞郑少司马书,行状等 |
宗门统要续集 |
佚名 |
凡二十卷。宋代宗永集,元代清茂续集。又作续集宗门统要。据冯子振续集宗门统要序,知宗永之宗门统要重刻于绍兴三年(1133),元代清茂再附加二卷,亦即增补南岳下第十二世至第十八世,及青原下第十一世至第十四世,共计四○六人,然仅收录一三一人之机缘(共二五九则)。或谓宗永编成宗门统要集十卷,清茂续编十二卷,成为二十二卷之宗门统要续集。本书起自西竺诸佛,继以东土诸祖及前世宗匠,盖所以指导后学与后世作家,并抉剔前人,皆出于文字而直指人心。 |
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发林说,光悠等编。二卷。收住云南开化府专禅寺、沅江府万寿寺、皈依禅寺、绿萝山继祖堂语录、示众、小参、机缘、颂古、联芳偈、赞、自赞、书问、杂著、行实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
奇然智禅师语录 |
奇然超智 |
2卷,清超智说,明林.明灿等编。卷上住襄阳府百丈山黄龙禅寺语录住襄州南漳县双池禅寺语录住襄阳府枣阳县狮峰白水禅寺语录住襄州南漳县宝山灵慧禅寺语录,卷下小参普说示众法语颂古真赞机缘联芳佛事 |
秀野林禅师语录 |
秀野明林 |
3卷,清明林说,最正等编。收上堂、小参、示众、普说、法语、拈颂、牧牛颂、机缘、书复、像赞、联芳、法语、偈、杂著、佛事、寿塔、行实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
佚名 |
凡五卷。南宋慧然、蕴闻、道先等编。略称大慧普说。乃编录大慧普觉禅师宗杲普说宋代诸禅匠之宗旨而成。首卷载诸人之问话,二至四卷详记临济禅风,末附汤丞相请大慧禅师升座疏语及大慧普觉禅师法语,第五卷系净智居士黄文昌重编。此书刊行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即宗杲示寂后二十七年,为研究临济禅机之绝佳资料。 |
笑道论 |
甄鸾 |
一卷。北周甄鸾撰。甄鸾,中山 (今属河北省境内)人,出身世代官宦人家,自幼饱学、“好内典”。入仕为官,为北周开国功臣,有“开国伯臣”之称。北周佛教昌盛,不仅佛道两家多有争执,而且,由于佛教的空前发展,也危及了北周封建社会的财政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周武帝(560—578在位)灭佛事件。在灭佛事件发生前,周武帝于天和四年 (569)三月十五日,大集群臣、僧、儒、道士两千余人于正殿,议量三教利弊得失,不欢而散。三月二十日再集,四月初又集,仍争执不下。武帝责令司隶大夫甄鸾详审佛道二教,以定深浅,辨其真伪。甄鸾站在崇佛教的立场,于天和五年(570)上《笑道论》,武帝集群臣详辨此论,认为《笑道论》伤害了道士,便令其在殿庭当场烧毁。至建德三年(574)五月,正式下诏毁佛道二教。《笑道论》因“不笑不名为道”而得名。原为三卷,合三十六条。三卷笑其三洞之名,三十六条,笑其道经三十六部。后来道宣将其删节成一卷。《笑道论》一书,对研究北周佛道教的矛盾斗争以及儒、佛、道三家之间的矛盾斗争均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常见版本是 《广弘明集》本。 |
智覃正禅师语录 |
佚名 |
1卷,清最正说,尚能,尚莹等编,末附助缘耆德。上堂小参示众法语像赞拈古偈颂杂着。 |
百愚禅师语录 |
百愚净斯 |
二十卷。清净斯说,智操,智海等编语录,智朴,方拱干等编蔓堂集,附蔓堂集。第一卷住嘉定古昭庆禅寺语录第二卷住云间青龙隆福寺语录第三卷住湖州弁山龙华寺语录第四卷住湖州弁山龙华寺语录第五卷载住青龙隆福禅寺语录第六卷载住青龙隆福禅寺语录第七卷住越州大能仁禅寺语录第八卷住越州云门显圣寺语录第九卷住越州云门显圣寺语录第十卷住杭州皋亭佛日寺语录第十一卷住宜兴国山善权寺语录第十二卷住维扬江都善庆院语录第十三卷示众小参第十四卷晚参第十五卷普说拈古第十六卷颂古第十七卷源流颂经旨颂第十八卷机缘问答垂问垂代法语题赞第十九卷书复杂着第二十卷佛事塔铭蔓堂集附四卷六十四叶。 |
观涛奇禅师语录 |
佚名 |
6卷,清 大奇说 兴舒等编。收住显孝等禅寺语录、拈古、颂古、法语、诗偈、赞、佛事。铭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
文穆念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念说,真慧等编。五卷。收住双林等四禅寺语录、机缘、颂古、行实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
佛古闻禅师语录 |
佚名 |
三卷,清行闻说,超质等编,胡周鼒序,徐元文序,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五世,嗣林野奇。 |
御录经海一滴 |
雍正 |
《御录经海一滴》,二十卷。清世宗胤禛辑,雍正十三年武英殿刻本。该书卷首有雍正御笔序,卷末有雍正御笔“御制大般涅磐经跋”。 |
石璞质禅师语录 |
佚名 |
二卷。清超质说,明嵩等编,钱广居序,王掞序。南岳下第三十六世,嗣佛古闻。收住香林禅院、曹溪禅院语录、颂古、佛事、机缘、赞、诗偈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
大方禅师语录 |
大方行海 |
六卷,明行海说,超鸣编,吴伟业序,钱广居序及公启,有行实、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五世,嗣浮石贤。收住娄江禅灯庵语录、归正圆通普说、拈颂、杂颂、源流颂、牧牛颂、偈、佛事、行实、塔铭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
寂光豁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豁说,发育等编。六卷。收住蓬溪县龙印山佛子禅寺等四寺语录、拈古、颂古、机缘、像赞、次古德十可行,书问、行实、分灯、法语、示偈、牧牛颂、杂偈、杂著、山居、佛事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
天台通玄寺独朗禅师语录 |
佚名 |
二卷,清行日说,超心等编,行如序。有塔铭,今佚。南岳下第三十五世,嗣林野奇。 |
蔗庵范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净范说,智璋等编。三十卷。收住资圣等六寺语录、示众、小参、垂问、勘辨问答机缘、拈古、颂古、一花五叶图像赞、佛菩萨赞、古今尊宿赞、愚庵老和尚赞、禅人请自赞、佛祖源流颂、佛事、杂著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
御录宗镜大纲 |
雍正 |
《御录宗镜大纲》,二十卷,清世宗胤禛辑,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内府刻本。宋代永明禅师撰《宗镜录》,详述诸经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清雍正帝将其节录为二十卷,编定此书。雍正帝序云:“昔之本录百卷,以此非繁,而今摘若干,较彼非简。” |
明觉聪禅师语录 |
憨璞性聪 |
二十卷,清性聪说,寂空、方醒等编,前有勅书(误装卷末,今准目录改正),冯漙序,胡世安序,王崇简序,金之俊序,杜漺序,曹本荣序,行浚跋,有塔铭。 |
草堂耨云实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真实说、寂讷等编。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保宁府草堂寺语录;卷二收示众、机缘、拈古、颂古、牧牛颂、分灯、像赞、行由;卷末附题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
佛冤禅师语录 |
佛冤彻纲 |
凡十二卷。清代佛冤彻纲撰,性纯等编。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行。内容包括佛冤住持内江古字山诸古禅院、成都府威凤山昭觉禅院、双流洛伽山潮音禅院、内江天池山般若禅院等之语录,及于昭觉寺首座寮之秉拂、机缘、拈古等法语。此外另有东土历传祖师像赞、源流拈颂、颂古、分灯、行繇、杂着、佛事、书信问答、诗偈、歌等。 |
印心佛敏讷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寂讷说,法栋等录、法通等编。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关西大悲禅院语录、住汉中印心禅院语录、勘验机缘、问答机缘;卷二收颂古、分灯(自赞)、杂偈(歌)、行实、碑记。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
憨休禅师语录 |
憨休如乾 |
十二卷 清如乾說,繼光等編,有像贊,何瑞徵序,張恂序,董文昌跋。跋與助刻題名,誤訂在前,今移後。南嶽下第三十六世,嗣雲峩喜。依駒本印。 |
憨休禅师敲空遗响 |
憨休如乾 |
清如乾说,张恂编阅、继尧校订。十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碑记、序、传、行状;卷二收塔铭、辞。赋、祭文、牒、说、跋;卷三收疏、引、闲话;卷四收启;卷五收尺牍上;卷六收尺牍下;卷七收像赞;卷八收偈;卷九至卷十二收诗。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策三十七册。 |
山茨际禅师语录 |
山茨通际 |
四卷,清通际说,达尊、达谦等编,道忞序,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四世,嗣磬山修。卷首有序。卷一收住杭州府东明禅寺语录,住南岳绿萝庵语录、住长沙府浏阳南源禅寺语录,卷二收拈古、代古、颂古,卷三收机缘、法语、书,卷四收诗偈、杂著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七册。后附有《东明遗录》。 |
弘觉忞禅师语录 |
木陈道忞 |
二十卷。清·木陈道忞说,显权等编。清·顺治十七(1660)年敕刊。收在《禅宗全书》第六十四册。道忞禅师,为密云圆悟之法嗣,系大力弘扬临济宗风之宗匠,曾住持天童山,历住各州之道场,后奉召入内说法,蒙清世祖赐号‘弘觉’,康熙十三年(1674)示寂。门人集录其开示法语而成本书。卷一至卷三收录师驻锡天童山之语录,卷四收录驻锡明州灵峰寺及越州云门寺之语录,卷五至卷六收录驻锡台州广润寺之语录,卷七收录驻锡越州大能仁寺之语录,卷八收录驻锡湖州护圣万寿寺之语录,卷九至卷十收录驻锡青州法庆寺之语录,卷十一收录再住天童山之语录,卷十二收录法语及广录,卷十三收录示众垂代、因事垂代,卷十四收录举古垂代,卷十五收录对众机缘,卷十六收录颂古,卷十七收录赞,卷十八收录偈,卷十九收录佛事、小佛事,卷二十收录小佛事、杂着。 |
远庵僼禅师语录 |
远庵本僼 |
十六卷,清本僼说,元视等编,吴道会序,有塔铭。卷首收序;卷一至卷三收住潭州神山资圣禅寺语录;卷四至卷六收住明州太白山天童弘法禅寺语录;卷七收住明瑞寺语录;卷八收住明州瑞严山兴福禅寺语录,住越州平阳山兴福禅寺语录、住明州白云山延祥禅寺语录;卷九收小参;卷十收小参、秉拂;卷十一收秉拂、普说;卷十二拈古、颂古、机缘;卷十三收法语、偈;卷十四收赞;卷十五收佛事;卷十六收书启杂著;卷末附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
古宿尊禅师语录 |
佚名 |
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五世,嗣山翁忞。依驹本印。古宿尊禅师语录六卷,清尊说,明圆等编,杨义序,桑自知序,沉廷劢序,有行实 |
神鼎一揆禅师语录 |
佚名 |
十二卷,清元揆說,成炯等編,車萬育序,柴蓁序,有行實、塔銘成炯等编。卷首收序;卷一收住郢州月掌山寿圣禅寺语录、住安陆京山县永隆禅寺语录;卷二至卷五收住潭州神鼎资圣禅寺语录;卷六收住明州瑞岩首座寮秉拂小参。住明州西堂寮秉拂小参;卷七收拈颂古上;卷八收拈颂古下、像赞;卷九收佛事、机缘;卷十收诗偈;卷十一收书复;卷十二收行实。寿塔铭、法语、杂著(原书未标出)。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
明道正觉森禅师语录 |
茆溪行森 |
《明道正觉䒢溪森禅师语录》,该书为其门人超德等人所编,分上中下三卷。收在《乾隆大藏经》及《禅宗全书》中。 |
大觉普济能仁玉琳琇国师语录 |
玉林通琇 |
七卷。门人行岳编。几一卷第一上堂(一)卷第二上堂(二)示众卷第三小参(一)卷第四小参(二)卷第五法语客问机缘(一)卷第六机缘(二)颂古书问像赞卷第七诗偈佛事杂着塔铭 |
密云禅师语录 |
密云圆悟 |
十卷。明代密云圆悟撰,山翁道忞编。圆悟,俗姓蒋,字觉初,号密云,宜兴人。自幼乖巧,常闻佛声,仅八岁便知佛号,稍长常独自一人顾世相作无常之想,每每进城卖柴路经行人毫无察觉,心想凝重,渐渐看破红尘。出家奉法,住寺天童寺。出家后益思研经,用功刻守,积累了不少学习心得和体会,遂将其用语录体整理成书,即《密云禅师语录》。此书对了解圆悟佛学很有帮助。卷末附有虞山钱谦益作的“塔铭”,圆悟弟子道忞所作的“行状”和“年谱”。收有圆悟禅师的上堂语、开示、小参、入室机缘、问答机缘、勘辨机缘、法语、书问、举古、拈古、征古、别古、代古、颂古、佛祖赞、自赞、偈、佛事、杂著、行状、年谱、塔铭等。另有十二卷本。收入《龙藏》、《中华大藏经》。 |
洪山俞昭允汾禅师语录 |
允汾 |
清允汾说,上睿等编。六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江西庐山西林乾明禅寺语录;卷二收住郢州潼泉山法兴禅寺语录;卷三收住鄂州广慧禅寺语录、住景陵紫芝庵语录;卷四收住鄂州大洪山宝通报国禅寺语录;卷五收住齐安天台山赤城禅寺语录——一示众、机缘、颂古、塔铭、重修洪山寺疏、佛事;卷六收诗偈。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
调实居士证源录 |
佚名 |
清 陆瑛说 罗机彻编 罗开驎序 佚名序(末页缺) 有行略(依驹本印) |
天则能禅师语录 |
机能 |
一卷,清 机能说 道崇.续弥同录 罗开驎序 机云序 有行略(依驹本印) |
晦岳旭禅师语录 |
佚名 |
八卷,清 旭说,全琳等录(丁目作道辅录),徐嘉炎序,杜臻序。南岳下第三十六世,嗣山铎在。依驹本印。 |
高峰乔松亿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玄亿说,灯洪编。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重庆府忠州柏岩禅院语录、住夔州府梁山高峰禅院语录、住湖鄂大别山卧云禅院语录、颂古、拈评、行由,卷二收宗统遍颂。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万峰童真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至善说,卷首收序,题辞,卷一收住湖广德安府孝感县简堂禅院语录、住高峰禅寺语录、法语、卷二收真赞、偈颂、佛事,卷三收举古,卷四收宗统颂,卷五卷六收湘山颂古。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卷。 |
大笑崇禅师语录 |
佚名 |
大笑崇禅师语录,清崇说、空情录。三卷。卷首收序,卷上收住夔州府万县观音山宝积寺语录,卷中收小参、茶话、佛事,卷下收颂古、书问、杂著、行实。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玉眉亮禅师语录 |
佚名 |
一卷,清 亮說,空謐編,張廷勱序。南嶽下第三十一世,嗣耳庵嵩。依駒本印。 |
卓峰珏禅师语录 |
佚名 |
一卷,清性珏說,宗位編(丁目作客慧錄),超原序,藍理序,有塔銘。南嶽下第三十一世,嗣衡山炳。附永絃法師語錄(三頁),依駒本印。 |
别庵禅师同门录 |
别庵性统 |
三卷,清性統錄,弘秀編,超原序,錄三山來禪師法嗣。按原目作別庵禪師語錄已佚,駒作同門錄,今從駒本并印。 |
灵隐文禅师语录 |
佚名 |
三卷,清 文说,福度复编。南岳下第三十五世,嗣破山明,依驹本印。卷上收上堂;卷二收小参、法语、机缘、颂古、牧牛颂;卷三收杂偈、联芳、杂著。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灵机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行观说,寂方等编。六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湖州武康翔凤山显忠崇孝资福禅寺语录、住嘉兴府石门县福岩禅寺语录、小参、示众;卷二收机缘、垂问;卷三收勘辨、早参、晚参;卷四收落堂、源流颂;卷五收颂古、书问;卷六收杂偈、真赞、佛事;卷末附行状、塔铭、志、后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祖亮启禅师语录 |
佚名 |
二卷,清超启说,广和录,超屿序。南岳下第三十六世,嗣灵机观。依驹本印。 |
敏树禅师语录 |
敏树如相 |
十卷,清如相说,道崇编,道领录,孙顺序,陈新甲序,有行实。南岳下第三十五世,嗣破山明。依驹本印。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四川垫江县百丈禅院语录;卷二收住湖广施州卫万寿禅寺语录;卷三收住四川彭水县太平禅寺语录、住贵州石阝+千府三昧禅院语录;卷四收住四川遵义府海龙山古龙禅院语录、复住万县慈云禅院语录、住贵州大兴禅寺语录;卷五收小参、普说、茶话;卷六收开示、机缘、法语、付偈(原目为联芳);卷七收颂古;卷八收示偈、杂著;卷九收杂著、赞、疏;卷十收书问、行实。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赤松领禅师语录 |
赤松道领 |
五卷,清 道领说,宿源录。卷首收序;卷一收住贵阳府寿世禅院语录——上堂;卷二:收上堂、小参、示众;卷三收法语、拈颂、赠偈、杂著;卷四收诗集序、诗;卷五收书问、佛事、行由。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侣岩荷禅师语录 |
佚名 |
七卷,清 荷说 成纯等记录(依驹本印)。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湖州乌山龙泉庵——示众、住苕城师子林——示众;卷二收住安吉川龙山东禅寺——上堂;卷三收室中举古、颂古;卷四收垂代;卷五收机缘;卷六收偈(原书第十八页缺);卷七收杂著、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东山梅溪度禅师语录 |
梅溪福度 |
清福度说,庆绪等编。十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上堂一;卷二收上堂二;卷三收上堂三;卷四收上堂四;卷五收小参;卷六收茶话、佛事、机缘;卷七收拈古、颂古;卷八收佛祖赞、自赞、歌、书问;卷九收法语、法派;卷十收示偈、联芳、行由。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频吉祥禅师语录 |
佚名 |
15卷,清 智祥说,德能等编(依驹本印)。卷第一住衡阳云峰佛国禅寺语录,卷第二住衡阳云峰佛国禅寺语录,卷第三住宁州云岩无住禅寺语录,卷第四住宁州云岩无住禅寺语录,卷第五住湖州弁山龙华禅寺语录,卷第六住湖州弁山龙华禅寺语录,卷第七小参晚参,卷第八示众普说,卷第九佛事,卷第十牧麟堂集,卷第十一机缘垂问卷,第十二像赞示语,卷第十三拈古,卷第十四颂古,卷第十五颂古。 |
通天逸叟高禅师语录 |
佚名 |
1卷,清 行高说,明德重梓,超原行略(依驹本印)。序一序二序三上堂小参机缘偈行状。 |
通天澹崖原禅师语录 |
佚名 |
2卷,清 超原说,明德等编(依驹本印)。上堂小参示众拈古颂古代古联芳偈赞疏序文集不二草行实。 |
白云象林本真禅师语录 |
佚名 |
1卷,清本真說,照水重梓,妙心序,有行實。南嶽下第三十六世,嗣鐵關能。依駒本印。 |
元洁莹禅师语录 |
元洁净莹 |
十卷。清·智祥编。收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三十九册。本语录分十卷,卷一至卷五辑录元洁净莹住各禅寺之上堂法语。卷六为示众、小参。卷七为普说、垂语、代语、机缘。卷八为拈古、颂古。卷九为代古、示语、佛事。卷十为像赞。卷末附有《行状》及《塔铭》。 |
正觉润光泽禅师澡雪集 |
佚名 |
一卷,清 泽著,照水重编,陈闻道序,係诗集附杂文,有自状。依驹本印。 |
香岩洗心水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照水说,实云、海清等编,赵运熙序(印章误摄在后,今移前),王吉相序,文止跋、有行实。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象林真。依驹本印。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上堂、拈古、颂古、偈;卷二收杂咏、赞、佛事、书问、行实、附创修瑞岩洞碑记、附初晤洗心禅师访记;卷末附后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滦州万善晖州昊禅师语录 |
佚名 |
六卷,清 昊说,性珍、寂宝等录,永潜序。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了宗见。依驹本印。 |
性空臻禅师语录 |
性空行臻 |
六卷,清行臻说,超晓、超自等编,毛鹃序,张发辰序,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五世,嗣费隐容。依驹本印。卷首收序;卷一收住苏州府昆山县选佛场语录;卷二收住苏州府昆山县选佛场语录、住苏州常熟县维摩寺语录;卷三收小参、示众、机缘;卷四收拈颂;卷五收拈颂、赞、偈;卷六收偈、佛事、塔铭、嗣法门人位次。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天隐修禅师语录 |
天隐圆修 |
二十卷,天隐圆修说,通琇编。秉一卷第一上堂示众,卷第二示众,卷第三示众,卷第四示众,卷第五示众,卷第六示众小参,卷第七小参,卷第八举古,卷第九举古拈古徴古,卷第十别古代古普说,卷第十一复问或问卷,第十二或问书问,卷第十三法语法偈,卷第十四法偈,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机缘,卷第十七颂古,卷第十八颂古诗,卷第十九诗,卷第二十赞自赞佛事传跋。 |
天隐和尚语录 |
天隐圆修 |
十五卷,天隐圆修说,通问等编。卷之一湖州上柏山报恩禅院语录,卷之二湖州乌瞻山法济禅院语录,卷之三荆溪磬山语录之一,卷之四荆溪磬山语录之二,卷之五荆溪磬山语录之三,卷之六拈古,卷之七举古别古,卷之八征古代古,卷之九颂古,卷之十颂古机缘,卷之十一普说复问,卷之十二书法语,卷之十三法语偈颂,卷之十四歌诗,卷之十五杂着赞佛事行由林间或问(另刻行世)。 |
雪峤信禅师语录 |
雪峤圆信 |
十卷,雪峤圆信说,曹溪受法弟子福徴谭贞默谨撰。卷首序文开堂疏,第一卷住嘉禾东塔禅寺语录,第二卷住庐山开先禅寺语录住越州云门禅寺语录普说,第三卷小参晚参茶话示众开示,第四卷法语参请机缘问答机缘,第五卷佛祖偈赞自赞附赞颂垂问畣颂偈佛事,第六卷拈颂,第七卷拈颂怀净土诗,第八卷书问歌杂着,第九卷道行碑上,第十卷道行碑下。 |
幻有传禅师语录 |
幻有正传 |
十卷,明正传说,门人圆悟圆修等编。卷之一住荆溪龙池山禹门禅院语录,卷之二住清凉山秘魔岩等处语录住燕山普照寺语录,卷之三间谈,卷之四间谈晚话,卷之五晚话,卷之六举古拈古,卷之七徴古颂古代古别古机缘画像语,卷之八书问韵语,卷之九驳语,卷之十性住释物不迁题旨赘语塔铭(附)。 |
大藏圣教法宝标目 |
王古 |
凡十卷。北宋王古撰,元代管主八续集。略称法宝标目、标目。内容系就整部之大藏经,依卷帙之顺序,解说各经之大纲。本书撰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乃此类目录书之嚆矢。第一卷至第六卷前半为大乘经律论,第六卷后半至第八卷前半为小乘经律论,第八卷后半至第九卷前半为圣贤集、传记、经录,第九卷后半为贞元译经,第十卷为宋代新译经。现行本系元代管主八之续集补订。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与法宝总目录均收有本书。[佛祖统纪卷四十六、阅藏知津卷四十四、宋史艺文志第一五八] |
何一自禅师语录 |
佚名 |
2卷,清超自说,明修、明惠、明智等编。二卷。卷首收序;卷上收住北京顺天府宛平县崇宁禅院语录、住北京翊教禅寺语录、小参、示众、问答机缘;卷下收举古、拈古、征古、别古、代古、颂古、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定冽说,真谦记录。五卷。卷上一收住潭州大沩山密印禅寺语录;卷上二收住潭州芙蓉山广化禅寺语录;卷上三收举古;卷下一收住潭州大沩山密印禅寺首座寮秉拂语录;卷下二收住潭州芙蓉山广化禅寺首座寮秉拂语录。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华严起宗真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真说,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永庆应禅院语录、小参法语、佛事机缘、偈咏——赞;卷二收住涿州雨花庵语录、小参法语、机缘、杂偈;卷三收杂录、跋;卷四收诗偈、法语、请启;卷末附行实、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子雍如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成如(尼)说,祖园记录。四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永庆禅院语录、小参法语、佛事、机缘、偈咏——赞;卷二收住涿州雨花庵语录、小参法语、机缘、杂偈;卷三收杂录、跋;卷四收诗偈、法语、请启;卷末附行实、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山西柏山楷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德楷说,行悟等编次。五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山西汾州府汾阳县普通禅寺语录、住白云禅寺语录;卷二收住汾州府孝义县龙山华岩禅院语录;卷三收小参、晚参、示众;卷四收普说、酬示法语、机缘;卷五收拈古、颂古、像赞、杂录、佛事、书问。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大乘起信论疏 |
法藏 |
凡四卷。唐代法藏述,宗密注。略称起信论注疏。乃宗密摘录法藏之大乘起信论义记,兼加部分己说而成。全书分二篇,第一篇总述义门,又分:辨教起因缘、约诸藏所摄、显教义分齐、明教所被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等六门。第二篇随文解释,又分解名题、解文义二门。总述义门之六门同于法藏义记十门之初六门;随文解释之二门中,解名题包含义记之第七释论题目、第八造论时节、第九翻译年代等三门,解文义则相当于义记之第十随文解释门。据凤潭之起信论义记幻虎录卷一、普寂之义记要决卷上所载,本书虽依准法藏之起信论义记而作,然以添削过多,又每每自加臆断,窜改义记,故历来颇有以俞换金之讥。本书之注疏本有:起信论随疏记(传奥)、起信论笔削记(子璇)、起信论会阅(续法)等。 |
善一纯禅师语录 |
善一如纯 |
三卷,清如纯说,学正录,附续录(依驹本印)。住天龙山普德禅寺,住松岿山普光禅寺,复住天龙普德禅寺,卷一上堂,卷二上堂小参,卷三示众机缘拈古颂古杂着佛事行实。 |
善权位禅师语录 |
善权达位 |
2卷,清达位说,大悦等编(依驹本印)。卷首收序;卷一收住贵州安南太平山万寿禅寺语录、住普安松归山普光禅寺语录、住普安慈云山普祥禅寺语录、小参、示众。机缘、法语;卷二收颂古、杂著。分灯、塔铭行实。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天一悦禅师语录 |
佚名 |
1卷,清大悦说,学愚录,有塔铭(依驹本印)。 |
空谷道澄禅师语录 |
空谷道澄 |
20卷,清道澄说,德儒编(依驹本增入并印)。卷第一住内江三圣寺语录二十四则,卷第二巴县虎头寺语录九则,卷第三江津县广福寺语录十二则,卷第四重庆府观音寺语录六则成都府重阳观语录三则圣寿寺语录四则北都慈济庵语录二则,卷第五住白塔就华家寺语录一则(都门)曹州三教堂语录九则(山东),卷第六荆州府祗园庵语录十一则(湖广),卷第七祗园庵结冬语录十四则,卷第八远安县三化山语录七则南漳县卧龙寺语录四则复转祗园庵语录四则卷,第九成都府圣寿寺语录五则温江县华严寺语录一则云南鸡足山迦叶殿语录一则大理府观音寺语录二则,卷第十温江县华严寺语录十七则,卷第十一宝光寺语录十二则大慈寺语录一则宝光寺语录八则,卷第十二荆州府圣寿寺语录六则,卷第十三小参入堂机缘,卷第十四联芳颂古联芳偈法偈,卷第十五行由拈颂,卷第十六开示警策,卷第十七法语普说,卷第十八赞寿牧牛颂,卷第十九法偈示偈卷,第二十山居佛事书问。 |
大博干禅师语录 |
佚名 |
五卷,清 乾說,超宗等錄,相空子序,曹溶序。南嶽下第三十五世,嗣萬如微。依駒本增入并印。 |
盘山朗空顺禅师语录 |
佚名 |
一卷,清 順說,寶性錄。南嶽下第三十七世,嗣了宗見。附了宗見禪師法嗣瑞亭晟,法孫美亭義略錄。依駒本增入并印。 |
盘山了宗禅师语录 |
佚名 |
四卷,清超见说,彻凡、心月等录,杨雍序,魏裔介序。南岳下第三十六世,嗣大博乾。卷首收序;卷一收滦州隆兖寺语录、住南台寺语录;卷二收住滦州万善寺语录;卷三收住盘山古中盘正法禅院语录、入室机缘、请益、问答机缘、开示、咐嘱;卷四收拈古、颂、行实;卷末附刊板四众。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四十册。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 |
澄观 |
80卷,唐实叉难陀译,唐澄观述。即《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中悬谈合钞别行。 |
迳庭宗禅师语录 |
迳庭德宗 |
二卷,清德宗说,行谦等编,唐正发序,蒋肇序,有塔铭,附疑山握中符禅师塔铭。青原下第三十九世,嗣握中符。依驹本增入并印。缘起序,卷上上堂,卷下小参晚参示众机缘佛事拈古颂古附塔铭。 |
别牧纯禅师语录 |
佚名 |
一卷,清 纯说,福月等编,慧辂序,有行实。青原下第四十世,嗣迳庭宗。依驹本增入并印。 |
天翼翔禅师语录 |
天翼巨翔 |
2卷,清 巨翔说,寂乾录、际锋等编。卷首收序;卷上收住潭州大沩山密印禅寺语录;卷下收住潭州芙蓉山广化寺语录。机缘、举古、颂古、行实。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四十册。 |
云山燕居申禅师语录 |
佚名 |
八卷。清 德申说,合哲等编(依驹本增入并印)。卷一收住贵州威青茅坡山云天禅寺语录、小参;卷二收请益法要;卷三收请益法要、机缘、行实;卷四收源流著颂;卷五收颂古;卷六收缘引、联芳偈;卷七收示偈;卷八收书问。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四十册。 |
御制缘识 |
赵炅 |
五卷,宋太宗赵炅撰。释家诗歌。诗歌完成于淳化(990-994)年间,《缘识》共二百九十二首,粗略统计其中四古九首,五古七首,七古三十二首,杂言古体诗三十二首,五律五十首,七律五十首,五绝诗五十首,七绝诗六十五首。收于高丽藏。 |
御制逍遥咏 |
赵炅 |
《御制逍遥咏》十一卷,《逍遥咏》成书于淳化元年(990)七月,由臣属作注释的可能性更大。以五七律为多数。主旨是阐释道家义理。常用的典故是一些道家、道教概念,如‘乾坤’‘阴阳’‘道德’‘大道’‘自然’‘无为’‘逍遥’‘修炼’等。诗歌语言风格比较复杂,原文语言既有晦涩难懂的一面又有平易浅近的一面。注解语言则倾向于晦涩难懂。以诠释为主而缺乏形象。”收于高丽藏。 |
御制秘藏诠 |
赵炅 |
《御制秘藏诠》是宋太宗将佛教的深奥法意,以诗赋的形式进行诠释,再命人注解后雕印成册的宋代书刊,后被编入我国第一部大藏经《开宝藏》,共三十卷,包括《秘藏诠》二十卷,《秘藏诠佛赋、歌行》一卷、《秘藏诠幽隐律诗》四卷、《秘藏诠怀感诗》四卷及《秘藏诠怀感回文诗》一卷。《秘藏诠》二十卷,第一至第二十卷共五言诗一千首。《秘藏诠佛赋、歌行》共一卷。右诠赋等,端拱元年十二月,上遣中使卫绍钦谕旨,僧录司选京城义学文章僧惠温、继琳……等五十六人同为注解。书成上进,各赐袭衣器币,诏以其文编联入藏。《秘藏诠幽隐律诗》四卷,五言四韵一百首;《秘藏诠怀感诗》四卷,五七言各一百韵;《秘藏诠怀感回文诗》一卷,五七言各一百首并二十韵;《逍遥咏》一十一卷,五七言诗各一百首。端拱二年十一月,上遣中使卫绍钦谕旨,僧录司选京城义学文章僧可昇、归一……等一十二人同为注释。书成上进,赐束帛器币缗钱,诏以其文编联入藏。 |
昭觉竹峰续禅师语录 |
佚名 |
六卷,清真续说,实悟、德纪编,周辅泰序,周又英序,周飞熊序,王前驱序。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佛冤纲。附德云悟禅师语录,清实悟说,性满录,南岳下第三十八世,嗣竹峯续。依驹本增入并印。 |
古音王传 |
吹万广真 |
1卷,清广真著并序,古心评并序,黄毓英评,元善评。前有船子曲,灯辉集,慧泽序。全书皆寓言。依驹本增入并印。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是禅林小说的突出代表,不但蕴含深刻的禅理,启悟学人证禅,同时汲取明代小说的创作元素,以“奇”“幻”的叙事机制宣畅禅旨,是禅林小说的成熟之作,并在后世禅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吹万广真的文学思想承其“真参实悟”的参禅之法,认为“诗家法即禅家法”,并结合明末禅林现状,持动态的诗学观念,融合明代谢榛“兴、趣、意、理”的四格说,提出诗歌应具“大丈夫相”,表现出亦儒亦释的双重性,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平衡,体现了一代高僧大德的忠义菩提心。 |
竺峰敏禅师语录 |
竺峰幻敏 |
六卷后录一卷,清幻敏说,性钜、性湛、性珩、性济等编,至善序,卷六杜臻序,有塔铭、行状。南岳下第三十世,嗣庆忠机。依驹本增入并印。序,请启,卷一上堂,卷二上堂小参示众茶话,卷三机缘佛事问答法语,卷四诗颂歌赞,卷五书问联芳杂述卷六住浙江嘉兴府楞严禅寺语录。 |
野云映禅师宗统颂 |
佚名 |
清心月灯映撰,性璨录。一卷。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行。本书主要辑录南岳第一世南岳怀让至第三十世铁壁慧机的略传及颂文。卷末附《野云映禅师塔铭》、《野云禅师行状》,收入《明又藏》。 |
普门显禅师语录 |
佚名 |
二卷,清灯显说,性胤录,汪贺勋序,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世,嗣庆忠机。依驹本增入并印。 |
鉴堂一禅师语录 |
佚名 |
一卷,清一说,明满、明慧等录,杜允贞序。南岳下第三十一世,嗣竺峯敏。依驹本增入并印。序上堂秉拂示众小参佛事偈颂。嗣法参学门人明满慧等录。 |
翠崖必禅师语录 |
佚名 |
三卷,清 必说,道通录,屠粹忠序,曹广端序。南岳下第三十二世,嗣别庵统。依驹本增入并印。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浙江杭州府仁和县永寿禅寺语录、住江西戆州府长宁县狮林禅院语录、住京都观音禅寺语录、住京都嘉兴禅寺语录,卷二收小参、机缘、佛事、像赞、颂古、牧牛十二首,卷三收源流颂。 |
斗南暐禅师语录 |
佚名 |
二卷,清 暐说,普润,法权等录,杨雍建序。南岳下第三十二世,嗣别庵统。依驹本增入并印。 |
博山粟如瀚禅师语录 |
佚名 |
六卷,清弘瀚说,傅鹏编并后序,淨符序,有像赞、行状、塔铭、塔院记。青原下第三十七世,嗣雪磵奉。依驹本增入并印。卷之首序文(二则),第一卷住博山能仁寺语录上堂一,第二卷住博山能仁寺语录上堂二住高泉语录上堂小参示众住瀛山语录上堂小参,第三卷再住博山语录上堂三,第四卷住博山语录小参,第五卷住博山语录示众一再住博山语录示众二秉拂入室机缘,第六卷拈颂佛事佛祖赞自赞诗偈行状塔铭塔记。 |
御制莲华心轮回文偈颂 |
赵炅 |
宋太宗赵光义,史称“性嗜学,工文业,多艺能”,琴棋书,样样精通。一生著述,可谓等身,他运用回文撰成《莲华心轮回文偈颂》(亦名《心轮偈》《莲花偈》《莲华心轮》《莲华心漏回文图》《大中祥符法宝录》)25卷(共千首)。 |
天宁法舟济禅师剩语 |
法舟道济 |
一卷,明道济撰,如渊等编,圆信跋,有行状。南岳下第二十九世,嗣吉庵祚。 |
万峰和尚语录 |
万峰时蔚 |
一卷,明时蔚说,普寿编,宗泐序,法藏跋,有塔铭及传,附三玄原颂、慧旵禅师塔铭。南岳下第二十四世,嗣千岩长。辑录其住兰溪州嵩山圣寿禅寺语录以及颂古、法语、佛祖赞、警策、破衣歌、塔铭、传等。收入《中华藏》。 |
磬山牧亭朴夫拙禅师语录 |
佚名 |
六卷,清 拙说,光模等编,有像赞,李焞序,附洞虚禅师塔铭。卷第一住鄱阳剑溪永镇禅寺语录,卷第二住霸陵白鹭渡西汀寺语录,卷第三丰城庆云寺说戒语录浮梁圆通庵说戒语录崇仁天竺寺说戒语录,卷第四住临川青云草庵语录,卷第五勘辨机缘代古拈古颂古,卷第六偈赞传佛事洞虚禅师塔铭。 |
雨山和尚语录 |
雨山上思 |
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 |
可洪 |
凡三十卷。五代后晋可洪撰。又称可洪音义。以开元释教录入藏录之函次,拾集藏经中之难字附以音义,并匡正讹字。本书共收一二○二二字。古来虽有玄应、慧苑、慧琳、希麟等之音义,然对古字、俗字等之字形、点画,则以本书所说较为详尽。[佛祖统纪卷四十二] |
天然居士怀净土诗 |
佚名 |
前有叙文五篇;诗文首以警策四众为冠,终则劝以禅净兼修。分怀净土诗、十六观门、九品往生、儒释一贯、禅净兼修五部分,共一四九首。超机在跋文中评此诗‘句句浊世之津梁,行行迷途之宝筏,片言只字皆从本性中流出,吐尽诸佛肝肠,竭尽历祖心髓,实为儒门之道眼、释氏之法幢。’书后另附有跋文三篇、净土题词、天然小传。 |
鹤山禅师执帚集 |
佚名 |
2卷,清鹤山撰,德敷录。卷上,记室德敷录,五言古――溪堂书怀十八首;七言古――潘嗣安道社六秩;五言律――乙亥夏吴山道中;七言律――寄三峰硕揆和尚等诗。鹤山禅师执帚集卷下,记室德敷录,有吼崖和尚语录序,书问,记,赞,题跋等。 |
无量寿经会译 |
魏源 |
一卷,清魏源会译,按係魏氏合刻淨土四经,前各有序并总序。无量寿经会各译为一本,观经及弥陀经亦有著语,周诒朴序,杨文会重刻序。此本略去观经、弥陀经、普贤行愿品正文,故标无量寿经会译。 |
圆觉经佚文 |
松本文三郎 |
日本松本文三郎序。 |
大明仁孝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 |
仁孝皇后 |
二卷,明仁孝徐皇后述,高炽、高煦、高燧跋,万历御制印施佛藏跋。 |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
佚名 |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一卷,曹魏康僧铠译。 |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 |
佚名 |
观世音菩萨往生淨土本缘经,一卷,失译,附西晋录。 |
念佛超脱轮回捷径经 |
佚名 |
念佛超脱轮迴捷径经,一卷,即淨业日课。 |
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 |
慧苑 |
凡二卷。收于中华藏第一辑第三十册。唐代慧苑撰。就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中之难字加以注音释义之书。又称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新译华严经音义、华严经音义、慧苑音义。书内附有华严经中梵语之正翻及略解,并引内外典以说明译语之字音、字义。所引之书目甚多,除内典外,尚有教外典籍,如论语、孟子、易经、毛诗、尚书、礼记、庄子、国语、史记、汉书、老子、说文、蜀志、晋书、墨子、淮南子、管子、山海经等,及诸家注本、历来各类形音义辞书,凡百余种。本书是在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之后所撰述者。又本书在高丽藏本、宋、元、明等各版本之间颇有差异,且高丽藏及宋、元等三本均为二卷,明本为四卷,而慧琳音义卷二十一以下至卷二十三收载者则为三卷。日本京都小川睦之辅所藏者,系本书之古写本,题为新译华严经私记音义,今为日本国宝之一。其他有关新译华严经之新增音义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附于大治(1126~1131)年间所写之玄应音义卷一末者,该书撰者不详;另有日人喜海所撰新译华严经音义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七册)。其中,喜海之音义唯于经中之难字付以假名、四声、清浊及反切而已。 |
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又称观阿弥陀佛色身正念解脱三昧经、度诸有流生死八难有缘众生经、十往生经。乃说明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十种正念法。即:(一)观身正念,常怀欢喜,以饮食、衣服施佛及僧。(二) 正念以甘妙良药施一病比丘及一切。(三)正念不害一生命,慈悲于一切。(四)正念从师所受戒净慧,修梵行,常怀欢喜。(五)正念孝顺于父母,敬奉于师长,不起憍慢心。(六)正念往诣于僧坊,恭敬于塔寺,闻法解一义。(七)正念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斋戒,而不破一。(八)正念若能斋月、斋日中远离于房舍,常诣于善师。(九)正念常能持净戒,勤修于禅定,护法不恶口。(十)正念若于无上道不起诽谤心,精进持净戒,复教无智者,流布是经法,教化无量众生。信奉此经者常受二十五菩萨护持。然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十五、开元释教录卷十八视之为伪经。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
佚名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收录于 卍新纂续藏经第 01 册 No. 0017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奉 诏译,此经与《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是两部不同的经典,前者是讲令童子恐怖的十五鬼神与大鬼王,大梵王与佛说了相应的陀罗尼,令鬼神们不伤害童子。《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经》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9 册 No. 1028A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
寿生经 |
佚名 |
《佛说寿生经》是记载唐朝三藏法师玄奘,到天竺取经时所翻译的梵文佛经,但是据印光法师在《一函遍复》中指出《佛说寿生经》是伪经,是后人托玄奘法师之名,说是玄奘法师到天竺取经时所翻译的作品。 |
正了知王药叉眷属法 |
佚名 |
正了知王药叉眷属法,一卷,唐义淨译,日本佚名题记。 |
坐禅用心记 |
莹山绍瑾 |
一卷。日本·莹山绍瑾著。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册。日本·延宝八年(1680)卍山于加贺(石川县)大乘寺付梓刊行。本书篇幅极短,主要系叙述曹洞禅的要义及打坐的规范。内容叙述坐禅的根本精神、坐禅办道的秘诀、坐禅实修时对衣食住的注意事项、坐禅时的用心方式、教禅的关系等。并谓‘日日是好日,平常心是道’乃坐禅的第一义谛。与道元所撰《普劝坐禅仪》同为参禅者不可或缺的宝典。注释书有《坐禅用心记不能语》(指月慧印)、《增冠傍注坐禅用心记》(吉田义山)、《首书傍训坐禅用心记》(鹈饲常树)、《坐禅用心记落草谈》(畔上梅仙)、《坐禅用心记提耳录》(西有穆山)等书。《三根坐禅说》附于坐禅用心记之后。入大藏经。 |
二十八夜叉大军王名号 |
佚名 |
二十八夜叉大军王名号,一卷,唐僧伽婆罗译。 |
二十八药叉大将名号 |
佚名 |
二十八药叉大将名号,一卷,唐不空译,日本弥伊题记。 |
权现金色迦那婆底九目天法 |
佚名 |
权现金色迦那婆底九目天法,一卷,唐菩提留支译,日本心惠题记。 |
秘密要术法 |
佚名 |
秘密要术法,一卷,唐不空译,日本传领亲玄题记,隆源题记。 |
阿迦陀密一印千类千转三使者成就经法 |
佚名 |
阿迦陀密一印千类千转三使者成就经法,一卷,唐不空译,日本辨真题记。第二册重出名深沙大将仪轨。 |
七俱胝准提陀罗尼念诵仪轨 |
佚名 |
七俱胝准提陀罗尼念诵仪轨,一卷,唐不空译,日本觉永题记,尾题七俱胝佛母念诵仪轨。 |
坐禅箴 |
宏智正觉 |
全一篇。宋代宏智正觉撰。说坐禅之要。九十八字,以巧妙地组合隔句对,自‘默照禅’之立场训诫禅者,为无数坐禅仪、坐禅铭或坐禅箴中之最著者。本篇收录于宏智禅师广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卷八或宏智禅师语录卷六。本书之类书,有杭州五云志逢之坐禅箴(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所收)、长芦宗赜之坐禅仪(敕修百丈清规卷五所收)、佛心本才之坐禅仪(缁门警训卷一所收)、佛眼清远之坐禅铭(缁门警训卷二所收)等。 |
佛说如意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 唐 菩提留支译,佛说如意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菩提留支三藏奉 诏译。 |
五大牛玉雨宝陀罗尼仪轨 |
佚名 |
五大牛玉雨宝陀罗尼仪轨,一卷,唐縳日罗枳惹曩译,日本赖心题记。(玉一作王) |
佛说大如意宝珠轮牛王守护神咒经 |
佚名 |
佛说大如意宝珠轮牛王守护神呪经,一卷,唐不空译,日本赖心题记,佚名题记。(王一作玉) |
始终心要 |
湛然 |
全一卷。唐朝荆溪湛然述。收于卍续藏第一○○册。内容阐论天台宗之教义要旨,如三谛(真谛、俗谛、中谛)、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等。谓三谛乃天然自存之性德,众生若于三谛产生迷执,必生起三惑;其对治之法,可依三观而破除三惑,破除三惑以成就三智,复依三智而证得三德。其文甚短,然虽仅寥寥数语,亦足以窥知天台圆宗之纲要。 |
作世水宅心陀罗尼 |
佚名 |
作世水宅心陀罗尼,一卷,失译。 |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 |
佚名 |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呪经,一卷,曹魏菩提流支译,日本知足撰真伪决疑。 |
马鸣菩萨成就悉地念诵 |
佚名 |
马鸣菩萨成就悉地念诵,一卷,“吉备大臣持来”,唐不空译,日本佚名题记,慈顺题记。 |
一字顶轮王瑜伽经 |
佚名 |
亦称《瑜伽一字顶轮王真言观行仪则》、《一字顶轮王瑜伽观行仪轨》、《一字顶轮王瑜伽究竟仪则》等。密教仪轨经典。唐天宝十二年(753)不空译,田良立笔受。一卷。属持明密教佛顶部仪轨,说金刚佛顶瑜伽现行法,参入瑜伽密教观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漩澓偈 |
杜顺 |
《漩澓偈》又名《漩洑頌》或《法界颂》,杜顺作。十四句,目的在于阐明法界观的精髓。惟劲分十一段予以逐句阐释,每段分颂,最后有结颂。 惟劲 , 五代禅僧。长溪(治今福建霞浦)人。节操精苦,破衲拥身,号头陀,师事雪峰义存,依住执侍、深入玄奥,博学能文,出居南岳衡山般舟道场,楚王奏赐紫衣,署号“宝闻大师” |
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 |
澄观 |
一卷,唐 澄观述,华严经疏注。 |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 |
李贽 |
四卷,明温李贽简要,华严经注疏书。此经则天证圣年。三藏实叉难陀奉诏译也。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序曰。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着。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由是人迷四忍。轮回六趣之中。家缠五盖。没溺三涂之下。及夫鹫岩西峙。象驾东驱。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视。中天调御。越十地以居尊。包括铁围。延促沙劫。混太空而为量。岂算数之能穷。入纤芥之微区。 |
大明重刊三藏圣教目录 |
佚名 |
即南藏目录分十七科﹕一般若部、二宝积部、三大集部、四华严部、五涅盘部、六五大部外重译经、七单译经、八小乘阿含部、九小乘单译经、十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十一西土圣贤撰集、十二大乘律、十三小乘律、十四大乘论、十五小乘论、十六续入藏诸论、十七此方撰述。 |
楞伽经纂 |
佚名 |
《楞伽经纂》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宋杨彦国纂,分七十一章,卷第一,一切佛语心品第一,指明真相分第一 ,了妄明真分第二 ,澄识明心分第三 ,超乘证幻分第四 ,有无俱遣分第五 ,渐净即顿分第六 ,离二种声闻分第七 ,常不思议差别分第八 ,生死涅槃差别分第九 ,一切法不生差别分第十 ,五无间种性差别分第十一 ,一阐提差别分第十二 ,三自性差别分第十三 ,观二无我分第十四 ,离建立诽谤分第十五 ,随类普现分第十六 ,空离自性分第十七 ,离言即义分第十八,卷第二,一切佛语心品第二,无我如来藏分第十九 ,修行大方便分第二十 ,离缘因俱渐分第二十一 ,离言说妄想分第二十二 ,净离四句分第二十三 ,禅差别分第二十四 ,涅槃差别分第二十五 ,离言事自性分第二十六 ,如来神力建立分第二十七 ,因缘言说差别分第二十八 ,离惑乱见分第二十九 ,如幻差别分第三十 ,离名句形身分第三十一 ,离相止惑分第三十二 ,离四果差别分第三十三 ,二种觉分第三十四 ,离四大造色分第三十五 ,诸阴自性相分第三十六 ,离四种涅槃差别分第三十七 ,离妄想自性差别分第三十八 ,自觉一乘相分第三十九,卷第三,一切佛语心品第三,意生身分第四十 ,离五无间分第四十一 ,佛知觉分第四十二 ,佛等一切分第四十三 ,自得本住分第四十四 ,离有无有相分第四十五 ,宗说俱通相分第四十六 ,离不实妄相分第四十七 ,离语义妄想分第四十八 ,祛别智识相分第四十九 ,离外道转变见分第五十 ,解脱相续相分第五十一 ,了妄即空分第五十二 ,坏诸法不生宗分第五十三 ,离智即心分第五十四 ,如来说宗俱通相分第五十五 ,离世论分第五十六 ,离涅槃相分第五十七,卷第四,一切佛语心品第四,离一切根量分第五十八 ,不生不灭离言说分第五十九 ,祛外道不生不灭分第六十 ,祛外道七无常见分第六十一 ,超诸地相分第六十二 ,灭诸地而证圆觉分第六十三 ,离常无常分第六十四 ,灭识即藏分第六十五 ,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分别相分第六十六 ,优昙恒沙譬喻分第六十七 ,刹那坏相差别分第六十八 ,三种波罗蜜差别分第六十九 ,如来说法离诸过差别分第七十 ,戒饮食分第七十一。 |
华严经行愿品疏 |
澄观 |
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唐澄观述并序,宋圆证补全,日本澄贤题记,宋溥濬、溉濯等刊刻题记,内题贞元新译华严经疏。按此释四十华严。 |
华严经疏注 |
澄观 |
华严经疏注百二十卷,唐澄观述。宋净源录疏注经。缺卷二十一至七十又九十一至一百。 |
华严经谈玄抉择 |
鲜演 |
六卷,但初卷不传。又名《华严经玄谈决择记》,入藏于日本《卍字新纂续藏经》“中国撰述·华严部疏”第八册,是鲜演在合并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一至三和《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一至十五的基础上所作的阐释和讲疏。《华严经玄谈决择》卷二跋语有“高丽国大兴王寺寿昌二年(丙子)岁奉宣雕造”、“大宋国崇吴古寺宣和五年(癸卯)岁释安仁传写”、卷四记“大宋咸淳第七(辛未)岁春中月下七日于宋朝湖州思溪法宝禅寺借得行在南山高丽教寺之秘本,谨以写留之毕,执笔沙门辨智”等,据研究,上述《鲜演大师墓碑文》中所谓的“高丽外邦,僧统倾心”的僧统指的是高丽著名的僧统义天(1054—1101年)。义天曾远涉重洋拜杭州南山慧因禅寺晋水净源为师,并曾广搜辽朝鲜演等经师的著作在高丽刊雕,汉文本《华严经玄谈决择》就是义天在高丽刊雕,然后赠回南山高丽教寺(即杭州南山慧因禅寺),再辗转传至日本的。 |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 |
佚名 |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四卷,新罗表员集,外题华严经文义要决。 |
华严经网目贯摄 |
佚名 |
华严经网目贯摄,一卷,清永光录集。 |
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 |
佚名 |
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一卷,清永光录。 |
绍兴重雕大藏音 |
佚名 |
绍兴重雕大藏音,三卷,前有柳豫序。宋精严寺释处观集,略如字汇,共一百七十四部。 |
一切经音义 |
玄应 |
凡二十五卷。又作大唐众经音义、玄应音义。唐代玄应撰。现收于中华大藏经第一辑第三十册。本书所录,自华严经至顺正理论,共四五八部,以梵语音译,凡难解之字句、名相均加注解,为佛教现存音义书中之最古者,其解释之正确,颇为历代学者所宗。玄应于贞观末年奉敕造本书,以避讳故,署名多作‘元应’。与道宣、道世为同时代之人。大唐内典录卷五作众经音义十五卷,法苑珠林卷一○○作大唐众经音义二十卷。本书所录,自华严经,至顺正理论,共四五八部经论,而就其中难解之字句、名相及音译,加以注释。本书不仅为现存音义中之最古者,又以解释正确,为学者所宗,且所引群籍多属古逸书,如苍颉篇、三苍、通俗文、字苑、古文奇字、字略、声类、韵略、切韵等诸书,为研究文字音韵学之珍贵资料。 |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
圭峰宗密 |
凡三卷(或十二卷)。略称圆觉经大疏。唐代宗密述。今收于卍续藏第十四册。随文解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初揭出‘归命妙色身’等五言十六句之归敬颂,次将圆觉经分为:教起因缘、藏乘分摄、权实对辩、分齐幽深、所被机宜、能诠体性、宗趣通别、修证阶差、叙昔翻传、别解文义等十门,并解说其文义。撰者宗密系由圆觉经而得悟者,故平生特别推重此经。除本疏之外,另有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八卷、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四卷、大方广圆觉经略疏钞十二卷等,以细解其文义;其中,释义钞为本书之注释。其他注书有宋代观复之圆觉钞辨疑误二卷、元代清远之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等。 |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 |
圭峰宗密 |
凡十三卷(或二十六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圆觉大钞。收于卍续藏第十四、第十五册。宗密于长庆三年(823)着成圆觉经大疏三卷,其后复撰本书加以详释。书中屡屡引用儒、道二教之典籍,论释广博,非仅限于佛教,故全书体裁已近于佛教百科辞典。本书与宗密之另二著作‘禅源诸诠集都序’、‘禅门师资承袭图’,并为研究禅宗史之重要文献。 |
圆觉经略疏钞 |
圭峰宗密 |
圆觉经略疏之钞十二卷,唐宗密于大疏略出,宋思齐序,明范必用刊行跋,首卷内题大方广圆觉经略钞。圆觉经略疏,二卷。唐代宗密撰。又作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圆觉经略疏注、圆觉略疏、大方广圆觉经略疏注。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宗密曾作圆觉经大疏及圆觉经大疏钞,然因二书博引旁证,过于广泛,令人不易受持,乃节略其精要而作‘略疏’。又宗密另著有圆觉经略疏科,以科判本书;并作圆觉经略疏钞,以注释本书。 |
御注圆觉经 |
赵昚 |
淳熙十年(1183)二月二十一日宋孝宗将自己的《御注圆觉经》颁赐给径山,并命寺僧宝印刊行于世。现存《御注圆觉经》卷首附宝印所撰表文说:淳熈十年二月乙丑,圣旨赐臣宝印御注大圆觉经一部。臣九顿首,熏香伏读,如在灵山亲闻,无有少异。臣具表谨谢,仍进山颂,歌咏圣德。乞就径山开板,流通四方,使天下衲子发明心地,同泛如来大圆觉海。……。臣谨以赐本锓板,传之无穷。 |
瑜伽师地论义演 |
清素 |
佛典注疏。唐贞元十七年(801)清素述。四十卷,现存二十二卷。是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的注释书。设六门:叙起论因、彰说论意、明论宗体、藏乘所摄、辨总别题、依文别择。其中前五门及第六门中略释十七地名义的部分,是依最胜子等的《瑜伽师地论释》而作的进一步注释。见载于《金藏》。 |
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 |
佚名 |
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十二卷,宋周琪述并序(序文首缺)道冲跋,师范跋,心月跋,广闻跋(二篇)。 |
圆觉经心镜 |
智聪 |
圆觉经心镜六卷,宋智聪述并后记,李谦跋,日本自悦守怿跋。佛典注疏。宋宝庆三年(1227)智聪撰。六卷。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即《圆觉经》)的注释书,广采宗密等诸家疏注而成。将经文分作十二章,依经文顺次逐一解释和发挥。据书后跋称,此书在成书的次年即有刊本行世。今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佛说清净毗柰耶最上大乘经 |
智吉祥 |
佛说清淨毗柰耶最上大乘经,三卷,宋智吉祥等译,存二卷,原目失注。 |
佛说大乘僧伽吒法义经卷 |
佚名 |
佛说大乘僧伽吒法义经,七卷,宋金总持等译。存三卷。 |
景祐新修法宝录 |
吕夷简 |
凡二十一卷。北宋吕夷简等奉敕撰。略称景祐法宝录、景祐宝录。本书为续大中祥符法宝录之作,编次大中祥符五年(1012)以后至景祐四年(1037),凡二十五年间所译出之佛典,并集录其奏章、愿颁、序引等。内容计有圣宋翻宣继联前式录上(卷一)、随译年代区别藏乘录中(卷二至卷十九)、复准八例排经入藏录下(卷二十)及总录(卷二十一)本书原已失佚,仅留其名,民国二十二年(1933),于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所藏之金藏中发现其残本,后收录于宋藏遗珍下集第十二函出版。宋藏遗珍本缺二十一卷中之卷三、五、七、十一、十五、十九、二十等七卷,并残缺卷八、卷十两卷。其后,南京支那内学院抄出宋藏遗珍本之要文,另由本书之总录、大中祥符法宝录、天圣释教总录、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等补入原缺部分,题为‘景祐法宝录略出’,于民国二十三年刊行。 |
大中祥符法宝录 |
杨亿 |
凡二十二卷。又称皇宋大中祥符法宝录、祥符录、祥符法宝录。乃北宋杨亿等奉敕编。系录出北宋初至大中祥符四年(1011)期间之译经书目,总录大小乘经律论二二二部,四一三卷。现行本今佚卷一、二、五、九、十九、二十一、二十二等七卷,残缺卷六、十两卷。本录夙佚,不可得见,但近前在山西赵城广胜寺之金藏中发现其残本,影印刊行于宋藏遗珍下集。我国支那内学院曾自金藏本抄出,复依天圣释教总录、至元法宝勘同总录、高丽藏目录等资料补足缺脱部分,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刊行,题曰‘大中祥符法宝录略出’。 |
天圣释教总录 |
惟净 |
凡三册。北宋惟净等编修。内容系录出东汉至北宋天圣五年(1027)之汉译经典及我国撰述入藏之佛典。现存之金藏本有所缺漏,难窥全貌。据载,本录载录唐代智升之开元释教录(入藏录)、新入藏诸典、唐代圆照之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北宋杨亿之大中祥符法宝录等所载之佛典等,总计一四九六部,六二○八卷,六○二帙。本书夙佚失传,但近时在山西省赵城广胜寺发现中下二册之残缺本,今影印收载于宋藏遗珍第六册。 |
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 |
玄逸 |
凡三十卷。唐代玄逸编纂。又称开元释教广品历章、释教广品历章、广品历章。本书系依据唐代智升之开元释教录入藏录之编次,列记大藏经所收诸本之概要,并加以叙说。每卷卷初揭载内容之目录、异名、调卷之不同,并附记蒲州、供城二藏本之纸数等;其次于本文注记各本书目、卷数下异名、调卷之不同、译次等,并逐一列出卷别、品别;终则附载译时、译者、译处、揭出之目录名等。此书完本已不存,宋藏遗珍下集收有其残卷十五卷。 |
布水台集 |
木陈道忞 |
布水台集三十二卷,明道忞撰,清初刊嘉兴藏本十六册,中央图书舘藏。语录及北游集在嘉续七二。 |
浮山法句 |
佚名 |
浮山法句一卷,明本智撰,周理辑,内题曹溪一滴卷七,前有明 吴应宾塔铭及王舜鼎梦禅语。依善本藏外增入。 |
大巍禅师竹室集 |
净伦 |
大巍禅师竹室集一卷,明净伦撰,周理辑,内题曹溪一滴卷六,李绅序,依驹目增入。 |
曹溪一滴 |
佚名 |
曹溪一滴附梦语摘要一卷,明周理编,一滴陶珙序,戈允礼序,摘要戈允礼序。前为传记,后乃笔记。依驹目增入。 |
古庭禅师语录辑略 |
古庭善坚 |
凡四卷。明代临济宗僧古庭善坚撰,陶荮重编,崇祯六年(1633)刊行。各卷首皆题曹溪一滴古庭禅师语录。内容包括卷一之行脚、法语、说戒、心要、三昧玄章、警徒、训徒,卷二之三昧禅定、华严幻住略迹、华严大意、示一宗头陀、无字直说、火炉头话、牛首日录,卷三之论、书、跋、颂,卷四之偈赞、歌、七绝、五律、七律、杂体等。 |
无幻禅师语录 |
无幻性冲 |
无幻禅师语录,二卷,明性冲说,慧广编,圆澄序,蔡善继序,袾宏序,有行状。南岳下第三十一世,嗣敬畏空。 |
云门匡真禅师语录 |
文偃 |
云门匡真禅师语录,三卷,南汉文偃说,守坚编,正藏鱼函古尊宿语录十五至十八,续五八函五家语录四异本。大鉴下第八世,嗣雪峯存。 |
无依道人录 |
徐昌治 |
无依道人录,一卷,清徐昌治著,超悟录,僧鑑序,后附疏稿,有缺页。 |
醒世录 |
徐昌治 |
醒世录八卷,清徐昌治辑并序,按目录卷末有音释,今佚。予备阅玄恽法师所撰法苑珠林。丙深有慨于阴阳之理。不得分言之矣。休咎之征。不得幻视之矣。古往今来。万物皆从劫转。祸淫福善。一切惟心所造。成劫坏劫。与时终始。水火风劫。随势迁流。至于刀兵饥馑疫病。劫劫指陈。观览到。儆惕亦到。举夫敬佛敬法敬僧。种种功德。精进处即承当处。列目前之富贵贫贱。以明现在之受用非受用。 |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 |
佚名 |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六卷,明深有撰,明闻删订,袁宗道序,顾起元序,有行由。前三卷答诸方书,后三卷杂著 |
天乐鸣空集 |
佚名 |
天乐鸣空集,三卷,明鲍宗肇著并序,智旭序,高佑釲序,王起隆缘起,有传略。 |
蕅益三颂 |
智旭 |
蕅益三颂一卷,明智旭撰并序,三颂为华严、楞严、法华,有偶拈问答及重刻自跋。 |
续原教论 |
佚名 |
续原教论,明 沈士荣著,二卷,金陵刻经处,辩论宋儒谤佛之言。最为透彻。 |
北京五大部直音会韵 |
佚名 |
北京五大部直音会韵,二卷,明代佚名,有序,冯梦祯序,李经序。 |
诸经日诵集要 |
佚名 |
诸经日诵,一卷,佚名,外著墨笔题记,谓内有伪经,指中册末之血盆、寿生等经也。 |
大慧普觉禅师年谱 |
佚名 |
大慧普觉禅师年谱,一卷,宋祖咏撰,张抡序,宗演跋。依善目、驹目增入。 |
律要后集 |
智旭 |
律要后集,一卷,明智旭集,即佛学十种之三至八,为梵网经忏悔行法、毘尼后集问辩、学菩萨戒法、菩萨戒羯磨文释、重定受菩萨戒法、菩萨戒本经诵。 |
金刚经持验记 |
周克复 |
金刚经持验记,二卷,清周克复纂并劝流通引,佚名序(尾缺)。 |
金刚经灵验传 |
佚名 |
金刚经灵验传,三卷,日本净慧集并跋。 |
金刚经新异录 |
佚名 |
金刚经新异录,一卷,明王起隆辑著并序,佚名序(尾缺),内题皇明金刚经新异录。 |
先觉集 |
佚名 |
先觉集,二卷,明陶明潜辑,道安序,智朴序,解三洪序,改辑为先觉宗乘,只存序文。 |
永明道迹 |
大壑 |
永明道迹,一卷,明大壑辑并讚,陶望龄序,凡三十二条,分录诸家讚,前有绘像,今不载。附戒杀文。 |
修西闻见录 |
佚名 |
修西闻见录,七卷,清咫观辑并序。清末佛教净土宗感应故事集。 |
西舫汇征 |
瑞璋 |
西舫汇征,二卷,清瑞璋辑并序。佛教重要史籍,此书将中国佛教史上的名人逸事汇集入籍。 |
新修往生传 |
王古 |
凡三卷。又作新修净土往生传。宋代王古撰。记述我国往生净土者之事迹。本书为增补飞山戒珠所著净土往生传之作,成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近年发现上下二卷,上卷有正传二十五人,附录十三人;下卷有正传三十一人,附录九人。中卷今已不传。 |
法华经持验记 |
周克复 |
法华经持验记,二卷,清周克复纂并序及劝流通引,首题及卷上尾题上有历朝二孚。 |
法华经显应录 |
宗晓 |
法华经显应录,二卷,宋宗晓编并序、楼钥序、日本亮典后序。 |
华严感应缘起传 |
佚名 |
佛教感应集。清弘壁辑。一卷。记述《华严经》之结集、流传、研究及持诵《华严经》的传说和史实。内容大多采自《华严经疏演义钞》、《付法藏因缘经》、《华严经传记》、《华严经感应传》、《华严悬谈会玄记》等书。分十个部分叙述:(1)“九会说经”,介绍《华严经》的结构;(2)“围山结集”,述文殊师利与阿难赴铁围山结集《华严》类经典的情况;(3)“天龙护藏”,讲《华严》类经典的规模、收藏地点等;(4)“龙树诵出”,讲龙树诵出《华严经》的情况;(5)“流传西域”,讲《华严经》在西域各国流传的传说;(6)“法领请归”,讲晋僧支法领到西域取《华严经》的经过;(7)“觉贤初译”,讲佛陀跋陀罗译出“六十华严”的经过;(8)“喜学重翻”,讲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的过程;(9)“正彰感应”,主要从《华严经疏演义钞》中录出持诵《华严经》的灵验神异事迹;(10)“续集感通”,主要从《华严经感应传》和《华严悬谈会玄记》中录出的持诵《华严经》的灵验神异事迹。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
祩宏 |
佛教传记。明袾宏撰。一卷。是《武林西湖高僧事略》的续编,收录性原慧明、楚石梵琦、空谷景隆、毒峰本善和雪庭五人。此书收入袾宏的《云栖法汇》。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卐字续藏》。 |
释迦如来应化录 |
佚名 |
释迦如来应化录,六卷,明宝成编集。明初释宝成从《太子瑞应本起经》《修行本起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释迦谱》等近七十部佛传典籍中辑录出四百个故事,以右图左文的形式刊刻,用绘图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出家、修行、成道、说法传教直至涅槃的整个过程。 |
释迦如来行迹颂 |
佚名 |
释迦如来行蹟颂,二卷,元云默无寄撰集并序,李叔琪序,沙门岂跋。 |
大智律师礼赞文 |
佚名 |
大智律师礼讚文,一卷,宋则安述,行诜校定并题记。 |
南山祖师礼赞文 |
佚名 |
三部,宋允堪述,元照校定题记,说见前。宋仁岳述,元照校定题记,说见前。宋智圆述,元照合后二目校定并序,题曰集南山礼讚序,分题后记,三文应合一目。礼赞,即恭敬礼拜三宝,赞叹其功德。其赞叹文词称为礼赞文。 |
释迦降生礼赞文 |
仁岳 |
释迦降生礼赞文(并序),一卷,霅溪沙门仁岳撰,僧祇律云。佛生日乃至涅盘日。当为大众称扬佛德。予早岁读大涅盘经。采双林示灭之相。撰偈以声之。 |
兰盆献供仪 |
元照 |
《兰盆献供仪》一卷,宋元照重集,昔孤山法师尝作兰盆礼赞文。三宝目连共为六位。启白忏悔各四句而已。仍用常途罗汉礼请之声。后真悟律师更为天竺祖礼唱之。 |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 |
佚名 |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十卷,清咫观记并序及后记(后记署名妙空),又云水陆道场法轮宝忏,或单云法轮宝忏。楼阁丛书注本存目未刊。 |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 |
佚名 |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清咫观述,又云鷄园水陆通论,出楼阁丛书。见新编续藏。 |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 |
志磐 |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六卷,宋志磐撰,明袾宏重订,附竹窗随笔一则,又云水陆修斋仪轨,出云栖法彙,见新编续藏。 |
净土全书 |
俞行敏 |
净土全书,二卷,清俞行敏重辑并序及劝修净土启,文琇序,弘礼序,史大成序。又龙舒净土文张孝祥序,吕师说序,操守经序。 |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
佚名 |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三卷,清西宗集注,有原敍、缘起、例言及科文。 |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
佚名 |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三卷,清智证录并序,大贞序、彦淨序、瑞斌序,又云水忏随闻录。 |
金刚经科仪 |
佚名 |
金刚经科仪,一卷,附心经科仪,清谈建基录,首题金刚经科仪宝卷,又题销释金刚科仪,尾题销释金刚经科仪。 |
供诸天科仪 |
弘赞 |
供诸天科仪,一卷,清弘赞编。供天一法。本出金光明经修忏时。设供三宝诸天。然其檀场。惟安功德天座於佛左边。道场若觉更安大辩四王座於佛右边。若准新经。令画天像。至於请时。位序主客尊卑。次则总请八部。后乃三请功德天。七诵天咒。以召天女。及其徒属。以此天是道场法门主故。 |
断桥妙伦禅师语录 |
断桥妙伦 |
《断桥妙伦禅师语录》又名《断桥和尚语录》。辑录其住瑞峰祗园、瑞岩净土、国清教忠、净慈光孝禅寺等四会语录及法语、佛祖赞、自赞、偈颂、小佛事、行状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 |
礼佛仪式 |
弘赞 |
礼佛仪式,一卷,清弘赞编。 |
礼舍利塔仪式 |
弘赞 |
礼舍利塔仪式,一卷,清弘赞编,附供斋赞。 |
舍利忏法 |
佚名 |
舍利忏法,一卷,清继僧著并序、李照序、元度序。 |
吴中石佛相好忏仪 |
传灯 |
吴中石佛相好忏仪,一卷,明传灯集,内题礼吴中石佛起止仪式。 |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 |
如惺 |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四卷,明如惺撰,管志道序,如鑑跋,又云龙华忏仪。 |
慈悲地藏菩萨忏法 |
佚名 |
慈悲地藏菩萨忏法,三卷,佚名,内题慈悲地藏忏法,末卷尾题南无地藏忏法,又云地藏忏法。 |
湛然圆澄禅师语录 |
圆澄 |
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八卷,明圆澄说,明凡录,葛寅亮序,有塔铭,行状。附宗门或问并序一卷,柳浈等编,(序题禅宗或问,尾题参禅释难或问,附补遗,尾题补问。)又附达观和尚招殃传。补录或问及招殃传。收上堂等语录。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三十一套。 |
慈悲药师宝忏 |
佚名 |
慈悲药师宝忏,三卷,清佚名,内题消灾延寿药师忏法。 |
准提三昧行法 |
天溪受登 |
准提三昧行法,一卷,明受登集,清范骧序,明源序,附本呪异文。 |
佛母孔雀尊经科式 |
佚名 |
佛母孔雀尊经科式,一卷,明佚名,慧日抄写回向,内题孔雀尊经科仪。 |
依楞严究竟事忏 |
佚名 |
依楞严究竟事忏,二卷,明禅修述并跋。 |
首楞严坛场修证仪 |
净源 |
首楞严坛场修证仪,一卷,宋净源编叙,净照题记。 |
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 |
净源 |
圆觉道场礼忏法为华严宗所创设的忏法。主要依据唐宗密所撰之《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该本篇幅较大,称为广本。后宋淨源略为《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称为略本。此两本现均存。 |
准提焚修悉地忏悔玄文 |
佚名 |
密教著述。元末明初夏道人集。一卷。属密教忏仪课诵类著述,说准提忏仪课诵行法。据准提经咒仪轨结合忏仪法编成。主要包括护身入坛、归命、忏悔三部分,而以归命部分为核心。所据准提经咒与唐代诸译不同,与法贤译本接近。卷首有项谦、谭贞默、道盛三人于清顺治年间所作序文三篇。 |
华严道场起止大略 |
佚名 |
华严道场起止大略,一卷,明佚名。 |
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 |
净源 |
宋净源集,通叙缘起第一 劝修利益第二 拣择根器第三 堪任入道场礼忏人。略有三类。一起行入证。二灭业成信。三熏种结缘。 |
华严清凉国师礼赞文 |
佚名 |
华严清凉国师礼赞文,佛教颂赞文。一卷,宋.智肱述。吾祖贤首国师。开宗判教。经穷一代。义绝百家。解释唐则天圣后朝。所译华严。至十九卷。大愿未终。奄然真寂。清凉始登贤首法席。传习起信等义。念学无常师。遂人询北礼。法仿南求。负笈四方。撗经三学。复趋贤首绛纱。偶师迁化。 |
华严忏仪 |
一行慧觉 |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海印道场十重行愿常编礼忏仪》,又称《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西夏、元朝之交贺兰山云岩慈恩寺护法国师一行沙门慧觉依经录,42卷。系作《华严经》道场时的规范,如卷一有广修供养、称赞如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迥向等。原藏于云南鸡足山(今云南宾县西北),后于明代被发现于叶榆(今云南省大理喜洲)崇圣寺中,明崇祯十四年(1641)雕版印刷。钱谦益等作序,将辑录者西夏人一行误认为唐一行和尚。今有近代木刻本流传。另据元代刻经记载,可能曾有西夏文本印行。 |
华严经海印道场九会请佛仪 |
一行 |
华严经海印道场九会请佛仪,一卷,唐一行,慧觉依经录,宋普瑞补注,明木增订正,读彻参阅,正止治定,钱谦益序,毛凤苞序,佚名序(缺末页)。嘉与后目合併。 |
西归行仪 |
古昆 |
西归行仪,一卷,清古崑录集(原目作古昆待考),芳慧跋,维遐发愿偈。 |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
王子成 |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十卷,金王子成集,赵秉文序,李纯甫序,日本至道序,元朴免跋,明李克墩跋。总共分为十三门:第一,归依西方三宝,第二,决疑生信,第三,引教比证,第四,往生传录,第五,极乐庄严,第六,礼忏罪障,第七,发菩提心,第八,发愿往生,第九,求生行门,第十,总为礼佛,第十一,自庆,第十二,普皆回向,第十三,嘱累流通。其中每卷都分正文与注释部分,正文为念诵的忏本,而注释阐发礼忏的教理,“广则恐其文繁,略则虑其义阙。如常礼念应赴,只读大字。若推本末因缘,须寻小注。庶得广略两存自他俱益。”在注释中广泛征引各种经论及前代净宗著述,对净土教理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较为全面反映了金代的净土思想与信仰。 |
无量寿佛赞注 |
元照 |
无量寿佛赞注,一卷,宋 元照撰,戒度注。大智律师所制赞词。文约义丰。旨趣宏远。唯心之道尽於此矣。尝慨吾宗二三豪杰注释流行。随言取解暗乎指归。有抑乎作者之意。深可惜焉。偶诸同道。以愚曾习山家之教。薄究斯宗。再命笺注。愚虽不敏。有异前闻。遂采经论格言。直申厥旨。庶几少悟西迈之资粮。非特沽出蓝之誉也。览者取长其理。无取长其情焉。 |
三时系念佛事 |
中峰明本 |
三时系念佛事,一卷,元明本述,内题中峰国师三时系念佛事,原目录与后目皆题宋延寿述,今改著。 |
宗门宝积录 |
山晓本皙 |
凡九十三卷。清代僧山晓本皙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七册。辑录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等,所未载之宋末、元、明时代八十八位禅师之语录,仿古尊宿语录之形式,集其上堂、示众、小参、机缘、拈颂、法语等。然卍续藏仅刊载序文、凡例、目录(卷一至卷九十一由南岳怀让、青原行思、雪峰义存、玄沙师备,至觉浪道盛、为霖道霈、雪关道訚、嵩乳道密,卷九十二、卷九十三为历传祖图赞)。 |
天童寺志 |
佚名 |
凡十卷,卷首另成一卷。清朝闻性道、德介合撰。今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天童寺为浙江鄞县天童山之名寺,为四明第一佛教圣地;自晋永康以来,海内禅宗群尊为祖庭。明嘉靖年间,杨明辑‘天童寺集’七卷,崇祯五年(1632),张客卿等纂‘天童寺志’,崇祯十四年黄毓祺重纂之。闻性道、德介乃参稽旧志,为纂新志,卷首为序、山图、寺图与凡例;下分十考:山川、建置、先觉、盛典、云踪、法要、塔像、表贻、辖丽附庄产、附余等,各一卷,共十卷,乃集天童寺文献之大成。 |
云谷和尚语录 |
云谷法会 |
云谷和尚语录,二卷,明法会说,宗敬等编,佚名跋。南岳下第三十世,嗣法舟济。 |
慈受怀深禅师广录 |
慈受怀深 |
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四卷,宋怀深说,善清、善随等编,韩驹序、佚名序(卷三)。大鉴下第十四世,嗣长芦信。 |
慧林宗本禅师别录 |
慧林宗本 |
慧林宗本禅师别录,一卷,宋宗本说,慧辨录并题记,守一题记,附录五灯会元、僧宝传、普灯录数则。大鉴下第十三世,嗣天衣怀。 |
吴山净端禅师语录 |
吴山净端 |
吴山净端禅师语录,二卷,宋净端说,师皎重编,刘谊序、定隆序、明真可序、祖礼题记、附传及行业记、墓铭、真赞,又云安闲和尚语录。 |
法昌倚遇禅师语录 |
法昌倚遇 |
法昌倚遇禅师语录,一卷,宋倚遇说,宗密录,徐俯序,惟清跋,语要收于续古尊宿语要二。大鉴下第十二世,嗣北禅贤。 |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
宗宝道独 |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六卷,明道独说并序,今释重编,函昰序,附行状、塔铭。 |
荐福承古禅师语录 |
荐福承古 |
荐福承古禅师语录,一卷,宋承古说,文智编,惟清序,宗杲序,附录五灯严统、石门文字禅四则,嗣法未详。 |
为霖禅师旅泊庵稿 |
为霖道霈 |
为霖禅师旅泊庵稿,四卷,明道霈著,清太泉等录,龚锡瑗序,谢宏锺序,附禅海十珍一卷,高兆题记。 |
为霖禅师云山法会录 |
为霖道霈 |
为霖禅师昙山法会录,一卷,明道霈说,清谢大材、潘道靖、黄大同录,佚名序。 |
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 |
为霖道霈 |
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二卷,明道霈说,清太泉录,有自序(简录重出,盖不同之本耶)。或作八卷。 |
为霖道霈禅师秉拂语录 |
为霖道霈 |
凡二卷。全称鼓山为霖禅师居首座寮语录。又作为霖禅师秉拂语录、为霖道霈禅师秉拂语录。明末清初曹洞宗僧为霖道霈(1615~1702)撰,太靖编录。收于《万续藏》第一二五册。本书辑录道霈住于福州鼓山时之秉拂法语、茶话、举古、佛事、偈、颂、赞等。卷末附录鹄林哀悃一卷,系悼念其师永觉元贤之文,内容包括先和尚归真记、最后语序、祭文、塔志、起龛告文、封塔告文,及日僧连山交易之跋。 |
博山无异大师语录 |
无异元来 |
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六卷,明元来说,成正录,元贤序,係全录抄出,故单载序文。 |
见如元谧禅师语录 |
见如元谧 |
见如元谧禅师语录,一卷,明元谧说,道璞集,李长庚序,黄端伯序,有行实。 |
晦台元镜禅师语录 |
晦台元镜 |
晦台元镜禅师语录,一卷,明元镜说,道盛集,李长庚序,有塔铭。附道盛撰廪山忠公传,嘉佚失,今补录。 |
无明慧经禅师语录 |
无明慧经 |
无明慧经禅师语录,四卷,明慧经说,元贤重编,刘崇庆序,日本性融跋,尉直正公跋,附塔铭,补刻嘉兴本明黄端伯序、德清赞。内题寿昌和尚语录,或寿昌无明和尚语录,或寿昌语录。 |
云外云岫禅师语录 |
云外云岫 |
云外云岫禅师语录,一卷,元云岫说,士惨编,陈晟序,无印题记,有传及附录,日本趾慈麟书后,道镛缘起。青原下第十八世,嗣直翁举。 |
净慈慧晖禅师语录 |
净慈慧晖 |
净慈慧晖禅师语录,六卷,宋慧晖说,明总下语寄言,了广编,日本东谷妙光序,附塔铭,内题灵竺淨慈自得禅师录。青原下第十四世,嗣天童觉。 |
南石文琇禅师语录 |
南石文琇 |
南石文琇禅师语录,四卷,明文琇说,宗谧,妙门等编,元信跋(在前),姚广孝序,南岳下第二十一世,嗣行中仁。 |
愚庵智及禅师语录 |
愚庵智及 |
愚庵智及禅师语录,十卷,元智及说,观通、溥震、正除等编,明宋濂序,附铭塔,又云明辩正宗广慧禅师语录。 |
元叟行端禅师语录 |
元叟行端 |
元叟行端禅师语录,八卷,元行端说,法林、昙噩、祖铭、梵琦等编,虞集序,妙道跋,明宋濂重刻序,有塔铭,内题慧文正辩佛日普照元叟端禅师语录。 |
了堂惟一禅师语录 |
了堂惟一 |
元惟一说,宗义、省端等编,卷四为后录。南岳下第二十二世,嗣竺元道。四卷。元·了堂惟一撰,门人宗义等人编纂。收在《万续藏》第一二三册、《禅宗全书》第四十九册。了堂讳惟一,别号芥室,受法于竺源妙道,嗣法弟子有呆庵普庄。本书卷一收有庆元路延庆寺语录、台州路紫箨山广度寺语录。卷二收庆元路天宁寺语录、天童寺语录、颂古、赞语、自赞。卷三收偈颂、小佛事。卷四为后录,收赞、偈、铭等。 |
恕中无愠禅师语录 |
恕中无愠 |
明恕中无愠撰,宗黼等编。六卷。又《瑞岩恕中和尚语录》、《空室和尚语录》。万历二十六年(1598)刊行。收录其在广福、净土二禅寺的语录,以及举古、颂古、小佛事、赞、铭、偈颂、法语、诗、题跋等。卷末附《天台空室愠禅师行业记》。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 |
呆庵普庄禅师语录 |
呆庵普庄 |
凡八卷。八卷,明普庄说,慧启、智粤、智胜等编,附塔铭,又云敬中和尚语录,内题呆菴庄禅师语录,惟末卷尾题吴门兜率园比丘明闻阅呆庵庄禅师语录。刊于崇祯三年(1630)。又称敬中和尚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三册。敬中普庄为临济宗了堂惟一之法嗣,曾住持抚州(江西临川)北禅寺、江西南康云居真如禅寺、杭州(浙江杭县)径山万寿禅寺,弘扬禅法,接化学人。本书内容乃普庄住持上记三刹之语录,包括上堂、小参、拈古、颂古、偈、诗、赞、塔铭等。 |
穆庵文康禅师语录 |
穆庵文康 |
穆庵文康禅师语录,一卷,元文康说,清逸、智辩、宝日等编,附日本义堂日工记二则。南岳下第二十三世,嗣了庵欲。收录住明岩大梵等禅寺的开堂语、小参、上堂、秉拂、偈赞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 |
了庵清欲禅师语录 |
了庵清欲 |
了庵清欲禅师语录,九卷,元清欲说,一志、元皓等编,明宋濂序,日本海寿题记,正印跋,附行道记及传。续集至仁序,目录载有行状,末刊入,又云慈云普济禅师语录。集录了庵住开福、本觉、云岩等禅寺的语录,以及举古、法语、普说、偈颂、谣、歌、十二时歌、四威仪、铭、赞、题跋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 |
古林清茂禅师拾遗偈颂 |
古林清茂 |
古林清茂禅师拾遗偈颂,二卷,元清茂偈颂,日本海寿编次,梵仙序,附行实、碑文、刊行募缘疏,应附前录。 |
古林清茂禅师语录 |
古林清茂 |
古林清茂禅师语录,五卷,元清茂说,元浩、清欲、应槐编,冯子振序,日本梵仙跋,又云扶宗普觉佛觉佛性禅师语录。南岳下第二十一世,嗣横川珙。泰定二年(1325)年刊行。又名《扶宗普觉佛觉佛性禅师语录》。收录师住白云、开元、永福等寺的语录、拈古、法语、小参、普说、真赞、自赞、偈颂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卷。 |
横川行珙禅师语录 |
横川如珙 |
横川行珙禅师语录,二卷,元行珙说,本光等编,前有自序。南岳下第二十世,嗣灭翁礼。 |
昙芳守忠禅师语录 |
昙芳守忠 |
昙芳守忠禅师语录,二卷,元守忠说,继祖等编,虞集序,正印跋,继祖跋,觉慧跋,附真讚、舍利讚、行业记、塔铭,又云大中大夫佛海普印广慈圆悟大禅师语录。南岳下第二十二世,嗣玉山珍。(原作二十世,今依五灯全书及增集续传灯录,珍嗣虚舟度,五灯不载,见续灯录目录。)元至正六年(1346)序刊,卷上收录住崇因、太平兴国、大崇禧万寿、兴圣万寿等寺的语录。卷下收录大龙翔集庆寺语录及偈颂、佛祖真赞、自赞、题跋、行业记、塔铭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 |
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 |
即休契了 |
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一卷,元契了说,日本及藏主集录,内题金山即休了和尚拾遗集,有自跋。南岳下第二十二世,嗣虎岩伏。又名《金山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集录其诗偈、疏、祭文、题跋、记等百余篇。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 |
石溪心月禅师杂录 |
石溪心月 |
石溪心月禅师杂录,一卷,宋心月说,内题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应附前录。又名《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辑录其偈颂、小佛事、赞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 |
石溪心月禅师语录 |
石溪心月 |
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宋心月说,住显编,刘震孙序,附新添,内题石溪和尚语录,末卷尾题石溪佛海禅师语录。南岳下第二十世,嗣掩室开。又名《石溪和尚语录》、《佛海禅师语录》、《石溪录》。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 |
天如惟则禅师语录 |
天如惟则 |
天如惟则禅师语录,九卷,元惟则说,善遇编,杨宗瑞序,危素序,李祁序,远者图序,又云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语录,内题师子林天如和尚语录,第九卷名剩语集,似有阙文,附菩提正宗寺记。南岳下第二十三世,嗣中峯本。 |
天目明本禅师杂录 |
中峰明本 |
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三卷,元明本说,卷上内题天目中峯广慧禅师语录,卷中下内题天目中峯普应国师法语,附淨土诗、梅花诗、一花五叶集跋。广录见碛韩弊烦函。又称《中峰和尚杂录》。收录《中峰和尚广录》所未收的示众、法语、偈颂、头陀苦行歌、托钵歌等,卷末附日本僧人此山玄的题跋,约编成于日本明和六年(1769)。收入《续藏经》。 |
高峰原妙禅师禅要 |
高峰原妙 |
高峯原妙禅师禅要,一卷,又作《高峰和尚禅要》。元原妙说,持正录,洪乔祖序,朱颖远序,末有募刻题记。收录开堂普说、示众法语、除夜小参、书等,揭示参禅学道之旨要。收入《续藏经》。注释书有朝鲜僧白坡亘璇所撰《高峰和尚禅要私记》—卷。 |
石屋清珙禅师语录 |
石屋清珙 |
石屋清珙禅师语录,二卷,元清珙说,至柔等编,明来复序,清乡野序,附塔铭,又云佛慈照禅师语录,内题福源石屋珙禅师语录。清珙,字石屋,俗姓温,苏州常熟人。少年出家,依崇福、永惟为业师。二十三岁受具足戒后,外出求师闻道、弘法说经。并将其一生八十一岁,五十四年弘法言行整理成书即《石屋珙禅师语录》,流传后世。此语录中石屋珙禅师与高峰和尚的一段对话尤为精彩。其珙禅师临终前挥笔遗言:“青山不着臭尸骸,死了何须掘土埋。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尤为发人深思。此语录对于了解清珙禅师的佛学思想具有资料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明天启七年刊本。 |
海印昭如禅师语录 |
海印昭如 |
海印昭如禅师语录,一卷,元昭如说,行纯、道彰、从心集,曾巽中序,清茂跋,希陵跋,附塔铭,又云普照大禅师语录,南岳下第二十一世,嗣雪岩钦。又名《普照大禅师语录》、《海印和尚语录》。延绑四年(1317)序刊。收录袁州木平兴化禅寺语录、临江瑞筠山慧力禅寺语录、饶州东湖荐福寺语录、颂古、偈颂、佛祖赞、自真赞、跋、法语、小佛事、塔铭、跋。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 |
雪岩祖钦禅师语录 |
雪岩祖钦 |
雪岩祖钦禅师语录,四卷,元祖钦说,昭如、希陵等编,性存序,淨日跋,附补遗及山庵杂录一则,又云慧明禅师语录。 |
无见先睹禅师语录 |
无见先睹 |
无见先睹禅师语录,二卷,元先睹说,智度等编,明谭贞默序,黄溍序,了达跋,行端跋,日本道澄跋,附塔铭,内题妙明真觉无见覩和尚住华顶善兴禅寺语录。又名《妙明真觉无见睹和尚住华顶善兴禅寺语录》。本书为其住天台山华顶善兴禅寺之语录。卷上收示众、小参、法语、颂古、真赞。卷下收偈颂、山居诗、题跋、临终遗诫、辞世偈。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 |
方山文宝禅师语录 |
方山文宝 |
方山文宝禅师语录,一卷,元文宝说,先覩、祖灯等录,清智安序,附增补。详名《台州府瑞岩净土禅寺方山文宝禅师语录》。收录上堂、小参、示众、问答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 |
平石如砥禅师语录 |
平石如砥 |
平石如砥禅师语录,一卷,元如砥说,文栖、子昶、了因等编,至仁序,正印跋。南岳下第二十二世,嗣东岩日。又名《天童平石和尚语录》,收录庆元路保圣禅寺语录、定水禅寺语录、天童禅寺语录、真赞、偈颂、跋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 |
西岩了慧禅师语录 |
西岩了慧 |
西岩了慧禅师语录,二卷,宋了慧说,修义、景元等编,元肇序,大观跋,附行状及日本籐原公捨经记。南岳下第二十世,嗣无准范。 |
希叟绍昙禅师语录 |
希叟绍昙 |
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宋绍昙说,自悟、了舜、妙恩等编,赵孟何序,居敬跋,附日本惠晓布施刊行因缘。南岳下第二十世,嗣无准范。宋咸淳五年(1263)刊行。收录其在法华、资圣、崇庆等禅寺的上堂语、法语、佛祖赞、偈颂、小佛事等。卷末附居泾跋文。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 |
环溪惟一禅师语录 |
环溪惟一 |
环溪惟一禅师语录,二卷,宋惟一说,觉此编,章鑑序,普明跋,觉性跋,附行状。南岳下第二十世,嗣无准范。又名《环溪和尚语录》。卷上收住瑞岩、惠力、宝峰、崇恩、资圣、报恩光孝、兴国、崇圣、天童景德等九寺的上堂语。卷下收小参、拈古、颂古、普说、法语、赞、偈颂、题跋、小佛事等。卷末附行状。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 |
剑关子益禅师语录 |
剑关子益 |
剑关子益禅师语录,一卷,宋子益说,善珙、德修等编,林希逸序。南岳下第二十世,嗣无准范。收录其住兴化等三寺的语录以及小参、拈古、颂古、法语、偈赞、小佛事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 |
石田法薰禅师语录 |
石田法薰 |
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四卷,宋法薰说,了觉、师坦等编,程公许序,心月序,师范题记,附行状、祭文。南岳下第十九世,嗣破庵先。宋淳佑十年(1250)刊行。又名《石田和尚语录》。卷一:平江府高峰禅院语录,平江府枫桥普明禅寺语录,建康府蒋山太平兴国禅寺语录。卷二,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禅寺语录,临安府景德灵隐禅寺语录,诸因缘普说,拈古。卷三:小参、法语。卷四:赞佛祖、偈颂、小佛事、行状、祭文、跋。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 |
樵隐悟逸禅师语录 |
樵隐悟逸 |
樵隐悟逸禅师语录,二卷,元悟逸说,正定编。南岳下第二十一世,嗣绝岸湘。(原注未详,此见甲二六套副目)又称《樵隐和尚语录》。卷上收录再住雪峰崇圣禅寺的语录。卷下收录法语、佛祖赞、题跋、偈颂、佛事、自赞、偈语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三十套。 |
绝岸可湘禅师语录 |
绝岸可湘 |
绝岸可湘禅师语录,一卷,宋可湘说,正从、妙恩等编。南岳下第二十世,嗣无准范。收录其住兴圣、能仁等禅寺的语录,以及拈古、颂古、法语、赞、颂、小佛事,跋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六套。 |
运庵普岩禅师语录 |
运庵普岩 |
运庵普岩禅师语录,一卷,宋普岩说,元靖、智能、惟衍编,日本宗著跋,附行实。南岳下第十九世,嗣松源岳。又名《运庵和尚语录》。主要辑录其住普照、报恩光孝、万寿三禅寺的上堂语、法语、赞佛祖、颂古、偈颂、行实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六套。 |
无明慧性禅师语录 |
无明慧性 |
无明慧性禅师语录,一卷,宋慧性说,妙俨、圆澄等编,颜汝勳序,师范题记,居简后序,附塔铭。南岳下第十九世,嗣松源岳。 |
痴绝道冲禅师语录 |
痴绝道冲 |
痴绝道冲禅师语录,二卷,宋道冲说,智沂、悟开等编,木石序,艮传跋,赵以夫跋,附龛铭、行状及补遗。南岳下第十九世,嗣曹源生。宋淳佑十一年(1251)年序刊。主要收录其嘉兴府报恩光孝禅寺语录、雪峰禅寺语录、庆元府天童景德禅寺语录、临安府景德灵隐寺语录、平江府觉城山法华禅寺开山语录,及普说、法语、龛铭、行状、跋、补遗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六套。 |
龙源介清禅师语录 |
龙源介清 |
龙源介清禅师语录,一卷,元介清说,士洵、德高、怀珠等编,淨日跋,附塔铭,又云佛海性空禅师语录。南岳下第二十世,嗣寂窗照。收录其住开寿普光、湖州道场等禅寺语录及小参、拈古、偈颂、赞、跋、小佛事、塔铭、跋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六套。 |
介石智朋禅师语录 |
介石智朋 |
介石智朋禅师语录,一卷,宋智朋说,正贤、宗坦、延辉等编,林希逸序,内题介石和尚语录。南岳下第十八世,嗣浙翁琰。 |
淮海原肇禅师语录 |
淮海原肇 |
淮海元肇禅师语录,一卷,宋元肇说,实仁、宗文等编,日本楚奖题记。南岳下第十八世,嗣浙翁琰。又名《淮海肇和尚语录》、《淮海和尚语录》。主要辑录其住报恩光孝、万岁、广惠等禅寺的上堂语,佛祖赞颂等。收入《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六套。 |
大川普济禅师语录 |
大川普济 |
大川普济禅师语录,一卷,宋普济说,元恺编,附行状,首题灵隐大川济禅师语录,尾题大川和尚语录。南岳下第十八世,嗣浙翁琰。又名《灵隐大川济禅师语录》、《大川济和尚八会语录》。主要辑录其住妙胜禅院、观音寺、大中寺、光孝寺、报国寺、十方寺、光孝寺、灵隐寺等八会的上堂语、小参、举古、颂古、赞跋、偈颂、小佛事等。卷末附物初大观撰的《灵隐大川禅师行状》。收入《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六套。 |
偃溪广闻禅师语录 |
偃溪广闻 |
偃溪广闻禅师语录,二卷,宋广闻说,如珠、光从、道鑑等编,尤焴序,汤汉序,有遗表、塔铭,附拾遗,又云佛智禅师语录。南岳下第十八世,嗣浙翁琰。宋开庆元年(1259)序刊。又名《偃溪和尚语录》、《偃溪佛智禅师语录》、《径山偃溪佛智禅师语录》。主要辑录其住净慈、智度、万寿等禅寺的语录、普说、法语、偈颂、佛祖赞、自赞、小佛事、题跋、遗表、塔铭等。收入《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六套。 |
物初大观禅师语录 |
物初大观 |
物初大观禅师语录,一卷,宋大观说,德溥等编校,南岳下第十八世,嗣北磵简。 |
率庵梵琮禅师语录 |
率庵梵琮 |
率庵梵琮禅师语录,一卷,宋梵琮说,了见、文郁等编,内题云居率庵和尚语录,南岳下第十七世,嗣佛照光。又名《率庵和尚语录》、《云居率庵和尚语录》。收录师住延胜、真如等禅寺的上堂语、小参、颂古、佛祖赞、歌偈等。收入《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六套。 |
西山亮禅师语录 |
西山亮 |
西山亮禅师语录,一卷,宋亮说,觉心、志清编,文礼序,道冲跋,师范跋,有塔铭,附枯崖漫录二则。南岳下第十七世,嗣遯庵演。主要辑录其住建康府清真禅院、庆元府灵隐禅院的二会语录及偈颂、佛事香语等。收入《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六套。 |
普觉宗杲禅师语录 |
大慧宗杲 |
普觉宗杲禅师语录,二卷,宋宗杲说,法宏、道谦编,祖庆序并跋,又云大慧禅宗杂毒海,内题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与宗门武库(乙十五)有相同处,语要收于续古尊宿语要五,南岳下第十五世,嗣佛果勤。 |
济颠道济禅师语录 |
济颠道济 |
济颠道济禅师语录,一卷,宋道济说,沈孟柈叙述,无竞斋赞,附舍利铭,内题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南岳下第十六世,嗣佛海远。 |
瞎堂慧远禅师广录 |
瞎堂慧远 |
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四卷,宋慧远说,齐己、如本、祖淳、法慧编,师体序,葛郯序,颜度序,德光序(三序在卷二末),道能跋,附奏对语录,又云佛海禅师广录,内题佛海瞎堂禅师广录或语录,或佛海禅师语录。南岳下第十五世,嗣佛果勤。宋淳熙四年(1177)序刊。又名《瞎堂禅师语录》、《灵隐佛海禅师语录》、《佛海瞎堂禅师广录》、《佛海禅师广录》。四卷。主要收录其上堂、小参、示众法语等。收入《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五套。 |
佛果克勤禅师心要 |
圆悟克勤 |
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四卷,宋克勤说,子文编,内题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畧云圆悟心要,语要收于古尊宿语要三,语录见嘉汉惠函。全称佛果圜悟真觉禅师心要。又作圜悟心要、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圜悟禅师心要。宋代僧圆悟克勤(1063~1135)撰,子文编,理宗嘉熙二年(1238)重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系克勤向当时士大夫、居士、学人等,开示宗乘旨要之机缘语录。内容包括示华藏明首座、寄张宣抚相公,乃至示曾待制、示宗觉大师等,共计一四二项。 |
普庵印肃禅师语录 |
普庵印肃 |
普庵印肃禅师语录,三卷,宋印肃说,明成祖御制普庵至善弘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惠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实录序,加封制,(二文皆重出一段)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内题普庵录。南岳下第十六世,嗣牧庵忠。又名《普庵至善弘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慧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实录》。宋普庵印肃撰。明永乐二一年(1423)序刊。主要辑录其上堂语、小参、示众法语、文疏、歌颂、赞等。一卷首附有明成祖的实录、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御制序等。收入《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五套 |
月林师观禅师语录 |
月林师观 |
月林师观禅师语录,一卷,宋师观说,法宝、法璹、庆会等编,陈贵谦序并赞,元韶跋,有附录及祭文、塔铭。南岳下第十七世,嗣大洪证。 |
白云守端禅师语录 |
白云守端 |
白云守端禅师语录,二卷,宋守端说,语要收于续古尊宿语要三。 |
保宁仁勇禅师语录 |
保宁仁勇 |
保宁仁勇禅师语录,一卷,宋仁勇说,道胜、圆淨录,杨杰序,王贽开堂疏。原误作副目,今改著。语要收于续古尊宿语要三。南岳下第十二世,嗣杨岐会。又名《保宁勇禅师语录》、《金陵保宁禅院勇禅师语录》。主要收录上堂、示众、问答等九十余篇及偈颂二首。卷首收有宋元末年(1078)杨杰的序文。收入《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五套。 |
雪庵从瑾禅师颂古 |
雪庵从瑾 |
雪庵从瑾禅师颂古,一卷,宋从瑾颂古。南岳下第十七世,嗣心闻贲。又作雪庵从瑾禅师颂古集。宋代临济宗僧雪庵从瑾(1117~1200)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辑录女子出定、迦叶门前刹竿、达磨见梁武帝、二祖安心、南泉平常心是道、黄龙三关等三十八项举扬宗乘之古则公案。 |
云庵克文禅师语录 |
云庵克文 |
六卷。又称《云庵真净禅师语录》、《真净大师语录》。宋代真净克文撰,法深、福深编录。集录云庵克文住筠州圣寿寺、洞山、金陵报宁寺、庐山归宗寺、宝峰禅院等处的语录、偈颂,并附录王安石的请疏、苏辙的序。收入《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二至四十五。另有一种《云庵克文禅师语录》,则收录请疏、行状、祭文、真赞、手帖、跋等,可视为前者的补遗,收入《续藏经》。 |
庞居士语录 |
庞蕴 |
庞居士语录,三卷,唐庞蕴说,于頔编集。南岳下第二世,嗣马祖一。明崇祯十年(1637)重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卷上辑录庞蕴与马祖、石头、丹霞天然、普济、松山、大梅等人之机缘对话,显示其空空无相、无为无我之心行;卷中、卷下为五言、七言诗及杂句,多为可资学人参悟之龟鉴。 |
善慧大士语录 |
傅翕 |
亦称《傅大士集》。凡四卷。南朝梁代善慧傅翕(497~569)述,唐代楼颖编录。又称善慧大士语录、善慧大士录、大士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本书系辑录善慧大士傅翕之语要、行业及其所作诗歌,并录有往来问道者之传记。又楼颖所辑者,原为八卷,其文繁杂,用语俗野,宋代绍兴十三年(1143),两浙东路安抚使楼昭乃删其讹误,刊定为四卷。傅翕(497—569),梁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佛教居士,自称“解脱善慧大士”。本书是傅翕的著述和语录汇集。卷一为本传,卷二为语录,卷三为诗偈,卷四为附录。附录收《傅大士碑文》等五篇。此书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沩山警策 |
沩山灵祐 |
全一卷。唐代沩山灵祐撰。为灵祐之语录。全称沩山大圆禅师警策。灵祐鉴于当时修行者逐渐懈怠,威仪不守,遂作本书警策彼等归于正道。本书以散文、韵语组成,初以散文详述警策之意旨,分五节:(一)示色身之大患,(二)惩出家之流弊,(三)明出家之正目,(四)示入道之由径,(五)结劝叮咛。次用韵语,四言三十六句,文简而意切。禅宗将本书与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等,合称‘佛祖三经’,为初学者所必读。注释书有宋代守遂之沩山警策注一卷、明代道霈之沩山警策指南一卷、明代弘赞之沩山警策句释记二卷、明代大香之沩山警策句释记注一卷。 |
智证传 |
惠洪 |
智证传,一卷,宋慧洪撰,觉慈编,真可序。原十卷,今合为一卷,附宝镜三昧。 |
祇园正仪 |
芙蓉道楷 |
祗园正仪,一卷,宋道楷述,日本中薰跋。《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 二十三套第五册,第454页右~左。 |
智觉禅师自行录 |
佚名 |
智觉禅师自行录,一卷,宋文冲重校编集,清蒋恭棐序,梅屿跋,佚名跋,首题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自行录,尾题自行录。 |
心赋注 |
永明延寿 |
四卷。宋·永明延寿述。明·崇祯七年(1634)刊行。又名《注心赋》。收在《卍续藏》第一一一册、《禅宗全书》第三十九册。永明延寿,字仲玄,赐号‘智觉禅师’,天台德韶法嗣、大鉴下十二世、法眼三世。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住永明寺,达十五年;开宝八年(975)示寂。本书是师于永明寺时之著述,主要依据《楞伽经》中‘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一语,以赋绝待灵知之一心,并引用诸经论自作注释。在本书中,师谓此心系‘觉王同禀,祖胤亲传,大开真俗之本,独标天地之先,常为诸佛之师,能含众妙。恒作群贤之母,可谓幽玄。灵性有珠,该通匪一。千途尽向于众生,万象皆从于此出。’‘可谓履道之通衢,悟宗之真诀。’阐明统合一代时教应归入此一心。书中注释部份所引用之经论颇多,有《楞严》、《净名》、《金刚》、《圆觉》、《涅槃》、《法华》、《华严》等诸大乘经;《大智度论》、《肇论》、《释摩诃衍论》、《起信论》、《唯识论疏》等诸论,以及《高僧传》、《永嘉集》、《信心铭》、《证道歌》等书。卷末另附有〈音释〉一卷。 |
警世 |
永明延寿 |
警世,一卷,宋延寿撰,郡函,嘉素函附唯心诀后。 |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大珠慧海 |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卷下合前目。唐慧海说,明妙叶集,万金后序,吴瑞徵施刻题记。 |
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
菩提达磨 |
禅宗著述。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一卷,梁菩提达磨说,又云达磨大师四行观,附梁武帝御撰碑颂。据《楞伽师资记》载,达磨在华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传世。又称:《四行》是“达磨禅师亲说,馀则弟子昙琳记师言行,集成一卷,名《达磨论》”。此书发现于敦煌遗书唐人写经中,书前有昙琳的序,是研究初期禅宗史的重要资料。其部分内容还见载于唐道宣所撰《续高僧传》卷一八。 |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
圭峰宗密 |
全一卷。唐代圭峰宗密撰。又作裴休拾遗问。内题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内供奉沙门宗密答裴相国问。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系对唐宰相裴休之问,由宗密叙说初期禅宗诸派之沿革、言教之深浅得失等、内容初标‘裴休相国问’,次标‘宗密禅师答’,次为本文。本文不分章节,但略可分为以下三段:(一)述诸宗由来,(二)说诸宗教旨,(三)批判诸宗教旨。其中诸宗由来略示慧融(法融)之牛头宗、神秀之北宗、慧能之南宗、神会之荷泽宗、道一之洪州宗等传承,而主张以荷泽宗为禅宗之正统。更为明了其传承,举如下之系谱:达磨、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神会、智如、南印,并附记诸师之嗣法。此外,略示北宗(附无相之净众宗、无住之保唐宗)、洪州宗、牛头宗、荷泽宗之教旨,对前三宗加以短评。至于批判教旨,初以不变与随缘论诸宗,总结(卍续一一○·四三七下):‘若认得明珠是能现之体,永无变易(荷泽)。但云黑是珠(洪州宗),或拟离黑觅珠(北宗),或言明黑都无者(牛头宗),皆是未见珠也。’更示荷泽宗之立义,次以顿悟与渐修论诸宗,以显明荷泽宗顿悟之意。 |
净土救生船诗 |
佚名 |
净土救生船诗,一卷,清宽量集并序,俞樾序并题词,夏震武记。 |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
佚名 |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一卷,清真嵩著,德润录,清玉跋,内题上有毗陵天宁四字。 |
莲修必读 |
佚名 |
莲修必读,一卷,清观如辑并序,附回向偈。 |
琼楼吟稿节钞 |
陶善 |
琼楼吟稿节钞,一卷,清陶善(女)著,彭绍升序,弟子节钞,附輓诗、祭文、事畧。以上四种出彭居士法集,见新编续藏。 |
测海集节钞 |
彭绍升 |
测海集节钞,一卷,清彭绍升著并叙,弟子节钞。 |
观河集节钞 |
彭绍升 |
观河集节钞,一卷,清彭绍升著,弟子节钞。 |
二林唱和诗 |
彭绍升 |
二林唱和诗,一卷,清彭绍升集,罗有高跋。 |
影响集 |
佚名 |
影响集,一卷,清量海(尼)著。 |
唯心集 |
佚名 |
唯心集,一卷,清乘戒著并序。 |
莲邦诗选 |
佚名 |
莲邦诗选,一卷,明广贵辑,陈韩补,古愚序。 |
持名四十八法 |
佚名 |
持名四十八法,一卷,清郑韦庵述并引,莲西居士颂,附戒杀放生词。此书与第十一套第二册戒杀四十八问交互错简,今已校正。 |
报恩论 |
沈善登 |
报恩论,卷首一卷、卷正二卷、卷附一卷,清沉善登述并序。 |
莲修起信录 |
程兆鸾 |
莲修起信录,六卷,清程兆鸾录存并序,前著淨云菩萨乩序,陈沐清序,张淨观序。 |
修西辑要 |
佚名 |
修西辑要,一卷,清信庵辑,本普序,江北刻经处回向。 |
净土绀珠 |
佚名 |
净土绀珠,一卷,清德真辑并序,露莲居士序,刘烨跋。 |
启信杂说 |
周梦颜 |
启信杂说,一卷,清周思仁辑,已见甲十四套西归直指,出安士全书,见新编续藏。 |
西方确指 |
佚名 |
西方确指,一卷,觉明菩萨说,清常摄集,金锷序,彭绍升后序(此二序末段并年月署名皆错简,准一行居集互换)。僧家禅修之书,叙述了僧人在修禅过程中的种种心境与感知。 |
时时好念佛 |
佚名 |
时时好念佛,一卷,清果能述并序。 |
净业痛策 |
佚名 |
净业痛策,一卷,清照莹集并缘起,心永序,前附古崑辑阿弥陀经理想仪。 |
净土神珠 |
古昆 |
净土神珠,一卷,清古崑集并序,芳慧序跋,福昶题记,有附录。 |
莲宗必读 |
古昆 |
莲宗必读,一卷,清古崑集并序,谂西跋。 |
净土证心集 |
佚名 |
净土证心集,三卷,清卍莲述并序,吴郑衡序。 |
念佛起缘弥陀观偈直解 |
佚名 |
念佛起缘弥陀观偈直解,一卷,清张渊述并序,解阿弥陀佛身金色一偈。 |
净土极信录 |
佚名 |
净土极信录,一卷,清戒香述并序及后记,境泰序,祖授等题记,有附录。 |
莲邦消息 |
妙空 |
莲邦消息,一卷,清妙空子述,附严一程玉尺禅仙题词,出楼阁丛书,见新编续藏。 |
清珠集 |
佚名 |
清珠集,一卷,清治兆辑并序,赵成夏序,德真序,淨信跋,翁三沙跋,附结社文、发愿文、募缘疏、戒忏疏。 |
念佛三昧 |
金圣叹 |
念佛三昧,一卷,明金人瑞著,出坛几丛书二集卷二十三。 |
净土承恩集 |
佚名 |
淨土承恩集,一卷,清芳慧编并跋,心永序。 |
净土必求 |
古昆 |
净土必求,一卷,清古崑集并序,有附净宗十集。 |
净土随学 |
古昆 |
净土随学,二卷,清古崑编,照莹题词,芳慧缘起,附往生要关。 |
劝修净土切要 |
佚名 |
劝修净土切要,一卷,清真益愿纂述,无相室序,潘曾莹序,黄赞元跋,有附录,外题净土切要,北京刻经处单行本名念佛切要,陈熙愿纂述,无序跋附录。 |
径中径又径 |
佚名 |
径中径又径,四卷,清张师诚著并序,许淨中序,首录清代诸帝诗文。 |
净业知津 |
悟开 |
净业知津,一卷,清悟开述,净同题记,昭庆经坊单行本名净业知津,一卷,清悟开述,净同题记,昭庆经坊单行本名淨业初学须知,仅附录不同。业初学须知,仅附录不同。 |
念佛警策 |
彭绍升 |
念佛警策,二卷,清彭际清纂,出彭居士法集,见新编续藏。 |
东海若解 |
柳宗元 |
东海若解,一卷,唐柳宗元著,清实贤解。东海若,收于柳河东集卷二十铭杂题部、全唐文卷五八六、居士传卷十九。内容叙述一海神东海若,登上孟猪冈,拾有二瓠,中混海水且满粪壤蛲蛔,海神将之密封投海。后一瓠从海神之教,于荒岛破瓠,去群秽而令海水复归于大海;一瓠则不知己之臭秽,犹以海水自负,遂令海水不复归大海。此寓言,后者寓意我即本来佛,拨无现实之五浊、三有、无明、十二类等,固执于无善无恶、无因无果、无修无证、无佛无众生等性空之立场;前者寓意从圣人之教,修念佛三昧,舍去群恶,广集万行,居圣者之地,得同于佛之智见。 |
念佛百问 |
悟开 |
念佛百问,一卷,清悟开著并序,江沅序,贝墉跋。悟开 (?—1830)。字豁然,号水云道人,住苏州灵岩山下宝藏寺。悟开学法专一,颇有灵气。可以说通达经论,尤专以净土法门。著有《莲宗九祖传略》、《净土知津》、《念佛百问》。此书就净土宗修持学法,尤其是往念极乐净土,念佛功德,方法等问题,开释闻法者疑虑,导引信众知念佛方法,坚信念佛功德必随念佛勤勉而增助获益。对念佛有代表性的疑虑看法,循循劝化,指拨迷津、分晓利害得失大小。此书对净土宗的弘扬有一定影响。现见载版本有 《清史·艺文志补编》。 |
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 |
行策截流 |
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一卷,清行策定,附金善七日念佛记,翁叔元题记,外题七期规式。 |
净土晨钟 |
周克复 |
净土晨钟,十卷,清周克复纂并序。 |
净土旨诀 |
为霖道霈 |
净土旨诀,一卷,清道霈撰,龚锡瑗序,首题鼓山为霖和尚示修净土旨诀。 |
云栖净土汇语 |
佚名 |
云栖净土汇语,一卷,清虞执西、严培西同录,按目录有吴应宾所作像赞,今佚,有附录。 |
西方直指 |
佚名 |
西方直指,三卷,明一念编并序,日本亮润序,管志道跋。 |
净土资粮全集 |
佚名 |
净土资粮全集,八卷,明庄广还辑并序及后序、募刻疏,全书六卷,前后集各一卷,有图,附中峯、西斋怀淨土诗,袾宏校正并序,陆光祖序,仇云凤序,庄芳林跋。嘉本沉广近直音略训并像赞佚失,今补录。收于《卍续藏》第108册中。全书分前集、净土往生章、净土起信章、净土誓愿章、净土斋戒章、净土日课章、净土兼禅章、后集等8卷,为古人辑录之初机入门书。书中所辑录各条之后,尚附作者之考证或按语,以利阅读。 |
西方愿文解 |
祩宏 |
西方愿文解,一卷,明袾宏著并解,广亶跋并赞,有科文。以上三种出云栖法彙,见新编续藏。 |
答净土四十八问 |
祩宏 |
答净土四十八问,一卷,明袾宏著并序。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上根即事契理。固谛信不回。下士有闻斯从。亦无因起惑。惟不上不下。位届中流。乃欲从欲违。志无定向。繇是十疑通于智者。或问启于则公。天鼓谆谆。婆心恋恋。岂曰多言。言所不容己也。而复????沈膏继。病剧药增。后是二书。能无再述。有德园居士者。乘宿愿力。起大悲心。代为百千众生。曲申六八难问。山僧不免据款结案。随绳解纷。使彼越烦恼之河者。直决其狐疑。出死生之穴者。顿离于鼠怯。叨陪往哲。共翊先宗云尔。若夫悟心外之无土。则一真湛而万法泯。 |
净土决 |
李贽 |
净土决,一卷,明李贽集并序,出李子丛八。温陵李卓吾曰。维摩大士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者。土之净也。念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者。心之净也。念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便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者。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然则念佛者。念此净土也。参禅者。参此净土也。果何以别乎。故念佛者。必定往生净土矣。参禅者。亦岂能舍此净土。而别有所往耶。若别有所往。是二土也。非净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不容如是也。参禅者。固不待往生矣。 |
归元直指集 |
慧林宗本 |
归元直指集,二卷,明宗本集并序,卷上附西方百咏,卷下附山居百咏,万表序,定融回向,后有补遗一页。嘉续51 |
净土简要录 |
道衍 |
净土简要录,一卷,明道衍编并序,大佑跋。 |
净土指归集 |
蘧庵大佑 |
净土指归集,二卷,明大佑集,德海音释,德祥跋,允中跋。 |
西方要决科注 |
窥基 |
西方要决科注,二卷,唐窥基撰,佚名注,附日本基辨撰西方要决真伪造疑。 |
体仁要术 |
彭绍升 |
体仁要术,一卷,清彭绍升著,出彭居士法集,见新编续藏。 |
经律戒相布萨轨仪 |
古心如馨 |
经律戒相布萨轨仪,一卷,明如馨纂要并题记。 |
传授三坛弘戒法仪 |
法藏 |
传授三坛弘戒法仪,一卷,明法藏撰集,清超远检录。 |
律学发轫 |
永觉元贤 |
律学发轫,三卷,明元贤述并序。丙戌之冬。余作戒本。约义终客。有以律学揭要请益者。余阅之。大都目不见律。而袭取他书。乃水潦鹤之徒所辑也。因为作律学发轫。以示之言。发轫者。示慎始也。夫万里之行起於跬步跬步一错。万里徒劳。故初学之士。不可不慎。 |
在家律要广集 |
智旭 |
在家律要广集,三卷,明智旭集,清仪润、陈熙愿增订,仪润序,陈熙愿跋,沉起潜序。秉无极二五之真精而成人。当思全其为人。而后无愧於天。人各得乎天之全。上智而下。不能不蔽乎人欲。於是本性日漓。而天真日失。急思有以救之。如镜去滓而光依旧。水无风而波自平。非增其新。惟不减其故耳。复性归真之法。圣教曰克明。曰日新。而至善之区。则以佛门本来面目之谓也。失其本来。便换了面目。守此面目。则还其本来。不加不损。不即不离。得造上乘。 |
蓬折箴 |
佚名 |
蓬折箴,一卷,宋妙莲撰并后记。 |
蓬折直辨 |
佚名 |
蓬折直辨,一卷,宋妙莲撰并后记,驳终南家业。 |
芝园集 |
元照 |
芝园集,二卷,补续芝园集,一卷。宋元照作。《续藏经》 |
芝苑遗编 |
元照 |
芝苑遗编,三卷,宋元照著,道询集,日本讷翁题记。 |
律宗新学名句 |
佚名 |
三卷,共四万字左右,宋时惟(怀)显编,其文前之序写于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本文以小辞典的方式,通过对与律宗思想相关的“词条”的排列而汇集了律学的基本概念和名词。该书在词条排列上模仿《增一阿含经》的体例,从“一”开始,诸如“一律:事钞四分一律宗是大乘”,“二种戒:一性戒二遮戒”,直至“六十二见”、“八十种好”等,以数字递增而排列,以数带词,最后终于“如来成道终至涅槃说八万四千法门”。与《律宗会元》的写法不同,《律宗新学名句》的释意极为简略,大多都是一句话。惟显在其前的引文中说到了其编纂的目的:毗尼中具列增一之文,而不兼通诸部。夫己宗虽广诸乘法数,而但局据一家,是使吾宗晚进辈,昧于披捡,致多阙如。予以时习之暇,辄恣讨论,统括诸部文句,搜罗一宗名言,总成三卷,用贻新学。虽不能发明大义,庶有补于遗忘云尔。本书内容涵盖律学和律宗发展史上的人物、名称、历史、事件和理论,检索方便。《律宗新学名句》还收有《前代章记解释事钞共六十家》的作者和篇章,这些对于今天了解南山宗的法脉和律学思想的传承都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 |
三衣显正图 |
佚名 |
三衣显正图,一卷,宋妙生述并序,本慧题记。 |
佛制六物图辩讹 |
佚名 |
佛制六物图辩讹,一卷,宋妙生述并序,觉成题记。内题辨讹,下注辨六物图之讹也。 |
道具赋 |
元照 |
道具赋,一卷,宋元照撰,内题大智律师道具赋。 |
新受戒比丘六念五观法 |
允堪 |
新受戒比丘六念五观法,一卷,宋允堪撰录并序,外题六念五观法。 |
律宗问答 |
智涌了然 |
两卷,是宋代临安不空教院了然律师、会稽极乐院智瑞律师和芝嵓净怀净梵妙音律师应日本僧人俊芿所问,而对同一个问题分别作出的回答。卷上主要是回答俊芿关于南山三观的问题,如南山的唯识妙观与天台一心三观的关系、事理二忏并与天台仪范的异同、第八识的体性等共30个问题。三位律师分别回答,互为补充。卷下主要是回答日僧俊芿的关于南山律学的十个困惑,由极乐寺瑞律师回答:一是对于道宣所说的本宗“五义分通”之疑;二是关于增受菩萨戒时,如何依南山律学而得受具缘发圆体疑;三是白四发圆体疑;四是对南山所言的圆宗所依疑;五是一心三观疑;六是唯识通四位疑;七是唯识修相疑;八是相空分别空疑;九是南山立宗违师疑;十是钞十门摄属诸篇疑。《律宗问答》的一个最大特点即是表达出对元照《资持记》观点的不认同或反对,如批评元照“谬以三观对三宗”;“今家所谓大菩萨者,盖指乎修唯识者,对前相空属小,故称大尔,资持及谓,特举深位,以彰理妙者,未免将错就错也”;“荆溪讹之在前,资持谬之于后,屈抑祖宗唯识妙观,扶持荆溪谬破之义,无过资持记主”;“资持记主正乖祖师止观双游、真俗并运之旨,其谬甚矣”;“资持以愿乐收加行,十信济缘,又以愿乐收三贤,进退俱失,无定涉言”。从内容上说,《律宗问答》所言的内容较为抽象,也是俊芿所不能理解之处。即使今天读来,其内容也是显得十分艰深的。 |
衣钵名义章 |
允堪 |
衣钵名义章,一卷。宋允堪撰。景德二~嘉祐六(一〇〇五~一〇六一)。 |
净心诫观发真钞 |
道宣 |
净心诫观法发真钞,三卷,唐道宣撰,宋元照序,宋允堪钞并序,日本慧光合,排科会本,道谏刊版回向,内题无法字。 |
受菩萨戒法 |
永明延寿 |
受菩萨戒法,一卷,宋延寿撰并序,佚名跋,尾题梵网菩萨戒仪。又称受菩萨戒法并序。宋代永明延寿(904~957)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本书分为序与受戒法二部分,受戒法已散逸,仅余序文部分,内容系以教禅一致之学说为基础,记述授受菩萨戒之功德,并谓菩萨戒为一切行之根本。 |
授菩萨戒仪 |
湛然 |
授菩萨戒仪,全一卷。唐代湛然(711~782)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列叙戒仪十二门:开导、三归、请师、忏悔、发心、问遮、授戒、证明、现相、说相、广愿、劝持等。 |
受菩萨戒仪 |
慧思 |
受菩萨戒仪,全一卷。尾题受菩萨戒法。南朝慧思(又作惠思,515~577)撰。又称受菩萨戒法、受菩萨戒文。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内容叙述大乘戒法授受之次第,其次第略如下:请引、观五法、兴三愿、发四弘誓愿、请戒师、问难法、正受戒、广愿等。本戒仪为我国最早之大乘受戒仪规,然续高僧传卷十七、大唐内典录卷五等,均未指出本戒仪为慧思之作。 |
瑜伽焰口注集纂要仪轨 |
佚名 |
瑜伽熖口注集纂要仪轨,二卷,清寂暹纂并跋,无隐序,前附瑜伽熖口仪轨六则,后附疏式,尾题无仪轨二字。 |
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 |
三峰法藏 |
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一卷,明法藏著,万峯宝重刊跋。 |
于密渗施食旨概 |
三峰法藏 |
于密渗施食旨概,一卷,明法藏著。 |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 |
祩宏 |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一卷,明袾宏补注,外题瑜伽施食仪注,出云栖法彙,见新编续藏。补录福聚序。(但如山刊本法彙无此书) |
瑜伽集要施食仪轨 |
祩宏 |
瑜伽集要施食仪轨,一卷,明袾宏重订并序,外题瑜伽施食仪轨,内题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出云栖法彙,见新编续藏。(但如山刊本法彙不载卷首字母图印及卷初香讚) |
胎金两界血脉 |
造玄 |
通称《造玄血脉》,与《海云血脉》相对。密宗谱系图表。唐造玄集。一卷。共两图:一胎藏界谱系;二金刚界谱系。作于唐咸通六年(865)八月十七日,首题“大唐咸通六年八月十七日长安城左街慈恩寺造玄阿阇梨付嘱师资血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金胎两界师资相承 |
海云 |
通称《海云血脉》,与《造玄血脉》相对。密宗谱系图表。唐海云集。一卷。共两图:一金刚界谱系,作于唐大和八年(834)八月二十日,末署“净住寺梵字传教沙门海云集”,与所撰《略叙金刚界大教王师资相承付法次第记》同时;一胎藏界谱系,于同年十月八日作于五台山大华严寺,末署“净住寺传教比丘海云集”,与所撰《略叙传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教相承付法次第记》同时。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多利心菩萨念诵法 |
佚名 |
多利心菩萨念诵法,一卷,南天竺跋折罗菩提集撰,日本宥应题记,首题莲华部多利心菩萨念诵法,尾题无念诵二字。 |
成就梦想法 |
不空 |
成就梦想法,一卷,唐不空述,日本圆俊题记,繁承题记,佚名题记。 |
持咒仙人飞钵仪轨 |
不空 |
持呪仙人飞鉢仪轨,一卷,唐不空拔出,尾题飞鉢仪轨,日本道觉题记,龙肝题记。 |
看命一掌金 |
一行 |
看命一掌金,一卷,唐一行著。唐代一行禅师所著命理方术奇书,收在续藏五十九册 |
华严大意 |
古庭善坚 |
华严大意,一卷,明善坚撰,出古庭禅师语录。 |
五相智识颂 |
佚名 |
五相智识颂,一卷,宋忠上人撰,潘兴嗣序,无首题,画华严五十三参并颂(画未印入),张商英题,黄庭坚题,苏辙题,了元题,日本心海题。 |
辨非集 |
善熹 |
辨非集,一卷,宋善喜述,有题记。善熹在此书中对解空法师(1092—1182)《金刚通论》《金刚事苑》二书进行了批驳,以维护华严宗第五祖圭峰宗密“禅教并用”的思想,反映出两宋时期佛教内部华严宗与天台宗的争辩,其辩词有理有据,出古入今,体现了丰富的学识,展现了佛教传播进程中的教义之争,于佛教史乃至中古时期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均有其意义。收入《卍续藏经》 |
评金刚錍 |
善熹 |
评金刚錍,一卷,宋善喜述,日本心海题记,辉潭题记,连常题记,内题评金錍。 |
贤首五教断证三觉拣滥图 |
续法 |
清续法集,门人严指校。一卷。是华严宗教义的图解书。书前有序,后有注解。“五教”指小、始、终、顿、圆的判教;“断证”指消除“执障”,证悟“法界”;“三觉”指“本觉”、“妙觉”、“圆觉”。认为“此三觉五位能判教相之权实也”。又认为此图表为“略示梗概”,如欲进一步理解华严教义,需阅读《贤首五教义》等书。清康熙九年(1670)曾将此图竖行抄录,康熙二十年(1681)又将此图横行抄录。认为学者通过横竖不同次序阅读,既可“作迷本逐末看”,又可“作返妄归真看”,从而见“其行布中而实圆融无碍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注同教问答 |
师会 |
注同教问答,一卷,宋师会述,善喜(目录作熹后三目同)注并序。 |
注华严同教一乘策 |
师会 |
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宋师会述,希迪注并序。 |
圆宗文类 |
义天 |
圆宗文类,卷十四、二十二,高丽义天集,日本契空题记,法印晋性题记。辑录以《华严经》为中心的历代各家著述,以扼要阐明圆宗教理的书籍。高丽时期的大觉国师义天辑。共22卷。今多亡失,仅存数卷。 |
法界观披云集 |
道通 |
法界观披云集,一卷,宋道通述,明吴正志施刻题记,妙德庵题记。 |
华严法相槃节 |
道通 |
华严法相槃节,一卷,宋道通述并序及题记,文质题记。 |
劝发菩提心文 |
裴休 |
劝发菩提心文,一卷,唐裴休述,宗密序,淨照题记,日本高辨题记。 |
注华严法界观科文 |
佚名 |
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唐宗密述。唐宗豫述。 |
华严心要法门注 |
圭峰宗密 |
华严心要法门注,一卷,唐宗密注,内题答顺宗心要法门。 |
评复古记 |
希迪 |
评复古记,一卷,宋希迪录,一名扶焚薪。 |
五教章集成记 |
希迪 |
五教章集成记,卷一,宋希迪述并序,内题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集成记。 |
华严五教章复古记 |
师会 |
凡三卷或六卷。宋代可堂师会(为华严四大家之一)与其弟子善熹撰。又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华严复古记、五教章复古记、复古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册。本书系依据晋水净源所重校之‘华严五教章’而作解释,为宋朝华严宗四大注疏之一。撰者师会幼学华严,精通华严经孔目章,早期着有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华严五教章焚薪二卷等,直至六十五岁时方撰本书,然至断惑分齐章时,因疾而逝世,后由弟子善熹继其遗志完成之。本书之首附有善熹之序,谓师会当时,五教章之注释书多误解华严宗二祖智俨与三祖法藏之教义,故本书乃行古义之训释,而冠书名以复古二字。宋代希迪作评复古记一卷,论释本书,认为本书内容随文释义,虽有发挥之说,然于性相融会之义不解,故有失章意之处。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 |
师会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一卷,宋师会述。 |
华严还源观科 |
净源 |
华严还源观科,一卷,宋淨源刊正。 |
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 |
师会 |
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一卷,宋师会述,修寂题记,内题释云华尊者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 |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
佚名 |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二十卷、卷首一卷,清性权汇补并序,钱伊庵较订并序,谛闲编科并序及刊行题记,科文因与蒙润科略同不载。 |
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
净源 |
简称《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佛典注疏。宋元丰二年(1079)净源述。一卷。依据澄观的《华严经疏》和《演义钞》,解释法藏的《华严还源观》,以便“补其遍善之功,成其具美之绩”。书中对《华严还源观》所讲的诸种观法及相关的名词、概念和命题等均作了解释,并进一步沟通《大乘起信论》与华严思想。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 |
道亭 |
亦称《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华严五教章义苑疏》、《五教章义苑疏》、《华严义苑疏》、《义苑疏》等。佛典注疏。宋道亭述。十卷。为唐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第一部注疏书。书前有杨杰的《序》,后有《义苑后序》,作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先分段引原文,后以“释曰”为题注解。侧重从“心”与“境”的关系上立论,解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所阐述的“海印三昧”。认为“良由此心具足实德,不动一处,能显万境”。作为认识主体的“心”与所显示的客观对象“万境”没有区别,所以“境智不分,譬如大海,虽入众流,同一盐味,虽能现影,亦不变异”,由此总论华严教理。此书对后出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各种注疏书影响较大。师会批评此书大多依据澄观、宗密之说,没有依据智俨、法藏主要著作的释文。此书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由净源募刻。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四教仪集注节义 |
佚名 |
四教仪集注节义,一卷,清灵耀节并序,有科文。 |
四教仪集注科 |
蒙润 |
四教仪集注科,一卷,元蒙润排定,甲七套存目,会入本套四教仪彙补辅宏记。(按已出序科,今改附录天台四教仪集注,惟存序科。) |
四教仪备释 |
佚名 |
四教仪备释,二卷,元元粹述。 |
随缘集 |
佚名 |
随缘集,四卷,清灵耀著并序。 |
书 |
克勤无逸 |
书,一卷,明克勤著,附考证,内题明僧克勤书,系洪武五年奉使日本致天台座主尊道亲王。 |
性善恶论 |
传灯 |
性善恶论,六卷,明传灯著,(目录作注)并序,王立毂序。性具善恶论是天台宗佛性论之基本思想,亦为历代天台宗匠视为家珍。及至明代幽溪传灯法师,尤以性具善恶之旨趣为洞明如来出世、为众生开示悟入这一大事因缘之眼目;亦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圭臬。其晚年所著《性善恶论》六卷,秉承天台付嘱,融摄孔门道脉;糅合众经论,综合诸师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详尽阐述了天台宗性具善恶之旨要。此外,其早年所著《净土生无生论》,涵摄华严宗、禅宗、净土宗以及世间心性论等,复以明心见性、即心是佛、行归净土等总以发明天台性具思想。在其弘宗演教、肆力躬行之下,一时缁素云集响应,大大改变了天台宗长期以来的疲弊颓势。 |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 |
传灯 |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二卷,明传灯注并序,日本亮润重刊序,明冯梦祯源流图叙,清灵耀题记。 |
教观撮要论 |
佚名 |
教观撮要论,四卷 宋佚名著,日本觉潭序,缺卷一、二,附顽空述三千说(后佚)。 |
台宗精英集 |
佚名 |
台宗精英集,卷二、三、四、五,宋普容集,日本亮润跋,缺卷一及卷六以后。 |
台宗十类因革论 |
善月 |
台宗十类因革论,四卷,宋善月述。 |
北峰教义 |
北峰宗印 |
北峰教义,卷一,宋宗印撰,前题三千章十科。 |
施食通览 |
宗晓 |
施食通览,一卷,宋宗晓编并序,日本戒山刊行序,林师文跋。 |
三教出兴颂注 |
宗晓 |
三教出兴颂注,一卷,宋宗晓注并序。 |
议中兴教观 |
逸堂法登 |
议中兴教观,一卷,宋法登述。 |
圆顿宗眼 |
逸堂法登 |
圆顿宗眼,一卷,宋法登述并序。 |
竹庵草录 |
可观 |
竹庵草录,一卷,宋可观撰,前缺,附续添,日本光谦刊行序。 |
不可刹那无此君 |
葛天民 |
不可刹那无此君,一卷,宋义銛述。义铦曾撰《不可刹那无此君》赠于俊芿。此书现收入《续藏经》第57册中,由三十六句七言偈颂构成,内容主要阐述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以及一念三千思想,属于天台学方面的著作。关于此书的撰述时间及赠送经过,泉涌寺藏此书抄本最后所附跋文有所交待,因此段跋文不见于《续藏经》本,故引述如下:大唐宋天台宗,达磨山阴沙门义铦,开禧丁卯暮春述天台宗大旨。嘉定二年己巳仲春四日,录赠日本国芿法师。文中所说的“天台宗大旨”,实际就是指《不可刹那无此君》而言。据此可知,此书撰于开禧三年(1207)三月,两年后,即嘉定二年(1209)二月四日再录赠予俊芿。此书名的由来可能源自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一段话。《晋书》卷八十记载,王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此文中的“此君”,当指竹子,含有虚心贞节,岁寒不移之意。而义铦化此典故作为自己的书名,其中尽管将“此君”寓指作天台观教中的“一心”,但作为赠送作品,显然折射出了义铦对俊芿的依依不舍之情。附带指出,此《不可刹那无此君》一书通过俊芿传至日本后,宝永三年(1706)比叡山沙门秀云孤岩对此还作过注释,在日本有过一定的影响。 |
复宗集 |
与咸 |
复宗集,卷下,宋与咸述,日本佚名跋。 |
三千有门颂略解 |
佚名 |
三千有门颂略解,一卷,明真觉略解并简序,附宋陈瓘书,楼钥跋,法照跋,明冯梦祯书及序,智旭后序。 |
别传心法议 |
戒珠 |
别传心法议,一卷,残册,宋戒珠撰,附祭怀要禅师文。 |
重编天台诸文类集 |
佚名 |
重编天台诸文类集,卷十,宋如吉编。 |
天竺别集 |
遵式 |
天竺别集,三卷,宋遵式述,慧观重编。《解题》卷一二“释氏类”著録《金园》《天竺》二集,各三卷;又卷二〇“诗集类下”著録《天竺灵苑集》三卷、《採遗》一卷。则《曲记》所谓“曰《灵苑集》”,疑“曰”前脱“其诗”之类,以与“其文”对应。《佛祖统纪》卷一〇(《大正藏》第四九册)本传:“幼善词翰,有诗人之风。其诗集曰《採遗》,曰《灵苑》;其杂著曰《金苑》,曰《天竺别集》,皆行于世。”明《文渊阁书目》卷一七著録《金园集》一部一册,又《天竺别集》一部一册,未注版本。两集单行本后皆失传。今存《金园集》上、中、下三卷,《天竺别集》上、中、下三卷,见商务印书馆影印日本《续藏经》第二编第六套第二册,俱署“释慧观重编”。《天竺别集》卷下末题“圣宋绍兴辛酉仲秋圆日刊板”。两集皆无序跋。“绍兴辛酉”爲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台湾新文丰公司影印《卍续藏经》,将二集编入第一〇一册。 |
闲居编 |
智圆 |
闲居编,五十一卷,宋智圆著并序,吴遵路序,浩肱跋,元敬跋(二篇),附撰述目录。杂著,诗文集,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 |
螺溪振祖集 |
佚名 |
螺溪振祖集。一卷。宋元悟编。大正附于四明教行录之后。 |
宝云振祖集 |
宗晓 |
宝云振祖集,一卷,宋宗晓编并序。大正附于四明教行录之后。 |
金园集 |
遵式 |
金园集,三卷,宋遵式述,慧观重编。《解题》卷一二“释氏类”著録《金园》《天竺》二集,各三卷;又卷二〇“诗集类下”著録《天竺灵苑集》三卷、《採遗》一卷。则《曲记》所谓“曰《灵苑集》”,疑“曰”前脱“其诗”之类,以与“其文”对应。《佛祖统纪》卷一〇(《大正藏》第四九册)本传:“幼善词翰,有诗人之风。其诗集曰《採遗》,曰《灵苑》;其杂著曰《金苑》,曰《天竺别集》,皆行于世。”明《文渊阁书目》卷一七著録《金园集》一部一册,又《天竺别集》一部一册,未注版本。两集单行本后皆失传。今存《金园集》上、中、下三卷,《天竺别集》上、中、下三卷,见商务印书馆影印日本《续藏经》第二编第六套第二册,俱署“释慧观重编”。《金园集》卷下末题“圣宋绍兴辛酉孟秋圆日刊板”,两集皆无序跋。“绍兴辛酉”爲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台湾新文丰公司影印《卍续藏经》,将二集编入第一〇一册。 |
四明仁岳异说丛书 |
扶宗继忠 |
又作《四明仁岳往复书》。佛教书。北宋继忠集。7卷。收于《卍续藏》第九五册。集录北宋天台宗山家派与山外派和后山外派先后论战的7种著作。其中《释难抉宗记》为知礼所作,由此挑起山家、山外之争;知礼门人仁岳作《别理随缘十门析难书》、《止疑书》和《抉膜书》,辅佐其师驳斥山外派甚力。上述四篇主要围绕隋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略本和知礼所作《十不二门指要钞》、《观经疏妙宗钞》等书阐述观境真妄、别理随缘、理毒性恶、色具心具等重要论题。后仁岳在观心观佛等问题上和知礼发生分歧,遂作《十谏书》、《雪谤书》对抗其师,知礼乃作《解谤书》驳斥。仁岳以山家派健将,改投山外派门下,成为后山外派代表人物。本书与《四明十义书》、《四明尊者教行录》等,为研究宋代天台宗的重要资料。 |
法华龙女成佛权实义 |
源清 |
法华龙女成佛权实义,一卷,宋源清述。 |
天台宗未决 |
道邃 |
天台宗未决,一卷,问答十箇条,日本最澄疑问,唐道邃决义。 |
六即义 |
行满 |
六即义,一卷,唐行满述。 |
学天台宗法门大意 |
行满 |
学天台宗法门大意,一卷,唐行满述,外题天台宗大意。 |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 |
佚名 |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四卷,宋可度详解,明正谧分会,日本亮润重刻序,明海眼合刻序,传灯总序,广镐跋,有科文。 |
始终心要注 |
从义 |
始终心要注,一卷,宋从义注。 |
金刚錍论释文 |
佚名 |
金刚錍论释文,三卷,宋时举释,清海眼会,卢复题记,日本谨白可畏题记。 |
金刚錍论义解 |
善月 |
金刚錍论义解,卷中,宋善月述,日本亮润题记。 |
金刚錍科 |
智圆 |
金刚錍科,一卷,宋净岳撰并序(目录作仁岳),慧湛题记,已见正藏三三及嘉兴起函,此只重出序科。金刚錍科,一卷,宋智圆集并序。 |
金刚錍论私记 |
明旷 |
金刚錍论私记,二卷,唐明旷记,日本辩才会,应廷瑞序,及粹跋,明凤跋。 |
十不二门枢要 |
智涌了然 |
十不二门枢要,二卷,宋了然述并序,与咸跋。 |
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 |
处谦 |
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一卷,宋处谦述并序。 |
十不二门文心解 |
仁岳 |
十不二门文心解,一卷,宋仁岳述并题记。 |
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 |
佚名 |
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二卷,宋宗翌述并序。 |
法华十妙不二门示珠指 |
源清 |
法华十妙不二门示珠指,二卷,宋源清述并简序后序,附日本议宋国新书考。 |
摩诃止观贯义科 |
天溪受登 |
摩诃止观贯义科,二卷,清天溪说,灵耀补定并序。 |
摩诃止观义例随释 |
佚名 |
摩诃止观义例随释,六卷,宋处元述,日本秀云序。 |
摩诃止观义例科 |
从义 |
摩诃止观义例科,一卷,宋从义排,原文加科冠上。 |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有严 |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四卷,宋有严注并序及注三大部后总序,日本眘徽后序,法华三大部注之一。 |
摩诃止观记中异义 |
道邃 |
摩诃止观记中异义,一卷,唐道邃说,日本乾淑集,有题记,内题谨录邃和尚止观记中异义。 |
摩诃止观科节 |
法藏 |
摩诃止观科节,一卷,唐法藏撰(总目录佚名),日本禅叡题记。 |
天台智者大师传论 |
梁肃 |
天台智者大师传论,一卷,唐.梁肃述。 |
删定止观 |
梁肃 |
删定止观,三卷,。唐·贞元二年(786)梁肃撰。述并统例,吴克己序,附智者大师传论,一名天台法门论,释门正统所载梁肃传,日本元政跋。收录在《卍续藏》第九十九册。系节略天台宗三大部之一的《摩诃止观》而成。共计十章,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指归。梁肃曾任唐代翰林学士,师事荆溪湛然,通达天台学。以有感于《止观》文义深广,初学者不易明了,因而删定要文撰成本书。 |
普贤菩萨发愿文 |
智顗 |
普贤菩萨发愿文,一卷,隋智顗撰。 |
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 |
智顗 |
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一卷,隋智顗撰。 |
大乘止观法门宗圆记 |
智涌了然 |
大乘止观法门宗圆记,五卷,宋了然述并序。有条个。 |
一乘佛性究竟论 |
法宝 |
一乘佛性究竟论,一卷(原六卷,现存卷三)。 唐法宝撰。 |
相宗八要直解 |
智旭 |
明智旭解。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百法明门论直解一卷,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释直解一卷,直唯识量略解一卷,八识规矩直解一卷,六离合释法式略颂一卷。 |
相宗八要解 |
明昱 |
相宗八要解,八卷,明明昱解,圣行序,游仕任序。1百法赘言,2唯识约意,3缘论会释,4离合通关,5缘论释记,王野序,有题解及科文,6因明直疏,大善序,有后序,7三支义钞,8八识证义,有序。唯收叙文、凡例。 |
相宗八要 |
佚名 |
相宗八要八卷,据八要解序为明洪恩辑。1因明入正理论,冯梦祯序,佚名后序,2八识规矩颂,3百法明门论,4唯识三十论,5观所缘缘论,6真唯识量,7六离合释法式,8观所缘缘论释。唯收冯梦祯因明论题辞。 |
八识规矩论义 |
佚名 |
八识规矩论义,一卷,附冥合百法论义文,清性起论释并序(有阙文),善漳等录,源漳刊行回向。 |
八识规矩颂注 |
佚名 |
八识规矩颂注,一卷,清行舟注,嘉合前目题虚舟禅师注。 |
八识规矩通说 |
德清 |
八识规矩通说,一卷,附六祖大师识智颂解,明德清述,即性相通说卷下,(卷上在七六套)出梦游集卷四十六,古本卷三十四。嘉续三八重出,本藏甲三二梦游集原缺。 |
八识规矩浅说 |
佚名 |
八识规矩浅说,一卷,清行舟说并序,王庭序。 |
八识规矩直解 |
智旭 |
八识规矩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七。 |
八识规矩纂释 |
佚名 |
八识规矩纂释,一卷,明广益纂释,德清序,方远跋,程开裕跋。(皆并百法) |
八识规矩颂解 |
真可 |
八识规矩颂解,一卷,附唯识略解,明真可述,出紫栢全集卷十二,古本卷六。 |
八识规矩略说 |
正诲 |
八识规矩略说,一卷,明正诲略说并序。 |
八识规矩补注证义 |
明昱 |
八识规矩补注证义,一卷,明明昱证义并序,相宗八要解第八。 |
唯识开蒙问答 |
佚名 |
唯识开蒙问答,二卷,元云峯集,明大真重刻序。 |
表无表章栖玩记 |
佚名 |
表无表章栖翫记,一卷,宋守千述,日本高范题记。 |
物不迁论辩解 |
佚名 |
物不迁论辩解,一卷,明真界解并序,冯梦祯序,袾宏跋,达观跋。 |
物不迁正量论 |
镇澄 |
物不迁正量论,二卷,明镇澄著并序,李天麟序。 |
物不迁正量证 |
佚名 |
物不迁正量证,一卷,明道衡述,无似道人跋,内题证上有论字。 |
肇论略注 |
德清 |
肇论略注,六卷,明德清述,陈慧达原序节录,明慧浸跋。 |
肇论新疏游刃 |
文才 |
肇论新疏游刃,三卷,宋文才述。 |
注肇论疏 |
遵式 |
注肇论疏,六卷,宋遵式述并序。 |
夹科肇论序注 |
佚名 |
夹科肇论序注,一卷,宋晓月注。 |
肇论疏科 |
遵式 |
肇论疏科,一卷,宋遵式排定,前有序科,晓月排定。 |
真唯识量略解 |
智旭 |
真唯识量略解,一卷,明智旭略解,内题唐玄奘师真唯识量略解,相宗八要直解第六(目录失注)。 |
三支比量义钞 |
明昱 |
三支比量义钞,一卷,唐玄奘立,宋延寿造,明明昱钞,相宗八要解第七。 |
判比量论 |
元晓 |
判比量论,一卷,新罗元晓述,惟存跋文、题记。 |
因明入正理论直解 |
智旭 |
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述,相宗八要直解第一。 |
因明入正理论直疏 |
明昱 |
因明入正理论直疏,一卷,明明昱疏,大善序,相宗八要解第六。 |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 |
王肯堂 |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一卷,明王肯堂集解并序。 |
因明入正理论解 |
真界 |
因明入正理论解,一卷,明真界集解并跋,冯梦祯序,有科文 |
因明入正理论疏抄略记 |
智周 |
因明入正理论疏抄略记,一卷,唐智周撰,日本胤兼题记,又云因明论疏抄。 |
因明入正理论疏 |
文轨 |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唐文轨述,日本快道题记,缺卷中、下。 |
遗教经论记 |
观复 |
遗教经论记,三卷,宋观复述并序及题记,善服后序,日本淨确题记。 |
遗教经论住法记 |
元照 |
遗教经论住法记,一卷,宋元照述并序,日本祖泰跋,有科文。 |
因明入正理论续疏 |
慧沼 |
因明入正理论续疏下卷,唐慧沼述,日本藏俊题记,佚名题记,信宪题记。简称《续疏》。因明著作。分上、下卷。唐慧沼续。窥基《大疏》是未成之作,能立不成以下由慧沼补足。南京支那内学院版《续疏》的《校者附记》认为“沼续纂文,乃成足本。故其门人道邑、智周,皆遵以注记,不复区分。迨后另行略本,则从沼疏删订以成之也。”通过答问方式解答大量的问难与异见来疏解《入论》原文。与文轨《庄严疏》所同者有四,破轨疏者亦有四。答难时,有二解者,则以二解并存,即使二解前后矛盾亦不分真似。在举例方面也不无瑕疵。《续疏》作为定稿本比未定稿的基疏简明易读。既继承基疏精神,又避免基疏缺陷。基疏足本更易流通并能成为汉传因明的圭臬,《续疏》起到一定作用。 |
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 |
智周 |
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三卷,唐智周撰,下卷不全。简称《后记》。因明著作。是对《前记》的修改和增删。对基疏所解《入论》同喻体“因同品”三字连读一句作详细明白注释,并解释了窥基关于同喻体的问答与关于第二相的问答之区别,即同喻体与因第二相组成方式的差别。关于十四过类疏归属,《后记》中有“如轨法师疏,当广分别也”,它表明十四过类疏应为文轨所撰。 |
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 |
智周 |
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三卷,唐智周撰,日本贤敞与后记合序,又云因明论纪衡。简称《前记》。汉传因明著作。在日僧贤敞所作的序中,认为慧沼“虽撰述綦、断,究畅八门要旨”,但“未令于疏文分释,繇旃学者,虚功难以成业者乎,爰濮阳其门人也,覃思研精而考前哲,宗统噩而以彰灼,前后二记重披二因,玄猷妙晓,自他两益。”该著对《大疏》的诠解十分仔细,如对“五明”的提法、“从本为论”问题、八能立过失分类都有专述,特别对因明的论辩学体系,按《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作了系统介绍。对《正理门论》的本颂也有专解。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 |
顺正理论述文记 |
佚名 |
顺正理论述文记,卷九、十八,唐元瑜述,畧云正理文记,日本快道题记(卷九),苞跋。 |
异部宗轮论疏述记 |
窥基 |
唐窥基著。一卷。对《异部宗轮论》的注释。在关于小乘二十部派历史和教义的释文中,引用不少资料,对研究部派佛教有重要价值。作者在序中说:“今我亲教三藏法师玄奘,以大唐龙朔二年七月十四日于玉华宫庆福殿重译斯本(指《异部宗轮论》)。基虚簉译僚,谬参资列,随翻受旨,编为《述记》。”可见其内容直接来自玄奘传授。 |
俱舍论颂疏记 |
遁麟 |
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唐遁麟述,内题无论字。 |
俱舍论颂疏义钞 |
慧晖 |
俱舍论颂疏义钞,六卷,唐慧晖述,日本佚名题记,内题论下有释字 |
俱舍论颂疏序记 |
佚名 |
俱舍论颂疏序记,一卷,唐法盈修,日本道空序并跋,内题无论字。 |
俱舍论法宗原 |
普光 |
简称《法宗原》。佛教著述。唐普光撰。一卷。依《俱舍论》,为初学者略示一切有部之诸法,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所相应行法、无为法等;其后略释诸法体相,并略以百门分别七十五法。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俱舍论疏 |
神泰 |
唐神泰述,日本藏印题记,具云阿毘达磨俱舍论疏。今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三册。略称泰疏。原本已不存,而原本之卷数有三十卷之说,有二十卷之说,今仅残存七卷,即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十七等七卷。神泰之传记不明,仅知其为玄奘之高徒,普光之先辈。其文词舒述简洁,所说稳健,普光之俱舍论记(略称光记)承神泰之说颇多,如俱舍论一部大科完全继承神泰之说。世称神泰疏及光、宝(普光、法宝)二记为俱舍论三大注释之书。 |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 |
智旭 |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五。 |
观所缘缘论释记 |
明昱 |
观所缘缘论释记,一卷,附问答释疑,明明昱录记并序,王野序,有科文,相宗八要解第五。是古印度护法造、唐义净译《观所缘缘论释》的注释书。书前有王野的序和明昱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题词,以及本书的科文。内容有集论、论释及作者注解论释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观所缘缘论直解 |
智旭 |
观所缘缘论直解,相宗八要直解第四。(目录注脱直字) 佛典注疏。明智旭(1599—1655)撰。一卷。是古印度陈那造、唐玄奘译《观所缘缘论》的注释书。书首初释论名,认为“所缘缘”是四缘中之第三缘,“读此论者……了知无心外之极微,亦无心外之和合相。一切所见、所闻、所觉、所触,惟是自识所变相分”。本书将此论分为两部分:初破外执、二申正义,并随文注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观所缘缘论会释 |
明昱 |
观所缘缘论会释,相宗八要解第三。佛典注疏。明明昱撰。一卷。是古印度陈那造、唐玄奘译《观所缘缘论》的注释书。书首初释论名,认为:“所缘缘者,惟一色等法,具足有境、引生二义。而馀乘别执极微者,纵许引生,缺有境义;别执和合者,纵许有境,又无引生。故论主令彼观察二义斯备,方可立宗。”次释论文,在释文中时有征引护法造、唐义净译《观所缘缘论释》的有关解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唯识三十论直解 |
智旭 |
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三。 |
唯识三十论约意 |
明昱 |
亦称《唯识三十论颂约意》。佛典注疏。明明昱撰。一卷。是古印度世亲造、唐玄奘译《唯识三十论》的注释书。释文多征引《成唯识论》的有关注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 |
佚名 |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十卷,清智素补遗。补录清世宗御制讚。 |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科 |
佚名 |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科,二卷,清智素科,董漠策序。 |
成唯识论自考 |
灵源大惠 |
成唯识论自考,十卷,明大惠录并序,佚名序,闵梦得序,顾若羣序,广顾跋。 |
成唯识论证义 |
王肯堂 |
成唯识论证义,十卷,明王肯堂证义并序。 |
成唯识论集解 |
一雨通润 |
成唯识论集解,十卷,明通润集解并序,王肯堂序。 |
成唯识论疏抄 |
佚名 |
成唯识论疏抄,十八卷,唐灵泰撰,日本基范题记(卷一),义晓题记(卷十二),缺卷九本、十三末、十五、十七。 |
成唯识论俗诠 |
明昱 |
成唯识论俗诠,十卷,明明昱俗诠并序,顾起元序,游士任序,吴用先序,王肯堂序,黄汝亨序,金云鹏序,葛寅亮序,秦能友序,有科文。 |
成唯识论学记 |
太贤 |
成唯识论学记,八卷,新罗太贤集,内题前行为菩萨藏阿毘达磨古迹记,尾题或作成唯识论古迹。 |
注成唯识论 |
佚名 |
注成唯识论,卷十七,唐佚名撰,日本定胤题记。 |
成唯识论演秘释 |
如理 |
成唯识论演秘释,五卷,唐如理撰,日本定胤题记,存卷一。 |
成唯识论疏义演 |
如理 |
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唐如理集,缺原本卷第三末下、卷第九本末、卷第十一末。 |
成唯识论了义灯记 |
智周 |
成唯识论了义灯记,二卷,唐智周撰,日本范轻题记,秀英题记,缺卷上。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记 |
智周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记,二卷,唐智周述,又云成唯识论方志,存卷上。 |
成唯识论别抄 |
窥基 |
成唯识论别抄,十卷,唐窥基撰,存卷一、五、九、十。卷一前失十数页。 |
成唯识论料简 |
窥基 |
成唯识论料简,二卷,唐窥基撰,又云唯识开发。 |
成唯识论义蕴 |
道邑 |
凡五卷,或十卷。唐代道邑述。又作成唯识论蕴、成唯识论述记义蕴记、成唯识论述记义蕴、成唯识论疏义蕴、唯识义蕴。收于卍续藏第七十八册。本书为窥基所着成唯识论述记之注释书,摘出述记卷一至卷九之重要文句,加以注释。 |
百法明门论直解 |
智旭 |
百法明门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二。 |
百法明门论赘言 |
明昱 |
百法明门论赘言,一卷,唐窥基注解,明明昱赘言,相宗八要解第一。 |
百法明门论纂 |
佚名 |
百法明门论纂,一卷,明广益纂,德清手批,刘起相序,方远题后,程开裕后序。 |
百法明门论论义 |
德清 |
百法明门论论义,一卷,明德清述,内题百法论义,即性相通说卷上,(卷下在甲二套)出梦游集卷四十六,古本卷三十四。嘉续三八重出,本藏甲三二梦游集原缺。收于卍续第七十六套第五册。 |
百法论显幽钞 |
佚名 |
百法论显幽钞,二十卷,唐从芳述,存卷一末、二末、七末,日本定胤题记(后二卷)。 |
中边分别论疏 |
元晓 |
中边分别论疏,卷三,新罗元晓撰。收于续第七十五套第一册至第三册。 |
杂集论述记 |
窥基 |
杂集论述记,十卷,唐窥基撰,日本佚名题记,内题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是唐玄奘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的注释书。设六门:教起所因、论兴所为、彰体性、显宗旨、释题目、解本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续第七十四套第四册至第五册。 |
瑜伽论劫章颂 |
窥基 |
瑜伽论劫章颂,一卷,唐窥基撰,内题劫章颂。 |
法华经论述记 |
佚名 |
法华经论述记,上卷,唐佚名述,不全。 |
掌珍论疏 |
佚名 |
掌珍论疏,卷下,唐佚名述 |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 |
佚名 |
简称《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佛典注疏。宋普观述。二卷。是唐法藏撰《法界无差别论疏》的注释书。书前有普观录《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科文》一卷。作者序称,法藏在唐垂拱(685—688)之世“躬被征召”,与于阗国三藏法师提云般若同译此论,“笔授功毕,继而制疏”。后法藏之《疏》在中国一度失传,直至宋代高丽王子祐世来朝,以此文复归中国。本书题名“领要”,为使“来者领略一乘要妙之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科 |
佚名 |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科,一卷,宋普观录,内题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科文。 |
大智度论疏 |
慧影 |
七卷。隋代释慧影 (生卒年不详)撰。慧影,俗姓江,巴蜀 (今属四川省)人。为潼州迁善寺沙门,释道安弟子。隋代曾为二十五众主。其著述尚存的有《伤学存废厌修三论》和《大智度论疏》。《大智度论》略称《智度论》、《智论》、《大论》一百卷,天竺僧人龙树著。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中西明阁上所译。此论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名 《大品般若》即一再译过的 《放光般若》、《光赞般若》和玄奘译的《大般若经》第二分)的论著。主要内容有:首缘起第一,略述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因缘。接着解释初品中如是我闻一时第二,乃至释初品中信持无三毒第五十二,是为释《序品》第一。顺次以下释 《报应品》(《即奉钵品》)第二,释 《嘱累品》第九十,是为释摩诃衍(大乘)论。般若波罗蜜与摩诃衍是一个意思,即 “大乘”。因此,《大智度论》释般若也就是释摩诃衍论。《大智度论疏》原本二十四卷,今已残缺不全。尚存的有:疏卷第一、释论卷一、疏卷第六、释论卷十九至二十一、疏卷第十四、释论卷三十二,三十三、疏卷第十五、释论卷三十四、五、六、疏卷第十七、释论卷四十至四十四、疏卷第二十一、释论卷五十九至六十四、疏卷第二十四,释论卷七十五至八十二,凡七卷。卷第一第六所释均十分详明,科判亦周密。卷第十四等以下,则非常简略。每品之初,大部科分释义。多引心论之义,成实之说用于疏解。在大乘经典于罗什所译诸经外,多引昙无谶和菩提留支所译《涅槃》等。《大智度论疏》在当时和唐代以后,仍有一定影响。是研习 《大智度论》 的珍贵资料。现常见收载于 《续藏经》。 |
大乘四论玄义 |
佚名 |
大乘四论玄义,十卷,唐均正撰,法安题记,内题无依无得大乘四论玄义记,缺卷一、三、四。 |
金刚顶菩提心论略记 |
佚名 |
金刚顶菩提心论略记,一卷,唐遍满撰,日本佚名题记,源秀题记,真源题记,亮瑞题记。 |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 |
杨文会 |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四卷,清杨文会略注并序及题记,出杨仁山居士遗著。见新编续藏。 |
释摩诃衍论通玄钞 |
志福 |
释摩诃衍论通玄钞,四卷,辽志福撰,辽天佑帝序。佛典注疏。是古印度龙树造《释摩诃衍论》的注释书。书前有天祚皇帝御制《释摩诃衍论通玄钞引文》。初释题名,次随文解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释摩诃衍论记 |
佚名 |
释摩诃衍论记,六卷,宋普观述。 |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 |
佚名 |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五,辽法悟撰并序,耶律孝杰序。 |
释摩诃衍论疏 |
法敏 |
释摩诃衍论疏,六卷,唐法敏集,佚名题记,首题释摩诃衍论十卷次第属当释本论文删补三卷别行疏,尾题依释摩诃衍那略属本论文,缺中卷本末。 |
释摩诃衍论记 |
佚名 |
释摩诃衍论记,一卷,唐圣法钞,误订前目之前。 |
起信论疏记会阅 |
续法 |
起信论疏记会阅,十卷,清续法会编并序。 |
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 |
续法 |
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一卷,清续法辑。 |
起信论直解 |
德清 |
起信论直解,二卷,明德清述并序,前附华严宗法界缘起纲要。明释德清直解。其自序曰:‘贤首旧疏,科释最为精详。加之记文浩瀚,学者望洋,杳莫可究。余就本疏少删其繁,目为略疏。业已刻双径,率多尊崇。顷念法门寥落,讲席荒凉。(中略)山居禅悦之暇,因祖旧章,率意直注本文。贵在一贯,不假旁引枝蔓。而一心真妄迷悟之义,了然毕见,如视白黑,足有便于初学。’ |
大乘起信论疏略 |
佚名 |
大乘起信论疏略,二卷,唐法藏疏,明德清纂略。 |
起信论续疏 |
一雨通润 |
起信论续疏,二卷,明通润述疏并序。附大乘起信论主马鸣菩萨略传。 |
起信论捷要 |
佚名 |
起信论捷要,二卷,明正远注并序,李腾芳序,真智跋。 |
起信论纂注 |
真界 |
起信论纂注,二卷,明直界纂注并跋。 |
起信论同异集 |
佚名 |
起信论同异略集,二卷,唐见登集,日本家实题记,述起信唯识二论同异。 |
佛说目连五百问戒律中轻重事经释 |
大会永海 |
佛说目连五百问戒律中轻重事经释,二卷,明永海述并序,略云五百问经释。 |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
茂林性祗 |
全称《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 。佛典注疏。明崇祯七年(1634)性祇述。二卷。是《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的注释书。主要注释“五篇事品”至“问沙弥品”共十七章。书中另有“岁坐竟忏悔文”与“此九十日中所犯事通威仪”两文。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起信论义疏 |
昙延 |
凡二卷。又称起信论义疏。隋代昙延撰。收于卍续藏第七十一册。为大乘起信论之注疏,现今之流传本仅余卷上,其卷下内容与新罗元晓之海东疏相同,故卍续藏仅收录其卷上。内容分为三门:(一)辨大意,(二)解题号,(三)入文解释。 |
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 |
慧恺 |
一卷。梁释智恺撰。智恺,俗姓曹,住杨都寺,受业于法泰,后依真谛三藏。于天嘉四年(563)翻译摄论,次年翻译俱舍,并作疏注经,共达上百卷。《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印度马鸣著。梁真谛译,智恺笔受。该论是以如来藏为中心理论,为发起大乘信根而作的一部大乘佛法概要论书。此论内容分为五分:一因缘分,二立义分,三解释分,四修行信心分,五劝修利益分。于因缘分中,列有八种因缘。于立义分中,指明大乘的实质,一是法,即众生心,心能摄一切法。二是义,有体大,相大,用大三义,为诸菩萨所乘,故称名大乘。于解释分中,分三段详加注解。于信心分中解说起信,提出信真如,信佛、信法、信僧四种信心,修施、修戒、修忍、修进、修止观五种修行。在劝修利益分中,叙说闻此大乘法的利益功德。在以上五分中,第一因缘分又为此论的序分,第二、三、四三分又为此论的正宗分,第五劝修利益分又为此论的流通分。或又以此论最初归敬颂为序分,最后回向颂为流通分,全论五分为正宗分。智恺作《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就是依《起信论》所阐发的中心思想,即“清净法界之一心,立真如生灭二门之大义”,对此作出疏解。有关 《大乘起信论》的注疏,除此而外,国内还有隋代昙延的《论疏》二卷(今存上卷),慧远的《义疏》二卷,法藏的《义记》五卷,《别记》一卷,宗密的《注疏》四卷,昙广的《略述》二卷(敦煌写本),《广释》若干卷,宋代子璇的《疏笔削记》二十卷,《科文》一卷,明代真界的《纂注》二卷,正远的《捷要》二卷,德清的《直解》二卷,《略疏》四卷,通润的《续疏》二卷,智旭的 《裂纲疏》六卷,清代续法的《疏笔削记会阅》十卷,民国梁启超的《考证》一卷等。由于《大乘起信论》早已传入朝鲜和日本,故朝鲜和日本也多出此论注疏。《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对执持、研习大乘教法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现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
十地经论义记 |
净影慧远 |
凡十四卷(今存八卷)。又作十地义记、十地论疏。隋代慧远撰。收于卍续藏第七十一册。乃注解世亲菩萨十地经论之作。本书初反覆说明十地经论所言之心意识,并以未见经文之阿梨耶识一语说明之。且谓阿梨耶识与心意识不同,阿梨耶识为真,心意识为妄,然若不以阿梨耶为第八识,则不得以赖耶缘起之八识论直接比拟真如缘起。至慧远作本书,以心意识(妄识)配前七识,而总第八真识、前七妄识为真如缘起论之大成。华严之六相圆融义虽亦据世亲之十地经论,实际系依用慧远之解释始得大成。其章疏有十地经论义记抄出二卷、十地义记心意识考略一卷。 |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 |
允堪 |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六卷,宋.允堪述 |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科 |
元照 |
四分律拾毘尼义钞科,一卷,宋元照录,内题拾毘尼义钞科文。 |
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释 |
智旭 |
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一卷,明智旭释。 |
四分律名义标释 |
弘赞 |
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明弘赞辑并序,弘丽跋。 |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 |
道宣 |
四卷。唐代释道宣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作于贞观元年 (627),古本作三卷,唐末已散佚,上下两卷,宋时复失下卷。大中三年 (849),新罗《朝鲜古国之一) 沙门自相玄将所拾佚文重写校寄给大唐国。天津刻经处据此上下两卷开为四卷。该义钞是集诸师章疏而成,并引师说而作新解。在所引诸师中,尤尊智首大师,引其所解称为首解。对其他诸师则从简,师承关系从中可见。主要内容有:统分为十六段,一,毗尼藏大纲有六门;二,起戒差别有十门;三,十三难有七门;四,不学无知渐顿有四门;五,转让变根有七门;六,破僧大意有五门;七,十非时有四门;八,四波罗夷有七门;九,十三僧残有七门;十,不定有五门;十一,三十舍坠有三门;十三,九十单提有六门;十三,四提舍尼有四门;十四,众学有四门;十五,七灭诤有六门;十六,四诤有五门。前七章与行事钞上卷相当,后九章与行事钞中卷相当。该义钞与道宣所作的行事钞比较,虽同以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法为宗。但该义钞独以会诸众家异同,以判是非;列辗转使用中所遇到的难问,用以解开思想疑团,指导实践的作用尤为明显。是 《四分律》疏中比较重要的一部。 |
资持记立题拾义 |
道标 |
资持记立题拾义,一卷,宋道标出。 |
行事钞诸家记标目 |
慧显 |
行事钞诸家记标目,一卷,宋慧显集,日本戒月改录。 |
资持记序解并五例讲义 |
佚名 |
资持记序解并五例讲义,一卷,宋则安述,日本戒月序。 |
四分律行事钞科 |
元照 |
四分律行事钞科,十二卷,宋元照录,上中下各分四卷。 |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 |
景霄 |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十七卷,后唐景霄纂,靖安题记,志贞题记,志端题记,皓光题记,志谦题记,释安题记。 |
毗尼讨要 |
道世 |
亦称《四分律讨要》。律学著述。唐道世纂。三卷(或各分“本”、“末”作六卷)。系《四分律》的论释书。据作者自序称,其时解释《四分律》虽有百家之说,但律之宗旨尚待阐扬。为了不使习者劳而少功,学者博而寡要,故精心研讨,博采经律,兼收众记之长,存律之简要。《法苑珠林》、《大唐内典录》均载为五卷,然现行本为三卷。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四分律行事钞批 |
大觉 |
四分律行事钞批。二十八卷。唐大觉撰并题记(在卷七末),日本良秀题记,慧海题记。第一卷首题作四分律钞讲前加行方便,余作四分律抄批。 |
四分律开宗记 |
怀素 |
亦称《开四分律宗记》、《四分律东塔疏》等,简称《开宗记》。律学著述。唐永淳元年(682)怀素撰。十卷(或各分“本”、“末”作二十卷)。系《四分律》的论释书。其注依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本书玄谈部分包括“总简藏别”、“别藏宗归”、“释藏题目”等三方面。“别藏宗归”中列举并批驳了古来诸师关于《四分律》宗旨的诸多观点,认为应以戒行为宗。据《宋高僧传》卷一四《怀素传》载,怀素从法砺研习三载,深感“古人(指法砺)义章未能尽善”,故撰本书“弹纠古疏(指法砺的《四分律疏》)十有六失”,为一家新立。本书是东塔宗的重要典籍,别于法砺的“旧疏”,被称为“新疏”。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四分律疏 |
智首 |
一卷。唐代释智首(567—635)撰。智首,俗姓皇甫,祖籍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后徙漳滨。初为智旻弟子,后听道洪津律师。玄思历明,通冠群宗。隋定天下,智首随师入关,扶佛教历隋唐两代。在唐初,曾任僧纲。死后,太宗敕令予以国葬。对律部颇有研究。《四分律》原为印度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所传戒律,因全书内容分四部分,故有此称。它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佛教戒律,也是唐代律宗所依据的基本典籍。故受到教界学人重视,注解《四分律》的经疏很多,智首的《四分律疏》便是其中之一。智首以北齐律师道云所撰疏解,辨析诸部同异,定其取舍而撰成此疏。该疏原有二十卷,今仅存第九卷,即释四分律卷第十后半段至卷第十二。该律疏在内容上分十科料简,主要有:一配三业,二自作教人不同,三性进之义,四持犯差别,五僧尼差别,六诸部不同,七沙弥时作方便,进受具戒犯不犯义,以及明九十中有九种修相。因道云、道晖、昙随、洪理等所撰律疏早已失传,只有此疏保存至今,故显得尤为珍贵。正如《续四库全书》提要所说:“则斯卷之存,不次沧海之一珠,昆山之片玉”。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
四分律疏饰宗义记 |
定宾 |
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十卷,唐定宾作,缺卷一本末。 |
四分律搜玄录 |
志鸿 |
四分律搜玄录,二十卷,唐志鸿撰述,澄观序,内题搜玄录,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录,存卷一、二,附残册二卷。 |
毗尼作持续释 |
道宣 |
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唐道宣撰集,清读体续集并序,首题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简称《作持续释》。律学著述。清康熙四年(1665)读体撰。十五卷。系唐道宣的《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的注释书。分三大科:初释本题;次释人题;三随文续释。见载于清《龙藏》及日本《续藏经》。 |
四分律疏 |
法砺 |
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法砺撰于武德元年至九年(618~626)。收于卍续藏第六十五册。系解释四分律之著作,为四分律三要疏之一;若对智首、慧光之作,本书略称中疏。本书成书后,唐代怀素撰四分律开宗记十卷驳斥本书而提倡新义;故若对怀素之开宗记而言,本书则称旧疏,乃唐代四分律相部宗之根本要典。卷一为玄谈,略说律宗纲要。卷二以下入文解释。唐代四分律有道宣之南山宗、法砺之相部宗、怀素之东塔宗,三宗立义各异,门徒互诤。怀素作开宗记(新疏)驳斥本书后,相部宗之定宾乃作四分律疏饰宗义记二十卷解说本书要义,并答怀素之评驳。由是新旧二疏之争愈趋激烈,至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帝敕十四位大德集于安国律院,为调停二宗异说,乃编佥定四分律疏十卷,然二宗新旧疏对立之势依然如昔。 |
羯磨经序解 |
佚名 |
羯磨经序解,一卷,宋则安述,日本澄心题记,释南山羯磨序。 |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 |
元照 |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十二卷,唐道宣疏并序,宋元照记,日本禅龙合会并序,日本慧光序,三籍合观,排科于冠上。释南山之业疏者。 |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科 |
元照 |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科,四卷,宋元照录。 |
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 |
允堪 |
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八卷,宋允堪述并序,妙通题记。 |
式叉摩那尼戒本 |
弘赞 |
式叉摩那尼戒本,一卷,清顺治七年(1650)弘赞辑并序,原注随宜编入于此。律学著述。系后秦集录《四分律》中戒条部分之别行本。作者自序称,本书是为应学法女之需而撰。内容有三:(1)学根本,谓四重罪;(2)学六法,谓羯磨所得者;(3)学行法,谓大比丘尼一切诸戒威仪。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四分比丘尼钞科 |
允堪 |
四分比丘尼钞科,一卷,宋允堪述,首题释四分律比丘尼钞科文,尾题释四分律比丘尼钞科。 |
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 |
元照 |
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宋元照重定并序,日本教光题记。原目录注随宜编入于此。 |
毗尼关要事义 |
德基 |
毗尼关要事义,一卷,清德基辑。 |
毗尼关要 |
德基 |
律学著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德基辑。十六卷。系《四分律比丘戒本》的注释书。本书释九种戒相,每种戒相均为四分:初总标;二别列戒相;三结问;四劝持。于“别列戒相”中之各戒下,又设总释、缘起处、起缘人、所立戒相四科。于“所立戒相”下又立释义、犯缘、定罪、开缘、会详五目。见载于清《龙藏》及日本《续藏经》。德基另撰有《毗尼关要事义》一书,专为本书中难解难读之字、词、语句释义注音。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四分律比丘尼钞 |
道宣 |
简称《四分比丘尼钞》、《比丘尼钞》。律学著述。六卷。唐代释道宣撰。《四分律比丘尼钞》撰成于贞观十九年 (645),有三十章,分为三卷。天津刻经处据三卷本开为六卷。卷分劝学篇,释聚篇、结界篇、集众篇、足数篇、爱欲篇、十戒篇、学戒篇、畜众篇、具戒篇、六念篇、受衣篇、受奸篇、净施篇、说戒篇、安居篇、受日篇、自恣篇、师徒篇、致敬篇、匡众篇、翻净篇、受乐篇、讣请篇、届寺篇、忏悔篇、送终篇、二衣篇、杂要篇等二十九篇,加上作者自序算一篇,合为三十篇。据说佛祖时,其姨母瞿昙弥愿意让女人出家,三请释迦牟尼而不被允许,为此痛苦失声。当她自行剃发时,佛祖赶到为说八敬,听便瞿昙弥出家,由此为女人出家之始。后来世尊作有比丘尼行八敬法,其第六条中说,尼于半月从僧中求请教授人。此《四分律比丘尼钞》不仅适用于比丘尼,也是一切大德僧众所必须通达的。该钞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和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故受到教界重视,把此钞与行事钞等同称为五大部。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
四分戒本约义 |
永觉元贤 |
律学著述。清顺治三年(1646)元贤撰。四卷。所释《四分比丘戒本》为作者参考耶舍译本及怀素集本而确定。本书注释简要。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
智旭 |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律学著述。清顺治七年(1650)智旭录释。十八卷。内容包括:四分戒本、总辨羯磨法、比丘尼戒及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书首除序文外,还有《原序》、《原跋》、《总问辨》、《提纲》、《律藏总目》等。书尾有跋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四分戒本如释 |
弘赞 |
《四分戒本如释》, 律学著述。明崇祯十六年(1643)弘赞撰。十二卷。系综合后秦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戒本》及唐怀素集《四分比丘戒本》的注释书。书首有《叙语》、《凡例》和《科》。书后附作者自撰《二百五十戒摄颂》及《戒相篇聚图》。见载于《嘉兴藏·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四分戒本缘起事义 |
佚名 |
四分戒本缘起事义,一卷,明广莫辑录并引言。 |
释四分戒本序 |
佚名 |
释四分戒本序,一卷,宋道言述,释南山含注序。 |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 |
道宣 |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十一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日本即静分会并跋,实相序,静莲序,宜顺序,玉线序,戒本含注疏记科之五部共会。律学著述。宋元祐三年(1088)撰。系唐道宣《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的注释书。现存宋刻本,并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科 |
元照 |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科,八卷,宋元照录。 |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发挥记 |
允堪 |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发挥记,卷三,宋允堪述。 |
毗尼止持会集 |
读体 |
律学著述。清读体集。十六卷。据作者自序称,此书是“搜诸部之精要,详明止持之大成”。又据《凡例》载,此书所宗为南山律宗的《四分律》,明二百五十戒相。在每一戒相之下,又“约以八科”:一制戒缘起、二依律释文、三结罪轻重、四兼制余众、五应机随开、六会采诸部、七经论引证、八附事便考。卷一先依贤首宗,“略开七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所摄、三教义通局、四辩定宗趣、五教所被机、六总释题目、七别解戒相。自卷二始,分别解释戒相,共分八类:一、波罗夷法四条;二、僧伽婆尸沙法十三条;三、不定法二条;四、尼萨耆波逸提法一百二十条;五、波逸提法九十条;六、波罗提提舍尼法四条;七、众学戒法一百条;八、灭诤法七条。此书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汇入《嘉兴藏》刻板流行,后又收入清《龙藏》。 |
毗尼珍敬录 |
佚名 |
律学著述。明崇祯六年(1633)广承辑录,广镐、大真参订,智旭会补。二卷。系唐怀素集《四分比丘戒本》的注释书。据书首序文称,袾宏撰《梵网经菩萨戒义疏发隐》而未释《四分戒本》,故广承辑录本书,以“补祖缺而善继师志”。序文后有《戒相图》及智旭的《戒相摄颂》。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新删定四分僧戒本 |
道宣 |
律学著述。唐道宣撰。一卷。据作者自序称,贞观二十一年(647)于终南山丰德寺曾撰《删定戒本》,此次所撰《新删定戒本》系在对校佛陀耶舍、慧光、法愿三本的基础上,为解决其时惰学浮侈之徒不能全面、正确地领会前人撰作的旨趣而作。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璎珞本业经疏 |
元晓 |
璎珞本业经疏,下卷,新罗元晓撰,附阅藏知津一则,缺上卷。 |
地持论义记 |
净影慧远 |
地持论义记,十卷,隋慧远述,存卷三下、四上、五下,有丽本题记。 |
十善业道经节要 |
智旭 |
明智旭编订。一卷。系唐代实叉难陀译《十善业道经》的新编摘要。书首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皇帝谕文。书后附智旭编订的《善恶十界业道品》。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梵网经菩萨戒初津 |
书玉 |
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八卷,清书玉述并序。 |
梵网经顺朱 |
圣可德玉 |
梵网经顺朱,二卷,清德玉顺朱并序,释经上下。 |
梵网经直解事义 |
三昧寂光 |
梵网经直解事义,一卷,明寂光着,戒润跋。 |
梵网经直解 |
三昧寂光 |
全称《佛说梵网经直解》。律学著述。明寂光撰。二卷(或四卷、十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的注释书。注释分为五个方面:(1)释经题目;(2)释译人名;(3)释经品题;(4)明分科义;(5)正解经文。本书于清乾隆二年(1737)准奏入藏,二十九年(1764)曾“重加删润……永为定本”,并于次年刻成。见载于清《龙藏》及日本《续藏经》。 |
半月诵菩萨戒仪式注 |
弘赞 |
半月诵菩萨戒仪式注,一卷,明弘赞注,木刻本一册。 |
梵网经菩萨戒略疏 |
弘赞 |
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八卷,明弘赞述,孙延铎序,有科文,附半月诵菩萨戒仪式注。 |
梵网经合注 |
智旭 |
全称《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合注》。律学著述。明崇祯十年(1637)智旭注,道昉订。七卷。本书释经为三分:放光发起分、正式法门分、流通益世分。注释重轻戒法,每戒均以十门明义,即:随文释义、性遮重轻、七众料简、大小同异、善识开遮、异熟果报、观心理解、忏悔行法、修证差别、性恶法门。见载于明《经山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梵网经玄义 |
智旭 |
梵网经玄义,一卷,明智旭述,道昉订。 |
菩萨戒疏随见录 |
今释澹归 |
菩萨戒疏随见录,一卷,明今释造,出遍行堂集卷四十九,今本编行堂集已佚,参见新编续藏。 |
梵网经菩萨戒疏 |
佚名 |
梵网经菩萨戒疏,四卷,唐法铣撰,首题梵网经疏,尾题菩萨戒疏,存上卷。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
智周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五卷,唐智周撰,内题梵网经疏,存卷二、四。 |
梵网经菩萨戒注 |
佚名 |
梵网经菩萨戒注,三卷,宋慧因注并序,元惟大序,普秀序,郭天锡序,佚名题记。亦称《注梵网经》。律学著述。北宋绍圣三年(1096)慧因注。一卷(或三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的注释书。作者自序云:“此经文科释具疏,虑人饫其繁广,于是采集众义,具注本文,俾其览者易为晓悟。”本书先释《梵网经菩萨戒序》,后释本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梵网经菩萨戒本私记 |
元晓 |
梵网经菩萨戒本私记,卷上,新罗元晓造,日本静照题记。 |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问辩 |
祩宏 |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问辩,一卷,明袾宏述。以上三种,出云栖法汇一至五,见新编续藏。 |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事义 |
祩宏 |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事义,一卷,明袾宏述。 |
梵网经记 |
传奥 |
律学著述。唐传奥述。二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虽古德著疏文广义丰,致令后徒思而不学”,故略述其要旨,使本书文约义丰,便于学人领会、受持。注释书有慧颙的科文及《钞》。本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刻板印行。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 |
祩宏 |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五卷,明袾宏发隐并序,卷一末附半月诵戒仪式。全称《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简称《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律学著述。明万历十五年(1587)袾宏撰。系隋智顗述、灌顶记《菩萨戒义疏》的注释书。本书在各段经文前配有科文,疏文及发隐文则随各段经文而出。层次清晰,便于阅读。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因明大疏删注 |
熊十力 |
中国现代熊十力著。1926年出版。《因明大疏》即《因明入正理论疏》,唐窥基撰。熊十力认为“唐贤疏述,虽累十家。独有基文,世称大疏”,它“提控纲纪,妙得论旨”。但它也有“虚浮破碎”、“舛词碎义,时复错见”,因而需要进行删注,故作该书。熊十力的“删”,实际是对《大疏》的一种改写,包括了“删、改、调、补”几方面内容,删去了原疏中非基本理论的内容,按自己的理解来改动原文,调整疏文的顺序,使其更为通顺,同时还对疏文进行了增补。他的“注”也是“博征广引”“综练显了”,凝结了他的许多研究心得,不乏有新知卓见,内容也很丰富。熊的《删注》在写作体例上别具一格,是《大疏》的一种普及性注解,为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的方便。 |
梵网菩萨戒经疏注 |
与咸 |
梵网菩萨戒经疏注,八卷,宋与咸入疏笺经,加注释疏,内题梵网经菩萨心地品戒疏或注菩萨戒经,附半月布萨法式。律学著述。系隋智顗述、灌顶记的《菩萨戒义疏》的注释书。本书在阐述天台大师之说的同时,指出后世诸师如传奥、法藏、明旷、道熙、顶山等的不少见解均违背了《菩萨戒义疏》的宗旨。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佛祖三经指南 |
为霖道霈 |
佛祖三经指南,三卷,明道霈述并序,永觉老人序。禅宗历来重视《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沩山警策》,总称为“佛祖三经”。其中《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为学佛的启蒙入门之书,为禅僧所必须学习的基本典籍。《沩山警策》为禅僧所必须铭记遵守的宝训。古来有关此三书的注疏甚多,皆无法满足禅僧的需要。故为霖道霈著此书,作为禅僧修佛习禅的指南。收入《续藏经》。 |
阅经十二种 |
净挺 |
阅经十二种,十二卷,清净挺著,杨雍建序,黎元宽序,祁骏佳序。 |
唯识学概论 |
熊十力 |
两部,熊十力著。 《唯识学概论》系熊先生讲授唯识学的讲义,1923年由北大印制。本书忠实于此前在南京支那内学院所学,以玄奘、窥基之学为旨归,简明扼要地概述唯识学的思想体系,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为唯识学的入门书,亦可作为研究《新唯识论》的参考。第二部是熊十力在北京大学讲授唯识学的第二种讲义印本,是熊十力改造唯识学的第一个里程碑,标志熊氏离开并批评旧唯识学,转向自创《新唯识论》的立场。 |
八大人觉经疏 |
续法 |
八大人觉经疏,一卷,清续法述并序。 |
四十二章经疏钞 |
续法 |
四十二章经疏钞,五卷,清续法述并序,邵泰衢序。 |
四十二章经注 |
守遂 |
《四十二章经注》是现存有关《四十二章经》注释书中最权威的注疏。宋代守遂撰,明代了童补注。收在守遂撰《注佛祖三经》中。日本 《续藏经》将其收入第59卷。 1卷。全书分4部分:1.释经题目,2. 译经人时,3. 注述名号,4. 释经本文。其中 “释经本文”又分2: 1.经家标序,有三:“初序始成正觉,二序传法度人,三序怀疑请教”。2.金口亲宣,分为42:(1)出家证果,(2)断欲绝朕,(3)割爱去贪,(4)善恶并明,(5) 转重令轻,(6) 忍恶无瞋,(7) 恶还本身,(8) 尘唾自污,(9)返本会道,(10) 喜施获福,(11) 施饭转胜,(12) 举难劝修,(13) 问道宿命,(14) 请问善大,(15) 请问力明,(16) 舍爱得道,(17) 明来暗㓔, (18) 念等本空, (19) 假真并观,(20) 推我本空,(21) 名声丧本,(22) 财色招苦,(23) 妻子甚狱,(24)色欲障道,(25) 欲火烧身,(26) 天魔烧佛,(27) 无著得道,(28) 意马莫从,(29) 正观敌色,(30) 欲火远离,(31) 心寂欲除,(32) 我空怖灭,(33)智明破魔,(34) 处中得道,(35)垢净明存,(36)展转获胜,(37) 念戒近道,(38) 生即有灭,(39) 教海无差,(40) 行道在心,(41) 直心出欲,(42) 达世知幻。 本注依 《宝林传》本作注,并对 《宝林传》本中费解的字句。依 《丽藏》本作了更正,而自成一系。本注的特点是将经文明确区分为四十二段(但不名章),并在各段前注有了解该段内容的恰当标题,这是最初的作法。 本注对后世影响较大。明代智旭撰 《四十二章经解》,即依本注作解。清续法撰《四十二章经疏抄》,亦本此注。且将其区分为序、正、流通三分和标出章名,使本注在分章科段上具备了完整的形式。 |
佛遗教经补注 |
守遂 |
佛遗教经补注,一卷,宋守遂注,明了童补注并序,唐太宗施行敕,宋真宗序,通灯跋。 |
涅槃经会疏解 |
圆澄 |
涅槃经会疏解,三十六卷,元师正分科,明圆澄会疏并序及后记,沉豫昌跋,叶明琪跋。以上二种大都同于重订交科本,仍省略之,单载序跋。(参见嘉灭至土、卍三二。) |
科南本涅槃经 |
佚名 |
科南本涅槃经,三十六卷,元师正排科并序,可度重订。 |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 |
智圆 |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二十卷,宋智圆述并序,日本光谦序,缺卷十五,附涅槃经后分释。 |
唯识论 |
熊十力 |
《唯识论》是熊十力在北京大学讲授唯识论的第三种讲义印本,一九三〇年由公孚印刷所印制。基本思想仍沿一九二六年印本而来,对佛学的批评则更为尖锐。这是一九二六年印本与一九三二年《新唯识论》文言文本之间的过渡环节。 |
涅槃经疏私记 |
佚名 |
涅槃经疏私记,九卷,唐道暹述,日本佚名题记。 |
涅槃经疏私记 |
行满 |
涅槃经疏私记,十二卷,唐行满集,日本定深题记,止经卷三十。 |
涅槃经会疏 |
灌顶 |
涅槃经会疏,三十六卷,隋灌顶撰,唐湛然再治,日本本纯分会,公遵序,内题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 |
白话法华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译名全称《妙法莲华经》。重点宣传大乘佛教“三乘归一”,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归同于佛乘的思想,调合大小乘的各种说法,主张一切众生都可成佛。是大乘佛教最重要、也最有影响的经典之一。尼泊尔有“九宝”的说法,此即九宝之一。佛经固然富有禅意,可是佛经却并非人人都能读懂,除了少数学者外,即使是终日诵习的佛门弟子,也常常受到“文字障”的困扰,更不用说一般读者了。此为注解破译版。 |
涅槃经治定疏科 |
智圆 |
涅槃经治定疏科,十卷,宋智圆撰。 |
涅槃经玄义文句 |
灌顶 |
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二卷,隋灌顶撰,唐道暹述,日本守笃分会,慈等序,尾题大涅槃玄义抄。 |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 |
仁山寂震 |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十二卷,清寂震述并序跋,魏学渠序,附修习金刚三昧行法,震禅师所著书目。 |
金刚三昧经注解 |
圆澄 |
金刚三昧经注解,四卷,明圆澄注并序,明河跋。 |
普贤观经义疏 |
本如 |
普贤观经义疏,二卷,宋本如述,处咸续解并序,日本亮润分会,内题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 |
普贤观经义疏科 |
佚名 |
普贤观经义疏科,一卷,宋排。 |
高王观音经注释 |
佚名 |
高王观音经注释,一卷,清周上智注释,由所著西来妙谛录出并原跋,夏同玄西来妙谛序。(总目标智敬录)。是《佛说高王观世音经》(简称《高王观音经》)的注释书。此经为《法华经》“观音品”的单出,东魏天平年间(534—537)所传,后人疑为伪经,但在信徒中传播较广。书前有清光绪四年(戊寅岁,1878)同玄所撰序,智敬所撰跋,后附《高王经缘起》。疏文依经文顺序,逐句进行解释。光绪四年刊印于杭州昭庆慧空经房。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观音经普门品肤说 |
佚名 |
观音经普门品肤说,一卷,清灵耀说并序,有科文。 |
观音经普门品重颂 |
遵式 |
观音经普门品重颂,一卷,宋遵式述,经疏合刻。 |
观音经玄义记会本 |
智顗 |
观音经玄义记会本,四卷,隋智顗说,宋知礼述,明圣行分会并序,日本实乘重订,疏记合刻。 |
观音经义疏记条个 |
佚名 |
观音经义疏记箇条,一卷,日本实乘撰,按箇条总目作条箇。 |
观音经义疏记会本科 |
佚名 |
观音经义疏记科,一卷,日本实乘抄。 |
观音经玄义记条个 |
佚名 |
观音经玄义记会本箇条,一卷,日本实乘撰。按箇条正文作条箇。 |
观音经玄义记会本科 |
佚名 |
观音经玄义记会本科,一卷,日本实乘抄。 |
法华经玄赞释 |
佚名 |
佛典注疏。唐佚名撰。一卷。是唐窥基撰《法华经玄赞》的注释书。现仅存一部分,即“第二明经宗旨”至“第六释经本文”的解释。发现于敦煌遗书中,经日本学者校勘后收入日本《卐字续藏》。 |
法华经玄赞要集 |
佚名 |
法华经玄赞要集,三十五卷,唐栖复集,弘举题记,日本佚名题记,正应题记,隆国题记,隆觉题记,凝圆题记,永实题记,长盛题记,世称法华镜水抄。缺卷二十二、二十三、三十、三十二。 |
法华经玄赞决择记 |
佚名 |
法华经玄赞决择记,八卷,唐崇俊撰,法清集疏,藏诸序,信遍题记,存卷一、二。 |
法华经玄赞摄释 |
智周 |
法华经玄赞摄释,四卷,唐智周撰。 |
法华经为为章 |
窥基 |
法华经为为章,一卷,唐窥基撰,内题妙法莲华经释为为二章,尾题无释字。 |
法华经指掌疏事义 |
达天通理 |
法华经指掌疏事义,一卷,清通理述,宝德刊行回向。 |
法华经指掌疏 |
达天通理 |
佛典注疏。清雍正三年至乾隆十一年(1725—1746)通理撰。七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的注释书。疏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科文”,一卷,提示《法华》全经纲目。第二部分为“悬示”,一卷,以十门总述《法华》经义,即: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能被教义、四所披机宜、五体性浅深、六宗趣通别、七部类品会、八疏序通经、九总释名题、十别解文义。第三部分为正文,七卷,正释《法华》经文。先释“名题”,包括经名、译者。次则别解文义,将经文二十八品分为序、正宗和流通三分。疏文先举原文,再依文释意。第四部分称“法华指掌疏事义”,一卷,即将“悬示”和“别解文义”中所出成语、典故、事类等再予单列解释。此书不见于国内诸藏。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法华经指掌疏悬示 |
达天通理 |
法华经指掌疏悬示,一卷,清通理述。 |
法华经指掌疏科文 |
达天通理 |
法华经指掌疏科文,一卷,清通理排并序。 |
法华经科拾 |
佚名 |
法华经科拾,七卷,清普德立科,智一拾遗,了惠跋。 |
法华经科拾科 |
佚名 |
法华经科拾科,一卷,清普德立科,智一拾遗。 |
法华经科拾悬谈卷首 |
佚名 |
法华经科拾悬谈卷首,一卷,清普德立科,智一拾遗并序,附宏传序畧义。 |
法华经演义 |
晓柔 |
法华经演义,二十卷,清一松讲录,广和编定。光绪二年,在会稽(今绍兴)传灯寺整理时,苦思了12昼夜,于神思恍忽中如见光亮,听到声音: “得意无心为本。”于是以此为宗旨,对这讲稿进行增删,并补入《法华经》原文,改名《法华演义》刊行。 |
法华经演义科 |
晓柔 |
法华经演义科,一卷,清广和标科并序,吴郑衡序。 |
法华经授手 |
佚名 |
法华经授手,十卷,清智祥集。 |
法华经授手科 |
佚名 |
法华经授手科,一卷,清智祥排。 |
法华经授手卷首 |
佚名 |
法华经授手卷首,一卷,清智祥撰并序,余云祚序,金简序,熊震序,廖联翼序,凡例大意,宏传序注。 |
法华经大成音义 |
佚名 |
法华经大成音义,一卷,清淨昇集,智冲序。 |
法华经大成 |
佚名 |
法华经大成,十卷,清大义集并序,张希良序,卷首为始末提纲悬谈经题弘传序释。 |
法华经大成科 |
佚名 |
法华经大成科,一卷,清际庆排录,惟铉序。 |
法华经卓解 |
徐昌治 |
法华经卓解,七卷,清徐昌治逗注并序。 |
法华经会义 |
智旭 |
法华经会义,十六卷,明智旭述并序跋,内题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
法华经纶贯 |
智旭 |
法华经大成科,一卷,清际庆排录,惟铉序。 |
法华经大窾 |
一雨通润 |
法华经大窾,八卷,明通润笺并序,刘谷贞序。 |
法华经意语 |
圆澄 |
法华经意语,一卷,明圆澄说并序,明海重订并序。 |
法华经通义 |
德清 |
法华经通义,七卷,明德清述。 |
法华经大意 |
佚名 |
法华经大意,三卷,明无相说并序,法聚序,徐渭后序,叶祺胤重刻跋。 |
法华经知音 |
如愚 |
法华经知音,七卷,明如愚着并序。 |
法华经科注 |
一如 |
法华经科注,七卷,明一如集注,姚广孝序,邵建策序(此序是否属于本书待考),传灯重刻序(此序所云玄义辑略,本书不载),日本不可思议刊行序。 |
法华经精解评林 |
焦竑 |
佛典注疏。清焦竑纂。二卷。是宋戒环撰《妙法莲华经要解》的注释书。此书在《法华经》原文下引戒环、及南和祥迈的疏文、序文,再加上作者的见解,从而形成新的疏注。原书无序跋,故著述及刊刻情况不明。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法华经击节 |
德清 |
法华经击节,一卷,明德清述并跋,出梦游集卷四十二,古本二十六。本藏甲三二梦游集存目。德清,俗姓蔡,自号“澄印”,别号“憨山”。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人。安徽全椒人。二十岁从南京报恩寺出家,博通内外典。其《法华击节》一书,主要阐发了他对法华经的理解,及其就其中某些内容所作出的辩析和说明。此书对了解德清对法华经的研究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清乾隆己未阳湖刘益重刊本。常见本为福善、通炯、刘起相编辑刊行的《憨山老人梦游集》四十卷(现流通五十五卷) 本。 |
法华经科注 |
佚名 |
法华经科注,八卷,元徐行善科注,必升序,日本养存重刻序,前附隋智顗说观心诵经法,宋与咸录释经六意,法华三分总别图。 |
法华经科注 |
佚名 |
法华经科注,十卷,宋守伦注并序,明法济参订,圣行刻经序(法济之师),内题科注妙法莲华经。 |
法华经句解 |
佚名 |
法华经句解,八卷,宋闻达解并序。 中国早已失传,今得仿宋本于日本而重刊之。 |
法华经合论 |
惠洪 |
法华经合论,七卷,宋慧洪造,张商英附论,日本实养刊行序,明冯梦祯重刻跋。 |
法华经入疏 |
智顗 |
法华经入疏,十二卷,隋智顗疏并记,宋道威入注,日本光谦刊行序。 |
法华经文句纂要 |
为霖道霈 |
法华经文句纂要,七卷,清道霈纂要并序。 |
法华经文句格言 |
善月 |
法华经文句格言,三卷,宋善月述。 |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 |
有严 |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四卷,宋有严笺并序,附随经音切,法华三大部注之一。 |
法华经要解科 |
戒环 |
法华经要解科,一卷,宋戒环作,内题妙法莲华经解科文,前附弘传序科文。 |
法华经要解 |
戒环 |
法华经要解,宋戒环解,及南序,内题妙法莲华经解,前附弘传序注,宋祥迈撰。 佛典注疏。北宋宣和元年(1119)戒环撰。二十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的注释书。将经文科为三分:初序分一品;二正宗分十九品;三流通分八品。正解经文中,先列经文原文,再依次疏解。此书是华严宗人最早疏解《妙法莲华经》的著作。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 |
妙经文句私志记 |
佚名 |
妙经文句私志记,十四卷,唐智云撰,原注藁草而已,未及详悉,目录尾记未及完结。 |
妙经文句私志诸品要义 |
佚名 |
妙经文句私志诸品要义,二卷,唐智云述,义众题记,日本觉满题记,下卷尾题石鼓寺随难记一卷。 |
法华经疏义缵 |
佚名 |
法华经疏义缵,六卷,唐智度述,日本元政题记。 |
法华经文句辅正记 |
佚名 |
法华经文句辅正记,十卷,唐道暹述。 |
法华经玄签证释 |
佚名 |
法华经玄签证释,十卷,清智铨述,敏蚁重刻序。 |
法华经释签缘起序指明 |
佚名 |
法华经释签缘起序指明,一卷,清灵耀述并序,灵乘跋,有科文。 |
法华经玄义辑略 |
传灯 |
法华经玄义辑略,一卷,明传灯录。 |
法华经玄义节要 |
智旭 |
法华经玄义节要,二卷,明智旭节并跋。 |
法华经玄签备捡 |
有严 |
法华经玄签备检,四卷,宋有严述并序,法华三大部注之一。 |
大部妙玄格言 |
善月 |
大部妙玄格言,二卷,宋善月述,外题妙玄格言,内题大部格言。 |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
从义 |
宋从义撰并序,赵时逢题记。玄义注三卷,文句注七卷,止观注四卷,内题天台三大部补注。前附箇条二卷。法华三大部补注收于卍续藏第四十三、四十四册。本书补注智顗之法华三大部(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摩诃止观)及荆溪湛然注释三大部所作之法华玄义释签、止观辅行传弘决等书中所缺略者。前三卷内容系补注玄义及释签,列举‘释签云台岭’以下五百五十余项。第四卷至第十卷补注法华经、法华文句及法华文句记,列举‘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以下一千五百十余项。十一卷至十四卷补注摩诃止观及止观辅行传弘决,列举‘辅行云济行之教有宗信教堪辅行’以下八百五十余项。此外,同为法华三大部之注释书另有南宋法照撰法华经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收于卍续藏第四十三册,系援引经说及天台一家之祖释,而加以补释。 |
法华经三大部读教记 |
法照 |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宋法照撰并序,日本亮典题记。玄义记七卷,文句记七卷,止观记四卷,诸部记二卷。 |
法华三大部科文 |
湛然 |
法华经三大部科文,十六卷,唐湛然述,日本山阴题记,玄义科五卷。文句科六卷,止观科五卷。 |
法华经大意 |
湛然 |
法华经大意,一卷,唐湛然述,日本佚名题记,尾题法华品释。 |
法华统略 |
吉藏 |
六卷。唐代释吉藏撰。《妙法莲华经统略》是吉藏于开皇十五年 (595)投足天台以后所晚出之作。与投足天台之前所作的《妙法莲华经义疏》,《法华去论》在科文释义方面多有不同,其所主学说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对此吉藏在统略序文中指出六点,即:“一、二本所无,今文方有……”,“二,全废旧通,用今新意。”“三,新旧尔用,可适时而说”。“四,首言暧昧,今则显明”“五、大宗乃一而转势不同。”“六、改旧分章,依今科约”。可见,虽出一人之手前后三疏差异之处甚多,此数端者,尤以 “统略”为最重要。诚可视为吉藏晚年对妙法莲华经的定论之见。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
法华经疏 |
竺道生 |
法华经疏,二卷,宋竺道生撰 |
般若心经注解 |
吕洞宾 |
般若心经注解,一卷,孚佑帝君乩注,前有观音降笔法语,后附三十二偈及节录原委。 |
般若心经注解 |
佚名 |
般若心经注解,二卷,明佚名注,内题䦚通显道甚深功德宝卷,有慧定募刻跋。 |
般若心经注解 |
何道全 |
般若心经注解,一卷,明何道全注,原题无垢子注,日本佚名跋因无垢二字以为宋张九成著未是。 |
般若心经注解 |
大颠宝通 |
般若心经注解,一卷,大颠祖师注解。 |
般若心经易解 |
佚名 |
般若心经易解,一卷,附往生呪,清谢承谟注释并序。 |
般若心经注解 |
佚名 |
般若心经注解,一卷,清敬止撰。 |
般若心经解义 |
佚名 |
般若心经解义,一卷,清徐槐廷解义并跋。 |
般若心经句解易知 |
佚名 |
般若心经句解易知,一卷,清王泽泩注解并序。 |
般若心经注讲 |
佚名 |
般若心经注讲,一卷,清行敏述,附金刚神呪。 |
般若心经如是经义 |
佚名 |
般若心经如是经义,一卷,清行敏述。 |
般若心经汇纂 |
孙念劬 |
般若心经汇纂,一卷,清孙念劬纂并序。 |
般若心经论 |
佚名 |
般若心经论,一卷,清函是撰。 |
般若心经注疏 |
佚名 |
般若心经注疏,一卷,清仲之屏纂注,今释序。 |
般若心经请益说 |
为霖道霈 |
般若心经请益说,一卷,清道霈说,日本澄源与指掌合跋。 |
般若心经解 |
徐昌治 |
般若心经解,一卷,清徐昌治解。 |
般若心经大意 |
王起隆 |
般若心经大意,一卷,附撮槩,清王起隆述并跋及刻经回向,谭贞默与金刚经大意合序。 |
般若心经理性解 |
续法 |
般若心经理性解,一卷,清续法述并序,内题事观解卷上,理性解卷下,合为般若心经解,附楞严寺藏经直画一。 |
般若心经事观解 |
续法 |
般若心经事观解,一卷,清续法述并序,吴永芳序、邵泰衢序。内题事观解卷上,理性解卷下,合为般若心经解。 |
般若心经指掌 |
永觉元贤 |
般若心经指掌,一卷,明元贤述并序。 |
般若心经一贯疏 |
佚名 |
般若心经一贯疏,一卷,明益证疏并序,日本宗信跋。 |
般若心经小谈 |
颛愚观衡 |
般若心经小谈,一卷,明观衡述,出颛愚和尚语录卷十四。 |
般若心经释要 |
智旭 |
般若心经释要,一卷,明智旭述。 |
般若心经贯义 |
弘赞 |
般若心经贯义,一卷,附大般若经受持功德,明弘赞述,嘉附前目。 |
般若心经添足 |
弘赞 |
般若心经添足,一卷,明弘赞述,有科文,嘉与贯义合目。 |
般若心经际决 |
灵源大惠 |
般若心经际决,一卷,明大慧释,徐波序,正性序。 |
般若心经发隐 |
佚名 |
般若心经发隐,一卷,明正相解并序。 |
般若心经开度 |
佚名 |
般若心经开度,一卷,明弘丽着并序。 |
般若心经正眼 |
佚名 |
般若心经正眼,一卷,明大文述,日本知空跋。 |
般若心经斫轮解 |
费隐通容 |
般若心经斵轮解,一卷,明通容述并序。 |
般若心经注解 |
佚名 |
般若心经注解,一卷,明诸万里注并序。 |
般若心经说 |
佚名 |
般若心经说,一卷,明洪恩述。 |
般若心经概论 |
林兆恩 |
般若心经概论,一卷,明林兆恩撰并书后。以上二种出林子全集。 |
般若心经释略 |
林兆恩 |
般若心经释略,一卷,明林兆恩撰并序及书后。 |
般若心经提纲 |
李贽 |
般若心经提纲,一卷,明李贽撰,又云心经笺释,出李温陵集,见新编续藏。 |
般若心经直说 |
德清 |
般若心经直说,一卷,明德清述,函是跋,原注出梦游集卷十九,古本卷十。按集内只载小引,参见嘉续五三。 |
般若心经释疑 |
佚名 |
般若心经释疑,一卷,明谢观光释并序,许岳序,胡孝后序。 |
般若心经释义 |
佚名 |
般若心经释义,一卷,明谢观光释并序,胡孝跋,前附贤首略疏序。 |
般若心经说 |
真可 |
般若心经说,一卷,明真可说,附略传,以上四种出紫柏尊者全集卷十一,题曰紫柏老人心经说。 |
般若心经要论 |
真可 |
般若心经要论,一卷,明真可说。 |
般若心经直谈 |
真可 |
般若心经直谈,一卷,明真可撰。 |
般若心经注解 |
真可 |
般若心经注解,一卷,明真可撰。 |
般若心经解义节要 |
宋濂 |
般若心经解义节要,一卷,明无念居士节要并序。原标宋溓文句,按文句为诸家节要之一,排版误提一格,目录因而误标。或谓宋自称无念居士,然则以明初人,安得于嘉靖年作序耶? |
般若心经注 |
兰溪道隆 |
般若心经注,一卷,宋道隆述。 |
般若心经三注 |
南阳慧忠 |
般若心经三注,一卷,唐慧忠著,宋道楷述,怀深述,日本师静序。 |
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
钱谦益 |
般若心经略疏小钞,二卷,明钱谦益集,前附缘起论。 |
般若心经略疏显正记 |
法藏 |
般若心经略疏显正记,三卷,唐法藏略疏并序,宋仲希记并序。 |
般若心经疏诒谋钞 |
智圆 |
般若心经疏诒谋钞,一卷,宋智圆撰,日本智空刊行跋。 |
般若心经疏 |
智圆 |
北宋天禧元年(1017)智圆撰。一卷。是唐玄奘译《般若心经》的注释书。分释题与释文两部分。释文中将经文分为“经家据行标起”及“菩萨利他正说”两部分。本书传至日本,日僧于明历三年(1657)刻印流通。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般若心经略疏 |
明旷 |
般若心经略疏,一卷,唐明旷述,日本义满跋,内题无略字。 |
般若心经注 |
提婆 |
般若心经注,一卷,中天竺提婆注并序。 |
般若心经幽赞崆峒记 |
佚名 |
般若心经幽赞崆峒记,三卷,宋守千集。 |
般若心经幽赞添改科 |
佚名 |
般若心经幽赞添改科,一卷,宋守千添改。 |
般若心经幽赞 |
窥基 |
般若心经幽赞,二卷,唐窥基撰,日本智晖刊行序。 |
仁王经疏 |
净源 |
仁王经疏,四卷,宋净源撰集并序,内题注仁王护国般若经,有科文。 |
仁王经疏法衡钞 |
佚名 |
王经疏法衡钞,六卷,唐遇荣集。 |
仁王经科疏 |
佚名 |
仁王经科疏,五卷,明真贵述,石万程跋。 |
仁王经科疏悬谈 |
佚名 |
仁王经科疏悬谈,一卷,明真贵述。 |
仁王经科疏科文 |
佚名 |
仁王经科疏科文,一卷,明真贵述并序。 |
仁王经疏会本 |
智顗 |
仁王经疏会本,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清成莲合并序,内题会刻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粗同合疏,惟存序文。 |
仁王经合疏 |
智顗 |
仁王经合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明道霈合,元贤序,宋晁说之疏序,日本亮润序,有科文。 |
般若心经疏 |
靖迈 |
唐靖迈撰。一卷。是唐玄奘译《般若心经》的注释书。分四门:(1)明始无“如是”,终缺“奉行”所由;(2)明说般若意;(3)明教之宗旨;(4)分文解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般若心经疏 |
慧净 |
唐慧净撰。一卷。是唐玄奘译《般若心经》的注释书。作者称本经惟有正宗分,其序分、流通分在《大品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首、末。正文将本经分作十门,逐一注释。此十门为:初入观门缘起分、了蕴虚空度厄分、空色一如无二分、垢净唯真无妄分、十二入中如幻分、三处体同名异分、三乘境观俱空分、举胜明空离障分、大智乘因至果分、护难流通神咒分。于每分注释结束时,点明其要旨。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金刚经易解 |
佚名 |
金刚经易解,二卷,清谢承谟注释并序,养愚序,刘绍南序。 |
金刚经解义 |
佚名 |
金刚经解义,二卷,清徐槐廷述并序,黄乐之赞。 |
金刚经阐说 |
佚名 |
金刚经阐说,二卷,清存吾阐说并序,洪寿椿序及后序。 |
金刚经订义 |
俞樾 |
金刚经订义,一卷,清俞樾着。以上二种,出春在堂全书。 |
金刚经注 |
俞樾 |
金刚经注,二卷,清俞樾注并序。 |
金刚经心印疏 |
|
金刚经心印疏,二卷,清溥畹述,有科文。 |
金刚经汇纂 |
孙念劬 |
金刚经汇纂,二卷,清孙念劬纂并序,张净观跋,张允顗跋。 |
金刚经注讲 |
佚名 |
金刚经注讲,二卷,清行敏述。 |
金刚经如是经义 |
佚名 |
金刚经如是经义,二卷,清行敏述,昉休跋,后缺三分。 |
金刚经法眼注疏 |
佚名 |
金刚经法眼注疏,二卷,清性起述。 |
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 |
佚名 |
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八卷、卷首一卷,清性起述,俞兆龙序,内题无法眼二字。 |
金刚经正解 |
佚名 |
金刚经正解,二卷。清龚穊彩注。 |
金刚经石注 |
石成金 |
金刚经石注,一卷,清石成金撰集并序,出石氏全集传家宝。 |
金刚经注解 |
吕洞宾 |
金刚经注解,一卷,清乾隆元年(1736)孚佑帝君乩注并序,定光佛乩序,守云道人辑,天禄堂参订本题曰直解。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依梁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目划分经文段落。释文则仿石成金的《金刚经石注》分类,前为字诠而句释(冠以“注”字),后复缕析而条分(冠以“讲”字)。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金刚经直说 |
佚名 |
金刚经直说,一卷,清成鹫着并序。 |
金刚经演古 |
佚名 |
金刚经演古,一卷,清寂焰述并序,道霈序,范鋐序。 |
金刚经注释 |
佚名 |
金刚经注释,一卷,清云峰乩释,子真乩订,曾应期跋,又云金刚经乩释。 |
金刚经部旨 |
佚名 |
金刚经部旨,二卷,清灵耀撰,有科文。 |
金刚经疏记会编 |
行策截流 |
金刚经疏记会编,十卷,清行策会编,全文出于科会,今单载序科图说。 |
金刚经疏记科会 |
圭峰宗密 |
金刚经疏记科会,十卷,唐宗密疏,宋子璿记,明大璸科会,清孙效曾序,顾光序。 |
金刚经浅解 |
佚名 |
金刚经浅解,一卷,清翁春、王锡琯解释,赵岳生跋。 |
金刚经注正讹 |
佚名 |
金刚经注正讹,一卷,清仲之屏汇纂,佚名序,徐来宾序,又云金刚经注正伪。 |
金刚经郢说 |
佚名 |
金刚经郢说,一卷,清徐发诠次并序,前附考异说略总论及章句。 |
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 |
达天通理 |
亦称《金刚经新眼疏经偈合释》。佛典注疏。清乾隆三十年(1765)通理述。二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经、北魏菩提留支译偈的《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本书采用菩提留支译本,“但不同诸家,随意取捨,前后参差。务使经偈相对,势如合璧,意旨互通”。书前附《金刚般若经偈会本》及作者自撰的《大意》、《悬示》二文。《大意》开为四分:略明降住生信分、推广降住开解分、究竟降住起修分、决定降住成证分。《悬示》开为六门:翻译前后、宣说时处、教乘摄属、因缘所为、受持感通、释题解文。本书撰成后即刻印流通。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金刚经会解了义 |
徐昌治 |
金刚经会解了义,一卷,清徐昌治纂并序。 |
金刚经如是解 |
佚名 |
金刚经如是解,一卷,清无是道人注解并序,谭贞默序,弘礼序,性琮跋,王铎跋,北海老人跋。 |
金刚经大意 |
王起隆 |
金刚经大意,一卷,清王起隆述并跋,内题答屠息庵读金刚经大意书,嘉与心经大意撮概合目。 |
金刚经音释直解 |
佚名 |
金刚经音释直解,一卷,明圆杲解注并序,圆衍序,日本西吟书后,外题金刚经直解。 |
金刚经略疏 |
永觉元贤 |
亦称《金刚略疏》。佛典注疏。清顺治二年(1645)元贤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本书注释“尽诛旧日葛藤,独揭崭新日月。但理求其当,辞求其达,无纤回隐昧之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金刚经略谈 |
颛愚观衡 |
金刚经略谈,一卷,明观衡撰,出颛愚和尚语录。 |
金刚经观心释 |
智旭 |
金刚经观心释,一卷,明智旭述。 |
金刚经破空论 |
智旭 |
金刚经破空论,一卷,明智旭造论。 |
金刚经笔记 |
佚名 |
金刚经笔记,一卷,明如观注并序,谭贞默序。 |
金刚经正眼 |
佚名 |
金刚经正眼,一卷,明大韶笔记并序。出千松笔记。 |
金刚经统论 |
林兆恩 |
金刚经统论,一卷,明林兆恩撰并序,出林子全集。 |
金刚经鎞 |
佚名 |
金刚经[鎞-囟+(奂-大)],二卷,明广伸述,洪瞻祖序。 |
金刚经决疑 |
德清 |
亦称《金刚决疑》。佛典注疏。明德清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在前言中称,《金刚经》“解者极多,都不合佛意。独西域天亲菩萨以二十七疑分经极是”。故本书注解“先出疑在本文(指经文)之前,节节按迹而破之。忘言领悟,自得其宗”。全书列三十二疑。据作者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所撰《刻金刚决疑题辞》记载,本书有多种刻本。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金刚经释 |
真可 |
金刚经释,一卷,明真可撰,内题释金刚经,出紫柏尊者全集卷十一。 |
金刚经宗通 |
曾凤仪 |
金刚经宗通,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七卷,明曾凤仪宗通并序。后二卷为偈释,原另编一目,今合并。佛典注疏。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释经如遇经文残略处,则“僭录唐译,用备周观”。全书分“正答”与“蹑迹断疑”两部分。释文取功德施菩萨造、梁傅大士颂的《金刚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并参考宋长水子璿的《金刚刊定记》,间采其他尊宿机缘语句合之,故题名“宗通”。后附《金刚经偈释》二卷,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金刚经注解铁鋑錎 |
佚名 |
金刚经注解铁鋑䤾,二卷,明屠垠注,清龚泰瑞序。按餕馅应作鋑䤾。 |
金刚经补注 |
佚名 |
金刚经补注,二卷,明韩岩集解,程衷懋补注,查应光序(前缺)。 |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 |
佚名 |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九卷,宋宗镜述,明觉连重集并序,道灯跋,原十卷,第十卷会入注解,有题记。 |
金刚疏科释 |
佚名 |
金刚经疏科释,一卷,隋智顗疏,元徐行善入疏从经并记缘起,日本梵芳募刻书后。 |
金刚经注解 |
佚名 |
金刚经注解,四卷,明太宗纂辑并序,洪莲序。宋杨圭旧序,清缪彤跋,陶学桩跋,附十七家姓号目录,宋编世称十七家注。明编增广,世称五十三家注。原目录标洪莲编,因序而误。 |
金刚经采微余释 |
佚名 |
金刚经采微余释,一卷,宋昙应述。 |
金刚经采微 |
佚名 |
金刚经采微,二卷,宋昙应述。 |
金刚经采微科 |
佚名 |
金刚经采微科,一卷,宋昙应排。 |
金刚经会解 |
善月 |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会解》。佛典注疏。南宋嘉定四年(1211)柏庭善月述。二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本书“合诸论以成一家之言”,故曰《会解》。目的是“因解以得论,由论以了经”。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金刚经注 |
道川 |
又名《川老金刚经注》。南宋淳熙六年(1179)道川注。三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是在转述慧能的《金刚经解》的基础上,加上作者本人的新注及偈颂而成。颂文采集慈氏、天亲偈论,“取其意而不尽用其语”。本书撰成后即刻板流布。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金刚经口诀 |
慧能 |
金刚经口诀,一卷,唐慧能说。只载后序前半,全书见续三八金刚经解义,此目重出。 |
金刚经解义 |
慧能 |
亦称《金刚经注解》、《金刚经解》,或称《金刚经口诀》、《六祖口诀》等。佛典注疏。唐慧能述。二卷。唐慧能解义并序,宋罗适后序,清汤翼圣跋,周克顺跋,又云金刚经注解,又云金刚经口诀,又云六祖解义,又云六祖口诀。本藏九二套重出口诀,只录罗序前半。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依梁昭明太子分目,随经文开为三十二分,自“法会因由分”至“应化非真分”。清顺治十年(1653)及康熙六年(1667)均有重刻本。 |
金刚经注疏 |
慧净 |
金刚经注疏,三卷,唐慧净注,褚亮序,深厉序,志道校订例言。 |
金刚经注 |
僧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 : 一卷。姚秦释僧肇撰。释僧肇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注》条。对该经注的真实性,到目前为止,见载史书有两种看法: 其一,《大唐内典录》和日本释敬雄序均“不云有金刚经注之作。考其文字,则十之七八与天台释智顗之金刚经疏完全相同,较天台疏约少三分之一,疑是后人删节天台疏而为之”。其二,《广弘明集》和今世所传宋杨圭金刚经十七家注中载:“有僧肇说十余则,并不与此注相同。而所集若纳师说中,引僧肇注二句,又见于今本”。既然无可考证,又以汉晋注解传世者希,只好就存此注,而为有之,若真若假只有留给读者予以判之取舍。该经注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
大般若经纲要 |
佚名 |
大般若经纲要,十卷,清葛䵻提纲并缘起,通门序并后序,张立廉序,附纲要义同文异。 |
大般若经关法 |
佚名 |
大般若经关法,六卷,宋大隐排定,明月潭题赞,宋濂序,诸景题赞,宋诸珣叔后序,守一后序,明祖益后序,日本卍山老衲题记。 |
大品经义疏 |
吉藏 |
十卷。唐代释吉藏撰。《大品经义疏》作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卷八末载有日本人珍海题记,卷十末载有日本人佚名题记。卷一为玄义,以十门分别。一释经题,二序说经意、三明部 多少,四辨开合,五明前后,六辨经宗,七明显密、八辨教,九明传释,十依文解释。所解与大品游意完全不同。卷二佚亡。卷三自释习相应品始,疏文多用傍大论义。卷五释辨才品中,常有三种解释,例如别疏,凡略疏载的,义疏不复及。学佛之人,一向看重般若,谓烧一切见,破一切执,以无得为究竟。以真空为指归,乃三世之佛母。此义疏弥补了罗什所译《大智度论》的开解文意,不备广释犹患其邃隐之不足。使隐意释明,未尽意复出,实为兴教之妙章。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很大影响。 |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经略疏 |
续法 |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呪经略疏,二卷,清续法述并序,毛奇龄序,外题如意呪经略疏。 |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 |
弘赞 |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三卷,清弘赞会释,外题准提经会释,附五悔仪并持诵法要。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释 |
续法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释,一卷,清续法释并序,张世焜缘起记,唐志静经序,附日本僧友书及持念法,明真寂书,清叶龙光跋,沉开祥跋。 |
大日经义释演密钞 |
觉苑 |
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十卷,辽觉苑撰并序,赵孝严序。现存《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十卷)分为二大门:(一)文前聊简,包括起教因缘、藏教收摄、说经会处、辨教浅深、明经宗趣、翻译传通等六项。(二)依文正释,即大日经义释文句之注释。集中体现了觉苑的密教思想。主要继承一行、温古等人的思想,并结合《起信论》、《华严经》的思想,促进了辽代佛教的显密融合。 |
阿弥陀经摘要易解 |
佚名 |
阿弥陀经摘要易解,一卷,附往生呪,清真嵩述。 |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 |
佚名 |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一卷,清了根篡注并跋。 |
阿弥陀经约论 |
彭绍升 |
阿弥陀经约论,一卷,清彭际清述,净土三经论第三。出彭居士法集,见新编续藏。 |
阿弥陀经注 |
佚名 |
阿弥陀经注,一卷,清郑澄德、郑澄源注并序,许樾身序,内题修西定课,并附定课。 |
阿弥陀经略注 |
续法 |
阿弥陀经略注,一卷,清续法录注并序,严光跋。 |
大日经义释 |
一行 |
全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简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义释》、《毗卢遮那经义释》或《大日经义释》等。佛典注疏。唐开元十三至十五年(725-727)一行述记。十四卷。是作者协助善无畏译《大毗卢遮那经》(即《大日经》)的注释书。书前有温古序称,《大日经》译出后,一行“尚虑持诵者守文失意……又请三藏(指善无畏)解释其义,随而录之”,使读者不致惑于经文中之“隐伏”。现存本后有日僧慈勇于宝历六年(1756)重刻跋文,称本书传至日本已有八百多年,“现行印本差脱颇多,错谬不鲜”,故与多种善本校雠后,重加订正,校勘记随文附见。此外,据本书后日僧圆珍记录,本书尚有十卷、十一卷、二十卷本,其书名又称《义记》或《疏》,然内容大同小异。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
智旭 |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三卷,明智旭要解,清达默造钞并序,达林参订,莲村序,莲蕊重刻跋。 |
阿弥陀经已决 |
灵源大惠 |
阿弥陀经已决,一卷,明大惠释,弘证序,徐波跋,日本白卍山跋。 |
阿弥陀经疏钞撷 |
祩宏 |
阿弥陀经疏钞撷,一卷,明袾宏疏钞,清徐槐廷撷并序,附应验及玉峰大师要语。 |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佚名 |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四卷,明古德演义,智愿定本,清惟诚重刻序。 |
阿弥陀经疏钞问辩 |
祩宏 |
阿弥陀经疏钞问辩,一卷,明袾宏述,附续问答。以上三种出云栖法汇,见新编续藏。 |
阿弥陀经疏钞事义 |
祩宏 |
阿弥陀经疏钞事义,一卷,明袾宏述。 |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 |
蘧庵大佑 |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附往生呪,明大佑述,传灯钞并序,无尽灯僧跋。 |
阿弥陀经略解 |
蘧庵大佑 |
阿弥陀经略解,一卷,明大佑述并序,弘道后序。 亦称《阿弥陀经略解》。佛典注疏。明大佑撰。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因感于“经文简约,佛旨玄微,持诵虽多,研详实寡”,故于前贤之著述,如宋代孤山、灵芝等诸师之疏记,以及唐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并余经论,略申援引,撰成《略解》一书,以方便初学者。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阿弥陀经句解 |
湛堂性澄 |
阿弥陀经句解,一卷,元性澄句解并后序,明方道成序,附往生呪。 |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 |
元照 |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三卷,宋元照述,戒度记并序,法久跋,有刻经回向,排科冠上。 |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 |
彭绍升 |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佛典注疏。清乾隆年间(1736—1795)彭际清撰。一卷,净土三经论第二。出彭居士法集,见新编续藏。是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佛经》的注释书。全书略开四分:题名、叙分、正宗分、流通分。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 |
续法 |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二卷,清续法集并序。 |
观无量寿经义疏正观记 |
戒度 |
观无量寿经义疏正观记,三卷,宋戒度述并序,日本慧淑刊行序,亮润题记,内题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 |
观无量寿经扶新论 |
戒度 |
观无量寿经扶新论,一卷,宋戒度述并序,法义题记,新疏即灵芝义疏也。 |
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 |
知礼 |
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一卷,宋知礼撰,出四明教行录。 佛典注疏。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知礼撰。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注释书。以问答的形式解释十六观法。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科 |
知礼 |
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科,一卷,宋知礼排定,明真觉重排,明仁宗经序,清悟开重刻序。 |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 |
传灯 |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亦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图颂》,简称《观经图颂》。明传灯撰。一卷,清行盛序,张文嘉序。坊本有图,此本不载,丁福保著观无量寿佛经笺注移印,见新编续藏丁氏佛学丛书。以图经摄颂的形式注释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佛经》。经文分成三十段,每段附图一张,均以四字命题,图旁更附七字八句或十六句颂文,间或附按语。本书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曾重刻流通。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释观无量寿佛经记 |
法聪 |
释观无量寿佛经记,一佛典注疏。唐法聪撰。一卷。行满题记,日本白苹雅山刊行序,圆珍题记。是隋智顗撰《观无量寿佛经疏》的注释书。分两部分:“初通明二土依正不同”;“次别解此经来意”。唐元和十二年(817)天台僧行满于禅林寺偶见此书。唐大中十二年(858)日僧圆珍在台州开元寺获此本并带回国,日享保二十年(1735)由日僧刊刻流通。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摩诃阿弥陀经衷论 |
佚名 |
摩诃阿弥陀经衷论,一卷,清魏源会译,王耕心衷论并序。佛教著述。清光绪三十年(1904)王耕心撰。是对《佛说摩诃阿弥陀经》的论释。作者自序云:“《摩诃阿弥陀经》一卷,邵阳魏居士(指魏源)会译,先世父梅叔公所校订也。今耕心复述衷论六篇,提要钩玄,以补本经所未及。”本经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又经净宗弟子王荫福“再事校雠,俾归严整,且定全经为二十四章。……间有校语,皆随文附见”。本书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无量寿经记 |
玄一 |
无量寿经记,上卷残缺,下卷遗失,唐玄一集,尾题两卷经说卷上。 |
弥勒上生经瑞应钞 |
佚名 |
亦称《上生经瑞应钞》。佛典注疏。宋守千集。二卷。是唐窥基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的注释书。书前有作者排订的《上生经瑞应科文》一卷。本书后传至日本并刊布。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无量寿经起信论 |
彭绍升 |
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清彭际清述,罗有高序,吴汪缙后序,净土三经论第一。出彭居士法集,见新编续藏。 佛典注疏。清乾隆四十年(1775)彭际清撰。是康僧铠译《无量寿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无量寿经》诸译惟“康本”较佳,故明代袾宏独将“康本”刊行,“今略仍旧第,有当合者合之,经中义句,间有繁复,谨参他本重加审定。……其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依云栖(指袾宏)本增入”。注释旁引契经,略举纲宗,破空有之执,明圆顿之宗。全书分五章:明教体、明教相、明归趣、别释经文、回向极乐。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弥勒下生经述赞 |
佚名 |
弥勒下生经述赞,卷二,残册。唐述。 |
弥勒上生经述赞 |
佚名 |
弥勒上生经述赞,卷一,不全。唐述。 |
地藏本愿经科注 |
佚名 |
地藏本愿经科注,六卷,清灵椉辑并跋,附经赞,陈镛赠言,日本妙幢净慧跋。简称《地藏本愿经科注》、《地藏经科注》。佛典注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日僧灵椉撰。是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注释书。将经文分科,并逐句进行解释。作者并撰有《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一卷、《地藏经科》一卷。书成后,即寄送日本悦峰师(与作者为同省人),贞享五年(1688)由日僧真常法师刻印流布。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地藏本愿经纶贯 |
佚名 |
地藏本愿经纶贯,一卷,清灵椉撰并序,日本高泉性潡序,悦峰章序,真常序。 |
地藏本愿经科文 |
佚名 |
地藏本愿经科文,一卷,清灵椉定,岳玄排。 |
药师经直解 |
佚名 |
药师经直解,一卷,清灵耀撰并序,有科文。补录日本慧坚戒山序及密呪梵字。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直解》。佛典注疏。清康熙八年(1669)灵耀撰。是唐玄奘译《药师经》的注释书。注释分为两部分:(1)释总题;(2)释别文。书后附录有《药师如来大真言》、《药师如来小真言》和《七佛药师真言》。本书传至日本后,颇获赞誉,故于日贞享三年(1686)刻印流传。今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盂兰盆经新疏 |
智旭 |
佛说盂兰盆经新疏,一卷,明智旭疏,道昉参订。前有经文。 |
盂兰盆经略疏 |
佚名 |
盂兰盆经略疏,一卷,清有炯令沙弥元奇依圭峰疏略出。佛典注疏。清光绪六年(1880)元奇书。是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的略抄本。据书后有炯书语称,系作者应乡人之请而抄,抄出宗密疏文中直释经文的文句,略去玄谈及释文中诸多引经据典的论证,“使文义简而易、近而彰”,不至于“使初学浅识未阅望门而退”。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盂兰盆经折中疏 |
佚名 |
盂兰盆经疏折中疏,一卷,清灵耀撰并序,有科文。全称《佛说盂兰盆经折中疏》。佛典注疏。清康熙十七年(1678)灵耀撰。是竺法护译《盂兰盆经》的注释书。作者序称,有感于“《旧疏》(指宗密的《盂兰盆经疏》)依经判释,多约阿含事相,矩度井井,而未揭言外义趣;《新疏》(指智旭的《盂兰盆经新疏》)妙辩纵横,文义富丽,理观圆极,而似不合现文”,故撰本书,括疏通。注释分为两部分:(1)释总题;(2)释别文。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盂兰盆经疏钞余义 |
佚名 |
佛教著述。北宋熙宁元年(1068)日新撰。一卷。是在《孝衡钞》卷末音释的基础上所撰的一部人名、地名、事件等词汇的注释书。所收词目约六百余条。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盂兰盆经疏孝衡钞 |
佚名 |
佛典注疏。宋遇荣撰。二卷。是发挥和疏注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的著作。书前有“科文”一卷。正文有三部分内容:初释疏题目、二彰造疏人、三释疏本文。在“释疏本文”中,先举宗密“疏”,后随遇荣“钞”。全书分上、下两卷,每卷卷末有音释。此钞有“旧本”,为梵夹装,刊印何时不详。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又以方册本刊行。 |
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 |
佚名 |
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二卷,宋普观述并序。佛典注疏。是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云:本书“合诸舆本,极思研精”,再加考订而成。对元照在《盂兰盆经疏新记》中批驳宗密有关此经在藏乘所摄问题上的观点,则予以反驳。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盂兰盆经疏新记 |
元照 |
盂兰盆经疏新记,二卷,唐宗密疏并序,宋元照记。简称《报恩记》,亦称《芝园记》。佛典注疏。是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的注释书。书中元照不同意宗密判《盂兰盆经》属“小乘律藏”的观点,而判该经属“大乘经藏”。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 |
智旭 |
亦称《占察善恶业报经疏》,简称《占察经义疏》。佛典注疏。清顺治七年(1650)智旭撰。二卷。是菩提灯译《占察经》的注释书。此前十五年作者于云栖寺获得此经,后依经立忏及讲演分科,本书即在此基础上撰成。分五个方面阐述经义:释名、显体、明宗、辨用、教相。书首作者另撰有《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简称《占察经玄义》)一卷。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大乘密严经疏 |
法藏 |
大乘密严经疏,四卷,唐法藏撰,缺卷一。 |
解深密经疏 |
圆测 |
佛典注疏。唐圆测撰。十卷(或四十卷)。约成于唐玄奘逝世(664)后不久,为圆测仅存的主要著作。是玄奘译《解深密经》的注释书。释经分为四门:教兴题目、辨经宗体、显所依为、依文正释。注释主要援引真谛译《解节经记》、《摄大乘论释》及玄奘译《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其中卷十(或卷三十五)以后之疏文缺佚,但在藏文《丹珠尔》中保存有完整的译本,今人欢空从藏文迻译成汉文补齐。日人稻叶正就亦曾译自藏文本,补足此缺佚部分。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 |
佚名 |
简称《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心地观经浅注》。佛典注疏。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来舟浅注。十卷(或十一卷)。是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注释书。书首有和硕庄亲王序,及《悬示》、《科文》各一卷。《悬示》分十门释经义:教起因缘、藏教所摄、义理分齐、教所被机、能诠教体、宗趣通别、品目次第、传译时年、总释名题、别解文义(后二门在卷一中记述)。在“藏教所摄”中,作者认为此经“若以教摄经,正属顿教,分属终圆;若以经摄教,全收五教,更带人天”。本书撰成后即刻本流通。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 |
圆澄 |
佛典注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圆澄注。四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的注释书。在释第一品中,作者认为:法分五教,说有五时,此经“准贤首所判,第四顿教,大乘所收,在方等之时”。本书撰成后,即刻本流通。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金光明经科注 |
佚名 |
金光明经科注,四卷,明受汰集并序,附感应集。 |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 |
从义 |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七卷,宋从义撰。 |
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 |
从义 |
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三卷,宋从义撰并序。 释光明玄义。 |
金光明经文句科 |
佚名 |
金光明经文句科,一卷,明明德排定。 |
金光明经玄义科 |
佚名 |
金光明经玄义科,一卷,明明得排定。 |
金光明经照解 |
宗晓 |
佛典注疏。南宋绍熙元年(1190)宗晓撰。二卷。是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注释“以天台《文句》(即智顗《金光明经文句》)为指南,复用诸家义记作辅翼”。总分十科:翻译部帙、五章大旨、三分分文、诸品生起、辨正讹谬、为为音训、点示句读、笺释事相、简择余疑、境观修显。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胜鬘经疏义私钞 |
圣德太子 |
胜鬘经疏义私钞,六卷,日本圣德太子疏,唐明空私钞并序,日本睿尊题记,圆珍题记。 |
胜鬘经述记 |
窥基 |
胜鬘经述记,二卷,唐窥基说,义令记。 |
维摩经疏科 |
佚名 |
维摩经疏科,一卷,明述 |
维摩经无我疏 |
传灯 |
维摩经无我疏,十二卷,明传灯着并序。 |
胜鬘经义记 |
净影慧远 |
佛典注疏。隋慧远撰。两卷。是对《胜鬘经》的论释。本书认为《胜鬘经》第一至第四章明“大方便”,亦即一乘之因;第五章明“一乘”,即一乘之果。因果相合,所明为一乘之行法。自第六至第十三章所明为“大方广”,亦即一乘之理法。理法、行法相合,显一乘之体。第十四章明“信顺之益”。前十四章总阐“自利行”。第十五章即“胜鬘师子吼”,阐“利他行”。本书历代大藏经均未收载,日本《卐字续藏》收有上卷,下卷久佚。今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下卷,系伯2091号,首残尾全,尾题:“胜鬘义记卷下,释慧远撰之也。”并有题记:“大隋大业九年(613)八月五日沙门昙皎写之,流通后世,校竟也。经疏卷之下。” |
维摩经评注 |
杨起元 |
维摩经评注,十四卷,明杨起元评注,前附谢康乐十譬赞。 |
维摩经疏记钞 |
道暹 |
维摩经疏记钞,卷四、五,唐道暹私记,内题维摩经疏。 |
维摩经疏记 |
湛然 |
维摩经疏记,三卷,唐湛然述,补录日本亮润序,清求序,秀云序。 |
维摩经略疏 |
吉藏 |
维摩经略疏,五卷,隋吉藏撰,日本道空叙例,又云不可思议解脱经疏。《维摩诘所说经略疏》作于隋代仁寿(601—604)年间,卷首有日文释道空会疏叙例。奉晋王杨广敕而修成。一即钩沉相生,二即当句而叹。相生者前句生后句,后句释前句。其下释文皆用此例。在释方便品中申明破于凡夫之见,在释弟子品中决择行于小道之非,在释菩萨品中阐于大乘之见,以二智释文殊问疾品。此略疏标宗控引,咸有联类,诚可谓含玉嚼珠,钩深索隐之得益。现常见本为续藏经本。 |
楞伽经心印 |
佚名 |
楞伽经心印,八卷,明函是疏,今无序,有科文。 |
楞伽经精解评林 |
焦竑 |
楞伽经精解评林,一卷,明焦竑集。 |
楞伽经参订疏 |
佚名 |
楞伽经参订疏,八卷,明广莫参订并序跋,叶向高序,袁黄序,李大生序。 |
楞伽经合辙 |
一雨通润 |
简称《楞伽合辙》。佛典注疏。明天启元年(1621)通润撰。八卷。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本书“凡值经之性相分途处,双引性相并释之……务令性相二宗如车两轮,并行不悖”,故命名“合辙”。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伽经宗通 |
曾凤仪 |
楞伽经宗通,八卷,明曾凤仪宗通并序,刘日升序,孙明善后序。简称《楞伽宗通》。佛典注疏。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曾凤仪撰。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的注释书。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伽经义疏 |
智旭 |
楞伽经义疏,九卷,明智旭疏义并后序,灵晟跋。 |
楞伽补遗 |
德清 |
楞伽补遗,一卷,明德清撰,出梦游集卷四十四,古本卷二十八。本藏甲三二梦游集存目。 |
楞伽经玄义 |
智旭 |
楞伽经玄义,佛典注疏。明智旭撰。一卷。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的注释书。释经开“五重玄义”:释名、显体、明宗、辨用、教相。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观楞伽经记 |
德清 |
观楞伽经记,八卷,明德清笔记并序及后序,僧一跋,有略科。亦称《观楞伽宝经记》,简称《观楞伽记》或《楞伽笔记》。佛典注疏。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德清撰。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的注释书。书前有作者排订的科文。作者在《阁笔记》中云:此经“名佛语心,非文字也,又岂可以文字而解之哉。故今不曰注疏,而曰观经记”。注释参考了宋僧正受的《集注》及《起信》、《唯识》二论,“提挈纲宗,务在融会三译(另二译指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和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血脉贯通”。本书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募刻印行。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伽经疏 |
智严 |
楞伽经疏,卷中,唐智严注,残册,有题记。 |
楞伽经注 |
智严 |
楞伽经注卷二、五,残册,唐智严撰,日本圣武天皇题记。 |
楞伽经集注 |
雷庵正受 |
亦称《楞伽宝经集注》。佛典注疏。南宋庆元二年(1196)正受撰。四卷。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的注释书。作者在《阁笔记》中称,本书经文以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求那跋陀罗译本为底本,并以北魏延昌年间(512—515)菩提流支译本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附于其下,以便于阅读。注释则采集唐遗名尊宿注文,宋沙门宝臣、居士杨彦国之说,《宗镜录》及经论中有关之精华,并加上作者自注,附于经文下。本书撰成后即刊刻流通。明洪武四年(1371)旧板毁于火,又有重刊本问世。此本较旧本有增补删改。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的是重刊本。 |
楞伽经通义 |
善月 |
楞伽经通义,六卷,宋善月述并序,蒋之奇经序,苏轼书经跋。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通义》,简称《楞伽通义》。佛典注疏。南宋嘉定二年(1209)善月撰。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本书“究一经始末,节句义起,尽按吾台宗规矩,大体申述其旨,目曰通义”。书中将经文卷一分为二十一章,卷二、卷三均分为十七章,卷四分为十三章,逐章注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宗通 |
曾凤仪 |
楞严经宗通,十卷,明曾凤仪宗通并序,陈熙愿跋。简称《楞严宗通》。佛典注疏。明代曾凤仪撰。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作者在《缘起》中称,“宗通”之意,“是借诸老宿以明经,而非以我明经也,抑即宗以明经,而非以文字见解明经也”。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正见 |
佚名 |
楞严经正见,十卷,清济时述,盛符升序,王潠序,道一后序(二篇),无名正见禅人后序。 |
楞严经宝镜疏 |
|
楞严经宝镜疏,十卷,清溥畹述。 |
楞严经宝镜疏悬谈 |
|
楞严经宝镜疏悬谈,一卷,清溥畹述。 |
楞严经宝镜疏科文 |
|
楞严经宝镜疏科文,一卷,清溥畹撰。 |
楞严经序指味疏 |
谛闲 |
楞严经序指味疏,一卷,元惟则序,清谛闲疏并缘起,华山跋,有科文,内题大佛顶经序指味疏。出谛闲大师遗集,见新编续藏。 |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解 |
行策截流 |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解,一卷,清行策撰,出淨土警语。 |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疏钞 |
续法 |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疏钞,二卷,清续法集并跋。戴京曾序,前附日诵。简称《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疏钞》、《势至疏钞》。佛典注疏。清康熙十八年(1679)续法集。是唐般刺密帝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注释书。作者在《刻势至疏钞缘起》中称:“康熙十七年冬,一夜梦本师和尚为讲《势至章》,比晓细研清凉《疏钞》,遂于腊月八日开释,历己未(1679)元宵搁笔。”书前有般刺密帝译《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并含有续法之述劝文。注释大分为三:(1)通序大意;(2)开章释文;(3)结答圆通。本书于康熙十九年刻印流通。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科解 |
佚名 |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科解,一卷,明正相解并序。简称《大势至圆通章科解》、《势至圆通章科解》。佛典注疏。明崇祯八年(1635)正相撰。是唐般刺密帝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科分及注释之书。作十二分:释名、正释经文、陈请敬仪、明所师、喻、以法合喻、提喻贴合、生佛不隔、喻不假方便、结自利、证后化他、结答等。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指掌疏 |
达天通理 |
亦称《楞严经新疏》。佛典注疏。清通理述。十卷。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作者序称:乾隆十七年(1752)应邀讲《楞严正脉》,嫌其“驳辨太甚,且前后次第与清凉大有径庭,不合贤宗家法”,故撰本书。书成后曾重订,并于乾隆四十一年刊刻流通。书前作者另撰有《楞严经指掌疏悬示》一卷。后又撰有《楞严经指掌疏事义》一卷,注释疏文中难解的词语。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观心定解 |
佚名 |
《楞严经观心定解》,简称《楞严经定解》、《楞严定解》、《观心定解》等。佛典注疏。清康熙二十年(1681)灵耀述。十卷。书前另撰有《科》及《大纲》各一卷,成十二卷。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分为四章:判总别、定境观、释题目、系凡例。释经文分为三分:序、正宗、流通。“正宗”又有二分:(1)正观总无明心以明修证;(2)约别能招报心以明修证。书首杜臻序批判了贤首宗僧人真鉴的《正脉疏》以及戒环的《要解》。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贯摄 |
刘道开 |
楞严经贯摄,十卷,清刘道开纂述并序,徐元文序,熊焯序,高珩序,内题楞严说通。 初名《楞严贯摄》,后改名《楞严说通》。佛典注疏。清康熙七年(1668)刘道开纂述、离指方示鉴订。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以儒者章句之例,融会经义。作者在《编辑始末》中称:“爰取《正脉》、《合辙》二书,研味参伍。……大约取《正脉》十之六,《合辙》十之四,而余间有管窥,亦附十之一。”书初成后,又以《如说》复加参订。本书撰成后即刊刻流布。今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略疏 |
永觉元贤 |
《楞严经略疏》,简称《楞严略疏》。佛典注疏。明崇祯十一年(1638)元贤述。十卷。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书首《缘起》称,作者曾于明天启四年(1624)撰《翼解》二卷,后“广《翼解》而作《略疏》,间亦博采众说,融为一家之言”。本书撰成后即刻印流布。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维摩经文疏 |
智顗 |
二十八卷。 隋代释智顗(538—597)撰。《维摩诘所说经文疏》,旨在疏文古义幽,旨渊趣博。精彩教门,辨明观道,以扶冀宗旨。抉择迷纲,三观三德,一念三千,性善性恶,自行化他。一切若正若助权实之道,无不备举。智顗对维摩诘所说全经十四品经文即:《佛国品》、《方便品》、《弟子品》,《菩萨品》、《不思议品》、《观众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门品》、《香积佛品》、《菩萨行品》、《阿閦佛品》、《法供养品》、《嘱累品》经文一一作解。以消除中印经文文意之隔,便于僧众研习之用。《维摩诘所说经文疏》的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
楞严经精解评林 |
焦竑 |
楞严经精解评林,三卷,明焦竑纂,王畿释教总论,王凤洲译经便览。 |
楞严经纂注 |
真界 |
楞严经纂注,十卷,明真界纂注并序,冯梦祯序,瞿汝稷序,如奇后序,行简后序。前冠释疑一篇,后附经颂及五阴辨魔说,内题新刻三续玄言释经精解评林。 |
楞严经讲录 |
佚名 |
楞严经讲录,十卷,明乘旹讲录并序,汪益源序,张大受后序。 |
楞严经直解 |
佚名 |
楞严经直解,十卷,明广莫直解,李太冲序,马正初序,李云龙赞。亦称《楞严经直解》。佛典注疏。明代广莫撰。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作者认为《楞严经》是“方等中圆教所摄”。其正文释经分为三分:序、正宗、流通。“正宗”又有五分:理分、行分、证分、结经名、绪馀。本书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印行流通。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圆通疏前茅 |
传灯 |
楞严经圆通疏前茅,二卷,明传灯述。(会解见嘉兴绵邈函,圆通疏见嘉续二四、二五及本藏续十九。) |
楞严经截流 |
传灯 |
楞严经截流,二卷,明传如述,圣行序,郑之惠序,金学曾序,冯梦祯题记。 |
楞严经述旨 |
陆西星 |
楞严经述旨,十卷,明陆西星述。陆西星不仅援引了《庄子》思想,而且还援引了《阴符经》、《圆觉经》、《涅槃经》、《金刚经》、《华严经》、《楞伽经》、《法华经》等众多典籍思想来疏解《楞严经》。 |
楞严经说约 |
陆西星 |
楞严经说约,一卷,明陆西星述并序及引语,李戴仁夫楞严述旨楞伽句义通说合序(通说不在藏内),附惟识劝持叙。 |
楞严经悬谈 |
颛愚观衡 |
楞严经悬谈,一卷,明观衡撰,出颛愚和尚语录。 |
楞严经击节 |
佚名 |
楞严经击节,一卷,明大韶撰并序,出千松笔记。 |
楞严经直指 |
佚名 |
楞严经直指,十卷,明圅昰疏,今释序,今辩序。其嗣法门人今释序之曰:‘吾师天然是和上,宴坐丹霞,以三月成直指。(中略)言言本色,不借华词。其不可思议之妙,实有与诸家回绝者。’ |
楞严经合辙 |
一雨通润 |
楞严经合辙,十卷,明通润述并序,吴用先序。佛典注疏。明天启元年(1621)通润述。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经数年之精研录成《私记》一文,后偶得《楞严正脉》,其指瑕摘疵处与《私记》大半相合。然其注解,无论易难,皆详释之,不便于初学者,故“将平日《私记》而与诸佛性相若合一辙者,裒成一帙,以付剞劂”。此书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证疏广解 |
凌弘宪 |
楞严经证疏广解,十卷,明凌弘宪点释并序,俞王言刻标指序,袾宏摸象记引,乐纯跋,三色套印,前有像讚。佛典注疏。明天启元年(1621)凌弘宪点释。是界澄撰《楞严经证疏》的注释书。收集了宋代以来贤首、天台十余家议论,以补《证疏》之缺略。其编排方式较独特。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如说 |
钟惺 |
楞严经如说,十卷,明锺惺伯集并序,元惟则会解序节录,王庭序,淨范重刻跋,周真德跋。佛典注疏。明天启四年(1624)钟伯敬、贺中男撰。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书名取自经中“如所如说”之语。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文句 |
智旭 |
楞严经文句,十卷,明智旭撰述并后序,道昉参订。 |
楞严经秘录 |
佚名 |
楞严经秘录,十卷,明一松说,灵述记。 |
楞严经玄义 |
传灯 |
楞严经玄义,四卷,明传灯述,传如序。 |
楞严经圆通疏 |
天如惟则 |
楞严经圆通疏,十卷,元惟则会解并序及劝持序,克立跋,明传灯疏并序,虞淳熙序,袁世振序,有凡例。八九套出前茅二卷(嘉续不载)。 |
楞严经臆说 |
圆澄 |
楞严经臆说,一卷,明圆澄注并序。明代释圆澄撰。《楞严经臆说》一书,是对 《楞严经》的注疏。《楞严经》全称为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称除 《楞严经》外,还有 《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该经由唐代般刺蜜帝译,共十卷。该经主要内容是,“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因众生不明自心“性净妙本”,故流转生死,当修禅定,以破各种“颠倒”之见,通过由低到高阶段的修炼,达到 “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圆澄根据自身所学和切身体验,对《楞严经》加以注释,阐述他对经义的见解,对研习 《楞严经》有一定帮助。现见载版本有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刊本。 |
楞严经悬镜 |
德清 |
楞严经悬镜,一卷,明德清述并序,虞淳熙序,出梦游集卷四十一,古本卷二十五。本藏甲三二梦游集存目。 |
楞严经摸象记 |
祩宏 |
楞严经摸象记,一卷,明袾宏述并序,附诸经,出云栖法彙,见新编续藏。亦称《楞严经摸象记》,简称《摸象记》。佛典注疏。明万历三十年(1602)袾宏述。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作者在引文中称:因感于古来诸家于《楞严经》“彼此角立,如盲讥盲”,故主张释经只要言之在理,如盲人摸象虽不得象,未尝非象。该书除摘取《楞严经》语句百余则,“略为剖析,以例全帙”,对《般若心经》、《圆觉经》、《法华经》、《华严经》、《永嘉集》等亦略举一二则,予以解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通议 |
德清 |
楞严经通议,十卷,明德清述并序,清谛闲重刻序。附补遗一卷,出梦游集卷四十三,古本卷二十七。本藏甲三二梦游集存目,已见嘉续,今不重印。亦称《首楞严经通议》。佛典注疏。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德清述。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书前有作者所撰《通议提纲略科》。正文分三分:序、正宗、流通。“正宗”又分为二:初大开修证之门、二曲示迷悟差别。在“大开修证之门”中又设四科:示三观之体、示三观之相、示三观之用、结三观之名。并不详解经文,只在“议其条贯而通其大纲”。书后另有《楞严通议补遗》一文。本书于清光绪二十 年(1894)重刻,被誉为“教苑之司南,禅宗之正眼”。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正脉疏 |
佚名 |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十卷,科文及悬示各一卷,明真鉴撰并序跋,广丰缘起,朱俊挺跋。 |
楞严经合论 |
雷庵正受 |
楞严经合论,十卷,宋德洪造论并序及后序,正受厘论入经删补并序,彭以明跋。 |
楞严经笺 |
佚名 |
楞严经笺,二十卷,宋惟慤科,可度笺,科文不载。(总目科误作释) |
楞严经要解 |
戒环 |
楞严经要解,二十卷,宋戒环解,及南序,行仪跋。亦称《首楞严经要解》,简称《楞严要解》。佛典注疏。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分三科:(1)通释经题;(2)通叙科判;(3)正释经文。作者在“通叙科判”中称:“《楞严》即般若、法华之中,实大乘终极之教。”本书前有南宋建炎元年(1127)沙门及南序。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熏闻记 |
仁岳 |
楞严经熏闻记,五卷,宋仁岳述。 |
楞严经集注 |
佚名 |
楞严经集注,十卷,宋思坦集注,元子文后叙,元长叙,契了序,前有科文并排科冠上。简称《楞严集注》。佛典注疏。宋思坦(钱谦益《蒙钞》作“怀坦”)集注。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释文分序、正宗、流通三分。正宗分又有六分:(1)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解;(2)依常住真心以起圆行;(3)依正助两行以分圆位;(4)承三法既备问名受持;(5)因释余疑广辨七趣;(6)无问自说预明禅境。注释援引兴福惟悫、资中弘沇、携李洪敏、真际崇节等诸师之文及《玄赞》、《熏闻》、《删补疏》、《补遗》、《纂注》等书。本书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刻印流布,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义疏释要钞 |
佚名 |
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六卷,宋怀远录并序。全称《首楞严义疏注经释要钞》,简称《楞严经义疏释要钞》。佛典注疏。宋嘉祐六年(1061)怀远录。是宋子璿撰《首楞严义疏注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义疏》虽流通已久,然缺钞,故应子璿之弟子所请,集成钞文,释疏之要义。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大宝积经述 |
佚名 |
大宝积经述,一卷,唐徐锷撰,眉注藏欠此一本故收。按已见碛嘉两藏本经前。 |
圆觉经析义疏 |
达天通理 |
圆觉经析义疏,四卷,通理述,心兴较订。 |
圆觉经句释正白 |
佚名 |
圆觉经句释正白,六卷、首卷一卷,清弘丽着,佚名序,王应华序,江起龙跋,有科文。 |
圆觉经精解评林 |
焦竑 |
圆觉经精解评林,卷上,明焦竑纂。 |
圆觉经要解 |
佚名 |
圆觉经要解,二卷,明寂正要解并序及后序。 |
圆觉经近释 |
一雨通润 |
圆觉经近释,六卷,明通润述。 |
圆觉经直解 |
德清 |
圆觉经直解,二卷,明德清解并跋,有宗密略疏序,程梦旸后序。 |
圆觉经集注 |
佚名 |
圆觉经集注,二卷,宋元粹述,居简序。 |
圆觉经略疏序注 |
圭峰宗密 |
圆觉经略疏序注,一卷,唐宗密撰,宋如山注,内题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序。后半唐裴休序注在续八七 |
圆觉经序注 |
佚名 |
圆觉经序注,一卷,宋.如山注序。 |
圆觉经类解 |
佚名 |
圆觉经类解,八卷,前附十二章颂,宋行霆解,沉应辰跋。 |
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 |
佚名 |
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宋清远述并序,道恕序,内题无经字。 |
圆觉经钞辨疑误 |
观复 |
圆觉经钞辨疑误,二卷,宋观复撰并序,内题无经字。 |
华严经纲目贯摄 |
佚名 |
华严经纲目贯摄,一卷,清.永光录集。 |
华严经合论纂要 |
李通玄 |
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唐李通玄撰,明方泽纂并后序,圆理跋。 |
佛说断温经 |
佚名 |
佛说断温经,一卷,失译。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会译 |
佚名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会译,四卷,明员珂会译,冯梦祯序。驹目作会释似误。 |
阿弥陀经异本 |
佚名 |
阿弥陀经异本,日本赤松连城跋。 |
释家观化还愚经 |
佚名 |
释家观化还愚经,一卷。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王品 |
佚名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王品,一卷。 |
三万佛同根本神秘之印并法龙种上尊王佛法 |
佚名 |
三万佛同根本神秘之印并法龙种上尊王佛法。一卷。首尾缺 |
现在十方千五百佛名并杂佛同号 |
佚名 |
现在十方千五百佛名并杂佛同号,一卷,首缺。 |
大威仪请问 |
佚名 |
大威仪请问,一卷。佚名 |
如来在金棺嘱累清净庄严敬福经 |
佚名 |
如来在金棺嘱累清净庄严敬福经,一卷 ,「新西方胡国中来,出皇涅槃中」,尾缺,二八七七。 |
妙法莲华经广量天地品第二十九 |
佚名 |
妙法莲华经广量天地品第二十九,一卷,尾缺,二八七二。 |
慈仁问八十种好经 |
佚名 |
慈仁问八十种好经,一卷,作者不详。编号二八六七。 |
进旨 |
佚名 |
进旨,一卷,佚名,宋张长继题记,编号二八六四,即本部惠远外传之末段别出。 |
王梵志诗集 |
王梵志 |
王梵志诗集,一卷,邓庆长题记,编号二八六三。梵志原名梵天,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唐代著名诗僧。其诗大半属说理格言,质朴浅显,极似佛家偈语;亦有少数作品,描写个人生活心境,生动自然,别具特色。原集久佚,历代书目不见著录,《全唐诗》亦不曾收其诗作。敦煌石室卷子出,始发现其作品。原卷为英人斯坦因劫往伦敦者有六种残卷,现藏不列颠博物院。为法人伯希和劫往巴黎者有五种残卷。现巴黎图书馆藏有《王梵志诗》三残卷,其中后汉乾祐二年(949)樊文昇写本(伯4094)日本羽田亨曾影照,近人董康亦曾就之手抄一本。国内印行者有刘復校录本,载《敦煌掇琐》。郑振铎校补本,载《世界文库》第五册。郑本系就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伯2718)录出,又以(伯3266)残卷参校,共有诗九十二首。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出版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较为赅备。 |
大蕃沙洲释门教法和尚洪辩修功德记 |
佚名 |
大蕃沙洲释门教法和尚洪辩修功德记,一卷,佚名,佚名题记,编号二八六二。 |
府君存惠传 |
佚名 |
府君存惠传,一卷,佚名,编号二八六〇。 |
惠远外传 |
佚名 |
惠远外传,一卷,首缺,宋张长继题记,编号二八五九。 |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 |
佚名 |
一卷,佚名,梁张保达题记,尾题大目犍连变文,编号二八五八。 唐五代变文。敦煌卷子写本。今存写本凡九种,七种为残本,一种首尾完整而略有缺漏,一种首尾完整,题名《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结尾有“《大目犍连变文》一卷”和“贞明柒年辛巳岁四月十六日净土寺学郎薛安俊写”字样,当抄写于五代后梁时。内容写目连母青提因隐匿供养诸佛的资财,堕入阿鼻地狱。目连成正果后,不见其母,而得已升天庭的父亲启示,入冥间寻母,见母身受苦刑,援救无术,乃求诸如来。如来率八部天龙,打开地狱,救出青提。目连去王舍城乞得饭食奉献母亲,青提则因贪婪之心未灭,食未入口,即变为猛火。如来嘱目连广造盂兰盆,每年七月十五广济饿鬼,青提始可得救。故事据《佛说盂兰盆经》敷衍而成。敦煌卷子写本另有写目连救母的说唱本,残本,其体制与变文相若,今人拟题为《目连变文》。又有《目连缘起》,亦写目连救母故事。唐代以转变形式演唱目连故事已相当流行,孟棨《本事诗》记有张祜见白居易时,即以《目连变》唱词相答问。后世戏曲、曲艺多有演唱目连故事者。宋有杂剧《目连救母》,明清有《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劝善金科》及宣卷等。近代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曲,习称“目连戏”。 |
索法号义辩讽诵文 |
佚名 |
索法号义辩讽诵文,一卷,佚名,唐佚名题记,编号二八五七。 |
布萨文等 |
佚名 |
布萨文等。一卷,首缺,编号二八五三。 |
大乘四斋日 |
佚名 |
大乘四斋日,一卷,佚名,编号二八四九。 |
祈愿文 |
佚名 |
中国早期并无祈愿文,祈祷、发愿的意愿一般用祝文表达,随着佛教的传入祈愿文大量产生。佛教以为,祈福需以“悲敬为初。悲则哀苦趣之艰辛,思拔济而出离。敬则识佛法之难遇,弘信仰而登神”(《广弘明集·启福篇序》)。故而,祈愿文常常悲众生之艰辛,敬佛法之难遇,为家国、僧俗、佛法发愿祈福。一,首尾缺,佚名题记,编号二八四六。二,首尾缺,佚名题记,编号二八四七。 |
菩萨布萨文 |
佚名 |
佛教仪轨书。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敦煌地区佛寺行布萨时所用文书。共包括《入布萨堂说偈文》、《受水偈文》、《浴筹说偈文》、《受香汤说偈文》、《唱行香说偈文》、《受筹说偈文》、《还筹偈文》、《清净妙偈文》、《布萨竟说偈文》等九篇,反映了一个完整的布萨过程。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北龙68号则是金光明寺僧人依此《菩萨布萨文》进行布萨活动的实录。这些偈文不仅用于布萨,亦用于受五戒活动(参见斯4218号),但受五戒时仅用其中《受水偈》、《受香汤偈》、《受筹偈》与《还筹偈》四首。另外,这些偈颂还用作敦煌当地佛教大藏经的帙号(参见伯3010号)。本文历代大藏经未收,今存于敦煌遗书中。敦煌出土后,日本《大正藏》将斯2580号收入第八十五卷,拟题作《入布萨堂说偈文等》。 |
押座文类 |
佚名 |
押座文是敦煌变文之一。系唐宋时代,以通俗方式对民间弘法时,在宣讲佛经前所唱之七言韵文。‘押座’二字有镇压四座之意,故押座文有导引正题、收摄心神之功用。如维摩经押座文之末段(大八五·一二九七中):‘不似听经求解脱,学佛修行能不能;能者虔恭合掌着,经题名目唱将来。’‘唱将来’三字为各押座文末句所共有。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所收之押座文类,包括维摩经押座文、温室经讲唱押座文等。 |
文殊师利菩萨无相十礼 |
佚名 |
文殊师利菩萨无相十礼,一卷,佚名,尾缺,编号二八四四。 |
大悲启请 |
佚名 |
大悲启请一卷,佚名,编号二八四三。 |
印沙佛文 |
佚名 |
印沙佛文,一卷,佚名,编号二八四二。印沙佛是在河岸沙滩上以印印沙为塔形,或以七俱胝佛像塔印印于香泥沙上纸上,随印随念诵,认为是同诵经念佛一样的功德。一般在正月一日(亦有在九日)进行,同时举办斋会。敦煌社条中规定社邑印沙佛的作法或为社人轮流担任斋主操办,或为社人共同出物举行。印沙佛的地点在河滩、社人家或寺院,在寺院举行时寺院亦出若干麦粟。印沙佛时由僧人念诵印沙佛文,祈愿佛佑国安人泰,四界清平,地方官员安寿,斋主及社人家庭消灾免罪,求福来世。 |
大佛略忏 |
佚名 |
大佛略忏,一卷,佚名,尾缺,编号二八四一。 |
三界图 |
佚名 |
三界图,一卷,佚名,编号二八四〇。 |
传法宝记 |
佚名 |
禅宗史书。唐代杜朏(生卒年及生平事迹皆不详)撰。一卷。约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唐宋以来诸家经录不见著录,后发现于敦煌遗书中。此书以禅宗北宗的观点,记述了另一个禅宗传法世系,即:东魏嵩山少林寺释菩提达磨、北齐嵩山少林寺释惠可、隋皖公山释僧璨、唐双峰山东山寺释道信、唐双峰山东山寺释弘忍、唐嵩山少林寺释法如、唐当阳玉泉寺释神秀。这一传法世系在弘忍和神秀间多出一位法如,是不见于他书记载的;同时,此书所记某些人物的事迹也不为他书所载,从而为研究禅宗史提供了许多新的资料。此书的敦煌写本有三种,分别保存于日本和法国。1943年日人神田喜一郎首次将此书发表于《续禅宗编年史》的附录中。1966年,日人柳田圣山又对此书进行了校订和注释,编入《初期禅宗史的研究》一书。 |
持斋念佛忏悔礼文 |
佚名 |
持斋念佛忏悔礼文,一卷,首尾缺,编号二八二九, |
大乘净土赞 |
佚名 |
大乘净土赞,一卷,佚名,编号二八二八。 |
真言要决 |
佚名 |
真言要决,六卷,唐刘仁会述,存卷一、三皆首缺,编号二八二五。 |
天台分门图 |
佚名 |
天台分门图,一卷,佚名,尾缺,编号二八二四。 |
诸经要略文 |
佚名 |
诸经要略文,一卷,首尾缺,编号二八二一。 |
菩萨藏修道众经抄 |
佚名 |
菩萨藏修道众经抄,卷十二,首缺,编号二八二〇。 |
诸经要钞 |
佚名 |
诸经要抄,一卷,首尾缺,二八一九。佛教著述。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原卷无标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书罗列了善知识、恶知识、假佛、真佛、法身礼、假三宝、真三宝、假戒、真戒、不净说法、净说法、有诤法、有为法等类别,然后引证二十余种经文论述之。由于本书引用了译于唐开元年间(713—741)的《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而其文字又为《历代法宝记》所引用,故产生年代约为723—779年间。书内引用了《法句经》、《金刚三昧经》、《禅门经》的文字,且有不少禅宗色彩的词句,故研究者认为它与禅宗及《历代法宝记》的作者或有某种关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起信论注 |
佚名 |
起信论注,一卷,首尾缺,编号二八一五。 |
摄大乘义章 |
佚名 |
摄大乘义章,卷四,佚名,编号二八〇九。 |
摄大乘论章 |
佚名 |
摄大乘论章,卷一,首尾缺,编号二八〇七。 |
摄大乘论抄 |
佚名 |
摄大乘论抄,一卷,首尾缺,编号二八〇六。 |
摄大乘讲疏 |
佚名 |
摄大乘论疏,卷五、七,皆首缺,卷五尾题摄大乘疏,卷七尾题摄大乘论义记,编号二八〇五。 |
因缘心释论开决记 |
佚名 |
因缘心释论开决记,一卷,佚名,尾缺,编号二八一六。 佛典注疏。敦煌遗书藏本。是对龙树撰《因缘心论颂》、《因缘心论释》的注疏。先分四门总述,然后疏释正文。四门为:(1)“明造论之主”,即明龙树造论;(2)“明造论之因”,谓龙树欲使五德弟子明真、俗二谛之理,故造此论;(3)“明所述之论为正量不”,即论述本文所说全都符合佛法真理;(4)“辩论所宗”,谓大乘分“胜义皆空”、“应理圆实”、“法性圆融”三宗,今此论属胜义皆空宗。以下逐句解释《因缘心论释》的原文。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十地论义疏 |
|
十地论义疏,卷一、三,北周法上撰,卷一首尾缺,卷三首缺,北周智辩题记,佚名题记,编号二七九九。 |
本业璎珞经疏 |
佚名 |
本业璎珞经疏,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九八。 |
梵网经述记 |
佚名 |
梵网经述记,卷一,首缺,真如题记,编号二七九七。 |
律抄第三卷手决 |
佚名 |
律抄第三卷手决,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六。 |
四部律并论要用抄 |
佚名 |
四部律并论要用抄,一卷,首缺,明润题记,编号二七九五。 |
律抄 |
佚名 |
律抄,一卷,首缺,僧[王+延]题记,编号二七九四。 |
地持义记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三部律抄 |
佚名 |
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 |
佚名 |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
律杂抄 |
佚名 |
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
律戒本疏 |
佚名 |
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
四分戒本疏 |
佚名 |
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
大乘四法经释抄 |
佚名 |
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
释肇序 |
佚名 |
释肇序,一卷,唐体请(着译目录作体清)记,首缺,编号二七七六。 |
维摩经疏 |
佚名 |
维摩经疏,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七四。 |
维摩经疏 |
佚名 |
维摩经疏,卷三、六,佚名,编号二七七二。 |
维摩经疏 |
佚名 |
维摩经疏,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七一。 |
维摩经疏 |
佚名 |
维摩经疏,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七〇。 |
涅槃经疏 |
佚名 |
涅槃经疏,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六五。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疏卷数不详。首尾均残。原卷无题名,据内容拟题。此疏所疏释者为《北本涅槃经》,现存残卷系从卷三十八《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六的结尾部分起,至《桥陈如品》第十三之中部。因首残,故全疏的科分不清。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挟注胜鬘经 |
佚名 |
挟注胜鬘经,一卷,首缺,昙受题记,编号二七六三。佛典章疏。作者不详。原注卷数不详,或为上,中,下三卷。首残尾全。尾题:“《胜鬘夫人经》,卷上。弟子昙受可敦所供养。”两号原属同卷,可以拼接。此经自《胜鬘经·摄受章第四》末尾之“[初住大乘],一切善根,[何况二乘],以广大故,是故……”抄至《一乘章第五》之“得少分涅磐者,名向涅磐界”。经文用大字抄写,经文下为双行小字挟注。注释大抵仅为疏通文义。这种挟注形态的《胜鬘经》前此未为历代经录所著录,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本之分章,亦与传世流通本不同,可资研究。日本《大正藏》将S.1649收入第八十五卷,现可据S.5858补出《大正藏》录文的若干残缺。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释法海 |
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唐代释法海 (生卒年不详)撰。法海是六祖即慧能(或写作惠能)弟子,在慧能圆寂后将其言论汇编成一书——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书亦简称为《六祖法宝坛经》,或称《坛经》。它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称为“经”的作品。该书详载了六祖慧能一生事迹及其语录。慧能(638—713),俗姓卢,南海新州(今广东新兴)人,幼年丧父,家贫以砍柴为生。因在林中砍柴间听人诵《金刚般若经》有所启发,萌生求学之念。后往黄梅冯墓山谒见弘忍,拜师求佛而依佛门,受业于弘忍,专修禅宗义理。慧能学法善于思考,勤于用功,悟性超常,见解多出。针对上座弟子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偈,有感而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受到弘忍赞许,并秘授他法衣。慧能南归后,隐居了十五年,后到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被尊称为禅宗六祖。有称“曹溪大师”。圆寂后,唐宪宗曾追赠谥号为“大鉴禅师”。其著名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等四十余人。《六祖法宝坛经》成为南禅宗的 “宗经”,是研究慧能创立禅宗南宗及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如将晚唐僧人惠昕改编的日本兴圣寺本,北宋僧人契嵩改编的曹溪原本,元代僧人宗宝改编的宗宝本进行对照阅读,可以充分了解禅宗发展的思想历程。 |
禅林僧宝传 |
惠洪 |
简称《僧宝传》。佛教禅宗史书。北宋惠洪著于宣和二年(1120)。30卷。收入《卍续藏》第137册。记事为主,亦收录机缘语句,体裁介乎僧传和灯录之间。此书据昙颖《五家传》增补,复增添嘉祐以后至政和年间云门、临济二宗的杰出禅师计81人。或说此书原名《百禅师传》,大慧宗杲读其初稿,抽去其中19人传记焚之(据《山庵杂录》卷上)。作者融会众说,自成一家之言,常为以后的佛家史书所引用。惠洪自视甚高,谓道宣虽精于律而短于文词,所作《续高僧传》如户婚按检;赞宁虽博于学而暗于见识,聚众碣之文作《宋高僧传》,其书非一体(见《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然时人亦有讥剌其书者,以为“传多浮夸,赞多臆说”(惠彬《丛书公论》)。卷末附录有宋庆老所撰的《补禅林僧宝传》1卷,载法演、悟新、怀志三传。续补本书的还有南宋祖琇《僧宝正续传》7卷,清自融《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15卷。 |
安士全书 |
周梦颜 |
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四部。被号称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民国高僧印光大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全书共分四部,约60万字。本书被印光法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在佛教界被认为是准佛经。全书以佛教思想为主线,汇集了许多历史故事,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儒释道三教文化,雅俗共赏,启迪智慧,有益于劝人为善、济世救人、净化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