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王勃
  • 姓名:王勃
  • 别名:字子安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绦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 出生日期:650年
  • 逝世日期:676年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绦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著名诗文家,初唐“四杰”之一。祖父王通,隋末大儒,著名学者,著有《元经》、《中说》,死后谥爲“文中子”。叔祖父王绩是隋末唐初著名诗人。其诗多写田园情趣,爱慕陶潜。王勃出生前,王通、王绩虽早去世,但其诗文对王勃仍有很大影响。王勃父亲王福时祇任过普通文职,“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爲齐州长史” ( 《王子安集序》)。王福时有六子:勔、勮、勃、助、劼、劝,文才都很好,深受世人称赞。


王勃大约出生在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幼年在家乡龙门度过。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启》(见蒋清翊《王子安集注》) 中说:“某性唯懵昧,识谢沉冥。蒙父兄训导之思。藉朋友琢磨之义,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忠孝爲九德之原,故造次必于是;审名爲五常之贼,故颠沛而思远。虽未之逮也,亦有其志焉。”由此可见,其幼年是受父兄儒家思想与道德的教育。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他早年聪慧,六岁能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王勔、王勮,才藻相类,因此,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曾称赞他们爲“此王氏三珠树也”,其中王勃最爲突出。王勃幼年就善于独立思考,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并指出其中错谬,写了《指瑕》10卷。这是对《汉书注》最早的研究批评著作。十岁读儒家经典,十四岁文章就写得很出色。据说,有一次,他往交趾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正值九月九日重阳,洪州都督阎公曾在滕王阁上举行宴会,藉以显示自己女婿的才华。事先他让女婿写好一篇宴滕王阁的文章。宴会刚开始,他故意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们写作,大家都知情推辞了。但王勃作爲一个“童子”,参加这次盛会,当都督请到他时,他却不谦辞,从而打破了阎都督的原先安排。都督十分生气,就藉更衣故,退出宴会。可又不放心,就专门派人探听王勃写了些甚麽。开初,探人报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都督笑道: “这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接着报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便沉吟不语。当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时,这位都督“瞿然而起曰: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连忙赶回宴会,等王勃把文章写成,“极欢而罢”。(见《唐摭言》卷五,《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这次写的便是有名的《滕王阁诗并序》。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虽有所借鉴,但却写出了前人难于描绘的景物和寥廓的境界,成爲千古名句。诗中触景生情,弔古伤今,颇能发人深思。“画楝朝飞南浦云,珠帘暮捲西山雨”,成了传颂的写景名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抒发了浮沉的感叹,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何况是出于十四岁的少年手笔。


高宗麟德初年(664),新拜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十五岁的王勃写了一篇《上刘右相书》,议论朝政,主张“崇文”、“使德”、“信赏而必罚”、“重耕耘之务”。这些建议出自一个未及弱冠的少年之笔,是不平凡的,于是得到刘祥道的赏识。杨炯《王子安集序》说:“太常伯刘公巡行风俗,见而异之,曰: ‘此神童也’。便上表加以推荐,对策高第,拜爲朝散郎。”


乾封元年 (666),高宗封禅泰山,王勃奏《宸游东岳颂》(已佚)。当时东都洛阳造乾元殿,他又奏《乾元殿颂》。沛王(李贤)得知他的名气颇大,召请他任“侍读”兼修撰,爲王府撰写文字。他奉命编撰《平台秘略论》10篇,深得沛王爱重,赐帛50匹。此书是以儒家思想爲核心,作爲皇子阅读修养用的。其中文艺三论曰:《易》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传》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故“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能事”,而君子所役心劳神,宜于大者远者,非缘情体物,雕虫小技而已。可见王勃的论文的思想和曹丕《典论·论文》基本相同。在这段时间裹,王勃并爲《黄帝八十一难经》作注,后编写了《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希望能够济世救人。唐高宗到凤翔府麟游县的九成宫游幸,王勃又写了 《九成宫颂》和 《上九成宫颂表》、《拜南郊颂》和《拜南郊颂表》来歌颂皇室。他还写了一首五言絶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爲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本来很複杂,但诗人却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阁,变悲凉爲豪放,表现了他非凡的抱负。


在王勃20岁时的春夏之交,诸王子喜好鬬鸡游戏,王勃写游戏文章《鬬鸡檄》,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鷄,写得很好,风传一时,后来文章被高宗得知,大发雷霆,认爲是挑拨诸王子关係,把王勃立即赶出沛王府。此后,王勃“远游江汉,登降岷山”,客居剑南 (今四川成都一带)。他曾登葛愦山远望,感怀诸葛武侯的功业,赋诗抒怀。


王勃三年的漂泊游览生涯结束后回到长安。父亲王福畤正在长安任太常博士。同年十月李敬玄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爲吏部侍郎,和吏部侍郎裴行俭同典选事。李敬玄很赞赏王勃的才华,向裴行俭引荐。王勃审慎地写了《上吏部裴侍郎啓》,申明自己的志愿和态度。这是王勃继《上刘右相书》之后,又一篇大作。其中心内容是建议改革文风。他在文章中指出了以前文风衰败的经历,最后指出当时文场的流弊,他劝戒裴行俭要“识天人之幽致,明国家之大体”,彻底改革这种文风。但这篇文章并没有得到回答。第二年,父亲王福时又调任雍州司功参军,离开了长安。后来,友人虢州司法陆季友帮助他补了虢州参军。在虢州,王勃写了怀念祖先的四言诗《倬彼我系》、《送劼赴太学序》,表明了王勃的儒家思想。由于他性耿介清高,恃才傲物,爲同僚所嫉忌。当时有个官奴曹达犯了罪,逃到王勃处隐藏起来。王勃担心有洩露的危险,于是杀了曹达以塞口。这件事终于被发觉,应判死罪,幸逢大赦免得一死。父亲因受牵连贬谪爲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王勃再次前往交趾探望父亲。他曾到桑泉(今山西临晋)向王少府辞行,写《春夜桑泉别王少府序》,以记其事。王勃离开桑泉直到秋天才南下,取道楚州 (今江苏淮安)、江宁(今南京)前往交趾。从江宁西去,在江上写了有名的《採莲赋》。这是王勃的又一大作。《旧唐书·文苑传》说:“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爲《採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他藉莲花自喻,表现一种怀才不遇和“处江湖之远则思其君”的缠绵情思。在广州写了《鞶鉴图铭序》。上元三年(676),王勃渡南海前往交趾,途中不慎落水。虽经人抢救,但他的心脏病因惊悸而发作,终于不治。死时才27岁。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王勃当是首屈一指。他的《滕王阁序》虽用骈俪文体写成,文采华美,声调和谐,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同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一样,是经过改革的新体骈文。杜甫有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爲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肯定了他们的文学成就。


王勃的诗意境较高,长于抒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广阔的胸怀,至今爲世人传诵。他擅长骈文,《滕王阁序》尤爲著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推陈出新,爲人称道。王勃的文论有 《上吏部裴侍郎啓》、《平台秘略论·艺文》2篇,批评六朝以来的“缘情体物”之作爲“雕虫小技而已”,认爲这种文风害国害民,要求“激扬正道”,“黜非圣之书,除不稽之论”。他用来补救时政的是儒家传统的文学观。


王勃死后,杨炯收集他的诗文,编爲《王子安集》20卷,并作了序言,对诗人的命运,表示深切的同情。《全唐诗》录存其诗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