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起普贤菩萨章。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解行纶贯。先举类以显。大疏云。此经人法仪式悬符华严。且说人仪式同者。华严经首。先是文殊起请。次是普贤。其次诸菩萨。今此经亦然。首先亦是文殊请问。次普贤。又次普眼诸菩萨。此谓之人仪式与华严同。法仪式与华严同者。且华严八十卷经。不出是信解行证。第一菩提场。说经六品十一卷。举如来依正之果。劝一切众生忻乐生信。此属信。经第二普光明殿。说经六品四卷。第三叨利天宫。说经六品三卷。第四夜摩天宫。说经四品三卷。第五兜率天宫。说经三品十二卷。第六佗化自在天宫。说经一品六卷。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经十一品十三卷。共四十一卷经。乃修因契果令人生解。此属解经。第八三会普光明殿。说经一品七卷。乃托法进修令人成行。此属行。经第九逝多林。说经一品二十一卷。乃依人证入法界成佛之德。此属证经。今此经亦然。第一文殊章经文。通为上中下三根。开发信解。第二普贤一章经文。通属上中下三根开行。然后次第分三根证入。且上根人二空观法界观证入。中根人三观诸轮证入。下根人道场加行证入。此之仪式与华严同约教相配。二菩萨者。先问云。如华严九会之中。文殊则出会诸问。普贤只在会中。更不动何也。请普贤表理。文殊表智。由智有回转之义。能和会顿教终教始教愚教。归于一众别教也。今文殊一章。是顿解悟。普眼一章。二空观是顿证悟。三观诸轮是渐证悟。且如先悟后修者。如日出后生。先修后悟者。如眼药病痊。先悟后修者。譬如欲往佗方。必先遥见所在。然后裹粮而行。先修后悟者。如先行然后忽到。切见今人多有将解悟作证悟。只是解到诸佛。解处行全未有。一旦忽遇逆顺境界。无明烦恼则生灭之心依前尚在。与凡夫何异。要敌生死不得。要须依解起行。方得证入。此经正对治此等禅病也。

四明聪讲师曰。诸经中多先列文殊普贤者。盖二圣来此土佐辅释迦。凡说经处。无不居其左右。如观音势至辅弼弥陀。二圣乃净土中良伴。文殊已成正觉。号龙种上尊王佛。观世音号正法明王如来。普贤势至未详所闻也。凡此圣流。皆下乔木入幽谷。降尊就卑。共成一同慈薰。众生发明圆觉。今第二章普贤菩萨。启请其意有三。大科分四。不异前章更不重列。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徴修行也。言普贤者。此有三释。一约自体。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经。曲济不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三约当经。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然学道之人。欠文殊普贤不得。须得智慧眼睛。于一切处一切时。觑破一切障碍境界。故云毗卢遮那如来。以金刚王宝剑。授与文殊。文殊常用此剑挥斫。此是文殊大智也。其次要得坚固道力。克荷如来付属之重担。使后五百岁中佛种不断。又云普贤行愿遍满虚空。此是大行普贤。今此门中依圆觉妙心徴幻法。而明正行故。当此菩萨请问。大乘者大以简小。乘以运载。大乘以本始二觉为体。愿者希求乐欲。闻此圆觉清净境界者。指在文殊章中。闻佛宣说广大灵明圆觉境界也。修行者。譬如道路久被损坏。当修整令平坦。使一切人长行此道。今此亦然。无量劫来熏习无明生灭种子分。彼分此憎爱我慢种种损坏。今当除去。令此心地坦平。然后十二时中。常行此道。问。未审此平坦心道。其行相如何。答。华严经云。佛子于一切时。当慈念众生故。饶益众生故。安乐众生故。怜愍众生故。摄受众生故。不舍众生故。成熟众生故。调伏众生故。教化众生故。觉悟众生故。清净众生故。

四明聪讲师曰。于是普贤菩萨。至而白佛言者。普贤者。伏道之顶。其因周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又翻遍吉。从座而起。请问世尊。仪式并如前释。大悲世尊至云何修行者。遍吉因闻前章。知是空华即无身心。受彼生死动。宿疑情启扬三门。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既知一切如幻。则身心亦是幻也。何故复以幻身幻心。修彼幻法。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问幻幻何修也。若彼众生者。指前当根之人。知如幻者身心亦幻者。此领文殊章知是空华之解。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者。此问起行。以幻者即幻智。于幻者即妄幻。意谓于文殊章中。闻佛宣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既知妄身及妄心。皆如幻师作幻术故。以巾结为兔马。并皆不实。只此能知之智。亦是不实。我今云何以智幻却遣其妄幻。普贤意谓。若以真遣妄。则合其理。何故以妄遣妄耶。然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普贤设此一问。特为后代拨无因果不肯修行之人。除执故也。

四明聪讲师曰。太虚水月。并喻体。生兔角龟毛。皆况名。假因动背定。比舟行而岸移。由妄迷真。譬云驶而月运。故经云。心如幻化。驰骋六情。既知是幻。此幻如何灭之。答意还以幻智灭此幻心。普贤方且兴难云。既以幻智灭于幻心。必竟以幻修幻。幻幻何穷。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灭诸幻性则冥。然无心亦无修行之人矣。其性既不可灭。则修行非幻也。何故复谓修行如幻。此菩萨设问之意。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第二问。断灭谁修也。诸幻即上文说妄幻与智幻。若以前妄执身相妄幻之心。与彼知觉之智幻心都拂尽之时。我则无有起修行之智心。如此之时。都成断灭外道解。遣谁修行。若此所见何得成佛。若要成佛须假起智之心修行。既要起智修行。世尊又却。如何重说起智之心。亦是妄耶。

四明聪讲师曰。既用幻智灭自心。幻心智俱灭。幻观幻境俱遣。复谁作主宰。云何复说修行如幻。如古德云。弟子问师。如何是佛。师云。佛在眼前你自不见。曰如何不见。曰为汝有我在是故不见。曰如和尚无我。还能见否。曰才分你我转加不见。曰无你无我人还能见否。曰既无你又无我。教谁能见。今之幻心。亦复如是。以声止声。如谷答响。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若谓本来不须修习。则常在幻中。不明幻境。令彼妄心何由解脱。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三遮不修之失也。此恐惑者云一切如幻。无不是觉。觉性无生。本来清净。但知便了安用修行。故此遮云。若谓一切众生本性之上。本来清净圆满。无修无证之时。争奈一切众生。见今轮回生死大苦海中。受种种形。耽着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幻化不实颠倒境界。谓此是我。此是彼。乃至田园屋宅。尽将作真实之事。曾无一人了达觉悟知是虚妄不实之境。譬如幻师结成兔马等。曰幻化。者无而忽有。谓之幻有。而忽无谓之化。只是幻师。以术之故。将手巾作兔马。此是无而忽有。才到解术之从。兔马依前只是手巾。此是有而忽无。此约喻说之。苦法说之时。一切众生未入父母胞胎。亦无此身。既一念不觉入胎之后。便有百骸四大五蕴九窍。此如将手巾结成兔马也。才到一口气不来。一化而为臭腐。再化而为尘垢。虽一指一爪一毛一发欲存之。而不可得。此是幻师解术兔马还空也。既然不觉不悟。耽着虚妄颠倒之境。认为实有。于一切处一切时。前念续后念。后念续前念。尽是尘劳妄想。情状万态。颠倒分别计度之心。如此之时。如何得悟理见性。弃背生死。解脱于涅槃。所以圭峰云。从来不达事。妄想不解脱。令还不了知。如何得解脱。

四明聪讲师曰。古德云。要免心中闹。应须看古教。若不看古教不免心中闹。三世十方诸佛。莫不依教修行出尘。若不依教退失者。多如郁头蓝弗得非非想定。居山为飞禽所恼。居水边为鱼龙皇惑念。欲杀是禽鱼。后退堕作飞狸。形如大鹏。一飞何啻九万。两翅收录众生。如夜蝙蝠拾于蚊蚋。善星比丘往昔为菩萨子。今生近佛一向毁谤。生身陷入地狱。此等并无师教为缘。纵任妄心以受轮转。此虚妄心不依圆照观力。破此业识则永沉生死。故启三问殷勤发明。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诚请许听也。言如幻三昧者。如幻不实。前喻中释。三昧此云正受。疏云不受诸受故曰正受。受以领纳为义。如明镜当台。而镜中本无青黄赤白长短大小阔狭之相。此虽不受。而不碍青黄赤白长短大小阔狭之相发辉。菩萨修如幻三昧亦然。于平等觉性之内。上无菩提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中无万行可修。虽无可未可度可修。亦不碍饶益有情。利乐群品。广修万行。只要如梦如幻相似。且如见有一蚁落水之时。若不救之。便落小乘见解。若菩萨之人。不妨即便救之。正当救时。不见有能救之人。所救之物。此谓之修如幻三昧也。又如学道之人。于十二时中。行时不得作行会。住时不得作住会。乃至坐卧看经礼拜。慈悲方便。并不得作一丝毫。情见执有。然后不妨行住坐卧等。所以道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成就梦中佛事。

四明聪讲师曰。愿为来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真歇科为第四问。今谓。此因发上三问。如寻病根。今此愿为如请药方。若能依此法印。无明心识冰泮云消故。作结上三问也。今请世尊处方。合药治病。故云愿为末世方便渐次修习。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者。三请为礼。诚至意切。尔时世尊至如幻三三昧者。焰幻之名通于偏圆。今从圆说一心三幻。楞伽云。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今之如幻三昧。乃依了义大乘圆顿。全性起修。如水月精神本自无体。虽然无体水月宛然。昔猿猴见月在池底云。今夜月死在池内。我等救之。一猿攀树枝。次第相绾直至池底。树枝忽断众猿堕水而亡。皆由众生愚痴。探于水月。不识方便如幻三昧。至以生死不息也。

方便渐次。至默然而听者。若非诸佛方便。点示如幻三昧。究其体性幻实幻虚。灭幻法门。则我等未受轮转。故诫之谛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答文有四。今一标幻从觉生以为义本也。言众生六凡也。种种幻化。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是有漏之法。如来即佛也。圆者离相不偏。觉者空而不空。妙者染而不染。心者梵云乹栗䭾。此云坚实心。不同缘虑集起之心。此心之一字。今约五教明之。若愚教假说一心。谓小乘人。不知心外无法。执心外有境故。若始教。以第八阿赖识为一心。谓心外无境故。若终教。以如来藏为一心。理事无二故。若顿教。以泯绝染净。但是一心。破诸数故。若圆教。以总该万有即是一心。谓理事本末无别异故。今此心乃是泯绝染净。但是一心之心也。谓此顿宗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更不依倚地位渐次。意谓一切众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内之一身。外之万物。一切有漏之法。并从十方诸佛。广大灵明妙心之上起。此是妄从真起。此中便是起信三细六粗也。问此之圆觉妙心凡圣平等。令经何故不云众生妙心耶。答。诸佛已证故。众生性具故。所以独标佛也。

四明聪讲师曰。一言幻者盖三种幻。一者四性无生幻。二者一理随缘幻。三者以性夺修幻。前二种属偏。前行门之幻为权。实未融故也。今之幻者。乃以性夺修之幻。此幻乃圆具诸法。偏发由熏以性夺修。法法无作。亦谓之性德行。一尘应色无非法身。自他依正不逾秘藏。方为色香中道起对法界。此非虚幻之幻。乃依圆觉妙心而起。此幻为之有本之幻。不同无本之幻也。一切众生者。十法界之众生。即四圣六凡也。众生诸佛所有依正色心。四大五蕴。六根六尘。谓之种种幻化。此种种幻全本觉妙明真心而生。故云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地界饿鬼刀山剑树镬汤炉炭。全是圆觉妙心大用发生。观经云。地狱猛火化作清凉风。调达地狱种性。法华授记。为天王如来龙女。畜类中身。即往南方成佛。此等经论若非理毒害性德行。皆以性夺修如何销释。只谓众生无始无明。强生隔碍。以至生佛体殊。色心不泯。若也顺性圆修觉。观寂照之功。始觉有力体用显现。成就自性本具圆觉。然后迷悟体用不二。波水湿性无殊。其或不然。精义必无二。至当止归于一也。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妙心未明诸幻竞起。譬如空华从空而有。及至幻灭。妙心独存。譬如华灭空性无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二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三中。一举喻释也。前说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似人缘眼病之故。所以妄见空中有花。故曰一翳在眼千花乱空。一妄在心河沙生灭。眼翳若除空花即灭。而此广大虚空之性。本无损坏。所谓翳瘥花亡众生即佛。故起信论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华严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造。心若灭时生死尽。

四明聪讲师曰。犹如空华。从空而有者。此喻。圆觉妙心中。本无众生。亦无诸佛。只为真如不守自性。无明熏发。本觉妙明。转作无明故。有生死。今于生死中。具有菩提种性。遇佛出世。及善知识教。修圆觉寂照。复观生死结根知是空叶。此生死空华。亦复从何而有。此全本觉大圆觉性而生。非别有生处。水从水结。妄从觉生。犹如空华者。空华是妄。从空而有者。且指觉性。但此觉性亦是妄。觉未可认为真觉。亦是圆外之月。其实名为始觉。又如空华从眼翳生。此翳无根。体是无明。此无明又从法性而生。故云从空而有。暂指为真。虽为真性。亦是全妄之真。此真名为始觉。有破妄之功。缘被眼翳之累。真还成妄。若始本一合时。无明法性俱遣。境观双亡。无复差别。幻华虽灭。空性不坏者。幻翳若灭。幻华亦随灭。病除也。空性不坏者。此空性名为始觉。毕竟不坏。且存药方。故云不坏。修显极时。复本妙明始本一合有无俱遣。境智双融。金刚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

彼幻心者。因幻而起。复因幻智方得除灭。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诸幻悉灭。圆觉本性。元不曾动。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第二法合本义。幻心即妄幻也。幻灭即智幻也。谓众生既起妄执。四大六尘缘影之幻心如何除去。须是依倚彼知觉者。幻智之心而灭去也。此谓之明来暗谢。智起惑亡。如秤两头低昂不等。虽然灭前妄幻之心。尚存能觉幻智之心未妄。更须妄幻与智幻都拂。却到诸幻尽处。方始见本来圆觉妙心。无去无来。寂然不动。其犹波因水起。波灭水存。幻从觉生。幻灭觉满。方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到这般田地方许。移身转步十方。纵横万化千变而无穷极。此一段文。盖普贤前问幻幻何修。今答云。不妨以幻修幻。正如以屑出屑因声止声也。

四明聪讲师曰。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者。幻心境也。即一念阴心是。此幻阴心。亦起作幻智。还照幻境亦一念也。谓之境照于境。智照于智。如燃火杖。亦复自燃智起为幻灭。幻为智灭。幻之智非智。不灭故。云众生幻心。还依幻灭。灭幻之智。智即是幻。如汤消冰。如木生火斯之谓欤。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者。诸幻指众生四大五阴色心依正种种诸法。皆名为幻。故云诸幻也。尽灭者。诸幻从觉生。觉生即幻灭灭幻之觉。犹如虚空。故云不动。须知诸幻本从翳生。翳灭幻灭。翳幻本一体。翳幻从觉起觉还灭。幻翳本是一。家人心生故分二。既是心中病。还将心药医。如以水洗水。以湛合湛。以屑出屑。佛顶经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与今文会。如上答以幻修幻竟。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离幻说觉。尚在幻中。依幻而言故宜为幻。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本来觉性。不属有无。若说有无。皆未离幻。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幻灭之后。觉性如如。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第三兼拂问幻之觉。拂有三重。第一若谓对妄幻说有觉悟之心者。此是对待之法。只此能觉之心。亦是幻也。第二若谓前来之觉。乃是对幻之觉。今不对幻说觉。自别有一真觉者。若起此心又未离幻。与前依幻说觉一般。前是犯着粗病。此是犯着细病。第三若更谓前说自别有一觉。乃是著有。今和此有觉。一切皆无。只这说无底心亦是幻也。何故若谓自己分上。有此一段殊胜奇特之事。充塞六虚。遍满法界。此是于圆觉性上分外着一个有。遂成两个。若谓只这奇特殊胜之事都无。又是于圆觉性上分外着一个无。亦是两个。所以道舍一取一。终无了日将心用心转见病深。又云叶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云门道。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不明。面前有物是一也。透得一切空。隐隐地似有个物。亦是光不透脱。是二也。是与么也不得。不与么也不得。然则毕竟如何用心。但将前对幻说觉之心。与不对幻说觉之心。及说无觉之心。诸幻一时拂去之后。方是不染二边清净。无去无来。不生不灭之觉性也。故金刚云。如如不动。又云。有无俱去处。特地好乾坤。

四明聪讲师曰。依幻说觉。至亦复如是者。此答第二问。问云。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偈中亦有三句。初句云。幻从诸觉生。觉只是一。何云诸觉。推其问中云。若诸幻性缘上。幻性有种种曰诸。今以幻智灭于诸幻。故觉亦有诸。故云诸觉。依幻说觉。觉亦名幻。故云犹未离幻。此觉妄觉也。亦云始觉属修也。今若以性泯之。以性夺之故。修与觉并皆为幻。此览既从妄而生。还能灭妄。破惑有功立名始觉。妄既灭了。此觉亦须自灭。如猎犬。相似猎既尽已其犬自烹。妄既尽已觉不容住。四大既空。我神无主。但能尘销觉圆不须复问谁作主宰修行也。说无觉者。亦复如是。上文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若无觉妄之智。如渡无船。安能到岸。须用此妄觉。如火燃木。无此觉智。旧病仍生。众生长受生死。但今文若说有觉者。有觉亦妄。是妄皆除。到此圣凡情尽。若羚羊挂角。灵龟曳尾。绝踪绝迹。方见圆觉。是故幻灭。名为不动者。上问中。云诸幻尽灭。则无有心。将谁修行。今意但除其幻了其生死。何虑无修行人。偈云。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舟乃自行

 岸实不动

如上答第二问竟。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

远离一切幻境者。本由坚固执持求无一切幻心。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我之灵心如幻化者亦当远离。不可执着。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远离诸幻之心。亦是一幻。亦当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欲遣远离之心。亦是一幻。亦当远离。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三展转。离幻显觉。其文有四重。一离妄。二离觉。三遣离。四遣遣。前二是我执。后二是法执。从善男子。至虚妄境界。此第一离妄也。谓世尊召普贤及一切众生修行之者。合当如我所说劝诫。于十二时中。远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幻化虚妄。不实之境界。所谓出乎阴阳造化。形器度数之外用心是也。由坚执持。至亦复远离。此是第二重离觉也。虽然。妄法皆舍。犹尚坚执能觉之心。确然不舍。只此能觉之心。又是虚幻。不真实心。亦当离却。远离为幻。亦复远离。此是第三重遣离也。虽然。离得能觉之心。尚有能离之心未忘。此犹是细病。只此能离之心。亦当再遣也。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者。此是第四重遣遣也。虽然。遣得能离之心。尚有微细能遣之心。未妄。只此能遣之心。亦当更遣遣之。又遣以至于无遣。譬如遇着冤家。但莫与他共住。即得无患。

大凡学道之人。于十二时中。常以观慧念念不断。如鸡抱卵。须是暖气相接始得。又须知有细病。若坐在情执中。弃舍不得之时。唤作碍鹰之物。所以药山告李翱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关闭中物舍不得俱为参漏。所以道。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最难寻。可中寻到无寻处。方信凡心是佛心。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尽离一切幻心。则幻无所容矣。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后密显真觉也。言密显。则经中无觉字。故上之四重。虚幻之法。一时遣尽之后。又却依前面前活鱍鱍地。动地放光。在在处处回避不得此方。是本来真觉之性。全体独露。无一丝毫是外物。到此境界。诸天捧花无路。外道潜觑不见。

圭峰云。灵灵自觉元无物。扰扰他缘尽是空。

白乐天云。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才更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至虚妄境界者。此第三问。上文云。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令妄想心。云何解脱。今乃劝云。应当远离。应当即劝修也。众生若不依教修观。无明业识如何解脱。则轮回无际也。若依师教。以教照心。则远离一切幻化生死。况生死结根。如铜墙铁壁。非幻智如何得出。故说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境界者。即是我等现前六根六尘。故心经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根尘既净。觉圆满故。即上文净觉随顺也。由坚执持。至即除诸幻者。以上四离四幻。皆是徴释。幻心执情执情不遣幻妄。复生此之幻智。展转微细。眼伏藏识。最为难遣。以为四离离之。诸家解释不同。今用天台。解法华经知法常无性。用龙树大论缘生四句。解知法常无性云。无自生性相。无他生性相。无共生性相。亦无无因生性相。无相亦无。故曰实相。实相即今圆觉妙心也。今观此四离四幻。即龙树四句性计也。一者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即论中云。无自性也。既远离幻化境界。即我一念根尘境界虚妄浮心。若执之不远离。即计自性也。今既以性夺修。即自性计。根尘一一无作。六根清净也。即自性离计也。由执坚持远离心故者。远离心即始觉也。亦即从妄中起此觉也。即妄觉之智此远离心智虽从性起大似从外而有似有能觉。即论中计他生性也。既非他生。故云亦复远离也。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者。此论中共性计也。远离属他。为幻属自。自佗共成执计。破云。离时既无。共时安有。既非共生。计执自亡。故云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者。此论云。无因性计。计其无因而生。即非有非无。不因有无而有。此谓之无因故。此谓之计自然执也。破云。此非无因不生。有因缘故。亦可得生。即今文远离是观是智。离幻一句是妄是境既远离。则无观智。既云离幻。则无有妄心。若执境智计之为执。今复远离故云无。无因性亦复远离也。故大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如上四离四幻。皆计四性。自佗共离四离。各有四计。四四十六。四幻各有四计。亦有十六。四幻四离。共三十二。今推此三十二。一一无根。皆从圆觉妙心而有。今反观圆觉妙心从我心有。今观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又观心无心注。不住法。不住结使。不离使海。虽体烦恼。不离烦恼。四病出体。心华发明。故云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喻显也。木喻妄。火喻觉。灰喻离。烟喻遣。合是烟灭然后灰飞。此译人之倒。谓前文四重离妄离觉遣离遣遣之意。喻如大地生木两木相因。热性才发。则火出烧却木橛。然既烧了。虽然有灰也。被风吹去。烟亦灭了。而大地不曾动着。却将大地。喻圆觉性元无起灭。龙牙云。学道如钻火。逢暖且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

四明聪讲师曰。以木钻木而火生。以幻修幻而幻灭。今云二木相因所因之木。譬妄执心而为之境也。能因之木喻观。即幻智即能观观也。能所相即境与观合。境观相研。中间无明阴妄方尽。又中二木可喻砧槌。所因之木曰砧。即境也。能因之木曰槌。即观也。砧槌自分能所。中间无明虚妄即物也。炉鞴既发砧槌现前。中间之妄心无逃避处。不得不消。妄心消处真觉妙明显发也。二木相因一木是远离。即能观观也。一木是所观阴境。故云一切幻化虚妄境界阴消也。此等自分一重能所也。火出木尽者。火喻空观能坏一切法。能空一切相。经云。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远离心即上能空观。若更执此能空观。药还成病。故须远离。即二重能所也。灰飞者。喻空观。本是药能治病。病去药亡。又复执此药。药还成病。药病之执如灰。亦云执空之病。

既空一切相。复执于空。此为之空病。

圭峰云。本烟在前。灰在后。谓译师之倒。今谓不然。正是灰前烟后何谓也。此是药病。灰尚有形相。喻远离为幻。此幻尚粗故以喻灰。非译师之倒。此药上之病。亦须远离。此第三重能所砧槌也。烟灭者。喻上药病。更合新药。治旧药病。此是新药病。空上空病故云离。远离幻有。两个离字者。便见药上之病。空上空病。祖云。智还成障。亦此经菩萨为解碍也。可谓大聪明人前果有三尺暗。故云亦复远离。此四离四幻。但分粗细。此四离等。如铁铜银金为锁。虽分贵贱锁义为一。并须去除。若于此四。外更起计着。又如之何。亦须断除。今且云四者事不过三。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以木钻火。木为火焚。木火俱尽。独有地存。如以幻心复修幻法。诸幻尽灭。觉性常在。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合喻也。以幻者。即前文殊章第二番智幻。修幻者。即前文殊第一番妄幻。意谓用智幻修习妄幻之时。亦如母人钻火。相因两木火出。木烧灰飞烟灭。虽然用智遣得妄幻。尚有智幻存。更将智幻一时尽遣。然后遣不去处方不虚豁。不同断灭外道空无之见。古云。妄起即觉。妄灭觉灭。觉妄俱灭。即是真如。问。一切尽灭则心心佛。答。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心知是幻。即当远离。何假方便。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尽离诸幻。即是真觉。顿悟本心。更无渐次。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第四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也。此普贤前问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今答云。但照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有漏之法。是幻妄非实。即是离幻更不必方便。譬如世人梦见身疮。百计千般求药疗治。才睡觉之后。此疮本无。更求何药。学道之人但离得幻。法即幻便是真觉。更无地位渐次阶级。所以云一念顿悟便是观音。弹指回心立为妙德。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来。更劝嘱云。一切菩萨及末世顿机众生。但依我教法修行。便可永超梦幻。出离轮回。真趋无上佛果菩提也。

四明聪讲师曰。以幻修幻。至亦无渐次者。以幻修幻。合两木相因也。诸幻虽离不入断灭。合上火出木尽。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合灰飞。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合烟灭也。一切菩萨至求离诸幻者此。总结普贤三问。若能依此四离四幻修行故。得永离诸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即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唐圭峰定慧禅师颂普贤章曰。

 普贤次问渐修真  通为三根审行门

 幻匪觉心心外物  花非空性性中存

 觉心不动妄华寂  妄境无生智孰论

 幻尽觉圆真体现  灰飞烟灭火无因

普贤菩萨章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