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法等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金庭长寿寺沙门通润集解

如是四缘依十五处(至)便显此因果是语依处。

此下复以十因广明四缘也。因。即依处。如语依处。即是四缘语依处也。一语依处。瑜伽云。谓于三界系不系法施设。名为先故想转。想为先故语转。由此语故。随见随闻。随觉随知。起诸言说。是故依语依处。立随说因。此即能说之语。为所说之因。以因语生义故。有论说此随说因。是名相二种执着之见。由随名字取相执着。然后随起言说。此以名相执着见为随说因。即显此因是语依处。

二领受依处谓所观待(至)此是彼观待因。

领。谓领纳。受。即五受。五受皆以领纳为性。观待者。对藉义。即能。所对藉。以立其因。此则领受是因。观待是果。瑜伽云。诸有欲求欲界系乐。及不系乐。彼观待此。此为因故。于诸欲具。或为求得。或求积聚。或求受用。或有欲。求色无色界系乐者。彼观此故。于彼诸缘。或为求得。或求受用。诸有欲求不系乐者。彼观此故。于彼诸缘。或为求得。或求受用。诸有不欲苦者。观待此故。于得彼缘。于断彼缘。或求远离。或求受用。是故依领受依处。立观待因。以因此故。于彼诸事。若求若取。如观待手。以手为因。故起执取业。观待足。以足为因。故起往来业。观待节。以节为因。故起屈伸业。观待饥渴。以饥渴为因。故追求饮食。随如是等无量道理。当知皆名观待因。

三习气依处谓内外种(至)谓能牵引远自果故。

习气者。即发业无明也。瑜伽云。由净不净业熏习三界诸行。于爱不爱趣中。能感爱不爱自身。又即由此增上力。故诸外资具或成满。或损减。是故依诸行净不净业习气依处。三牵引因。宗镜云。谓内外一切种子。未成熟位。望后自果。立牵引因。以第八有漏种子未被爱水灌溉已前。虽未便生现行。然此种有丐牵引发当起现行果之功能。以由此因。能感异熟故。

四有润种子依处(至)谓能生起近自果故。

润种子者。即润生无明也。瑜伽云。欲系诸法及色无色系诸法。各从自种而得生起。爱名能润。种是所润。由此所润诸种子故。先所牵引各别自体当得生起。如经云。业为感生因。爱为生起因。是故依有润种子依处。立生起因。宗镜云。一切种子望初自果。名生起因。

五无间灭依处谓心心所(至)具摄受六办无漏故。

等无间缘者。谓前灭意为缘。能与后念一聚心心所为依处。其后念心心所依他前念为缘处生。故名无间灭依。即依此处立摄受因。根依处者。谓六根是六识心心所所依之处。亦立摄受因。作用依处者。此通作业作具之作用。言作业者。即有情工巧智。能造殿堂舟车种种器具等物是也。作具者。即世间种种作具。如斤斧锯凿等是也。但除内外种。一切助现缘能成办种种事业者。皆是作用依处。此处亦立摄受因。士用依处者。即于前作用依处。唯取作者士夫之用。除内外种。余一切作现缘者。皆是士用依处。此处亦立摄受因。此因能感士用果。真实见依处者。谓一切无漏见。不虚妄故。名真实见。能与一切无漏无为。无漏有为。而为所依。此处亦立摄受因。此因能感离系果。言摄受者。即是因果相关涉义。但除亲因缘。余一切疏助成缘者。皆此因摄。对法论云。如日水粪。望谷芽等。虽有自种所生。然增彼力。名摄受因。故瑜伽云。由欲系诸法。等无间缘摄受故。根缘摄受故。境缘摄受故。作用摄受故。士用摄受故。由五摄受。彼诸行转。如欲系诸行。色无色系诸行亦尔。或由真实见摄受故。余不系法转。是故依无间灭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实见依处。立摄受因。

十一随顺依处(至)及能引得无为法故。

随顺依处者。谓第八识中三性种子。现行。各有随顺功能。各能引发胜品诸法。如无漏种。唯与自无漏有为。及无为胜品法为因依处。不与下品劣无漏法为因。无漏既尔。有漏亦然。故宗镜云。即初种子所生起果。望后种子所牵引果。名引发因。谓能引生发起果故。一善引发多善法故。瑜伽云。欲系善法。能引欲系诸胜善法。亦能引色无色系及不系诸胜善法。色界善法。能引色界胜善法。亦能引无色界及不系胜善法。无色界善。亦能引自地胜善法。及引不系善法。不系善法。能引不系诸胜善法。及无为法。又不善法。能引胜不善法。谓如欲贪。能引瞋痴慢见疑身语意恶行。如欲贪。余亦尔。又无记法。能引善不善无记法。所谓能持善不善无记种子。阿赖耶识。又无记法。能引同类胜无记法。谓诸段食。能引已生有情。令住不坏。及能引彼适悦势力。令其增长。随顺彼故。即依此处立引发因。俱舍云。同类因者。谓相似法。与相似法为同类因。自部地。与自部地为因。异地相望。皆无因义。此通有漏无漏。此因能感等流果。

十二差别功能依处(至)及各能得自界果故。

瑜伽云。由欲界诸法自性功能有差别故。能生种种体差别法。如欲系法。色无色系法。及不系法亦尔。是故依差别功能依处。立定异因。自性功能差别者。如色心善染等。各有种子势力引生。故曰差别。如五戒八戒善业。定引人天第八。非引三涂第八。若十不善业。定引三涂。不引人天。不相称故。若自界法。即与自界为因。如是等三界一切有漏法。各各自有差别功能为因。如一百二十司官职。各各自有公事为因。与所管相称。故曰定异。定者。因果相称义。以不共他。故名异也。

十三和合依处(至)皆同生等一事业故。

和合依处者。瑜伽云。要由获得自生和合故。欲系法生。如欲系法。色无色系法。及不系法。亦尔。如生和合如是。得和合。成立和合。成办和合。作用和合。亦尔。是故依和合依处。建立同事因。此即总摄前六因十一依为此和合处体。谓前十一依。各各于自所获生作成得果中。皆有和合力故。名和合依处。即于此处立同事因。谓观待乃至定异。如是六因。各共成一事故。姑举一法以明。且如眼识生时。待空明等缘。立此为观待因。由有新本二类种子。如其次第得有牵引。及生起因。次取等无间。及根境等为摄受因。望前引后。是引发因。由名言种。是随说因。各生自果。是定异因。余法亦尔。

十四障碍依处(至)谓彼不违生等事故。

障碍依处者。瑜伽云。若欲系法。将生时。若有障碍。现前便不得起。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及不系法亦尔。如为欲生如是。为欲成立。为欲成办为欲作用亦尔。是故依障碍处。立相违因。宗镜云。于所生法。能障碍因。名相违因。言相违者。惑能障智。暗能障明等。即违增上也。不障碍依处者。瑜伽云。若欲系法将生时。若无障碍。现前便得生起。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法及不系法亦尔。宗镜云。此障碍因。若缺若离。名不相违因。此即顺增上缘也。显扬云。因相者。谓若由此为先。此为建立。此和合故。彼彼诸法或生。或起作用。或成立。或成办。或得。当知说此。即是彼因。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生。何法作。何法成。何法得耶。答。由自种子为先。除所依种外。所余若色非色所依及业以为建立。伴及所缘境为和合故。如其所应欲系色系无色系及不系诸法生。由自种为先。即彼前生为建立。彼生缘为和合故。自作业者。自所作用。而得成办。自所作业者。如眼之见业。如是所余诸根当知各别作业。又如地能持。水能烂。火能烧。风能燥。如是等类。是名外法各别作业。由所知法胜解欲乐为先。宗因譬喻以为建立。不相违众及对论者为和合故。所欲立义。方得成立。由工巧知为先。随彼勤劳为建立。工巧业处众具为和合故。彼彼工巧业处成办。又爱为先。由食住者依止为建立。四食为和合故。已生有情存养得住。由声闻独觉及与如来种性为先。内因力为建立。外因力为和合。证得烦恼离系涅槃等。

如是十因二因所摄(至)余方便摄准上应知。

次明相摄。初标二因摄十因。菩萨下。引瑜伽证。此说下。论主发明瑜伽中义。谓彼能生一因。不但偏摄牵引生起二因。以彼亦能牵引生起余四因中诸因缘种。以未成熟位。名牵引因。已成熟位。名生起因。彼六因中诸因缘种。摄在二因。二因皆属能生一因故。问。引发等四既许能生。何故菩萨地中不说。答。此四因虽有现起。是能生因。亦如初二五九。能生自种。而多间断。故略不说。问。既多间断。何故亦立种名。答。或亲能办现行果故。亦立种子名。如说现行谷麦以为种者。亦约亲能办现行果。故说名种。所余诸因。不但随说观待摄受相违为方便因。且牵引生起引发等六因中。有非因缘性。亦是方便因摄。问。菩萨地以二因为能生。余八为方便。此中何故以六因为能生。余四为方便。答。非此牵引生起唯属彼二为能生因。其余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中。亦有因缘种子故。非唯彼八。名方便因。即彼牵引生起二因。亦有方便因故。复引论证二因摄十因。有寻等三地。说唯生起一因是能生。余九皆是方便。论主发其义云。此文亦说六因中现行种子是因缘者。皆名生起。余四因中非因缘法。是生熟种余。皆方便摄。问。有寻地等。但说生起一因为能生。余九为方便。何故此中说六因为能生。余四为方便。答。非此生起唯属彼能生。余五因中亦有因缘故。非余彼九名方便因。即彼生起一因亦有方便故。或菩下。会通前第一义从胜多说。有寻下。会通第二义。从显隐说。虽生起中亦有非因缘种。而去果亲近。以能生起近自果故。以亲生现行之义显故。偏说生起是能生因。虽牵引中。亦有因缘种。而去果疏远。谓能牵引远自果故。以亲生现行之义隐故。不说牵引是能生因也。方便亦尔。

所说四缘依何处立(至)初能生摄进退如前。

此明四缘依十五处立。摄十因二因。先问。次引论答。先明四缘依十五处立。因缘依种子立者。即前习气种。与润生种也。依所余立增上者。即十一依处也。此中下。论主出论义。言此中种子即是牵引生起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六依处中因缘种摄。虽是随说观待摄受相违四现处亦有因缘。间断不说。或种子言。唯属第四生起者。亲疏隐显。如有寻伺中释。言无间及境界处。应知总显二缘。非唯五六。即余十三处。亦有二缘。余处虽有。少而隐故。略不说之。下明四缘摄十因二因。论说因缘。即十因中牵引生起二因。总属能生一因摄。增上缘。即十因中余八因。总属方便一因摄。中间等无间。及境界依处。是摄受因。问。方便因中摄后三缘。何故独名增上。答。虽摄三缘。而增上义多。故偏说之。余因亦有无间境缘。而摄受因显。故偏说之。初能生因。或进或退。皆如前说。谓菩萨地。以牵引生起二因为能生。有寻等地唯以生起一因为能生也。

所说因缘必应有果(至)谓除前四余所得果。

次明因缘摄果。先问。次答。一者异熟。异热有四。一异时而熟。异因居过去。熟果即现在。故曰异时。二异性而熟。谓过去修五戒十善。招感天人善总别报异熟果。若过去修十不善业。招感三涂不善总别报异熟果。由善不善性所招。故曰异性。三异类而熟。造异类业受异类生。五趣各别。故曰异类。四异圣而熟。谓异熟果依分别二种障。有趣生差别功用故。圣人已无。故曰异圣。谓有漏善法。招善趣异熟果。有漏恶法。招恶趣异熟果。自相续无记。即异熟识。异熟生无记。即第六识。若单言异熟。不摄别报。若言异熟生。总别皆摄。二等流者。有二种。一真等流。谓善不善无记三性为因。所引同类果。名等流果。如三性种。生三性现行。或心种生心现行。色种生色现行。有漏种生有漏现行。无漏种生无漏现行。果与因性无差别故。显扬云。若由习不善故。乐住不善。不善增多。修习善故。乐住于善。善法增多。名等流果。二假等流。谓前世杀生。今生寿夭。有相似义。故名曰假。实是增上。显扬云。与前业相似。后果随转。名等流果。三离系果。由离障染戏缚之法。证得此果。唯圣人得。非凡夫有。显扬论云。若由圣八支道。诸烦恼灭。是离系果。若诸异生。以世俗智灭诸烦恼。非究竟转。非此果摄。宗镜云。以择灭无为为体。是无漏能断道之所证得。四士用果。士。谓士夫。用。谓作用。因法为作者。缘法为作具。显扬云。若诸世间于现法中。随依一种工巧业处。起士夫用。谓营农商贾习学书算计数造印等。由此士夫之用。成办稼穑财利等果。名士用果。五增上果。谓增胜殊上故。如眼识等是眼根等增上果。如是乃至意识是意根增上果。又诸众生身分不坏。是命根增上果。但除四果外。余二十二根一切各别增上之力。故果得生。应知彼果。皆增上摄。又有与力不与力顺违等。皆如前说。此果最广。如四缘中增上。五见中邪见。

瑜伽等说习气依处(至)余已显余故此偏说。

瑜伽下。引论。习气下。释论义。凡言诸者。举一处而该十五也。太宽者。谓增上。太狭者。谓余四。或习下。以显胜故。偏说一也。习气唯属第三牵引因。随顺唯属十一引发因。真见唯属第十依处。士用唯诠第九士用依处。所余唯属余十一处。余四处已显四果。故此十一偏说增上。

如是即说此五果中(至)十因四缘一切容得。

此以十因四缘配属五果。五因一缘。感异熟果。七因二缘。感等流果。五因一缘。感离系果。四因一缘。感士用果。有说八因三缘者非。以前士用依处无种子故。不当有牵引生起引发三因并因缘故。若增上果十因四缘一切皆得。故宗镜问云。且八识中。于一一识如何各具四果。答。且如眼识从种生现。是等流果。眼根为所依。是增上果。眼识作意警心。名士用果。或眼识能缘实色等。亦士用果。眼根是第八亲相分。是异熟果。耳等四识。亦皆例此。若第六种生现。是等流果。前念意根为能引。或能引前五识故。是增上果。又能缘三世内外境等。名士用果。能造当来总别报。名异熟果。又与异熟为因。亦名异熟果。若第七识种生现。名等流果。前念第七。与后念为所依。即增上果。能缘第八见分为自内我。即士用果。能与真异熟识为所依。名异熟果。若第八种生现。名等流果。与第七为所依。是增上果。能缘三境。及持种受熏。名士用果。当体是真异熟。名异熟果。此四缘十因五果。收尽凡圣之道。能成教法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