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沙门释智圆述

德王品之六。

今皆不然者,总斥二家。

前五下,别斥二家至是证斥;次家证中,下斥开善。

浅深非一者,虽有浅深,同明证义。

次列名下,皆引经文明五事,多分约理以成深证,用斥他师。

见圣性者,即经云:因是信故,得圣人性。

直起下,经云于诸众生作质直心,作犹起也,中怀即心。

不为缘曲者,谓直心不由外缘所动也。经云:虽见众生诸恶过咎,终不说之,恐生烦恼故。

戒是性成者,佛性显故,净戒具足。经云:受持菩萨戒,得具足戒。

友全下,经云:具足梵行,名善知识。

闻于不说者,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亦名菩萨具足多闻。

如此下,结意斥古也。

二、信因果者,经施有果报,施即是因,如纯陀施食,得五常果。

五、信三谛者,经信第一义,是信中道;信善方便,是双照二边。古人不晓,故有穿凿,乃作二身二智消之。

隐显为异者,他谓因人理隐,受二智名;果人理显,受二身名。

分别二体者,即别体也。

无施无受者,理显无复果名,岂可仍存因号?

亦复如是者,理非二三,为众生故,作二三说。

释有四意者:一、坚固,二、根本,三、增长,四、不见,如疏次第配释。

得圣人性者,即初住圣人所显佛性也。

弥,着去声,显也。照之则深广显然,亡之则横竖寂尔,遮照体一,故并云弥。

解因缘故不谄者,达因缘虚假故。

初开经时者。指现病品中说三种病人也。以在第三显示涅槃行章之初,故云初开。若约前章,则非初。

也。

初中第二者,初双中第二难也。

经日从中出者,从山中东方而出也。

书云下,即论语文也。何晏解云: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师矣。

通敏者,敏达也。

能主能客者,客谓能问,主谓能答,故杨雄解嘲等皆立主客以为问答。

昔庄严下,举二人明专一,事备本传,故注云云。

五句者,即一句生善,四句灭恶,共有五也。

取有是新者,是现在因,故云新。无明是故者,是过去因,故云是故。不生生是智德,后发故新。世谛死是烦恼,前除故故。暗谢明生,虽无前后,而义当暗前去,明后来。

以新破新者,般若破取有也;以故破故者,断德断无明,此乃一往就义分释。

为他舟航,恩及物故;自运舟航,报他恩故。

因缘大树者,过去二支如根,现在五支如质,现在三支如华,未来二支如果,故喻之以树。

外国亦战等者,外国即天竺也。彼才战胜,即竖幢麾。麾,许为反。尚书。牧誓云:王左杖黄钺,右执白旄以麾。孔传曰:钺,以黄金饰斧。左手杖钺,示无事于诛;右手把旄,示有事于教。

经若能发心(至)不复名一阐提者。以既改先恶,则是善人,佛据正起恶心的不能发,故云不差耳。

佛性不同善根者,佛性是性善,善根是修善德王,以修性混难故,善与佛性俱应不断。今佛以修性分答,则阐提断修善故不差,不断性善故有佛性。当知修性善恶出自今宗,妙尽教源,深穷佛旨,古今诸师岂穷其妙?故普门玄义云:如来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以不断性善故,缘因本有。彼文又云:了是显了智慧庄严,缘是资助福德庄严,由二为因,佛具二果,元此因果本是性德,性德缘了本自有之。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缘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是故他解唯知阐提不断正因,不知不断性德缘了,故知善恶不出三千。彼又问云: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有。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但有性善在;如来断修恶,但有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以不断?答:性德但是善恶法门,故不可断,一切世间无能毁者。如魔烧经卷,岂令性善法门尽?纵烧恶谱,亦不能令性恶法门尽。问:阐提不断性善故,后时还起善;如来不断性恶故,应当后时还起恶?答:阐提不达性恶故,后时还起于修恶;不了性善故,后时还为修善染。是故修善还得起,即以修善治修恶,则令修恶不得起。佛虽不断于性恶,而能了达于性恶,而于恶法得自在,不为修恶之所染。是故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于修恶,自在用于恶法门。阐提若能达修恶,则与如来无差别,故知于善于恶善,达修性方晓今经。德王约善义同难,如来据修性别答。

极恶欲之边者,以恶极,故名之曰边。

善巧方便则非无者,由住前修得缘了以为方便,故于发住显出理性正因。

箜篌者,风俗通曰:箜篌,一名坎侯。汉武帝祠太一、后土,令乐人侯调依琴作坎作,言其坎坎应节也。侯以姓冠章也。或曰空侯,取其空中。释名云:箜篌,师延所作靡靡之乐,盖空国之侯所好。而今经引喻,则西域有之久矣。

但举一呵者,即经云愚痴之人也。

是计性义者,同外道执因中有果自性之计也。

经不讼彼缺。讼,责也。

叹善自足者,叹佛性善也。

经于师同学等者,于师前同学前发露自罪也。

经:不为生天者,不为耽天乐也。不为恐怖者,不为畏三涂苦也。不作破戒者,不犯四重。不作缺戒者,不犯十三。

不作瑕戒者,不犯。三十已下,不作杂戒者,不犯定共。

不作声闻者,不自调自度也。此皆恶戒也。

经:得具足戒者,达止作法界也。

不生憍慢者,不见持犯相故,不以大慢小,以持慢犯也。

必须上定者,必得四禅,方生色界。

白骨即背舍禅者,以初二背舍内观骨人故。

猒秽作背舍易者,谓背欲舍着,是猒秽义故。

经:尸利鞠多者,涉公云:尸利鞠多火坑陷佛毒食药,佛如来于时履火不烧,食毒不损,彼舍邪见,为佛弟子。

十二文多者,合云十一,于十二中简出方广,故二字误也。

文少义要者,以方广部直谈妙理,不涉余事故。

十二文言浩博者,以十二部通该一切大乘经故。故今除前三味,兼带十二部之广,就此经开显谈常之略,即是除他经十二部,令受持此经十二部也。

复除全体者,始终一经,其文尚广,要言妙词,止取四句,义该法界,如雪山四柱偈等。

但取常住者,四句犹繁,但云常住,理无不统,义无不摄。

复除常住等者,向虽从广之狭,始从十二,终至常住,皆逐名言,未能悟理,尚同数宝,岂识自心?若能达事即理,说即无说,则凉池坐到,宝所匪远,心摄一切,故曰具足多闻也。

损之又损等者,周易云:以至无损。肇云:改用。今且依之。损之又损,即前四段,从广之狭也。遂至无为,即今但取寂嘿也。一家宗教,于诸文下,皆约观心,岂非承蹑有由,深符佛旨?若不观心,安契寂嘿?

法经无性故者,以无四性故,说即无说。法华云知法常无性,与此同也。

不存著者,以达法界无性,故于难作等不作难想,谓不矜其功也。儒宗尚云善世不伐,老子亦曰功成不居,而况大士以法界心为心,岂著于功用哉。

但不能见者,本性虽空,执之成有,故须称其本理而修于空。

经:色者,非地、水、火、风者,色即是空,故非四大。

经不离地等者,空即是色,故亦不离;色空相夺,故无自性。

经:具足五事者,初、信,二、直心等五也。

经:不得现见诸佛菩萨者,不得现与诸佛菩萨而为眷属也。

举内法为譬者,内法谓正报,即色、心等一切法也;外法谓依报也,即盐、蜜等皆依报故。

于缘是有者,随因缘假立故。

贪是有法,非空使空者,能贪之心,所贪之色,于妄是有,于真是无,今即妄达真,故非空使空。

此法者,即贪心及色境也。

经阇提者,暹师云:数论外道也。

经则不复见一切法性者,既见佛性混融唯一,故不见有诸法差别之性。地持明二法性:一、事法性,性差别故;二、实法性,性真实故。经云:一切法性,是事法性也。

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者,无妄想虑知,故曰无知。而有照理之知,故曰无所不知。以例空本无见,无所不见,即是无妄想执有之见,而具照空之见也。

引昔证者,即释种为琉璃所诛,阿难愁恼也。

余皆可见者,檀摄二觉,谓除、舍也。尸摄三,谓正语、业、命。忍摄四,谓念根、念力、念觉、正念。进摄八,谓四正勤:进根、进力、进觉分、正精进。禅摄八,谓四如意:定根、定力、定觉分、正定。慧摄十,谓四念处:慧根、慧力、择觉、喜觉、正见、正思。此则六度摄三十五也。余有二信,通三十五。一切诸法,信为本故,谓信根、信力。

婆沙文中,下婆沙以实体十一,摄三十七,先以七觉收余六科,谓四念处,及慧根、慧力、正见,入择法觉分;四正勤,进根、进力,及正方便,正方便是正精进,入进觉分;四如意足,及定根、定力、正定,入定觉分;念根、念力、正念,入念觉分。是即二十四法,摄入七觉。余不入者,谓二信为一,及正思惟一,语、业、命实但二,并根本七觉,成三十七正命,入语业中。然于七摄中,摄喜入择,摄舍入舍。又俱舍中,实体但十,以合语、业、命三,为一戒支故。

初功德云下,对初德示始终理,齐文中徴,初德中经,以示三德。

不闻闻下有本多者字,误也。

意谓此解等者,以十德始终,同归三谛。横论则地地具十,竖论则对地无乖。横竖任殊,三谛无爽。以十地位,只是分证三谛故也。既晓分证,地前可知。既许横论,则知理具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咸具十德。以十德即三谛故。若然者,虽高下两殊,修证有别,而圣凡一贯,理体无差。故知疏主释经,钩深索隐,岂同古说,谬判浅深?故云方近于理。

第九已上皆不如此者,谓前皆浅也。

二车并载者,譬喻经云:有长者子不别货,父令往外国兴易。初载栴檀往他国卖,久久不售,便问他言:市头何者贵耶?他人答言:炭贵。便烧栴檀为炭。

昔人下,引此方,事类未治。本云见乘驴者着绦带,问:杨州何物贵?答:驴绦甚贵等,但云着绦带,不云驴绦也。答:驴绦贵者,谓所乘驴、所系绦也。即以马易驴,以金带易绦也。

经:五种盐者。案四分律药犍度中,有两五种盐:初五谓黑盐、丸盐、楼盐、摩盐、支头鞞盐(鞞,府移反);后五者谓卤盐、灰盐、新陀婆盐、施遽鞞盐、海盐。此等名,或约色辨,或约处明。若此土五盐,谓颗、缘、赤、白、印也。盐有多类,大略五耳。

师子吼品

双题品目者,菩萨能问,既如师子吼;如来能答,亦譬师子吼也。

皆二庄严者,福故能问,慧故能答;又慧故能问,福故能答。

徴文据义者,上云皆二严。

是据义,下文中去是徴文。

因何下,责他人,但约能问释题也。

广能兼略者,文广题略也。

吼通两处者,王及子俱能吼也。

又师下,约字义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