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梵行品之三(卷第十六)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梵行品之三。

起卷是第二论义,有问有答。问为二:一、问同世间,二、问异世不知。

迦叶菩萨言:如佛世尊为舍利弗说:世间知者,我亦得如。

世间不知,我亦悉知,其义云何?

答为二:先正答,次结。初答为三:初、明异世间,二、明同世间,三、非世非出世。

善男子,一切世间不知不见不觉佛性。若有知见觉佛性者,不名世间,名为菩萨。世间之人亦复不知不见不觉十二部经、十二因缘、四倒、四谛、三十七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若知见觉者,不名世间,当名菩萨。善男子,是名世间不知见觉。

异故,即世间不知不知十二部经。

云何世间所知见觉?所谓梵天、自在天、八臂天、性、时、微尘、法及非法、是造化主、世界终始、断常二见,说言初禅至非非想名为涅槃。善男子,是名世间所知见觉。

或同者,世间横计微尘等,生计世界,有边为终,无边为无终,皆堕断常。旧云无始无终有两解:一云无始无明,全无始终;二云无始无明,有始有终。无有一始在此无始之初者,故知有始而复终于佛果。此之两解,同于此中横计断常。十一空中,明无始空,为破此始,亦破此终。

于如是事下,第三、明非世、出世。

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事亦知见觉。菩萨如是知见觉已,若言不知不见不觉是为虚妄,虚妄之法则为是罪,以是罪故堕于地狱。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沙门、若婆罗门,说言无道、菩提、涅槃,当知是辈名一阐提,魔之眷属,名为谤法,如是谤法名谤诸佛。

若菩萨知谤言不知,即是谤人;言无菩提,即是谤法。

次结如文。

如是之人,不名世间,不名非世间。

尔时,迦叶下,第四、说偈结叹。他云:初半行叹大慈,次一行半叹大悲,后两偈结叹。今谓初半行如前,次半行叹大悲,次世医者一行半叹大喜。喜之所离,故言不发;喜之所得,故言甘露。众生既服下半行,是叹大舍。次一行结叹,如文。

尔时,迦叶闻是事已,即以偈颂而赞叹佛:

大慈悯众生,故令我归依。

善拔众毒箭,故称大医王。

世医所疗治,虽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

毕竟不复发。世尊甘露药,以施诸众生,

众生既服已,不死亦不生,

如来今为我,演说大涅槃,众生闻秘藏,

即得不生灭。

说是偈下,是第三,明戒为梵行。开善云:前明深梵行,此明浅梵行。是义不然,以戒为本,故能化他。就文为三:一、持戒,二、护法,三、六念。以持戒故能护法,以护法故能修念,次第相成,法尔故也。持戒为二:初、略明持戒,次、广明得失。初文有问、答。问为二:初、领旨,后、正难。

迦叶菩萨说是偈已,即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世间不知见觉,菩萨悉能知见觉者。

难中为两,先难同世。

若使菩萨是世间者,不得说言世间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能知、见、觉。

若世间不知、见、觉,菩萨亦应不知、见、觉。

次难异世。

若非世间,有何异相?

佛答有二:先开两章,次释两章。

佛言:善男子,言菩萨者,亦是世间,亦非世间。不知见觉者名为世间,知见觉者不名世间。

汝言有何异下,释两章门。先明不异,即释同章。

汝言有何异者,我今当说。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闻是涅槃经,即生敬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则名为世间菩萨。一切世间不知见觉,如是菩萨亦同世间不知见觉。

有同有异,不一向同,如文。

菩萨闻是下,第二、释异章门,又二:先明闻经故得三法,次明三法相资。

菩萨闻是涅槃经已,知有世间不知见觉,应是菩萨所知见觉。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当云何方便修习得知见觉?覆复念言:唯当深心修持净戒。善男子,菩萨尔时以是因缘,于未来世在在生处戒常清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戒净故,在在生处常无憍慢、邪见、疑网,终不说言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是名菩萨修持净戒。戒既清净,次修禅定。以修定故,在在生处正念不忘,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经、诸佛世尊常乐我净,一切菩萨安住方等大涅槃经悉见佛性,如是等事忆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萨修清净定。戒定已备,次修净慧。以修慧故,初不系着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萨修习净慧。

初文具明三法,皆戒为本。

以修慧下,第二、明三法相资。文略,故但言二:初、明慧资戒。

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动。善男子,譬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为四倒之所倾动。善男子,菩萨尔时自知见觉,所受持戒无有倾动。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

二、明戒资慧。

善男子,菩萨见所持戒,牢固不动,心无悔恨;无悔恨故,心得欢喜;得欢喜故,心得悦乐;得悦乐故,心则安隐;心安隐故,得无动定;得无动定故,得实知见;得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离生死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明见佛性。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迦叶复言语下,第二、广辨得失,有问有答。

迦叶复言:云何菩萨修持净戒心无悔恨,乃至明了见于佛性?

答又二:先举不净持戒不能相资,次明净戒正答问。初文又二:初明不净,次无相资。

佛言:善男子,世间戒者不名清净。何以故?世间戒者,为于有故,性不定故,非毕竟故,不能广为一切众生,以是义故名为不净。

有四不净:一、为有,如难陀(云云);二、性不定,或时能持,或不能持;三、非毕竟不能,从始至终永永长持;四、不为众生无广大意,自局在己,不兼利他。

以不净故,有悔恨心;以悔恨故,心无欢喜;无欢喜故,则无悦乐;无悦乐故,则无安隐;无安隐故,无不动定;无不动定故,无实知见;无实知见故,则无厌离;无厌离故,则无解脱;无解脱故,不见佛性;不见佛性故,终不能得大般涅槃。是名世间戒不清净。菩萨摩诃萨下,第二、明于净戒,正答其问。亦二:先明净戒,次明相资。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清净戒者,戒非戒故,非为有故,定毕竟故,为众生故,是名菩萨戒清净也。

初净中,四净对前四不净戒,非戒即对前无始终戒,非戒非是五戒律仪等,乃以无戒无持为戒,此是毕竟净戒。

于戒净中下,第二、明相资之力,又二:初三、法相资,次五、法佐助。相资中,次第传传释前诸句。于中二:初、因戒故释不悔,又有法、譬、合。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净戒中,虽不欲生无悔恨心,无悔恨心自然而生。

善男子,譬如有人执持明镜,不期见面,面像自现;亦如农夫散种良田,不期生芽而芽自生;亦如然灯,不期灭闇而闇自灭。

譬有三譬: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坚持净戒,无悔恨心自然而生,亦复如是。

次以净戒故下,次释欢喜,又二:先明三相,次明悦乐。初文为三:初明持喜,二明毁忧,三双明二义。前二各有法、譬、合。

以净戒故,心得欢喜。

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见面貌,心生欢喜。

持净戒者,亦复如是。

善男子,破戒之人见戒不净,心不欢喜。

如形残者,自见面貌,不生喜悦,

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于第三,双明持犯中二:先譬,次合。

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一持酪瓶,一持浆瓶,俱共至城而欲卖之。于路脚跌,二瓶俱破,一则欢喜,一则愁恼。

初中,牛譬经教,女譬禀者,酪瓶譬破戒,浆瓶譬持戒,至城欲卖譬俱求当果,以因贸果(云云),脚跌譬命终,二瓶俱破譬身坏,忧喜譬持毁。浆瓶者,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