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梵行品之二(卷第十五)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梵行品之二。
起卷是第二、明四心果。又为二:初、明三心极爱地果;次、明舍心空平等地果。旧二解:一云:三心未成,但共一果;一心已成,独得一果。二云:三心同是有行,故共一果;一心空行,独得一果。义皆不然。三心未成,何以得果?又四心同缘众生,同缘于法,同是有行;同缘无缘,同是无行。有无既同,三一应等。今亦一往别、圆两判:别者,即理而事,慈、悲、喜三与爱相扶,故制一果;舍心扶空,故独一果。若圆判者,上明一慈即悲、喜、舍,圆慈即遍一切诸法。无法不收,果岂隔别?特是文略,亦是互现(云云)。一、子地。文为二:初、明地果;后、论义。初、先唱章门;次、解释。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慈悲喜已,得住极爱一子之地。
初文旧云是性地,二云八地已上,三云是初地。今明不然。先明圣行,即是自行,已云初地;此明梵行,即是化他,先之自行,已入初地。化他何容但是性地?何容超至八地已上?斯皆若过若不及,正是初地证化他果。
云何此地去,是解释,先标两章。
善男子,云何此地名曰极爱?复名一子?
谓极爱一子,然极爱故一子,一子故极爱,不应有异。而今分别,极爱就心,一子就境,子非我内,故言外境。
次释中,凡举五譬:初譬释极爱;四譬释一子,结判分明。初如文。
善男子,譬如父母,见子安隐,心大欢喜。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视诸众生同于一子,见修善者生大欢喜,是故此地名曰极爱。
譬如父母下,第二、譬菩萨见诸凡夫起恶,因是生悲。
善男子,譬如父母,见子遇患,心生苦恼,悯之愁毒,初无舍离。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见诸众生为烦恼病之所缠切,心生愁恼,忧念如子,身诸毛孔血皆流出,是故此地名为一子。
如人小时下,第三、别譬发心学人起于取着。
善男子,如人小时,拾取土块、秽物、瓦石、枯骨、木枝置于口中,父母见已,恐为其患,左手捉头,右手挑出;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见诸众生法身未增,或行身口意业不善,菩萨见已,则以智手拔之令出,不欲令彼流转生死受诸苦恼,是故此地复名一子。
土块等,譬五阴。下文合云身、口、意业,左譬实智,右譬权智;又左譬定观,右譬智拔;捉头救其身非,挑出救其口过。
譬如父母下,第四、别譬。众生感于苦果,故言同生地狱。
善男子,譬如父母所爱之子,舍而终亡,父母愁恼,愿与并命;菩萨亦尔,见一阐提堕于地狱,亦愿与俱生地狱中。何以故?是一阐提若受苦时,或生一念改悔之心,我即当为说种种法,令彼得生一念善根,是故此地复名一子。
譬如父母下,第五、通譬救因果。
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其子睡寤行住坐卧,心常念之,若有罪咎,善言诱喻,不加其恶;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见诸众生若堕地狱、畜生、饿鬼,或人、天中,造作善恶,心常念之,初不放舍,若行诸恶,终不生瞋,以恶加之。是故此地复名一子。
迦叶白佛去,第二、论义,两番问答:初番论义,次番领解。初中,先问,次答。初问为二:一、直申不解。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其言秘密,我今智浅,云何能解?
次若诸菩萨下,正是论义,或云五难,或云三难:一、难杀婆罗门,二、难骂提婆达多,三、举须菩提为况。初杀婆罗门又三:一、何故杀?二、应护念?三、何不堕狱?
若诸菩萨住一子地能如是者,云何如来昔为国王行菩萨道时,断绝尔所婆罗门命?
若得此地,则应护念。
若不得者,复何因缘不堕地狱?
若使等视者,是第二骂调达。
若使等视一切众生同于子想如罗睺罗,何故复向提婆达多说如是言:痴人无差,食人涕唾。令彼闻已生于瞋恨,起不善心出佛身血。提婆达多造是恶已,如来复记当堕地狱一劫受罪。世尊,如是之言,云何于义不相违背?
三、举须菩提小乘况大。
世尊,须菩提者住虚空地,凡欲入城求乞饮食要先观人,若有于己生嫌嫉心则止不行,乃至极饥犹不行乞。何以故?是须菩提常作是念:我忆往昔于福田所生一恶念,由是因缘堕大地狱受种种苦。我今宁饥终日不食,终不令彼于我起嫌,堕于地狱受诸苦恼。复作是念: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若有众生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行卧亦尔。是须菩提护众生故尚起是心,何况菩萨?菩萨若得一子地者,何缘如来出是粗言,使诸众生起重恶心?
小乘尚乃护生若此,况佛果满犹有杀骂?若慈,何故令人增长烦恼?
汝今不应下,第二、佛答。答前三问,但不次第:初、答况难;次、答杀难;三、答骂难。问:何故不次第?只是逐近,何必须次?是例甚多,然况难最剧。何者?说师无慈,不及弟子,是故前遣,仍呵责之,言其不应。先总呵
佛告迦叶:汝今不应作如是难,言佛如来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
次举七事,别别呵之。
善男子,假使蚊觜能尽海底,如来终不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
初言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