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四相品第七之下(卷第五)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四相品下
从此卷初,是第三开意密,明解脱德。文为二:初明开密,次明解脱他解。开意密,兴皇云:开身密未尽,今明通开三业之密。文云:如来之言,开发显露,岂非开口密?如来心无悭吝,岂非开意密?如来法身,具足无缺,岂非开身密?经有通文,不须偏说。何者?佛示凡像,说半字法,随他所宜,方便三业,覆真三业,愚者不了,名之为藏。今开方便,即是真实,智者了达,无所秘藏,是约三业开密。又约四句开密,谓他开佛密、佛开他密、佛开佛密、他开他密。他开佛密者,品初迦叶云:佛法不尔,咸令众生,悉得知见。知即开意密,见即开身口两密(云云)。佛开他密者,示诸众生,诸觉宝藏,显发额珠,置秘藏中,是开他密。佛开佛密者,我从得道,常说般若法身解脱,我今此身,及诸色像,即是法身。若子长大,有堪任力,如来则无悭吝之心,是佛开佛密义也。他开他密者,如德王云:我解一句半句,以解一句至半句故,见少佛性。如佛所说,我亦当得入大涅槃(云云)。又十二句开密,谓四句中各开三业,则十二句开密(云云)。又无开无覆,无显无密。何者?佛性之理,未曾是开,其谁为覆?既无开覆,宁有显密?一句叵得,则无众多。特以众生闻不能解,名之为密。智者了达,则无复显密。无显密而显密,故名之为开。无开而开,如前分别。问:释论云:般若是显示,法华是秘密。旧解此云:般若大道,无住之说,而为显示。法华斥小,以为秘密。秘密不了,显示则了。此义不然。法性非显非密,为缘显密,经经悉尔,岂可以龙树别意,通害诸经?此文亦以无常斥常,岂是不了?故前开密,次说解脱者,两义相关。何者?若定开定覆,为开覆所局,不名解脱。非开非覆,能开能覆,开覆自在,方是解脱。故此两文,并属解脱德摄。就开文为两:前明开密,次论义。开文为三:一问,二答,三领解。问为三:初非密藏而言无,次是密语而言有,三结也。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诸佛世尊有秘密藏,是义不然。
初文云藏者理也,理无开覆,云何言密?故是无也。
次何以故去,是语故。有语者,教也。教本为缘,缘有开覆,故有密语,例有身、意等密。就是密语,有法、譬、合等(云云)。初法如文。
何以故?诸佛世尊唯有密语,无有密藏。
譬如幻主,机关木人,人虽睹见,屈伸俯仰,莫知其内,而使之然。
次譬中,幻主、机关,应是两事。幻有二义:一、鄙术浅近,不令人见;二、畏他效术,不令人见。机关亦尔,二事既同,共为一譬(云云)。
佛法不尔,咸令众生,悉得知见。
云何当言诸佛世尊有秘密藏?
合结如文。
第二、佛答,为两:初、叹问,答其无有秘藏。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来实无秘密之藏。
次九譬,答其唯有密语。然诸譬之中,或顺或反,秋月是顺譬,积金是反譬,在文可见(云云)。就九譬分为三:初七譬,斥密三业,开显三业;次长者教子一譬,释开密因缘;三龙王一譬,明无开密因缘。初文者。
何以故?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睹见。如来之言亦复如是,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
秋是阴时,月是阴精,阴精在阴时,其明转炽。月譬佛能应,秋譬机能感,感应相应,唯开无密。
善男子,譬如有人,多积金银至无量亿,其心悭吝,不肯惠施拯济贫穷,如是积聚乃名秘藏;如来不尔,于无量劫积聚无量妙法珍宝,心无悭吝,常以惠施一切众生,云何当言如来秘藏?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根不具,或无一目、一手、一足,以羞耻故不令人见,人不见故名为秘藏;如来不尔,所有正法具足无缺令人睹见,云何当言如来秘藏?
善男子,譬如贫人多负人财,怖畏债主,隐不欲现,故名为藏;如来不尔,不负一切众生世法,虽负众生出世之法而亦不藏。何以故?恒于众生生一子想,而为演说无上法故。
第四,譬云虽负出世法者。河西云:佛本誓度一切众生,众生未尽,佛入涅槃,故言负之。兴皇云:佛得果时,是为众生,岂有行因而为众生?得果不为,但众生未尽,故名为负。斯意俱不异。河西今为两释:初心是小富,得果是大富。能度众生,生不肯度,如人不从债主求物,主当与谁?义言为负,实无所负。下文龙王譬乃兼显之。又佛初发心,誓令众生厌弃诸有,是名不负世法。誓令修习出世之法,荷负此事,如地持物,始终不舍,故言虽负出世之法。此乃荷负之负,非负贷负。
善男子,譬如长者,多有财宝,唯有一子,心甚爱重,情无舍离,所有珍宝悉用示之;如来亦尔,视诸众生同于一子。
善男子,如世间人,以男女根丑陋鄙恶,以衣覆蔽,故名为藏;如来不尔,永断此根,以无根故,无所覆藏。
善男子,如婆罗门所有语论,终不欲令刹利、毗舍、首陀等闻。何以故?以此论中有过恶故。如来正法则不如是,初中后善,是故不得名为秘藏。
次长者教子譬,为两:初为密作譬,后为开作譬。初为二:先开,次合。初开为四:一、欲教大,二、缘不堪且为说小,三、不说大,四、结无覆藏。初二如文。
善男子,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无已,将诣师所,欲令受学。
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殷勤,教其半字。
而不教诲毗伽罗论。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善男子,假使长者教半字已,是儿即时能得了知毗伽罗论不?不也,世尊。
三、不说。大中云:毗伽罗论者,此云字本论。河西云:世间文字之根本,典籍音声之论,宣通四辩,呵责世法,赞出世法,言辞清雅,义理深䆳,虽是外论,而无邪法,将非善权大士之所为乎?其文问答等可寻。
四、结,如文。
如是,长者,于是子所有秘藏不?不也,世尊。何以故?以子年幼故不为说,不以秘吝而不显示。所以者何?若有嫉妒秘吝之心乃名为藏,如来不尔,云何当言如来秘藏?
从佛言:善哉下,合初譬也。初述赞,正合欲说大教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若有瞋心、嫉妒、悭吝,乃名为藏。如来无有瞋心、嫉妒,云何名藏?善男子,彼大长者,谓如来也。言一子者,谓一切众生,如来等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教一子者,谓声闻弟子。半字者,谓九部经。毗伽罗论者,所谓方等大乘经典。
次以诸声闻下,合,且为说小也。
以诸声闻无有慧力,是故如来为说半字九部经典。三、而不为下,合不为说大。
而不为说,毗伽罗论。方等大乘,
四、善男子,如彼下,合无秘藏。
善男子,如彼长者,子既长大堪任读学,若不为说毗伽罗论,可名为藏。若诸声闻有堪任力,能受大乘毗伽罗论,如来秘惜不为说者,可言如来有秘密藏;如来不尔,是故如来无有秘藏。
次从如彼长者教半字已下,为开密作譬。
如彼长者教半字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
次所谓下,合,如文。
我亦如是,为诸弟子说于半字九部经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所谓如来常存不变。
旧引此文,证无常是小,常是大。兴皇难此义云:大品亦明无常应是小乘。解云:无常通大小,并云半满亦应尔。今明无常是三藏,常无常是通,常是别,即常无常而非常非无常是圆。应用四意分别众经,岂可一向而生诤论?
三、复次下,龙王云雷去,为无密因缘者作譬。
复次,善男子,譬如夏月,兴大云雷,降澍大雨,令诸农夫下种子者多获果实,不下种者无所收获,无所获者非龙王咎,而此龙王亦无所藏;我亦如是,降大法雨大涅槃经,若诸众生种善子者得慧牙果,无善子者则无所获,无所获者非如来咎,然佛如来实无所藏。
不下种是无密缘,不萌芽是无开缘,如文。
三、迦叶复言,即领解文。
迦叶复言:我今定知如来世尊无所秘藏。
次如佛所说去,是论义,又二:先论义,次领解。初论义有两番问答。初问有三:先领今常。
如佛所说,毗伽罗论,谓佛如来,常存不变。
次引昔无常。
是义不然。何以故?佛昔说偈:
诸佛及缘觉,声闻弟子众,犹舍无常身,
何况诸凡夫。
三问:云何?
今者乃说常存无变,是义云何?
佛答为二:初明昔权,后明今实。
佛言:善男子,我为一切声闻弟子教半字故而说是偈。善男子,波斯匿王其母命终,悲号恋慕不能自胜,来至我所。我即问言:大王,何故悲苦懊恼乃至于此?王言:世尊,国大夫人某日命终,假使有能令我母命还如本者,我当舍国象、马、七珍及以身命悉以报之。我复语言:大王,且莫愁恼忧悲啼哭。一切众生寿命尽者名之为死,诸佛、缘觉、声闻弟子尚舍此身,况复凡夫?善男子,我为波斯匿王教半字故而说是偈。
初昔权中云波斯匿者,鸯掘经云和悦,阿含经云祖母养。
次我今下,明实。
我今为诸声闻弟子说毗伽罗论,谓如来常存,无有变易。若有人言如来无常,云何是人舌不堕落?
舌堕落者,以常为无常,致招此过。彭城寺嵩法师云:佛智流动,临无常时,舌烂口中。此尚不易。
迦叶复言去,是第二番问答。
迦叶复言:如佛所说:
无所积聚,于食知足,如鸟飞空,迹不可寻。
是义云何?世尊,于此众中,谁得名为无所积聚?谁复得名于食知足?谁行于空迹不可寻?而此去者为至何方?
此问近从如来常存,无有变易生。偈迮但三问,长行有四问。
佛言:迦叶,夫积聚者,名曰财宝。善男子,积聚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积聚者即声闻行,无为积聚者即如来行。善男子,僧亦二种:有为、无为。有为僧者名曰声闻,声闻僧者无有积聚,所谓奴婢非法之物、库藏谷米、盐豉、胡麻、大小诸豆。若有说言如来听畜奴婢仆使如是之物,舌则卷缩。我诸所有声闻弟子名无积聚。
佛答:初问有三意。无积聚者,举积明无积聚。积聚有二者,是明无积之积。僧亦如是者,是明积之无积。声闻是有为者,声闻是作意,故是有为;非时取证,故名积聚。菩萨无作中行,故曰无为;不以空为证,名无积聚(云云)。
次亦得名为者,答第二问。
亦得名为于食知足。若有贪食,名不知足;不贪食者,是名知足。
迹难寻者,答第三问。
迹难寻者,则近无上,菩提之道。
我说是人者,答第四问。
我说是人,虽去无至。
今明佛答四问,广显常住。无积是净,知足是乐,难寻是我,无至处是常。复次,无积是无集,知足是无苦;难寻是有道,无至是有灭。有灭故无苦,有道故无集。道之与灭,皆常、乐、我、净,常存之义明矣。
次,迦叶复言者,是领解也。
迦叶复言:若有为僧尚无积聚,况无为僧?无为僧者即是如来,如来云何当有积聚?夫积聚者名为藏匿,是故如来凡有所说无所吝惜。云何名藏?迹不可寻者,所谓涅槃。涅槃之中,无有日月星辰诸宿、寒热风雨、生者病死、二十五有,离诸忧苦及诸烦恼。如是涅槃,如来住处常不变易。以是因缘,如来至是娑罗树,阗于大涅槃而般涅槃。
从佛告迦叶:所言大者去,有人用此文述成。迦叶!今从此去,第二、正明解脱。文为三:初、略明解脱,次、广明解脱,三、总结解脱。略又二:初、略说解脱,次、论义。略说为三:一、举广大,二、举无疮疣,三、解脱处。包摄无外,不可求其崖底,故言广博。淫怒痴尽,患累都除,故无疮疣。境智相应,故名为处。是为略说。三点不得相离,亦是体用成就,亦是自他具足。三意虽略,义理粗周,就广大文,有法有譬。
佛告迦叶:所言大者,其性广博。
所言大者,其性广博,此是随名训释,不可谓是待小之大。何者?上文以常释大,此以广释大,下以不思议释大,当知此大乃是绝待不思议大。
犹如有人寿命无量,名大丈夫;是人若能安住正法,名人中胜。如我所说八大人觉,为一人有?为多人有?若一人具八,则为最胜。
譬有竖、横两意:人虽多德,要在寿命,寿命无量,即是竖譬,合于内行;行虽多途,贵在正法,故言为人中胜。如我所说下,一人具八,多有功能,即横明众德。将譬望法,具以横、竖释大。
次从所言涅槃下,明无疮疣。有人引此翻涅槃为无累,无累即是无疣。兴皇解云:涅槃是外国总名,解脱此间别称,理应以此总翻彼总,以此别翻彼别,何得用解脱别名翻彼总名,而翻涅槃为解脱?今不翻总而但翻别为无疣者,正言总能兼别,别有无疣之义,故以别释总。如是翻名,那可混滥?就文有法、譬、合。
所言涅槃者,无诸疮疣。
善男子,譬如有人为毒箭所射多受苦痛,值遇良医为拔毒箭,涂以妙药,令其离苦得受安乐。是医即便游于城邑及诸聚落,随有患苦疮疣之处,即往其所为疗众苦。
法说自无疮疣,譬说治他疮疣,只是互现。
善男子,如来亦尔,成等正觉为大医王,见阎浮提苦恼众生,无量劫中被淫怒痴烦恼毒箭受大苦切,为如是等说大乘经甘露法药;疗治此已,复至他方有诸烦恼毒箭之处,示现作佛为其疗治,是故名曰大般涅槃。
三、从解脱处,又为二:一、自解脱,二、调伏他。
大般涅槃者,名解脱处。
初文中言处者,第一义谛而为处所。不会此处,不得解脱;自安此处,复调伏他。普贤观云: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此文云:以是真实甚深义处。当知以第一义谛为处,明矣。
次随有调伏下,化他处者。
随有调伏众生之处,如来于中而作示现,以是真实甚深义故,名大涅槃。
非但显圆,亦是斥小。昔法身般若,虽化众生,而无解脱无余。解脱无余二德,一入永谢,尚自不能一处调他,况复处处。今之解脱,随十法界,六道四圣,但是众生须调伏者,普于其处而调伏之。虽在地狱,身心不苦。虽在畜生,而无怖畏。虽在饿鬼,恒无饥渴。虽在人天,无人天事。虽在二乘,以佛道声,大悲教化,于一切处,都无疮疣染着之累。以是义故,名解脱处。非直触处无染,又有般若照明。法身自在,只解脱处三点具足。斥昔显今,其义明矣。
二、迦叶白下,是论义。上明三义,此但论两:初、二番问答,论无疮疣义,如文。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间医师悉能疗治一切众生疮疣病不?善男子,世间疮疣凡有二种:一者、可治,二、不可治。凡可治者,医则能治;不可治者,则不能治。
迦叶复言:如佛言者,如来则为于阎浮提治众生已。若言治已,是诸众生其中云何复有未能得涅槃者?若未悉得,云何如来说言治竟欲至他方?善男子,阎浮提内众生有二:一者、有信,二者、无信。有信之人则名可治。何以故?定得涅槃无疮疣故,是故我说治阎浮提诸众生已。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除一阐提,余悉治已,是故涅槃名无疮疣。
后三番问答,论解脱处,初番如文。
世尊,何等名涅槃?善男子,夫涅槃者,名为解脱。
次番问答,为二:初问双标。
迦叶复言:所言解脱,为是色耶?为非色乎?
次答中二:初、双释,二、双结。
佛言:善男子,或有是色,或非是色。言非色者,即是声闻、缘觉解脱;言是色者,即是诸佛如来解脱。
善男子,是故解脱亦色亦非色,如来为诸声闻弟子说为非色。
旧解常住佛果有色,而引此文。又一师云:佛果无色,而言色者,妙慧显然,故名为色。二、能应为色。又有说云:三聚之中,二聚非色,一聚是色,取色聚显然,喻佛果解脱。兴皇云:若定有色,定无色者,不应安或。或者为缘,作色无色。然法身非色非无色,而或色者,是无色色;或无色者,色无色。以是义故,二乘不解,非其境界。声闻无色者,小乘患色,犹如桎梏,为说无色。菩萨能体色无色,故言妙色湛然。今皆不然,解脱之体,何曾是色及与非色?下文云: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与不空,为两缘故,言色非色,非色亦色,色亦非色,非色非非色,不可思议。第三问答,正显此义,乃是诸佛境界,非声闻、缘觉所知,即其义也。
世尊,声闻、缘觉若非色者,云何得住?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色非色,我亦说为非色。若人难言:非想非非想天若非色者,云何得住去来进止?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解脱亦尔,亦色非色说为非色,亦想非想说为非想,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二、尔时,迦叶白佛:唯愿哀愍下,是广明解脱有问有答。
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哀悯,重垂广说大般涅槃行解脱之义。
问:或为二涅槃行是问因,解脱之义是问果?观师云:不须分别因之与果,直是问此解脱行德,行德是行。今谓不然,乃是请广上三义。行者,衡音,谓是施行演畅,令其开广,请广上广博意。言解脱者,请广上无疮疣意。义者,请广上解脱处。上三义既略,今是广请,云何余解?
次答中,相传有百句。招提云:就头首数,止有八十四五。若大小合数,有九十七八。极细为言,有一百余。但一百是数之圆名,故言百句。例如大品百波罗蜜,唯有九十(云云)。古来未见释此百句,唯真谛三藏一卷义记,略不可解。天台大师,曾于灵石一夏,释此百句解脱。一句之中,皆有百句。凡万法门,先学自饱,而不录之,今无以传。惜哉惜哉!后代无闻。上举三义,略释解脱。后百句广明于一,一句备于横竖,无有疮疣。到解脱处,调伏众生,句句悉尔。何者?三点相即,具足无缺。三义具足,止可悬照,岂可厝言?欲广明之,为力不足,钻仰不已,辄分其文。初从名为远离去,至譬如日月,不逼众生,广上无疮疣义(三纸)。从名无动法,至不生一念之善,广上解脱处义(二十七行)。从譬如谷聚去,至譬如幻物,广上其性广博义(一纸十六行)。又从无有身体去,至能救一切怖畏者,更广上无疮疣义(一纸十八行)。又从即是归处去,至洗浴还家,更广上解脱处义(二纸)。又从无作乐去,至断一切贪一切相,更广上无疮疣义([四]十七行)。此中既是广说之文,重释无咎。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真解脱者,名曰远离一切系缚。若真解脱离诸系缚,则无有生,亦无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名曰不生。迦叶,譬如醍醐,其性清净;如来亦尔,非因父母和合而生,其性清净。所以示现有父母者,为欲化度诸众生故。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解脱无二无别。譬如春秋下诸种子,得㬉润气寻便出生,真解脱者则不如是。又解脱者名曰虚无,虚无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虚无,非作所作。凡是作者如城郭楼观,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即无为法。譬如陶师,作已还破,解脱不尔。真解脱者不生不灭,是故解脱即是如来;如来亦尔,不生不灭,不老不死,不破不坏,非有为法。以是义故,名曰如来入大涅槃。不老不死有何等义?老者名为迁变,发白面皱;死者身坏命终。如是等法,解脱中无,以无是事故名解脱。如来亦无发白面皱有为之法,是故如来无有老也,无有老故则无有死。又解脱者名曰无病。所谓病者,四百四病及余外来侵损身者。是处无故,故名解脱。无疾病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无病,是故法身亦无有病,如是无病即是如来。死者名曰身坏命终,是处无死即是甘露,甘露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成就如是功德,云何当言如来无常?若言无常,无有是处,是金刚身云何无常?是故如来不名命终。如来清净无有垢秽,如来之身非胎所污。如分陀利本性清净,如来解脱亦复如是。如是解脱即是如来,是故如来清净无垢。又解脱者,诸漏疮疣永无遗余;如来亦尔,无有一切诸漏疮疣。又解脱者,无有斗诤。譬如饥人,见他饮食生贪夺想,解脱不尔。又解脱者,名曰安静。凡夫人言:夫安静者,谓摩醯首罗。如是之言即是虚妄。真安静者毕竟解脱,毕竟解脱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曰安隐。如多贼处不名安隐,清夷之处乃名安隐。是解脱中无有怖畏,故名安隐。是故安隐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又解脱者,无有等侣。有等侣者,如诸国王有邻国等,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无等侣者,谓转轮圣王无能与等;解脱亦尔,无有等侣。无等侣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转法轮王。是故如来无有等侣,有等侣者无有是处。又解脱者,名无忧愁。有忧愁者,譬如国王畏难疆邻而生忧愁,夫解脱者则无是事。譬如坏怨则无忧虑,解脱亦尔是无忧畏。无忧畏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无忧喜。譬如女人唯有一子,从役远行,卒得凶问,闻之愁苦,后复闻活便生欢喜,夫解脱中无如是事。无忧喜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无有尘垢。譬如春月,日没之后,风起尘雾,夫解脱中无如是事。无尘雾者譬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譬如圣王髻中明珠无有垢秽,夫解脱性亦复如是,无有垢秽。无垢秽者譬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真金性,不杂沙石乃名真宝,有人得之生于财想;夫解脱性亦复如是,如彼真宝。彼真宝者譬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譬如瓦瓶破而声嘶,金刚宝瓶则不如是,夫解脱者亦无嘶破。金刚宝瓶譬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身不可坏。其声嘶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