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疏卷第五

顶法师撰

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大般涅槃经四相品第七之上(卷第四)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四,相品。

四者,数也。相者,如经以四种相开示分别大般涅槃,显然可见。从此立名,前诸问答,皆含三德,义略不彰。此品答其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之。问:明四相,解般若;明三密,解法身;明百句,解解脱。今解般若,从此当名,故言四相。问:愿佛开微密。又云:演说于秘密。开演云何?旧释云:昔说法身、般若、无解脱,今开涅槃,具足三德。此但解开,未明于说。开善云:四相答开密,现病答说密。此示两文,未判其异。兴皇云:竖论是开,横论是说。昔以无常覆常,今以常覆无常,更互相覆,今昔两覆。迦叶请开,佛明今昔两说是涅槃,二用方便,同显非常非无常。复次,昔三点无常,今开是常;昔教直言自正、正他,是为四相,今开为般若;昔直言此身纳妃生子,今开是法身;昔说有为解脱,即是智上意地能缘,今开为解脱。此三皆常,并是涅槃方便。此即竖明开微密相。若横释者,昔欲说常而不得说,为于邪常;今始说常,二用具足。下文云:昔说有余,江河回曲;今说无余,河不回曲。今昔相成,共显一道。此即横说微密相也。是义不然。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此之四句,此覆正理。释论云:般若波罗蜜,四边不可取,邪见火烧故。又是四句,皆方便门,譬王密语,智臣能解。又此四句,对治四执。又此四句,皆是正理。故云: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若尔,悉皆相覆,那独言常与无常,更互相覆,不言余二?论其方便,那独言常与无常,独是二用,两非方便耶?论其开密,那独言开非常非无常,不开三句?偏僻自坏,其间并决,可自思之。今明四句,悉互相覆,通是秘密。四句互治,通是方便。四句即理,皆得开秘,皆名涅槃。如是悟解,名开秘密。如是敷演,名说秘密。更以四句,重分别之。自有开非说、说非开、亦开亦说、非开非说。就自行为开,教他为说。自他双明,则亦开亦说。不自不他,则不开不说。今之四句,该括凡圣,不独在佛。又一一句,各论开说。自行显理名开,说已证名说。说中二者,分别法相名开。如分涅槃以为四相,名开秘密。通途广演,名说兴皇。只是此之一句,自行化他,各有二者。令他同己所得名开,己法授他名说。不自不他,亦为二者。至无至处名开,常无所宣名说。如是分别,开秘说秘,差别之相,亦无差别。旧云:此品明三密,不明三德。亦云:此品明三德,不明三密。又云:只明三密,即开三德。开口密是般若,开身密是法身,开意密是解脱。三据不同,而为三章。今家用此三章消文,然呼为三密,亦互相有,而从多判,以为三密。约四相广开般若,一则破偏,二则显圆。何者?昔说般若无相离相,今明般若即相无相。只般若是四相,只四相是般若,即相无相,不求无相。显圆者,开于涅槃,以为四相。涅槃寂灭,尚无涅槃,而四相无缺。虽开四相,四相一相,即大涅槃。从涅槃开四,即俗谛;四相即一相,是真谛。一相即四,故非一;四相即一,故非四。非一非四,名大涅槃。不并不别,不纵不横,方显圆意。约十界身开法身者,亦破偏显圆。昔说法身无我,今明无我而我,我即无我,例如般若(云云)。约百句开解脱者,亦破偏显圆。昔离百非,绝四句,名为解脱。今解脱即百句,百句同解脱,解脱即非,非即解脱,例如前说(云云)。就口密为二:先正明口密,次兼明身意二密。初正明口密中,文为二:初明四相,次料简涅槃。初又二:一明一相四相,次明四相一相。初为三:初标

佛复告迦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分别开示大般涅槃有四相义。

次列

何等为四?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随问答,四者、善解因缘义。

三、解释文自为四。然自正与善解是自行,正他与答问是化他。就自行中有化他意,从多则自行摄,化他亦尔。就口密中通有身、意,而从多属口,身、意亦尔。标大涅槃,一也;开示分别,四也。就自正为二:初明佛自正,次譬比丘自正。

迦叶,云何自正?若佛如来见诸因缘而有所说。

初云若佛如来者,即是正人。见者,正智。诸因缘者,正缘于境而有所说,即是正教。明正人中举二号者,佛是正觉,如来与佛其义不异。此之二号,自正义便,故言若佛如来。又复见者,是用佛眼照因缘境,实相非因故非自,亦不在缘故非他,不共不无因,了达实相,名之为见。以见正故,所说亦正。

次譬比丘者,佛境难解,举浅况深,而令易了。又为三:一、见火,二、誓,三、结。

譬如比丘,见大火聚,

见火聚者,火从缘生。推此火聚,火为自生?为从薪生?为从薪火生?为离薪火生?若火灭时,为至东方、南、西、北方耶?生无所从,灭无所至。火聚因缘,四不可取,邪见所烧;观身亦然,不有、不无、不亦有无、不非有无,悉不可得,是名正见。

次便作是言下,因见立誓。

便作是言:我宁抱是炽然火聚,终不敢于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及秘密藏,谤言此经是魔所说。若言如来、法、僧无常,如是说者,为自侵欺,亦欺于人。宁以利刀自断其舌,终不说言如来、法、僧是无常也。若闻他说亦不信受,于此说者应生怜悯,如来、法、僧不可思议。

我宁抱是炽然火聚,终不邪见若有若无乃至非有非无,亦不邪说十二部经、佛僧三宝。抱火烧身,誓不邪见;利刀割舌,誓不邪说;若闻他说亦不信受,明自正见不为邪动;于此说者复生怜怜,明其自誓不为邪行之所灭没。比丘,正见及以正说尚复如此,况复诸佛!

三、应如是下。

应如是持,自观己身,犹如火聚,是名自正。

如观火聚,破身见定执,结成自正。旧有问云:汝开涅槃以为四相,自正、正他而为两相,亦应开一宝以为三宝,自觉、觉他应为二宝。宝不开二,自正、正他岂为两相?观师答云:教门不同,何得尽例为缘异说?今若例之,自觉、觉他同就佛智,但是一宝;自正、正他约自他相,他相非自,不得为一;自觉、觉他,佛智唯佛智,不得为两(云云)。

就正他,文为四:初、以欢喜正他,二、以无我正他,三、以常乐正他,四、以第一义正他。初文者,知而故问,令汝欢喜,岂非世界?以无我、无常,调伏贤圣,令生善根,岂非为人?出世常乐,破世无常,岂非对治?若欲远行,宝付善子,即第一义。寻文会义,理甚分明。夫乳养婴儿,止可含酥,若软强食,食俱不可。正他亦尔,从微之着,渐而正之。女人能生,譬慈是善本;婴儿,譬初信始生;乳养,譬闻法自资;含酥,譬赞叹欢喜。赞叹逸美,益更成病,故云:多含儿酥,将无夭寿?酥尚莫多,况强软食?喜逸妨道,况生善与对治?故须筹量含酥譬世界,故文云:如来实说,令我欢喜。又女人心疑含酥太多,不得听法,佛为解释,令得专心,是正他相。又婴儿稍大,节乳与食,此譬劝进生诸功德,即为人也。文云:亦说无常、苦、空、无我。又儿长大,能自行来,硬食尚消,况复软乳?譬功德稍着,堪了切磋、弹斥、对治,故文云:出世三味,破世三味。又儿长大,委业示宝,此譬生善破恶已周,归宗会极,入第一义,故文云:应以宝藏付于善子。推此经文,须作四悉。就欢喜正他,文为五:一、女人默然,

迦叶,云何正他?佛说法时,有一女人乳养婴儿,来诣佛所,稽首佛足,有所顾念,心自思惟,便坐一面。

二、如来故问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汝以爱念多含儿酥,不知筹量消与不消?

三、女人叹佛

尔时,女人即白佛言:甚奇!世尊,善能知我心中所念。

四、请法多少

唯愿如来,教我多少?世尊,我于今朝多与儿酥,恐不能消,将无夭寿?唯愿如来,为我解说。

五、结其欢喜

佛言:汝儿所食,寻即消化,增益寿命。女人闻已,心大踊跃,复作是言:如来实说,故我欢喜。

旧四释:一云:正说法时,此女人来。二云:不尔,佛于于时已年八十,呼女为姊,岂有老姊乳养婴儿?盖引昔事。三云:佛化为女,例如化童。四云:都无此女,假设寓言。

从世尊如是去,是生善正他。旧用此语以合上譬,又云女人称佛以为世尊,或云是佛自称世尊。今将此文成前起后,若消不消即是成前,说无常等即是起后。文为三:初成前欢喜;

世尊,如是为欲调伏诸众生故,善能分别说消不消。

次亦说下,正是生善。

亦说诸法,无我无常。

三、若佛下,料简不堪对治(云云)。

若佛世尊先说常者,受化之徒当言此法同彼外道,即便舍去。

复告女人去,是对治正他,文为二:先牒不堪。

复告女人:若儿长大能自行来,凡所食啖能消难消,本所与酥则不供足。我之所有声闻弟子亦复如是,如汝婴儿不能消是常住之法,是故我先说苦、无常。

次明对治。

若我声闻诸弟子等,功德已备,堪任修习大乘经典,我于是经为说六味。云何六味?说苦酢味、无常咸味、无我苦味、乐为甜昧、我为辛味、常为淡味。彼世间中有三种味,所谓无常、无我、无乐,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谓常、乐、我,令诸弟子悉皆甘嗜。

以出世三味,对破世三味。然咸、酢、苦是凡夫报味,无常、苦、无我是贤圣道味,凡圣合称为世间三味。甜、辛、淡亦是凡夫报味,常、乐、我是出世道味,合称出世三味。此别有意(云云)。

复告女人:去是第一义正他。

复告女人:汝若有缘欲至他处,应驱恶子令出其舍,悉以宝藏付示善子。女人白佛:实如圣教,珍宝之藏应示善子,不示恶子。姊,我亦如是,般涅槃时,如来微密无上法藏不与声闻诸弟子等,如汝宝藏不示恶子;要当付嘱诸菩萨等,如汝宝藏委付善子。何以故?声闻弟子生变异想,谓佛如来真实灭度,然我真实不灭度也。如汝远行未还之顷,汝之恶子便言汝死,汝实不死;诸菩萨等说言如来常不变易,如汝善子不言汝死。以是义故,我以无上秘密之藏付诸菩萨。

善男子,若有众生谓佛常住不变异者,当知是家则为有佛,是名正他。

文为二:初以三悉即是恶子,不付宝藏;后第一义名为善子,即付宝藏,不付声闻,故不以真谛为第一义。又取声闻为生善者,既非独大乘,此乃小大通共以为四悉。当知是家则为有佛者,佛是常义,又是觉义,觉即解义,此人解常,故其家有佛。

三者,能随问答。文为二:一、正释能问答,二、唱断肉。

迦叶云何,能随问答?若有人来,问佛世尊:我当云何,不舍钱财,而得名为,大施檀越?

初文,佛举无方之问,须作无方之答,但约一施为端,余事例尔。若不施名施,应不持戒名尸,乃至不智名般若(云云)。

佛言:若有沙门、婆罗门等,少欲知足,不受不畜不净物者,当施其人奴婢仆使;修梵行者,施与女色;断酒肉者,施与酒肉;不过中食,施过中食;不着华香,施与华香。如是施者,施名流布,声闻天下,未曾损己一毫之费,是则名为能随问答。

答:有五句,例为两释:一初、不知彼不食鱼肉,以鱼肉施,彼既不受,于我无损,而成大施;二云、先知不食,欲显彼德,故以施之,于我无损,于彼著名;又见作福,随喜不障,亦是大施;又见苦者,方便解之,不损一毫,而名大施。

迦叶白佛下,二、立断肉制,有六番问答,初番唱断肉。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应施肉。何以故?我见不食肉者有大功德。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护法菩萨应当如是。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

有师十义,释应断肉。一云:皆有佛性,尽应作佛。二云:诸佛菩萨,变化无方。三云:眷属轮回。四云:同四大五阴。五云:精血不净。六云:恕己不能,而欲啖他。七云:本自无怨,横加酷害。八、乖菩萨化道。九、食少罪多,既不断肉,望十方有分。十、怨对无穷,若杀一生,五百生偿,故不应食。如食子肉者,父子同体天然之慈,垂泪而咽,无酖味心。一云:有其昔事,昔国王在路,饥食子肉,以度险道。二云:子舍身肉,供养父母。三云:举譬如食子肉。四云:非但食肉,如子肉想。凡受施时,及果菜等,皆他命分,如子肉想(云云)。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

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种。

第二云,断大慈种有三解,一云佛是大慈,二云初地是大慈,三云性地是大慈,大慈必藉小慈为种,若食肉者,则无小慈,故言断种。又云,只众生是大慈种,定应作佛,华严詺诸众生以为佛子,食之即是断佛种也。

迦叶又言: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种净肉?

迦叶,是三种净肉,随事渐制。

第三云:三种净肉,即是不见闻疑,有二解:一云不见为我杀,不闻疑亦尔;二云若不见不闻,但令是杀,不问为我不为我,若是不疑,须云为我。

第四番,明十种不净肉者。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十种不净乃至九种清净而复不听?

佛告迦叶:亦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

下梵行云:人、蛇、象、马、猪、狗、鸡、狐、师子、猕获。猕获似人,蛇似龙,象、马是济国之宝,猪、狗、狐是鄙恶之畜,师子是兽王,人是己类。九种清净者,即是见、闻、疑,各有前后方便及以根本(云云)。

第五番。明美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云何如来称赞鱼肉为美食耶?

善男子,我亦不说鱼肉之属为美食也,我说甘蔗、粳米、石蜜、一切谷麦及黑石蜜、乳酪、酥油以为美食。虽说应畜种种衣服,所应畜者要是坏色,何况贪着是鱼肉味?

若随他语,言是美食;若随自意,不言是美。

迦叶复言:如来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种味,乳酪、酪浆、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诸衣服、憍奢耶衣、珂贝、皮革、金银盂器,如是等物亦不应受。

第六番云:五种牛味,乃至金银盆器,悉不应受。

佛答:为八一呵,不应同尼犍。

善男子,不应同彼尼犍所见。

裸形、自饿、飨䬸,若过若不及也。此中应自斟酌:如宝物者,起重贪心,尚不应畜;如五味者,非正身分,故听受之,岂如尼犍一向制之?

二、明须识如来开三遮十之意。

如来所制一切禁戒各有异意,异意故听食三种净肉,异想故断十种肉,异想故一切悉断及自死者。

那得同彼外道见乎?以为众生不可顿断,先断三种想、三种外故,次断十种,次断十种之外。断贪想故,一切悉断。

三、顿制诸弟子悉断一切肉者,对昔唱今。

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

而菩萨戒中,久制轻垢之罪,为度众生,虽现食肉而实不食。

四、明食肉怨嫌长远

迦叶,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师子已,众人见之,闻师子臭亦生恐怖。善男子,如人啖蒜臭秽可恶,余人见之闻臭舍去,设远见者犹不欲视,况当近之?诸食肉者亦复如是,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陆空行有命之类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萨不习食肉,为度众生示现食肉,虽现食之,其实不食。善男子,如是菩萨清净之食犹尚不食,况当食肉?

化道不行,与众生隔绝(云云)。

五、明执小乘食肉,谤大顿断,起恶诤论。

善男子,我涅槃后无量百岁,四道圣人悉复涅槃。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当有比丘,貌像持律,少读诵经,贪嗜饮食,长养其身,身所被服粗陋丑恶,形容憔悴无有威德,放畜牛羊,担负薪草,头须爪发悉皆长利,虽服袈裟犹如猎师,细视徐行如猫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罗汉。多诸病苦,眠卧粪秽,外现贤善,内怀贪嫉,如受哑法婆罗门等,实非沙门现沙门像,邪见炽盛,诽谤正法。如是等人,破坏如来所制戒律、正行威仪、说解脱果、离清净法,及坏甚深秘密之教,各自随意反说经律,而作是言:如来皆听我等食肉。自生此论言是佛说,互共争讼,各自称是沙门释子。

六、明食肉多起恶事

善男子,尔时复有诸沙门等,贮聚生谷,受取鱼肉,手自作食,执持油瓶、宝盖、革屣,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占相星宿,勤修医道,畜养奴婢、金、银、琉璃、砗磲、码瑙、颇梨、真珠、珊瑚、琥魄、璧玉、珂贝、种种果蓏,学诸技艺,画师泥作,造书教学,种植根栽,蛊道咒幻,和合诸药,作倡伎乐,香华治身,摴蒲围棋,学诸工巧。若有比丘能离如是诸恶事者,当说是人真我弟子。

七、除饥年污器

尔时,迦叶复白佛言:世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时得杂肉食,云何得食应清净法?佛言:迦叶,当以水洗令与肉别,然后乃食。若其食器为肉所污,但使无味,听用无罪。若见食中多有肉者,则不应受。一切现肉悉不应食,食者得罪。

八、结制,悉如文。

我今唱是断肉之制,若广说者则不可尽,涅槃时到,是故略说。是则名为能随问答。

云何善解因缘义?即第四相。若通论者,预是经论,皆是假名因缘之教;若别论者,三藏事相,是因缘教。今文偏指戒律者,如欲制戒,先须缘起,次明戒体,后广出相,故名为因缘。余两藏少,不如此多,故不别指。就文为二番问答:初、假设因问:一、问何不顿说,二、问堕,三、问律,四、问木叉。先一是总,后三是别。

迦叶,云何善解因缘义?如有四部之众来问我言:世尊,如是之义,如来初出,何故不为波斯匿王说是法门深妙之义?或时说深,或时说浅,或名为犯,或名不犯,云何名堕?云何名律?云何名波罗提木叉义?

如来何故不为弟子顿说五篇七聚,令其修行,待其有犯,方始制耶?波斯匿者,此翻和悦。王多仁慈,若不醉时,恒怀爱念;若得酒时,应死判生(云云)。佛在其国,欲制盗戒。问王:国法,盗几入重?王答:五钱。佛依国法,有事制立,多问于王。今标国主,意在于此。深妙义者,何不顿说篇聚戒律?戒是大乘常乐我净,故言深妙。第二,问堕而不问。戒与毗尼、诵者,义得相兼。木叉名解脱,毗尼名灭,只灭兼解脱。问:木叉兼得毗尼,律有二义:一、诠量轻重,二者、遮制。今取遮制边,兼得戒义。戒是遮止,律摄诵者。书之在文为律,闇讽在口为诵,一体而有两名。

二、佛答四问,更重答木叉,旧用此为五问(云云)。就答中不次第:初、答木叉;次、答堕;三、重答木叉;四、答律;五、答总问。初答木叉者。

佛言:波罗提木叉者,名为知足,成就威仪,无所受畜,亦名净命。

知足净命,是其义也。

次答堕者。

堕者,名四恶趣。又复堕者,堕于地狱乃至阿鼻,论其迟速过于暴雨。闻者惊怖,坚持禁戒,不犯威仪,修习知足,不受一切不净之物。又复堕者,长养地狱、畜生、饿鬼。以是诸义,故名曰堕。

堕通轻重,若犯五篇,则堕四趣,堕义则通。又复堕者,偏在犯重(云云)。又堕者长养,此偏在轻。轻堕二途,重在地狱。

波罗提下,三、重答木义。

波罗提木义者,离身、口、意不善邪业。

律者下,四、答律。

律者,入戒威仪,深经善义,遮受一切不净之物及不净因缘,亦遮四重、十二僧残、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一堕、四悔过法、众多学法、七灭争等。

初一句直顺入三灭。入戒威仪即毗尼藏,深经即修多罗藏,善义即毗昙藏。十诵唯九十,弥沙塞九十二:一、尼不病,不得往说法;二、回僧物向己。今言九十一者,亦是教门广略。

五、或复有人破一切戒去,是答总问,何不顿说?

或复有人破一切戒。云何一切?谓四重法乃至七灭诤法。或复有人诽谤正法甚深经典,及一阐提具足成就,尽一切相无有因缘。如是等人自言我是聪明利智,轻重之罪悉皆覆藏,覆藏诸恶如龟藏六。如是众罪长夜不悔,以不悔故日夜增长。是诸比丘所犯众罪终不发露,是使所犯遂复滋蔓。是故如来知是事已,渐次而制不得一时。

所以不得顿制五篇者,恐人并破;若顿制五者,恐人不堪持,所以渐渐从轻至重。具足者,具足一切恶。尽一切相者,一切善也。无有因缘者,无复佛法因缘,亦是拨无因缘。

尔时,有善男子,去第二番,假设问如来何不预说。文为二:先问何不预说。

尔时,有善男子、善女人白佛言:世尊,如来久知如是之事,何不先制?

次问:将欲陷坠,在文可寻?

将无世尊欲令众生入阿鼻狱?譬如多人欲至他方,迷失正路,随逐邪道,是诸人等不知迷故皆谓是道,复不见人可问是非。众生如是迷于佛法,不见正真。如来应为先说正道,敕诸比丘:此是犯戒,此是持戒,当如是制。何以故?如来正觉是真实者,知见正道。唯有如来天中之天,能说十善增上功德及其义味,是故启请应先制戒。

佛答为二:先答陷坠之讥。

佛言:善男子,若言如来能为众生宣说十善增上功德,是则如来视诸众生如罗睺罗,云何难言:将无世尊欲令众生入于地狱?我见一人有堕阿鼻地狱因缘,尚为是人住世一劫若减一劫。我于众生有大慈悲,何缘当诳如子想者令入地狱?善男子,如王国内有纳衣者,见衣有孔,然后乃补;如来亦尔,见诸众生有入阿鼻地狱因缘,即以戒善而为补之。

后答不先之意,于中有譬、有合。初譬中作轮王譬,又有三意:初说十善譬,顿教。

善男子,譬如转轮圣王,先为众生说十善法。

次行恶者,渐断譬渐教。

其后渐渐有行恶者,王即随事以渐断之。

三、行圣王之法,即舍位出家,譬会渐归顿。

断诸恶已,然后自行,圣王之法。

合文亦尔,于中二:先正合,次举轮宝明开合意。初虽有所说,合顿意也。

善男子,我亦如是,虽有所说,不得先制。

要因比丘合渐意。

要因比丘渐行非法,然后方乃随事制之,乐法众生随教修行。

乃见如来法,身合会顿意。

如是等众,乃能得见,如来法身。

次举轮宝譬三宝不可思议者,显如来顿渐开合。

如转轮王所有轮宝不可思议,如来亦尔不可思议,法、僧二宝亦不可思议,能说法者及闻法者皆不可思议,是名善解因缘义也。菩萨如是分别开示四种相义,是名大乘大涅槃中因缘义也。

若先说、不说,皆非众生所能图度,故不可思议。从复次,自正去,是第二、明四相一相。前分别显示大般涅槃,故明一相四相;今明是一一相即大涅槃,等无有异,故明四相一相。若定一四,岂得一四?故知非一非四得说一四。他以异体一体三宝为例,今明不尔。异体三宝是小乘,非此流例。一四、四一皆大乘意,一体三宝、三宝一体可得类之。亦如上文,总称涅槃,别称三德(云云)。就文为二:初、正明四一,后、反质释疑。初、正明者。

复次,自正者,所谓得是大般涅槃。正他者,我为比丘说言如来常存不变。随问答者,迦叶,因汝所问故,得广为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甚深微妙之义。因缘义者,声闻、缘觉不解如是甚深之义,不闻伊字三点而成解脱、涅槃、摩诃般若成秘密藏。我今于此阐扬分别,为诸声闻开发慧眼。

证名自正常,破无常是正他因。问:广衍为问答,分别三点为因缘,名异体同,更非别法,故是一相。上文以法身为别,涅槃是总;今以涅槃为别,秘藏为总,是故不同。然显名法身,隐名为藏,或时为总,或时为别。解脱与般若,既等无有异,例亦应然。

次反质中,有疑,有质,有答,有通,可寻。

假使有人作如是言:如是四事,云何为一?非虚妄耶?

即应反质:是虚空、无所有、不动、无阂。如是四事,有何等异?是岂得名为虚妄乎?

不也,世尊。

如是诸句即是一义,所谓空义。自正、正他、能随问答、解因缘义亦复如是,即大涅槃等无有异。

问:四相、一相,是四悉不?答:义理应通。观其文相,亦可例作。大般涅槃,即第一义;为声闻说常,是对治因。问:广说即为人,三点而成即世界(云云)。

佛告迦叶去,第二、料简。若涅槃即四相,等无有异,何故料简涅槃,不料简四相?四相名异于昔,涅槃名与前同。昔灭因缚,无依无正,名为涅槃。故灭烦恼已,无别涅槃;今涅槃灭烦恼已,有常住法。昔涅槃灭诸有,今涅槃有妙有;昔涅槃无有依报,今涅槃有所师法;昔涅槃无正报,今涅槃有如来。若不料简,无以取异。文为四:一、佛料简,二、迦叶论义,三、领解,四、述成。初佛料简,为二:先假作五难:一、明灭惑。

佛告迦叶: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言:如来无常。云何当知是无常耶?如佛所言,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犹如火灭悉无所有,灭诸烦恼亦复如是,故名涅槃。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

二、明灭有。

如佛言曰:离诸有者乃名涅槃。是涅槃中无有诸有,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

三、明灭依。

如衣坏尽不名为物,涅槃亦尔,灭诸烦恼不名为物。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

四、明灭正。

如佛言曰:离欲寂灭名曰涅槃。如人斩首则无有首;离欲寂灭亦复如是,空无所有故名涅槃。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

五通灭有,皆引昔教,悉据佛意,可寻。

如佛言曰:譬如热铁椎打星流,散已寻灭莫知所在;得正解脱亦复如是,已度淫欲诸有淤泥,得无动处不知所至。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

次若有人作如是难去,是佛作答,为三:初呵,次答,三、结异。初呵有通、别,通呵是邪。

迦叶,若有人作是难者,名为邪难。

以偏难圆,故言邪难。

次迦叶下,别呵迦叶。

迦叶,汝亦不应作是忆想,谓如来性是灭尽也。

不应者,不应名同,混令无常,故言不应忆想。

次答,为三:初答灭惑、灭依两问。

迦叶,灭烦恼者不名为物。何以故?永毕竟故,是故名常。是句寂静,为无有上。

文云灭烦恼者,者谓主者。既无烦恼,主者依报则无所属,故不名物。若依昔义,指此无物以为涅槃;若依今义,只是所离。何以故下,即明所得毕竟是净,寂净是乐,无常是我。常如文。今之涅槃,所离所得,与昔为异。

次从灭尽诸相去,是答灭有灭正两问。

灭尽诸相,无有遗余,是句鲜白,常住无退。是故涅槃,名曰常住,如来亦尔,常住无变。

相即是有,兼于正报。若依昔义,灭有灭果,即是涅槃。若依今义,只是所离无遗余去。所得无有遗余是乐,鲜白是净,常住是常,不退是我(云云)。

三、从言星流者,答第五通问。

言星流者,谓烦恼也。散已寻灭莫知所在者,谓诸如来烦恼灭已不在五趣,是故如来是常住法无有变易。

星流即烦恼灭,有余涅槃;散已寻灭,不在五趣,无余涅槃。若依昔义,即名涅槃;若依今义,只是所离,皆是常住,无有变易,即是所得与昔不同。

三、复次,迦叶去,结成其异。

复次,迦叶,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是故如来恭敬供养。以法常故,诸佛亦常。

昔涅槃中,无正报人;今涅槃中,有于诸佛。昔涅槃中,无有依报;今涅槃中,有法为师。昔涅槃中,无有诸有;今涅槃中,而有妙有,所谓恭敬。昔涅槃灭烦恼已,无复有法;今涅槃中,有常住法。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此仍略语,若具言之,以法乐我净常故,佛亦复然(云云)。

次迦叶复白去,论义,两番问答。初番中,先问次答。初问中,文有二,似作三难,似约烦恼业有。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若烦恼火灭,如来亦灭,是则如来无常住处。

初云烦恼火灭,如来亦灭者,由烦恼故,是故有人。烦恼既灭,何得有人而言如来常存不变?

如彼迸铁,赤色灭已,莫知所至;如来烦恼亦复如是,灭无所至。又如彼铁,热与赤色灭已无有;如来亦尔,灭已无常,灭烦恼火便入涅槃。当知如来即是无常。

次意言迸铁赤灭,莫知所至,良以业运业灭,则不能有至,云何而言常乐我净?下文云铁热赤色灭已,则无复有,良以惑业,故得有有,烦恼业灭,那得妙有?

善男子,所言铁者,名诸凡夫。凡夫之人虽灭烦恼,灭已复生,故名无常;如来不尔,灭已不生,是故名常。

次佛答言:铁是凡夫,如来不尔。今明凡夫二义:外道世智断惑,还更得生,即是凡夫无常;二乘断通惑已,复生别惑,亦是凡夫无常。如来不尔,不同二边,是故名常(云云)。

迦叶复言去,是第二问答。此问还蹑前两意:先问,次答。初问中意者。

迦叶复言:如铁色灭已,置还火中,赤色复生。如来若尔应还生结,若结还生即是无常。

凡夫灭惑,还更得生,故是无常;如来既灭,亦应还生,犹是无常。

次佛答中二:初弹非,次转譬。初弹不应。

佛言:迦叶,汝今不应作如是言:如来无常。何以故?如来是常。

何者?佛非两凡夫,久尽通别,岂生烦恼?故言不应次转譬答。

善男子,如彼然木,灭已有灰,烦恼灭已便有涅槃;坏衣、斩首、破瓶等譬亦复如是,如是等物各有名字,名曰坏衣、斩首、破瓶。迦叶,如铁冷已,可使还热;如来不尔,断烦恼已毕竟清凉,烦恼炽火更不复生。迦叶当知,无量众生犹如彼铁,我以无漏智慧炽火,烧彼众生诸烦恼结。

凡夫体热,如铁难融;佛智猛盛,如火然木。灭已有灰,灭烦恼已,则有涅槃。坏衣、斩首、破瓶,物谢于前,名生于后;烦恼灭已,获得涅槃。不同汝问。

三、迦叶下,领解,如文。

迦叶复言:善哉!善哉!我今谛知如来所说诸佛是常。

四、述成者。

佛言:迦叶,譬如圣王处在后宫,或时游观在于后园。王虽不在诸采女中,亦不得言圣王命终。善男子,如来亦尔,虽不现于阎浮提界,入涅槃中不名无常。如来出于无量烦恼,入于涅槃安乐之处,游诸觉华观娱受乐。

后宫统化之境,譬阎浮提。后园是赏玩之所,譬常乐我净(云云)。

迦叶复问我已度去,是第二、广开身密。六道殊形,为遮皆圣所作,余人不能,今皆开显法身之密。前开般若为四相,合四相为涅槃,涅槃即是法身、解脱。此已一周开口密已,今更开法身,出种种身,合种种身,只是涅槃、般若、解脱。他谓一物覆,一物开,一物显,一物隐,故各开各显,永不相关,理岂然乎?只覆于开,只开于覆。成论人谓此是权巧,于凡不解,今明若此不解,余何可解?地人云是法界用,今明岂离体而有用?他明巨细相容,是圣人之术事,今明何有一术而非因缘?因缘即空、即假、即中,唯应度者乃能见之,宁非因缘?因缘妙慧,能以一尘容于无量,无量不容一尘,延促过现,引掷此彼,自在无碍。庄周达体,化为胡蝶;又识已梦,往至天涯。昏恍尚然,况复至德者哉!就文为二:初、开身密,次、论义。初、开密为两:一、问,二、答。问为四:一、领旨,二、正难,三、结问,四、请答。初如文。

迦叶复问:如佛言曰:我已久度烦恼大海。

次难者。

若佛已度烦恼海者,何缘复纳耶输陀罗生罗睺罗?

耶输,此言名闻;罗睺,此言宫生(云云)。

以是因缘,当知如来未度烦恼诸结大海。

唯愿如来,说其因缘。

三四如文。

答为三:初总非,次诫听,三、正答。初如文。

佛告迦叶:汝不应言:如来久度烦恼大海,何缘复纳耶输陀罗生罗睺罗?以是因缘,当知如来未度烦恼诸结大海。

次是大涅槃下,诫听。

善男子,是大涅槃能建大义,汝等今当至心谛听,广为人说,莫生惊疑。

若有菩萨去,是正答。正答又二:初通举菩萨住大涅槃,有八复次;后别举释迦。初文又二:初七复次正释,后一总结。

若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须弥山王如是高广,悉能取令入于芥子。其诸众生依须弥者,亦不迫迮,无往来想,如本无异。唯应度者,见是菩萨以须弥山内芥子中,复还安止本所住处。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于芥子。其中众生亦无迫迮及往来想,如本无异。唯应度者,见是菩萨以此三千大千世界内芥子中,复还安止本所住处。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一毛孔,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断取十方三千大千诸佛世界,置于针锋如贯枣叶,掷着他方异佛世界。其中众生不觉往反为在何处,唯应度者乃能见之,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断取十方三千大千诸佛世界,置于右掌如陶家轮,掷置他方微尘世界,无一众生有往来想,唯应度者乃见之尔,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断取一切十方无量诸佛世界悉内己身,其中众生悉不迫迮,亦无往反及住处想,唯应度者乃能见之,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以十方世界内一尘中,其中众生亦无迫迮往反之想,唯应度者乃能见之,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初中旧解,菩萨住大涅槃为三:一云是佛应为菩萨,示作因人为能住果,故言住大涅槃。二云不尔,若是佛者,还是佛在涅槃,何谓菩萨住涅槃?住者有二种:一信住,二真住。既是因人,但是信住。有人难此两解:若其是佛应为菩萨,此还是佛住于涅槃,不关菩萨。若是信住,何能作于如是大事?夫涅槃体迥出因果,虽非因果而能因果。若将因人来望涅槃,云涅槃是因,因人住故;若将果人来望涅槃,云涅槃是果,果人住故。例如正性,非因非果,而果而因(云云)。今明圆菩萨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故上文云:一切众生皆悉安住秘密藏中,圆教菩萨何以不能住大涅槃?所以明菩萨者,举因以显果。因尚若此,何况于果?此义自成,何故言佛应作菩萨?复何故云菩萨不能作诸变现?下文云:菩萨住大涅槃修种种行,何意不能住大涅槃种种神变?故不用彼解。此七复次,并从少至多。初直举一须弥入芥,乃至十方入尘,展转相望,弥显不可思议之妙。

次总结,可知。

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则能示现种种无量神通变化,是故名曰大般涅槃。是菩萨摩诃萨所可示现如是无量神通变化,一切众生无能测量,汝今云何能知如来习近爱欲生罗睺罗?

善男子,我已久住去,别举释迦。文为三:一、略明化道之法;二、广辨方便之处;三、总结。初如文。

善男子,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

次于此三千去,广辨方便之处,又为三:初、总明三千施化;二、别明阎浮施化;三、总结诸方便。

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阎浮提,种种示现,如首棱严经中广说。

就别约阎浮,又为四:一、此生应现;二、明余生;三、重明此生;四、重辨余生(云云)。

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槃,亦不毕竟取于涅槃。或阎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毕竟不从爱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于爱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善男子,此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东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是诸人等谓是婴儿。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法,如是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南行七步,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现生尽永断老死是最后身;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七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四维七步,示现断灭种种烦恼四魔种性,成于如来应供正遍知;上行七步,示现不为不净之物之所染污犹如虚空;下行七步,示现法雨灭地狱火,令彼众生受安隐乐,毁禁戒者示作霜雹。于阎浮提生七日已示现剃发,诸人皆谓我是婴儿初始剃发。一切人、天、魔王波旬、沙门、婆罗门,无有能见我顶相者,况有持刀临之剃发?若有持刀至我顶者,无有是处。我已久于无量劫中剃除须发,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现剃发。我既生已,父母将我入天祠中,以我示彼摩醯首罗。摩醯首罗即见我时,合掌恭敬,立在一面。我已久于无量劫中舍离如是入天祠法,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现如是。我于阎浮提示现穿耳,一切众生实无有能穿我耳者,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现如是。复以诸宝作师子珰庄严其耳,然我已于无量劫中离庄严具,为欲随顺世间法故作是示现。示入学堂修学书疏,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成就。遍观三界所有众生,无有堪任为我师者,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入学堂,故名如来、应供、正遍知。习学乘象、槃马、角力,种种技艺亦复如是。于阎浮提而复示现为王大子,众生皆见我为太子,于五欲中欢娱受乐,然我已于无量劫中舍离如是五欲之乐,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如是相。相师占我:若不出家,当为转轮圣王,王阎浮提。一切众生皆信是言,然我已于无量劫中舍转轮位,为法轮王。于阎浮提现离米女五欲之乐,见老病死及沙门已出家修道,众生皆谓悉达太子初始出家,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出家学道,随顺世法故示如是。

初此生中言摩耶者,贤劫经翻极妙,瑞应翻曰妙,又翻大智母。十方各行七步者,河西云:象王初生,即行七步,如来示同象王行故。冶城云:示过六道,故行七步。大善权经云:各行七步,应七觉分,觉未觉故。南方言作上福田者,河西云:梵本以南方为右,右是便手,明佛法以净戒为便,故为上福田。开善云:南是阳方,能生万物,故言福田。西方示七步者,河西云:西方是后,故曰生尽为最后身。开善云:西是秋方,谓言死地。北方者,河西云:梵本言胜,故云已度生死。东方是诸方之首,生长为义。

从我于阎浮提示现出家,是第二办余生。

我于阎浮提示现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众人皆谓是阿罗汉果易得不难,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成阿罗汉果。

若依一方,示现出家,即生成佛。今言四果,故是余生。又盖由众生感见不同,若作今生者,亦有此事。二乘之人,咸言如来是阿罗汉。释论云:声闻法中,阿罗汉地,名为佛地(云云)。

为欲度脱去,即是第三重辨此生成佛之事。

为欲度脱诸众生故,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摧伏众魔,众皆谓我始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宫,然我已于无量劫中久降伏已,为欲降伏刚强众生故现是化。我又示现大小便利、出息、入息,众皆谓我实有便利、出息、入息,然我是身所得果报无是诸患,随顺世间故示如是。我又示现受人信施,然我是身都无饥渴,随顺世法故示如是。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进止威仪,头目腹背举身疾痛,木锵偿对,盥洗手足,澡面漱口,杨枝自净,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是身都无此也。手足清净犹如莲华,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我又示现受粪埽衣浣濯缝治,然我久已不须是衣。众人皆谓罗睺罗者是我之子,输头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处在世间受诸快乐,舍如是事出家学道。众人复言是王太子,瞿昙大姓,远离世乐,求出世法,然我久离世间爱欲。如是等事悉是示现。一切众生咸谓是人,然我实非。善男子,我虽在此阎浮提中数数示现入于涅槃,然我实不毕竟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真实灭尽,而如来性实不永灭,是故当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诸佛如来法界。我又示现阎浮提中出于世间,众生皆谓我始成佛,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所作已办。随顺世法故,复示现于阎浮提出家成佛。

输头檀,亦云阅头檀,此云白净,亦云净饭(云云)。瞿昙者,善见婆沙翻为灭恶,阿含云纯淑。

我又示现去,第四、重辨余生(云云)。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不持禁戒、犯四重罪,众人皆见谓我实犯,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坚持禁戒无有漏缺。我又示现于阎浮提为一阐提,众人皆见是一阐提,然我实非一阐提也。一阐提者,云何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又示现于阎浮提破和僧合,众生皆谓我是破僧,我观人天无有能破和合僧者。我又示现于阎浮提护持正法,众人皆谓我是护法,悉生惊怪。诸佛法尔,不应惊怪。我又示现于阎浮提为魔波旬,众人皆谓我是波旬,然我久于无量劫中离于魔事,清净无染犹如莲华。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女身成佛,众人见之皆言:甚奇!女人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毕竟不受女身,为欲调伏无量众生故现女像,怜悯一切诸众生故,而复示现种种色像。我又示现阎浮提中生于四趣,然我久已断诸趣因,以业因故堕于四趣,为度众生故生是中。我又示现阎浮提中作梵天王,令事梵者安住正法,然我实非,而诸众生咸皆谓我为真梵天,示现天像遍诸天庙亦复如是。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淫女舍,然我实无贪欲之想,清净不污犹如莲华。为诸贪淫着色众生,于四衢道宣说妙法,然我实无欲秽之心,众人谓我守护女人。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青衣舍,为欲诱化令住正法,然我实无如是恶业堕在青衣。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教师,开化童蒙令住正法。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诸酒舍博奕之处,示现种种胜负争讼,为欲拔济彼诸众生,而我实无如是恶业,而诸众生皆谓我作如是之业。我又示现久住冢间,作大鹫身度诸飞鸟,而诸众生皆谓我是真实鹫身,然我久已离于是业,为欲度彼诸鸟鹫故示现如是。我又示现阎浮提中作大长者,为欲安立无量众生住于正法。又复示作诸王、大臣、王子、辅相,于是众中各为第一,为修正法故处王位。我又示现阎浮提中疫病劫起,多有众生为病所恼,先施医药,然后为说微妙正法,令其安住无上菩提,众人皆谓是病劫起。又复示现阎浮提中饥饿劫起,随其所须供给饮食,然后为说微妙正法,令其安住无上菩提。又复示现阎浮提中刀兵劫起,即为说法令离怨害,使得安住无上菩提。又复示现为计常想者说无常想,计乐想者为说苦想,计我想者说无我想,计净想者说不净想。若有众生贪着三界,即为说法令离是处。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为断一切烦恼树故,种植无上法药之树。为欲拔济诸外道故,演说正法。虽复示现为众生师,而心初无众生师想。为欲拔济诸下贱故,现入其中而为说法,非是恶业受是身也。

如来正觉如是安住大般涅槃,是故名为常住无变。如阎浮提,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亦复如是;如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亦复如是。二十五有,如首棱严经中广说,以是故名大般涅槃。若有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般涅槃,能示如是神通变化而无所畏。

迦叶,以是缘故,汝不应言罗睺罗者是佛之子。何以故?我于往昔无量劫中已离欲有,是故如来名曰常住无有变易。

迦叶复言去,第二论义,有两问答。

迦叶复言:如来云何名曰常住?如佛言曰:如灯灭已,无有方所;如来亦尔,既灭度已,亦无方所。

此中论义,牒前灯灭譬,灭已永不复生,何得无方?楞严示现,将前意难后义。

答文为三:初呵其问。

佛言:迦叶,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言:灯灭尽已,无有方所;如来亦尔,既灭度已,无有方所。

二、举譬答。

善男子,譬如男女然灯之时,灯器大小悉满中油。随有油在,其明犹存;若油尽已,明亦俱尽。其明灭者,譬烦恼灭,明虽灭尽,灯器犹存;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

三、反责

善男子,于意云何?明与灯器为俱灭不?

迦叶奉答,因以为难。

迦叶答言:不也,世尊。虽不俱灭,然是无常。若以法身譬灯器者,灯器无常,法身亦尔,应是无常。

佛答文四:一、呵问,二、定宗,三、会譬,四、料简。

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难。如世间言器,如来世尊无上法器,彼器无常,非如来也。

一切法中,涅槃为常,如来体之,故名为常。

初二如文。

复次,善男子,言灯灭者,是阿罗汉所证涅槃,以灭贪爱诸烦恼故譬之灯灭。阿那含者名曰有贪,以有贪故,不得说言同于灯灭。是故我昔覆相说言譬如灯灭,非大涅槃同于灯灭。阿那含者非数数来,又不还来二十五有,更不复受臭身、虫身、食身、毒身,是则名为阿那含也。

三会灯灭云:是罗汉涅槃,永灭不生;如来涅槃,灭而不灭,无生而生(云云)。

若更受身,名为那含;不受身者,名阿那含。有去来者,名曰那含;无去来者,名阿那含。

若更下,四、料简中云那含不受生者,一云不受欲界生,大乘那含不受二边生也。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

日东天台沙门本纯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