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疏卷第四
顶法师撰
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大般涅槃经长寿品第四(卷第三)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长寿品
前之三品,严观所安。此品存本,但改命为长,移寿在下。西方语倒,不移亦善。译人左右,应无别意。恐依上文,当知如来即是长寿。或依偈初云何得长寿,长只是常,何不用常为名?正言由常乐我净获此长寿,从所得立名故也。今释长寿为四:一、同诸佛法身,智慧寿命皆悉同等,故言长寿;二、由物欣长恶短,引令树善故;三、对破偏修无常之拙,明圆胜修之常;四、长短相形,是对治门会,非长短之长,故言长寿。此是涅槃施中第三、对菩萨众随问而施,凡十四品。诸问答中,长寿为首,从初命品,余各随便。其文有二:劝问、正问。初劝比丘,次劝大众。初劝有三,佛法至三故,又表佛殷勤故。又初劝除疑,二劝受寄,三劝益物。其上疑既尽,初劝则默,既不堪寄付;次劝则辞,既无化力;后劝则推。初文者,
佛复告诸比丘:汝于戒律有所疑者,今恣汝问,我当解说,令汝心喜。我已修学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明了通达。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
何故偏劝问戒律?河西云:佛法有两:一经,二律。上已问经,今劝问律,是义不然。经深律浅,既能问经,岂不能问律而待劝耶?观师云:律是声闻之本,又是今经之宗,不杀为因,得长寿果,故偏劝问。是亦不然。今案经云:于诸戒律。是则律仪定道,俱名为戒。诸语不一,岂独律仪?又将下验上,非偏劝问律。空者,慧也。寂者,定也。当知劝诸比丘问戒定慧,有人作二谛消,是亦不然。二谛文晦,三谛文明。何者?戒定慧三,是入真之梯隥,即劝问真。本性空寂,即是问中。明了通达,即是双照二谛,即劝问俗。又言莫谓如来唯修空寂者,如来既不专修真俗,即是劝问非真非俗第一义谛。
第二、再劝,为二:初劝,次辞。
复告比丘:若于戒律有所疑者,今悉可问。
初问戒律者,一云略耳,具说如上;又取下文意,佛欲寄付,故以戒律而为劝端。
次辞者,既于戒律不能问者,即辞不堪,有法、譬、合。法说又三:正辞、释、结。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无有智慧能问如来应供正偏知。
正辞,辞无智慧,不能问于三号,如文。
次释辞、释三号,皆不思议。
所以者何?如来境界不可思议,所有诸定不可思议,所演教诲不可思议。
如来境界深微之法,允同诸佛,故号如来。我不能问,则是辞上。本性空寂,所有诸定不可思议,穷于甚深微妙禅定,能为一切而作福田,故名应供。我不能问,则辞上。明了通达所演教诲不可思议者,穷于一切言说边底,示导众生是道非道,号正遍知。我不能问,则辞上。戒律又释:辞不能问于三谛诸佛境界,是不能问中;所有诸定,是不能问真;所演教诲,是不能问俗。
三、结辞中。
是故我等,无有智慧,能问如来。
云无智慧者,无三智也。
次譬辞,为四:一、声闻不堪寄,二、如来不应寄,三、声闻强受寄,四、如来失所寄。初明不堪。
世尊,譬如老人年百二十,身婴长病,寝卧床席不能起居,气力虚劣,余命无几。
言老人者,阎浮果报将尽之年,譬诸声闻十二缘观,支支十二,从过至现,故百二十。过、现灭故,老死灭;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故,将入涅槃。身婴长病者,正使虽尽,习气尚存;又无明别惑,未侵一毫,故言长病。寝卧床席者,沈空滞寂,失游戏神通。不能起居者,不能入有,如不能起;不绍三宝,如不能居。气力虚劣者,无常住命,如无气;无十力雄猛,如无力。少真实故名虚,非胜修故名劣。余命无几,将入灰断。
次有一富人者下,譬如来不应付嘱。
有一富人缘事欲行,当至他方,以百斤金寄彼老人,而作是言:我今他行,以是宝物持用相寄,或经十年,或二十年,事毕当还,还时归我。
智断圆满,故言富人。缘事欲行者,适化多务,故言缘事;乘如起应,故言欲行。以百金者,百句解脱,汉书称一万为一金。既有百金,即是百万一句解脱。既有一万解脱以为眷属,百句解脱即有百万解脱而为眷属。或经十年、二十年者,有三解:一云十劫、二十劫;二云人中为十,天二十;三云正法为十,像法二十。是义不然。若尔,后时如何得归会耶?今明通惑为十,别惑二十。逗缘除物,通、别两惑,名付家事。受寄者,除通、别惑,即感我归。还时归我者,旧二解:一云只指释迦,余方应尽,此土感兴后还,犹见我昔法宝;二云弥勒下生,犹见释迦真实之法,法身不异,故言归我。今解通、别惑尽,即是还时,即是归我,此义稍便。
三、是老病人下,声闻妄受。
是老病人即便受之,而此老人复无继嗣。其后不久,病笃命终,所寄之物,悉皆散失。
无继嗣者,旧二解:一云无善心实男,慈悲心女;二云无受化眷属,绍续其后。今言无常住信心之子,病笃命终者,灰身入灭。
四、财主行还下,如来失所寄,法宝丧失。
财主行还求索无所,如是痴人不知筹量所寄可不,是故行还求索无所,以是因缘丧失财宝。
痴人者,二解:一云受寄者即是痴人,不能筹量,妄受人寄;二云能寄者名痴人。假设此言,若遂寄声闻,则是痴人;若不寄者,则非痴人。
次世尊下,合譬。但合妄受丧失,不合前二。合后二中,先合第三。
世尊,我等声闻亦复如是,虽闻如来殷勤教戒,不能受持令得久住,如彼老人受他寄付。
次我今下,合第四。
我今无智,于诸戒律当何所问?
从佛告下,第三、劝益物,为三:一、劝;二、推;三、赞。初如文。
佛告比丘:汝等今者若问于我,则能利益一切众生。是故告汝,诸有疑网,恣随所问。
次推功,为二:先譬,后合。譬又四:一、譬叹菩萨。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譬如有人年二十五,盛壮端正,多有财宝、金、银、琉璃,父母、妻子、眷属、宗亲悉皆具存。
二十五者、即二十五三昧。盛壮端正者,是诸三昧王。多有财宝者,一切三昧悉入其中。父母者,三谛、一谛为母,一谛、三谛为父,法喜为妻,善心为子,道品为眷属,十方诸佛即是宗亲。
次时有人下,譬正应付,嘱例上释。
时,有人来寄其宝物,语其人言:我有缘事欲至他处,事讫当还,还时归我。
三、是时壮夫下,譬秉持受寄。
是时壮夫,守护是物,如自己有,
四、其人遇病者,譬不失正法;
其人遇病,即命家属:如是金宝是他所寄,彼若来索,悉皆还之。智者如是善知筹量,行还索物,皆悉得之,无所亡失。
世尊下,合譬,先举不应。
世尊亦尔,若以法宝付嘱阿难及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声闻及大迦叶悉当无常,如彼老人受他寄物。
次合应寄
是故应以无上佛法付诸菩萨,以诸菩萨善能问答如是法宝,则得久住无量千世,增益炽盛利安众生,如彼壮人受他寄物。以是义故,诸大菩萨乃能问耳!我等智慧犹如蚊蚋,何能咨请如来深法?时诸声闻默然而住。
三、尔时,佛赞下,即赞也。
尔时,佛赞诸比丘言:善哉!善哉!汝等善得无漏之心、阿罗汉心。我亦曾念,以此二缘,应以大乘付诸菩萨,令是妙法久住于世。
无漏心、罗汉心者,忘我推功也。二缘者,缘声闻不能,菩萨则能,或善能问答,或法宝久住,利益众生,悉出上文。
从尔时,佛告一切大众下,第二、通劝大众问。
尔时,佛告一切大众:善男子、善女人,我之寿命不可称量,乐说之辩亦不可尽,汝等宜应随意咨问。若戒、若归、第二、第三,亦复如是。
佛既普等,若得问人,普皆利益。又对于偏劝,故普劝也。先偏后普,明偏普不定,显非偏非普。问:比丘寡德,殷勤三劝,菩萨不尔,何俟二三劝耶?答:佛如师子,杀象及兔,皆尽其力,终无厚薄,故皆三劝。若尔,菩萨亦应无疑,而有辞让。答:比丘皆无,菩萨皆有,以有问故,故知有疑。是故菩萨则可付嘱,以慈心故,故能益他。又例作无而意异,菩萨久解,是故无疑。自谦是退义,称佛菩萨,乃是推功。问:何故约命言不可量,约辩言不可尽,若戒若归,而劝问耶?答:多有所关,略举四意:一、如来是大富施主,随其所求,而给与之。若问命,即开长寿金刚身身密等义。若问辩,即开般若四相口密等义。若问归戒,即开善业首楞严能建大义百句解脱意密等义。乃至开邪正四倒四谛如来性文字月鸟等义,涅槃施得显也。二、如来施主,方便无量。若问命,即开天行;若问辩,即开梵行;若问归戒,即开圣行、婴儿行;归戒所防,即开病行。五行若立,十德自显,涅槃行明。三、如来施主,正法宝城,庄严无量。如来能问,无可问处;如来能答,无能问人。百金妙宝,初求付托,得能问人。问命即常庄严,问辩即乐庄严,问戒即净庄严,问归即我庄严。能问能答,具二庄严,双树涅槃,其义得显。四、如来施主,慈悲无量,愍念邪僻,哀怜不善。若能问归,即用常辩摄邪;若能问戒,即用常命摄恶,涅槃之用得显。为此义故,举此三种以为问端。问:问端通后,亦通前不?答:问命即是常修,问辩即是乐修,问归戒即是我修。又问:命即常法身德,问辩即乐般若德,问归戒即净我解脱德。又问:命即常命、常色、常力,问辩即常语,问归戒即常安。又文云:能如是问,则大利益一切众生。即通前通后。问端该广,笼括如此(云云)。
就第二,正问,为四:一、欲问,二、许问,三、谦问,四、正问。欲问又二:初经家叙起,次自咨问发。叙中为四:一、叙本位,二、叙迹宗,三、叙感对,四、叙威仪。初本位者。
尔时,众中有一童子菩萨摩诃萨,
有通有别,菩萨通位,童子别位。论云:十二而能问者,即有四意:一、正法非色,不可以人幼而弃于法,重法重人故也;二、生比丘善于菩萨道,信念坚固;三、折伏高心;四、明佛力大。若依十住,即第九住;若类文殊童子,即十地顶。圣位难知,且用十地释童子也。
次迹宗中。
是多罗聚落婆罗门种,姓大迦叶。
言婆罗门者,迹托高宗;姓大迦叶者,寄生贵族,如此间甲族。
三、以佛神力者,感对也。
以佛神力。
为决定众而为上首,感佛威加作对扬主,令五十二众同饮甘露,非斯大器孰能为之?
四、即从座起,叙其威仪。
即从座起,偏袒右臂,绕百千匝,右膝着地,合掌向佛。
次而白佛言下,自咨发者。
而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少咨问,若佛听者乃敢发言。
佛虽通劝,宁许问否?是故有咨。
次佛告下,佛许,如文。
佛告迦叶:如来应供正遍知,恣汝所问,当为汝说,断汝所疑,令汝欢喜。
三、从尔时,迦叶去,是谦问。文为三:初、大小为一双,次、高广为一双,三、借助为一双。初文者。
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哀悯,已垂听许,今当问之。然我所有智慧微少,犹如蚊蚋。
如来哀愍,即大慈悲,大中之大;我以蚊虻小智,小中之小。以小问大,宁得相称?
次双者。
如来世尊道德巍巍,纯以栴檀师子难伏不可坏众而为眷属。如来之身犹真金刚,色如琉璃,真实难坏,复为如是大智慧海之所围绕。是众会中诸大菩萨摩诃萨等,皆悉成就无量无边深妙功德犹如香象,于如是等大众之前岂敢发问?
佛德巍巍,明佛威高;师子难伏,明其众广。如来之身,犹真金刚,佛色大故,智慧亦大,智海围绕,则大众智大。佛及大众,高广若斯,我以蚊蚋,何能当此?
第三双者。
今当承佛神通之力,及因大众善根威德,少发问耳。
若论巨细,不言自绝。今假佛威神,借助智力,大众善根,添我机辩,乃能发问。
四、从即于佛前是正问。旧说三种不同:一、分偈,二、问数,三、因起。初、分偈不同者。河西云:前十九偈是问,后四偈请答。又一师云:前二十一行是问,后二行自谦。又一师云:从前至后,无非是问。又一师云:纵容两存,后亦非问,乃是迦叶巧致问之余势,为诸品生起。又亦得是问甚深行等,是问五行十德安乐性,是问师子吼迦叶等(云云)。二、问数不同者。梁武三十二问,河西三十四问,灵味、亮冶、城素、庄严、旻并用之。中寺安三十五问,开善三十六问,光宅三十七问。三、因起不同者。开善云:一一问皆从纯陀哀叹中生。太昌宗云:悉是临时致问,皆不从前文生。灵根令正云:或有从前生,或不从前生,岂可一例从前生者?云何得长寿?问:从纯陀品生,当知如来即是长寿生。金刚身?问:从法身、常身、金刚身生。愿佛开微密?从哀叹品秘密藏生。云何得广大?从迦叶为众作依止生。有属当者,可从上生;无属当者,不从上生。兴皇云:此问不应近自纯陀,乃通论释迦一化教门,始自王宫,终于双树。何者?文云: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即是问始,即初成道时事。后问: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此即问终,是最后涅槃时事。中间施化,法门非一,欲显发如来方便密教,应来应去,种种示现。此意宏壮,包罗广大,大明觉道,囊括古今。今观此二十三偈,前十九偈虽即是问,问中有请,唯愿大仙说是也。后四偈虽是请,请中有问,安乐性诸行等是也。又开合不同,如初一偈合成两问,开成四问。云何知天魔一偈合成一问,开成两问?若直数,云何则有三十二问?若数合偈,亦只有三十二问。若数开偈,则有三十四问。若数请偈中三问足,合偈则有三十五问。若数请中三偈足,诸云何亦有三十五问?若数请中三偈足,开偈者则有三十七问。各有舍取,致盈缩不同,意在于此。此是事数,增减在人,不劳生诤。今依河西,数开偈,不数请偈,但为三十四问,答尽大众问品。言因起远近者,若谓诸问因上文生,声闻未曾闻,常闻可生疑,菩萨久闻,何故致疑?又声闻闻说,疑执已破,菩萨利根,那忽未解?救云:为缘故疑。若尔,则问不因上。又云菩萨知佛应说此法,承佛神力,预为咨问者,佛力无所不至,何乃近在两品耶?又言问于一化始终者,与经抗行,全不相应。经问长寿之因,答佛往昔至心听法,持不杀戒,是长寿因。今乃取一化从王宫来,佛在何处听法?从谁受戒?双树之终,复听谁经?为受何戒?若无此事,一化不成。彼为极谈,今谓不与文会,故非极谈。今试出其意,云何得长寿?此问常果元本之因。佛答云:若业能为菩提因者,至心听受,闻已转说,我修此业,得三菩提。今复为人广说是义,如此之因,盖非近世,如法华中点尘数劫,犹不能知。今正问此久远之因,本若无常,果不应常,本若是常,常不可修,而未能知长寿常果所因云何。若问此义,任运自显非常非无常之常因,获得非常非无常之常果。因果常义既显,果上万德,悉是双非之因,获得双非之果。义虽无边,一往结撮,是问过去本初因果,行位誓愿,功德智慧,道品六度等诸法门。若问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即是问一化始终,现在逗缘所施诸教。何者?若其无初,即无于后,今既问后,任运问初,既问初后,中间可知。当知一化始终,凡对无量机缘所施言教,不可穷尽。虽不可尽,一往结撮,是问现世随他随自随自他无量法门。若问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即问来世所施方便,引导众生,国师道士,儒林之宗,住首楞严,种种示现,无量无边。虽不可尽,一往结撮,是问来世权实曲巧,方便诱接,荷负度脱等诸法门。略举三句,示斯问意,不出三世。故文云:如是甚深诸佛境界,自利利他无量法门,岂出三世。若寻古始,元元不穷,若寻现世,广广无极,若寻来际,永永无尽。如是乃是囊括古今,大明觉道,可谓诸佛之境界,岂只近因两品,亦非远由一化。今叙问意,宏远若斯,犹惧不会诸佛境界之明文,况诸师所言,宁称佛旨。兴皇嘲人云:不知兔角有无,而空诤长短,不知诸问进否,诤于问数,少多何益。今用河西于问中分二十三偈为两,前十九偈,正作三十四问,后四偈请答。初一行问佛因果,佛修因得果,不可言是现未,强可指于过去。
即于佛前说偈问曰: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次一行,云何于此经问今教?今教当机而说,不可言是过未,强可言是现在。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云何得广大下十七行,虽义通三世,上已属两世竟,强可名为未来。
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实非阿罗汉?
量与罗汉等。云何知天魔,为众作留难?
如来波旬说:云何分别知?云何诸调御?
心喜说真谛,正善具成就,演说四颠倒,
云何作善业?大仙今当说,云何诸菩萨?
能见难见性。云何解满字,及与半字义?
云何共圣行?娑罗迦邻提,云何如日月?
太白与岁星,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
云何于大众,而得无所畏,犹如阎浮金?
无能说其过。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
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如医疗众病,
不为病所污。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
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云何观三宝?
犹如天意树,三乘若无性,云何而得说?
犹如乐未生,云何名受乐?云何诸菩萨,
而得不坏众?云何为生盲,而作眼目导?
云何示多头?唯愿大仙说。云何说法者?
增长如月初,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槃?
云何勇进者,示人天魔道?云何知法性?
而受于法乐。云何诸菩萨,远离一切病?
云何为众生,演说于秘密?云何说毕竟?
及与不毕竟,如其断疑网,云何不定说?
云何而得近,最胜无上道?
何故言强?大般涅槃非三世摄,非谓菩提有古来今,皆以世间文字强说之耳。
后四偈请答前三意,初一偈愿为诸菩萨说微妙诸行等。
我今请如来,为诸菩萨故,愿为说甚深。
微妙诸行等。
前问长寿果,果必有因,因即是行,故知此偈请答过去法门。
次一行,请答现在。
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唯愿大仙尊,
为我分别说。
前问云何开秘密,此中请答安乐性,安乐性由来未开,故知是请答现在。
后两偈请答未来。
众生大依止,两足尊妙药。今欲问诸阴,
而我无智慧精进,诸菩萨亦复不能知。
如是等甚深,诸佛之境界,
上问广大依止,此请答未来法门,甚自分明。已列问数,结请文竟,次示答文处。云何得长寿,凡四问,此品下文,及金刚身品答。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名字功德品答。愿佛开微密,四相品答。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实非罗汉等,四依品答。云何知天魔,凡两问,邪正品答。云何诸调御,心喜说真谛,四谛品答。演说四颠倒,四倒品答。云何作善业,能见难见性,并如来性品答。云何解满字,文字品答。云何共圣行,鸟喻品答。云何如日月,太白与岁星,月喻品答(十五问竟)。云何未发心下,有十二问,皆菩萨品答。云何未发心,梦见罗刹逼令发心答。云何于大众,而得无所畏,三偈答。云何处浊世,四华喻答。云何处烦恼,医师等,十四譬答。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风王四譬答。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金师两譬答(龙能脱骨,可譬涅槃)。云何观三宝,庵罗阎浮树答。三乘若无性,文殊腾疑本,无偈答。云何诸菩萨,而得不坏众。举护法因缘答,云何为生盲,而作眼目导。如人口爽,不知六味。答,云何示多头,常为众生而作父母。答,云何说法者,增长如月初。如人有子,始生六月。答,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槃。凡七问,皆大众问品。答,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槃。放光奉供答,云何勇进者,示人天魔道。若有比丘,能以如来誓愿而发愿者,于世最胜。不能观了常者,是旃陀罗。答,云何知法性,而受于法乐。说二十一行偈答,云何诸菩萨,远离一切病。三病人答,云何为众生,演说于秘密。广释诸有余偈,以无余偈答,云何说毕竟,及与不毕竟。用云何名为无余义耶。云何复名一切义乎。唯除助道常乐我净善法,其余一切,皆名有余。答,云何而得近,最胜无上道。亦取前诸菩萨,远离一切病。答,上三种病人,得灭罪后,近无上道。兼答此问。若有病人,若遇不遇,悉得差者,此去佛最近。若遇即差,不遇不差,此则次近。若遇不遇,皆不差者,此去佛远。又云,取大众发心,如来授记,以答此问。今引十证,明答问竟。一者,偈中兴问,次第而来,长行相对,次第而答,故知答问尽。二者,偈中设问竟,即自谦云:甚深微妙安乐性等,非我所知,请于如来,为诸菩萨自演说之。若从此意,知答问尽。三者,答若未尽,不应谢恩,答问既竟,时众得益,起礼烧香,散华供养,故知答问尽。四者,上来召众云集,殷勤劝问,答若未竟,宁得猗卧涅槃?既右胁息言,知答问尽。五者,付嘱文殊,寝而无说,大众重请,既受请已,跏趺融怿,方谈五行,故知答问尽。六者,对告德王,宾主有异,知答问尽。七者,师子更问,问人既别,知答问尽。八者,文云:如来初开涅槃经时,说有三种人。三种人乃是答问之末,实非创说之初。今云初开,乃是后说之初,非初说之初。既有初说、后说不同,知答问尽。九者,前问多,答卷少,后问少,不应答卷多,知答问尽。十者,河西面对,梵文口决,昙谶指授,殷勤亲说。十九偈是问,后四偈非问,斯人不信,孰可信耶?
尔时,佛赞下,第三、佛答,又二:初赞问,次答问。赞问又二:初赞,次谦。赞又二:先总赞,次别赞酬。其上别、总二请,若三十四问是历法别请,后则总请,先酬总请,故初云善哉!善哉!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
所以顺此赞者,世间问答,酬往称美,佛不违世法,是故先赞。人但见年幼,不期智深,见问渊玄,方知非浅。又若见佛赞,皆发奇特心,是故须赞。他方来众,见小小菩萨能问大大事,皆生敬伏,是故须赞。又此一一问,皆与理合,是故须赞,皆有所拟(云云)。
次别赞者,即是别赞三世之问,初赞其问过去法门。
善男子,汝今未得一切种智,我已得之。然汝所问甚深密义,如一切智问等无有异。
有三义:一、举果赞因。言汝未得者,非全不得,乃是因中分证,非是果地究竟,故言未得。二、举甚深密藏,赞其所问。汝问长寿佛以一切种智为命,此之智命,果地所证,故言我已得之。已得非始,得已圆满,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云甚深密藏。而汝能问,是故赞其所问之法。三、赞其被加。其上请云承佛神力,今加而赞之,故言等无有异。
坐道场者,赞其问现。
善男子,我坐道场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尔时无量阿僧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有诸菩萨,亦曾问我是甚深义,然其所问句义功德,亦皆如是等无有异。
其上问云: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佛即举三义赞之:一、举初以成后。赞其巧问,该现化之始终,故言我坐道场,初成正觉。二、赞其一人以均大众,故云有诸菩萨亦曾问我是甚深义。三、赞其现得大众加助。其上请云:及因大众善根之力,今明功德,句义无异。是为赞问现在法门。
从如是问者,则能利益无量众生,是赞问未来。
如是问者,则能利益,无量众生。
上问言: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此言利益可解(云云)。旧解坐道场亦曾问者,或言是华严中问,翻经不尽,其文未来;或言是偏方不定教,文亦不来;或言是秘密教,非显露摄。义皆不然。今明道场,乃是元初圆满始坐,非方便道场。第二卷云:我已久于无量劫来,久已成佛。亦如法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昔诸菩萨曾问此义,如今不异。正对过去之问,非一化之始,不应据寂灭道场及偏方秘密。
尔时,迦叶下,第二、自谦。佛向赞其上等如来,下齐菩萨。其谦亦两:一、谦所问横竖不及,二、誓闻法顶戴增加。初文者。
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无智力能问如来如是深义。世尊,譬如蚊蚋,不能飞过大海彼岸周遍虚空;我亦如是,不能咨问如来如是智慧、大海、法性、虚空甚深之义。
不能飞过大海,横不及也。不能周遍虚空,竖不及也。
世尊,譬如国王髻中明珠付典藏臣,藏臣得已,顶戴恭敬,增加守护;我亦如是,顶戴恭敬,增加守护如来所说方等深义。何以故?令我广得深智慧故。
次文云:顶戴守护高深,增加守护广大。何以知然?文中次释云:愿令我得深广智慧。
从佛告迦叶下,第二、正答问。大分为两:初次第答三十四问,次大众供养。初答者,初尽。此品文是答长寿之问,又两:初答长寿因,后答长寿果。更释因果之名。一云:若有因果,则堕常义;若无因果,则堕断义。若言开因果之秘,故说因果,此语小胜;若为显涅槃,兼言因果,此语最胜。涅槃无因果,方便说因果,纵容抑案,显于正法,故言因果。今明若因自是因,果自是果,则堕自性;由因故果,由果故因,则堕他性;因果因缘故因,因果因缘故果,则堕共性;非因非果故因果,堕无因性,皆堕断常。但以四悉名为因果,显非因果,故云因果。前文非不明果,后文非不明因,从多从正,分此二门。初答因,为三:初诫听,次正答,三论义。初诫听者。
尔时,佛告迦叶:善男子,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将说长寿甘露妙药,若覆器不闻,则思修俱失,故须诫众。释论云:专视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云云)。
从如来所得长寿之业去,是正答。文为五双:一、指果人、因人以标业;二、指果法、因法以劝业;三、明自行、化他以证业;四、开譬、合譬以况业;五、示果报、华报以结业。
如来所得长寿之业,菩萨以是业因缘故而得长寿,是故应当至心听受。
初果人者如来,因人者菩萨。若无此业,不名菩萨;佛无此业,不名如来。此业成因,因名菩萨;此业成果,果名如来。业若定因,不得作果;业若定果,不得作因。当知此业,非因非果,能因能果。虽能因果,因果叵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来境界,不可思议,精进菩萨,亦不能知。岂是凡情,闇心图度?不能已已,辄述所闻。
若业能为菩提因者,应当诚心听受是义;既听受已,转为人说。
次果法者,菩提也。因法者,三慧也。听是闻慧,受是思慧,转为人说,即是修慧。若菩提无此业,不得成果;三慧无此业,不得成因。至高无顶,至广无涯,多所成就。其相云何?若业能破业,是为破业;从无住业,立一切业,是为立业;非破非立,而破而立,是为正业。如是正业,不可言三,不可言一。言一则失用,言三则伤体。即体而用,即用而体,即体而用。故言此业,能为菩提之因,得菩提果。道前体用,广为人说;道后体用,即用而体。非因非果,非自非他。故上文云:以珠力故,水即澄清。岂非即体而用?下文云:大慈大悲,名为佛性。岂非即用而体?
三、从善男子,我以修习去,是举自行化他,证成于业。
善男子,我以修习如是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复为人广说是义。
我以修习故得菩提,即证道前体用。今复为人广说此法,即证道后体用。然我果久成道前之业,非复今时。故知却明过去法门,答初之问。
四、开譬中,先譬,次合。
善男子,譬如王子犯罪系狱,王甚怜悯爱念子故,躬自因驾至其系所。
譬如王子者,似譬道前,王譬菩萨,子譬群生,犯罪譬起恶因,系狱譬受恶果,怜愍譬天性相关,爱念譬拔恶因,躬至系所譬拔恶果。夫王子者,刹利种也,罪为狱囚。众生亦尔,同佛之性,罪业所拘,流浪生死,亦有佛性,亦无佛性。如王子是囚,囚是王子,为此义故,慈悲与拔。
菩萨亦尔下,合譬。
菩萨亦尔,欲得长寿,应当护念一切众生同于子想,生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授不杀戒,教修善法,亦当安止一切众生于五戒、十善。复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一切诸趣,拔济是中苦恼众生,脱未脱者,度未度者,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安慰一切诸恐怖者。
凡举三法合譬,初一子地,合同体大悲,况即体而用。次四无量心,拔苦因与善因,拔苦果与乐果,大喜庆悦,大舍平等,况用不离体,即用而体。三四弘誓愿,偏约四谛,苦谛则通,不但四趣,集谛亦通,不但十恶,道谛不但戒善,灭谛不但灰断,弘誓之境,囊括则周,故用三法合譬况业。
五、举二报结者。
以如是等业因缘故,菩萨则得寿命长远,于诸智慧而得自在,随所寿终生于天上。
圣人以慧为命,智慧自在,故寿命长,即譬果报;天上受乐,则譬华报(云云)。
三、从尔时,迦叶白佛去,是论义,凡四番问答。初番先问,次答。问有三意:一、述不解,二、谓不应,三、正作。虽不解者,
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等视众生同于子想,是义深隐,我未能解。
领长寿业,非因非果,非自非他,故言深隐。
次不应者。
世尊,如来不应说言,菩萨于诸众生修平等心同于子想。
一子之地,同体大慈,体无爱恚,云何子想?若同子想,即是起爱,起爱云何同体?同体云何起爱?故云不应。
三、作难者。
所以者何?于佛法中有破戒者、作逆罪者、毁正法者,云何当于如是等人同子想耶?
破戒作逆,应须治罚,治罚乖慈。云何等视?等则无罚。云何言治?治偏乖慈。慈之与治,二俱乖体,展转有妨,难从此生(云云)。
次佛以一言答其三意: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我于众生实作子想如罗睺罗。
云我于众生,同一子想,如罗睺罗者,同体之慈,是慈清净,微妙第一,非染爱慈。是慈深隐,非但难解,亦复难说,即体而用,不妨等视如罗睺罗。既即体而用,慈亦复然。一言答三,其意在此。然迦叶问菩萨修慈,此问道前,佛以道后果慈答之。云我于众生,亦一子想,举后答前,前后不异。
次从迦叶复白去,是第二,问答。先问,次答。初问中,举昔事,难今义。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昔十五日僧布萨时,曾于具戒清净众中有一童子,不善修习身口意业,在隐屏处盗听说戒。密迹力士承佛神力,以金刚杵碎之如尘。世尊,是金刚神极成暴恶,乃能断是童子命根,云何如来视诸众生同于子想如罗睺罗?
力士无慈,碎听戒童子,童子命断,即昔事也。若承佛力,即如来遣害,伤慈纵毒,顿乖一子,即难今义。
次佛答中,明三世之慈,为三:初明童子是昔事;若答此事,拟过去慈。
佛告迦叶:汝今不应作如是言。是童子者,即是化人,非真实也,为欲驱遣破戒毁法令出众故。金刚密迹亦是化耳!
童子、金刚,二皆是化幻人、幻杵以害幻命,宁有实耶?设权惩恶,正是大悲拔其苦因;假设济危,正是大慈与其乐果。至慈至巧,非一子义。何者是耶?他解见机犹害五百,净行尚实有害事,若将此释,都无所损。
次从迦叶去,明现世慈。本地指三业行慈,又三:
迦叶,毁谤正法及一阐提,或有杀生乃至邪见及故犯禁,我于是等悉生悲心,同于子想如罗睺罗。
初、如来之意,于诸众生生一子想,虽谤法、阐提、邪见、毁戒,悉如一子,况复余人?心常平等,即意慈也。
次从譬如国王去,明口行慈,又三:一、先举国宪,次明佛法,后结治罪。
善男子,譬如国王,诸群臣等有犯王法,随罪诛戮而不舍置。
如来世尊不如是也,于毁法者,与驱遣羯磨、诃责羯磨、置羯磨、举罪羯磨、不可见羯磨、灭羯磨、未舍恶见羯磨。
初、国之严刑,以酷为本;二、佛之法网,以慈为宗。举非显是,佛法有三:苦摈永出众外;四、羯磨不出众外,唯不得为羯磨之主;十四、知事人。今通名羯磨,而实有轻重。初言驱遣羯磨,即是律中驱出羯磨。马师、满宿二比丘,于聚落污他家,行恶行,佛令与驱出羯磨。出此聚落呵责者,即律中苦切羯磨。般荼卢伽比丘喜斗诤,斗构两头,与人斗竞,至城中诉,乃以辞牒结着衣带,数数如是,佛令作苦切羯磨。苦恼切勒置者,即依止羯磨。施越比丘为人轻薄,数犯可悔罪,数悔恼僧,佛令与作依止羯磨。令依刚正有德之人住持教示,不令数犯举罪者,即律中下意羯磨。郁多罗比丘为质多居士、庵罗寺主,恒得好食。居士后时遇优婆斯那于舍供养,不与寺主相知。郁多罗生嗔,语居士言:饮食虽美,但无胡麻欢喜丸耳。此居士少年贫时,曾为此业,故以刺之。居士因之即说:譬如鸡与鸟共生一子,或作鸡鸣,或作鸟声,汝或善语,或作恶语。而此比丘父母异国,故以讥之。佛知,令与作下意羯磨。僧中遣一人将此比丘往居士所,下意忏悔。不可见即是三摈。八法之中以明三摈:一、不见摈,二、不忏摈,三、恶邪不除摈。此中无不忏之名,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