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三因缘说一周。被下根二。

初略叙科义。

化城本无而权设。以济阻修愿息之人。而进之令至宝所。喻小果非实而权设。以济乐小求证之人。而引之令入佛慧也。谓之因缘说者。由前喻说乃至药草。皆以法一而机异。恐下根以为终不可及。遂生懈退。于是明曩因曾化示。今缘已熟胜果在近。使无退堕而遂舍化城趍宝所也。

△二依科释文二。初正说因缘六。

一标本始。

佛告诸比丘(至)劫名大相。

大通智胜者。一乘实智之果佛也。其智之体。囊括十虚为大。彻照尘劫为通。物无与等为胜。以迹言之则释迦因地之宗师。以理推之则众生本源之觉体也。众生觉体本来若此但为自迷色心之内故小而不大。封滞无明之壳故碍而不通。潜伏妄识之陋故劣而不胜。夫能了色心之迷滞。破无明之封壳。则胜智现前与佛无别矣。言过无量不思议劫者。明此智体其来无始。非情尘数量所及也。

诸比丘(至)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

将明极多之地。设此为种。以出生余地。

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至)不也世尊。

此举极多之地。

诸比丘(至)尽抹为尘一尘一劫。

此数极多之劫。

彼佛灭度已来(至)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胜智无古无今。未始灭度。而彼佛灭度如是久远者。对下根述情言之耳。若吾辈者失灭胜智。迷沦已来不知过若干劫耶。诚不可以尘墨数也。法说明所化之因。但举成佛已来而不言劫数。喻说则举二万亿佛所教化之事。至此则举尘劫因缘。其对上中下根明矣。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以众生知见则迷沦妄计。故智胜之佛隔尘墨劫。以如来知见则古今一时。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此又释迦之大通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至)通达无量劫。

颂大通本始。及示释迦宿智之明达也。知彼佛灭度者。所谓犹若今日也。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者。亦知彼众灭度之事如今见也。佛智净微妙通达无量劫者。颂释迦之大通也。来诸比丘使知者。将说宿世因缘。使信如来明见无错谬也。

△二叙昔因十二。

初大通成道。

佛告诸比丘(至)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法身慧命其来无始。则五百万亿垓劫。犹为应缘之寿不足多也。所谓佛法者。一乘实智佛知见也。上根顿悟即成佛道。下根障重必假渐修。今大通经十小劫犹不现前。乃应下根示现而已。盖下根因十使烦恼惑障。失灭胜智。甚大久远。势须积行次第断治。故言自一小劫至十小劫。断尽惑障智乃现前。所以大通应机若此。故王子赞曰。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尔乃得成佛。此应机示现明矣。

尔时忉利诸天(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叙大通将坐道场。诸天设座请佛也。或谓本坐道场佛法不现。移坐于此即得菩提。表遣迹忘缘然后契道。然下云适坐此座满十小劫。殆非移坐即得。

适坐此座时(至)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适坐初坐也。初坐而雨华作乐。乃至灭度亦复如是。言诸天钦向之至也。

诸比丘(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表十使惑尽胜智圆现成最正觉。

△二王子随佛。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

诸佛应迹本为表法。灯明未出家有八子。大通未出家有十六子。皆表在缠八识。前对上根正而不邪。故唯八而已。此对下根邪正兼混。故有十六。一名智积者。由智有所积故为在缠之识。若运而无积斯为大通胜智矣。灯明之子一名有意。亦有积之义。

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至)绕佛毕已。

灯明之子止言领四天下。表上根唯四大为累而已。智胜之子言各有种种玩好者。表下根有种种欲深心所著之积。舍珍诣佛者。以其有积则未能大通。能舍欲着乃证通智也。王子所养之母不一。故言诸母涕泣而随。以爱难遽舍也。轮王即大通之父。于智积为祖。

△三王子赞佛三。

初赞满愿成道。

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至)善哉吉无上。

久乃成佛。待度生之愿满也。善吉无上。赞吉祥之道尊也。

△二赞定慧功圆。

世尊甚希有(至)安住无漏法。

安憺不乱定圆也。究竟无漏慧圆也。

△三庆己值遇。

今者见世尊(至)永不闻佛名。

得善利者。将除苦盲。识苦尽道知求解脱也。盲言内无慧目。瞑言外无慧日也。苦尽道即所谓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乃初心之利。

今佛得最上(至)归命无上尊。

结庆也。

△四请转法轮。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至)重说偈言。

法轮取运济无滞也。

世雄无等伦(至)当转无上轮。

初四句颂德请法。从度脱于我等至众生亦复然。即希慕法利也。从世尊知众生至当转无上轮。愿应机而说也。所念所行言向道之机。智力福力言受道之质。宿命行业言得道之因。各有小大浅深。佛悉知见。故当应机也。

△五瑞动诸天。

佛告诸比丘(至)此中云何忽生众生。

众生以无明固结。感地大碍而不通。障蔽妙明。故诸佛得道皆动地放光。示翻破无明显发智光也。其国中间幽瞑之处。即所谓铁围两山黑暗之间也。其中众生昔处幽瞑各不相见。因明乃见故疑忽生也。夫人以五蕴众相和合有生。而封蔀无明。诚非日月威光所能照烛。及乎胜智开明。乃知众生之相。从芒芴间忽然幻有。亦若是矣。

又其国界诸天宫殿(至)胜诸天光。

诸天虽有常光。不及佛光。

△六诸天请法五。一东方五百梵王四。

初佛光感动。

佛光大明感动十方。各寻光诣佛献供请法。复有四科。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至)遍照于十方。

诸天有大威德者。将生则祥光先见。名大德天。

△二寻光诣佛。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至)请佛转法轮。

诸天有随身宫殿。故云与宫殿俱。

△三礼佛献供。

即时诸梵天王(至)所献宫殿愿垂纳处。

以华散佛所以尊师。并以供树所以重道。华如须弥山。树高十由旬。皆佛报身之量感变也。譬龙王降雨洪注十方。岂彼水之能多。所变在龙而已。

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至)唯愿哀纳受。

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赞所蕴也。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盖。赞所利也。我等所从来等。陈远慕也。我等先世福等。伸投献也。

△四请佛转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唯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涅槃道。即脱生死轮回之妙道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嘿然许之。

佛知时未至。受请嘿然坐。

△二东南方五百梵王四。

一佛光感动。

又诸比丘(至)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至)度脱苦众生。

△二寻光诣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请佛转法轮。

△三礼佛献供。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至)今得值世尊。

迦陵频伽云好音鸟。其声清和感悦。譬佛法音。此天云百八十劫空过无佛。南天云百三十劫乃得一见。上天云昔无量劫空过无佛。如此不同者。信知佛身无所不在无时不现。但随缘所感故有延促生灭之见耳。为众生眼者。开恶道昏迷也。为众生父者。作世间归趣也。

△四请转法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至)忍善者增益。

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者。失真沈妄故苦。脱黏解缚故喜。得道若生天者。上或深造得道。下或获福生天。忍善者勉力为善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嘿然许之。

△三南方五百梵王四。

一佛光感动。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至)为佛出世间。

△二寻光诣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至)请佛转法轮。

△三礼佛献供。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至)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至)惟愿垂纳受。

△四请转法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至)当演深远音。

鼓螺雨皆譬大法能号令警众利泽群物。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嘿然许之。

△四例余方梵天。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五且约上方五百四。

初佛光感动。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至)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至)为佛出世间。

△二寻光诣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至)请佛转法轮。

△三礼佛献供。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至)皆共成佛道。

善哉见诸佛者。此天过无量劫乃得一见。故称善自庆也。前谓三界为火宅者。以众苦逼切为名。此谓三界为狱者。以业累系滞为名。言救世勉狱赞悲愿也。言普智广度赞智力也。十方暗瞑者。无大智光明故。由无智光则三恶增长天众转减。不从佛闻法等者。佛法能缮性澄神。外资色力内资智慧。为善业因缘。能致乐事能生乐想。由其不闻故反之也。乐想者。厌苦想乐也。末后一偈为广大回向。

△四请转法轮。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至)无量劫习法。

前言甘露门。此言甘露鼓。皆取其能除苦恼。惟门言悟入。鼓言警发。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