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永定寺释沙门道暹述

释法师品

疏云:宣传者,依文宣传,未能广解义理。

若多若少者,经论五、六不同故。又从咸数下,约四法乃至一法,明法师即是多少之相。

未有一文者,无有经论次第,具列五种,名为法师,在于一处也。多少者,只是五六不同耳。

三、流传者,令他书写、受持、读诵故。

七、广说者,若流通其文,不名为广;敷义弘理,乃名为广。

单云忆持者,意云先受,后方慞持,不得单云慞持,应云受持也。

元是别义,此是大经中次第之义,即当别教。

大经九品者,从第四恒已上,俱能化他,以证今文五法师也。

疏:前四人无解者。彼经云:佛告迦叶:若有众生于熙连?河沙佛所发菩提心,乃能于恶世中受于是经,不生诽谤;次于一恒沙佛所发心,加能爱乐,余与上同;次于二恒沙佛所发心,又加能正信解及读诵;次于三恒佛所发心,又加书写经卷,虽为他说,未解深义。是故四人俱为弟子之位。

疏:束五为四者。以五法师对三业安乐行,加誓愿安乐行,三业皆具慈悲,所以通名化他也。

疏:身、意是自行者。其身若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今以身正故,故是身业法师也。意业能善筹量,契当实境界,不励而正,即意业法师也。

已有前后者,前则指五法师,今从通义,故名法师品。文是后者,则东西为三文是,并是后从通以结品名。若以四安乐行例结品者,若从别论,三业安乐行是自行,是慈悲誓愿是化他。又别论,身意慈悲即自行,口业慈悲即化他。又通论,自轨四法,故通称弟子,即自行之法师;四种教诏即化他,故通称法师。今从通四,故名法师品。是故云若欲知者下,即示四安乐行相也。

疏即福德门者,五法在昔未名为门,今经五法以自薰修,即是缘因,故名门也。余二品尔。

疏:读诵、书写是外行者,衣能蔽身,故属外;由读诵等外遮诸恶,故名外行。

受持是内行者,座为安身,以身安故,内思空理,即内座也。

疏:障己丑者。由读诵等内安寂理,能障三惑之丑也。

疏:涉有者,但以入恶弘经,名为涉有,用中道寂忍为本也。

疏:济他以忘我者,不同俱舍等教中忘人忘法为忘我,今缘中道毕竟空理,十法界我任运自忘。

通论互通者,谓自行之法通堪化他,化他之法通堪自行,即是化功归己也。

疏:三界者,谓三善道也。

疏:坐蕴一切相者,亦是蕴一切生善、灭恶等相也。

所依具二者,所依即法身也,法身具福慧二严也。

疏:所谓六度者,度虽有智,为对五眼,故度属福。

疏:空座胜折体者。彼未能处第一义空座故。

释出其意者,界内界外,各具四魔,名同体别。界外以细易粗,为死魔;变易无漏阴,名阴魔;别惑障于中理,名烦恼魔;中道赤色,三昧未究竟,名天子魔。界内四魔,如前已引。

明具二严者,慈、悲覆一切,故能问;空、智通达,故能答。又定、心通达,故能问;慈、忍无拥,故能答。善于问、答,名二庄严。疏慈、忍,故能种下,释慈、忍有三用;空、慧下,释慧有三用。此即约譬以明二种庄严。下种,故名种;生长,故名立;横资法身,故名资。又由下种,故须耘之;有立,故须破;有横资,故须智导,令至竖极也。大论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种。种喻于缘,耘喻于了。此即圆教二严之因,种、佛具二严之果。

约体用者,即体起用也。体即涅槃一法,而具衣、座、室三三有,离于三惑二死之用也。

疏:出三谛者,圆融三谛,遍摄诸法,过于次第三谛,故云出也。

疏包含、普接者,若分句解者,包含,故名大;普接,故名乘。

忍衣三昧者,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是故此三昧如王,即当空座也。

疏:忍辱第一者,忍衣也。无相最上者,空座也。

圆五行者,行虽有五,不出三。梵行即如来室,室亦具三,谓净即空也,不净即假也,非净非不净即中也。谓依于三净,起无缘慈悲,修于七善,及四无量心,并六念法,从始至终,当以三谛无缘慈悲薰修,故名梵行。天行即如来座,座亦具三,依天然三谛之理而遍修也。圣行婴儿及病行,即如来衣,衣亦具三,谓戒、定、慧,此三谓是圣法,依而行之,故名圣行。是故此三,即彼止观,一心三观,衣即中,室即假,座即空。

十乘十境者,以一心三观,修于十乘而为能观,阴入等十境以为所观。一一观一一境,当体遍接诸法为横,优劣相望为竖。

破遍者,如破遍中,横约诸门,竖约三观(云云)。及方便者,二十五法悉具横竖。

四种三昧者,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座等,若教若行,意在一实正修,故云只是一行。

事理二三者,谓事三理三也。

疏:约结业起惑者,谓漏、无漏、非漏非无漏业起惑也。

即向第三者,指前三约谛理起惑文,是谛理之言,具三谛故。

多种三法者,如玄文中明十种三法,谓道、识、性、般若、菩提、大乘身、涅槃、三宝、三德,并与衣、座、室三义同。如苦道即法身,可对忍衣;烦恼道即般若,可对空座;业道即解脱,解脱故利生,对慈悲室。余九例然。

疏:法者,轨则者,前文释五种也,故今云法也。

疏:皆以妙法为师者,谓受持等五法,一一皆是开权之法,故云妙法也。

疏:法师宝塔至福重者。一、约现、未;二、约自行化他因果,以劝流通,故云深重也。

唯有退没一分者,今家约远而论,近门可是接退流通,余约近等二门,及以梦入铜轮等,并是始行修观自益之相,何必皆是退耶?故不依古也。

疏见声闻畏惮者,如持品初:尔时众中五百罗汉,及八千人,乃至此娑婆国中,人多蔽恶,故云畏惮。

被众摈弃者,若不依四行,入浊弘经,涉于声色,为他摈弃,如持品末偈,即其事也。

疏:初因药王至得福之人者,应云佛世弟子,为二:初经家叙出所因人;次佛世下,正示佛世弟子之相。

然晓其经旨者,意云只晓得迹门开权显实,本门开近显远,久近虽殊,不出权实不二之法。故玄文序云:文心莫过本迹。如此缘者,与始末不殊也。

当得同者,闻一句一偈之人,咸皆与记。虽无劫国之别,与记四大弟子未来当得作佛,道理必同。

容用别时意趣者,虽云容用,今经圆乘种强,是故称叹及以与记等,不可全同余经别时意趣。

内观具足者,谓外加法雨,则读诵妙经;内加观行,即是位位十法。故知始从初品,终至妙觉,十法究竟,转名十大。具如止观第五以去,至第七广明也。

疏:见实三昧经者,是大乘经,彼至兼带,故不及今经遍开显耳。

疏:我有四句,所谓谛者,如金刚疏引云:一、名显理周圆偈,但举一字,诠义无缺者,名为显理周圆也;二、集法满足偈,通举一部等,皆名集法满足也。彼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为一。四句偈也。

大师诵经观法者,别有一少卷诵经观法,流行于世。其文虽略,十乘观法具足。观诵经心性、文字、听众,具百界三千为假,能诵、所诵体不可得为空,无非法界为中。

指一心法名为一念者,即指心性实相之体,名为一念也。

疏:事理者,双照则权实俱立,称之为事。双亡则权实寂然,称之为理。亡时即照,照时则亡。不二而二,而二不二,故曰圆融。

望于余心者,亦不出余九界心也。

亦名小解多闻者,但是翻倒上句,谓解一义,应一切能诠。

音乐如前者,如第四卷末引阿含经也。

经:是大菩萨者,圆菩萨也,望偏为大矣。

愿兼于业者,今弘经之人,业兼于愿,故云舍于清净土而生此国也。

疏但竖得其意者,但能解权解实,对不能为他广说,故名竖也。圆镜云:今谓此人出处有异,窃为一人,是所化少;唯说一句,是所说法少。于大众中,是所化人多;广为人说,是所说法多。约能广略,分为上下,不是法师为胜劣,可寻经自因见意。经说佛在世,明上品法师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即接次云: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明知只是佛在世上品,为他窃说,非谓有慧无闻,不能处众,与他广说为下品也。经明灭后,自分上下,何得佛世释?故今不用。

四、法师者,彼评第二法师偈云:广学多闻智慧讷,口拙言无巧便,不能显发法宝藏,譬如无雷而小雨。偈意:闻慧譬雨。

反论至理者,反以庄儒仁义自然,齐于法界常住,故云反也。

经以不善心等者,以三业俱骂,而经一劫。若以一恶言去,只一口业,而以经时极,但其罪甚多也。

疏:岂能障碍者。若毁持经人,则障他菩提之路;若毁于佛,则不能障碍佛菩提。何以故?佛菩提以满故。

疏:修非权非实法身体者,当冥至理,义如在背;当照权实,义如在肩。故云修非权等也。

须废事释者,若无理观,不称此经开显权实,以世人散心多,故须简事,专存于理也。

经:舍于清净土者,此上品师位在内凡,下品师位在外凡。

疏:亦格量叹者,谓已、今、当最为第一也。

疏:已得会同者。古人意云:由法华已会同竟,是故涅槃易得会同也。

疏:会三之始,归一之初者,但是绮文互说,其义一矣。古人又名涅槃为会三之始,如后破。

疏:大品已上渐、顿者。顿谓华严,渐即鹿苑等三味。须简渐中有顿,顿中有渐。于诸部中,借使不信,于大、小亦易信。

疏论人则师弟本迹者,迹门以大通佛所第十六王子为本,今日说法华前十四品为迹;诸声闻等于彼初发大心为弟子本,于今有住声闻地者等为迹。本门亦尔,师弟皆论久成故也。

嘉祥犹然者,彼云:法华前教为已说,法华经为今说,涅槃之流为当说,三说之中,法华最为难信难解。所以者何?法华之前,大小分流,其言易解;法华已后,三一已会,亦非难解。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会三之始,归一之初,乖于昔执,故成难信难解。犹然者,嘉祥禀大师之教尚然,况于近代耶?

具足四法者,谓佛、法、僧、戒四也。

若不尔者者,须如前荷负中约理观释,不可从事而说,故云于理何益也。疏又信力修毕竟空下,约三法以释:初从又信下,先说意;次从此人下,正对三法。信力对忍衣,愿力解脱,善力般若。合此三德以为自行,而为机感,故云权、实也。

疏:法轮正体者,此法华经总为前经法轮之体,方名正也。

疏:大涅槃窟者,窟只是秘藏,即所依也。

具如止观者,彼约十二因缘,束为三德,作大车观,具用今经。下文四法生处,得道即法身德,转于法轮即般若德,入于涅槃即解脱德。三德秘藏,佛住其中,即是塔义。故云此经是法身生处等。

八相者:初、从兜率天下生;二、詑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

向以人为鱼㝹者,指前长行偈颂,约人叹经功深,喻之鱼㝹。记中引彼文,由欠二文,结句前文云故曰不论供养佛也,结后句云故曰不须复安舍利。

与舍利等妙者,明此长行偈颂,约法以叹处,只与丈六舍利等妙,故今破之,令同小教,何名妙耶?

巧拙二度者,大论云:声闻化人,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坐禅,观苦而行道,名为拙度。菩萨化人,观诸法实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名为巧度。断释如记。

经皆近者,上声呼去声,前通不及于上也。

疏安乐行中名为近处者,彼经云:安住一相,是名近处。一相即是实相也。今文明佛知见处为体,体是理,故引用也。

约真之缘了者,以住前依真如修,故云约也。

即真之缘了者,初住一分,缘了开发,当体即是,故云即也。又是全性为修,故名即也。

与前小异者,此正消文,与前诸文稍别也。

疏:初观实相名因者,通于二义:发心为因,初住为因。

疏:观竟名果者,通于分果及极果也。

经云:譬如有人渴乏须水者,生死八苦、烦恼灾煎如渴乏,发心悕果如须水。

初家弃初及三者,弃华严及方等故,此从今家立五时次第以破也。

疏未能如闻而解者,意云:虽复诵持,未得闻第一,而为未闻。

疏:能解为至泥者,具约三慧,方名至泥。

理不全尔者,应知三乘是所开,故须对权以明。干湿等悉须开显,如何纯约法华以判?但云三乘于一乘难信,由如高厚,故未可也。

皆有小失者,不云华严及鹿苑、般若,复不云法华即清水,但云如泥,故成失也,如前判中阙二、阙三等是。

今师二义者,约观教,皆约教味以判故也。

三教为粗者,以法华为泥水,即相待意也。

须臾唯约法华中圆释者,即绝待义也。应知前三师相待不成。何者?法华体遍,唯一妙乘,对昔未说,故昔为粗。古人但是相对以说,故相待不成也。注家唯约法华,绝待不显。何者?不开前三,即是圆妙,故绝无体,绝不成绝也。

教虽已转者,却明般若中意。彼教虽融,人行未妙,故今法华开彼人行。汝等所行,及皆吾子,为是义故,须第五味。远近二释,良由此也。五品位,修观为远,六根为近也。

亦应具问远近二意者,此述上问,但问于近也。

大旨同前者,同前答云未开权求,佛人未决等。

疏:夫般若实慧方便者,实慧是实,方便是权,故云二慧也。

新发心菩萨者,钝根菩萨,初心与二乘同学,无生具烦恼,故名病人也。

疏:雨健扶者。用前同体二慧,密而开之,令至极果菩提。取佛意说,故云扶也。

经闻解者,此二字属闻、思、修可见。

依前以为二释者,如前譬中约观、约教二释也。

经: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者,开权教菩萨入于真实,即是成就也。

开义不成者,凡言开者,点权即是,方名真实,如何废除以释开显?若尔,今亦云废,与彼何殊?答:今家意者,开已即废,时无异途,权称永绝,名之为废,不同光宅以除释废也。

开二种之方便者,只是开显二乘也。

令开义善成者,他意将为开义巧成,不意且成会二,不免违经之过。

疏:八万焕然者。大小八万具足,故云焕然矣。萨婆多论云:佛一座说法为一藏,如是至八万,名八万藏。有云:且举大数具足,应云八万四千也。

未有所通者,只观俗法,得俗谛三昧,未通于中,故云也。

算砂者,彼经云:善财南行,至名闻国,于自在主知识所,得算砂法门。自在主言:我已先于文殊师利童子所,得此法门,常与十千童子,在河渚上,而共围绕,聚砂为戏,因此得知一切法等。婆陀罗于城门卧,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及余无量大众围绕,说大海法,方便开示佛功德海。乃至语善财言:善男子,我以好船,诸商人众,行安稳道,复为说法,令其欢喜,引至宝洲,与诸珍宝,咸使充足,然后将欲还阎浮提。若有众生,得见我身,闻我法者,令其永不悕生死海,必得入一切智海。此并别教恒沙法门,故引证成方便当体门也。

疏:昔不言三是方便者,即当体为门也;今说三是方便者,即能通门也。真实亦尔。

然但说三为方便者,意云:若说三是方便,则是开权,故论云一是真实也。

如赦体遍元者,喻当体虚通是门。

罪无不释者,喻能通方便,归实为门也。

疏言非三则方便之门得开者,会三为一,故曰非三。方便之门,即一实也。语三三唯一,斯乃点示三之本性,故云可示。意泛,泛隐也。

第三,准例者,应云:如三一为二,非三非一为不二,二不二为非二非不二之门。由达二不二,通至双非,即以二不二为双非门。由双非故,起于二不二,故非二非不二为二不二门也。

但定三通一句者,阙于一通三句也。

次半者,以委破前方便为实作门,意未破实为方便作门,以易破故云不能也。

更立二句者,章安前以方便为实作门,及实为方便作门竟,从问方便真实下,更立二句,并前为四句,以立今义,故云得作余二句不也。

后之二句,理无别趣者,以方便名趣,方便义实,名义亦尔故也。

三、如名下,次引例者,只如名之言,即是引例也。

先示非者,良由三不能相显故。从破此病下,明今昔互相显相即也。

言三一既不相异者,判其三一本来相即,故云不异。因缘之义下,结也。应知开昔一外之三,即是今经同体之权,故成以三显三也。次以因缘三下,自约今经修性相显,即是依教而修,由修照理,故得更互相显发也。

为一施三之一,三者,约佛意说也。

何者?已开者,列诸门者论。知从实立名者,不论更开。若从权立者,并须开之,仍须体即开无异途,方名开相也。

具如随文解释者者,如今家随一部文释门义是。

亦应破之者,今正明方便须开,但列诸门,故成不当,余亦准此。

岂得云为实作门者?然今正明权教智,如何以同体之智为实作门释也?

疏法华论同者,论云以阿含言教为门,此释亦未全当,今家约行约理,俱得为门也。

不专在教者,上文云今取理为教所诠,即是理教共为门也。

但云从限域出者,破云限域为大乘,为小乘,为是理,为是教等。

破亦同前者,同限域也。

并不相应者,与前三车在门外及父在门外立二文大同,破云:此二文所喻永别,如何得同也?

从初说故有门、非门者,谓约施权及所开边,有于三乘、五乘及资生等,今皆真实,岂更名门?

疏:昔说二为方便者,约渐三观。璎珞经云:因是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即其文也。

无非通途者,只是无通入一实也。

疏药王若有菩萨下,简非者,非类在昔于今,定无不信之众,故云也。

疏:身座冥称者,夫解脱者,谓内智冥境,外则和光利物,名为解脱。

经:虽在异国者,或寂光,或实报,或方便土,为异国也。

经欲舍诸懈怠者,专依今经三德秘密藏衣、座、室三方,能舍于偏小懈怠也。

经念佛故应忍者,衣、座、室是三佛也。

经:清净光明身者,即法身也。

经若人具是德者,具衣、座、室三也。

疏八部下(云云)者,应广明在在处处,有弘法之处,所听之众,若权若实,皆圣所遣。如高僧传中,有冥告云:一切如法讲处,自人头向上,并是冥力。

释见宝。塔品

翻名有无者,谓有舍利、无舍利等不同也。僧祇律云:无舍利名支提,有舍利名塔。

说菩萨因果者,意云:彼经中虽说普贤融门因圆果满,亦只是明菩萨因果与遮那等,不说遮那远因果矣。

道非存亡,古今一揆者,道谓多宝、释迦所证之道,二体无二,故云一揆。揆,则也。谓释迦道非存,以现佛入古佛塔故;多宝道非亡,虽久灭度,今出证经,故云非存亡也。

交莚接影者,意云分身是释迦俦辈,召集使莚相次。而身相接者,密显释迦远寿,令知丈六非生也。

实道不生者,意明今古同证一显实之道,故以入塔表之。

乃显舍那非成者,谓今集分身召地涌本,为显寿量而非生故也。

约譬类者,圆镜云:塔是所见,大众是能见。此事为是根见?为是识见?为是塔色发眼使见?若根见者,根无知故;若色发者,色不见知故;若识见者,识无见故。二一既无见,和合亦无见,如一砂无油。和合既有见,一一亦有见,如一麻有油,多亦有油。又为到故见?不到故见?若到故见之,见水眼应湿,见火眼应烧,以眼到故。又若到故见则眼去,眼去故面上应无眼,眼既不无,明知不到。若不到而能见者,是亦不然。若眼不到塔而能见塔,如斧不到柴而能破柴,如盐不到则咸,火不到烧,杖不到痛,虽有此破,更无决断。

若无通见者,谓有通识也;若无通途之见,名无通识之人。意今消经,须与观行有别;若不甄简,二途不分。

有人问者,圆镜云:分身数多,宝塔唯一。答:法华论云:存略故。存谓多身,略谓一塔也。

宝塔不多者,如经云:我灭度后,欲供养我全身者,应起一大塔也。

合多宝愿者,如经云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乃至尽还集一处等。

故今经文如四支徴者,神力品:若经卷所住之处,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即如观经:佛三种身从此经生,诸佛于此得三菩提,诸佛于此转于法轮,诸佛于此而般涅槃。故云如四支徴。

疏:萨云分陀利者。武兵道亮云:更有萨云分陀利本,既存方世,乃成三存,如提婆达多中引。萨云分陀利者。古译法华,仍存梵名。萨云,此言妙法;分陀利,此言莲华。

疏:此塔正为证前等者,非但破于他师谬解,得对治名。又证前,故破于执迹之疑;起后,故破于迷本之疑,故属对治。

尚非应身者,谓多宝但是化身,证经若是应身,须具八相成道,所以只可表于法身,非即是法身,故云必不可也。

疏:未尽其体者。经从所表,不从理具,正明多宝以表法身,及具三身,不得云只是法身,以现塔处处证经故。

能表三中各三者,一身各具三身,故云不一也。

所表三中皆一者,三佛各表一德,故云皆一。德虽有三,而体是一,故不异也。

共成此故不异者,共成释迦化道,开三显一,及以起后故。

明示四相者,谓四悉也。

在空以表二意者,塔闭以表证前,开塔以表起后也。所非必多者,八非并是所非,中道实相为能非也。

疏:分座共坐,示不生者,示释迦不生也。何者?若是于生,不应坐灭佛之座。

疏:入塔示不常者,示常释迦不应入古佛塔也。

疏现塔示不断者。仍于现塔,故云示不断。分身示不一,可解。

疏:全身示不异者,多宝全身不散故也。

疏:让座示不来者,虽来而让座,以示不来。

疏:示不出者。定出不应入塔,坐出只是去耳。又以生同灭,故示不出。故止观中引论释相,大略同此,故不重引。

疏:八、不显然者,能表之事既且显然,所表之法必实。

以现未师弟等者,现未师弟是法师前长行意,因果等是后长行意。

引达多往等者,达多往日弘经,释迦获益;今日释迦弘经,授达多天王佛记也。

未关地涌者,圆镜云:将明远寿之果,故先辩远寿之因,则四行是也。

种智前已具释者,如前诸文释也。

妙法之言,一分通智者,以妙法不出境智,既云真实,能所咸然,故知约能观边,与般若无二。又妙法则三德具足,以般若德与智体同,故云一分通智。

对迹明本者,只是对此迹门,以明于是本门故也。

略举经题者,下经云: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

以此起彼者,谓寿量品也。

如明起由者,如先明所起之由,下文是。

盘桓经思者,谓每于观心之文,皆经游心思,使观道相应矣。

疏如塔来证经者。塔如境,经如观智,即是境发智,故云来也。经五千栏楯下。圆镜云列庄严。文中七科法门:初、总持门。栏楯有防遮之力,故表总持。陀罗尼有遮三惑、防二死因果之力,有持因中万行万善、果中万德之力,故云总持。龛室下。明三昧门。无数幢下。明神通门。垂宝下。明四接门。宝铃下。明四辩门。四辩八音,诠辩无量。四面下。明四弘门。其诸幡下。明无量心门。释相,可知。

疏:幢幡是神通者,依于不动而动,动而不动也。

疏:而且遍者,内充而外遍也。

疏:如前高广义者,此是高家之大,故用高释广也。

疏中观横竖平等者,只是不耳。

疏:一、如法相是者。如法相解,内称理解,方有于说。

揽因成果者,谓佛修戒定慧圣行时,亦无别法,但以大涅槃心,导于二乘等法,至初地时,揽于因行而成果德,名圣行满,尔时后转名梵行,慈悲喜三心满,住一子地,舍心满,住空平等地,若于圆人入于初住等,广如彼释。

无说欲辞者,经中但云彼某甲,佛与欲开此宝塔,即是欲辞,更无别辞。

破大憍慢者,破诸住权教,自谓为极慢也。

疏华严亦说等者,如前明字等、语等、法等已引,即是其相。

大品亦云千佛者,彼经无作品中,释提桓因难问须菩提般若义,尔时四天王及释梵诸王,乃至诸净居天,佛神力故,悉见东方千佛说法,亦如是名字说如是般若波罗蜜。诸比丘皆字须菩提,难问者皆字释提桓因,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尔。

疏:却障机动者,若表前者,权障已却,大机已动意。若起后者,表执近之情将却,须远之机将动也。

问:凡云本迹至劣者,恐人悟解,见下寿量释迦显本竟,依旧犹见丈六之身,犹谓释迦不及华严舍那,此将舍那亦问释迦本也。

自望本时遮那者,将华严舍那自望彼遮那,但是体用本迹也。

望迹成妙者,释迦开已,望舍那迹,释迦成妙也。

迹妙犹粗者,意云舍那虽即巍巍,堂堂不显久本,望于释迦,任运成粗也。

本门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说法妙,七本眷属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寿命妙,十本利益妙。彼判云:迹中若待粗妙,若开粗妙,不异本妙而言始得,始得为粗。本中先成若粗若妙,若开粗妙,亦不异迹妙而是先得,先得称妙。又云:不以广狭及权实而判粗妙,但以久近而判本迹粗妙。

经我为听是经故者,为㢡劝诸菩萨多宝,岂用听经耶?

经广说妙法者,劝弘通时,亦如今佛三周说法等,故云广说也。

二万在持品之首者,亦应云如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今但略指二万也。

疏初有三行半颂多宝灭度者,上长行有六,今但略颂第六佛答;上佛答又三,今亦略。今偈中加入灭久近、诫劝持众及听法难遇等。

经虽久灭度者,意云虽灭而实不灭,故云虽也。

经以难遇故者,多宝何故处处听法?以法华经开权显实,开近显远,虽值遇故。

经各舍妙土等者,诸分身一佛,只各赍一侍者,余皆舍矣。

经:众生蒙薰者,时众蒙光及香薰也。

经以是方便者,分身远集,以为流通方便,故云令法即是久住也。

经:而师子吼者,颂上多宝赞言:善哉!善哉!皆是真实,决定不虚也。

疏:供养三佛等者。亲供养自身三佛,则见三佛及闻三佛教也。

疏:初、一行诫劝者。经云:诸善男子!各谛思惟,诫也。此为难事下,二句劝也。经:诸余经典下,正举难劝持。文为六:初、明说经难。大力诸天、二乘、菩萨掷山动地,岂得言难?具传说经,此为难也。诸余经典者,别则唯指三藏为余,通则三教皆名余也。假使有人下,明书持难。空无像,不可执捉;假令把得,亦不为难。如无垢称接取妙喜,不以为难;凡夫书持,实为难也。若以大地下,三、明暂读难。假使劫烧下,四、明说法难。若持八万下,五、明听受难。

引俱舍等者,俱舍唯少,报恩两兼,并是易持,对辩难也。

十二、通大小者。解九本通大小,但广问记,故名不至。至不至者,大涅槃何义故至?永断贪欲、嗔恚、愚痴,不谤方等,不作阐提、五逆等故。何因缘记三云唯在大?今约小理,即是方广。如成论中以空为实,自唱善哉,即无问自说也。如阿含经中授记弥勒,即授记经也。但小乘灰断,无真常理,说必假缘,非天鼓任鸣,记作佛少,云无授记等。玄文广说,是故指之。若人说法下。六、明奉持难。

经我为佛道者,若约自行,应云为;若约化他,应云我为佛道。为训作,作佛道以流通也。

经行头陀者者,此经既已以圆诠三德,故用衣、食、处三表,于三德为持经人所依,斗薮三惑,是真行头陀人也。

疏:贤劫者,劫有千佛,谓之为贤,而具五浊八苦,又称恐畏也。

释提婆品

逆顺定故者,前三教破逆会真,故云定也。

同于如来者,此经尚为如来师,何况同耶?

全似什公文体者,只是真谛重译达多品文言,体势与妙经前后文体全同,验知此是先有也。

百论之流者,百论梵文有二十品,此土但传十品,后十品与此无缘故,故略不传此土。

大康元年者,西晋惠帝时也。草堂寺在长安矣。

昏圣相扣[彳*育*亍]者,谓佛在灵山,时说一乘,先且放光,照于东方万八千土。尔时十方六道众生,尽得相见,以表至道灵通,先拥无滞。大众既睹嘉瑞,皆同不测所由。弥勒缘众生有机,推请文殊为决。斯乃四众为昏,文殊为圣。

涉教归真者,谓方便品三归于真,即开、示、悟、入是也。

兴类潜彰者,谓比兴也。以长者比如来,引经大富长者,即是如来。乃以火宅喻三界,三车喻三乘。潜者,阴也,借喻也,彰也,显也,谓显幽玄之理也。

述穷道昔者,谓昔迷流道,背曩缘于彼转,四生受于人天二乘,大乘解广称为巨富,弃大学小为穷子。今述昔迷,故云通昔也。

彰因进悟者,谓于大通佛所,得记为因,尔来无量,何不进悟?此城非实,即是彰因,宝所在近,是进悟也。

赞扬行理者,谓如来通法为事,若人善宝所在近,亦即修行此经,即是如来使命,名行如来事,则如来广赞理行之人也。

六、本迹如记。不思议一者,二人相对,为不思议一也。

举因徴果者者,谓弥勒不识地踊菩萨,即执释迦近成之因,徴于久远之果。佛即说寿量,辩因果所由。伽耶道树始尔久远若斯,故能成就如是大菩萨众。假使尘点狭量,方能测量佛寿极果也。

称扬远济者,称谓称叹,扬谓赞扬。赞扬六根清净,乃至称叹普贤菩萨守护;赞扬六根,令人乐净;叹诸菩萨,令人进行;又赞六根,令人修自行;赞诸菩萨,令人赞佗行。修经之理,能为苦海之业,目之为济。法王启运,非直利于当时,亦乃远传来业,故云远也。

二十八品生起者,未见睿公生起,注家生起,大理亦同,故今录之。夫昏圣相扣,必有感异之瑞焉,故首之以序品。随机筌极,涉教成权,故受之以方便。方便之奥,兴类乃彰,故受之以譬喻。餐喻不猜,因象能照,故受之以信解。纳其解心,又以象告,故受之以药草。兴喻既明,许以体极,故受之以授记。而下象须系,众譬宜广,故受之以化城。钝浅又启,取含亦同,故受之以五百授记。取含之中,复有未悟,故受之以授学无学记。利钝俱朗,化道须弘,故受之以法师。弘经通极,必以证瑞,故受之以见宝塔。塔踊瑞炳,幽显乐宣,故受之以劝持。宣,故受之以劝持。有范者患在律,故受之以安乐引。请规嘉躅,潜有其人,故受之以踊出。人广德懿,功似非始,故受之以寿量。知宗悟常,浅深不一,故受之以分别功德。闻此功德,欣以相传,故受之以随喜。随喜则四众竟修,六根必净,故受之以法师功德。根净则含柔忘我,现为前范,故受之以常不轻。法极人高,通之有本,故受之以神力。神奇既发,对印已周,故受之以属累。崇法寿命,晖光住世,故受之以药王本事。负荷之懿,十地同风,故受之以妙音。功玄应转,万品感赖,故受之以观音。凡四弘修,必人鬼争护,故受之以陀罗尼。执一所转,严父移心,故受之以庄严王本事。化传遐劫,福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