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着

○十释香积品二。初释品题。

维摩诘所说经香积佛品第十

香积因缘。其所显发。道理至大。而舍利弗心念欲食。其事极小。缘㣲机以发巨弩。因小种而成大树。佛法因缘。固不可得而思议也。

○二释经文十五。初乞食香积六。初身子念食。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

什公曰。舍利弗独发念者。其旨有三。一者结业之体。未能无资。二绝意大方。乐法不深。三推已有待。谓众亦然。处弟子之上。宜为众致供也。

○二知念呵许二。初呵。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

肇公曰。佛说八解脱。乃是无欲之嘉肴。养法身之上膳。仁者亲受。谓无多求。然方杂食想。而欲听法。岂是无举来求之情乎。

○二许。

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三神力示众八。初现其国土。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

三昧。体也。神通。用也。众香国土。体用之中所现色象也。水澄月现。镜净像生。三者相依。大用斯显。

○二显其香气。

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

香臭二气。皆鼻根所对之境。所以不同者。由众生报境差别也。娑婆欲界。惟有秽境。由秽心恶行所感。净土人居。惟有妙境。由净心善行所致。香积又净土中之最净者。故香气最胜。此亦同居净土相耳。

○三显惟菩萨。

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

极乐世界。无三恶道名。何况有实。是则犹有二乘。香积国土。无二乘名。同居净中极净土也。

○四土惟香作。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囿皆香。

娑婆土体。纯以土泥瓦石为之。比之净土。其秽可知。

○五食香周遍。

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六正共坐食。

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

此间身子念食。适当日午食时。彼方坐食。与此界同。故知土是同居。

○七供自诸天。

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

此土精蓝。不自熟食。而乞自檀那。彼国清众。亦不熟食。而供自诸天。土之清净污秽所以分。报之自然勉然所以别也。

○八众皆目见。

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净秽之报既殊。上下之去又远。而此大众。莫不目见。显净名之神通自在。借大众之见量难思也。

○四问谁致食四。初维摩发问。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

○二文殊威置。

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众会菩萨。具神通者多。苟曰我能。则维摩之功德不显。此经之功德无归。故文殊以神力令众会默然。

○三维摩呵耻。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

○四文殊腾诫。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始维摩不即致饭者。亦示所以谦光也。文殊与众默然者。亦示所以推让也。彼此佯为不然。欲共匠成法器耳。

○五直径显化四。初化作菩萨。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

○二告敕当往。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

○三示其致辞。

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

香积净土。大众无病。矧佛身乎。今以此为问者。不过且用娑婆问佛之法。以为修敬之辞耳。

○四当述所愿。

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乞其香饭。施作佛事。有此两意。一化小令大。二显佛名声。

○六菩萨承命三。初菩萨去仪。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

○二述所致辞。

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

○三述其所愿。

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二彼众问佛。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闻其言异寻常。见其迹现不测。故叹未曾有。而其问辞有三。一问人从何来。二问土在何许。三问何名小法。皆香积未有之事也。

○三彼佛答众三。初答第二问。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

○二答第三问。

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

○三答第一问三。初彼佛正答。

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

○二彼众更问。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

○三佛为答之。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四彼佛与饭。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

○五菩萨偕来四。初菩萨欲往。

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二许可诫饰三。初诫摄身香。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

○二诫舍本形。

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

净土佛身高大。菩萨亦然。如法华经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此之可知。

○三诫弗轻碍。

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众生报土。虽因自感。亦由佛现。如来隐净现秽。化道宜然。无以净而贱秽可也。

○三同至丈室。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

○四化座与坐。

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

合前共有九百三万二千。举高八万四千由旬师子座。居丈室中也。

○六菩萨授食。

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

○七饭香远闻。

饭香普薰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八闻香俱来二。初毗耶众集二。初月盖偕众。

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

○二喜胜敬礼。

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

○二天神皆来。

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九维摩命食二。初命食。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

独命声闻。而不命菩萨者。菩萨可以食。可以无食。可以无食故不念食。故不命之。可以食。是以又同食也。声闻可以食。不可以无食。可以食。是故念食。故特命之。且将诫饰无以限意。菩萨非诫饰类故不在其命。如来甘露味饭者。一以味之甘美。喻若甘露。一以获食此食者。必证甘露之果。夫世之五欲。悉能令人生贪着。造恶业。召生死。惟味之为欲。又其甚之。以其能生人须欲之心故也。今也香积之饭。从大悲所薰。五分法身所生。不生欲而又能令人离欲。将食此饭者。必反尝其尝。还尝循元。内合涅槃。故名甘露味饭。今之行人虽䬸分段。若能反尝其尝。还尝循元。即谓之甘露味饭可也。寄语食者。无事泛尝。

○二诫饰。

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什公曰。熏义有三。一大悲果报。二悲心所念。三以慈眼视之。食此饭。应发大心建大业。是名报恩。报恩名为消也。

○十声闻念少。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

○十一诫其小智二。初正诫。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

○二徴释。

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

世间福德诸天。所受之食。尚不可思议。何况究竟五分法身。功德具足者。可思议哉。

○十二众食不儩。

于是钵饭。悉饱众曾。犹故不儩。

○十三受食获益二。初食已安乐。

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

极乐国土。若至食时。七宝妙钵。各至其前。满中香饭随意而食。而有四益。一者适可其意。消除饥渴。二者四大调和。无有违反。三者食已即消。无有遗滓。四者不生味着。增人道意。

○二毛孔出香。

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十四彼此问法六。初此菩萨问法二。初维摩问。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二菩萨答。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诸佛国土。所作佛事。因倒因起。以六尘为之主。六根六识为之从。又以七大总和融之。楞严以二十五方便。为所入圆通法门者以此。第众生于此诸法。根有利钝。必选利者。可以长修学。可以浅深同说法。以被当机。如佛敕文殊独选耳门。香积国土所作佛事亦然。非无余门可以入道。但彼众生。鼻根最利。故惟以众香。而作佛事。言即入律行者。此指三学之初门也。始入道者。才一闻香。即能止恶防非故也。次云即获一切德藏三昧。此又言闻香即得定之与慧也。此之三昧。乃圆中大定。所谓圆中圆满非但中。此中本具一切法。既称一切功德之藏。则菩萨一切功德。有何一法。而不具足。此如华严破无明惑。登初发心住。发一切境界。此正因理心发也。发一切智慧。此了因智心发也。发一切功德。此缘因行心发也。三心俱发。故谓之一切德藏三昧。

○二彼菩萨问法二。初菩萨问。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二维摩答三。初总指今佛说法。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二别示今佛说法。

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

佛所说法常依四种悉檀。一世界悉檀。令人获欢喜益。二为人悉檀。令人获生善益。三对治悉檀。令人获破恶益。四第一义悉檀。令人获入理益。然于其中。又随国土净秽不同。而所用有增减多少。若世界为人二种悉檀。则净秽俱用。如众香国。以香为佛事。即世界悉檀。欢喜义也。令诸天人得入律行。即为人生善义也。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功德。即入理义也。盖净土根利。不必用刚强之语以说对治之法。故不全用之。若我娑婆。佛所说法。而四悉俱用。独于对治一悉。偏用居多。是以维摩居士历历言之。甚言此土众生刚强浊恶。对治说法。有如此也。

○三总结三。初法。

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二喻。

譬如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