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着

○九释入不二法门品二。初释品题。

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不二者。无生法忍也。是以法自在菩萨。首章建言。即云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末章叙益。乃云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此为定论。不可移易者也。二者。世出世间五阴国土。二种实法上。假名之数法也。夫无生妙法。虽具三千。一性融通。本非头数。众生自澄圆觉海。照性初亡。弃海认沤。能所斯立。于实法而妄生称谓。缘称谓而虚建数法。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既从兹而创立。十生百。百生千。又缘此而乘除。自此以往。不可胜纪矣。乃今穷源观始。既迷真而逐妄。而循流溯源。必返妄以归真。返妄归真。要从末始。是以归元之宾。首用观法以不之。盖不者。空也。无也。遣也。荡也。二者实法中之头数也。实法头数破。则假名称谓忘。假名称谓忘。则实法情伪破。实法情伪破。则生死烦恼空。菩提涅槃无生之理证矣。然有教焉。行焉。理焉。盖必先禀不二法之教。方修不二法之行。而后证不二法之理。不二之教。则空无遣荡四义俱诠。不二之行。则惟遣荡为功。不二之理。则惟有空无之证。门取能通之义。门随法立。是故亦有教门行门理门焉。或曰。教行二法。能通于理。称门可也。理为所通。曷亦称门。答曰。理虽所通。其性无碍。遍通万法。复可称门。故以理为门也。或难云。二虽不矣。一将奈何。解曰。既曰不二。一与俱忘。子云存一。惑亦甚矣。又难云。二虽不矣。三将奈何。十百千万。又将奈何。解曰。一者数之始。根本既无。末将安附。矧不二者。乃寄头数名谓。以为遣实法。妙观之先容。正意在实法。而不在假名也。故诸菩萨。有约二法而为言端者。如法自在菩萨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有以三业为言端者。有以三宝为言端者。如是指数。不一而足。何当定以二乎。或曰。此与荆溪法华本迹十不二门。同异何如。答曰。此虽具教行理三。而正意在行。彼但明理。一不同也。此言不二。乃遣荡之法。纤情而不留。彼言不二。乃融通之理。混同于法界。如曰色心不二。则色即是心。心即是色。则色心诸法。无非实相。二不同也。况彼经部属醍醐。此经部属生酥。纯杂自尔差殊。不可雷同一辙。

○二释经文四。初诸菩萨说入不二法门二。初维摩居士问。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什公曰。有无迭用。佛法之常。前品说有。故次说空门。复次从始会以来。唯二人相对。余皆默然。今欲各显其德。故问令尽说。亦云情或不同。发悟有因。令各说悟广释众迷。夫胜会明宗。必以令终为美。今法座将散。欲究其深致。广说不二。乃尽其妙也。

肇公曰。自经始以来。所明虽殊。然皆大乘无相之道。无相之道。即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即第一义无二法门。此净名现疾之所建文殊问疾之所立也。凡圣道成。莫不由之。故事为篇端。谈为言首。究其所归。一而已矣。然学者。开心有地。受习不同。或观生灭以反本。或推有无以体真。或寻罪福以得一。或察身口以冥寂。其涂虽殊。其会不异。不异故取众人之所同。以证此经之大旨也。

○二三十一菩萨答三十一。初约生灭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略说有三种生灭。一依报。则春秋代谢。二正报。则死死生生。三妄心。则刹那不住。前之二种。不过枝条。惟妄心一种。是其根本。破其根本。则枝条自枯。夫生灭者。相待所成之法也。法既本来不生。何处待生有灭。不生不灭。无生法忍。不二法门入矣。不观诸空华乎。空本无华。有因翳眚。翳眚元无。华亦何有。求华生处。尚不可得。况有灭乎。是则生死涅槃。皆空中华。能知翳华皆空。则无生法忍。本成现事也。作如是说。是为教门。依此而观。是为行门。观之入理。是为理门。闻教观心。离指见月。不得作前后一异见。是为入不二法门。余三十门。举一例诸。无繁再说也。

约教者。无生法忍。别在初地。圆在初住。破根本无明。皆能证入。然亦名通。通教菩萨。入已办地。亦名证无生法忍。所不同者。通方破见思惑。别圆俱破无明惑。故不同也。此经说在方等。三教之人。各随所证。判之无妨。

观解者。观一念心。新新不住。刹那弗停。是为二也。一念三千。刹那九世。初生即有灭。灭时即有生。生灭二法。敌体相破。即生灭。而本无生灭。即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也。

○二约我我所说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我以主宰为义。举世间人。所执妄心。能于世间而作主宰者。皆物也。然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具惟识论中说。我所者。略如楞严七处所徴者是。本无有我者。略如楞严三处破妄心无体。金刚三际求心皆不可得。中论四句推心皆无所有。是则本无我所。所因我立。我心尚无。所将安在。我与我所既无。则无生之理。卓然独立。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约教判者。俱生分别二种之我。属界内思惑。但破此我。以证无生。位在通已办地可知。若破界外我执。以证中道无生。则位在别圆初地初住也。此经说在方等。带通别二。正说圆教。约此三教。判位无咎。

观解亦复无他。即以三际四句七处三处。一一推求。则我与我所。俱不可得也。

○三约受不受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什公曰。不眴有三义。一如天。二爱敬佛身。谛观不眴。三心无尘翳。慧眼常开。

灯曰。受义有三。从六根相对六尘。一苦受。缘违境生。二乐受。缘顺境生。三平平受。缘非违非顺境生。根尘属色阴。因色而有受。受故想。想故行。行故识。故人之烦恼生死。莫大于受。能无受。则得正受。三昧名为正受者以此。虽然。正受乃待妄受而得。所谓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故曰受不受为二。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故曰若法不受。则不可得。有可得。则有取有受。既不可得。则无取无受。有取则有舍。有不受。既无取无受。即不取不受亦无有也。有受则有想。有想则有行之与识。既受与不受。二者俱无。则想行识俱无之矣。故曰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约教判者。有分段五阴。变易五阴。分段五阴忘。则以真空为不二法。无生法忍。通已办地。别七住位。圆七信位。皆能入之。若曰忘变易五阴。然后入不二法门。证无生法忍。必别圆初地住人。乃能得之也。

观解者。意根对法尘。缘过去五尘逆违境。即生苦受。缘顺境。则生乐受。缘非违非顺境。则生平平之受。因而生后三阴。烦恼浩浩。生死无穷。皆由之以生。若能以空观。照了法尘。其体本空。即不生乎三受。而得正受。复了受尚不可得。何况不受。受与不受。是二俱空。则无取无作无行。是为不二法门。

○四约垢净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烦恼生死。皆名为垢。去此因果。证入菩提涅槃。方名为净。此偏小权乘之说。圆顿教人。见垢实性。垢之实性。了无污染。何必去烦恼生死之垢。以取菩提涅槃之净哉。能如是观。则顺于寂灭真如之相。是则垢之与净。性本不二。是为入不二法门也。此正圆人。观九界烦恼生死。修染即是性染。性染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性净。当体即是。不必转移。盖真如能随染缘。造于九界。故能观此。顺于灭相也。教属圆顿可知。

观解者。观根尘相对。起念心时。于九界中。必属一界。此即烦恼心。生死色。名之为垢。了此修染即是性染。为见垢实性。垢之实性。本自清净。是则即染是净。岂离垢性而别有净相可得。作如此观。是顺真如。能随染净缘。寂灭相。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五约是动是念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有动即有念。有念即有动。是则动念。本是一法。今云二者。特始终粗细为异耳。若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尚何动念之有。惟圆明照生所。所立照性忘。始成乎念。照即动也。照性既忘。厥念着矣。是故动则有念。始成乎二。不念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则不二矣。故曰是为入不二法门。

约教判者。动之与念。三教皆得言之。若以界内见思为动为念。惟以空观。澄其动念。此在通教可知。若以界外无明。为动为念。论品数多少。以分别圆。至于澄动。约三观次与不次。以分别圆。此亦可知。

观解者。观一念心。若寂寂久。生昏睡。惺惺多。生妄想。是动之与念为二也。若寂寂时。常自惺惺。惺惺时。常自寂寂。是为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六约相无相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普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始则会万法之众相。归心之一相。然虽相归乎一。犹有一之相在。未忘缘也。必须并一而无之。始绝乎相缘。虽云无之。非是离一之外而别有其无。即一心相。体本无相。故曰若知一相。即是无相。既一相即无相。则一相亦不舍。无相亦不取。不舍不取。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约教判者。若以空平等观。空其取舍。通别圆皆得言之。其若用中道妙观。不舍一相之有。不取无相之无。分但不但。以为别圆。其义可知。

观解者。观一念心性具三千。皆归于一念之一相。其念本空。元无有相。然则即一念而无念。即无念而一念。岂非若知一相即是无相。是则于一念。而亦无所舍。于无念。而亦无所取。以平等观。观平等理。是为观心一相无相入不二法门。

○七约声闻菩萨二法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菩萨六度心。在于利人。声闻四谛心。在于自利。此二心相。其体皆空。如幻如化。俱不可得。可得则二。惟不可得。故为不二法门也。

判教者。若以真空。空去二心入者。通教体法。入不二法门也。若以中道。空去空有入者。别圆中道之观。分但不但。入不二法门也。

观解者。观一念具六度行。菩萨心也。具四谛行。声闻心也。观二心相。空如幻化。求声闻心菩萨心。俱不可得。是为观心无此二相入不二法门也。

○八约善不善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什公曰。一切有漏善心。及善身口业。无漏乃至涅槃。名为善。一切烦恼所作身口业。名不善也。

灯曰。若起不善念。则为三界六道轮回生死因。若起善念。则为出三界二乘菩提涅槃果。求佛道者。不惟不起不善念。即善念亦不起。方与大道相应。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亦知言也。

约教判者。若以真空。为无相际。双非善不善念。则属通教菩萨不二法门。若以但中圆中。为无相际。双非善不善。空有二边。则属别圆入不二法门。

观解者。观一念心。虽具九法界性恶。佛法界性善。然而性恶与性善。体本融通。无善恶可论。是为观心入无相际不二法门也。

○九约罪垢三法说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十法界。传传可论罪福。惟菩萨界为罪之渐。佛法界为福之至。是为二也。经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又曰。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此正以九界为性恶。佛界为性善。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故曰若达罪性与福无异。能照了此者。乃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九界之缚佛界之脱差别。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达罪性与福无异。非圆顿教。莫消此语。

观解者。观一念性具十界。其体融通。罪福无异。准常说可知。

○十约漏无漏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有漏者。世间有相法也。无漏者。出世间无相法也。若生分别漏与无漏。则不见诸法平等之性。今此菩萨。了法平等。不分别漏与无漏。如是则不住于相。亦不住于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准第八可知。

观解者。观心中道。双非二边漏与无漏相与无相。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也。

○十一约为无为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凡夫心。有为也。圣人心。无为也。对有为而说无为。则二数法也。有为心无为心。此二数法。悉俱远离。则尔时心如虚空。得清净慧。为与无为。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判教者。若以真空心。离为与无为。此属通教。若以中道心。双非为与无为。分但不但。判入别圆。

观解者。观一念心。属六凡法界。即有为心。属二乘法界。即无为心。观佛菩萨界。以中道清净智慧。离此二边无所碍者。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十二约世出世间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世间性空者。世间烦恼生死。即是菩提涅槃。故其性本空。惟其本空。故即是出世间菩提涅槃。是以于其中间。无菩提涅槃可入。亦无生死烦恼可出。于世间亦不溢。于出世间亦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判教者。世间性。即出世间。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三教皆得言之。不约修恶即性恶言。即通别也。了达乎此。圆教也。

观解者。一心具足十界。六界世间也。四界出世间也。十界本居一念。是则世间性空。即出世间。无六凡之可出。亦无四圣之可入。不溢不散。是为观心世出世间入不二法门也。

○十三约生死涅槃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弥勒问疾章曰。一切诸法。即寂灭相。不可复灭。寂灭相。即生死性也。既曰不可复灭。则无生死。既无生死。则何生死之可缚。何涅槃之可解乎。

判教者。见生死性。则无生死。作色即是空解。则属通教。若以但中为空。属别教。以圆中为空。即属圆教。

观解者。观一念生死色。即寂灭相。不可复灭。则无生死。无生死。则无缚。即生死心。是则无解。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十四约尽不尽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破烦恼生死尽。为究竟尽。若破未尽。名为不尽。有尽不尽。是为二法。非入不二法门也。惟其了达生死烦恼。不问尽与不尽。皆是无尽空相。既即是空。何有尽不尽二法差别之可得。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尽不尽相。皆归于空。三教皆得言之。须以空中定其偏圆可也。

观解者。观一念即空。即尽相也。即假。不尽相也。即中。尽不尽相。皆是无尽相也。是为观心尽不尽相入不二法门。

○十五约我无我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我之实性。即前经六十二见为如来种。我见之我。此我既为如来种。即八自在我。应名真实之性。此我非我。故不可得。何况对我说非我。有可得哉。是则我与非我。其体不二。故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若我无我。总归于空。谓之不二。此通别教皆得言之。若以八自在我。以为实性。则唯属圆顿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有主宰义。谓之为我。此我本非我。了无我性可得。即如来种八自在我。是则我尚不可得。何况破我无我有可得哉。如是观之。我与无我。其体不二。是为观心我无我不二法门也。

○十六约明无明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明。众生烦恼黑闇之法也。明。诸佛菩提觉照之法也。此皆约修染修净修恶修善言之。不无明暗之殊愚智之异。故明无明为二也。今自其无明实性。性染性恶观之。修染修恶。虽有差殊。性染性恶。其体不二。不观之水与波乎。水相波相。虽动静有异。波性水性。湿明一也。水波海无非湿性。遍界俱是真明。明亦不可取。取则有二矣。性染性净。一味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约界内见思与三菩提。论相即。则此义通教有之。约界外无明与三菩提。论相即。惟圆顿教有。别非其分也。

观解者。根尘相对。一念心起。或贪或嗔或痴。即是无明。以三观智。舍此三毒。即是真明。是为二。了此无明修染。即是性染。性染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性净真明。观无明实性。即是真明。明亦不取。于其中间。平等无二。是为观心明与无明不二也。

○十七约色空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五阴虽同是众生报得生死之法。分之则色阴属生死。四阴属烦恼。此五受阴中。有般若智明。是故欲成佛道者。能照五阴皆空。即度一切苦厄。此即为二也。又须了达色即是空。非色灭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则人之生死色法。烦恼心法。了不可得。即是菩提涅槃。般若智明。不必外五阴而求般若。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若以六凡幻色。二乘真空相即。非色灭空。此衍教初门以入不二法门也。若以九界幻色。即佛界真空。此衍门终教入不二法门也。若以十界幻色。即十界性染性善真空。非色灭空。此圆顿教色即是空入不二法门也。

观解者。观一念禅定心。以有念故。污秽真理。即是色阴。领纳在心。即是受阴。心缘此定。即是想阴。行用此理。即是行阴。历历分别。明识相应。即是识阴。若复用观。破此五阴。即是般若真空。乃色色空为二。若能了达此色即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乃至识亦如是。于其中间。而通达者。是为观心色即是空入不二法门。

○十八约异种空种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楞严经明七大。前五大地水火风空为依报。后见识二大为正报。今不言正报。故但云五大。此五大中。前地水火风有相之物。故云四种异。后空大无相之物。故为空为不异。异与不异。故为二也。今以如来藏中。性色即真空。性空即真色。乃至性风即真空。性空即真风观之。故四种性。即是空种性。此已约横遍十方明不二也。即此横遍。无异竖穷。故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能知如是诸种性。不生灭。无去来。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判教者。若但能解世间四种性即是空种。通别意耳。能解如来藏性色真空等义。即圆顿教也。

观解者。观一念识心。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各有地水火风四种异并空种异。为二。如此种性。皆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前际后际中际。念念皆空。即观心观诸种性入不二法门。

○十九约眼色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夫根尘为偶。犹阴阳之匹配。夫妇之偕交。育生识子。其来久矣。若劫初人种之未偶。忽然而有之化生。何生生之有哉。六根亦然。能知眼性。则不缘于色。不缘于色。则三毒无所因。识子无所缘矣。故学道者。贵知根性。若止观之引央屈摩罗。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了了分明见。具足无减修。五根之中。皆如是说。又如楞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皆明若知眼性于色不贪恚痴。是名寂灭。入不二法门之意也。

判教者。此固圆顿法门。若约义往判。亦得通通别两教人修。

观解者。观见即是观心。更说观心赘矣。

○二十约布施回向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此以藏教事六度。回向理六度一切智为二也。向也盖事六度。第六亦属于事。故其智慧。亦须回向一切智。若圆理六度。即布施已。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矧智慧乎。今以六度回向智性。既入一相。应同般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

判教者。但观其所入一相。为空为中。为但不但。判衍门三教可知。

观解者。观一念具足六度。已如前说。将此六度。回向一切智。又能了达六度性。即是所向即一切智性。于其中不见有六度心与一切差别。即是观心入一相不二法门。

○二十一约空无相无作二法证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即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人之一心。本来自空。亦本无相无作。此三解脱法亦本自一体。随义之所在。而立异名。人之不得证者。以意识缘尘分别为之不空。为之有相。为之有作耳。是以能得无心意识。即得三解脱。此之脱门。既是一体。则得一而即三。举三而即一。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判教者。三解脱。四教皆得言之。今正意在衍。第观以空以中。而为通为别为圆不同耳。

观解者。观一念心。三际四性。一一推检。了不可得。本来自空。亦无相貌。谁造作者。如是观时。心意识不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于一解脱即三解脱。是为观心三脱不不二法门。

○二十二约三宝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法者。本觉也。佛者。始觉也。众者。始本和合也。此真三宝也。方其本觉在迷。未有始觉之时。则三宝俱隐而不现。所谓百千万劫。不闻有三宝之名是也。及其了悟本有觉性之后。用始觉智。照了本觉。始本一合。始本俱忘。当尔三宝。一时出现。岂非佛即法耶。法即僧耶。是三宝皆无相。与虚空等。于一心既然。于一切法亦尔。以其无非本觉故也。

判教者。此义衍门皆得言之。而正意极在圆顿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即性具性体性量。所观即是本觉法宝。能观即是始觉佛宝。始本相契。即是一合僧宝。

○二十三约身身灭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身与身灭。二乘灰身入无余寂灭涅槃也。一苦一乐。一有一无。故为二也。身即是身灭者。所谓见身实相也。此于苦道能见法身。故不起见身及见身灭。岂不身与身灭无有苦乐之二。亦不于身身灭以起分别。根劣之人。见此实相。鲜不惊惧。惟上根利智之士。悟此法身本有之事。故不惊不惧也。

判教者。身身灭为二。二乘之见解也。若身身灭不二。衍门初终二教。亦能入之。所谓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是也。若曰见身实相。苦道即法身。乃圆顿根性之悟门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具足五阴。照了色阴。苦即法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是为观心身身灭入不二法门。

○二十四约身口意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业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身行住坐卧。执捉步履。口歌咏语言。意思惟卜度。皆有作也。三业本空。即是实相。皆无作也。三业虽三。无相则一。故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等。三业正报也。一切法依报也。依正虽异。无作理同。故三业无作。即一切法无作。能如是随无作而知智慧。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此义亦通衍门。惟无作相。或空或中。以判偏圆耳。

观解可知。

○二十五约罪福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三种之行。有浅近者。如什公云。福行欲界善行。能得乐报也。罪行十不善道。能得苦报也。无动行。色无色界禅定行也。有圆顿者。了三德性。离三惑染。身口诸业。顺理无作。名为福行。迷三德性。为三惑染。身口诸业。违理有作。名为恶行。能了达此。常在于定无不定时。名不动行。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动与不动莫非三德。尚何福行罪行不动行。差别之有。是故日用。于此三法。悉皆不起。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此义亦通三衍。惟作后释。尔乃成圆。

观解者。观九界念。名为罪行。观佛界念。名为福行。一念空寂。一切俱遮。名不动行。如是三行真实之性。即是空。空则无有三行。于此三行。悉无所起。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二十六约彼我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从我起二者。因有我。则有彼。故成二也。见我实相。则悟真我。真我无我。形待斯泯。故不起二法。彼我立。则有分别事识生起。二法忘。则无有识。故是不二法门。

判教者。但忘事识。见偏真我。即属通教。见中道真我。而二识忘。即属别圆。

观解者。观心之时。有能所可得。因我起彼。是为二。照我中道。入绝待忘缘之观。是为观心不二法门。

○二十七约有所得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一切诸法。无非实相。迷亦无所舍。悟亦无所取。凡亦无所失。圣亦无所得。是以能悟此者。而于诸法。无取无舍。入不二法门。心经亦云。以无所得故。菩萨得无上菩提。

判教者。无所得义。如心经解。通收衍教。此与之同。

观解者。观一念心。无非诸法实相。一一圆成。了无所得。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二十八约明闇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闇迷时烦恼黑闇。明悟后智慧真明。有迷悟闇明。故为二也。昔本无迷。今亦无悟。无闇无明。胡二之有。故取喻如二乘入灭受想定。六根尽废。心想都灭。虽经昼夜。不觉晦冥之异。岂惟心然。诸法亦然。亦无迷悟闇明之异也。

判教者。无迷悟闇明之义。三教皆得言之。惟观其不二为空为中。以定偏圆耳。

观心者。观一念无明心。即是真明。本无明闇之殊悟迷之异。一味平等。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也。

○二十九约乐涅槃不乐世间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小乘之所以乐涅槃厌世间者。以其见有世间生死之系缚。出世间涅槃之解脱。故于此以生欣厌。是故为二。今大乘菩萨。解生死世间。即是出世涅槃。本自无缚。何用求解。则无欣厌之异。故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生死涅槃。无二之旨。亦有三界内外之殊。若夫约界内二法入不二者。通教也。界外入不二者。分但不但。以为别圆也。

观解者。观一念生死心。即涅槃心。生死涅槃。无有二相。无缚无解。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三十约正邪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邪道者。九十五种心行邪迳。皆名邪道也。正道者。佛所说教。不问人天三乘等教。皆名正道也。又邪正者。无分内外。惟论其心。所谓以妄想观诸佛。佛亦成邪。以正智观众生。众生亦妙。作此说者。虽甄正之功不无。而混融之旨未得。故入直道者。须邪正分别并忘。斯可入也。

判教者。离邪正之二。通教体色即空。忘缘之观。亦得言之。即藏教入真道者亦能忘之。第观其所忘邪正。与夫所入不二法门。空乎。中乎。往判其教。无不中规也。

观解者。观根尘对起。念属九界修恶。皆邪道也。念属佛界修善。正道也。是为二。达此修恶。即是性恶。修善。即是性善。性之善恶。体本融通。是则恶即善也。善即恶也。如此观时。则不分别邪正。以入忘缘之观。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三十一约实不实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实者。真空也。不实者。幻有也。实见者。已证真空之人也。真空既空。何所可见。故尚不见实。幻有本无。今又证实。何况非实而可得乎。故徴释云。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夫无见无不见。岂有二乎。

判教者。约慧眼所见。通齐已办地。别齐七住。圆齐七信。皆有此义。若夫有佛世尊。得真慧眼。不以二相见实不实。无见无不见。惟在圆顿也。

观心者。观一念心。具足十界。九界为不实。佛界为实。得诸法实相如实见者。尚不见佛界之实。何况九界非实。以佛界实。即九界非实。九界非实。即佛界实。不以二相观一念心。是为真慧眼。无见无不见。观心不二法门也。

○二文殊师利菩萨说入不二法门二。初诸菩萨以入不二法门问。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二文殊师利菩萨以言遣言答。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三十一菩萨。所说入不二法门。已涉言说。以之示人。问答相酬。皆众生心识之可到者。文殊菩萨欲泯情识。故以言而遣之。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然后可为入不二法门也。其中下一识字。是其主意。判教观心。具如次章明之。

○三维摩居士说入不二法门三。初文殊以入不二法门问。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二维摩居士以无言遣言答。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三文殊菩萨赞叹其美。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四五千菩萨闻法获益。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生公曰。文殊虽明无可说。而未明说为无说也。是以维摩默然无言。以表言之不实。言若果实。岂可默哉。

肇公曰。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所以默然也。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无言。净名无言于无言。此三明宗虽同。而迹有浅深。所以言后于无言。知后于无知。信矣。

灯曰。夫穷源舍掉。末路遗鞭。此道理之必然。众情之同是者也。原夫无生实际。至大廓如。迎之无前。随之罔后。心思所不能到。言说所不能诠。其来旧矣。是以生死万法。以心识为之本。言说为之诠。言说既形。文字竞立。外其道者。既伙言而惑性。循乎道者。或多岐之亡羊。万派千岐。纷纷原路。不有太觉。孰与指归。此三十三大菩萨之所说法门。皆大觉之经常。无生之捷径。或以言而言其道。或以言而遣其言。或以无言而遣其言。夫至于无言遣言。道亦至矣。文殊不云乎。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道至于是。可谓穷源。惟让一默与维摩。维摩所以得专其美矣。然而既曰离诸问答。是则维摩言绪已露其锋。亦不能辞文殊之一拂。但其间所示。虽复殊途。而其所用则成功不异。盖因倒因起。假路还家。道以言传。非言说而无以指其要。言为糟粕。非遣言无以得其醇。遣言犹言。非默然无以会其致。是以会而归之。殊途同辙。岂不以三十三门。门门须用其三。始则各依一门而修之。中则以无言而遣之。末则以默然而会之。无生之门。然后可得而入也。然则文殊菩萨。乃独叹美于维摩者。亦必以默然而始会其极。非以默之可独取。而言之可尽废也。第其间关涉教义。理致精微。句味虽随著于前。悬解试详之于后。庶令慕道之宾。得旨而修造焉。重释此义。其文为四。一明无生义。二明门义。三明不二法义。四明入义。无生之理。其犹天王赐以华屋。故首明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故次明之。虽得其门。须得入门之法。故第三明之。门名能通。通乎出入。故第四明之。智者因喻得解。知余所说。非繁芿也。

一明无生义者。仁王经明五忍。一伏忍。二顺忍。三信忍。此在别圆地住之前。置而不论。四无生法忍。位在别圆初地初住。前释虽曰义通三教。今正约圆教。以初住去。至等觉。皆无生法忍位也。五寂灭忍。别圆俱在妙觉。然别教但论破十二品无明。所谓以我家之真因。为汝家之极果。亦且置而不论。惟约圆妙觉位。为寂灭忍也。然此二忍。乃约破生住异灭根本无明。即以所破之惑立名。故初住始。破生相无明。故曰无生。妙觉破灭相无明。故名寂灭。今经明菩萨所证之法。故约无生法忍。为不二法门所入之理。故首章法自在菩萨。说入不二法门。乃云得无生法忍。章末结益。乃云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故知不二法门。所入堂奥。且以菩萨所证无生法忍。以为定体也。

二明门义者。门者譬喻也。譬如宅第。欲臻堂奥。必因门入。佛之法门。亦复如是。道因门入。故譬之以门。然有教门行门理门。三者不同。已如前说。今正明行门。故曰入不二法门。但门依理立。厥理有四。故能入之门。亦立为四。义虽有四。理则惟三。所谓三谛。一俗谛理。立一切法。设有门而入之。二真谛理。泯一切法。设空门而入之。三中谛理。双照空有二边法。设亦有亦空门而入之。双遮空有二边法。设非空非有门而入之。今品所入之门。即空门也。以云入无生法门故。虽是空门。义亦兼四。如所指二法。即有门也。所入不二法。即空门也。其间亦有空有双忘。如生死涅槃。二俱不立。则双非门也。既有双非。岂无双亦。一往且以空门而为之主。天台大师。每于四句之外。又立无言句。以收忘言之旨。须知无言之旨。亦有等降。不独圆教。前之三教。亦复有之。又不独佛教。西天外道。此土儒道二教。亦复有之。如论语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此孔氏之无言也。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此李氏之无言也。犊子云。世谛有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此西天外道之无言也。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此小乘三藏教之无言也。三乘同以无言说道。体法入真。此通教之无言也。大集无言童子。此别教之无言也。如来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此圆顿教之无言也。今人好以无言会道。为最上乘。不可以不知。此故涅槃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四教四门之外。各有无言句信矣。

三明不二法义者。不二法。即所入之无生也。谓如是之法。乃入不二之门也。今是无生之门。故云不二。涅槃既云生生不可说等。生不生。今经此文既有三十三人。各说所入不二法门。准例余处余经。亦有所说。生生所入不一法门。不生生所入亦二亦不一法门。不生不生所入非二非不二法门。略如前经。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有方便慧解。无方便慧缚。慧即不二。方便即不一。自行即入不二。利他即入不一。如是之义。布在诸经。四句收之。罄无不尽。谓不二法门。不一法门。亦不二亦不一法门。非不二非不一法门。学者无得守隅害方可也四明入义者。入者。观法也。准仁王缨络楞严圆觉等经。大智度等论。明文了义。观法有三。一空观。二假观。三中观。此经约义亦有其三。已如前释。今文入义。即空观。以用不义尽不遮之故也。准前不二。既约四句分别。今之入义。亦有其四。一者入观。即缨络从假入空观也。二者出观。即缨络从空出假观也。三者亦入亦出观。四者非入非出观。即缨络从空假入中道观。双照二谛。故是双亦入出。双遮二谛。故是双非入出。以此而观。故知入义。亦有四句也。入字既是能观之观。必有所观之境。即下门字是也。然有事理二境。理境。即不二义。事境。即三十一人所说二法。此三十一法。不外摩诃止观所观十境。一阴入界境。二烦恼境。三病患境。四业相境。五魔事境。六禅定境。七诸见境。八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萨境。如第一生灭。第二我我所。第三受不受。第四垢净。第五动念。第六一相无相。此皆阴入界境也。第七菩萨心。菩萨境也。声闻心。二乘境也。第八善不善。第九罪福。业相境也。第十有漏无漏。半属阴入境。半属二乘境。第十一有为无为。亦半属阴入。半属二乘。第十二世间出世间。十三生死涅槃。同前两属。第十四尽不尽。第十五我无我。第十六明无明。第十七色空。第十八四种异空种异。此五境半属事境。半属理境。第十九眼色阴入境。第二十布施事境。回向一切智。理境。第二十一空无相无作。二乘境。第二十二三宝。阴入境。兼于理境。第二十三身身灭。阴入兼理境。第二十四三业。业相境。第二十五罪福行同上。不动行。禅定境。第二十六从我起二。阴入境。第二十七有所得。阴入境。第二十八闇明。阴入境。第二十九乐涅槃不乐世间。阴入境。第三十正道邪道。阴入境。第三十一实不实。两属事理阴入界境。十虽不全。要而言之。所观无非事理两境也。何独此中。如圆觉楞严。三观法门。无非阴入界境。然观此文。虽有一二兼乎余境。其实阴入界境居多。盖后之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惟初一境。初心行人。触处现前。故明境居多。已能晓此。则判教观心。皆可知也。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