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沙门 仁岳 述

起第六卷

五耳根分二一观音正说二昔佛所记初又四一值佛禀教证真引天台云西音阿那婆娄吉低轮此云观世音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世音又梵语阿缚卢枳帝滋伐罗此云观自在唐三藏云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可谓无碍智慧也(彼文)今观诸经标名或单云观世音或单云观自在唯大悲心陀罗尼经具云观世音自在而不知梵语有单有具为是译人去取不同未详厥旨。

▲注流通本经者本谓本门示可通指法华为本经。

▲教即世音以初禀教即是耳根所对之境故。

▲闻即耳根者此从能闻边说若约所闻有通有局局取彼佛音教通取一切声尘之境。

▲思修皆能观之观者闻非无观以观行成时正在思修故应知三慧有横有竖横则名字已上位位有之竖则名字为闻观行为思相似为修三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定故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二初于下依教起修。

▲注旧约三慧次第销之义出沇疏且初闻慧者谓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观闻性返照离缘)如是渐增闻所闻尽(非唯亡境亦乃离闻)二思慧者谓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即能觉心思慧为体又观此觉体性亦无)三修慧者谓空觉极圆空所空灭(思尽唯修既无能觉亦无所觉)证真曰据疏此释但遣前二不遣修慧空觉极圆等即是释思慧尽相令助一解最初七句遣闻慧次二句遣思慧后二句遣修慧谓前闻思二慧俱为所空修慧为能空今能所俱遣故云空所空灭孤山长水大节亦同但释义小异耳。

▲节文为四下须知根尘是所破之境理观是能破之观以三谛之理即三观之体故荆溪云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前二如贼后二如兵虽计贼而发兵要贼除而兵息又此四节说有伦次遣必俱时若不然者非顿亡之智非无作之行注文已显无俟烦辞。

△三生灭下因修获证。

▲注此非属应盖言其机者诸师皆作应解唯兴福云下合有二悲则谦居学地仰乃俯类凡夫又云仰谓敬法处师悲谓伤己拔彼此善经意也若属应者如何销释与之一字。

▲菩萨所证圆通之理下理谓三千三谛之性众生心佛一体无差迷之则事用确分悟之则真精洞彻永嘉云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此之谓也。

▲感应常冥与拔常显者冥谓冥密显谓显露然感应必与拔与拔必感应冥则俱冥显则俱显盖左右言之耳准智者释法华普门品以前问答不见形声密荷深祐为冥益(即七难二求等)以后问答观睹色身得闻说法视听彰灼名显益(即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也)约彼申此则三十二应是显益十四无畏是冥益四不思议兼通冥显云云。

四世尊下由证成用为二一广谈应用二总结圆通初又三一三十二应二十四无畏三四不思议初又三一总标。

▲经闻熏闻修者熏谓熏习从喻为名修兼于思三慧备矣起信云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今亦如是观音因中初无净用由闻如幻金刚三昧而熏习故能成三十二应也。

▲入诸国土者若约四土论之应六凡二乘及藏通菩萨但入同居应别圆菩萨则入方便实报感机居同居亦入分段寂光无相三土由之而生天器饭色喻意可解。

△二世尊下别释分五一应三乘。

△经胜解现圆资中云将登正觉坐道场也今谓胜解即正觉此通分极识如孤山所说而资中云将登者蹑上进修无漏言之秪为进修未登正觉是故现身而为说法令其胜解现前圆满。

▲注臣家之镜下喻分真理能现佛身也王家之镜下喻究竟理现菩萨身也证真云若初住能现妙觉是本下迹高若妙觉现菩萨等像是本高迹下俱高俱下二句可知此依天台四句分别(钞文)问经云现佛身者为劣答若在方便实报定是胜身若在同居或胜或劣云云。

▲鞠多等者梵云优波鞠多此翻近护佛灭度后百年出世得阿罗汉果付法藏传云鞠多于摩突罗国说法降魔已语魔王言我不得见如来色身汝首曾睹宜为我现魔曰仁者我现佛身勿为吾礼即入林中变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为比丘前后围绕若鹅王趋从林而出鞠多见已说偈赞叹不觉为礼魔言何故如是答曰我知世尊久已灭度见此容仪欢喜内发是故礼耳魔复本形归还天上。

▲资加二位者五停心为资粮四善根为加行。

▲虽有菩萨等者今谓藏通菩萨虽约凡圣位同人天及以二乘而现身说法必须有异若然则应取前诸菩萨文通收四教之机不亦可乎但随教相明胜解现圆于义无咎。

△二若诸下应天道。

▲注四禅皆有王者次第禅门云佛于仁王经说十八梵亦应有民主之异又云四禅中有大静王而佛于三藏中但说初禅有大梵王者以初禅内有觉观心则有语言法主领下地众生为便上地无此故不别。

▲出初禅之顶者初禅有三天谓梵众梵辅大梵也。

▲经帝释者梵语释迦提桓因陀罗此言能作天主今略云帝释盖华梵双举也。

▲大自在天者智者云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天释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又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非第六天也(旧以前自在天为第五大自在天为第六又慈恩以自在为夜摩兜率大自在为化乐他化)。

▲注散脂者具云散脂修摩此翻为密未知此中定是何等此智者之语。

▲虽未可定下是孤山之辞。

▲经四天王者金光明疏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东黄金埵王名提头赖吒此云持国南琉埵王名毗留勒叉此云增长西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此云杂语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

▲国大子者谷响云亦如世间太子入则监国出则抚军。

△三若诸下应人伦。

▲经人王者普门品谓之小王智者以轮王粟散等解之今亦应尔。

▲长者者净名疏云有长人之德也风俗通曰春秋之末有贤人着长者一篇谓年耆德艾事长于人以为长者。

▲居士者据普门疏以多积财货居业丰盈谓之居士今经之意有似不然谷响引郑康成云居士者道艺处士此义同焉。

▲注三台者亦曰三阶每台二星凡六星名泰阶六符符者星之验也黄帝泰阶六符经云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谓天子中阶谓诸侯公卿大夫下阶谓士庶人也今通云三台正言其中耳。

▲州牧者牧养也谓养于民也尚书周官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净行者普门疏云劫初种族山野自闲故人以净行称之。

▲六宫者谷响引郑康成注云前一宫后五宫也五者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凡一百二人。

▲妻因夫荣者即夫尊于朝妻荣于室也。

△四应八部。

▲经若有诸天普门疏云上列大威德天今更举二十八天或可星宿掌人间者也。

▲诸龙者此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三地龙决江开渎也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及大福人藏也肇师但出三种不出天龙药叉者此有三处海嵨空中天上传传相持不令食人佛初成道及说法传唱至天乾闼婆在须弥南金刚窟住矣什师云在宝山中住天欲作乐身有异相阿修罗有千头二千手万头二万手或三头六手(已上皆普门疏)。

△五若诸下应杂类。

▲注有形如休咎精明等此取十二类生配之则与孤山所解不同若观下文明神咒功能中云从第一劫乃至后身不生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有似不摄色无色界更侯讲者详而辨之。

△三是名下结成。

▲注互有出没者此经有四天王并国太子及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人非人是出也(普门虽有人非人智者以为结八部之数)无长者等归女并迦楼罗及执金刚神是没也普门出没反此可知。

▲或曰下皆古师释普门品意也。

二世尊下十四无畏分三一总标二引释为三一观声得脱。

▲经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资中云由我不观所听音声但观闻性也真际云由我不自观音不循前尘也以观观者用无缘之慈观彼世间观音之者也今谓沇释二句全失节释下句则是上句亦非注文显矣。

▲不旋踵者言其速也犹云不转足之间耳。

▲罔识闻熏者谓无闻慧熏习之力也问若尔散心称名应无感应耶答今顺经文以观观者故须正取观慧为机因此䇿其怠者及遮其谤者故云罔识等也然有散心感应者亦由过去积善或是在至诚之所招致必非浅植轻念者能通圣应传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菩萨利物岂不如之是犹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今借此为譬二远害随求为三一免七难。

▲注准天台下普门疏约观行释火难火难有三种一果报火如阿鼻鬲子八万四千内外洞彻上下交炎乃至劫尽须弥洞然诸天宫殿悉皆都尽初禅已下无免火灾二修因恶业火随有改恶修善之处若五戒十善多为恶业所烧故经云烧诸善根无过瞋恚虽生有顶头上火然三烦恼火若二乘人厌恶生死见三界因果犹如火宅四倒结业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