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云何建立受蕴(至)意触所生受。
述曰:九门第五建立蕴中,上建立色,下建立受。初举五位,列七类受。后逐难释,以四因成。此即初位唯识第三。受谓领纳,唯以领境是受自性。非自性受,如彼广说。总束自体,随别所依,分成六种非理决定。受言身者,自体积集,即名为身。若随所依,便违分说。彼依非五依,名心受故。或所依止,总名为身,如说三身摄五蕴故。本随所依,故言身受。下据类别,分成身心。所依义同,不相违也。此受自性,三和故生。何故如此中但说触起?成唯识说:以触生受,近而胜故,唯说触生。又显扬第五卷,瑜伽论五十三,说一切受十六触生:眼等六种,有对、增语、顺乐等三,爱、恚、明、无明、非明非无明。此由根境建立初六,及有对触分别境故,建立增语;领纳境故,立顺乐等三;由染净故,建立余五。此触别故,受生亦别。故从近胜,但说触生。
若乐、若苦、若不苦不乐,
述曰:即第二位。此依行相,类别分三。领受义通,以三摄五;根生义局,离出喜、忧。何故三受名标苦、乐,而不以彼忧、喜为名?以苦对乐,俱通三性;以忧对喜,理则不然。有释:乐、苦皆通六识,苦、忧但属意识非余。又苦与乐,行相明利;忧、喜不尔,不应为责。何故苦、乐各分二种?身、心、舍、受,定守一名。成唯识论第五卷说:苦、乐二受各分二者,适悦身、心,相各异故,由无分别有分别故,尤重轻微有差别故。舍不分者,非适非悦,相无异故,无分别故,平等转故。何缘此受名苦、乐、舍?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不乐受。此三皆通有漏、无漏,苦受亦由无漏起故。或各分三,见所断等,无学苦受非所断故。又三皆通学等三种,随应苦受顺学等故。或总分四,善、不善等。或各分四,纯受苦处,意有苦根,忧唯二性,非无记故。若说五受、五识俱悦,恒名为乐。意俱欲界,初二静虑近分名喜,在二根本名喜、名乐;第三静虑近分根本,恒名为乐。五识俱迫,恒名为苦。意识俱者,有义唯忧,逼迫心故;有义通二,人、天唯忧,傍生、鬼界名忧、名苦,杂受、纯受有轻、重故。捺落迦中唯名为苦,纯受尤重,无分别故。广如唯识所引教理。在识有、无,至后当说。若在佛位,唯乐、喜、舍,诸佛已断忧、苦事故。所余义门,如唯识疏。
复有乐身受(至)不乐心受。
述曰:即第三位,别分行相,总显所依。故于身心,各有三种。此舍心受,摄余三识。依五根受,随根各别。何因总以身受为名?由此五根,体皆色性。若尔,眼等应并名身,自体生识,相状各异。若由相异,不并名身,随别受生,应非身受。由眼等四不离于身,皆从所依,总名身受。意根亦尔,不离于身,并应名身,不说心受。欲、色、眼等定不离身,无色、意根离身而转,如何建立身受非心?体相既殊,故分二种。身根为依,多法积聚,独立身称,非余眼等。眼等依之,总名身也。如瑜伽论五十三说:
复有乐味受(至)无味受。
述曰:即第四位第四五类,依缘由身染净行相,境同类异,行别建立。下解无味,即无漏受。苦唯有漏,云何无味?无漏引故。忧引无漏,名无味受,非所行故。然显扬论或立一受,皆苦性故;或立二受,身、心别故;或立三受,乐等异故;或立四受,系、不系别故;或立五受,乐、喜等异故;或立六受,所依别故;或立十八,喜、忧、舍三,近行异故。此前初位即彼第六,前第二位即彼前第三,前第三位即彼第二,此依、所依行相别故。身、心各三,彼俱依依,开合二六,平等平等。以喜、忧、舍依缘六识,行相通广,别立近行,体即三受,故此不说。
复有乐依耽嗜受,(至)依出离受,
述曰:即第五位第六七类。依缘外境染净行相,缘同类异,行别建立。此依三受,以乐苦为名。依行准理,即三十六师句。受义通故,不说忧喜。此乐依耽嗜,即六依耽嗜喜。此苦依耽嗜,即六依耽嗜忧。此舍依耽嗜,即六依耽嗜舍。此乐依出离,即六依出离喜。此苦依出离,即六依出离舍。此中皆依三六出离,吐害舍除。三六耽嗜,依出离喜,除耽嗜喜。乃至忧,依出离舍,除出离喜。三十六句,大师所说,故以为名。此依三世,成一百八受。广如显扬第五卷说。然本论师,为欲分别有味无味,耽嗜出离,内外境别,染净行殊。或依三受,如名行相。下依五欲,释耽离别。准义知文,即是师句。或增此释,义亦无违。内爱行相,性类轻微,说受与俱,名有味等。外爱行相,性类重显,说受依生,名依耽嗜等。又内爱由受故起,外受由爱故生,故二差别。
身受者(至)意识相应受。
述曰:上举五位,列七类受。下逐难释,以四因成。文复有二:初逐难释,后以因成。此释前说第三门义。五识名身,义如前释。此言心者,摄余三识。今依三受,同一依心,但说意识,不说余二。不尔,此门摄法不尽。
有味受者(至)不相应受。
述曰:味是着义,即自体爱,受与彼俱,名有味受。即通三界,唯缘自身爱相应受。无味翻此。爱缘顺境,苦从迫生。云何此无苦有味受?又瑜伽论第五十八下第七说:不相应故。此如唯识第六卷释:染迫相违,苦爱俱起;戚欣相返,贪恚俱生。于此难中,亦应思择。显扬论说:有味受者,谓欲系受,通缘自身及五欲境爱相应受,彼说无味。上二界系及不系受,与有味受相违。准释,有味受通不善有覆,无味唯善,亦通无漏。
依耽嗜受者(至)不相应受。
述曰:下缘五欲爱相应受,说名耽嗜。出离翻此。显扬论说,耽嗜同此。出家所引散地善受,名出离受,猒五欲故。彼有味受,通缘欲界内外俱爱,俱彼耽嗜受,复缘五欲,总之别故。无味、出离,翻此应知。彼论有味,境宽界狭;此论有味,境狭界宽。无味翻此,论其宽狭,各据一门,不相乖返。下第六卷,更当重释。上论本文,下释师解。
如是建立(至)清净故。
述曰:下以四因成前五位受,不增不减。所依故者,即六受身,依六所依,辨受别故。自体故者,谓乐等三,依三位别,显自体故。集所依者,谓身、心受。染净故者,余二位受。
此中(至)建立心受。
述曰:二因难了,故更重释。集者,总也。总揽别法,为一名故。集五色根类,总名为身。集三心根类,总名为心。从二所生,名身心受。
由杂染故(至)无味等。
述曰:有味耽嗜,皆名杂染。无味出离,皆名清净。各摄二门,故双言等。
此爱不相应(至)随顺离系。
述曰:释所双牒,无味、出离、不相应无,更重解释。离系,即前无味受体,由离二缚,故不爱身。随顺离系,谓出离受,出家俗善,顺离系故。此有味等,立义有无,皆应思准。恐烦且止,此论下文及六十五,皆说有味、耽嗜二种,通诸烦恼。何故今说二体唯爱?爱增集谛,能发润生,与受为因。复由异熟及境界受,能生二爱,故唯说爱为此二体。别标总称,理亦何失?
云何建立想蕴(至)意触所生想。
述曰:初标三位,列七种相。后本释师,展转随释。故显扬云:相有三种:一、所依别,二、作意别,三、境界别。今此初位,总束自体,随六所依,故分成六。成唯识说:取像为性。说触生者,分别三和,生诸心所,触最胜故。起尽经说:受、想、行蕴,皆触为缘。如唯识论,释违广说。
由此相故(至)或了无相。
述曰:第二位,此即前想作意异故,分成二种。
或了小大(至)无所有处。
述曰:即第三位所依,余曰相。境界别故,分成四种。显扬论第二说:无小所有者,于识处上境界推求之时,无小所得。除无所有,无别境界。此即境名无小所有,能证彼以名无所有处。
有相想者(至)前所除想。
述曰:下本释师展转随释,文中有二:初本论师逐前难释,后释论师更随别释。此释第二作意差别。除欲界中心婴孩等类,及除上地一切无漏缘涅槃心,并除非想。所余诸想,缘有相生,名有相想。前三所除,名无相想。明了分别,亦名有相,返此名无相。
小相者(至)无所有处想。
述曰:释第三位境界差别。欲色二界,依身及器,分成小大。空识无边,行相缘广。了彼诸想,名为无量。行缘诸境,无小所有,名无所有处。缘彼诸想,名无所有处想。上本论文,下释师解。
不善言说者(至)故名无相想。
述曰:非唯不了,此名为色。唯言色者,举此摄余境。非无相行不能了,名无相想。
无相界定想者,(至)名无相想。
述曰:相谓相状。此有十种:五境、男、女、生、异、灭相。或说十三。涅槃经三十一说:涅槃离十或十三相,加苦、乐、舍。涅槃无此相,立无相名。缘彼想名无相想,非彼相无境无相故。
有顶定相者(至)名无相想。
述曰:顶者,极义。三有之极,故名有顶。彼想不明,不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