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疏卷第九本

沙门 法砺 撰述

●呵啧揵度第十一

上品专精无过。可罚次品。自悔不劳。折伏此七种恶。人有过相续。理须调御。顺行道法。方成护众生救之益。故次明之。寺内两舌。须呵啧治。人之喜为。从初彰名。故曰呵啧。七法非一。集在一处。故曰揵度。

先释其义。八门分别。第一列数释名。第二置七所以。第三轻重次第。第四离合。第五足数不足数。第六随顺有无。第七解忏先后。第八谏不谏异。

初门有二。第一释名。第二得名。言释呵啧名者。此人轻蔑僧众。情存斗乱。对僧倒说。破坏彼此。不受训导。为过处深。须加治罚□□□。故曰呵责。作羯磨法。呵责前人。故曰呵责羯磨。五分亦尔。祇律名折伏。言摈者。此人于白衣处。倒说佛法。污家恶行。坏彼信心。以非为是。作法加罚。遣出本处。为使折伏改悔。从善还生俗信。故曰摈羯磨。涅槃名为驱遣羯磨。十律名驱出。言依止者。此人在道虽久。自无解慧。与白衣杂住倒说四事。随缘起过。行不自立。须僧治罚。依伏明德。请禀法训。以成己益。故曰依止羯磨。涅槃名为置羯磨。谓置在有德人所故曰也。言遮不至白衣家者。谓于有信白衣。前倒说佛法。谤毁三宝。骂辱白衣。损坏俗信。而便舍去。名为不至。作法加罚。差八德送忏。为使申谢。还生俗信。遮其不至。要令自往。故曰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涅槃名为举罪羯磨。彰过于外。俗人前悔。故曰举罪十五。二律称为下意。祇律。发喜谓发白衣欢喜。言不见举者。不信善恶二因。得苦乐两报。耶心在怀。彰于学路。宜加折伏。举弃众外。目之为举。作斯举法。治不见人。故曰不见举。涅槃名为未可见羯磨。言不忏举者。然罪无定性。既从缘而生。理有悔除。从缘而灭。今耶见在心。不信缘能感业。垢鄣尤深。进道无由。须僧折伏。令信忏灭罪。故曰不忏。释举同前。涅槃名为灭羯磨。治罚前人。使信忏灭罪故。恶见不舍者。见欲不鄣。耶心穴彻。名之为见。见心违理。目之为恶。治举恶见之人。甄在众外。不任僧用。故曰恶见不舍举。涅槃名为未舍恶具举。依明了论。合三举为不共住羯磨。故彼偈曰。及五依羯磨。所依事有五。能依羯磨亦有五。若比丘高心不敬。非他大众。为此人作怖畏羯磨。即此可责也。若比丘未明了。律中罪非罪。阿毗达磨中灭非灭。或离依止。或受沙弥依止。及作大戒依学。于明了人所作。练磨羯磨。犹此依止也。上言罪者恶业。非罪者戒。灭者涅槃。非灭者生死。不了此者。须行练磨。若比丘于俗住处。起恶污行。作驱出羯磨。即此摈也。若比丘于在家人边。谤毁佛法。作拭除辞谢羯磨。言谤三宝者。言佛无一切智。法不能尽苦。僧无清净行等。须加此罚。即此遮不至也。若比丘不见自有罪。若见不肯行对治法。或不舍耶见。作不共住羯磨。第二次辨得名。于中位二。前四从治作名。以治人名别故。后三约过立目。以治人名同故。若辨举名。从喻受称。

第二门。三门料简。第一应治不应治。第二摄治尽不尽。第三立七之意。初门凡行七法。谓起过犯。若对僧前。或对比丘。到说十八。二处二事等。恼乱大众。与作呵责。若说前十八等。令他白衣。失平等善心。作摈出治。若与白衣杂住。共相亲附。数作数忏。因前到说。而生过者。与依止治。或因到说前事。恼谤白衣。遮不至治。若因前事。有不见病生。与不见举。又因生不信忏悔。与不忏举治。因到说言。欲不鄣道。与不舍举治。故增二文言。有二比丘。应与作呵责羯磨。非法说法。法说非法。乃至说不说。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