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丘戒,缘义如前,约文从事,又分为三,谓缘、法、相也。
第二、就缘标分中,缘义如前,即上第五藉缘多少,四门分别。
前缘又二,谓法、事也。
就法辨缘,言授戒者,标其目也;就事辨缘,言正授者,显行务也。就初法中,注分为二:初显戒德尊高,后依缘简略。
释缘分示中。就法辨缘,言标目者,谓标列条目,楷模可准,体此五缘,则晓知成败。就事辨缘,言行务者,谓临机正受,次第仪式,准此八缘,则事有伦序(事钞则有十缘)。又就法则总收终始,就事则唯局受前。昔人解钞科,前为古五缘,后为今十缘者,几许误哉?今犹讲之,误未省耳。
文列戒为舟航,违顺约缘者,以如来出世,不欲增长诸有,要求灭欲,故立兹学。然戒是定慧初基,众行元本,本既不立,余何所凭?但以佛世利机,契动便感,末时浇薄,圣制从缘。缘集则作业功成,缘散则戒德无立。无作不可见也,托缘定其有无。大圣唱言,信非徒尔。故前控引生起,缘非
就法显戒德中,初至所凭,释叹戒。前释生死舟航。不欲增诸有者,人天非意也。要求灭欲者,为令出离也。欲即是惑,生死本故。然下,释正法根本。定慧是别标二学,众行乃统摄三乘。但下,至徒尔。次释立缘。初叙须缘所以。利机如善来度者,契动谓不假多缘也。缘集下,明顺违得失。集即齐具,散即乖缺。无作非色,故不可见;众缘有相,故可定之。大圣唱言,谓是佛制。故下,示注意。控犹据也。
今解已下,托缘显障。文云二种羯磨具五缘者,或中、边分二,或僧、尼分二,并通收羯磨,用分诸受。然诸部中叙缘不一,母论但就缘言,多释唯列因相。今通会之,总五为约,谓能、所、心及具、终也。
次科释总标中,初点文。托缘即下五缘,一一缘下,各显乖障,用成如法。文下,牒释。中边约方,僧尼约位。并通收等者,羯磨六受,若中边分者,十人、二十、遣信、曾归,并中国也;五人并义立,十人并边方也。若僧尼分者,五人、十人是僧,余二十人等并属尼也。然下,列示母论,如所对中三、五两缘所引。多释即是多论,如能受中初、三两缘所引。此据能所以分因缘,或约发心为因,余并为缘。随时不定,勿滞一端。
就初能受,类分又五:以能名滥,非别不显;在生正务,唯戒尊高;有缺诸缘,虽受不获;故须指掌,程露其相故也。
初能受人,标举中。初示通、别。能受名通,五种相别。滥谓通滥。在下,明须列之意。指掌喻其易见,程露犹显示也。
初唯是人简四趣者,天实报胜,但着乐多,无求修道故也。修罗怀疑,道在会正,非人鬼神,谄诳不实。畜生报局,愚騃所收,道在质直,慧心遐举。戒受为道,非道故障。地狱常苦,乱恼冲心,故论说言如镕铁聚。何能怀道而受戒也?唯斯人者,苦轻下趣,乐劣上天,强识念力,能崇道业。如多论引,归戒所投,诚有致也。
初人道中。初总标。天下,别释。初简余趣,列示五道。文标四趣,则合修罗,通诸趣故。天着乐者,多论云:如目连劝帝释云:佛世难值,何不数数相近,听受正法?乃至帝释云:天上种种宫观,无数天女、天须陀食,自然百味,百千伎乐,以自娱乐。虽知佛世难遇,正法难闻,以染乐所缚,不得自在等。阿修罗,或翻疑神,疑是信障,故不能入道。非人下,合明鬼、畜。上四句列二趣,下四句明违道。质直反鬼神,慧心反畜类。遐举,谓高远也。地狱,引偈,即智论也,具云:地狱中阴身(谓狱中报阴也),犹如镕铁聚,热恼烧然苦,不可为譬喻。唯下,次显人道。苦轻下趣,无常苦也。乐劣上天,无胜境也。此二句异于天狱。强识异畜生,念力异修鬼。下指多论,彼云五道而言,唯人得戒,余四道不得是也。
二、诸根具者。以仪貌严正,悦动物心,凡所弘阐,睹相易受;若不简约,污辱僧伦。故律文中,六根俱净,方应受法;如眼一缘,二十余相并不堪也。
二、简根具中,初科。以出家弘法,利益群品,必须仪相,发彼信心。下引律文,略举眼根,总列诸遮,有一百四十余种。二十余相者,谓青、黄、赤、白、烂红、水精、极深、三角、大张、斜瞋、微梨等,备如资持中。
但今浊世,福慧两亏,虽微学行,多杂不善,故受报形,鲜能圆具。教通末俗,义有开遮,制则防世讥诃,开则为成道务,此二为本,足摄前缘。
次科,初叙时浇报劣。学行,谓修持也。教下,次明教通开制。防讥则护于外化,成道则接彼下根。
至如根缘,耳、舌、意三,助道胜也。由耳听法,意缘邪、正,有疑通决,非舌不明。必具此三,定为戒本。故狂、聋、哑,通及自、他,俱非数收,意可见也。眼及鼻、身,少缺通许。约戒受法,能乞能持,虽通在遮,得在开例。如钞广引五分僧祇,斟酌量机,不可轻度。
三中,初明三根有缺不开。下引足数,证知非用。通自他者,即能秉所为也。眼下,次明三根有缺通许。如下,指广如钞,并见受戒篇。文广不录,临文自寻,诚令斟量,意在精择。
三、身心清净者。既为道器,纯净方堪,如净舍宅,可以为例。又如净衣,易染为色,故先染污,不成后受。律中所列十三种人,皆为戒难,如后相解。
三中,初科。初以喻显。舍宅则先法后喻,净衣则先喻后法。律下,次指所简,下文委解。
文列多论者,以五、八、十戒是具者基,基既先颓,无所加也。何况毁具,反道重受,不可接也。下引诸业者,如污尼逆罪,虽无戒犯,然业在生报,戒障三途,正与相违,故成难摄。
次科。初释边罪。四分但论具戒,故引多论以通余戒。然据成难,须约四重,虽五、八、十,不分重轻,可准大僧篇聚为例。颓,毁也。下下,次释重业。文中且据全未受戒白衣为言。注列沙弥、污尼、杀逆,还归边摄,但有贼住,如后自明。生报三途,戒所不障,故与相违。
四相具者,即形同也。下列覆露两仪,俱非道相,离于二边也。今时三衣实相同,本自褊衫正背,方裙裿支,皆非经律也。然且顺律文,非俗非外耳。
四中。初牒释。云形同者,断缘相也。下列等者,释简非也。俗人庄严,著有边也;外道裸形,着无边也。亦名断、常二边。智论云:佛圣弟子住于中道,故着三衣。今下,次决时用。初明三衣。相同本者,不异西梵也。自下,次示余衣。正背,钞作褡膊。方裙,似今帏裙。倚支,搭左肩上,系右腋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