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沙门释智圆述
河西下,示今正解。兴皇既斥诤于问数,疏主前文亦云增减在人。然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河西分问,符顺答文,择善从之,故今承用。疏主前后释义,多许河西于破古中,凡至兴皇,破必悉委,良由兴皇立义最胜故也。但破胜者,劣者望风。河西身预译场,亲咨无谶,分经对义,实可依凭。以义勘经,过失盖寡。承彼分偈,良在兹焉。
初一下,随文示义。于前对古立章,及后示答文处,其义显著,故此释文略点而已。今随文略消,令后学无壅。
问佛因果者,即问佛久远本因本果也。以此经在法华显本之后,人天彰灼知佛远寿,洎闻斯教又解常身,故得问之。若准下答意分此偈文者,初句中得字是问能得之因,长寿二字是问所得之果,次句是问法身之果,下二句是问法身之因。下疏云因有得果之能,能名为力,故云得大坚固力,故云问佛因果也。寻下佛答,义自可知,无在烦论。下问例尔。
当机而说者,为常机谈常教,究竟到于三德彼岸也。义通三世者,初问四依,虽在灭后不专灭后,余问悉通三世,但上既明过现,故知此下正问未来。
经天魔波旬翻名,如释列众中记。
经满字半字,喻常无常。
经娑罗、邻提者,旧解不同。或云娑罗翻双,邻提翻鸟;或云娑罗是一只,邻提是一只;或云各是一双;或云娑罗翻鸳鸯,邻提翻天鹤。然此方不善梵音,只增诤竞,意在况喻。取其雌雄共俱,以喻双流共行耳。
经太白、岁星者,太白则凶,西方金精也;岁星则吉,东方木精也。于五星中,但举东西凶吉,以喻常与无常。下月喻品佛答中,明月有亏盈,日有长短。唯答星中,但举慧星为答,此则举凶以兼其吉也。以慧星不现则吉,现则是凶,以喻支佛出无佛世,众生见已,皆谓如来真实灭度,而如来身实不灭没。又此举太白、岁星为问者,乃是于五星中趣举东西,意兼诸星,不分凶吉。故下佛答云:譬如众星,昼则不现,而人皆谓昼星灭没,其实不没。如来亦尔,二乘不见,犹如世人不见昼星。准此答意,但以夜见喻常,昼没喻无常,不以吉凶为喻。答既显有二意,问岂不然?是知但举二星,则凶吉出没,美在中矣。迦叶玄会佛旨,其若是乎?
经:不为病污者。如世医师,若治病不差,则污医道;既所治皆差,则医不污。喻佛医王治众生烦恼之病,无不除差也。
经:天意树者,诸天之树,随诸天意所转也。下佛答中,举人间庵罗等树,一年三变,亦是随转义也。还喻常与无常。
经三乘若无性等者。此问三乘之人若无别性,云何而得别说三乘?明知三乘各别有性。喻如乐事未生,不可名乐;乐受生已,方得名乐。三乘亦尔,要有三性,故得说三。何故佛说同一佛性?此亦法华已开,今乃重问。
经而得不坏众者,主伴一如,不可乖异,名为不坏。
经多头者,随类异说也。
经说法(至)月初者。北远云:此文颠倒而复不足。若正应言:云何说者增如月初?若具应言:云何说者增长众生?如世父母教于初生十六月儿,准答应尔。
何故言下,约理会通也。
后四下。释请答。今师虽云请中有问,此问还是再徴前义不同。他谓问五行等,借使圣意多含以行性之名,配后五行十德及师子吼等,亦是菩萨自谦,云此行性非我所知,请于如来为诸菩萨自演说之,非是正问故也。况今消释再徴前问,其旨涣然。
由来未开者,四味兼带,至今始开。
经:今欲问诸阴者,谓十界五阴,即佛性义也。
凡两问者,知天魔是一问,如来波旬说是一问。
梦见罗刹者,经云:佛告迦叶:若有闻是大涅槃经,言我不用发菩提心诽谤正法,是即于梦中见罗刹像,语言:咄!男子,汝今若不发心,当断汝命。是人惶怖,寤已发心,乃至云:是大涅槃能令未发心者作菩提因也。
三偈答者,前二偈即迦叶举偈问佛,并释偈为答;第三偈即佛自举,即是不见善不作,唯见恶可作,是处可怖畏,犹如险恶道等偈也。
四、华喻答者,即经云:善男子,如优钵罗华、钵头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生淤泥中,不为泥污;众生修大涅槃亦尔,虽有烦恼,不为烦恼所污。何以故?以知如来性相力故(云云)。
十四、譬答者,前十二譬譬所说教,后二譬譬能说人(云云)。
风王四譬答者:初、船譬;二、船师及人譬;三、风譬;四、风王譬。即经云:譬如大船,从海此岸至于彼岸。乃至云:以是义故,如来名曰无上船师。
金师两譬答者,初蛇譬,次金师譬也。即经云:如来方便舍身,如彼毒蛇舍于故皮,是故如来名为常住。次云:譬如金师得好真金,随意造作种种诸器。如来亦尔,于二十五有现种种身,为化众生等。
注龙能脱骨等者。经既以皮喻生死,例应骨喻涅槃。蛇能脱皮,龙能脱骨,二边俱舍,中道斯存。是知迦叶更合问云:云何舍涅槃?如龙脱故骨。所以不言者,只由生死已兼二种,故舍生死;即舍二边,故无龙问。若约不滞中道名舍涅槃者,则脱骨之问,准义应有。
庵罗等者,经明二树、一年、三变,以喻如来示三种身,而实非无常。
文殊腾疑等者,谓初文殊腾纯陀疑,次如来许说,三文殊出疑,四如来说本无今有偈为释,五文殊领解云我今始解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乃至下文云三乘同一佛性等。
举护法等者,经云:若诸菩萨,勤加精进,欲护正法,以是因缘,所得眷属,不可沮坏。
如人口爽等者,爽,贩也,楚人名羹贩曰爽。经云:若有不识三宝常存,以是因缘,唇口干燋,如人口爽,不知六味,乃至不知如来是常住者,当知是人则为生盲。常为众生等者,经云:如来常为一切而作父母,佛以一音而为说法,彼彼异类,各各得解。
如人有子等者,经云:如人生子始十六月,虽复语言未可解了,而彼父母欲教其语,先同其音渐渐教之,是父母语可不正耶?诸佛如来亦复如是。文云六月,误也。
放光奉供答者,即大众品初云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色,青黄赤白红紫光明,照纯陀身。纯陀遇已,与诸眷属,持诸肴馔,疾往佛所等。
若有比丘下,即二十一行偈后长行初文也,今但略引大纲而已。
三、病人者,谓重、逆、谤三也。经云:佛告纯陀:若犯四重及五逆罪,诽谤正法,如是等人,名为破戒也。
有余偈以无余者,以,语助也。即经云:我所说者,亦有余义,亦无余义(云云)。而以此答演秘密问者,但有余之偈,是佛隐覆随缘之说,今演隐覆,令秘显露,故酬此问。
云何名为无余等者,即品末文殊问辞也。唯除助道下,即佛答文殊也。
助道等者,常乐是果,善法是因,此果此因,并是助道。为缘斥倒,非因非果,乃是正道。只此助道,名无余义。其余下,即除佛界因果之外,余九界因果,悉是有余。以无余是毕竟义,故答此问。
大众发心等者。即品末也。故经云:大众供养佛已,发菩提心,诸菩萨等得住初地,尔时世尊与文殊迦叶及纯陀而受记莂。
今引下,引证。答经分齐,只由古师分此偈文,谓后四行是问五行十德等,即前叙古分偈中第四师义也。今虽配当偈文,出其答处,义同指掌,复恐未晓指归,故更立十证,以示迷者。前九依经,后一依人,人师立义,推寄有本,况与经合,故总为十证。又显今师上符经旨,下契译人,的见偈文所问,唯齐大众问品尔。
次第而答者,如前属配经文。
非我所知者,即经云而我无智慧也。
为诸菩萨等者,即经云我今请如来为诸菩萨故等。若从此意者,既行性等诸佛自说,故知答问只齐大众品也。问:向分四偈,是再徴前偈三世之问,今何故云是请佛自说行性等耶?答:经意多含兼乎二意,此对前释互现其义耳。故云若从此意,谓且从一义也。不应谢恩者,即以起礼烧香等名谢恩也。由答问毕所以礼谢,即大众问品末云尔时大众以种种物供养如来也。供养之言义通三业,故今云起礼。种种物中香华为首,故云烧香等。
召众云集者,即序中五十二众也。劝问,即长寿品初三劝比丘,三劝大众也。问:召众既是序品初,劝问应是声召答。此明答问分齐,故知三十四问,自由长寿品初三劝而起,非关序中。若尔,召众何约序耶?答:长寿三劝,只劝前所集众,故众无别。
倚卧等者,即大众品末云:尔时如来说是语已,为欲调伏诸众生故,现身有疾,右胁而卧,如彼病人。
知答下,答若未尽,不应卧病。
五者下,即品末云:文殊!汝等当为四部广说大法,今以此法付嘱汝等。
寝而无说者,即右胁而卧。
大众下,即现病品中迦叶等推请也。
加趺下,即彼品云尔时世尊大悲熏心,知诸众生各各所念,即从卧起,结加趺坐,颜貌熙怡,如融金聚等。
故知下五行既因重请,故知答问唯齐众品。
对告德王者,即行章五行十德也。
师子更问者,即义章师子吼品也。
八者下,即第二十四卷初德王品文也。
三种病人者,经云:一者,若有病人得良医药及瞻病者,病则易差;如其不得,则不可愈。二者,若得、不得,悉不可差。三者,若得、不得,悉皆自差等。
乃是下,谓三病人在现病品中说之,现病在众问之后,故云答问之末。
今云下,正示德王言,初开涅槃意也。
后说之初者,即现病是行章之初也。
非初说之初者,非指施章之初也。
既有下,行章。既自有初后,故知答问但尽施章。
九者下,前十九行偈,有三十一问,故曰问多。古人皆许齐大众问品,答尽此问,而但涉七卷经文,故云答卷少。
后问下。古人将后四偈为问行性等,从现病讫经答此三问,故云不应答卷多。若义理相关,虽问少答多,亦应无妨。但前八义破彼皆非,后据河西口决雅当,故以问答多少并而难之,故知此义不可孤立。应知凡立义势,若常山之蛇,斩首尾应,斩尾首应,斩中两应。今兹十义其势实然。若难前八,谓取经为证,盖出自情,应以后义咨决有在,非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