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身品

文为二告释题。次就文下入文解释。初又二。先释题次复次下腾问意。初云金刚身者。生公曰。长寿之与金刚皆共语丈六。长寿为外应之迹。金刚为内照之实。实照体圆。故无方也。

金刚四义者。次第对四悉可解。

世界基本者。金中胜者名为金精。即最下金刚也。

劲(居盛反健也)。

所拟无前者。谓所拟皆碎。无□□者。

其色不定者。譬第一义理。以不定故。能为□□作本。遍生法界法。若非圆摄。焉能得入。故云难视。

次腾意中二。先正腾。次有人下述古。初又三。初正腾意。次若以通下明法体互通以成三谛。三今从别下结归品意。初云通用一意者。应一一牒余三十三答。成初长寿之义。故云也。

圆通者。法身无缺曰圆。遍摄诸法曰通。又体遍曰圆。无隔曰通。

次互通中云若以通当名等者。谓离总出别。答三十问。故云非无别义。揽别成总。无非长寿。故云无非通义。

次述古中二。先正分别。次又他明下重释。初又二。先叙古。次今明下正释。于中云初已略说者。常命等五。纯陀品中已略说。

四相(至)辨者。四相属口业。故对常辨。

若束者。束三十三问入初一问。无非长寿。

若散者。离总出别。散遍诸答。皆为显于长寿常住意耳。

次重释中二。亦先叙古。次今则下正释。于中云枯林入灭者。谓枯林中间入灭。表双非显真也。荣林入灭。表双照显俗也。东方下双非枯荣以显中道。荣即是真下明即照而寂。以显不思议真。枯即是俗下□即寂而照。以显不思议俗。三谛即一谛。复释上荣即是真。一谛即三谛。复释上枯即是俗。差别下二然。非差别下复释上中道。显其遮照。诸佛境界下结意。显佛境体融。三谛相即。非三教九法界情虑思说。二死三惑无能侵毁。故喻之以金刚。

次释中初云上问中含两者。上问中上互具含两重因果。前品已答长寿因果竟。今复明金刚一重因果。

皆法皆喻者。一一身皆以金刚等为喻也。

举所见者。明迦叶执迹为难。以扣妙释。

碎为舍利者。当碎为舍利也。

次正答中就疏大科为六。初示句数单复之相。次然古下述旧解。三天台下明今师释。四私谓下辨私助释。五古来下初四教以示百非浅深相别。六依经下帖文以显三谛之相。

或一存一亡者。出单句相也。

非念念灭者。虽入涅槃。不同二乘无常念念灭也。

非身是身者。此辨一句具存亡二身。非身亡也。是身存也。

次述旧中非金刚前身者。古人云。金心已前犹属无常。故名非身。

是好身者。非恶取好□即相好之身。

因缘相成者。法身为因。应身为缘。从□起劫用以逗物宜。又众生为因。法身为缘。感应因缘致有应身化物。故云相成。

是空离空者。明法身体遍虚空。而不同虚空也。

三今师中三种四句者。单四句同彼止观中句法。

前句约非者。前非句不合是非相对为句。亦合单用非非作四句身。是是亦然。

亦应前单后复者。应先作单是单非四句竟。然后作复非复是四句耳。

四私助中为非何四句者。未知不非何等四句也。

今言非身者。则以三藏百非为所非境。通非藏。别非前二。圆非前三。如是方显能非之极。

除一法相者。除一身一法。外所现身者。皆为应物故尔。

五约教中亦不出其意者。谓不辨百非为是何教百非。今经非相。意旨在何。

浅深有异者。权浅实深也。

具足百福者。破百非得百福。是故司之。

上中上者。于上上中更上上耳。

有有等者。有为之法。而为二十五有三界因果所拘。故云有有。此即以通斥藏。作此说也。

毒器不任贮食者。无常之器。不任贮无生及以常住之食。食则煞无生常住人也。

虚妄者斥藏也。

空不得空便者。邪空拆空之所不能破。相无生之空故也。

次第取证者。先空次假后中。胜劣亦尔。登地为胜。

一中无量者。即于别教地前法也。

无量中一者。即于别教登地法也。

非一非无量者。双亡也。不异者双照也。

恶即中道。亦开权也。开前三教悉入圆宗。

况百福空者。具足应云况百福假百福中也。

六帖文中经云非人天身者。注经云。虽为化物现受人天。心无取着。即自起然。

非恐怖身者。虽生死恐。得四无畏也。

非杂食身者。不为四食所养。以法喜禅悦自资也。

如来之身非身是身者。真身非生灭积取。故非身。应身无生不生无形不形。故是身也。

不生不灭等者。宝性论云。佛身无前际故不生。无后际故不灭。无中间故不住。

不集不修者。非积多法。不待修故。

无量无边者。法身弥覆。岂有边表也。

无有足迹者。住无方定也。

无知无形者。大悟无知。妙像无形。法身无形。离诸相故。

毕竟清净者。双遣乃净。

无有动摇者。法身假寂。孰能动耶。

无受无行(至)有为者。位满故不受。谓已出三慧故。受是闻慧。行是思修。如来舍修息照安静故也。住位故不行。不住生死故不住。作即是业。味即爱染。杂即瞋毒。如来性净。故言无也。又味即烦恼。杂即是果。非是有为者。不随诸数故。

非业(至)数者。离有余果故非业。离无余果故非果。谓永断异熟生死因果故。

非行非灭者。行谓流转。灭谓还灭。佛观众生死及与涅槃同一如故。

非心非数者。相应相不取境界总别相故。心王取总。心数取别。佛心无得。是故言非。

不可思议常不可议者。三乘十地不能量也。

无识离心者。现分别故名识。能生后有故名心。今谓无分别故非识。不生后有故非心。

亦不离心者。虽不分别而无事不知。又自觉圣智真如心故。

其心平等者。绝高下故。故言平。无优劣故。故言等。又不简怨亲。如虚空故。

无有亦有者。法身无像故无有。亦通化故亦有。

无有去来而亦去来者。既无有色。谁去谁来。垂形六道见有去来。

不破(至)不灭者。离四相故不破。乃至不绝。体非未来故。不出至现在。不灭入过去。

非主亦主者。法身妙绝。何依何主。道王三千。故云亦主。

非有非无者。不同二十五有故非有。不同太虚故非无。

非觉(至)不字者。已断寻伺语言加行故非觉观。非人非天故非字。应人天名故非不字。又离粗细心相故非觉观。

非定非不定者。心驰万境故非定。寂然不动故非不定。

不可见了了见者。十地所不睹故不可见。后身见故了了见。

无处(至)宅者。真则无处无空。常在五道。故亦处宅。

无闇无明者。洞鉴三世故无闇。现同凡夫故无明。

无有寂静(至)静者。分身散体。炽然应物。故无寂静。常果恬然恒在定故。故言亦寂静。

是无所有(至)绝者。无二十五有故无有。不衣不食故不受。功德无增故无绝。

清净至诤者。释上句也。无是无非。故无诤也。

经无住处者。涅槃无灭真所居也。

不取不堕者。不进求故不取。不退故不堕。

非法(至)田者。绝轨相故非法。化人故非非法。绝言故非田。应供故非非田。

无尽(至)尽者。历劫不穷故言无尽。即是不尽故。

离一切尽是空离空者。无性无相故是空也。离无常无我故离空也。

离不常住(至)灭者。绝言故不常住。绝众相故非念念灭。无有垢浊去秽不灭。

无字(至)说者。绝五尘也。

亦非修(至)量者。无所进故非修集。无相待故非称量。

非一非异者。方圆殊应故非一。真性不改故不异。

非像(至)严者。妙绝众相而相超世也。

非勇(至)寂者。摧四魔故非畏。无静不静故无寂。

无热(至)貌者。动静一体其相难见。

如来度脱(至)脱故者。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余句例此。此且附三藏教百非以释。为后三教所非之境。显今经圆旨也。

又即入即出者。谓入不定入故能即出。出不定出故能即入。即出即入故成二千。

因有得果者。此答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句。正明因有成果之力。

是起后者。起后请佛广答。

三劝修者。若不劝修无由契悟。故复劝也。

护法不坏者。犹护不坏法为因获得不坏常住法身之果。故云取相似因。此即同类因也。

经云不受五戒者。此文应具两义。一者全不受五戒元为护于正法。二者观经文意。既云不修威仪。非不受戒。但元为护法。于五戒上诸威仪小罪不具持耳。元为护法。故得持刀等。二释并通。

弃事者。身口七支是事。今持刀等不具威仪。名为弃事。

存理者。大教诠理。名曰存理。

无名行者。虽能持戒而无名行。不能护法。

各各不能者。为成四句。是故着之。

佛及仙豫者。佛是法王。仙豫是人王。二王各能护。

昔时平者。佛在世时及正法时也。

今昔俱平者。今若大法可流行无难。亦不应持仗等。

经云守护(至)清净比丘者。虽持戒无犯。若不护持正法。犹不名清净比丘。

问中弃理者。迦叶意云。寂静比丘方名真僧。若持刀执箭随护法者行者。名秃居士。律有诚制。故须问起佛答意者。若随护法者行为护正法。方名持戒。汝难非也。

经云种种说者。说权法也。何以知之。不能决定说众生有佛性。故知是权。

经言九部经典者。即大乘九部也。何以知之。既云能师子吼广说。谓除因缘譬喻论议三部也。

经云利益安乐者。安置众生入涅槃海中。方名安乐。

经云非持戒(至)得名者。应云非持戒及护法者。得秃居士名。

经云余四十年等者。此时欲灭。正是护之时。尔前未用护法。为此义故。护法功多。

二名相成者。由妙乐故无怒。无怒故妙乐。

王前生是第一者。六卷泥洹云。王为第二弟子。觉德为第一弟子。此言王第一者。盖以先生彼国故尔。

比丘是第二依者。以得出家。其位则深。故得第二依。

大乘声闻者。由闻大涅槃经所证大法身。示在小故。得声闻之名。

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