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哀叹品

就疏文为四。先释品。次此文下辨异。三兴皇下述兴皇释。四今明此品下今师正释。

初云世界者。内外异故。

次又已生善讹者。讹谬也。佛若去世已生之善。必堕耶小。

未生善翳者。翳隐也。佛性之善隐而不生。

又现恶者。学人正使未尽。无学习气未尽也。

将恶者。尘沙无明也。

次辨异中前品从人者。纯陀人也。

后品从事者。长叹属事也。

前品对者。俗谓工巧之子也。

今品对道者。三修比丘是。

今品无供者。唯有请法也。

前品双请者。请受最后供及请住世。此品请唯住世。

前品因人者。上文云。汝哀愍我等。唯愿速请。佛久住于世间利益无量众。即是因大众所以纯陀请。此品请比丘自请住。

前品略明佛性者。以因献食等开常。名之为略。

前品论今教者。且约佛及纯陀。皆论今教圆常佛性之法。此品具明胜劣三修。

前品二人论者。文殊纯陀二人论也。

今品对佛论者。三修比丘对佛。

前品动执生疑者。因闻二施无差。即执昔疑今构差别疑与于五难。

此品破执除疑者。破劣修之疑执。修胜三法。

备有通别者。于此十异。一一皆通。前品此品能论者。亦是人。前亦有哀叹之事。前品文殊等亦是道。今品五十二众岂无于俗。前品亦有无供者。诣佛边众。今品亦以法为供。地动通前者。既云纯陀去后未久之间。其地忽然大动通于二品。下诸异例然思之自见。

三兴皇释中之生起者。是彼自生起也。

四今明下正释中云不离因缘者。莫非四悉感应道交因缘。故动也。然文中安置有缘。于解脱中即为人般若即对治。法身即第一义。闻三力不异而异而动于地。生悲喜心。即世界也。次二人大众亦复如是。

其义无量者。五十二众能引所引。人人皆具四悉。故云也。引净名四句次第对四悉可知。

四事止华氏悲者。前品末。一举如来境界等四文是。腷符逼反意不泄也。

若单形声者。动起踊是形。震乳爆是声。

经云一向动者。形直动名为动。

前后次第周遍动者。名为遍动。一时遍动。

经云兜率天者。差摩头竭经并道行经皆翻云寂然。释论五十一云妙足。亦云兜述。

而有辞者。应是地动声中。有于今日如来将入涅槃等语。故云闻是语已。

经云食所不应食者。无常之法不应修行。故云不应。

高圆明者。主出万民之上曰高。众德周备曰圆。了达万民之情为明。

深入水底譬亲益者。水依地依山。如子依亲。而有依怙荫育之益。山若入水。而水有依。故以入水譬于亲益。

水色同山者。师能开导。解同师旨。故以同色为譬。

光宅至照智者。光宅意云。因时修行有返照智。果满智息。故无返照。

四失者。旧疏云。四大可笑。

樏(累音)谓俗外有真。真外有俗。名曰樏隔。

牛粪净土者。他意云。土本不净。今释迦但于秽土上假现净土。何以知然。如释迦足。案地其土方净。如以牛粪磨地。其地方净故也。

指端种觉者。谓证妙觉已既无返照之智。如人观于指端不能见远。

无记如来者。明如来智慧。出于善恶之外。名曰白净无记。

一智三智者。俱能破暗。

三智一智者。俱能返照。

非三非一而三而一者。俱是难思。

即三而一者。即三为一。俱皆既能照。岂如开善但一智独照而已。

三一难思者。观师云但只有一智自能返照。何以不知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即非三非一一而三而一。体弥法界寂照相即。故曰难思。

述旧者。今家与旧科文大同。但名文小异。但从同边。依古科。节以索经文。

巨有所妨者。巨大也。

始从鹿菀终至般若。若密若显。来至法华鄣灼开权。咸见佛性同入圆常。岂可俱名小乘伎艺。

旃陀罗者。二乘之人未得非常非无常益。如来舍应犹如将子。付栴陀罗。道机不耶名颜貌端正。圣心慈怜名常爱念。劝教三学名教伎艺。所习功成名悉通利。此喻有始。佛舍灭度令诸比丘。为变易生死所切。名付栴陀罗。以况无终。

经云我等(至)于王子合前诸子蒙佛教诲合教伎艺。以具正见合悉通利。亦合可形端正。已得入小乘果名具正见。此合有始也。愿莫放舍合后无终。

诸论者。法瑶曰。此譬佛具足般若。应住世为我说之如其涅槃似于诸法界而不说。今意正畏死魔。何者如来何不降伏死魔。而畏于魔舍入涅槃。

三违誓譬者。宝亮曰。谓佛不应负誓。昔发四弘愿处生死。度一切众生。云众生病愈。我幸是可度之数。而佛息化。岂不违誓。

经云故有秘惜者。佛若不住。教我令得解脱者则有秘惜。如彼医也。

民无佛聊生者。譬未破无明也。

攀类文殊者。佛既偏教文殊。我今还欲攀类文殊。如来何故不教诏我令同文殊。遗弃我等入般涅槃。即讥师意矣。

止外悲等者。应观心实相观佛亦然。观佛实相观心亦然。如何同凡而生忧喜。

得失忧喜者。八风四顺是得是喜。四违是失是忧。

失不可愁忧追者。法性无失无得。何有忧悲。只此忧悲体性恒寂。故不可追。

勤遮二恶等者。对勤观念处名正勤。见思本起名已生恶。观于即空令已生不生。故勤精进。尘沙无明名未生恶。观即假即中令末生不生。故勤精进。竭力尽诚行四三昧遮此二恶。一切智名已生善。此善易生故云泥洹道易得。道种智一切种智名未生善。空智已生勤如增长。假中智未生令得开发。

善故则无忧喜者。善是真性故也。

正念者。常观涅槃。涅槃体遍。遍而常寂。名曰无念。

谁臣子弟者。有主乃有忠臣奉之。有亲可以孝子归之。有师可以弟子事之。今求正念。念本冥真。能所俱寂。故谁主等。谁去二句约应。谁度二句约感。

朕(直稔反我也)谓无主我。

还得正路者。得涅槃正路也。

得善者。得小乘善。

失善者。失大乘善。犹如丧子。

今闻近慧者。今观心性即是涅槃近。岂过此。

况开定慧者。世间精进。尚自无忧。况出世定慧耶。

生死涅槃者。生死无常。涅槃是常。俱契非常非无常大涅槃体。

明解二用者。如来涅槃即是方便。示生亦是方便。常即无常。无常即常。皆令住三德藏中。故云法尔。

又言法尔者。感则应灭尽归真。化仪皆尔。

经云常嘿然者。一止啼哭。二诸佛法尔。皆既般涅槃何须请住。

复何益开其者。汝自无机住世何益。

开其问端者。若空不空必无二是。宜应问之。

兼显菩萨者。指后迦叶菩萨。

能问不空是病者。了俗即空方名病愈。余句然。又生死虚假。终归于空。涅槃圆极。湛然常存。为不空也。昔以三无为为常。今明妙有以为常。余句例然。此一法释教旨未明。

兼开众问者。如下三十四问。

是诸释无咎者。约今约昔。二释并通。

三种四种者。三是观前空不空文。四种次文约四门。是又五时之中二苏兼带。皆具三四。至今皆开。无非真实。故云广分别之。今更附文以释。谓生死名空。涅槃不空。又真谛名空。世谛不空。若就真实者。如来藏性。以为真谛真谛不空。世谛名空。以实故胜鬘中妄法名为空如来藏。真法名不空藏。

若常无常者。生死无常。涅槃是常。又世谛无常。真谛是常。

若苦不若者。宝公云。若就行苦。金刚已还犹名有苦。妙觉已去名为非苦。应云生死名苦。涅槃不苦。二谛亦尔。

若依非依者。三宝可依。外道非依。又真法可依。妄法叵依。故胜鬘中说如来藏以为一依。

若去不去者。正行出离名去。耶行沉没说为不去。又因名为去。果则不去。

若归非归者。小乘趣大名为有归。大无所趣说为非归。又因则有归。果则无归。

若恒非恒者。与前若常无常。通说是一。若别论者不生名常。不灭曰恒。生死非涅槃是恒。又其真谛名恒世谛非恒。

若断若常者。生死教断。涅槃是常。又妄识可断。真识是常。

若众生非众生者。内是众生。外非众生。又假是众生。实非众生。又有是众生。空非众生。又非众生离生死故。余是众生未永断故。

若有若无者。三有为法名之为有。三无为法说之为无。又就人论。凡有生死而无涅槃。圣有涅槃而无生死。

若实不实者。生死不实涅槃名实。又一乘是实。三乘不实。又妄情不实。佛性是实。又世谛不实。真谛为实。又二谛非实。一实为实。

若真不真者。生死不真。涅槃者真。又真谛为真。世谛不真。

若灭不灭者。四谛相对灭谛是灭。余三非灭。又妄法可灭。真法不灭。

若密不密者。或小教密大教不密。又小乘覆实名密。大乘显实名不密。又大乘深隐名密。小乘粗显名不密。

若二不二者。就乘论之。权小名为二。实唯一大名不二。

身若存(至)非法性者。小教灰身入无余涅槃。方名法性。所以身存不名法性。

夫法性(至)灭法者。谓法性非灭非不灭。汝昔不受自取灭度。非我不等。

离八难者。成论云。四轮摧八难。一宿植善根轮。摧前四难。二勤发正愿轮。摧世智辨聪难。三供养诸佛轮。摧佛前佛后难。四生于中国轮。摧北郁单越长寿天难。

次举金沙者。喻后五难。如金沙甚可难得。生死法中求是五事。至极难得。昙华喻佛出世难。

不应以亲认佛者。不应以世间亲。比喻于佛。世间或有此事。佛则不然。是故呵云不应也。

其不识佛者。自是不识法身。常存无变而以认佛同亲。又只是不识自身之佛。以不识故则非王子。

不识宝城者。谓不识宝城内外皆宝。如不识涅槃之城。常乐我净四德庄严即身而具。以不识故身不端正。

无明自覆者。不识自身无明烦恼是栴陀罗何关佛付。

其门不小者。同体方便之门。遍通一切故不小。普收众末曾吝惜。

忽者轻也。

指山等者。舍其身首。如毗富罗山。又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故云倍多。

如是恩德者。如前苦行皆为涅槃利乐众生。名为恩德。

无惭者。不能惭于贤位人也。

系在囹圄。自无大机不减胜应非如来咎。故曰非我无恩。

严峻者。圆常具足之戒。遍遮众恶名为严峻。圆离二死名曰绝险。法华云生死险难。即其证也。

定即楞严定也。

睥睨者。上叵诣及下五计反。谓傍视也。

博达今古者。以同体大慧。遍开四时之粗。无非即妙。名博达今古。

表里皆宝者。性德为里。修德为表。修性体如。故云皆宝。又权用化他为表。自行实用为里。故下句云。充溢等。

瑰(古曲反美玉也)琦(音奇)。

不猒粪扫者。不然之粪也。

不欣者。不欣胜妙大寂璎珞也。

汝不见佛等者。不识常身三点四德之佛。名不见佛。不解真常体寂之法。不悟如来宗极之说。名不闻法。不达上冥下契理和之僧。名不入众数。

不得无难者。不得无界外八难。次文难亦不离亦尔。界外名理八难。谓见修无学为三恶道。无为正位不能发心名随恶。乃至无学亦尔。若入无余永灭佛道。岂非三恶道难。四北郁单越定寿难者。四谛中灭谛对北方。声闻证灭。如彼定寿。五长寿天者。二乘名为净天。若入无余归第一义天。岂可化也。六佛前佛后者。二乘入观见真。出观缘俗。不见中理即佛前后。七世智辨聪者。二乘未见中道发无漏慧。是为世智辨聪。八聋盲喑哑者。二乘之人。无菩萨根。得六通不见十界之色如盲。不闻十界之声如聋。不能以一音随类得解如哑。

道前方便者。取初发心已后行因位为道前。妙觉证后为道后。

而汝识者。唯在灰断。

虽有道前者。但有三祇等方便。故非圆因。

经云为汝等故无量劫者。约成佛后中间起应。示舍身等。

出生妙善者。由性发修契性。故名出生。

纵横者。三学彻理名纵。体遍摄法名横。高广下三释上纵横。

惑尽者。亦应更云。惑尽即观尽。观亡则惑亡。

贫所乐法者。不求大乘真性。明月宝珠但爱小乘偏空伪砾。

非应供乞士者。非界外中道究竟应供。唯是真谛福他。界内应供。故斥云非。

无用而用者。药草本来无用。但由众生宜用。致使药草有用。

业招者。业如机。大地如法身。赴应于感如宿善。宿善有浅深。致药有贵贱。此即用中三也。

三种宛转者。谓大地三。药草三。众生用三。不得相离。犹如法身起应。应有说法。说法即有所受机缘。故云宛转。

合大地三义等者。如上亦不生而生已下文。是般若解脱合上三亦然。

即超合者。即还合也。

经云及我诸子者。泽洲云。诸菩萨德。堪绍继。故说为子。四部之众谓声闻在家出家各分男女。同教令证大般涅槃名安秘藏。今言及我诸子正是四众。不须分之。所以今疏用对中心也。

不了覆了者。施权不了覆于实了。如外道论虚伪不欲人知。故覆藏之。如下经说。

法身本有者。生公曰。夫照极自然。居宗在上。上不可并。故横必非。所除累近。则解脱于下无。下无不应则色身是俱俱非先。故纵亦非。三无离理。故别之尤非。是以堪然不差。犹如伊字。此解未免纵横。如余文。

三即一如细画者。如草下字中。细画相连。

约三目者。生公曰。般若居上。法身及解脱二无胜故。并列在下。如前破之。

严主照世者。三智上严大般涅槃。下则普照法界机理。所谓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犹如天主一面三目。上严天颜下则照世。以天身妙。故有此严。

举略兼诸者。法身摄一切身。般若摄一切智。解脱摄一切法。示身说法。权实诸教。无不磬尽。故曰兼诸。

不可以形相见者。不可下地作文六形相取。

不可心想知者。非凡夫二乘偏教菩萨。下地心想能知。

充满十方者。为十界身也。

不广不狭者。诸身不广。应亦不狭。

非知非字者。般若冥于法身。故非知非字。

不可动虑分别者。非下地及世间二乘等能分别。

绅大带也。如论语第八。子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