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下(卷第十三)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圣行品下

起卷是如来次广答所问,破前四执。文为三:一、广破计常,二、略破乐净,三、广破计我。常、我是执之端首,故广破之。初破常,文为三:一、明外道理非,二、明其言谬,三、正答所问。初又三:一、明非,二、举过,三、结非。初文者。

善男子,我观诸行悉皆无常。云何知耶?以因缘故。若有诸法从缘生者则知无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

何故名非横计有常?常非缘生,缘生无常。然诸外道有计自然,应不从缘。若自然者,法尘对意而起此计,岂非缘生?是故外道悉是无常。

善男子,佛性无生下,二、举过,即举是对非。

善男子,佛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

旧云:当果佛性,故不生灭;若是缘生,即是生灭。此不应然,今是举正以对邪计。

三、结非者。

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因所作、非无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无相,非有名、非无名,非名非色,非长非短,非阴、界、入之所摄持,是故名常。善男子,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法即是常。善男子,常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僧,僧即是常。以是义故,从因生法不名为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因生。

正是一道清净之理,佛性之性不生不灭,岂得唯作当果释耶?以是义故,故须结非。

善男子,是诸外道下,第二、明外道言谬,又为三:一、论其言谬,二、破其所执,三、举是显非。

善男子,是诸外道不见佛性、如来及法,是故外道所可言说,悉是妄语,无有真谛。

初言谬者,以不见佛性三宝真理,故有所说,谬而非真;若见此理,言即真实。

诸凡夫人下,第二、破执。

诸凡夫人先见瓶衣、车乘、舍宅、城郭、河水、山林、男女、象马、牛羊,后见相似,便言是常,当知其实非是常也。

前文殊举邪计中,第八复次执于大地形相衣服及车乘等皆计有常,今破此执。

一切有为下,第三、显非。

善男子,一切有为皆是无常。虚空无为,是故为常;佛性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

善男子,有为之法下,第三、正答所问。又为三:一、双辨色心两章门,二、偏明心无常,三、偏明色无常。

善男子,有为之法凡有二种:色法、非色法。非色法者,心、心数法;色法者,地、水、火、风。

旧云:总有三聚。引梵行云:色法、非色法、非色非非色法,以非色非非色为无作聚。又引圣行云:白四羯磨然后得者,得于无作。是义不然。非色非无色,乃是中道,双忘两舍,岂是无作?无作有为,此过非小。白四羯磨然后乃得,此受得戒,不足证于中道无作。何者?作与无作,皆有漏善。阐提信作,不信无作。若依小乘,无作有漏;若依今意,无作无漏。如向引戒,圣行受戒,无作为证。何等无作耶?彼救云:若不许有无作义者,下文那云言无无作是争论耶?答:数人云无作是色,论人云无作无色,各执不同,致成争论。我今设云有无作者,终不计于色与无色,况各计耶?又我设云有无作者,终不定执小有大无,则无争论。又准文只云色之与心,何以强说作与无作?若数人心是心王,数随王起;又识是心王,数是想等。色有十一,谓五根、五尘,并无教色。论人明五根、五尘、四大为十四色。然此但明四大五色,下文明十一色。所以然者,互现一边,不专一处。

善男子,心名无常下,第二、偏明心是无常。又为四:一、无常,二、破常执,三、重明无常,四、重破常执。初明无常为四。复次,一、攀缘异。

善男子,心名无常。何以故?性是攀缘相应分别故。

二、六识异

善男子,眼识性异乃至意识性异,是故无常。

三六、尘异

善男子,色境界异乃至法境界异,是故无常。

四、相应异

善男子,眼识相应异乃至意识相应异,是故无常。

善男子,心若常者下,第二、破执常四。复次,一、明识不应独缘。

善男子,心若常者,眼识应独缘一切法。

第二,六识不应异。

善男子,若眼识异乃至意识异则知无常,以法相似念念生灭,凡夫见已计之为常。

第三,所因不应异。

善男子,诸因缘相可破坏故亦名无常,所谓因眼、因色、因明、因思惟生于眼识。耳识生时,所因各异,非眼识因缘,乃至意识异亦如是。

第四,诸名不应异。

复次,善男子,坏诸行因缘故,心名无常,所谓修无常心异,修苦、空、无我心异。心若常者,应常修无常,尚不得观苦、空、无我,况复得观常乐净我?以是义故,外道法中不能摄取常乐净我。善男子,当知心法必定无常。

复次,善男子下,第三、重明无常。五复次:一、明三圣心异,二、三凡夫心异,三、三受心异,四、三毒心异,五、三外道心异。初如文。

复次,善男子,心性异故名为无常,所谓声闻心性异、缘觉心性异、诸佛心性异。

次三,凡心中。

一切外道心有三种:一者、出家心,二者、在家心,三者、在家违离心。

云在家远离者,身在居家而心远离。

乐相应心异,苦相应心异,不苦不乐相应心异。

贪欲相应心异,瞋恚相应心异,愚痴相应心异。

一切外道心相亦异,所谓愚痴相应心异,疑惑相应心异,邪见相应心异,进止威仪其心亦异。

善男子,心若常者下,第四、重破常执,正是破于前八。复次,文还有八,虽不相对,或破前,或生后不破。私谓:前七破前,后一生后。又出没不同,没四谓不破因果、杀生、算数、形相,而剩生后、已作、今作、非怨、非亲及我物、他物最后第八。复次,总结无常。私谓:是则但有第一破第三专念,第二破第四忆念,第三破第七读诵,剩有四、五、六,第七破第五修习,第八生后亦是剩文。名有出没者,皆是随宜,非凡所测。

善男子,心若常者,亦复不能分别诸色,所谓青黄赤白紫色。

善男子,心若常者,诸忆念法不应忘失。

善男子,心若常者,凡诸读诵不应增长。

复次,善男子,心若常者,不应说言已作、今作、当作。若有已作、今作、当作,当知是心必定无常。

善男子,心若常者,则无怨亲、非怨非亲。

心若常者,则不应言:我物他物,若死若生。

心若常者,虽有所作,不应增长。

善男子,以是义故,当知心性各各别异,有别异故当知无常。

我今于此非色法中下,第三、偏明色是无常,又二:先结前生后。

善男子,我今于此非色法中演说无常,其义已显,复当为汝说色无常。

次是色无常下,正辨无常,自有十句:一、初生异,二、时异,三、味异,四、力异,五、形状异,六、果报异,七、名字异,八、坏合异,九、次第生异,十、次第灭异。皆举外对辨,中间或略,前后皆对。

是色无常本无有生,生已灭故;内身处胎歌罗逻时本无有生,生已变故;外之牙茎本亦无生,生已变故。是故当知,一切色法悉皆无常。

善男子,所有内色随时而变,歌罗逻时异,阿浮陀时异,伽那时异,闭手时异,诸疱时异,初生时异,婴孩时异,童子时异,乃至老时各各变异;所谓外色亦复如是,牙异、茎异、枝异、叶异、华异、果异。

复次,善男子,内味亦异,歌罗逻时乃至老时各各变异;外味亦尔,牙、茎、枝、叶、华、果味异。

歌罗逻时力异,乃至老时力异。

歌罗逻时状貌异,乃至老时状貌亦异。

歌罗逻时果报异,乃至老时果报亦异。

歌罗逻时名字异,乃至老时名字亦异。

所谓内色坏已还合,故知无常;外之树木亦坏已还合,故知无常。

次第渐生,故知无常。次第生歌罗逻时乃至老时,次第生牙乃至果子,故知无常。

诸色可灭,故知无常。歌罗逻灭时异,乃至老灭时异,牙灭时异,乃至果灭时异,故知无常。凡夫无知,见相似生,计以为常,以是义故,名曰无常。

若无常即是苦下,第二、总破。前五复次计乐,三复次计净,又二:先正破,后指上已答。

若无常即是苦,若苦即是不净。

若无常即是苦,破其计乐;若苦即是不净,破其计净。

善男子,我因迦叶上问是事,于彼已答。

因迦叶上问已答者,有三解:一、开善云:前四谛慧圣行,初说苦谛,明五阴皆苦。迦叶以设诸难,明有乐缘、乐因,理应有乐,不应皆苦。佛答:于下苦中,横生乐相。是已答竟。二、冶城云:前性品中,佛有真我之性。迦叶即十二难,责觅现用。佛举力士额珠等譬答竟。三、诸师多用长寿品末,迦叶问:世间亦说梵天是常,与佛说何殊?佛答:外道皆是窃得此言,如偷牛之譬,故言已答。河西记中云:即是第七卷中已答。观师云:是四倒品中,具说净、乐等倒。此中不复委悉,但略破乐、净,故指上也。

复次,善男子下,第三、明无我以答前八。复次,计我。文为二:初、总明无我,二、正破彼执。初总唱色、非色二章,次释二章。前破常中,亦先标、次释。释之则广,此中释章门即略。前亦就色心破常,今破我亦就色心

复次,善男子,诸行无我。善男子,总一切法,谓色、非色。

色非我下,释初章门中,先明色非我。

色非我也。何以故?可被可坏、可打可裂、生增长故。我者,不可破坏、打裂、生长。以是义故,知色非我。

色何故非我?可坏可破故也。

非色之法下,释非色章。

非色之法亦复非我。何以故?因缘生故。

非色是心,心则无定,从境生故。乐缘触心,心即便乐,苦及不苦不乐亦尔。既其从缘,故无常、无我。

若诸外道下,二、正破所执。上有八复次,今有九复次,亦不正相对。今是随机不同,不破第一造作、第四作业,剩第一专念、第二忆想、第七三法。是则第三破第七,第四破第八,第五破第六,第六破第五,第八破第二,第九破第三。不次第者,但随举而破,应无别意。

善男子,若诸外道以专念故知有我者,专念之性实非我也。若以专念为我性者,过去之事则有忘失,有忘失故定知无我。

善男子,若诸外道以忆想故知有我者,无忆想故定知无我。如说见人手有六指,即复问言:我先何处共相见耶?若有我者不应复问,以相问故定知无我。

善男子,若诸外道以遮故知有我者。善男子,以有遮故定知无我。如言调达,终不发言非调达也;我亦如是,若定是我,终不遮我,以遮我故定知无我。若以遮故知有我者,汝今不遮,定应无我。

善男子,若诸外道以伴非伴知有我者,以无伴故应无有我。有法无伴,所谓如来、虚空、佛性;我亦如是,实无有伴。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复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名字故知有我者,无我法中亦有我名。如贫贱人名字富贵;如言我死,若我死者,我则杀我,而我实不可杀,假名杀我;亦如矬人名为长者。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复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生已求乳知有我者。善男子,若有我者,一切婴儿不应执持不净火、蛇、毒药。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复次,善男子,一切众生于三法中悉有等智,所谓淫欲、饮食、恐怖,是故无我。

复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相貌故知有我者。善男子,相故无我,无相故亦无我。若人睡时,不能进止、俯仰、视眴,不觉苦乐,不应有我。若以进止、俯仰、视眴知有我者,机关木人亦应有我。善男子,如来亦尔,不进不止、不俯不仰、不视不眴、不苦不乐、不贪不恚、不痴不行,如来如是真实有我。

复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见他食果口中生涎知有我者。善男子,以忆念故见则生涎,涎非我也,我亦非涎,非喜非悲、非哭非笑、非堕非起、非饥非饱,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善男子,是诸外道下,三、结过呵责。凡举两譬:初小儿,后生盲。初小儿譬行非,生盲譬教非。

善男子,是诸外道痴如小儿,无慧方便,不能了达常与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寿命非寿命、众生非众生、实非实、有非有,于佛法中取少许分,虚妄计有常乐净我,而实不知常乐净我。

如婴孩唐戏,终日不营家业;外道亦尔,无益苦身,不成净行,故文云无慧方便。

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贝色为何似耶?答云:如稻米粖。盲人复问:乳色柔耎如稻米粖耶?稻米粖者复何所似?答言:如雪。盲人复言:彼稻米粖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鹤。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是诸外道亦复如是,终不能识常乐净我。善男子,以是义故,我佛法中有真实谛,非于外道。

次如生盲人,徒闻四譬,不识真乳;外道亦尔,闇信韦陀,宁知常乐?故文云而问他言(云云)。

文殊白佛下,第二、明圆慧行。旧云:破迷四谛、二谛、一谛之着。又云:破前分别心,明毕竟尽净,无所住着。是义不然。前标章说次第五行,戒、定两行尚无破着,何独慧耶?慧行被破,戒、定自破;三行破者,即破圣行;圣行破,五行亦破;五行若破,即无所修;无修即无证;无证则破十功德。此义不然。当知此文明圆慧行。文为四:一、发起;二、正说;三、领解;四、结章。

文殊师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于今临般涅槃,方复更转无上法轮,乃作如是分别真谛。

初发起中,不称四、二,但称一实。何以知之?昔初教中析法四谛,摩诃衍中相即二谛,先已曾说,非为希有,又非无上。今临涅槃,方复更转一实真谛,是为希有,名为无上,故次第后发起圆慧。

正说为二:一、明不般示圆慧;二、约不更示圆慧。不般又为三:一、直示;二、约不转横历事示;三、约如来虚空竖示。就直示又二:初、止其云何;二、示其真理。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云何故于如来生涅槃想?

云何有二意?一、寄文殊嗟于未达,故言云何;二、难文殊为是未达、为发起故,故言云何。

次示真理,如文。

善男子,如来实是常住不变不般涅槃。

二、从善男子,若计有我去,明不转,横历诸事,以示圆慧。明不转者,凡历七事,谓非果、非因、非转、非生、非出、非作、非造,皆即事而理,悉是常住。

善男子,若有计我是佛、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即是法、法是我所、我即是道、道是我所、我即世尊、世尊即是我所、我即声闻、声闻即是我所、我能说法令他听受、我转法轮余人不能,如来终不作如是计,是故如来不转法轮。善男子,若有人作如是妄计:我即是眼,眼即是我所,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我即是色,色是我所,乃至法亦如是;我即是地,地即我所,水火风亦如是。

善男子,若人计言:我即是信,信是我所;我是多闻,多闻即是我所;我是檀波罗蜜,檀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尸波罗蜜,尸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羼提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禅波罗蜜,禅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四念处,四念处即是我所;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亦复如是。善男子,如来终不作如是计,是故如来不转法轮。

善男子,若言常住,无有变易,云何说言佛转法轮?是故汝今不应说言如来方更转上法轮。

善男子,譬如因眼、缘色、缘明、缘思惟,因缘和合得生眼识。善男子,眼不念言我能生识,色乃至思惟终不念言我生眼识,眼识亦复不作念言我能自生。善男子,如是等法因缘和合得名为见。善男子,如来亦尔,因六波罗蜜和合得名为见。善男子,如来亦尔,因六波罗蜜、三十七助菩提法觉了诸法,复因咽喉舌齿唇口言语音声,为憍陈如初始说法,名转法轮。以是义故,如来不名转法轮也。善男子,若不转者即名为法,法即如来。善男子,譬如因燧、因钻、因手、因干秋草而得生火,燧亦不言我能生火,钻、手、干草各不念言我能生火,火亦不言我能自生;如来亦尔,因六波罗蜜乃至憍陈如名转法轮,如来亦复不生念言我转法轮。善男子,若不生者,是则名为转正法轮,是转法轮即名如来。

善男子,譬如因酪、因水、因钻、因瓶、因绳、因人手捉而得出酥,酪不念言我能出酥,乃至人手亦不念言我能出酥,酥亦不言我能自出,众缘和合故得出酥;如来亦尔,终不念言我转法轮。善男子,若不出者,是则名为转正法轮,是转法轮即是如来。

善男子,譬如因子及地水火风沃壤时节,因人作业而芽得生。善男子,子亦不言我能生芽,乃至作业亦不念言我能生芽,芽亦不言我能自生;如来亦尔,终不念言我转法轮。善男子,若不作者,是则名为转正法轮,是转法轮即是如来。

善男子,譬如因鼓、因空、因皮、因人、因桴和合出声,鼓不念言我能出声,乃至桴亦如是,声亦不言我能自生。善男子,如来亦尔,终不念言我转法轮。善男子,转法轮者名为不作,不作者即转法轮,转法轮者即是如来。

三、从善男子转法轮佛境界去,是竖结圆慧无非常住。

善男子,转法轮者,乃是诸佛世尊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虚空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如来亦尔,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如如来性,佛性亦尔,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

或云:如来约果理,佛性约因理,虚空通因果(云云)。

从善男子,语有二种下,第二、明不更,为二:先明异故不更,次明同故不更。初异故不更者,既其两异,何得言更?异有八:一、语异,二、众异,三、根异,四、德异,五、利益异,六、请主异,七、所说异,八、声遍异。

善男子,诸佛世尊语有二种:一者、世语,二者、出世语。

善男子,如来为诸声闻、缘觉说于世语,为诸菩萨说出世语。

善男子,是诸大众复有二种:一者、求小乘,二者、求大乘。我于昔日波罗柰城,为诸声闻转于法轮;今始于此拘尸那城,为诸菩萨转大法轮。

复次,善男子,复有二人:中根、上根。为中根人,于波罗柰转于法轮;为上根人,人中象王迦叶菩萨等,今于此间拘尸那城转大法轮。善男子,极下根者,如来终不为转法轮;极下根者,即一阐提。

复次,善男子,求佛道者复有二种:一、中精进,二、上精进。于波罗柰为中精进转于法轮,今于此城为上精进转大法轮。

复次,善男子,我昔于彼波罗柰城初转法轮,八万天人得须陀洹果;今于此城,八十万亿人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转法轮为五比丘:一、陈如,二、十力迦叶,三、䟦提,四、頞鞞,五、摩男拘利,今总言之。

复次,善男子,波罗柰城,大梵天王稽首请我转于法转;今于此城,迦叶菩萨稽首请我转大法轮。

复次,善男子,我昔于彼波罗柰城转法轮时,演说无常、苦、空、无我;今于此城转法轮时,如实演畅常、乐、我、净。

复次,善男子,我昔于彼波罗柰城转法轮时,所出音声闻于梵天;如来今于拘尸那城转法轮时,所出音声遍于东方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复次,凡有所说下,二、明同故不更。又三:法、譬、结。初法中,明同故无更。

复次,善男子,诸佛世尊凡有所说,皆悉名为转法轮也。

譬如下,譬释无更,凡三譬:初譬生善灭恶;一、偏灭恶,三、偏生善。此等义同,是故无更。

善男子,譬如圣王所有轮宝,未降伏者能令降伏,已降伏者能令安隐。善男子,诸佛世尊凡所说法亦复如是,无量烦恼未调伏者能令调伏,已调伏者令生善根。

善男子,譬如圣王所有轮宝,则能消灭一切怨贼。如来演法亦复如是,能令一切诸烦恼贼皆悉寂静。

复次,善男子,譬如圣王,所有轮宝下上回转;如来说法亦复如是,能令下趣诸恶众生,上生人天乃至佛道。

是故汝今下,是第三、结无更。

善男子,是故汝今不应赞言:如来于此更转法轮。

尔时,文殊下,第三、领解发迹。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于此义非为不知。所以问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世尊,我已久知转法轮者,实是诸佛如来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及。

尔时,世尊下,第四结。

尔时,世尊告迦叶菩萨:善男子,是名菩萨住于大乘大涅槃经所行圣行。

初先对迦叶,中间对文殊;今慧行竟,还对迦叶,善始令终。

迦叶白佛下,是第二、释行名。问:何故戒、慧之后俱释行名,定行无耶?答:初后既释,中间略无。今文为四,前佛复宗通结竟。今初,迦叶问: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复以何义名为圣行?

次则如来别结。

善男子,圣名诸佛世尊,以是义故名为圣行。

三、迦叶更问

世尊,若是诸佛之所行者,则非声闻、缘觉、菩萨所能修行。

四、如来开结次第五行

善男子,是诸世尊安住于此大般涅槃,而作如是开示分别演说其义,以是义故,名曰圣行。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如是闻已则能奉行,故名圣行。

此之五行,本为五人有病行处说此法门,二乘之人得有修义,即声闻、缘觉。如是闻已,则能奉行,故名圣行。又有别根性拙度菩萨,约次第修,亦名圣行。若是诸佛世尊之所行者,名为圣行。此结圆行。如来行之,故作不治,遇与不遇,悉皆得差,正结此人及此法门。古来不见此结束意,是故不作别、圆两释。若二乘人及别根性有病行处,闻佛说者,修之则差,不修不差。此结次第。

善男子,是菩萨下,第二、明慧行果。文为五:一、唱地名,二、释地义,三、明地体,四、明地用,五、结下地况上地。初文者。

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得是行已,则得住于无所畏地。

旧明慧果得二地,谓无畏地,从初至六地,从七地至法云,名自在王地。所以得二地果者,慧行断烦恼,通道疾利。今谓不然,且戒、定两行不断惑,通道钝者云何?旧解:不动、堪忍皆是初地,一体异名。若其同是戒、定之果,何不二地通至法云?今明只是一地自在往生,乃是无畏用,不应更开。

善男子,若有菩萨去,是第二释地义。

善男子,若有菩萨得住如是无所畏地,则不复畏贪恚愚痴、生老病死,亦复不畏恶道地狱、畜生、饿鬼。善男子,恶有二种:一者、阿修罗,二者、人中。人中有三种恶:一者、一阐提,二者、诽谤方等经典,三者、犯四重禁。

善男子,住是地中诸菩萨等,终不畏堕如是恶中,亦复不畏沙门、婆罗门、外道邪见、天魔波旬。

此文与地经合。彼解初地离五怖畏,今文亦然,在名小异,意义则同。不畏贪恚下,无不活畏、无死畏。不畏恶道下,无恶道畏。恶有二种,下无恶名畏。亦复不畏沙门下,无大众威德畏。无死畏即常,无不活、恶道畏即乐,无恶名畏即净,无大众畏即我。具四德,无五怖,是故此地名无畏地。

亦复不畏受二十五有去,第三、明地体。文为三:初、出体所入位;次、善男子,住无畏下,出体所证;三、是名下,结。初如文。

亦复不畏受二十五有,是故此地名无所畏。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坏二十五有。善男子,得无垢三昧能坏地狱有,得无退三昧能坏畜生有,得心乐三昧能坏饿鬼有,得欢喜三昧能坏阿修罗有,得日光三昧能断弗婆提有,得月光三昧能断瞿耶尼有,得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