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下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三、约三性为五:先明三性有无;次光宅下,明佛唯二性;三、开善下,明佛唯善性;四、夫三性下,判失;五、此皆不经,属小宗。

古来复约三性明涅槃体,言佛地一向是善性,一向非恶性、无记性,亦有亦无(云云)。

初云无记性亦有亦无者,无凡夫无记名亦无,有白净无记名亦有。

△次光宅中

光宅云:常住佛果,有两种无记:一知解无记,二果报无记。如棋书射御,阐提亦有,故非是善;佛地亦有,故非是恶,即是无记性也。果报者,如生死苦无常报,既非是恶,只是无记;涅槃地常乐我净,亦非是善,直是无记。

佛地亦有者,有基、书、工、巧等,无记。

开善、庄严并言:佛无无记,唯一善性。知解无记有多释:庄严云是善性,开善云通三性,在阐提是恶,在佛是善,在余人是无记。言果报者,生死中多有异具,故果报可是无记,佛果报何以是无记?佛果唯一习果,无复报法,岂得类此是无记?以习善既满,并成习果也。

夫三性者,若有若无,只是世俗,尚不是真,何得用此释涅槃体?

△五结中

此皆数论之极说,安处佛体,如野人暴背献至尊耳。

云如野人者,如野老曝背,以为妙法,欲以此法而献天子,不知天子用此何为?

△二、正释为二:先斥非;次不能下,正释。

初二,先明名体相称,不可思说。

今明涅槃体者,上来释名论无,无一切方便;论绝,绝能绝所。名下妙理,宁可思议?

△次德王下,引证斥非。

德王云:大般涅槃,非色非声,云何而言可得见闻?古来诸师,云何以色为涅槃体?又经云:夫涅槃者,不从因生,体非是果。古来诸师,云何以佛果释涅槃体?又涅槃之体,无定无果。古来诸师,云何谓涅槃体定是一法?当知其体,非色非声,非因非果,非一非异,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亦非十住能了了见。

以须是言云何以佛果等者,然今师则通因之果为涅槃体,不同古人一向在果。非一非异者,即二而三故非一,即三而一故非异,即非三非一而三而一,故非三乘所知。

△次正释为三:一、标列章门;次初论下,示章所依;三、净性下,正释。

不能默已,强作五种言之:一、约性净涅槃,二、约法身德,三、约一谛,四、约不生不生,五、约正性。

初如文。

△次所依中。

初论性净,总指一部。次论法身,指哀叹。次论一谛,指圣行。次论不生,指德王。次论正性,指师子吼、迦叶等。不可备引,斑驳略周耳。

云一谛指圣行者,先作圣行,明一实谛。迦叶等取陈如品初正观之文,唯正观性文是。

△三、正释文,自为五:初、性净章,为四:初、标列;次、方便净下,正释;二、此三下,融通;四、今欲下,离总以示别。

性净者,净有三种:一、方便净,二、圆净,三、性净。

初如文。

△次正释文,自为三:初方便净。

方便净者,呕和善巧,权能逗物,住首楞严,建于大义。或一阎浮提,或一四天下,或一大千界,或十方土,随诸众生,应可调伏,种种示现。无生而生,王宫七步;无灭而灭,倚卧双林。是以晨朝放光,大声遍告:正觉世尊,将欲涅槃,若有所疑,今速可问,为最后问。所以三界躄踊,八部悲号,献供填空,流血洒地,高幢翳诸日月,广盖遍覆大千,如经广说。乃至下者,作九法界身,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不前不后,一时等现。然于寂灭,无所损减,于诸生死,无染无累,故名方便净涅槃也。

在初释者,由证性净,有此无方胜用,故在前释。言沤和善巧者,方便净家般若无生无灭等,即方便净家性净,是则一净皆具三净也。

△次圆净中

圆净者,因圆果满,毕竟成就。原其初基,以大涅槃心,行如来行,持戒不杀,拥护正法,广宣流布,利益众生,回向大乘,感得金刚坚固之体,法身常身,圆满具足,获大涅槃。修道得故,安住于此秘密藏中,复能颁宣广说一切悉有佛性,施与一切常命色力安无阂辩,虽破烦恼,亦无所破,虽圆智慧,亦无能圆,虽施众生,不得众生及以施相,是名圆净涅槃也。

法身常身,即圆净家性净;虽施众生,是圆净家方便净。

△三净性净中

性净者,非修非得,非作业,非与业,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冲湛寂静,不生不灭,虽在波浊,波浊不能昏动,犹如仰观虚空月形,五翳不能翳,虽复随流苦酢,其味真正,停留在山,虽没肤中,脓血之所不染,故名性净涅槃也。

云非作业者,修行之目,名为作业;非与业者,因成克果,名为与业。冲湛寂静者,即性净家般若;虽在波浊者,即性净家解脱。

△三融通中

此三涅槃,不可相离,即三而一;不可相混,即一而三。虽复一三,即非一三;虽非一三,而复一三。会之弥分,派之弥合,横之弥高,竖之弥阔,微妙莫测,不可思议。

云:会之弥分者,性净自当其体,圆净自当其宗,方便净自当其用,三法无监,名曰弥分。派之弥合者,虽三无滥,同一法性,体无三差,故名弥合。横之弥高者,一一皆彻实相之底,故曰弥高。竖之弥阔者,一一遍摄法界之法,名为弥阔。

△四、离总以示别中

今欲分别令易解故,总唱涅槃即是其名,专据性净以当其体,指于圆净即是其宗,方便善巧以为其用,作此分别即是其教。虽复分别,都是一法,所谓大乘大般涅槃。若得此意,无俟多言,其未解者,更重复说耳。

云所谓大乘大般涅槃者,大乘是圆因,涅槃是圆果,即一佛性因果也。

△二、约法身德,为四:一、标列;次、法身下,正释;三、如是下,融通;四、今欲下,对五章。

二、约法身德者,德有三种: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脱德。

初如文。

△次正释文,自为三:初法身中。

法身者,即是金刚坚固之体,非色即色,非色非非色,而名为真善妙色。真故非色,善故即色,妙故非色非非色。又真即是空,善即是假,妙即是中。例一切法,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名为佛法,名佛法界。摄一切法,名法身藏,名法身德也。

云金刚坚固体者,此即极果法身,受坚固之名。又真即空等者,三身即三谛,故更约三谛释例。一切法者,正报既然,依报例尔。

△次般若德中

般若德者,即是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名大涅槃明净之镜。此镜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则像亮,假显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净镜。摄一切法,故称调御。是佛智藏,名般若德也。

云明故则像亮者,只由般若明故,其像则现,故云像亮。净故瑕尽,三惑究竟尽,方名瑕尽。

△三解脱德中

解脱德者,即是如来自在解脱。其性广博,无缚无脱,是广博义;体缚即脱,是远离义;调伏众生,是无创疣义。如是解脱摄一切法,亦名解脱藏,亦名解脱德。

其性广博者,即解脱家法身,以解脱是称体之用,故云广博。是远离义者,即解脱家般若,以解脱称般若故。

△三融通中

如是三德,不可相离。文云:法身亦非,乃至解脱亦非。如是三德,不可相混。文云:三点具足,无有缺减。当知虽一而三,虽三而一,虽复三一而非三一,虽非三一而三而一,不可思议,摄一切法,摄一切人。文云:我及诸子,四部之众,悉皆入中,微妙难思。为若此

先明不离,谓即三而一;次明不混,谓即一而三。又云摄一切人者,以法在人故。

△四对五章中

今欲分别令易解故,总唱秘藏,以当其名。法身摄一切法,不纵不横,以当其体。般若摄一切法,如一面三目,以当其宗。解脱摄一切法,如三点伊,以当其用。如此敷演,即是其教。非但经体义明,余义亦显(云云)。

云如此敷演者,依开权显实,常住秘藏,名、体、宗、用敷演,方是醍醐教相。余义亦显者,非但体具五义属于名,具五义皆属于名,宗、用各五,亦复如是。教相具足,为显教相,五义互融,方成今教,故云余义亦显。

△三、约一谛为四:先斥非显正;次有有四下,正释;三、非离下,开显融通;四、强欲下,对五章。

三、约一谛者。世人解谛,或境、或智、或教,非无此义。今用理释谛,理当即境正,境正即智教皆正。以理释谛,其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