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玄义文句
大涅槃经玄义卷上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释题五义与法华玄义,但是广略之异。用彼广,销此略,于义无失,以二经同一味故。就文为二:一、略释经题五章深旨;二、从玄义下,开章广释。
初为五:一、通明事理,显三德义;二、但众生下,明机教不同;三、皆能仁下,明教主权实,利物以得宜;四、今此大经下,明说教时异;五、此经若具下,略解经题。
初又二:初正释;次此则下,结法同譬。
初又二:初标性德之理体;次无始下,解释。
夫正道幽寂,无始无终;妙理虚玄,非新非故。
初言夫者,发语之端也。正道明种智体,幽寂明涅槃体。妙理下,辨体虚玄,量同法界。无明生死,亦复如是。
△次释又二:初通明事理;次此经乃下,今经事理。
初又二:先释始终;次无明下,释新故。
无始而言其始者,谓之无明生死;无终而语其终者,即是种智涅槃。
初言无始,而言其始者,约修以显其性。谓以智观,方识无明,故云而言其始。无终而终者,约修成以,故云而语其终。是则种智涅槃名理,无明生死属事。又修得种智涅槃为事,性种智涅槃理也。文意专依初一义以释。
△以无明下,释新故。
无明生死,本自有之,名之为故;种智涅槃,修因方克,目之为新。
例尔。
△次此经下,正别明今经事理因果之相,为四:初释依非始终而立始终,以显因果之相。
此经乃于非始之始,分别佛性三因之殊;还就无终之终,辨于涅槃三德极果之别。
言殊别者,笔语从便,其义一也。
△二、若佛性下,释因果体,如显新故。
若佛性之因非因,涅槃之果非果,是则因如不异果如,果如不异因如。若因如不异果如非止,涅槃之如非新,佛性之如亦复非新。若果如不异因如非止,佛性之如非故,涅槃之如亦复非故。
△三、是则佛性下,结归不二
是则佛性、涅槃、因果之如,皆是非新非故。
△四、非新下,结成修性。
非新非故之理,即是法身。非新而新之果,即是摩诃般若。既有非新而新种智之圆极,则非故之故无明,生死患累,究竟斯亡,目之解脱。
亦云事理,以显三身三德之相尔。今经旨趣,
△次此则下,结法同譬中。
此则三德之义宛然,不纵不横,妙等伊字。
云不纵横者,谓因时三德不纵不横,果时亦尔,法与譬令妙等。
△但众生下,二、明机教不同中。
但众生利钝不同,是以大圣赴缘之教,亦有顿渐之别。顿则譬于忍辱之草,牛食即得醍醐;渐则五味阶级,次第圆满。或有不定根缘,为赴此机,所说教门,非顿非渐,喻之置毒于乳也。
言或有不定者,只不定一言,兼于显露、秘密二不定义。又云非顿非渐者,以不定教不专顿渐,故着双非之言。
△皆是能忍下,三、明教主得宜中。
皆是能忍。妙穷权实,巧赴根缘。化他利物,罄无乖爽。
云妙穷权实者,谓即实而权,即权而实,故能巧赴逗物,所宜爽者。
△今此大经下,四、明说教时异。于中二:初、述所为意。
今此大经,为欲开通往昔教门,显发如来方便密义,故于娑罗双树大师子吼。
△次师子下,释相。
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说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毕竟不入涅槃,不入涅槃即是入于无上大乘大般涅槃。
皆可见。
△此经若具下,五、略解经题,又二:先正释;次若具下,重释以显题旨。
初文二:初、标二音。
此经若具依梵本,应云摩诃般涅槃那修多罗。摩诃言大,般涅槃那此翻灭度。
△次释,又二:先正释;次修多罗下,指广。
释中又二:初标列。
释此三字,具依两义:一、别,二、通。
△次释,又二:先释;次别通下,结。
初又二:先别,次通。
初别中。
第一、别释者,大即法身。故此经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若虚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灭者,即是解脱。解脱二种烦恼,生死永灭,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脱义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诃般若。故大论云: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当知别以三字标今经之目,即是三德之异名也。
云信为能入者,由有大信能入佛法,则令大智能度三惑二死之此岸,至三德涅槃之彼岸。
第二、通释。大者,谓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脱也。灭者,即是三德皆寂灭也。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圆满也。故通以三字标名,表三德皆大寂灭究竟也。
别通之义虽殊,然并是用非果之果,无上秘密之极果,以标一教之首也。
△次指广中。
修多罗即是圣教之总名,有翻无翻,事在别释。
事在别释者,如下四句释,又如法华玄义卷第八广释。
△次若具下,重释中为三:先标;次大若下,正释三义;三、总揽下,离三法以对五章,标极教首。
若具依梵本,应言摩诃般涅槃那,今翻为大灭度。
初如文。
△次正释文自为三
大若虚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广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议诸佛之法界,是为三义释大也。
初若虚空者,即般若毕竟空;又其性下,即解脱;又名不可下,即法身。是则一名之下,皆具三义。
△次灭中
灭者,灭二十五有及虚伪物,又得二十五三昧种种示现,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为三义释灭也。
初云灭二十五有者,即毕竟空。虚即假名,物即实法,内外假实皆忘,方名毕竟空。又得下,解脱。又灭生下,法身。灭生灭灭已,即真谛涅槃。忘寂灭为乐,即中道涅槃。体本法界,亦不可得。
△三明度中
度者,度于不度,又度于度,又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彼非此之彼岸,譬如神龟水陆俱度,是为三义释度也。
先法,次譬。法中云度于不度者,般若也。三惑二死不度之者,而皆度之。又度于下,解脱也。入空出假,悉令安置解脱法中。又度此彼下,法身也。生死为此,真谛为彼,中道体显,任运亡照,故云亦度等。
△三、对五章者
总揽三法、三目、三点,名大般涅槃。金刚宝藏,满足无缺,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微妙秘密,以当其体。常住不变,恒安清凉,不老不死,以当其宗。置毒佛性,遍五味中,味味杀人,震大毒鼓,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当其用。常住二字,无上醍醐,与诸典别,决定之吼,以当其教。名含体摄,常宗毒用,极教之相也。
初对释名,金刚下对体,皆可解。对宗中云常即常德,恒安即乐德,清凉即净德,不老等即我德。初后常观四德行道自因之果,故云以当其宗。用等可知。极教之相者,若非圆常,极教无此毒用。宗则非常,体不遍摄诸法,名岂含于三德?秘藏泽明云:释此经略为六门:一明说经意,二明经宗旨,三明体性,四释经时代,五释经题,六释经文。初门分二:一总明说经意。宝法师云:诸经中说诸佛菩萨发心愿行,皆为欲令一切众生当得成佛。今经亦尔,一切菩萨信众生悉有佛性,当得成佛。二别明说经意等,如彼广释,不具记。
△玄义下,次开章广释,文为二:初标列。
玄义开为五重
一释名,二释体,三释宗,四释用,五释教。
△次解释于中大文自为章
初释名,文为二:先标列。
释名又五,谓翻、通、无、假、绝。
△二、解释,于中又二:初正释;次总结下,结归圆极四门绝言之教。
初正释,文自为五:初翻名,又二:先明正翻;次释其义下,释名下之义。
初又二:先标列。
翻者四说,谓无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次初言下,解释,为三:初示五竺轻重不同;次如言下,正辨不同相;三、其各下,叙旧。
初言无者,天竺五处不同,东、南、中三方奢切小殊,西、北两处大异。
初如文。
△次不同中三:初述彼类此;次有人下,岸谬;三、毗婆下,引证以显正义。
如言摩诃摩醯泥曰泥洹,此则三方。如言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