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会稽显圣寺沙门圆澄注
如来藏品第七
尔时,梵行长者从本际起,而白佛言:尊者,生义不灭,灭义不生,如是如义即佛菩提,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无穷之相惟分别灭。如是义相不可思议,不思议中乃无分别。尊者,一切法数无量无边,无边法相一实义性,唯住一性,其事云何?
前来解脱等菩萨问者,显中道义。次继之以舍利弗问者,显真空义。此中长者问者,显俗谛妙有义。妙有不有,真空不空,皆庄严法性不思议境也。生义不灭者,所谓自性非生灭也。灭义不生者,所谓生灭是因缘也。如是无生而不碍于炽然发生,无灭而不妨于寂然常灭,即佛之中道。菩提为度众生,文字表显,作如是议论。若究竟菩提自性,则无可分别。凡夫于无分别,作分别解,名之为识。诸佛于分别时,达无分别义,名之为智。何以为智,以一切万法,由分别故,了达无生。故曰无穷之相,唯分别灭。如是之义,生与无生,灭与不灭,分别及不分别,皆不可得而思议也。以不思议故,称性发挥。如壮士展臂,何处更容分别也。以无分别故,具收无量无边佛法。我惟住一性,其义云何。蹑前一切佛法皆住一四句偈中意也。
佛言:长者,不可思议!我说诸法,为迷者故,方便导故,一切法相一实义智。何以故?譬如一市开四大门,是四门中皆归一市;如彼众庶随意所入,种种法味亦复如是。
佛谓汝能常守一性,是不可思议也。何以故?盖由众生真如,不守自性,随缘变现,深沉不觉,欲返其迷,故以种种方便,引导其心。虽说种种方便,究竟所归,无非一实义尔。譬如一市而开四门,四门所入,无非一市。以东西南北,所来路异,适其便宜,不得不四,而所到之处,不得不一。何以故?无二处故。一切众生,利钝偏圆,根基不一,所说之法,不得不异,究竟所归,惟一自性,无二性故。所以能住一性,则不可思议也。
梵行长者言:法若如是,我住一味,应摄一切诸味。佛言:如是,如是。何以故?一味实义如一大海,一切众流无有不入。长者,一切法味犹彼众流,名数虽殊,其水不异。若住大海则括众流,住于一味则摄诸味。
领前一市开四门,则知住一味,即具摄诸味。佛印许之,复广其喻。一味如大海,众味如百川。即一而多,即多而一,圆融自在。海不言我能具内百川,百川亦不言我等同归大海。无出无入,是如是义。上则以喻显法,此下以法合喻。文显可解。
梵行长者言:诸法一味,云何三乘道其智有异?佛言:长者,譬如江、河、淮、海,大小异故,深浅殊故,名文别故。水在江中名为江水,水在淮中名为淮水,水在河中名为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长者,住一佛道即达三行。
心性惟一,凡夫根机大小之不同。如江河等水譬心性,大小譬根机也。真如不守自性,随类得名,犹水无定名也。水在江则名江,水等用譬心性。在凡名凡,在圣名圣。广譬则六道四生,其类无量,莫有不从一性之所出生。若能了性还源,总一佛性。惟一性故,能住一义,即达三行。
梵行长者言:云何三行?佛言:一、随事取行,二、随识取行,三、随如取行。长者,如是三行总摄众门,一切法门无不此入。入是行者不生空相,如是入者可谓入如来藏,入如来藏者入不入故。
随事取行者,真如不守自性,随缘变现,即俗谛幻有义。随识取行者,真如不坏自性,随缘不变义。随如取行者,即真俗不二,中道不思议义。所有世出世间,不出此空假中三种妙门,摄尽无余。入此三门,不生空想,不生不空想,亦不生空不空想,三谛圆融,入即非入,非入即入,遮照自在,是如来藏义。文经句略,具言则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如云入是行者,不生空相,非专明一真谛可知。
梵行长者言:不可思议,入如来藏,如苗成实,无有入处。本根利力,利成得本,得本实际,其智几何?
所言如来藏者,即是自性本来具足,非从修得。由众生迷其本有,佛以方便调伏,令其反迷得悟。故说修行垢尽,明现法尔。如来岂从外来,以非外来修行,则自然得道。如苗成实,不期然而然,不知所以然而然之矣。实非苗外而有,若耘获得所,苗则成实。若不得方,则实不成。众生道果,亦复如是。若知正修道则可冀,不得正修道则不成。道既可成,当其得道之时,得几智慧。
佛言:其智无穷,略而言之其智有四。何者为四?一者、定智,所谓随如;二者、不定智,所谓方便摧破;三者、涅槃智,所谓慧除电觉;四者、究竟智,所谓入实具足道。长者,如是四大事用,过去诸佛所说,是大桥梁,是大津济,若化众生应用是智。长者,用是大用复有三大事:一者、于三三昧内外不相夺,二者、于大义科随道择灭,三者、于如慧如定以悲俱利。如是三事成就菩提,不行是事则不流入彼四智海,为诸大魔所得其便。长者,汝等大众乃至成佛,常当修习勿令暂失。梵行长者言:云何三三昧?佛言:三三昧者,所谓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如是三昧。梵行长者言:云何于大义科?佛言:大谓四大,义谓阴界入等,科谓本识,是为于大义科。
定智者,即前随中道如如之义也。不定智者,即前随事取行也。涅槃者,即前随识取行也。三者即空假中之异名。究竟智者,非空非假,亦非中道,故曰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前三行是因,是自修之行。此四智是果,是利他之德。以一切法趣真如,是趣不过者故。真如是定智,顺机适宜,无方化度故。解脱是不定智,众生为无明所覆,烦恼所缠,唯般若照惑,无惑不破,惑破则安乐,故般若名涅槃。空假中三名并立,则名不当实,故名究竟。三者俱忘,名实俱非,言思道断,是为入实具足也。如是四智,非我独唱,过去先佛,莫不说此。是知此四是大桥梁,一切贤圣同登故,一切众生莫不获周济故。既圣凡同沾其利,汝欲化众生,舍此无他也。三昧云:正见亦名正定,以正见故,内不起诸惑,以正定故,外不为诸境所夺,此特自利之意。若具论利他,内不见能度之心是空,外不见所度之众是无相。内外既空,中间无作。天然自在,不为内外所夺矣。大谓四大,即色身。义谓阴界入,即是色心。科谓本识,前所谓本根利力也。以本根为体,然后验彼利钝,择善灭恶。何以择灭?若彼六道之众,单迷心者,开心故说五阴。单迷色者,说十二入。色心俱迷者,为说十八界。随其道类,择以修之,所谓善巧方便也。如慧者,不碍智照,而方便调机也。故曰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如定者,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也。不起灭定,则自利已具。不碍智照,则利他有余。长者问意,谓入如来藏,当得几智?而如来藏,当得四智。而是四智,非有所得。能修三事,不期入而入。不修此三,则不得入矣。以不入故,便为大魔所摄。是知此三,非特凡夫小圣,便可中止。乃至成佛,不应暂舍。释文中具二缺一,所谓举二则知其三也。
梵行长者言:不可思议!如是智事,自利利人,过三界地,不住涅槃,入菩萨道。如是法相,是生灭法,以分别故;若离分别,法应不灭。
如是智事,指上四智。方便摧破,是利他。随如是自利慧,除电觉,兼自他而言也。此中合赞,自利故,超过三界九地;利他故,方便化生,不住涅槃。菩萨道,即前入实具足道。若此四智作四智解,则是生灭法,以有分别故。若了四智无相,当体无生,离诸分别。如是心法,本非生灭,以生处不可得故。
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
是法非生灭。
善不善法,从心化生。以心随分别,则有法生。法之所生,起于分别。还由分别,微细㓟剥。法法何状?以无状故,分别不生,法亦随灭。能分别是心,所分别是法。心法两忘,真性独朗,非生非灭。故古人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结答:长者所解,我住一味,应摄诸味。
尔时,梵行长者闻说是偈,心大欣怿,欲宣其义,而说偈言:
诸法本寂灭,寂灭亦无生,是诸生灭法,
是法非无生,彼则不共此,为有断常故。
此则离于二,亦不在一住。若说法有一,
是相如毛轮,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