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章安尊者 灌顶 结集
陈隋天台 智者大师 说
唐荆溪尊者 湛然 述记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
今初。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释分别功德品。佛说寿量。二世弟子得种种益。故言功德。浅深不同。故言分别品也(二世者。地涌过去。灵山现在)。此文是本门第二授记段(授法身记也)。论分此文。有法力。修行力。法力者。有五。一证。二信。三供养。皆如今品。四闻法。如随喜品。五读诵持说。读诵。如法师功德品。持者。追指法师安乐行劝持三品。说者。如神力嘱累品也。修行力者。苦行力。如药王。教化。如妙音。护难。如观音陀罗尼。示功德。如妙庄严王。护法。如普贤品也。
△次释经文。先长行。二偈颂。长行分文为三。一经家总序。
尔时大会(至)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二如来分别。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十住)。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十行)。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十回向)。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初地)。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二地)。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三地)。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地)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先依经释后依疏释。经中八生四地之后。更有四三二一四位。四生。五六二地)。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生。七八二地)。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生。九十二地)。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生等觉)。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十信。信居最后者。即因该果海之意。如华严贤首品说)。
分别者。佛语圆妙。不可用权位释经。故迹门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本门增道损生。皆约圆位解释。下八世界发心者。六根清净人。初入十信位也。故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即此义也。得无生忍。入十住位也。故华严云。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得如来一身无量身。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即此义也。得闻持陀罗尼。入十行位也。得乐说辩才。入十回向位也。得无量旋陀罗尼。入初地也。得不退。入二地也。得清净。入三地也。八生。入四地也。七生。入五地也。六生。入六地也。五生。入七地也。四生。入八地也。三生。入九地也。二生。入十地也。一生。入等觉金刚心。
(僭补曰。文句中。从八生入四地一句。次第推广之。则七生入五地。六生入六地。五生入七地。四生入八地。三生入九地。二生入十地。一生入等觉金刚心文理俱顺也。经即注。注即经。在得意耳。若依经文八生入四地之后。更有四生三生二生一生四位。一位有两地。如前经下已释。不重出也)若论增道损生。但约智德论增。谓法身生。约断德论损。谓无明灭。例如大经月喻。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渐增。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渐减。约一月体而论增减喻。然本门得道。数倍众经。非但数多。又熏修日久。原本垂迹。处处开引。中间相值。数数成熟。今世五味。节节调伏。收罗结撮。归会法华。譬如田家。春生夏长。耕种耘治。秋收冬藏。一时获刈。自法华已后有得道者。如捃拾耳(今经迹门三周。及以本门得益。并不与诸经同也。况流通中。自药王下六品。品品之中。皆有结得道者。皆过八万。劝发品中。大千界尘人。具普贤道。故知捃拾今经之余。虽然。尔前诸味之权文。为今经之方便。尔后涅槃。捃拾此机。乃至扶律。明一乘常住。得此经旨。一毫行。一句法。无非法界。十方佛法。唯是一法。而常分别诸佛化仪。方称斯经一乘之旨。应思我等。为何所依。方称此经弘宣之相)。
△三时众供养。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至)赞叹诸佛。
时众供养者。闻深远法。得大饶益。欲报佛恩而设供养。亦是寄事。以表领解。上迹门菩萨亦悟。而大事未毕。所以不陈。本门既竟。弥勒总申领解。明住行向地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幡者转义。盖者覆义。地者始义。梵者净义。智断番番转。慈悲番番覆。高下深浅。不失次第。际于梵天。表诸菩萨。增道损生。邻于妙觉。极于极净。若依论解者。只得初地一番。岂得与此文会耶。
△二偈颂。有十九行。分三。初二行。颂时众得解。
尔时弥勒菩萨(至)而说偈言。
佛说希有法(至)欢喜充遍身。
△次九行。颂如来分别。
或住不退地(至)如虚空无边。
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者。拣异二乘有量。故言无量。妙因所感。故言清净。无障碍土。故言果报。异二乘无报也。
△后八行。颂时众供养。
雨天曼陀罗(至)以助无上心。
(第二本门正宗分竟)。
(依南师。偈后属流通)。
△第三本门流通分。从偈后凡十一品半。分为二。一从此下。至不轻三品半。明弘经功德。深劝流通。二从神力品下。至普贤八品。付嘱流通。各复有三。前三者。一此半品及随喜品。明初品。因功德劝流通。二从法师功德。明初品果功德劝流通。三不轻品。引信毁罪福。证劝流通。后三者。一神力嘱累二品。嘱累流通。二药王下五品。约化他劝流通。三普贤。约自行劝流通。生起者。现在闻经。得真似两解益。如上说。若直闻一句而随喜。如现在四信。格其功德。未来无佛。恐人疑福少。故说灭后五品功德也。因功德微密。未若果功德彰灼。故说法师功德品。因果双举。未若引证分明。故说不轻。虽举往人。未若现变。故说神力。虽示神力。未若摩顶付嘱。故说嘱累。虽通途嘱累。未若示其要术。弃身存道。故说药王。虽诫能化。未若诫其所化。随闻法处。应生佛想。故说妙音观音。若初心弘经。既无神力。当依内禁。故说陀罗尼。复须外护。故说严王。普贤。联翩重叠。使大法弘通耳(南师从此为流通者。意以四信信解功德。现在流通。不须必至灭后五品。如迹门后。文殊入海。教化通经。岂必在于佛灭后耶。故南师分判。足可承用)。就偈后长行为二。一现在四信。二灭后五品。四信者。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说。二略解言趣。三广为他说。四深信观成。初一念信解。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三。一举示其人。二明功德。三位行不退。
今初。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至)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闻佛寿命长远。能生一念信解者。则能随所闻处。豁尔开明。谓随语而入。无有挂碍。
信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信佛法。不隔一切法。不得佛法。不得一切法。而见一切法。亦见佛法。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亦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行于佛道。通达一切道。不得佛道一切道。而通达佛道一切道。
无所有而有。而有无所有。非所有。非无所有。
如门前路。通达一切东西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