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上沙门 智铨 述

感应妙。

○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净觉云。卢舍那。宝梁经翻为净满。以诸恶都尽故云净。众德悉圆故云满。摭华云。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云云)。翻译名义云。三谛一境。合名法身。此彰一性也。三智一心。合名报身。三脱一体。合名应身。此显二修也。以斯定慧互严。致使法身圆显。境智冥合。应物现形。三身明矣。

○今且从于理事合说等。翻译名义中三义论三身。第三义是事理合说。引观经疏云。佛本无身。随顺世间而论三身。是则仰观至理。本实无形。俯随物机。迹垂化事(云云)。

○大论归敬偈。第一卷初。归敬三宝。先归敬佛宝。即此四句。论第二句是大海。

○且依本业等。谓本业缨珞经中。等妙二觉是别教。故言且耳。若借别名圆。即圆二觉也。本业云。佛子妙观上忍。大寂无相。唯以一切众生缘生善法。亦自持一切功德。故名佛藏。而寂照一切法。自佛以下一切菩萨照寂。是故说寂照如来。无色无心。而寂照一切法。

○问前明等。此是料简先来意中。初判五妙文。具如生起中意。前玄第二卷上明十妙生起中。

○若从合明具如行妙初说。谓合明意同彼三妙。秪一涅槃而论三也。

○若相由者。即相须也。前玄第三下云。如此相须者。则非行妙(云云)。

○境智行三下。正明合意。言境者是法身。智者是般若。行者是解脱。言此三各三者。谓境即理三。智即解三。行即行三也。当知九秪是三。三秪是一。故云三九秪是一而论三也。

释名。

○正法华经有十卷。此四句在第一卷。溥首菩萨所说偈。

○胜鬘经止一卷。经云波斯匿王末利夫人与胜鬘书。即遣内人名旃提罗。奉书至阿逾阇国。鬘得书(云云)。又经偈亦应垂哀愍。必令我得见。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普放净光明(云云)。翻译名义云。摩利。或末利。此云鬘。匿王之后。西域记翻为柰女。胜鬘为逾阇王妃。

○机者动之微易经上传。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大经十八。梵行品月爱喻文。

○灭有二种。经文断有二种。

○乃至五百群贼等。是救群贼因缘。得法眼。经云眼开见佛说法。发菩提心(云云)。

○如前第四引。前玄第四二十五三昧中。法界性论藏中未见。

○答中二等。此科恐有误脱。应补云。答中二。先通答。次别答。先通答又二。先通答机应之由(云云)。

○如溉甘果栽等。用婆娑偈。

四句感应。

○大经二十七师子吼品文。须达多是舍卫人。唐翻善施。即给孤独长者。珊檀那此云护弥。

○止观第二记。辅行第七卷。

○三就十界中签文分二。初正释十界。次问约四下。料简三世。初又二。初释历别十界自行化他。次言交互下。释交互十界自行化他二。初约自行。次若约化下约化他。初又二。初略释交互。次问下下等。广简交互二。先问。次答。所言下答(云云)。若下有上机。则通因果等。当看辅行二十卷。

○如佛界机在地狱者后寿量品记云。玄文十界交互以论机缘。则果佛机通在十界故也。若直宜以佛界度者。则是佛界有佛界机。若未宜佛界。则渐以菩萨界而成熟之乃至地狱即至地狱方回心者是也。

○大缨珞九世。菩萨缨珞经第十一卷。净居天品。佛问净居天。汝今问我。为问过去三世。为问现在三世。为问未来三世。天子白佛。我亦问过去三世。现在三世。未来三世。今日但问三世诸佛。云何未来说言佛乎。

○望前二十五三昧中四意。前慧圣行中。通释二十五。各为四意。一出诸有过患。二明本法功德。三结行成三昧。四慈悲破有。

○净名云等。净名经佛道品中偈文。

○如大经云。第四卷四相品文。次大经第四。即此卷末文。

○次明粗妙。及相对中二者。谓相对科开为四意。今指前二也。

○立世毗昙。立世阿毗昙论是佛说。此中所引在第八卷。

○止观第五记辅行二十卷。

○意如止观。止观中只有别接通。不言圆接别。

○此是相待论感应妙也。乃是前二十六纸次结文。

○须开两教佛应。即指藏通佛也。

观心感应。

○如止观三十六句止观第八上。先烦恼涅槃三十六句。次诸法般若三十六句。后法身三十六句。

○色心净故般若亦净。大论六十三卷中明。

七神通妙。

○第二十九菩萨品。大经第九卷。第十六菩萨品文。

○大品第十。在大论五十九卷中。

○大经毒鼓在第九卷菩萨品。止观第五记。辅行三十二卷。

○慈悲熏有二身。观音玄云。大悲熏身。形声利物名大药王身。大慈熏身。与众生乐。名如意珠王身。

○璎珞云神名等。本业经上卷云。所谓五神通是慧性差别用。故天名神心。

○地持力品等。地持经方便处力品第五明三种力又五种力。一神通力(云云)。全品无此二句。恐是约义引。

○易云阴阳等。易传第五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乃至末云阴阳不测之谓神。

○释论神通不尔。大论二十八卷明神通。

○止观第七记。辅行三十一卷。一天眼二天耳三知他心四宿命五身如意六漏尽。

○法界次第委释。彼云能使无而歘有。有而歘无。故名变化也。初禅二如文。二禅三。谓二禅二禅化。二二禅初禅化。三二禅欲界化。三禅四。谓三禅三禅化。二三禅二禅化。三三禅初禅化。四三禅欲界化。四禅五。谓四禅四禅化。二四禅三禅化。三四禅二禅化。四四禅初禅化。五四禅欲界化。

圆教通。

○普贤经鼻舌通。经云如是忏悔。一日至七日。以诸佛现前三昧力故。普贤菩萨说法庄严力故。耳渐渐闻障外声。眼渐渐见障外色。广说如法华经(云云)。

○处胎经同。菩萨处胎经有五卷。第一卷末云。六根神通。明鼻根云。吾从无数阿僧祗劫修鼻神通遍覆十方无量众生。悉知分别善香恶香(云云)。吾从无数阿僧祗劫修口神通。言教往来。终不中滞。有所言说。言则有光。唇唇有光。齿齿有光。舌舌有光(云云)。

○华严十种六根。晋译华严离世间品。明十眼十耳十鼻十舌十身十意。在四十二卷。

○又明十种神变。晋经三十八卷离世间品中云。菩萨有十种变化。所谓众生变化。身变化。佛刹变化。供养变化。音声变化。行愿变化。调伏成就众生变化。菩提变化。说法变化。住持变化。签中略有出没。

○无记化化。后文云无记是理。止观第一记。辅行第四卷引大论第八。

○止观第七记。辅行三十一卷。

○有此二用故分内外。法师功德品疏中明。

次料简。

○答中三业因缘。业字误。是三乘因缘。大论四十卷。问曰。何以故。三识所知合为一。三识所知。别为三。眼名为见。耳名为闻。意知名为识。鼻舌身识名为觉。答曰。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复次是三识但缘无记法。余三识或缘善或缘不善。或缘无记。复次是三识能生三乘因缘。如眼见佛及佛弟子。耳闻法。心筹量正忆念。如是等种种差别。以是故六识所知事。分为四分。

○正法华等千。正法华第九叹法师品云。尔时世尊告常应时菩萨。受是经典当得十眼功德之本八百名称千二百耳根千二百。乃至千二百意净。是为无数百千品德。则能严净六根功祚。

○如璎珞云起等。本业上卷云。一切众生善根感此实智法身。故法身能现应无量法身。所谓一切世界国土身。一切众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萨身(云云)。国土亦然。

○正慧托胎。大论第四卷。问曰。一切人以垢心有相续入母胎。一切邪慧相应。云何菩萨正慧入母胎。答曰。有人言有相续时。一切众生邪慧心入母胎。菩萨忆念不失。故云正慧入母胎(云云)。复次余人住中阴时。若男于母生欲染心。此女人与我从事。于父生瞋恚。若女人反此。菩萨先已了知是父是母。是父母能长养我身。我依父母生身得菩提。是净心念父母相续入胎。是名正慧入母胎。

次应同依报。

○教行录第三卷中。约二意立问答。有两番。

○生佛相摄等。谓约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故可生佛相摄。但众生唯得非因非果迷中之理。诸佛已得成于因果化他感应等事。故众生摄在佛境。

○前从机说。谓两意中。初意约机。故云前从机说。

○故云且从。即次文云今且释初意。会玄云。且者不尽之义。

○大论云。在三十四卷。

○文在大经。第六卷云善男子。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经文无四句。大师约义开四。有乘急戒缓图。止观第二记。辅行第十卷。

○止观第四卷。第四上云。事戒有三品。上品得天。中品得人。下品修罗。持理戒。空假中各有上中下。即空三品者。下品声闻。中品缘觉。上品通菩萨。即假三品者。下品三藏菩萨。中品通出假菩萨。上品别菩萨。即中三品者。下品别菩萨。中品圆菩萨。上品是佛。又下五品。中六根净。上初住(云云)。

○呼安乐为安养。佛说无量寿经二卷中。名为安乐。

○大论二十八。在三十四卷中。

○委明四土横竖等。辅行三十一卷。乐邦文类第四卷引净名疏明四土。

○以地前住前为神通。已上名应。谓后眷属妙。约四教中。前二皆无应生。即别教地前为神通。初地证道。方有应生。圆教住前。亦是神通。住即是应。

○如妙音神通来。下答文云。是神通来。非神通生。是应来非应生(云云)。

○故与应色相。即第六感应妙中之应。

第八说法妙。

○前虽通叙二轮等。即神通文初。明次第中意。

○达摩郁多罗。此云法尚。今大藏中杂阿毗昙心论。尊者法救造。宋僧伽䟦摩等译。妙乐云。达摩郁多罗是杂心论主。婆沙中有法救论师。是杂心论主所承。从师为名。签中意欲简别其师名。又梵语兼含。故云法尚也。

○名味章句。唐新译名句文。法云云。翻文为味。但是所显。非能显也。

制名三。

○所说是事。无问自说也。本生事。自也。本事事。他也。表理深者。方广之理。正理为方。包富名广。差别中。

○是九中初二偈亦是。谓九部中祗夜伽陀二偈。亦是修多罗也。

○有五者。一者九种修多罗。二者偈颂。三者授记。四者无问自说。五者方广。

○不同二部。谓不同律论二部也。

○二者偈陀四中。且准俱舍。翻译名义第六卷云。俱舍论五十二数。皆从一增至十也。谓一十百千万亿兆。乃至第十五载。第十六矜羯罗(云云)。前签第四下。明华严算沙法门云。三十重算法。今准小乘俱舍。故云且也。在唐译俱舍论第十二卷。

○明十六重后数者。谓此经第六卷中所列甄迦罗。是第十六重。频婆罗是第十八重。阿閦罗是第二十重。乃是第十六重后数。故云十六重后数也。

○一十百千万亿兆京等。算经黄帝数法有十等。谓亿兆京秭垓壤沟涧正载。又亿分四等。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风俗通义云。千生万。万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乃至正生载。载地不能载也。

○矜羯罗即甄迦罗。频䟦罗即频婆罗。

○此第六经。即药王菩萨本事品。

次大师正释。

○全依大论三十七文在三十三卷。释大品中十二部经也。

○次部中。

○阿毗昙杂心。杂心论第八卷修多罗品中明五义。一出生。二涌泉。三显示。四绳墨。五结鬘。后玄第八卷上云。一法本乃至五结鬘。

○说三乘六趣九道劫数等。大论三十三卷云。众生九道中受记。所谓三乘道六趣道(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