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明慈慧寺开山比丘蜀东普真贵述

△二颂信忍。二。初正颂信忍。三。初颂初地忍。二。初颂寄位功能。

 欢喜菩萨转轮王  初照二谛平等理

 权化有情游百国  种施清净利群生

初句颂寄位。然轮王。即以琉璃为轮。若以初地作铁轮王者。此权教一途之义。然既云住百佛刹。岂以铁轮一天下为定哉。且三贤初地。虽总称轮王。而亦金银铜铁琉璃不同。且轮相大小分齐亦别。如铁轮广一俱卢合。铜轮广二俱卢舍。银轮广三俱卢舍。金轮广四俱卢舍。据此。若琉璃轮者。则广应十倍金轮大矣。盖贤圣分位既有天渊。轮相大小理自悬绝。俱卢舍即繇旬义。次句颂所证真如。即遍行真如。言平等者。谓住平等忍。以无相智。照胜义谛。一相平等。非相非无相故。三句颂悲心化生。谓此地寄位轮王。故云权化。住百佛刹。饶益众生。故曰游。四句颂所修行。此地于檀波罗蜜中。念念常行。余非不修。但随胜言也。

△二颂入位功德。

 入理般若名为住  住生功德名为地

 初住一心具众德  于胜义中而不动

初二句颂此圣位名目不同。以无分别智。证真如理。依理而入。故名住。言其始也。以蕴积前法。至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而生。故曰地。言其终也。然地住两名。如眼目殊称。古以地属别教。住属圆教。正显圆教初住。正等别教初地。各是一宗之见耳。故古人有言曰。佛地如王城。如入王城者有三人焉。所行之路有五百五十里。一人乘神骏。不俟终日可到。一人乘蹇驴。十日可到。一人则足躄。三十日犹不可到。是三人俱到王城迟速不同。所过之路同一五百五十里也。渐顿根器。入证佛位亦然。或经劫方能入证。或一念可能顿超。顿渐虽异。共修位次一也。三句即地住二名合显。以住持一心三观。能具足众德故。然住一心即名住。具众德即名地。据此则地住二名相同。盖圣言量也。有谓地住天渊不同者。何哉。四句谓此地行。于生死魔。不能动故。离我我所。无怖畏故。盖胜义中。无有二相。故不动也。

△二颂二地忍。

 离垢菩萨忉利王  现形六趣千国土

 戒足清净悉圆满  永离误犯诸过失

 无相无缘真实性  无体无生无二照

初二句。颂此地寄位化生。此即长养大悲利他行。后四句明断妄证真。自利功能。戒即三聚净戒等。此地持戒。寂静纯善。离破戒垢。故云清净圆满。然戒相多端。不能悉举。大要止持作犯。断恶防非。调伏三业。各别解脱而已。华严谓十度中。戒度偏多。余非不修。但随缘随胜而说。兴心结构曰故犯。无心造作名误犯。此地十善全修。十恶永断。故名永离诸过。华严又谓。此地。生草尚护。何肯杀生。于己一切能舍。何敢不义而取。妻房亦生厌难。何肯外求邪淫等。据此。则尚不误犯。岂故犯哉。上言断妄。下明证真。谓此地证最胜真如。此理现前。同异性灭。真谛无相。俗谛非缘。纯一真实之性。此性真空冥寂。故云无体。本来现成。故曰无生。一相平等。故无二照。言无二者。非特智缘境时。于解常自一。此以如智相即。又无如外智。亦无智外如。能所泯忘。非如非智。此无二无无二之妙也。

△三颂三地忍。

 发光菩萨夜摩王  应形往万诸佛刹

 善能通达三摩地  隐显自在具三明

初二句明寄位行化。应形。即随其愿力。以无量方便。随众生心。示以法乐也。次二句明行修。三摩地即四禅四空定。善能者。以此地用无分别智。次第随顺具足胜定故。隐显自在。即得五神通。现身大小。现大则大显小隐。现小则小显大隐。故复云自在。三明。即依无相忍。悉知三世。无去无来故。言明者。以能破三际愚痴故。然三明。即六通中。宿住天眼漏尽三通也。此地忍度偏修。亦有所断所证等文。但颂略耳。

△二总结信忍。

 欢喜离垢与发光  能灭色缚诸烦恼

 具观一切身口意  法性清净照皆圆

初句总结地名。以地位虽三。同修信忍故。第二句总颂三地。所断烦恼。色缚。即法执。初地断法执分别。二三两地。渐断法执俱生。若细分别。即三种地位。各断一障二愚。如起信六染云。谓不断相应染。得净心地。究竟离故。此染即六粗中。第三相续相。乃法执分别。又谓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此染即六粗中第一智相。乃法执俱生。所以能灭者。以无相忍。观照色即空故。无明实性。即佛性故。第三句谓起惑造业。不出三业。故具观三业。则身心清净。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自利利他。无过误矣。言观者。以了色即空故。三业即实相故。第四句即所证理。无非中道。有言三谛之理。历然不同。此凡夫二乘之见。然观照既是即空即假即中。谛理亦即真即俗即中。所谓能观所观。如月印千江。合亦不一。离亦不分。性智之圆遍如此也。

△三颂顺忍。二。初正颂顺忍。三。初颂四地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