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卷下本

沙门 智周 撰

五根章

章。唯菩萨地造者。

其菩萨字错。合是大字。

章。或五大共造者。

五字错也。合是色字。似色大。简地大。地造理亦不然。彼宗说色而为唯量。不名大故。应勘余本。

章。不尔用狭不与通称者。

若不修方便及离拥等者。功能良狭不与通名。

章。又不能除三际愚故者。

谈实天眼不能除三际之愚。观现色而能引发生死智。相从可名除三际也。天耳不尔。问。如闻於察知生死等。亦由耳引意识等知。耳识何不得名明。答。今义准之。非胜眼故故不立之。

章。处宽遍者。

能令根等而长大故。名宽遍也。

章。相增盛者。

能令根等而但增明胜利而不大也。下有四者。皆是增明。与缘彼所依故者。彼识依也。由为识依。今根明利。由修习彼胜作意故。而专观境。能令其根能审明故。数数观之。长时不绝亦明利。

章。异熟等流者。

非异熟及以长养。诸色等法剎那剎那前后变易等依。如无想定等。对法论云。自性无记即此前后相生。又异名为本性等流。又异熟有二种。一其第八识是真异熟。所余识等真异熟类为等流。二第八识第二念后名等流。余法可知。其长养者。如五根等中有长养者。第二念后即名长养等流。

章。二养二皆具者。

异熟长养名之为二。此二之中各有二故。名二二也。

章。亦谓自计当其深理者。

此所说义。

章。以杂心云至在有香地者。

此师意。若是欲界身根有时。余之四根必随有一。不可但身物余根。论既说云。有身有九。明知约起上界根境。上身根可许不起。上之可等。若谈欲界。可有身时即合说十。不应言九。彼意如此。

章。起彼眼耳当成身等者。

纵是起彼上界眼。可必当成於欲界身根返显於前。不可起於上身根也。虽作此解。行相难见。今观文意。非说上界当成身等相运。而谈意云。彼云颂文不说上界微聚及起彼眼。可及成彼身根等。言当成者。起之义。思之。

表无表章

章。依三业道者。

即贪.嗔.痴。以业道唯三。故意无表亦但三支。

章。除染无记者。

不善有覆俱名为染。言增上者。善中上者。

章。独意种二者。

善及不善名之为二。

章。十善种有十戒但七支者。

此师会前。据其种有十故为十善。谈其戒体但有七支。

章。

问。今三说中何者为胜。答。虽言任用据实论许意发无表胜。何以故。意胜身语。菩萨防意。意有无表故知为胜。若尔。对法何故不别说意有无表。答。彼论通对三乘说故。

章。色用差别者。

总标。谓有表无表者。指法律仪至所摄作用者。此即列彼表无表也。说布施等为此业故等者。此即正显处中得有无表。所以布施即是处中所收。说布施等名表无表。故知处中有表无表也。大意如此。

章。非律仪至亦持业释者。

问。其不律仪亦是非律仪。岂律仪即是非不律仪。答。彼言不律仪所以非律仪。即非不律仪得持业释。

章。前解为正者。

前师意说。佛余善摄善法戒收。因中无漏。道共戒也。无漏法可处中收。前为正。

章。其别解脱及处中一分者。

处中通善及不善故。二者一分。

章。十七地中有漏定者。

八根本地及八近并中间禅。

章。此说道俱无漏戒外静虑律仪故者。

此即释彼定律仪戒。唯言有漏之所以也。道俱无漏戒外静虑戒外。故定律仪俱说有漏。谈实定律仪亦有无漏。

章。对法云至略不立故者。

此会违非令也。若萨婆多无色全无定律仪也。所以然者。无色不防欲界之色。以隔界故。若大乘中。远分对治亦能防之。

章。无漏律仪等者。

问。若萨婆多不许无漏定律仪。今者许之。与道律仪而有何别。答。道体是慧。定即一现思与道相应。能防於恶。名道共戒。与定相应防於怨等。名定共戒。即是一思随相应义分二戒也。以彼定道二体别故。问。云何一思分为二也。答。虽一思种尚分七支。一现行思何妨分二。此亦不然。思种分七。戒唯是一。何故一思分为二戒。答。种有一戒得分七支。现有二能分二何失。问。何故瑜伽五十三文不言定戒而是无漏。答。岂以不说即不许耶。彼亦不说别解脱戒而是无漏。岂即不许通无漏耶。谁言解脱而是无漏。若尔。三聚净戒。佛不舍成佛身。别解脱岂是有漏。若尔。彼文如何会释。答五十三文通三乘。说萨婆多不许定戒及解脱而是无漏。故亦无妨。

章。若表无表二业三业者。

身语名二。通意名三。何谓二三而别说有也。为约小乘及大乘故。谈身语意皆有无表。即但举二三。意通取七业道。

章。不律仪色至建立色性等者。

以不善戒不防善身语故。故俱依现。发身语色。立为戒性。

章。分义类义者。

分者一一别说。类者约多同类而合说之。

章。谓止持等者。

如经生等。止不作名为持。若不止作即名为犯。如安居等。若依法作名之为持。若不作者即名为犯。

章。羯耻那等家者。

有曰唱令家不知何者名为眼会。

章。若有妄语至不重修故者。

由妄语故。覆藏己罪。不肯忏悔重修戒也。

章。三非时僧食者。

僧字剩也。

章。若为沽酒所醉者。

由为沽酒便有饮故。故离沽酒。

章。出家五众合一所明者。

七众戒中出家相似。五合明之。近事近住二别说也。即上四支明五众戒。

章。此中意说至有此增减者。

七众之中总数七支。中间有具不具之者。释此所以支分同分别之定道二。戒定七支故。十善十种。数即决定。处中不定有其数品。不可分别不律仪者。既有二师。支既不定。故亦不说。思之。

章。何意至七支律仪者。

此即问也。苾刍等至非有别类等者。是答词。问意可知。答意者由意简。遮身三语四。一种色性。故唯七支。妄语一种。障其忏悔。以过重故。故不是遮。绮语等三。为护妄语而受之也。除四余戒。悉为护四而方受之。问。若论正遮。唯四色性。为防彼四。余戒皆是。何故但身口七支。答。三除妄语。不是其胜。故举其胜余劣类之。更不别说。故但七支。且为此释。彼应详之。

章。然通防彼至皆三世者。

如次加行及根本等。次第配之以为三世。

章。此不尔至实唯现在者。

此大乘也。别解脱戒不同有宗。唯现在其定道戒实防现在。据其义说可言防三。有宗定道实防三世。问。有何所以。答。如义证第二。

章。不律仪亦有七支者。

文有二释。章断任取愚情观之。初释应胜。现见世间不律仪者。虽但行杀而不起於盗等六故。若言无心。防余六故。故为杀等即为七者。如处中者而行杀等亦无心。故防余六。岂可即许具有七支。以此故知初说为善。

章。非初摄受者。

近事近住名初摄受。可多少受出家。既非初摄受。故必尽形。所以不得多少受等。

章。其十善至摄初众者。

近事等名为初众者。近事亦不称者。此意难云。能摄十善既许多少。所摄近事近住二种。何故不许同於十善多少受耶。

章。即具等支者。

其等字错。应为十字。

章。菩萨律仪具十支故者。

言说菩萨而有十支。除疑错应。勘之。

章。性罪护谓等者。

谓字错。合是治字。据其色支俱言其七。通其非色即有十支。

章。前依后说之得有顿渐者。

谈表无表得有渐顿。如下自悉。近住后受出家四支名重。在近事中早已得故。今时更得名之为重。三支名业。曾未得故。久但受十戒六法。名之为单。后受具戒名为重也。从师等受至后时不定者。后近事等。表与无表不同所以约必善。以后时不定所以不得表无表。受字应剩。又自受等者。谓近事等。表与无表同时而发。前师一向不许同时。后师说有同不同不定也。故与前别。以自受时礼拜发言。发身语七。亦俱能发於无表也。更思。

章。未成杀生所生者。

未得杀生所越业道。

章。及余不善业道者。

即余偷盗及断狱等不善业道。虽生彼家。未作之时亦得不得。同杀生也。

章。后若现行等者。

初生彼宗发新心等。即得不律仪。作杀生业事方成表业。由先得无表。故言后也。

章。处中表业至或作方得者。

如遣使杀。处分得即。若自作。作时即得。杀余可知。

章。余戒名得准此应知者。

余别解脱戒。准定等戒俱用倍增。名之为得。

章。相即可尔等者。

据其不相。可知后说正理即非。如文可悉。

章。或通无漏心受者。

即无漏心得受别解脱。命终时亦舍也。

章。持律为第五者。

有二解。一云五人悉皆持律。今言第五谈羯磨人。二云五人悉皆清净。言持律者是智法人。知法人者羯磨人也。余四人者清净即得。今观从应正。捡俱舍。

章。六十贤部者。

部者部类。六十贤人者为贤部。

章。故唯三种佛无时得者。

物护得四。佛无亦得。若别言之。其大戒等唯得法。彼七八九三沙弥尼等。三归亦得。

章。后当为名等者。

此师意云。言不善根为不律者。从当为名。

章。由公因中者。

即遮难缘而有六种。问。唯除阙减至僧众等。六因之中几因所摄。答。捡文方悉。

章。故法师等者。

此文错也。应勘之。诸小乘部中有说和尚虽不在坛。但遥推法而亦得成。

章。若等护持福无差别者。

自从他受。若是自受一种护持。福亦一种。生惭愧增佗受胜。兼自他故而不犯也。

章。从他何人不清净耶者。

此但问词而无答语。准大论文。清净人方得戒。应捡文。

章。菩萨地说受菩萨戒心等者。

若从他受及以自受一种名等。

章。虽有续皆不定故者。

从师乞戒。礼拜之时名为表业。以后之者而即非也。不由以后相续之相而能发戒。身语无表起身后表。必须善心。以后有无三性不定。故不取。

章。非发无表之业也者。

虽有表业而更不发无表。以圆满故。

章。虽圣不作者。

得圣之者名为无形。

章。虫食之时即入见道者。

圣教之中有此事也。若无之者说之谁信。既言入见得戒不失。若无其戒如何入见。

章。比丘转为尼得彼戒者。

由受戒时诸恶法断。所以具得僧尼二戒。俱为佛制持有差别。故转根时随得彼戒。然僧有犯尼戒之时亦不为犯。据不制说。尼准之知。应思。

章。俱舍至不可依据者。

俱舍意说无界等。根不入见道信等五根及眼身等五。命根意根男女随一。未知根者。世於见道。所以无根不得入见。道不可依者。是许无根入见师语。

章。不无戒除三漏者。

若其无形而失戒者。应同二形除三无漏。论既不除三漏者。明知有戒。

章。断善根同其戒先后舍者。

受别解脱戒而有二心。方便生得。方便心受。断善方便其戒无舍。生得心受。正断善时其戒方舍。所以然者。断善根但断生得。善根无力能断方便善故。为此其戒舍有前后。问。生得善心如何得戒。感於果耶。答。求三乘果名为方便。求三界等皆生得收。所以生得亦能受戒。人言问别解脱者。此文错也。

章。命终已至名舍者。

此明第五弃同分舍。

章。然正法灭者重新更不得者。

有云。佛正法灭。其戒亦舍。今章意说。但不新受。旧戒不舍。

章。亦起不同分心者。

舍於佛法入外道中。

章。亦隐形影者。

由近住中有日出舍隐形。断善近事之中显断善舍。

章。故应有四者。

加其断善。

章。此同於上者。

同前别解脱犯重失戒。

章。要决择分者。

此文似错。无由来也。勘。

章。出家亦犯重舍。

以下广明舍不善也。

章。息谤俗为论者。

谈实舍戒无俗。生谤故言不失。

章。又弃戒可说上说上等者。

上品犯重失菩萨戒。非上品犯即不失。故此亦属第二解。

章。心必宽漫者。

漫者遍也。

章。及别皆不失者。

别余趣生。名之为别。即云大同分不失戒。

章。若不受菩萨戒至以随作生者。

此意说云。菩萨但受出家之戒。命终亦舍。何以故。若菩萨戒通於五趣。命终不舍。出家之戒不遍诸趣。随作令受而合受之。所以命终形没等舍。且为此趣。应勘余本。

章。若生分者舍至亦得随转者。

此文意说。菩萨生分中尽转趣余生。其出家戒而亦不舍。随彼而转。菩萨期心得多生故。

章。准此文故者。

准决择文。得许经生而戒不舍。而勘别不得者。余文之中不许菩萨出家之戒经生不失。而无答也。今思答者。经生舍者据别受说。言不舍者约其同受。上下有此答意。

章。还得顺意四乘故者。

身三语一。章不说述。戒而便舍者。不说彼人体持戒已前不律仪而亦弃舍。故知还得名不律仪。

章。义准至道理亦尔者。

舍不律仪。通系非系。准据律仪。亦可得有暂时多时。十善等戒随多少时皆得受故。今观文势明不律仪。何须说彼律仪。律仪无许短长受故。今助释者。受不律仪亦可得故。许短长而受成不律仪。而同於舍。思之。

章。况彼唯恶与恶行事却便舍恶者。

不律仪者是最恶。诸有彼形没二形生。恶行恶念更增。如何言却舍恶法。

章。得烦恼所引无表者。

信所引无表。信萎时舍。烦恼所引无表。烦恼尽时舍。

章。若菩萨至亦不舍者。

菩萨善中所摄处中律仪。命终不舍。菩萨意广彼故。诸菩萨像造作经所行施等皆处中也。

章。其退菩提心第一摄者。

菩萨戒二缘舍中退菩萨心。即六缘中初之所摄。

章。由此但五者。

菩萨舍处中戒但有五缘。无表表。断断坏。坏舍舍者。即是命终具六缘者。据其余人。

章。如鼻舌应亦尔者。

说佛鼻舌。佛既恒居第四静虑。明知二识上地亦有。不尔。佛岂无八识耶。以此故知。舌等既然。无漏身语八地有。亦有云。八地以去生第四禅。虽无有漏鼻舌二识。然许此菩萨起欲界鼻舌二识。依上界根。然借六识理亦无违。望其章意即不如是。章中自言无漏识故。借下识者是有漏故。

章。善者如前者。

同次前表业。欲及四禅五地所摄。有云。有漏身语表。得许已上三定而起。说十八梵。佛边受戒不可起。初禅散心发表。有漏善系。地强故上不起下。有漏定亦然。又彼定中不发身语。若起下无记。如何受戒。故知但是自地散善发表业。故而受戒也。彼有思故。故知有漏身语表通上三定。故命终等得起下。染唯借识。但异地意言相行因缘。言定不起下善心等者。唯第六识。第五识得起不识行。依上根上识不得依下根也。更有超禅等。可容上起不定心地舍证。

章。此别解至定是无漏者。

此意说云。若是色界回心菩萨别脱戒。为菩萨时依於色界而是有漏。至佛位时舍前有漏。决定得其无漏别脱。有云。此约菩萨无漏心受以上三定。有漏不能发身语表。故言定无漏。此义不然。既许四禅凡夫得受菩萨律仪。岂可不发身语表业得戒无表。以此故知。回心之者不得言定无漏心受。

章。十八梵者。

有云十八天中梵王。非余少梵王。且作此释。未为决定。

章。别受别脱除诸一切圣者者。

若是圣者即能别受出家别脱。凡夫即不然。既简凡夫唯不得受出家戒。明知亦得受菩萨戒。如何说言三定唯依无漏心受。

章。上界至由此不得者。

释色界凡夫不得别受出家律仪。又释者色界回心必不生下。故须於上受出家。凡虽回心求大菩提。还下生。故不定受。谈实容受於理何伤。思之。

章。既许欲天至得别脱者。

住梵行者有圣教文得别脱戒。虽未见文。举梵行例。

章。但非彼性者。

虽受五八俱名妙行。相似解脱非真解脱。以彼非是受戒器故。言有别脱。但据相似。

章。非菩萨戒者。

此意既云非畜生五八。但是相似。非实别脱。若菩萨戒彼受得。非如五八是相似也。

章。地狱无由至可摄於彼者。

地狱唯得菩萨戒摄。然杂受处。今解或可纯受处得。亦何妨哉。佛等力故。云纯受者。据余时说。

章。瑜伽俱遮意至不遮畜生等。

此论意云。畜生等趣既非所遮。何故不得受近事戒。俱字疑错。

章。根依发起犯戒烦恼者。

根者三不善根。此根为依而能发起犯戒烦恼种子。初未至定能对治之。有云。根字错。合为总字。总依犯戒烦恼种子。立所对治。

章。法尔静虑皆能伏者。

伹是静虑。此能伏者但是静虑。即能伏於犯戒。非也。

章。唯是色界有此为未可者。

若色界有定律仪。理为不可。若其有宗定戒。色界有色。故唯在色。

章。有唯修道等者。

前言六地是常途义。章家欲明下三无色而亦得有。所以更言有义而为征起。今观文势。复无有义二字。理亦应好。言不次故。

章。非想地者至明断义者。

明字应合是得字。说彼非想但是远分得断义也。非是断。对治名为断也。得断义字。向属於非想。若明断义。向属下者。理即相违。色界等身非得断义违分。所以然者。要断下惑方生於上。身既生。欲界惑已断。如何上二界身得断义耶。故知身但得远。谓此所以不得属下。

章。三界身一切容起者。

此文总也。上二界身但起远分。依欲界身可通起也。思之可知。

章。意表等及无漏者。

即是前明处中之中。许处中戒而有无漏师义。章。起者下。明诸趣起诸律仪故。言故者。即据举也。

章。三界别说者。

说字错也。合是脱字。三界别脱者。是菩萨戒。何以故。摄善法戒即三界漏与无漏一切善法皆是菩萨摄善别脱。善言说者有何所以。次言定道及无漏者。通三乘说。三界别脱。说唯菩萨戒。更思。

章。皆是能至四大所造者。

即以无漏等律仪色。此是造彼。欲界怨身语。能造四大之所造。

章。所以亦界已名造者。

此义错剩无用故。

章。小乘必有至知相无故为杀者。

小乘说鬼神见彼仙人身语。现其瞋色。有勤说故而方行杀。所以上有表发无表。

章。大乘意表至发杀生无者。

无者无身语表。

章。若不尔至云何成者。

若仙人意业亦有。依身语表故。便违二十论。可知。

章。今解至非彼论意者。

不用身业者。说仙人不以身杀国人也。能杀具者。即是仙人现其瞋时。身色改变感动。语发怨声。此等皆是杀家之具。此杀具不所发色。故意无表亦得色名。彼论本意不说意业。依表而发言。由先至鬼成者。会彼论意。彼论意云。但由意行成杀鬼。非亲行杀。故说意业不有身语等表。据本成罪鬼。然鬼神等未杀之时。仙人业道亦复未得。要杀方得。

章。扇据半择迦者。

初重后轻。

章。外道贼住者。

外道诈为比丘。名外道贼住。若受戒时缘不具等。虽受而不得戒。处比丘中同布萨等。名贼住。准可知。

章。若别异住者。

犯四根本。无藏心而即发露。名破戒。而不得根本之罪。由无露故汗别住。终身忏悔。故与不共而别明也。有曰是异喜住盗心受戒也。此亦不可。

章。不共住者。

犯根本罪若不即发露之者。

章。若王所恶者。

王酬家。

章。若有至不宜业者。

不宜业者。违王教法。

章。若他劫引者被他所得者。

设成盗巳后转与余人。余人得者名他所得。有云。劫引者是劫成引明。他得者成盗将。虽作一解。然欲多别。不及前解。

章。若从五戒一者。

第一即受名五戒。

章。但遮其遮戒者。

剩初遮字。受十戒时但品得其遮戒。余四共从。

章。若损至即顿等者。

三支四支不别相望。初戒之时即得名为顿也。望名斩者。据相望也。

章。又尼五戒等者。

五字错。合是具字。此难意云。受具戒时四支先得。舍具戒时但为舍三。为四亦舍。

章。总舍七支等者。

问。虽言别受。但增其明。更不别明。何故。舍时即舍七也。答。言舍三。七支全舍。四支据舍。增明而说。非舍彼体也。十戒时得故舍十。舍若尔。舍六法时何故即言舍四体。答。六法受持更无别法。但持前四如七受业。故六法舍舍四体具戒。依於大僧所受而别作法。与彼十戒作法不同。为此但舍四体之用。法师助一释云。受大戒时可得四体不同。六法作法别故。六法十戒但依尼受。不可发具戒。要依大僧之受。从师乞戒更复作之。何故不别得四体耶。故知别得理亦无失。若其别得舍具戒时。舍体也。

章。解云至种子能感者。

问。如何道理种子能感异熟耶。答。资有漏业名之为感也。问。现行上尚不能招。种何能感。答。谈实现行亦能感彼。然业未熟。果不即生。故熏成种。后时招果。若尔。现行既能招。何须种子感。答。现行虽生。剎那灭故。熏种子后生於果。若但现行。现行灭已后果起。阙俱有之因。久已灭故。为此言种感也。定道种子。定道类故。假名定道。非如余人将此种子实为定道戒体也。

章。若不生者。

身语不生也。

章。若如前说即是身业为重者。

此意说云。仙人意嫌是意业重。能杀国人。若准初解许有表业既。由有表。国人方死。即是表业。何云意重。

章。解即亦色也者。

从彼鬼神所发雨石。仙人无表而得色名。依他所发假名自色。

章。持七受之业者。

舍论文。

章。然十业体是思者。

问。业道无表二有何别。答。业体实思。无表色者是唯是假立。防恶色故。假名无表色。又无表者种上功能。业思实体。又未受戒但不杀生。唯得一种自性业道。若受戒已更别得彼无表之戒。又处中善。虽不由受亦有无表。据其体用亦与业道而不即一。问。戒体但是种上功能。为假实耶。答。是假。若尔。假法如无。如何经言戒能感果。而复言持名非色心。答。实种能感。以种体从用。名戒感也。而言持者。亦据体说。言非色心。说彼功能。问。思体是业。体能感者但是其业。何实戒耶。答。但是一种。约其义用立名字异。问。戒既种上差别功能。第八缘不。答。不缘。若尔。种上广大功能如何即缘。答。广大是实。戒是假故。故缘其实不缘其假也。问。一种功能。假实何别。答。广大依种亲起。不约防外。名实戒体。其色外防身语。是故名假。如提塘等亦遮故。思之。

章。如何得言至无表色耶者。

其答意者。假所发雨石之色以立其名。亦复何失。

章。生今亦者。

二字错。合是在字。

章。并先从师者。

师下脱受字。

归敬章(卷第四本)

章。故我稽首大沙门者。

颂云稽首故非身敬。若尔。杂集序云。敬礼如何即通身语二。答。彼论释中自言身语业。实性论中而无释处。且依有文作如是判。据实相似。

章。转爱果者。

身心名爱果。由於善心转动爱果而礼敬也。

章。俱舍至之通称者。

俱舍但以身心。不名为稽首。稽首即是身业别名。亦是三业之通称也。俱舍且约别名而说。据实通三。

章。随其所应亦通种子者。

今是身语二种无表。依思种立。名种为体。

章。身语二业至声处者。

次明佛位归敬自性。亦得在於色声二处。佛位既有身语业等无表与色。故通四处。今现文意。身语二业无表色等。故此总是释名种子之所以。应思。

章。语业礼者。

所有违妨如三轮章及彼记会。故不更释。

章。二归依境广等者。

问。狭境敬礼归依可差。宽境敬礼归依何别。答。归依宽。敬礼不定。故名二差。非是宽敬即是归依。归依三宝所以宽之。敬礼虽三。尊而非是宽也。亦复全别。

章。四支七支等者。

言言支者。语业四支约语表业。但说於四。身表於语。义准可知。不言三支合而言七。

章。七归依义胜至而兼是者。

现理者。法宝意。说归敬必具三宝。敬礼礼贤而又得成。非要具也。

章。证净是信等者。

今观此文意设遮。於下难会。归敬之境即是三宝证净之境。亦是三宝。何不对辨。为此故言信业别也。

章。法随法行者。

随闻慧法。行修思慧。此法随与彼法随第二听闻何殊。法行中思与彼第三作意何别。答。由二三而为因故。而能生起法随法行。总而言之。前三为因。第四为果。果即三慧。

章。一者诸根不调者。

由根不调。故须归依练根器。

章。依不成依者。

所归者无恐怖故。更不说求所归依也。若尔。僧宝又是所归依收。岂不求依更无怖。答。胜鬘经云。但说如来名归依。

章。七地已前在因位故者。

言因位者。释身语二有漏。所以言七地者。释彼意通无漏。所以八地已上唯无漏故。若是地前。唯有漏故。所以七地言通。

章。一界处者。

据其实体。体唯思故。五蕴中言色行二种。体表合说。

章。由形恶者。

即欲界能变恶身。恐怖生类亦生类。

章。十二受归依者。

从於师受三归依。

章。善十一众中所谓大师等者。

言大师等即善十一之众。

四食章

章。前解不然等者。

谈初师释与后师解意有别故。名为不然。非是破前名为不然。非要等下。出前意。

章。然准诸文行解胜者。

准论但言摄益喜等。不言八识。

章。能会境思名意会思者。

意相应思能思於境。令合会故。意会思有。有能令境思。此思能令意於境中思惟也。自闻思与所思二行何别。答。思但思量彼境。心所即能令心造作等。故二别也。不然。今者正取意相应思而为食体。何须说言思令思惟自闻取。理犹未尽。应捡彼文。

章。能摄益识者。

遍八识也。有云但对自三识也。但初益。自识变坏时。益更用。欲徧益余等也。有云。观大意但於变坏时益本识方益诸根。非是自三识也。应捡彼论方悉。今谓不相增边长养。由段食等令识明利。如何言但资本识。

章。依止方便者。

思为依止。是起爱根等。亦方便。

章。如是三种至由体增盛者。

由三食故得增盛。识言通八。有云其者可也。

章。及缘现在者。

触食也。

章。未来生故者。

思食也。

章。亦缘过去者。

双说触思。通缘过去。

章。此义且依顺触思故略而不论者。

触思缘现及未来世而是顺。故云说现未。略而不言。缘过去也。

章。能与后后为增盛因者。

令彼合识而得生。言意根等无间灭意。

章。四者前三之所依止者。

即第八识。由此任持根大种等而得安住。

章。依彼而转者。

彼即第八识。

章。能集后有业烦恼识者。

即业烦恼所招当来异熟识也。

章。由此四种各有通别等者。

数能资气力。触长乐爱等思。资欲贪等识。令根等识而安住也。名为别通。即能招当来果等。又有通者如上下。思之可知。

章。欲令根义明增明净者。

四食各别。名为本也。此四名得义明净故。

章。谓变坏故有变坏者。

此等四文如次四食。初言变碍非是食。彼言变者正是食。故总结之。一一之中有是有非。

章。四有种法至四食者。

由此四食各别能资长气力。四方能资诸根大也。

章。又由追求三食等者。

一二未来所有食。若前先不。初相从而追求触思者。据展转求三食也。求食即意。起喜乐即触食。思量二行相难见。

章。生业烦恼生后有识等者。

由求三食以为因故有业。后有识生。

章。四是诸行至因缘等者。

诸行多分。以识而为住因。缘此徧者。言识。

章。婴儿等类亦能知故者。

虽不能知触思识等体用行相。然亦思量触对。对谛境故名为可知。

章。日日分易资养等者。

此日日资身也。若阙。身即羸损。

章。无无生而住故者。

无有众而无。有生而得住也。故章云生生即生相。

章。由缘未尽善等者。

即是前生能灭生之善。由有此善。有情得住。

章。谓於是处说由命住者。

即无色界天名为是处。不曾求食。又不食有求食故。而有难作。对於彼说依命住。

章。若尔何故至处宽遍耶者。

此未详也。今助释者意云。若其不损。即名长养者。有处宽遍长养一切。以是不损害也。

章。根由其识所资长养者。

问。根望於识有五义胜。如何令识能长养相耶。答。彼约闻声见色时根有力胜。今据为食故识若胜。即由第八任持根故。

章。虽具五处全非是食者。

界系别故。若无漏者据有漏故。

章。然由圣力至可为食故者。

此意说云。圣定等力及思成等力为食之时。但取香味触三为食。不取其色而食。故此即法处以为食也。

章。有义不然至非法处者。

此师意说。圣者定力变鱼米等为增上缘。有漏第八据彼自变为鱼米等受用之时。但用自八所变之者实香味等。而不用彼法处等色也。所以然者。有情三识而能用法处色故。

章。此亦不然至三处名食者。

此意说云。但能资养即名为食。非要三识缘故名食。上有情类食段食胜。正为食时。三识量是缘。若得三时未为食故。此亦如是。道理皆难。所以然者。定等所变是上界法。如何得资欲界有情界。随增过。又无漏者破於有故。如何食缘之。定通等力即不决定。故得以上而为下食。虽然。终有致别。非有失。又解。克实言之。但以彼色而为其质。自第八识变业果色而受用之。如义灯中广问答辨。

章。有漏者是善性摄者。

此即是许七地以前变鱼米等得实用。七地以前有漏尚行。故有漏心亦能变也。

章。若无漏者至漏者至彼损有故者。

问。为食之时。但唯食自第八所变有漏之者。不食无漏。如何得言破於有耶。答。由以无漏为疎缘故。毕竟能令有情终得断於有漏。

章。此义便狭者。

对法及彼在下离欲之人。摄论无及。故不摄彼下离欲者。

章。答有二定至资下三耶者。

眼耳身意名四识也。既言下。识思识触定随。

章。问下资上耶至思妙理故者。

上字错。合为下字。

章。约方便别义者。

此方字错。应捡余本。

章。

界不思食故。有求不得。

章。集种子识得有增长者。

前三者。此明由三为门。起业或识支种子。为后有因。名识食。

章。智顺益舍故者。

简非遍境故也。

章。然唯约与未生诸法作生缘理者。

由此食为因食。得长养诸种子。彼六识等准胜果故。以现在食不资落漏谢故。

章。但由法假者。

更非有受者。

章。无漏又尔者。

但持无漏故。

章。初解遍六识者。

但由外闻法。初资名爱。后资名乐。十业防色支。说有文言。记心如是等者。但是方便非本心乐道。

六十二见章(卷第四末)

章。由习异见异亲近故者。

与师见异。名为见异。与师别为发。名异亲近。

章。本劫本见者。

前际也。

章。末劫末见者。

后际也。有云。本是成劫。末是坏劫者。不然。总名中云。五为前际。五为后际。即阿含云。本劫末劫。明知是前后际也。

章。二十句等者。

即色为我等是。

章。阿含经有至非可全凭者。

此意说云。此六十二见遍计三界。无色界亦有色故。亦非所宗。此经既是大众部。不可全依彼经所说。定果可尔。业果即非。

章。由上中下清净差别者。

净色也。静虑异名。

章。第二观生者。

唯观生彼。不观死此也。应捡疏论。

章。若有说言至即有违天眼者。

前三者除后一也。瑜伽第四名为天眼。即婆娑第三名为天眼。所以违也。

章。常论者。

瑜伽论中解常论。更名为常论。

章。或见梵王随意成立者。

见彼梵王大种常。或见心无常。或见自身及众具。梵王自随意成立也。

章。同彼忍者。

彼。梵王也。

章。或住梵世者。

出彼在亲闻梵语也。

章。或是展转闻者。

即生此间。传闻他说。或可在梵世。亦传闻说。

章。皆依静虑者。

问。第二即闻梵王说。云何依静虑耶。答。昔在即上中。梵王说令在人间得定。却缘已前闻者。亦无违也。或可现在梵王说未来前。故亦名前际。

章。出心以前所有诸位者。

通自心.心所法及余法也。

章。诸法如我者。

此诸法者。身外诸法。举自之身。例於诸法而亦无也。问。何故不忆出心以前。答。出心以前正在无心。无心何忆。问。何故不忆无心以前诸有心位。答。外道宿住极唯忆八十。为在无心。经五百劫。故不应能忆无心已前。问。宿住亦得缘於色法。在无心位。心.心法虽无碍。色法在。何不缘色执无因耶。答。凡宿住观。要於心方。观色出心。前心法既无。如何观色。

章。若依缘断边际求世边时者。

坏时论於尽劫。名断边际。尽边以为分限。名有边也。作此见解报故。名求世边。

章。出观方便者。

出现成劫也。方便者。以此出现而名方便。观边无边。今是旦举劫等。又是方便。

章。三种妄想者。

虽列四。今谈其体。第四但是第三故。而是无别体。

章。一不善清净者。

外道也。

章。二善清净者。

唯佛也。唯入俗定者。外道定也。

章。或为异记者。

善说不善等名为异记。

章。或拨实有者。

拨实法以为无等。或有云应据动。

章。或许非有者。

外人解云。其有法而乃问言此法岂不是无耶。而随问言是非。有名净名有。此言三并外思欲名答也。通解四行相。

章。又以圣者至不矫乱天。

有答不乱天故名乱天。非佛法说彼是不乱天。乍观欲似以答不乱天故。以从能问。故佛法亦名不乱天。思之。

章。随於处所者。

随世何方域之处也。

章。案未开者。

於同净天而未解也。

章。性虽有识者。

虽有解性。有本言随忆也。

章。答成邪见者。

见不正故名之为邪。非要五见中邪见。

章。不答成妄语者。

虽不分明说我爱有证能。亦[纟*奄]含自说有证。今总不答。前说有证者便说妄语。

章。如是三种假托余事者。

假托即同余事行相。各各有别。即坏畏等是。

章。无色界下三地亦通於彼者。

如大众部。若说无色亦有色者。我有色句亦摄无色。下三无色。何故除有顶。答。彼非有想非无想中故。思之。

章。第七者。

大论第七。

章。二执我种种想谓在下地者。

第四禅下三天及欲界也。欲界可知。初禅为见。觉乐等别。二三禅等见大水灾。有怖不怖差别心故。如法华抄。

章。一我纯有乐至谓下三静虑者。

三唯乐受。

章。我有粗色至我断灭者。

欲界人起恶道中。以极苦故。不作断灭故。如法华抄。

章。欲界诸天者。

人天趣别。故别开也。

章。三色界诸天者。

章於无色界合为一。无色翻色。

章。不定自他至一切皆得者。

若计自身。若此若此。他身及此。今说以为灭。悉皆得故。

章。我解脱心得自在者。

由我解脱故心自在也。

章。观得自在者。

於所变境而得自在。名观得自在。有云心得自在者谓止观两行。互未详所以也。

章。此说胜妙略无人中婆娑说有者。

此一段文疑错。

章。具足住者。

证得现法乐住也。

章。何故无有二天者。

三十三天与四王天。

章。及仙趣耶者。

亦有於仙而没得之天执不没者。以为常何。故不立为一分耶。答。此等难及广聊。简法皆如义灯。

八解脱章

章。内未伏除见者色想者。

自内身见有好恶贪等未尽未除。问。离当地惑及依六行得空识等。即得名八解脱不。答。有云离当地染非八解脱。八解脱者。要解脱处思惟胜行也。六行者。外道可然。佛弟子但依谛观修解脱。

章。见者色想安立现前者。

见者是能见。能见者所观色相安立现前。问。见者色相何安立现前耶。答。有云虽离色染仍有定障。见有好恶。故此色相当情安立。今助释者。由已离染。为令障更转远。所以安立色相现前而观之也。

章。由前三解脱引胜处等者。

问。为是八解脱方修胜处。为将少多即引胜处。答。为二释。一云得於二解脱已。引前四处次起第三清净解脱。解脱起已引前四处。四处起已解修余解脱。二云定得八解脱已。随其所应引其胜处。且依解后释。若尔。第二解脱而已得。於内无色初二胜处。如何复云内有色耶。答。内安立色名为有色。非未离染名有色故。对法云。解脱名造。修胜处名起。加行遍处即成满。故三种次第别也。若如前解。解脱胜处修有杂乱。更思。

章。或见者无色想安立现前者。

由初习业未能任运。故须安立无色现前。问。设不安立。但依静虑观作少多等何失。答。有云。由要先安立无色想伏除见者。色想始依静虑作解脱。以彼先除定故。更远防故。问。瑜伽对法皆不作少多等也。准何言之。答。第二既云余。如前说故知尔也。问。初解脱等但作光明观如何。如前证少多耶。答。摄少多境而为光明。取彼如前所摄少多。故无失也。更思。有云。见者色想安立现前。未得无色定。但依谛观伏除见者。色想或依真观。问。初二解脱但观欲。何故但於第二言已离欲色。答。据实是齐。但初据二果及外道等合。单作者故不离色已。有云。佛弟子但依谛观得根本诸定。不依六行不同外道。如闻佛说法即得初果。岂说六行得近分也。有云。初解若初俱未得无色定。俱依谛观伏断色染。

章。又不思惟彼想者。

不思惟彼初光明相而为相也。

章。今此第二内有色有根等色者。

此会违也。有余文言内有色者。有根等色也。

章。世间正智者。

修六行智亦名正智。

章。前无间道至方得至解脱名者。

欲入灭定还作无间解脱道也。

章。即外色之观及有色之观外色者。

初释大乘。后及有色等释小乘。摄大乘初观观外色故。

章。诸色之观及内无色之观外色者。

大小乘兼释思惟分别。

章。一向意解思惟净妙者随转理门者。

随小乘俱舍等说。唯作清净名一意解。

章。定等诸所依法等者。

彼同时心.心所等也。即此定等名之为处。定等非一名诸所依。即是彼能依功德虚空之所依故。名所依法。言能依行者所缘虚空等者。举彼能依显所依也。能依行者即功德等。便思。

章。余无所有无别境界者。

无所有外。更无境也。

章。观已上境无所有少者。

观彼识外名观已上。有云。空无边处者缘无边为境。若厌色生彼。皆无色故。即缘彼空故。若厌色行。非要缘空对治色也。如灭定但厌心令灭。非要空也。故但厌色。问。无所有心唯但思惟。下识处外无余法故。名解脱。为亦缘於自他四谛非择等法为解脱耶。答。缘於自他四谛等下。然解脱障.所知障收。若也不解自他之名。亦是障摄。若也解名。除一分障。若欲解名必须思惟识所处。为境戒之外色心等。无名无所有。不尔如何名无所有。有顶解脱亦引此知而言无色。不缘下者。不缘下界。又余不能作解脱者。不能缘之。非一切也。更思。问。答此难但厌色作何行解。故缘空及识。更不缘下地。若无所有即缘下识。於识上无彼空境等故。名无有微细。若尔。此与识处何别。答。识处但观唯有识。更不观所余。

章。故渐入真观方断空障者。

此释缘如以观光明及少多已方入真观。断於定障。定障断已既证真如。所以此观得缘如也。言缘如者。出瑜伽论。

章。以摄受相者。

即是展转相摄受。

章。为断此二障者。

色.无色二也。

章。异生圣者至然有差别者。

圣之中通离染得净。异生一向是加行得。应更捡彼文。

章。除变化障得自在故者。

於色解脱。起诸神通。得自在也。此说圣者。异生不然。

章。不说异生不作初三者。

论既不说异生不作。明知异生得作也。

章。由此返显至故通内外有者。

此会意。论既不言唯圣者得。圣之弟子不得。明知异生而又得也。所有言外者。异生名外。或外者外道。彼论但言多生贪味。非是一向不许彼得。文无遮故。应捡彼论。

章。即於净色至变化相违者。

於净执不净。执为定实。故障展转相待。解言变化加行功用者。於净色变化不净加行功用。行而不能成。或功用者。於净色加功用。行而执着也。不净准之。后解好。

章。惑苦二法者。

是定障中义说。或闻在定障中无有也。

章。第六解脱至之令远者。

此通对以下为境。断定障也。应捡彼论。

章。后成满时至得后起者。

此证意者通於二界。得起成满之者。色界遍处既为其因。明知必有解脱之果也。如初业者要慧为因方能得定。分成已后。即定为因慧为果也。

章。不作净观不唯在欲者。

作净无色色亦得。有云。又远作欲显色净观也。今解者设观色界显等色。何失更问。

章。离欲得者。

但离欲已而即得之。更修行方便得。问。若离染得依断者说。何故前言伏除见者色想。答。望义有别。约断伏入随有别亦不相违。而已得解脱至观自境作何行相。答。遂作先等解行俱更增胜。

二执章

章。思诞提底者。

此无相当。故不翻之。但此四字助彼萨字自为伪也。

章。依本我无境者。

依本执心妄为我执我境而无体也。

章。故法我见亦同生我者。

同上所说我见行相生也。

章。除染净意者。

有覆名染净等摄。无覆无记及以善等。

二十七贤圣章(卷第五本)

章。断六七品即半生在者。

但断七品有半生在。而言六者。由断六故应义。第七所断半六故名。六字剩。

章。初预流向者。

前十五心名之为向。何故文中更不出。应捡余章。

章。八智十六行者。

十六心中八智为体。忍从於智但名八智。四谛之下各四类行相。乃名十六行。问。前十五心三谛四行皆悉是向。如何总说以为果耶。答。唯道类智初果正修。余之七智。初果之时而是得修。正修得修总以为体。故言八智。道四行相而是正修。三谛四行并是得修。亦同智说。不出第二果者。第二果或易。故不说。或是脱也。其第三果及第四果顿修八智十六行。准初果说。问。分别之惑初果已除。第三果等不断彼故。何故取彼八十一无为为体。答。果总无为。所以得有八十一也。此等皆依小乘。应捡俱舍等。

章。转至前三果等者。

谈实此二四果皆有利钝别故。然唯依於初果建立。若四皆立。成杂乱故。今言前三果皆有者。道理稍难。所以然者。若据有体。四果皆有。不唯前三。若约建立。唯初果不依中二。故不可。应捡瑜伽第三抄及俱舍等。

章。第三果中为身证者。

据其别也。通而言之四皆有故。罗汉之中第六不动见至余五信解。

章。成就彼对治者。

成三四六对治。

章。问上之三亦应入断者。

答此问者初之三品。初入修道智猛利即断中之三品。修道再起不入断尽。又中下三倍离欲。故不须初。三非倍故入即断。又初三品粗易故入。中三细断入不顿断。应捡俱舍。大乘无文。而解者通大乘。无失。

章。皆於初禅身至而断受生者。

此半超。不同全超直生非想及五净居。不同遍没。地地皆生。随於何地而受生。故得半名。今此三种依上流。依初禅身死上生而建立之。故此三种皆言初禅死生上。

章。答四果说者。

此答意云。为立四果故说罗汉。罗汉若无。四果不定。

章。答约种姓别立六有别者。

三有别应捡俱舍等。

章。问向中何故不取见道无为者。

此举见道而等取修无为亦然。向亦无故。答此意者。无为进向义不胜故不取。如解向中已为此释。故今不为答。

章。以彼经生至无由生欲界者。

此是答。二解合在。必无命终。下录错。无命终之所以也。怖生死故。不生上界。欲界惑尽。不於欲生。为此所以必不命终。如广章说。录误失。安在问中。

章。又多障难者。

放逸处故。唯梵王所居放逸名障。

章。何界所摄者。

此文说错。应勘本。

章。有果而非向至不进断位是者。

此前问意。今约得是果亦为向之者而以为问。不据唯果及唯是向而作问端。初果第四唯果非向。初向唯向。故今答中於此而答。不尔者。何所以而不取之。应捡广章。

章。如何而断欲界第八品等者。

此脱七字。此中问意。八九未断有果生在。可名一间。既断第八唯第九下而无半生。何名一间。答此意者。据小生说名为一间。亦无妨也。

章。二性烦杂故者。

二性难辨。故不作而般涅盘。又生死厌者。生。性也。唯有一性无极离厌。故得涅盘。略而言之名无厌也。不作此释。道理难知。

章。略有五义。

如广章说。

三科章

章。五蕴通二性者。

问。唯识第八说五蕴等通三性收。今唯言二。岂不相违。答。今谈蕴等体。遍计无体。故不说之。处.界准此。

章。除一合我至合识为一者。

问。执一开色为十。理即章违。合识为一如何能遣一合之执。答。为执色身为一。合我开为十。但书心法非见不执。一合不别开非不开。除彼一合也。此门依彼般若经中破一合相以为废诠。

章。又释乐色多至开心为七者。

此等文错。应捡俱舍。

章。好恶等三据性是假者。

所之性者。非体性性。用性性也。而言好恶等无故恶体。由能发生好恶心故。假名好恶。所依之体而是实俱生。二体是俱生故不说假。味性是假。准香应知。苦味性假设故也。

章。定自在生实者。

定所生起色是实。

章。定境色是假者。

即假想所观之色名定境也。

章。如梵王起论者。

即彼梵王不矫答梵众。謟於马胜所发语者。皆有覆摄。把马胜手引迎马胜。有覆身业。上无不善有覆心发。名为有覆身语表。实非有覆。

章。二十四不相应随应者。

等随彼所依以明性也。

章。法中定引果者。

即定果也。由定引故。名为定引也。

章。遍计并威仪者。

即遍计心妄为色境。名遍计色。即遍计心於所计境作威仪解。名为威仪。

章。九变化五界中者。

界字错也。合为蕴字。又唯取色界者。缘字又错。又合为蕴字。下自分别十八界故。若尔。下言识中唯第六等。如何今云唯色蕴。答。谈所变化唯色蕴故。心.心所等非所变化之第六。说能化。若尔。眼耳二识何名能变化。答。眼耳二种实非能化。以眼耳二有二通故。名为变化。

章。五尘全者。

有云据实所变皆能法处收。但以境对根言五境。

章。扶根四尘扶根尘非业感者。

各自性收。

章。非别有自性无记者。

谈离异熟无记更不别有自性无记。异熟生宽。摄得於彼。

章。无间以辨缘者。

依等无间以辨缘也。

极微章

章。瑜伽亦说至中间尽灭者。

更云不至。明无实微。若有实微。应云至也。

章。翻解此至微至边际者。

非至极微边名际也。但七极微之处名之为边。

章。便能清净广大修习等者。

根诸色心无一念执着之心。故能广大修清净行。

章。五胜利者。

一以与二空为方便故。二又与至破辨色故。三又能断萨迦耶见等。四憍慢伏故。五烦恼缠除诸相。

章。修诸空观至先至极微者。

欲修法空观。要先折色等。

章。后入空故者。

后字错也。应为得字。由断烦恼得空也。

章。断集谛辨苦者。

为因名集。为果名苦。一谛体义分不同小乘。此二定别。

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卷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