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并序

【记】题目中。上六字属经题,乃所解也。下二字属疏题,乃能解也。摄所、皈能,并属疏题。经题如下疏文自释。言义疏者,文心雕龙云:疏者,布也,布置物端,撮题近意也。盖取一经所蕴之义,敷演流畅,旨趣冷然,使学者临文不壅也。序者,叙也,叙述此经之所起,及义疏之大纲。尔雅云:舒、业、顺、叙,绪也。与绪字义同。绪则茧之绪也。凡茧之抽丝,先抽其绪,绪尽方见其丝。其犹疏之有序,序终则见其疏也。即以疏题兼目其序,注以示之。余如常解。

西湖灵芝崇福寺释元照述

【记】撰号。中湖,在郡城之西,故曰西湖。灵芝,即钱氏园苑,尝产紫芝,舍为佛祠,仍存美号。崇福寺,即疏主传道终焉之处。释,乃出家之姓氏。述者,真谛云:佛说曰撰。菩萨造论,直申佛经曰述。此亦一住,述即撰也。郑康成云:述,谓训其义也。

一乘极唱,终皈咸指于乐邦。

【记】序文,初科,总叹中。上二句叹教。一乘者,乘以运载为义,究竟不二名一,即佛乘也。法华云:唯一佛乘,无二无三。了义之谈,故曰极唱;更无他趣,故曰终皈;群经遍赞,故曰咸指;对此苦域,故曰乐邦。经云:彼佛国土,无有众苦,俱受诸乐,故名极乐。天台亦云:乐邦之与苦域。极唱之言,通该一化,别指二经。法华药王品云:如来灭后,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云云)。华严行愿品云:临命终时,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云云)。故慈云云:法华妙部,如来亲记往生;华严极谈,普贤躬陈回向。疏主尝云:普贤十大行愿,终皈净土。是知净土教观圆顿,上乘毕竟所皈之处也。

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记】下二句,叹行。普贤大行,如尘如沙,且举大数,故言万也。弥陀因中,历微尘劫,上求下化,修菩提道。至于果上,揽此功熏,以立嘉号。是故释迦于此经中,专示持名方法,故曰独推。秪此一行,具一切行,故曰圆修。涅槃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行愿经云: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疏满行。对斥余行,皆是偏劣,故云最胜。所以特举极唱指乐邦者,以显乐邦非权乘也。独推果号为圆修者,以显持名非粗行也。

良以从因建,愿秉志躬行。

【记】究名,初科中。初总明愿行。愿行,犹目足也。人有目足,所往必至;事有愿行,所求必遂。初句明异愿。指法藏时,故曰从因。大本云: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次句明实行。秉,专也。躬,亲也。即大本云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等。

历尘点劫,怀济众之仁。

【记】历下六句,备陈行相。初句约竖以论其时。历尘点劫,如法华经(云云)。从于过去,直至今日,经尔计时,常怀博济仁爱之心,验非朝夕也。论语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无芥子地,非舍身之处。

【记】次句约横以论其处。遍于大地,捐舍身命,饶益有情,验无空缺也。百缘经云:阿难问佛:世尊,于三千大千世界,无一粒芥子处,非是世尊舍身命地,云何有寺院?云何有村营城郭耶?世尊答言:见为寺院,是吾正舍身命地;村营城郭,是吾遥舍身命地。

悲智六度,摄化以无遗;内外两财,随求而必应。

【记】悲下四句,覆释上二句也。意谓横竖时处,为修何行,故以六度两财而释出之。六度中,前五属悲,后一属智。若无悲愍,于财悭惜,岂能济众?若无智慧,于身执着,岂能弃舍?内财,谓身肉手足、头目髓脑、所爱妻子等,释上舍身也。外财,谓金银珍宝、田园屋宅、国城王位等,释上济众也。菩萨摄化众生,无出六度万行。如母哺子,故曰无遗;如谷答响,故曰必应。

机兴缘熟,行满功成。

【记】机下四句,正明感果。上一句,蹑前修因。由利他故,机兴缘熟;由自利故,行满功成。

一时圆证于三身,万德总彰于四字。

【记】三身者,法、报、应也。法身本有,若无修德,终不能显。全性起修,由修照性,修性相即,非前非后,故曰一时。举一即三,全三即一,三一互融,不并不别,故曰圆证。万德即前万行,在因曰行,在果曰德,万德虽多,四字摄尽,故曰总彰。

是以知识广赞,感狱火化为凉风;善友教称,见金莲状同杲日。

【记】次科,证实中。上四句明感相。上科虽叹四字功深,未见其实,故引观经为证。上二句,经云:命欲终时,见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等。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下二句,经云: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文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名。以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所以一闻知识劝赞,即感狱火化凉风者,盖由狱火、凉风,并由性具,俱非外物。历劫沉迷,则凉风无非狱火;一念开悟,则狱火全是凉风。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法灵妙,可思议哉!

八十亿劫之重罪,廓尔烟消;十万亿刹之遐方,倏如羽化。

【记】下四句,明得生。八十亿劫,或云无量劫等,皆随功行浅深为言也。灭业破障,罪福性空,喻若烟消,无朕迹也。祖师云:一称灵号,厚障烟消。十万亿刹,不离自心。举念即登,犹如羽化。倏如羽化,言速疾也。华山记云:山上有池,生千叶莲华,服之者羽化。大清借用其语尔。

嗟乎!识昏障厚,信寡疑多,贬净业为权乘,嗤诵持为粗行。

【记】斥世迷执中。初四句叙迷。嗟乎,伤叹之语也。识谓八识,障即三障。识体元明,由障重故,全体昏暗,触事狂愚,信力不坚,疑根难拔,遂于净业,反生轻诮。慈云云,疑为信障。世间小善,尚不能成,况菩提大道乎?贬权乘者,不知乐邦,一乘咸指故。嗤粗行者,不知果号,万行独推故。贬,斥。嗤,笑也。慈云云,或攘臂排为小教,或大笑斥作权乘,以其言反经人,惑常典等。

岂非耽湎朽宅,自甘永劫之沉迷。

【记】岂下四句,彰失。上二句,执着情深。耽湎,犹沉溺也。朽宅,通指三界,见法华经。不由他得,故曰自甘。无有出期,故曰永劫。

悖戾慈亲,深痛一生之虚丧。

【记】下二句,违背过重。悖戾,犹孤负也。慈亲,即召彼佛,见势至章疏主。悲愍心切,故曰深痛;徒生徒死,故曰虚丧。此科文意,不出三障:初二句,惑障也;次二句,业障也;后四句,报障也。

须信非凭他力,截业惑以无期;不遇此门,脱生死而无路。

【记】勉信受中。由前迷执,不信净方,故兹劝勉。语皆反显须信。言决,定也。他力者,十疑论云:自力者,此土修道,卒未得生净土。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他力者,若信弥陀愿力,摄取念佛众生,专修念佛三昧,机感相应,即得往生。如人水路,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等。此门即净土一法,如世间门户,由户出入。翻前三障,对之可见。

闻持颇众,正协于时缘。

【记】申怀,撰述中。初正申怀。上二句明经文契机。经云闻是经受持者,故曰闻持;好乐非一,故曰颇众。

著述虽多,鲜穷于要旨。

【记】下二句,明诸师失宗。慈恩、孤山、净觉,三本行世,故曰虽多;不穷经旨,故曰鲜穷。

尽毫端而申释,敢敩前修。

【记】尽下,次明撰述。上二句叙作疏。毫端命其翰墨,指闻见也。文选云:穷六义于怀抱,究八体于毫端。取法,故曰敢敩。敩,学也。

舒舌相以赞扬,誓同诸佛。

【记】下二句,明驾说。舒舌赞扬者,意在因疏通经,展转流布,同下六方诸佛,出广长舌,遍覆大千,称赞释迦,说难信法也。

太虚可际,鄙志奚穷。敬勉同舟,深崇此道矣。

【记】太下,标志愿。楞严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敬勉,犹奉劝也。同舟,召其同道。业疏云:同舟各审知之。记云:舟喻圣法,可以济度。易云:同舟相济,则胡越何患乎异心?此道,指今经念佛三昧也。

将释此经,先以义门括其纲要,始可人文释其义趣。

【记】总示中。初句总标。先下,分章。初二句明演义,即四门也。次二句明释文,即三分义家之门,故曰义门。经中所蕴大义,不出教理行果,自非积学洞微,穷幽尽理,何由通晓?疏主预于释文之前,开列四门,搜括经旨,坦然明白。庶使学者从门而入,窥其美富,然后临文科释,不失大猷。纲即网上横绳,喻今义门。提纲则纲目皆整,得门则义理无亏也。

初中,大觉世尊,一代名教,大小虽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鲜无不尽。

【记】义门,总示中。初二字标章。大觉世尊,指能说人也。下二句,示所说教也。不下诸句,括所诠相也。四法相由,在文自显。问:今疏四法释经,未审据何文义?答:文非一典,义散群编。括其大皈,无越于此。良以吾佛对机说法,说必成教,意在当机。依教开解,识所诠理,显理须行,行必有克,证涅槃果。非唯一佛,十方三世诸佛亦尔。盖由从始至终,自凡跻圣,一番修证,四法整足,不可增减。譬犹春、夏、秋、冬之四时,东、南、西、北之四方,虽千圣再世,其可易乎?疏主深明一代教意,统之有宗,立此四法,今古罕闻。唯达人大观,乃能知之。管见之徒,未足与议。且如天台五时、八教、五重玄义,斯亦博通经论,究尽化源。圣心而建立之,以成一家规矩,任运自与修多罗合,岂可亦以片文只义而求所出耶?大卒先贤弘阐教门,千差万别,秪由佛意圆融,被机不等,所以纵横自在,无不可者,岂特矫异哉?超玄记问曰:今疏四法,应有所据邪?答:据经。若尔,何经?答:即教也。教为显理,依理起行,行成克果。四法第来,非依经而何?今谓此说太杀无稽。既云据经,应须指出经文,令人生信。既无准的,据经何在?非唯答不当问,亦乃前难未通。圆修记亦云四法收经,有何所据?答:四一明经,华、竺同轨,乃至光宅教一、人一、因一、果一,天台理一、行一、教一、人一等。今谓此说不识化意。他宗四一,唯局法华,开权显实,方可谈之。在昔未经开会,如何辄用缘名失实,取笑于人?二记谬谈,前后非一,不能具破,学者番之。

初中言教,大略有二:初、明教兴,二、辨教相。

【记】列释,初科,通明教兴中。先儒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良以众生本具觉性,咸可至道,因物有迁,流而忘变,必藉言教而为㛢掖。故佛出世,无说而说,逗会机缘,依教修道,见性成佛,是知教法益物功大。所以有通有别者,通则通论设教大意,莫非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别则别究当教缘起,所明行法差别不同,被机修进。

初中。大本经云:佛言:如来以无量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普令群萌获其法利,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记】言大本者,即曹魏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两卷成大,对今单卷,则名小本。文有二段:从初至法利,出上卷;开下至之道,出下卷。佛言二字,乃经家语。如来,即指释迦。无量大悲,即佛心也。矜哀三界,即愍物也。所下二句,即设教也。普下二句,即被机也。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发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此即同体之悲,遍该一切众生境。境无量故,所以大悲亦复无量。经中欲明生佛不二,同一觉源,圆照诸法。诸佛悟本,起同体悲;众生迷强,受诸幻苦。悲能拔苦,故特言之。或云趣举四等之一,甚非文意。三界属于依报,以依显正也。良由众生从无始来,恋着三界,受生死苦,无解脱期。是故如来兴起悲心,出现于世,而为拯拔。即妙经云: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祖师序云: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是也。出兴,即起应也。世,即世间。近指三千,远通法界,不出生、阴、国、土三种世间也。光阐者,光即光显,阐谓阐扬。依教建修,能趣三乘圣道,故曰道教。草木最初拆甲曰萌,群即多也。机缘道心初发,亦犹萌芽,故以喻焉。获利,即受益也。上曰群萌法利,语尚通漫,故引五趣与度未度者而明决之。下卷文云: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照然分明,方接今文开示等语。度未度者,即四弘誓。若言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即自行四弘,今即化他四弘。经云: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泥洹,即梵语讹变,并翻灭度。言决正者,良以生死、涅槃,本无二法,迷之则涅槃即生死,悟之则生死即涅槃。众生邪见,妄认涅槃而为生死,今为决了,使复正道也。

此明出世大意,该于众典,是谓通明教兴也。

【记】结显,可见。

次据今经,略言五意。

【记】别辨中。舍通从别,局就今经以求兴意。

一、欲令众生知娑婆苦,求出离故。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

【记】初正明。此下,结显,初即厌苦。

二、令知佛境界,生忻慕故下,明依正庄严,劝生彼国。

【记】二、即欣乐。

三、令摄心安住念佛三昧,故下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等。

【记】三、即起行。

四、令破障脱苦,得清净乐,故下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等。

【记】四、即受生。

五、令生彼国成就菩提,故下云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等。

【记】五、即证道。然此五意,㳂浅洎深,理数然也。

此明说经正意,局在今文,所谓别叙教兴也。

次辨教相。净土教观,通明现在十方诸佛。即如下引六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劝信是经,即其证也。又准下文,善男善女,闻经受持,不历阶渐,皆不退转阿耨菩提。

【记】次辨教相中。言教,则通指如来四辨、八音所说之法。言相,则别召教下所诠行相大小不同。相即相状,览而可别教家之相,故曰教相。初正明。故下,结显。初中。所以引诸佛为证者,盖由小无他佛之谈,大有刹尘之说。此经既谈十方世界恒河沙诸佛,可验教观非偏小矣。复引闻持不退菩提,证入既大,其义益显。言不历阶渐者,生彼国人,莫不圆发大心,顿修大行,永无退转,当证菩提。不同此土声闻、缘觉,次第修进,取证小果,故云不历。

故知一切净土教门,皆是大乘圆顿成佛之法,定非偏小,如别委论。

【记】如别委论,见观经疏。

二、明理者,理即教体,亦分为二:初、通,二、别。

【记】二、明理,标分中。理即教体者,理是空寂之名,体以主质为义。不二而二,乍分二名;二而不二,理体一如。教从理立,故即教体。

初中,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实相为体。

【记】通论中。初二句标名。一切之言,唯除鹿苑,通收一代,莫非大乘。

方谓方广,等即平等。

【记】方下,牒释,初分释方等二字。

实相妙理,横遍诸法,故名方广;竖该凡圣,故言平等。

【记】实下,正释体相。初约横竖以示该遍。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言实相者,即是甚深不思议境,真实不虚,故曰实相。起信论云: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即实相异名也。然此实相,不离诸法,法法皆契真实妙理,以实为相,故名实相。其体高广,包含法界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故言横遍诸法。彻到三际,穷渊极源,即事而真,无非中道,故言竖该凡圣。是知实相摄尽一切横竖法门,无有一法非实相者,故曰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也。横言诸法,竖言凡圣,乍分横竖,变其文尔。横处即竖,竖处即横,不可狥名而作实解。

故知横竖一切诸法,悉自缘生,皆不思议,无非实相。

【记】故下,次点诸法即是实相。恐未了者,谓诸法外别有实相故,即指上横竖诸法,皆是缘生。诸法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诸法灭时,无所从去,故名不灭。岂容思议不思议境,即实相也?

此通一代大乘所诠之理。

【记】此下,结显。

二、言别者。

【记】别示中,初句标章。

今经即以弥陀修因感果,依正庄严,不思议功德,为所诠理。

【记】今下,立义。

良以因中发无相大愿,修无住妙行,感无得圣果,点事妙理,相即非相,故所感身土,无非实相。

【记】良下,究意。

即下经云: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记】即下,引证。不可思议功德,即是实相妙理。且约弥陀修显,故得云别。因果依正,无非有作缘生之法,那得为所证理?即究弥陀因地,修证愿、行、果三,无非称性,悉是无作依正身土,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是故得为今经妙体。引下经文,证前三义,宛然符合。

若非妙理,那称不思议乎?

【记】若下,反质。

三、明行者,行即教宗,亦有通别。

【记】三、明行中,初科,标分。行即教宗者,宗乃一经所诠之要,依宗起修名为行。言宗未必是行,言行其必是宗。

初通明大行不出,发无上道心,修六度万行。

备在众经,不复具举。

【记】通明中。上二句正示,下二句指广。无上道心,即菩提大心也。六度万行,即普贤大行也。发,谓开发。众生本具三因佛性,迷此理故,无明为缘,则众生起;悟此理者,教行为缘,则正觉起。今以教行为缘,一念开悟,三因俱发,所谓佛种从缘起。

二、别论者,修行净业,感生净土,别是一门出离径术。

【记】别显中,初科。别是一门者,观经疏云:释迦一化,所说圣教,大略有二:一者,娑婆入道教;二者,净土往生教。悉如彼疏判教中明。

就净业中,复有多种,诸经所示,行法各殊。

【记】别简不同中。初趣举七经,示不同相。

观经三福妙观

大本一日一夜悬缯幡盖,十日十夜奉持斋戒。

大悲经中,一日称名,展转相劝。

般舟经中,一日若过,系念现前,九十日中,恒不坐卧。

鼓音声经十日十夜六时礼念

陀罗尼集诵诸神咒

大法鼓经,但作生意,知有彼佛。

权巧赴机,行法不一,教门虽异,无不往生。

今经专示持名之法,正是经宗,于今为要,故当委示,不可笼通。

【记】二、权下,推求佛意,殊途同皈。今经中,初的示经宗。

括束经文,且为五例。

【记】括下,束经要例。三、若下,举少况多。

一心起忻厌,厌若忻乐。

二、身须西向,正立合掌。

三、克期日限:一日、七日。

四、系心佛境专一不乱

五、期死无退决誓求脱

【记】不起欣厌,非往生因,故有一也。不识方向,通漫无皈,故有二也。不立要制,功业难成,故有三也。不想真境,妄念纷飞,故有四也。不尽报身,空无所获,故有五也。然此五例,撮举一经大意,以示宗要,不必强差经文为证。

若此称名,下至十念,尚得往生,况一日七日乎?

四、明果者,果即教用,亦有二别。

【记】四、明果,标分中。由机禀教,修因感果,非教力用,终不能获,故云果即教用。二、别,即下近远也。

一者,近果。经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记】近果中。然此近果,未有所证,犹是具缚凡夫。且望当时在此秽土修行为因,即以得生彼土为果,此谓习因习果也。初引本经,示近果相。

由前称佛,结业成因,舍此秽苦,感彼净乐。

【记】由下,逆推前因。

即获法性净身,住同居净土也。

【记】即下,指定身土。此土阴灭,彼国阴生,一念神识,托彼莲胎。揽前所修白法,为性净业身,故云法性净身。此法性身,摄位稍广,该于凡圣及初后心。今此且望舍秽生净,不假父母胞胎,尽属法性净身所摄,非谓真法性身也。既未破惑,见思全在,故住同居。圆修记引大论菩萨入正法位,住阿鞞䟦地,得法性身等,而释今文,全乖教旨。又设问云:同居净土,佛是应身,那云法性净身?且疏中说生净土者,自属于机,如何约应为难?立难既非,出义可见。

二者、远果,下云:众生生者,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记】远果中。初引经判位。此下,覆示断证。即下,指定。身土皆得不退者,经论所明,不退有三:位、行、念也。位、行尚容有退,唯念不退,永无退转。

此谓生彼国已,闻法得忍,修菩提道,断惑证真,究竟成佛。

【记】得忍有四: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断惑则破无明,证真则显法性,成佛乃有分真究竟不同。若据疏主究竟成佛,似指妙觉极果。然以义酌之,未可径从。所言远果,望近得名。近果犹是凡夫三惑,全在于彼进修,方始证入。岂可顿破四十二品无明,直至妙觉?且如韦提夫人,闻圆妙观,因修获证,豁然大悟,达无生忍。疏主判位,亦止初住。况诸经论,未尝闻有超登妙觉极果之说。盖由今疏,不用他宗四教断证位次,但取才破无明,即为究竟。况登初住,便能百界分身作佛,任运流入萨婆若海,亦得名为究竟成佛。今此文中,不退当念不退,得忍即无生忍。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成初住八相佛,分证遮那清净法身,分显寂光法性理土。如是从容,雅合教旨。学者详审,无宜造次圆修,直以妙觉寂光而释远果身土。复设三重问答,不欲委破。唯第三问,观经近在同居,今经远希常寂,二处相反,乃以古人各偏事理,疏主牵复中正为答,大不然也。且疏主作疏释经,申通佛意,所定身土,全据经宗,当机证入,纤毫不滥,以为万世不刊之典。岂可违经反圣,强欲牵复,自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