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四、正解经文,于中复二。
【疏】初、释题目。
佛说盂兰盆经
【疏】述曰:此经总有三译:一、晋武帝时,刹法师翻云盂兰盆经;二、惠帝时,法矩法师译云灌腊经,应以文云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烛等故;三、旧本别录,又有一师翻云报恩经,约所行之行而立名故。今所释者,即初译也。
【记】初译。晋武,即西晋第四帝。刹法师,具云竺昙摩罗刹,竺字是姓。下翻法护,言翻云者,谓翻经置题。次译惠帝,武帝子,即第五帝。法矩字误,合作炬。(准开元录,亦法护翻,疏中应误。)具云般泥洹后灌腊经,灌谓浴佛,腊即夏满。经明佛灭后二时供养之法,故以为名。经云佛泥洹后,四辈弟子,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灌腊等是也。(疏作汲灌挺烛,解者失校本经。)藏录又云:古录皆谓重译,云与兰盆经同本异译者,误也。今寻文殊异,故为单译,则知今疏犹循古耳。(孤山循疏释灌字,而言腊者,以七月十六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岁首。则以七月十五为岁除者,非以七月十六方始入腊,八月十六是岁首,十五为岁除耳。学者宜知。)三中,旧本别录,即古藏录,开元录云附东晋录是也。又失译主,故但云一师。准经,具云报恩奉盆经,上文通列,今下,别指。
【疏】义净三藏云:倾自我口,畅之彼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
【记】以教对上倾我口,合机对上畅彼心。
【疏】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
【记】倒悬者,状其极苦也。孟子云: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孟子之时,诸国多行虐政,民受困苦,故如倒悬。)今用彼语,以译此名。盆是华言,未见梵语,且依疏释,余广如前。
【疏】斯由尊者之亲,魂沉闇道,载饥且渴,命似倒悬,纵圣子之威灵,无以极其涂炭。佛令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即从此义,以制经名。
【记】载,则也。且,兼也。涂炭,喻其苦迫如泥涂火炭。尚书云:有夏昏德(夏桀为君不明),民坠涂炭(言苦民也)。窘,穷也。
【疏】经者,正名为线,义曰契经。线能贯华,经能持纬。谓所诠之义,似纬似华;能诠之文,能持能贯。今顺此方典诘,是以目之为经,借义助名,仍加契字。
【记】初依西土,翻释西天风俗。以线贯华,带于顶上。经即纵经,能持横纬。今下,次取此方俗典,则训法训常。法则尊卑共遵,常乃古今不易。
【疏】此释扶佛地论二义中贯穿之义(如上释),杂心论五义中结鬘之义也(余四者,涌泉出生,绳墨显示)。
【记】佛地论。贯、摄二义,贯义同此。或可线同贯义,经同摄义,杂心结鬘即同贯华,注涌泉取无尽义,出生取生善义,绳墨取楷定义,显示取明了义。
【疏】次解本文,分三:第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以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
【记】初分三分。以下,示本缘。弥天,即东晋道安法师。襄阳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