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拈华寺贤宗后学达天通理敬述
嗣法门人(兴宗祖旺誊清怀仁祖毓较字)
三结示远魔二。
一持本断末。二绝尘远魔。
初。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准前阿难问云。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即为摄心入三摩地。故如来按定其意而结示之。意谓汝前问我摄心之法。意在入三摩地。我今先来所说。(即指四种明诲)即是入三摩地初心修学摄心最妙之门。是故凡有求菩萨道者。要先持此四种律仪。必使身心皎洁。如冰如霜。如是则是根本已枯。以淫杀盗妄属根本戒故。根本既枯。枝叶无所依附。故曰自不能生。心三者。除前淫杀盗三。其余贪瞋痴等一切差别烦恼。口四者。除前大妄语外。其余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一切差别恶业。皆为枝叶。故曰生必无因。据此则严持四禁。称为修学妙门者宜矣。
二绝尘远魔。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四事之中。少有不能持守。则名遗失。若不遗失。则心常住戒。纵遇尘境。无复流逸。故曰心尚不缘色香味触。六尘举四者。余可例知故。一切魔事云何发生者。决言其必不能生。以魔托尘入。尘不缘而魔不得便故。教以持戒远魔竟。
二令其诵咒除习三。
一指人劝教诵咒。二指咒验其有功。三况显除习无难。
初。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
宿习者。宿世惑业种习也。任运而动。莫可禁制。非同现业。唯以持戒之力便能灭除。人固有终身持戒。而一朝失意者。盖宿习使然。是必得神咒不思议力。乃可灭除。故劝其教以诵咒。咒是顶光化佛所说。故称佛顶光明。亦借此以表尊胜破惑义故。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此云大白伞盖。大即藏性之体。横遍竖穷。大而无外故。白即藏性之相。具恒沙德。清净无染故。伞盖即藏性之用。出生佛法。荫覆众生故。既即藏性。持之可以成佛。故称无上。又神用难思。余咒莫及。亦无上义也。诵咒而曰一心者。有事有理。事一心则净念相继。诸缘不杂。理一心则谛观藏性。念绝能所。良以咒是心咒。非一心不能相契。习从心发。唯了心乃可除灭。理事双持。成功易致效速也。
二指咒验其有功。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
初指咒显胜。斯指上咒。是指下显也。如来等者。显能说人胜。言如来最胜。无见最妙。顶相最尊。无为心佛。即指顶光化佛。以顶光化佛。乃从如来无为心中现故。从顶三句。显所说咒胜。从顶者。从化佛顶。发辉者。重放光明。后云顶放十道百宝光明。显所说咒有破惑成智义故。坐宝莲华。指化佛言。后云有化如来。坐宝华中。前云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显所说咒有成因契果义故。所说称心咒者。以是诸佛心印。其体即是如来藏故。
○且汝下验其有功。神咒之功。难可思议。姑就近事验之。故云且也。事在今时。缘因往昔。故云宿世。准登伽经阿难昔五百世与登伽为夫妇。今云历劫因缘。据此即是以夫妇恩爱为因缘。但既云历劫。又不止五百世耳。恩深爱重。熏习在心。生生世世。气分不忘。名为习气。而言非是一生及与一劫者。显习气深厚。难以解脱。如前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所以阿难登伽。才一会遇。竟至淫躬抚摩。将毁戒体者。情有所自矣。我一宣扬等。文稍不足。具足应云。文殊持我神咒。才一宣扬。登伽顿证三果。今又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则神咒之功。何其伟哉。
三况显除习无难。
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彼尚淫女者。爱习正炽。无心修行者。曾未对治。如是之人。蒙佛神咒之力。冥中资熏。尚能速证无学。况夫习气微薄。已知对治。再加自诵神咒。自应除习成佛。故以云何等语而激励之。在会声闻者。兼有学及无学也。有学断见。无学断思。非比登伽尚为淫女。求最上乘者。已发大心。决定成佛者。誓期不退。非比登伽无心修行。此下应有而不诵咒四字。盖是笔授之脱。言佛意以淫女无修。蒙咒已得证果。云何汝等声闻。发心成佛而不诵咒。乃深激其诵咒以除习也。果其诵咒。自能除习成佛。故向下以喻明之。譬如以尘等者。微尘至细。喻习气。顺风有力。喻佛咒。以微尘扬于顺风。尘无不尽。喻习气遇于佛咒。习无不除。有何艰险者。极言其除习成佛。无艰难险阻事也。先教远魔除习竟。
二正示结坛行道二。
一就便略示。二因请详示。
初二。
一略示结坛轨则。二略示行道仪式。
初二。
一重示严戒。二诵咒结坛。
初。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
末世众生。障缘偏炽。修三摩地。非道场不可。故欲坐也。定因戒生。故教以先持禁戒。戒而言禁者。谓佛所禁制。理应遮止。丝毫无容犯故。清谓清其源。净谓净其流。如上所云。先持四种律仪。自不能生一切枝叶是也。但言持比丘戒者。意为引小入大。以比丘戒即菩萨戒之阶梯故。又比丘有二。一菩萨比丘。二声闻比丘。两乘俱该也。持戒之事。前已详明。今以就便重示。故从略耳。要当择师者。无作戒体不易成故。如模印像模必端故。第一者。德蜡俱先。为众所推。如此沙门。能和合成事。用以为师羯磨乃得成故。真清净僧。如上所说。设有戒虽清净而德腊不足。又或德腊并足而戒不清净。二俱非真。虽遇如无。故为不遇。徒有羯磨之名。而无成事之实。故云汝戒律仪必不成就。
二诵咒结坛。
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坛。建立道场。
戒成已后者。道器既完。魔不得便也。新衣以严其身。然香以熏其室。闲居以摄其心。如此诵咒者。神验可致。惑习易除也。遍定百八者。表所治惑习之数。以一切众生。烦恼惑习有百八故。结界立场之法。如后详示中明。然结界立场。必先诵咒者。有二义。一谓治习净根。坛仪乃现。二谓仗咒神功。远诸魔事。有志行道者不可不知。略示结坛轨则竟。
二略示行道仪式三。
一求佛灌顶。二场中发愿。三行道感佛。
初(准后文时当初七)。
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准后文。初七日中。有顶礼佛僧。诵咒围坛。而不出其所求。今但出其所求。而不言礼诵。前后各以意含。言求不徒求。必假礼诵。礼诵无别。为求灌顶故。若释其义者。求为运心礼诵。期其必应。此属能感。十方者。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现住者。现坐道场成等正觉。无上者。圆实至尊超权越渐。此属所感。光从大悲之心放出。故曰放大悲光。此属能应。来灌其顶者。光灌以增其信。大悲以除其障。顶冠身心。灌其顶则身心受益。此属所应。感应道交。而行道无虑矣。
二场中发愿(准后文时在二七)。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坛越。
○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
初开许四众。如是者。谓如我上说。结界建坛。唯许比丘为如是也。若坛仪已成。修习则不拘。故开许尼等。指在末世者。以立坛行道。原为末世众生起见。出家二众。持戒有素。故通称清净。檀越即在家二众。不服坏色。故通称白衣。然结界建檀。唯许比丘者。以尼众无干办之力。白衣乏辩界之识故。坛成修习。通许四众者。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修习。正脉云。虽不择僧俗男女。决定各从其类。非混同一场也。
○心灭下严戒发愿。心灭二句。一往通指四众。谓俱应灭贪。俱应持戒。以贪淫为烦恼根本。故先言之。亦可心灭贪淫。指在家二众。以彼不能全断淫欲。但心灭过贪及邪贪可也。持佛净戒。指出家二众。以彼应遵佛制身心俱持丝毫无容犯故。又此与上科虽同教严戒。而所为不同。以上为结界建坛。此为发愿行道故。教以场中发愿者。以愿能导行也。愿有广略。如后详示中明。
三行道感佛(准后文时当三七)。
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出入澡浴者。谓设遇二便。出已复入。必须澡浴其身。意恐稍有不净。难以致应故。六时行道者。行道即是持咒。准后详示中云。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咒。今云六时者。谓十二时中。除六时便诵外。惟取六时围坛诵咒为行道故。如是不寐者。足知六时之外。余时亦便诵也。经三七日者。谓既经第三七日。意指最后一日。请详后文自知。我自现身等者。谓上已发愿。此又行道。行愿相资。足以致应故。摩顶以示摄授。安慰以施无畏。令其开悟者。教以奋起精进。解结修证。必至寂灭现前也。就便略示竟。
二因请详示二。
一阿难述悟请详。二如来详示其法。
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
○末世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初自述已悟。承上既教持戒远魔。又令诵咒除习。末复示以结坛行道。此等训诲。皆出自如来至极悲心。故曰无上悲诲。言我蒙者。且说自己。以同听异闻。余者或悟未悟。未可定故。心已开悟者。谓如佛所说。略以领其概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者。无学有二。一小乘四果。二大乘佛位。今就阿难。且约四果。谓阿难既已开悟。自知依之修证。虽不能即至佛位。而四果无学之道。聊可成矣。
○末法下请详其法。末法修行。尺水丈波。建立道场。大非容易。必须结界如法。可保无虞。故问以云何等。意言诸佛世尊。因地修行。自应有远魔离障清净轨则。必合此乃如法故。
二如来详示其法二。
一正为详示。二应问结答。
初二。
一详示结坛轨则。二详示行道仪式。
初五。
一涂坛定界。二内外庄严。三供养法式。四像设轨则。五空镜方向。
初。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惟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
○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
初涂坛常法。(雪山近地。定当依用。故云常法)末世障重。非道场难以修习。故愿立也。立场之地。恐有不净。故须另涂。雪山有牛。其色白。其力大。先取之者。令其饮食如法。乃取粪和香以泥地也。雪山香草。丰肥油腻。以斯食牛。则其粪香而带腻。用以涂地。不唯避臭。且以益其坚也。雪山清水。不浊不染。以斯饮牛。则其粪纯而兼净。以斯涂地。不惟无杂。而且益其洁也。其粪微细者。精微细妙。乃统上香腻纯净而总言之。既云可取。而又和合栴檀者。精微中益求精微。细妙中益求细妙故。以泥其地者。除其旧地。覆以新泥也。
○若非下涂坛变法。(雪山远地。改用黄土。故云变法)若非雪山其牛臭秽者。以无香草可食清水可饮故。牛且臭秽。况于其粪。恐误用获罪。故以不堪涂地拣之。不就高阜。不取㘭下。故云别于平原。以高阜恐堆积不净。㘭下恐聚流秽污也。穿去地皮等者。以地皮浮浅。恐非本来净土。必至五尺以下。取其本净黄土用之。又复和上栴檀等香者。以黄土虽净无香气故。十香性益出处俟考。细罗为粉者。粗则不能成泥。纵成泥亦不堪涂地也。
○方圆下定坛界相。方圆者。圆而有楞。丈六者。径过丈六。为八角坛者。既有八角。则有八面。面各六尺四寸有余。则径过合有一丈六矣。然上云涂场。但是涂其地面。此云为八角坛。方乃起成坛相。不必定言筑土。或木或石等。皆可为之。但量力求精可耳。
二内外庄严。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钵。
○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华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初坛心庄严。虽曰坛心。亦须偏外。让出供毗卢处也。金银铜木造华者。随力所能或金或银或铜等。皆可造之。亦可金银铜木和合共造。如法华妙音品。有众宝莲华。皆以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之类。坛心置华者。预备安钵故。华中安钵者。预备盛水故。钵中盛水。水安华叶者。用水浸华。不令萎败故。必用八月露水者。露取其洁。八月露浓。得之易故。又露水即净。八月秋空无尘。其露益净也。随安所有华叶者。春则春之所有。夏则夏之所有等。随其时而安之。务使华叶相称。圆镜谓团圆镜也。坛既以八面为式。故圆镜亦取八枚。方各一枚。悬于虚空。故云各安其方。围绕华钵。自应并佛围绕。取中闻佛像华钵。映于八镜。而八镜各带佛像华钵之影。递互相照。影现重重。略彰元境也。
○镜外下近外庄严。(近外者。仍在坛内。但相近于外也)建立者。安供义。言坛分八面。面各内狭外广。故内镜惟八。而镜外莲华则有十六。谓八面居中八枝。八角居中八枝也。十六香炉间华铺设者。谓面各二炉。铺设于中角二华之间。与华相间故。庄严香炉者。以灰覆火。务令严好。纯烧沉水者。取其香气清幽。助发定心。若杂以余香。则浮浊扰定心矣。无令见火者。香置灰上炙之。渐以自然。若见火生烟。则香气粗浊。人且厌闻。况于佛圣。今之习俗。喜烧整箍大香。观此宜知其非。
三供养法式。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沙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每以食时。
○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初日供法式。(日供皆有形之物。不同夜供。惟用酥蜜烧烟而已)白牛乳。谓雪山牛乳。置十六器者。用以作供。取其香洁故。余有八味。一乳为煎饼。谓煎乳成饼也。二并诸沙糖。谓蔗汁熬糖如沙而味甘也。三油饼。谓以油和面作饼而腻脆也。四乳糜。谓用乳和米作粥而甘粘也。五苏合。谓和合众香煎汁成膏。六蜜姜。谓以蜜浸姜味辛而甘。七纯酥。谓乳粹成酥。八纯蜜。谓华蕊成蜜。各各十六者。谓亦同牛乳各置十六器也。围绕华外者。谓于十六莲华之外。各有九味。三三成行而围绕之。每以食时者。食时即日中之时。温陵曰。佛以日中受食。故每日以日中致享。
○若在下夜供法式。(夜供者。佛不夜食。唯以酥蜜烧烟享之)若在中夜者。谓或于中夜作供也。蜜属华蕊。其味香而清。酥属身分。其味甘而浊。蜜取半升。酥用三合者。盖欲以蜜之清。融彼酥之浊故。坛前别安一小火炉者。坛分八面。面面别安以备烧酥蜜用故。享器不宜过大。故火炉须小。又大则有碍行道。不便运用故。兜楼婆此云白茅香。用此煎水浴炭者。取其净而芬故。恐为酥蜜所灭。故然令猛炽。投入也。享献也。诸佛菩萨。不于中夜受食。故唯烧令烟尽。以气致享。
四像设轨则。
令其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
○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
○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
初外坛圣像。(外坛谓八角坛外。坛室中也)四外者。八角坛之四外。令其遍悬幡华者。庄严坛室。以备供圣像故。坛室即外坛也。外坛不必八角。但如殿堂。故惟四壁。敷设者。谓画像则敷展。雕铸等像则施设故。如来菩萨。主伴相参。十数之外。多少俱得。以经中原不言数故。又敷设虽云四壁。设有门窗碍处。亦惟间空敷设而已。
○应于下内坛圣像。当阳者。坛内正中。面向阳。与坛心华钵相对。张谓张设。亦安供义。卢舍那。具云毗卢遮那。翻有三义。一曰遍一切处。法身也。二曰满净。自受用身也。三曰光明遍照。他受用身也。三身一名者。以同为真身故。真为应主。故居其中。下之四像。次外落一层。务使舍那高出。前后左右俱见。释迦在毗卢前。面南正坐。以是本界主故。弥勒在毗卢后。面北正坐。以是当来主故。阿閦。具云阿閦鞞。此翻不动。在毗卢左。面东正坐。以是东方界主故。弥陀。具云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在毗卢右。面西正坐。以是西方界主故。诸大变化者。如明王变像。以文殊普贤等皆有明王像故。又诸大变化中。特标观音及金刚藏者。显二菩萨。必不可少。以观音为圆通主。(以文殊选圆。二十五圣中唯取观音故)金刚藏为护咒主故。(以后云。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安置左右者。谓诸大变化及观音刚藏等。安置五佛左右。据此则五方有佛。四隅有菩萨。主伴相参。俨然一微妙境矣。
○帝释下门侧护法。帝释忉利天主。梵王四禅天主。乌刍瑟摩火头金刚。蓝地迦青面金刚。军茶利此云解怨结。亦金刚异名。如陀罗尼集经。有金刚军茶利菩萨是也。毗俱胝此云遍满千万。毗卢神变经云。右边毗俱胝。手垂数珠鬘。三目持发髻。尊形犹皓素。四天王者。东持国。南增长。西广目。北多闻。等该所统部落。以四大天王。各统二部鬼神故也。频那。此云猪头。夜迦。此云象鼻。二使者之名。张于门侧者。门谓外坛之门。或唯前后。或兼左右。但随有门处即便张供。门侧谓门内两旁也。张供之法。大抵以释梵在前。一左一右。乌刍蓝地次之。亦一左一右。军茶俱胝又次之。亦一左一右。四大天王左右各二。频那夜迦左右分供。故总云安置左右。以此皆有力外护。用以守坛护界。使魔不得便而行人得如法行道也。
五空镜方向。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八镜亦团圆镜也。覆悬虚空者。悬系于上。而覆垂于下。其镜自在虚空中故。坛中之镜。围绕毗卢及坛心华钵。一方一枚。而面向于外。外坛之镜。一方一枚。而面向于内。故曰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昔贤首国师。尝为天后以十圆镜。置八隅上下。皆使相向。中安佛像。然灯照之。则镜镜现相。交罗齐映。以表刹海十界普容无尽之旨。今经亦尔。如内坛八镜。内现毗卢华钵之影。外现四佛及诸大变化。观音刚藏。华钵香炉之影。涉入外坛镜中。外坛之镜。外现十方如来菩萨。门侧护法之影。内现幡华及行人礼拜供养之影。涉入内坛镜中。又内坛之镜。涉入外坛镜中时。其体已带外坛之影。外坛之镜。涉入内坛镜中时。其体亦带内坛之影。又复内镜与内镜。邻次互现。外镜与外镜亦尔。是谓重重相涉。将使行人不离本处。遍入无量海会。笼络万象。齐归方寸之中。一香一华。圆证无障碍门。一瞻一礼。顿入不思议境。非仅为美观已也。(准古德于结坛轨则。一味约表法释之。而于事相安置。全不眉目。遂令后之发心菩萨。结坛行道不合如来清净轨则。及寻其所表之法。仍复茫然。理事双失。空载虚文。今本疏于涂坛定界。内外庄严等。约事相一一详释。一目了然。庶使发心菩萨。结坛合制。行道如法。魔外不扰。利益速成。至于借事表法。温陵独得其旨。详如正脉所引。兹不赘焉)详示结坛轨则竟二详示行道仪式四。
一初七礼诵行道。二二七专心发愿。三三七精修致应。四百日悟证无疑。
初(广前略示中求佛放光灌顶)。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
初七者。最初一七日也。必以七日者。如中阴托胎。七日一变。谓羯罗蓝頞部昙等。菩萨发心行道。为托圣胎故。亦以七日为限。十方如来。佛宝也。菩萨罗汉。僧宝也。咒即大白伞盖。法宝也。顶礼持诵者。为求光灌。如前略明中说。依起信复有二意。一为仗三宝真慈。增长信心。如起信论发起善根增长方便文云。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二为假三宝神威。却除魔障。如起信论修行精进门云。若人虽修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乃至常不休废。得免诸障。顶礼而云至诚者。七种礼中。恭敬礼及起用礼也。诵咒而曰围坛者。四念诵中。音声念及真实义念也。(灌顶云。瑜伽中有四种念诵。一音声念诵。出声念也。二金刚念诵。合口默念三三摩提念诵。心念者是。四真实义念诵。如字修行。今既围坛而诵。必是出声。字字秘密。念绝思路。故是如字修行)又佛僧曰礼。必兼口称。将欲诵咒。亦必先礼。二皆出自本心。各兼三业虔诚。否则不足以致效故。恒于六时者。昼三夜三。日日如是。至心行道者。以至诚心。行方便道。以此乃增信除障之方便故。一时常行者。每一时中。照常而行。勿得朝勤而夕情也。一百八遍者。长水曰。每一时中。诵心咒一百八遍。意指跢侄他下唵等数句为心咒。良以咒分五会。各成利益。至跢侄他下。乃统收五会精要之义而总持之。如五体不离一心。但举其心。则五体俱随矣。或有曰。初持全咒一遍。余则推持心咒。亦无不可。但要三业相应。自能致验。否则通持全咒百八。亦何益哉。是二二七专心发愿(广前略示中场中发愿)。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上为增信除障。故六时礼诵。此为扩充其志。故专心发愿。如起信论大愿平等方便文云。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乃至云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性。然既曰专心。则不杂礼诵。既曰一向。则不拘六时。以初心贵专故也。或有曰。此恐前行惰退。加愿坚固其心。至于六时诵咒。同前无异。此盖未谕一向专心意故。菩萨愿者。略则三愿(断恶修善度生)四愿。(度生断恼学法成道)广则普贤十愿。(礼敬诸佛等)净行百四十愿等。(睡眠始寤等)心无间断者。七日之内。令心纯熟。乃至成佛。无遗忘也。毗奈耶中。先有愿教者。如律部中。凡有来求戒者。先令发愿。言此欲其有所考稽。抑以见发愿之不可废耳。
三三七精修致应(广前略示中六时行道感佛)。
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啰咒。
○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
○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初一向持咒。于十二时者。六时围坛。六时便持。不杂余事。故云一向。欲修三摩。为求胜应。以验成否。故持咒也。
○至第下蒙佛摩顶。第七日者。谓三七日中最后一日。据前略示中云。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此云十方如来一时出现。盖自他同一法身。佛既现身。诸佛亦现。前后互影故也。镜交光处。承佛摩顶者。谓内镜外镜。递互相照。己身佛身。一齐现于镜中。摩顶之相。即于镜交光处见故。
○即于下随修必成。既获胜应。验知有成。故应即于道场。修三摩地。据此则三七日中。皆为修定方便。自此以后。乃入正修。古德有谓前三七中。亦具粗略定心。但兼礼念愿咒。非不摄心反闻。盖未深思夫一向及专心语故。能令等者。谓果能即修。自有佛力加被。能令如是之人。虽在末世修学。亦能证入也。既能证入。则根尘识心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故曰身心明净。以喻言之。犹如琉璃。以一切诸法无不影现于其中故。
○阿难下非机不就。若此比丘者。举僧摄尼。举出家例在家。以尼众在家各有应受戒故。本受戒师。约比丘则三师七证。若白衣受戒。则惟和尚一人而已。同会比丘。即同坛修行人也。方等陀罗尼经云。行此法时。十人已还。然既曰已还。或八众六众皆可。今经亦尔。故曰十比丘等。其中者。通指受戒师及同行比丘之中。有一不净。则道场不成。况夫有二有三。益知不可。要知道场不成。则佛圣不临。龙天不护。正定难修。妙悟难发。甚哉师友之不可不择也。故四分律云。弟子知和尚犯戒。不应去受。虽受亦不得戒。古德云。设无同志。宁可独行。不必强足十人。意有见于此耳。
四百日悟证无疑。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正前所谓即于道场修三摩地也。端坐者。正身跏趺。安居者。寂然不动。寂然不动。即是入流亡所。经一百日。自然动静不生。有利根者。顿觉根性现前。动静不生。永断分别见惑。根性现前。位当少教入流。故云不起于座。得须陀洹。(此云入流。谓初见真谛。乍入圣流也)身心者。现前身心。尚未至于小乘四果。况夫大乘极果。故曰圣果未成。纵圣果未成。而根性既发。已见佛性。故云决定自知成佛不谬。通前正为详示竟。
二应问结答。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准前阿难问云。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今将结界建坛。并方便正修等法。一一详示已竟。故应其所问而结答之曰。汝问道场建立如是。如是者。谓如上所说是也。然如上所说建坛之法。末世行之。诚为不易。故下文诵咒。亦许不入道场。而上文有一不净。则云道场不成。是知有力者。固应如法建坛。无力者。只要持戒清净。设若有坛无戒。反不如有戒无坛之为愈也。正示结坛行道竟。
三兼彰秘密神力三。
一阿难重请说咒。二如来说咒显益。三会众发愿护持。
初三。
一自叙请由。二请说普利。三会众伫闻。
初。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
○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
○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
初恃爱未证。最小之弟。在俗即蒙憍爱。习气未忘。故自叙出家犹恃。如佛云。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其蒙佛憍爱之意已自可见。将谓如来惠以三昧。无劳自修。故但求多闻。正以求多闻故。不务真修。所以方证初果。未得极证无为。言小乘以四果为极证故。
○遭彼下遇邪难脱。遭犹遇也。彼指摩登伽女。梵天邪术。即指先梵天咒。禁谓禁制其身。不能得脱也。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故曰心虽明了力不自由。
○赖遇下蒙咒未闻。顶光化佛说咒。文殊持咒救护。阿难因而得脱。今但云赖遇文殊令脱者。举能持人。以摄所持咒故。蒙咒得脱。实不自知。故云冥获其力。真言秘语。并非面聆。故曰尚未亲闻。此请咒之由也。
二请说普利。
惟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
○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
初为现会请。尚未亲闻。故惟愿大慈重说。不唯为己。故兼云悲救此会诸修行辈。即指此会三乘。行芳见嫉。志洁蒙垢。难进易退。多学少成。故须求佛大悲。说咒救护。
○末及下为未来请。末犹后也。言如来果其重说。又不惟现会蒙救。且能展转流通。后及当来也。凡外分段正炽。权小变易未离。均名在轮回者。既在轮回。宁无魔障。故亦须承佛密音。乃可以保护身意。离邪网。出魔罥。得解脱耳。
三会众伫闻。
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会中大众。亲见阿难蒙救。信知咒力难思。故闻阿难代请。作禅敬伫。咒称秘密章句者。只许标列章段。分析句逗。不可妄自论量。强为解释。故古德谓其如军中号令。无敢私泄也。阿难重请说咒竟。
二如来说咒显益三。
一说前现相。二正说神咒。二显示利益。
初。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
○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初现说咒相。肉髻即是佛顶。以如来顶肉隆起。其色红赤。在青螺绀发正中。其相如髻。名肉髻相。而顶不可见。名无见顶。准前叙分及上诵咒除习中皆言顶。(叙分云。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上云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所说)此则但言髻。不言顶者。以顶依于髻。言髻即兼顶故。若作表法者。髻在佛头为最胜。顶称无见为最妙。从中涌光者。正表所说神咒。最胜无有上。最妙不可见故。光称百宝者。光具百宝之色。正表所说神咒。无善不备。无利不成故。又光有破暗照物之功。表咒有破惑明真之用。既有破惑明真之用。则能出生无碍圆因。故以涌出千叶宝莲表之。既能出生无碍圆因。自能成就无为妙果。故又以化佛坐宝华中表之。后文云。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是也。顶乃化佛之顶。表所说神咒。仍复超出无为妙果。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独为最胜中最胜顶法。后文云。亦说此咒。名如来顶是也。从顶放光。光分十道。具百宝色者。表所说神咒。既为最胜中最胜顶法。必能具足恒沙妙用。出生十法界无障碍智。智各互具。无生不利。后文云。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性轮。乃至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等是也。光中遍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等者。表所生十法界智。不惟智各互具无生不利。且智智各具恒沙威德神力无魔不摧。后文云。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是也。金刚而曰密迹者。谓内秘菩萨之德。外现金刚之迹。擎山制外。持杵降魔。密行化道。故曰金刚密迹。用表咒具威力。固其宜焉。
○大众下现听咒相。法会大众。见佛从顶放光。光中化佛。化佛复从顶中放光。事出希有。理超情量。言语之所不到。心思之所不及。惟有景仰观察而已。既见光聚百宝之色。复见金刚密化之迹。折摄并现。畏爱交兴。故曰兼抱。谓二情兼抱于怀也。爱则求佛哀愍摄授。畏则求佛保佑护持。摄授护持总赖神咒。故专一其以而听宣说。前云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今云佛无见顶。即前如来无见顶相。放光如来者。谓佛顶放光。光中所现如来。即前无为心佛。不言从顶发辉。坐宝莲华者。但显能说人胜。则所说法胜。不待表而知故。说前现相竟。
二正说神咒。
(古德云。翻译经咒有四例。一音字俱翻。如诸经文。二音字俱不翻。如经签火字。三翻音不翻字。如佛胸卍字。四翻。字不翻音。如诸咒语。今当第四。又有五种不翻。一秘密不翻。如诸经咒语。二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六义等。三此方无不翻。如阎浮树等。四顺古不翻。如阿耨菩提等。五尊重不翻。如般若等。今当第一。是故此咒无容翻译。正脉云。秘咒非但只是梵语。仍是一切贤圣秘密之言。盖梵语此方不晓。而天竺之人皆能晓解。至于秘咒。非但天竺常人不知。理应下位圣贤。不达上位之咒。大端圣贤弘化。例有显密二教。如医疗病。率有二途。一者授方。则显说病源药性及炮制之法。如佛显教。二者授药。则都不显说。但惟与药令服愈病而已。不必求知何药何治。如佛密教。故今秘咒正同授药。不必求解。若解生则咒丧矣)二。
一别分五会。二总出咒心。
初五。
一第一会。二第二会。三第三会。四第四会。五第五会。
初。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 萨怛他。佛陀俱知瑟尼钐 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毗迦切)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 娑舍啰婆迦僧伽喃 南无卢鸡阿罗汉跢喃 南无苏卢多波那南 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 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 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 南无提婆离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