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柴紫 释乘旹 讲录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至)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冠注 此述已迷悟。以请示二性也。阿难谓前闻世尊呵。此非心及法身断灭。我实惊惧。不宁且离此心外。更无别心。今蒙指出。眼中见性。即我真心。复赐印可。则惊疑稍息。所以泰然兼自念言从无始来。失却本心。犹如穷子舍父逃逝。妄认缘影。亦如认贼为子。今日开悟。又如失乳婴儿。忽遇慈母。是以先礼谢。后请益。所悟惟何。闻佛指出二种根本。则悟身中。有真有妄。命我揣摩。此心有体无体。则悟身中。有虚有实。又云。念念生灭。遗失真性。则悟身中。有生灭与不生灭者。虽得开悟。尚未明彻。愿闻如来显出身心中。何者是真。何者是妄。何为生灭。何为不生灭。一一发明。令我知此真妄等性可也。观此则彼认自身中。必有真妄等二种性。尚未知其分量。故请发明。而上舍动求静。则可知矣。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至)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冠注 此述邪疑。以请正教也。匿王未闻佛法时。但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盖由不知七八二识故。不达转藏识即如来藏。而反执断作常也。今值佛虽闻二种根本。及见性不灭。犹自狐疑。故请佛云。何开发指挥。令证知此心不生灭地。则宿疑冰释矣。夫此真常非特匿王。欲知凡诸有漏者。莫不愿闻也。然匿王此问。正为发明。念念生灭中。有不生灭性。迦旃延此云剪发。毗罗胝云不作。皆立断灭宗者。涅槃译有多义。犹以不生灭为要义。狐乃疑兽。凡人多疑者。似之。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至)当从灭尽佛言如是。
冠注 此将示生灭中。有不生灭。而先徴其生灭也。意谓汝言此身死后断灭。且不问汝死后。问汝现在肉身。为同金刚常住耶。为复毕竟变坏耶。匿王便答。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更徴之曰。汝身尚未曾灭。云何知灭耶。世尊垂语。谆谆提醒。若匿王能向未灭。而知灭处。荐得即证无生矣。然顿悟虽不得。而渐细工夫亦自有分。观匿王答云。我此无常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以至殒亡不息等语。则无常迅速。惕然在念。故能因现前不住。而知当从灭尽。何待死而后知灭哉。故佛言。如是者印其所答。不谬也。新新不住。犹云交臂非故也。
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至)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冠注 此兼举老少审之。令其自勘而详叙也。故佛但问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匿王更答。少壮老三时颜貌。大相悬殊。言在孩孺时。肌肤腠理。滋润鲜泽。及至长成。精神备固。血气充满。而今颓年。迫于衰而形色枯悴。迫于耄而精神昏昧。其发白而皱。宛然衰耄之态。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况童子之时。又不必言矣。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至)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冠注 此密加详审也。意令匿王从粗至细。将生灭细惑。推至于一念。而后方与指出不生灭者。承上云。据大王所言。汝之形容。应不顿朽。乃因渐而至于此也。王曰。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唯见寒暑迁流。渐至于此。宜乎渐衰。而非顿朽也。何以知之。我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三十之时。又衰于二十。以至于今六十有二。返观五十之时。宛然强壮。然此推度。犹以十年为率。不过验其大略耳。若令我微细审察。岂独一纪二纪之变化。实为年变月化。日谢时迁。若更沉虑而思。审谛而观刹那。刹那念念不停。故知此身终从变灭也。此乃见行阴之工夫。即阿难前以六识为真常。犹不能及。况凡夫粗心。而能觉之乎。书云。殂落者。以魂升于天。曰殂。魄降于地。曰落。此经但以老相日升。曰殂。壮色日降。曰落。亦如先德云。我初生孩童时。刹那刹那念念已死。何得今日反畏死乎。是也。刹那至促时也。以九十九刹那为一念。一刹那具九十九生灭。以利刃断一丝。为一刹那也。十二年为一纪。牒前十年。变其文耳。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至)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冠注 此徴生灭中之不生灭也。世尊见匿王历叙生灭工夫细密。可以示不生灭性故。问曰。汝既知刹那不停。终归灭尽。能知刹那之处有不灭者耶。王闻此语。不觉悚然。故合掌白佛。我实不知斯王王所久昧者。早知有此自不受外道所惑矣。佛言。汝既不知。我今于中指。示汝不生灭性。以灰汝断灭之执也。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至)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冠注 此于生灭境上。示不生灭性也。佛先牒匿王之语。而后审其三岁所见之水。与十三所见之水云何。王答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即此便显生灭境。中原有不生灭者。然水之迁流。不舍昼夜。而六十所见之水。亦岂即三岁所见之水耶。所谓不异者。水之性也。迁流者。水之相也。即相以达性。故曰。江河竞注而不流。今使达境明心。故先辨境而后辨见也。耆婆此云长命。谒此天神求长命也。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至)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冠注 此重审观河之见。以示见性不灭也。牒上云。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定比童子时异。则汝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佛即指示曰。汝面虽皱。而此中观河之见精。性未曾皱。皱者变而不皱者亦不变。变者受灭。而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汝生灭身中。同受汝之生死。既现前不受生灭。而言死后断灭。固已谬矣。况犹引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名为涅槃。又谬之谬者也。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等语。为除凡愚断见则可。若以舍生趣生。得未曾有为喜。证无生则不可。何以故。纵见到此。乃第八识之分齐。而真性岂有取舍乎。斯正一灵何去。皮袋犹存。而不知一灵皮袋。皮袋一灵也。即如世尊曰。而此见精性未曾皱。只重一性字。若见精即上根本中识精。虽真而兼于妄。如第二月也。然世尊亦是将机就机。不以法强人。匿王止见得行阴。而第八识尚未之见。岂以真如实性强之乎。不容不知。亦不可执。此以论匿王之得失也。末伽黎云不见道。同前二人。皆断见外道也。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至)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冠注 此蹑上文。以生疑也。阿难先请发明二性。世尊为匿王。指出观河不变之见性。已发明念念生灭中元有不生灭性。而阿难反生疑滞。意谓见闻全是生灭。可说认见闻而遗失真性。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上来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耶。故请开示。阿难不知上来所说之不生灭者。乃见性而非妄见也。见性如真月。见精如第二月。见闻如水中月影。即此是阿难遗失。及颠倒处故。下文先明颠倒。次明遗失也。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至)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夫斯倒正。非有莫大之别。但与一物上不循物理。以首作尾。以尾作首。即谓之倒。反此则谓之正。而正倒元未尝离于物。是故众生与佛。同一体性。若认心境为实有。则转法身而为五蕴四大矣。若达心境本无。则转四大五蕴为法身矣。故以心包太虚性融法界为正遍知。执心在身内。法生心外。为颠倒见。而为正为倒。亦皆名相而已。阿难能于世尊问处达得名字性空。则妄想情尽。求正遍知亦不可得。而颠倒所在。岂实有之乎。母陀罗。此云印。相好也。法身无身。以万法为身。而亦无身相可得。故曰清净法身。目睛不瞬。即释上瞪瞢二字义。
冠注 此发明颠倒相也。诸佛众生同一体性。曾未遗失。特颠倒见耳。夫心中之颠倒。难以言表。亦难领会。故世尊只得指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