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冠注 唐此方国名。经来此土。适李唐中宗时也。天竺西域众国之总名。此云月国。有圣贤继化。地当阎浮中心。以大国形于小国。如众星拱月。沙门云勤息。勤行净法。息灭染缘。般剌密谛云极量。译师名也。译者。翻梵字为华字。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冠注 乌苌云苑。古大国之苑囿也。亦云北天竺国之别名。弥伽释迦云能降伏。译语亦云度语。谓裁度华梵音韵。翻梵音而成华音也。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房融笔受

冠注 菩萨戒弟子者。谓宰官受菩萨戒。尊三宝为大师也。前者旧也。为现谪广州。知南铨事。故指以先官名为旧职。正议以下皆官名也。笔受者。译场中分职专司之谓也。译语后或拙丑。秉笔确定而润色也。

明 柴紫 释乘旹 讲录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如是我闻一时佛(至)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自如是我闻。至归来佛所。总为序分。有通有别。通者。诸经通用故。阿难于涅槃时。请问一切经首。作何等语。佛曰。一切经首。当安如我闻等。即今如是我闻至五十人俱是。亦名证信序。证其有此。方是佛说。而当信受。否则伪说。不足信也。亦云佛法无量。信为初基。由是登菩提路。信位居首。一切善法。以信为先。别者。拣非通用故。亦名发起序。谓经各有发起由绪不同故。自皆是无漏。至归来佛所是。佛者。略梵语。具云佛陀耶。此云觉者。谓自始觉而证齐本觉。则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梵语室罗筏。或云舍卫。此云丰德。以国丰四德。谓财宝。五欲。多闻。解脱也。祗。具云祗陀。此云战胜。匿王太子名。生时父王与外国战胜。因而立名。桓。林也。须达布金买园。而太子施林。因名祗树给孤独园。精舍。即给孤所建。纯一清净。绝诸喧杂也。比丘。梵语含三义。谓乞士。破恶。怖魔。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度陈如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兄弟兼徒一千。次度舍利弗。目犍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五十人。经举大数。故略五人。此众俱先事外道。勤苦无证。一遇世尊。便登圣位。得果感恩。常随助化。漏者。犹破器而有渗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亦云漏落二边。今无此多种渗漏。故名阿罗汉。亦含三义。谓无生。杀贼。应供。大者。拣非定性小乘。乃回心向佛乘者。已上有三种息疑。六种成就。诸疏备载。文繁不引。诸有者。三界二十五有。皆受生死处。以人天等道。不忘因果。故俱曰有。毗尼。此云善治。亦云调伏。调练身心。制伏过非。即戒律之总名。舍利弗。此云秋子。秋即母名。连母称名。目犍连。云采菽氏。拘絺罗。云大膝。秋子母舅。富楼那。云满。父名。弥多罗尼。云慈。母名。连父母名。云满慈子。须菩提。云空生。亦云善解。善吉。优波沙陀。云尘性空。摩诃。云大也。

冠注 此序分文也。

不动周圆曰如。无妄无非曰是。合云指法之词。亦谓信受之语。若顺本经宗旨。宣指一切事。本自如如。是究竟坚固法。元来无妄无非。自当信受也。我者。指阿难。亦有主宰义。闻者。顺耳达心之谓也。大都佛法要有真主宰者。能闻而后信。故知我非所执之妄我。闻非逐境之妄闻。佛与尊者等。犹埙篪相和。鼓吹此道。不可执迹而论。凡佛法以破我为先着。吾佛出世。一开口即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入灭时。又命以我闻二字。安置经首。斯真我耶。妄我耶。且如阿难忆持沙劫秘藏。及今四十年法。若果妄心妄闻。安能如瓶泻水。而无遗漏乎。虽然师资道合。要观时节因缘。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同居者。道隆世盛之时。纵值良时。苟非其人。法将安付。幸而乘时际会。皆超诸有漏大阿罗汉。何以知之。请以德验。既受佛化。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为佛真子。亦能以佛道任持而不忘。令佛法久住而不灭。任持不忘者。自利之行。久住不灭者。利他之行。凡言自利。不过谓出离诸有。而佛子则不然。亦同诸众生。居诸有界。而超诸有界。不亦善乎。凡言利他。不过谓说法度生。而佛子又不然。能于所经国土。但使自己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一一成熟就绪。而诸众生见其有威可畏。有仪可法。一观感际。亦复如是。不言而信。无为而化。其德行可思议乎。故常从佛游。不特侍卫而已。亦且辅弼佛化。共转法轮。依佛行持。不违轨辙。既能成己成物。自不畏生死。而欣寂灭。慈父之宝藏。正好付托。法子之才德。正好担荷。故曰妙堪遗嘱。夫遗嘱者。谓托付一大事因缘。使未来众生。有所皈命也。今观佛子。早已严净毗尼。具足梵行。其身心皎洁。将来自与三界群生。作大师范。又岂止三界。随感而现。无刹不可。一切众生或见或闻。莫不度诸苦恼。脱诸缠绵。使堕者得拔。溺者得济。然此虽尘劫后事。亦若今日大众见佛闻法。善超诸有。不被尘劳所累也。上叹德竟。下列名。文显不重录。上首者。谓此六尊者。又是千二百中所推尊者。妙者正好也。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至)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梵语辟支。此云独觉。出无佛世。寂居观化。自悟无生者也。亦名缘觉。出有佛世。闻法观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得无生者也。属者。遇也。适当也。自恣者。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也。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亦云妙吉祥。

冠注 此叙云集众也。谓不止千二百众。复有无量辟支。言其德。有真穷惑尽。不复进取者。谓之无学。亦有才发出世心。研真断惑者。谓之有学。虽非常随众。而同来佛所者。质疑故也。盖佛制。夏月护生避嫌。令比丘九旬禁足。坐蜡休夏。不得乞食。俟期满解制。考劾德业之期。或自疑有过。恣从己白。自不知过。恣任僧举。是故十方菩萨。凡心有疑。而不能决断者。今适当自恣日。皆来见佛。求其决断也。既云集已。俱钦敬瞻侍。惟见佛有摄受之慈悯。亦有折伏之威严。将欲求其秘密奥义。机感相符。而如来即展坐具。而安处之。复为宣扬指示其幽深玄奥之旨。法席大众皆得境澄心寂。一时踊跃曰。闻所未闻也。又不特此佛之音声。犹迦陵鸟声。虽居壳中。已超众鸟。真超然玄化之仙音。故立遍十方界。而恒沙菩萨。心闻洞彻。寻佛妙音。来聚道场。而众所推尊者。唯大智文殊师利也。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至)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波斯匿。此云胜军。即舍卫国王也。过去龙光佛世。位登四地。亦大权也。讳日者。按史书。讳当训避。讳者。言其不讳也。谓死者。人所不能避。如汉武帝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是也。旧说忌讳之日。人子于亲终之日。言之即恸。故隐讳而不敢言也。兼录于兹。博者裁之。宫掖者。内庭左右。如人肘掖也。

冠注 此叙国主请供以发示堕淫室之端也。夫解制日。正本国先主不讳之日。是时舍卫国主。胜军王。为其父王讳曰。营斋内庭。亦曲躬至敬。亲迎如来。兼诸大菩萨。俱延入宫掖。资亲冥福。其设则广备。其羞则珍品。其味则上妙。其诚敬至矣。尽矣。此城中复有齿德兼隆之长者。清白自处之居士。俱遵法化。同时饭僧。夫臣民咸伫立待佛。而佛亦不拂其䖍心。故来命文殊等。各自分领清众。溥应斋主。然而君臣皆伫佛来。固是等心皈依。而佛亲赴王所。命弟子分应臣民。亦是等心利益。斯不坏世法。即出世法也。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至)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阿难。此云庆喜。佛成道日。净饭王弟斛饭王。复报生子。净饭赐名庆喜。是佛堂弟。不遑。无暇也。次。列也。上座。以历夏浅深。分上中下。历四十夏。或上更无人者。称上座。阿阇黎。云轨范。应器。即钵。应己食量而为大小也。次第循乞。犹云挨门而乞。最后者。谓城中长者居士。既有文殊等应供。我不必去矣。余则次第乞之。若说必求从来未行施者。又不能次第矣。檀越。云施主。刹利。云王种。旃陀罗。云屠者。西域最鄙贱之。不得与良家共居。行持标帜人亦避之。方行者。依佛乞食之方而行也。看下文自有此义。

冠注 此叙误堕淫室之由也。正分应斋主时。唯阿难不在是。于自恣日。先早受别处之请。所游亦远。尚未之还。故无暇预此分应众僧之列。且律制一僧远出。必以二师翊从。所以严行防失也。二师者。一上座。是历四十夏。而上更无人者。一阿阇黎。云轨范。是能紏正弟子行者。阿难出时。既无二师。独归精舍。又无斋供。故即持钵于先所游城。次第循乞。且心中作念。我从来未行平等慈。此去初求个未饭僧的檀越。为我斋主。因有次第念。故无问净秽贵贱。自王种之尊姓。以至屠杀之微贱。一无拣择。唯依佛乞化之方。行我平等之慈。夫发大志愿。特为未成功德者。皆令圆成功德无量也。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至)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诃实净名。世尊不非所诃。则指世尊亦可。佛常乞食。无遮限者。有五能胜故。一者。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贫富相故。二者。由心离贪慢。慈无偏利故。三者。具大威德。不惧秽恶相故。四者。息凡夫猜疑故。五者。破二乘分别故。此事菩萨行之。或无阻碍。矧尊者初果声闻。何得效佛所为。行既躐等。安逃魔孽。虽然。尊者亦众中之上首。与秋子等。方车并驾。不落后乘。何则。以多闻第一。方诸智慧第一。以至说法第一。何优劣哉。无乃内秘外现。示堕淫室。发起教端。明示真心不容不悟。大定不容不修。勿恃多闻。勿狎欲境。多闻恃而我慢山高。欲境狎而爱贪海底。是故阅教乘者。唯以尊者为龟鉴。而不必计其大权小乘。使尊者实在声闻初果。自非博地凡夫。而方行等慈。则翼翼小心。干干恐惧。尚遭魔摄。返观自己。诚声闻耶。菩萨耶。迳混俗和尘。而无忌惮可乎。不特此也。如后文中。尊者曲尽迷情。巧陈懦态。执己见。则谬辩多端。感佛恩。则悲泣不已。皆所以罄智悲而激引群生耳。凡开卷见此。不审自己虚实。徒为如来阿难说是过非。评长论短。纵使佛祖点头。终是碍境。不唯遗失本真。似坐圣贤于人我场中矣。与己何益。摩登伽女。此云本性。多劫与尊者有欲爱缘。登伽经载之颇详。婆毗迦罗。云金头缚指。而食半米为苦行者也。亦云黄发外道。所传咒术。称先梵天者。妖者伪称。谓先自梵天传来也。隍。城河也。郭门者。即城门也。

冠注 此叙依佛行慈。更遭魔扰也。凡行平等慈。须得平等智。根基未固。徒依模样。忽值外魔。有所不免。阿难所行。未从自己平等智中流出。但为须菩提。舍贫乞富。谓富则易施。亦令善种不断。大迦叶舍富乞贫。谓贫当植因。亦令苦果不续。世尊皆诃责曰。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阿难知之。意谓二者所行。皆有遮限。未免富者疑贫者谤。是欲钦仰如来之教。开阐无遮之慈。度诸疑谤之众。便经历城隍。已而徐步郭门。已而严整乞食威仪。已而肃恭应斋法则。如此矜持。洽辙无疑。然才涉思惟。便堕坑落堑。只因循次乞食。不免经历淫室。岂知摩登伽女爱习不除。宿怨未雪。且见阿难。具佛二十相好。色美如银。便以所习婆毗迦罗先梵天咒。咒巾覆食与之。阿难受之。不觉遭大幻术。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欲毁其清净戒体也。然后文云。八万行中止毁触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可见虽至垂危。根本如故也。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至)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上序分竟。此下正宗分。复分为四。一见道分。二修道分。三证果分。四结经分。且先明见道分。

冠注 此叙世尊慈心救度也。阿难垂危之际。如来以佛眼观之。已知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臣民皆前伫佛来应者。意谓斋讫说法。佛之常仪。今既旋归。或因内外间隔。我等不齐。归必说法。俱来随佛。愿闻法要。岂知斋毕时。正阿难被害时。速归者。为救彼故也。放肉髻光者。显本有智光。元是超出根尘限量。最尊最上法也。色如百宝所成。而曰不畏者。显其万德俱备。慈威并彰。善无不摄。恶无不摧也。光中生莲。莲中化佛者。显三身顿现。因果双融也。化佛说咒者。显秘密法藏。亦自无为心中流出也。来文殊将咒者。显大智能破极愚也。然世尊妙用难思。亦不可执一而论。彼时世尊。既知阿难被魔所制。即加庇之。不令摄入。有何难哉。纵摄去矣。即使二人自来归投。又何难哉。岂必待如是作用。而后始得恶咒销除耶。又岂文殊不将咒去。必莫能来耶。是亦不然。但知如来藏中靡所不具。故应机接物。任其所来。当以辩才应者。自不与之神通。当以神通应者。自不与之辩才。若所应非其所感。是欲进而反退矣。是故登伽女。以幻咒摄入阿难。世尊亦以幻咒应之。盖以幻除幻。则彼邪幻心降。翻然皈投正幻矣。或曰。佛所说咒。不可言幻。斯亦似痴人前不可说梦也。提奖者。提携奖劝而来也。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至)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十方如来。指能证人言。菩提。此云觉道。指所证果言。妙奢摩他等。指所修因言。最初方便。指入门第一方法言。妙字。指修行者于禅定中所得趣味言。如蜜中甘美。唯食者自知。向人形容不出。没柰何。故假妙字称之。若不如是。何故十方如来。一入其中。难割难舍。只到彻头彻底。且一彻之。则群魔不能视。况加害乎。奢摩他。此云止。亦云寂静。亦云空观。即空如来藏。三摩。略一提字。或地字。或云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亦云等至。亦云假观。即不空如来藏。禅那。此云静虑。亦云思惟修。亦云中观。乃定慧双融义。即空如来藏。罗汉。辟支。见前。

冠注 此正宗分也。阿难蒙佛救拔大恩。故一见之。即顶礼而谢。悲泣而感。忿然而恨。且谓旷劫多生。徒忆持诵习。而正定禅那。全未得力。尚未知修证工夫。亦未得最初入门方便。若亲证实受圆满果位。安得复遭魔孽耶。故殷勤启请(云云)。此等名言。皆阿难熟闻久矣。但未及修证。必得入门方便。始可修禅定。必假禅定。可证菩提也。阿难启请时。有常随众。及云集诸大弟子。俱愿乐闻。默然承旨也。

○诸师注疏。都以向后经文。分章割段。配三观义。虽不为过。觉太死杀法。且非世尊本怀。亦非本经要旨。乃义学辈之习气耳。况世尊所说。俱从不思议藏中流出。虽机有利钝。智有浅深。皆可随分悟入。若刻定死法。不可差池。未免令人束手缚脚矣。如根性颇利者。一句乃至一偈。亦可悟入圆通三观矣。若必将全部文言。如线贯花。串入心中。方得三观圆通。是累坠杀人也。且经中文义。不可定配者甚多。略示一二。其余互见。如三科七大之文。是一个理路。俱是幻妄称相。其性本真。相如空花泡影。性即如来藏性。岂可定配奢摩他耶。岂可定配三摩耶。又岂可定配禅那耶。又岂可将三科配一义。七大又配一义耶。又如三种相续。二种妄见。以至非即非离。是即非即。一多无碍。小大相容。则事事无碍亦可说。世间因果亦可说。又配作何观。又如二十四圣。各陈圆通。那个不具三观。如观音从闻思修。以至四不思议。非融通三谛耶。经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配作何观。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并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于一心三观。何所不备。况本经宗旨。唯显一切事究竟坚固。若说圆融三观。则可割截强配。则不可。最初方便亦不必远指。下文即是。何则世尊说法。如谷答响。岂容拟议。但见阿难自道。恨无始来。一向多闻。即知他心已服病。第未知病根所在。何为病根。不过见闻知解之种子耳。故即问他发心所以。使他陈出病根来。捏着痛处。逐一针灸。使其胸中所有。尽情吐出。至于理穷词尽。则习气空而病根去矣。自后渐进调养之方。非方便而何。已上所录。虽乖常途。要非有心。犹若破句读经。唯自得之。唯自信之。实不敢以此强人也。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至)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三十二相者。旧说始于顶肉髻相。终于足平满相。胜者。诸天轮王所不能及。妙者。端严美丽。难以言宣。绝者。超出众圣。映彻者。若赤金色而明透。净明者。处尘不染。皎洁分明。紫金光聚者。佛身如紫金山。光明无量。含摄无尽。备载观佛三昧海经中。

冠注 佛见阿难情甚苦切。且慰之曰。凡诸弟子有问必答。矧汝我同气。情无彼此。性等天亲。有所请问。而不倾肝膈乎。遂诘之曰。但父母重恩。男女深爱。皆难割舍。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然舍之。阿难以实答曰。我见如来三十二相(云云)。夫阿难曰见相。曰常自思惟。曰渴仰剃落者。正是他根境相缘。识心转炽。净秽难忘。爱憎竞起处。故佛因他请最初方便。即审其当初发心。而从容探索其病根。俾之微细陈出。而后逐一针灸。岂非方便乎。然阿难既以多闻为恨而请。在佛当问他闻我何法。其问答承接。亦觉顺便。置此不问。而问见何胜相。其故何也。谓圣凡虽别。净秽虽殊。佛相魔相均一色尘。舍凡从圣总一妄见。爱净憎秽。等一识心。昔若不爱佛相。今亦不憎魔相。佛尚不着。而况魔乎。可见阿难未答语时。佛早知其病根。第使自己吐出。庶无所隐匿耳。然此病根。即大地众生之通病。是以佛与阿难。互相建立。此见闻思惟四字。为一经之线路。向后文中。每每针灸。如云此非汝心。云缘尘分别影事等。皆破此思惟。以显真心也。如云离物离见。云见犹离见等。皆破此见相之见。以显真见也。如击钟验常。云返闻闻自性等。皆破此多闻之闻。以显真闻也。虽然相去几何。但息波痕。不无水体。若离波求水。亦外道余乘之见矣。斯正一经之脉络。不可不珍玩也。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一切众生。指三界二十五有言。无始者。言其前无始。后无终。谓浩劫漩洑。永无息灭也。常住真心。约用言。性净明体。约体言。先用后体者。称佛事门头言也。常者。非一定死常之常。乃寓物成形。而曾无迁变也。住者。非住着之住。同生住异灭。而本不动摇也。真者。在幻化而不伪。照境曰心。为性之用也。性者。生生不息之理也。净者。处染而常洁也。明体者。处长夜而不昏也。斯皆佛生本具。无欠无余。不动周圆之真如也。众生不觉。故取舍情见。净秽心生。若一念纯真。则圣凡平等。染净不二。即如来三十二相。皆影像分耳。爱自何生。

冠注 此真妄并立。而令诸众生舍此登彼也。佛言善哉者。为阿难对以实情。故喜而慰之也。意谓汝所对者。固皆本怀。但发觉初心。早已差谬。汝等发心。当求不生不灭之真心。若见胜相而常自思惟者。乃诸众生之生灭妄心也。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故勉之曰。汝等当知(云云)。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至)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冠注 此直指菩提道路也。阿难既有回小向大之志。又陈白最初发心矣。佛既与之建立真妄两班。又令他知其门户矣。到此要使直取无疑故。汝今欲研者。是阿难要微细穷究也。世尊意谓。欲究菩提。不离当下。无上菩提。岂是他物。即人所共有的真心。但未发明。若能开发明了。就是菩提。然而开发工夫。只须心直言直。应当有问即答。莫涉思惟。绝诸拟议。则近之矣。即汝所问十方如来。出生死得菩提者。亦同此道。皆以直心直言故得。因果如是。直出生死。直证菩提。从始至终。凡中间所历地位。永无纡回留难之相。自此以下。是单提向上不列阶级。以显最上乘法。要阿难立地成佛。不由他悟也。心言直者。不容拟议。不落意识。在以不动智去思惟心。亦若祖家云。说个直指。早已曲了。故才着拟议。即加棒喝。柰阿难不能担当。世尊再向第二门头。另开方便。即后文云。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以下之文是也。真发明性。即发明真性。特文倒耳。直心即真心也。真性是体。真心是用。体用皆真。非菩提而何。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至)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缘字。有能所义。相属所缘。见属能缘。中间爱乐。乃思惟识心。佛既教以直心酬对。阿难岂不受教。但不知佛说的直。是称不动智。应一切境。如镜映色。了然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