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水沙门 怀远 录

二颂料拣诸圣初六尘。

▲一。

△精了不明彻者语倒合云不精了明彻。

▲二。

△句味味即文也古翻为味字能显于名句如味显食也。

△名诠自性者如云火秪诠得火更不含水风等并是何火等。

△句诠差别即言炭火艾火等。

▲三。

△不常其所觉者根境合即有所觉香尘不合则无故曰不常。

▲四。

△非本然者非是自然常有味也。

△不恒一者所觉味境不定一味也谓甜苦等变故。

▲五。

△合离性非定者合所触即身有触尘离则无也。

▲六。

△必有所者必有能所也。

根五一。

△亏半者四角但见前二角也。

▲三。

△舌非入无端者舌入非无端也端由也舌根非无由端自有也。

▲四。

△身与所触同者互相因待俱无自性又同即合也身与所合方有知觉也非圆满觉性所修之观故云各非圆觉观也身有知尘无知各有分限不相冥合故曰涯量不冥会。

识六一。

△三和者根境识三也。

△非相者根境合生本无自相可得也。

△自体非定者根境偶则有不对则亡又为属根为属境故曰不定。

▲二。

△法界为体者以法性平等为自体也但为太高故拣然亦随用。

▲三。

△住成心所住者住心一处则成心有所著也非圆观也真无住故。

▲四。

△弄音文者音即声文即文字也此声名句文四法中略举初后也与下句名句非无漏影互言也。

△名句非无漏者或可声名句文是所作性属有漏故故曰非无漏也。

七大初。

△地性质碍有为非是虚融成就圣性之法门也。

▲二。

△如如非觉观者如如之理非有寻伺也。

▲三。

△厌有者存有则牵淫故厌有也。

△真无取舍何厌之有故非真也。

▲五。

△昏钝先非觉者晦昧为空故。

▲六。

△唯识者唯遮境有境空也识拣心无心不无也既存心则妄也。

初标叹所入法。

△此方真教体者真实教体也以耳闻音声为教体故曰在音闻也无有染碍故曰清净。

△缘名句文者缘声也以声中屈曲诠表即名句文也。

△引生闻慧者心所法也此于所闻起决定解大抵此方以音声为能诠教体如香积世界以香为教体或衣或树或卧具或镜像水月等作佛事。

▲二略叹能入人。

△良哉者良善也。

△妙音观世音者由妙穷音声实相能遍观十界音声也。

△亦真俗二谛者中道实理为真谛空假为俗谛。

△自利利他者妙音自利自行观音圆离三种惑染故曰梵音普应十界化他无忒故曰海潮音也。

△世间乐者人中财食随欲之乐天上自在快乐及禅定等乐出世即二种真乐二乘等乐。

▲二释成。

△不为不思无者不可因不思前境便无闻性也。

△故令语倒者合云出觉观思惟也。

△遍行思者心所法也遍行五中之一也。

△观照者本觉体有照明即真闻性也。

初告语。

△金刚对空观者金刚能坏万物故。

▲二斥失。

△何不自闻闻者上闻字训观也。

▲初脱尘旋根。

△因声名字者因声尘故说有闻也。

△旋闻与声脱者旋伏妄闻与声境俱泯也。

△能脱者能亡根尘之观慧也。

▲二尘消觉显。

△闻复翳根除者闻性若复元真如翳之妄根自泯故曰除尘亡则真显故曰尘消觉圆净。

▲三觉极无碍。

△寂照含虚空者寂照之理含容十方国土空尚含容余物可知也。

▲二喻。

△必有所依者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