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之一 困六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自下大文第七称扬赞德分亦是??起序(第七称扬赞德分一对十分之名称扬赞咏本师功德二云亦是发起序者对三分科经谓序正流通一品是序常途分二一证信二发起今以前六分皆为证信此下四分总为发起赞扬发起佛德出众显于佛用发起大经不同古德但用天地桢祥为发起也)。

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

文中有三第一总结威仪住第二此诸众下总显德行因缘第三所谓下别明得法赞佛前中有三初结众集次明相异后显意同今初数广德深故名众海起于自地集空道场多数大身重重无碍云之象也又浮云无心龙吟则起菩萨无住佛现爰来。

无边品类周匝遍满形色部从各各差别。

二无边下相异也不唯上列故云品类无边旋环不空故云周匝遍满大小等形妍[媏-而+虫]等色部主徒从各有区分故云差别。

随所来方亲近世尊一心瞻仰。

三随所下意同也随所来方参而不杂皆得见佛各对目前其犹百川各全睹月同无异念故曰一心谛瞩钦承瞻而且仰不唯直睹丈六乃彻见法界身云。

第二总显德行因缘者以上列中随宜别叹今方总显德行齐均又与下别得法门以为总故前同生众中共集善根亦是别故又前共集明主伴所由今曾摄受显眷属所以影略其文(第二总显德行因缘先总彰大意何名总显德行因缘先释总显自有二义一望前为总前四十众各随所宜以叹胜德所叹则局如叹海神云佛功德海充满其身等今总显四十众德二望后为总下四十众得法各异今总显具德前同生众下蹑迹成难谓有难云前显同生云皆与毗卢遮那共集善根岂非总耶故今答云前局同生今该同异四十众德方得名总又前明共集下重通所难非唯总别不等实亦文意有殊前之共集与佛德齐故为主伴今曾摄受唯为佛摄故为眷属为分二义前略摄受此略共集可互影取故云影略其文)。

此诸众会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摧重障山见佛无碍。

此文多势且分为三初明离障见净二如是下受化根深三种无量下德行圆[备-用+冉]初后是因中一是缘以因夺缘大众自见以缘夺因佛力令见因缘和合无定亲疏故因缘间说又初段德行现深后二因缘宿着久摄今见即缘成因感应道交故常居佛会(此文多势下二科判也言多势者或可分三或可分二二中立名亦可有异于中有三初科为三初后是因下料拣又初假下对前且字今为二故久摄今见下亦是料拣上三分中二即是缘初后是因者约自行为因佛摄为缘今得见佛由昔曾摄摄即亲因因缘既着为感昔既曾摄故应)今初离障见净者烦恼即烦恼障也心垢即所知障也此障翳心迷所知故言一切者谓分别俱生若种若现言余习者二障气分粗重粗重如毕陵上慢迦叶不安今皆位极菩萨智现情亡证理达事心镜莹净故云已离若诸位圆融一断一切断亦通初位(言一切者谓分别俱生若种若现者谓二障各二一者分别谓因邪师邪教及邪思惟此见道断入初地时便永断??二者俱生不由上二生而便有此修道断地地断之此又二种一者现行二者种子若所知现行地地断之若烦恼现行亦地地断烦恼种子直至金刚定断二障气分粗重粗重者二障气分即熏习所成拣异现障故云习气然习气有二谓因与果于现起障能为因者亦名种子此因习气根本智断断此因已现不起故不起现因但粗重者唯名习气此果习气后得智断断现粗重知现无故言粗重者违细轻故粗重有三一现起粗重贪等令心无堪任故二种子粗重烦恼种子障诸智故三粗重粗重实非烦恼似烦恼故如身子瞋习毕陵慢习等今即第三以经云余习故又位极故前二即是一切中摄故疏释云若种若现上言已断即有能断之道拣异伏道故云已断断道有二一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二障种子现行二后得无分别智虽不亲证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彼修所断迷事随眠上来皆是唯识论意更有释者所知障中亦有二种一于所知境而能为障即是不染污无知而非法执如于五明处有所未解但是无知何曾有执然唯识云由我法执二障俱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者据见道分别障说以证空理而断障故言是障而非执者据修道断俱生障说以遍知有成种智故上来所知之障二所知即障名所知障此体即是善心心所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前据了俗此据证真说名智障此障对治亦有二种一者解有二者达空空有俱明名遍知故然唯识正义唯所知之障今就理通故亦用之问永断习气唯是如来云何此众皆云已断答此有二释一约法相离??唯是如来若据分离亦通菩萨经说粗重三位断故解深密经说三粗重一者在皮初地即断二者在肤八地方断三者在骨唯佛地断虽则余位亦断粗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初地舍凡入圣位故八地无漏常相续故佛地果满顿得舍故又此即是八地菩萨故云断也二约圆融如疏文显)言摧重障山者通以喻显以能摧道摧二障山障体坚厚崇耸如山又别则智障菩提惑障圆寂通则俱障及一切佛法故名为重言见佛无碍者断障果也然有二义一就能见以明无碍由断二碍智明理显理显故见法性身智明故见佛智身理智冥一见无碍身无碍亦即涅盘二约所见明无碍者具十无碍已如上说。

如是皆以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之时于劫海中修菩萨行以四摄事而曾摄受。

第二如是下受化根深于中初总后别初中如是者指前断障之众劫海者明摄时旷远言四摄者即摄化之方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摄缘与彼资持故爱语是摄体正示损益故利行是摄处安住善处故同事谓释疑令彼决定故(布施是摄缘等者略示四摄之相然瑜伽说各有九门至贤首品当略明之)。

一一佛所种善根时皆已善摄种种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

后一一下别示摄相于中向言劫海曾摄何所摄耶谓一一佛所何时摄耶种善根时将何法摄谓种种方便摄相云何谓教化成熟教化约始成熟就终摄意云何令其安立一切智道道者因也谓唯为佛果修佛因耳。

种无量善获众大福悉已入于方便愿海所行之行具足清净于出离道已能善出常见于佛分明照了。

第三种无量下德行圆备前摄何益令德圆故于中先辩因圆后入果海今初文有五句一种无量善已超七地殊胜善根故二悉已下已超八地大愿满故三所行下已超十地行满障净故四于出离下前明德圆此具出道一道无量道已超生死不住涅盘故云善出五常见下结成见佛谓德高十地是以常见非比量见故曰分明不取色相名为照了又尘毛刹海佛遍重重有德斯睹名分明照了(已超七地殊胜善根者以七地有空中方便慧有中殊胜行功用行满故云无量一道无量道者一道者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故离世间品说一道是菩萨道不舍独一菩提心故二道是菩萨道谓方便智慧故三道四道乃至十道又云菩萨有无量道无量助道无量修道无量庄严道各列十句则万行触目皆菩萨道又尘毛刹海下上是通相般若之意此是华严一乘玄旨)。

以胜解力入于如来功德大海。

二以胜解力下入果海也此一段文望前是别总具德中别入果故望后是总四十众中解脱标故今且属前于中二初乘因入果是比智知如见鸾翔知太虚可冲瞩龙跃知宏海可泛也谓以胜解力印可佛言知福慧之深远以信解力瞻仰佛化知慈悲之广大是入如来功德大海亦是胜解印持果德(此一段下总显文意以总具德文有三节第三德行圆备中自有七句令但是二故云别也既言得于诸佛解脱之门则是四百余门之总标也义虽两向科且属前初乘因入果者以胜解力即是乘因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即是入果冲者和也深也虚也高也升也今正是升义兼虚高亦是胜解印持果德者前则印化比知二严与慈悲皆教道也今云印果则心冥果海为证道也)。

得于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

二得于下明分得果用言解脱门者佛果障寂大用无碍故称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通智游入故号门也众各证契故名为得此解脱即门佛得其总众海得别又佛解脱但名解脱众所得法称之为门以能通入彼果用故此解脱之门又众所得法离障自在名为解脱智所入处亦名为门以因解脱入果解脱亦称为门此解脱即门(言解脱门者先别释三初解脱门三字皆属于佛二解脱属果门属众海三三字皆属众海于中有二一就因中自分能所二将已解脱望果为门)然总别圆融因果交彻重重无碍方为真解脱门故下或叹佛果德或叹因行或约天等所得欲影显故(然总别下二圆融融上三义总别圆融融第一义因果交彻融后二义重重无碍通上三义且如总具于别别亦具总则一解脱门中有一切解脱门)次游戏神通正明入相游戏者出入自在神通者难测无壅故约观心者心境无碍称为解脱由此入理故号为门若以门为门非能通矣门即如实何所通耶正入双亡为真门矣如此入者则本觉湛然名穷果海真非??外则因果圆融心境无涯则解脱无际矣(正入以下后顺结能所双寂故曰双亡门理历然称为正入正入则理无不契双亡则过无不寂)第三所谓下别明得法赞佛四十众中各先长行得法即经家序列后说偈赞即当时所陈然众集偈赞并在一时文不累书故编之作次而各得一者显佛德无尽故乘别入总尽众不能及故故海慧云如来境界无有边各随解脱能观见而普贤得十者显等佛无尽故。

所谓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门。

文中先异生众后同生众前中三初诸天次八部后诸神今初分二先色天后欲天前中有五今初自在天长行十法第一法界等者即法身解脱也法界虚空界即用所遍处空即事空法界之言义兼事理谓非但遍空亦遍空内色心等事及空有称真之理又但言空则一重遍今云法界则重重皆遍何者谓空界容一一尘处及彼事物一一尘中皆称真故各有无边刹海佛身大用皆悉充满故下颂云无穷尽也言寂静者体也然有二义一明前大用用无用相不碍常寂二由此智用即寂同真是故随一一用遍一切处也言方便者用也亦有二义一明前寂无寂相不碍大用二内同真性不碍外应群机故云方便寂用无碍所以称力(及空有称真之理者此空是外空若以理空对外空外空离法是断灭空理空即事名为真空若以外空亦心所现亦由对色灭色方显则此断空从缘无性即性空也故十八空明大空者谓十方空即十方虚空亦是性空矣是故疏云空有称真之理即有之空皆性空也一明前大用等者此二义中一用同体寂二用同体遍方便二者一由忘寂故不碍用二由依寂故能起用)。

自在名称光天王得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门。

二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者智身解脱也此有三义一以普眼于一切法无不能观二观一切法不坏事而全理三于一法中见一切而无碍并名自在。

清净功德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功用行解脱门。

三知一切法不生等者自共相解脱也亦有二义一知不生等内证真理二无功用行外应群机(三自相解脱者以一切法各各不同色非心等故名自相今皆不生故名解脱此明无彼生相则法体不生故名自相若直遣生住灭相亦共相耳)然不生等佛法之体释有多门略申一二一别释以不生灭约境不来去约行初不生灭略有五义(初不生灭略有五重者前三别据三性不同四即含前三而义别五即融四句而无碍就别约三性中各三释者初一通就当性说二约当性二义说三对三无性说唯圆成二义小异云何三性各二义耶遍计二者一情有二理无依他二者一缘生二无性圆成二者一性有二相无)一就遍计由是??执无法可生灭也又情有即是理无故不生也理无即是情有故不灭也不灭不生是一法也又求遍计相不可得故不生能显无相性故不灭不灭即不生亦一法也(一就遍计下遍计三义也一遍计无体如绳上蛇故无可生灭二约二义者情有合是生理无体是灭今此情有即是理无何有生耶正理无处方是情有故非灭也下例可知三对无性者由无遍计方显无相故唯识云即依此三性说彼三无性是知若无遍计安知无相下亦例然)二就缘起性谓法无自体揽缘而起即生无生既本不生故无可灭也又缘起无性故不生无性缘起故不灭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是故不生即不灭不灭即不生为一物也又推缘无起故不生能显无生性故不灭(二就缘起性者一通说因缘之法依他而起因缘所生无有生故故经云一切法无来是故无有生以生无有故灭亦不可得二明二义中又缘起无性故者缘生即无性也无性缘起者无性即缘生也前句即因缘故空此句即无性故有故引中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唯证后句三显无性中若无因缘不知无性故论四句推之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若不推此安知无生无生即是生无自性性也)三约圆成性谓非是有为故无彼生灭相也又非??心境故不生圣智所证故不灭又体非迁变故不生随缘令法起故不灭不灭即不生为一物也(三约圆成初义可知一约二义中小异耳前二谓二三皆约二义二即法相宗二义于此二义显无性义谓非妄心境故即相无义圣智所证故即性有义而非妄心境故远离我法所执便能显得胜义无自性性又体非迁变下约不变随缘法性宗中二义既不变故不生由此不变方能随缘则不生是不灭义既以随缘为不灭由随缘不失自性方知不变则不灭是不生故云为一物也)四通就三性混融于一法上就遍计故不生就圆成故不灭就依他故亦不生亦不灭就三无性故非不生非不灭(四通就三性等者即合前三而义别理实具合三性三无性以成四句如一念心刹那瞥起即具六义谓一念之心是缘起法是依他起情计有实即遍计所执体本空寂即是圆成三性备矣既即依三性说三无性故六义具矣今于三性成其三句三无性上共成一句谓一念之上既理本无故遍计为不生本无之理即是圆成故不灭依他即无性故亦不生而不坏相故亦不灭三句备矣言就三无性非不生非不灭者上约遍计故不生今遍计即无性故无彼不生为非不生也上约圆成故不灭今圆成即是胜义无自性性故非不灭上约依他亦不生亦不灭今依他即生无自性性故何有亦不生亦不灭故上三性不出不生不灭今翻彼三性以成三无性故双非也)五然此四句合为一聚圆融无碍顿思可见(五中融四句而无碍以一念心上一微尘上即有六义故总融合言合四句者非第四门中四句合前别说总说四句耳)二不来不去者约行谓正智背舍??执而无去向证真理而不来又依体起用而不去应机现前而不来又往应群机而不去恒归寂灭而不来不来即是不去无二为一味也由此大智无念应机如摩尼天鼓无思成事故云无功用行也(二不来不去下有三义释初唯约体背舍是去而云不去者智照妄空无可舍故照惑无本即智体故向证真理合是来义如如来故而云不来者真不可得故照体无自即真理故故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又依体起用等者第二双约体周说也依体起用故是去以即体之用故不去应机现前合是来以应不离体如月之影故不来又往应群机而不去等者第三唯约用说往应合是去应无应相故不去恒归寂灭合是来灭不可得故不来又即体之用往而不去用即体故归而不来前对于佛上明去机上明来此对机上明去佛上明来又前对机见佛来此对佛自归来三义虽殊皆显不来即不去也由此下释无功用摩尼约身天鼓约口无思约意)二通释者不生不灭亦可约行不来不去亦可约境(二通释者既言不生灭约行不来去约境此亦是局何名为通已上是贤首意不生灭局境而不通行不来去局行而不通境今翻其不通令通则四义俱通境行故名为通)谓??念斯寂犹若虚空何生何灭又虽起大用见心无生用谢归寂了本无灭又常称真理寂照居怀于此心中有何生灭此约行释不生灭也(谓妄念下别亦约三性以成观行初即遍计契同无相何有生灭二又虽起大用下约依他观三又常称真下约圆成观)约境释不来去者犹如空华无可去来又缘会即来来无所从故无来缘谢而去去无所至故无去又诸法即如如岂来去(约境释不来下亦约三性初即遍计又缘会下约依他又诸法即如下约圆成而并从拣略各出一义例前不生亦可具五亦应前三别说四五融通如遍计上亦应云情有即是理无故不来理无即是情有故不去等但改生灭二字为来去二字余准前思)三展转释又何以不生灭由无来去故何以不来去由无生灭故(三展转释所以为此释者有三意一则上来但当句释今显互相释故如经云一切法无来是故无有生等即此亦名相因释也)又既无来去则非一非异不生不灭则无断无常智契前理故无功用不碍生等故云行也(又既无来去则非一异者次正是展转释欲明不生灭等四含义无尽故略举八不即中论宗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而青目释之有展转相释今取此势故为此释云何不来不去则得为异对此非一非异耶谓若有来去则有能所能所为一今无来去故无一异云何不生不灭则得不常不断谓若许有生生即是有定有则常若许有灭灭则是无定无则断今无生灭何有断常故中论问云不生不灭已总破一切法何故复说此六事耶答为成不生不灭故谓有人不信不生不灭而信不常不断若深求不常不断即是不生不灭故知二义相成从智契下释无功用)是则不生之生生之不生无功用故常寂行故常用寂用无二是于功用得解脱也斯为正法之要义味难尽无猒繁文(是则不生之生下生与不生展转相成上来诸不相成总显不生之理今则性相相成以此不生不同断灭故不碍于生若碍于生非真不生故不碍生成不生也是则缘生故无性无性故缘生二义相成真不生也)。

可爱乐大慧天王得现见一切法真实相智慧海解脱门。

四现见一切法等者观义解脱也现见之言拣比知故真实相言略有三义一以智观事实事不虚故故下经文观有为法如实相故二以慧观理实所谓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三以无碍智知无二实穷实故深尽边故广称智慧海不为相缚是解脱门。

不动光自在天王得与众生无边安乐大方便定解脱门。

五与众生等者慈障解脱也离诸危怖曰安适悦身心为乐见佛则获二利故安乐也烦恼不生故得定也佛德难思故乐定无边斯为大方便也。

妙庄严眼天王得令观寂静法灭诸痴暗怖解脱门。

六令观等者悲障解脱也众生痴故造业造业故受苦闇故不见未来不见未来即颠堕故大怖之极莫越愚痴令观本寂则痴相本空尚不造善岂当为恶(尚不造善等者然邪说空谓豁达无物或言无碍不妨造恶若真知空善顺于理恐生动乱尚不起心恶背于理以顺妄情岂当更造若云无碍不碍造恶何不无碍不碍修善而断恶耶厌修善法恐有着心恣情造恶何不惧着明大邪见恶众生也)。

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无边境界不起一切诸有思惟业解脱门。

七善入等者业障解脱也佛现十方是无边境了无依性称为善入尚不依佛宁造业思(尚不依佛者意同前义入理观佛恐怀观心更造业思特达至理)。

可爱乐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说法而不动无所依解脱门。

八普往十方等者即无相解脱门也虽身应十方寂然不动智宣诸法泊尔无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故。

普音庄严幢天王得入佛寂静境界普现光明解脱门。

九入佛等者即名相解脱也佛智契如名入寂境寂而能应故普遍十方身智??光又令物入无相故静无名故寂。

名称光善精进天王得住自所悟处而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解脱门。

十中此天王名与前列中少倒前名极精进名称光上下诸文多有此例或义存名异或广略参差皆译者不善会耳法门名住自等者此离二取相能益自他解脱门自悟处者即离觉所觉自觉圣智常现前也而以无边等者谓缘无边法界度无边众生得广大菩提也(此离二取相者唯识第八有四二取一相见二名色三王所四本末本即第八异熟末即六识异熟今当相见所觉是相能觉是见远离觉所觉名自觉圣智故楞伽云一切无涅盘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远离觉所觉即斯义也上是第一经第二又云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胜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之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二之一

音释

妍[媏-而+虫]

(妍倪坚切美也[媏-而+虫][兖-兄+(ㄠ-ㄙ+?)]之切丑也)。

(卢官切神鸟也)。

(委勇切塞也)。

(匹灭切篇入声骤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二之二 困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妙??海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自在天众而说颂言。

二上首说偈中二先彰说仪后明正说今初??海是当众上首仰承佛力为众申心十地论云承佛力者显无我慢普观十方示无偏心今观己众通局小异耳(十地论云承佛力等者论中但云示无我慢无偏心故昔人或将通配二句疏意以别配为正故便配之)然颂总有四种一名阿耨窣睹婆颂此不问长行与偈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二名伽陀此云讽颂或名不颂颂不颂长行故或名直颂谓直以偈说法故三名祗夜此云应颂四名嗢?南此云集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故今此即伽陀颂也下皆准之为何意故经多立颂略有八义一少字摄多义故二诸赞叹者多以偈颂故三为钝根重说故四为后来之徒故五随意乐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说故八长行未说故今此正唯前二义兼五六。

二正说中十偈次第各一法门结集取此以为长行非此颂前也然此中长行与偈有多不同谓偈字则定长行多少不同而长行则约天得法偈中即是叹佛此必然也若二文互望或因果之殊或体用有别或互相影略或难易更陈或法喻不同或能所递举故传授者善消息之二文相映于义易了(结集取此者以昔人皆云颂长行故然此中长行下相对料拣者示说偈仪然上举四种明偈体式次明八义即立偈之由然通重颂及与孤起华藏品有十例五对唯约只夜今此料拣唯局此文虽是孤起而经家广列故须会释总有六对一因果者如第十偈云佛于无边大劫海为众生故求菩提此举因故长行即云自所悟处此显果也第二体用者第二偈云能然照世妙法灯用也长行云普观一切悉自在体也第三影略者长行云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偈中但云了相无有即偈略也第四偈云永灭众生痴暗心长行但有现见一切法即长行略也第四难易者如初天王长行但云得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不见偈文难为解释第五法喻不同者长行第二但云观一切法偈云能然照世妙法灯是也第六能所递举者初天王但云法界虚空界是所遍处偈中则云佛身普遍诸大会则长行阙能遍且就初假具有六对况下诸假显文甚多言传授者善消息之者易丰卦云天地盈虚与时消息释云消者尽也息者生也谓可加则加可减则减可出则出可没则没故言消息二文相映者长行不了则观偈文偈文难见则观长行则易了也)。

佛身普遍诸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寂灭无性不可取为救世间而出现。

今初天中初二句即前所遍法界虚空兼明能遍佛身则十身皆遍无穷尽者一出现无尽若高山之出云二非灭尽法犹虚空之常住次句寂静也由无性故不可取为一异俱不俱等后句方便合二为力此偈是说者自法故不结天名下并准知(一出现无尽等者然还源观说有三遍一一尘普周法界遍即经充满法界无穷尽二一尘出生无尽遍即疏前意三一尘含容空有遍即疏后意不可取为一异等者普遍诸会此应有异充满法界此应唯一今他相俱寂故皆叵得若有一异则合此为俱一异既亡俱从何有若有俱句遣此双非俱句已无双非宁立故四句皆遣百非俱亡寂乎唯寂而言等者亦不可说有无等四真应等殊唯证相应耳)。

如来法王出世间能然照世妙法灯境界无边亦无尽此自在名之所证。

二中初句是上自在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故次句观也第三句普也后句结法属人为他说故然其结名义同法门恐繁不配他皆仿此。

佛不思议离分别了相十方无所有为世广开清净道如是净眼能观见。

三中初句无功用也不思议是标离分别是释次句即不生等相即生等无即不义第三句即行也长行约要先知法无生方得成无功用偈则要无分别方能见法无生内证与外用同时所以二文前后。

如来智慧无边际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暗心大慧入此深安住。

四中初句明广次句明深即上智慧海也第三句自见法实故能令物不迷事理。

如来功德不思议众生见者烦恼灭普使世间获安乐不动自在天能见。

五中初句方便定也次二句与安乐也。

众生痴暗常迷覆如来为说寂静法是则照世智慧灯妙眼能知此方便。

六中初句即前痴闇谓长迷妄境镇覆真心也次句即令观寂静次句因灭无明则得炽然三菩提明是前灭义(因灭无明则得炽然三菩提明者即涅盘二十一南经十九高贵德王菩萨品因琉璃光菩萨欲来放光佛问文殊文殊初入第一义答云世尊如是光明名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无有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故有是光明广说无因缘竟末后云世尊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炽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灯今略义引耳)。

如来清净妙色身普现十方无有比此身无性无依处善思惟天所观察。

七中初二句即善入无边境无边境即所应处也无有比善也次句无性者感而应故无依者思念寂故由此能令物不造业。

如来音声无限碍堪受化者靡不闻而佛寂然恒不动此乐智天之解脱。

八中初二句即普往十方说法次一句即不动无依。

寂静解脱天人主十方无处不现前光明照耀满世间此无碍法严幢见。

九中初句即入寂静境次二句即普现光明。

佛于无边大劫海为众生故求菩提种种神通化一切名称光天悟斯法。

十中初十一字即无边境为所缘求菩提即自所悟处次句既缘其境必起通化前文略耳。

复次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观一切众生根为说法断疑解脱门。

第二明第四禅广果天长行十法中一普观等者此应根授法明于不知根说法无果障中得解脱也断疑生信是说法果故谓观机识病称根说法药病无谬故疑除疾愈。

净庄严海天王得随忆念令见佛解脱门。

二中随忆念言略有二意一随念何佛如名应之二随念有浅深令见佛有粗妙此于现身得解脱也。

最胜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无所依庄严身解脱门。

三中法性平等者唯一味也无所依者离能所也庄严身者证真庄严即非庄严故虽现世间还如法性不依诸有此于有依得解脱也。

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间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解脱门。

四中知世间法者谓众生世间心法各异知已随宜现通说法故云安立一念速安非人天外道所能思议以此庄严如来教海此于安立教法迟钝障得解脱也。

乐寂静天王得于一毛孔现不思议佛刹无障碍解脱门。

五一毛等者约偈不思议解脱力也无碍有二义一唯就所现则毛中多刹自互无碍二双就能所一毛不大而多刹不小一多大小皆无碍也又由无大小相故此于取着障得解脱。

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门观察法界解脱门。

六普门者一门摄一切门名为普门随一一门各全[(冰-水+〡)*ㄆ]法界故于其中观察法界深智契达故名为入此于随相中得解脱。

乐旋慧天王得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无边劫常现前解脱门。

七中众生无边根器各异应形说法种种不同既根熟不休故穷劫长现此于畏苦不化生障得解脱。

善种慧光明天王得观一切世间境界入不思议法解脱门。

八中观一切等者谓观事入理理超情表云不思议此于诸业报得解脱。

无垢寂静光天王得示一切众生出要法解脱门。

九中法门无边出者为要根器万品故出要难思此于着相得解脱。

广大清净光天王得观察一切应化众生令入佛法解脱门。

十中种种方便但随所应终成种智名入佛法以大悲出现皆等雨故此于不欲利生得解脱上云出要令离妄苦今云入法令得真乐也。

尔时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众而说颂言。

颂中观己众内三类天者上五净居非所被故十偈次第一如长行。

诸佛境界不思议一切众生莫能测普令其心生信解广大意乐无穷尽。

初中前二句即所疑境界境界之言通分齐所观普令者观根为说故生信解者断疑也信佛大用分齐难测故断佛上疑生其正解信佛所观之境则断法上疑亦生正解谓如有疑云为存因果非真空耶为是空故无因果耶今明只由真空能立因果因果立故乃是真空也第四句释一切之言佛以利生为意乐故既该一切故广大无尽(只由真空能立因果下答上疑念此句明其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有空义因果定有便墯于常言因果立故乃是真空者即因缘故空义若离因果以明空者是断空故)。

若有众生堪受法佛威神力开导彼令其恒睹佛现前严海天王如是见。

二中初句即忆念次二句令见佛。

一切法性无所依佛现世间亦如是普于诸有无依处此义胜智能观察。

三中初句即法性平等无依次二句即庄严身谓如法性为严故无依处。

随诸众生心所欲佛神通力皆能现各各差别不思议此智幢王解脱海。

四中初一句即了一切世间次二句即一念安立不思议庄严海。

过去所有诸国土一毛孔中皆示现此是诸佛大神通爱乐寂静能宣说。

五中初二句即毛孔现刹上云不思议佛刹但以横多今云过去乃竖穷前际皆示现者如镜现像次一句是无障碍令应度者见即佛神通依佛镜智而观乃法性恒尔。

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如是法性佛所说智眼能明此方便。

六中初二句即普门次一句即法界末句义兼于入。

十方所有诸国土悉在其中而说法佛身无去亦无来爱乐慧旋之境界。

七中初二句即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次句即无边劫常现前谓约机隐显佛无去来故常现也。

佛观诸法如光影入彼甚深幽奥处说诸法性常寂然善种思惟能见此。

八中初句即观一切世间也次二句即入不思议法也若约理论深是深非甚今不坏事而即理故曰甚深全揽理以成事名为幽奥处兼上二法常寂然释上义也以诸法即寂故不可以理事思也。

佛善了知诸境界随众生根雨法雨为启难思出要门此寂静天能悟入。

九中初二句示一切众生次一句显出要法。

世尊恒以大慈悲利益众生而出现等雨法雨充其器清净光天能演说。

十中初二句即观应化众生次句令入佛法。

复次清净慧名称天王得了达一切众生解脱道方便解脱门。

第三明三禅长行十法第一门即寂普现名为方便说即是道由说入佛解脱海故此于体用有碍得解脱也又方便言亦通入解脱之方便也。

最胜见天王得随一切诸天众所乐如光影普示现解脱门。

第二门随一切等者谓不能普现得解脱也光影之言略有二释一谓因光发影影但似质而不似光依智现形形随众乐不随自智随乐即应名普示现二水中之月亦名光影谓佛月不来影现心水影多似月少似于水谓水动则流光荡漾水浊则似晦魄临池若止而且清则圆璧皎皎此亦随自他意也此就天王且随天众所乐偈就于佛无不应也(光影之言略有二者贤首更有一义今不存之故云略也彼释云谓如明净物得日光曜于屋壁上有光影现如来应机现身亦尔然有多义一缘集义谓大智明净悲愿日照于众生阴室之内现于佛影二速疾义无远不至故三无碍义不可执持故四有用义能破暗故五无生义无所有故广如十忍品说此义似有穿凿故略不存今疏所明二影者然摄论影略有三一眏质影二水月影三镜像影广如十忍品今是前二今云光影故略镜像正是初义谓日喻如来身树等形质以喻众生日无异体质有万差树侧影斜形端影正影不现于日内但在质边弄影多端随心万品二水月影以月有光亦名光影影多似月者如月圆缺故少似水者随动静故)。

寂静德天王得普严净一切佛境界大方便解脱门。

第三门佛境界有二一如如法性是佛证境二十方国土是佛化境严净亦二离相息妄则严如境万行回向则严化境此二无碍大方便也此于无巧庄严得解脱也。

须弥音天王得随诸众生永流转生死海解脱门。

第四随诸等者谓大悲深厚故随入生死众生无边故永流转而示导也此于无大悲舍众生障得解脱也。

净念眼天王得忆念如来调伏众生行解脱门。

第五门佛调众生或折或摄或兼二行虽悲愿多门皆令趣无上道若忆念此居然受化不滞于权此于胜所缘有忘念障得解脱(或折摄等者胜鬘云应摄受者而摄受之应折伏者而折伏之摄受折伏则正法久住)。

可爱乐普照天王得普门陀罗尼海所流出解脱门。

第六得普门等者佛以称法性之总持包摄一切总持故云普门复能流演无尽故得称海此于闻思有忘失障得解脱也。

世间自在主天王得能令众生值佛生信藏解脱门。

第七门谓佛出难值引之令值信心难生劝之令生信含众德所以名藏下经云信为宝藏第一财故此于嫉妒邪见障得解脱也。

光??自在天王得能令一切众生闻法信喜而出离解脱门。

第八能令等者上令信佛此令信法仰依即信领解便喜信可趣入喜则奉行因得解脱名而出离此于迷覆众生障出离道得解脱。

乐思惟法变化天王得入一切菩萨调伏行如虚空无边无尽解脱门。

第九门谓众生界法界调伏界虚空界皆无边无尽菩萨悲智以方便界开示法界行调伏界等虚空界于有限碍障中得解脱故(谓众生界等者瑜伽有五无量界此前列四后言以方便界者即调伏方便界故五具矣)。

变化幢天王得观众生无量烦恼普悲智解脱门。

第十观众生等者由悲故怜愍由智故观察观察烦恼知病行已化而度之此于无悲无方便障得解脱也。

星宿音妙庄严天王得放光现佛三轮摄化解脱门(依藏补)。

尔时清净慧名称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众而说颂言。

颂中十一颂初十次第如前长行依梵本列名中此长行阙第十一天彼名星宿音妙庄严天王下言妙音者略而未回。

了知法性无碍者普现十方无量刹说佛境界不思议令众同归解脱海。

第一颂中初二句是了达方便依法性而现故后二句说即是道说不思议解脱令众同归。

如来处世无所依譬如光影现众国法性究竟无生起此胜见王所入门。

二中初二句明光影普现无依故如影第三句成上二义以无生故如影无依略不明随天所乐。

无量劫海修方便普净十方诸国土法界如如常不动寂静德天之所悟。

三中初句标方便无量劫修兼显大义次二句正明方便严佛境界。

众生愚痴所覆障盲暗恒居生死中如来示以清净道此须弥音之解脱。

四中初二句即众生永流转谓无明所盲覆本净心造业受身故恒居生死次句即随而示之。

诸佛所行无上道一切众生莫能测示以种种方便门净眼谛观能悉了。

五中总相颂佛调生行初句高次句深后句广。

如来恒以总持门譬如刹海微尘数示教众生遍一切普照天王此能入。

六中初二句即普门陀罗尼次一句即所流出示教者示其善恶教使修行称性无偏故遍而无尽。

如来出世甚难值无量劫海时一遇能令众生生信解此自在天之所得。

七中初二句值佛次句生信藏不信则佛难值正信唯佛能生既值佛生信反覆相成今之一遇何得不信。

佛说法性皆无性甚深广大不思议普使众生生净信光焰天王能善了。

八中初二句即所闻之法以无性为法之真性次句即令众生信喜出离净则出不信浊成无漏故。

三世如来功德满化众生界不思议于彼思惟生庆悦如是乐法能开演。

九中初句能调伏人前因此果耳化众生界即调伏行无边无尽为不思议思惟悦生是名为入。

众生没在烦恼海愚痴见浊甚可怖大师哀愍令永离此化幢王所观境。

十中初二句即众生无量烦恼谓利钝二使爱见罗刹皆甚可怖也次一句以悲愍之以智令离(爱见罗刹甚可怖畏者即涅盘第十一已如前引)。

如来恒放大光明一一光中无量佛各各现化众生事此妙音天所入门。

十一中既阙长行对名略显初二句星宿庄严义也谓佛光流于法界粲若星罗次句即妙音庄严化众生事不出三轮上云妙音举一立称耳若长行立名应云得放光现佛三轮摄化解脱门。

复次可爱乐光明天王得恒受寂静乐而能降现消灭世间苦解脱门。

第四二禅长行十法初中二义一内证真乐经论共说乐有五种谓一因二果三苦对除四断受五无恼害无恼害乐更有四种谓出家远离乐禅定适悦乐菩提觉法乐涅盘寂静乐今当第四若通取受字兼禅定菩提则含因果言恒受者以无所受受诸受故若待境界即非恒也二而能降下外建大义降神现相除苦因果此于涅盘体用障得解脱也(经论共说乐有五种等者论即瑜伽等经即善戒经第二自利利他品经云云何名快乐快乐义者有五种一者因乐二者受乐三者断受乐四者远离乐五者菩提乐云何因乐因内外触因触因缘故有受乐是名因乐因行善法得他世乐是名因乐云何受乐从因因缘身得增长心得安隐是名受乐受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有漏二者无漏无漏有二一者学地二者无学有漏有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有内外入故有六触六触有二一者身乐二者心乐五识共行名为身乐意识共行名为心乐修习圣道断诸受故道得增长无有诸受名断受乐永断烦恼身心无患名远离乐受常乐故名菩提乐或有说言无想定者名为断乐是义不然何以故不断受乐故远离乐者有四种一者出家乐二者寂静乐三者断乐四者菩提乐世间之人多有忧苦永断是苦名出家乐断欲界贪名寂静乐永断烦恼名为断乐受常乐故名菩提乐菩萨常能施众生乐名菩提乐菩萨摩诃萨自受常乐转施众生名菩提乐何故名为因乐是乐因故名为因乐不名受乐受乐者不名因乐名为性乐断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以断多乐故名为断乐远离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以观生死众过患故名智慧乐菩提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不名远离乐无边常故名菩提乐名无胜乐名无边乐名无上乐亦名常乐名寂静乐菩萨摩诃萨能以如是五种之乐施于众生是名因乐义今疏望彼经数名不同若欲会者果及苦对除即是受乐开出无恼害者即远离乐及菩提乐经中远离有四今云出家远离乐含其二种出家即第一远离兼得第三断乐复开菩提为菩提涅盘二乐若瑜伽九十六说乐有二种一者欲乐二者远离远离复有三种一劣谓无所有已下二中谓第一有三胜谓灭受定然世尊依第一义说有三种最寂静乐谓等解脱故总摄为三一应远离二应修习即前三上中下远离名有上远离三最极究竟解脱无上住乐即前贪等解)。

清净妙光天王得大悲心相应海一切众生喜乐藏解脱门。

第二门谓无缘大悲与性海相应拔世忧患故出生喜乐无尽名藏此于恼害心得解脱。

自在音天王得一念中普现无边劫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

三一念等者修福德因感依正果福之力也虽多人多劫所感念劫融之?现此于时劫得解脱也。

最胜念智天王得普使成住坏一切世间皆悉如虚空清净解脱门。

第四门谓以佛力不动成住坏三皆如空劫常清净也此于迁变得解脱也。

可爱乐净妙音天王得爱乐信受一切圣人法解脱门。

五爱乐等者谓信乐佛菩萨法敬奉修行则二障得解脱也。

善思惟音天王得能经劫住演说一切地义及方便解脱门。

第六门地谓地智义谓清净即离念超心地也方便者教导及入地之由入住出等也以无尽辩演无尽法故能经劫。

演庄严音天王得一切菩萨从兜率天宫没下生时大供养方便解脱门。

七一切等者通有二义一现多身兴多供供多佛皆称真故名大方便即长行意二一念八相遍法界故名大方便即偈中意于上自在名为解脱。

甚深光音天王得观察无尽神通智慧海解脱门。

八于定慧障得解脱。

广大名称天王得一切佛功德海满足出现世间方便力解脱门。

九果满应机是于现身化生无堪任性得解脱。

最胜净光天王得如来往昔誓愿力发生深信爱乐藏解脱门。

十见佛大愿云爱乐随学此于自轻障得解脱。

尔时可爱乐光明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天众而说颂言。

二颂中十偈次第依前。

我念如来昔所行承事供养无边佛如本信心清净业以佛威神今悉见。

今初前三句明寂静乐通举因乐以显果乐后句降现之用。

佛身无相离众垢恒住慈悲哀悯地世间忧患悉使除此是妙光之解脱。

二中初句即所相应海次句即能应大悲大悲荷物故名为地次句即生喜藏忧除故喜患除故乐。

佛法广大无涯际一切刹海于中现如其成坏各不同自在音天解脱力。

三中初句能现次句所现。

佛神通力无与等普现十方广大刹悉令严净常现前胜念解脱之方便。

四中初二句即普使成住等次一句颂如虚空清净以三灾弥纶而净土不毁故然三四二偈似如前却且顺文释耳。

如诸刹海微尘数所有如来咸敬奉闻法离染不唐捐此妙音天法门用。

五中初二句咸敬奉是爱乐余是圣人次一句即上法及信受也。

佛于无量大劫海说地方便无伦匹所说无边无有穷善思音天知此义。

六中初句经劫住次二句即地义方便无边是一切也。

如来神变无量门一念现于一切处降神成道大方便此庄严音之解脱。

七中通颂八相普周略无供养。

威力所持能演说及现诸佛神通事随其根欲悉令净此光音天解脱门。

八中初句是前智慧次句神通次句无尽及海以随根令净是深广故。

如来智慧无边际世中无等无所着慈心应物普现前广大名天悟斯道。

九中初二句即德海满足次句出现世间。

佛昔修习菩提行供养十方一切佛一一佛所发誓心最胜光闻大欢喜。

十中三句通明前昔誓愿力第四句结中便显深信爱乐藏以文云大欢喜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二之二

音释

(乌没切)。

(于到切深也)。

荡漾

(荡徒浪切漾余亮切荡漾浮游貌)。

盲暗

(盲眉庚切目无童子也)。

唐捐

(捐余专切唐捐谓徒弃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二之三 困八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复次尸弃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场中说法而所行清净无染着解脱门。

第五初禅长行十法中一普住等者大用应机故普遍说法用而常寂故行净无染得心无行故行净了境无相故无染。

慧光梵王得使一切众生入禅三昧住解脱门。

二佛为定境住定则所见深故。

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

三普入等者法海难量名不思议一言演尽名为普入。

普云音梵王得入诸佛一切音声海解脱门。

四圆音随类名音声海要无分别方入佛声。

观世言音自在梵王得能忆念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方便解脱门。

五能忆等者化生即是趣菩提行故以宿住智明记。

寂静光明眼梵王得现一切世间业报相各差别解脱门。

六众生报异随业有差佛示现受令生正信。

普光明梵王得随一切众生品类差别皆现前调伏解脱门。

七于法自在方能随类调生。

变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净相寂灭行境界解脱门。

八佛身无相等法性之清净现而同化为寂灭之行矣。

光耀眼梵王得于一切有无所着无边际无依止常勤出现解脱门。

九不着诸有故能常现三业无边更无可依。

悦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观察无尽法解脱门。

十观性无相犹如虚空何有可尽察用随宜如击水文随击随生复何可尽。

尔时尸弃大梵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众而说颂言。

偈中先上首观众开成四天合则梵身即众亦有经云梵众梵身梵辅梵眷属身即是众辅即眷属。

佛身清净常寂灭光明照耀遍世间无相无行无影像譬如空云如是见。

十偈初中初句法身普遍道场次句智光说法次句行净无染境相智行既亡则大用影像亦寂后句通以喻显云不离空空不碍云以况寂用。

佛身如是定境界一切众生莫能测示彼难思方便门此慧光王之所悟。

二中初二句入禅之境如来法身即是心性若能观之为上定故次句示入方便虽多同入一寂。

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如是劫海演不穷善思慧光之解脱。

三中初句即不思议法次二句明普入义以一言说尽故一言说尽之辩劫海亦不能穷显法无尽也约能包则一言说尽约能久则劫海莫穷然一言但说刹尘未是无尽设欲一言尽者则二三两句相违一言说尽劫海更何所演而得无穷更有所演前则不尽又不可重说若欲通者总望则可说尽隐映重重则不可尽如击水文小击大击遍击各随文生尽未来际击尽未来文生为难思法也(以一言说尽故者释此一偈疏文有二一正释二解妨前中自有二意一佛法对说前句一言说尽显佛胜德后句劫说不穷明法无尽约能包下总就佛说是叹佛故前二句能包后一句能久然一言但说刹尘下通妨谓有问云前言说尽后云不穷岂不相违答有二意一顺文通二约理通今初经云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刹尘法外更有无尽之法何妨劫海演说不穷故反成之设欲一言尽者则二三两句相违初明前违于后后更有所演下后违于前若欲通下二约理会通则前二句直是说尽一切诸法后之一句不妨无穷若一言不尽者佛非不思议故故云总说则尽成于前句隐映无尽成于后句兼以喻显皆遗忘集意)。

诸佛圆音等世间众生随类各得解而于音声不分别普音梵天如是悟。

四中圆音之义文略有三义一广无边二别诠表三无分别如次三句余如出现品辩。

三世所有诸如来趣入菩提方便行一切皆于佛身现自在音天之解脱。

五中初二句即教化众生方便行三世诸佛皆以利他为向菩提自清净业故次句前就梵王故云忆念今据如来故身现耳一毛尚现何况全身。

一切众生业差别随其因感种种殊世间如是佛皆现寂静光天能悟入。

六中初句业相差别次句报相差别次句现同世间。

无量法门皆自在调伏众生遍十方亦不于中起分别此是普光之境界。

七中前二句即随类调生调法自在故能随类广遍次句显明前义无思成事故。

佛身如空不可尽无相无碍遍十方所有应现皆如化变化音王悟斯道。

八中初二句明佛体性即前清净寂灭不可尽下略显四义如空次句佛用应现为行既皆如化不失寂灭。

如来身相无有边智慧音声亦如是处世现形无所着光耀天王入此门。

九中初二句所现无有边次句勤现无依着。

法王安处妙法宫法身光明无不照法性无比无诸相此海音王之解脱。

十中初二句常思大用无尽谓安住大悲宫能现大事故次句常观法体无尽。

复次自在天王得现前成熟无量众生自在藏解脱门。

自下第二欲界诸天文有七段第一他化天王长行十法中一谓现众生前自在调伏使其成熟化法无尽故名为藏。

善目主天王得观察一切众生乐令入圣境界乐解脱门。

二观世乐相皆苦故应舍观世乐性即入圣乐。

妙宝幢冠天王得随诸众生种种欲解令起行解脱门。

三随乐断疑令起正行。

勇猛慧天王得普摄为一切众生所说义解脱门。

四一言普摄诸义遍于时处为物而说。

妙音句天王得忆念如来广大慈增进自所行解脱门。

五仿佛修慈。

妙光幢天王得示现大悲门摧灭一切憍慢幢解脱门。

六示现等者大悲十力摧彼慢高而无摧心故云示现。

寂静境天王得调伏一切世间瞋害心解脱门。

七以智慧光照诸世间令离三毒之闇则无恶趣之果瞋痴障重故与偈互陈。

妙轮庄严幢天王得十方无边佛随忆念悉来赴解脱门。

八十方等者为念佛三昧纯熟故随念何佛即能得见如休舍解脱等。

华光慧天王得随众生心念普现成正觉解脱门。

九应念现成。

因陀罗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世间大威力自在法解脱门。

十普入等者寂用自在现世调生总名威力。

尔时自在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自在天众而说颂言。

佛身周遍等法界普应众生悉现前种种教门常化诱于法自在能开悟。

偈中亦十初中初句体遍次句用周故能现前次句教藏能成后句所成自在开于法藏悟深法门即成熟也。

世间所有种种乐圣寂灭乐为最胜住于广大法性中妙眼天王观见此。

二中初二句二乐次句令入。

如来出现遍十方普应群心而说法一切疑念皆除断此妙幢冠解脱门。

诸佛遍世演妙音无量劫中所说法能以一言咸说尽勇猛慧天之解脱。

三四可知。

世间所有广大慈不及如来一毫分佛慈如空不可尽此妙音天之所得。

五中三句共显如来大慈初二句举劣显胜次句以喻正显谓世慈有相若须弥之高大海之广终可倾尽佛慈称性若芥子之空投刃之地即不可尽又如空有普覆常摄广容无碍难坏无尽略举一无尽耳(芥子之空者即四十一经云佛子譬如虚空于虫所食芥子孔中亦不减小于无数世界中亦不增广其诸佛身亦复如是见大之时亦无所增见小之时亦无所减今但取能喻投刃之地者即庄子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君问其故答云臣始见牛为全牛也今见非全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故文选云投刃皆虚目牛无全今借其骨间小空以对上小空为真俗之况耳)。

一切众生慢高山十力摧殄悉无余此是如来大悲用妙光幢王所行道。

慧光清净满世间若有见者除痴暗令其远离诸恶道寂静天王悟斯法。

毛孔光明能演说等众生数诸佛名随其所乐悉得闻此妙轮幢之解脱。

六七与八文亦可知。

如来自在不可量法界虚空悉充满一切众会皆明睹此解脱门华慧入。

九中初二句明佛体普遍无成不成次句随众生心现成正觉。

无量无边大劫海普现十方而说法未曾见佛有去来此妙光天之所悟。

十中普现十方即普入一切世间余皆威力自在(余皆威力自在者大集经云孩子以啼为力女人以瞋为力外道以见为力波旬以生死为力菩萨以慈悲为力佛以智慧为力故以说法皆为威力)。

复次善化天王得开示一切业变化力解脱门。

第二化乐天长行十一法中一为物开示诸业如化化虽体虚而有作用为力业亦从缘无性而报不忘。

寂静音光明天王得舍离一切攀缘解脱门。

二舍离等者攀取缘虑是惑病之本若心境无得则舍攀缘(攀取缘虑是惑病之本者即净名问疾品经云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故今疏云心境无得则捻攀缘)。

变化力光明天王得普灭一切众生痴暗心令智慧圆满解脱门。

三闇灭智生如月盈缺。

庄严主天王得示现无边悦意声解脱门。

四示现等者梵声微妙故云悦意应遍十方故云无边。

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解脱门。

五知一切等者此有三义一福德之相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故无有尽二谓清净慈门等无限因所生故一一因果皆称真故一一即无有尽皆同虚空三大慈悲行是福德相使盲聋视听等皆慈善根力故涅盘经中有闻赞佛为大福德怒云生经七日母便命终岂谓大福德相赞者云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之不瞋骂之不报是故我言大福德相怒者闻而心伏故慈为无尽福相然与前义相成(涅盘经中有闻赞佛等者即三十八经南经三十五诸婆罗门欲与佛捔力尔时复有一婆罗门作如是言瞿昙沙门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汝等不应与诤大众答言痴人云何说言沙门瞿昙有大功德其生七日母便命终是何得名福德相耶婆罗门言骂时不瞋打时不报当知即是大福德相其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神通是故当知是福德相心无憍慢先意问讯言语柔软初无粗犷年志俱盛心不卒暴王国多财无所爱恋舍之出家如弃涕唾是故我说沙门瞿昙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大众答言善哉仁者瞿昙沙门实如所说成就无量神通变化我不应与彼捔试是事释曰文甚昭着今但义引略不引相好者前已有故然与前义相成者第二义慈异相因此义慈即是相举果由因致复能显因故云相成)。

最上云音天王得普知过去一切劫成坏次第解脱门。

六三达圆智了三世劫此就天王且言宿住耳。

胜光天王得开悟一切众生智解脱门。

七开悟等者此门阙偈上下文中屡有开悟即同法华开示悟入以开摄示以悟摄入谓开示约能化悟入约所化(以开摄示等者此有二释前即嘉祥意四句虽殊不出能所开示约能化悟入约所化全彼疏文彼更释云能化有大开之与曲示所化有始悟之与终入意云但说有性名为大开言此是凡夫性此是圣人性因果理行即名曲示豁然了知故名为悟修行契证目之为入则始浅终深下引论意则初深终浅以入约因故)彼论云开者无上义谓除一切智智更无余事即双开菩提涅盘谓以知见之性为涅盘知见之相为菩提众生本有障翳不现佛为开除则本智显故示者同义三乘同法身故悟者不知义不知唯一实事故今令知成报身菩提故入者令证不退转地故即是因义为证初地已上为菩提涅盘因故广如彼释(彼论云下即第二释彼论先释如来知见云佛知见者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疏意云如实即法性所证也知彼义即能证大智也能所知见皆名知见正同今经开示正觉境界正觉即能证境界即所证今疏但出开等四句开者无上义论标名也除一切智智更无余事者释所开即一切智智一切智是根本智重言智者是后得智根本名知后得名见除此二事更无有余能胜过此故名无上即双开菩提涅盘者释所开一切智智也谓以知见之性下释双开义众生本有下疏释开义大乘法师释开云开者出生显证之义谓出生菩提显证涅盘故即法相宗之意故下释悟云令悟知见相本有种子以成报身今疏意不然知见性相并皆本有本有大智光明遍照法界义故涅盘云佛性名第一义空知见性也第一义空名为智慧知见相也在因为性相在果为菩提涅盘故云众生本有障翳不现耳智障菩提惑障涅盘二障俱无菩提涅盘一时俱显故云佛为开除则本智显现示者同义别示知见之性以成涅盘悟者不知义别示知见之相以成菩提言不知唯一实事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一实事即是知见上三皆果断德智德以总别故而成三句入即因义未知何可能证故示与无量智业无量智者即果中一切智智体用而言业者是彼因也所以要举初地已上为因者登地证如为涅盘因能证地智为菩提因故十地论释经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云即因善决定究竟如虚空即菩提因如依空生色色不尽故尽未来际为涅盘因常果无穷故二果即智性相也又开者即般若故论云除一切智智更无余事示即法身悟即解脱三德涅盘即是三句入是三德之因上有三意一约佛性释二约菩提涅盘释三约三德涅盘释会之并同佛性有果有果果即菩提涅盘故三德涅盘摄菩提故亦佛性故余如前后释禅宗之解如问明品)。

妙髻天王得舒光疾满十方虚空界解脱门。

八称性之光有何难遍。

喜慧天王得一切所作无能坏精进力解脱门。

九一切等者谓契理具修长劫无倦故众魔外道所不能摧。

华光髻天王得知一切众生业所受报解脱门。

十善恶等殊苦乐等异皆知性相。

普见十方天王得示现不思议众生形类差别解脱门。

十一示现等者无边品类一毛顿现更无来去尤显难思。

尔时善化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善化天众而说颂言。

偈中脱于第七唯有十偈。

世间业性不思议佛为群迷悉开示巧说因缘真实理一切众生差别业。

初中初句总次句开示后二句显如化力差别业者果不亡故。

种种观佛无所有十方求觅不可得法身示现无真实此法寂音之所见。

二中初句所攀缘后二无得然缘境有二一真二妄真佛有缘亦成妄惑况于妄耶种种观者五求不得故谓佛有耶常见为惑谓佛无耶邪见深厚四句百非所不能加故无所有非唯一佛十方亦然应化示现非真实故求实无得即见真身真即无缘佛尚应舍何况余境(五求不得等者即是中论观如来品偈云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即五求也由诸外道妄计有我我为如来计有五故一谓即阴是如来二谓离阴有如来三谓如来中有阴四谓阴中有如来五谓阴能有如来今并非之若阴即如来阴生灭故佛应生灭故云非阴二若谓离阴有如来者以何相知如来堕常过离阴生灭故故云不离三若谓如来中有阴如器中有果则亦是异如来亦堕常故四若阴中有如来如床上有人亦有别异过故云此彼不相在五若如来能有五阴阴属如来者则如人有子亦有别异过异则如来墯常等故然后四句皆成异过初即是一总合但是一异过耳故观法品破我但云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阴即非五阴相今细推寻故有五求皆不可得上之五求但能破有今四句并非故言谓佛有耶常见为惑谓佛无耶邪见深厚此且双破有无而有过则微无过则重故云深厚彼论偈云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者亦遣有无四句百非所不能加故无所有者结归经文准中论中略说三种四句皆不能加初偈云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此一四句共即俱句不共则双遮若别说者一空二非空三亦空亦非空四非空非非空此皆双遮辩中第二四句云寂灭相中无常无常等四第三四句云寂灭相中无边无边等四今并拂之非唯此四泛尔随相皆悉非之然百非有二义一约十恶说如下当明二约通相说谓离一切分别之相耳故论结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谓起心动念并为戏论非观如来应如净名观阿閦品故疏结云真则无缘佛尚应舍何况余境即借用金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于劫海修诸行为灭世间痴暗惑是故清净最照明此是力光心所悟。

世间所有妙音声无有能比如来音佛以一音遍十方入此解脱庄严主。

三四可知。

世间所有众福力不与如来一相等如来福德同虚空此念光天所观见。

五中初二句福德相次句无尽相相好者经云尽人中福不及一天乃至云尽世间福不及如来一相等(相好经云尽人中福等者等取善生经云一切世间福不及如来一毛功德一切毛功德不及一好一切好功德不及一相故名福相云不及如来一相等等取瑜伽四十九亦如是说)。

三世所有无量劫如其成败种种相佛一毛孔皆能现最上云音所了知。

六中约天之智普知约佛一毛能现○(七阙)。

十方虚空可知量佛毛孔量不可得如是无碍不思议妙髻天王已能悟。

八中初二句明毛孔过空谓灵智证理非如虚空真理超事故亦非比无限理智不可分析随其少分即融摄重重故一毛之量便越虚空次句别示越相谓毛孔不大而无涯即广狭无碍故杜绝思议之境前即一光外展今即一毛内广文??互耳一毛本自遍空十方岂得难满(毛孔过空?有三假说二种过一如来灵智能证真理虚空不能证二如来称真之理空超过事空事空即断灭空故三无限理智下双结上二皆不可分理无分限智契于理亦无分限智结灵智理结真理既不可分一毛称真则重重融摄此处之空岂不能摄于余处之空)。

佛于曩世无量劫具修广大波罗蜜勤行精进无厌怠喜慧能知此法门。

九中初句长时修次句无余修次句无间修具此三修故进力难坏而言广大波罗蜜者至第五经释。

业性因缘不可思佛为世间皆演说法性本净无诸垢此是华光之入处。

十中初句总显业之性相即缘生果报之不亡便是无性之非有故不可有无思也次句佛如是说天如是知次句以法性示业性。

汝应观佛一毛孔一切众生悉在中彼亦不来亦不去此普见王之所了。

十一中初二句小一现大多为一难思次句现时不来不现不去又难思也。

复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兴世圆满教轮解脱门。

第三知足天长行十法中第一天得总相法门诸佛将兴皆生彼天下生之时普应法界顿阐华严为圆满法。

喜乐海髻天王得尽虚空界清净光明身解脱门。

二尽虚空等者光明色身皆遍空界了不可取故云清净。

最胜功德幢天王得消灭世间苦净愿海解脱门。

三以净愿力灭惑业苦。

寂静光天王得普现身说法解脱门。

善目天王得普净一切众生界解脱门。

四五可知。

宝峰月天王得普化世间常现前无尽藏解脱门。

六普化等者普即无偏常即无间示其真乐即如来藏。

勇健力天王得开示一切佛正觉境界解脱门。

七自觉智境佛已入之故示物同悟故。

金刚妙光天王得坚固一切众生菩提心令不可坏解脱门。

八以净福坚菩提心。

星宿幢天王得一切佛出兴咸亲近观察调伏众生方便解脱门。

九谓仰观下化。

妙庄严天王得一念悉知众生心随机应现解脱门。

十即照现迅疾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之三

音释

憍慢

(憍举乔切慠也慢莫宴切倨也)。

摧殄

(摧徂回切折也殄徒典切灭也)。

曩世

(曩乃郎切曩世谓昔世也)。

(齿善切显也)。

(奚经切砥石也)。

(讫岳切校也)。

卒暴

(卒苍没切暴蒲报切卒暴猛急也)。

(古猛切不可附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二之四 困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而说颂言。

如来广大遍法界于诸众生悉平等普应群情阐妙门令入难思清净法。

偈中初偈前半即出世义上句体智俱遍下句悲用皆普后半即圆满教轮前句即实之权为妙门后句会权入实为圆满。

佛身普现于十方无着无碍不可取种种色像世咸见此喜髻天之所入。

二中可知。

如来往昔修诸行清净大愿深如海一切佛法皆令满胜德能知此方便。

三中初二句以行净愿次句杂染本空故前令灭佛法本具故今令满妄尽真显二言相成。

如来法身不思议如影分形等法界处处阐明一切法寂静光天解脱门。

四中初二句依体普现若月入百川寻影之月月体不分即体之用用弥法界体用交彻故不思议次句称根说法(寻影之月月体不分者此中法喻影略若具更云以月随影万流异见寻用之体体本寂然为寂静光也)。

众生业惑所缠覆憍慢放逸心驰荡如来为说寂静法善目照知心喜庆。

五中前半即所净之众生具三杂染故于中上句标下句略示惑相慢是根本憍逸随惑憍谓染自盛事慢谓恃己陵他放逸即是纵荡憍为染法所依慢能长沦生死放逸众惑之本故偏举此三荡者动也谓境风鼓击飘荡驰散次句能净法门谓不取于相当体寂故(慢是根本等者六根本中之一也憍逸随惑者二十随烦恼中之二也憍是小随放逸是大随并如初发心品今略释之以经有意故慢谓已下释三惑相以顺经文故唯识云慢谓恃己??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有慢于彼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故?云慢能长沦生死论云云何为憍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故?云憍为染法所依论云云何放逸谓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故?云放逸即是纵荡余可思准)。

一切世间真导师为救为归而出现普示众生安乐处峰月于此能深入。

诸佛境界不思议一切法界皆周遍入于诸法到彼岸勇慧见此生欢喜。

若有众生堪受化闻佛功德趣菩提令住福海常清净妙光于此能观察。

六七及八文并可知。

十方刹海微尘数一切佛所皆往集恭敬供养听闻法此庄严幢之所见。

九中通显上既亲近必当敬养闻法以闻调他为真供养列名中云星宿幢今故庄严与长行互出。

众生心海不思议无住无动无依处佛于一念皆明见妙庄严天斯善了。

十中前半所知众生心上句标深广下句显相念虑不住多于草故广也深者有三义一恒转如流故不住二本体寂然故不动三从缘妄起无别所依次句即一念悉知。

复次时分天王得发起一切众生善根令永离忧恼解脱门。

第四时分天十法一善根若发忧恼自除。

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境界解脱门。

二以无限方便普证法身之境。

无尽慧功德幢天王得灭除一切患大悲轮解脱门。

三悲摧惑苦故名为轮。

善化端严天王得了知三世一切众生心解脱门。

四以三达智知机授法。

总持大光明天王得陀罗尼门光明忆持一切法无忘失解脱门。

五陀罗尼等者总持入理故名为门以慧为体故云光明若取助伴则兼念定念即明记故能忆持定乃心一常无忘失四无碍等一切诸法皆是所持。

不思议慧天王得善入一切业自性不思议方便解脱门。

六可知。

轮?天王得转法轮成熟众生方便解脱门。

七转法等者转法示菩提之道即是成熟众生方便。

光焰天王得广大眼普观众生而往调伏解脱门。

八十眼圆见随宜往调。

光照天王得超出一切业障不随魔所作解脱门。

九超出等者超出业障使离恶因不随魔作舍恶缘也。

普观察大名称天王得善诱诲一切诸天众令受行心清净解脱门。

十等雨法雨诱令进善使彼受行诲令断恶得心清净此就于天偈通一切。

尔时时分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时分天众而说颂言。

偈中亦十。

佛于无量久远劫已竭世间忧恼海广辟离尘清净道永耀众生智慧灯。

初偈通显前半彰己已离后半开发能离善根。

如来法身甚广大十方边际不可得一切方便无限量妙光明天智能入。

生老病死忧悲苦逼迫世间无暂歇大师哀愍誓悉除无尽慧光能觉了。

佛如幻智无所碍于三世法悉明达普入众生心行中此善化天之境界。

总持边际不可得辩才大海亦无尽能转清净妙法轮此是大光之解脱。

二三四五文并可知。

业性广大无穷尽智慧觉了善开示一切方便不思议如是慧天之所入。

六中初句即业性言广大者一念造一切故无穷尽者未得对治无能止故有多门故次句善入智了自入开示令他入次句入门多种。

转不思议妙法轮显示修习菩提道永灭一切众生苦此是轮?方便地。

如来真身本无二应物随形满世间众生各见在其前此是焰天之境界。

七八亦可知。

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离诸魔业永无余光照天王所行道。

九中初句见佛为缘次二见佛二益一正智生必内超业障二佛为真导岂外逐魔缘既不随魔安造魔业十魔并离故致诸言(十魔并离者即五十八经一蕴魔二烦恼三业四心五死六天七善根八三昧九善知识十菩提法智下广有释)。

一切众会广大海佛在其中最威耀普雨法雨润众生此解脱门名称入。

十亦可知。

复次释迦因陀罗天王得忆念三世佛出兴乃至刹成坏皆明见大欢喜解脱门。

第五三十三天众长行有十一法初中承力故忆念念过去佛者曾入此天故三世有二一亦念未来二过去自互相望亦有三世生大喜者境殊胜故庆自福故。

普称满音天王得能令佛色身最清净广大世无能比解脱门。

二能令等者然佛身无染净大小亦无胜劣犹若虚空云屯即闇日朗即明色昏即劣物隔言小今妄云尽而智光照故清净性空现故广大妙色显故无比皆解脱力故曰能令。

慈目宝髻天王得慈云普覆解脱门。

三大慈不拣怨亲若云无心而普覆。

宝光幢名称天王得恒见佛于一切世主前现种种形相威德身解脱门。

四恒见等者人天世主多恃威德故佛现超之令其敬喜。

发生喜乐髻天王得知一切众生城邑宫殿从何福业生解脱门。

五知其因果差别使物勤修因果并得名福。

端正念天王得开示诸佛成熟众生事解脱门。

六开示等者示佛调生令菩萨仿习。

高胜音天王得知一切世间成坏劫转变相解脱门。

七初成后坏住时转变乃至毛孔细刹皆悉知之言转变者福人出世则琳琅现矣薄福者出则荆??生焉。

成就念天王得忆念当来菩萨调伏众生行解脱门。

八忆念等者佛毛现因调行天忆则能思齐。

净华光天王得了知一切诸天快乐因解脱门。

九一切诸乐以佛为因具胜德故就乐增胜说诸天耳。

智日眼天王得开示一切诸天子受生善根俾无痴惑解脱门。

十开示等者受生善根即念佛力开示令不迷惑则去放逸而进修。

自在光明天王得开悟一切诸天众令永断种种疑解脱门。

十一疑自疑他疑理疑事有多种种如闻空疑断闻有疑常闻双是则疑其两分闻双非疑无所据又闻空疑有闻有疑空等互相疑也今开之使悟(疑自疑他等者然疑有二一通相说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二者五盖中疑略有三种一疑自谓已不能入理二疑师为彼不能善赦三疑法谓于所学为令出离为不出离如有病人疑自疑医疑药病终不愈今言疑自疑他疑理疑事即五盖中之三种也合其事理皆所疑法通相说也如闻空疑断者略示疑理事之相亦通一切疑也?有二势一当句生疑谓闻空疑断等不了真空将谓断灭等二又闻空疑有者即空有互疑而云等者等取闻双是则疑双非闻双非则疑两是今开之可思更略示其义谓闻空莫疑断是即事之空非断灭故闻有莫疑常非定性有从缘有故闻双是莫疑两分但双照二谛无二体故闻双非莫疑无?以但遮过令不着故又闻空莫疑于有是即有之空故闻有莫疑于空是即空之有故闻双是莫疑双非是即非有无为有无故闻双非莫疑双是是即有无方是非有无故)。

尔时释迦因陀罗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三十三天众而说颂言。

偈中亦有十一。

我念三世一切佛所有境界悉平等如其国土坏与成以佛威神皆得见。

初中云平等者化仪同故又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如来有去来今(又但以世俗下即净名第二唯改菩提为如来耳)。

佛身广大遍十方妙色无比利群生光明照耀靡不及此道普称能观见。

二中初句广大次句无比次句清净然古德明通有六义一广谓总法界为身故二遍全遍一尘至十方故三妙色即无色无色之色故四胜无有比故五益利物无涯故六用光破闇故。

如来方便大慈海往劫修行极清净化导众生无有边宝髻天王斯悟了。

三中前半即慈云上句果大下句因深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又依方便立俱称深广故致海言次句即普覆也。

我念法王功德海世中最上无与等发生广大欢喜心此宝光天之解脱。

佛知众生善业海种种胜因生大福皆令显现无有余此喜髻天之所见。

诸佛出现于十方普遍一切世间中观众生心示调伏正念天王悟斯道。

如来智身广大眼世界微尘无不见如是普遍于十方此云音天之解脱。

一切佛子菩提行如来悉现毛孔中如其无量皆具足此念天王所明见。

世间所有安乐事一切皆由佛出生如来功德胜无等此解脱处华王入。

次六可知。

若念如来少功德乃至一念心专仰诸恶道怖悉永除智眼于此能深悟。

十中初二句即前善根少功德者以少况多彰因为胜次句即人天受生故离三恶怖。

寂灭法中大神通普应群心靡不周所有疑惑皆令断此光明王之所得。

十一中初句即能开之法是寂灭智通次二句由普应故疑皆断也。

复次日天子得净光普照十方众生尽未来劫常为利益解脱门。

第六日天长行十一法既为日天多辩光益初一名及法门皆是总也谓佛身智光犹如彼日无私而照是曰净光此光体也次辩光用略有四义一约心高下齐明故名普照二约处则穷十方界三约时尽于未来四约功用常无间断如斯利益即大智之功。

光焰眼天子得以一切随类身开悟众生令入智慧海解脱门。

二以一切等者众生本有佛智如海潜流今佛以随彼彼类身设种种方便务在开悟令其证入。

须弥光欢喜幢天子得为一切众生主令勤修无边净功德解脱门。

三众生爱染漂泊无依佛德无碍应为其主随修绝染名净功德一行契理即曰无边况其具修耶。

净宝月天子得修一切苦行深心欢喜解脱门。

四修一切等者以智导悲为物受苦故深欢喜。

勇猛不退转天子得无碍光普照令一切众生益其精爽解脱门。

五谓体离障惑用而遂通故云无碍若身若智俱得称光周而不偏故云普照身心明利是益精爽爽明也大集经云国王护法增长三种精气一地精气谓五谷丰熟二众生精气谓形貌端严无诸疾疫三善法精气谓修施戒信等今文正在第三益其福智义兼前二法力远资故。

妙华缨光明天子得净光普照众生身令生欢喜信解海解脱门。

六净光等者身智二光净物身心信解深广于何不喜。

最胜幢光明天子得光明普照一切世间令成办种种妙功德解脱门。

七昼则勤心修善业故。

宝髻普光明天子得大悲海现无边境界种种色相宝解脱门。

八大悲海等者谓无缘大悲坐于道??出多奇宝故色相宝者应言宝色相圆明可贵故以宝为体宝庄严故具十莲华藏尘数故云种种一一色相用周法界名现无边境如是皆从大悲海流悲海包纳不拣贤愚故。

光明眼天子得净治一切众生眼令见法界藏解脱门。

九慧除痴翳法眼则净净见法界法界即藏藏如前说。

持德天子得发生清净相续心令不失坏解脱门。

十发生等者谓于佛所发生清净心曾一供养能令其福续至菩提故如出现品食金刚喻况相续耶。

普运行光明天子得普运日宫殿照十方一切众生令成就所作业解脱门。

十一使物居业莫越日光令人进德宁过法义。

尔时日天子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日天子众而说颂言。

偈中亦有十一。

如来广大智慧光普照十方诸国土一切众生咸见佛种种调伏多方便。

初中前半净光普照后半常为利益灭恶生善破愚为智等为多方便。

如来色相无有边随其所乐悉现身普为世间开智海焰眼如是观于佛。

佛身无等无有比光明照耀遍十方超过一切最无上如是法门欢喜得。

二三可知。

为利世间修苦行往来诸有无量劫光明遍净如虚空宝月能知此方便。

四中前半即一切苦行此有四难一背已利世难二行相唯苦难三处经诸有难四时劫无量难于此具行故云一切次句明深心欢喜亦有四义一为物苦行满本愿故义在初句二智照苦性本空寂故即有光明照空三遍净无染非杂毒故即遍净如空四自他有果非无利故即第三句全。

佛演妙音无障碍普遍十方诸国土以法滋味益群生勇猛能知此方便。

放光明网不思议普净一切诸含识悉使发生深信解此华缨天所入门。

五六可知光网之义如贤首品。

世间所有诸光明不及佛一毛孔光佛光如是不思议此胜幢光之解脱。

七中通明举劣显胜以辩难思故能成办诸妙功德言世不及者世虽多光益非究竟佛光虽少必彻真源不可尽故以一况诸。

一切诸佛法如是悉坐菩提??王下令非道者住于道宝髻光明如是见。

众生盲暗愚痴苦佛欲令其生净眼是故为然智慧灯善目于此深观察。

解脱方便自在尊若有曾见一供养悉使修行至于果此是德天方便力。

八九与十文亦可知。

一法门中无量门无量千劫如是说所演法门广大义普运光天之所了。

十一中初句即能照法门犹一日宫千光并照随举一法有无量门然有二义一约相类如一无常门有生老病死聚散合离得失成坏三灾四相外器内身刹那一期生灭转变染净隐显皆无常门余亦如是二就性融不可尽也次二句普运照义一日周天则日日无尽一门历事则劫劫难穷方便多门终归一极广者无边大者无上。

复次月天子得净光普照法界摄化众生解脱门。

第七月天长行十法初名法门亦总称也谓光有身智二殊法界亦事理两别事即机之身心及所依刹身光照身令觉照刹令净智光照心破痴照理令显身智二光相即则所照四法亦融以之称普并除惑障俱得净名。

华王髻光明天子得观察一切众生界令普入无边法解脱门。

二观察等者悲心普观授以多法令入无边法界。

众妙净光天子得了知一切众生心海种种攀缘转解脱门。

三众生藏识皆名心海前七转识名攀缘转转谓转生亦流转也缘境非一立种种名故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喻云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期既知机殊随应授法(故经云藏识海常住等者此?义引具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期藏识海常住等同此义至问明品当广分别耳)。

安乐世间心天子得与一切众生不可思议乐令踊跃大欢喜解脱门。

四与一切众生等者谓示物圣乐令得初地此乐本有染而不染为不思议。

树王眼光明天子得如田家作业种芽茎等随时守护令成就解脱门。

五谓以菩提心为家二利为作业并以身口为牛利智为犁耕于心地下闻熏种生信解芽起正行茎开诸觉华获菩提果自利则以不放逸随时守护利他则以能化大愿守护不令魔惑禽兽侵犯从因至果得成就也。

出现净光天子得慈悲救护一切众生令现见受苦受乐事解脱门。

六慈悲等者谓慈护现乐悲救其苦令见因果断恶修善名真救护。

普游不动光天子得能持清净月普现十方解脱门。

七以佛智风持大悲月使明见正觉离苦清凉。

星宿王自在天子得开示一切法如幻如虚空无相无自性解脱门。

入开示等者一切法有二种一是所迷谓缘起不实故如幻缘成故无性二是能迷谓遍计无物故如空妄计故无相又缘起法有二义一无相如空则荡尽无所有是相空也二无自性如幻则业果恒不失即性空也此二不二为一缘起是故两喻共显一法既不迷能所则悟真如成正智火(言此二不二者融上性相二空也云何融耶谓若不达者性相二空俱非了义何者谓法若性空相不空故若云相空性又不空以性相异犹如画火无有热性而似火相如木中火不见其相而有其性如角峰垂??即是牛相负重致远是其性故性主于内相?于外若一空者彼一不空若得意者此二相成谓由从缘无性名为性空故令体相无不空寂即相空也此以性空成于相空由诸相荡尽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方显法性本自空耳此以相空成性空故二空相成云不二也又说性空总有三义一法无定性名空则相未空二法之真性本空则相亦未空三若说从缘无性故名为空则一切法性自空矣非推之使空则悟真如成正智火者此中具五法三自性三性文显五法相者谓遍计无物故亡名也妄计无相绝妄想也缘起无相故亡相也悟真如即圆成成正智火五法具矣)。

净觉月天子得普为一切众生起大业用解脱门。

九悲愿为物现相好形是大业也。

大威德光明天子得普断一切疑惑解脱门。

十普断等者毛光普演何疑不断。

尔时月天子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月宫殿中诸天众会而说颂言。

偈中亦十。

佛放光明遍世间照耀十方诸国土演不思议广大法永破众生痴惑暗。

境界无边无有尽于无量劫常开导种种自在化群生华髻如是观于佛。

初二可知。

众生心海念念殊佛智宽广悉了知普为说法令欢喜此妙光明之解脱。

三中初句即心海攀缘转若以生灭八识即彼第八亦名为转以恒转故云念念殊恒故非断转故非常(若以生灭八识即彼第八亦名转者以起信中则生灭与不生灭和合故有藏识海常住之言如长行辩今取唯识宗八识唯是业惑辩生故皆生灭言以恒转故者即引证也论释第一能变即阿赖耶于中因果法喻间之恒转如瀑流论有问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论答云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云念念殊者即以论恒转之言会同经文)新新而生念念而灭念念殊故体恒不即彼如来藏功德常具义亦不离如彼瀑流离水无流离流无水又如海波涛有漂溺故多畜养故法合思之次句明了知谓此识深细唯佛智知故次句示心海性即是佛智不令外求称机故喜(新新已下义引上论念念殊故下会法性宗与如来藏非一非异故起信云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由念念殊是生灭故与藏非一即此生灭心恒沙性德本来具足故名不离不即不离即不一不异如彼瀑流者即向所引唯识后文云如瀑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瀑流虽因风等攀起诸波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等识而恒相续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续转释曰但观上引于?文中二宗合释如瀑流水即唯识文离水无流通二宗义若成法相离第八识无眼等识若依法性离如来藏无有八识广如问明又如海波涛即起信云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海即藏识如长行说恒常住故是如来藏此即成上离水无流亦乃生下有所漂溺即唯识上生人天犹如漂草下沉三涂犹如溺鱼多畜养故又兼法性此中具有恒沙性德一切至实自此而生若取法相阿陁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亦多畜养义义兼二宗言法合思之已如上说玄文又明至问明品当广分别二宗之异谓此识微细即如向引偈文即唯识第三引解深密偈次句示心海性即是佛智者上句佛智为能了故八十经云佛智广大如虚空悉了世间诸妄想故今此即出现品云一切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如大海水潜流四天下地故云即是佛智不令外求者即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称彼圆机故生欢喜)。

众生无有圣安乐沉迷恶道受诸苦如来示彼法性门安乐思惟如是见。

四中初二句明失圣乐圣安乐者即圣智涅盘本有今无故沉迷妄苦次句明与示其性有乐非苦外名不思议见性得乐性即是门(即圣智涅盘本有今无者约法相说涅盘本有圣智本无故无菩提觉法之乐今约法性涅盘圣智皆有性净即法性门是则真乐本有失而不知云无有耳故初地云诸佛正法如是甚深而诸凡夫心墯邪见既失真乐妄苦本空得而不觉是故沉迷若觉本性不沉迷故故第三句示其性有令其觉性了彼苦性真寂静乐云乐非苦外是以长行名不思议见性得乐性即是门者若约解苦无苦苦为见性之门今约见性成佛故性为圣乐之门)。

如来希有大慈悲为利众生入诸有说法劝善令成就此目光天所了知。

五中但是法说如来即田主也悲佃物田为利入有是所作业为利同于求果入有似于耕犁说法即是下种劝善正当守护令熟可知。

世尊开阐法光明分别世间诸业性善恶所行无失坏净光见此生欢喜。

六中前悲救护语其本心此明智光彰其所用悲智相导能真救也。

佛为一切福所依譬如大地持宫室巧示离忧安隐道不动能知此方便。

七中初句佛为福依月为凉本次句应言大风持宫而今云尔即是转喻大地如佛宫室如福次句即照现义亦清凉义。

智火大明周法界现形无数等众生普为一切开真实星宿王天悟斯道。

八中可知。

佛如虚空无自性为利众生现世间相好庄严如影像净觉天王如是见。

九中初句佛如虚空大业性也次句大业体也不利众生非大业故次句大业相依光有影可以知动静依镜有像可以辩妍[媏-而+虫]然彼影像无自性相如来相好当知亦尔(依光有影等者?开影像二字以为两喻影谓光影喻像谓镜像喻然此二喻有通一切今取别义光影之喻喻佛现多端故云有动静质动影动质静影静镜像喻现身胜劣如丈六三尺三十二相等随机见故)。

佛身毛孔普演音法云覆世悉无余听闻莫不生欢喜如是解脱光天悟。

十亦可知。

天众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二之四

音释

??

(离呈切与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