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清净慧菩萨章。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先伦贯文意之来者。初从文殊章。至普眼章。乃是教示。行人以悟解之力。破所知障。得慧解脱。虽得慧解脱。犹有无量劫来习气业障。未除心。未清净。于是刚藏知几为发三疑。佛责分别流转之见。及未断轮回之过。使令觉了。又乃劝云。是故我说永断无始轮回根本。至弥勒。问断轮回根本。佛令断贪欲。及除爱渴。爱欲断尽。方是清净之门。行人到此二章经文。方破烦恼障。得心解脱。然慧净心净。方可从凡人圣故。有清净慧菩萨一章。经文安排凡贤圣果无位之位也。
四明聪讲师曰。长安肇法师。称摩诃衍论云。诸法不动去来处。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其去而不迁也。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然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
清净慧问。觉性圆满。本来不动。云何修证者。所得差别。而有位次浅深之殊。
肇云。不动者即诸法实相也。而动者。法华三草二木也。又云虽动而不动。言照而寂也。又言虽静而常往者。即寂而常照也。此章大意论静中动。故有位次阶降。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表修证地位中因果之相。而智慧不为行相之所染着。又前己智圆觉净性体上。凡圣无殊缚脱不二。但未辩随顺圆觉之心。从凡入圣之差别故。当此菩萨请问。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
菩萨为佛前章所言。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拟议之事。
本所不见。本所不闻。
佛所说不思议事。菩萨等。本来不曾得见。本来不曾得闻。
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承佛诱诲。无诸疑惑。善诱者。即论语。循循然善诱人之说。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发文者也。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此指弥勒章说。轮回及五性。不可以心思言议之事也。谓名是言语道路。法本无名故。言议不及。相是心之行处。法本无相故。心思不及。所以云。理圆言遍。言生理。丧法无相。想思则乱生寻常。佛说诸相法门有染有净。破相法门。染净俱绝。此已亲睹已亲闻毕。独未曾见。未曾闻宣说。如是顿教大乘。染净二法。融通法门也。小乘破我空。曰小饶益。菩萨破二空。曰大饶益也。
四明聪讲师曰。其间本所不见眼也。本所不闻耳也。菩萨慧眼。不及佛眼。故云本所不见等。请法仪式具释前章。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
菩萨请佛。重说圆觉法门也。佛为万法之主。故曰法王。圆觉妙性广大圆满。故曰圆满觉性。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菩萨。又请佛说众生菩萨佛。所证悟处。差别不同之理。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欲令众生闻佛说此圣妙之教。顺而不违。开悟本性。渐次修行。入于圆觉。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请问也。重宣法王者。前文殊章已说无上法王等。今重说也。一切众生者。即凡位也。诸菩萨者。即三贤及十圣二位也。如来世尊者。即果位也。此乃请问世尊。凡贤圣果。所证之法。及所得涅槃中。云何得有差别次第。
四明聪讲师曰。清净慧本意。问圆觉性。性自圆满。不流不动。不生不灭。可谓满而不溢及。令末世修圆觉者。亦依如来妙奢摩他妙观修之。本合一超直入如来地。与佛相似。何故证得之时。有佛菩萨声闻缘觉之殊。大凡在迷者。亦具圆觉性。有天人阿修罗鬼畜地狱之异。欲佛开显迷悟生佛。三乘五性。所证所得。阶位高下浅深。使诸末世。至不疑之地。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圆觉自性。
佛谓圆满觉性。乃本来自性。非从缘而有也。
非性性有。
前说五性。皆非圆觉自性。故曰非性。诸非性中圆觉自性一一具足。故曰非性性有。
循诸性起。
圆觉自性。随顺诸缘故。五性起时觉性亦起。圆觉疏亦曰。圆觉随缘。遍诸差别之性。诸性起时觉性亦起。
无取无证。
圆觉妙性。廓然清净。无可取者。无可证者。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圆觉空性无一切相。故曰实相。此实相中一切无有。岂有菩萨众生之相。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明圆觉体上无修无证之理。圆觉自性非性者。谓十方诸佛圆觉自性本体上。本无五性。及贪爱轮回差别之性也。性有循诸性起者。则前差别之性。皆有圆觉。既有圆觉。然圆觉之性。有随缘义。而圆觉不守自性。能随诸差别性起。遇声闻人。则成声闻性。遇缘觉人。则成缘觉性。遇菩萨人。则成菩萨性。遇不定性人。则成不定性。遇外道。则成外道性。然此圆觉性中。本无取轮回。本无证涅槃。又于圆觉真实相中。亦本无四圣及六凡。所以永嘉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四明聪讲师曰。圆觉之性。人所难知。有二种性。一者真性。清净真如是也。此乃离无明外三教果。佛所证。如云外月。如水上油。二者即染之性。此性染时十界俱染。净时十界俱净。此性与无明同体。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虽分二名。体即是一。亦谓之理毒害。亦谓之性恶法门。此性显时从凡夫。地上修圆觉妙观。观五阴境空。达本性空寂。到境观双绝处。病去药亡。能所双绝。于双绝之处。融妙三千一时显现。豁然同皆真净。法法皆实故曰真。皆非染碍故曰净。如是则一切众生皆毗卢体。一切国土悉常寂光。又须知此圆觉之性非独佛有。凡法界众生共之。盖性无定一之性。乃三千之性也。以佛具三千。方摄心生。众生具三千故。方融心佛。我心具三千故。岂隔生佛。若心无佛性。岂能摄佛。佛无生性。何能摄生。故知性体无殊。一切咸遍。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今之觉性。乃即染之性。乃曰非性。亦可云凡所有性皆是非性。若见诸性非性。非性乃真圆觉性。此性既以九界为性。验知不是定一之性。故曰非性。性有者乃真性随缘。变为一切诸性。故曰循诸性起。此圆觉若寂然不动。则无取无证。于实相中。无菩萨众生差别。亦由菩萨众生。未证实相。未破无明。但幻生幻灭非实性。相即非圆觉境界故。曰无取证者。若真圆觉性即染。是圆觉之性。则能随染净。缘染则十界俱染。则无佛惟众生。若净则十界俱净。即独尊于佛。此佛性随净缘。则四圣起。若随染缘。则六凡起。虽随染净性。不曾变。故曰寂而常照。感而遂通。诸家不知性具染恶故。恶时便作恶会。净时便作净会。先辈多把真如。分为两派。错会佛性也。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菩萨众生所有身心。非有真实不灭之相。故曰皆是幻化。幻化身心既已寂灭。则一切取证之相悉皆无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徴释所以。谓以何义故。前文说无菩萨及诸众生耶。良由菩萨与众生。皆是对待之法得有其名。亦名幻化不实之相。但是约有垢故曰众生。约虽垢故曰菩萨。到此菩萨与众生一道拂去故。曰幻化灭故。既然幻化灭尽。于中非唯无取轮回之众生。亦无取修证之菩萨。所以道诸佛众生。其犹影像。涅槃生死俱是强名。又云凡名圣号皆是假称。殊相劣形并为幻化。又云世间名字假称呼。随顺瓶盘与钗钏。是知不用憎凡。凡是妄立。不用爱圣。圣是假名。若得圣凡情尽。自然体露真常。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
众生不见自性。如人之眼根。不自见其眼也。
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一切法性本自平等。初无凡圣之异。亦无能平等之者。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恐未晓前文。法说故。此举喻。前文说幻化灭故无取证者。有似人之眼根。而眼只能照见前种种差别之境。不能照自家之眼。如刀不自斫。指不自触。镜不自照也。更将自家之眼见。有一眼之时。却成两眼。然而圆觉性上本来平等无二。不可以加矣。如瓶已满更不再添。佛佛道齐。法法平等。里许全超独脱离相绝名。无四圣之高。亦无六凡之下。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若于平等性上。别生分别之心。更觅平等之性。便是头上安头。屋下架屋。所以道。亲从宣德门前过。更问行人觅汴州是也。大凡儒释道三教之书。皆有举法举喻。于举喻中。不过如周易中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二义。只如彼云。近取诸身者。以干为首。坤为腹。以震为足。以巽为股。以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以兑为口也。远取诸物者。以乾为天。坤为地。以震为雷。以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以兑为泽也。又如道经云。近取诸身者。为腹不为目也。远取诸物者。三十辐共一毂也。又如庄子云。天地一指此即近取诸身。万物一马此即远取诸物。今释书亦然。只如第二。普贤章云。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者。此远取诸物为喻。此譬如眼根不自见。眼者此近取诸身为喻。凡学圣人之书者。不可不通此理也。
四明聪讲师曰。圭峰云。眼能见一切物。唯不能见自眼根。又如眼光照瞩物。时境自万差。见只是一。故云平等。慈室亦云。眼只是一。谁为能观。谁为所见。南岳止观云。眼不自见。水不自湿。刀不自伤。今言本来自平等。鹄白乌黑。天然之理。鹤长凫短亦天然理。性自平等天然也。非造作而有白黑长短也。今言无平等者。无人能平之然后等也。鹄白非染。就乌黑岂作成。皆自而然。岂可截鹤之长续凫之短。假使得成亦属造作。且人将物帛染为五色乃造作也。今为圆觉之性。性自天然非人能为之也。故云无平等者。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
众生迷惑颠倒。未能除灭诸幻。
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一切幻化。欲灭未灭之间。凡所修为皆是虚妄。于此等功用中。有顿有渐。即显出五种差别性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明对机说证。众生若无迷惑。自己颠倒逐物。则无有差别之义。此迷倒即三细六粗。既迷倒之甚。不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之法。皆是幻化不实。执为实有。但觉前念为非不觉后念。此是凡贤圣三位之人也。妄功用中者。此是圣位中第七地已前菩萨。皆是梦中修道。谓到此地之后。方纯作无相观。盖圆明证悟。始知烦恼本无。则见能断智慧功用已是虚幻。譬如梦中以药治病得差。寤后病药俱无。故言妄功用中也。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妄功用中。若悟寂灭随顺之理。寂然无念灭而无相随顺一切不执我见。则实无寂灭之法。亦无寂灭之人。可谓人法两忘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果位。若证得十方诸佛一心寂灭。相应无乖之理。非独是不见有所证寂灭之法。亦无能证寂灭之人。到此谓之二边不滞。能所俱绝。一切处潇潇洒洒。一切处密密堂堂。弥纶八极。峥嵘大千。无处不周。无刹不现。所以道。出头天外看。谁是个般人。此上皆是总标。凡贤圣果四位不异。下文方是开四位。一信位息灭相。二贤位息异相。三圣位息住相。四果位息生相。大分与起信四位同也。
四明聪讲师曰。众生迷倒。至及寂灭者。未能除灭一切幻化者。此言声闻缘觉。两教二乘。三教菩萨。不独五性差别。亦声闻缘觉等。此等皆于灭未灭人也。今依天台宗。明小衍。小者。明四大实从无明生。实从无明灭。衍教。明四大有三教不同。通教四大体本自空。故本不生灭。由无明故。见有生灭。如幻化生。如幻化灭。别教四大体是佛性。由无明故。四大生灭。性无生灭。相有生灭。圆教四大体亦佛性。而往本具九界。四大故九。四大若生若灭皆是法界。是故性相俱不生灭。乃不思议论生灭也。与法华经世间相常住。其义宛然。(出四明法师之文)于灭未灭。正二乘声闻。虽断见思。观四大五蕴空。证不生灭。止是三界里。分段之身不生灭。故云于灭。三界外无明尘沙。有变易生灭。故云未灭。中间三教果头佛。三教菩萨。都是妄功用。但止化城。未到宝所。今有一种不师圣教人。自立己见。硬把身心制缚。纵得一知半见。皆是邪法。如持鸡大戒。教人坐禅。不识法度。从朝至暮。坐得焦枯。转加瞪梦。梁氏云。如破块落空谷。如飞蛾赴明烛。斯言不谬。令大觉预鉴末俗云。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除圆。佛修证极。自觉圣智如圆镜。虚豁灵通真证不生不灭地。此之生灭既归性中。即无生灭与不生灭。如世间人锁了自己屋宅失却匙钥。经多岁月。远游他国。在彼亦别造舍宅居止。终非究竟。后还归本乡。拾得元来匙钥。开本己舍宅。先所用物。不动纤毫。更不他求。复本家业。大圣修极。复其本性元物不动。无明即是明。四谛十二缘本来不动。谓之本来面目也。人自不了自取生灭纵证小圣仍非家业故得妄功用中自生自灭吾佛斥非皆非正路寂灭随顺者。则始本一合。修性同源。无修无性。行法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灭谛寂静。如上经意。迷圆觉者。有五性差别。并声闻缘觉诸小菩萨。于妄功用中。随力所证不同。故有浅深。不明其粗。岂辨其细。以后明圆教纯圆独妙。但圆顿本无位次。借别教位次以明浅深。今依台宗立六即位次隔量。不尔恐凡夫以滥极圣。此节经文。唯四明慈室真解。以明斯义。但其间明义未圆。今依经依祖。分为六段。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真即佛。从初住菩萨。至等觉菩萨。名分真即佛。六究竟即佛。妙觉佛即者是也。亦云六是。曰理即是也。众生即是佛故云六是。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
我体元无。妄想为有。
及爱我者。
爱我者。执着我相之心也。
曾不自知念念生灭。
众生妄心。执着我相不知。此心念念之间。旋生旋灭。本无坚固不坏之相。维摩诘经曰。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者是也。
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圆觉疏曰。由执我故。顺我则爱。违我则憎。故着五欲也。五欲者。一财。二色。三食。四名。五睡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十信位。于中有二。初具足贪嗔痴凡夫。后十信凡夫。今初此一段文。乃是未入信位。所以有此文者。若不约凡迷。即无信位故先标。云众生者。指四生九类也。由妄想我者。此是所执之体。及爱我者。此是能执之是。谓一切众生九类。自从无始旷大劫来。因一念不觉妄想。错入父母胞胎。被父精母血包。里自己一灵之性。三缘和合遂生得此身。这个是所执着底我。而今又不知因起所由。又于妄想一身之上。又生起爱着之见。谓这个是我眼我耳我鼻。谓此是我手我足我身我性我名。一切处不得动着我。争人争我。并不曾有一个。于此自觉。知十二时中。前念续后念。后念续前念。念念生灭。如灯之炎炎。如水之涓涓。尘劳妄想情状万态。顺我则爱。违我则憎。于一切处耽着色声香味触法之五欲也。
四明聪讲师曰。天台云。若佛不出世。众生不知自有佛性。若佛不说无能知者。一理即佛者。言圆觉遍一切处。诸法无不明了。虽五无间皆解脱相。虽昏盲倒惑其理存为。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不高。失之不下。故言众生。理即佛也。
四明云。然若不知性染性恶。所有染恶定须断破。如何可论全体即是邪。全体是故免于退屈。六分别故免于上慢。六不离即。即不妨六。六即义成。圆位可辨。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性染性恶全体起作。修染修恶更无别体。全修是性故。得迷事无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造业。轮回生死。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长劫用理。长劫不知。与今经同。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妄受生死。不知自己有佛。失本妙明。此谓之理即佛也。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众生因教悟性。发明妄念起灭之理。方知此生本有之性空。自劳役思虑也。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
永息思虑。则一切处皆得清净。故曰得法界净。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
以净为净。是名净解。为彼解心障碍自性。
故于圆觉。而不自在。
作意于觉。故不自知。
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众生谓觉性本来清净故。起净心。随顺修习。不知此心亦为障碍。此乃凡夫之见。非菩萨见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既知生灭之念有害于道。遂上绝驰求造作之心。因息妄心。妄心不起处。故得法界净。法界有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若理法界净者。于本性之上。本来离相绝名。无可分别。并劳虑六尘之境。并皆不生。若事法界净者。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外及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诸法。当体即空。良由心净则净。心秽则秽。古云。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浑。潭清月朗然。粗念既除得少安净。于净时心生爱着。作净见解。便被净解之相。自穿了鼻孔。非干外有尘境而来挠之。故曰自。所以于大圆觉无为寂照之中。不得纵横自在。古云。莫向白云深处坐。切忌寒灰煨杀人。此乃是十信凡夫。常与本觉之性相应不背之者也。
四明聪讲师曰。若遇善友。至性自劳虑者。此名字即佛。无明长夜生死巨关。无佛长锁。故佛出世开甘露门。照世光明。令知三宝十号是常住味。此光此味乃从众生心性流出。还使众生解此光味。即本性佛。须达闻名。身毛皆竖。昏夜大朗。巨关自辟。名字即佛也。与今文同。若遇善友即善知识教授之师。从此起修开悟领解也。亦由力熏知本具圆觉性发明起灭。但未曾修。未曾证。犹如世人知有玉质。木具火性。不假雕琢击发之也。知而不为。法体仍迷。纵然求师。真明未发。徒自劳虑。又如世人临河羡鱼。百千计较。若阙筌网。终无获理。此名字即佛。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至随顺觉性者。此明观行即佛。此位已修圆观。观三谛境。境观融融。虽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藏。理慧相应。心观明朗。天台智者。正居此位。法华五品位也。今云。劳虑永断者。即永伏烦恼之性不起。此人解心虚通。故云得法界净。即彼净解此之净解。如虫蚀木偶为成字。不知是字非字。故云为自障碍。但用圆觉之观圆于自心未圆十界。心未遍圆。故云而不自在。既未断见爱无明。贬之为凡夫。到此觉性永无退失故。云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
见前净解。为障碍故。
虽断解碍。犹住见觉。
净解虽除。不作障碍。正在觉位。复为觉碍。
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圆觉大疏曰。所觉是碍故。能觉亦碍。由存此迹。还碍觉心。故不自在。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如此随顺本性。乃菩萨未入佛地者之见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位。三贤之人。此谓之资粮位。然三贤之人见解。又高于十信之人。遂觉十信之人。所见之解。是障碍之境。于是便断除着净之解。虽除得净解。犹有能见能觉之心。遂住着能觉不知放舍。只此能觉之心。又是障碍故。于圆觉无为寂照之中。不得自在。此谓之地前菩萨未入初地之人。与觉性相应者也。
四明聪讲师曰。四相似即佛。天台云。似者二物相类。如鍮似金。若瓜比瓠。犹见火先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饮者可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如法华六根清净。即是其相。此位未入分真位。如真金今居十信。后心相似位。如鍮比金。令且是鍮。更入一步。鍮变为金。本觉清凉。其犹冷水。似觉饮之。知消烦热。见解为碍者。此菩萨已断见爱。初信断见。二信至七信断思。八九十信断尘沙。虽用圆解断见思。仍住解慧。故云见解为碍。此解为智。智反为障。亦云为碍。解碍解断。犹住见觉。解碍未断。复用觉观。观力既强。解碍自破。虽药治病。病去本药随亡。犹执其药。药反为病。虽以空觉。觉其解。碍此觉。复为碍故。到此将登圆。住踞涅槃山顶。住虚湛觉观之中。未肯前进。十六观经佛现六十万亿之身。似位见此殊相速进无生。谓之增长。念佛三昧住观觉中。谓之而不自在。故结云。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未入地地。借别十地。名为圆十住。此是别初地圆。初住佛未究竟。故云随顺也。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有照者。即前之净解心也。有觉者。即前之觉碍心也。圆觉性中。皆名障碍。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十圣位也。上菩萨有照者。指前信位之人净解。有觉者指前贤位之人能见之觉。是二皆是障碍之境。此谓之悟前二位之人。所见皆非。只如达磨欲西反之际。命弟子各呈己见。时有道副。出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达磨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达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达磨曰。汝得吾骨。此三大士。皆是有照有觉。法执未除者也。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
湛然常觉。不住于相。金刚经所谓。菩萨应生无所住心者也。
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谓所照之境。与能照之智。悉皆寂灭。此乃已入佛地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常觉者。常则常常不变之称。即无分别之智。照者即能照之智。与照者。即所照之境。寂灭者。即空义。谓此入地菩萨无分别智。不住着能照之智。及所照之境。能所俱空。二执并离。所谓从本已来。离心缘相。离文字相。离分别相。离。能所相。此谓之以无缘智缘无缘境。以无缘境起无缘智。如水投水。似空合空。了无痕迹。何以知之。唯识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所以盘山云。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到此境界。风吹不入。水洒不着。清寥寥白滴滴。脱于是非之表。本仁和尚谓清镜云。高山顶上无可与道者㗖啄。如二祖出礼拜了依位而立。达磨曰汝得吾髓。唯二祖是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者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有照有觉。至同时寂灭。五分真即佛。四明依起信并华严。明初住位。此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分身百世界作佛。大千火起一唾能灭。大千一空一吹便成。顿修顿证。初发心发本觉心也。常用寂照。寂而常照故。云寂照双融。破一品惑证初住。破十品证十住。今论初住功用。入此住。心法双亡。境智俱泯。寂照同源。无能无所。有照者观也。有觉者境也。上文云清净觉。相觉相即境也。若立境观。俱为障碍。此人常觉不住觉。常照也亦不住照。照觉俱不住。境智双亡。如日依空不住空。常境无相。常智无缘。谓之同时寂灭。虽百界度生。无生可度。金刚经云。实无众生可度。真是菩萨。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以净觉心。灭除诸碍。诸碍已除。觉心亦泯。如彼世人自断其首。首已断绝。别无能断之人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此举喻。喻如世人头未断之时。头为所也。手为能也。既自将剑。斩断之时。头为所断。手为能断。自家之头。既已断了。岂更分能断之手。所断之头乎。决无是理。故东坡先生云。首断故无能断者。冰消那复更知冰。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此合也。碍心者。即能觉碍之觉。诸碍者即所觉之碍。谓既用能觉之碍心。觉去所觉碍之觉心。更将能觉之心一时拂去。即无能灭碍之心。亦是能所俱忘。经文从常觉不住。至此。皆明地上菩萨。不住着能证所证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譬境智寂照。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境属所断。智属能断。境智一合。无复分张。谁为能断。谁为所断。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既融。色心依正同一觉体。八相成道百界度生。虽是药病。仍以药治故。云则以碍心自灭诸碍。境智亡了。唯有真智独存。故云无灭碍者。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因指见月。见月忘指。因教诠心。悟心忘教。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明不住教也。今初标喻。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总目一代时教也。疏云。夫设言象在于得意。无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真故。以标月之指。喻于言教。谓见月须藉指端。悟心须依佛教。因指见月。见月忘指。因教筌心。悟心忘教。存指则失真月。执教则失本心。肇云。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祖云。如来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言。我说三乘十二分教。如空拳诳小儿。如黄叶止啼相似。何以知之。庞居士云。孩儿正啼哭。母言来与金捻他。黄叶把便是止啼音。禅云。见人须弃敲门物。得路仍忘堠子名。大凡未入地之人。须假教法修行。才入地见道之后。登地证理。更不假教也。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诸佛开说法性。正如以指标月。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法合也。谓十方诸佛。种种方便。种种言说。种种譬喻。开发教示一切菩萨一切众生。亦如标月之指。良由一代时教。皆是不得已。为众生方便之故。演说诠显本性。若复见性之人。了知一切言说毕竟非性。自然不复执著文字语言。泥著文言。经云。了法不在言。又云。拈得鼻孔失却口。晦堂云。五千文字唯标指。用指因观月在天。月落指忘无别事。醉眠醒坐但随缘。庄子云。筌之所以在鱼。得鱼忘筌。罤之所以在兔。得兔忘罤。言之所以在意。得意忘言。经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不然则载空言。以求道则去道之远矣。若将佛祖言教。而为奇特者。大似猛虎入槛。灵凤投笼有甚快活。岂不见。洞山云。若是上流。应不将祖。佛言教贴在额头。若贴在额上者。如龟负图自取丧身之兆。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如此随顺本性。乃菩萨已入佛地者之见也。入地者。入佛之地位者也。
西蜀复庵聪禅师曰。此结前不住证。及不住教。此是入地菩萨。与觉性相应如此。
四明聪讲师曰。修多罗。至随顺觉性。修多罗此翻契经。诠理辨性。莫不由兹。法华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如何有经可以发明。世雄垂慈设教。模范众生然后成佛。且如孔子不立五经治世。今时如何取士教。如筌蹄可取鱼兔也。但不可执教。教仍是病。故云标月指。未识月时。假指指之。因指见月。见了月须忘指。若执指为月。尚犹不可。何况月非指乎。一大藏教皆是假施设。金刚经云。如我说法。犹如筏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古云。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来擒。近来猎犬无灵性。却向枯椿旧处寻。盖如来种种言说。亦复如是。已入地者通顺觉性。初住圣人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何止于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菩萨初发心时。名本始觉。圆觉成就名究竟觉。今见诸障碍即究竟觉者。盖已入佛地。无一切差别心也。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得念是无念。失念是有念。佛知诸念本空。了无得失故。皆得解脱。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进修曰成。毁谤为破。佛知诸法本空。了无成坏故。皆名涅槃。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智慧者。已悟之性。愚痴者。未悟之性。究其本源同一佛性。故曰通为般若。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菩萨外道所立之法。虽有邪正之殊。皆是菩提觉性。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真妄一体。性本解脱。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戒定慧是净。淫怒痴是染。佛于染净无分别心故。曰俱是梵行。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涅槃经云。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佛知善恶二报。皆如空华故。谓苦乐二境。皆为净土。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有性三乘也。无性阐提也。佛眼观之。悉皆是佛。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佛谓烦恼本空故。云毕竟解脱。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当等觉妙觉果位也。前则十圣之人。但只换骨洗肠。纯清绝点。一向与么去。不解与么来。所谓出得魔界。入魔界不得。唤作离物遗人颓。然吉凶之外。打净洁毬子。抱得不哭孩儿。才到果位。非唯解与么去。亦解与么来。非唯出得魔界。抑亦入得魔界。到此天堂地狱虎穴魔宫。月下风前淫坊酒肆。刀山剑树。尽是安身立命之处。所以禅宗云。翻身魔界转脚邪途。又净名云。不离烦恼而得涅槃。天女云。不出魔界而入佛界。此一段经文。共有十对。一识智对。二成破对。三愚智对。四邪正对。五真妄对。六染净对。七依正对。八苦乐对。九有无对。十缚脱对。一切障碍即究竟觉者。此二句是总标。下十对之别。谓到佛位智冥圆觉。血无胜劣分别之心。所以下十对之法。皆同真实一性。又若见有障可断。断已名为觉者。此觉非究竟。不见有障可断障碍。即觉方名究竟矣。得念者即智也。谓十二时中。正念现前之时。则前五识遂成成所作智。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失念者。若失正念。则四智番成八识。今明念本自空。非是无念故皆解脱。此谓识智一对也。成法者。即修行精进也。破法者。即不修进毁于律仪也。又曰众生缘会曰成。缘离曰破。缘无自性。成破一如。此谓之成破一对也。智慧者即智也。愚痴者即愚也。大宝积云。痴犹分别生分别亦非有。痴性与佛性平等无差别。此谓之愚智一对也。外道即邪也。菩萨即正也。思益经云。住正道者。不分别是邪是正。古云。一念心不生。六根总无过。此谓之邪正一对也。无明即妄法也。真如即真法也。古云。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此谓之真妄一对也。戒定慧无漏三学即净法也。淫怒痴三妄即染法也。谓三毒本空。俱是净行。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有无量佛法。此谓之染净一对也。众生即正报也。国土即依报也。涅槃经云。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此谓之以性融相。融相皆性。即依正一对也。地狱即苦也。天宫即乐也。若造极恶业就之时。身虽处天宫。即是地狱也。若造极善业就之时。身虽处地狱。即是天宫也。二业之念由心。地狱天宫岂实。故云心能作诸佛。心能作众生。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异则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