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聪述
○圆觉菩萨章
诸佛出世。为度生故。度生须说法。法即教。谓之修多罗教。教法诠理。诠理以辨性。见性以成佛。所以种种经论开人眼目。教眼开。即解心通。解心虽通。无行则孤。故须依解以立行。解行相资。如膏助明。目足并进。清凉到已。今圆觉菩萨。闻前开士。一一立义。各伸其问。各陈其说。故吾佛拈花摘草。开明觉性。圆觉大士。择所未闻。假说权宜。请问建立道场。安居处所。若用三观。何种为首。末世众生。进道仪式。一经旨趣。总括于斯。
于是圆觉菩萨(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初请二问)。
一问安居。习大乘修圆觉行。先选住处。或阿兰若阒寂处。或处伽蓝。避喧求寂。远离阓闹。今云安居。且就伽蓝内。有三种安居。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佛在世九旬安居。亦云禁足。亦云护生。盖西竺分三际。以辨寒暑。(三际已释文殊章)故佛以热际护生。热际蜎飞蠕动。咸出于穴。佛意慈念。诸比丘出入。蹂践物命。结业增冤。是以制禁九旬不出。九旬安居。始于四月十五日。十六日结夏。终乎七月十五十六日休夏。为自恣。毗尼母云。比丘安居。若无缘事。出界一宿。则犯制。僧家以结夏为岁腊。不序年齿。腊者。接也。交接之义。今通涂问修圆觉。行安居。未必问僧家。九旬安居也。
二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此三。即空假中之三也。此三种。为先用空。为先用假。为先用中。于空利者。已达法性。不须修假中。于假利者。不须修空中。于中利者。不须修空假。若此三中。各于一观不利者。则兼修。如二十五定轮互修是也。兹为具学大乘圆觉行者。故问之也(次戒听)。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至)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安居修观。即是方便。应属言教。悉是如来善权方便(次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至)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若立期限。必制日辰。制期者。域意修真。克时破障。一大藏教。立四种三昧。皆有期限。如法华三七日为期。光明弥陀一七日为期。不先立期。则如猿猴心散。野马奔逸。道业难成。故修圆觉。须依伽蓝。此翻众园。园是种殖之所。种殖道芽增长。(或云梵刹。或云招提。或云浮屠。隋时改天下寺院为道场。或云灵庙。为寺。为院。为莲社为精舍。有多种名。皆修心练行之所也)经制修行。有常坐。有常行。有半行半坐。有非行非坐。唯非行非坐。此云随自意。此三昧。行坐俱修得。若上三种三昧。具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第四三昧。于四威仪中。意起即觉。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或有缘事故。随分思察。亦是随自意三昧中。诸经行法。且不局限。念起即觉。意起时。思惟观察。亦与修多罗合。如我已说者。如上已说。二十五轮。三种观法。如无他事因缘。即立期限。建立道场。天台云。道场者。清净境界。治五住糠。显实相米。据此虽立三期。不专常行常坐。半行半坐。细观经意。乃随自意中。诸经行法中收。此三昧中。有善性。恶性。无记性。第四诸经行法。非善恶无记。即是诸经所修行法。此收一切经。亦以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但为根有利钝。故分三期。亦不专定满日数。若利根者。一七日中。发明。若钝根者。百二十日。中下亦然。不以期限为制也。如昔六祖。闻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忽然开悟。圭峰读圆觉。至既无我人。谁受轮转。而悟。大抵不入规矩。不成方圆。况楞严有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岂新学舍范模。而能入道哉。进学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以道若未成。必藉思修而入。今云随分思察者。则成于思。毁于随之谓也(次专思寂想。入观道其仪式)。
若佛见在当正思惟(至)稽首十方诸佛名字。
此明行三昧时。入道场。设心用意。若佛在世。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金刚体。当正思惟。未必止思佛容貌相好。且如十六观经。韦提希问佛。教我思惟。佛教修三种净业。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受持三归。具足众戒。此是答思惟。后以十六妙观。答正受(即三昧)今之思惟。又须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清净有二种○一身三。口四。意三。三业清净○二身沐浴。意绝攀缘。三口斋蔬)更慈悲。行方便。摄心静虑。并是入道正方便。故曰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者。楞严云。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结界建立道场。或道或俗。心灭贪淫。持佛净戒。合佛清净轨则。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相。又当阳。张卢舍那。诸大变化。佛菩萨等。初七日中。顶礼十方如来。六时诵咒行道。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愿。第三七中。一向持咒。至七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此乃棱严。建立道场仪法如是。此云悬诸幡华。意同于彼。唯庄严之仪略尔。若依现行修忏法修之。经三七日。邀期。稽首诸佛名字。如棱严三七日中。顶礼发愿也。又如世服药。言三七日中。已能感应。稽首者。只礼忏法。礼佛时。想念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今道场如帝珠。释迦牟尼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礼佛礼法。亦应如是想念(次道观未成。必有罪障。当求哀忏悔)。
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求哀忏悔者。如行法经云。我今云何。但见释迦牟尼佛。不见多宝佛塔。恒在不灭。我浊恶眼。是故不见。作是语已。复更忏悔。过七日已。多宝佛塔。从地涌出。以是知道业未成。必有三障之阻碍。应须发露己身。先所作恶业忏悔。以自己忏悔之力。更求佛加被之力。魔障不起。护善境界。得心轻安。梵语忏摩。此翻悔过。西国人云忍义。大似恼人。他人怒。意云请恕。愿勿嗔责。天台云。忏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人得罪于王。伏款求恕。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黑法悔而不作。白法企而尚之。取舍合论。又忏名改往。悔名修来。又忏名惭。悔名愧。惭是惭天。愧则愧人。人见显。天见冥。天台立三种忏。一者作法忏。二者取相忏。三者无生忏。作法忏成。灭身口意三业罪。此依戒门。取相忏成。灭性罪。此依定门。无生忏成。妄想罪灭。此依慧门。作法忏。如建道场。十科行仪。精进。一一不失。余罪虽灭。大论云。如比丘斩草害命。二罪不灭。取相忏。如梵网经。见光见花。手中有罪灭字。闻空中声。或感梦。无生忏。如行法经。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此三种忏。随修一种灭罪。虽然。得少轻安。亦如楞严云。皆是方便。暂得如是。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若无生忏成。便登初住。分身百世界作佛。何止轻安而已。三忏悉是善境界。皆可显圆觉也(次明动中静)。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三七日中。烧香礼佛求哀忏悔。皆属造作。动而未静。如浊水挠之愈浊。今言摄念澄心归一。或专观空。或专观假。或专观中。或专念实相。或数息气出入。或一念法界。境观如如。摄心既久。忽不见身。不见心。如云如影。如琉璃含于宝月。无明妄心自消。圆觉妙心自显(次明遇夏安居)。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
上问安居。则是修圆觉人。别卜阒寂。置道场处所。今言安居。是佛方便。修圆觉之人。如遇夏首。僧家禁足。九旬不出入。檀越送供。各自修真。修圆觉。或别安道场。用归众结夏。有结期不归。恐妨结夏。归又妨忏期入观。遇此境界。或恐疑虑其进修。佛别出其圣制。使不妨正修。故云。若经夏首。三月安居(次出大乘。修圆觉意)。
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此明大乘修圆顿行。不比小乘声闻缘觉。用心不同。菩萨以法界为心。绝待为念。观法界众生。是我父母眷属。梵网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彼受生。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地水尚犹自身观之。何况草木江河大地。皆我自身境界。何况有情蠢动含灵。而不度脱。菩萨如此用心。与二乘顿别。声闻自调自度。匆匆取证。怕怖生死。如鬼虎蛇。只要出离。不顾众生。若望大乘。霄壤悬殊。今云菩萨止住。修圆觉者。专用寂照。用观深切。尽虚空遍法界。含裹十方。无一众生。不在圆觉心内。依正二报。皆是常寂光。若身若心。皆是毗卢。如此身心。安可以时限制之。不限制结。一念中度尽众生。一念中要取正觉。岂局九十制夏。制结夏者。依律。小乘制身心自行。非存大志。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者。大有意哉。宜自详悉(次明依制。修圆觉者。别立仪式)。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至)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此意别于静处。立圆觉道场。不入小乘。千二百五十人。祇园结制之限。自于圆觉修心。或经夏首。只就道场。自结制期。所以云不系徒众。若小乘声闻。结制之日。仍于佛前。对首作法曰。我某甲。今依甚处。僧伽蓝。大界内。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是今时僧。与佛世结夏言词一般。今立大乘菩萨道场。既无徒众。对佛自制身心。自立言词。不与小乘语同。故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比丘男僧。比丘尼女僧。西竺以男称那。以女称尼。比丘翻乞士。以乞为活。不求邪食。不立常住。优婆塞。清信男。亦云邬婆斯迦。优婆夷清信女。亦云邬婆索迦。亦族姓男。族姓女。亦云谛信男。谛信女。则今时受三归五戒。善男善女也。此谓之四众。凡道俗。依制结夏。修圆觉者。对佛白云。我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菩萨云。大道心成就众生。寂灭。不生不灭。为寂灭。不是小乘生灭之灭。同入清净觉相者。是诸法空相。不生死相。不涅槃相。不生死。非凡夫也。不涅槃。非二乘也。今云实相。是佛性。是常住真心。是性净明体。是空如来藏。是佛知。是佛见。是圆觉性海。是第一义谛。是实相理地。依此安住。是住毗卢藏。是住戒藏。是住因果藏。是我等见前一念虚妄心。不须他觅。空尽妄心。即空如来藏。若色若心。依正因果。凡一切诸法。皆是实相。依此住持。以法界为心地。安住一切众生。于此即成佛道。不依实相为住持。如何度生。如何得显圆觉。故云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为我二字。指我自身心。伽蓝即道场。是我练心修圆觉处所。圆觉即法界。法界绝待为义。包色心依正。十法界。天堂地狱。无不在乎其间。菩萨为若此也。此之身心。即平等性。无有一法不称性。智是大圆觉智。一切种智。无一法不现其中。若小乘涅槃。则系属有限量。今是大乘涅槃。无系属故。不局一法界。故云我今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安居护生之意如上释竟)若大乘菩萨安居。一切众生。随所住处。安乐一切。不局制内制外。所以放生施食。乃长生符。不死药。故立戒以不杀为首(次明三期日满。自恣无碍)。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明大乘结夏满足。谓之自恣。小乘作法。立二五德。对首出罪忏悔云。众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有见闻疑罪。大德长老。哀慜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为之解夏自怨。此后出界游山无妨。今顿教圆修。亦满三月。安居期满。随往无碍。此非对五德之人。出罪忏悔。无自恣忏罪辞。但云随往无碍(次明菩萨。不取声闻境界)。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至)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圣人要制。欲一念遍含法界。三世如来。十方菩萨。法界众生。一念中度脱众生。一念心安乐众生。一念心中修菩萨乘者。未成就使即成就。一念心中观十方如来。在我心中。成就正觉。在我心中。安置诸子。在我心中。住秘密藏。法华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吾亦不久自住其中。其斯谓欤。若非如此境界者。善用其心。非此心地。终不可取(次明空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至)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此三观明文。圆觉未到此土时。涅槃亦出三观。奢摩他者是也。又出璎珞经。明次第三观。谓之空假中。至下卷云。佛顶发放一切光。复集十方。百亿佛土。诸菩萨众。即于众中。告文殊。普贤。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善财童子。汝见是众中。敬首菩萨。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切菩萨所修。三观法门否。汝等各领百万大众。皆应修学。又大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智一心三观所出之明文。今云奢摩他。曰空观也。空者以至静为义。静则如浊水澄之则静。静则清净。净则何处不清。何物不净。棱严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若取空义。即破一切法。无法不破。破者荡也。荡坏烦恼结使。爱缠色心幻化。假立虚伪。若无空破之。则执之为有。受于轮回。若空治则四大五蕰。我人众生寿者。皆不著相。况众生无明业识颠倒。非空药治之。则生死不了。先取至静。不起思念者。此用三止中体真止。只谓我心。含一切法。具一切法。一切法皆我心。我今以此虚空。复息虚妄。止则息攀缘。止散心。即为寂心。心寂即静极。静极处万法清净。一一心念。如明月临于万象。故云从于一身。至一世界。无非圆觉。如此净心。遍满法界。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心。以圆觉心了之。以大圆镜智照之。尽百千世界众生。皆悉能知之。先用空观。此观先锋将。逢山开路。遇水叠桥。破一切恶。莫若于空。散即用体真止之。昏即用空朗之。空一切法。先用空观。即奢摩他也(下诫邪证)。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言。邪党教人。说邪空。偏小妄心。偏指清净真如。及顽空。㭊空幻化空。凡夫不识。学此邪方。要治心病。真病转深。邪师过谬。又有一种为衣食故。忍受诸苦。学于邪术。心劳力疲。纵学成就。身心俱苦。又有一种。附法外学。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