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藏经   心赋注

宋 延寿述

注心赋卷第一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觉王同禀。

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经颂云。如世有良医。以妙药救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问。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称心赋。便是标宗。何假广用文言。仍繁注解。且凡论宗旨。唯逗顿机。如日出照高山。驶马见鞭影。所以丹霞和尚云。相逢不擎出。举意便知有。首楞严经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扬眉动目。早是周遮。如先德颂云。便是犹倍句。动目即差违。若问曹溪旨。不更待扬眉。答。今为乐佛乘人。实未荐者。假以词句。助显真心。虽挂文言。妙旨斯在。俯收中下。尽[(ㄇ@(企-止))/卓]群机。但任当人。各资己利。百川虽润。何妨大海广含。五岳自高。不碍太阳普照。根机莫等。乐欲匪同。於四门入处虽殊。在一真见时无别。如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罗。治国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如内德论云。夫一水无以和羹。一木无以建室。一衣不称众体。一药不疗殊疾。一彩无以为文绣。一声无以谐琴瑟。一言无以劝众善。一戒无以防多失。何得怪渐顿之异。令法门之专一。故云。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岂同劣解凡情。而生局见。我此无碍广大法门。如虚空非相。不拒诸相发挥。似法性无身。匪碍诸身顿现。所以藏法师云。自有众生。寻教得真。会理无碍。常观理而不碍持教。恒诵习而不碍观空。则理教俱融。合成一观。方为究竟博通耳。斯乃教观一如。诠旨同原矣。

祖胤亲传。

此土初祖达磨大师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又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云。默传心印。代代相承。迄至今日。

大开真俗之本。

如大乘起信论云。有摩诃衍。能发起一切众生大乘信根。所言摩诃衍者。此云大乘。又大乘者。是众生心。心体周遍。故名为大。心能运载。故名为乘。立心真如门。心生灭门。论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於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是知一心。是诸佛本所乘。菩萨因乘此心法。皆到如来地故。离此一心外。别无殊胜。故今赋咏。志在於此。藏法师云。真俗双泯。二谛恒存。空有两亡。一味常现。所以华严疏云。真俗虽相即。而各不坏其相。谓即有之空。方是真空。即空之有。方为妙有。空有不二。两相历然。如波即水而恒动。俗即真而俗相立。如水即波而恒湿。真即俗而真体存。已上皆况心之体用。非一非异。又云。不坏生灭门说真如门。不隐真如门说生灭门。良以二门唯一心故。所以十方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若不得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以俗谛无有自体。即第一义谛故。

独标天地之先。

傅大士颂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老子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曰大。宝藏论云。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作万法之根源。为天地之太祖。上施玄象。下列冥庭。元气含於大象。大象隐於无形。为识物之灵。灵中有神。神中有身。无为变化。各禀乎自然。

常为诸佛之师。能含众妙。

诸佛以法为师。起信论云。所言法者。众生心是。又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禅源集云。夫言心者是心之名。言知者是心之体。能含众妙者。一心杳冥之内。众妙存焉。清净法界。杳杳冥冥。以为能含。恒沙妙德。微妙相大。以为所含。相依乎性。性无不包。故称为含。又云。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前达磨所传清净心也。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籍缘生。不因境起。迷时烦恼。知非烦恼。悟时神变。知非神变。然由迷此知。即起我相。若了此知。剎那成佛。故心要笺云。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又况如一摩尼珠。一灵心也。唯圆明净。空寂知也。都无一切差别色相。以体明故。对外物时。能现一切差别色相。色相自有差别。明珠不曾变易。且如珠现黑时。但云黑等是珠。如洪州马大师云。起心动念。弹指瞬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此是即妄明真。或拟离黑觅珠。如北宗秀大师云。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不见。如镜有尘暗。妄念尽则心明。昏尘灭则镜朗。此是离妄明真。或云明黑都无者。如牛头融大师云。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此是真妄俱无。初一皆真。次一皆妄。后一皆无。皆是未见珠也。如荷泽和尚。於空无相处。指示知见。了了常知。不昧心性。见珠黑之时。但见珠体明白。不观黑色。及青黄等杂色。既不即黑。亦不离黑。亦不黑白俱拂。了了见心性之时。不即不离。无住无着。非一非异。不取不舍。又真心本体。有二种用。一者自性本有。二者随缘应用。犹如铜镜。铜之质是自性体。铜之明是自性用。明所现影是随缘用。影即对缘方现。现有千差。明即光明。明唯一味。以喻心常寂是自性体。心常知是自性用。今洪州指示能语言分别等。但是随缘用。阙自性用也。又显教。有比量显。现量显。洪州云。心不可指示。但以能语言等验之。知有佛性。是比量显也。荷泽直云。心体能知。知即是心。不约知以显心。是现量显。洪州阙此。又不变是体。随缘是用。又荷泽所宗空寂知者。空寂即是无相。以神解之性。虽无形相。而灵知不昧。故云寂知。亦云寂照。亦云无相之智。亦云无知之知。如肇论云。放光般若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道行般若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此辩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何者。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信矣。空寂即是无相。即是无知。论云无所不知。又云。乃曰一切知者。此知即是真知。为一切众生自心之体。真性灵知。湛然恒照。亦云无念之知。若有念而知。凡夫境界。故云知觉乃众生。若无念无知。二乘境界。若无念而知。诸佛境界。空寂即是无念。亦云无住之知。若有所住。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无所住。如日月光明。照见种种色。华严锦冠云。含众妙而有余者。谓一切事。皆不改本相。不离本位。法法皆能为大为小。为一为多。为主为伴。即此即彼。即隐即显。即延即促。互相摄入。重重无尽。如帝网天珠。以要言之。随一一事。念念皆具十玄之义。同时具足。无有前后。如海一滴。即具百川。滴滴皆尔。故名为妙。

恒作群贤之母。可谓幽玄。

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所言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如宝藏论云。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谓玄玄。巧出於紫微之表。用在於虚无之间。端化不动。独而无双。声出妙响。色吐华容。穷睹无所。寄号空空。谁留其声。不见其形。唯留其功。不见其容。幽显朗照。物理虚通。森罗宝印。万象真宗。其为也形。其寂也冥。本净非莹。法尔圆成。光超日月。德越太清。万物无作。一切无名。能转变天地。自在纵横。恒沙妙用。混沌而成。谁闻不喜。谁闻不惊。如何以无价之宝。隐於阴入之坑。哀哉哀哉。其谓自轻。悲哉悲哉。晦何由明。其宝也。焕焕煌煌。朗照十方。阒寂无物。圆应堂堂。应声应色。应阴应阳。奇特无根。妙用常存。瞬目不见。侧耳不闻。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为也圣。其用也灵。可谓大道之真精。其精甚灵。万有之因。凝然常住。与道同伦。故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任用森罗。其名曰圣。又若证此一心。则解一切法门。如止观云。譬如良医。有一秘方。总摄诸方。阿伽陀药。功兼诸药。如食乳糜。更无所须。一切具足。如如意珠。乃至此一心。是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若能如此简非显是。体权实而发心者。是一切诸佛种。譬如金刚。从金性生。佛菩提心。从大悲起。是诸行先。如服阿婆罗药。先用清水。诸行中最。如诸根中。命根为最。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如太子生。具王仪相。大臣恭敬。有大声名。如迦陵频伽鸟。壳中鸣声已胜诸鸟。此菩提心有大势力。如师子筋弦。如师子乳。如金刚锤。如那罗延箭。具足众宝。能除贫苦。如如意珠。虽小懈怠。小失威仪。犹胜二乘功德。举要言之。此心即具一切菩萨功德。能成三世无上正觉。

灵性有珠。该通匪一。

此一心灵台之性。最灵最妙。作万法之王。为群有之体。竖彻三世。横亘十方。大智度论云。在有情数中为佛性。在无情数中为法性。所以华严经颂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如肇论离微体净品云。夫性离微者。则非取非舍。非修非学。非本无今有。非本有今无。乃至一法不生。一法不灭。非三界所摄。非六趣所变。非愚智所改。非真妄所转。平等普遍。一切圆满。总为一大法界幻化灵宅。迷之者历劫浪修。悟之者当体凝寂。

千途尽向於彼生。万象皆从於此出。

净名经云。一切法以无住为本。无住者。一切众生第八识心。此心无住无本。故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如华严经云。不离於心。所见清净。又云。不离於心无处所。是知心生一切法。如地出水。如谷孕风。如石生云。如木出火。是知离心无法。离法无心。如长者论云。若直说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者。即业种恒真。生怖难信。以法如是之力。何一含识而不具神通。承本觉性之功。岂一剎尘而靡含道迹。故华严经云法如是力者。本合如然。又云佛神力者。应真曰神。所以古德云。自力与佛力无别。自智与佛智无差。又云。一身即以法界为量。自他之境都亡。法界即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见绝。如大海之渧。渧渧之中皆得大海。比众生之心。心心皆含佛智。

事廓恒沙。理标精实。吞沧溟於毛孔。唯是自因。卷法界於尘中。匪求他术。

首楞严经云。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於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现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於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是知背境观心。自然大明相含。不为物转。亦如芥纳须弥等。百门义海云。且如见山高广。是自心现作大。今见尘小时。亦是自心现作小。今由见尘。全以见山高之心。而今现尘也。是故即小容大。如云万象如须弥。净心如芥子。故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即是万法一心。一心万法。故称毛吞巨海。芥纳须弥。非干神通变化之力。真心具德法性如是。如华严记云。如经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者。谓一毛端性。即是一切世界差别性。今一切世界即事。随其法性即一毛端。以性即毛端。诸界即性故。

任机启号。应物成名。

一切法本无名。但是心为名。故般若经云。六尘钝故。不自名。不自立。皆是因心立名。故云万法本闲。而人自闹。又云三阿僧祇名字。皆是心之异号。如天台净名疏云。一法异名者。诸经异名。说真性实相。或言一实谛。或言自性清净心。或言如来藏。或言如如。或言实际。或言实相般若。或言一乘。或言即是首楞严。或言法性。或言法身。或言中道。或言毕竟空。或言正因佛性。性净涅盘。如是等种种异名。此皆是实相之异称。故大智论偈言。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异字。大涅盘经云。如天帝释有千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又云佛性者有五种名故。皆是赴机利物。为立异名也。而法体是一。未曾有异。如帝释千名。名虽不同。终是目於天主。岂有闻异名故。而言非实相理。如人供养帝释。毁憍尸迦。供养憍尸迦。毁於帝释。如此供养。未必得福。末代执法者亦尔。或信赖耶自性清净心。而毁毕竟空。或信毕竟空无所有。毁赖耶识自性清净心。或言般若明实相。法华明一乘。皆非佛性。此之求福。岂不虑祸。若知名异体一。则随喜之善。遍於法界。何所诤乎。又诸经内。逗缘称机。更有多名。随处安立。以广大义边。目之为海。以圆明理显。称之曰珠。以万法所宗。号之曰王。以能生一切。詺之曰母。但是无义之真义。多亦不多。无心之真心。一亦不一。故华严私记云。取决断义。以智言之。取能生长。以地言之。取其高显。以山言之。取其深广。以海言之。取其圆净。以珠言之。此上约有名。尚乃无数。更有无名。岂可测量。如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告诸菩萨。汝等勿谓天定天也。人定人也。饿鬼定饿鬼也。乃至如一事有种种名。如一人有种种名。如一天。乃至饿鬼畜生有种种名。亦复如是。亦有多饿鬼。全无名字。於一弹指顷。转变身体作种种形。如是众生於一时间现无量色身。云何可得呼其名也。若饿鬼等。有生处名字。受食名字。及寿命名字。若地狱众生。无有名字生处者。则其形亦无定。彼中恶业因缘未尽。故於一念中种种变身。释曰。如地狱中。一日一夜之中万生万死。岂可名其名字耶。又无间狱中。一一身无间。各各尽遍八万四千由旬。地狱之量不相障碍。是知业果不可思议。非独圣果。如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今时人将谓诸佛法身能分能遍。不信众生亦一身无量身。以众生业果不可思议故。是以经云。佛界不可思议。众生界亦不可思议。

大士修之而行立。

菩萨所行十波罗蜜。四摄。万行。皆从真慈悲心起。故金刚三昧经云。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又般若经云。一心具足万行十波罗蜜者。檀因心舍。经云。无可与者。名为布施。是名真施。若心外有法。即名住相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戒因心持。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自性之律岂执事相。妄分持犯耶。忍因心受。经云。云何菩萨能行忍辱。佛言。见心相念念灭。岂可将心对治前境。为忍受耶。进因心作。经云。若能心不起。精进无有涯。宁着有为。妄兴劳虑耶。禅因心发。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岂避喧杂。而守静尘耶。般若从心起。经云。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宁外徇文言。强生知解耶。方便从心生。经云。菩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则心外无法。方能行菩萨之道。力从心运。四大之力皆不如心。心无形故力最无上。神通变化入不思议。心之力也。愿从心布。一切意愿尽从心生。一切行门。皆从愿起。智从心达。如来灵智。是众生心。此心念念具足十波罗蜜。乃至八万四千法门。皆从心出。如众生心中有体大。今日修行引出法身。心中有相大。今日修行引出报身。心中有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故知三身四智。皆自心中出。心外更无一事一法而能建立。如还源观云。一体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像而不现。故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一法者。所谓一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则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唯是一。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故云海印三昧。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是华严三昧也。谓广修万行。称理成德。普同法界。而证菩提。良以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此则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

觉帝体之而圆成。

诸佛了一切法。皆是真心圆成实性。众生迷於自心。但是遍计所执性。情有理无。如还源观云。良以法无分剂。起必同时。真理不碍万差。显应无非一际。用即波腾海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即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若曦光之流彩。无心而朗十方。如明镜之端形。不动而呈万象。

声闻证之为四谛。

声闻不了自心。但见人空。证作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生灭四谛。为灰断之果。不达一心圆教无作四谛。具广大神通。所以舍利弗。於法华会中得见心性。亲受佛记。后方忏悔云。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支佛悟之詺缘生。

辟支佛但於自心境内。见因缘性离。证十二因缘法门。亦成灰断之果。皆不能一心圆具十法界之体用。

天女之华无着。

净名经中。天女散华之菩萨身上即无着。於声闻身上即华着身。大凡一切菩萨施为。皆是自心作用。以心无着故。华亦无着。是以声闻执为心外之华。妄起厌离。云不如法。乃随拂随生。故知万法。随自心生。随自心灭。

海慧之水澄清。

大集经中。海慧菩萨初来之时。不见四众。尽见为水。以法外无法故。

执谬解而外道门开。边邪网密。

西天九十六种外道。皆不达自心。唯苦其身。行投岩赴火无益苦行。但心外见法。理外别求。皆是外道尽成邪见。如密网自围。不能得出三界。

役妄念而凡途业起。生死波横。

一切诸业。皆从有心起。无心即无业。故经颂云。诸法不牢固。但立在於念。善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又云。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灭。故知生死即念。念即生死。所以经颂云。有念即生死。无念即泥洹。

括古搜今。深含独占。

此一心法。诸教同诠。无不指归传通於此。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观心品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告妙德等五百长者。我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门。我今为是启问如来。云何为心。云何为地。乃至薄伽梵告诸佛母无垢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此法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此法名为一切菩萨趣大菩提真实正路。此法名为三世诸佛自受法乐微妙宝宫。此法名为一切饶益有情无尽宝藏。此法能引诸菩萨众到色究竟自在智处。此法能引诣菩提树后身菩萨真实导师。此法能雨世出世财。如摩尼宝满众生愿。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本原。此法能消一切众生诸恶业果。此法能与一切众生所求愿印。此法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此法能息一切众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恼众生而作急难。此法能竭一切众生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生诸佛因缘种子。此法能与生死长夜为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众而作甲冑。此法即是正勇猛军战胜旌旗。此法即是一切诸佛无上法轮。此法即是最胜法幢。此法即是击大法鼓。此法即是吹大法螺。此法即是大师子王。此法即是大师子吼。此法犹如国大圣王。善能正法。若顺王化获大安乐。若违王化寻被诛灭。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沈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於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利教他。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乘道。炼出於冲襟。

五乘者。一持五戒。得人乘。二行十善。得天乘。三修四谛。得声闻乘。四悟十二因缘法。得缘觉乘。五具六度行。得菩萨乘。此五乘法。皆从一念善心熏炼而出。

十法界。孕成於初念。

十法界者。一天法界修十善业。二人法界。持五戒业。三修罗法界。行憍慢业。四地狱法界。造十恶业。五饿鬼法界。造悭贪业。六畜生法界。造愚痴业。七声闻法界。证四谛法。八缘觉法界。悟十二因缘法。九菩萨法界。行六度门。十佛法界。行平等一乘法。已上凡圣。共成十法界。升降虽殊。皆从最初一念发起。尔后念念相续成事。善因乐果。恶因若果。前后相酬。未曾遗失。故经云。心能天堂。心能地狱。且约地狱界。法华中十如唯心。上九界亦然。如观音玄义云。地狱界具十如。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一如是地狱性者。性名不改。如竹中有火性。若其无者。不应从竹求火。从地求水。从扇求风。心有地狱界性。亦复如是。二地狱相者。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善观心者。即识地狱之相。如善相师。占相无谬。三地狱体者。以心为体。心觉苦乐。故以当体。譬如钗铛环钏之珠。终以银为体质。六道之色虽异。祇是约心。故心为体也。四地狱力者。运御名力。缘刀山。入火聚。皆是其心力也。五地狱作者。发动曰作。既能有力。即有所作。或作善作恶。皆是心作也。六地狱因者。业是心因也。七地狱缘者。缘者假藉为缘也。如贪爱润业。即因缘会合也。八地狱果者。习果也。如地狱人。前世多淫。生地狱中。还约多淫。见可爱境。即往亲附。如见美女。近前抱之。即是铜柱。名习果也。九地狱报者。报者果也。昔有淫罪。今堕地狱。受烧炙之苦。昔行淫罪。名为欲火。后受其报。即受火车铁床之苦。初后相等。报应无善。名为报果也。十本末者。地狱本者。性德法也。地狱末者。修德法也。究竟等者。览修德即等有性德。览性德即具有修德。初后相在。故言等也。余九法界亦然。虽逐界行相各别。都不出一心。如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等。十界十如。皆从心体而起。先因心造作善恶等业因缘。后受凡圣苦乐等果报。初后是心。本末皆等。故云本末究竟等。

虚声顿息。法空之正信旋生。

高僧传云。法空禅师初栖兰若。每至中宵。庵外常有清声所召。屡呼空禅。及至开关。又无踪迹。后乃悟云。乃是自心境界。尔后其声永绝。

猛焰俄消。灵润之真诚立验。

高僧传云。释灵润。常与四僧共游山谷。忽遇野火四合。三僧迸走。其灵润独不动。乃曰。心外无火。火是自心。为火可逃。焉能免火。言讫。火至身自敛。

升沈表用。体具灵知。

此知是一切众生心体。不同虚空。性自神解。亦不作意。任运而知。禅源集云。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真性不同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礼了达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又不同虚空者。灵然觉知。觉知即神解义。阴阳不测谓之神。解即是智。智即是知。知即一心也。故祖师云。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能知。於一切染净法中。有真实之体。了然鉴觉。目之为心。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盖为真如随缘成於一切。一切不离真如。以理融之。唯是一味。此是通相。相即无相。若约别显。染净施为造作。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缘之相用。隐显不定。升降一差。

惺惺不昧。了了何亏。湛尔而无依无住。

一切法依虚空。虚空无所依。一切法依真智。真智无所依。

萧然而非合非离。

祖师偈云。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一字宝王。演出难思之法海。

心为一字中王。经云。一句能训诲八万四千之国邑。又一切法中。心最为胜。万象含於一字。千训备於一言。如云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识中。一明境唯识。舍离心外无境。一切境不离心故。二教唯识。成论本教。释彼唯识说故。三理唯识。成立本教所说之理。分别唯识性相义故。四行唯识。明五位修唯识行故。五果唯识。求大果亦证唯识性故。

群生慈父。训成莫测之宗师。

净名经颂云。方便以为父。一切诸圣。皆从一心方便门入。得成祖佛。为人天之师。故华严经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以即心是故。所以疾证。又般若经云。以无所得为方便。心外无法。岂有得耶。是以菩萨亲证自心。方能入世间幻化之纲。自利利他。无有断绝。是知十方如来。皆悟心成佛。故华严经颂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以经中所说西方阿弥陀等诸佛。皆是释迦。如古释云。以理推之。结成正义。皆我本师海印顿现。且法华分身有多净土。如来何不指己净土。而令别往弥陀妙喜。思之。故知贤首弥陀等佛。皆本师矣。复何怪哉。言贤首者。即寿量品中。过百万阿僧祇剎。最后胜莲华世界之如来也。经中偈云。或见莲华胜妙剎。贤首如来住其中。若此不是叹本师者。说他如来在他国土。为何用耶。且如总持教中。亦说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现。谓毗卢遮那如来。内心证自受用。成於五智。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谓大圆镜智。流出东方阿閦如来。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法界清净智。即自当毗卢遮那如来。言三十七者。五方如来。各有四大菩萨在於左右。复成二十。谓中方毗卢遮那如来四大菩萨者。一金刚波罗蜜菩萨。二宝波罗蜜菩萨。三法波罗蜜菩萨。四羯磨波罗蜜菩萨。东方阿閦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萨埵菩萨。二金刚王菩萨。三金刚爱菩萨。四金刚善哉菩萨。南方宝生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宝菩萨。二金刚威光菩萨。三金刚幢菩萨。四金刚笑菩萨。西方无量寿如来。亦名观自在王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法菩萨。二金刚剑菩萨。三金刚因菩萨。四金刚利菩萨。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业菩萨。二金刚法菩萨。三金刚药叉菩萨。四金刚拳菩萨。已具二十五。及四摄八供养。故成三十七。言四摄者。即钩索锁铃。八供养者。即烧散灯涂华鬘歌舞。皆上有金刚。下有菩萨。然此三十七尊。各有种子。皆是本师智用流出。与今经中海印顿现大意同也。问。若依此义。岂不违於平等意趣。平等意趣云定即我者。依於平等意趣而说。非即我身。如何皆说为本师耶。答中平等之定。乃是一义。唯识尚说一切众生中有属多佛。多佛共化以为一佛。佛能示现以为多身。十方如来一一皆尔。今正一佛能为多身。依此而赞本师。又本师者。即我心耳。我摄归自心。无法不备。岂止他耶。

任性卷舒。随缘出没。挺一真之元始。总万有之纲骨。

原始该终。唯一心道。大教至理。皆同所诠。如华严经云。佛子。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着。如是知已。入菩萨地。能善安住。

十二因缘之大树。产自玄根。

此十二因缘法。皆从众生心中建立。云何称树。若众生界中。即以无明为根。爱水溉注。抽名色芽。开有漏华。结生死果。生住异灭四相常迁。无有断绝。若诸圣界中。发正觉芽。开万行华。成菩提果。尽未来际供佛利生。无有休息。并从一心十二因缘大树生起。故云十二因缘即是佛性。又一心十二因缘者。如眼见色时。心不了名无明。心於色生爱恶名行。是中心意名识。色共识行即名色。眼与色等六处生贪名六入。色与眼作对名触。心见色时领纳名受。心於色缠绵不断名爱。心想像色相名取。念色心起名有。一念心生名生。一念心灭名灭。如华严经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於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又颂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五千教典之圆诠。终归理窟。

诸佛案一切众生心。宣说诸法。华严经颂云。诸佛不说法。佛於何有说。但随其自心。为说如是法。如普贤行愿疏云。指其源也。情尘有经。智海无外。妄惑非取。重玄不空。四句之火莫焚。万法之门皆入。冥二际而不一。动千变而非多。事理交彻而两亡。性相融通而无尽。若秦镜之互照。犹帝珠之相含。重重交光。历历齐现。故得圆至功於顷刻。见佛境於尘毛。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佛。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

孤标寂寂。独立堂堂。若华中之灵瑞。

此华三千年一现。当佛出世。表说圆教一心法门时。难闻难遇。

犹照内之神光。

於众光中。神光为最。祖师云。众明之中。心明为上。

截琼枝而寸寸是宝。析栴檀而片片皆香。

此明法法是心。尘尘合道。

克从凡夫之身。便登觉位。类在白衣之地。直坐龙床。

若信入华严一心无尽宗趣。长者论云。如将宝位。直授凡庸。似夜梦千秋。觉已随灭。华严疏云。顿教之人一念不生即是佛者。即一切众生心。未是佛体。妄念起故为众生。一念妄心不生。何为不得名佛。故华严经颂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颂云。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又般若经云。以本性空为佛眼。若论性空。皆是凡圣之体。祇为不觉。忽起妄念。随境流转。所以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设一念起时亦是佛。以妄念无体。不出性空故。但要直下信解圆明。不在更思量推度也。华严疏云。众生心中佛。为佛心中众生说法。此明众生称性普周。而佛不坏相在众生心内。又佛心称性普周。而众生不坏相在佛心内。喻如水乳和同一处。而互为能和所和。且约说听解释。以能和为说。所和为听。且将水喻於佛。乳喻众生。应言乳中之水。和水中之乳。水中之乳。受乳中之水。虽一味。能所宛然。虽能所宛然。而互相在相遍相摄。

听而不闻。观之莫见。

法身无像。真听无声。

常在而莫更推寻。本莹而何劳熏炼。三界之门无体。谷里传声。

首楞严经云。三界之法。捏所成故。是知无体。犹如谷响。皆是我声。长者论云。一切法如谷响。以表万法唯心故。华严经云。一念之间悉包法界。又云。一念三世毕无余。又云。一念现於无尽相。

六尘之境本空。镜中写面。

六尘之境。皆从妄念而生。如人照镜。自见其面。非有别影。

寂寞虚冲。无事不融。弥勒阁而普现。

华严经云。善财童子入弥勒阁时。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於虚空。阿僧祇宝以为其地。乃至见弥勒菩萨初发心。行菩萨道。八相成佛。三生之事耳。

摩耶腹而无穷。

华严经云。摩耶夫人腹中。悉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形像。其百亿阎浮提内。各有都邑。各有园林。名号不同。皆有摩耶夫人於中止住。天众围绕。为显现菩萨将生不可思议神变之相。又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是处胎义。

文殊宝冠之内。

文殊般泥洹经云。文殊身如紫金山等。其文殊冠。毗楞伽宝之所严饰。有五百种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诸天龙宫。世间众生。所希有事。皆於中现。

净名方丈之中。

净名经云。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於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乃至其室广博悉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

芥子针锋而不窄。

净名经云。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而不迫窄。涅盘经云。於针锋上。立无边身菩萨等。

近尘远剎而全通。

华严经颂云。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如是无所碍。周行十方国。又云。於一微尘中。一切国土旷然安住。古德云。一切不思议事。於一切处悉能普现。其唯一毗卢清净法身之应用耳。此法身者。即是心也。心是法家之身。所以言若能谛观心不二。方见毗卢清净身。一念起恶。法身亦随现。一念起善。法身亦随现。名为处处互现。乃至色处现。空处现。自在无碍。更莫远推诸佛。唯一念空心是。华严疏云。犹如海印顿现。经云。一念现故。谓无前后。如印顿成。又常现。非如明镜有现不现时。又非现现。如明镜对至方现。以不待对。是故常现。该三际故。已上俱是一真心寂照普现之义耳。

靡减靡增。绵绵而常凝妙体。非成非坏。续续而不坠玄风。

亘古垂今。通凡彻圣。更无异法。唯是一心。得时不增。失时不减。升时不成。坠时不坏。如华严锦冠云。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者即是心体。心体无边。故名为大。方是心相。心具德相之法。故名为方。广是心用。心有称体之用。故名为广。佛是心果。心解脱处。名之为佛。华是心因。心所行行。喻之以华。严是心之功用。心能善巧严饰。目之为严。经是心教。心起名言。诠显於此。故名为经。斯即大等七字。并不离心。然心之一字。非体非用。非因非果。非义非教。虽非一切。能为一切。何以故。谓一法界心是体。若能依此悟解。念念即是华严法界。念念即是毗卢法身。如华严经云。若与如是观行相应。於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业机关。金轮种族。

释迦佛是金轮王之种。一钵和尚歌云。万代金轮圣王子。祇这真如灵觉是。所以祖代相传。但示即心是佛。才生信解。即绍祖位矣。

如频伽鸟而韵压群音。

频伽鸟未出壳时。於壳中发声。已胜众鸟之音。此况一切生死最初际底下凡夫。未脱烦恼壳。便能识心。我当作佛。已超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犹好坚树而高升众木。

西天有好坚树。出土便高百尺。超过群木之上。此况圆教之人。知心即具法界。圆解圆修。出过二乘藏通别教修行之人。若论功程。日劫相倍。

一翳初起。缤纷而华影骈空。瞥念才兴。纵横而森罗满目。

首楞严经云。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於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盘。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是知万法因想而生。随念而至。故璎珞经云。佛言。我从本来。不得一法。究竟定意。如今始知。所谓无念。若得无念者。观一切法悉皆无形。因此得成无上正真之道。又如起信论云。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又云。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动。则一切境相灭。唯一真心遍一切处。是知心外见有境界。皆自妄念情想而生。故云。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情生智隔者。失正智而成妄想故。想变体殊者。迷真如以成名相故。还源观云。真空滞於心首。恒为缘虑之场。实际居在目前。翻成名相之境。唯识枢要云。起自心相有二。一者影像相。万法是心之影像。二者所执相。诸境无体。随执而生。因自心生。还与心为相。

道绝浮言。至妙难论。出生死而无别路。登涅盘而唯一门。

华严经云。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首楞严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此二教。唯宗一心法而求出离。是以既了一心而出。亦不住生死涅盘。谓大悲故。常处生死。谓大智故。常处涅盘。是俱住义。二大悲故不住涅盘。大智故不住生死。即二俱不住。又一明俱不住者。有二义故。不住生死。一见生死过患故不可住。二由见生死本空故无可住。上二皆约智故不住。有二义故。不住涅盘。一见涅盘本自有故不住。二由不异生死故不可住。

须臾而即俗归真。莫俦兹旨。顷刻而从凡入圣。难报斯恩。

禅宗门下。从上已来。但了即心是佛。便入祖位。即坐道场。但信之。凡圣不隔一念。若不信。天地悬殊。如经颂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直饶未信自心是佛。虽沦五道。心性常净。染不能染。故云五道鲜洁不受染。以众生法身。即诸佛法身。不增不减。虽随流返流。其性不改。是以随流作众生时不灭。返流成佛时不增。以一切众生。垢深障重。设遇善友开发。亦不信受。唯逐情生。不见自性。故先德云。妄情牵引何年了。辜负灵台一点光。

群籍共推。罕逾深理。吞蛇得病而皆是疑生。

晋书乐广传。广有亲客。久隔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座。蒙赐酒。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於时河南厅署。壁上有角弓。上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前处。客见如初。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悬砂止饥而悉从思起。

如律中四食章云。思食者。如饥馑之岁。小儿从母求食。啼而不止。母遂悬砂囊。诳云此是饭。儿七日谛视其囊。特为是食。其母七日后。解下示之。其儿见是砂。绝望。因此命终。方验生老病死。皆是自心。地水火风。终无别体。

乃至笋拔寒林。

孟宗父病。冬中索笋。宗遂抱竹而泣。笋乃随生。

鱼跳冰沚。

晋王祥至孝。早丧所亲。后母朱氏喜食生鱼。时寒。祥乃解衣冰上。冰忽自释。双鲤跃出。时人以为孝感。

酒变河中。

越王单醪投河。三军告醉。

箭穿石里。

李广少失殳。问母。父安在。母云。汝父早被虎所伤。广遂携弓捉虎。至山向晚。见石似虎。挽弓射之没羽。近前观看。乃知是石。

非麴蘖之所成。岂功力之能恃。

上四事。皆从孝心及平等心所感。

无纤尘而不因识变。道理昭然。

此八识心有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华严记云。如契经说。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释曰。此即华严经。上半明无外境。下半明有见相二分。各各自从因缘所生。名自然而转。下结正义。论云。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所变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自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释曰。此中虽是立二分家。义已有三。故次论云。若无自证分。此者应不自忆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释曰。此明有自证分。意云。相离於见。无别自体。但二功能。故应别有一所依体。若无自证。应不自忆。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谓如见分不更相分之境。则不能忆。要曾更之。方能忆之。若无自证。已灭心所。则不能忆。以曾不为自证缘故。则如见分不曾更忆。今能忆之。明先有自证已曾缘故。如於见分忆曾更境故。次下立三分。论云。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征。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释曰。所量是相分。能量是见分。量果是自证分。自证分与相见为所依故。论如集量论伽陀中说。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即能量及果。此三体无别。释曰。所量如绢。能量如人。量果如解数智。果是何义。成满因义。言无别体者。唯一识故。则离心无境。次立四分。论云。又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如前。第四证自证分。若无此者。谁证第三。心分别既同。应皆证故。释曰。见分是心分。说有自证分。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皆有果故。释曰。见分是能量。须有自证量见分。说有第四果。恐被救云。却用见分为第三果。故次论云。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则非量摄故。因此见分不证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释曰。意明见分通於三量。三量者。谓现量。比量。非量。即明见缘相时。或量非量。不可非量法。为现量果。或见缘相。是於比量。及缘自证。复是现量。故自证是心体。得与比量非量而为果。见分非心体。不得与自证而为其量果。故不得见分证於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第三四分既是现量。故得相证无穷过矣。意云。若以见分为能量。但用三分亦得足矣。若以见分为所量。必须第四为量果。若通作喻者。绢如所量。尺如能量。智所量果。是自证分。若人为所使。智为能使。何物用智。即是於人。如证自证分。人能用智。智能使人。故能更证。亦如明镜。镜像为相分。镜明为见分。镜面如自证分。镜背如证自证分。面依於背。背复依面。故得互证。亦可以铜为证自证分。镜依於铜。铜依於镜。

非一种而罔赖心成。言思绝矣。

心识变者。如密严经颂云。汝等诸佛子。云何不见闻。藏识体清净。众或所依止。或具三十二。佛相及轮王。或为种种形。世间皆悉见。譬如净空月。众星所环绕。诸识阿赖耶。如是身中住。譬如欲天主。侍卫游宝宫。江海等诸神。水中而自在。藏识处於世。当知亦复然。如地生众物。是心多所现。譬如日天子。赫奕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诸天世人等。见之而礼敬。藏识佛地中。其相亦如是。十地行众行。显发大乘法。普与众生乐。常赞於如来。在於菩萨身。是即名菩萨。佛与诸菩萨。皆是赖耶名。佛及诸佛子。已受当受记。广大阿赖耶。而成於正觉。密严诸定者。与妙定相应。能於阿赖耶。明了而观见。佛及辟支佛。声闻诸异道。见理无怯人。所观皆此识。种种诸识境。皆从心所变。瓶衣等众物。如是性皆无。悉依阿赖耶。众生迷惑见。以诸习气故。所取能取转。此性非如幻。阳焰及毛轮。非生非不生。非空亦非有。譬如长短等。离一即皆无。智者观幻事。此皆唯幻术。未曾有一物。与幻而同起。幻焰毛轮等。在在诸物相。此皆心变异。无体亦无名。世中迷惑人。其心不自在。妄说有能幻。幻成种种名。去来皆非实。如铁因磁石。所向而转移。藏识亦如是。随於分别转。一切诸世间。无处不周遍。如日摩尼宝。无思及分别。此识遍诸处。见之谓流转。不死亦不生。本非流转法。定者勤观察。生死犹如梦。是时即转依。说名为解脱。此即是诸佛。最上之教理。审量一切法。如秤如明镜。若以此一心。为一切法之定量者。如秤称物。斤两无差。似镜照像。妍丑皆现。又心成者。古释一心有四。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色是眼识境。根身种子器世界。阿赖耶识之境。各缘一分。故云自分。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故祖佛法中。皆以心为印。楷定万法故。若能决定信入。请各收疑。离此别无奇特。故云言思绝矣。

动静之境。皆我缘持。如云驶而月运。似舟行而岸移。

圆觉经云。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譬如动目能摇湛水者。古释云。以眼劳观水。见水有动。眼若不瞬。池水则不摇。妄见若除。亦无草木成坏之相。若举眼见色。由有色阴。举身受苦乐。由有受阴。举心即乱。由有想阴。举眼见生灭。由有行阴。精明湛不摇处。即识阴。又若以遍身针刺俱知。不带分别。则是识阴。若次第分别。则余识阴。故知一念才起。五阴俱生。微识未亡。六尘不灭。若唯识之义灯常照。妄何由生。一心之智镜恒明。旨终不昧。又如定眼犹回转火者。如定目看旋火轮之时。眼亦回转。前因眼动而水动。即是因心动而境动。后因火动而眼动。即是因境动而心动。故知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能所虽分。一体常现。故华严疏云。往复无际。动静一源。云驶月运舟行岸移者。亦复如是。故知真心不动。妄念成差。如起信论云。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鱼母忆而鱼子长。

如鱼散子。鱼母不忆持。其子即烂坏。鱼母若忆。子即生长。如独影境。过去等诸法。心若不缘。境不现前。一切诸法。皆是心缘识变。若无心。即无法。

蜂王起而蜂众随。

大智度论云。诸法入佛心中。唯一寂灭三昧门。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亦如得蜜蜂王。余蜂尽摄。心王若起。从心所有善恶等法。悉皆随起。况如王出。百司尽随。

印前后而无差。诸贤共仰。揩初终而不谬。千圣同推。

如王宝印。其文顿现。无前后际。又印定天下。如佛法中。若无心印。不成佛法。是知前亦是心。后亦是心。古亦是心。今亦是心。故云。非古盛而今衰。匪愚亡而智现。又云。万法不出一心矣。华严经颂云。众生心行无有量。能令平等入一心。以智慧门悉开悟。於所修行不退转。又云。如是一切人中主。随其所有诸境界。於一念中皆了悟。而亦不舍菩提行。又云。诸佛随宜所作业。无量无边等法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无不尽。

是以朕迹才生。皆从此建。快马见鞭而鹙子先知。

经云。外道问佛。不问有语不问无言时如何。佛默然而坐。外道赞曰。快哉。瞿昙。开我迷云。令我得入。礼拜而出。后阿难问佛。外道得何道理而称赞之。佛言如快马见鞭影。疾入正道。鹙子先知者。舍利弗亦名鹙子。於法华会上。初周法说。最先领解。前得授记。

香象回旋而龙女亲献。

象王回旋者。文殊师利於觉城东畔。如象王回。顾示四众。最初善财童子得入。法华会上龙女献珠。此是实报畜生女。以不得人身。是戒缓。得悟大乘心宗。是乘急。如净名经云。於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又处胎经云。释梵女。皆不受身不舍身。皆现身成佛。又偈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愚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返掌。

得果而荣枯已定。尽合前因。举念而苦乐随生。悉谐初愿。

唯识变定。丰俭由心。饮啄有分。追身受报。未曾遗失。不唯人间报应随心。一切出世功德。皆在初心圆满。如华严演义记云。初发心时。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则法身开显。得究竟智慧。得一切智慧光明。则般若开显。以心离妄取。寂照双流。故解脱开显。故此心中无德不摄。因该果海。并在初心。从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梵行品。又言初后圆融者。以初是即后之初。后是即初之后。以缘起法。离初无后。离后无初。故举初摄后。若约法性融通。一切因果。不离心性。契同心性。无德不收。以一切法随所依住。皆於初心顿圆满故。如梵行品云。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於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十善业道经云。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乃至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是知境随业识转。是故说唯心。不净之财变为脓血。非分之宝化作毒蛇。如昔有娼姬。舍钱造普光王寺。主者不受。遂令理於寺东北上。迩后寻掘。悉变为血。所亦有屠羊之人。聚钱於竹筒之内。死后。母开之。亦成赤血。如古德云。众生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诸佛菩萨世界海。皆依大愿力。自体清净法性力。大慈悲智力。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知染净缘起。不出自心。世界果成。更无别体。如经颂云。或从心海生。随心所解住。如幻无处所。一切是分别。又颂云。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一切剎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又唯识变定。报应无差。千驷一瓢。各任其分。朱门华户。尽逐其缘。随善恶现行之心。感丰俭等流之境。如前定录云。韩晋公在中书。因召一吏。不时而至。公怒。将挞之。吏曰。某有所属。不得遽至。乞宥其罪。晋公曰。宰相之吏。更属何人。吏曰。某不幸。兼属阴司。晋公以为不诚。怒曰。既属阴司。有何所绾。吏曰。某主三品已上食料。晋公曰。若然。某明日当以何食。吏曰。此非细事。不可显之。请疏於纸。过后为验。乃如之。而系其吏。明旦。遽有诏命。既对。适遇大官进食。有糕糜一器。上以一半赐晋公。食之美。又以赐之。既而腹胀。归私第。召医者视之。曰食物所拥。宜服少橘皮汤。至夜可啖浆水粥。明日愈。思前夕吏言。召之。视其书。则皆如其说。公固复问。人间之食。皆有籍也。答曰。三品已上。日支。五品已上而有权位者。旬支。凡六品者。季支。其有不食禄者。岁支。又云。京兆府赵郡李敏求。应进士。入就礼部试不利。太和九年秋。旅居宣平里。日晚拥膝愁坐。忽如沈醉。俄而精魂去身。约行六七十里。至一城门之外。有数百千人。忽有一人出拜之。敏求曰。何人也。答曰。某李岸也。敏求曰。汝前年随吾旅游。卒於泾州。何得在此。对曰。某自离二十二郎后。事柳十八郎。职甚雄盛。二十二郎既至此。亦须一见。遂於稠人中引入通见。入门。两廊多有衣冠。或有愁立者。或白衣者。或简板者。或有将通状者。其服率多黪紫。或绿色。既至厅。柳揖坐。与之言曰。公何为到此。得非为他物所诱乎。某力及。公宜速去。非久驻之所也。敏求具如此答。柳命吏送出。将去。恳求知将来之事。柳曰。人生在世。一食一宿。无不前定。所不欲人知。虑君子不进德修业。小人惰於农耳。君固欲见。亦不难尔。乃命一吏。引敏求至东院。约有屋一百余间。从地至屋。书架满文簿。签帖一一可观。吏取一卷。出三行。第一行云。太和二年罢举。第二行云。其年得伊宰宅钱二十万。其第三行云。受官於张平子。余不复见。敏求既醒。具书於标帙之间。明年客游西京。过时不赴举。明年遂娶韦氏。韦氏之外祖伊宰。将鬻别第。召敏求而售之。敏求因访所亲。得价钱二百万。伊宰乃以二十万贶敏求。既而当用之劵头。以四万为货。时敏求与万年尉户曹善。因请之九十君用所资伊亦贶焉。累为二十四万。明年以荫调授河北县。有张平子墓。时说者失其县名。以俟知者。

美恶无体。因念所持。

一切万法。因第八识之所持。一切好恶。是第六意识分别之所起。

声响冥合。形影相随。

心直事直。心邪法邪。一一法但随心开合。更无别旨。或正杀悞杀。实报虚报。丝毫匪滥。晷刻不移。既自心口所为。还自心口所受。如自镜录云。昔月氏国城西有大山。是离越辟支佛住处。去此不远。有人失牛。寻到此山。值此辟支燃火染衣。宿业力故。当於尔时。钵变为牛头。法衣变为牛皮。染汁变为血。染滓变为肉。柴变为骨。其迹既尔。遂为牛主执入狱中。弟子推觅。莫知所在。从是荏苒经十二年。后遇因缘。知在狱中。便向王说。我师在狱。愿王放赦。王问狱典。有僧否。典曰。无僧。白王。愿唤狱中沙门者出。我师自出。狱典寻唤。辟支佛即出。此辟支佛在狱既久。发长衣坏。沙门形灭。诸弟子等。礼而问曰。师何在此。师於尔时答以上事。弟子复问。宿世造何因。今令致此。师答曰。吾於昔时谤他人偷牛。致使如此耳。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本性希奇。莫可思议。似服伽陀之药。如餐真乳之糜。

经云。阿伽陀药。功兼诸药。能治一切病。又经云。如食乳糜。更无所须。况了心之人。一切悉皆具足。

同如意树。雨无尽之宝。

此如意树。随一切众生心所念。悉皆雨宝。心亦如是。随念出生万法。无有穷尽。

类水清珠。澄众浊之池。

大水清珠。能清浊水。如悟一心。能破一切尘劳境界。

升第一义天。正会大仙之日。登普光明殿。当朝法界之时。

教中有第一义天。故号佛为天中天。又号佛为大仙。普光明殿者。华严经中。佛登普光明殿。说华严经。华严经以法界为宗。如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於三界。又普光明智者。若说等觉说妙觉是约位。普光明智不属因果。该通因果。其由自觉圣智超绝因果故。七卷楞伽。妙觉位外。更立自觉圣智之位。亦犹佛性。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以因取之。是因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然则佛性非因非果。普光明智亦复如是。体绝因果。为因果依。果方究竟。故云如来普光明智。

冥真寂照。含虚吐耀。

肇论云。玄道在乎妙悟。妙悟在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有无齐观则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乖於会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中。又云。至人虚心冥照。理无不统。怀六合於胸中。而灵鉴有余。镜万有於方寸。而其神常虚。

罔象兮获明珠。

黄帝於赤水求玄珠。有臣离娄。百步能观毫末。求之不得。乃罔象而得之。罔象即无心也。故弄珠吟云。罔象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

希夷兮宗法要。

眼不见谓之希。耳不闻谓之夷。故云无心道现。又真心无形。非见闻觉知之所能解。

恩覆群生而无得。不作不为。

肇论云。夫圣人功高二仪而不仁。明踰日月而弥昏。注云。是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廿/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廿/狗]。刍[廿/狗]者。无吠守之功也。不仁者。施恩不望报。弥昏者。照而无照也。即无心矣。

光含万象而绝思。忘知忘照。

永嘉集云。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为无知。以性了然故。不同於木石。如手不执物。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於兔角。斯为禅宗之妙。故今用之。而复小异。以彼但显无缘真智。以为真道。若夺之者。但显本心。不随妄心。未有智慧照了心原。故云直须能所平等。等不失照。为无知之知。此知知於空寂无生如来藏性。方为妙耳。

如是则尘成佛国。念契圆音。

心要笺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道成。无一尘而非佛国。又唯心诀云。岩树庭莎。各挺无边之妙相。猿吟鸟噪。皆谈不二之圆音。又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犹如满月唯一圆形。随器差别而现多影。谓多即是一。若多不即一。则非一音。一复即多。若一不即多。即非圆音矣。

但显金色之世界。

华严经云。一切处文殊师利。从金色世界来。金色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白净之色。文殊者。即信自心无依住性妙慧解脱。是自文殊。若人若法。皆是自心所表之法。如法华经云。入如来室者。即众生大慈悲心是。岂可入於有相屋宅乎。所以牛头第一祖融大师。天台智者大师。所释佛经。皆作观心之释。如是即深契祖佛之本怀矣。

唯闻薝卜之园林。

如净名经云。方丈之内。唯谈大乘一心之旨。故云。唯闻薝卜之香。不齅余香三乘之气。

莫比商人之宝。

任商人采宝。设获骊珠。皆是世珍。徒劳功力。如管子云。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不远。利在前也。渔人入海。海水百仞。冲波逆流。宿夜不出。利在水也。此乃世间勤苦求利之耳。如或坚求志道。晓夕忘疲。不向外求。虚襟澄虑。密室静坐。端拱宁神。利在心也。如利之所在。求无不获。况道之在心。信无不得矣。故知训格之言。不得暂舍。可以镂於骨。书於绅。染於神。熏於识。所以楚庄轻千乘之国。而重申叔一言。范献贱万亩之田。以贵舟人片说。此乃成家立国。尚轻珍重言。况称扬心地法门。诸佛秘密。言下契无生。闻之成大道。宁容轻慢乎。

宁齐樵客之金。

如采樵人。负薪而归。路逢黄金。即弃薪拾金。价逾万倍。况舍伪归真。不依权渐不了义教。直入一心实教之门。则所学功程。日劫相倍。如孤寂吟云。不迷须有不迷心。看时浅浅用时深。此个真珠若采得。岂同樵客负黄金。黄金烹炼转为新。此珠含光未示人。了则毛端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一滴一尘并举喻一心包含广大矣。岂比人间之宝。此乃出世之珍。标万化之原。统一真之本。随缘应用。犹如意珠。对物现形。若大圆镜。是以能包万象。是大法藏。出生无尽。是无尽藏。妙慧无穷。是大智藏。法法恒如。是如来藏。本性无形。是净法身。体合真空。是虚空身。相好虚玄。是妙色身。妙辩无穷。是智慧身。隐显无碍。是应化身。万行庄严。是功德身。念念无滞。是入解脱法门。心心寥廓。是入空寂法门。六根自在。是入无碍法门。一念不生。是入无相法门。又此中旨趣。若相资。则唯广唯大。演之无际。若相夺。则唯微唯细。究之无踪。斯乃离有无而不坏有无。标一异而非一异。则四边之火莫能烧。百非之垢焉能染。但随缘显现。如空谷响。故大涅盘经云。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时。则名走者。若收刈时。复名刈者。若作饮食。名作食者。若治材木。则名工匠。锻金银时。言金银师。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实是一。而有多名。故知约用分多。体恒冥一。庐山远大师云。唯一知心随用分多。非全心外别有诸数。譬如一金作种种器。非是金外别有器体。

厌异忻同而情自隔。

摩诃衍释论云。厌异舍别。唯一真如。譬如有人避影畏空。终不得离。任九十六种外道。常合圆宗。纵八万四千尘劳。恒当正位。以各不离心故。

舍此取彼而理恒任。

任背觉合尘。遗心骤境。且一心真如之理。未尝移易。如释摩诃衍论云。一心真如体大。通於五人。平等平等。无差别故。云何名为五种假人。一者凡夫。二者声闻。三者缘觉。四者菩萨。五者如来。是名为五。如是五人。名自是五。真自唯一。所以者何。真如自体。无有增减。亦无大小。亦无有无。亦无中边。亦无去来。从本已来。一自成一。同自作同。厌异舍别。唯一真如。是故诸法。真如一相。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金刚作五趣像。五人平等亦复如是。於诸人中无有增减。故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绳上生蛇而惊悸。

论颂云。白日看绳绳是麻。夜里看绳绳是蛇。麻上生绳犹是妄。岂堪绳上更生蛇。此况迷心作境之人。如绳上生蛇。若麻上生绳。是依他起性。若绳上生蛇。是遍计所执性。无名无体。情有理无。例观万境。亦复如是。悉落周遍计度之心。

杌中见鬼而沈吟。

如夜看杌。疑为是鬼。虽无真实。而起怖心。亦如梦中所见。以万法体虚成事。此亦喻迷心作境。自起怖心。若了一心。无境作对。自然忻厌不生。

痴猿捉月而费力。渴鹿逐焰而虚寻。

并喻心外取法。无有得理。故证道歌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宝藏论云。察察精勤。徒兴梦虑。遑遑外觅。转失玄路。

饮狂药而情随转日。食蒗荡而眼布华针。

大涅盘经云。如人醉时。见有转日。此况妄心才动。幻境旋生。又经云。如人服蒗荡子。眼见针华。并况不达一心。妄生境界。

皆自想生。万品而始终常寂。尽因念起。一真而境界恒深。

经云。一切国土。皆想持之。若无想。即无法。又一切境界。随念而至。若无念。诸境不生。如还源观云。摄境归心真空观者。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论云。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真空义成故。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

法内规模。人间轨则。

此一心法门。可谓尽善尽美。何者。体含虚寂。不能赞其美。理绝见闻。不能书其过。降兹已下。皆堕形名。则难逃毁赞矣。如昔人云。夫大道混然无形。寂尔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非可以影响知。不得以毁誉称也。降此以往。则事不双美。名不并盛矣。虽天地之大。三光之明。圣贤之智。犹未免於毁誉也。故天有拆之象。地有裂之形。日月有谪蚀之变。五星有勃彗之妖。尧有不慈之诽。舜有谪父之谤。汤主有放君之称。武王有弑主之讥。齐桓有贪淫之目。晋文有不臣之声。伊尹有诬君之迹。管仲有僭上之名。以夫二仪七曜之灵。不能无亏弥。尧舜汤武之圣。也不能免嫌谤。桓文伊管之贤。也不能遗纤过。由此观之。宇宙庸流。奚能得免怨谤。而无悔吝也。若以心智通灵。成无为之化。则万累不能干矣。又真俗二谛。并从心起。第八识心是持种依。真如心是迷悟依。如华严记云。依生灭八识辩二所由。显法相但是心境依持。而即如来藏。辩其二所以。於中先总。后以会缘入实。下别示二相。即以起信真如生灭二门为二义耳。存坏不二。唯一缘起。结归华严会缘入实。言二门无碍。唯是一心者。结归起信依一心法立二种门。故须具足二义。方名具分唯识。问。唯识第九。亦说其所转依有其二种。一持种依。谓第八识。二迷悟依。谓即真如。何以说。言然依生灭八识。唯有心境依持。答。彼虽说迷悟依。非即心境依持。以真如不变。不随於心变万境故。但是所迷耳。后还净时。非是摄相即真如故。但是所悟耳。今乃心境依持。即是真妄非有二体。故说一。约义不同。分成两义。说二门别。故论云。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以此二门不相离故。

愿无不从。信无不克。见万像於掌中。收十方於座侧。

华严策林云。全色为眼。恒见色而无缘者。色是所缘之境。眼是能缘之根。今即是眼。故无缘也。言全眼为色。恒称见而非我者。眼是我能见。今全为色。正见之时。即非我也。非我离於情想。无缘绝於贪求。收万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际。是以缘义无尽。随见见而不穷。物性叵思。应法法而难准。法普即眼普。义通乃见通。体之自隐隐。照之遂重重。然后穷十方於眼际。镜空有而皎明。收万像以成身。显事理而通彻。

感现而唯徇吾心。美恶而咸归我识。

此明具分唯识者。以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即是具分。以具有生灭不生灭故。不生灭即如来藏。即通真心也。若不全依真心。事不依理。故唯约生灭。便非具分。有云影外有质。为半头唯识。质影俱影。为具分者。此乃唯识宗中之具分耳。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法总有四义。一是事。随境分别。见闻觉知。二是法。论体唯是生灭法数。此二义。论俗故有。约真故无。三是理。穷之空寂。四是实。论其本性。唯是真实如来藏法。又如进趣大乘方便经云。佛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已来。不生不灭。乃至一切众生心。一切二乘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真如相故。乃至尽於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着。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恒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了不知。内自无故。为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好谓恶。谓是谓非。谓得谓失。乃至生於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前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无明。以一切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而有。

手出金毛师子。皆籍善根。城变七宝华池。尽承慈力。

大涅盘经云。阿阇世王欲害如来。放护财狂醉之象。佛即舒手示之。即於五指出五师子。是象见已。投地敬礼。佛言。我於尔时手五指头实无师子。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见如斯事。又云。南天竺国有一大城。名首波罗。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卢至。为众导首。佛欲至彼城邑。化度彼人。彼众尼乾。闻佛欲至。遂破坏林泉。坚闭城壁。各严器仗。防护固守。设彼来者。莫令得前。佛言。我於尔时至彼城已。不见一切树木丛林。唯见诸人庄严器仗当壁自守。见是事已。寻生怜愍。慈心向之。所有树木还生如本。河池泉井清净盈满。如清净池生众杂华。变其城壁为绀瑠璃。我於尔时实不化作种种树木清净华池。当知皆是慈善根力。能令彼见如是事。故知凡有一切苦乐境界。仗佛力为增上缘。但是自心感现。例见目前实境。悉是想生。心外实无一法。但从识变耳。

卷舒不定。隐显千端。或阒尔无迹。或烂然可观。处繁而不乱。履险而常安。

心境诸法。互夺互资。相泯相入。若相资相入。则性相俱存。烂然可见。若互夺互泯。则理事俱空。阒尔无迹。以万法从心。随缘建立。以无性从缘故有。以从缘无性故空。如宝印重玄序云。蕴大千之经卷。不出情尘。布极净之身云。常居秽土。会寂灭於因缘之际。得圆常於生死之轮。理事双现而两亡。性相共成而互夺。一真湛尔而非寂。万化纷然而匪繁。顿虚诸相而不空。遍兴多事而非有。不得一法而密传心要。不演一字而恒转圆音。一体遍多。犹朗月而影分千水。多身入一。若明镜而光写万形。

醍醐之海泓深。横吞众派。法性之山挺出。高落群峦。

法华经云。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於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又云。及十宝山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於诸经中最为其上。此经是醍醐之教。为第一心宗。故经云。十方诸国土。唯有一乘法。

理体融通。芳名震烈。瞻时而别相难穷。入处而一门深彻。

若以事相观。随差别而迷旨。若以一心照。随平等而归根。所以首楞严经云。但於一门深入。则六知根一时清净。又云。入一无妄。李长者论云。一入全真。如新丰和尚悟道颂云。向前物物上求通。祇为从前不悟宗。如今悟了浑无事。方知万法本来空。

服善见王之药饵。众病咸消。奏师子筋之琴弦。群音顿绝。

善见王药。能治众病。心之妙药亦复如是。能治诸法。故偈云。一丸疗万病。不假药方多。又云。以师子筋为琴弦。其音一奏。群音断绝。况说一心能收万法。

尔乃明逾皎日。德越太清。随机起用。顺物无生。

问。初心学人。悟入此宗。信解圆通。有何胜力。答。若正解圆明。决定信入。有超劫之功。获顿成之力。虽在生死。常入涅盘。恒处尘劳。长居净剎。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菩提妙果。弗假修而自圆。乃至等冤亲。和诤论。齐凡圣。泯自他。一去来。印同异。融延促。混中边。世出世间。不可称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之力。莫能过者。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大乘力。亦名法力。亦名无住力。所以先德释云。无住力持者。则大劫不离一念。又云。色平等是佛力。色既平等。则唯心义成。故知观心之门。理无过者。最尊最贵。绝妙绝伦。剎那成佛之功。顿截苦轮之力。大涅盘经云。譬如药树。名曰药王。於诸药中。最为殊胜。能灭诸病。树不作念。若取枝叶及皮身等。虽不作念。能愈诸病。涅盘亦尔。是以若於一心。有圆信圆修。乃至见闻随喜。一念发心者。无不除八万尘劳三障二死之病。大品经云。如摩尼珠。所在住处。一切非人不得其便。以珠着身。暗中得明。热时得凉。寒时得温。若在水中。随物现色。即况识此自心如意灵珠。圆信坚固。一切时处。不为无明尘劳非人之所侵害。则处繁不乱。履险恒安。高而不危。满而不溢。

非异非同。盈剎而坦然平现。不大不小。遍空而法尔圆成。

此一心法。是大真理。不假有缘生。亦非无缘生。以法体故。为万法之性。遍一切处。随人所感。应现无尽。异而非异。同而非同。大而非大。小而非小。如华严经颂云。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一切众生心。普在三世中。如来於一念。一切悉明达。

神灵之台。秘密之府。

此一心法。是神解之性。能通灵通圣。故曰灵台。又万法之指归。千途之通体。故云秘府。

病遇良医。民逢圣主。

法华经云。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此况人间所遇。若於佛法中。直了心人。可以永脱尘劳。长居圣地。治烦恼之重病。成无上之法王。校量得失。天地悬殊矣。

以本摄末。驾智海之津梁。

一心为本。诸法为末。欲渡生死海。应以心智而度之。

举一蔽诸。辟玄关之规矩。

举一心法。摄尽无余。此一法门。能建立凡圣境界。摄生化门。六度万行。无不具足。如还源观云。从一心体。出生二用。三遍。四德。五止。六观。一体者。即自性清净圆明体。即通为十定之体。言二用者。一海印森罗常住用。即海印三昧。二法界圆明自在用。即华严三昧。言三遍者。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二一尘出生无尽遍。三一尘含容空有遍。此三并是因陀罗网三昧门。言四德者。一随缘妙用无方德。二威仪住持有则德。三柔和质直摄生德。四普代众生受苦德。言五止者。一照法清虚离缘止。二观人寂泊绝欲止。三性起繁兴法尔止。四锭光显现无念止。五事理玄通非相止。言六观者。一摄境归心真空观。二从心现境妙有观。三心境秘密圆融观。四智身影现众缘观。五多身入一镜像观。六主伴互现帝网观。上之止观。并是寂用无涯三昧门也。

匡时龟镜。为物权衡。

此一心法。能考古推今。穷凡达圣。如秤知轻重。似镜鉴妍媸。但了一心。无不知诸法根源巨细矣。

相夺则境智互泯。相资则彼我俱生。

以境夺智则智泯。以智夺境则境亡。以彼资我则我立。以我资彼则彼生。

无明树上而觉华顿发。八苦海内而一味恒清。

经云。烦恼大悔中。有圆满如来。宣说实相常住之理。本觉实性中。有无明众生。起无量无边烦恼之波。论云。唯真不立。单妄不成。真妄相成。方能建立。如水因风而起波。风水不相舍离故。

全体现前。岂用更思於妙悟。本来具足。何须苦待於功成。

诸佛将众生心为佛。众生将佛心为众生。一体无差。但隔迷悟。以即心是佛故。虽分三身之异。终无别体。故云。法身相好。一际无差。又古德云。新佛旧成。曾无二体。以报身就法身。如出模之像。像本旧成。故无二体。新成旧佛。法报似分。以法身就报身。如金成像。金像似分。以有未成像金故。今成像竟。似分於二。诸佛如已成像之金。众生如未成像之金。成与未成。似分前后。则金体始终。更无别异。

显异标奇。精明究竟。如舒杲日之光。似布勾芒之令。

此一心法。如日照天下。无法而不明。犹春遍寰中。无物而不发。

三毒四倒而非凡。八解六通而非圣。

在凡非凡。处圣非圣。以但是自心故。终无别理。宝藏论云。如实际中。无毫厘凡圣可得。

至宝居怀兮终不他求。灵珠在握兮应须自庆。

肇论云。圣远乎哉。体之即神。何者。为众生自心。皆是般若。但能体悟至理。即心是佛。即今日灵觉之真性。即是般若圣智也。此明真智。斯乃悟理之圣。非神通果证也。又所云般若圣智者。若正智即观照般若。如如即实相般若。此正智如如。即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即是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即是众生灵觉之性。众生灵觉之性。即是般若真智。

愍同体兮起无缘。

菩萨观一切众生。同一体性。愍彼不达。而行大悲。无缘者。即无缘慈。如石吸铁。任运吸取一切众生。而无度想。

溢法财兮资慧命。

法财者有七。一闻。二信。三戒。四定。五进。六舍。七惭愧。慧命者。即自心无尽真如之性。此七种法财。乃至恒沙智德。皆是心所有法。悟入之者。资益无穷。

履得一之旨。豁尔消疑。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而道成。经云。若得一。万邪灭矣。又云。若得一。万事毕。若了一真心。何理而不圆。何事而不毕也。如古德问云。所言心性是一者。何得众生界见有种种。答。以真如心性是一。随缘生灭而成种种。又第八识。正是所熏心体。含多种子。熏成种种。即是真如随缘义。又心性是一者。古释有二义。一者妄心之性。成心之性。以性相不同故。真心之性。真心即性故。二者通成。谓此二性。别明二藏。前之二性。皆具二藏。但为妄覆。名如来藏。直语藏体。即自性心故。此自性清净真心。不与妄合。名为空藏。具恒沙德。名不空藏。前明即离。此明空有。故重出也。言皆平等无二者。上二即离不同。由心之性故不即。由心即性故不离。不即不离。为心之性。后二即空之实为不空。即实之空为空藏。空有不二。为心之性。然空有无二之性。即是不即不离之性。故但云一也。

入不二之门。廓然无诤。

心外有法。即见有二。便有对治。即乃成诤。若了境即心。能所冥一。即无诤矣。既不涉能所。即非情无情。但直论见性之门。匪落是非之道。是以能所不同。不可执一。心境一味。不可称异。若以性从缘。则情非情异。为性亦殊。若泯缘从性。则非觉不觉。若二性互融。则无非觉悟。华严经云。真如无少分非觉悟者。则真如遍一切有情无情之处。若无少分非觉悟者。岂无情非佛性乎。又经意但除执瓦砾无情之见。非除佛性。则性无不在。量出虚空。宁可除乎。又古德云。觉性是理。觉了属事。如无情中。但有觉性。而无觉了。如木中但有火性。亦无火照。今言性者。但据理本。谁论枝末。又觉智缘虑名情。自性不改名性。愚人迷性生情。故境智不一。智者了情成性。故物我无二。

大理齐平。不亏不盈。道性如是。无送无迎。千浔海底而孤峻。万仞峰头而坦平。

傅大士行路易云。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海坦然平。敲冰来煮茶。

竹祖摇风而自长。桐孙向日而潜荣。数朵之青山长在。一片之闲云忽生。

丹霞和尚忘己吟云。青山不用白云朝。白云不用青山管。云常在山山在云。青山自闲云自缓。皆比一心之道性。智境闲闲。

意地顿空。如兔角之铦利。解心全息。犹焰水之澄清。

新丰和尚颂云。井底熢尘生。高山起波浪。石女生得儿。龟毛长数丈。若欲学菩提。应须看此样。

大建法幢。深提宝印。居下恒高。处违常顺。

此一心法门。是高建法幢。又是祖佛之心印。乃平等门。为一际地。高下自相倾。顺逆自违诤。若入真智。必无差别。如华严经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此明俗体本真。故云平等。以六相该之。即总而全别。即别而全总。即同而俱异。即异而恒同。即成而俱坏。即坏而俱成。

握王库刀之真形。抚修罗琴之正韵。

涅盘经中。况众生佛性。昧者不见。如王库中。有真宝刀。群臣无能识者。又经云。阿修罗王琴。不抚而韵。此况众生心。恒转根本法轮。未尝间断。如华严经云。剎说众生说。三世一时说。

得趣而幽途大辟。胡用多求。了一而万事齐休。但生深信。

信心铭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能如是。何虑不毕。华严经颂云。种种变化无量身。一切世界微尘等。欲悉了达从心起。菩萨以此初发心。

自在无碍。超古绝伦。荆棘变为行树。枭獍啼或梵轮。

高僧传云。释智通云。若夫寻近大乘修正观者。察微尘之本际。识一念之初原。便可荆棘播无常之音。枭獍说甚深之法。十方净土。未必过此矣。凡言唯心净土者。则一净一切净。可谓即尘劳而成佛国也。

似毛端之头含於宝月。

庞居士偈云。毛头含宝月。彻底见真源。

如瑠璃之内现出金身。

法华经偈云。如净瑠璃中。内现真金像。

若畅斯宗。发明妙慧。剔摩诃衍之骨髓。摘优昙华之根蒂。

摩诃衍。即大乘心。优昙华。是灵瑞华。表说心时。难遇难解。

任聚须弥之笔。未写纤毫。纵饶乐说之门。难敷一偈。

华严经云。聚须弥山为笔。未写普眼经之一句一偈。

印同异。泯中边。等来去。绝偏圆。

以自心之体。非同异中边之见。如太虚空。更无异相。故经云。菩萨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又起信论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无始已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自性清净心义。常乐我净义。清凉不变自在义。

水朝东而星拱北。

水朝东者。尚书云。江汉朝宗于海。宗者尊也。有似於朝。如心为万法宗。未有一法而不归心者。星拱北者。论语云。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以德者。无为之德也。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拱之。如一心不动。众行归之。

谷孕风而海纳川。

斯皆法尔如是。道性自然。如宝藏论云。谷风无绝。泉水无竭。亦比道性无有间绝。则道不离心。心不离道。故先德云。至妙灵通。目之曰道。又楞严经云。汝之心灵。一切明了。岂非真道耶。

寂尔无声。众响群音而吼地。荡然无相。奇形异状而参天。

即相无相。无相即相。以是一心之境界故。如华严经中。境界重重。佛身无尽。互相彻入。能同能别。全异全同。净秽国土。无障无碍。不论有情无情之异。皆为一心真智之境界。

约理而分。称真而说。蜜齐海内之甜。火均天下之热。

一蜜甜。遍天下之蜜皆甜。一火热。尽寰中之火皆热。此况若此一法是心。则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即是心矣。

当正位之发扬。因法性之施设。

此心赋者有二观。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先观唯心。次入真如。楞伽经云。自觉圣智者。令觉自心耳。摄论云。通达唯是意言分别。无有实法。即为入唯识方便。不取外相。即入唯心。占察经云。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唯心观浅。真如观深。能入法性。法性即真如异名。如起信论云。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住正念。其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此即唯心识观。次云。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此即真如实观。若了唯心。成唯心识观。若了无性。成真如实观。心境两亡。则成无分别智。

弗从事而失体。非一非多。不守己而任缘。亦同亦别。

如前云正位发扬者。未曾有一法。出心之正位。如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前云法性施设者。般若经云。未曾有一法。而出於法性。真如一心。不守自性。随事建立。故云亦同亦别。虽随事建立。不失自体。故云非一非多。

本迹双举。权实俱存。

肇论云。非本无以垂末。非末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心即是本。法即是末。

言中而尽提纲要。指下而全见根源。

万法虽殊。一言而无不该尽。千月不等。一指而各见根源。如锦冠云。一一事中。皆具如是无尽之德。如海一滴。即具百川。又一一事。不坏本相。不离本位。而圆融即入。谓欲言相用。即同体寂。欲谓之寂。相用纷然。故华严疏序云。超言思而迥出。匪但超言思。抑亦出於超言思。超与不超俱出。华严经云。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但即言亡言。即思忘思。以契超出之旨。

如一金分众器之形。不变随缘之道。犹千波含湿性之理。随缘不变之门。

金是不变。器是随缘。波是随缘。湿是不变。则一心门。具随缘不变二义。如演义记云。由随缘即不变故。夺差别令体空。则末寂也。由体空差别故。夺不变令随缘。故本寂也。以全本为末。故本便隐。全末为本。故末便亡也。是则真如随缘成众生时。未曾失於真体。故令众生非众生也。众生体空即法身时。未曾无众生。故令法身非法身也。故二双绝。二既互绝。则真妄平等。无可异也。

若达斯宗。无在不在。

净名经云。佛说一切法。皆无在无不在。约理实而隐。云无在。约相虚而现。云无不在。斯即一心隐显。无碍自在也。

入圣体而靡高。居凡身而弗改。即狭而广。毫端遍於十方。以短摄长。剎那包於劫海。

先德云。尘含法界。无亏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时。即是一心开合。以彰殊胜。如朝菌之类。夕死之徒。岂等大椿之岁耶。此是世间人物。延促之情见耳。如华严经。明毗目仙人执善财手。时经多劫。处历无边。故不可以长短思也。若显超胜。一生顿圆。若约甚深。多劫莫究。延促不可定执。贵在入玄。即权机浅学。罔测津涯矣。如华严经颂云。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一切剎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释曰。一方便者。即是自心。延促由心定量。若了一心。长短之劫自尽。故云皆清净。华严经颂云。有数无数一切劫。菩萨了知即一念。於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习不退转。

一叶落时天下秋。一尘起处厚地收。向空门而及第。

庞居士偈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於禅苑而封侯。

世间以成功立德。以为封侯。出世悟心得记。以为封候。

敌生死军之甲冑。战烦恼阵之戈矛。

唯识疏云。心外有法。生死轮回。心外无法。生死永绝。

得大总持。可作超尘之本。

心是总持都院。无法不收。

具王三昧。堪为入道之由。

能观心性。名为上定。此心是真如三昧。一切三昧之根本。故心为三昧之王。名王三昧。是以悟心成道。万行俱成。夫若了即心是佛者。自然谦下。何以故。信自心故。知一切众生皆有心。悉即是佛故。既不自憍[怡-台+居]。亦不轻慢他。以知一心平等故。经云。柔和之行。以顺法界。谦下是忍辱之本。周易云。谦亨君子有终。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以於自於他。不赞不毁。若自赞非大人之相。是衒惑人。若自毁。是妖谄之人。若毁他。是谗贼之人。若赞他。是谄谀之人。是以傅大士云。见好见恶但低头。有底因缘得成病。故知得地万物皆生。得理万行皆成。唯心之理。不可忘也。迄至成佛。无有增减。

学问宗师。菩提榜样。功德丛林。真如库藏。

一切众生第八识心。名含藏识。亦名宅识。如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知善巧说法。示现涅盘。为度众生所有方便。一切皆是心想建立。非是颠倒。亦非虚诳。何以故。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三世平等。如如不动。实际无住。不见有一众生已受化。今受化。当受化。亦自了知无所修行。无有少法若生若灭而可得者。而依於一切法。令所愿不空。是为第九如实住。

纵横幻境。在一性而融虚。寂灭灵空。寄千门而显相。

一性是万法之性。千门是万法之相。性相分二。融之归一。如涅盘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此二不二。以为佛性。然第一义空。是佛性。名为智慧。即佛性相。第一义空不在智慧。但名法性。由在智慧。故名佛性。以性从相。则唯众生得有佛性。有智慧故。墙壁瓦砾无有智慧。故无佛性。若以相从性。第一义空无所不在。则墙壁等。皆是第一义空。如何非性。故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论云。以色性即智性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其体本均。今分性相。故分二义。

妙迹无等。寰中最亲。

天下最亲。莫过心也。以一切法从心所生。离心则无一法。所以华严经云。以从波罗蜜所生一切宝盖。於一切佛境界清净解所生一切华帐。无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刚法无碍心所生一切铃网。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坚固香。周遍一切佛境界如来座心所生一切佛众宝妙座。供养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宝幢。解诸法如梦欢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宝宫殿。无着善根所生一切宝莲华云等。

小器出无边之嘉馔。

华严经云。有具足优婆夷。得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门。能於小器中。随诸众生种种欲乐。出生种种美味饮食。悉令充满。以此小器。能於天中充足天食。乃至人中充足人食。诸佛声闻罗汉及遍鬼趣等。乃至云。善男子。且待须臾。汝当自见。说是语时。善财则见无量众生。从四门入。皆是优婆夷本愿所请。既来集已。敷座令坐。随其所须。给施饮食。悉皆充足。於小器中者。即是心器。心为无尽藏。随念出生一切世出世间珍宝法门。有何穷尽。

仰空雨莫测之殊珍。

华严经中。明智居士云。我得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凡有所须。悉满其愿。所谓衣服璎珞。象马车乘。华香幢盖。饮食汤药等。乃至尔时居士知会众普集。须臾系念。仰视虚空。如其所须。悉从空下。一切众会。普皆满足。然后为说种种法。所谓为得美食而充足者。与说种种集福德行等。释曰。空中雨物者。一是居士心中出。故云随意出生。又云须臾系念。二是所化众生自心感现。机应冥合。非一非异。成就斯事。仰视虚空者。即是法空中现。故法句经云。菩萨於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仙人执手之时。动经尘劫。

如华严经中。毗目仙人执善财手。即时善财自见其身。往十方十佛剎微尘数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尘数诸佛所。见彼佛剎及其众会。诸佛相好种种庄严。乃至经百千亿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劫。乃至时彼仙人放善财手。善财童子即自见身还在本处。是知不动本位之地。身遍十方。未离一念之中。时经尘劫。古释云。善财随事差别。皆入法界。若圆融门。才举一门。即融诸门。然以理融事。令事如理。以理显事。令理如事。故云理非无分。谓理即事。事既有分。理亦有分。不尔。真理不即事故。理既如事。随举一法。即一法界。若举多法。即多法界。如善财亲证。暂时执手。便经多劫。明一切时圆融。后入楼阁。普见无边。明一切处圆融。是以善财一生能办多劫之行者。既善友力。瞬息之间。或有佛所。见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劫修行。何得一生不经多劫。仙人之力长短自在故。如世王质遇仙之碁。令斧柯烂。三世尚谓食顿。既然以长为短。亦能以短为长。如周穆随於幻人。虽经多年。实唯瞬息。故结云。不应以长短之时。广狭之处。定其旨也。

童子登楼之日。倐见前因。

善财童子登弥勒楼阁。见弥勒三生之事。

成现而虽圆至道。弘阐而全在当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十方三世诸佛。皆是了心成佛。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所以由人信故。乃能弘之。又人即是法。法即是人。离人无有法。离法无有人。故云此法先佛已说。后佛随顺不加一字。故云佛以法为师。如燕公张悦问水南善知识云。法在前耶。佛在前耶。答云。法在前。诸佛所师所谓法故。便被难云。若尔。最初成佛。前无佛说。何由悟法。答云。自然而悟。如月令中。獭乃祭天。岂有人教。燕公大伏也。

殊功警世。大用通神。乐蕴奇音。指妙而宫商应节。心怀觉性。智巧而动用冥真。

首楞严经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是知指不妙故。五音不成。智不巧故。一心不现。如藏教是拙度。通教是巧度。又但了诸法实相。不须勤苦而修。是名巧度。

十力功高。上贤能践。日月潜光。山川回转。

庞居士偈云。劫火燃天天不热。岚风吹动不闻声。百川竞注海之溢。五岳名山不见形。澄清静虑无踪迹。千途尽总入无生。故知无有一法不入一心无生之旨。

摧慢峰兮涸爱河。拆疑城兮截魔罥。

若了一心。悟法空理。则入平等际。住实相门。乃能倒慢山。拔爱箭。裂疑网。突魔围。何者。以达魔界即佛界。归一实心故。如论有喻云。譬如蝇能缘一切物。唯不能缘火焰。缘火焰即为烧故。魔亦如是。能缘一切法。唯不能缘诸法实相。若入实相。魔即实相。何所惑耶。故论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皆法界印。岂以法界印。更坏法界印。又论云。绝见解般若菩萨。如捕鱼人。见一大鱼入深大水。钩网所不及。则绝望忧愁。以离六十二见网故。

明之而法法在我。巨岳可移。昧之而事事随他。纤毫莫辩。

还源观云。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绝於多生。又李长者论云。迷之者历劫浪修。悟之者当体凝寂。皆是一心迷悟。致兹得失。

法无难易。转变由人。

迷时人逐法。悟了法由人。迷时执心为境。被境所转。悟时了境即心。一切由我。

促多生於一念。化寒谷为芳春。

一念证真。功超累劫。如寒谷遇春。萌芽顿发。故华严论云。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如华严策林问云。成功立德。三教修同。如何此经。赞无功用。答。缘修积行。即说立功。造极体真。须忘功用。无功即功。流未来际。无用之用。用周十方。无功之功。曰真功矣。如乘舟入海。顿息篙桡。而举帆随风。万里非远。功用行息。是止篙桡。无相智圆。即锦帆高举。无依无住。既无功用。则处法流。长游智海。

秉大矩而烛幽关。炳然见旨。驾迅航而渡深济。倐尔登真。

若直了一心。菩提易办。如登车立届於遐方。似乘船坐至於千里。

生如来家之要。

若心外行法。是生世俗家。若了心即佛。是生如来家。此一心法。诸佛本宗。语默卷舒。常顺一真之道。治生产业。不违实相之门。运用施为。念念而未离法界。行住坐卧。步步而常在其中。若不信之人。对面千里。如寒山子诗云。可贵天然物。独一无伴侣。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处。汝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如明达之者。寓目关怀。悉能先觉。若未遇之子。可以事知。举动施为。未尝间断。如蔡顺字君仲。顺少孤。养母。常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啮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来。吾啮指以悟汝耳。又唐裴敬彝。父为陈王典所杀。敬彝时在城。忽自觉流涕不食。谓人曰。我大人凡有痛处。吾即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废。事在不测。遂乃归觐。父果已死。又唐张志安。居乡闾称孝。差为里尹。在县。忽称母疾急县令问。志安曰。母有疾。志安亦病。志安适患心痛。是以知母有疾。令因之差人覆之。果如所说。寻奏高表门闾。拜为散骑常侍。

行菩萨道之因。

法华经云。若未闻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又菩萨所修万行。皆是不空如来藏真心不变性起功德。如起信论云。复次真如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华严记云。自性清净心。不与妄合。则名为空。性具万德。即名不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则显空藏因妄而显。不空藏要由翻染。方显不空。如本有檀德。今为悭贪。本有尸德。今随五欲。本有寂定。今为乱想。本有大智。今为愚痴。是则悭藏於施。乃至愚藏於慧。故论云。以知法性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万行例然。故本有真实识知义。云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明妄心之动。藏其真如。是以即妄之空。藏不空之万德。故经云。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以能究竟显实。故名为空。故知空藏。能藏不空。能藏既空。则显不空藏之本来具矣。又普贤行。游入十方。略有十门。一入世界。法界缘起於即入故。二入众生界。生界佛界无二体故。三供养。一一供具皆称真故。四明请法。穷法界智。无时不请诸佛无时不雨法故。五大智摄生。了生迷倒。而无众生。不碍化故。六明现通。十方尘剎互入重重。震动现相而无息故。七常寂定。未曾一念有起动故。八广出生。念念毛孔出现诸境无穷尽故。九者说法。念念常雨无边法雨。雨一切故。十明总说。上之九义。举一全收。无前后故。

万别千差。靡出虚空之性。尊高卑下。难逃平等之津。

一切法性。即是众生心性。众生心性。即是虚空性。问。真妄相乖。其犹水火。云何此二得交彻耶。答。真妄二法同一心故而得交彻。若演若达多。狂故失头却复本心。头不曾失。设尔狂时。头亦不失。狂情才歇。歇即菩提。性净明心不从人得。如迷真执妄。迷情才悟。即复真心。设正迷时。真亦不失。

剪惑裁疑。标真显正。使佛法之穹崇。致宗门之昌盛。类秋江万影而交罗。

经明十喻中。一如影喻。一喻体虚无实。二喻有用能荫覆义。故华严记云。如明净物。得日光曜。於屋壁上有光影现。如来应机现身亦尔。谓曰喻如来。身树等质以喻众生。日无异体。质有万差。树侧影邪。形端影正。影不现於日内。但有质边弄影多端。随心万品。

状寒室千灯而互映。

一室千灯光光涉入。一心万境。万境一心。如光无碍。

若鸟戛以翱翔。似鱼沈渊而游泳。

入楞伽经云。若一切唯心。世间何处住。去来依何法。云何见地中。如鸟虚空中。依心风而去。不住不观察。於地上而去。如是诸众生。依分别心动。自心中来去。如空中飞鸟。见是资生器。佛说心如是。故知举足下足。不离自心。如鸟若离空。何以骞翥。鱼若离水。岂得浮沈。故祖师弥遮迦。问祖师婆须蜜曰。何方而来。复往何许。答曰。从自心来。复往无处。

啼笑而佛慧分明。行坐而觉源清净。

长者论云。不乖当念。蕴功即佛。都无时分迁转之相。应真自性。常转法轮。又云。纤尘不隔於十方。毛孔讵妨於剎海。又云。三世一念。古今咸即。过去未来无尽之劫。同时无碍。一念成正觉时也。三贤菩萨。念念入法流水中。任运至佛。初水后水。一性水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於其中间无初中后。不隔念故。依本法故。无念可隔。因果便终。一念相应一念佛。不论相好及与神通。相好神通。从此正觉中得。若证正觉。即不着诸相。但以觉道相应故。神通相好不求自至。又云。明众生世间即法界故。众生性即不思议故。众生分别即如来智故。又如来根本智。是众生分别心。契同无二故。法界自在。

妙解而唯应我是。列祖襟喉。

此心赋者。但说真心。不言妄识。以真心妄心。各有性相。且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实相为相。妄心以六尘缘影为心。无性为体。攀缘思虑为相。此缘虑觉了能知之妄心。而无自体。但是前尘。随境有无。境来即生。境去即灭。因境而起。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全心是境。各无自性。唯是因缘。故法句经云。焰光无水。但阳气耳。阴中无色。但缘气耳。以热时炎气。因日光烁。远看似水。但从想生。唯阳气耳。此虚妄色心亦复如是。以自业为因。父母外尘为缘。和合似现色心。唯缘气耳。故圆觉经云。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性。故知此能推之心。若无因缘。即不生起。但从缘生。缘生之法。皆是无常。如镜里之形。无体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不实而虚现空轮。认此为真。愚之甚矣。所以庆喜执而无据。七处茫然。二祖了而不生。一言契道。则二祖求此缘虑不安之心不得。即知真心遍一切处。悟此为宗。遂乃最初绍於祖位。阿难因如来推破妄心。乃至於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性。一一微细穷诘。彻底唯空。皆无自性。既非因缘自他和合而有。又非自然无因而生。悉是意言识想分别。因兹豁悟妙明真心。广大含容徧一切处。即与大众俱达此心。同声赞佛云。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即同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一真心。则列祖之襟喉也。

通心而莫更余思。群贤性命。

如不增不减经云。甚深义者。即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众生界。众生界者。即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法身。释曰。夫心者。为诸法总持之门。作万有真实之性。故称第一义谛。杂杂心念。故号众生。是心之界。即众生界。从真如性起。名曰如来。无所缺减。乃目为藏。能积聚恒沙功德。故名法身。是以仁王经云。最初一念。具足八万四千波罗蜜。诸身分中。命根为上。诸法门中心。为其上。

注心赋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