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林莲居弟子 大惠 录

已说二十随烦恼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

已说下。释不定。先结前徴后。

颂曰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颂曰下举颂答。

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至)定遍地故立不定名。

论曰下。释通名。此四名不定者。信等唯善。贪等唯染。各唯局一。此非如彼。通善通染。故名不定。等。等无记。显此四位遍通三性也。非如下二句。举例。以定对显不定。触等遍心。欲等遍地。各皆定遍。此非如彼。此四唯局意识。不遍余七心。前二唯在欲。后二止初禅。不能定遍地。故名不定。前一句约通二言不定。后二句对定遍例不定。

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至)如是事业是我恶作。

悔谓下。次释别相。初释悔。先出别名。次出体用。恶作者。谓所作业恶也。恶己所作之业。追随懊悔为性。障止为业。止体寂静。悔与掉俱。嚣动障之。此即下。转释悔名恶作。恶作是因名。追悔即果称。今于悔位名恶作者。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即有财释也。次句释果立因名意。先恶所作。后方追悔故。悔先下。则先不作。亦恶作摄。次举事释相。悔先应作不作。是我恶作。作与不作皆名恶作者。如先不作善。后起悔心。此悔名善。若先作恶。后起悔心。此悔亦善。先不作恶。后起悔心。此悔不善。若先作善。后起悔心。此悔不善。无记作不作例之。故此遍通三性。

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至)如余盖缠心相应故。

眠谓下。释眠。六情惛闇曰睡。四肢放解曰眠。先二句出体用。观体惺察。闇劣障之。谓睡下。转释。身不自在者。身通四仪。眠唯局卧故。心极闇劣。释昧。寤时六识灵明照了。眠位心智昏闇狭劣。一门转者。释略。意识缘境。通乎内外。梦中独头。略向内门。此与定寤外仪似同。昧略有异。定位惺惺。寤时周悉。二字合显睡眠体用。有无下。辩异。问。无心睡眠无此体。用何故亦立此名。答。由此似此。假立此名。如余下。立量喻有体用。睡眠。非无体用。心相应故。如余盖缠。谓五盖十缠也。睡眠。盖缠所摄。余为同品。

有义此二唯痴为体说随烦恼及痴分故。

有义下。明二法分位。四解不同。初解痴为体。引论证成。

有义不然亦通善故(至)说随烦恼及痴分摄。

有义下。次解通染净。不然二字。斥前。次句立通二性。应说下。释成。染二以痴为体。净二体即无痴。论依下。通前所引。

有义此说亦不应理(至)如不信等说为痴分。

有义下。三解。初二句总斥前。无记悔眠不属善染。应无体耶。应说下。申己意。悔思慧摄。眠思想摄。皆初句标。次句释。次引论世俗有以证他分摄。彼染下。立量通前引论。染污悔眠。说为痴分。是痴等流故。如不信等。

有义彼说理亦不然(至)随痴相说名世俗有。

有义下。四解。初二句总斥非思慧思想为体。次句立意。悔缠眠缠是二体性。应说一句。明别有体。与余一句。以用有别显体有别。此二与余五位心所行相别故。随痴一句。通论意。论随他相名世俗有。非无别体。

寻谓寻求令心匆遽(至)体类差别不可得故。

寻谓下。合释寻伺。先出寻体。寻逐追求。令心匆务急遽。于意言境粗疏运转为性。次出伺体。伺候观察。令心匆务急遽。于意言境细密运转为性。意言境者。意所取境。多依意地名言故。此二下。合明二用。于意言境细转。与安住身心作所依。于意言境粗转。与不安住身心作所依。粗细虽异。并用思慧一分为体。若令心安。即是思分。令心不安。即是慧分。思者。徐而细故。慧者。急而粗故。言并用者。有兼有正。若正用思。急慧随思。能令心安。若正用慧。徐思随慧。亦令不安。寻则正用慧。兼用思一分。伺则正用思。兼用慧一分。故云并用思慧一分为体。于意下。通妨。问云。体皆思慧。何义显别。答。二体虽同。而寻粗转。则浅推度。而伺细转。则深推度。粗细浅深义类各别。若离下。反显。若离思慧。寻伺体性不可得故。及义类差别亦不可得。

二各二者有义寻伺各有染净二类差别。

二各下。释二各二。三解不同。初解寻伺是二。各有染净二别。故名二各二。

有义此释不应正理(至)或复各有缠及随眠。

有义下。次解。初句斥前。次句举悔眠对斥。此师亦以寻伺为二。但言不应通净。唯应在染。故斥云悔眠亦有染净二故。故不应以染净名各二。若以染净名之。滥及前二。故不应理。应说下。举例正释。如染心所有根本随惑二性不同。例此寻伺各有不善有覆无记二性。或各有缠随眠。名二各二。缠。谓现行。眠。谓种子。

有义彼释亦不应理(至)故置此言深为有用。

有义下。三解。初二句斥前。不定四后有此言故。如何唯局寻伺。故不应理。应言下。次申正义。应言二者。牒颂二字。次句标列。此初二字显二种二。一种二。谓悔与眠。二种二。谓寻与伺。此二下。释义。此二二种牒上悔眠寻伺各有种性品类故。故一二言。显二二种。此各下。释各二。此字。指悔眠寻伺。一一通二。故言各二。谓染与不染。非如一句。举例对显各二相。善所唯善。染所唯染。各唯定一。此非如彼。故言各二。或简唯染。故说各二言。次句释简意。有亦说为随烦恼故。为显此四通染不染。不定一相。故说二各二言。深为有用者。如上种类各别。通染通净。简唯染。具此多义。故言有用。

四中寻伺定是假有(至)而论亦说世俗有故。

四中下。异门分摄。初判假实。寻伺假有。引论证成。悔眠二解。初解假有。次正解是实。唯后下一句。举寻伺假有。对显悔眠是实。世俗下三句。通前引论。论世俗言。但显后二。非显前二。又如下。立量显实。悔眠。体虽是实。论亦说世俗有故。如内种子。

四中寻伺定不相应(至)前二亦有互相应义。

四中下。自类相应。寻伺二法。定不相应。次句释不相应义。思慧体同故。粗细用异故。依于下。通妨。难云。寻伺若不俱起。如初禅伺起寻不起。岂不滥同近分无寻唯伺地。答。依于寻伺有染离染立三地别。初禅寻伺俱染。立有寻有伺地。近分先离寻染。立无寻唯伺地。二禅二染俱离。立无寻无伺地。不依种起现行有无立名。故此三地无杂乱失。不应为难。俱与下。明寻伺与悔眠容互相应。悔眠亦互相应。

四皆不与第七八俱(至)第六识俱非五法故。

四皆下。诸识相应。四皆不与第七八俱。义如前说者。第八中简云。恶作等四无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熟。第七简云。恶作追悔先业。此缘现境。睡眠重昧外缘暂起。此唯内执。寻伺依外门转。此依内门。故非彼俱。悔眠唯与第六俱起。非是前五相应法故。

有义寻伺亦五识俱(至)任运分别谓五识故。

寻伺二解。初解寻伺亦五识俱。次引论证。复引瑜伽寻伺即七分别。分别即寻伺。复引杂集任运分别谓五识。会通瑜伽寻求伺察任运诸分别。今此二论分别既同。以证五识亦有寻伺。七分别者。谓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

有义寻伺唯意识俱(至)曾不说与苦乐俱故。

次解寻伺唯意识俱。次引论证此是意识不共法故。复引论说寻伺忧喜相应。不说寻伺苦乐相应。五识有苦乐。不说苦乐。以证寻伺不与五识相应。

舍受遍故可不待说(至)而似忧故总说为忧。

舍受下。通妨。难云。寻伺有苦乐俱。但彼论文略而不说。例如舍受定有。亦不说故。释曰。舍受遍故。可不待说。苦乐非遍。何缘不说。复难云。五识有苦乐。寻伺无苦乐。若言寻伺无苦乐。而说寻伺不与五识俱。然前云初静虑有意地乐。纯若处有意地苦。若言寻伺无苦乐。亦应寻伺不与意识俱耶。释曰。初静虑乐。总名为喜。纯若处苦。总名为忧。既说寻伺忧喜相应。是故寻伺唯与意俱。

又说寻伺以名身等(至)以名身等义为境故。

又说下。约所缘明与意俱。论说寻伺以名句文身义为所缘。唯意识境。非五识缘。是故寻伺唯与意俱。故与五识定不相应。

然说五识有寻伺者显多由彼起非说彼相应。

然说下。通前瑜伽。初句牒。次句释。五识有寻伺者。显五识多分由寻伺引起。非说此与彼寻伺相应。

杂集所言任运分别(至)由此五识定无寻伺。

杂集下。通前杂集。初二句先判二论义别。杂集所言与瑜伽异。彼说下。正释义异。杂集说任运即是五识。瑜伽所说七种分别。是五识同时意识相应寻伺。故彼一句。斥引不成。由此一句。结五识定无寻伺。

有义恶作忧舍相应(至)纯苦趣中意苦俱故。

有义下。诸受相应。先初解。悔与忧舍俱。戚行释忧。无记释舍。眠与喜忧舍俱。欢戚中庸。释成通三义。寻伺与忧喜乐舍俱。次释乐俱。初静虑中意有乐故。有义下。次解。四各加苦。次释苦俱。纯苦趣中意有苦故。

四皆容与五别境俱行相所缘不相违故。

四皆下。别境相应。四皆五俱。能缘行相。所缘境界。彼此不相违故。

悔眠但与十善容俱(至)初静虑中轻安俱故。

悔眠下。与善相应。悔眠唯在欲界。但与十俱。不通上地。故无轻安。寻伺全俱。通初禅故。故有轻安。

悔但容与无明相应(至)此彼展转不相违故。

悔但下。烦恼相应。悔但痴俱。次释不与九俱意。悔行相粗。贪等九法细故。余三全与十惑俱。此彼不相违故。

悔与中大随惑容俱(至)眠等位中皆起彼故。

悔与下。随惑相应。悔与中大俱。次句明不俱意。忿等各为主故。余三与二十全俱。次句明俱意。眠位皆容起故。

此四皆通善等三性于无记业亦追悔故。

此四下。明三性摄。初句总明四通三性。次句别明悔通无记。问。于善恶业追悔。云何亦通无记。释如文。

有义初二唯生得善(至)闻思位中有悔眠故。

有义下。别释善性。悔眠唯生得善。不通加行。次句释不通意。悔相粗鄙。眠相昧略。加行细悉故。寻伺通生得。亦通加行。次句释通加行。闻所成等。等思修。三慧皆有寻伺故。有义下。次家释悔眠亦通加行。次句释通加行。闻思即加行。亦有善悔善眠息故。

后三皆通染净无记(至)不能寻察名等义故。

后三下。别释无记。后三皆通二无记。染谓有覆。净谓无覆。悔非有覆。悔相粗猛。彼审细故。无记有四。异熟。威仪。工巧。神通。悔唯中二。谓威仪。工巧。非定果者。明除意。非禅定故。除神通。非果报故。除异熟。眠除第四。非定引生者。释除神通。异熟生心亦得眠者。释有异熟。异熟生心。谓无记第六。寻伺除异熟。有三无记。彼解微劣一句。释除意。

恶作睡眠唯欲界有(至)余界地法皆妙静故。

恶作下。明界系。先判界摄。如文。余界地法皆妙静者。此明寻伺粗动。不遍上七地。上地法皆妙静故。

悔眠生上必不现起寻伺上下亦起下上。

悔眠下。明现起。上地有情悔眠不现者。唯欲有故。上地起下寻伺。下地起上寻伺。

下上寻伺能缘上下(至)梦能普缘所更事故。

下上下。明相缘。伺寻二法。下能缘上。上能缘下。悔眠二解。初解悔眠不能缘上。次句释成不缘。悔粗近故。眠昧略故。次解悔眠亦缘上境。次二句释成能缘。邪见悔修定故。梦缘上起曾更境故。

悔非无学离欲舍故(至)有为善法皆无学故。

悔非下。明三学摄。悔非无学者。此唯在欲。不还果人。已舍欲界染故。后三皆通学无学等。此三善性摄者。名有为善。求解脱者。是有学位。所为善法。亦皆无摄。学究竟者。所为善法。亦皆无学摄。

悔眠唯通见修所断(至)故通见修非所断摄。

悔眠下。明三断摄。悔眠唯通见修所断。此显不通非所断。亦邪下一句。释成二断。邪见力起者。见所断摄。等者。等有漏善摄者。修所断摄。非无下一句。释非所断。无漏道引者。非所断。今初非字简之。非非所断。亦非一句。举例对释非所断。忧受深求解脱。是非所断。此非如彼。故非非所断。有漏者已断。后起无漏者。非所断。则无学眠非所断摄。寻伺通三断。寻伺下。释通三义。寻伺虽非无漏。能引无漏者。通见修断。无漏引生者。通非所断。

有义寻伺非所断者(至)瑜伽说彼是分别故。

有义下。二家判寻伺所摄。初解判寻伺非所断者。于五法中唯第三分别摄。次引论证是分别。五法者。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

有义此二亦正智摄(至)又说彼是言说因故。

有义下。次解非唯分别。五法中分别属有漏故。亦通正智摄。说正下。释成正智摄。八圣道中正思惟是无漏故。思能令心寻求伺察故。又说思惟是言说因。思是语加行故。此释思惟是无漏。思引寻伺亦是无漏。故正智摄。

未究竟位于药病等(至)故此二种亦通无漏。

未究下。转释。菩萨在于未究竟位。于诸法门及众生心行等。未能周悉如实了知。后得智中为他说法。必假寻伺推求药病。然后随机为说妙法。非如佛地无功用说。故此二种亦通无漏。

虽说寻伺必是分别(至)后得正智中亦有分别故。

虽说下。通论斥前。论说寻伺必是分别。而不定说五法中第三。后得智中亦有分别故。论所说者。正智中分别。属无漏故。非第三分别。属有漏故。此约名同义别斥之。

余门准上如理应思。

余门下。结示。

如是六位诸心所法(至)设尔何失二俱有过。

如是下。明王所即离。先总申问。答初三句问王所为离为即。次句答。设令即离。为有何失。次复总难。若即若离二俱有过。

若离心体有别自性(至)或似于信等无别染善法。

若离下。先释离心之过。初句举定离心。如何下引教出过。如契经说。三界唯心。又说所缘唯识所现。摄论颂云。心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能调伏难伏。我说婆罗门。今此颂中所言心者。亦名为意。亦名为识。言远行者。游历一切所识境故。独行者。无第二故。无身者。无形质故。寐于窟者。居在内故。难伏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