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九
若有三性(至)即唯识实性。
述曰。第二释有识无性不成难也。若有三性不离识者。何故说言皆无自性。答中有二。颂标。故广释故。此初也。
论曰(至)总说无性。
述曰。释中有二。别释故。总结故。释中有三。三颂别故。此释初也。但无性言以为密意。非三无性。彼了义故。枢要。
云何依此(至)故此不说。
述曰。释第二颂。枢要云。自然有二。一无因自然生。二自然常为因。举此遍摄无因恶因。滥第二者。测云。恐此第三滥第二故。颂不说也。基云。胜义无性有二。恐滥第二圆成无性。
此性即是(至)故说实性。
述曰。释第三颂。即广第三无自性也。显扬第六。大论六十四说。世俗有四。一世间世俗。如军林等。乃至广说。今初胜义望初俗胜。乃至第四胜依空诠故。彼后三俗。为此初三真。更立第四一真胜义。委细简择。如显扬第六记。言真如者。真简初性。如简依他。名法界等。如对法第二释。
三颂总显等。
述曰。第二结也。
如是所成(至)唯识相性。
述曰。大段初辨唯识境。已下明行果位中有二。总故。别故。此初也。问有三谁意者。问能入人。于几位者。问所经位。如何悟入者。问入方便也。言相性者。二疏云。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次有一颂。明唯识性(此[所]应然。三性颂中。第三圆成亦实性故。是故随应取前真俗性相)。言熏习所成者。基云。已种解脱分善。即由三慧无漏种增。非必新生方名为成。测云。法尔名本性住。新熏种子名习所成。信前名性种。信后名习种(此解并取有漏种子)然仁王等。习初性后。由习成性。故不相违。测约资粮。明退不退。自有两释。一云。十信已去。并无退义。摄大乘云。坚固心进即十信故。华严颂云。即信坚固不可坏故。然本业初。十信第六名不退者。翻译家错。彼经第二。除不退心加舍心故。鹙子欲入第七住退。起信论会非其实退。但令初学懈怠者怖。又仁王云。十善菩萨如轻毛等。准此会释。一云。十信前五皆有退义。仁王信位如轻毛故。舍利子退如前会故。然摄论等约多不退。虽有两释。后解为胜。四十七云。解行菩萨或退舍故(此中得失如本母释)。复出二义一云。十信并皆有退。以是外法异生摄故(证师存此经分明故。论未定故。然信第六。不退布施一行。非也。论有梵本。后重译故)。此约信不退。智论初地名阿毗䟦。约证不退。瑜伽八地名不退者。约烦恼不退。故不相违(依此疏意。内法异生。放逸[往]恶。第六信前)。
初资粮位(至)犹未能伏灭。
述曰。第二别中有五颂。四唯识行。一唯识果。此初行也。于中有二。标故释故。此初也。
论曰(至)烦恼障种。
述曰。释中有二。别释颂故。位修行故。初亦有二。略解故。广释故。此初也。测云。谓从十信故。发深固心。至回向终末顺决择已。过种姓住。入第一僧祇。基云。即摄论云。坚固心升进。名三无数初。谓四十心皆是此位。然彼已前。或八万。六万。二万。十千万劫等。皆不入此位(此违教理如本母释)。前二种性。名为因力。佛出世等。名善友力。信解大乘。名作意力。杂修福智名资粮力。如摄大乘第六广说。言号住外门者。问。若尔何故华严第九十住品颂云。第四生贵真佛子。从诸贤圣正法生。有无诸法无所著。舍离生死出三界(文)。彼第十解十住初心颂曰。清净妙法身。应现种种形。乃至具现八相成道。基云。第四住中伏缠无明。不造恶业。云出三界。定当能出。非时已出。又此十住。亦有小分。依有漏定。能现八相。初发心住。分得十力。学十法故。不违多住(若依此疏。许初三住有造恶业。以退分故。然违起信住实无退。摄论第七坚固心进。终无退成为僧祇。若初六住实为退分。应有第七始八僧祗。今解十地因故。信等各十。生贵既属第四地因。彼出世故。依果说四。初发心住虽初地因。依生佛家而证法身。说妙法身八相成道)。问。华严第十颂十住言。除灭诸烦恼。永尽无有余。云何此言未伏二取。基云。彼经不依耶教所起不共无明伴类尽说。缘起经云。内法异生不放逸者。我不说为无明缘行故。因自分别。不无相应。无明等者。此位能伏。今说不伏。谓因耶教所起及俱生等全分而论(此意自力劣故先伏。教力虽疏强故伏。然缘起云。内法放逸。亦除一种不共无明。所余无明发非福等。宁知十解未伏由教不共无明。今谓如下二障粗现。虽有伏者。而于细者未能伏故。华严约粗伏尽无余)。证云。十住亦得永伏。即缘起说。内法不放逸不失念者。发福不动。唯随眠发。即依此人。华严伏尽。若未伏者。失念皆起。相应无明。此说未伏(其位云何。因位勤修。有伏[来]伏[不应]道理。不同地上故意力故。若十解下虽有未伏。上必伏二取现者。何劳加行位修方伏。非加行伏唯所知障。下云。此位学安立等。以伏分别二种障故。然十解位多修生空。应如上位。且约烦恼。粗现行故。说伏无余)。诸能所缘名为二取。我法二执名彼之取。此取习气附识如眼。释第二义。测云。此能增过如睡长身。基云。如人喜眠眠即滋多。
烦恼障者(至)名所知障。
述曰。第二广释。逐难释故。于中有五。体名故。识俱故。三性故。释难故。伏断故。此初也。百二十八者。见断总有一百十二。修十品故。
此所知障(至)皆容引起。
述曰。第二识俱烦恼已了。偏明所知。因破异计。谓安慧等。八有法执。故三因破。如佛地论。分别力劣。不能执故。乃至法空观初起时。此识应断。障治违故。基云。无离烦恼别起执故。故数与彼烦恼等同。范及观云。理有别体。今依。测云。法数多少。第六一切。第七本四及大随八。五识本三及中大随(设有别体[下]中数尔。于此得失如第五记)。
此障但与(至)亦是有覆。
述曰。第三三性无痴等者。遮善相违故。如璎珞经。善心有不善。是外道义故。有伏难言。知障无记。何不善但。故论解云。烦恼障中。此障必有。性虽无记。处不善故。测云。所知障宽。烦恼障狭。谓有所知而非烦恼。如生空时。末那心品。及第六识异熟生障。基疏亦同。此宽通细。烦恼所缘。必是法故。烦恼唯粗。有法执时。非必有故(不同前云。无离烦恼。别起法执)。观云。不善同体。所知亦尔。理无一心通不善无记故。寂云。罗汉所起法执烦恼。分别劣不重种。证云不尔。虽在不善。恒无记故。唯望三性分为二性。若言不善。望谁说耶。二无记俱。何妨二性。准佛地论。罗汉法执亦熏种子。而同体类(后解为胜。所知不感苦异熟故。罗汉法执具能熏义。无[执亦俱。今约]简处故)。枢要云。理实威仪工巧。与所知障。法执亦俱。今约孤行。言非彼俱(若尔异熟生亦应尔。然不顺论故。若无记缘威仪等。必无执等)。
若所知障(至)慢无明等。
述曰。第四释难。胜鬘经中立五住地。一无明住地。谓即一切所知障种。是现行依。名为住地。二见一处住地。诸谓分别。烦恼种子。一时顿断。故名一处。三欲爱住地。欲界俱生诸烦恼种。烦恼种爱闰胜故。总名为爱。四色爱住地。色界俱生诸烦恼种。五爱住地。无色俱生诸烦恼种。依此问答。如文可知。
如是二障(至)未能伏灭。
述曰。第五伏断二现行者。基云。伏烦恼时。此俱法执。亦不起故。名伏法执。非别起伏道。或见道加行智故(虽断烦恼。所依犹行。且如末那相应法执。何伏能依。必伏所依)。二粗现行者虽有伏者。测云。增上邪见不共无明等已伏故。如缘起云。内法放逸除不共故。基云。因耶思者皆伏。因耶教者未尽(此难如前)。
此位未证(至)所修胜行。
述曰。大段第二位修行中有二。行体性故。练磨心故。此初也。言亦是解行者。如顺决择。此亦是故。言通相皆二者。如诸论说㸦相助故。别相二门。初依智论。后依瑜伽。如次冠性及依用故。四十三说。六度唯自利。四摄利他故。自利等取禅支十不共法等。利他等取神通大悲等。
此位二障(至)修诸胜行。
述曰。第二练磨。测云。三慧精进为能练体。福智等行为所练体(此能所练体应无别)。我法二执。为能退性。郭云。闻思两慧。为能练体。引他例己。比量智故。所练有三。一自乘种好。二初发大心。三菩提分法。以菩提心。觉分佛果。如次为果。如三十五云。何名持。一菩萨种姓。名堪任性持。二最初发心。名行加行持。三菩提分法。名大菩提持。由彼有能。能修诸行。满菩提故。此所治者。唯所知障。横思量故(此亦不然。种子无现修行用故。四十心位曾已发心。非发初故)。今解。能练体者。慧俱精进。正翻退故。所练。即如菩萨地云。菩提心以决定希求为行相故。即此为果。兼通一切。正治懈怠能退性故。有古德说。三练皆在十信初心。有说。初在十解。发心始故。次在十行。修行始故。后在回向。向菩提故。今三藏云。始从十信。至回向终。皆有此三(十住初五言有退者。舍愿行故。此中退屈但怯弱义。非实退舍)。此中初者。测云。菩提难得退。二诸难行难修退。三涅槃难证退(何初[劫]智。最后怯断。同怯果地。无由别云。菩提转依。各通智断。瑜伽对法。有诚文故。如何同执。初智后断)。基云。广者无边。大者无上。深者难测。远者时长。第二难修退。第难证退。圆满佛果即转依也。功德修故(此意初者。总怯因果。时长等故。后二别怯。因果别故。今存此解)。能练行中引别他己证者。彼已证。我亦丈夫者。己意乐者。愿自信欲堪修施。他粗善者。有障善感当乐果。况无障善不得不尔(如世亲论第七广说)。
次加行位(至)非实住唯识。
述曰。第二位中有二。标故。释故。此初也。
论曰(至)世第一法。
述曰。释中有二。结前生后故。正释颂文故。此初也基云。对法庄严皆言。已过第一无数大劫。即初僧祇满心修故。测云。此地诸师。取解不同。一云。过一僧祇。第十回向。未入初地。中间达分。圣说已过初无数故。虽解行地。而是初地近方便故。属第二劫。如初近分属上界故。然本业云。四十二贤(三贤。十圣。等觉妙觉)摄贤圣尽者。属前属后。义亦无失。一云。属初僧祇。十三住中。第二解行。瑜伽既说是初劫故。又四十八云。谓经第一无数大劫。方乃超过胜解行住。然言已过初无数者。多分过故。然此后释。诸说不同。一云。四善如次配四十心。如梁论云。如须陀洹道前有四方便。菩萨亦有四方便故。谓四十心(常法师释)。一云。十解为暖。十行为顶。第九回向为忍。第十回心为第一法(述法师也)。一云。十回向终心更开四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