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品者。研习三十七品之道。随其所对。□□□□□□□显是义故。名对治品。此中先明其义。然后消文。□菩提分义略有六门。一者列名。二者释义。三出体性。四显明位地。五说次第。六辨诸门。

初列名者。何等名为三十七种菩提分法。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四正断者。一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䇿励。发勤精进。䇿心持心正断。二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策励。乃至持心正断。三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生欲䇿励。乃至持心正断。四于已生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生欲䇿励。乃至持心正断。四神足者。一欲三摩地断行成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五根者。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者。信力乃至慧力七觉支者。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八支圣道者。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第二释义。所谓于身与念相应住修身观。是身念住。乃至于法皆如是说。云何为念。谓依身增上受持正法。思惟法义。修习作证。于文义于修作证中。心无忘失故。云何为观。谓依身增上。闻思修慧。由此慧故。于一切身一切相中。正观察正推求。随观随觉故。云何修观。或者随身。或言修身。言随身者。随本质身。观影像身。名随身观。如对法说。云何于身随身观。谓分别别影像身。□□□身平等。随观于身境。随观身相似性故。名于身随身观。由随观察影像身门。审谛观察本质身故。言修观者。是修环义。谓非直观相身而已。于中复观真如身故。如菩萨地决择中说。云何菩萨于身住修身观。谓于相身。修环观真如身故。云何念住。为守护念。为于境无染。为安住所缘故。为守护念者。说言先守护念。若常委念为于境无染者。谓如说言。念守护心行来等住不住。取其相不取随好。广说乃至。守护意根修律仪。为安住所缘者。谓如说言。于四所缘。安住其念。由此三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亦名念处。处犹住义。如智度说。念随顺智。缘中正住。是名念处。总而言之。若于此念住。若由此念住。皆名念住。于此念住者。谓所缘念住。由此念住者。谓若慧若念。摄持于定。是自性念住。所余相应。诸心心法。是相应念住。此如闻所成地中说。是名略说念住义也。

次明四正断义者。云何已生恶不善法。谓能起恶行。欲界烦恼及随烦恼。粗缠所摄。名为已生。为令断故者。谓修对治。令微薄故。生欲者。谓起证断乐欲故。䇿励者。谓不忍受恶。及归趣断故。发勤精进者。谓多种坚固。修彼对治故。此上三句。显不定地中。闻思两慧。下品对治䇿心者。谓修彼对治。修慧现行。若心沉没。烦恼染污。䇿心令举故。持心者。谓即此对治现行之时。若心浮举。烦恼染污。持心令下故。云何未生恶不善法。谓增盛随眠所摄。能起粗缠之因。名为未生。为不生故者。为令粗缠。不现行故生欲者。谓起为证不现行。欲䇿励者。谓由不忘住。为令不现行善住念故。此下四句如前所说。云何未生善法。谓闻思修所生三慧。由无过故。名为善法。所未得者。名为未生。令生故生欲者。谓起证得欲。䇿励者。谓求彼摄受正方便故。发正起勤者。谓长时殷重。多坚修习。此上三句。显得不定地。闻思两慧。所摄善法。䇿心持心者。为得修慧故。余如前说。云何已生善法。谓已得故。为念住者谓闻慧。令不忘者谓思慧。令修满者谓修慧。此上三句。显唯守护。已所得善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者。如其次第。不唯于彼生知足故。生欲等句。皆如前说。此义广如显扬论说。言正断者。亦名正勤。勤是体名。断是业称。智度论云。破诸耶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行。言断者。知瑜伽说。初名律仪断。第二名断断。由于已生恶不善法。应修律仪。令其断灭。不应忍受故。名律仪断。于未生恶。令不现行。为令彼不现前断为故断。名为断断。三者名修断。四名防护断。由于善法。数修数习。先所未得能定现前。能有所断。故名修断。由于已得诸善法中。远离放逸。修习圆满。防护已生。能有所断故。名防护断。总而言之。为欲显示于黑白品舍取事中。增上意乐圆满。及加行圆满。是故宣说四种正断。当知此中由生欲故。意乐圆满。由自䇿励。乃至持心故。加行圆满。上来所说。出瑜伽论。是名略说正断也。

四神足义者。云何名为欲勤心观知足四种。有其二义。或于一人具此四法。或于别人。随一增上。如瑜伽论九十八卷云。复次由四种力。持心令定。是故建立四种神足。云何为四。一净意乐力。二勤务力。三心喜乐力。四正智力。当知此中由第一力。于三摩地。发生乐欲。为证得故。修习勤务。由第二力。最初住心。令其安定。由第三力。已住定心。无复散动。不令于我。更复飘转。由第四力。观察等持。所治烦恼。于断未断。如实了知。又于等持入住出相。能善了别。如是复于奢摩他等所有诸相。若于止观诸随烦恼。及彼对治等。皆如实知。乐等持者。于等持中。但有尔所等持作事。除此更无若过若增。此文显示于一行者具四种力。成就等持。是故建立四种神足。云何别人随一增上。如显扬论说。欲增上故得三摩地者。如有行者。先世修习上品善根。于大师所。或于有智同梵行处。生信生欲。听闻正法。如所信乐。闻正法已。展转证得心一境性。由此欲故。三摩地成就。言成就者。谓于此中。而得自在。第二勤增上故得三摩地者。如有行者。依于教授及教诫法。或在空闲。或在林树。或止静室。于如是处。长时勇猛。纯熟炽然。正勤证得心住一境性。由正勤故。三摩地成就。第三心增上故得三摩地者。如有行者。先已修习奢摩他行。由此因缘。思惟内法。速疾证得心住一境性。由修心故。三摩地成就。第四观增上故得三摩地者。如有行者。多闻闻持。其闻积集。独处乐静。即于彼法。以慧简择。极细简择。遍觉观察。由此证得心住一境性。由观察故。三摩地成就。此文显示依四行者。随一增上。成就等持。是故建立四种神足。四中皆言断行成就者。八种断行。后当广说。言神足者。从喻立名。如瑜伽说。如有足者。能往能还。腾跃勇健。能得世间殊胜之法。世殊胜法。说名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如是若有欲等诸法。有三摩地。圆满成办。有所堪能。获得不动。能往能还。腾跃勇健。能得能证出世胜法。由出世法。最胜自在。是最胜神。彼能证此。故名神足。此亦名如意足。足是满足。足于如意。名如意足。又是脚足。有所至故。如智度说。问四正勤时。心小乱故。以定摄心。故如意足。譬如美食。少盐则无味。得盐则味足如意。又如人有二足。复得好马好车。如意所至。行者如是。得四念处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由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少弱。得四种定。以定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是名略说神足义。

五根义者。增上义是根义。谓于能生出世间法。是信等行为增上故。又复前前望后后法。于能生起为增上故。乃至慧根唯望出世。是名略说五根义也。

五力义者。难伏义是力义。谓若天魔。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余世间。无有如法引夺者。诸烦恼经亦不能屈。故名难伏。由此诸力。具大威势。摧伏一切魔军势力。能证一切诸漏永尽。是故名力。是名略说五力义也。此根力义。依瑜伽说。

七觉支义者。诸已证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名觉支。亦名觉分。分之言因。能得觉果。故名觉分。如智度说。无学实慧。此七事能到。故名为分。是名略说觉支义也。

八支圣道义者。诸圣有学已见迹者。由八支摄行迹正道。能无余断一切烦恼。能于解脱究竟作证。是故名为八支圣道。亦名正道。智度论云。欲入涅槃无为城故。行是诸法。是时名正道。是名略说正道义也。问如是七法。莫非是正。何故勤道。偏得正名。答如智度说。四种精进。心勇发动。畏错误故。名为正勤。又行道时。畏堕耶道。故言正道。于中差别亦当后说。是名略说八道支义也。

第三明体性者。用合建立。有三十七。论其体性。不出十法。谓戒思受念定慧勤信安舍。此中戒者。谓表无表色法所摄。余九皆是心法所摄。于中思受遍行中二。念定慧者别境中三。勤信安舍在善大地。依此十法立三十七。开戒为三。正语业命。思数立一。谓正思惟。受亦立一。谓喜觉支。开念立四。谓念根念力念觉正念。开定立八。谓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正定。慧亦立八。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及与正见。勤亦立八。谓四正断。精进根力。精进觉支。及正精进。信中立二。信根信力。安舍各一。谓安觉支及舍觉支。总而言之。有其五类。一者开八有三。谓定慧勤。二者开四有一。谓念。三者开三有一。谓戒。四者开二有一。谓信。五者唯一有四。思受安舍。第一类内有二十四。后四类中。总有十三。都合则有三十七也。所以开合有不第者。良由定慧与勤。进修力长。故开为八。思受安舍助道势短。故各立一。合信等法力在其中。故随阶降立四三二。是故体性唯有十法。如智度论云。三十七品。十法为本。乃至广说故。

第四明阶位者。论其行实。皆通诸位。如瑜伽说。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无漏道。皆名念住。又后文言。略说一切人圣道支。二处所摄。一者世间。二出世间。其世间者。三漏四取。所随缚故。不能尽苦。是善性故。能往善趣。出世间者。与彼相违。能尽众苦。初后二法既如是说。中间五法当知亦尔。约行虽通。依位别立。是义云何。大分其地。判为二位。谓前五法在凡夫位。后之二法立圣位中。凡位五法。立有二义。依毗昙说。四念处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