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律藏卷第三十六

与欲

如堕篇七十五戒释。事钞云。凡作法事。必须身心俱集。方成和合。设若有缘。不开心集。则机教莫同。将何拔济。故听传心口。应僧前事。方成彼此俱办。缘此故开与欲。凡是与欲之时。有其三种分别。一者说戒时与欲。及清净。二者自恣时。与欲自恣。三者自余羯磨。但言与欲。有云。惟除结界。不听与欲。以界未成。虽无别众过。由不知界相。后有离衣。别众故。并须俱集。若欲广说与欲者。应修威仪。对可传欲者。作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其受欲者。持欲至僧中。彼羯磨人问言。不来者说欲。即应具威仪。答言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我受彼欲清净。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若非说戒。皆除清净之言。如法僧事者。简于非法。谓彼众中如法僧事。我今与欲)。

舆上

云俱切。音于。又羊遇切。音豫。两手对举之车也。本作舆。从车从舁声。故也。

舁来

舁。音同舆。两人对举也。

那那由比丘

或云伽伽。根本律云。西羯多苾刍。僧祇律云。长老劫宾那。有二弟子。一名难提。二名钵遮难提。痴病。有时来。有时不来。破僧羯磨。佛听僧与作狂痴羯磨。然此狂痴病。有其三种。一说戒时。或忆。或不忆。或来。或不来。二或忆而来。三或不忆不来。是中下二种。不应与作羯磨。初一应作白羯磨。作羯磨已。来与不来。不破僧羯磨。佛言。随狂病时与作羯磨。狂止还解。

瞻婆国伽伽河

瞻婆国。如破僧戒中释。伽伽河。亦云伽渠池。或云揭伽池。又云伽伽灵池。此但有名而无的翻也。

五大河

一曰恒河(亦云殑伽。此为母河。下四是属)。二曰阎摩那河(或云阎母那。又云耶婆那)。三曰萨罗河(或云萨洛瑜。又云萨罗喻)。四曰阿夷罗婆提河(或云阿氏罗筏底。如前释)。五曰摩河(或云摩企。又云莫醯)。婆沙论云。赡部洲中有四大河。眷属各四。随其方面。流趣大海。谓即此赡部洲中。无热恼池。初但出四大河。一名殑伽。二名信度。三名缚刍。四名私多(此四河如前释)。殑伽大河。有四眷属(兼母河成五。即上五大河)。信度大河。有四眷属。一名毗簸奢(亦云毗婆奢)。二名蔼罗筏底(亦云伊罗跋提)。三名设呾荼卢(亦云奢多头)。四名毗呾娑多(亦云毗德多)。缚刍大河。有四眷属。一名筏刺弩(亦云婆那)。二名吠呾剌尼(亦云毗多罗尼)。三名防奢(亦云多奢)。四名屈煮婆(亦云究仲婆)。私多大河。有四眷属。一名萨梨。二名避魔(亦云毗摩)。三名㮏地(亦云那提)。四名电光(亦云毗寿波婆)。今于此中。惟说有广大名者。然四大河。一一各有五百眷属。并本合有二千四河。随其方面。流趣大海。律云。五大河者。一是母河。四是眷属。母河从阿耨达池东面银牛口流出。绕池一匝。向南奔入中印度境。横流而趣。分出四河。成五百属。流入大海。时佛往瞻波国。为诸比丘说喻。其瞻波国。是中印度境。中印度一境之河。皆属牛口流出。佛居其五河之境。故引所共现见五河为喻。如余经律。常以恒河为喻。亦佛多居彼处。故以为譬也(余经多以四大母河。喻于四姓。然非现所共见者。故本律不以为譬)。

四念处

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言念处者。念即能观之观。处则所观之境。谓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夜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当倒。今令其修习四念处。以除四颠倒。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名为四念处也(广备经论)。

四正勤

亦名四正断。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为生。四已生善法为增长。言正勤者。正则不邪。勤则不怠。谓于此四法。一心勤行精进。故名为四正勤也(文从语便。先除二恶。次生二善。据行必以已生善恶居先。未生善恶居次)。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二念如意足。三精进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言如意足者。谓所修之法。如愿皆得满足也。肇师曰。如意足。神通之因也(此四如意足属定。六神通中。身如意足。籍兹而显。又通因定生。亦可六通。因兹并发。四正勤是慧。慧观不勤。念处不成。反招散动。如风中灯。今修如意。如加密室。令定慧均等也。此下有四禅句。前篇已出。斯不重标)。

五根

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言根者。能生也。行者既得四如意足。智定安隐。即此五根善法。若似若真。任运而生。譬如阴阳调适。一切种子。悉有根生。故名为根也。

五力

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言力者。谓力能破坏诸恶不善。成办善也。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复更修习。令根增长。是故此五。复受力名。根成恶破。故名为力。释签云。无有欺怠瞋恨怨言。欺为信障。怠为进障。瞋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若根增长。能破五障。故名为力也。

七觉意

或云七觉分。即七菩提分。一择法觉。二精进觉。三喜觉。四除觉。五舍觉。六定觉。七念觉。觉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分谓支分。此七种法。各有支派分齐。不相杂乱也。天台云。此七通名觉分者。无学实学。七事能到。故通名为觉分也(余如前释)。

八贤圣道

或云八支圣道又云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是八通名正道者。正以不邪为义。今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是诸贤圣之所游履。而通至涅槃。故名为道也(已上略依法界次第出其名目。广如彼文。及诸经论悉备。此不繁述然此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名七科法门。合为三十七道品。品其类也。谓此七科法门。悉是入道浅深之气类也)。婆沙论问。何故先说四念住。乃至后说八道支耶。答随顺文词巧妙次第法故。又随顺说者受者轻便。次第法故。又随顺增数次第故。谓先说四。次说五。次说七。后说八故。又显清净法。渐增长故。谓先修四。乃至后修八。然诸修行者。由念住身等境。自相共相。如实了知。除自相愚。及所缘愚。导起诸善。如有目者。引导盲徒。是故最初说四念住。由念住力。了知境已。于断修事。能发正勤。故于第二说四正胜。由正胜力。令相续中过失损减。功德增盛。于殊胜定。能正修习。故于第三说四神足。由神足力。令信等五。与出世法为增上缘。故于第四说于五根。根义既成。能招恶趣。烦恼恶业。不能屈伏。故于第五说于五力。力义既成。如实觉四圣谛境。无有犹豫。故于第六说七觉支。既如实觉。四圣谛已。厌离生死。欣趣涅槃。故于第七说八道支。

布萨

此云净住。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六卷泥洹经。翻云长养。长养二义。一清净戒住。二增长功德。律摄云。褒萨陀。褒萨是长养义。陀是持义。谓由集众说戒。便能长养善法。持自心故。又陀是净除义。谓增长善法。净除不善故。净法师曰。梵云褒洒陀者。褒洒是长义。陀是清净洗濯义。意欲令其半月半月。忆所作罪。对无犯者说露其罪。冀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