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律藏卷第三十一
○受戒犍度法
闻夫三才创就。尚无君臣夫妇之启。四族既兴。遂有王侯父子之序。是故大人一举。则帝轮万绍。刹利之姓。于斯建始。弃世营累。隐迹居贞。婆罗门种。因兹立目。迁居逐利。故有毗舍之流。肆力田畴。是为首陀之类。由是四姓斯彰。而未闻解脱之氏。所以诸佛如来。舒无缘慈。次第兴世。启法化之。至我调御大师。运弘悲愿。以妙湛之常体。寂谷之圆音。降神兜率。垂象王宫。现四八之巍躯。显十力之洪智。驾云驹。逾毗罗。步蹑苦林。停光六载。生缘既感。移身道树。受吉祥以跏趺。却魔怨而敛坐。睹明星。悟菩提。号为觉者。于是三千大千世界。流光灿烛。四峰八岳。耸丽生辉。龙神竞舞。沉陆欢腾。欲色界天。云飞星耀。万亿梵王。纷纭奔聚同声赞仰。请转法轮。遂而迁趺鹿苑。阐解脱之玄宗。则五人证道。从迹龙河。启尸罗之妙躅。而千贤获果。至于王城赤泽。受益者无穷。鹫岭猕江。悟法者非数。爰济九居。弘拯六溺。一音演说。十二部别。无幽而不陈。无微而不说。纵之则八万多罗。卷之则总归三学。所谓戒定慧也。戒乃断三恶之干将。定是绝渗流之坚器。慧即破惑业之明炬也。然慧假定发。定藉戒生。生戒之功。由乎禀受。禀受若乖。戒无由得。得戒之源。缘乎心境。心境片亏。无表不摄。不摄则道果无因。僧宝靡分。所以戒为生死之舟航。涅槃之基本。佛法之纲领。圣贤之命脉。是故如来启为三藏之首。因斯特须尊重。如心地观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常生善处。受胜妙乐。遇善知识。永不退转。得值诸佛。受菩提记。坐金刚座。成正觉道。然出家者。持戒最难。若能持戒。是真出家。诚如经说。可不珍敬木叉者哉。
大人
爰此世界初成。大地为一海水。由风鼓激。和合一类。犹如熟乳。既其冷已。有凝结生。其海水上。亦复如是。上有地味。色香美味。悉皆具足(出根本部)。时光音诸天。或有福尽来生。或乐观新地。性多轻躁。以指尝之。如是转三。得其甜味。食之不已。渐生粗肥。失天妙色。神足光明。冥然大暗。后有黑风。吹彼海水。漂出日月。置须弥边。安日道中。绕须弥山。照四天下。时诸人辈。见出则欢。见入则惧。自兹以后。昼夜晦朔。春秋岁数。终而复始。劫初成时。诸天来下为人。皆悉化生。身光自在。神足飞行。无有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名众生。有自然地味。味如醍醐。亦如生酥。味甜如蜜。其后众生。以手试尝。遂生味着。渐成团食。光明转减。无复神通。食地味多者。颜色粗悴。其食少者。颜色光泽。遂生胜负。因缘胜负。便生是非。地味稍歇。咸皆懊恼。又生地皮。状如薄饼。地皮又灭。又生地肤。地肤灭故。又生自然地肥(出阿含经)。地肥不生。便生两枝葡萄。其味亦甘。久久食多。共相形笑。葡萄不生。便生粇米(出楼炭经)不种自生。无有糠秽。长于四指。旦暮收刈。苗即随生。至旦暮时。米便成熟。虽复数取。而无异状。以此充食。长寿而住。时彼有情。由段食故。滓秽在身。为欲蠲除。便成二道。由斯遂有男女根生。便生染者。由染着故。遂相亲近。因造非法。诸余有情。见此事时。竞以粪扫土石。而弃掷之。不共同居。摈于众外。由彼时人。驱摈出故。乐行恶者。遂共聚集。造立房舍。覆蔽其身。而作非法。此为最初营立家宅。便有家室。时诸有情。若日暮时。若日朝时。由饥取稻。每日充足。不令余残。有一有情。为慵懒故。旦起取稻。遂乃兼将暮时稻来。至暮时。有一同伴。唤共取稻。此人报曰。汝自取去。我旦来取稻。已兼两时粮讫。时彼同伴。闻斯语已。心便赞曰。此亦大好。我今取时。兼二日粮来。如是彼此。递相效敩。取二日。三日。七日。乃至半月。一月稻来。渐渐倍于前数。由此贪心。日增盛故。遂令稻中生诸糠秽。一刈之时。更不再生。设生之时。其实渐恶。于是诸人。竞来收采。以贪心积聚故。其稻小恶。糠秽转盛。其稻无力。收采不生。或有遗余。诸人见已。更相告曰。我等分取地界。便各各分之。因此义故。世间田地。始为耕种。遂立疆畔。时一有情。虽自有田。私盗他谷。再三不休。遂推往众中。陈说其事。彼反嫌责言。为少稻故。对众辱我。由此缘故。大众共集。递相告曰。不知二人。是谁有罪。我等意欲众中。拣一有情。颜色端正。形容具足。智慧通达。立为田主。有过者治罚。无过者养育。我等众人。所种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与其一分。尔时众中。拣得一具足德人。即立为地主。彼即如法治罚养育人众。既众立为地主。故得大同意名(即大人王)。能拥护劣弱。故得刹帝利名(出根本部)。由此因缘。有刹利名。尔时一众生。作是念言。世间所有家属万物。皆为刺棘痈疮。今宜舍离入山行道。静处思惟。时彼即入山树下思惟。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人见已。加敬供养。众共称善。此人乃能舍离家累。入山求道。以其能离恶不善法。守道居贞。洁白其操。因是称曰婆罗门。由此因缘。世间有婆罗门种。彼众生中。习种种业。迁居逐利。以自营生。因是世间故有毗舍之种(商贾也)。又彼众生中。有肆力田陇。习诸杂艺。以自生活。因是世间有首陀罗种(杂行农人。出阿含经)。由此缘故。有斯四姓。而刹利为先。大人是最。释迦之种。继自大人。今准本律。编次王嗣。俾寻阅者而易见之(四姓。详如堕篇八十一戒)。第一王名大人(经云平等主)第二王名善(经名珍宝)第三王名楼夷(经名好味)第四王名齐(经名静斋。斋字古作齐。后人于其下加立心。以别之)第五王名顶生(论名曼䭾多。此云我养。谓从王顶肉炮而生。故命云我养)第六王名遮罗(经名宅行经以此为第七王)第七王名䟦遮罗(经名善行)第八王名微(经名妙昧)第九王名微驎陀罗(经名味帝)第十王名鞞醯黎(外仙)第十一王名舍迦陀(百智)第十二王名楼脂(嗜欲)第十三王名修楼脂(善欲)第十四王名波罗那(断结)第十五王名摩诃波罗那(大断结)第十六王名贵舍(宝藏)第十七王名摩诃贵舍(大宝藏)第十八王名善现第十九王名大善现第二十王名无忧第二十一王名光明第二十二王名梨那(殖生)第二十三王名弥罗(山岳)第二十四王名末罗(此云力经名神天)第二十五王名精进力(造力)第二十六王名牢车第二十七王名十车第二十八王名百车第二十九王名坚弓第三十王名十弓第三十一王名百弓第三十二王名能师子(经名养收)第三十三王名真阇(经名善思)
自真阇王后。有十族转轮圣王相续。第一轮王名伽㝹支(次第相承有五王)第二轮王名多楼毗帝(次第相承有五王)第三轮王名阿湿卑(次第有七王)第四轮王名乾陀罗(次第有八王)第五轮王名伽陵迦(次第有九王)第六轮王名瞻鞞(次第有十四王)第七轮王名拘罗婆(次第有三十一王)第八轮王名般阇罗(次第有三十二王)第九轮王名弥悉梨(次第有八万四千王)第十轮王名懿师摩(次第相承有百王)
从懿师摩次第百王后有王名大善生。此即懿师摩后第九十四世之王。为释迦如来第七世之祖也。次下序。
佛七世祖王。第七世祖名大善生第六世祖名懿师摩(同上第十轮王名。经名乌婆罗)第五世祖名忧罗陀第四世高祖名瞿罗第三世曾祖名浮罗第二世祖名师子颊第一世菩萨父名悦头檀(此云净饭。亦云白净)金轮王名菩萨悉达铁轮王名罗睺罗
(从初大人王。凡八万四千二百五十四王。后至于菩萨。若据余经论。互举参差。数亦不等。难以校计唯本律与长阿含楼炭经大同也)。
菩萨祖师子颊王有四子。一净饭王 有二子。长名悉达(即世尊)。次名难陀二白饭王 有二子。长名调达。次名阿难三斛饭王 有二子。长名摩诃男。次名阿那律四甘露饭王 有二子。一女。长名娑婆(恒星也)。次名䟦提(贤也)女名甘露味(甘露味有子名施婆罗。经云世尊姑子名低沙比丘是也)。
菩萨于四月八日。日初出时生。有云三月八日。有云二月八日。此由世代迁遥。年月更移。或以建子。建丑。建寅。为岁首。译人前后至此。据时翻经。故致斯异。按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其夜即有五色气。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之色。昭王即问群臣曰。是何祥耶。群臣莫测。太史苏由筮之。得干之九五。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王曰。于天下何如。由曰。此时无他。至千年外。声教被此。昭王即遣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后至汉明帝辛酉之岁。帝梦金人。身长丈六。顶佩日轮。飞至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梦。通人傅毅奏曰。臣按周书异记。昭王甲寅四月八日。西方有大圣人生。后一千余年。声教及此。以年计之。至今辛酉一千一十年也。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信以为然。即遣中郎将蔡愔博士等。一十八人。西访其道。至大月氏国。果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三藏。持优填王第四造白㲲像。并四十二章经。愔等奉迎而归。戊辰十二月十三日。至于洛阳。明帝问摩腾法师曰。佛生日月可知否。腾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于岚毗尼园内。波罗树下。右胁而诞。以此徴之。即四月八日无疑矣。大善权经云。菩萨欲不由胞胎。一顿成佛。为防人疑。恐是变化。不受法故。现受胎生(云云)。毗奈耶律云。始从地主大王乃至罗睺罗。断其继嗣。何以故。以罗睺罗证无生果。断生死种故。为此断其继嗣(岚毗尼或云流弥尼。或云蓝毗尼。此云解脱处。亦云断。亦云灭。谓断灭烦恼故)。
雪山
雪山者。踞五天竺境之北。在波斯货罗之东。居突厥香山之南。处震旦羌胡之西。然五天竺境。有七十余国。迦毗罗城。在中天竺之北。而近北天竺界。北天竺国。居雪山之侧。迦毗罗国。是赡部洲地之中央也。起世经云。雪山众宝所成。顶有四金峰。中一高峰。峰有龙池。广五十由旬。即阿耨达池也。
三十二大人相
按诸经中。处处如来自说三十二相。今依法界次第出之。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爱敬。知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大丈夫相也。
一足安平立相(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香盒底也)。二千辐轮相(幅是车轮中之幅也。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犹如千辐轮)。三指纤长相(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