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国长讲律临坛赐紫清凉大师景霄纂

背请戒。缘中辨施粥。诸记多说不着。今依大德。引僧祇律。都有四人。一佛初成道时。难陀䟦罗二女。施香蜜乳粥。二在阿那频国。沙㝹长者。施稠粥。三毗舍佉母。四难陀母。四缘中。上二未有咒愿文。第三毗舍佉母施粥时。佛便说偈也。偈云。持戒清净人。所奉此明所。施田诤堪消。物供也恭敬。随时以粥施。此明能施心净十利饶益。于行者。此总标数也。色(一)力(二)寿(三)乐(四)词清辨(五)。宿食(六)风除(七)饥(八)渴消(九)。更有大小便通适。略而不说。成十也。上依法宝。科此十利。若搜玄。将色力合为一。却将词清辨。分为二。便云。一者词清。二者辨说。无理甚矣。未可依承。或有云。色力开为二。依法宝词。清辨分为二。依搜玄。若尔并大小便。即有十一利也。违戒疏文。思之。是名为药。佛所说。结前行施。能益于他。若生人天长受乐。明来报也。应者已下结劝施僧。

云施至三十一者。释名牒举钞文(云云)。

云五缘至也者。无因缘者。引律解也。无病及请缘也。然病人苦恼。去则增剧。住则有益。施主体之不生讥故开之。律中不问正食不正食。俱结也。

云不犯等者。若请居士请。大住。我当与食。我等为沙门释子故。设此宿处食。若不得沙门释子。亦当与余人也。此即诸檀越。共请住也。若次第请者。即是各各请也。律云。若儿女姊妹及妇。次第请食无犯。此谓一家多人。为次第请。一家尚开。多家理得。

云展转至三十二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十诵至者。四分名展转食。展前家转至后家。十诵名数数食。僧祇云。处处食也。总一判为背请戒者。谓皆前向后故。大德又释。今云背请。准戒疏意。有二义故。一则道俗通知。二则摄义得尽。答云。展转处处。随名则局也。

云五缘至犯者。无因缘者。谓病施衣功德月等。五随咽犯者。不待饱也。戒疏背请。有四句。初前后俱正提。二前正后不正吉。三前不正后正不犯。四前后俱不正不犯。

云律中至大同四分者。戒疏云。既列二请俱。有背罪。若受请已。自食或食僧食。彼生恼微。不犯背罪。先许后违。但犯吉也。注稠粥亦是者。下文自释也。僧祇等者。彼云有二比丘。各各别受。一家长请。第一比丘语。第二比丘言。长老今日。共到我檀越家食云。其第二比丘。应白自檀越。若不白辄往得。二罪。一不白请家。二犯背请。大同四分者。彼不白请家得提。四分。不白同请人得提。故云大同也。其词曰。大德一心念我某甲。先受某甲请。今有某缘事。欲入某聚落。至某家。白大德知。云又至家者。戒疏云。所以开病者。病人苦恼。施主体之苦也。不形命难济。既非情愿。不作时限。施衣时者。有二利故。一为济比丘。待形施时。不取后须。难得恐非理。乞损业烦他。二谓益施主。衣食两利。俱得反报。又多论云。前家食请。后家衣食。听背无罪。二前家食请。后家衣请。取衣向前家不犯。向前家竟曰不食。违信结吉。三前后俱食。背前犯提。又有三句。前后不食请。听背不犯。二前家食衣。后家单衣如前。第二句说。三前家衣食后家单食。皆前犯提。若一日受众多请等者。此律要须实舍与人。不令施主有虚设费。若准祇五二律。即开心念。假设方便开防背罪。五百问等者。若主人慊代。此约别请。若僧不请。即代得也。不得随病食者。随其所病宜吃。不得何食。或食冷或食热。或食兼恶非病所宜。听背前向后。所便处食也。不得至第四家者。多十二文。开病者背。不至第四家。此律但言。开病者。不堪一坐食。乃至既非情欲。不作时限。并不论数多少。今引他宗。不至第四。恐乖节俭之行。兼涉无穷之过。

云律不犯等者。不正食华果细磨等。食少不足。是殿干饭少。而不饱无请者。既无请处食。今犯何或食已。更得食者。古解云。受前家食已。更受后家食。或容犯足不犯别众(此非解也)。玄云。或一处有前后食。既同一主异食。亦无背罪。必不坏威仪。亦不犯足。案斯一释。[辛/干]犹可。下言不坏威仪。亦不犯足者。此时未制。足食戒。何畏犯足(思之)。

云别众食戒三十三者。释名者。戒疏云。但以能别之人。食处成众。以众别他。不与同味。故众处得罪。若尔所别之处。岂无众耶。答所别之中。一人亦犯。若犯约所别名。众者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