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犍度初至释三归文竟。合有三万七千二百言)

西太原寺沙门 怀素 撰

●自下作持二十犍度 先总料简。后随别释。总中三门分别。第一先后。第二释名。第三次第。

先解初门。然佛立制。本无先后。今明戒本居前。犍度次者。但以前是止持。今辨作持。先止后作。义次第故问准何义知先止后作。答止持自行。法须前明。作持化他。故次后说。所以尔者。自行不立。无以利他。自行既成。义须兼济。故佛修行满已。方始化物度人。问戒本匪唯明止。亦有作相。犍度不纯是作。亦有止义。如何判云前止后作。答据起行义。止作互有。论成行边。止作恒别。亦可前略辨二持。后广明二持。前略后广义之次第。又解。戒本宗明作犯。作犯过粗。犍度宗明止犯。止犯四细。欲使犯相昞然。观过兴厌。先识于粗。后知其细。护行始终。持法坚固。亦可前略明二犯。后广明二犯。又解。戒本明随。不说其受。显理未周。称之为略。犍度已下受随双明。摄二持义尽。名之为广。先略后广。义次第故。问如尼戒中。已明受法。即是前亦明受。非局是随。如何释言。但明随相。显理未周。称之为略。答尼律明受。显罪有无。举罪立戒。还是随相。又问。若言犍度受随双明。摄二持义尽。称为广者。且如戒本。随相极多。犍度辨随。望前由少。应言随相。前广后略。论其受法。前略后广。如何立义。反覆乖文。释准行多少。义虽可然。今广略言。不依此说。谓前未尽。后始周圆。望说尽处。称之为广。问行法次第。先受后随。何故今文先随后受。答若据次第。先受后随。今就化宜。先随后受。所以尔者。以其随相。广彰损益。欣厌易成。人道中要。以显要义。是故先明。受中不显损益深趣。识相护持。欣厌未要。以未要故。回之后说。亦可前略明受随。后广辨受随。先略后广。义之次第。

次释名者。梵云犍度。此译为聚。所谓受等当分诸法。集在一处。称之为聚。即举受等。以标其聚。乃至于杂。故曰受戒等犍度(又可梵云塞建陀。此译为蕰)。

次辨次第者。虽据本制。事乱无准。今明结集次第意者。犍度二十。位以为三。初一犍度明其受法。次十五聚辨其随行。次有四聚明二之余。所以先明受者。受是根本。开生万行。以是本故。建首而明。问受据次第。应在律初。何故今者置之于此。答夫欲化物度人。必先自行成立。为此须在自行之下。尔者据行成立。止作俱然。是则应在律末而说。答据行成立。理实应然。作义是通本故初说。欲使上收自行。下摄化他。义势得中。故置于此。由如不定。又解。受是根本。开生下诸作行。作行处同本故前说。计受开生。一法即足。若不对受明修。行则难立。故于受后。以辨其随。随中位二。初七犍度明别行法。以皆资成别人行法。次具睒弥下八犍度彰其众法。以皆资成众行之执。所以尔者。别行不成。谁秉众法。是故光明别人行法。别行既成。纲网事立。是故次明众法之行。此二之中。前有众法。为成别行。后有别法。为成众行。举宗往摄。众别恒殊。就前位中。开之为二。初三揵度明随行体。次四揵度彰行资缘。为成其行。须有资缘。前行体中。复分为二。所以先明说戒法者。夫欲起修。必资解行。说戒生解。故在前明。安恣起行。故次居后。然起行中。莫过有二。一专精行。即安居是。二悔犯行。如自恣是。亦可行为除过。过有已未。未即安居。已乃自恣。次下资缘。资缘四中。前三正资。后一辨开。正资之中。有其内外。外则无时不须。内则制有期限。外中革屣下用。是故先明。衣是上资。故次后说。虽得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