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疏卷第二本
沙门 法砺 撰述
自下正宗。所以得兴者。良由僧尼不胜名利。广生有漏。坏其略教。是以如来随其缺犯。制广补之。便犯相分班。轻重位别。教禁群机。有当时之益。原意在此。故号正宗。正宗之旨。不出身口止善。受之与持。犯相轻重。但人多释。不可具录。亦有说言。制在一代。人时处事。前后不同。一戒一经。合有六百余段。次第解释。非无此义。今以宗求。且分为二。初二部戒本。五篇罪辜。欲使僧尼善修对治离过行或止持行相。第二犍度已下身口进止修成众别作持行相。先止后作。义次第故。亦可前略明二持。后广辨二持。且从初说。问上戒宗中。其唯受随。何故判文专约止作二持。似当局辨随义。答若望受随行之次第。实受法非随。今据能康人说。故使受法。是作持收。初文复二。一大僧止持。二尼众止持。就此先须二门分明。一僧尼离合。二僧尼先后。先辨离合。问大僧与尼。出家位同。齐悕出离。俱是具戒。篇目无殊。别立五篇者何。答凡戒以防非为能。在数出于所防非过。无以取别。然过兴在人。患生不等。故二众五篇多少差别轻重不同。有无互缺。犯同缘异。以斯别状。不得合制。第二次第者。问大僧戒相所以先明。答为表丈夫护持建立。功强于彼。兼是师从两异。又出家先后。故所以尔。就比丘中。复分为二。初明五篇防未起之罪。二七毗尼下除殄罪诤灭。已起之业。已未双亡。方或皎洁。又可前明止持。次辨作持。今解七灭之中以义推寻。亦防未非。以其应与现前不与有罪。宁得判为殄已起行。殄已起者。乃是所为。又向释者。谓以七灭中。若也灭诤。一有恶兰。二有懈怠吉。故言殄已起行。今推此义。乃有多妨。一二罪合妨。二兰有三处之妨。三兰有立教住处之妨。四不摄百一兰妨。五与尼律有唯吉之妨。为此今解应与现前不与现前等。唯犯吉罪。若作应与不与唯吉罗者。即是第五篇中少分。岂得总束学。已上为一分。第五少分七灭为一。大僧戒本分二。以判宗文。既有此妨。比丘戒本且从八段文说。若总此八即为五犯。谓二提合众学。七灭合不定。未定故。但为五。即解此五须为二门。第一总解。第二别释。
就总辨中四门解释。一五篇。二七聚。三方便。四持犯。此四位言。五唯究竟。以其根本究竟业道。是以初明。虽知究竟。前后眷属相亦须识。故辨七聚。义令轻重。五七之果。或本由因。但造缘差。互不可尽。畅思业故。次第三解三方便。既识过相阶差。理须护持。故次持犯。
若解五篇。四门解释。一位立五篇并解名义。二释名得名。三立五所以。四明次第。
初门义者。既毗尼以止善为宗。故用能治戒行以为所明。若位立五者。此律名为五犯聚。依祇。五篇科以一名说之。大僧四戒尼八戒。以为初篇。僧十三戒尼十七戒。为第二篇。僧三十九十一百二十戒尼三十尼萨耆及一百七十八单提合二百八戒。为第三篇。僧四戒尼八戒。为第四篇。僧百众学及以七灭。为第五篇。尼百众学为第五篇。所言篇者。人释轻重相形。是故名篇。如常所破。今言篇者。流类均等。相似义者。说有五阶。故曰五篇。各具三齐。一是名齐。二体齐。三究竟齐。如初篇四戒。俱名波罗夷。轻重义等。复都是畅思。有此相似。录为初篇。余非类者。理不得同。如是展转乃至第五。类亦同尔。故名为篇。篇之名者。出在僧祇。此律名为五种违禁。起非故名为犯。亦名五犯聚。以其此犯。各含多犯。故名犯聚。又须禁防。亦名五种制。十云五品。了论五部。部者党类之别名。如夷罪十六部残五十二部提三百六十部提舍十二部。非四部所摄。所余诸罪共学对。及婆薮斗律所说罪。一切独柯多摄。此等犯及犯聚。篇品部名。其类义等。趣以一名说之。但祇律疏行此土。在四分之前。故使说者。引祇篇名。以解此义。义亦不爽。如斯解时。犯及篇品。贯通于五。五之别名。谓夷等是。问戒行为宗。何故乃言波罗夷耶。答行通于五。不能自分。举彼所防。以别能治。故名夷等。是即举所防名能治行。以所诠名能诠教故。此中亦名夷等篇犯品部。
第二得名。得名还五。夷当体得名。祇云极恶。三义故恶。一者退没。谓退失道果。二不共住。非二僧摄故。三谓堕落。入恶趣故。即此极恶。名当罪人。故名当体。僧残者。境体受名。犯此罪已。垢缠行者。非全净用。故名为残。有残之罪假僧除灭。故曰僧残。谓从体及忏境作名。亦可残者境义作名。又见云。僧是忏境。婆是初。谓与覆藏。尸沙是残。谓末后出罪。此全从忏境。堕者牵人坠义。罪有此能。谓从功能作名。提舍者。对治立目。文言我今向大德悔过。亦可责过受称。文言我犯可呵法。若言吉罗。从具义作名。故见云。吉罗名为恶作。若言式叉。劝学作名。谓应当学故。上来所明。但出罪之得名。若戒行得名。第五是吉罗者。五篇戒行。得名唯一。成就所防。若言式叉。得名有两。上四同前所防名。第五劝学。若能诠教。得名唯一。谓尽从所诠也。又复先来以无余反夷。有余是残者。此等且以后言。不可即为翻名。如戒仪。以为二者。岂可戒反夷残威仪之名。翻于提等。故知不尔。
第三立五之意。或言药有五故。立为五篇。义或可尔。亦可唯俗制道。如五刑罪等。或可如来随根之教。略标此五。
第四次第。先就所防罪解。推寻本制之兴。随犯而禁。轻重事乱。无定先后。今明次第。何所依准。盖是大圣欲令斯法备传遐代故。今忧波离。曲宣方轨。亦以重轻。次比于后。故忧波离。佛涅槃后。一依圣教。集佛所制。正死之罪。宜加先勒。故辨在初。余次轻者。依其阶位。乃至第五类以可知。所以然者。欲使僧尼观过兴厌。先识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