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古杭昭庆万寿戒坛传律沙门书玉述

△二释迦弘传二。初总举诸界多佛。二别显此界一佛。初中又四。初受法将辞。二旋归本界。三遵敕利生。四例结余佛。今初。

尔时千华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华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光光皆化无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华。供养卢舍那佛。受持上所说心地法门品竟。

千华上佛。从座而起者。受法之事毕矣。各各礼辞舍那而退者。师资之礼尽矣。举身放不可思议光者。报本之心显矣然诸佛之光。有其二种。一。常光二。放光。常光。即本觉圆明。遍照法界。放光。即所起神通。变现非一。皆不离本源心地戒体而出也。今言不可思议者。谓此光非权小之所知。繇迹光与本光无异。同是三德秘藏。微妙智明。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论。故云不可思议也。光光皆化无量佛者。以显此智是诸佛之母。诸佛繇此而出生故。是则舍那心地。化为千佛。千佛化为千百亿佛。千百亿佛化为无量佛也。又表十无尽藏戒品。皆由光明金刚宝戒之所出故。青黄赤白。表住。行。向。地。华表万行妙因。供表一乘佛果。而妙因从果德起。故还用庄严果德也。前舍那以光告。今诸佛以光酬。表此心地法门。本非言念。佛性戒体。非色非心。惟此般若一光。本不离迹。迹不离本。本迹同照。供养卢舍那佛。以酬法乳也。

△二旋归本界。

各各从此莲华台藏世界而没。没已。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

初隐为没。终没为已。然虽出没隐显。诸佛悟心。自在无碍故。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者。谓彻照本来如虚空之体性。则华光任运自现。体性表法身德。华表解脱德。光表般若德。三德圆融。故曰三昧也。又体性是法。生佛共有。即常住真心之体性也。华光是喻。此喻心体广大虚寂。而无边表。故曰虚空。心体虽空。本来具足恒沙性德智光妙用。不妨千枝万叶。俱能烁破情尘。故曰体性华光。寂不离照。动即是定。故曰三昧。三昧。通名也。此云等持。亦云正心行处。亦云正受。然三味名体甚多。修证不一。如一切禅定。亦名三昧。今言体性华光。是拣余三昧也。然如来三昧本非出入。故曰。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又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示十法界像。导利诸众生。今言入者。以体用冥一故。出者。体用全彰故。所谓百千定门。同归一寂。无边智海。不离本源。圭峰云。息诸分别。智与理冥。故名为入。是也。若融前三观。空即不生观。观无为法界心。华即不灭观。观有为法界心。性即一心观。观无障碍法界心。三一圆通自在。名曰体性虚空华光三昧也。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者。谓释迦牟尼佛在摩醯首罗天宫。与无量梵王。不可说菩萨众。说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竟。复擎此世界大众。还至台藏世界。礼敬问法。今来南洲。故云还也。又华藏。乃本师受业之本界。南洲。是自己行化之本界。故曰还本源世界也。然还去还来。不离一回本源自性界故。若约理而言。则体性虚空华光三昧。便是诸佛本源世界。约事而说。则千佛。千百亿佛。皆先各有本土因听戒故。俱来至舍那所。今受法已毕故又各还本有之报土也。阎浮。树名。此云胜金。提洲也。谓此南洲之北有大树。名曰阎浮。枝叶皆金滴水入土。皆为赤金。胜于他金故。或曰树下有河。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沙成金色。斯则树因河为名。洲从树得称。故云胜金洲。即南赡部洲也。菩提树者。西域记云。毕钵罗树。高数百尺。佛坐其下。成等正觉。故名菩提此翻觉道。乃道之极者。故又云道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二月十五。佛涅槃日。叶皆凋落。顷即复故。华严经云。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宝珠。而为其果。此是舍那他受用身。十地菩萨境界。非凡夫二乘所能及见。然亦表佛。三昧神通。智光影现。庄严心地。还同体性华光也。释迦由此修道。故曰还本源世界菩提树下也。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者。返源自性为入。从本起照为出。先入者。示自受用三昧故。今出者。欲令众生。亦受用此三昧故。又受业进业曰入。赴感起化曰出。此有三义。一。观实际理地。无出入相。方便说出入。二。观说法时。有当说不当说时节之别。故有出入。三。观机逗教。应病与药。则有出入之相。然虽示出入。动静一源。往复无二定也。

△三遵敕利生分十。今第一处。

出已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法门海。

离念曰出。事毕曰已。前明千释迦。与千百亿释迦。皆先于舍那前受菩萨戒藏已。乃入三昧。还本源世界。今明出三昧。现身十处说法也。方坐金刚千光王座者。方。犹正也。安住正法。故曰方坐。究竟坚固名为金刚。千佛放光得道之座。故曰千光王座也按略疏云。此座在中天竺。摩竭陀国。王舍城之西南二百余里。菩提树下。昔此世界初成。座与大地俱起。据三千世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皆坐此座。而入金刚定。放大光明。成无上觉。故曰金刚千光王座。是如来修证理道之所。亦曰道场。华严经云。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是也。所言成者。法身无成。出障名成。报身四智。创圆名成。化身八相。坐菩提树下。断结为成。然事虽有异。其理一也。及妙光堂者。及。相继之辞。谓从彼树下。至此处说法也。众宝庄严。故称曰妙。宝辉互照。故名曰光。圣凡聚集之处故曰堂也。亦名普光堂。此堂在菩提树西不远。昔乃如来初成正觉时。梵王以七宝建立此堂。帝释建立七宝之座。放异光明。照菩提树。请佛升座。转大法轮。佛坐其座。七日放光。演扬妙法。亦名普光明殿。华严经云。尔时如来。于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是也。说十世界法门海者。海以深广为义。谓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此十摄无不尽也。一世界海。二众生海。三法界安立海。四佛海。五佛波罗蜜海。六佛解脱海。七佛变化海。八佛演说海。九佛名号海。十佛寿量海。璎珞经云。佛初得道。在此树下。说十世界海法门时。有八万无垢菩萨(即等觉位菩萨)现身得佛。有九十亿人。入六入明门。然华藏庄严十世界海。一真如心。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自觉圣智。受用境界。诸佛乘此法门。倒驾慈航。广度群品。一切菩萨修此法门。以至究竟果海。一切众生。迷此心故。生死海中。流转无尽。不言众生。而言世界者。举依报。以该正报也。又华严大疏云。十世界海。即十信法门也。信者以顺从为义。谓顺从佛性之理不疑故。以十数而言者。正明十信法门。住行向等。与华严大同小异也。初地菩萨功德积感。乘本愿力。寄位人乘。作阎浮提王。修十善业。以化众生。行檀度法。而严妙果统摄南洲。一切国土。故如来始成正觉。初转法轮。先于此处。说十世界法门海以为菩萨。真修方便。以此种种世界。皆是众生同别二妄所成。故自妙光堂。至四禅天。凡有十处。前六处。为六会。第七后四禅通为一会。则第七会总更说前三十心十地。前六会。别说此心地法门。皆以信为本也。据华严第七会定。通忍等。亦合说三十心十地。清凉疏云。定通忍。当等觉法。余当妙觉法。取彼例此。亦可前三禅金。忍。愿明等觉法。第四禅心地。明妙觉法。然与华严不同而同。华严遮那即释迦。诸会说法。不动而周。地前圆融。地上行布。今经舍那坐华台。释迦据千叶。起座至余。地前行布。地上圆融。应知十无尽戒。总一心地。是行布不碍圆融也。此二无碍。方称圆教。故世亲以六相圆融。举一全收。随机宜见。说有异耳。今明次第。是故先说十信。后说十住。使已发大心众生。得入圆十信位。方得圆十住也。

△第二处。

复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

帝释宫者。梵语具云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谓能作三十三天之主也。杂阿含经有一比丘问佛。何故名释提桓因。答。本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名释提桓因。其宫名殊胜殿。即欲界第二忉利天也。繇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故离垢地菩萨。修行功行。多作忉利天王。是故世尊。第二于此处说十住也。菩萨约位进修。从浅至深。以妙觉为极果。而始必以十信为先导。故妙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矣。十住者。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也。谓住法信位。自修断证故。说此十住者。令已入十信菩萨天王。得入圆十住法门也。华严经云。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于佛。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山顶。向帝释殿。其余一一上升。皆亦如是。疏云。如来不动觉树。而升释天。体用无方。赴于物欲。其由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者见月不移。是谓此月。不离中流。而往南北。如来应现。类此可知。即体之用无不普周。去住在缘。佛无动静。不动而遍。以赴彼机。故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是故如来不起真际。而普利群生也。

△第三处。

复从座起。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