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浙水慈云灌顶沙门 续法 述

△二别明世出世行二。先明修出世得净之行三。初明对治法门令悟俗谛五。初净心断欲。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

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疏】亲生为因。助长为缘。宿命。六通中一。至道。即谛理也。此是真如性。亦即诸法胜义。

佛言下。答也。先道。真如道理。遍一切处。既无形相非作意得。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光色不现。心若有垢。道理不现。要当守志行。净心性。即见道真。如镜之垢去。即现形像也。断下。次命。断欲。则人我自空。无求。则受想灭尽。一切蕴处不能为碍。如是过去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现在前。故宿命通。亦备于我。非外得也。设谓求外。是邪说矣。

【钞】问有二。先命。后道。所以然者。意谓命道。皆无形影可以拟议。设有缘法。得知宿命。道或因之亦可会矣。因缘有多义。一约三世间释。谓种子为因。水土人时等为缘。而芽得生。又泥团为因。轮绳陶师等为缘。而器得成。此约外之器世间也。染则无明因。业行缘。而生识等。净则发心因。佛教缘。而得道果。此约内之情世间也。大悲为因。众生为缘。而应化得兴。此约智正觉世间也。二约五教乘释。人天小教。则以众生机感为因。诸佛应化为缘。而善果得成。始教种性因。闻熏缘。而成菩提。终顿本觉内熏因。师教外熏缘。而得究竟觉。圆教一真法界心性因。遍参知识起普贤行愿等缘。而佛果得成。今是情世间。小始教中义也。答中先道后命者。道为本。命为末。道尚可会。宿命岂有不可得哉。故经云。断欲守空。即见道真。知宿命矣。

道中前二句法。后二句喻。守志。止定也。如用手把定。净心。观慧也。如水等磨荡。

求外是邪说者。诸外道师。谓求梵天自在天等。即得宿命。或谓别有法术。可致神通。此皆邪说诬民。亦属鬼神有漏五通。非是佛说无漏通也。

△二守真合道。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疏】问中二。初善。世间有戒善禅定。出世有谛缘度行。不知何者一法为至善也。次大。世间有五大。出世有七大。未审何法为最大也。佛下答。先善守性真。自利行也。拣非世禅等比。行觉道。利他教也。拣非权教等比。性修兼具。故为至善。

志句。后大。志。愿也。心志期求意。又誓也。心志必固意。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志因道显。道因志弘。故云合。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上符诸佛传心之妙。下契众生明心之宜。域中有四。道理最胜。故云大。此之大善。唯人道为能耳。人而不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钞】五大。地水火风空也。

七大。瑜伽论云。一法。二发心。三信解。四增上意乐。五资粮。六时。七果圆证。般若无著论中。亦同此说。杂集论云。一境(经教广大也)。二行(二利行大)。三智。四精进。五方便。六证得(果德大也)。七业(建立大佛事也)也。守性。定也。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行者背尘合真。名为禅定。圭山云。本源心地。是禅定理。忘情契之。是禅定行。(文)非世禅者。涅槃云。定有三种。上者佛性。中者初禅等。下者定心数。圭山云。真如三昧。达磨所传者。四禅八定。诸家所解者。(文)今是真性禅。拣余功用禅也。清凉云。定有二种。一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事定门也。二能观心性。契理不动。理定门也。(文)今属理定。非事定矣。行觉。慧也。有本有末。实相本。文字末。观照般若。本末双通。明达法相。事观也。善了无生。理观也。观照实相无生。起诸文字法相。使先知。觉后知也。非权教者。以斯道觉斯民。非余人天小教而为化也。性下。总结。守则独善其身。行则兼善天下。故曰善。而云至者。一切法中。有性善。有性不善。有修善。有修不善。性修不善。贪嗔等也。修善非性善。无贪等也。性修俱善。真如道。法性理也。故曰至。今云守真。守之至善也。金刚三昧云。守一者。守一心如。行道。行之至善也。金刚三昧云。常以一觉。觉诸众生。大学止至善。孟子道性善。义亦大同。心志下。又愿为志中克遂意。誓为愿中勇烈意。云栖云。期其志而必到者。愿为之先导也。坚其愿而不退者。誓为之后驱也。(文)求志。依道起志也。达道。依志行道也。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域中四者。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解曰。物者。道为物之本故。字曰道者。以通(能通)生(能生)表其德也。名曰大者。以包含目其体也。道大者。能包罗天地人也。天大。无不覆帱也。地大。无不持载也。王大者。能法地则天行道也。人即王也。人为万物之灵。王为万人之主。先当法地安静柔和。次当法天运用生成。又当法道清净无为。令物自化。若尔。即合道法自然之性也。前则道大居先后则道为法本。是知天地间。道理最大矣。至于五大七大皆有为相。非如道理无相无为之大。故不称最。若志与其合者。亦复高而无上。罗而无外。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岂不大哉。

唯人能者。裴序云。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狘之悲。修罗方瞋。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文)此四句。勉励也。

△三忍恶灭垢。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疏】问中。先力。次明。堪能而不怯弱谓之力。洞彻而不昏昧谓之明。

【疏】佛言下。次答。亦二。初忍为多力二。

先标。百行之本。忍之为上。不忍则感七损三苦。忍则七益四乐。是故多力。阿含云。力有六种。孩子以啼。女人以瞋。国王以憍慢。沙门以忍辱。罗汉以精进。诸佛以慈悲。此之谓也。

不下。次释。忍有二。一生忍。有逆有顺。逆者。谓于瞋骂打害境中。而不生于忿恨怨恼。顺者。谓于恭敬供养境中。而不生于贪爱憍逸。二法忍。有心法非心法。心法者。谓淫欲瞋恚忧疑邪见慢等。非心法者。谓寒热饥渴风雨老病死等。今不怀恶。即生中忍逆境也。安健。即法中忍非心也。又初名他不饶益忍。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名耐怨忍。忍彼怨家恼害。是忍外障也。次名安然受苦忍。所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亦名安受忍。忍彼贫病等苦。是忍内鄣也。

忍无恶者。唯识云。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释曰。后一是前二忍所依止处。堪忍甚深广大法故。又般若云。忍有二种。一安受忍。谓于刀杖加害毁骂凌辱而不起加报心。蚊虻蚤虱寒热苦恼而不生忿恨心。二观察忍。思惟诸行。如幻不实。谁呵毁我。谁加害我。谁受凌辱。谁受苦恼。唯是自心虚妄分别。我今不应横起执着。今是后一谛观察也。又不怀安健。有相事忍也。此之无恶。无生理忍也。谓以正慧观察生法性空。辱不可得。苦空无我。谁为忍者。辱忍既空。无生现前。便证寂灭。又何恶哉。

戒经云。忍辱第一道。阿含云。是法可尊贵。故住三忍者。为人世第一尊矣。

【钞】内心安耐。忍外所辱之境。名为忍辱。七损七益者。子张欲行。辞于夫子。愿赐一言。为修身之本。夫子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子张曰。何如忍之。夫子曰。天子忍之国无害。诸侯忍之成其大。官吏忍之进其位。兄弟忍之家富贵。夫妇忍之终其世。朋友忍之名不废。自身忍之无祸患。子张曰。不忍如何。夫子曰。天子不忍国空虚。诸侯不忍丧其躯。官吏不忍刑法诛。兄弟不忍各分居。夫妻不忍令子孤。朋友不忍情意疏。自身不忍患不除。子张曰。善哉。非人不忍。不忍非人。(文)此明世忍得失也。三苦者。无著论云。不忍因缘。有三种苦。谓流转生死苦。众生相违苦。缺乏受用苦。四乐者。刊定记云。一忍熟故乐。行忍纯熟。如役力之人。久得其志也。二正定故乐。常踞大定。寂灭不动也。三愍他故乐。如孩子杖父。父即生乐也。四自利故乐。以此幻形。易得坚质也。(文)此明出世忍苦乐如此。又法集经云。何者是菩萨忍辱力。为他所骂而不加报。以得如响平等智力故。为他所打而不加报。以得镜像平等智力。故为他所恼而不加报。以得如幻平等智力故。为他所瞋而不加报。以得内清净平等智力故。世间八法所不能染。以得世法清净平等时力故。一切烦恼不能染。不能胜。以得集因缘平等智力故(文)。故云忍于一切法中有多力也。安健者。谓安然忍受苦法。强健有力。不动不坏也。语云。忍是身之宝。不忍身之殃。舌柔常在口。齿折只为刚。正斯意耳。

利衰等者。起信疏云。利则财荣润己。衰则损耗侵陵。毁则越过以谤。誉则逾德而叹。称则依实德赞。讥则准实过论。苦则逼迫侵形。乐则心神适悦(文)。忍此八者。则八风不能动也。忍有三下。自考云。耐怨。即生忍。是成熟有情因。安受。即法忍。是成就佛果因。(文)笔削记云。耐怨不报。有二意。一为解怨结故。如律中长生王偈云。以怨报怨。怨终不止。唯有无怨。怨自息耳。二为证佛果故。以有正智。知彼此境空无所有。不忍沉坠生死。忍则疾成佛道。安受八境。不出违顺。违则易忍。顺则难忍。天台说为强软二贼。谛察法者。但于忍境。体法无生。唯心所现。三轮空寂。唯一真实也。

谓以正慧下。般若云。无生法忍者。谓令烦恼毕竟不生。及观诸法毕竟不起。微妙如智。常无间断。

(文)戒经下。释人尊句。四分云。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如释云。忍辱无为是出世善因乐果。恼他不名。是生死恶因苦果。出家不行忍辱。而反怨报他人。则违无诤之道。岂成勤息之行。阿含下。中阿含云。时诸比丘。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