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唐沙门释智圆述

释纯陀品

开破今昔等者,始因纯陀献供,开今五果俱常;次因比丘请住,破昔三修无常。开破虽殊,而同显常寿。故北本总题寿命,于义则密;既不分从人、从事之别,故于文则疏。

谢氏下。明南本开品也。谢氏,即灵运也。谢,姓也。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也。故世本云:言姓即在上,言氏即在下。

从人等者。分寿命献供之文为纯陀品,纯陀是人,故云从人。分比丘涕泣请住之文为哀叹品,哀叹是事,故云从事。文中合云题纯陀哀叹品,文略哀叹二字耳。文分人事,故云则密;隐寿命名,故云则疏。然寿命一品,谢公分之为四,谓序品、纯陀、哀叹、长寿,今明施章,故不言序品耳。事具玄义经来缘起中。

今明下。明今师分章,文义俱密也。

梵汉两文者。北本但题寿命,据元梵文。南本是汉人修治,遂开四品。问:谢氏在宋,何得云汉耶?答:佛法东流,始乎后汉。不忘其本,故云汉也。俱明施常,则寿义弥显。而依南分品,于文又顺。文义俱密,则美在施章。前人谓纯陀,后事谓哀叹。

施常修者,即破昔劣三修,显今胜三修也。

二恒,即优婆塞众也。

二、时下,唯优婆塞波旬无边身有三请之言,例知余众皆三请也。

三因下,因佛自受纯陀供,化身乃受大会供也。

五、自下,经云住世一劫等。

六腾下。经云:一切诸众生,悉生大苦恼,以知佛世尊,今欲入涅槃。

七、金下经云善哉纯陀,希有纯陀等。

八大下经云:南无纯陀,而为我等之所瞻仰。

九、当下,涅槃会中,最初难佛五果无差之义,故曰当途。

十住下。谓曾于迦叶佛时发愿:愿于释迦涅槃之日,我当最后而设供养。

何不前供等者。既有十异之德,应合最前辨供,而后献佛。何故于众人之末,先诣佛受,而后始辨供耶?

三、以下,且约纯陀迹说,是浅行菩萨让诸深行也。

四以下是工巧之子,故云贱也。

六以下,八斛四斗为少,但是粳粮故粗,幢摩梵世,盖覆大千,故云多妙。

七以下。纯陀粳粮是财,波旬奉咒是法。城傍即聚落所居,隐遁则山林养性。遁,徒损反。周易云:遁世无闷。问何下。明受、不受也。问意者。昔阿含已来,佛多默受;今众奉供,佛亦默然。何故不受?答中。先通,次别。通则今昔对明,以成四悉;别则独约今经不受,以明四悉。世人所默等者。如以物献尊,若可意,默然则受;若不可意,默然则不受。如来不坏世谛,故有二默不同。此隔别世界义也。向下三悉,在文可见。

唐损,空弃也。

无奇者,无十让十妙之德也。

缘弱者,机缘微弱,不能感佛受供,既见不受,必自追责。

初若下,谓佛若见初众献供,便自发言,云唯受纯陀供者,则后众不献也。由不发言故,各谓如来不受他供,应受我供,使其都集,乃以化佛受之,令生常善。

无胜治力者,反显纯陀因施食,以明法身之不食;开昔无常,显五果之皆常。不食破食,常破无常,名胜对治;昔以小乘无常破外邪常,名劣对治也。

食身,即无常身也。

为最后作瑞者,为此会开常见性之先兆也。须菩提生时,箧器皆空,相者占之云吉,因名空生,复号善吉。此名亦是预为解空作瑞,即类纯陀预名妙义也。

俦,类也。

妙义渊博者,渊即竖深,博即横广。所证三德,不纵不横,故称妙义;竖穷如理,横周法界,故曰渊博。此理包富,安可言尽?故今撮其宏纲,略示十义,其名虽略,义已渊博。何者?一切诸法,岂离因果及以自他?举兹四法,摄之已尽,况更至十,妙义弥彰。文略义广,斯之谓矣。故此十义,前之四法,自行因也;德妙,自行果也;感应神通,说法化他能也;福田利益,化他所也。若以六即甄分,则义妙在迷在理,依境发智,故曰解妙,即名字位;智解导行,故曰檀妙,即观行相似位也。位妙只是行之所阶,故此四妙,悉在住前,故名因也。若至初住,分显三德,即分证真果,故德妙是自行果也。感等五妙,义如向说,故此十妙,与法华玄迹门义同,名或少别。彼云境妙,此云义妙;彼称三法,此曰德妙;彼则感应双举,此则单云感妙;彼称眷属,此云田妙。名义所以,随文更释。又此十妙,分对因等,次第虽尔,若论当分,一一竖深,所谓理具妙义,乃至究竟所显妙义,若解若檀,至于德妙,悉通六即,思之可知。故下,正释。义等诸妙,俱就分真。

义妙下,正释十妙文中,一一皆先示义,次引经文。

三点等者,正示纯陀自心妙义,三一互融。

佛及下。明自心妙义,遍彼生佛。生佛互遍,其义亦然。夫如是,则凡圣理同,内外体一,三无差别,斯之谓欤。此即纯陀所观之境,故法华玄名为境妙。

解妙下,解即是智,即纯陀能契之智,即智慧庄严也。照穷下二句,初明智境冥合,故云照穷理性。照谓能照之智,理性即所照之境。次明能起大用,故云动合机宜。然正论自行,动合之言相带来耳。发心初住毕竟妙觉,一摄一切故无差别。

檀妙下,即福德庄严,肋智严本。

盖诸无学者,岂但盖覆小乘而已?是知相似见思,自落与无学位齐。盖诸之言,良有以也。分真之位,于义可知。

德妙下,由共内证,故为佛所称。

感妙下。若约后五,是化他能所应。以纯陀为能应,时众为能感。今且以纯陀独能感佛,故以感义属之。既能感佛受供,即能开常益物,故知纯陀复是能应。化他之能,其义无爽。东方佛使,即无边身也。

物妙下。香饭至妙而不受,则显饭非妙;粳粮至粗而即纳,则显粮非粗。

说十三偈如经者,即第十经云复见大众悉发誓愿,说十三偈也。

田妙下。纯陀献供,利及众生,故称田妙。禀益之徒,悉为眷属,故妙。玄名眷属妙也。今田取所益边,故是化他所义。

及余下,妙虽无量,不出此十。何者?因果理同,自他不二,唯一心性,摄无不周。

左右之异者,如人在物左,谓物为右,人在物右,谓物为左,称谓虽殊,元是一物。三德亦尔,包含曰大,融粗曰妙,三德一体,其实不殊。然大妙相对,应有三双,谓大破妙,妙破大,大修妙,妙修大,大即妙,妙即大。初即圆融之大,破前三教之妙,圆融之妙,破前三教之大。次谓舍前三教大妙,修圆教大妙。后谓圆融之大,即圆融之妙。今当后义也。

则无余章者,此由前答中以五行等对施他方,若如此者,则一经始终唯是施义,何故分五章之别耶?

前明下,即第一疏初通示七科中,第五通别释,明五章之义,一一皆通终始也。如明施云通论一言一事,皆施众生等也。

生起中,初蹑前召众生起初段。常则下,生起第二段。住则滞有,故非圆极。住与下,生起第三段。住则是有,无住是空。滞空者以有破,则以住为得,无住为失。滞有者以空破,则无住为得,以住为失。既互成得失,于是双非二边,显于中道,故云且共置之也。

若置下。生起第四段也。初之二句,斥前段之非,生起后段也。既有为无为且共置之,则弃二边之非,求中道之是,但成别义,此是还非,故云是亦无是。

故即下。正示第四文意。故佛即二边之非,明中道之是,故云即非是是。

故文下,引经证义,即纯陀云:虽知如来方便示现入于涅槃,而不能不怀忧恼;既知方便示灭,则了灭而非灭,即非是是,义在此也。

即是而非者,即常住之是,是无常之非,故非灭示灭,所以唱言不久涅槃,催其奉供。故下经佛告纯陀:汝所奉施佛及大众,今正是时,如来正尔当般涅槃。第二、第三亦复如是。

是非俱非下,明边中两忘。入秘密藏,故寂灭为乐。边亡则事穷,中亡则理尽。又事穷则一期化讫,理尽则秘藏同归。

故低等者,下经云:尔时,纯陀为众生得度脱故,低头饮泪,而白佛言,乃至寻与文殊从座而去,供办食具。良田事穷,所以饮泪,即此事穷,密表理极。此文为成生起,故以第一献供,但约明常;第二请住,但云常则应住;第三傍论,但约双破二边;第四催供,方明中道融摄。若论文意,一一悉显三谛圆融,故前分章四段,一一双非,如云开非常非无常等。

通别中云不可一向者,以此四文各具通、别、非通非别三意故,故不可如分章生起一向明义也。

一、别下,此约四段经文,各明一德。是则:初、献供,是别明于常;二、请住,是别明于我;三、傍论,是别明于净;四、催供,是别明于乐。在文可见。

若一向等者,下欲明通,故先斥别,则成对治,谓初文以常治无常,乃至第四以乐治苦耳。

二、明下。此约通论。则四段之文各具四德,如前分章,皆成三谛。已知段段皆具四德,以一一谛皆常、乐、我、净故也。故知三、四,义不暂分。文中,初明献供具四德义。

常即是我者,常则不变,我则自在,性无迁变,即名自在。

亦即乐净者,常无迁变之苦故乐,常无二边之染故净。

我即下,明请住,文具四德义。

净、乐亦尔者,净即傍论,乐即催供,二文各四,义例可知,故云亦尔。

文云下,且证初文具足四德,初既具四,余三准然。

毕竟清净者,冥真会极,故曰毕竟;通别相亡,故曰清净。

引中论者,若待无常事说常住理,则常理非理,以有待对故也;待别说通,亦复如是。

如是下,结归融即也。前虽斥前通别明非通别,复恐行人执其三意优劣,故须会归心性,则晓三意常融。夫如是则识佛证涅槃,由凡理本具因果性等事理俱常,故下结云须识圆妙等也。照了一心三无三相,故不可定三,非次第竖入故不纵,非一时俱具故不横,并别亦尔。

成前起后者,成前序中三召,起后哀叹三德,于四段经合后二文共成一意,故得对当三召三德。

成前中,初明献供,成前声召。

今果者,果谓果敢,亦克定也。

为开双非之教者,开示中道,即显发密教也。

上面下,明请住成前光召。观佛境界,则三障恶灭,三德善生。由请住故劝观,故知请住成前光召。

上地下,明傍论催供二文,成前动召:初示傍论,成前动召。

咸归佛所者,上经云:当共往诣拘尸那城力士生处,至如来所。有为、无为,即是八倒,翻倒显理,故云置之。欲求下,明催供文也。

同如来所至到处者,即成前动召,咸归佛所。

起后中,以此四文对哀叹品秘藏三德也,文中但以后三直对三德。

教观下,即请住中文,观即能观之智,故即般若。

欲求下,即傍论中文,有为、无为二边俱置故是。

解脱寂灭下,即催供中偈文,此之寂灭是如来究竟所到,故即法身。

如此下。结示也。上即序中三召,中谓此品四段,下谓哀叹三德。今此四段既成上三召起下三德,则知三召叙下二品,又了哀叹正显前二三品义,通名上中下善也。

将作大匠则贵者,汉书曰:将作少府,秦官,掌理宫室,故云则贵也。

十五、据端首等者,和会三文也。

义自满足者,只此一行半经,九让在文,让法约义,十让满足,岂假他文?

自调自净者,大论:问曰:何名二乘为自调、自度、自净而不回向?答:戒为自调,禅为自净,慧为自度。

舍威仪者,谓谦下卑谨,不敢自尊,即经明起座偏袒,合掌礼足,是其事也。故疏约四义解释,如云舍冠釰等,悉是谦下之义耳。有以四义对四教,不合文旨。

如波下,将近佛所,必先下车,次脱履,次解珮,次除釰,后卸冠。若不卸冠,犹有王威,礼非卑谨。珮者,礼云:古之君子,必珮玉以比德,于天竺则璎珞也。西域记云:国王大臣,服玩良异,华鬘宝冠,以为首饰,环钏璎络,而作身珮,富商大贾,唯钏而已。车音居。兴起行经上卷云:阿阇世王,与弟耆婆,共至佛所,下车脱冠退盖,步进诣佛。王礼佛已,手捉佛足,摩抆口呜,自称国号姓名,曰摩竭王阿阇世,问讯世尊。此皆西方之礼也。余虽下余人,即士庶之类也。

徒行者,步行也。论语云: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徒行也。其御车乘马,将近佛所,必先下车马,徒步而行,次解绅带,后除巾帽。此则舍三种威仪也。

偏袒单缝者,谓三衣直缝,不却刺也。(刺音戚。)问:十诵云:却刺者,是佛所许,如法畜用。直缝不得是世人衣,何故疏云单缝耶?答:如方等经中,俗众禀方等戒,得畜单缝三衣,此亦入道威仪也。句末既云规矩等,则等取比丘却刺三衣也。如法华第二,明四众等见舍利弗受记,心大欢喜,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

天冠下。亦如彼经云: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亦以天妙衣、天冠等,供养于佛。斯等皆由闻法,欲报大恩,故比丘忘犯,舍衣天等,不顾严饰。天既悟道,故名舍道威仪也。

生法忍者,忍有三种:闲林、邃谷、恶人、恶兽。忍耐无瞋,即生忍;自节守志,即苦行忍;为求佛道,即第一义忍。后二合名法忍。

或可下,约四教明舍威仪义。

舍俗等者,藏通也。

舍事下,别教也,舍道俗事服,入尘沙法门。

即俗下,明圆。即俗威仪是佛威仪,俗尚即是道服,可知。此乃即边而中,不见二相,名舍身威仪也。

俗袒下左传:楚子围郑,克之,郑伯肉袒牵羊。此则且据此方谢过乃尔。西土俗众,亦以袒为敬仪,故西域记明其服饰云:男则烧腰络腋,横巾右袒;女乃襜衣下垂,遍肩总覆。

道袒下。舍利弗问经云:初听偏袒者,谓执事恭敬故;后听通肩披衣,示福田相故。律中:至佛前、上座前,方偏袒也。有经云:通肩披衣,五百世入䥫甲地狱。此约于胜已前,须偏袒也。准此,服覆肩衣者,道行宜覆,顺本缘故;尊前宜袒,表执事故。制衣既袒,听衣亦然。近世行事,尊前皆覆,意乖恭敬,事背本缘。惟明律者,改之为贵。

袒右覆左者,以右手执作便易故也。此乃藏通偏袒义也。

权袒下,别教,覆中道实如覆左,显俗谛权如袒右,右手便易,如化道易行。

此释下。谓此谢过及三教义,但可解释法华已前偏圆不融之经耳。若至今经虽施三教咸归圆极,故云非今教意也。

今言下,正约圆义以释今经。

右膝下,四、悉明义,皆约前三教耳。

日既右转者,白虎通云:天左旋,日月五星右行何?日月五星比天为阴,故右行。右行者,犹臣对君也。

以行契理者,以教偏行,契真俗之理也。

此意下,简向四悉,但在三教,遍于四味,故曰通用。

若依下,正明今义,非无三悉,从要从胜,且语入理。

诸教诸味等者。藏通二教,真为实,俗为权。别圆二边为权,中道为实。以教约味,则华严明两种权实,乃至般若三种权实,故云各有此二。今经十界,唯心权实理等。

悲感下,悲他献供不蒙佛受。

感佛者,以机扣佛,愿受我供。

他行下,约他无四益,是故悲也。

福德不生者,福生则欢喜,福既不生,则无世界益也。供既下,常善不开,是无为人益也。

双非不显者,中道不明,由边恶不破,是无对治益也。佛若下,最后檀成,则同归秘藏,入理益也。

祈佛者,祈,告也。

不释下,顶是己尊,足是佛卑,以尊接卑,显敬之极,附事释也。

故诸下,约所表开。藏通极果,即圆相似;开别妙觉,即圆二行。会果归因,义符礼足。

又是法宝者,法门即法宝也。

即无供之众者,果地三宝不自办供,名无供众;纯陀等办供献佛,名有供众。三宝是种福之田,故云而作福田。若无无供之三宝,供复供谁?故云供无所供也。供若下,虽有所供之人,若不受我供者,我之办供亦无因而获供养也,是故先请受我供也。

受我等者下。即释自他求度也。分文约义,故以哀字属上。若常读经,应以哀受我等为句。下去分文,或有此例,读经亦然。

欲凭下,经文既云为度,即是以三宝为舟航,度生死海,至涅槃岸。疏主分前段为三宝舟航,良在此也。

无亲是失法者,解从法生,如子从亲生,故亲喻法。

无救失僧者,师能训诱以救愚蒙,故无救,是无师也。僧有教导拔济之德,故以师喻僧。

若无等者,夫臣有忠诚,盖护于主,主既崩,则忠无所护;子有孝心,本归于亲,亲既丧,则孝无所归;资有所学,唯趣于师,师既死,则学无所趣。

既不下,释贫穷饥困也。文中三义,各约机应对明,故皆以二句互释。初义中,上句是应,下句是机。主护臣则荣禄加焉,臣护主则忠诚竭矣。今圣主既崩,故无增道之荣,证理之禄也。下二义皆上句明机,下句明应。

求佛一体者,前约三宝以对君等,故向经云唯愿世尊及比丘僧等也。今此但云欲从如来,如来即佛,而具君等三义,故云即满三益。

释所求者,若受我供,三求乃遂也。

旧云等者,古师谓天竺、刹利等,例如此方崔、卢、李、郑四族姓也。忝,辱也。今明是四种姓,谓贵贱种别,不同此方四族也。

平民者,即平常庶民,简非底下之属。底下者,即庶民中极贱也,谓客作、除粪、担死尸人也。后之二姓,古无正翻,故俱云未见翻也。西域记云: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旧曰刹利,略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旧曰毗舍,讹也。)商贾也,